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培训

2024-08-01

课改培训(通用10篇)

课改培训 篇1

7月20日, 郴州市教育局根据湖南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 启动了全市高中教师新课程第三轮全员培训, 新学期在高一、高二任教的4000余名教师将分批、分学科参与此次培训。这是郴州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高中教师全员培训。

第一期英语、音乐学科培训班在郴州市委党校隆重举行。本次高一培训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共14个学科;高二培训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共9个学科。每期培训时间为4天, 与往年培训不同的是本次学科培训全部采取一级培训模式, 即由教材编写专家、先期课改省份的骨干教师、市教科院教研员和特级教师为一线教师上课, 避免了二级培训中因为传播对象的偏差, 导致一些教学理念在传播中有所削减等问题。一线教师通过与课程专家、同行进行面对面地交流, 提交作业和教案, 交流各种心得等方式, 获取大量的专业知识, 提高了专业化素质, 确保所有教学理念都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一线教师, 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新课改要求, 引导他们熟悉新课改、掌握新课改、驾驭新课改。

这次培训, 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各高中学校全面动员, 精心组织, 不少学校领导与一线教师一起学习, 共同提高;许多一线教师热情饱满, 主动参与, 使得本次培训活动在举办之初就面貌一新, 盛况空前。整个培训将于8月20日结束。 (张贵付)

课改培训 篇2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高中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之一的化学学,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作为一名一直处在高中化学一线教学的教师,怎样做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走进新课程呢?

一、理论学习与观念转变,是走进新课程的必然起点

有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高高在上,距离课堂实际太遥远,对课堂教学起不到具体的指导作用,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一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往往受他的意识理念所支配。因此理论学习与扎根课堂并不矛盾。

新课程理念,相对一线教师是陌生的,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理念翻新,深刻领会其内涵精要。观念不变,理念不明,根本无法走进新课程。没有教育观念上的彻底转变,即使用上新教材新教法,新理念也只是停留在表层,甚至发生曲解,如果遭遇坎坷,还会拿出老一套来拯救。所以有效地搞好理论学习,是进入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必须和比照旧大纲旧教材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舍弃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实施方向。

我个人观点是:在聆听专家进行新课程新教材的解析之后,组织教师将本学科新旧课标与教材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列出,进行比较研究。查阅网络、杂志等有关资料,吸收其他实验区新旧教材探索的成果,和本校的研究结果汇总一起,形成文字,记录下最初始的探索,为今后的正式实施准备宝贵的参照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教师的研究视野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

三、突出学生主体和学生学习过程。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与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比较看,有一点值得提醒的,就是课程目标有明显的不同,在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分为: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主要有七个环节:一是学习动机的确立;二是化学知识的积累;三是对化学的体验与感受;四是相关能力的培养;五是对化学事件、化学人物和化学现象的评价与理解;六是对化学线索、化学规律的概括与总结;七是对相关化学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四、评价手段多样化。

在教学评价上,要改变过于强调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评价对象和参与者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和教师,而且包括学校、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等对化学教学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当然,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生。

2。学习评价目标和内容多元化,不再局限于知识及能力领域,还包括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习评价方法多元化,有学习档案、化学实验、化学调查、考试等,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突出地体现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的理念,寓学生的学习活动于平常的生活活动中,将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切感受到:更新教学理念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关注最新研究新动态,引入新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适应新时代提供借鉴。

新课改培训心得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之一,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所学习到的知识,谈谈个人粗浅的体会。

一、平等对话,浓化探究氛围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理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在教学中,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见“新课程标准”),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提问、思考、讨论,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分析者,为成疑难的思考者、研究讨论者,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以“敢探未探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陶行知语)的胆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适合的答案。基于以上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常用语应是:“想读吗?”“想怎样读?”“想说什么?”“想表演吗?”“想知道吗?自己试试看。”“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谁来帮帮我?谢谢!”等等,甚至有时候,教师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想当“老师”的愿望。首先,以合作学习小组(3--4人)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帮助自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个别疑难。其次,教师解疑,教师向其他小组的同学“请教”,由愿作“导师”的学生解疑答难,老师则当“旁听生”,在他们讲疑答难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他们所具有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极大地出乎教师的想象,同时,也只有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和活动的机会,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探究才能成为现实。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再像一般教师活动那样,把没有争议的定论教给学生,而是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的精神,抓住契机,用心制造“问题场”,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

三、质疑问难,搭建探究平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在学习过程中,有怀疑才会去思索,有思索才会进一步探究,然后才会有所得。另一方面,“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任何时候都要鼓励学生提问。”(肯尼思.h.胡弗语)比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可先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紧扣教学要求,认真诵读或默读,在阅读感知、思考领悟中圈点勾划,旁批侧注,翻字典,查资料,扫除阅读障碍,在此基础上,再由他们自己提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始的时候,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带有任务观点,比较肤浅,不着边际,甚至在课堂上招致学生的唏嘘声,这时教师一定要加以鼓励,要善于把握学生们思维火花闪现的瞬间,使它燃起智慧之火炬,久而久之,学生们便具有善于疑的能力,能提出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四、表达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举行书中人物化妆扮演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探究报告,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在探究成果展示会上,喜欢古诗词的同学朗诵、赏析了古今中外描摹春天的诗文来盛赞美春天。擅长丹青的学生则用手中的彩笔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长于写作的学生则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这种表达和交流是完全自发的,没有任何的强制色彩和顾忌,表演不分优劣,认识不分高低,理解不分深浅,只要积极交流,积极展示,就给予热情鼓励。在展示探究成果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智慧和能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能落到实处。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农村教师培训,课改的关键所在 篇3

一、全员培训

所谓“全”,就是在进行农村教师培训中,应做到全员参加,力争对全体农村教师进行一次以上的培训。虽然国家对农村教师培训给予了足够重视,采取了许多措施,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并没有达到全员参加培训这一目的。这有违于通过培训来促进和调动全体农村教师学习业务的积极性这一初衷。全国的农村教师在数量上是个庞大的队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的主力军,这支队伍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中坚力量。因此,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应该引起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必须对农村教师进行全员全方位的培训,从而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内容广泛

在培训内容上,我们把精力主要放在了教学业务的培训上,教学业务作为教师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将其作为培训内容是无可厚非的,但培训内容还要“广”一些。全国农村教师培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教育法律法规、专业基本知识、教育科学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可能有人想不通,认为对农村教师要求的是不是过高了,城市重点学校的教师都不一定掌握这么广的知识,对于农村教师来讲能行吗?但这样要求是对的。因为教师在学校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本身就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应该具备多种能力,在农村教师这一岗位更是一个综合性岗位。无论是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今后工作的需要上讲,农村教师的知识面还应再广一些。在进行以上方面的培训外,还需要对其进行管理知识、计算机使用知识和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需要。

三、形式多样

所谓“多”,就是在进行农村教师培训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不同形式、不同方法进行培训。传统的、经典的培训方式和方法,人们都比较满意,这里就不赘述了。我们应该积极寻求开展教师培训的新形式和新渠道,例如,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教育频道、收音机等现代传媒实现远程教育,对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系统、完整的讲解;发行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光盘,利于教师自行学习;组织开发相关多媒体培训系统,可利用三维动画、摄像等技术形象地制作各部分知识和实际操作项目的课件,操作简单易学易懂,学员比较容易掌握所学知识;建设相关网站,或在教育网站上开设相关主题和论坛,与农村教师形成良性互动。主要在为农村教师提供方式、方法灵活,讲究针对性的培训等方面下工夫。

四、标准要高

在培训标准上,要追求一个“高”字。要想创造一流的农村教育阵地,必须首先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一流教师队伍。要想拥有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必须对教师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培训。我国的农村教师绝大多数是由民办教师、中师组成的。虽然在农村教育改革过程中,通过考试考核,精简了部分不合格的人,培养了部分人,但目前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仍然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针对这一差距,国家教育部首先应组织制定农村教师达标标准。标准的起点要高,决不能因为是农村教师就随意降低标准。其次还要根据标准要求编写相应的适合农村教师实际状况的培训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达到标准要求。

五、实用性强

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始终注重一个“实”字。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论是任何内容,不论采取任何方式,必须注重一个“实”字。要结合农村教师的实际,实实在在地抓好每一项目每一环节内容的培训工作。培训就要有效果,决不搞形式主义。要使农村教师真正感觉到我们的培训确实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要培养农村教师积极学习的兴趣,真正“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六、严格把关

在考核上,要狠抓一个“严”字。只有"严"字当头,严格考试考核,一丝不苟,才能考出农村教师的真实水平,才能检验出培训效果的好坏。为此,在农村教师的培训过程中,农村学校以及上级主管部门,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人员来负责,按照培训标准和要求,组织农村教师的培训实效考核。在考试考核过程中,要严格要求,一严到底。因为“严”是爱,“松”是害。尤其是在教育这种特殊的行业里,严格要求就是对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负责,对国家和农村教育发展的负责。

除了以上六个方面外,我们还认为,要想搞好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教育部及各级教育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培训、考核等各项与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配套措施。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第十六中学)

参加新课改培训的几点体会 篇4

1. 注重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的提高。基础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基础。

2.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

3. 注重学生创新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公民。

二、知道并理解了教师心理健康与教学

1.完善自身人格。

(1)端正人生价值观,献身教育事业。“崇高的师德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促进教师奋发向上,献身教育事业,不断进取的动力之源。”当前,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为教育改革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随之而产生的人生价值观、生活观念的变化也冲击着学校教师,影响到教师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使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与教师角色身份不相称的思想意识。有的教师受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表现在工作态度上,怕环境艰苦,怕任务艰巨,追求轻松自在,缺乏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遇到困难总是绕着走,“绞尽脑汁”地要求到条件舒适的地方去工作。表现在思想作风上,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表现在生活上,畸形消费,花钱大手大脚,生活追求潇洒,吃穿讲究排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对工作怀有持久的热忱,并从工作中获取满足和乐趣。

(2)塑造良好性格,做到为人师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发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教师性格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却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师良好的性格特征,不仅时时感染和教育着学生,而且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因此,教师要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学会鼓励、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公正、学会激励、学会赏识、学会呵护;应保持乐观、开朗、热情的态度,以饱满的热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你能行!”、“你可以的!”、“你很优秀!”这样看似简单的话,往往可以点燃学生自信的火把,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

2. 富有创新精神 ,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以及教师体制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再循规蹈矩,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工作去寻找适合自己教育对象的方式方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在模仿、学习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思考自己的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及优势,加以创造性运用,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和兴趣爱好,以便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中得到启发。

三、体验教师的职业乐趣

一个健康成长的人应有乐趣相伴,这样他的工作、职业生涯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更要求教师应有自己的工作乐趣。因此,在我们教师队伍中就出现了这样的人:对待工作不积极,没有热情,没有明确的目标,与学生关系淡薄,排斥学生,不和学生接触,为必须和学生交往而烦恼。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教师职业自豪感,没能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的环境特别是教育对象是不断变换的。那么,教师就应迅速适应教育对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从而促使教学的高效循环。只有适应教育对象、环境,我们工作起来才能顺心顺手,才能安心,并从中体味到工作的乐趣。

其次,教师的个性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个教师都应该时常问自己:我靠什么吸引学生?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一个关注学生感受的教师,一个充满爱心、学识渊博的教师,一个有着与众不同的教育魅力的教师,到哪儿都是受欢迎的。

课改培训总结 篇5

20xx年8月,在滑县教研室的引领下,成立课改核心校协作组第三小组领导小组,成立“春华秋实”工作群,制定了本学期工作计划。

组长:道口镇第二实验小学校长王莉;成员:半坡店南街小学校长黄帅;半坡店五小校长赵燕;牛屯民生小学校长李咏梅;牛屯镇宋林小学校长王坤;老庙乡中冉小学校长刘雪娟。

按照教研室的工作方向,以全册“教材研读”和“晨诵课”为研讨重点,充分发挥协作组内各个学校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校际互动,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和阅读教学的整体推进。

为了更好地引领教师成长,经小组研究决定,定于20xx年9月14日进行教材研读培训,地点定在牛屯镇民生小学。本次活动,由民生小学赵梅郦主任主持,宋林小学王坤校长、二实小张峰主任、侯东方、周瑞敏老师担纲教材研读培训,半坡店南街小学、半坡店五小、牛屯民生小学、牛屯镇宋林小学都选派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

李咏梅校长作总结发言,她强调教师作研读教材的有心人,带领学生走向更遥远的终点。

按照原定工作计划,我们小组定于11月8号进行“教材研读”和“晨诵课”选拔赛,比赛在道口镇二实小进行,协作组成员校每校各选派一名评委,分别选派一名教师参加。为了保障比赛活动的正常进行,我们参照教研室的《教材研读评分标准》,又制定《晨诵优质课评价表》,并拍照发到工作群中,让所有参赛教师了解。规定好教材研读的比赛时间12分钟,晨诵课20分钟。8号上午,全册教材研读比赛在道口镇中心校二楼会议室进行,晨诵课在二实小三楼会议室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晨诵课樊玫瑰老师和周瑞敏老师胜出,教材研读薛敏老师、常路老师、陈宏芳老师胜出。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研室号召送教下乡,让更多的老师学习了解这两项活动。送教活动由教研室统筹安排,第三小组送教活动赵永淑老师、刘会娟老师全程参与。送教第一站:半坡店南街小学。当天,半坡店停电,黄校长积极想办法发电,保证了活动的正常进行。活动由南街小学李艳老师主持,活动有两大主题:晨诵和教材研读。周瑞敏老师带领孩子诵读《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樊玫瑰老师和三年级三班的孩子们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开启了晨诵之旅。

第二个环节是教材研读环节。常路老师和薛敏老师对教材的解读令与会的老师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县教研室刘会娟老师为与会教师做了《研读教材的几点思考》。刘老师以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例,细致地从教材的内容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课标在教材中的体现等几个方面告诉大家怎样有效地去解读教材,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及训练的侧重点,从而有效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心校胡进标主任在讲话中对半坡店乡的老师们提出了新的努力方向,希望各学校能脚踏实地地把晨诵课开起来,让教材研读常态化、深入化地开展下去。

最后,教研室赵永淑老师就本次活动的背景和目的进行了总结性发言。赵老师就教材的“厚”与“薄”让参加活动的老师深层次地明白了研读教材的重要性。

第二站是牛屯镇,地点选择在民生小学。 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心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中心校崔军谦主任提出,各个学校要将教材研读和晨诵课落到实处,实现常态化,用教材研读引领教学,通过晨诵课带领学生感受阅读的力量,体味书香的魅力,激发孩子对书籍的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情。

一场大雪也没有阻挡住送教的脚步,12月15日一大早,第三小组第三站送教活动在老庙实小进行。樊老师优美的晨诵开启了美好的一天,她和周瑞敏老师的课让大家了解了晨诵课的基本结构形式,对这样的课堂充满期待与向往。

万古后营小学苏元威老师的报告《对教材研读的点滴思考》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苏老师从如何进行整册书的解读、整个单元的解读、一个文本的解读几个方面,结会自己的课例,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解说。听了苏老师的报告,我才认识到,教材解读,一定要跳出教材的全面,把握,不能人云亦云,要投入自己的思考,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课改培训 篇6

关键词:教师培训;任务;技术类指导教师;平衡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趋进步,教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以来,《中共中央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决定》《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以及课程标准相继颁布,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对教学提出了新标准。教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进修校教师理应走在新课改的前沿,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基于此,根据县进修校的实际情况谈一些个人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方面的需求也跟着攀升,孩子们的求学问题也随之向着高素质的方向发展,有条件的家庭把孩子送往师资力量相对较强、教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就读。这就迫使一些生源条件差的农校、乡校、村小由大变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根据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此类学校大有存在之必要。比如,定襄曾经名噪一时的南王技校,曾经为当地培养了许多技术一流的实用型人才,如果现在继续利用其中的校舍设备为本地锻造业指导教学,仍可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河边职中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是享誉三晋的名校,生源远至内蒙、天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宏道高中的崛起而日渐衰落,当时的领导果断采取职业技术道路,每年培训一批器乐、裁剪等各类专业的学生,曾为好多文工团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横山农中、受录乡中也有类似情况。而今,这些由于招生困难面临停办的学校很需要县教文卫体局责令县进修校牵头,带动他们重振旗鼓,在教师培训、劳务输出方面做文章,为定襄经济的腾飞再做杰出的贡献。

教师培训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扩大规模、多方合作,把全县暂时没有教学任务的教师积极有效地利用起来,以缓解县编制人数严重超额的实际情况。鼓励有培训意向的教师勇于参与教师培训,争取没有教学任务的各类学校的教师参与教师培训。当然,进行这一项工作的前提是这批教师需通过进修校的专门培训上岗才行,以上四校优先考虑。可以根据教师培训的来源把各类教师划归为三类:第一类,技术类指导教师,该类教师涵盖的培训内容包括锻造、车工、烹饪、裁剪等;第二类,专业类指导教师,该类教师涵盖的培训内容包括唢呐、笙管、二胡、吉他等;第三类,特长类指导教师,该类教师涵盖的培训内容包括美术、声乐、剑术、太极等。按照培训教师的强项分成以上三类,使他们形成一个教师培训圈,在县教文卫体局的垂直领导下,由进修校主讲,其他四校通力配合,统一调整、统一部署,共同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教师培训不是闭门造车,而要互通有无。经常让培训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经验也是提高培训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进修校实际情况,我们应预算每年外出培训的人次、内容及开支,同时协调好其他四校的培训工作,积极向县教文卫体局汇报审批,以便更好地做好全县的教师培训工作。外出培训教师回来,要让他们在第一时间与其他未来得及参与外出培训的进修校教师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并让他们做一些专题讲座,以全面提高进修校培训教师的业务素质,从而使大家终身受益。另外,我们可以借鉴高校模式把培训教师取经的过程分为一本、二本、三本等。如果有特别独特的经验还可以另立门户,称其为“独立院校”,以此带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教师培训中最关键的是教给一线教师一些教学方法,这也是教师培训中的难点。我们经常教育学员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根据学情因材施教,采取新课程理念,借鉴同年级组先进经验,多进行观摩课、公开课、教研课活动,并鼓励各校教研组长带好头,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定期进行业务比拼。教研组长作为我们培训的第一负责人,每年定期来进修校锻金,并不定期安排他们随进修校培训教师外出学习,把一些基层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也吸纳进来,补充进修校业务繁忙时无法承担的部分课程。

通过以上几种形式的运用,教师进修校在社会上的声誉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升,成为县文教系统的一面旗帜。作为进修校的一名培训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不管未来有多大的困难,我都力争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课改培训 篇7

“2009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日前在北京开班, 河北、内蒙古、湖北、云南4个省区同时开设了视频现场。这意味着面向2009年进入高中课改实验4个省区的8万名高中教师的国家级远程培训正式开始。

此次培训由教育部组织学科专家组承担教学任务, 各学科专家组的主持专家基本上由该学科课程标准负责人承担, 并有一批有经验的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的内容基本覆盖了高中主要学科, 突出学科教学的针对性, 注重以问题为核心、以案例为载体, 帮助高中教师切实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学习内容包括普通高中课改的总体情况及课程方案的介绍,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 各学科主要内容解读, 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培训, 学生有效学习方法的辅导, 教学评价方法指导, 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等。

本次培训从7月21日至30日历时10天。按照要求, 学员每天在线观看视频不少于两小时, 在线交流与研讨不少于3小时, 10天要完成50学时的学习任务, 学习结束后将根据研讨与作业等情况对参训教师进行考核评价。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 篇8

师资力量历来都是保证中小学教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个国家教育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提出重视教师的培训,要“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水平”。“新课改”是国家进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标志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1)(2)所以,新课改的实施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技巧及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思路。而且“新课改”同时也明确提出,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本文旨在借助“新课改”契机,充分改革现有教师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授课效率,推动中小学素质教学的进一步深化。(3)

1“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培训工作针对性差

由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也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差别非常大,尤其是在对中小学教育中各学科的前沿知识的掌握、新式理念的把握、新型教学仪器的使用等方面差别更为明显,而这种差距在“新课改”的师资培训过程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很多培训的内容在一些较发达地区的学校教师早已经掌握,而对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就了解不多;另外,针对农村与城镇教师的培训也没有区别对待。这种缺乏差异性的培训导致培训的针对性差,整体效果差。还有,农村与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环境、教育素材上都不同,年龄大与年龄小、高年级与低年级教师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别,如何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充分提高授课效率就成为“新课改”下提高培训效率的重要着眼点。(3)(4)

1.2 培训考核方式单一

一般而言,因为学生自制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很多时候必须要通过考试的方式加以约束。而教师培训工作不能等同于学生上课,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行个象征性的考试就算完事。显然,这种方式对于引导教师个性化发展是相违背的。本身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就存在很大程度的应试教育影响的痕迹,所以“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师资力量的培训应重点解决这种教育思想上的误区,注重拓展考核方式的培训。这样从源头行就灌输多样化考核方式、多措并举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方式对于“新课改”下师资力量的培训才是最有价值的。(4)

1.3 培训理念落后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教师培训工作一直沿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学习”的状态,很少注意培训过程中的教学技法、教学方式、因材施教等理念的灌输,导致中小学教师给学生上课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也非常普遍,甚至有部分教师照本宣科,严重阻碍了“新课改”要求的素质教育以及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2“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践行思路

2.1 建立差异化的培训体系

区别对待、差异化培训,殊途同归的多样化教师培训方式是“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最有效的途径。重点应从学校实力的强弱、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学校特有的价值理念、教师本身的差异等几个方面加以区分。尤其是针对教育水平相对薄弱地区的教师一定要采取切合实际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在此基础上为教师们铺设一个宏观的学习思路,引导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他们在差异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的能力。

2.2 提高培训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课堂第一责任人,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学手段的丰富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要想提高整体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培训工作有效进行,必须首先提高培训队伍的综合水平。为此,教师培训学校要通过政策、待遇等方面的倾斜加大力度引进具有丰富培训经验、学历高、能力强的培训人才的引进。并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住、干得好”。

2.3 完善培训考核体系

考核是对培训中成功与失败之处进行总结。所以,考核是教师培训工作必要的环节。考核要针对培训内容、培训人员、培训方式而定,一定要打破以考试为唯一考核方式的制度。比如培训教学技法,可以让学员们通过讲课比赛的方式考核;培训教学理念,可以以写论文的方式,让各位学员各抒己见,把他们的教学理念写出来。(5)这样一是有利于他们自身提炼教学理念,二是有利于培训教师更加全面的掌握学员对教学理念掌握的程度,方便下一步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

2.4 加强教学技法的培训

丰富教学手段是目前新课改中重要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中小学中很多科目中的内容很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一些定义或者带有想象力较强的知识点。所以,恰当的教学技法的采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很重要。教学技法的培训大概应包括兴趣教学、教具的全方位利用、教学内容生活化、鼓励教学法,另外一些类似辩论、分组讨论、话剧等一系列丰富的教学方法的培训。培训时可以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培训内容当中,采用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加深学员们对与教学技法的掌握。可以通过参观优秀教师的讲课、观看与分析一些高水平的讲课比赛录像,使学员们在一种探究、实践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并能够及时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途径。

3 结语

“新课改”是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教育事件,“新课改”使得中小学教学在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提炼学科价值性和教学质量全面性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因此,“新课改”实际上也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教师培训,使中小学教师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改变教具用法,并在教学进程上、教学手段上有更多的突破。(6)同时这对教师培训工作者本身工作也是一种促进,对于教师培训这项事业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充分展示“新课改”下教师培训工作的改革,创新中小学教学方法与思路,提高教学效率,均有重要意义,并可谓其它相关类型的培训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摘要:伴随“新课改”后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发展所带来的契机,文章针对当前“新课改”后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简要分析,首先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培训工作针对性差、培训考核方式单一、培训理念落后等几方面。经过总结,文章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践行思路。文章旨在通过研究“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问题,为下阶段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出新的思路,多措并举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中小学教师培训,对策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86]教师字002号).

[2]张海兰,王欢.新课改教师培训的反思与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115-116.

[3]郝丽坤.论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J].衡水学院学报,2011.12(5):111-113.

[4]李雪玲.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0:192.

[5]卢卫林.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反思与突围[J].琼州学院学报,2008.15(1):111-112.

课改培训 篇9

一、高中新课改教师培训的必然途径:校本培训

积极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而加强高中教师适应新课程的培训更是当务之急.传统的教师培训主要依靠集中式培训,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存在一定的偏差,不一定符合教师所在学校的实际,不能有效地使学习和培训持续地进行,也不可能使全体教师都参与进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者们对校本培训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校本实践与研究逐渐兴起.校本培训也称校本教师教育.“校本”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教师的校本培训是一种集实践性、问题性、探究性与综合性为一体的培训方式,在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水平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有效的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二、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现状:历史回顾

1. 国外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现状述评

在理论研究上,斯滕豪斯、埃里奥特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行动研究理论.行动研究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参与”、“合作”、“改进”、“系统”,强调行动引起的反思.以实践性反思指引反思性实践,而教师校本研究活动也正是教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和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而得到一个提高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开始,还出现了一种校本教师发展理论.代表人物斯皮克指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师素质提高的重心应定位在学校本位的发展、教师职业本位的发展上.这一理论提出要建立一种“以学校教师为主导,根据学校教师的现实需要而设计的多范畴发展管理模式”,特别制定出一套教师发展专项方案.

在实践研究上,20世纪70年代中期,教师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最先在英、美等国产生.当时英美等国的教师培训工作采取将中小学教师集中起来由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进行训练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往往会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规律性的教育理论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且教师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因此,培训效果很不理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国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发展,英国、美国、德国、荷兰等国都开始大规模实施校本培训,80、90年代,这一计划还被推广到东南亚及非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1989年4月,日本正式实施了新任教师研修制度,并提出:校内研修是学校主导型的,培训要站在学校的立场上.

总之,目前校本培训在实践近20年后逐渐成为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教师在职培训的主流,是学校整个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是国际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中小学校教师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走向之一.

2. 国内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现状述评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对校本培训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校本实践与研究逐渐兴起,但有关新课程实施的高中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不是很多.笔者从已收集的文献资料中提取信息,透析校本培训的研究进展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对校本培训内涵的研究.

万福认为教师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的培训活动”.另有研究者认为教师校本培训“是一种以任职学校为基地辅之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人员而开展的师资培训模式”.主张从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和需求出发,由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在教师任职学校开展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还有研究者认为教师校本培训是“在开展继续教育中,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互教互学为基本形式,在岗业余自学的一种进修模式”.这一界定着眼于教师的互教互学以及自我学习的培训形式.

(2)对校本培训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假设研究.

刘要悟、程天君从哲学、教育社会学和心理学三个视角对教师校本培训进行理论辩护.首先,从哲学的视角,认为传统教师培训以学科为中心,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归宿,偏重教育理论的灌输;现代知识向后现代知识的转型则为校本培训提供了理论上的辩护与支撑.其次从社会学视角,教师职业社会化理论表明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空间在于任教学校;文化反哺则对传统的“师教生学”的师生观予以解构,学生成为教师校本培训中教师的重要学习资源.并指出,教师职业社会化的途径不仅包括教师工作时间,还包括进入教师进修学院的培训学习,但这些机构偏重于教师职业手段的改善,而在帮助教师进一步内化职业文化方面做的甚少,同时院校培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校本培训呼之欲出.最后,从心理学视角,教师需要层次的提高,要求我们重估、发掘学校和教学之于教师发展的价值,并认为教师在职培训作为一种“成人学习”有其独特性.

(3)校本培训内容的研究.

吴解生认为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可以根据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专长创造能力的要求,以改革传统的灌输式传授知识的陈旧方法入手,采用教师培训与攻克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难点结合的培训内容.徐巧英将培训课程建成五大模块:①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修养;②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名家教学风格;③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④现代教育技术;⑤学科最新的基本理论及教改信息.王冬梅提出校本培训内容课程化.校本培训内容课程化,就是从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现状出发,形成内容的块状化、条理化;校本培训内容课程化,就是在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上,形成层次化、系统化;校本培训内容课程化,就是从教师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实现内容特色化、风格化.

(4)校本培训的方式途径的研究.

徐巧英认为校本培训方式要多元化,可以综合使用或选择使用,以提高培训质量,包括个体自修、小组学习式、微格训练式、以评促训式、课程学习式、科研促训式、专题链结式.王冬梅认为校本培训形式实质化,就是注重培训模式的实质性效能,在教师内心有所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卢辉炬、谢清连认为校本培训可以和教研工作有机结合,并主要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组织观摩和反思教学训练.李大健认为校本培训的形式有十种类型:个别自学式、协作学习式、课题研究式、个别指导式、现场诊断式、情境体验式、网络信息交流式、专题讲座式、参与互动式、校际观摩交流式.

三、高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校本培训的可行性分析:研究趋势

1. 国内外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不足之处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而言,改革意味着一次新的解放,这种解放体现在“赋权于教师”的指导思想上,体现在“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是研究者”的观念转变中,体现在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中.“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是教师”、“新课程需要教师新的专业化发展”,无论是教师的生存状态,还是推进新课程的需要,都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教师的帮助,大力开展校本培训.笔者通过对已有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研究者们已经意识到了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这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受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的制约,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已有研究多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教师校本培训机制整体建设的探讨较多,而以微观视角对高中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建设的关注较少;②已有研究对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建设的构想较为完美,但在具体实践中,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着对校本培训机制建设目的认识不清,实施方案不明确,效果不显著等问题;③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对教师校本培训理论层面的探讨,而对于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实证性的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校本培训机制的研究更是甚少.

2. 研究高中教师校本培训问题的目的及意义

在四川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研究教师校本培训机制的目的在于:结合四川高中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高中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策略及模式,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促进高中教师更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将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建设的研究进一步细化、充实、丰富和完善,找到一整套能保障高中新课程改革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四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策略.同时,研究如何整合各种内外条件,实现科学合理的校本培训管理;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校本培训机制,这一研究又具有以下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①2009年,省教育厅发布了《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四川省高中新课改大幕由此开启.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校本培训进行研究,则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精神,将高中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②该研究也必将进一步深化教师校本培训的运行机制,更好地为高中新课程改革提供师资培训方面的理论指导;③有助于丰富教育学、社会学及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同时又是对教师校本培训研究大系统的细化和充实.

(2)实践意义.

①为高中新课程教师校本培训探讨新的途径及管理机制,以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②为高中新课程试点学校的校本培训提供科学有效的运作方案,以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顺利完成高中新课程的实验任务,促进本校发展;③为提升教师实施高中新课程的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提供条件;④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指导教师校本培训提供参考意见.

3. 研究高中教师校本培训可突破与创新之处

在研究的重难点突破方面,表现为:高中新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应该增强高中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性和创新性.因此,研究可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①通过导入多学科先进理念,奠定高中教师校本培训机制构建的理论依据;②通过优化培训的内容,增强高中教师校本培训的针对性;③通过改进培训的方式与途径,提高校本培训效益;④通过建立健全培训管理机制,保障高中教师校本培训高效运作.在研究创新方面,可实现:①研究思路上的创新.以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切入口,借鉴国内外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构建适应四川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校本培训机制,体现校本特色和专业特色;②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综合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及管理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系统性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③研究理论上的创新.在研究过程中可导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及校本管理理论,为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教师培训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顺利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和关键保障.该文通过对制约新课改成败关键因素——教师培训问题的探讨,剖析国内外学者们对教师校本培训研究情况,并通过分析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的创新的方面来论证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可行性.

关键词:研究现状,高中新课改,教师,校本培训

参考文献

[1]魏小八.通过校本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做法和体会[J].职业教育研究,2009(8)

[2]高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困境与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08(3)

[3]隋桂凤.立足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效能[J].教育探索,2009(5)

[4]施莉.我国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综述[J].成人高等教育,2002(5)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研究课题组.中小学教师校本教师培训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 2002(11)

[6]熊焰.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机制的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21)

[7]田爱丽.校本研修面对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8]洪明.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杜,2007

[9]李冰,叶际琴.有效性:校本培训的应然追求——基于校本培训管理的视角[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5)

课改培训 篇10

在4月21日开学典礼上,怀化市教育局主管培训工作的陈正平副局长作报告,强调了此次培训的重要性。接着, 大家听取了市直学校———怀铁二中王妮校长的《新课堂改革的思考和探索》专题报告。

从4月22日上午至4月25日上午,大家从怀铁二中奔赴靖州的太阳坪中学,然后转道通道四中,全程听了10节课改一线教师的语文、数学课,分享了靖州、通道两县教育局主管领导的经验交流,并听取了太阳坪中学校长黄俊文的《用智慧和担当成就课改》和通道四中蒙永慧校长的《通道四中如何推动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

4月25日上午,在听课结束后,培训活动分校长组、语文组、数学组分别开展课改研讨总结活动。

上一篇:大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下一篇:激活学生学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