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长大》读后感

2024-09-30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通用12篇)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 篇1

人需要很多冲突的观念、变化的情绪、复杂的行为,需要索取也需要奉献,需要犯错也许要成功。因为人是活的,生命是流动与变化的。

――题记

“教育的方式决定孩子未来。”心理学专家李子勋在《陪孩子长大》一书中用贴近生活的个案展从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进行剖析,展现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父母在其内心世界中扮演的角色,进而用心理学的视角去解读亲子关系。告诫我们如何理解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如何呵护孩子的心灵……主要阐述了以下观点:

关系大于教育。“家庭” 在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这似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和文化沉淀。但很多时候家也会伤人。一个人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能力等主要根植于家庭教育、效仿于父母自身。而我们中国家长又喜欢树立长者风范,喜欢把爱作为砝码来使孩子臣服就范,否则就视为叛逆。其实,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和家长都是平等的,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朋友关系,应该尊重孩子、赏识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聪明的家长会用赏识的眼观看待孩子的成长,多采用“确认放大原理”引导和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其中也不乏一些家长在潜意识里采取了“反向教育”,一味地纠错和斥责,甚至给孩子贴标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忽略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只重视教育本身,忽略了亲子关系。正如书中所言“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当你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时,你会发现,你希望孩子怎么变,他就会怎么变”,因为再好的家庭教育方法都需要良好的亲子关系做保障。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孩子是必须要犯错误的,孩子不经历挫折,是不会成长的。”信息时代让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加快了步伐,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驱使下对孩子的成长愈发的苛求,如果孩子犯了错或稍稍落后于人家长就显得焦虑不安,紧张的情绪进而转变为失望和冷漠,轻者训斥、唠叨,重者大骂、惩罚,整个家庭布满阴霾。性格刚烈的孩子会表现出反抗,性格温柔的孩子则会感到内疚,背着沉重的包袱学习、成长,以减轻自己的罪责。其实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有差异的,遗传基因和后天努力各占一定的比例,我们家长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错误和“停滞”,引导孩子认识错误并分析失利的原因,有助于今后消除短板,重树自信。“错误,放对了就是资源;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是错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把错误当成一种教育资源,就会感到孩子犯错误并不是罪恶,那只不过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敢于犯错的孩子是很有希望的孩子,只能适应成功不能适应挫折的孩子,反倒是没有出息的。

教育的方法正确与否不重要,有效才重要。目前随着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关于教育的理论、方法令人眼花缭乱。“择校”、“名师”自成了家长追逐的目标。可在家庭教育中,是坚持“严师出高徒”还是“循循善诱”;是“重赏识”还是“重督促”;是“习惯决定成败”还是“情商决定人生”;是“抓紧早期教育不放松”还是“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名目繁多的家教理念让家长纠结着、困惑着,既想抱着西瓜,又怕丢了芝麻。其实,教育方法、理论本身都没对错,正如尹建莉老师所言“说什么不重要,对方能接受更重要,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倾听、尊重、赏识、沟通是化解矛盾冲突、消除代沟的桥梁和纽带。”任何教育理念和家教经验的学习都不是为了寻找对付孩子的手段,而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家长的育人素养。孩子存在差异,教育方法也不能生搬硬套,方法大于教育,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根本和保障。

亲情是把双刃剑,该放手就放手。亲情就像母亲的裙带,在我们小时候,给我们亲密依恋、安全与归属感,可有些时候,亲情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妈妈的裙带”太短,亲子之间易于形成“纠结”,孩子与父母的脚步常常绊在一起,甚至摔倒,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亲情的包袱。父母给予孩子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越多,孩子成年后越可能出现反叛,尽管是一种充满内心挣扎的反叛。孩子在成长中有一种叛离父母的倾向,要独立,要通过否定父母的形象来摆脱内心对父母的依恋,这就要求我们家长该放手就放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幼儿期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父母的陪伴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让孩子体会亲情和家的温暖;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此时的陪伴和包办则会束缚孩子搏击的翅膀。儿子升入高中后,课业的繁重、学习时间的延长,我也常常担心孩子压力过大、睡眠不足身体吃不消,每晚都会督促孩子早早休息,可我的好心并未让儿子感动,反而嫌我唠叨、冲我发脾气。后来我索性由他自己做主,每天只是负责叫他起床、做早饭,如此一来我们的亲子关系反而和谐了。读完此书才明白担忧也需要委婉,过分的关心和唠叨只会给孩子带来压力、造成反感,作业写不完、预习未完成,及时让他躺在床上,孩子也难以入睡,倒不如让他自己控制时间,完成当天的学习计划后快速入眠……

“我们要告诉孩子一些实用的东西,不要只告诉孩子正确的东西,很多正确的东西只能在书本上活着,在生活中往往就死了,起不到任何作用了。实用的教育才是现实教育,这种教育不容易妨碍孩子建立适合自己也适合社会的价值体系,伦理与哲学,审美态度与世界观。”作者告诫我们最好的教育是浸润,既要接地气,更要指导孩子迎接挑战、适应社会。

《陪孩子长大》等 篇2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作者:李子勋 定价:21元

李子勋是一个心理医生,他频繁出现在电视和杂志上,但他从不哗众取宠,他的解答很有道理又很科学。这本书是他专门写给家长看的。

一位母亲向他倾诉:“小时候非常痛恨母亲因为烦心打我出气,发誓我有了孩子决不动手。但为什么我女儿依旧成了我的替罪羊?”

李子勋说,你这样对孩子有可能是你对儿时经历的反刍。刚睁眼的小鸭会把孵蛋的母鸡看作妈妈,长大的鱼会游回它的出生地去产卵,人类在幼年时期,父母与环境对其身心体验产生的影响很像这种“印刻效应”。

孩子要成长,我们更需要。

《女性的品格》

中国画报出版社

译者:张雅清定价:32元

此书因揭短日本女性没有“女人味”而夺人眼球,短短数月间销量便突破百万。

作者坂东真理子作为女性研究学者,深感现代日本社会的女性无论在学校还是职场,都显得既优秀又充满活力,然而在这样一个女性居上的时代,传统的“女人味”反倒日渐缺失,重塑女性的品格势在必行。

看我们身边,女性活跃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但那些整天忙于工作的女人,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女性的价值观,应该有别于男性所一味追求的权力、金钱、地位。

坂东真理子在书中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验告诉女性读者,作为女人应该拥有怎样的品格。比如应该“会写感谢信”、“严守约定”、“姿势端正”……书中的66条法则基本上是在培养一个传统观念上的贤惠女子。

你愿意看看这本书吗?

《老年疾病护理观察1200问》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主编:刘军 谢晨定价:59元

厚厚的一本书,但拿起来并不觉得沉,应该上编者的细心吧?考虑到它的读者是老年人。

这本书之所以这么厚,是因为它涵盖了有关老年人的各种健康问题,包括老年人的常见病,比如气管炎、肺栓塞、心力衰竭、心絞痛等等。从疾病的预防、自测以及治疗方面,做了详尽的解答。

超级实用的一本书,可以买来送给自己的父母。

《陪孩子一起长大》的读后感 篇3

这本书以互动的形式讲解了很多在亲子关系中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的案例。

第一章:幼儿期心里烦转的任务应该是培养亲密依恋的亲子关系。

第二章:孩子要和父母完成亲密的分离,并和父母形成稳定的情感交流与言语交流的模式。

第三章:这个部分讲的是青春期,这是我最关注的一个章节。当然大部分孩子在这个过程里面有很多成长的烦恼,悲催的是我们做父母的在这个阶段也同样面临父母生涯中最有挑战性的一个阶段。

第四章:总结的是孩子成熟走上社会以后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虽然我早已经过了那个年纪,孩子们也还没到那个时候。可是很多地方我看了觉得还是对自己非常的有启发。

作为一个典型的比较焦虑的妈妈,我认为这本书的结语他讲的三个原则,对我来说非常的重要。很多道理平时我也懂,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有很多睿智的妈妈给我提出意见和建议。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么透彻的听到作者讲解原理、利害关系,更能帮助我在平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保持平和冷静、不忘初心。

作者强调孩子是必须要犯错误的。必须允许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犯他那个年龄的错误。我们总是担心孩子犯错误希望自己尽努力帮助他少走一些弯路,但是这样做的潜在危险,可能是孩子很少会有内心的冲突,去体验恐惧和焦虑,这样他反而可能失去自我成长的一个环境。

这让我想起一个很网络上很流传的故事:蝴蝶要经过出茧的挣扎,才会有一对强壮的翅膀美丽如画。旁边人的好心帮助,却让蝴蝶不能起飞。我是不是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面犯了很多这样好心的错误?

我非常认同贯穿全书的.亲子教育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很早以前我的朋友就说过:管教如果不是基于亲密的关系,只会带来逆反。我特别认同这一点。关系糟糕的结果就是教育的方式越正确结果越差。所以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我明明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偏偏你这么不懂事,这么的逆反!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孩子的错,其实大人应该付更多的责任。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孩子。

其实孩子远远比我们想得更有潜力。很多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迎来了一个更好、更强、更有能力的孩子。孩子在观察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信任和接纳才是最好的陪伴。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很多时候我教育孩子,恨不能一下子把所有的人生观都灌输给他们,总觉得听不听在你,讲不讲在我。无论如何我要尽到我一个做父母的责任。这个原则深深的提醒我:在以后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内心,而不要去简单服从于自己教育孩子的决心。

读这种好的心理学亲子书就像在照一片神奇的镜子,我们一方面在镜子里看到自己今天的不足,一方面满怀希望和热情期待着明天的美丽。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篇4

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养育他们不像养活一株草,一盆花那样简单,呵护、陪伴、指引、欣赏......无论哪一样都不可或缺。

此从有了女儿,我就不失时机地阅读各种育儿经典,希望可爱的女儿能快乐的成长并且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上学期,从幼儿园买回一本《陪孩子一起成长》的书,我如饥似渴的读了一遍,很多生动活泼的案例提出了各种简单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我真正的用心品读,收获了很多理性的教育观念。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文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最安静、最永恒的朋友,也是人最容易接近、最智慧、最耐心的老师。”

作为老师的我深知幼儿读书的益处,因此从女儿牙牙学语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和女儿一起看图读故事、一起享受在温馨、快乐、充满爱的故事中。直到现在,每晚读书是我们的必修课,语气故作夸张的爸爸、讲述娓娓动听的妈妈,都让女儿陶醉在美丽动听的故事情节中,常常被快乐、明朗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为了晚上能多读几篇故事,女儿会主动承担一些责任;为了能多听几个故事,女儿宁愿答应一人独立睡觉等条件。开始是妈妈读给她听,听熟悉了自己会读给小玩具朋友听,而且是以幼儿园老师的身份。现在女儿对认字有了强烈的欲望,读书时,自己用小手划着指,指哪里我读到哪里,在享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字。阅读变成了女儿睡觉前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也成了女儿生活的一部分,女儿房间一只小小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种精美的幼儿读物,充满了书香气息。

《陪孩子一起成长》的读后感 篇5

市面上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书籍多如牛毛,一方面证明了国人对如何培养教育孩子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各种书籍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让读者不知如何选择。实际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如本书作者鱼爸所提倡的――陪孩子慢慢长大,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爱母爱不缺位。

鱼爸,童书编辑,阅读推广人,家庭教育研究者。85后爸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奶爸。本书将作者养育孩子的经验和心得倾囊相授,给读者很好的参考。

本书指出,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如何正确地去爱,却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好,溺爱、缺爱、错爱,以及父母角色的缺失,都会带给孩子一生难以修复的伤害。没有人天生会当父母,所以育儿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父母自我成长与提升的过程。

作为一名家庭教育研究者,一名全职奶爸,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养育孩子的点滴心得,关于爱,关于如何读懂孩子,关于父母的修行,关于阅读……每一位父母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一幕幕熟悉的情景,或使人猛然惊醒,或使人掩卷反思,或使人顿感温暖,或使人暗生决心。作为一名全职奶爸,作者深切认识到了父亲在育儿中的重要性,而反观当下的中国,有多少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在其位的。对此,本书有精彩的论述与分析。

谁来陪孩子一起长大 篇6

办公室里的女性都是孩儿他妈,在婆婆带孙子这个问题上,多多少少都有过挫折。像对桌的李姐,虽然是婆婆帮着带,可每月都得上缴两千元的“带孙费”。邻桌王姐的婆婆经济上倒不吝啬——我腰不好,带不了孩子,你们去找保姆,保姆费我来出。王姐的儿子快三岁了,家里的保姆换了六七个,每每提起这个事儿,王姐就一肚子的憋屈:“多好的保姆能比得过亲奶奶啊。”

众同事齐齐跟着点头,唯独林梅,压着眉头将脸埋在水杯上,和其他人相比,她的婆婆好像很值得点赞,既不要带孙费,还要亲自带,平常孩子的支出,也都大包大揽了。可林梅却感觉心里并不比别人高兴多少。

上个周末,她和老公大伟一起看孩子,见到爸爸妈妈,两岁的儿子很热情,拿只水枪哧哧地喷了他们一身。

林梅探手去抓儿子,婆婆老母鸡护崽似的奔过来抱住孙子:“男孩儿越淘气越好,这样出去才能不受气。”

儿子得意地冲妈妈扮个鬼脸,转身又要爷爷当大马,让他骑着围着沙发转。

看着六十多岁的公公喘着粗气脸涨得通红趴在地上爬,林梅真是惊呆了。天,这孩子怎么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

她赶紧跟在公公身后往下拽儿子,婆婆笑嘻嘻地阻止她:“孩子怎么高兴怎么来,你爸又不累。”

林梅真是无语了,这哪儿是累不累的问题。

吃饭的时候,儿子不在爷爷身上折腾了,又开始满屋子和奶奶追着藏猫猫。婆婆端着一碗米饭从阳台追到卧室,又从卧室追到厨房,一路喊着宝贝疙瘩蜜蛋蛋,求的不过是让孙子多吃两口饭。

林梅实在看不下去了,《育儿百科》上写得明明白白的,必须从小给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不追他就不吃呢。”婆婆气喘吁吁地和儿媳妇解释。

“不吃就是不饿。”说着,林梅回头从书架上抽出她特意买给婆婆的《育儿百科》,“您看下,这上面都写着呢。”

“不吃?那怎么行,小宝本来就不胖,再不吃飯那还了得。”

婆婆不看《育儿百科》,回身继续追孙子。林梅翻翻那本厚厚的书,崭新崭新的,一点褶皱都没有,再翻看买给婆婆的另外几本育儿书,全都一个样子。

这老太太压根是一个字都没看!

“光有理论也不行,还得实践,大伟是你妈一手带大的,她带孙子也错不了。”看儿媳妇脸色不好,公公赶紧替老伴说话。

“就是就是,看咱小宝,多欢实啊。”大伟接着父亲的话头往下说,一边冲林梅使眼色,那意思是公婆带孙已经很辛苦了,当儿媳的怎能再挑其他的毛病。

林梅无语,公婆的辛苦她自然明白,可这也不是惯着孩子的借口啊。

她决定亲自教育一下儿子,却没想到,儿子压根不给她这个机会。

临走的时候,一听妈妈要带自己回家,小宝趴在地上号哭上了:“不回家,不回家,我要跟着奶奶睡!”

看到孙子的样子,当奶奶的心简直要碎掉了,扑过去一把搂住:“就听孩子的吧,千万别让他着急。”

林梅那个气啊,什么叫听孩子的,一个三岁不到的孩子懂什么。

可婆婆死死搂着小宝,她这个当妈的又能怎么办。

从婆婆家出来,林梅和大伟吵了一路,她怨他妈不会好好教育孩子,他嫌她鸡蛋里挑骨头没事找事。吵到最后,大伟使出杀手锏:“嫌我妈带不好,你自己带啊,当初不是没说过让你当全职主妇,是你自己哭着喊着不干!”

林梅一下被噎在那里,哑口无言。

当初,儿子生下来,大伟确实希望她能亲自带孩子。那时,林梅正在事业上升期,连产假都歇得心不在焉。儿子粉团团的笑脸当然招人疼,可对于博士毕业的林梅来说,二十几年的教育不是为了将她培养成孩儿他妈的。

公婆通情达理,义不容辞地将看护孙子的重任接了过去,林梅长出一口气,生龙活虎地回归了职场。

她的付出很快得到了回报,工作上越来越受重用,成了部门的业务强手。可林梅的幸福指数却每况愈下。

一切都是因为儿子。

在奶奶手底下长大的孩子,和妈妈的感情很淡,虽然每个周末都回家,可半夜醒来最先喊的,却是奶奶。林梅给儿子买了根哈根达斯,小家伙举着它立即给奶奶打电话:“冰淇淋,给奶奶吃。”

电话那端的婆婆笑出了眼泪,电话这端的林梅,突然感到一阵悲凉。

除了吃婆婆的醋,更让林梅心里发堵的是小宝的教育。隔辈疼的俗语在她家体现得特别明显,凡是孙子喜欢的,爷爷奶奶是一点原则都没有地成全。

刚开始看他们这样,林梅没觉得有什么,可随着小宝越来越大,她的感觉变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基础打歪了,将来孩子还怎么成才啊。

她极力将自己的想法沟通给婆婆,并买来育儿书籍让婆婆学习,老太太嘴上答应得好好的,一回头,儿媳妇走了,该怎样还是怎样。

林梅的苦恼,邻居阿姐特别有感触:“我太能体会这种感觉了。”

阿姐是职场金领,儿子生下来后,直接放到了农村公婆那里去,直到上小学才回到父母身边。现在,孩子上初中了,和父母基本没交流。每提起儿子,阿姐都痛心疾首:“上了几岁年纪才明白,陪伴孩子才是最重要的事儿,职位缺席会有替补,母爱若缺席了,将是一辈子的遗憾。”

听着阿姐的话,林梅想要辞职的心思再次活动了。

关键时刻,儿子无心的一句话,让她彻底下了决心。

电视上连播《西游记》,看到孙悟空跳出来,儿子张口就来:“老马猴!”

“是孙悟空,不是老马猴。”林梅纠正。

“奶奶说孙悟空就是老马猴。”看着儿子认真的样子,林梅彻底傻了眼。

听到林梅要辞职,大伟愣了,待听明原委,他一把抱住老婆:“亲爱的,安心在家带儿子吧,我一定保障你们娘俩衣食无忧。”

孙子被妈妈“霸占”回去,奶奶很失落,给孙子收拾东西时,甚至掉了眼泪。林梅轻轻搂着婆婆的肩安慰,她已经想好了,虽然母爱回归了,可婆婆的帮助还是须臾不能离开。以后,她会经常带儿子来奶奶家,一方面向婆婆学习带孩子的好经验,另一方面也让婆婆见证一下一个健康的孩子如何循序渐进地长大。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读后感 篇7

在这本书里,没有谈论太多关于孩子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问题。书中强调家长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激发孩子的内动力上。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家长能够跟孩子很好地相处,是非常重要的陪伴。因此,本书较多着墨在如何理解青春期孩子并跟他们有效沟通。作为一个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有得心应手的时候,也有手足无措的时候。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通过阅读和思考,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一些启示。

初中三年,是孩子长大成人的关键时期,是孩子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孩子上了初中,家长应该更多地关注学习成绩以外的东西:让孩子不仅学习优良,还能在生活中以诚待友、孝亲感恩、自信自立、后劲十足。本书中几乎涵盖了作者培养女儿的整个过程,好多道理非常浅显易懂却发人深思。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从小、从细微处着手。貌似随意的一些习惯,却造就了孩子兴趣,并奠定了某些学科成绩优秀的基础。譬如作者在孩子年幼时将一些书籍散落在沙发上、地板上,看似凌乱,但孩子却是时时刻刻有书可读,日积月累,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中三年,对孩子是一种磨炼,对家长也是一个考验。这个阶段的孩子总是问题频出,这个阶段的亲子矛盾也总是不断升级。关心孩子的需求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肤浅的层次。父母不能只在物质上关爱自己的孩子,不仅仅是衣食住行处处细心呵护。即使有些父母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也仅仅是看看电影、打打球,很难去细心观察到孩子的内心真正需求。在孩子年龄增长,能力提高的情况下,我们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有的索性放任不管了。孩子初中三年的成长如何,关键要看家长如何做。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的作者是一位睿智的家长,她为女儿精心设计,让她全面发展,在初中三年综合成绩一路上升。作者动脑筋,想办法,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挖掘到孩子乐于参加的家庭活动,收获了浓浓的亲情和孩子的感恩之情。书中的经验对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启发。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 篇8

首先,应该鼓励小孩子多玩、多运动,在玩乐中学习,能够弥补在一般意义的学习中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例如,爬山、拼图等能锻炼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经常运动能使孩子保持充沛的精力。

第二,多读书,多多益善,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经常去图书馆读书。这一点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现在很多图书馆都鼓励在里面读书,可以在图书馆里阅读很多的书,这是在家里阅读没法比的。遇到特别好的书也可以买回家里反复阅读。输入多了,知识面自然扩充了,输出也会变得相对容易。

第三,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如果暂时跟不上学校进度,家长也不用着急,重要的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且每个孩子都有其擅长和短板,家长应该能及时发现孩子的特点,并针对特点制定对应的措施。

第四,经常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给予肯定,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五,引导孩子喜欢自己的老师,只有喜欢老师,才会喜欢上学和学好老师教的课程。

第六,如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定好的事情,如果临时有变化,也要彼此协商好弥补的方式。

第七,如何学好语文?多输出,例如多写日记等,如果孩子不会写,可以口述,家长记录。如何学好英语?多输入,每天听英语音频,逐步背诵好的语句。

第八,在孩子低年级时,要多陪孩子读书、游玩,多鼓励孩子,满足孩子对于亲情的需求和对于自己的认可。在孩子高年级不需要自己时,适当放手,不随便干预孩子的事情,使孩子不对自己形成依赖,也不使自己对孩子形成依赖,彼此独立才能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第九,多和孩子沟通,不利用家长的权威随便决定孩子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而是大家商量着来。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家长首先要做到,例如,不许孩子上网玩游戏,家长就不应该上网玩游戏。孩子最善于模仿,一般家长喜欢干什么,孩子也会喜欢干什么。

★ 小学六年生活

★ 六年

★ 六年小学毕业作文

★ 小学六年成长作文范文

★ 六年小学同窗感言

★ 小学六年的作文范文

★ 小学六年语文复习计划

★ 六年小学时光作文

★ 小学优秀读后感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 篇9

时间过得太快了,小时候你们陪我长大,现在是我陪你们变老。我很庆幸还有机会陪着你们笑着变老,能够像你们小时候照顾我那样照顾你们。你们看着我从小孩变成大人,我也看着你们从大人变成老小孩。

小时候,我长得非常瘦小,比同龄的小朋友矮了一大截,还得了厌食症,非要你们哄着才肯吃一点,让你们愁眉苦脸了好长一段时间。幸好长大一些后情况改善了很多,不然我就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健康了。我以为只有小孩子才会任性地不吃东西,没想到你们年纪大了之后也会这样子。我给你们买的食物,你们很少吃,总是要我别浪费钱,每次都要我哄你们几句才会吃几口。我还没有当妈妈就从你们身上体验到了为人母的感受,也体会到了小时候你们对我的关心。

小时候,我想要哪个玩具就跟你们撒娇哭闹,玩具不到手绝对不会停。只要玩具在手我瞬间就能从哭脸变成笑脸,你们总会捏着我的脸叫我“变脸妞”。如今,我已经记不清我有哪些玩具了,玩具都在哪里了,但是我还是清楚地记得你们一脸无奈地给我买玩具,笑着叫我绰号的模样。虽然你们不会对我撒娇或是哭闹,但是你们采取了另一个招数——冷战。你们常常要我戴上你们特意求来的吉祥物、平安符之类的东西,有一次我不想戴你们给我的“风火庆会”吊坠,你们就和我冷战,我说什么你们都不理我,直到我乖乖地戴上吊坠你们才肯和我说话。

小时候,我总是坐在离家门口最近的地方等你们下班回家,你们一进门我就拉着你们的.手跟你们说我这一天发生的事情。虽然我说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且你们工作回来都会累了,但是你们还是耐心地听我说完,还会表扬我或是教育我。现在,我每次回家都会看到你们坐在离门口最近的椅子上等着我,我一进门你们就拉着我坐下,一个和我拉家常,另一个就拿出水果零食,我们一边说话一边吃东西。尽管你们说的事情都是家长里短,我还是很认真地听,不时地说几句逗你们的话,一家人说说笑笑。

我很感谢你们不曾因为工作忙碌缺席我成长的每一步,陪着我一天天地长大。现在,该是我陪着你们慢慢变老,让你们快乐地度过晚年。小时候你们细心地培养我茁壮成材,如今我就要认真地照顾你们安享晚年。你们为了我忙碌操心了大半辈子,现在我长大了就轮到我让你们轻松享福了,所以不要怕打扰我、麻烦我,这是我该做的事情,也是我乐意做的事情。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 篇10

孙巧霞  张勇杰

上映了一部直击人心、戳中家庭教育痛点、聚焦孩子成长的电影――《狗十三》。这也是一部当下普遍存在的重组家庭下孩子成长的现实主义影片,同时也是一部折射大部分中国式“软暴力”家庭教育的青春影片。

导演曹保平告诉我们观众:“没有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我们一起回头看看李玩“长大”的那一天,那一天是否如曹保平导演所说的残酷呢?

这部影片的每一个情节都聚焦在13岁叛逆期的李玩和成年人(爷爷、奶奶、爸爸、继母)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这些矛盾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作为一线教师和两岁姑娘的妈妈,对于家庭教育,我谈以下几点启示:

一、“暴力爱”与“尊重”的矛盾

第一幕:强迫李玩修改兴趣小组

电影开头,班主任,父亲和李玩三人同在办公室,可是当听到孩子英语成绩不理想时,父亲不顾自己孩子的兴趣和内心想法,自己修改了李玩的兴趣小组,殊不知,她酷爱物理。当下,绝大部分家庭,父母在对待孩子的学业上难道不是这样做的吗?

《狗十三》这部电影只是一个反应当下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故事。这个故事正发生在所有家庭的儿童和父母身上,却被所有人都遗忘了。

儿童的瘸腿科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谈及瘸腿科目就惊慌失措的父母。试问补习班、兴趣班能够改变多少个孩子骨子里的兴趣和爱好呢?李玩酷爱物理,只是因为英语成绩没考好,父亲就专权修改兴趣班,表面上看起来是父亲对孩子的`爱,而这种为了提高成绩对孩子的爱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暴力爱”,这种爱没有尊重、没有商量,孩子的无力反抗最终只能以妥协收尾。

尊重孩子,是爱孩子的表现,孩子要的不是“考了高分我就爱你”而是“无论怎样我都爱你”。

第二幕:丢“爱因斯坦”,欠一句“对不起”

13岁的李玩正处豆蔻年华之际,本该手挽父母畅谈着梦想,无忧无虑地与父母共进晚餐。然而父母离异,不在她身边陪伴,只能住在爷爷奶奶家。父爱、母爱在她身上都缺席了。父亲送来的一只狗,李玩在孤独的成长过程中与它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爱因斯坦”丢了,爷爷、奶奶、父亲、继母无一人寻找,他们严正以待,却不知道一只普普通通的狗早已在缺失父爱和母爱的李玩心里无法替代。

一边是李玩疯狂寻找丢失的“爱因斯坦”,一边则是啧啧不休的劝说和责备:你长大了要懂事了。孩子这时难道不是需要大家一句“对不起”吗?李玩的痛苦无人问津,甚至最后父亲暴打李玩后还在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这是多么露骨的一句话,父亲心目中的懂事就是孩子应该妥协成年人的想法和做法;家人心目中的懂事就是孩子应该唯命是从。试问,这是尊重孩子吗?

正是因为无形的“软暴力爱”和“尊重儿童”的尖锐矛盾,才会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才会暴露家庭教育中的些许问题。

二、“为你好”与“你怎么想”的矛盾

第一幕:修改兴趣小组――“为了你好”

不顾李玩酷爱物理,擅自修改为英语兴趣小组,父亲的一句这是“为你好”居然让所有人都无言以对。可是试想一下,父亲知道孩子的想法吗?这样的做法直击人心,其直接矛头指向的何尝不是中国传统“父权”主义在当下家庭教育中的弊端。李玩的父亲,又何尝不是“父权”的一个典型缩影。每一幕看似他都在宠爱着女儿,他以为任何事情都可哄女儿开心,他总觉得女儿还只是个孩子,可以事后道歉,甚至补救。可是,他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将“父爱”强加给女儿,李玩不得反抗,不得不服管教,()而这一切都美其名曰“爸爸是为你好”。

孔夫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多少父母将“己所欲”,抑或“己所不欲”都强加在孩子身上,我们真的会去思考、会去问“你是怎么想的吗?”

第二幕:假狗冒充“爱因斯坦”――“为了你好”

“爱因斯坦”丢了,面对李玩歇斯底里的寻找,全家人集体撒谎说:“爱因斯坦回来了”,面对错误,成人不能直视错误,而是懦弱的逃避,看似是为了李玩好,实则是不愿考虑孩子的感受。李玩只是需要“爱因斯坦”的陪伴,可是全家人都忽视了问题的根源。

三、“物质给予”与“精神陪伴”的矛盾

整个影片成人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补偿”孩子。

第一幕:修改兴趣小组,金钱补偿

面对父亲毫无商量的修改兴趣小组,李玩无力反抗,只能冲出校园一人哭泣,这时的父亲递给她几百块钱,试图想着用哄小孩的方式哄哄女儿,却不知女儿已伤心欲绝。父母离异,父亲不能陪伴,母亲一直未出现在荧幕上,李玩需要的难道不是一个正常的家庭,她内心的孤独能用金钱补救吗?

第二幕:弟弟降生,送“狗”安抚

同父异母的弟弟降生了,全家人沉浸在喜悦中,考虑到了李玩的感受,在爷爷奶奶的劝阻下,没有第一时间告诉李玩,父亲却为了李玩能与弟弟和谐相处,送“狗”示好。

用物质上的“金钱”、“狗”补救对孩子的歉意,这就是李玩的父亲对于孩子的关爱和陪伴吗?

第三幕:父亲眼中的“懂事”,观众眼中的“伪善”

电影后半场是李玩学会了言听计从,笑着做不喜欢的事,还学会了说“谢谢”。酒桌上,父亲让李玩敬自己生意场上的叔叔喝酒;弟弟生日宴上,强颜欢笑;物理竞赛第一,庆功宴上强迫吃下饭桌上的红烧狗肉,笑着“谢谢叔叔”……

黑色动态小圆分割线

这就是成长的残酷,一场孤独的妥协,电影以李玩最终的妥协而收尾,她做到了大人所期待的懂事,然而观众们看到的是李玩被逼迫成长的伪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李玩的父亲看到了吗?

曹保平导演这样评价:“对于孩子的想法,父母的问题其实不在于要不要倾听和尊重,而是,他们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想法的存在。”孩子要的不是物质满足,而是简简单单父母陪伴;不是“这是为你好”,而是考虑孩子的想法;孩子还需要一句简单的“我爱你”、“对不起”。

常言道:“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作为父母,择师首先应当选择做好自己而教之。

家长陪孩子学习心得 篇11

除了教材以外,我很少同小孩一起看课外书,因为我们平常给小孩买书针对他的年龄层都买些带拼音的书或者买些他喜欢的卡通书让他自己看;要不就买些益智故事书由他妈妈在睡前读给他听,然后听完回答些问题。这样坚持转眼快三年了,小孩也上小学一年级了。今年春节我闲来无事就让他拿来些没拼音的课外书同我一起看。本来我是想看看他识字的能力,没想到大约1000字左右的文章他居然能够读下来,大约有20来个比较生僻的字词不认识,也有几个字读半边,还有几句读出了整句的意思但漏掉了一个字,读后,我们随兴聊起故事的内容,一起谈论故事里的某个情节。他能告诉我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虽然表述和理解不完全正确。但这的确使我大吃一惊,在现代这个现代化的环境中,我们不能低估孩子的阅读能力。同时也给我们做家长的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阅读中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帮助他理解和感受书中的语言与人物形象;学习使用正确的用词和语句,并鼓励孩子接受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启发孩子主动思考,把文本语言转化为吸收营养的过程。现在的孩子,知识的接触面广,虽然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但是他们小小的年纪很难分辨出语言表述的好坏,很多怪话,脏话他们一下就记住了;很多人物形象他们很难分辨出好坏,对于不认识的生僻的字词他们用猜的,对于书中故事的理解也多是一知半解。因此在这个对一切充满好奇,兴奋和求知欲很浓而又对事物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判断的年龄,我们做家长的很有必要同孩子一起阅读。在家庭中给孩子创设一个读书环境,营造读书的氛围,我们也要常常做读书的榜样。小孩是很贪玩的,但是在同父母一同阅读的那种大氛围下,读书的精神和气质是很容易受到感染的,慢慢的小孩也就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再加上在阅读中认不到的生僻的字词马上可以得到解决,可以随时纠正读错的字词;在阅读中适当的加以引导和鼓励,一起谈论书中的情节,学习使用正确的用词和语句;并鼓励孩子接受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启发孩子主动思考,从而提高孩子的表述能力,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关心他所关注的事物,一起分享有趣的内容,与孩子成为真正的朋友;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参与而使他读书的兴致更浓。让孩子感觉,读书就是一种像吃饭、玩耍一样自然的生活,而不是需要完成的硬性作业。当然,陪孩子读书不是象我写得那么容易,关键是我们家长要为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同时要有耐心,要想办法让孩子读懂书中的故事,不然一本看不懂的书我们也不想看何况是孩子。

父母如何陪孩子读书 篇12

【方法】:采用父亲(母亲)讲述,或边讲边提问、解释疑难,引导孩子理解阅读材料。

【作用】:促进母(父)子之间的情感交融,激发孩子对阅读活动的兴趣。提高孩子对阅读材料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孩子掌握有序翻阅等基本阅读技能。

【注意点】:父母要以亲切的态度与孩子共读,当孩子初学阅读,或阅读有困难时,以及提出共读请求时,父母可多采用此种方法。

二、移情法

【方法】:让孩子站在阅读材料中某一角色的立场思考问题,提出见解表达愿望的方法。如:“如果你是小红帽,碰到大灰狼你会怎么办?”

【作用】:帮助孩子加深对角色的处境、心情、欲望等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孩子的移情、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点】:父母要帮助孩子全面地了解角色所处的情景,突出矛盾,引起孩子的思考。

三、自由阅读法

【方法】:由孩子自由地翻书阅读的方法。

【作用】: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自律能力及独立阅读能力;反馈孩子在阅读兴趣、能力、习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四、随机引导法

【方法】: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抓住阅读指导的契机,对孩子加以引导。

【作用】:促进母(父)子之间的情感交融,激发孩子对阅读活动的兴趣。提高孩子对阅读材料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孩子掌握有序翻阅等基本阅读技能。

【注意点】:父母要留意观察聆听孩子的愿望,及时把握教育契机,做到恰到好处,切忌把随机教育变为“唠叨不已”,这样会引起孩子反感。

五、游戏法

【方法】:父母在早期阅读指导中以各种形式的游戏为手段,引发孩子对阅读活动的兴趣。

【作用】:提高孩子参与阅读活动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使孩子体味家庭游戏乐趣,促进亲子互爱。

【注意点】:父母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游戏中给予孩子精神或物质上的鼓励。并注意父母和孩子共同遵守游戏规则。

上一篇:表演游戏小兔乖乖下一篇:生物新课改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