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策略

2024-08-30

实验策略(共12篇)

实验策略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 我发现字词的解释对学生而言是一大难题, 在对我校学生的实际调查过程中, 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解释字词方面存在一种懒惰思想, 不爱翻阅字词典, 尤其是在预习课文时, 遇到生字词往往只看注释上已有的, 而对文中出现的其他生僻字, 往往熟视无睹, 缺乏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实我们成年人在看某些书籍的时候, 因为字词典不在手边, 也往往不太爱主动地查证某些字词的读音和词义。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为此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搜集整理这方面的一些方法技巧, 通过长期的探索、积累、整理出了“同义复用释词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 实验对象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 我所用来实验的教学班级是2006级8班, 入校时共64人, 选定2006级7班为对照班级, 共62人。实验班和对照班皆为普通班。进入初中的入学成绩差不多。两个班的学生语文基础各方面条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距, 学生素质也差不多。根据7年级下学期统考语文成绩, 两个班的成绩统计情况如下:

注:80分以上为优等生, 60~79分为中等生, 59分以下为学困生。

(二) 实验时间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 2006年5~10月) 。收集学习策略相关资料, 起草课题实验方案, 申报立项, 确定实验对比班, 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参加实验前的有关培训学习。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 (2006年10月~2009年7月) 。实验班每周安排1节策略课, 共计28节。

(三) 实验过程

由于我在学校还担任有其他工作, 所以只上了一个班。从学生刚入校开始, 我就开始逐渐给学生介绍语文学习策略方面的一些知识, 将高中教师及学生实践过的《新课程高中学科学习策略》中的方法向学生做了一些介绍。另外每生还统一订阅了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 由刘电芝和张勇二人作为总主编的《新课程中学语文学习策略 (初中版) 》, 该书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实验用书) ”, 属于中小学学科学习策略丛书。本套丛书以学科学习策略为主线, 学科知识为框架, 阐述了各个学科学习过程中常用的一些精要策略。其中语文学习策略按学科知识分为4编, 共计28个策略。每一编独立成章, 每一编又由精选的若干策略组成, 每一策略独立成文。

我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 有针对性地选学了其中的部分策略来进行实验。其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在课时安排上基本上保证每周一次策略课, 讲授1种学习策略, 每生人手一册《新课程中学语文学习策略》 (初中版) , 要求学生自己事先通看全书, 熟悉全书基本内容。

2.针对我班学生实际, 尤其是初中生学习的特点, 我在教学中选取了第一编“字词句学习策略”中的《音形联想辨字策略》和《语气运用策略》, 第二编“自主阅读策略”中的《捕捉关键词句策略》、《古诗文鉴赏策略》和《诗歌情感识别策略》, 第三编“心灵表达策略”中的《美文仿写策略》、《影视语言运用策略》, 第四编“实践活动策略”中的《礼仪语言训练策略》和《名句效应背诵策略》。

3.根据教学实际, 我在教学中还自创了《同义复用释词策略》, 通过实际运用, 效果极佳, 现已广泛地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 学生对这一方法运用起来轻车熟路,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并使学生在各种文体的学习中释词更加方便快捷。

4.具体方法按照“策略导入”、“策略剖析”、“策略运用”、“策略反思”及“策略迁移”几个板块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分析讲解, 重点讲解策略的运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5.在实际教学中, 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通过讨论分析,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策略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解决具体问题。

三、实验结果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差异比较 (2009年中考成绩) 由对比数据可以看出, 对比的两个班, 在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和及格率上悬殊不大, 但是实验班在平均分和前30名的平均分上明显比对照班占优。

四、讨论与分析

由表1 (前测) 我们可以看出,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总体差不多, 平均分对照班还略高于实验班, 中等生相当。

通过实验, 从实验结果来看 (主要是根据2009年中考成绩来判断) , 实验班在优等生人数上略高于对照班。另外对我校的2009年中考成绩进行统计比较, 实验班考生的中考分数超过红花岗区示范性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521分的有15人, 其中有1人考到604分 (我校共4人上600分) , 而对照班521分以上者只有3人, 最高分只有561分。其各自比例分别为25.42 %和5.77 %, 由此可见, 实验班中考成绩大幅度提高, 尤其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班。

从前测和后测表可以看出, 实验是有成效的, 虽然在平均分上不是太明显, 但这受实际参考的人数所影响。而实验班人数相对稳定, 3年来在人数上出入不是太大。通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 该实验对基础比较好的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来说帮助最大, 这也说明, 我们的实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那些自学能力强, 学习主动的同学对语文学习策略的把握和运用就相当好。

通过各种策略的介绍和运用, 很多同学在学习上变得更加主动积极, 在字词解释上学生感到得心应手, 而在写作上, 我们的同学更是主动把自己的习作拿给老师看, 要求老师能够点评。正因为如此, 我班学生余彬先后两次 (2008年和2009年) 在遵义市中学素质作文竞赛 (现场作文) 中荣获一等奖。

从问卷调查上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学生对实验是认可的, 有很多学生认为实验对他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尤其是从实验当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更是无法估量的, 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和提高。

从后测、问卷调查及与学生的交谈情况来看, 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该实验是有用的,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 还是有部分同学不喜欢策略实验。这部分学生习惯传统的学习方法, 对于新鲜事物不愿去尝试, 在学习上往往是被动的, 而非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纵观整个实验过程, 该实验是有一定效果的, 实验使我在教学中更清楚地明白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

当然在实际使用《新课程中学语文学习策略 (初中版) 》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 该书介绍的很多策略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尤其是初中生, 要完全去介绍书中所述的策略是要做适当改变的, 我们要因人而异, 不能照搬, 否则会让学生有抵触情绪, 我们要开发适合自己学生的策略, 要让学生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 在学习能力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

五、结论

1.通过语文学习策略的实验, 使接受实验的学生认识到, 语文学科学习策略是进一步学好语文的捷径, 是认知的认知, 是充满智慧的个性化创造, 是学会主动学习的途径。

2.通过学习语文策略, 参与实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极为浓厚, 课堂气氛也更加活泼, 师生之间的交流或互动也增多。

3.通过这次实验, 让我体会到, 语文学习不是一潭死水, 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具备探究的精神,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4.在实验活动中, 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些策略, 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学会如何主动地去学习, 其思维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如果学生能把这种良好的思维方式运用到广泛的学习活动中去, 将会受益匪浅, 这对于有效地提高各门学科的学习也会有极大的帮助, 我们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中考综合成绩来看就能证明这一点。

5.通过“授之以渔”, 使学生学会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如何去解决问题, 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训练都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实验策略 篇2

实验题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实验分析题;一类是实验设计题。

对于实验分析题,主要是要求根据提供的实验,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进行分析,作出合理解释,辨别实验错误等。对这类题要密切联系所学实验内容(包括课文内的实验)仔细分析,一般不难解答。

对于设计题,一般要求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仪器,设计一实验,来验证或说明某一生命现象。这类题相对难度大些。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1)联系经典实验。教材中介绍的许多经典实验,如生长素发现,孟德尔遗传实验,米勒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等等。这些经典实验中较详尽地介绍了实验设计原理,过程,结果等,体现了科学家严谨踏实的研究风格,值得同学们学习和模仿。如,孟德尔实验即体现了“观察→实验→现象→解释→验证→结论”的科研过程。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思想来构思自己的思路。

(2)严密设计过程。在设计实验时要防止粗枝大叶的做法,想当然的做法,而要科学严密地设计实验过程。特别是对照系的创立一定要保证只有唯一变量,其它相同条件必须提出,而不能省略。

(3)综合理化规范:在生物实验中使用到许多理化实验仪器和药品。如天平,试管,滴瓶,量筒,乙醚,石油醚等。在使用这些仪器和药品时要严格按照理化实验要求执行,不能随便应付。

(4)注意学科特点:生物实验毕竟是研究生物的实验,因此它又有其本身的特点。在实验设计时也要注意到学科特点。例如,植物杂交实验中的年限计算,动物杂交实验、动物生理实验中的可操作性等问题都要认真考虑,以免犯科学性错误。

高二生物科学学习方法

基本方针:

1.生物是正确了解身体,学习人和环境(植物,动物,自然界)之间关系的科目。

2.不要盲目记忆,跟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理解。

运用方案:

1.仔细了解课本内容,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

(1)根据每单元的学习目标,联系各个概念进行学习。

(2)不要只记忆核心事项,要一步一步进行深入的学习。

(3)要正确把握课本上的图像、表格、相片所表示的意思。

2.把所学的内容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解。

3.把日常用语和科学用语互做比较,确实理解整理后再记忆。

4.把内容用图或表格表述后,再进行整理和理解。

5.实验整理以后跟概念联系起来理解。(把握实验目的,把结果跟自己的想法做比较,找出差距,并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

-正确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直接观察了解各生物的特征。

-养成写实验观察日记的习惯。

6.以学习资料的解释部分和习题集的整理部分为中心进行记忆。

7.根据内容用不同方法记忆。

(1)把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整理进行记忆。

-把想起来的主题不管顺序先随便记下来。

-把中心主题写在中间位置。

-按照知识间的相互关系用线或图连接起来完成地图。

(2)利用对自己有特别意义或特殊意思的词进行记忆。

(3)同时使用眼睛、手和嘴、耳朵记忆。

8.不懂的题必须解决。(先给自己提问,把握自己具体不懂哪部分后再请教其他人。)

9.通过解题确认所学内容。

(1)整理做错的题,下次考试前重点复习。

(2)不太明白的题查课本和学习资料弄清楚。

(3)以基本题——中等难度题——难题的顺序做题,理解内容。

高二生物学习方法分享

首先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有些同学整天拿着书看来看去,可是结果是令人惨不忍睹的,有些同学只是偶尔的翻下课本。成绩却名列前茅,这就是方法问题。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并不多,比较密切的学习方法有做笔记的方法、思维方法和观察方法等。

做好笔记的方法包括要做好阅读笔记,听讲笔记,观察笔记等。阅读的时候要准备准备笔记本,把做好摘要然后还要写上出处,以备日后查找。还要在书上做好批语写上自己对原代的个人意见和心得体会等。还要在原代上做好符号标记以加深理解,其中常用符号有黑点、圆圈、直线、曲线、双线、虚线、箭头、方框、三角、惊叹号、问号等。作符号笔记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看完一本书后还要写下自己对整本书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概述就行了。做好阅读笔记后还要做好听讲的笔记,听讲的笔记是你的第二个老师上课老师说的什么要记呢?其中这几点说出了上课如何做笔记的,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还有最后一点就是观察笔记了,即在生物课内外对生物形态和生命现象进行观察时所作的记录。做这种笔记要注意细节,注意前后比较和过程变化,并要抓住特征。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资料,积累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相信只要你可以坚持不懈的做好这些笔记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做好笔记后我们还要有思维方法,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方法是思维能力的关键,所以思维方法在学习方法中占有核心的位置。在生物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有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比较和归类的方法、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还要学会观察的方法,其中包括对比观察,顺序观察,动态观察。这些观察方法是我们在自然而然中养成的,其实学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主要靠观察来获得,所以观察方法就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另类”物理实验的处理策略 篇3

所谓“理想条件”类的实验,是指物理实验的条件非常苛刻,教师在上课时因条件限制无法通过操作直接展示物理现象的实验。对如此另类的“理想条件”类的实验,教师不妨采取这样的处理策略:一是确定影响物理实验项目的要素,了解实验现象的变化与什么有关;二是趋近该物理实验项目的“理想”条件,通过实验条件的创设,使影响要素逐渐趋近“理想条件”;三是得出逻辑关系,即通过现象和条件的因果关系分析,得出实验现象与影响要素变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四是推理极限结论,即根据实验现象与影响要素变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推理得出在“理想条件”下的实验结论,化“不可能”为“可能”。

例如,在伽利略的斜面小车实验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以下结论:运动的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运动的距离就越远。但如何得出不受力时小车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结论呢?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小车的速度减小是由于受到阻力的作用。如果阻力消失,则阻碍作用就消失,但速度不会减小。通过这一正向的逻辑推理,学生就能够把通过观察物理实验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比较顺利地过渡到理性认识,发现和掌握这一物理现象所蕴含的规律。

伽利略的这一“理想实验”,贵在将可行性实验与正向逻辑推理紧密结合,实现了物理学史上思维方法的突破。

二、“现象不清”类的实验

所谓“现象不清”类的实验,是指仅凭肉眼观察无法准确描述现象的实验。如,“交流发电机的电流变化”实验要求帮助学生理解“交流发电机的线圈每转动一周,线圈中的电流量就重复发生相同的变化”这一周期性的规律。然而,这一现象仅凭肉眼很难捕捉。

对这类实验,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实验现象变化的物理成因,根据量变和质变,将动态过程加以合理分解,然后进行深度剖析,使“模糊”变“清晰”。

以“体重计的读数”实验为例,该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人站在体重计上,下蹲后静止,体重计指针示数是如何变化的。

对于此类将运动过程通过摄像机录像都难以看清的问题,教师应在解剖实验所产生的现象的过程上下功夫。人体运动可以划分成三个过程:一是加速下降(由静到动),二是减速下降(由动到静),三是最终静止。根据人体的受力分析和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体重计指针示数先变小,后变大,最后不变。明晰过程后,如果再去观察现象,就能对指针的摆动情况做到“心领神会”了。

此类实验要想做到让学生心里明白,教师须在在教学过程和分析上狠下功夫,准确把握其因果变化的实质。

三、“节外生枝”类的实验

所谓“节外生枝”类的实验,是指那些产生的现象与实验者的心理期望有严重出入的实验。对这类实验,如果不加研究,一味地“想当然”,主观臆断必然会受到客观实验现象的冲击。如“用温度计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示数如何变化”的实验就是其中之一。

一种常见的分析认为:玻璃泡先受热膨胀,使液柱下降,示数减小,后因液体也受热膨胀,温度计示数又增大。而实际的观察现象却只有示数变大。虽然上述推理有被普遍认可的倾向,但缺乏对其真实性的深入研究。玻璃泡内表面与测温液体的膨胀程度是决定液体示数上升下降的两个关键因素。事实上,玻璃的热膨胀系数要比测温液体小得多,但它们的膨胀是同时发生的,故实验中只有温度上升现象发生。

因此,对待这类实验,教师既要尊重实验现象,敢于承认自身的认识偏差,努力寻找与期望相悖的实验现象产生的真实原因,又要根据教学需要,弱化干扰因素,让“节外生枝”变得“顺理成章”。

初中物理中的小实验往往蕴含大问题。教师只有不断潜心研究物理实验的条件和实验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出相应预案,物理实验教学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促进学生认识物理现象的能力的发展,以及在教师引导下正确建构物理科学知识。

高考物理实验备考策略 篇4

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命题特点, 本文梳理了高考物理实验备考策略。 笔者对2007年宁夏试卷到2015年的全国物理实验试题, 从考查内容、考点项目、答题形式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发现新课标下的高考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特点一:实验题“稳中求新”

实验题一力一电模式已深入人心, 分值也定格在15分。 依然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基本仪器的读数与使用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基础。

特点二:实验题“遍地开花”

1.考纲内容 “遍地开花”。 考试大纲中列举了十一个实验, 除探究动能定理暂未考查外, 其他实验均已考查, 而且拓宽考查了学生演示实验, 这突出了让学生较全面了解学科知识体系的思想。 这样的命题思想有利于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 这要求考生既要熟悉教材中课标规定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拓展和提高。

2.考查内容 “ 遍地开花”: 力学中直线、 曲线, 电学中恒定电流、磁场均有考查。

3.仪器 “ 遍地开花”: 从题中可以看出大纲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主要仪器“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 除“秒表”外均有考查、突出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读数及操作规范、突出“过程与方法”考查的命题立意。

4. 答题方式 “ 遍地开花”: 有公式推导填空、 误差分析填空、作图、计算填空、仪器选择填空、分析实验步骤、分析待测量物理量等。

特点三:实验题“旧枝新芽”

如2014年全国二卷的22题, 这类实验题重视了课本实验, 但不再是简单地照抄课本上的实验, 而是对原实验给予改造、改进和创新。 此类题型回避了已学过的现成实验, 在考查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方面又有独特功能。 因此, 旧枝新芽的实验命题必然是新高考命题的切入点。

特点四:实验题“移花接木”

如2013年全国一卷的23题, 此考题同时考查了“练习使用多用电表”、“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两个实验, 具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呼应了《考试说明》的要求:考生应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 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所遇到的问题。 不弃课本, 跳出课本, 突出“出活题”也集中体现课标理念“知识与技能”考查的指导思想。

特点五:实验题“野花飘香”

如2015年全国一卷的22题, 此题有“移花接木”特点, 却给人一种做作、不接地气 (玩具小车太大、质量为0.4kg。如果说是用铁球替代小车会更好) 的感觉。 放着这么多测速度仪器不用却故意整出用天平加圆周运动测速度。 但此题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考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 也应注重设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纵观历年试题, 一年比一年新, 年年都在变, 笔者只要抓住实验命题规律, 以不变应万变, 就能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如何有效备考,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稳端 “碗”里的

新教材更突出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更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性、研究性和创造性。 从近几年的高考物理实验试题看, 绝大多数都能在课本相应的地方找到出处。 这种命题的方式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一方面引导高考复习要重视课本。 另一方面很好地体现公平、公正的高考命题原则。

抓基础促能力, 应对高考实验题。 笔者的经验是:

1.“基础问题尽可能不丢分”。 对于实验的复习, 仍然强调基础性。

①重视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 要掌握每种仪器使用方法, 将读数与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结合起来。

②帮助学生弄清教材中每一个实验 (包括演示实验) 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做好误差分析, 以及强化解题表述的规范性。

③重视数学处理能力、作图能力的培养。

2.带领学生做好基本实验, 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 提高学生对实验的进一步认识。 (练习打点计时器、练习多用电表的使用)

3.适度设计或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 与基础知识紧密结合的、带有一定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通过亲自感知, 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和进一步理解, 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二) 盯住 “盘”里的

1.做好以下方面的归纳总结:

(1) 同一装置可做哪些实验:如利用打点计时器串联力学实验:可以测物体间的摩擦因素、做“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 测重力加速度、测小车的功率、测电动机的转速等。

(2) 归纳同一实验可以采用哪些不同方案。 当遇到一个实验时尽量从多个角度思考实验方案、 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如“电阻的测量方法”, 有伏安法、半偏法、 等效法、 电桥法、 直接用欧姆表测量等方法。

(3) 归纳同一实验有哪几种数据处理方法。 ”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一是可以联立方程组法;二是描点画图法。

(4) 归纳同一数据方法、 处理处理方案可在哪些实验使用。 归纳哪些实验要平衡摩擦力;哪些实验处理时采用了化曲为直图像处理方法。

(5) 全盘复习课本思考与讨论、演示实验、做一做、讨论题等。 高考试题有向演示实验和小实验拓展延伸趋势。

(三) 想到 “锅”里的

如果常与高考命题专家探讨问题, 那么你应该能够预知下一届高考实验试题的命制方向。 其实我们身边不缺命题专家。

1.《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就是你身边的专家。

2.“历年高考考试试题”也是你身边的专家。 以史为借鉴, 可以知兴替。 归纳历年试题命制特点, 大致能知晓高考命题思路。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篇5

一、课题背景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同时,全球在“物理教学”方面的共同声音是:“世界范围内的物理教学效率低!”;在中国,普遍的反映是——“物理难教”、“物理难学”!“怎样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既是物理学习论的孜孜所求,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现实之惑。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据统计,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中,有74%的是因实验而获奖的,由此可见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在物理教学中,由于实验能给学生学习物理创设良好的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促进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能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发展实验能力,因此,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由于物理实验本身就是物理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物理实验能使学生知晓科学家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因此,实验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由于实验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结合实验进行教学能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另外,物理实验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独特的促进作用,物理实验对学生物理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的促进机制。因此,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由于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广大物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有着越来越深的认识。实验教学的自觉性正在逐年提高,“粉笔加黑板”的物理教学方式已几近绝迹。

然而,实验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表面上看就存在着诸如实验开出率低、以讲代实验、或黑板上画实验、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复习课不见实验等现象;从效果上看,也存在着实验走过堂、追求形式而收效甚微、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差的现象。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想通过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的研究,从思想上引起广大物理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加强对物理实验教学理论的研究,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实验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是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的改革实践。实验教学目标对实验教学起到导向、反馈和调节作用。它有利于实验教学目的明确化,实验能力培养的具体化;有助于提高实验考试的科学性,保证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从而有助于改进实验教学。大面积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促使广大学生更好地达到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二、课题界定

1、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就是高中阶段物理实验教学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它是实验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实验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物理实验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操作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和情感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

2、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就是根据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方针和教学方法。它包括如何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类型、教学目标等优化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教学模式等,这里蕴含实验设计策略、实验创新策略、多媒体辅助策略等。

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价就是对实验教学评定其价值高低,主要通过对学生在认知领域、操作领域和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考查来实现。考查的方法主要有试卷型、操作型以及试卷和操作结合型等。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有效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

物理学习,是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与物理环境作用的过程。物理实验,是学生与物理环境相互作用最频繁、最直接、最迅速的形式;是学生形成概念、探索规律的基础;能有效诱发学生认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有助于学生把握事物本质,能深刻地影响物理问题解决,能使认识由直观变抽象、由抽象变为具体,从而实现认识上的两次飞跃。

2、通过本课题研究,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物理实验,是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的重要的教学手段。“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进学之功,贵在心悟”,教学中高度重视、积极运用物理实验,对学的“悟性”启发、教的智慧寻找都是一种内生性的基质焕发,也只有重视实验基础,才能让窘迫的物理教学焕发出智慧的生命与实践的活力。

3、通过本课题研究,为学校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江阴高级中学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教育理念,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将此理念更好地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去,真正地促进学生素质全方位发展。同时,通过本课题研究,将更好地促进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四、理论依据

1、理论假设

通过确立现代实验教学思想,建立灵活多样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论体系和教学模式,构建实验教学资源库,培养掌握现代实验教学理论的新型物理教师队伍,可以构建起全新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提高物理教学效益。

2、理论依据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是丰富而深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信息传递过程。传播者、受传者与教学传播媒体是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遵循信息传播、反馈调控的原理,整体性和有序性的整合原则,强化教学媒体传递的力度和作用,优化组合传播者、受传者与教学传播媒体,是提高受传者主动接受转换信息的有力措施,是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有效方法。

物理教学法认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为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规律性这一教学目的服务的。如果说,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自觉运用,那么,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运用过程中教学媒体的综合。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就是最为常用、也是最为有效的一中教学手段。

心理学理论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教育媒体的心理意义在于它通过物理刺激量的加强来增加心理感受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心理实验表明,感觉本身包括运动和变化的成份,它包括内导环节,又包括外导环节。感觉将言语符号的积极译码作用包括在自己的成份中,而知觉过程的积极性质更加明显,对象知觉不仅具有多种感受器的性质,而且依靠一系列分析器的协同工作而更积极地把运动和变化的成份包括在自己的组成之中,而感知物理现象恰恰是学习物理的第一步。

五、研究内容

1、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分类与教学目标研究。

2、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包括学生实验的教学策略、演示实验的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中的实验教学策略、校本课程中的实验教学策略等,并在此研究基础上,研究设计各类实验教学模式。

3、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评价机制研究。

六、操作要点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属于行动研究法,辅以教育实验法,文献检索法,调查研究法。

七、研究过程

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6月)

⑴学习有关理论,积累资料,成立课题研究组,拟定研究方案。

⑵将课题分成若干个子课题,由相关老师负责,形成研究与实施网络。⑶编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⑷组织相关老师学习课题研究理论知识。⑸建立好课题研究档案。

2、实施阶段(2006年6月――2009年1月)

⑴各子课题研究小组根据所选研究内容,按照课题研究的总体要求,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实施计划。

⑵各子课题根据计划开展研究。

⑶每学期开展一到两次研讨活动,交流课题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⑷将研究成果物化到教学实践中去,每学期由相关老师开设两至三堂实验研究课,并由此开展相关讨论研究活动。

⑸将研究成果物化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去,预期在三年时间内开发成功一套校本教材《物理趣味实验》等。

⑹组织好阶段性评估工作。

3、评估阶段(2009年1月――2009年3月)⑴通过各种方法,全面评价课题研究效果。⑵汇编研究成果。

⑶撰写研究报告,迎接专家结题。

八、保证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由徐汉屏、那中兴、肖国龙、王静、杨凤楼、王剑、余寿、赵俊、汤海湘、刘雅妹等老师组成。

2、师资保障

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自觉进行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研究水平。课题组每月至少活动一次加强切磋交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聘请学科专家作理论讲座,定期汇总研究进展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思路。

3、硬件保障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如实验室、图书馆、校园网等,为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

4、经费保障

按规定申报课题研究经费。

九、预期成果

1、“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研究”论文

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研究”案例评析

5、“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研究”课堂教学展示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备考策略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4-0028-02

高中生物实验既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又是高考试题的难点。分析历年高考实验试题,可以看出实验题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等能力的考查;各类试题也是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加以创新和挖掘。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熟悉常规实验,挖掘教材实验

近几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对教材中常规实验多有考查,并且一般不会在大题中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常规实验教学不重要,因为常规实验所包含的实验原理、实验思想、实验技术等是学生进行解答和完成拓展实验的基础,教材中的常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获得直接经验的良好载体,所以教学中要站在设计实验的角度上进行学习,明确实验原理,掌握课文中的实验思路、方法及材料用具。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对教材内含实验的挖掘,比方说,可在课本基础内容的知识上加以拓展如下:

1,关于细胞核重要作用的一组实验。(变形虫的核质分离、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

2,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验证种子是否有活性。(纵剖、染色)

3,酶的发现过程的一组经典实验。

4,光合作用发现的一组经典实验。

5,溶液培养法鉴定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实验。

6,证明根吸收的矿质元素是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实验。

7,生长素发现的一组经典实验。

8,关于顶端优势的实验。

9,无子果实的培育实验。

10,摘除、移植公鸡睾丸(母鸡卵巢)的实验;注射或口服睾丸酮的实验。

1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2,孟德尔的碗豆杂交试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测交实验、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测交实验)。

13,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

14,利用延长或缩短光照时间控制动物生殖的实验。

15,黑光灯诱杀农业害虫的实验。

16,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17,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情况及定量分析。

18,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19,抗虫棉的培育。

20,酶活性的调节和酶合成的调节。

二、加强实验设计训练,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历年的考题类型形式多变,但考查的内容不外乎是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提出假设、操作步骤、预期结果、结果分析、实验结论,所以要注重对实验设计的教学把握。

1,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一个实验的核心,一般可以通过题干提取出来,并且要通过题干的提示,确定实验的类型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例如:(2006江苏卷)有人发现某种花卉有红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1)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花色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用图解和简明语言回答。从题干中我们不难得出,此实验类型属于探究性实验,实验目的就是探究花色遗传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

2,明白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是实验过程的理论依据,一般包括该实验过程中要用到的生物学原理或理论、实验结果检测所依据的原理、实验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或能够计算的数值。实验原理有的可以从题干中直接提取,而有的必须依赖于课本已有的知识。例如:(07全国卷I)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1)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请说明理论依据。此题的实验原理就直接来自课本: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双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反而抑制生长。

3,选择材料用具。

如果题中已给了实验材料,原则上都要用上。仔细分析每种材料的作用,有助于实验设计的顺利完成;如果题中未给实验材料,选择材料用具时就要结合课本常规实验的某些内容,合理选择实验材料。例如:验证甲状腺激素促进幼小动物发育,选择蝌蚪作实验材料,就比较高明。因为蝌蚪易饲养,易获得,且发育过程是变态发育,易观察记录。

4,书写实验步骤。

书写实验步骤时一定要依据实验原理,利用所确定的实验材料和题干中的相关提示,考虑以怎样的设计主线才能达到实验的预期目的,并且要注意实验的基本原则,如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性原则等。虽然实验步骤的书写对于多数同学来说是难点,但是实验步骤的书写还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先写共性的东西。比方说分组、编号、添加相同的物质、做相同条件下(等量原则)的处理,并且学会应用一些定性(一定浓度的、适量的液体、适宜的温度和pH)和定量的描述性语言。②体现单一变量。对对照组和实验组采取不同的实验操作,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叙述,也可以以表格、曲线等形式表达。③对实验结果的处理。观察实验现象,测量并整理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等。例如: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试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为观察指标,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分析。

(1)材料和用具: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两组,甲状腺激素溶液,蒸馏水,灌胃器,耗氧量测定装置,小动物活动测定仪等。(实验提示:给药途径为每日灌胃,给药剂量和仪器操作不作考试要求,室温恒定。)

(2)方法与步骤:

①将两组大白鼠分别标号为甲组和乙组,并分别用给出的仪器,测定与记录耗氧量和活动量。(共性处理)

②每日用灌胃器给甲组鼠灌喂甲状腺激素溶液,给乙组鼠灌喂等量的蒸馏水,饲养一定的时期。(对照处理)

③测定与记录甲、乙组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结果处理)

5,预期实验结果并分析。

验证性实验的预期结果是唯一的,探究性实验结果则是多种。例如:设计实验探究单侧光和重力两种因素对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哪个影响更大。此实验的预期结果应该至少有三种:①单侧光的影响大;②重力的影响大;③单侧光和重力的影响相同。

6,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的结论,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三、精选、精练实验习题

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策略 篇7

探究性实验既重视对规律的验证、实验技能的培训,又强调让学生通过实验在科学学习和研究方法上获得感性体会,它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结论的解释。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只作为咨询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而把学生看作是天生的探究者,以类似科学家那样的学习方式去学习科学知识。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可以是课本演示实验的改版,也可以是课本以外的与人类自身紧密相连的内容。在探究性实验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互动,既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可采用以下的教学策略:

1. 选择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主题

学生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动手、动脑、动口,探究性实验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中学探究性实验,在探究的内容、方式方法和探究的程度等方面都受到诸如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和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因此,教师不能将探究性实验教学流于形式,而要动脑筋、想办法,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是说,所选的主题内容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生长点,要有整体考虑的意识。比如说,初中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探究性实验的主题要尽量简单易行,安排一些有关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方面的课题,像物质的变化、观察、测量、仪器的选择等简单的探究活动,以训练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而且,教师这样选题,既能使学生通过实验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能使学生渐渐体会到类似科学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步骤和过程,为以后进一步的发展打好基础。待较高一些年级,则可适当选择一些元素化合物性质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的主题,如环境保护方面的绿色化学研究等。教师可以将一些传统的实验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再考虑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辅以实践,改进此实验,使效果更好。

2. 引导学生为探究性实验做好充分准备

学生要顺利进行探究性实验,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探究性实验无固定、现成的实验步骤可循,学生必须通过课前预习,主动质疑,发挥自学能力,在进行实验之前对实验操作步骤有一个大致轮廓。我们不提倡让学生“照方抓药”,但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中学阶段化学的探究性实验,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学生在真正动手之前,有必要通过调查、阅读、资料收集、讨论等形式确立研究的目标,而不是“兴之所至”、“随心所欲”。学生对教师提供的主题进行自己的实验设计之后,教师要仔细批阅,将其中不安全的因素加以改正,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对其中不科学的步骤和操作提供修改建议,让学生在真正动手之前选择好他们能想到的最好方式。

3. 在探究性实验中做好学生的“助手”

在探究性实验开始之后,学生的情绪饱满,他们沉醉在自我探索表现的愿望之中,但他们的操作又难免有不准确的地方,此时,如果教师严格纠正其错误,会打击学生的探索热情,使他们在接下来的实验中缩手缩脚,乃至最后失去实验的兴趣,回到验证性实验的老路。所以,此时教师不妨退一步,将自己作为学生的“助手”,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给学生适时而又中肯的建议,对学生的一些操作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意识到一些操作的不确定,转而主动来问你。这样做,既能保持实验探究的趣味性,又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而在学生自己实脸的过程中,关于一些异常现象的提问也可为实验结束之后的讨论提供素材。

4. 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科学抽象,并得出结论

探究性实验操作结束之后,教师要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回忆、总结实验过程中鲜明生动的实验现象,在规范记录的基础上加以理论分析,解释其化学反应原理,如果学生凭已有知识不能解释,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料来源和媒体,寻求合理的解释后加以肯定,并对实验操作中的一些错误进行总结,找出错误数据或现象的根源。

5. 构建探究性实验的大课堂

由于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因此,大多数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并不是惟一的,它必然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完善丰富。因此,教师要着力于构建探究性实验的大课堂,从发展的角度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而不能受制于某一堂实验课或某一个实验。教师要调动学生寻找更为广泛的探究主题,不断丰富探究方法,使学生不断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对科学方法的领会,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实验策略 篇8

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教学形式无法取代的.学生最初接触化学这门科目时,最感性的认识就是化学可以做实验,而且实验的现象很有趣.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创设实验情境来完成.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中的实验,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联系.教师要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注意结合实际生活,化工生产中的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魅力,达到学以致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焰色反应实验前,可以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焰火表演创设情境;进行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探究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自制水果电池.

二、利用对实验的亲自动手操作,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明确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才是学习的中心,教师应该积极指导,辅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八种智能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都可以得到训练.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离子检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后,要求能用语言描述实验方法、现象、结论,规范运用化学用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在进行物质的鉴别实验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时,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在进行蒸馏,萃取分液等实验基本操作时,通过仪器的组装,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在分组实验中,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发展学生的人际关系.

三、利用对教材实验的改进,提供学生探究的空间

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将学生已有的知识拓展、迁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并积极思考,设计或改进实验.实验探究要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易于操作、现象明显,方能收获新知,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如,在“氯水成分探究实验”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设计实验方案.首先设计实验,探究新制氯水中有无氯气,有无氯离子,以及新制氯水是否呈酸性;第二个实验,探究氯水中什么物质具有漂白性;第三个实验,可以向滴有酚酞的Na OH溶液中加入氯水,看到溶液褪色,试着对褪色原因做出解释,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四、利用实验结束后的反思,培养学生实验评价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要强调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对实验过程中的异常现象继续探究,对失败的实验进行重新设计等.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主要是对实验的仪器药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记录,很少反思实验成败的关键,实验设计是否符合绿色化学理念,实验存在哪些误差等.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在实验教学中,反思和评价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以“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为例,依上述策略,对实验后的反思作如下设计:(1)钠为什么会熔化为游动的小球?(2)钠球在水面上为什么会着火燃烧?(3)燃烧的物质是钠还是氢气?为什么燃烧的同时常伴有“嘶嘶”的响声?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觉主动地进行探讨,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要勇于质疑,利用已有知识大胆推测.跨越已有的最近发展区,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的指导策略 篇9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量筒, 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 (如塑料块) 和液体 (如盐水) 的密度。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教学过程:量筒的使用:1.如何测密度: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就可以由公式算出物体的密度。出示正方体塑料块, 学生可用刻度尺测量, 通过计算得出。老师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如果是液体或固体的形状不规则体积如何测量呢?例如医院里护士如何量取药水?学生用注射器, 注射器上有刻度。老师在实验室中用标有刻度的容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2.观察量筒:老师引导学生看书, 观察量筒。3.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 (1) 阅读书上提出的注意事项。 (2) 指出液面应看凹形底部。 (3) 指导学生测量液体的体积。 (4) 指导学生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使用课件“量筒的使用方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老师测量盐水和塑料块的密度。测量盐水的密度要先测什么?学生讨论得出: (1) 盐水的质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空烧杯的质量。 (2) 盐水的体积:烧杯中盐水倒入量筒中, 老师引导如何设计实验表格。学生设计实验表格, 学生通过实验和计算测出盐水密度。

二、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使用

教学目标: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2.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舞台灯光”视频, 在展示过程中也不断调节音量。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灯光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展示调光台灯的应用, 灯光的亮度同样发生了变化, 让学生思考:调光台灯为什么能够调节灯的亮度?是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呢? (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 2.新课教学: (1) 自制调光台灯电路实验, 学生根据看到的调光台灯实物, 利用手边的器材, 连接一个调光台灯的电路。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电阻丝、导线若干。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 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动手实验接电路, 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实验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实验电路, 以及如何操作使得电灯的亮度发生改变。教师讲述: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从而改变电流。 (演示幻灯片) : (1)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2) 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从而改变电流。 (2) 认识滑动变阻器。教师提问:在刚才的实验电路中, 对于灯的亮度的改变还不够多, 是因为电阻线太长了不方便, 如果还要进一步改变电阻值的大小比较, 那么滑动变阻器该做成什么形状?根据对实验器材使用的熟练程度, 猜测滑片顶端所标规格的含义? (3) 滑动变阻器接法的探究。学生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 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滑动变阻器在连接时只能用两个接线柱。实验同样要达到调光的效果。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接法, 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提问:如何接滑动变阻器才能有效地改变电流, 让灯的亮度变化明显。学生总结出“一上一下”的接法, 以及两种不能改变电流的接法。滑键位于远离下接线柱的位置时, 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最大。

三、小孔成像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自己动手, 利用生活中的物品, 自制小孔成像。 (2) 知道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3) 知道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光线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利用物理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小孔成像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2) 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我们发现大树下成的影子是大树的影子, 而经过树叶间的光线照到地上成的都是圆的。这是为什么呢?2.新课教学: (1) 教师演示:在光具座上我们依次放上点燃的蜡烛、带小孔的障碍物、光屏。让烛焰、小孔、光屏大致在同一高度。 (1) 成像是正立, 还是倒立? (2) 成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3) 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吗? (2) 学生动手制作小孔成像器, 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制作小孔成像器, 剪去易拉罐的上部, 蒙上一层塑料膜在罐底钻一个小洞, 简单的仪器制成。同学们将小洞向外对着发光蜡烛, 就可在塑料膜上得到倒立的像。 (3) 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吗?学生动手实验, 4人一组, 在光具座上改变障碍物上小孔的形状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得出结论:小孔成像与孔的形状无关, 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4) 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实验, 4人一组。 (1) 固定障碍物、光屏, 改变蜡烛到小孔的距离、物距,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像距固定时, 物距越大, 小孔所成的像越小。 (2) 固定蜡烛, 障碍物, 改变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像距,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物距固定时, 像距越大, 小孔所成的像越大。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初探 篇10

一重视示范与纠错, 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

人类认识事物的方式有两种, 其中一种是:错误→纠正→正确, 即人们一开始就得到错误信息, 通过实践, 错误信息得到纠正, 最终可表现为正确的行为方式, 这种认知方式往往印象更深刻, 教师掌握这一认知规律对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教学中, 我尤为重视教师的操作示范作用和学生的自我纠错作用, 如在教学“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时, 要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并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这个实验是高一学生在事隔两年后再次使用显微镜, 因而学生进入实验室, 易出现以下情况:注意力集中在实验材料或显微镜上, 急于动手操作, 忽视教师的讲解、示范, 降低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结果是学生显微镜的操作不规范, 观察到的细胞影像效果不理想, 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于是我把实验中关于高倍显微镜的正确操作再演示一遍, 让学生统一观察“蚕豆上表皮细胞”, 利用数码显微摄像仪展示细胞照片, 并适时适当地运用“激将法”, 用电脑播放刚才学生操作中出现的典型错误, 使其领悟到错误之处, 然后, 再让学生一边操作, 一边对照显微摄像仪展示的图像结果。在学生正确操作后, 再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最理想的细胞影像进行展示及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 大部分学生都做得很好,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生物实验教学中, 运用认知规律, 重视示范与纠错, 加强学生技能训练, 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 并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变验证为探究,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生物实验教学应敢于变化,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变验证性实验为激发学生思维和自主性的探究实验, 教师应有多元化思想,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给他们提供探究平台。

例如, 高一教学中有一个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 这是高一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涉及使用化学试剂的分组实验。实验之前我做好了充分准备, 使用了学生在实验课上喜欢的检测对象, 如梨汁、土豆汁、蛋清、牛奶和奶茶, 这都是学生平时经常接触的东西, 易使学生立刻对实验产生兴趣, 进而将实验教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实验过程分为四个实验主题, 让学生选择一个实验主题, 实验方案由学生设计, 我只做指导, 使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最后由每组推选出一个发言人向全班汇报实验成果。这一节课下来, 由于实验课题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并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课堂气氛相当好, 并且学生对自己的发现非常兴奋、自豪, 自信心大增。这场生物实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无形中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三启发教学, 创设纯思维实验探究, 体验科学思维和精神

教学中除了教师的指导性教学, 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让他们独立思考, 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提高学习能力, 这就是启发式教学。

新课改要求实验教学要强调过程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我们可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像科学家一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教学“光合作用”时, 围绕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学生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光合作用需要光, 主要吸收什么光?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的结构怎样?只有叶绿体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吗?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等问题, 结合学生的思维, 我再“煽动”一下气氛, 引导学生探索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这虽是一种纯思维式的实验探究, 但学生的探索欲望已被激起,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学生通过自己的一步步探索得出自己的认识, 融会贯通地掌握了知识, 发展了智力并提高了能力。

四开展第二课堂选做实验活动,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实验探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而我们的实验课时有限, 开展第二课堂就是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实验探究, 兼顾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第二课堂活动中, 教师把一些实验处理为选做实验也可让学生补充新的实验课题, 要求学生每学期选做其中任意两个实验课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情况整理为“选做实验安排表”张贴在教室公示栏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实验。如“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原理简单但步骤繁琐, 可放在第二课堂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把“DNA模型制作盒”发给选做该课题的学生课后完成, 课堂教学中展示成果, 这就使得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的自主学习过程中, 更加深刻地认识了DNA立体双螺旋结构。

在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实验教学中通过重视示范与纠错, 变验证为探究, 创设纯思维式的实验探究, 开展第二课堂选做实验等策略, 是我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 在实践中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作一探讨, 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实现新课标理念, 培养更多科学人才。

探究高中物理电学实验策略 篇11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学实验;原则;教学效果

物理是一门对实验要求较高的学科,做好实验是学习的根本。所有的物理概念、规律、理念,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整理和发展出来的,尤其是在电学部分,几乎所有的现象和结果都可以利用实验进行检验和学习,而且在高中物理的考试大纲中,也将电学实验作为了实验部分的重点考试内容,因此,学好物理电学实验对学生的成绩具有重要的帮助。但实验的操作过程不是随意而为的,根据实验的准确性、安全性、便捷性等原则规范操作,才能更好地达到实验学习的效果。

一、转变教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除了必要的重点内容学习外,教师還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文字资料、影像资料等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电学知识和实验操作的精髓,做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课之前让学生根据学习主题,自己选择实验目标、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并自己探索实验结果,教师可以适当放松对实验结果的要求,只需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即可。例如,在学习关于“电阻”的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方案,帮助学生准备实验仪器和实验工具,这时学生可能想到橡胶、干木头、湿木头、水、苹果等可能存在电阻的工具,再设计已知电压测电流、已知电流测电压、电压电流变化比等实验方案,让学生在学习测电阻的过程中充分了解生活中各种物质本身的电阻大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课题,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对多个实验过程的对比和创设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教导学生使用仪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理电学过程中,对实验仪器的使用具有较高的要求,有些学校因为实验仪器的匮乏或者实验经费的短缺等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并不能完全接触到各种实验仪器,这对学生学习电学实验是不利的。教师根据实际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如电压表的正负极区别、线路的连接方法、磁感线的转动要求、游标卡尺的使用等,教导学生正确使用仪器,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原则,并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熟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这节实验时,会涉及游标卡尺、电流表、电压表、电源的使用,同时还需要了解电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指导为主,要观察到每一位学生对实验仪器的操作过程,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实验的准确率,同时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实验对象进行多次反复练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参照电路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设能力

物理电学的学习离不开电路图的学习,在实验过程中也是同样的。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正确认识电路图,提高学生对电路图的熟练度,还要增强学生在电路图和实际仪器连接之间的转换能力,在看到电路图時要知道怎么简化仪器之间的导线,简化连接过程,在看到实验仪器的连接状态时要能将其转化为电路图,增加对各个数据分析处理的正确性。例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流”的实验时,电路图中电压表是与导线连接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电压表可以与导线相连,也可以连接在电阻两端,更可以一端连接电流表,另一端连接电阻,只要整体的电流走向没有变化即可,在电路多种连接方法的变化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创设能力。

四、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电学实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常常因为实验内容和实验时间的限制,不能完整进行实验,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组实验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够减少实验仪器缺乏的影响。例如,在学习上述电阻的测量时,同一个实验主题可以由一组学生共同完成,这一组学生共同参与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方案的制订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够在多种思维的碰撞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电学实验的兴趣,增加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相关概念的理解,并且教师要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学生的发展制定适宜学生的实验方案,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教师还要利用电路图的清晰性和多变性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电路连接正确性的同时,激发学生思考相同结果下的不同连接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初探 篇12

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 学生是按照教师的思路去观察实验问题, 教师做学生看, 这种传统的演示实验法学生比较被动, 这不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的观察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下, 我们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 变被动为主动.其实很多的初中物理演示实验, 完全可以让学生参与进行, 教师课前有目的地安排一些实验让学生事先去完成, 演示实验时让学生配合教师一同进行, 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的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 演示实验结果是否真实,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 提高演示实验的可信度, 使学生印象深刻, 兴趣大增, 另外改课本部分演示实验为随堂学生实验, 对于课本中器材要求不高取材容易的演示实验, 经过适当的改进, 可以改为随堂实验.

例如, 在“浮力的应用”一节的学习中, 我在水槽中同时放入了一个小钢球和一个大塑料片, 让学生观察小钢球沉底和大塑料片浮在水面上, 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物体在液体中的上浮和下沉仅取决于它自身的受力情况.

另如, 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 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等, 引导学生思考,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空气也能流动, 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进行实验时, 先打开活塞, 让空气进入半球中, 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 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当活塞里面没有空气时, 再让两个力气较大的学生上来拉, 在大气压的作用下, 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 对比说明了大气压强不仅存在, 而且还不小, 这样给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加强探索性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翻开物理学发展史, 可以看到, 任何一条物理规律的建立, 科学学说的出现, 都有一段艰辛而漫长的探索过程, 规律的确立与形成, 离不开正确的研究方法和推理方式.探索性的实验, 展示前人的思路, 揭示蕴含的思想, 将负载着的优秀的思维方式剖析出来,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例如, 1942年人类利用核反应堆第一次实现了可控制的铀核裂变.当时的核反应堆的功率非常小, 大约需要260座这样的反应堆才能点亮一只四十瓦的灯泡.然而, 这是人类利用核能的关键一步.今天, 全世界已经建成了几百座核电站;它们的发电量接近全球发电量的五分之一.

在学习电磁感应时, 可以讲解法拉第日夜辛勤工作的事例, 他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 为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铺平道路.如何在实验中展示这一伟大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呢?教师先介绍, 法拉第确信自然界的各种力是互相紧密地联系着的, 他认为, 既然电可以产生磁, 反过来磁也应该能产生电.因此实验中应该先引导学生猜想: (1) 电和磁有什么关系? (2) 实验:发现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 (3) 猜想:利用磁场可否获得电流? (4) 再实验: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并总结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手中器材, 探索获得感应电流的操作方式.探究性实验, 对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终生学习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唤起学生希望的火花和自信, 感受到学习的无限乐趣.

三、让学生参与配合, 体现实验真实性

上一篇:维护尊严下一篇:课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