生物新课改培训心得

2024-09-30

生物新课改培训心得(共8篇)

生物新课改培训心得 篇1

生物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2006年暑期期间,我参加了普通高中生物新课改岗前培训。经过几天的培训,听了许多专家的讲座,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标准在教育理念、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虽有些心得体会,但通过录像看了两节老师的示范课,我觉得与我现在的课堂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六点:

一、教学目的转变,由“双基教学”转变为“三维”目标的教学。

看了这两节示范课,我充分体会到在新课改中首先转变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的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往往会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角色的转变:教师已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是重点,因此教师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法指导者。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配合学生去学习,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目的。

三、学生由传统的被动的“添鸭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去探究,思考。

过去的上课模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回答,学生跟着学,而录相上的两位老师改变了这种上课模式,他们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上课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

四、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发现者。

新的教材中探究活动贯穿全书中,因此,它注重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

自己去提问题、作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转变

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的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

六、由封闭的小课堂转变为开放性的大课堂

新教材安排3个必修模块,3个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次生物新课改培训,给了我许多思考和心得体会,并将我带入一个广阔的实验天地。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更新观念,改变教学策略,注意师生角色的转变,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注重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使不同的层次的学生在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生物新课改培训心得 篇2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方式

引言

在如今考验能力和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 对教学的要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逐步适应现如今的社会节奏。新课改, 就是突破传统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新课改的实施,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更具实力的人才。

一、高中生物新课改现存问题

虽然新课改已经在许多高效实行, 但是毕竟这是一个新的措施, 都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并且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延续了多年, 其稳定度可想而知。现如今的新课改仍然存在着问题。

1. 教学方式单一, 课堂缺乏趣味

新课改的要求虽然已经实施, 但大多数教师却并未真正地付出行动。教师只是按照新课改的教学内容规划自己的教学任务。课堂依旧采取过去的老师讲, 学生听的模式, 并未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并且新课改的教学内容有所缩减, 再加上并未添加一些课外知识, 学生的能力不仅很少得到培养, 有时也会少学些知识。

2. 教师素质欠缺, 学生现在意识薄弱

新课改的要求与时俱进, 高中教师中具有权威性和有经验的教师都是老教师, 他们的教学更加偏向于传统的教学, 入职尚短的教师也缺乏经验, 相当与大部分教师对新课改还处于懵懂和探索的阶段。学生从小的教育已经习惯了中国式的教育, 对现代的新要求的意识淡薄, 不知自己应该怎样转变。

二、探究新课改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需要探究和完善教学方式, 运用一切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以及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同样也是发问者。教师可以将课堂的时间分为三部分, 前一、二部分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基础性教学, 将课堂的第三部分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提出课堂上的问题或者与讲课内容相近的问题, 每堂课可以提出1~2个问题, 教师组织同学进行讨论, 在课堂的最后的五分钟, 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锻炼了学生发问的勇气, 也或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最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思维更加敏捷, 乐于思考的学生。

2. 提高教师教学素质, 组织规范化培训

新课改只是规划了一个大方向, 而每个教师对于新课改的理解和探究都不尽相同。对于高中生物的探究方向自然也不尽相同。教师的素质也是各有差别, 教学能力也是有待提高。各地区的教育部可以就生物的新课改成立探究性教学小组, 并且在各省、各高中院校都成立分支小组, 在实施新课改教学的实践中归纳出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定期组织各高中院校的生物教师到上级省市进行交流和学习, 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并且可以通过每个生物教师的学习, 为各教师指明新课改的探究方向以及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更好地推行新课改政策。

3. 调动教学资源, 丰富教学多样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 一些科技产品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多媒体的应用能够为学生呈现动态的教学,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生物的学习重点是讲述生物的生长发展, 教师可以安排每次一个课时, 观看生物发展规律讲述的视频, 比如中央九、中央十, 教师可以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 这些电视台的纪录片和科学探索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也可以鼓励学生将一些生物的发展规律制作成组图或者手工成品。这样加深了学生的知识印象, 也锻炼了学生思维逻辑, 理顺发展过程, 便于记忆。

4. 夯实基础学习, 创新实践并举

在发展创新能力的同时, 教师必须重视生物学核心内容的掌握和基本概念的建构, 弄清基本的生物学事实, 概括形成科学概念, 学会迁移和应用。可以运用课前复习提问、课后书面作业和小测验等形式督促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开始之前请一位同学对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生物现象进行讲解,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生活生物现象的敏感性, 又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讲解的准备阶段会查清各种资料, 锻炼了动手和思考能力。组织学生去一些实践基地进行教学, 比如生物技术科技馆和科学种植的农场, 人类发展的研究所, 新鲜感更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

谈高中生物新课改实施心得及启示 篇3

关键词:生物 新课改 实施

新课程改革历经几年风雨,终于从试验走向实施,在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中,生物教师经历着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教学反思的过程,为达成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着艰辛的努力。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课堂教学模式生搬硬套、没有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参与缺乏实质性评价等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问题

新课程的理念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并有个性的像多方面发展,并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联系实际生活和社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从这一点上,就能明显看出新课程的特点,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种崭新的理念去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二、教材的特点

(一)重视科学的过程和方式 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是本模块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确定教材编排体系要重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二)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如何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教材设计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以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主线 本模块遗传学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四)把据基础性,体现先进性 精选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力求与现代生物科学相一致。

三、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实施策略

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说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还不深。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中,突出问题是,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可能是由于自己工作经验的不足、对教材把握的不够、教法运用的不灵活,而另一些个人觉得是由于尽管课改了,但是高考的制度还没有改,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以提高分数为评价学生、老师和学校的标准,那何以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实际素养和能力呢?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我想值得每一位老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加工、整合教材 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生物学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利用模型构建知识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要使学生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通过模型建构教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有效掌握知识,而且模型方法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方法,比如:真核细胞的结构就是通过模型的方法建立起来的。比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有丝分裂”的教学。通过校本选修课,尝试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先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构建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模型,让学生明确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关系,再让学生小组成员合作,用橡皮泥构建“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变化模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了不同的模型,然后各小组在全班展示模型,师生共同展开交流和讨论,对各组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再让学生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修改。最后用计算机宏观地展现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并配以文字描述,进一步建立起思维模型。

(三)提高教学技能是关键 作为一名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应该是毕生的追求与努力。无论是新课程还是就课程,教学技能都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绩的关键。这也是,自己在一学期教学中的最深刻的体会,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这将是自己工作的重心。希望,能尽快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能更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

总之,每节课都要力争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有机统一,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备课时多下功夫,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忙”起来,自己就可以“悠闲”起来。

新课改培训心得 篇4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高中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之一的化学学,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作为一名一直处在高中化学一线教学的教师,怎样做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走进新课程呢?

一、理论学习与观念转变,是走进新课程的必然起点

有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高高在上,距离课堂实际太遥远,对课堂教学起不到具体的指导作用,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一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往往受他的意识理念所支配。因此理论学习与扎根课堂并不矛盾。

新课程理念,相对一线教师是陌生的,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理念翻新,深刻领会其内涵精要。观念不变,理念不明,根本无法走进新课程。没有教育观念上的彻底转变,即使用上新教材新教法,新理念也只是停留在表层,甚至发生曲解,如果遭遇坎坷,还会拿出老一套来拯救。所以有效地搞好理论学习,是进入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必须和比照旧大纲旧教材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舍弃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实施方向。

我个人观点是:在聆听专家进行新课程新教材的解析之后,组织教师将本学科新旧课标与教材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列出,进行比较研究。查阅网络、杂志等有关资料,吸收其他实验区新旧教材探索的成果,和本校的研究结果汇总一起,形成文字,记录下最初始的探索,为今后的正式实施准备宝贵的参照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教师的研究视野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

三、突出学生主体和学生学习过程。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与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比较看,有一点值得提醒的,就是课程目标有明显的不同,在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分为: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主要有七个环节:一是学习动机的确立;二是化学知识的积累;三是对化学的体验与感受;四是相关能力的培养;五是对化学事件、化学人物和化学现象的评价与理解;六是对化学线索、化学规律的概括与总结;七是对相关化学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四、评价手段多样化。

在教学评价上,要改变过于强调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评价对象和参与者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和教师,而且包括学校、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等对化学教学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当然,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生。

2。学习评价目标和内容多元化,不再局限于知识及能力领域,还包括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习评价方法多元化,有学习档案、化学实验、化学调查、考试等,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突出地体现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的理念,寓学生的学习活动于平常的生活活动中,将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切感受到:更新教学理念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关注最新研究新动态,引入新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适应新时代提供借鉴。

新课改培训心得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之一,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所学习到的知识,谈谈个人粗浅的体会。

一、平等对话,浓化探究氛围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理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在教学中,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见“新课程标准”),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提问、思考、讨论,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分析者,为成疑难的思考者、研究讨论者,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以“敢探未探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陶行知语)的胆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适合的答案。基于以上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常用语应是:“想读吗?”“想怎样读?”“想说什么?”“想表演吗?”“想知道吗?自己试试看。”“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谁来帮帮我?谢谢!”等等,甚至有时候,教师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想当“老师”的愿望。首先,以合作学习小组(3--4人)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帮助自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个别疑难。其次,教师解疑,教师向其他小组的同学“请教”,由愿作“导师”的学生解疑答难,老师则当“旁听生”,在他们讲疑答难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他们所具有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极大地出乎教师的想象,同时,也只有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和活动的机会,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探究才能成为现实。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再像一般教师活动那样,把没有争议的定论教给学生,而是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的精神,抓住契机,用心制造“问题场”,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

三、质疑问难,搭建探究平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在学习过程中,有怀疑才会去思索,有思索才会进一步探究,然后才会有所得。另一方面,“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任何时候都要鼓励学生提问。”(肯尼思.h.胡弗语)比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可先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紧扣教学要求,认真诵读或默读,在阅读感知、思考领悟中圈点勾划,旁批侧注,翻字典,查资料,扫除阅读障碍,在此基础上,再由他们自己提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始的时候,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带有任务观点,比较肤浅,不着边际,甚至在课堂上招致学生的唏嘘声,这时教师一定要加以鼓励,要善于把握学生们思维火花闪现的瞬间,使它燃起智慧之火炬,久而久之,学生们便具有善于疑的能力,能提出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四、表达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举行书中人物化妆扮演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探究报告,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在探究成果展示会上,喜欢古诗词的同学朗诵、赏析了古今中外描摹春天的诗文来盛赞美春天。擅长丹青的学生则用手中的彩笔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长于写作的学生则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这种表达和交流是完全自发的,没有任何的强制色彩和顾忌,表演不分优劣,认识不分高低,理解不分深浅,只要积极交流,积极展示,就给予热情鼓励。在展示探究成果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智慧和能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能落到实处。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5

有关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1

在今年暑假开始的新课堂培训中,我认真听取了山西太谷教研室主任张四保同志的讲座,对此我感触很深。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学生成长是学校生命力的所在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摇篮,教师的成长是学校的根本,学生成长是学校生命力的所在。20xx年至今太谷中考高考能够飞速发展,尤其20xx年在已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还能再上一个台阶,这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发生了本质的改变,课堂模式发生了改变。

二、课堂是师生的主要阵地

课堂是师生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艺术提升的场所。课堂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自去体验、尝试,来逐渐打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基础,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尽量只起到指导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为重点。课堂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场所。教师是有限的空间,而课堂可以不局限于教室,它可以是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更为个性化的学习与生活的方式。因此,只要是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存在方式的场所都可以是课堂,要让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在课堂上,要在课堂之外,要让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暂时的而是终身的。

三、太谷的课堂模式

太谷的课堂模式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为了学生学而教。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其实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出现了问题。不要说&“道理我都懂&”,若做不到就不算懂。或许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观念要转化成教育理念才行,理念才决定有效的行动,我们要经常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业,虽然我们不骄傲地宣称&“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也不张扬地自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我们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教育,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忘了目的要育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动敬业地教书,一心一意地教书,其结果顶多就是一教书匠,永远成不了教育的行家,真正的教育行家。我们要把教育当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

改变原有教学方式,重视合作性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素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部学习的群体作用。要利用好2人一小组4人一大组,要让小组长督促组员学习,让组员帮衬组长,要学会兵教兵,兵带兵。在合作中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师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其次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通过培训,我发现,教育的观注点是学生,所以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培养学生身上来,学生成材了,教师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学校才能健康才持续发展。

有关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2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有关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3

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新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能力立意”。 “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题,追根求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根”;所谓“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颖、陌生感。“重视基础,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莘莘学子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研究和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需要。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通过此次学习,不仅使自己的眼界得以开阔,而且使自己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上星期的周四,周五,我们备课组参加了在嘉善举行的嘉兴市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两天的学习紧张而有序,简单的开幕式之后,嘉兴一中等6位老师给我们作了简短的报告。接下来就是吴林华和吴明华两位教研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高中数学必修2和必修5的具体内容。通过这次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让我对高中新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本学期要上的必修5和必修2。不仅了解了新教材的设计思路,还了解了新教材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学习新课标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师生主角的转化!

1、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把自我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x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忙、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忙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透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用心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潜力。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我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职责,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群众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取和确定专题,透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构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心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潜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我的方向!

有关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4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專家语文课改研讨会。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内容。

新课标规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规定学生扩大知识面,规定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法又要转变学的方法,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法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法一转变,学的方法也随之转变。学的方法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法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思上的教与学方法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成长的学习办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现实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一样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工作总结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遇,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办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办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有关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5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天半的小学数学课改培训。通过培训,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胸中总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

一、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启动,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面向21世纪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教材编写、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

1、数学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

新教材在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在此思想指导下,新教材不是以例题、习题形式,而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的。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如:“实践活动”、“数学小调查”、“做一做”等栏目。加强了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题材上引入了“奥运”、“环保”等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

2、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3、数学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关注过程。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课程评价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和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

二、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我是这样抓住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的。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是解决现实生活中按比分配的问题。

主题情境: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

(1)把这筐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把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么分?分一分,并与同学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3)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又应该怎么?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上述问题串,是逐步递进的;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

(1)是理解按比分配的合理性。

(2)是体验按比(3∶2)分配的过程与结果。

(3)是把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是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是关联数学本质的问题。

从按比分配的操作中可以体会到,尽管按比分配要分几次才分完,每次分掉的橘子的个数可以变,但大、小两班分得橘子个数的比(3∶2)不能变。最后分的结果就是把这几次分的结果累加起来,相当于把全部橘子分成5份,大班得到其中3份,小班得到2份。

怎样画线段图表征这个实际问题?

x个

140个

大班:

小班:

x个

这个线段图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根据这个线段图,可以发现许多解题的方法。

解法1:3+2=5

140÷5=28

28×3=84(个)

28×2=56(个)

解法2:3+2=5

140× =84(个)

140× =56(个)

解法3:设大班分到x个橘子,则小班到x个橘子。

x+ x=140

解得x=84,x= ×84=56

学生学会画按比分配问题的线段图,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比掌握具体的解法更为重要,因为前者是源,后者是流。读懂教材,方能正本清源。

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缩”也是比的实际应用。图形放缩是研究图形的相似变换,图形变换的本质问题是变换下的不变量问题。图形放缩的不变量是什么,始终是这节教材探究的主题。

图形是长方形时,容易观察到长方形放缩前后长的比等于相应的宽的比。这是可以从主题情境中观察到的。

如果是一般图形(没有特定的边叫长或宽),它的放缩是什么保持不变呢?

教材通过“画一画”感受关于一般图形的放缩,在放缩前后图形中任意两点之间水平距离的比与相应的竖直距离的比保持不变。

教材又创设探究活动,体验一般图形放缩前后,图形上点所对应的数对中的两个数,必须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上述关于图形放缩变换下什么是不变量的发现、描述及其逐步抽象化的过程是学生需要经历的数学化过程。

学校数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学会阅读,学会与教材文本对话。教师的责任不是直接教教材,而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教材,鼓励学生自己与教材对话,然后针对学生自学教材中发现与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高明不是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旁征博引,而是靠教材搭起师生的互动平台,捕捉契机,传授方法,启迪智慧,引导价值。这一切都必须源于教材;都必须立足于个性化地解读教材,不仅读懂而且读通教材的基础之上。

有关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6

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的我们急需做的是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以适应教育的新要求,在对比了新老教材以及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活动后,我有了一些的浅显的认识和感悟:

1、把握鉴赏课的性质,更新教师观念。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情感是一种智力,是现代教育观念。很长时间,旧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理性智力,忽视情感智力。如今,学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来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提高自己的审美文化素质又利于情感智力的培养。课程改革要求的是我们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学校组织我们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

2、多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

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所以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现代美术教学趋势之一。我们教师除了应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的“姐妹艺术”。例如: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等,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掌握的知识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维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顺理成章逐渐深入。

以往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教师在上课时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滔滔不绝,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洗耳恭听。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往往教师感觉良好,学生却没有兴趣。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状况,我们美术教师必须转变形象,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教学方式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凸显美术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接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习美术感觉很容易、有趣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西方有句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美术鉴赏课来讲,应该是“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蒙娜丽莎。”你可以觉得她是忧郁的,也可以是快乐的,美丽的亦或平常,这都可以。教师在分析作品时留个空间给学生,而不是僵化于课本或自己认同了的一个观点,通过不断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既然是鉴赏课,鉴赏的过程中必然有争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这种模糊区域应该是存在的。

我们教师应该尊重、保护、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自己的主张。例如:在分析抽象派作品时,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看不懂”,“非常棒,有意思”,“恐怖”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敢说,想说,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困惑,我们教师在一旁给予肯定,或是帮助,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就会主动参与,形成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实际上,学生由于知识积累,思维和想象力提高,情感丰富稳定,审美意识观念初步形成,表现在审美对象不断扩大,能够对抽象的形像所包含的情感,意识有较深层次的体验和把握。他们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平台,当然这种平台是需建立在课前教师对步骤中的问题精心设计基础之上。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对于问题的难易巧妙地设疑,由易到难,需有一定的诱导性,使学生始终对问题保持兴趣,还需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思考中的阻塞现象及时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做准确评价。

3、经过几日的学习,听了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而为了满足不同兴趣、不同爱好和不同发展要求的个体发展的多方面要求,新课程设置了六个模块供学生学习,对于新课程改革,我们学校也还在一步步的尝试当中,也许这些新课程我们还无法完全在学校开设,但我相信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深深为我们所接受,并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得到逐一实践。

有关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7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看、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公司组织两天的活动,是我人生中难忘但又充满意义的两天。本次团体活动让我体会到人生处处是课堂、它给我带来了一笔精神上的财富。同时让我觉得能处于这样一个优秀而有默契的团队中感到自豪和荣幸。

“团队合作,突破自我、开拓创新”是整个培训的主旋律,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我清晰且深刻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及自身潜力潜在的无限可能性。下面是我在这次拓展培训中的心得体会:

1、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学会倾听和沟通,是建立一个良好氛围的必要条件,听懂了才能做好;

2、在做人、做事方面,要时刻谨记“盯紧上家,做好自己,方便下家”,学习别人的优点,坚持自己优秀的品质,在合适的时候帮助后来者;

3、工作及人生,都需要有目标、计划,在计划有可行性的前提下,去做好最好,用心努力去完成执行力;

4、遇事别否定,只要不断的相信自己能做好,事情能做成功,那么成功的概率就大增,接下来就是思考“该怎么办?”去把事情做下去;

5、人的欲望是跟随一生的,不要在乎能有多少钱,而是要去在意生活品质及自身的不断提高与发展,平台不一样了,人的羁绊也会不一样。

在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应当谨记这几天培训所学到的东西,活学活用,做好自己,多听、多想、多做、更要多支持身边的领导,当我们的工作没做好时、当我们做错事时、领导替我们顶着压力,承担责任。

2010年新课改培训心得 篇6

四川省雷波中学谢华翠

暑假期间我校组织安排了各科教师参与新课改远程教育培训。2010年7月12日至15日我们英语教师参加了培训,从中得到许多心得体会。虽然我已从教十几年,但是总感觉我们的应试教育不能带动班里的大多数学生,上课仅仅是前几名学生在认真听。说心里话,我不愿意看到我的学生们毕业之后只有少数几个能够成才,其余的都是稀里糊涂混过了高中三年,这是教师的悲哀,更是我的悲哀,所以很想做出一些改变,改变陈旧的教法,改变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改变学生心目中的英语课。今年,我们终于迎来了这场新课改,它使我如沐春风,让我重新树立了自信。新课改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目的的呈现,学习策略的使用,而且增加了其他国家的文化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帮助他们括展视野,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鼓励学生学习选修课,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鼓励教师创设各种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帮助,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我来说,它就是一次文化革命。

虽然新课改的理念非常新颖独特,但有些方面不能与实际相接 合。比如教学内容过多,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教学任务; 课堂活动较多,有的甚至重复三四遍,过于繁琐,学生的热情也 难以保持那么长时间;听力设施短缺,难以操作听力;词汇和语

法该如何操作等等,对于这些困惑我个人认为应该适时地对课本 中的部分内容作出增删或修改,尽量用英语口语教学,适当的侧 重词汇和语法,重视其应用。至于写作,应作为课下作业,翻译 句子和写日记都是很好的办法。

总之,如何既能贯彻新课改,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 教师对于教材如何处理和操作,再加上较高的课堂管理水

平,我相信新课改的实施会给高中教育教学带来一个崭新面貌。

新课改下中考生物复习教学的策略 篇7

从历届中考生物抽查试卷分析,考生在试卷作答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基础知识不牢固,生物概念含混不清,“望文生意”的现象普遍存在。

2. 对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没有掌握,尤其是对照性实验中的“控制性变量”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3. 文字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表述不准确。

根据近几年的试题特点和学生试卷上存在的问题,中学生物教师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明确任务、制定详实的教学计划。

在新课改下,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题型、新要求、新目标,教师应做到复习目标明确,计划科学、周密、合理,注重三位目标的层次要求,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如此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要将计划在复习前向学生说明,让学生心中有数,自觉配合教师,做好教与学同步,提高复习的效率。

2. 夯实基础、加深理解、教学要系统化和网络化。

基础知识的考察是各学科的重点,教学大纲中对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体现得尤为明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基础,指导学生对生物学的概念、事实、原理理解透彻、到位,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文字的表达能力。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对已往所学的一些分散在各章节中的、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比较、归类、串联,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迁移,形成学科综合能力,适应新型的考试。

(1)引导、培养、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一些学生不会归纳、概括所学过的知识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破章节界限,列出一些标题,把各种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网络或体系。如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这一章中,学生对各种类型的植物结构情况常常含混不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具体整合如下:藻类、苔藓、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所含有的器官情况,可以用0、2、3、4、6表示(0: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2:有茎、叶,出现假根;3:有根、茎、叶,出现输导组织;4:具有根、茎、叶和种子;6: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这样的整合便于学生识记知识点。

(2)对知识进行归类。教师可以将教材中一些相关的、带有共性的知识划归成块,分门别类,以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如生物学中往往遵循一个基本原理,即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总是统一的。基于此,教师可以把生物学中一些器官的结构归在一起复习,如心脏的结构、肺的结构、肾的结构、脑的结构等等。这样复习,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又如在动物学中,每学完一章,教材都有总结各种动物的特征,教师就可以将这些动物的基本特征作为一个类别或专题进行复习。

(3)对知识进行比较。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不少内容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复习。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应激性与反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四纲生殖、发育和心脏的比较,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复习,这样能使学生弄懂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

(4)对知识进行串联。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外延大小将一些有联系的知识连成一体。在复习遗传物质时,学生常弄不清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在复习时教师可以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三者间的关系:串联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基因是DNA上有遗传信息的一个片断。又如复习生态系统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生物个体形成种群—种群构成群落—群落构成生态系统这一线索,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按照它们概念的外延大小排列进行串联复习,这样学生易懂、易记,效果会比较理想。

(5)对教材插图要重视。近几年生物试题中,看图作答题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图像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课本,所以在复习时教师应重视课本插图的复习。在现行的初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概括性强、生动直观,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其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图像的复习,指导学生读文对图、看图释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使图文结合,提高学生对图像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3. 重视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生物课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根据对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的研究,我发现:只要考实验,学生的得分就不会太高,特别是实验设计类的题目,更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实验能力是生物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它一般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设计验证某些生物现象。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重视对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实验设计的练习,在了解实验设计方法、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相关或类似的实验设计,并注意阅读实验设计的实例,教会学生从中掌握简单实验设计的内容、方法与原则,学会科学地实验设计,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复习中,对与实验探究有关的知识教师应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复习。中学生物探究性实验重点考察学生对“实验对照”的理解,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对照组”的设置和意义,教师可以自己有针对性地进行命题。

4. 注意联系实际,关注中考生物命题方向。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生物中考的方式与整体方向、方式也随之变化,所以教师在复习时要大量采集、整理、改变符合中考新形势、新题型、新要求、新目标的试题,为复习训练作准备。如综合分析2008年和2009年我国的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的出现,给我国政府和人民带来的反思,教师可分析今后的中考中会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考查,尤其是生物知识与技术的应用。

在生物复习中应用多种策略,可以使知识概念清晰化、知识系统化、机械的知识灵活化,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生物的更多方法,还对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恩山.面向21世纪课程新教材.中学生物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新课改下生物教学策略 篇8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1.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在这里,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在能力方面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正确地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第二,能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如《细胞增殖》一节,演示细胞内的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还有很多章节都用课件演示效果极佳。第三,发展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即能巧設各种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教师不仅要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如同位素示踪技术,这就要求教师还要通晓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第四,建构生物模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如建构细胞模型,教师和学生必须具有生活经验,搜集可用的实验材料,大胆创新,构建实体物理模型。

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生物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思维,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能从生物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主体意识、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让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

改变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帮助学生在个人品质学习与探究、交流与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的发展,从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堂教学——推动素质教育

1.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个没有目的的学习。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命是怎样诞生的?生命向哪些方面发展?我国在基因工程方面有哪些主要的贡献?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为什么美国的生物圈二号没有成功?通过一些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必备的素质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介绍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发展的来龙去脉;生物学事实的发现过程;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的生物资源等知识时,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的思想品德、人格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从而树立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态。让学生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土地、粮食、人口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利益、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等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生物课本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人不能被动地等待淘汰,而是要主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中学生应该学会多种本领,增强耐挫折的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

(3)培养学生勤奋、坚毅、合作的优良品质。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自制的意识和品质;通过课堂上分组讨论、小组竞赛可以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

(4)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美育的内容上看,生物学可以进行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教育。生物是自然美的主体。如动物、人体外表的对称美;各种叶形、花冠的姿态美;动物(蜜蜂、蚂蚁)社群生活表现的和谐美;生物学上一些名词概念(如生长素)、规律(如孟德尔遗传规律)、学说(如自然选择学说)发现的过程体现一种严谨的科学美;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社会美。引导学生投入到创造美的活动中去,如养鸟、护鸟、种花、种树、绿化美化校园等。

三、教师自己的反思

做好课后反思,教书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过程,反思是为了促进发展,反思是一种有思考的学习,是一种有理性的总结,有反思才有进步,有反思才是完整的教育。每堂课总会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善于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每节课后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无论课堂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教师在课堂教学后查漏补缺,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从而使教学日臻完善,让新课改在生物的教学中得到完美体现。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依据,实践又是理论的来源,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只有不断的探索才能真正的实施新课改,抓住新课改的本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陪孩子长大》读后感下一篇:春晚节目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