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激趣刍议(共7篇)
初中物理激趣刍议 篇1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中强调, 良好的学习行为是建立在自我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动机和意志品质, 因为这是学习的起点和保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在物理学习中, 兴趣是最重要的, 有了兴趣才有了学习的愿望与动机。许多教育专家对此都有精辟的论述,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教学中讲究激趣技巧, 将会使学生的学习愿望、动机、意志更为强烈。
一、插图引趣法
初中物理课本中有许多精美的插图, 如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 就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大有帮助。比如, 学习《令人厌烦的噪声·噪声的控制》 (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物理》8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 , 教材中一共有7幅插图, 每一幅插图都讲清楚了控制噪声的具体措施, 一条措施一个角度, 插图来源于生活, 也同时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有的插图不仅具有知识性, 还有一定的趣味性。这一部分的“生活·物理·社会”里, 谈到“噪声控制原理”时的插图, 小姑娘的发型、脸型、穿着以及手上拿着的音叉都给人一种逗趣的感觉, 能很好地吸引学生阅读插图左边的文字。再如, 学习《光的色彩颜色》 (同上, 第三章《光现象》) 中共有6幅插图, 无论是太阳发出的耀眼的光, 还是闪电发出的吓人的光;无论是舞台上五颜六色互为交叉的灯光还是发光的水母发出的奇异的光;抑或是不完全燃烧或完全燃烧的煤气火焰, 都构成了奇特的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这些光现象, 有的学生曾经见过 (如舞台灯光) , 有的还是第一次碰到 (如水母的发光) , 但像这样集中起来构成一个知识体系, 对学生来说还是新鲜的, 也为教学提供了不少的方便。需要注意的是, 运用插图引趣时, 重点应该放在插图所揭示的知识内容上。
二、情境创设法
一台文艺晚会之所以会那么吸引观众, 除了演员的阵容、演出的节目外, 与晚会所创设的热烈而欢庆的氛围分不开。同样, 一堂好课, 除了知识的新颖、讲解的精彩外, 情境的创设也很重要。疑问情境是笔者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看似简单, 但很有讲究。疑问的深浅度要适中, 太简单失去了疑问的意义;太难了, 大家都想不到, 对开发思维毫无益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 细细斟酌。由于物理学上有许多名人轶事, 为了鼓舞学生, 故事情境可常用。以上两种情境相对要方便易行, 运用的机会也比较多。课件情境最受学生欢迎, 但在制作上比较费时间。课件能充分利用其强大的回放、闪烁等功能, 将教学重难点多次演示, 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比如, 学习《光的折射》, 除了利用书本中几幅风趣的插图外, 还可利用课件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情况反复演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而这些基本知识如果仅仅靠老师讲解或者是在黑板上画图, 其达到的效果是远远不如课件的。
三、忽略失败法
教师不仅要采取各种方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 形成对物理学习的长效动力。而要做到这一点, “忽略失败法”将是最适合的。从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来讲, 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老师的认可与赞扬, 哪怕这种努力微不足道, 取得的只是很小的成绩或者是与错误同时存在的部分正确, 这就足够了。学生的学习中不可能没有失败, 也不可能没有成功。关键是教师如何对待这些成功与失败。忽略失败, 鼓励成功, 学生就会信心倍增、兴趣更浓;紧盯失败、夸大失败, 并不注意策略地施以批评甚至呵斥, 学生就会丧失信心、淡薄学习。笔者在教学中时时告诫自己, 必须强调前者。比如, 在讲《电磁感应》 (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物理》9年级下册第十六章) 时, 利用微型电扇做了实验“磁生电”现象后, 笔者随口问了一个问题: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什么呢?有个学生马上回答:感应电流。正确的答案应该是电磁感应, 而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才叫作感应电流。这个学生可能激动了点, 回答的时候将后面的答案答到前面去了。笔者忽略了他的这个小失败, 反而表扬说:“回答问题时, 由于思维还在进行, 往往将思维的结果放到了后面, 这种情况, 老师我也常出现。我知道这个学生肯定懂, 答案应该是电磁感应, 但他把后面的答案提到了前面, 这说明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进行了思维的跳跃。”这样说, 既纠正了学生的回答错误, 也避免了学生的尴尬。忽略失败等于是鼓励成功, 这符合学生的上进心理, 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激趣技巧有多种方法, 诸如实验引趣法、注重导入法、解决动机法、设置疑问法等, 但无论用什么方法, 都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其学习欲望, 达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初中物理激趣刍议 篇2
摘要: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之中,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初中物理新课程课堂课外“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及“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并阐述了由“探究性学习”及评价的实施所带来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可喜变化。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性学习模式 “三位一体”评价体系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文盲将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为了适应21世纪的战略需要,世界各国竞相调整基础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重视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重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由此促使教育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网络时代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很多有识之士指出:我国传统的科学教育过分强调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讲授,灌输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及一般规律,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分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的培育,即在知识技能上“重理论、轻实践”,在评价中“重分数,轻技能”。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不能有效转变,将会影响整个国家的人才战略,影响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大力提倡改革,在人才教育培养观念上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继承性教育向创造性教育转变,二是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即要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初中物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这种课堂环境的重组和优化,必然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探究性学习”就是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变革而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且这种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物理新教材之中。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的知识或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取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我校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课题组全体教师以理论作指导,通过“两引一放”即引进模式、引导探究、放手探究的程序,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构建了以下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模式及评价体系。
一、构建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根据物理学科知识与课型特点,我们将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分为:实验式和理论式。
1.实验式所谓实验式探究,就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做实验来解决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种探究方式,根据问题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模式。● 规律原理探究
规律原理探究是根据物理规律、原理等,先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猜想,再通过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分析论证来证实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归纳为“八步教学法”,其流程图如下:
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拓展延伸
如案例1: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置情境:演示实验,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后,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将比乒乓球小的铁球放入水中,铁球沉入水底。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猜想出了可能与物体的密度、物体是否空心,物体形状等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了以下实验:①将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铅球浸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其得到的浮力。②将不同体积的铁块浸入水中,测量其受到的浮力。③将同样大小橡皮泥做成实心和空心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状态。④将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球形和方形放入水中,测出其受到的浮力。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按照以上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了以下测量结果或观察结果:①将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受到了浮力相等。②将不同体积的铁块浸入水中,体积大的受到的浮力大一些。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空心的比实心的受到的浮力大。④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球形和方形受到的浮力相同。
分析论证: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评估交流:学生对自己在实验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作出了较高的评价,其中一组在总结自己实验的成功之处在于组内的同学之相互协作,配合得当,并找到实验中的不足之处,橡皮泥取同样大小的时候并未完全相同,在做成空心时开始并没有漂浮在水面上,重做时,橡皮泥沾上了水,给实验带来了一些影响。
拓展延伸:通过上述过程知道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进一步延伸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体积的关系,学生再次猜想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测量设计探究
测量设计探究是针对物理教材中的测量问题,依据物理原理,通过设计多种测量方案,进行实验,而设计的一种探究方式,我们归纳为“五步教学法”,它的流程图如下: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评估交流→拓展延伸 案例2: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提出问题:怎样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设计实验: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了以下实验方案:①用电功率表,直接测出。②根据公式P=W/t,记录电能表上铝盘转过的周数和记录时间来测量计算得出其电功率。③根据公式P=IU,通过用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电压来测量计算电功率。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由于第①种方案实验室没有电功率表,学生按照第②种和第③种进行实验。
评估交流:学生通过实验评估得出,应用第③种方案测量既快又方便。
拓展延伸:通过实验,学生已经发现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可以很方便地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如果实验中只有电流表(或者只有电压表)能不能测出其电功率呢?学生讨论分析具体的方案。
2.理论式科学探究不仅是动手做实验,但如果把“探究性学习”等同于做实验,那是对“探究性学习”认识上的肤浅,理论式探究对于培育学生科学的研究思维方式和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有极其重要作用,我们将理论式探究分为两种以下模式: ● 数理推导法
数理推导法是学生在情景基础上,发现问题,通过建构数理模型,充分运用数理知识从理论上推导出物理定律、原理等,它的流程图为: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建构数理模型→理论推导→得出结论验证猜想 ● 信息收集法
其流程图为:问题提出→分组收集信息资料→交流评估 如案例3:问题提出:很多交通事故是由于汽车具有惯性引起,交通法规中有哪些与之相关的规定? 分组收集信息资料:布置学生分组收集信息。
交流评估:学生把收集的信息在课堂交流,看谁收集得更全面。
要搞好上述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们领悟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学生。教师要利用空余时间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知道学生对本章本节内容哪些感兴趣,想知道什么,想干什么,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如何等,这样做其目的是使教师更充分利用信息、教具、学生已有知识,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适应学生,更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
2.充分挖掘教材,整合资源。“探究性学习”不是不重结果,它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建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潜力,整合教育资源(包括教育设施、信息、教师等)要发挥群体优势。
3.要有勇气摒弃应试教育模式,有信心战胜困难。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总有相当部分教师(特别是初三教师)总担心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会影响中考成绩,总感觉“探究性学习”课堂闹嗡嗡不成体统,教师好像是配角,势必给学生一个误导信号──放任自流。这就需要教师看到教育发展趋势,认识到传统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有勇气拼弃应试教育做法,大力进行实验改革。当然,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中,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教师要知晓这种教学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困难,一定要有战胜这些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构建初中物理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模式──实践式探究
实践式探究是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调查、实验、制作、创造等方式,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探究方式,我们根据课外“探究性学习”特点,将实践式探究总结为以下三种模式: 1.调查探究
主要是学生在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研究,一般应用于社会问题的研究课题,它的基本流程图如下: 选题→制定方案→社会调查→撰写结题报告→评估交流 2.实验探究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放手让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日时间,自找器材动手进行一些实验探究,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其流程图如下: 学生选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假设→交流评估 3.制作探究
制作探究是教师提出一个技术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制作去解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评价能力,其流程图如下:
提出问题→制订方案→动手制作→评估交流 如案例4:自制温度计
①提出一个技术问题:如何制作一支液体温度计,能比较直观地反映气温的高低。
②制订解决方案:要求学生进一步提出解决技术问题的设计建议并制订解决方案,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提出以下方案: 方案一:配制一定量的有色水,装入小盐水瓶中,并盖紧带孔的橡皮塞,用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玻璃管装上热水,振荡一下后,倒掉热水,迅速地通过橡皮塞上的孔插入到有色水中一定深度,玻璃管温度下降到常温后,管内就会上升一段水柱。
方案二:与方案一大同小异,但管内形成水柱的方法不同,把玻璃管封闭的一端放在火焰上烧烤一会儿,再迅速插入到有色水中一定深度。
方案三:与前面方案一,用两端开口的玻离管插入有色水中,在上端接一带止水夹的软管,用抽气机抽出或用嘴吸出软管内的一些气体,有色水就会在软管内形成水柱,然后用止水夹夹住软管。
方案四;同前面方案三,用手压挤塑料管的封闭端(塑料管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且弹性较大),插入有色水中一定深度,放开手,有色水就会在塑料管中上升形成一段水柱,为了确保不漏气,用凡士林在塑料管四周涂一周。上述是我们探讨出的课外“探究性学习”的几种模式,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进行课外“探究性学习”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充分开放学校资源。特别是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在校时间长,只有实行学校资源(如微机室、实验室等)开放,才能给学生提供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的场地、器材等,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2.充分放手学生活动。教师在引进探究性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开展此类探究后,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感兴趣的问题,自主探究,不要担心学生探究失败,失败也好,成功也罢,都有益学生,正是探究中吸取失败教训,或成功之经验,在争论中思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构建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过多地依重学科知识,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且评价指标单一,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起不到促进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针对“探究性学习”特点,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本着突出“一个中心”,遵循三个原则,实施“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一个中心:即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 遵循三个原则,即:
①评价内容的灵活性:学生是“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实验因子,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活动经历、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创新实践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在评价内容上要注重其灵活性。
②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在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中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等方式结合,在形式上有笔试、口试、观察、交流、动手制作、实验、竞赛等。
③评价过程的发展性:以往传统评价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探究性学习既注重阶段形成性评价,又注重终结性评价,可通过建立档案袋式的评价反映出学生个性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根据以上原则,我们确立并实施了“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即阶段形成性测试+探究性学习课题+日常评价。
阶段性形成测试分双基知识题、探究性学习题、创造能力题、感受与体会题四个部分。
探究性学习课题从选题、计划、实施、论证等方面评估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
日常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日常参与探究活动的情感态度与研究能力、知识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我们制定了学生物理学习评价表(附后表)(每学期进行两次评定),评价结果作为日常评价成绩,根据以上评价体系,我们将学生个体在不同时期的阶段性形成测试、探究性学习课题及日常评价资料按时间顺序装入学生档案袋中,学期结束三者综合作为学生本学期的终结性评价,即终结性评价成绩二阶段性形成测试×35%+探究性学习课题×35%+日常评价×30%。
通过在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教学中构建“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及“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我们发现物理教育教学工作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1.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这些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而且使学生从探究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由于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从而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单一“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使原来操作能力强,但考试分数低的同学树立了自信心,也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使原来动手能力不强但考试分数高的学生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因此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2.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施“探究性学习”前教师感觉学生学习沉闷、思考不主动、知识偏重于机械记忆,学生中考成绩低下,实施“探究性学习”以后,通过科学探究,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了解了科学研究方法,受到了科学价值观的熏陶。我们发现学生对新课程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增强了,并要求主动做实验、多做实验、自觉地进行课外调查、制作。3.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探究性学习”实施以后课内课外强调学生的自主、开放,教师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在有限时间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促使教师加强业务学习,加强交流协作,在实践中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评价内容
按优良中差分为四等,分别取5、4、3、2 自评 组评 师评 综合 态度
1.主动、较主动、一般、不主动
2.合作、较合作、一般、不合作
3.认真、较认真、一般、不认真
研 究 能
力
1.特别留心观察、留心观察、一般、不留心观察
2.善于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一般、不能发现问题
3.善于设计实验方案、能设计、一般、不能设计
4.能很好完成实验、能完成、一般、不能完成5.能设计质量较高的实验报告、能设计、一般、不能设计
6.善于分析归纳、能分析归纳、一般、不能
7.善于反思实验、能反思、一般、不愿意
8.善于表达自己观点、能表达、一般、不能
知 识
1.能很好通过研究获取、能通过研究获取、死记硬背、什么都不愿意
2.知识掌握很牢靠、牢靠、一般、不牢靠
3.能应用知识很好解决问题、注重知识应用、一般、不注重知识应用
其 他
1.能充分利用资源、能利用、一般、不能利用
2.能经常虚心求教、能请教、一般、不愿请教
3.能撰写较高质量的论文、能撰写一定质量的小论文、能撰写、不能
4.能设计动手做有一定水平的小制作、能设计动手做、能动手、不能
5.经常做小实验、不经常做、做过、不做
6.能自我进行创造发明、能改进、只想不做、不想不做
合计
刍议初中物理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研究;初中物理;物理教学
随着“3+X”高考模式在全国的普遍推广,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就更要求我们中学物理教师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丰富的知识底蕴、广博的信息含量始终是教师取得成功的基础之一。教师的创造性逐渐地被磨灭,多数教师不敢轻易地将有争议的尚未定论的或正处于发展之中的科技新成就,科学新思想介绍给学生,将物理学的前沿知识排斥于教育之外。在这样的物理教育思想指导下,只让中学生了解物理学的昨天,而不懂得去探索物理学的明天。对此,教育部长也强调说:“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分数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人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我们的中学物理教学一定要给学生日后接受各种新观念、新思想作好铺垫,而不能将中学物理讲得太“绝对”,太“确定”,太“线性”。应当让中学生体验到。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中学物理教师敢于大胆想象,大胆创新。中学物理教师应补充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我们必须要对物理学现代进展的各个前沿领域,如超导技术、同步辐射、遥感技术、核磁共振、新材料、等有清晰的了解。
现代社会青少年学生的知识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各种渠道的信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各种新问题,他们希望从教师那里找到正确答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当今学生这个“杯子”越来越大了,如果教师还靠自己桶里原来那么点水,怎么能够学生舀的呢?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有一桶流动的水,常言说,流水不腐,即我们的知识应该吐故纳新,使我们具有一桶永远是新鲜、富有营养、受学生欢迎的高质量的水。
一、灵活使用教材中的各种内容
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师长期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纲,统一的考试下,已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和兴趣局限于这统一的框架内。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中学物理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新教材进行灵活地运用,对各种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大胆地组合,并渗透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式.通过对各种教材的整合,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创造,从而形成一套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处处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为学生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
二、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物理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进行简单的操作演练,学生只是一名普通的观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真实地参与,这种实验教学方法的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完成实验后根本不知道实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有的同学甚至直接将实验过程和方法完全忘记,在以后的考试中遇到这一实验问题时还是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实验演示时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想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在进行实验演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种激烈的思维冲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有着积极地作用。
实验导入是物理课堂导入的最主要的方法。如学习大气压强时,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橡皮半球,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请两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看他们能不能把两个半球拉开?然后根据课堂情况将实验原理导入到课堂。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为什么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拉开(演示)?——放气。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 球的周围有什么?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生动的阐述了大气压强。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情况要增大压强,采取的方法是什么?哪些情况要减少压强,采取什么方法?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知识,又加强了与实际的联系。最后,通過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结论,再通过看书对比,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的能力。
三、讲究方法,抓住对重、难点关键和本质,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物理学具有较强的规律性、逻辑性。有些公式学生容易混淆,造成记忆错误,不少学生对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常常理解不正确(如场强、电容、电阻),其原因是只注意了数学形式,忽视了物理意义。
如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死记太伤脑筋,可以借助规律记忆法,让学生学会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出三个实验定律的方法,学会了推导的方法就摆脱了烦锁的记忆。又如,变压器的电流与匝数成反比,这关系大多数学生记的牢、但在做有三组以上线圈的计算时,他们仍套用公式结果得出许多矛盾的结论,这就是对N1:N2=I1:I2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这个关键的问题重视不够造成的。
四、有针对性进行练习,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
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用电阻定律来计算电阻;串、并联电路中任一电阻的变化对电路的总电阻、电流、路端电压的影响;等等,这些有关电阻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练习、结语才能熟练掌握。不能局限在书本上,要把书吃透,把抽象的东西用练习具体化,在练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针对性的练习是一个专用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攻克每个重、难点。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竞赛活动,组织并指导物理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实验活动
初中物理激趣刍议 篇4
为了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让孩子们爱上语文,我曾在学生中做过调查:你心中理想的语文课是怎样的?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理想的语文课是充满乐趣的;老师除了讲课文外还能引入一些课外内容;要让我们有自己的思考;能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
针对孩子们的建议,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发现要让孩子们热爱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注重活动激趣、思维引领及课外拓展。
一、尊重“需要”,活动激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因此,课堂上,我总是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自己读,自己领会,自己演练,然后小组、全班同学互相交流切磋,最终巧妙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文言文是最令学生头疼的一类课文,因为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基本的教学模式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这样“满堂灌”的课堂索然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尝试开展了“我是小老师”活动。课前布置学生借助注解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将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子找出来准备考考大家,同时在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便于课上向老师、同学请教。对于上台提问、能为同学解答疑难的小老师及抢答过程中答对的同学,则给予加分奖励。为了让自己有当小老师的机会,也为了课堂上有更多抢答的机会,孩子们课前的预习非常积极主动,为了弄懂某个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他们还会去学过的文言文中查找,从而达到了“温故”的效果。课堂上,孩子们你争我抢,争当小老师,争抢答题机会,整个课堂便由“满堂灌”变成了竞赛的课堂、活动的课堂,孩子们在加分及老师的表扬中获得了成就感,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童话、小说、戏剧单元。如果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讲解与分析,很难使同学们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因此,我借助课本内容,设计了“我是小演员”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在教学《丑小鸭》《芦花荡》时,我让孩子们提前根据课本内容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学生走进文本,在熟读文本、掌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编写剧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理解去扮演角色,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那逼真的表演、巧妙的台词无不使台下的学生欢呼雀跃。这种课堂表演活动用学生的亲身体验代替了教师枯燥的讲解,使课堂生动起来,而且更易理解,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与其守成法,勿宁尚自然;与其划一,勿宁展个性。”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通过“我是小老师”“我是小演员”“我是小小朗诵家”“我是最佳小辩手”“我是小画家”“我是小导游”等活动充分展现了自我的个性。同时在教师适时的引导、鼓励和称赞中充分体验到了语文课的独到与快乐,在充满激情和新鲜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立足启智,思维引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从课题、选材、详略、标点符号及自己认为不懂或感到奇怪的地方去质疑和思考,让孩子们在动脑、动口的同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时,有学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题目要用两个“生命”呢?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为了表示强调;有的学生认为,“生命”不仅指肉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所以用两个;有的学生认为,用两次更能表现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还有学生认为,用两个更能表现人们对生命的渴望……
通过引领质疑和思考,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激发,他们不仅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而且增长了智慧,创新了思维。同时,学生质疑的一些内容,我们课前并没有想到,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们备课之不足,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
三、读写并重,注重拓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课堂,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一个起始点,它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点。课堂之外的阅读拓展则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只有抓好课内和课外这两个同等重要的学习环节,我们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我们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更全面。
在教学中,研读文本之后,我总会帮助学生尽可能找到由文本向课外阅读延伸的“阅读点”,引导学生以相同主题或相同题材为阅读拓展点、以表现手法为阅读拓展点、以课文背景为阅读拓展点、以课文原著为阅读拓展点、以课文作者为阅读拓展点,以巩固文本知识,丰富、扩展文本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给孩子们布置一道题:读完本文,你联想到了什么?引导孩子们课外进行拓展阅读。在教学《木兰诗》时,孩子们由木兰的孝顺联想到了黄香温席、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的典故;由木兰的爱国联想到钱学森、黄旭华的事迹;由木兰是巾帼英雄联想到了平阳公主、冼夫人、穆桂英的事迹。有的还联想到了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由《孙权劝学》,孩子们联想到了《诲学说》《送东阳马生序》《孟母诫子》《薛谭学讴》及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联想到了“鸟要高飞先振翅,人要成才早读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等名句。还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凿壁偷光、程门立雪等典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名家名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名著的热情与兴趣,进行有效课外拓展。如教学《孤独之旅》时推荐阅读《草房子》,教学《海燕》时推荐阅读《春天的旋律》《鹰之歌》……
拓展阅读活动让孩子们跳出了教材本身,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了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文化积淀,还学会了思考、交流与分享,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有效提高了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
另外,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既能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在学生中开展“我是小作家”活动,因文、因人而异,把小练笔作为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或仿写,或补写,或续写。我还常常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对联、小诗、颁奖词、书信等)将读后感写下来,效果不错。下面是部分学生在学完《木兰诗》后的小练笔:
●对联
上联:替父从军尽孝道
下联:为国杀敌献忠心
横批:巾帼英雄
上联:对父之孝比海深
下联:报国之心比天高
横批:忠孝两全
●颁奖词
她,一位女子。用纤细的手,握住了对家人浓浓的亲情;用孱弱的肩,扛起了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敌人来犯,毫不退缩;困难之时,英勇向前。一个女子,一段佳话,铸就了一篇不朽的传奇!
●小诗《赞木兰》
本是家中勤劳女,
却因战争代父征。
紧张准备赴前线,
多年战争终凯旋。
归来明堂见天子,
天子册封尚书郎。
木兰不为名利诱,
一心只想把家还。
回到家中换女妆,
伙伴见了皆惊忙。
军营生活十几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谁说女子不如男,
巾帼英雄花木兰。
或许孩子们的练笔还略显稚嫩,但以读促写的拓展活动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了一体,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升,有效提高了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刍议 篇5
关键字:设计 兴趣 合作
一、设计问题,吸引学生探究
初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正是这种动力,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优秀的物理老师要善于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探究知识目标,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如在做光的折射一课中,老师可以有计划的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光折射会产生的现象?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塑料片,一杯水,一只手电筒,一只塑料杯等,让学生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结合自习,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得到的结论比平时单纯由老师演示得出结论要好很多。
二、利用多种方法,创新课堂教学
现代教学方式方法已改变了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逐步从加强重视学生主动的学习方面入手,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本人根据这几年物理教学的经验,总结了一些方式方法,供大家共勉。
(一)对比教学方法
认识一项事物往往是从区别事物的本质特征开始的,事物之间在现象上和本质上都存在着差异和类同。在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思维和物理规律具有对比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接受新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力,找出差异性极大的物理现象,或找出表面上相近的物理现象,推敲出他们之间本质上的差异和联系。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相互互通记忆的能力。
(二)控制教学法
影响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因素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要想精确地掌握物理事务的特性,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必须通过人为的作用对研究对象进行探究,造成特定的便于观察的条件,这就是控制法。控制法常常用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手段主动控制自然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在特定的观察条件下去探索客观规律。
(三)疑问教学法
使学生产生疑问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开端和思维的动力,在物理学习中,老师巧妙的设计一个疑问,使学生多动脑积极思维,才能真正弄清物理的概念、规律和内涵。如在学习功率一课时,老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个疑问“灯泡的亮度和什么有关?”让学生进行自行实验,通过额定电压的加载,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得出结论:灯泡的亮度是由它的实际功率决定的。当灯泡的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时,正常发光,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时小灯泡发光较暗,当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时发光很强,很容易将小灯泡烧毁。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而产生这种动力主要来自于兴趣,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兴趣的高峰时期,当遇到新鲜的事物总想探索其奥秘,明白其原因。教学中,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之努力、进步,在获得快乐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阶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一)从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才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丰富地想象力,使其积极地思维,达到教学的目的。要想使学生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愉悦情境,引发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
(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大都对实验操作具有浓厚的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积极性,既然学生对物理实验充满兴趣,那么教师要格外注重科学探究,做好物理实验,这样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有利于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学习气压一课时,在做实验前,让学生通过海拔较高的高原上鸡蛋煮不熟的现象,猜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猜想。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设计,通过实验操作,证实了学生的猜想,学生會有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同时促进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四、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现在的教学方式下,最能激励学生学习动力的是良好互动、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不同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学生与学生在相互合作、探讨中产生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冲突。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片面性和局限性,从而全面正确的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通过相互沟通,明白了对问题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在合作中,每个学生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的氛围,对物理教学的提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初中物理激趣刍议 篇6
据了解,自2012年9月被确定为首批江苏省教育厅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后,浦南中学围绕“初中物理课程基地”建设,展开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探索与实践。在2013年的调研视导中,该项目被专家组评定为“优秀”。目前,不仅该校的物理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教学开放周、现场会等一系列对外展示活动也使项目的辐射功能不断放大,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适切的课程规划改变了教师的成长方式
浦南中学地处风景秀丽的连云港市滨河新城,建校于1960年,是当地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初中。由于受到师资等因素的影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该校的物理教学水平始终在低位徘徊。“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决心抓住这一机遇,选择了以物理学科建设为突破口,进而带动全校其他学科同步发展。”周进校长说。
在经过省、市、区三级严格评审,并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成功立项后,如何建设项目,成了摆在学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基地的核心无疑是课程,而课程建设,不是简单地开几门课、开展几次活动,而是要能体现学科价值、学科指向,让学生一来到这里,就想学习、爱学习、会学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学科素质和综合素养。”认识到这一点后,周进将物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放在了重要位置。浦南中学先后多次组织物理教师前往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连云港市赣榆区柘汪二中、东海县白塔初级中学等学校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学方式;同时,依托对口帮扶校连云港市海宁中学的优质资源,由海宁中学相关骨干教师牵头,成立了两校物理教师发展共同体,定期开展区域性教科研活动;此外,还邀请多位学科专家、教育专家来校传经送宝。
“请进来,走出去”,让教师们受益颇丰。教科室主任张排喜在聆听了专家报告后这样写道:“专家独特的视角,犹如一缕缕清风,吹皱了一池春水,让我们茅塞顿开、深受启发;专家精彩的报告犹如一场场甘霖,让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学会了反思教学。”张允港则在观摩了连云港市赣榆区华杰双语学校的物理课后,发出了“物理中的许多规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体验了,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的感慨。
专家引领、同行扶助开阔了浦南中学物理教师的视野,点燃了他们的工作激情,也让他们懂得了“学思结合、思行结合”。2013年,围绕校情、学情,物理组教师自主研发了《走进物理学家》《物理学发展史话》《生活与物理》《物理趣味实验》4个校本课程。回忆起研发课程时的场景,张排喜说“:以前,我们主要是学教材、用教材,这次,是我们自己根据课程目标与定位编写教材。以《物理趣味实验》为例,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学会了将众多现象、实验进行分类,这对每个老师的能力提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物理组教师还开展了“物理建构式生态课堂”探索,提出了“体验·建构·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核心思想是“体验导学,学以致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此外,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上,采用了三级监控体系:年级备课组对学生学习质量的监控、学科教研组对学生学习质量的监控以及学校教务部门对学生学习质量的监控。无论哪一级监控,都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做试卷,而是全面调研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如要求学生写出某个实验的具体步骤或实验原理等。这样的反馈综合了试卷和调查问卷的优点,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教师更加精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只会抱定课本而不懂得研究探索的教师只能算是教书匠,这样的状况必须改变。同样的,仅以成绩评价学生的狭隘的观念也要转变。可喜的是,我们的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这说明他们的成长方式随着课程规划的实施发生了改变。”对教师的变化,周进感到很欣慰。
丰富的活动体验改变了学生的发展方式
“刚开始制作时,我发现要想把一个小小的电子元器件焊接在电路板上是多么的不容易,但练得多了,也就熟练起来。制作过程中,我也曾失败过,但我没有放弃。我也体会到了电子制作的好处,有一次,我的MP3坏了,我拆开一看,原来有两个电阻脱焊了,就自己动手把它们焊了上去,于是MP3又‘复活’了。”这是电子制作社团成员张继泽写下的一段心得。
据了解,结合物理课程注重体验的特点,浦南中学在软硬件投入上,花费了大量心思,力求以丰富的活动体验改变学生的发展方式。“项目立项后,省里拨付了30万元资金,海州区财政在按照规定配套划拨60万元经费的基础上,又追加了10万元。有了资金保障,我们按时保质地建成了3个省级标准化物理实验室、1个与现代教育技术紧密结合的数字化实验室、1个微格教室、1个教学观摩室以及探究体验室、‘印象物理’馆等,并配备了相应的科技模型和实验设备。”时厥锋副校长告诉记者。
结合课程,浦南中学每学期都组织开展一次物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学习了《声学》这一课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关于声音的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解决“声音的基础知识”“深入研究音色,使音色开发成为可能”“听不见的声音的应用开发”“超声波和次声波还可能有哪些用途”等问题。这样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他们在教师规定的课题之外,往往还能自主发掘其他选题。“有一次,几名学生找到我,说想要研究一下农业生产方面涉及的物理问题。我决定让他们研究压水井为什么能省力,其实,这就是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务主任赵赴超说,“学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后来,他们又自行研究了‘串并联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等多个小课题。”
探究结束后,有的学生会写一篇小论文,如张可同学的《立式多功能可调光路演示器的制作》、南京同学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的改进》等,有的还会将研究结果转化为实物。吴宗军老师告诉记者,他在班上经常通过抢答的方式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学生热情很高,学习了电学后,他们自己发明了一个配备指示灯的抢答器。“这样,我就能清楚地看到是哪一组先按的抢答器,很公平。”吴宗军说,“有时,他们甚至利用周末,在实验室里研究问题。学生物理学习的热情就这样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经过两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东海科技馆。刚进门,我就发现了好玩的东西———机器人。工作人员说它会说话,我们不相信,便决定试一试。果然,它不仅会说话,而且能模仿很多声音。工作人员说,这还不算什么,里面还有更多神奇的东西呢!物理世界真奇妙,真的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呢。”4月1日下午,浦南中学组织部分学生参观了东海科技馆,李天同学回来后,写下了如上感悟。据介绍,为给学生更丰富的体验,浦南中学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与多家单位实现了资源共享。“课程基地应将课内外、校内外资源充分融合。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会得到更大地开发,发展方式也会因之改变。”周进说。
动态的项目推进改变了学校的行走方式
“问题和不足,从另一角度可以理解为潜藏着足够的创新空间。目前,我们在继续巩固已有成果的同时,把解决问题与不足作为出发点,进一步助推物理课程进入新境界。”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周进校长的办公桌上摆放着这样一份材料,这是他与教师们梳理的近两年关于物理课程基地建设的得与失,以及对项目如何推向深入所做的思考。
在周进看来,项目建设不是阶段性工程,更不是获得了“优秀”的评分,就可以悠闲地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是要结合师生发展的需要,在保证项目建设最终指向的基础上,不断地充实内容、丰富形式,动态推进。为此,浦南中学提出,未来课程基地的建设要注重“六个结合”:一是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二是面向部分特殊群体与面向全体相结合;三是现有教室的改进与专用教室相结合;四是直观模具与思考方法相结合;五是校内、校外资源相结合;六是学科课程与学校特色相结合。此外,浦南中学还于2013年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二五”课题———“薄弱初中物理课程校本化研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进一步促进物理教师钻研业务,助推项目发展。
据了解,浦南中学新校区也即将投入使用,而学校已经早早地预先规划了物理课程基地场所,将专门开辟一片区域,系统地开展相关活动。“届时,我们的学生在活动中将会拥有更大的空间、更加优质的资源。我们也将依托新校区建设,因地制宜,因生制宜,更好地打造课程项目,让项目成为带动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未来,周进无限憧憬。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刍议 篇7
一、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 帮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定律
初中物理有许多基本概念 (如力、压强、功、功率、热量、比热、电流强度和电压等) 和重要定律 (如惯性定律、阿基米德定律、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欧姆定律、光的反射定律等) , 尽管教师把有的概念和定律讲得很清楚, 学生似乎也听懂了, 但是如果不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习题, 他们往往是理解不透彻, 掌握不牢固的。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还必须经过他们自己的艰苦努力, 进行反复练习和深入钻研, 才能对这些概念、定律的实质和意义有清楚而明晰的认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 最容易暴露出知识的缺陷。因此要通过练习, 弥补这些缺陷和纠正错误, 使他们真正懂, 并从懂中学会初步应用。同时, 解答物理习题可以使学生记牢定义、定律和常用的物理常数, 使他们掌握物理量的名称和量度单位。
2. 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解题时, 完全要靠自己的思考, 来独立解决问题, 并且克服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而克服困难的途径又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要求学生在解题时能很好地进行逻辑思维, 发挥一定程度的创造力。因此, 通过解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解题过程中, 要用数学知识列方程式, 进行计算, 以求得最后答案, 所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物理习题的种类和解题方法
1. 问答题
问答题一般不需要数学计算 (或仅需简单口算) , 只要求用文字表达。问答题的解答过程大致可分三步:第一是审题, 弄清题中所叙述的物理现象及需要解释的现象;第二是确定物理现象所遵从的物理规律;第三是依据这些规律 (或引入公式)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或文字进行充分说理。当前物理教师问答题的教学是比较薄弱的, 也是学生最感到困难的一个方面,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 问答题有200多题, 占有很大的比重, 因此, 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例如, 为什么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 容易摔倒?
这个问题一提出后, 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由于惯性。”这样的回答十分笼统, 没有接触问题的实质, 因而没有解决问题。正确答案是:“人乘车行驶时, 人对地面具有跟车同样的速度 (联系到参照物) , 人从车上跳下时, 由于人身体的惯性, 仍保持原来向前的速度 (联系惯性定律) , 而人的脚, 由于跟地面接触有摩擦力很快就停下来或减速下来 (联系运动和力) , 所以人容易摔倒。”这个答案说明:由于身体继续向前运动, 而脚要停下来, 这样可使人摔倒, 这就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2. 实验题
解答实验题, 有的需要应用实验的方法, 有的要求学生用实验数据来计算, 而后得到答案, 例如测定某种金属的密度。有的先由理论计算求得答案后, 再用实验验证, 例如, 在讲过阿基米德定律后, 布置一些习题让学生计算, 然后用实验验证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是否符合计算结果, 实验题对于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
3. 作图题
这类习题是靠作矢量图或作有关图线来解答的, 其过程是:先根据题设条件, 选定一定的标度, 作出图线;再量出线段的长度, 就能确定所求量的数值, 有时还需要量度角度, 以确定方向。这种解题方法常用于解决力学和几何光学作图题。
三、结语
总而言之, 习题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除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 更应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建平.初中物理习题教学探究[J].教学与管理, 2000, (8) :63-65.
[2]谢嘉平.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经验与体会[J].才智, 2012, 9 (25) :109.
【初中物理激趣刍议】推荐阅读:
初中生物教学激趣刍议01-06
物理教学的激趣导入05-26
物理实验教学激趣策略09-05
初中语文教学激趣07-28
初中英语的激趣手段06-04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激趣10-02
初中数学教学激趣四法12-13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12-05
探究激趣05-24
激趣、自主、创新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