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激趣策略(精选10篇)
物理实验教学激趣策略 篇1
起始物理教学的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内在的求知热情,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取心引起他们的兴趣。以实验法、多媒体法、穿插趣味资料法维持他们的兴趣, 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升华他们的兴趣, 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遨游。
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激发学习兴趣
(1)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初中生的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 对于万事万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如在学习“变阻器”的知识之前, 教师这样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些按钮时, 声音会变大变小、画面会变明变暗?为什么旋转台灯的某个按钮之后灯光会变强变弱?大家有没有想过, 这些现象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奥秘呢?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顿时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他们讨论热烈, 求知热情高涨。再如, 在学习“大气压强”的知识时, 让学生观察如下的实验: (1) 在一个空玻璃杯上放一硬纸片, 然后将玻璃杯倒过来, 纸片随即落下。 (2) 将玻璃杯盛满水之后, 再用刚才的纸片盖住玻璃杯, 倒过来, 却发现纸片并未往下掉, 这是为什么呢?这组对比实验中的奥秘又在哪里呢?你想知道吗?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纷纷讨论着, 同时他们的眼神中闪耀着求知的欲望与热情, 课堂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 激励学生的进取心。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成功的欲望, 都有追求成功的行动。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 也渴望将这门学科学好学透, 弄清生活中很多现象背后的规律。因此, 教师应当合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 顺势利导, 及时鼓励、肯定学生的猜想与创新, 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与成长, 这样一来, 学生的信心得到极大的鼓舞, 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必将弥久长新。
如在讲“凸透镜成像”问题时, 我先问学生, 透镜的类型有哪些?“凸透镜、凹透镜。”学生回答。那么, 凸透镜有什么特点呢?我让一位学困生回答。他低着头说, “不知道。”我提醒道:“看下面的现象, 你再说说。”此时, 我拿出一个凸透镜, 放下阳光下, 经过凸透镜后, 光线聚于一点, 将火柴点燃。“聚光。”“对, 你真棒!那么, 你能说说, 凹透镜的特点吗?凹透镜和凸透镜的特点相反。”“发散。”“很正确!其实只要这节课认真听讲, 你还会知道照相机在拍近景和远景时的奥秘, 你还会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呢!”学生的喜悦感油然而生, 学习兴趣高涨。
二、组织多特色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习兴趣
(1) 采用实验法。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点, 也是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载体。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知识, 很多物理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去做去体会。如“光现象”的教学中, 让学生课后自己观察“插入水中的吸管”“透过水滴看字”等现象:插入水中的吸管看上去是弯曲的, 但是拿出来后观察却是直的;将水滴到塑料透明纸上, 看书上的字, 发现字看上去大了很多。这些趣味实验引人入胜, 学生都想知道个究竟, 他们因此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教师也可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演示实验, 让课堂教学在充满探究、求知的氛围中进行。如在讲电阻率时, 可制作串联与并联的电路, 连上白炽灯;在讲升华与凝华时, 做碘的升华实验;用木板和平面镜做潜望镜等。这些实验能够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 体验成功。
(2) 收集有趣的物理资料。教师应当做教学中的有心人, 经常收集一些和物理学习有关的资料, 如励志小故事、漫画、顺口溜、笑话、歇后语等, 然后将其恰如其分地穿插到教学中, 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又如, 讲阿基米德验证黄金的故事、讲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讲爱迪生和爱因斯坦的故事等, 这些有趣的资料深深吸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初中生的理性思维正在形成, 但是理性思维的形成要借助于大量的感性思维才能够逐渐成熟。物理中有些模型或者过程比较抽象, 若单凭口头表述比较乏味, 学生也难以理解。此时, 可以借助多媒体之力, 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来展示, 则能够迅速化难为易, 增强学生的兴趣。
如在做测量大气压强的托里拆利实验时, 由于教室里的大气压强难以改变, 教师只好口述若压强改变时管内水银柱的变化的情形。此时, 可用多媒体模拟这个过程中压强改变后水银柱的变化情况, 化静为动, 抓住学生的兴趣。同时, 教师也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利用大气压原理制成的离心式抽水机或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如活塞式抽水机工作中, 提起活塞时, 圆桶内形成一个低压区, 下面的大气压就冲开了阀门, 让整个圆桶里都形成低压, 因此, 外面的大气压将水压到桶内。这就将生涩的难看见的过程以模拟的形式展示出来,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也加深了其对知识的理解, 增强了学习热情。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课外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活动中学习, 在学习中成长, 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培养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趣味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具体包括: (1) 设计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成就感。 (2) 疑难问题辩论赛, 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的严密性与全面性。 (3) 小制作展览与评比, 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小制作, 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在评比之中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4) 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扩宽知识面。 (5) 指导学生亲自制作物理校报, 搜集一些有趣的资料, 扩大知识面, 增强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想要提升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应当发挥教学智慧, 想方设法抓住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跟着兴趣走, 在兴致盎然之中快乐学习, 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物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黄慧燕.浅议初中物理兴趣教学法[J].教育界, 2010 (15) .
初中物理课堂如何开展激趣教学 篇2
【关键词】 初中物理;激趣教学;措施方法;分析解读
新课程改革之后学校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越来越重视,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必须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运用高效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经过长时间的尝试与实践,许多教师都发现了激趣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为物理学科是非常枯燥的学科,因此只有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教师才能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既然激趣教学如此重要,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实施激趣教学呢?笔者觉得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运用动图展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初中学生来说,初中物理是一门非常枯燥的学科,因为他们需要背记许多物理概念以及解决抽象的物理题目。既然学生从心理上认为物理是一门非常难学的学科,教师就需要解决他们的困难,通过解决困难让学生察觉到物理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中物理中有许多物理实验,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教师很少给学生讲解物理实验,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物理实验教学逐渐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笔者觉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物理学习。
比如,在学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时候,笔者就采用动图演示教学法,笔者采用动态图片来演示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图片展示来帮助学生学习。实践证明,笔者采用的教学方法非常有效,学生对动图非常感兴趣,在观看动图的过程中他们也掌握了相关的物理知识,提高了他们自身的物理实验能力。长期接受传统物理教学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做实验,因此在笔者给他们展示动态图片的时候他们很好奇,而好奇心成功的激发出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最终让他们积极地参与物理课堂。
二、教师可以创建积极的物理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还不成熟,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被其他事物转移注意力,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笔者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课堂学习的氛围不好,如果教师可以构建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学生就可以在这样的氛围中好好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教师很少注重构建课堂学习气氛,他们采用的灌输式教学使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非常低沉,学生很容易就被周围的事物影响注意力。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一跃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有很多的机会进行课堂氛围构建,让学生在认真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比如,在学习《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时候,笔者就采用示范教学法给学生上课,笔者事先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然后按照实验要求组装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实验器材组装之后笔者就开始给学生进行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笔者会提问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说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组装设备?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通过示范与提问,笔者成功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学习思考,让他们认真地思考笔者的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就全部集中在课堂上,整个课堂的物理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学生也不再出现走神的现象。实践证明,笔者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成功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认真积极地参与物理课堂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教师可以结合师生交流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之后物理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需要主动进行物理学习,需要自主解决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因为初中学生的物理基础很薄弱,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有时学生可以轻松跨越这些困难,但是更多的时候学生会面临失败。初中学生的自信心是很强的,但是在面临众多困难之后学生学习的自信会遭受很大的打击,最终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为了提高激趣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鼓舞打气的交流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物理课堂学习,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打下良好基础。比如,在学习《测量水平运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时候,许多学生在处理实验数据的时候都发生了困难,因为处理实验数据产生错误,所以学生需要重新测试来量取新的物理数据。反复的失败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自信,他们逐渐开始放弃,而笔者察觉到这一点之后就立刻去与他们进行交流,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处理数据,帮助他们完成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笔者会积极鼓励他们,让学生不要因为一点小错误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实践证明,笔者采取的措施很有效,学生对笔者的鼓励性语言很感兴趣,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综上所述,激趣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高效教学方法,教师采取激趣教学对帮助学生学习初中物理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笔者觉得教师可以采用动图展示、构建学习气氛以及科学的交流等措施帮助学生学习物理,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物理学习,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迪.基于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激趣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5.
[2]杨红权.浅谈激趣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6.
[3]熊静琼.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
刍议初中物理教学的激趣技巧 篇3
一、插图引趣法
初中物理课本中有许多精美的插图, 如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 就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大有帮助。比如, 学习《令人厌烦的噪声·噪声的控制》 (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物理》8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 , 教材中一共有7幅插图, 每一幅插图都讲清楚了控制噪声的具体措施, 一条措施一个角度, 插图来源于生活, 也同时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有的插图不仅具有知识性, 还有一定的趣味性。这一部分的“生活·物理·社会”里, 谈到“噪声控制原理”时的插图, 小姑娘的发型、脸型、穿着以及手上拿着的音叉都给人一种逗趣的感觉, 能很好地吸引学生阅读插图左边的文字。再如, 学习《光的色彩颜色》 (同上, 第三章《光现象》) 中共有6幅插图, 无论是太阳发出的耀眼的光, 还是闪电发出的吓人的光;无论是舞台上五颜六色互为交叉的灯光还是发光的水母发出的奇异的光;抑或是不完全燃烧或完全燃烧的煤气火焰, 都构成了奇特的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这些光现象, 有的学生曾经见过 (如舞台灯光) , 有的还是第一次碰到 (如水母的发光) , 但像这样集中起来构成一个知识体系, 对学生来说还是新鲜的, 也为教学提供了不少的方便。需要注意的是, 运用插图引趣时, 重点应该放在插图所揭示的知识内容上。
二、情境创设法
一台文艺晚会之所以会那么吸引观众, 除了演员的阵容、演出的节目外, 与晚会所创设的热烈而欢庆的氛围分不开。同样, 一堂好课, 除了知识的新颖、讲解的精彩外, 情境的创设也很重要。疑问情境是笔者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看似简单, 但很有讲究。疑问的深浅度要适中, 太简单失去了疑问的意义;太难了, 大家都想不到, 对开发思维毫无益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 细细斟酌。由于物理学上有许多名人轶事, 为了鼓舞学生, 故事情境可常用。以上两种情境相对要方便易行, 运用的机会也比较多。课件情境最受学生欢迎, 但在制作上比较费时间。课件能充分利用其强大的回放、闪烁等功能, 将教学重难点多次演示, 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比如, 学习《光的折射》, 除了利用书本中几幅风趣的插图外, 还可利用课件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情况反复演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而这些基本知识如果仅仅靠老师讲解或者是在黑板上画图, 其达到的效果是远远不如课件的。
三、忽略失败法
教师不仅要采取各种方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 形成对物理学习的长效动力。而要做到这一点, “忽略失败法”将是最适合的。从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来讲, 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老师的认可与赞扬, 哪怕这种努力微不足道, 取得的只是很小的成绩或者是与错误同时存在的部分正确, 这就足够了。学生的学习中不可能没有失败, 也不可能没有成功。关键是教师如何对待这些成功与失败。忽略失败, 鼓励成功, 学生就会信心倍增、兴趣更浓;紧盯失败、夸大失败, 并不注意策略地施以批评甚至呵斥, 学生就会丧失信心、淡薄学习。笔者在教学中时时告诫自己, 必须强调前者。比如, 在讲《电磁感应》 (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物理》9年级下册第十六章) 时, 利用微型电扇做了实验“磁生电”现象后, 笔者随口问了一个问题: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什么呢?有个学生马上回答:感应电流。正确的答案应该是电磁感应, 而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才叫作感应电流。这个学生可能激动了点, 回答的时候将后面的答案答到前面去了。笔者忽略了他的这个小失败, 反而表扬说:“回答问题时, 由于思维还在进行, 往往将思维的结果放到了后面, 这种情况, 老师我也常出现。我知道这个学生肯定懂, 答案应该是电磁感应, 但他把后面的答案提到了前面, 这说明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进行了思维的跳跃。”这样说, 既纠正了学生的回答错误, 也避免了学生的尴尬。忽略失败等于是鼓励成功, 这符合学生的上进心理, 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教学有效激趣的策略探究 篇4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激趣
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全身心投入学习是衡量教学效率的最重要评价标准。不管教师讲课多么生动精彩、津津乐道,如果缺少学生参与互动,那么这样的课堂也是失败的。同样教师如果讲得一塌糊涂,即使学生积极参与,这样的课堂也是失败的。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要实事求是,既要熟悉教材又要了解学生,这样教学结果才会事半功倍。就拿学习《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来说,待学生朗诵完课文后可以提几个问题:问题一,课文第一小节和最后一个小节有何特别?问题二,这篇课文主人公是谁?问题三,主人公在干什么?问题四,凭什么说太阳是我们大家的,我们晒太阳有什么益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熟读一下课文,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小学生年龄小,所以教师在提问题时应该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乐于加入学习讨论中。采取这样的激趣法,学生更易于回答好问题,通过教师的鼓励与表扬,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于是对语文课程越来越感兴趣,语文学习自然得心应手。
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趣
小学生普遍好奇心比较重,教师可以抓住这点,在讲解背景知识时要充满激情色彩,确保知识点讲解得既曲折、诡秘,又坎坷、神奇,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和好奇心和求知欲。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很多作品流露了作家的心声,有些作品历史已非常久远。不同时代、不同生活,感受与体验自然不同。所以,在学习课文之前介绍时代背景至关重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融入时代氛围中,这样必将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就拿学习法布尔《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来说,在讲解法布尔出生及命运多舛的一生时,可以采用严肃沉痛的口气:“昆虫诗人”法布尔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自幼流离失所,曾做过农民、学徒、苦力,每天风餐露宿朝不保夕,居无定所。正是这种经历成就了法布尔,法布尔与大自然融于一体,并与小动物、昆虫结为好朋友。但是即使在最贫困的时候,法布尔并没有放弃学业,边打工边上学,节衣缩食,用打工赚来的钱购买书籍及学习用品。初中毕业获得中学教师职位后半工半读,用了十二年时间读取了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昆虫记》是法布尔妙笔生花写成的,花费了法布尔毕生的精力与时间,《昆虫记》主要讲述的是昆虫的生活及为了生活而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笔记详细透彻,该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享誉海内外,深受读者喜爱。在法国自然科学与文学发展史上,《昆虫记》可谓功不可没,成绩卓著。当讲到这里,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专心致志,有的沉思,有的凝望,很显然对《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已经充满兴趣与期待。
三、将美术引进语文教学激趣
古往今来,每篇写景散文都是作者对景物的生动描写与细致刻画,如同一幅幅风景画,优美华丽。如果我们把散文中的景物画出来,必然会呈现出一幅艺术作品,清新脱俗。例如,我们在学习散文《春》时,这篇课文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草图、迎春图,有春花、春风、春雨等。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美术绘画融入其中,突破常规,标新立异。首先,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对文中语言细细品味,使学生能够体会到风景的优美。然后对于课文中稍微复杂的内容,教师要进行点拨指导。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从五福《春》图中随意选择一幅并用图画出来,第二天上课后大家评选。这种激趣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率毋庸置疑会节节高。
四、借助远程教育实施现代教学激趣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低,教师可以采取直观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使抽象化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生想象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就拿学习《锄禾》课文来说,教师可以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反复播放农民种地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感觉,体会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比如,在学习《赵州桥》时,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资源将赵州桥的全貌、远景、近景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一目了然,对赵州桥立刻倍感亲切。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但易于掌握知识,而且对语文学习顿时好感、倍感兴趣。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激趣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所有课文都是佳作且文质兼美,教师在教授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多组织朗诵比赛、读书会等鼓励学生反复朗读,充分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挖掘智慧潜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拿学习《鸟儿的侦察报告》一课来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重点,反复诵读各种鸟的语言,并从中感受作者的想法。同时鼓励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通过独特的表演手法形象描述各种鸟的姿态、话语等,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本内容时更加得心应手。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具体描述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自我鉴赏能力得以提高。
总而言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智慧潜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善于探索、善于钻研、善于思考,进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物理实验教学激趣策略 篇5
一、看———创设情境, 唤起学生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兴趣是在求知欲的基础上产生, 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应用知识, 感受到知识的作用、体验到学习的欢乐而逐渐形成的。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 才会刺激大脑的高度兴奋, 才会产生敏捷的思维, 才会引起惊奇、欲望、冲动等情绪,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情境, 并将学生带入情境, 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并引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如教学“大气压”时, 我这样演示:把一片塑料片压在空杯口, 倒过来手一松, 塑料片落下 (学生想象中的) 。然后将杯注“满”水, 把塑料片压在杯口上, 问:杯子倒过来, 塑料片会落下吗?“会!”学生回答得很干脆, 然而实验结果却与学生想象的相反。学生大惑不解, 有的猜想其原因, 有的急切等待我揭秘。显然, 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做———用“新”、“奇”、“险”的实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本上安排了大量的实验 (包括小实验) , 学生特别喜欢。教师要抓住学生要求能亲自操作、亲自对实验结果施加影响的这一心理特征, 全方位地组织实验教学, 以此“投其所好”。
例如在讲“沸腾与蒸发”一内容时, 我在讲台上放一盏酒精灯, 然后举起一张纸问:“若纸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会否燃烧?”“会。”“那用纸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灯上会不会燃烧?”“会!”我再让学生将纸盒装满水, 待纸盒湿透了, 倒出水, 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 结果纸盒没有烧起来。学生立即反应过来, 说:“纸盒湿了当然不会烧起来。”我又问:“为什么纸盒湿掉了, 就不会烧起来呢?”处于欲言不能的“愤”“悱”状态下的学生不由得急切地等待我解答。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此时教师讲授新课知识, 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又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 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拔河比赛时胜负双方对绳子拉力的大小关系如何?不出所料, 多数同学认为都是胜方拉绳子的力大。如果这时仅凭说教, 则学生难也信服。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滑板和绳子, 让班上力气最大的一位男生 (学生公认的) 站在滑板上与站在地上的弱小女生进行实地拔河比赛, 结果必是男生大败。学生惊奇之余再让学生讨论、争辩, 真相大白。这一情境的创设,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最终使学生获得了探究的满足感和成功的喜悦, 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有效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三、思———创造宽松环境,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激发探索兴趣。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大胆猜想并尝试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请个子大的和个子小的同学玩“跷跷板”, 先故意让个子大的同学靠近支点, 个子小的同学远离支点, 结果是个子大的同学居然被个子小的同学跷起来。此时引导学生猜想其中的缘由, 再引导学生量出他们上下移动的距离进行探索。
又如在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时, 我先创设物理情境:将标有“100W”和“25W”的两只灯泡串联后让两名学生将其接入电路, 电灯发光。学生见此情景, 都非常兴奋, 认为很神奇。接着教师提问:你对刚才展示的情景感到最惊讶的是什么?你最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启发学生提问。结果可能会出现:灯泡通电后为什么会发光呢?两灯为什么一个亮一个暗呢?灯亮的电流是否比暗的电流大呢?等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给予肯定、赞扬, 并指出本课要探究的问题, 让学生猜想, 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说出猜想依据。然后肯定学生的猜想, 让他们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 实施探究, 对其猜想进行验证, 最终得出结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因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力的地方, 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答案时, 其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学习热情高涨, 产生探索研究物理的兴趣和欲望。
四、研究———开展科学性学习和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1. 开展科普讲座。
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 采取科普讲座的形式, 满足他们的要求。如对“站在干燥的木凳上用测电笔尖接触火线, 氖管会发光, 此时电路是否为通路”这个问题, 可专门开办讲座阐明。这既满足了学生的要求, 又扩展了知识, 发展了兴趣。
2. 建立研究性学习和课外兴趣小组,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动嘴、动手的机会, 提高操作兴趣。
如让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甚至望远镜等, 或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撰写小论文等, 如撰写“怎样鉴定金戒指的真伪”、“没有天平和量筒如何测定一个石块的密度”等, 提高操作兴趣和探索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有计划、有目的、全方位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打造高效物理课堂呢?作者认为应从“看”“做”“思”“研究”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物理教学,高效课堂,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冯文化.初中物理趣味教学的策略探究[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1 (07) .
数学教学激趣三策略 篇6
由此可见, 根据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的特点, 基于一般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运用数学趣味事例激趣
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恰当插入一些数学发展故事, 或一些有名的数学趣题、典故, 能引起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产生愉快的情绪, 并感受到数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例如,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学生普遍感到内容简单但很难灵活运用。于是我首先介绍了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说法, 直到二千多年前, 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才证明了这个定理, 所以勾股定理又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不过毕达哥拉斯的发现比中国晚了500多年。学生在钦佩古人数学钻研精神的同时, 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备感自豪, 继而克服因“畏难”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趣题也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智力。比如,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时候, 学生需要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式进行, 这对于初学几何的初中学生而言, 难度是比较大的, 为此, 我让他们通过“剪切拼凑”的方法, 让学生把一个随意的三角形剪掉任意两个角, 然后让他们把这两个角与第三个角拼凑在一起, 看他们是否能成为一个平角, 即角度等于180°。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 通过各种各样的拼法进行猜想、验证, 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了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这种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了动手能力, 又解决了同学们在小学时就曾经产生过“为什么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的疑问。
数学有着悠久而光辉的历史, 数学宝库中趣味故事和趣题十分丰富多彩, 只要我们根据数学实际适当选用这些材料, 就能使课堂妙趣横生, 使数学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通过教师幽默的教学风格激趣
教学的风趣和幽默是教师固有的教学风格, 它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是课堂教学的魅力之处。教学幽默着眼于对所授知识的超然运用与奇妙的安排, 它能活跃课堂气氛, 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堂上常出现群情激昂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 这主要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
有一位教师在关于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运用的一节课中做了这样的开场白:“我的‘法力’无边, 能不过河知道河宽, 不爬楼知道楼高, 不接近敌人阵地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同学们被这些话深深吸引。这位教师接着说:“我的‘法宝’就是运用锐角三角函数揭示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的关系, 我的‘法’就是数学方法, 是数学知识的应用。”同学们听完哈哈大笑。这时教师将几道习题改成了测量题, 让学生自己解答, 尽管题中都是些枯燥的数字计算, 但学生却趣味盎然, 情绪始终很高, 教学效果特别好。枯燥的数学题, 在教师幽默、形象的讲解中, 变得那么有趣、明白, 这就是幽默型“愉快教育”的威力。
三、运用数学本身“美”激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一切美丽的东西总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愉快感受, 数学教学也不例外。
数学教学中的美到处可见, 如教师解题时工整的板书设计, 美观的作图, 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教师生动而言简意明的讲解, 也给学生以美感。客观存在的数学实体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 使数学充满了美:有数的美, 式的美, 行的美;有理论美、规律美、思维美、结构美、符号美;有解决数学问题的奇异美、简洁美;有数学图形对称美、相似美;有整个数学体系的和谐美、统一美。教学中如能充分展示这些美的因素, 则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 领略数学的魅力, 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例如, 对于任意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 , 当b2-4ac≥0时根与系数关系的猜想与证明:
设ax2+bx+c=0 (a≠0) 的两根为x1、x2,
这里的猜想与一系列的推导结合已经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 得到了任意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猜想的正确性, 无论是巧妙的证明过程还是新的结论, 都具有美感, 令人愉快, 产生趣味。
再如, 在介绍完黄金分割中的黄金比约等于0.618后, 我们在教学中介绍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最和谐悦目的矩形, 如书籍、门窗等, 其短边与长边之比为0.618;最优美的身段, 是身体下肢长与整个身高比为0.618。通过这样的介绍, 学生对黄金分割就十分喜爱了。
物理实验教学激趣策略 篇7
一、外借媒体, 活化课堂
在传统的机械专业课堂教学中, 学生普遍觉得学习机械基础枯燥乏味。许多零件和机构变化的过程用平面的、静态的图片和简单的教学模型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摆脱这种尴尬局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很多中职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但凡事只凭个人兴趣, 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教者可以根据这一特点,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好教学辅助媒体, 让学生在好奇、新鲜的兴奋中无意识地学习某些知识, 老师再及时地加以巩固, 这对机械制图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 借助媒体也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比如学生读图出现困难, 想象不出图样所表达的形状时, 教师如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方法辅导学生, 并不是达成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最好路径。读图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想象思维活动, 最终理解图样所表达的内容。一旦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图形, 用不着学生作过深的思考, 这对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培养并不能起到实际效果。
二、主体凸显, 讲究教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主导作用, 盖在善于引导启迪, 使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 非谓教师滔滔讲说, 学生默默取受。”实践证明, 教学方法不当, 照本宣科, 势必会导致事倍功半。尤其是对于机械制图这门课程, 如不进行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学生必学之无味。根据职校生活跃、好动的特点, 教学时教师可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比如在教授“螺旋传动的应用形式”时, 可拿出各种模型, 并配上多媒体动画, 让学生自己进行类型判别与方向判别, 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由各组派代表发言总结。生生交流, 师生交流, 各抒己见, 兴趣高的学生自然能带动兴趣低的学生。这比单独发问甚至自问自答效果要好得多。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教师可开展多形式的讨论, 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点、直线、平面的投影”教学中, 教师首先展示三棱锥的教学模型, 让学生观察模型, 思考此物体是由几个点、几条线、几个面构成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从点开始, 二点连接为“线”, 线与线外一点成“平面”, 多个面的有机组合即成为“体”。这样, 学生在了解点—线—面—体的发展过程的同时也对学习的内容也有了一个总体的、循序渐进的认识, 使得知识有承接性、连贯性和系统性,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及记忆, 便于灵活运用各知识点。
三、简化板书, 分清主次
根据机械制图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择不同板书设计, 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板书设计的原则是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把复杂的内容转化为纲目了然、脉络分明的知识点, 对于学生理解概念起到重要的作用。一些包含关系较多的内容, 可通常采用层次结构式板书, 使学生一目了然。比如教授“联轴器的结构和应用”时, 笔者使用这种板书进行提问:“说说可移式联轴器的类型”时, 学生踊跃发言, 效果很显著。另外教师在板书时可边讲边画, 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想象和思考。比如在绘制组合体轴测图时, 尽可能多地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其中的各个基本体, 使学生在图样和立体之间建立清晰的投影对应关系。这种形式的板书层次分明, 结构清晰, 分类及其所属关系明确, 能较好地体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了然于心。讲授时再结合插图, 图文并茂, 详细介绍每一种联轴器的结构和应用特点, 效果会很好。
四、记图读图, 培养能力
机械图样被喻为“工程语言”, 工程语言也应该有它的“词汇”和“词组”。只有“词汇”和“词组”积累到一定程度, 才可能具有丰富空间想象力。作为制图教师, 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这一类形体的表达方法, 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能力。记图是制图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基本途径。所谓“记图”, 就是在理解图形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分析、理解图与物之间的投影联系, 在此基础上记住基本体、简单的组合体的图形特征与它们所反映的空间实物形状, 记住图与物之间的特征及其联系。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激趣”策略 篇8
一、培养兴趣, 积极参与
在数学教学中, 如果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缺乏热情, 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障碍, 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 调控好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 培养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为此我在教学中, 运用教学手段, 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把教材内容尽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给学生创设特定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亲自体验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广泛性和应用价值, 向学生讲述数学知识在祖国国防科学、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引发他们参与探索问题和发现规律的欲望. 另一方面, 我更注意师生的感情沟通, 做到尊重学生, 平等相待, 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 学生尊师信道, 大胆与教师共同研讨问题. 例如在教学余弦定理时, 我充分利用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本地资源————武当山引入课题:
武当山是本地的旅游胜地, 我们在山脚下看到最高山顶上的建筑是孔庙, 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喜欢到那里许下自己的心愿. 你知道孔庙所在的山有多高吗? 若感兴趣的话试设计一个测量方案, 用你的聪明才智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展示出来同学们就一片哗然, 是啊, 武当山多高, 经常去却从来没有关注过? 同学们一下子兴趣盎然, 积极探究.
二、重视操作, 调动参与
由于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数学的名词术语、定义法则、定理公式推导等, 显得单调枯燥, 抽象繁杂, 学生难以理解掌握, 还因个别学生理解能力有限, 数学基础差, 很难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 久而久之, 对数学丧失信心, 甚至厌学.动手操作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观察等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让学生动手操作, 是把数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 它有效的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我在课堂中十分重视运用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 调动学生参与.
如我在“无理数”这一节的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用纸片剪裁出边长为1 的两个正方形, 然后要求他们将这两个正方形用剪、拼的方法组成一个大正方形, 并提出问题: 拼出的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边长又是多少呢? 接着剪裁出两个边长为2 的正方形, 用同样的方法剪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继续要求同学们思考: 这次剪拼出的大正方形, 面积、边长又是多少? 通过这样的活动, 使同学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积极地思考、计算, 发现这类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用我们没有学过的一种数来表示, 教师从而引出无理数的概念.
再如在进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中, 首先要求同学们用纸片剪裁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 然后将此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 把三个角的顶点拼到同一点处, 此时同学们会惊喜地发现三个内角的和形成了一条直线, 为精确起见, 让同学们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证明自己的发现, 接着引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定理.
三、优化课堂, 促进参与
主动参与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 是从事创造性学习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 即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这正是新课改的要求. 为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 悉心挖掘教材, 巧妙运用我校推广的“三段六环导学”教学模式, 来优化课堂教学.
“三段”指围绕课堂中心, 为落实“先学后教”, 强调三个阶段, 即课前师生的精心准备, 课堂导学互动, 课后巩固反思.“六环”指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应具备的六个基本环节, 即自主学习, 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师导生学, 合作探究; 互动交流, 突出疑难; 达标检测, 反馈小结; 布置作业, 拓展提高.
“三段六环导学”教学模式, 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了平台, 使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把以教师问讲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这样, 学生的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 需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参与和调度. 唱戏的是学生, 搭建舞台、导演制作的是教师, 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增加兴趣, 具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运用这种模式教学, 通过“六个”环节的自主学习, 师生互动,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指导有所收获, 有所进步, 有所发展. 教师以参与者、交流者、朋友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 建立了民主、平等、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了一种宽松活跃, 自由舒展的课堂气氛, 并在这种气氛中, 最大限度的开启了学生的心智, 激活学生的灵性,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同时也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物理实验教学激趣策略 篇9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激趣”策略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有效贯彻新课程理念,初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艺术,采取与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和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激趣”策略,构建起学生喜闻乐见的温馨课堂,增加课堂教学的活跃浓度。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初中地理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1、以情境“激趣”
初中生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还大多停留在表象的层面,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是否新颖、刺激对学生的内心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教学内容特点,尊重学生求新、求变的价值取向,对传统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变革,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素材的趣味性,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在教学“多变的天气”之前,我先在黑板上写下谚语“春天猴儿脸,阴晴随时变”,并提问学生谁能解释其中的含义。谚语创设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顿感趣味倍增,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这一点,学习的主动性油然而生,教师再因势利导展开教学,教学效果自然能得以显著提高。
2、以故事“激趣”
几乎所有的初中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故事里扣人心弦的情节令学生激动和神往。地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联系教学讲述一个与之有关的故事,必将有效调节课堂气氛,诱发学生的高度注意。如“海陆的变迁”一节的教学目的是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上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让学生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培养学生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为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我们在教学中插入了我国古代流传的仙女麻姑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的故事以及由此衍化的成語“沧海变桑田”,给枯燥的地理知识融入了动人的情感色彩,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以谜语“激趣”
谜语是我国的国粹,猜谜语是初中生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谜语,既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激发课堂教学活力,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如学习“地图的阅读”一节导入新课时,先给学生出个谜语“一张纸,不算大,整个世界都容下;要看方位查距离,不用再拿测量仪”。猜谜语活跃了课堂互动过程,凝聚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在此基础上开始新课教学,实现了教学的寓教于乐原则,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而强烈。
4、以诗歌“激趣”
诗歌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其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以及想象丰富的艺术美、比拟对仗的音乐美为世人所传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应用诗歌,可给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真实感,创造出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教学环境。如讲“地球的运动”时,为了让学生明确地球自转的客观现实,引用毛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在“河流”一节中,为启发学生对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磅礴气势的想象,引用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学生在琅琅上口的诗歌旋律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5、以课件“激趣”
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挂图、板图、课本插图为学生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由于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对一些抽象的知识感到枯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网络于一身,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和感染力,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了一个迥异的互动、交流环境。如对于“滔滔黄河”,学生的感性认识几乎为零,我们则应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位于广袤高原的黄河源、雷霆万钧的壶口瀑布、宏伟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千年泥沙淤积的地上河,以此撩拨起学生的兴奋神经,在学生兴趣盎然的状态下顺利完成教学的既定目标。
6、以竞赛“激趣”
争强好胜、喜欢表现是初中生的天性,有效利用学生的天性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教师教学艺术性的具体表现。初中地理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时组织地理知识小竞赛活动,通过同学间你追我赶、拼搏向上的竞争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实现学习目标。如学习“撒哈拉以南非洲”后,制作一张没有国家名称标注的空白地图,让学生分组限时添加国家名称,正确率高者获胜。对于这样的竞赛活动学生兴奋不已,不仅在竞赛中促进了知识内化,而且培养起学生互相交流、彼此沟通、取长补短的合作学习意识。
结语: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激趣”策略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其关键点就在于对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与发挥。初中地理教师要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情趣充盈、活泼生动的初中地理课堂上主动乐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袁亚丰.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激趣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3(09)
[2]钟美玲.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探讨[J].学周刊(a版).2013,(12)
[3]彭文娟.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激趣教学[J].现代教育探索.2014(02)
物理实验教学激趣策略 篇10
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应试教育的不合理手段, 而是要充分关注学生, 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与核心, 在属于自己的课堂上收获知识、提升个人能力。
初中数学学科作为初中教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知识的难度较大, 内容较多,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很多学生因为问题较多就慢慢产生了为难情绪, 从而在数学学习上兴趣下降, 成绩下滑。结合这样的状况, 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来调动学生兴趣, 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能提高学生成绩了。那么, 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浅谈几点做法。
一、注重课的导入以“妙”促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学生领会知识的关键所在, 成功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同时又能带动学生主动投入到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中去。导语具有一种心理启动的功能, 在教学伊始, 教师精心设置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语的艺术魅力在于吸引学生的兴趣, 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能够使学生开拓思路。而且导语还可以沟通情感, 创设学习情境, 承前启后, 建立新旧联系。因此, 教师应大胆创新, 在课的导入上精心设计, 力争在课堂的开始就能抓住学生,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
二、巧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比较普遍应用的一种模式就是情境化教学。所谓情境化教学简单来说就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场景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会对问题更感兴趣, 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多利用一些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创设一种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情境, 使学生的大脑处在最活跃的思维状态, 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敏锐地探索, 从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及基础知识, 形成一定的技能。例如, 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 可以先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张厚度为0.05毫米且足够大的纸对折二十五次后大约有多高?”当学生讨论未果后教师说:“学了今天的内容, 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 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有利于把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吸收, 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调节师生关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上, 很多教师为了把知识讲深、讲透, 往往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 这就形成了教师讲得多、说得多、包办得多,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只是在被动地听, 部分基础差、理解慢的学生很容易掉队。这就导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缺乏主动性, 接受知识的方式单一、死板, 当遇到灵活多变的问题时就出现了困难。
新课改下,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主导, 也就是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 真正的核心应该是学生。所以, 我们必须要转变思路, 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积极发言, 通过情境式教学和小组活动, 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 教师要做好课堂设计和引导作用, 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兴趣大增, 也愿意参与其中, 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四、采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性学习等方式, 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习兴趣
要想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那就要采取有利于发挥学生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这其中运用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就是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和谈论学习等几种了。这些学习方式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 通过合理设计教学流程, 巧妙设计问题, 把教师需要讲的内容融入其中, 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发挥团队优势去解决问题, 既使学生收获了知识, 也培养了团队精神。
五、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渲染数学教学气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从教学内容到策略、方法、步骤, 甚至学生做的练习, 都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进入了课堂, 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形声色于一体, 图文并茂, 形象直观的特点, 能够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 激起学生多种感官地参与,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新授课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 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内容, 通过图片、文字、动画, 甚至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 既节约了上课时间, 也丰富了教学内容, 学生既收获了知识, 也开拓了视野, 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 也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教学方法。
六、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 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缺乏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 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 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 失去兴趣。教师要注意创造机会, 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示的问题要难易适当, 要有层次性, 符合不同水平的学生, 把学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度, 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 不同水平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 都能够通过努力解决问题。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水平, 又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另外,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经常关注学生的进步, 必要时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只要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渠道,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 就一定会激起学生的情趣,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曙红.初中数学教与学.2004 (6) .
[2]李平祥.全国教育优秀论文摘.2003 (2) .
【物理实验教学激趣策略】推荐阅读:
物理实验教学策略08-18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09-02
物理实验教学创新的实施策略教育学论文06-28
物理教学的激趣导入05-26
初中物理激趣刍议09-03
物理实验误差07-21
物理实验设计05-11
高考物理实验05-13
专业物理实验06-01
物理仿真实验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