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模式

2024-08-30

课改模式(精选12篇)

课改模式 篇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结合我校实际,学校强力推出545教改模式,即在教学方式上做到五变,在学习方式上落实四个养成,在课堂教学流程上采用五步教学法。“五变”即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的组织者;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变重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变单向学习为互动学习;变共性教育为个性教育。四个养成是指: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互动合作的习惯,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养成有效学习的习惯。五步教学法是指:掌握学情—设计方案—合作探究—科学训练—巩固提高。

带着对新课改的追求和向往,我不断地钻研教纲、考纲和课改标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继续学习,积极与同行们切磋研讨,聆听同行专家讲座,经过不断积累知识和课堂实践,我对545课改模式的本质有了深入的领悟:545历史课堂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主张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创设新的教学情景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而情景启发,往往需要时机,因此每一节课开始,要巧设情景导入,制造悬念,使学生迫不及待地产生解疑的渴望,以此诱发其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兴趣。情景导入有多种方法,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进行情景导入,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鲜活生动的历史典故,一首激昂奋进的歌曲……众多的素材都是我们创设情景时最好的教学资源。然后,要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巧设疑问,激励学生去思考分析,在解疑中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巧设问题,激发欲望

545课改模式的关键就是问题教学。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分析、探究的动力。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疑问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处于积极状态,疑问越多,探讨的问题也越多,收获也就越大。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做到激疑导思呢?我认为,在一堂课的开始部分,要巧设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设疑,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提升。设疑要环环相扣,不断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澜,带领他们体味思路,突破难点,从而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发明千千万,起点是疑问。”课堂提问的作用是启发学生思考,不能以为只要有问有答就是启发,这是一种误解。提问要围绕中心,总体设计;提问要面对全体学生,善于搭桥铺路;提问要因材施问,要激发个性思维;提问要注重情感态度,形成波澜,上升到认识。同时,在设问前要调查学情,了解学生的现状,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

三、课堂讨论,合作共赢

四个养成的其中之一就是养成互动合作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努力营造一个适合课堂讨论的氛围。课堂讨论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好的课堂讨论能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当然课堂讨论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小组讨论、课堂议论等。但我更侧重小组合作式讨论,因为这种方式比较灵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这种方式具有气氛热烈,便于掌握,节省时间的优点。老师先根据教学重难点,拟定讨论课题,分组讨论,每一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然后各组切磋琢磨,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总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课堂讨论,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组织好课堂讨论也是一门艺术,虽然讨论中学生是主体,老师也要及时引导和点拨,发挥好主导作用。这样才利于掌握讨论的方向,提高讨论的质量,避免讨论出现偏差、钻牛角尖的现象。另外,老师不应压制学生的独立思考,应讲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思维。为此教师应做到:引导小组围绕中心进行发言;把讨论的重要观点写在黑板上;讨论结束后做出小结,并指出讨论的优缺点;对某些争议性较大的问题,允许有不同意见,发扬民主。总之教师在组织讨论中应做到“激励、点拨、引导”六个字,争取使讨论达到预期目的。

四、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545历史课改模式五步教学法,后两步就是科学训练,巩固提高。只讲不练,学生容易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只练不讲,学生则容易成为做题的机器,只有讲练结合才能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堂训练是指根据本堂课的考纲、教纲以及课程标准设置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解决,练习题可以是选择题、问答题、评价题,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资料上的。不管怎样,练习题的选编要充分体现基础性、层次性、启发性、全面性、开放性,从而达到解决三维课堂目标的目的。教师要加强训练力度,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纵横联系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论述能力,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和目的。

课改模式 篇2

2012年3月17、18日,延安职院附中校长张怀志来富县就课改新论做了报告和课堂实录。主要就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及我市课改名校宜川中学课改模式和课改后的成效,做了一堂生动的讲座。使我对新的课改模式感触很深,这种课改模式是对我教育教学方法的一次洗礼。

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和宜川中学的课改模式,提倡的 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目标,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是小组学习完成,此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师侧重引导和鼓励,从学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能积极主动的讨论、自学、交流展示,对学习效果的检验,教师非常注重中下生和后进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提问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对中等生或后进生都能回答的问题,从不重复讲解,相信学生。教师的教学用语也很讲究角色定位,与课堂气氛的民主和谐,如:“你们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你们是怎么做的,还有不同的意见吗?谁来补充?谁来帮帮他”这些教学语言无不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检查完自学效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并进行及时训练,教师从不直接给出答案,有质疑的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果,然后教师再给予肯定。另外检测过关是此种教学模式的又一大亮点,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提高了教学质量。

对此次课改新论学习中最深的几点感触:一是以学生自学为前提,然后及时的训练所学新知识,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引导和讲解的教学方法;二是课堂上要尽可能让中等生,后进生把容易错的问题展现出来共同讨论解决。体现了面向全体理念;三是处理问题简捷,不拖泥带水,问题过渡快,这要求学生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紧跟教师的指导主动学习;四是教师相信学生自学的能力,敢于放手,对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重复讲解以免打击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教师的备课要非常认真,不仅是体现在学案上,而且还要体现在课本的标识上。要对课堂有预见性预案,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五是运用“引导讲授”还是“先学后教”那不是绝对的,而是灵活多变的,大多数时间这两种方法是以第二种方法为主而第一种方法穿插运用;六是注重良好行为学习习惯的培养;七是分小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团结、班级的凝聚力。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提倡的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要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老师有时放不开,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是因为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所以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许多教师只所以喜欢满堂灌,是惟恐讲不细,学生听不明白。考试不及格,传统的观点总认为教师讲得少,就是教师不负责,希望老师多讲。这些不是方法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信不过。思想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永远不会进行到底。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新的课改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后进生问题是个普遍性的老大难问题,新课改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他将学生按AA BB CC分成小组,这样就会事优等生有发展的空间二后进生能在优等生的帮助下解决难度系数大的问题,并发展成中等生和优等生。这是因为: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后进生。二是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好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后进生光靠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发动好学生都来帮后进生力量就大了。三是后进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有一种紧迫感,别人在有限的时间看完了例题能做练习题,自己不会做也丢人,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在实施前我们应该真正的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讨论,能够把这种教学模式与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针对我校学生的底子薄,自学能力差,接受式学习已成主要学习方式的特点,要是完全按照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方法,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应该在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指引下,开展具有我校特点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其次,我认为在学习引用此种课改模式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采用此种大容量、快节奏教学方法学习课堂上学生易懂,而课后遗忘也较快,这是因为人的遗忘规律与学习容量成正比的关系。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可以适当的布置精简的课外作业,加大月测的力度,以促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长效记忆。

2、我们忙于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却淡化了优秀生的培养。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课内外让优秀的学生与后进生结对互助,我们不需要考虑会耽误优秀生的学习时间,相反优秀生对后进生讲解问题时所讲知识需要整合一遍,还要考虑怎样讲别人才能听懂,这无形是提高了优秀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另外不管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要尽量分层次布置,以便照顾优秀生和后进生。对于补充的作业教师一定要批改。这样优秀生的培养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3、宜川中学的课改不仅注重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而且还非常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养成教育。我们在引用这种教学模式时缩手缩脚,一味的追求完成知识目标,该拓开讲的不敢讲,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而不敢教育,生怕课堂上教学时间不够,课堂教学显得苍白无力,从而淡化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以学生自学为主,个别教师认为学生对问题理解、分析的思维方式往往比较单一,是找课本、资料上读,寻找原因是我们没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相互交流、讨论,以得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少,教师设计的问题过多,没做到少而精,没能抓住重点。在数学问题的训练上可采取选择性的练习,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问题。

新课改 新理念 新模式 篇3

课程改革之所以被如此重要而紧迫地提出来,首先,由于它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地位,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来加以改革和建设。其次,在当前突出地强调课程改革,也是要解决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的矛盾。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它应体现时代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的总体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其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倡导构建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建构主义的课程观是与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基于项目的学习密切相关的一种课程设计理念,是试图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进行概念系统和技能的教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数学建模的研究性学习、课堂实践,都属于建构的学习,使数学教学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社会。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教学和改革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形式、新情况,带来了新任务和新问题,呼唤着新思路、新对策,更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国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中逐步升华。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课改模式 篇4

“1”即一个课时, “3”即三个模块——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展示和课后复习, “5”即五个步骤——导、究、展、练、悟, 即探究、展示 (学生) 、 (教师) 导拨、有效训练和总结感悟。自主预习是前提, 五个步骤是中心, 学生展示是核心, 教师点拨是向导, 有效训练是保障, 总结感悟是提升。从预习到展示、点拨、训练、感悟, 始终贯穿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针。

“导”, 即教师在学案中的“导学”和在课堂上的点评 (点拨) 。“导”要化繁就简, 化难为易。要问题化, 具体化。“点评”要及时得当, 要有启发性、层次性 (因材施教) 、悬疑性、系统性、理论性;要点出规律, 要点出方法。精彩的点评, 要深入浅出, 要画龙点睛, 言简意赅。精彩的点拨, 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究”即探究, 包括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展”即展示。从发展水平上看, 可分为不自觉 (被动) 和自觉 (主动) 两种状态。从形式上讲, 有表述、板书、辩论、质疑, 有角色扮演, 有朗读、背诵及动手操作等。从对象上讲, 展示不再是个别学习好的学生的专利, 而是全体学生的平台。让绝大多数甚至全体学生都能各尽所能, 充分发现自己、展示自己、提升自己。

展示, 不仅要展示明白的成熟的问题,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而且更要展示疑惑 (质疑)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质疑能力, 有利于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何做到高效展示?展示是一节课的核心。学生展示的顺利与否、效果优劣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展示能力, 打造一批优秀展示者, 创造每一节高效课堂。一个高效展示者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素质:第一, 做一个优秀的展示者。 (1) 姿态大方, 声音清晰洪亮, 有阳刚之劲, 有柔美之风。让全班学生听得清楚, 听得愉悦。 (2) 板书时, 字迹规范, 条理清晰。 (3) 思路清晰, 答案准确。要点化, 序号化。 (4) 能做到脱稿限时完成。 (5) 有“回答完毕”的标志。第二, 做一个优秀的听展者。 (1) 全神贯注, 不左顾右盼, 不相互交谈。 (2) 及时鼓掌, 给人鼓励。 (3) 及时质疑, 及时补充, 及时纠正、完善。 (4) 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何减少展示漏洞?展示中往往出现一人展示, 很多人无事的现象。鉴于此, 要求在展示的形式上, 要做到口述与板书相结合, 集体与个体相结合;自查自纠与互查互纠相结合, 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悟”即感悟。“学而不思则罔”, 强调的就是“悟”的作用和重要性。“悟”不是简单的读说背写, 也不是简单的理解认识, 而是在感知基础上, 针对历史发展的异同、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历史的本身价值和延伸价值、探究历史的科学方法、学习的得与失, 悟出经验与教训。“悟”能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 将直观的知识理论化;能变艰涩为生动, 化枯燥为趣味, 从而不断提升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 使自己在人格、情商、智商、学商等方面不断受到历史的陶冶和滋养。“悟”要建立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 并与反思紧密结合, 不能生搬硬套, 死记硬背。“悟”要贯穿于学习的始终。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悟”的意识, 培养“悟”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 在感悟中升华。

本模式特征:课前预习目标化, 课堂展示开放化, 课堂活动任务化, 课堂学习探究化, 同步点拨精要化, 课堂训练基础化, 单元检测标准化。课前预习目标化:每课预习前学生都能拿到教师已经编写好的学案, 每个学案都已指明了学习的基础目标、提升目标、自主目标、合作目标和训练目标, 让学生的预习有据可依, 有的放矢。课堂活动任务化:根据任务型语言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要求, 在编写每一课文学案时, 依据层次性原则和递进性原则, 设计出一系列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通过阅读课文, 查找资料, 相互交流等形式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从而培养学生限时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学习探究化:指完成某一课时任务时, 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以探究为主线来进行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其内在规律, 从而总结出合理的学习方法。在遇到疑惑,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仍不能解决时, 向老师求助, 通过老师的点拨和启发, 形成一个正确的结论, 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步点拨精要化:点拨要因情而宜, 适时点拨, 力争精要, 力求实效。精要是形式、手段, 实效才是最终目的。

笔者认为点拨要因学生实情、教材实情而点拨。精讲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精讲并非少讲或干脆不讲。该精讲必须精讲, 该充分讲必须充分讲, 应不拘一格。不因某一模式而受限, 也不因某一规定而裹足, 更不因一两个听客不合作而却步。有的学生因理解能力、知识水平、时间等因素的限制, 很难也不可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教师必须在已启发的前提下进行适时有效点拨。

课堂训练基础化:训练要力争做到紧扣教材基础知识, 力争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单元检测标准化:要紧扣新课程标准, 要力争符合高考标准, 让绝大多数学生都适应得了。

以上认识还很肤浅, 有些片面, 仅仅停留在理想层面, 距课改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完善和提高!

东许初中课改模式介绍 篇5

总结模式:

一、学习内容(让学生知道下节课上什么内容)

二、学习要求(不能抄教学目标,用学生的语言具体写出本课应懂哪些知识,应会用哪些知识等,从学生角度出发,言简意赅,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本单元的考点及中考题型

1、告诉他要考的考点,激发他的重视程度。

2、预习中尝试做一做,学习(复习)中就去接触中考题。

3、也可以探究时做题目用。

四、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课前预习×页~×页

2、几条尝试练习题目(1)数量不能太多

(2)难度要控制,最好是公式的一次应用,不要太难,把知识点转化成题目,或者填空或者选择题,或者小式。

(3)属中考容易题,基础题

(4)也可分层次(好、差),指定××同学做。

尝试练习的目的是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参与,帮助对知识加深的理解(没有应用的层次),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

(二)课堂探(索)研(究),讲解方法,总结规律

通过师生互动,用题目作载体,一问一答,讨论、板演(不要停留在一问一答)通过问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问题的立足点,要引导、参与、指导、探究,问的质要高,问的量要控制。从例解到类解,题目要精选,让题目作为知识的载体,2—3个例题,要综合覆盖面大,题目属于是中等偏上难度,有阶梯性。要注意一问一答时,老师要复述,要讲到点子上去,不能让学生的回答代替老师讲解。要注意教学时的分类指导,要把教学点和考查点挂钩,把知识点和训练点挂钩。要注意给出解题方法,总结解题规律,如本考点还有哪些考法?易出错在哪里?这种题型的题目的常用解法是哪几种?等等

(三)提高拓展的练习

提高:在掌握规律后,让学生应用方法或规律解题(不断地练与讲)拓展:做后又评点又归纳(可多次用板演,从练→讲→练→讲),评点板演的学生解答(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答案是什么?你是怎么解的?你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其他同学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评讲思路,从个性到共性。)通过约十分钟巩固提高,达到不断在练中解决问题的目的。(一课三练:前练→课堂探究练→提高拓展练)

(四)课后复习

1、复习××教材

2、完成××练习

政史地组课改模式及操作流程:

政治:课前预习(自习时间:做上节课的作业,预习下节课内容)

1、点拨指正预习题目(10分钟)

2、课堂探究、讲解方法,总结规律(20分钟)

3、识记重点知识(5分钟)

4、提高拓展练习(10分钟)历史、地理

1、课堂预习(10分钟)

2、点拨指正(15分钟)

3、结合常考点设计问题强化记忆(15分钟)

4、拓展练习(5分钟)

地理出一两道读图题;历史出一道材料说明题或探究题

英语组课改模式及操作流程: 模式:

情景导入,自主学习,互动交流,达标测评,四大教学模式。流程:

1、情景导入。在这个环节,可以运用问题倒入、复习导入、话题导入等进入新课。

2、自主学习。在这个环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学案。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策略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

4、巩固达标。这一环节,通过做学案上的题,对学生进行当堂知识的巩固消化,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5、反思和总结。这一环节,通过练习整理和内化形成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后续学习热情。

理化生组课改模式及操作流程: 物理学科的教学模式: 自主研学,合作学习典例剖析,课标导练 教学流程:

出示导航 阅读课本 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合作交流 释疑解难

据目标设计练习题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依据教师给出的导航,有针对性的去研学,使学生对知识有较深刻的记忆。

在合作过程中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不同策略进行评价。

通过典型例题对重难点强化

化学教学模式:

设疑激趣,提出疑点; 实验探究,掌握重点; 问题讨论,突破难点; 教师点拨,归纳总结。教学流程:

复习,激趣引题,精心设疑,合作探究,知识归纳,识记拓展

首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置疑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化学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例如,学习金刚石的性质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学习情景,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了无色透明璀璨夺目的装饰品钻石,化学名称为金刚石,并说明它的成分是碳。学生非常惊讶,因为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烤羊肉串用到的黑色物质才是碳,昂贵的钻石怎么能是碳组成的呢?因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其次,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学生亲自探究实验,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总结,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证明分子间有间隔时,教师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去验证。几个探究小组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并进行了验证。一个小组将10毫升酒精和1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发现总体积小于20毫升。另一小组用注射器吸入了空气,使针头密封,发现注射器里的空气能压缩,体现了分子间有间隔性质等等。

生物教学模式:

依题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学习

教师精讲点拨,小结巩固检测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自主完成自学题,合作交流解疑,教师点拨指导,小结巩固,检测

合作学习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合作交流其目的就是通过课堂上第一环节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课标中过程与方法的具体体现。

教师的点拨即点拨问题的关键所在,拨正学生的思维方法,要突破难点。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新城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理解,便于记忆,灵活应用。

这些模式是我们初试的模式,所以这些模式在用时不应机械,死板,因为它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 模式,应将谈话法,图示法,愉快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呈现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将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丰满。

数学组课改模式及操作流程: 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学习课题 展示自学提纲—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点拨 检测自学效果—共性问题讲解—学生交流讨论 当堂展示训练—教师精讲点拨—拓展训练总结 流程

1、课前准备,即学习这节内容要用到以前学过的比较重要但又容易遗忘且与本节有联系的知识。利用“课前准备”这一环节可使学生回忆巩固以前知识,为本节学习做铺垫。

2、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即编入你设计的预习程序,例如先预习哪个自然段,或哪个探究内容,哪个例题等,再做哪些习题或再阅读哪部分内容,可以不依照课本的先后次序,只是根据学情编写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即可。要注意,预习程序不是课本的复写,不可盲目让学生看就行,要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预习时要思考,预习后也要思考。比如,你通过预习例题你发现了哪些好的解题方法?为什么课本中要这样解题?这个题用这条辅助线是何用意?解题的依据是什么?等等,让学生预习完后的课本内容真正彻底的吃清吃透。

3、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

4、预习检测。这部分只需编入1——2道题即可,难度不能太大,应该是那种没有经过教师讲解,只通过自己预习便可解决的,但又比较重要的知识,题型不限。(若存在共性问题教师必须进行精讲)

5、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已经精讲但仍不太明白的问题。(这一环节可根据情况自行调配)

6、当堂训练题。这部分题编入2——3道题即可,选题要有典型性,要有梯度,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多选几名学生进行展示)

7、教师讲解共性问题,学生核对纠正。

8、选择有拓展性的且能体现出本节考点的题让学生完成,1—2道即可。

9、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最好有学生总结教师只做补充)

注:上课前十五分钟可由学生独立完成学案预习提示,教师巡视学生解答内容,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情况。然后进入第二环节——师生互动解疑,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进行知识讲解,并遵循以下原则:大部分学生都会的内容不讲。但并不是说不管不顾那些不太懂的学生,而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这样,不会的学生学会了,会的学生理解更深了。教师只对那些大部分学生不会的以及比较重要的内容进行讲解,在当堂训练这一环节,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多数学生的问题,在这个环节可让学生板演,并让其他学生发现板演学生解题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点拨。课堂小结内容最好让学生自己完成,加深理解,课堂检测要限时完成,再进行批阅,可教师批,也可学生互批,这样不仅教师了解了学生掌握情况,学生自己对自己也有了清楚的认识,便于亡羊补牢。

语文组课改模式及操作流程: 模式

自主预习-----合作交流-----点拨反馈-----检测巩固 流程

(一)预习课

读课文,解决字词(注音、释义)。(根据内容灵活掌握)

(二)正课

1、朗读课文,自主做学案,不得交流(15分钟)根据学案内容理顺文章思路

2、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解决个性问题(组长组织)(10分钟)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

3、教师精讲,解决共性问题,突破重难点。(10分钟)重点在答题方法上进行指导,讲清、讲透。

4、当堂检测,巩固训练,小结。(10分钟)

紧扣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备注:学案编写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字词落实、作者简介

2、整体感知

3、品析语言

4、写法探究

5、当堂检测

6、小结反馈

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介绍

用“三动五环”模式撬动课改 篇6

打造激情的课堂。课改强调三维目标,其中就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改强调以学定教。而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存状态六个方面评价教学质量。学生在激情燃烧的课堂中才有真心的笑声,真诚的赞美声,真实的惊讶声,才有心灵的碰撞。课堂才能为他的生命带去深刻的改变。

课堂需要激情,那么教师课前就要酝酿激情。一方面课前要充分备课。教师对教材内容如何处理,教学流程如何设计,怎样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哪个时段学生容易疲倦,需要“花絮”的点缀、激情的渲染等,都要做到胸有成竹。特别是对问题的精巧设计。新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有了显著变化,其重要标志之一是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更开放,学生思维空间更广阔,对话被强化了。每节课至少要设计一至两个有价值、开放、思维性较强的问题。一名教师如果不能把自己的问题有序地、层层深入地组织起来,不能把学生无序的、“无理”的问题智慧地引向深入,就很难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激情。另一方面要精神饱满地进课堂。教师从跨进教室那一刻起,其精神状态就直接影响着教室的气氛,并为此节课确定了情感基调。所以,教师要在上课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愉悦的心情,饱满的情绪,得体的仪表走进课堂。

课堂上的激情还得益于教师的适时导入。课伊始,趣即生。利用语言、音乐、悬疑、情境创设和互联网等导入新课。另一方面要与学生激情互动。课堂不应只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单向传递的活动,而应该是师生、生生互动双向对话。他们通过对话,或非语言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这种互动中更需要激情。

打造尊重信任的课堂。课改最根本的改变在于师生关系与互动模式的重建。教师眼里的学生不仅仅是学生,更是平等的公民。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平等的,包括人格,对话,交往等。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给予尊重,不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经验;尊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不同个体的经验。特别是尊重学生所犯的错误,耐心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对学生不能急躁。教师应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对他们进行规训和教化。

尊重信任學生,还要为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包括座位的编排和调整、班干部的选举、课堂发言展示的机会、体验的机会、给予的期待、社会实践活动等的均等。尊重信任学生,还不能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控制作业量,尽量少布置重复机械的抄写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认真批改及时反馈校正等。每一节课,教师激励的目光要在每个学生身上停留,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并得到提高。

打造质疑生成的课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听一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夏夜多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动物怎样帮助水草上的小蚂蚁上岸回家。激烈讨论之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怯生生地说:“小蚂蚁是怎么到水草上去的呢?”教师没有对这个突兀的问题置之不理,而是紧接着引导学生一起思考讨论这个问题。质疑生成的新课堂包括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师预设之内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就会有奇迹发生。

质疑生成的课堂不仅要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还要求教师有开放之心。新课改强调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那么教师应该有一个开放的态度。包括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案学案、开放的教学方式、开放的教学方法、开放的学法指导等。

学生依恋的课堂还应该充满智慧和善良。要用智慧武装善良,用善良包装智慧。养成习惯、塑造性格、修炼人性,这才是课堂追求的,这才是课改的出发点。

(作者系潜江市教育局园林分局副局长)

新课改下家庭作业模式的创新 篇7

关键词:家庭作业,新课改,创新模式

最近有一篇文章在微信圈流传, 其主要观点是站在家长角度畅言:家庭作业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灾难, 小学生完全没必要做那些重复的家庭作业。2015年3月26日《重庆日报》报道:自今年春季我市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学以来, 不少家长关注:学校经常给孩子布置创意作业, 做手工、写手抄报、完成小实验等。但是, 因为这些作业太难, 孩子往往让家长帮助才能完成。而家长为了保护孩子, 代替其完成作业, 孩子反而成了配角, “看”完作业, 而不是“做”完作业。2016年02月24日《合肥在线》刊登了一篇题为《小学生挣“班币”可免写作业》的报道, 引起人们的关注, 也遭到教育专家和一部分家长的质疑:学校怎么能把不做作业当成一种奖励呢?通过这些报道我们不难看出, 家庭作业的问题, 已经不仅仅是学校本身的问题, 而是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事实上, 从教与学的关系而言, 家庭作业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家庭作业在《教育学》中被称为课外作业, 是学校实施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庭作业可以使学生巩固消化上课所学的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 训练和发展学生能力, 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1]

在这个教育创新的时代, 家庭作业作为《教育学》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更应该与时俱进, 可是目前的家庭作业实践仅仅满足了对课堂教学的守正, 缺失的恰恰是时代的永恒主题——创新。那么, 当前的家庭作业模式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当前家庭作业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 家庭作业简单、机械、量大、重复

审视我们学校教育中布置的家庭作业, 不难发现家庭作业的布置未能很好地贯彻新课改中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在家庭作业布置时, 教师一味地布置形式单一, 且与生活实际脱离的书面作业, 而对于富有实践性、操作性的家庭作业布置不够。在布置家庭作业时, 教师没有领会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的理论, 一味地布置机械抄写、重复验算的试题。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期望的教学质量, 不惜大范围、大面积布置家庭作业。这些弊端导致学生对家庭作业疲于应付、不感兴趣。在调研中发现, 二年级语文的家庭作业, 总是抄写生字、词语、造句等。一般每个生字抄写20遍, 每个生字组3个词, 每个词造3个句子, 每天还要做相应的配套练习册上的作业。

进一步调查研究发现, 二年级人教版语文 (上册) , 共有8个单元。按两周一个单元的教学进度, 语文家庭作业是滚动方式前行的, 学生不仅要完成当天所学的生字、组词、造句等家庭作业, 还要重复完成前面学过的课文的生字、组词、造句等系列作业, 另外还有与之匹配的配套练习册上的作业。调研中教师对此评论道:“一个学期下来每一个学生抄写生字、词语、造句等的作业本就有近一尺高。”长期以往, 丧失的是学生宝贵的学习热情, 带来的是学生思维的固化, 缺失的是学生应有的创新。因为完成家庭作业就是动动笔抄一抄, 应付了事, 不需要开动脑筋思考, 更不需要动手操作。

2. 完全不布置家庭作业

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常常困于具体的业务, 为教学而教学, 以教参来备课, 未能很好地理解《新课标》中强调的“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的精神, 把教育部规定的“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2], 当成“不布置家庭作业”。于是, 教师把所有作业都在课堂中完成, 把原本课堂延伸的家庭作业完全交给家长。然而, 家长身处各行各业, 忙于工作生计, 根本就没有做好应对“学校无家庭作业”的心理准备与应对策略。没有了家庭作业的学生回家后, 不是看电视, 就是上网玩游戏。

3. 家长外加给学生家庭作业

相对乡村而言, 城市的家长会更加感受到激烈的社会竞争。他们意识到, 只有把孩子置于不断学习的环境中, 方能在未来社会上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加之我国的家长一般都深受“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传统思想的影响, 没有一位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 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二律悖反”现象[3]一再上演。尽管《新课标》中一再强调要减负, 教师也贯彻新课改精神, 坚守素质教育, 尽量精减学生的家庭作业, 但是家长却不管不顾, 不是选择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 响应学校要求, 而是变本加厉地增加学生的家庭作业。比如, 有的家长每门学科买两套、三套, 甚至四套模拟试卷, 外加配套练习册强行让孩子做, 并检查督促;有的给孩子们报各种名目繁多的学科补习班、兴趣班、奥数班、作文班等。家庭外加的学习任务重压, 紧张了原本“教学相长”的教与学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固化了以“分”为本的教学分数管理。

4.“留守儿童”家庭作业中“家长”监督缺席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表明:截至2014年, 中国留守儿童是6100万, 有超过900万的留守儿童一年见不到父母。许多家长为了生活, 离乡背井, 远离了自己的孩子, 把孩子留给父母。家里的爷爷奶奶就成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但学校教育并未因留守儿童的出现而改变应该布置的家庭作业。在许多留守儿童家庭中, 爷爷奶奶受教育程度有限, 无法辅导作业。长期缺乏家长监督, 学生对于家庭作业就会渐渐失去兴趣, 责任感也就越来越淡, 敷衍了事。

二、家庭作业缺乏创新的原因所在

理论创新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作理性的分析和理性的解答, 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 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简而言之, 就是对原有理论体系或框架的新突破, 对原有理论和方法的新修正、新发展, 以及对理论禁区和未知领域的新探索。儒家经典《大学》中早就说过:“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4]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5]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新应该是我们时代的最强音。现下学校家庭作业之所以倍受人们关注, 特别是家长的关注,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家庭作业缺乏创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管理指导思想的善乏可陈, 致使教师在家庭作业布置方面不敢创新

首先, 在学校中“以分为本”“以章为本”“以权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仍然大行其道, 是普遍存在的名副其实的霸王条款。以“分数论英雄”“分数出职称”“分数定绩效”“分数出荣誉”管理的做派占据着市场。落实新课改, 坚守新课改的精神及理念, 革新学校应试教育的教学管理方式尚未真正转变, 建立科学、合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考核评价制度仍未真正建立。学校教学考评管理制度中, 把学生成绩、分数作为唯一权重。于是课堂教学成为教师评比的平台, 家庭作业也成为延伸到校外的学校教师之间的“比武场”, 教学及家庭作业被严重异化、变味。

其次, 在学校教学工作中, 教师尽管身经十几年的新课改风云变幻的洗礼, 但实践中却因为顾虑, 比如学生成绩、职称晋升、绩效工资等方面的个人得失, 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一而再, 再而三地采用“题海战术”方式来布置家庭作业, 造成了“校园里素质教育红旗不倒, 教室内应试教育彩旗飘飘”的局面。

2. 对新课改的学习、研究不够, 导致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出现行为误区

首先, 尽管新课改从2001年起已经实施十余年, 但许多教师并未真正领会、理解课程的价值及意义。即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课程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课程为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对课程价值的主动追寻, 有利于我们矫正对家庭作业布置的惯性思维方式, 有利于促进家庭作业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得以实施。

其次, 教师要深刻领会所教课程的基本内涵, 并把握课程的特点。课程即教材。课程内容就是学生习得的知识, 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因此, 课程内容一定意义上就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同时教师也要积极把握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 先验的, 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 并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等特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校课程管理者弄清楚, 国家规定设置的课程都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和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 作为教师, 布置家庭作业就是为更好地完成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

3. 学校缺乏对社会的起码了解, 未能顾及来自不同家庭孩子的实际情况, 导致家庭作业顾此失彼

首先, 家庭作业的创新要基于那部分“吃不饱”, 又有家长监护的学生。要坚持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和“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来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放手作业, 在作业中创新, 在创新中作业。

其次, 要解决大多数正常学生家庭作业的问题。这部分学生是学生中的大多数, 是家庭作业的重点, 要形式多样、层次分明、书面与实践作业并举, 动手与动脑齐备。

再次, 对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学力不足的学生, 要适当降低要求, 在布置家庭作业中要贯彻维果茨基指出的“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 然后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 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6]让他们在家庭作业中也能实现“跳一跳, 摘个桃”。另外, 对那些失于监督的留守儿童, 家庭作业的布置要强调针对性, 讲究实效性。教师可以将其作为重点批阅的对象, 也可让学生建立一对一帮扶对子, 让其他学习好的学生, 来帮助检查其作业。

三、创新家庭作业模式的有效途径

1. 要打破传统教学思维定势的困扰, 创新家庭作业布置的模式

简而言之, 就是改变传统单一的家庭作业模式, 引入多元化的家庭作业模式。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 不要固守简单的多少道数学题、多少遍生字抄写、做多少练习册等, 而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将家庭作业按照实际课情、学情、学生个体学力差异等情况进行多元布置:可以是书面作业, 可以是实践活动作业, 可以是相关阅读思考作业, 可以是学生从教师建立的“家庭作业超市”中的自选作业, 还可以是作业免做, 亦可以是小组协作家庭作业, 也可以是团队合作式家庭作业, 也可以是利用互联网、校园局域网、QQ群、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的家庭作业。其实, 家长、网民大多关注的, 并不是家庭作业本身, 而是家庭作业布置的内容太多, 量太大, 形式单一。

2. 家长也要理性对待家庭作业, 培养与学校教育一致的合理、合情、友善、科学的协调度

学校有必要也有义务教育广大家长, 通过创办家长学校, 开展“学习当家长, 学会当家长, 争做好家长”等活动, 帮助其储备《家庭教育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对那些对家庭作业有偏执及误解的家长, 进行必要的心理脱敏, 教育其不要盲目跟风, 力戒逢“作业”就反的做法, 重新认识家庭作业的重要性, 配合学校、教师积极教育、协助、指导自己的孩子完成合理、必要、应当、合适的家庭作业。

3. 学校要积极秉持新课改精神, 革新教学考核评价管理体系, 创新家庭作业布置的环境

学校要采取可行措施, 比如减轻家庭作业在考核中的权重, 解除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方面的“紧箍咒”, 使其轻装上阵。努力革新不合时宜的考核制度, 用科学制度来优化教学环境, 调节、平衡、矫正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早已失调、急功近利、自私盲动、工具化、惰性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心理。

4. 社会也要增强对学校教育的宽容度。

办学者有办学者的应有道义, 教书者有教书者遵循的规律。因此, 建议媒体在报道学校有关家庭作业的信息时, 要转变作风, 从原来的高高在上、俯身下视的“布道者”转变为学校教育的助力者、支持者、志愿者、近卫军。要有哲学情怀, 洞悉教育现象, 谙知教育规律, 要本着教育的事从教育出发, 也应从教育落脚的原则, 把兴教、立教、挺教作为应有之义, 牢记教育的事归根到底要靠教师来实施, 来完成。为教育歌唱, 为教学服务, 为教师点赞!

5. 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 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

国务院最近颁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 其中明确指出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 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 明确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不得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7]这就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人身监护上了一把法规的锁, 建立了一道家长必须承担自己监护责任的屏障。这实在是一件可歌可泣的大事件, 它意味着我们6100万留守儿童业已缺失的家长监护及家庭教育在法律意义上的理性回归。法律法规关键还在于遵守与执行。要落实家长的监护责任, 完成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关键在于使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家长明确监护是指对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及其它一切合法权益的监督和保护。要让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长明确法定监护人的职责, 也要使其明确监护责任缺失的法律处罚。

结语

一堂好课, 除了靠教师精心设计, 周密安排, 使各教学步骤和环节自然过渡, 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外, 还需要辅之以模式多样的家庭作业, 以及由此产生的落地效应的帮扶。我们在认真研究新课改精神的前提下, 要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 从深化教育改革的高度和宽度, 平心静气地思考当前家庭作业布置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家庭作业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丰富内容、创新模式, 将家庭作业模式多元化。可以布置口头家庭作业, 比如朗诵、复述、背诵;可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比如, 做习题、写日记、写作文、书面答题等;也可以布置实践操作性家庭作业, 比如实际测量、手工制作、采集标本、做小实验、做调查研究等。在提交方式上也要讲究创新, 可以是传统的作业本式的, 也可以是网络式的。在布置方式上可以由教师直接布置, 也可以在学校局域网、QQ群、微信群等发布的“家庭作业”超市中自选。当然, 我们要实现家庭作业的创新, 就得解放思想, 革新教学观念, 积极践行新课改理念, 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自觉落实素质教育。教育是一个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构成的系统工程。家庭作业模式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而是一个不断积累、尝试的过程, 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黄济.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218.

[2]郭莹.教育部:小学一至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N].京华时报, 2013-07-06 (I) .

[3]二律背反.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 Ims WJV Nr Mkq5WEa YJR5My7Xi Lrb UV9w JGP0dw Plmx0W pnc7Tn Iq18LAGys5-ia H7Q466e Bdnng MCn YTj_t0-g5ame Cz SGa Ps DBbsozq OLe.

[4]朱子律.儒家经典[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9:58.

[5]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05-04 (1) .

[6] (俄) 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18.

新课改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探索 篇8

自学辅导法是以学生自学教材或课外材料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学生以自学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自学辅导法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即学会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 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提出问题并主动探索解答, 学会整理、归纳小结等.

自学辅导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上, 其一般模式是:

(1) 教师提出问题, 布置内容, 列出提纲, 引导自学;

(2) 学生阅读内容, 进行操练, 从中发现问题;

(3) 教师巡视, 了解和掌握学生自学的进度和疑难所在, 从学生各自的基础出发, 进行个别指导;

(4) 教师就深刻理解内容、突出关键、解决难点、小结规律方面进行精讲;

(5) 学生运用知识, 在较高层次水平上操练.

一、“自学辅导法”的初步调查

经过了一个单元的实验, 对实验班的学生做了初步的调查, 这次调查我们采取小组座谈的方式进行, 设计了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查提纲:

1.你对数学科的意义、目的的认识;

2.你对数学科在学习时是否感到有兴趣、有信心?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举例说明;

3.你在老师讲课前, 自己有没有阅读课本、参考资料?能否初步理解?经过课前阅读的自学后, 再听老师讲课觉得有什么帮助?

4.你在听老师讲课时, 感到对自己最有启发、最有兴趣或者最厌倦、最不懂的方面是什么?

5.你在参与小组讨论时有何感觉和想法?有哪些改进的建议?

6.你完成课后作业有哪些具体步骤?你对看书、思考、核对本书的答案等是怎样处理的?

7.你在复习时, 对概念、定理、题目、知识点、知识系统是怎样安排的?

8.你对“自学辅导法”还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

实验是在高一 (6) 和 (7) 班进行的.我们根据该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平均分成11个小组, 每组6人, 均有上、中、下三种对象.经过小组座谈后, 我们对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关于学习的目的

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意义、目的一般有一定的认识, 但不够全面, 缺少自我学习的明确要求.他们对数学课本有兴趣, 对学好数学有信心, 认为数学能够锻炼思维, 使脑子变得灵活, 能使思维严谨, 考虑问题周密, 认为学好数学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有帮助;认为教师解题教学中, 应让学生先思考, 后做并让大家交流、讨论解题思路和过程, 相互提出不同的解法, 而后教师归纳、总结、提高.

2.关于知识的获取

有一部分同学课前能做到预习, 课上就学得主动扎实, 有利于巩固, 否则听讲感到陌生, 没有能力参与交流讨论.同时在交流讨论时, 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取长补短, 特别是对于一题多解, 能够开阔视野, 拓宽解题思路.有8%的同学由于自学能力较差, 同时对自己的约束力也很差, 对这些同学, 自学很难达到效果, 听老师讲也是一知半解, 小组讨论也无法参与, 所以对他们就得个别辅导, 帮助他们建立自学的信心.

3.关于学法方面

由于坚持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学生在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学习主体方面已有实际的体检, 他们认为在数学课上通过议论, 使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这样能真正地把不懂的问题搞懂, 同时汲取别人正确的、简单的方法, 取长补短, 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特别是小组讨论, 往往通过一题多解活跃了大家的思维, 激发了学习兴趣.

调查结果表明, 不同的学习内容, 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及学生的不同性别、差异很大, 这就要求“自学辅导法”的调控者——教师要下很大的工夫, 一方面得把教材研究透, 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要把学生调动好.

二、对“自学辅导法”的初步探讨

1.我觉得上好自学辅导课的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必须充分解读教材, 了解学生, 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合理的自学辅导教学结构或方案.其次, 它要求教师能科学地指导学生有效地自学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 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 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并在自学受阻时, 能有效地点拨、启迪学生的思维.

2.教师必须能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树立自学的信心, 学生有无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自学效果, 也就是说自学辅导教学能否成功, 完全取决于学生是否愿意自学, 学生不学, 便谈不上自学辅导.因此, 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就显得极为重要.

3.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 时时敦促学生, 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 将无从指导学生的自学, 也就会放任自流, 并且学生难免有怠惰心理.所以作为教师就必须敦促学生自学, 使他们养成自学的习惯, 从而使学生学会对学习活动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4.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尽可能做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 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 凡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 只需通过班级的适当交流形成共识.当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时, 教师才在班级讲授,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自始至终引导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讨论和练习, 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都以自学为主线, 始终贯穿一个“练”字, 这样, 主导和主体才有可能做到和谐统一.

三、使用“自学辅导法”的效果

使用自学辅导教学法一年来, 实验班在各次大考中各科的对比成绩如下:

由表一可见, 经过一年的学习, 两个实验班的数学成绩均有所提高, 这表明自学辅导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从表二可以看出, 使用自辅教材的两个班的其他科的成绩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说明, 在自辅教学法中所用到的一些学习方法, 如:写读书笔记、画重点、做眉批等,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学习的注意力、记忆力等有较大的帮助,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好学习方法, 并对其他科的学习产生了正迁移的作用.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1.激发学生的自觉性, 引发学习情意, 对学习的意义和目的, 结合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教育, 同时启发学生联系学习实际, 各自明确学习的要求, 特别要从学习的现有水平出发, 提高学习情趣的层次和锻炼学习的意志.

2.把自学贯穿于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的教学的始终, 坚持在引导中进行有效的自学,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爱好, 锻炼意志.既掌握知识、技能, 又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注意引发学生参与互动方式的意识, 开发交往学习的潜能, 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形成了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在调查中, 对议论的作用, 有的同学已认识感受到, 但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多边性、优越性尚未被多数学生所认同, 各自对学习的态度、方法都较封闭保守, 多竞争少合作.

4.引导学生学会对自我学习的反思, 加强学习策略的调控, 这点在调查中几乎没有反映出来.因此, 我们在课上、课前、课后用心理咨询的方式, 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反映出来的复杂多变的心理现象, 使他们逐步达到学习策略的自我调控.

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模式初探 篇9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很多学生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模式不科学,没有从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能力出发,导致学生对生物缺乏兴趣,无法与教师进行高度的配合,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开展生物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分层教学模式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层次,根据教学的难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1]例如,在《生物的无性生殖》的教学中,基础薄弱的学生对于无性生殖无法理解,教师应该将生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进行有效的对比,使学生能够理解无性生殖的相关概念及知识。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知识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无需进行对比,直接讲授无性生殖相关知识即可,这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可以快速地理解无性生殖相关方面的知识。此外,在课堂上教师布置有关无性生殖学习任务时,也应该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层布置,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习任务难度相对要大,学习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学习任务的难度相对一般,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任务的难度要低,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初中生物学习中,根据自身不同的学习水平学习到相应难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也逐渐开始应用多媒体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由于初中生物是一门趣味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生物,教师利用这一点开展多媒体教学,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动物的图片,另外还可以将一些动物运动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能够观看到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动态,进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而教师在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的过程中,应及时地对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讲授,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下的学习效率是非常高的,进而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2]此外,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时间应该进行合理的把握。如果多媒体教学的时间过长,学生无法分清学习重点,也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一般多媒体教学时间在15分钟左右为宜,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应该快速地进入到教学状态,使学生能够在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候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

三、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所谓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采取有效的策略与学生进行互动,进一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下更有效地学习知识。[3]例如,在《植物的开花和结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采取与学生唠家常的方式提问,询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看到过哪些植物开花和结果,学生回答的过程实际也是思考的过程,并且教师此种询问方式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能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有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情绪的调动,尤其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低、课堂意识不高的学生,教师应该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行有效地调动,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以便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生物,并且快乐地掌握生物知识,有助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夯实生物基础,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4]

初中生物教学难度较大,教学内容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唯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高度集中注意力,确保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进而提升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湘宁,舒黎.初中生物教学学具制作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1(6):120-121.

[2]陈颖.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因地施教[J].大众文艺.2013,14(17):132-133.

[3]宋兴江.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成功(教育),2014,4(7):229-230.

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教学模式的创新 篇10

一、适当地引入“本地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研究表明, 一个学生如果对某种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而本地特色又是长期、固定的依附于人们生活习惯, 根据这一特性, 适当引入本地特色, 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这样能使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变成积极主动的“我要学”。我的室友喜欢拉二胡, 经常有学生听到看到, 有学生就仔细观察了二胡的结构, 用易拉罐做了一个二胡。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我们的学校》, 有的同学就想到了在楼顶上种上花草树木, 有的围墙用的是植物, 还有的画的坐滑滑梯来上学等等。实践证明,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风景写生能力, 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检验学生美术能力的重要方法。大自然是一个缤纷的世界, 你要从中选定一个美丽的景色来写生, 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初学风景写生的小学生, 更加的困难。甘草附近除了山还是山, 只有附近的农家小院才有稀稀落落的几棵小树, 那如何才能让学生完成风景写生呢?这就要要求学生平日多多观察、认识自然, 提高对自然美景的激情和感受力, 要多欣赏风景画, 多写生实践。通过让学生发现、述说、感受家乡的美丽,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之后我改变以往在教室作画的方式, 而是将课堂延伸到了室外, 当我宣布我们将到室外完成本次作业时, 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起来。我组织学生根据学过的透视知识和构图知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取绘画的角度, 描绘我们学校周围的美丽风景。同学们三五成群, 有的指点范围, 有的用教给他们的取景方法试着选景, 有的则在画纸上描画,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积极性也被调动出来了, 都认真地投入了绘画中。

二、适当的引入“生活经验”激发课堂的趣味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是教育, 教育是从生活中来, 从生活中展开”。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课堂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将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教学, 是学生最喜欢的、最感兴趣的, 也是教育效果最好的方法。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来再现生活, 让学生身临其境, 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 去体验、去感悟, 以此加深感受。例如, 在上五年级上册《彩云衣》这一课时, 为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我让每个组选出三位代表上台走时装表演, 看一看谁的衣服最好看, 学生觉得有趣极了, 大家共同讨论分析。我引导学生们从平时选购衣服入手, 问他们会注意哪些方面, 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价格、合身、舒服、美观……。然后我紧扣“美观”这个话题引出服装设计的三要素, 再引导学生欣赏作品, 分析服装的式样、设计方法。熟悉的生活经验让每位学生有言可发、有物可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掌握技能, 作画时更得心应手。可见, 把“生活经验”和美术紧密地结合起来, 不仅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 还可以激发课堂的趣味性。

三、适当的引入“建筑资源”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

新课标指出:“美术是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想象、涂色……”。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一景一物, 捕捉其美, 是创造美的前提。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我注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一景一物, 感受身边的建筑环境。例如百盛商城、东方红广场、黄河母亲、中山桥等等, 这些建筑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我从不同角度将这些建筑资源拍成图片, 制做成幻灯片, 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 调动学生的视觉、感觉, 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外, 我还让学生走出教室, 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述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教学楼进行写生, 引导学生构图要注意视觉的画法, 画好一幅建筑画, 先要学会观察, 从观察获取某种感受和体验, 在构图时要注意低宽高窄、近大远小, 平视的视平线在画面中部, 仰视以表面视平线以上的景物为主。通过引导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 从学生的作品中,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将主题表现在自己的创作中, 并有自己大胆独特的创作风格。虽然学生对身边的建筑非常熟悉, 但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既让学生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可见, 在美术教学中, 充分利用建筑资源, 不仅突出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作能力。

新课改下教学模式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1121”;自学;教学模式;先学后教

“1121”的含义:

一个目的——在减轻学生不合理的过重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个原则——先学后教

两种课型——自主课、互动课

一个载体——导学案

在这种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下我们设置了两种课型——自主课和互动课。“1121”中的“2”就是指这两种课型。我们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针对这两种课型来组织,一个学习内容要用一节自主课和一节互动课两个课时完成。学案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载体,也是互动课能否互动起来的载体。所有的教学必须在学生学习过的基础上,根据学情设计,也就是:我们的教学必须遵守“先学后教”的原则。

在全面贯彻“1121”课堂教学模式以后,我摒弃了由原先一味“灌输式”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逐渐转变为注重提高学生思维发展、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全新教学方法。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学工作者,纵观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可以说“1121”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它将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充分发掘出来,使得课堂上学生的主動意识更强,勇于表达的意识逐步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有些事情学生不会做、不敢做、不知道怎么去做,或者是做不好,自觉不自觉地将所有的事情在备课时都事先安排好,由老师统一包办,而忽视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导致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而全新的教学方式的开展,尤其是两种课型的运用,从根本上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科学探索历程中的“第一人”。这样就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学习的源动力。

自主课上,没有了老师的滔滔不绝,没有讲台下学生的厌倦的表情。有的是学生孜孜不倦探索的热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不正是人们常说的“不要授之以鱼,要授之以渔”的真实体现吗?自主课本身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如何理解问题!我通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问题学生做了很多遍,课上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是不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仅仅是得到了“鱼”,而并没有得到“渔”。应当让学生自己体会题目中的问题,自己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精神,而老师仅仅是学生认知道路上的“指引者”,而非“领路人”。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个人问路时,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一种是直接领着问路者到达目的地,另一种是将具体的路线指给对方,让他自己按照路线去寻找结果。第一种方法虽然可以直接找到目的地,但却很有可能使得问路者下次来到这里时仍然迷路。而第二种方法虽然会使问路者在第一次到达目的地时比较困难,却可以使他避免下次来到这里时再次迷路。

正如“1121”课堂教学模式的两种课型的配合不仅实现了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且做到了当堂落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两种课型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多项能力得到综合提升,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让学生明白了怎么学。这样可以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提高了对老师驾驭课堂能力的要求,但我感觉从另一方面讲更是对老师的一种挑战和机遇!

(作者单位 刘跟忠:山东省德州一中 张 静:山东省德州实验中学)

课改模式 篇12

一、课堂追问应体现地理学的学科思想

中学地理新课程目标强调“人地关系”, 即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重点探讨的问题有:在哪里?有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样?将来会怎么样?我们怎么办?等等。这些命题所包含的内在逻辑关系正是地理学科最基本的思想线路。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追问时, 要从不同的研究角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等, 不失时机地追加问题, 灵活巧妙地穿插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 以深化学生的理解, 完善学生的思维。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分析、评价、预测“为什么这样”、“今后可能会怎么样”, 并为“我们应该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环境”提出建设性、科学性的建议。这样的追问一方面体现了教师在新课改模式下的主导地位, 驾驭课堂的能力, 实质上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呈现与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平台。教师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精神等, 并能及时地评价, 以促进学生的感悟、反思自己的思想观念, 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观念在这样的交流与对话中得到发展和升华。

二、课堂追问应紧扣教学目标, 突出学习中的重、难知识点

布鲁姆说:“有效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因此, 课堂追问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 所追问问题应指向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等。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明确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作导向, 教师灵活机智的课堂追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对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思维碰撞得到的回答才能有正确、客观、权威的评价。否则再好的追问也是多余, 再精彩的对话也是花哨的闹剧, 甚至会将教学对话演变成漫无目的地闲聊。

三、课堂追问应针对学生的回答, 有的放矢地持续不断增加新的追问

课堂追问要从倾听学生的回答中捕捉线索, 如正确的回答要追加理由, 肤浅的回答要追究根源, 片面的回答要追求完整, 错误的回答要追查原因等。学生的回答是是一扇打开的学习之窗, 老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 就可以进入学生的大脑, 窥探到学生知道了什么、理解的程度有多深、怎样思考的、解题的方法步骤是怎样的等, 这样有利于老师及时发现和应对学生的困惑、偏差或错误, 不失时机地质疑、点拨、追问、点评等, 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检查自己的思考过程, 帮助他们重新考虑和更新完善初始问题,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

四、课堂追问应力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逐步展开

课堂追问并不是说随意提出一串杂乱无章、令人眼花缭乱的问题, 而应灵活地提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多个问题, 体现出明显的程序性, 这些问题难度不等、相对独立, 却又环环相扣、依序递进, 可以促使学生在一个一个问题解答的过程中,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些问题教学目标不同, 有的是检查、回顾基础知识, 有的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这些难度不等、目标要求不同的问题分别指向知识水平或智能结构不同的学生, 既为一般学生提供树立自信、享受成功的机会, 也为优秀学生搭建锦上添花、出类拔萃的舞台, 这就为每个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理念。

五、课堂追问应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而设计

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追问的问题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心理特证等灵活处理。针对高中学生而言, 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日益成熟, 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发展迅速, 不在亲信盲从, 而是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 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敢于质疑、争论等。如果教师的提问只是封闭式、记忆性问题, 则可能因其简单易答或答案唯一而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容易导致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或半开放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表达通常运用“为什么”、“怎么样”、“有哪些”等疑问词,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运用词汇组织句子来回答问题, 而不是仅仅做出“是”或“否”的简单判断, 也只有开放性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促使学生更多地进行思考探索、相互讨论、开展辩论等, 从而形成独特的见解、设想, 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新课改下的课堂追问还有许多注意事项, 如:要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 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要给予学生及时而恰当的评价与鼓励, 要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课堂师生关系, 教师要对学生充满关心、爱护、信任和期望, 要敢于放手、大胆放手,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上一篇:实验策略下一篇:DCS系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