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活动

2024-09-22

课改活动(精选12篇)

课改活动 篇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 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新课程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时通过活动课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宽, 具有巩固、弥补、深化、提高的作用。活动课以培养学生数学兴趣为前提, 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 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中心, 以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为目的, 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至关重要, 我认为活动课应充分体现“活”与“动”。

一、“活”是活动课的灵魂

1. 活动课的内容要新颖、生动、有趣, 富于探索性。

内容源于教材且高于教材,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有一种好奇感, 并感受到知识的无穷魅力和实用价值。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不能立即解决, 从而产生新的知识需求, 或对所学知识的巧妙应用, 从而产生一种好奇或动力。同时活动课内容应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只有新颖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生动才能使学生愉悦;只有有趣的、富有探索性才能使学生渴望进一步去探讨。我们应努力通过活动课去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的能力。

2. 活动课的形式要多姿多彩富于变化。

活动课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活动课的形式应尽可能变化多样, 通过不同的渠道, 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获得知识, 体会到变的乐趣。通过学生的活动去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采用分组比赛、智力竞猜、数学游戏、脑筋急转弯、实践操作等, 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活动课的目的是要学生动起来, 全身心地投入, 在“活”中学, 在“活”中思, 在“活”中悟, 在“活”中获。

3. 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

活动课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完成的一项活动, 是师生之间进行知识信息、情感交流的过程, 因此要使活动课获得成功, 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应建立相互重、相互学习、民主平等、自由交流的朋友式关系, 教师要走下讲台和同学们坐在一起, 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脑、勤思考、大胆想;使学生在主动学习, 主动参与, 自我探索中, 聪明才智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4. 活动课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活动课不仅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 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索来解决问题。解题思路要灵活多变且富有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相互争论, 甚至把教室变成“战场”。只有讨论才能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来自于实践, 创新超越于实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二、“动”是活动课的原则

1. 让学生多动手, 培养操作能力。

认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又能深化认识。活动课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亲自实践, 在深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动手中感知、发展。通过让学生猜一猜、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量一量、摆一摆、贴一贴、算一算等教学手段,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从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深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动手中让学生找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2. 让学生多动口,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往往被忽略。实际上表达能力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素质加以培养, 以解决想得到而说不出的问题。教师应多创造机会, 让学生用口进行表达交流。口头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的一种能力。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的、更广泛的交际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 对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我们要让学生在动中有言可发, 谈吐有理。

3. 让学生多动眼, 培养观察能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同时也是大脑的窗户, 绝大部分的信息靠眼睛获取。因此, 培养观察能力, 应作为活动课的一个重要项目, 并贯穿始终, 以培养学生细致、全面、迅速、准确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4. 让学生多动脑、培养思维能力。

在众多能力中, 思维能力是核心。表达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都以良好的思维能力为前提。活动课应致力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等品质。在思维的诸多能力中, 独创性是重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因此, 活动课应把树立创新意识, 训练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作为重点, 使学生敢于发现问题, 勇于质疑。在活动课中应为学生创新提供条件, 营造环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诱发才智, 拓宽思路, 使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 在活动课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如何去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怎样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达到真正能培养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在活动中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 待他们各方面都拥有一定的能力后, 才可能在活动中有更高层次的参与。

课改活动 篇2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校的课改已进入第二阶段,在课改上教师如何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并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和谐、平等、宽松、具有人文特点的有效育人场所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以课改的实际行动践行我校“为师生发展铺路”的办学理念。现将本学期课改活动总结如下:

一、坚持做到“三个到位”

(一)组织建设到位

为使我校课改有序、健康地向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我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和评课小组:

1、成立课改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王健全面负责课改领导工作

组员:段文海、侯金勇、张有礼、贾学魁、史学利、侯金海、王卫华负责课改全面具体的工作

2、成立课改评课小组:

组长:王健 负责课改全面评价工作

副组长:段文海、侯金勇负责课改评价具体工作

组员:张有礼、贾学魁、史学利、侯金海、王卫华、赵凤海、刘万成、董永改、郝秋菊、杨文会、田秋花、李金柱、张进仿、温会丽、牛砥柱、赵永志、云兆禄、李猛、郑启焕、张玉芬、卢卫东、杨会云、马振录、郝士庚负责课改及评课活动中的具体工作。

(二)学习反思提高到位

为使课改深入开展,学校积极创设课改平台,使广大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边学习、边实践、边课改、边反思,边提高,使教师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

1、理论学习到位:

积极开发和利用图书馆、阅览室资源。开展学用《丛书》活动,多方面使用阅览室各种资料、利用信息网查教学资料,借鉴洋思等经验,以便更科学地指导自己的活动、实践。

2、总结交流提升到位:

以教科研为切入点,结合课改撰写论文,全员参与,部分教师撰写的文章在区级刊物发表交流,多位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市级奖项,有的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国家级奖项,召开教育教学研讨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创设先进教师经验交流平台。

3、反思实践到位:

近几年,我校教师结合课改活动,写出课后反思、学习洋思教学经验体会、《让千万个孩子学会学习》体会、观看《奠基中国》体会、从考试谈课改体会、《青蛙与螃蟹》学习体会、教学设计大赛作品征集等累计各种学习、反思体会共1395篇。我校教师教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我要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我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教学中由“我要教学生学会”,转变到“我要教学生会学”。

(三)岗位培训到位

1、对青年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手段培训,为教师很好地掌握使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了有利条件;

2、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培训使教师明确了教学设计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参与学习,并为学生发展服务;

3、对教研组长、年级主任进行定期培训,从教育教学两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着手,坚持年级组教研组一体化培训,落实两个责任制;

4、对新教师进行培训,召开拜师会,制定师徒双方责任目标,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对初中教师进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初中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工作;

6、对高中教师分年级、分学科、分阶段进行新课程培训,学习新课标,掌握新教材,学会新方法。

二、实施过程及评价

(一)课改简况:

本学期第一阶段教研组内人人做课,组内交流;第二阶段,十二人参加做课,组际交流;第三阶段共二十三人做课,校内交流;累计二、三阶段共做课35人次,听课达450人次以上。多数教研组长、年级主任、教师均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听课、评课。

(二)本阶段课改取得成果:

1、教师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变。

通过本阶段课改活动,广大教师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使认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听课、学习、交流,教师中的绝大多数能正确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学起来的重要性,在让学生“学”上下工夫。通过备课、授课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较好地结合新课标、教材、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年龄段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学习需求特点来制定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说明绝大多数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健康发展的立足点已基本确立。

2、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方法发生可喜变化,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欣赏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改变了以往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课堂上朝着充分地读、积极地议、大胆地思、灵活的练的方向靠近。展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特长,体现出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课堂中形成了接受、探索、模仿、体验为特点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良好氛围。教师注意情境创设,特别是实践情境的创设,使课堂具有思考、质疑、动手、发现、挑战、互动、交流的氛围,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师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训练与提高,面向全体,顾及个体,为不同层面的学生创设了各具特点的参与机会,使课堂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学堂,具有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关注学生和谐发展的特点。出现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尊生,生敬师的平等、民主、和谐共赢的课堂氛围。教师注重语言的使用具有启发性、发散性、创新性,能较好的采用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出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结合学科特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现出了育人功能,以人为本的思想。

3、教师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教师的态度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教材的处理态度发生了变化,过去是教教材,现在体现在用教材教学生学,而且朝着活教、活学、活用的方向发展;在对学生的态度上也发生了变化,由权威性向服务性发生转变,由教师唱独角戏向师生合作转变,由不容学生质疑向鼓励学生创新转变;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上也发生了变化,由单一评价学习成绩向综合评价学生全面发展转变,由评价学生是否学会了向评价学生是否会学了转变,由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向评价学生是否会用了转变。

4、评价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是转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方式向自学、合作、探究方式转变,以此为出发点,我校评课小组成员认真学习《房山区中学课堂评价质量标准》并且活学活用,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河南中学课堂质量评价标准》,由过去侧重于评教向侧重于评学转变,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师生发展铺路的办学理念,实现了由评委的单一性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

5、学生学习方面的变化。

(1)学生学习态度不断改进

课改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引发了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只有教师的成功才有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的成功才有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充满了兴趣。通过课改活动,由于学生参与的态度、广度、深度发生了变化,使学生学习处于一种自主自学的探索状态。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

通过课改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由以自我为中

心的封闭状态向主动倾听别人意见转变,由个体思考向合作交流探讨转变,由谨小慎微,不善思辩向大胆发表自己看法、张扬个性转变。

(3)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由于学生学习态度发生变化,学生学习参与度的加深,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渐养成。由于教师教学设计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有条件去尝试各种问题的解决,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1、2、3、4、思想观念转变的人多,常规行为转变的人少。教法改的多,学法改的少。教师讲的多,学生动的少。多媒体应用的多,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处理的好的少。5、6、7、8、9、学科教学关注的多,学科德育渗透关注的少。教师课堂占的时间多,学生自主利用的时间少。对教情研究的多,对学情研究的少。教师资源挖掘的多,学生资源挖掘的少。广义教改讨论的多,针对性教改专题讨论的少。

10、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整体性互动多,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差异性互动少。

下学期,我们的课改将继续深入,加大力度,请老师们继续在假期学习探讨,走宽自己的教改之路!

探究新课改下的数学活动 篇3

怎样才能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让幼儿对数学感兴趣,并乐意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园开展了“运用故事培养幼儿数学兴趣”的课题,并且以红樱教育的《帮我学数学》这套教材为载体进行研究。《帮我学数学》全面借助起伏跌宕的数学童话故事,系统演绎幼儿数学,让孩子感觉数学好玩,在好玩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推理能力,探险精神和凡是多问一个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幼儿学数学的兴趣。所以说这套教材有它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下面是我参加课题研究的一点心得。

一、运用故事培养幼儿数学兴趣

1.生活化、情景化的故事引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世界上不爱学习的孩子有很多,但不爱听故事的孩子一个也找不到。”孩子们对故事有天生的兴趣。他们能记住故事中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将数学知识融汇于幼儿喜欢的故事情节中,使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培养了学数学的兴趣,如大班第五册“按用途分类”。故事讲述的是:小猴是小松鼠商店的采购员。你看它又采购了一批奥运会指定产品回来了。小猴问:“松鼠妹妹,东西买回来了,你看怎么办?”松鼠说:“这样吧,电器跟电器放在一起,交通工具跟交通工具放在一起。”小猴很快就把货物按电器、交通工具两类摆放好,还高兴地说:“奥运会开幕了,生意看好啊!”奥运会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期盼的大事。将这一主题作为故事的引线幼儿非常熟悉,兴趣当然很高,自然也就对融汇其中的数学知识感兴趣。而通过小猴对货物的分类摆放则又引导幼儿在故事情景中学习了“按用途分类”这一知识。

2.运用故事改变了以往数学活动的陈旧形式,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中的二级分类一直是重点。以往进行的常规活动是:教师先借助一个故事或小游戏引出一大堆图片或教具,请幼儿说一说都有什么、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请个别幼儿上前操作并一起判断对错,找出规律。最后让幼儿或按标记进行分类,或按一定的规则集体操作或游戏。虽然活动中也有故事、游戏,但幼儿对这一套形式早已熟悉、教师提供的教具、学具对幼儿也不再有吸引力。整个活动在教师的预设中按部就班的进行,没有什么新意。而“运用故事”将数学知识贯穿融汇于童话故事中,幼儿的学习和故事情节同步进行易于理解和接受,学习起来兴趣较高。如大班内容“按形状和颜色分类”,故事内容是:小熊电话订购了一袋雪花插片,小狗来送货。(小狗送的插片有黄色、红色;有圆形、三角形)结果小熊看了发怒道:“我不是说只要圆形的吗?怎么里面还有三角形的?”小狗说:“哦,对不起,可能是我们的包装工人弄错了。我帮你挑挑。”(小狗很快将插片分为圆形一堆、三角形一堆)可小熊还是生气的道:“你挑好我也不要了。这么折腾,插片弄得脏兮兮的,谁还愿意要?”小狗说:“请你别这样!回去我没法交代。”这时站在一边的小猴说话了:“小熊,别难为人。你不要,我要。不过,我只要红色的插片,形状无所谓。”小狗又把插片按颜色分开。在这个故事中巧妙地利用矛盾将“按颜色和形状分类”展现出来。幼儿被深深地吸引到故事中,在为小狗担心的过程中学习了按两个特征分类。

3、运用故事表演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运用故事培养幼儿数学兴趣”课题研究主要模式是让幼儿先通过表演故事情节,展现故事内容。教师再进行提问、引导幼儿回想故事情节、挑起矛盾最后达到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目的。《帮我学数学》整套教材都是一个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在让幼儿进行一个个故事表演的过程中,幼儿兴趣高涨、活动气氛活跃。如6的分解组成。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则是老师出示数量为6的教具如一些水果、动物、花的图片,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然后是由老师再讲解引导之后操作或是请个别幼儿操作将分合式写出并指读。最后再进行一些练习、游戏,一节数学活动就结束了。如果准备得好、讲解充分则气氛热烈、效果较好。反之则会让幼儿茫然。或者就自玩自乐,毫不理会老师的“循循善诱”。而采用故事表演小猴教小兔怎样按互补的关系来进行6的分解组成后,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宋安其和石佳路小朋友表演得很好,后面的小朋友都忍不住站了起来,观察这个小猴怎样教小兔分萝卜的故事。幼儿的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虽然两位表演者没有按照我预想的那样把萝卜按互补关系分得很好,但在随后的几次故事表演中,幼儿都能分得很好。

4.在运用故事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根据情节及时提问,帮助幼儿分析、思考,而幼儿也容易从故事情节中得出答案。老师不必同一个问题“豆腐三碗、三碗豆腐”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讲,而幼儿也不用不胜其烦地听。总之,运用故事教学从形式上新颖、生动、贴近幼儿生活,幼儿乐于听,自然也就乐于学了。老师也和幼儿一起融于故事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三课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班级情况影响了故事表。

《帮我学数学》每一个内容都通过故事表演,激起孩子参与数学教育活动的兴趣,让幼儿感觉数学好玩,让幼儿数学有趣起来。但我园由于班额大,幼儿人数多,而不能较好的进行故事表演。

2.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中。要想使幼儿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就得先学习故事,再经过提问、表演等环节抽取、概括出数学知识。因而故事是不是有趣、能否与数学知识较好的结合,就成为了限制老师、幼儿进行数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如《帮我学数学》大班第(5)册 “按形状和颜色分类”。(故事见前)由于这个故事情节有趣、生活化,并且有矛盾冲突,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将数学知识较好地融于故事中,因此,从故事表演、到数学知识的学习都有较好的效果。又由于有些故事内容本身不适合表演,而且和数学知识的结合也比较勉强影响了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帮我学数学》第(6)册中“左右”这一内容。故事以“乌鸦和狐狸”续编进行讲述:狐狸想吃小兔,向乌鸦打听小兔的家住在哪里。结果乌鸦捉弄狐狸说,从大树向左走到第一个路口再向左,到下一个路口再向左,如此向左三次后,就到小兔家了。狐狸听了乌鸦的话去找,结果发现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这个故事不能很好地引导幼儿辨别自己与物体的左右关系,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左右关系。故事讲完、表演完后,引起了幼儿一阵哈哈大笑,记住了一句“乌鸦,你好大胆,竟敢骗我。”可究竟哪是左、哪是右,好多幼儿依然分辨不清。

3.《帮我学数学》整册书的大部分故事都是连贯的。如果要讲后面的内容,就必须要先复习前面的内容才能接上。否则就会出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现象。

四、分析与反思

通过集体教研大家就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反思找到了问题的所在。

1.对《帮我学数学》教材理解、使用上有误区。使得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将故事表演作为一个活动的重点,造成幼儿对数学知识不能很好的掌握。数学活动有语言故事表演的趋势。如《帮我学数学》第(3)册“前后”内容。故事中出现了许多小动物,有小松鼠、小兔、仙鹤、狐狸、小猴、狼。它们排队买票看戏的时候,小猴要加塞引起了小动物们的不满,发生了一些事情。老师在进行该活动时,忠实地按照《帮我学数学》教参书所提供的思路进行。提问都有几个小动物?它们分别是谁?排队的过程中,谁挤到了哪儿?小动物们都说了什么话等等,然后再让幼儿表演。如此一来,整个活动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帮助幼儿回忆、提问,每个小动物都是怎么说的。而涉及前后的问题却占了很少的一点时间。整个活动看起来更像一次语言活动。故事确实表演了,而且表演的很好,但不利于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2.教师观念问题。

教师对《纲要》所倡导的新观念理解和实施的还不够。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在使用过去的模式,以向幼儿教授数学知识为主要目标,方法形式单一、陈旧,没有创新,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陈旧思维模式的束缚。

五、《运用故事培养幼儿数学兴趣》课题所得

1.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不能全盘照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能表演的就表演,不能表演的故事内容就不用。选择适合我们自己的内容、方法。

2.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以《纲要》精神为主。不能还局限于对数学知识的传授,要从多方位体现《纲要》精神。

3.要为“运用故事”和“培养幼儿数学兴趣”在数学活动中做一个定位。“运用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幼儿学数学的兴趣。但是,“培养幼儿学数学的兴趣”不是只有“运用故事”这一个方法,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可以用。我们不能为了强调“运用故事”,而表演故事。这些都应该为幼儿有兴趣地学数学服务。同时故事可以自编、自选,不能死搬书上的内容,在有些情况下完全不必每个内容都进行故事表演。

课改活动 篇4

一、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现在的学生对外接触较少, 多数时间围绕着书本、手机、电脑等, 而地理与生产生活、自然环境联系密切, 从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补上这一课。从活动内容上看, 应本着从身边学起的教学理念, 以中学地理知识为基础, 以乡土为依托, 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采访、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等, 再通过网上查询、设计制作, 融合历史、政治、生物等多学科, 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一件快乐又轻松的事情。例如, 湘教版地理必修II教材66 页有这样一个活动, “调查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 可以从当地的农业生产类型、主要农产品及商品率、农业区位等方面入手。请你从这几方面调查家乡的农业生产活动, 对家乡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并写出调查报告。附:农产品商品率= (农产品出售量/ 农产品总产量) ×100%”。通过当地农科所和镇政府的帮忙, 联系了学校附近的一位普通农户、一位种粮大户和一位花木种植户, 然后组织学生去农户家实地调查。种粮大户承包了130 亩农田, 100 亩农田为双季水稻, 亩产为1000 千克;30 亩单季水稻, 亩产为1218千克。收割的稻谷110500 千克到市场出售, 按国家政策规定每亩农田政府补贴100 元。普通农户家有4.3 亩农田, 3.5 亩种植双季水稻, 亩产为950 千克, 其他0.8 亩种植桑树, 收割的稻谷中的500 千克拿到市场出售, 按国家政策规定也得到了每亩100 元的补贴。花木种植大户种植了35 亩的花木。针对本材料, 引导学生从三位农户的生产规模、单产高低及原因、农产品用途、劳动力数量、农业机械、技术投入和经济效益等角度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学生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较短时间顺利地完成了调查, 还写出了像模像样的调查报告。通过此项活动, 使多数韭菜、小麦都分不清楚的学生对农事有了一定了解, 知道了早稻、晚稻不同的种植收割时间, 懂得了早稻与晚稻的区别等农业生产实际。对于有农事经历的学生而言, 做起调研来更是得心应手。活动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季节判断、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除此, 还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报效家乡和开发家乡的热情, 寓劳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于地理教学中, 顺利完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 收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 一位张姓学生综合了其他调查报告, 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了市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 获得了市一等奖。可见, 利用乡土等周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结合教材知识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效果良好, 成绩显著。因此, 教师要走出校园深入政府的职能机关、田间地头, 收集生产生活的相关信息, 要重视当地地方志等资料的收集整理, 挖掘相关现象、事物中隐含的地理知识,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 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分析学生应利用的手段、方法, 分析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预设相应的解决措施, 根据地理学习的相关文件等设计实践活动的目标。

二、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

在上选修“旅游地理”时, 笔者开展了“为家乡旅游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基本要求:选择家乡的一个旅游景点设计一则广告。具体要求:简洁明了、容易记忆、图文并茂及形式多样;能激发游客旅游的兴趣。参考资料:家乡的广告宣传片、景点的相关新闻、景点实地考察、其他旅游景点的广告 (上网、电视广告等) 。学生对本实践活动积极参与, 有的单独一个人, 有的三五成群组成小组, 递交了形式不一的成果, 有广告词、宣传歌词、flash宣传片、动漫广告等。通过本实践活动, 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的基本途径”。无论是个人还是小组, 每个学生都承担了一定的工作和责任,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头脑和身体, 自主地进行思考和行动,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为更好地把握景点特色, 需要到景点考察, 培养了学生的野外活动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使广告设计得更好, 需要查找相关资料, 提高了学生资料查找和比较、分析的能力;广告设计涉及其他学科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动手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极为有利的。另外, 还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学习的责任感。因为活动是以家乡景点为素材, 引领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 树立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现行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多远离家乡, 学生难以理解和形成切身感受, 本实践活动弥补了这一不足, 让学生积极融入到地理学习中, 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学生从中寻求感兴趣的点, 从而获得亲身参与及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整体认识, 增进对自然的关爱及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 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品质。另外, 还让学生感受到学地理的有用之处, 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因此, 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对地理知识的迁移和发展, 还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 增加师生交流机会, 促进彼此间的了解和沟通。

三、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评价、教师评价和社区 (单位) 评价相结合, 注重过程评价, 减少结果评价的比重。教师应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参与态度及成果实现中的作用, 更应注重对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进步、能力的提升的肯定和赞赏, 摈弃平时地理成绩好坏的成见, 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评价最好采用评语形式, 切忌用分数评价,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美好并享受活动带来的成功喜悦。

四、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应注意的问题

(1) 设计要合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开放的模式, 没有成熟的路径可走, 所以对于活动的选取和设计, 教师要十分谨慎。活动方案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 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现实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难易程度要适当, 操作性要强。

(2) 准备要充分。由于活动场所和方式的多样性, 教师要有预见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提前做好准备。材料工具要准备充足, 安全问题充分考虑, 教师要提前进行野外考察, 学生外出的有专人负责, 做好从学校出发到安全归校的防范措施。

(3) 内容要适当。在活动中要遵循“力所能及”的原则, 活动内容要恰当。在活动中使学生的活动能力、知识水平要处于“最近发展区”, 还要善于通过设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欲望。挖掘个体潜能, 让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都有成功的机会。

五、结束语

总之, 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 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家乡的地理现状,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教师通过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可以更好地促进地理课程改革,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摘要: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以丰富的自然、社会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接获得经验的一项生活体验性活动。文章阐述了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意义、评价及应注意的问题, 以更好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基础教育,综合实践

参考文献

[1]唐玉法, 张立平.乡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践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 2013 (35) .

[2]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综合实践活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课改开放周活动体会 篇5

4月25日,我有幸赴慧源学校参加西北课改开放周活动。每走到一处都给我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优美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独具匠心的优秀币兑换窗口、走廊文化及各功能室的布置,精彩高效的课堂,场面宏大的、规范又整齐的大课间活动,尤其是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及极具震撼的安塞腰鼓,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次开放周活动中,我参加了慧源学校吴泽老师《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以及陕师大附小王林波老师《不断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专题讲座,接着参加了城关小学白宗霞老师的公开课,然后参加了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课间活动,然后由文才山老师带领,参观了该校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并在下午参加了说课、评课活动。以下是我在慧源学校的心得体会:

一. 谈校园文化建设 1.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墙

“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慧源学校在这一点做的特别好,班级四周无一处空白墙面,小组评价表,班级量化评比栏,激励性横幅,优秀作业展评,优秀试卷展评,一日事一日记等等。无不渗透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2.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学校兴趣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在慧源学校我们参观了各种功能室的同时,目睹了该校学生社团活动及大课间活动上的精彩展示,尤其是秦腔兴趣小组,陶艺小组,航模小组的展示,给人印象深刻,通过社团活动的展示,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事可做,并且做的就是自己喜欢的事。

3.制度的细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慧源学校在制度的建立坚持凡是想到的,就有制度,小到学生吃饭,洗头,大到学校的日常管理,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尤其是其自主研发的“优秀币奖励办法”,诚信小超市,让优秀币得以在校园内流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换一种方式来表杨学生,让表扬不在廉价,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学生都有明显的改变,努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4.良好的精神风貌

进校门给人的感觉就是有活力有朝气,每到一处所看到的师生及管理人员,大到校领导,小到宿舍管理员,餐厅服务人员都能穿着统一的工作服,人人的脸上都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不由得感慨这才是学校。

二.谈课程改革

课改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改革。课改就是不断地发现课堂实践里的偏离行为,然后不断纠正、不断改进。课改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纠偏也一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1.课改需要具备三大思维

一是富人思维,即相信+了解。课改要敏感地发现新事物,对新事物采取的态度是,先相信它、接纳它、了解它、使用它,然后才是批判它、改进它、发展它。而非穷人思维,即怀疑+拒绝。二是痛点思维。痛点即问题,如果说课改始终是伴随着问题而推进的。课改人需要敏感地感知痛点,精准地表述痛点,然后通过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解决痛点,课改就是在这样的痛点链条里不断趋向美好的。三是上游思维。很多时候,课改人也常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错误。上游思维就是要从源头上、从根部看问题。尤其是在课改与应试之间,我们到底是做应试下的课改,还是课改下的应试,就考量着我们是否具有上游思维。比如,全国各地涌现出的说法不同、概念不同的课改经验。如此多的经验背后有没有相同的特质呢?我想是有的。至少表现在如下四点:一是都体现了合作学习,二是都体现了师退生进,三是都体现了学生主体,四是都体现了教与学关系重塑。

三.谈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存在的六大不足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当合作学习成为课堂中一种显性特征,我们是否感知到了有一种痛叫“合作痛”。我们梳理了当下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如下六大痛点:一是独学的虚化,二是对学的不足,三是合作的泛化,四是合作的浅表化,五是合作的功利化,六是被合作的现象。尤其是需要警惕的是,课堂上的过度合作现象。似乎课堂上没有合作,就体现不了新课改理念,所以,合作学习陷入了误区,走向课改的反面。

2.关于合作学习七论概括了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一是本质论。我们需要思考,到底为什么而合作,合作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很多时候,小组学习并不等于合作学习。有没有分组,不能作为判断合作学习是否真实发生的依据和标志。二是条件论。合作学习发生是有前提条件的:1.要有合作的真正需求。2.要有相互合作的资本。3.要有合作的平台和组织。4.要合作的文化和环境。三是关系论。合作学习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自学与合学的关系,合作的起点与终点之间的关系,合作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四是目的论。基于不同的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合作放肆,因而合作有省时、互助、分享、发现不同、探究多种可能等不同合作意图、目标。五是方法论。前面说目的不同,方法便不同。合作学习有两人互助、4-6人组协同、走组合作、整班合作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多种策略。六是阶段论。合作学习有见习、成熟阶段之分,阶段不同实施合作策略、关注点亦不同。合作学习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合作目的等要纠偏、深化、迭代、重构。七是风险论。任何学习方式都有利有弊,合作学习也不例外,为此在当今合作学习已经演变成一种时尚、“合作痛”已显现的大背景下,提出合作学习的风险与防控这个命题有其现实意义。

3.合作学习新样态

中国教师报基于对课堂改革现象的观察,发现了新时期,合作学习的新样态,需要具备以下8个特质:相互倾听,放大对学,不问不教,开放问题,凡事商量,和而不同,责任文化,学情观察

4.怎样分组是相对有效的?

深入了解学生,选择灵活多样、相对有效的分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慧源学校老师将6位同学或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组设小组长、副组长各一人,每组有一名差生,赋予差生为最高分。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的促进优势互补。这样做有时效果的确很好,但有时效果也并不十分明显。

5.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而,许多教学内容和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重新设计。

四.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高效课堂学习状态 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提升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识的课堂活力,营造尊重、民主、和谐、温馨的课堂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空里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打造出高效率课堂。而要发挥好这段时间的效率,就需要学生必须迅速地进入到自主学习状态,就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那么,怎样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呢?

1.课前布置适度的预习

其实预习也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方式。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学生的精彩表现在于自学,而课前预习是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手段。学生课前没有进行准备,比如在新授课时,面对艰涩的词语、生疏的单词或者单调乏味的文本内容,学生就会像一只无头苍蝇,在课堂上就会毫无头绪,这样就会无法提起对学习的兴趣。而布置学生课前适度的预习,教师可以根据年级、学科学习内容、学生实际等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预习指导,注意预习任务布置不能多、过重,教师就能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困生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但是教师一定要关注到学生的预习不要被标准答案圈着走。这样的话,预习就会传递给学生两个信息:学习没有什么近路可走,只得老老实实去读书;对某种事物或者问题等等的认识要有自己的想法、观点,要会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思想。

2.激情导入

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充分运用好新课导入这一教学环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回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归位”。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如衷情导入、才情导入、趣情导入,利用生活情景、科普知识、趣味故事、谜语游戏等方式导入新课,调动、激发学生的认知情趣,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明确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高效课堂的高效之一,体现在教师确立切实可行的、明确的、简明扼要的学习目标。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就越能够获得成功。在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喜悦,人生从此充满了活力、激情和有意义。学习目标的设定可以分层,这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目的是要同时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学习目标的设定也可以精细分解,这是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们有时通过将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中去,这就实现了学习目标更具体、更可测的要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都得到满足,促进了学生有差异的成长。学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预设一定的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地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在导入后提出本堂课合适的自学目标与学习任务。学生再一次感悟文本时,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一些形式展开调查活动,如巡视、质疑、询问、讨论等,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和生成了什么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最后进行整理和归类,辨析是旧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是新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倾向性问题还是个别性问题,一般来说,最终都是对带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在下一环节中进行探究交流。学生的这种自主体验,能极大的提升他们的情趣。

四、适度引导

教学过程是一个多维、立体的教学空间,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蹲下来,让教师与学生的身份进行换位,同时创设一个能让学生既激情洋溢的场所,又是一个有着无穷新的奥秘的天地,吸引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渴望学习,渴望拥有知识。课堂上教师的工作重心是倾听,对学生来讲同样是如此,只有更好地倾听,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善于聆听学生的交流,洞察学生想法的由来,因为学生一般都用先前的学习经验去面对问题,进行着知识的重组,这实际上是学生自主质疑、自主尝试、自主领悟的一个思维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切不可因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就遭到粗暴的呵斥,这样就破坏了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需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不能把新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要通过生生、师生合理交往,有效互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尝试解决。新旧知识的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这种建构只能依靠自己,不可能由其他人所代替。在这种过程中,教师只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根据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形式,调动多种感官真正参与和探究新知。在学生完成“内化”成为自己的新知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方法、规律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师还要努力做到尊重学生,不去指挥、控制学生的思维,更不能包办代替。而是顺承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要乐观的去看,要积极地去听,处地设身地感同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时刻掌握、调控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不同思路和想法,调整自己的教学。课堂上既要重视优秀学生的表达,又不能忽视学困生的参与,只有通过他们的参与发言,才能了解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的模糊不清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教师再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思路和想法,进行相互比较找出差异,揭示出矛盾,从而使学生在明辨是非中掌握知识。学还须有疑。质疑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越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会指点迷津,教会质疑的方法。此时教师的态度就是提倡、引导、鼓励。如果长此下去,学生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就好展现“学中问,问中学”这种美好现象。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会了质疑,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在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尽量的对学生鼓励,以促进学生有效的完成自学内容,并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而对一些“走弯路”、“走错”或者“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激励话,如错误是镜子也是路标,竞争不在于超越别人,重要的是要超越自己。

新课改下英语教研活动的改进 篇6

关键词:转型;教研战场;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29-02

一、智慧型管理促进教研转型

在实际的工作中,教研成了一项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已,活动流于形式,教师们也没有积极性。出现的问题一:目的不明。结果是导致参与者要不是泛泛而谈,就是无话可谈,活动自然谈不上有效性。

对策: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在教师中存在比较普遍的真问题;必须通过认真研究,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这样才能确保有“物”可研。活动主题不必要搞得“大而全”,“小而精”、“实用”的主题才是确保研讨成功和有效的前提。

二、发挥备课组有效教研战场

出现的问题二:教师积极性不高,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参加。但最终的根源在于:我们以往的教研活动没有时效性和实用性,导致老师们“不感兴趣”。

对策:要让教师对教研活动“感兴趣”,教师感到参加一次活动,让自己有所收获,得到提升;只有“有用”“实用”,才能让教师们及基地参与到教研的整个过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对策;笔者认为备课组是进行课改教研活动的主战场。备课组便于开展集体性活动,在研究实践中能够人尽其能,任务到人,责任清晰。在备课组内要创新,改革同课异教、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

1、备课

以前备课时教师对集体备课的理解有些偏差,这就直接导致不少教师的备课内容总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如格式统一、内容一致、步骤也基本相同,完全没有了教师自己的东西。长期下去,不仅学生无法学下去,就是教师也可能无法教下去.在新课改背景下,各种体现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模式纷纷亮相,备课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应充分地重视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把备课跟教学研究联系在一起,既要继承又要发展,两方面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举行同课异教

以笔者所在高二英语备课组为例,现有九名教师,我们举行同课异教活动,可以在同一天完成四个人的教学过程并组织进行及时的课后评课和反思,使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成功经验得以总结和推广,这就提高了研修的效率。

(2)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的作用在此时突显。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导航仪 导学案的编写由各备课组集体备课完成,基本流程为:个人“主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课前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课后“补备”。

传统的教案呈现的主要是教学内容和方法,即“教什么”和“怎么教”。关注的是目标,而不是方法是否新奇;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到底要告诉学生多少内容。

所以,笔者在主张集体备课的同时,还得张扬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

2、说课

说课不是宣讲教案,不是浓缩课堂教学过程。说课活动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清对教材、学生的分析及教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之类的教学问题。而以前有些老师对“说教材”与“说教法、学法”花较多的时间,投入较多的“智力”,但却忽视了对“说教学过程”的处理。说课的重点所在应放到说教学过程中。主要应说清如何解决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另外,课堂教学的导入、对学生道德践行的指导,也是说课者必须费一番心思仔细琢磨交代清楚的。详实的情景材料展示与案例呈现,让说课“丰满”起来。将"活化"教材的做法说出来,适度使用电教手段,使听者获得更多的信息,真正了解你的意图。

3、听课

(1)课前。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以前听课不做准备,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2)课中。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总而言之要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

(3)课后。俗话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4、评课

评课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听课者根据自己的听课以及授课者的自评展开评论,评课有很多种方式,也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我根据自己的学科特性和一般的课堂评价标准来谈一下。

5、评教师的教

(1)评教学目标,评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一堂课的目标不应该能设定的非常的大,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应该包含板书,教态,语言,操作等方面。

(2)评教材处理

在评价教材处理的时候要注意授课者对教材的处理是否精心,教材的重点是否把握,难点是否突破。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

(3)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思路设计和课堂结构安排。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否具有独创性,能否给学生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否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

(4)评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评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注意评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用教法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评学法指导时要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程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评教学效果

看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氛围和谐融洽,学生受益面广,情感目标都有一定程度的达成。最后是课堂上解决大部分问题,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6、评学生的学

学生的学从侧面也反映了教师的教,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才会呈现出和谐、热烈的气氛。从而激发师生的灵感和创造力。

我们评课的价值追求不是为了去评判一堂课的好中差,而是通过评课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实践。因为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浅谈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活动设计 篇7

一、从热烈的讨论到激烈的辩论

讨论活动是在地理课堂上经常采用的教学活动, 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信息针对同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最大程度上将个体意见整合成为集体意见。讨论活动中通常也存在小范围的辩论, 但这种辩论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以统一意见为主。新课程中,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仅仅是讨论, 对学生思维的碰撞, 刺激学生深层次的探究是不够的。

“真理越辩越明, 是非越辩越清”, 辩论活动的开展则可以弥补讨论活动在思维能力培养上的不足。而且辩论本身就带有明显竞争, 结合现代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能让他们更主动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地理学科的很多内容都是值得学生去“辩一辩”的。例如在设计《农业区位因素》一课时, 比较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商品粮的生产条件差异。

如果按讨论活动进行设计: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请大家分组讨论它们各自在发展农业生产时有哪些区位因素条件。

而如果按辩论活动进行设计: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 甲组代表东北平原, 乙组代表长江中下游平原。现在老师做为投资人, 请你们辩一辨, 我应该把资金投给谁, 来促进当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呢?

很明显我们可以发现辩论活动的优势。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认可, 获得农业投资。很自然的就会去寻找本地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对方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在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 由于有竞争机制的引入, 学生思维的碰撞会更加激烈, 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会随着辩论的进行而明显的拓展, 从而达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培养的目的。这样的活动是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知识观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 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 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 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 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 和学习观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 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 而是主动解释信息, 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 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 自主理解就是创造) 的要求的。

但辩论活动也有明显缺点存在的。辩论本身把对人进行考查后所作的鉴定加以认真分析。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 揭露对方的矛盾, 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很多辩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击败对手, 甚至采用“白马非马”的诡辩技巧。而我们的课堂辩论活动的目的是在于激发学生参与和创造性思维。所以在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进行合理的引导。否则就学生现在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将辩论活动极端化, 为了取得辩论的胜利, 失去对对方的客观评价, 把辩论会变成互相“揭短会”、“批斗会”, 从而让辩论活动所取得教学效果的含金量降低。

二、从演示展示活动到演示操作活动

传统的文科教学通常都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而地理学科却是文科中的另类, 它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 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必须从实际现象去探究问题的本质。

但是很多地理现象在课堂的模拟演示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很多情况下, 教师往往将演示活动简单化, 只是展示几张图片或者几段视频, 甚至直接用纯语言描述来代替。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地理演示活动化不可见为可见, 化抽象为形象, 化静为动, 并配之以精练的讲解, 知识重难点会因势利导得以突破,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演示活动不应该只是由老师来完成, 而是要让学生尽量的参与其中, 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知识, 应有知识, 锻炼直接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设计《水循环》这一课时, 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演示活动。

按学习小组配备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包括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蒸馏烧瓶, 一个倾斜的小台子, 少量的泥沙以及水。

1、通过加热蒸馏烧瓶中的水来模拟海洋上水受热蒸发。

2、蒸发水汽通过冷凝管在小台子上方冷却为水滴落下来模拟水汽从海洋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滴落下的过程。

3、小台子倾斜面撒上泥沙, 水滴落下后顺台子滑下, 同

时带走泥沙来模拟水重新回到海洋, 并对地表形态造成一系列影响的过程。

每个小组进行实践操作, 并且将自己观察到得现象加以记录, 来分析水是如何在地球表面进行循环的, 它的循环对地球有怎样的影响。

这样的演示操作活动, 能将学生们的眼、手、脑充分的调动起来, 将抽象的课本知识用自己的双手来进行演示, 这样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要比简简单单的展示要更深刻。不但可以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更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改活动 篇8

因此, 在数学课程改革的今天, 在农村初中有效实施数学活动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 就要成功实施数学活动教学。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实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于教师而言, 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 还是一起分享理解, 促进学习, 教师也要有相应的角色转换意识。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数学活动教学是本次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农村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 更有效地实施数学活动教学,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我们应如何实施呢?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转换角色。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二、采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而不是通过单纯地记忆和机械地模仿进行数学学习。理论研究表明, 几何知识的学习主要以形象思维、直观活动思维为主, 所以要多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如七巧板、图案设计、图形平移等内容, 可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眼, 调动数学思维, 在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中学习, 获得发展。同时, 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呈现不同的数学内容,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 使数学活动更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

三、一定要强调“以学生为本”。因为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这次新课程改革也充分注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而且还充分注意到学生对数学的思考, 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去解决、处理现实问题, 更加注重让学生从生活、生产中提炼数学问题,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同时, 在数学活动教学中, 要加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感受, 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 丰富数学学习的经验, 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应用。总之, 数学活动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四、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数学活动教学的基础。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抽象性, 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而构建的。围绕新教材教学目标, 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操作活动的情境, 可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如丰富的图形世界、有趣的七巧板、教育储蓄、打折销售等数学问题的学习, 都将数学基础知识融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中, 为数学知识注入了生动的生活气息, 从而赋予了生动、丰富的意义, 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最后, 为了实施好数学活动教学, 更快适应新课程, 要求我们农村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也要有相应的提高。1.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增强职业意识;2.数学教师要坚持参加切实有效的继续教育; 3.数学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4.数学教师应该有正确的数学观与系统、开放的数学认知结构;5.数学教师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一名学习者, 应该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信念;6.数学教师应该具有积极的研究意识和良好的研究能力。

课改活动 篇9

1. 体育活动单的界定。

活动单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 以课标为纲, 课本为例, 学生为主体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

2. 体育活动单的设计策略。

“活动单”重在“活动”, “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学生的“动”使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在活动中求得真知。“活动单”不同于教案, 教案的执行者是教师, 而“活动单”的执行者是学生, 因此更接近“学案”。在每节体育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预先印发活动单提案, 要求各小组课前认真学习讨论。如高一建筑班实心球教学活动单设计。

班级:高一建筑班教学内容:实心球

二、活动单设计实施策略

职校体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更要深入到教学一线, 了解职校学生的身心特点,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本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特长的宗旨, 更科学地设计“活动单”, 有效指导实践教学。

1. 注入活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优化体育活动单的设计, 能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能充分发展个性, 享有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最大限度地获得身与心的解放, 使职校的体育课堂更有活力和生命力。“活动单”的实质就是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 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真正使学习主体化、活动化。如在高一机电班的篮球“行进间低手上篮”的活动设计中, 在预习单中将行进间低手上篮的图片与动作要领告诉学生, 课中教师示范后, 可设计让学生自主练习, 让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体会动作要领, 直到熟练的掌握动作。这样, 让学生在获得运动技能的同时, 揣摩掌握运动的知识, 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再如高三实心球教学中, 预习单设计, 可将教师需要讲的动作要领、重点、难点常见的错误动作写上, 以减少课堂讲解时间。学生分组练习实心球时, 老师可适当提示并合理组织, 让各组组长自动带领学生进入实心球练习的活动中来, 真正把时间留给学生, 老师可在各组巡回指导、检查。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课堂注入了活水, 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 “学生一旦不依赖老师时, 他的内心才会出现一个强大的自我, 变得更自信。越自信, 越强大, 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焕发出极大的潜能。”

2. 面向全体, 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体育教学应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要想方设法的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一对一地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体育活动单设计时我们可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育水平, 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个层次, 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分层教学。例如, 在前滚翻教学中, 活动单的设计中可以安排连续前滚翻、前滚翻交叉转体180°接后滚翻、前滚翻直腿起、鱼跃前滚翻等,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动作。体能较弱的同学必须完成一个动作, 体能中等的要求完成两三个动作, 体能较强的学生可以完成四到五个动作。练习中, 对每一个同学尽力完成动作, 都应给予鼓励或肯定。这样既保证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 还能发现部分学生的活动特长, 同时又降低了部分同学对某些训练项目的畏惧感, 增强了自信心, 激发了这一群体的积极性。

3. 组织竞赛, 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能力的机会

心理学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们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拥有一种成功的体验, 而这种成功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在活动单设计的能力展示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 给学生一个展示能力的机会。如在高二机电班篮球教学活动设计中, 安排三对三教学比赛, 要求每个小组出三四个人进行三人制的教学比赛, 让各个组活动能力强的学生有充分展示篮球水平的舞台, 树立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再如服装班的实心球活动设计中, 每组发两只实心球, 让学生创设三种游戏。这时各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创设游戏,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 活动结束还应及时评价褒扬。

4. 分配小组, 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 每个合作小组由6到8名成员组成, 要充分调动每组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培养他们的个人创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如高一服装班耐久跑教学, 学生的特点是女生多, 对耐久跑不感兴趣。在课堂活动单设计中可以安排“限时取水”的游戏活动, 每小组6到8人同时出发, 在5分钟内每人用一塑料杯在60米距离的跑道上来回跑, 将取回来的水倒入起点处大容器内。其他组的学生可以安排在跑道两侧用排球击打干扰, 以干扰活动组的取水效率。最后统计容器内水的多少来决定小组名次。这样设计使活动具有竞争性、偶然性和趣味性, 小组成员为了保证小团体获胜, 都竭尽所能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 自然而然就锻炼了他们跑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她们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活动单设计注意事项

体育活动单的设计只是停留在课前的备课准备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应考虑到如下注意事项。

1. 体育活动单设计教学中,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非自由放任学习, 教师的引导与管理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 加强教师的引导与管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也是自主学习乃至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

2. 活动单教学进行时, 课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6到8个小组, 每个小组8人左右, 组内推荐选好小组长。

各组组长应该是这个班级的体育骨干。

3. 在活动单设计时, 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 根据不同的专业筛选选修内容。

如建筑班的学生以男生居多, 未来就业在室外作业较多, 对力量、空间感知能力要求较高, 可以多安排一些单杠、双杠、爬杠、爬绳、平衡木、跳马、篮球等。服装班的学生以女生居多, 未来就业在室内作业多, 对手的灵活性, 及眼睛注意力的要求较高, 我们可以安排一些体操、羽毛球、乒乓球、排球、健美操等活动。

4. 体育活动单设计中评价体系, 要做到公平公正。

对在竞赛中失败的小组的更要激励, 而切忌处罚。如在实心球的能力展示中, 小组团体总分最低的小组, 可以让小组成员展现其它方面的特长。

5. 体育活动单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安全。

如建筑班的双杠、平衡木、跳马等项目的教学设计中, 体育教师不但在课上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还要在课前亲自检查运动器材的安全性, 做到万无一失。

总之, 体育“活动单”设计要把体育课程与职业特色相结合, 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最优的课堂导学,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自主锻炼身体的积极性, 让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生锻炼的伊甸园, 让学生能真正体验到快乐的感受、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谈体育教学的新意识》周仁昌

浅议新课改下的政治活动课 篇10

首先, 活动课强调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师设计, 活动课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调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个体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所以, 在活动课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正确处理好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与学生主动性之间的联系, 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 在组织学生进行“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这一课时, 就通过课堂上的布置, 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图书资料、报刊文章, 有条件的同学可去历史博物馆、科技展览馆、上网等, 并要求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 收集有关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的资料, 然后按照有关“一个人物、一部作品、一个景观、一项发明”四个方面的内容, 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 分别进行准备, 再把各自准备好的资料在全班宣读、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充分了解到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这一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参与的能动性, 使教学目标达到一个最佳效果。

其次, 活动课强调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实践过程。在活动中必须设有真实或模拟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材料和真实感觉, 以便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以达到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 使学生养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这一活动课时, 就让学生自愿结合起来, 组织起“环保小组”, 诸如“减卡救树”小组、“绿色购物”小组、环保宣传小组、本地主要污染源调查小组等, 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的活动场所和机会, 使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探索的快乐, 又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及其危害性, 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第三, 活动课和学科课程相呼应、相配合, 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所以活动课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活动组织的形式都要考虑处理好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要更多的针对学科课程的不足进行活动,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例如, 初三教材第二课第一节在讲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之后, 就安排了一节活动课:“三个代表”、砥柱中流。通过这一活动课, 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对国共两党作一比较, 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进而对“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以此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帮助学生运用、检验和深化学科知识, 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第四, 活动课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 从活动中进行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相比, 活动课更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学, 只要使学生主动的活动,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 对参与活动的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可贵的。所以, 在对活动课考评时, 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成败观, 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标新立异。

第五, 活动课具有开放性。活动课一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 另一方面使学生动脑思考, 允许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模式、成果分析, 只要言之有理。给学生充分的提问、争议的时间, 允许学生自由的向教师提问, 并有意创造自由探讨的开放性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的发散思维能力, 开阔学生眼界和思路, 为培养创新型、开拓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新课改下的政治学科活动课的特点, 教师在涉及本学科活动课时就要制定相应的活动课目标和多种活动方式。

从确立活动课目标方面看, 一是思想道德目标。即学会关心, 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注身边发生的一切;主动参与, 即通过活动使学生能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分子, 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发展, 即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提高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之共同进步。二是能力目标。作为当代学生, 要特别具备研究能力, 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以及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通过活动则要使学生的上述能力得到重视和培养。三是交际交往能力。根据活动课的特点, 在活动中,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进行互动的机会增多, 这样学生的交际能力会得到提高。

新课改下的活动式地理教学 篇11

一、课堂内开展活动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灵活的地理知识,我通过简单的地理实验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中“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拿一个地球仪,在它静止的时候,从高纬度地区滴一滴红色胶水,观察胶水的轨迹。然后转动地球仪,在同样的地方滴一滴红胶水,观察红胶水的轨迹与刚才是否相同,从而理解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赤道以北向右偏,赤道以南向左偏。在演示、观察和分析等师生双边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思维,进行自主性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演示、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学习地理必修1中《水循环》时,首先让学生通过水循环示意图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然后让学生分组(6人一组)探讨古代和现代人对水循环某些环节有影响的成语,并说出影响哪个环节。各组长代表发言,如风调雨顺影响大气降水,南水北调、大禹治水改变地表径流,后羿射日改变地表蒸发量,植树造林改变下渗等,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课堂外开展活动式地理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外开展的活动式地理教学侧重于掌握基础性知识与知识的向外扩展。课堂外学生具有相对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比较容易获得外部资源的信息渠道,因此教师在调控学生课堂外的活动式自学时,更多地集中在与课程相关的内容,由学生分组收集,地理活动不受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在目标上,不一定将一次地理活动课的目标明确界定在某个具体方面,不同学生要有自我体验到的不同收获;在内容上,地理活动课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要加以综合运用,解决割裂整体知识的问题;在方式上,根据活动内容需要,学生可以灵活选择或整合多种活动方式,并不断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3中《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时,要求学生以家乡昭平的桂江为例(桂江是连通桂林至梧州的一条重要水上通道),收集资料,说一说流域的开发过程以及流域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怎样综合治理一个流域?让学生自由分组(10人一组),分析桂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主要从气温与降水、地形、河流水文与水系特征、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分别写出了观测步骤和考察结果。现将部分学生的成果摘录如下:

治理措施与目的:A.建设水利工程(例如松林峡水电站和下福水电站),可以梯级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B.修建分洪、蓄洪区,可以调蓄洪水,减轻洪灾。C.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可以防洪和航运。D.保护自然植被,在河道两岸种植水土保持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E.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可以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F.控制工业级生活废弃物排放,可以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分组合作实践学习后,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发展经济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学生自己分组收集和整理有关桂江流域的地理材料,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与态度,同时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提高他们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认识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活动式地理教学是常规地理教学的发展与进步,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地理知识面的扩展起着重要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在地理活动式教学中,更多学生参与合作交流,更多地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问题,克服困难,才能体验到探究和发现的快乐,才能享受到活动式地理自学的乐趣,才能使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课改活动 篇12

当然, 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 学生因受生活、知识、文化等的局限, 他们的思考、分析、判断往往会受到限制, 所表现出来的实力、活力、张力往往不够充分, 学习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探究活动中小组讨论每次发言的也许都是一部分学科素养较好, 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 而大部分同学则可能在探究活动中处于消极状态, 甚至是被边缘化, 沦为小组的忠实听众, 灌输教育又在新的土壤中滋长起来。在这时, 老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 而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流、积极合作、互助互动的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也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 即在把学生作为认知主体被充分重视的时候, 淡化教师的讲, 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并不能排除教师的讲。

当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包办代替、机械控制的时候, 也不能出现教学无序、无目标, 随意放任自流的现象。在我们力图把“教本”变为“学本”, 把“课堂”变为“学堂”的时候, 难道就不需要教师按照学科的规律介绍知识, 引入方法, 组织学习了吗?以教师讲习为主的课堂, 学生的主体意识是被压抑的, 这种教学方法必须破除, 但教师不引导, 不组织, 不传授知识, 这样的课堂教学, 就值得提倡吗?没有知识的铺垫, 没有方法的引入, 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能获得发展吗?笔者认为没有教师解点。有些知识, 教师不讲, 学生就不明白。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 错误的东西, 教师不引导, 不点拨, 不讲解就不行。在备课时, 应把着眼点, 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 用心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渐渐产生一种想要与大家交流, 探讨的渴望。同时, 教师还应着重向学生介绍自己发现问题的过程以及寻找答案的途径, 给学生以启迪, 让学生有法可循。

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的引导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平台”, 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一个人文化素养低, 学习习惯差, 思维阻滞, 缺乏探究精神的学生, 不可能真正张扬个性, 焕发主体精神。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要使学生主体地位成为可能, 教师还必须为学生提供能充分发展个性特点的平台。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 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 使学生时时有种骄傲自豪的满足。这样, 学生对自身的能力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能独立发现问题, 能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 敢于评判同学、教师、课本和周围的事物等, 并能由此及彼, 完善自己的思维模式。

上一篇:多关键字下一篇:多媒体技术下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