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激趣

2024-07-27

课堂激趣(精选12篇)

课堂激趣 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成为语文教学特别是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课堂教学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大纲的要求, 学生必须学会2500 个左右的常用汉字, 在低年级就要掌握2000 个左右。而对于刚满六周岁的小学生来说, 单调的识字会使他们很快感到疲惫, 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新课标也强调了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如何在每一个40 分钟中, 避免以前填鸭式的学习, 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中学习, 让学生学得快乐、学有所得呢?结合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就一堂课的主要要素来分析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 氛围激趣

教学情境能够以直观的方式再现课本抽象的内容、知识, 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 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 他们通过感性认知而获得表象, 运用表象进行直接的“形象思维”, 情境教学正是从感受形象开始, 以情激趣, 符合儿童思维的特点。因此直观的内容才能使他们学得更快、更有兴趣。情境的创设还可以避免以前填鸭式教学平铺直叙带给学生的紧张,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好的情境创设还能够给课堂教学定下感情基调,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 我经常创设以下几种情境: (1) 诗歌、歌谣式情境。如教学汉语拼音, 抽象的汉语拼音配上歌谣, 变得形象, 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懂易记,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 激发情感式情境。比如, 教学《棉花姑娘》一课, 我通过多媒体首先出示一个漂亮的棉花姑娘出来要和大家交朋友, 学生都乐于和她交朋友, 接着出示生病的棉花姑娘, 学生都关心起了棉花姑娘, 问她怎么了, 要给她治病。通过情境的创设打开了学生的心灵、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学习效果好。 (3) 悬念式情境。譬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 我创设了“国王宣布:谁能用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 谁就是他的继承人。规定的日子到了, 手捧空花盆的雄日成为继承人。这是为什么呢?”的情境, 学生产生认知矛盾, 有了探究的欲望, 不读完课文就不能解开谜团, 学生学习兴趣陡然激起。 (4) 模拟式情境。还是《棉花姑娘》一课, 我让学生戴着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等头饰模拟课文对话, 让学生感同身受, 激起学习兴趣, 既了解各种益虫的不同, 又体会到有一技之长能够助人为乐的好心情。

二、动手操作, 体验激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好动, 有时上课会不自觉地动起来, 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爱听课, 而是因为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从脑的结构看, 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 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 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因此, 动手操作能够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一年级语文教学尤为需要动手操作, 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特别在第一学期学习拼音的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当教学声母“b”和韵母“u”的四声拼音时, 教材中插入了几幅生动的图片, 有利于帮助学生记住这些拼音的发音。在课堂结束之后, 我便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语文作业:根据所学的知识, 画出声母“m”和单韵母“u”发音的插图。这样有趣的游戏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通过这样的环节, 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亲自参与、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拼音卡片, 这样便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制作出各种各样有趣的拼音卡片, 有桃子形状、有动物形状、有树叶形状等, 重要的是在课堂上我会特意向他们借其中的几张自制拼音卡片用来教学。通过这些教学过程,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更能进一步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实践证明, 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动手操作建立在学生的表象思维之上, 是学生学习的直观化;动手操作让学生动起来, 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学习变成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

三、穿插游戏, 玩乐激趣

新课程改革提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游戏越来越成为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开始。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绚丽多姿的游戏、玩耍的世界中踏入校门, 他们活泼好动, 充满童趣, 但持续集中注意力时间短, 课堂教学中穿插运用游戏能很好地克服这一弊端。因此, 尽可能地通过游戏、表演、操作、动手模拟等活动, 让他的眼、耳、脑、手、口等一起“动”起来, 以“动”激活识字教学。例如, 在教学《操场上》时, 可组织学生玩“快乐传真”的游戏。上课前, 我先把要学习的“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等六组词分别写在卡纸上, 游戏时, 一个学生看了纸条后, 要提高自己的理解把文字转化为动作, 让下面的学生来猜, 猜对了得分, 猜错了扣分。下课后再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一起玩一玩。当学生在操场上尽情地欢跳时, 试想一下为什么“打球的‘打’、拍皮球的‘拍’, 拔河的‘拔’”都是提手旁, 而“跳高的‘跳’、跑步的‘跑’、踢足球的‘踢’都是足字旁, 还用得着教师再费力地去强调吗?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味, 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课堂中适当地安排游戏, 把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 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活力, 使学生会感到上课疲劳。同时, 学生在游戏中学得特别快, 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 学习效果非常好。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活跃了课堂气氛, 寓教于乐。

在这里,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对游戏的参与, 教师不仅是游戏的设计者、组织者, 也可以是游戏的参与者。游戏不仅小孩可以玩, 大人也可以玩。教师参与游戏, 一方面可以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学生更易于了解游戏规则, 更容易参与到游戏中来, 平常躲在角落的学生也有了热情;另一方面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 学生的兴趣更浓了, 更投入地参与到游戏中来, 课堂气氛更活跃了。

当然, 游戏的设计要得当, 设计应当避免走入误区, 否则整堂课将会本末倒置。我认为, 要针对具体教学目标, 结合特定教学内容, 把游戏充分结合到语文低年级教学课堂之中, 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应该遵循以下游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游戏应紧扣教学目标、游戏应契合教学内容、游戏应符合学段特点。

游戏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彰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特点进行游戏设计, 使游戏设计的目的明确, 我们只有立足游戏的精神实质, 从游戏的目的、功能入手, 从学生对游戏的需求出发, 对本应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游戏”进行“深度耕犁”, 让游戏在凸显情趣的同时达成“游戏为教学服务”这一终极目标。

四、由扶到放, 化难激趣

由于一年级学生语文知识基础较为薄弱,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 我很注意化难为易, 让学生学得更容易, 这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就来了, 学得更有兴趣了。如, 教学看图写话, 一年级学生词语、句子的积累有限, 平常又练得少, 偶尔在试卷中碰到看图写话, 学生觉得特别困难, 无从下手。很多学生平时能说会道的, 可在试卷上却写不出来, 看着横线那么多, 心里直发毛。为了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我先让他们看图完成填空[____ (时间) , (谁) 在_____ (地点) ______ (干什么) 。]要求学生写一句话, 学生很快就写出来了。受到我的表扬后, 学生对写话有了信心。接着,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人物的动作、神态, 先让大家说一说, 接着试写 (不会写的字可写拼音) , 很多学生写得非常好, 对写话也有了兴趣, 以后再碰到看图写话都写得不错。看, 这就是由扶到放、化难为易的效果。

五、正面评价, 赏识激趣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 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大人如此, 小孩更是如此。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赞赏能够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赞赏能够使学生更乐观、更自信, 赞赏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受到老师的表扬, 顿时觉得老师很亲切;受到同学的赞赏, 同学之间的关系更融洽。课堂上, 我从不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赞赏, 不放过他们的点滴进步, 把不同难度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学生, 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受到表扬。

当然, 这种赞赏必须是真实的。因此, 我提倡民主评价, 把评价的主体交给学生, 把评价的标准多样化。这样,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表扬, 都能得到同学的赞赏, 学生争相表现自己, 语文学习兴趣更浓了!

“戏法人人会变, 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 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和学生,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 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 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课堂激趣 篇2

谈数学课堂教学激趣法

河北省邢台沙河市蝉房学区 张翠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01-0026-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的促进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的表现有好多种,其中之一就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才可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趣呢?

一、语言导趣

一个出色的教师,他的教学语言也必然是丰富多彩、庄谐兼具的。这样的教学语言才有魅力,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初一新生入学上第一堂数学课时,笔者往往会这样说:“数学是什么?数学不是一次性使用的塑料袋,数学是终身享用的学问;数学不是一堆单调干涩的枯燥无味的数字,数学是一些富有张力的欢快跳跃的音符;数学不会僵化地压制人的思维,数学是开启人类智慧的神奇的钥匙。学习数学可以睿智、可以创新、可以明理。你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门科学的殿堂吧!”在解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时会这样说:“现在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但是不要慌,也许成功就在再努力、再思考之中,前进一步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当学生为成功破解一道难题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会这样说:“我们终于攻克了一个小堡垒,应该高兴。当然,语言是需要变化的,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如果老是这几句话,学生肯定会感到腻烦。

二、情境生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特定的、有趣的情境。笔者用得最多的是利用活动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和设置问题情境等方法。特别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声像兼备的直观手段,对渲染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在初一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课时,选取了一道行程类题目。这道题目是这样的:一列快车长180 米,时速为80 公里,一列慢车长220 米,时速为48 公里,问:①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②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如果照传统的教法,只要在黑板上画图就行,但是用多媒体教学,情况就完全两样。笔者将这个题目制作成课件,在屏幕上出现的时候,火车是以动态的形式出现,再配以火车的鸣笛声,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而火车的长度、快慢车的时速我都分别在屏幕上以闪烁的字体出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或者是合作探究设立了良好的氛围。

三、疑问引趣

古人曾经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不断地质疑,努力让学生敢想敢问。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探索、讨论,才会去发现、去创造。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提出了问题再集体讨论。比如讲“全等三角形性质”时,学生分别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多个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建议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对于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再一起讨论。通过讨论,发散了思维、解决了疑难;通过讨论,大家兴致盎然,觉得学习数学不但不是一件难事,而且还有好多趣味。评讲试卷,笔者也采用这种办法。小范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尽量在小范围内解决,不能解决的疑问,才提交全班师生共同解决。当学生没有问题可提,教师应该意识到,也许正是有问题存在的时候。教师要寻找学生学而无疑的原因,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认知结构的节点上启发学生质疑,或者由教师自己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在学生的认知领域内激起愈来愈大的认知矛盾,给学生生疑、释疑指路或导引。可以这样说,生疑、释疑的过程就是引趣、激趣的过程,这种过程不断地重复、循环,就会引领学生去领略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

四、鼓励激趣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说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行人脱下大衣。这就是所谓的“南风效应”。“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学生的有效手段,不是靠威严而是靠我们的亲和力。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才能建立起通向学生心理的桥梁,学生在心理上认可了老师,喜欢这个老师,就会对老师的课产生兴趣。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旺盛期,他们毕竟还是孩子,鼓励能对他们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鼓励能创设宽松的愉悦的学习氛围,密切和融洽师生关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同学被老师批评了,学生从心理上开始对抗老师。老师上课的时候,这位学生故意地不听或做其他小动作,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当然,学生对抗老师的原因多多,不可一概而论,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那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学生对老师有了好感,也就对老师尊敬,感情上近了,即使原先不愿学现在也愿意学了,上课听讲也会更加认真。鼓励还能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对数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并以此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创新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师,万万不可忽视鼓励的价值。有一次,在发放一份测试卷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平时成绩中等的学生,因为这次考得不理想,看上去脸色煞白、垂头丧气。我马上为他打气,鼓励他说:“其实,你这次应该是考得很好的,因为你计算粗心就扣了8 分,把这8 分加上去,你就比上次考试大有进步,是上游成绩了。下次细心点,相信你会考得更好。”寥寥数语让他破涕为笑。第二次考试之前,笔者又叮嘱他一次,他果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巧用激趣,优化课堂 篇3

一、情感激趣,优化课堂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的情感状态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出现某种心理气氛。教师和颜悦色、情绪饱满、面带微笑地进入课室,像朋友一样地和学生打招呼,就可以给学生以可亲可敬之感,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助于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这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关爱,使教师及时获得学生的信息,从而为上好一节课打好了基础。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感情联系,坚持以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开发学生的思维。教英语不但要教学生的听、说、读、写,而且要教文化背景。比如,每一节课我和同学们总会先用英语说一两分钟有关文化背景的话题,再转入课文的学习。现在的小学生知识面广,口头表达能力强,他们很适应我的这种教法,学习积极性很高,抢着用英语说话题。苏霍姆林斯基说:“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一半。”Free talk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它既能启发思维,又能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

二、态势激趣,优化课堂

小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精神容易分散,在听课的过程中,常常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容易疲倦。这时教师既要用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善于用态势语言加强语言的刺激性和新鲜感,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强化兴趣,活跃思维,使学生目不转睛地跟着教师积极地参与学习。

教师的态势语言包括表情、眼神、举止动作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扬眉一皱眉的细微变化,往往就能影响学生,产生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中,努力将自己融入情景角色,根据情景的变化,配以相应的表情动作和态势语言;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根据学生的对错情况,作出点头、摇头或洗耳恭听等动作。这些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的态势语言,不仅给课堂增添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游戏激趣,优化课堂

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Education must be fun﹒(教育必须是有趣的)”大部分小学生好玩、好动、好表现自己,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搭建一个舞台。游戏教学法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共同参与,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符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符合“乐学”的教学原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减轻压力,助于消除学生的疲劳;有利于化难为易,发展智力。教师首先要规范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游戏,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使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中,学生可以通过玩玩、说说、唱唱,亲身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培养竞争的精神。特别是三、四年级的英语课,如果教师能结合画简笔画、唱歌、念小诗等活动进行教学,学生就能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促进英语学习。

教学形式应常变常新,任何一位教师,即便有最擅长的教法,即便有曾产生过良好效果的方法,也不宜“一本通书读到老”,否则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充分挖掘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饶有兴趣地运其才智,多动脑、动口和动手。

课堂高效教学重在激趣 篇4

一、新颖导入———激趣

新颖、巧妙的导语是创设教学情境的良好开端, 是把学生引入学习佳境的重要步骤, 它能使学生兴趣大增, 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 故事导入

数学发展史上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例子, 如讲“负数”时, 可引用中国最早使用负数时的情形;讲“勾股定理”前, 介绍毕达哥拉斯因发现了勾股定理杀了一百头牛庆祝的故事;讲“无理数”时向学生介绍了毕达哥拉斯的成员伯惠斯因发现了无理数而被丢进大海的史实……这有利于吸引学生, 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将枯燥的数学形象化,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 游戏导入

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分为偶数组对答或者学生问, 老师答来决定胜负, 学生劲头倍增时导入新课.如讲几何“扇形、弓形面积”时, 让学生问, 老师答.

生问:什么样的图形长无边?什么样的图形缺半边?什么样的图形边角等?什么样的图形能当风扇?

师答:直线两方长无边, 弓形图来缺半边, 正多边形边角等, 扇形图来当风扇.

这样既复习了几何图形性质,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

(三) 猜谜导入

讲“解简易方程”的解法时, 课前采用“猜学生年龄”的数字游戏, 将年龄加上一个数再减去一个数或者再乘以多少, 这样猜谜首先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其次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从而导入新课内容后学生记忆牢, 接受快.

(四) 快速抢答导入

讲“完全平方和 (差) 公式”时, 先让学生口算2012=?2992=?1012=?当学生正疑惑时, 教师快速抢答, 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不甘落后, 兴趣倍增.

二、新课设计———调动兴趣

新课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戏”, 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完全取决于教师决策、设计.

例如, 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可这样设计:

(1) 提出问题, 三根竹签是否一定能组成三角形?大多数学生回答“能”.

(2) 教师演示:

(1) 拿出三根竹签 (其中一根的长度大于另两根的和) 进行演示, 得出“不能组成三角形”.

(2) 又拿出三根竹签 (其中一根的长度等于另两根的和) 进行演示, 得出“不能组成三角形”.

(3) 再拿出三根竹签 (其中任意一根的长度小于另两根的和) 进行演示, 得出“能组成三角形”.

(3) 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用竹签去寻找三角形三边的长应存在一个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4) 得出结论 (来源于动手实践, 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 .

这样的教法既促使学生探索, 又能将思维引申,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类似的教学方法很多, 只要教师善于结合学生特点, 别出心裁, 就能取得效果.

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制作一只“飞”的彩蝶, 当这只司空见惯的花蝴蝶“飞”上屏幕时, 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 表现异常活跃和好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 很快就从蝴蝶两只翅膀在运动中的现象认识了轴对称的图形, 并能举出许多轴对称的实例.接着, 通过对屏幕上两个轴对称三角形的演示, 引导学生顺利地找出对称点、对称轴和对称线之间的联系, 从而得到了轴对称的三个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三、课堂练习———巩固兴趣

只有兴趣不断延伸, 学生学习数学才有后劲.课堂练习要有层次,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发展不平衡, 由易到难、形式多样, 选题也应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练习也应分为基础题、发展题和综合题, 练习的形式也可以穿插在教学中,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题, 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深化兴趣

怎样演好课堂教学的“收场戏”, 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是值得研究的.小结方式也多种多样, 如何结尾, 应根据教材的内容, 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来设计, 这里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 存疑式结尾

课堂教学结束时, 有意留下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讲“三角形内角和”时, 设计如下的问题:

1. 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多少度?

2. 任何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能不能推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如此一来, 既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又造成了悬念, 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二) 歌谣式结尾

采用歌谣式结尾, 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有利于学生概括知识, 揭示规律, 强化记忆.如复习完“梯形常见的辅助线”后, 我给学生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要么平移腰, 要么作出高, 有时平移对角线, 有时延长两腰到相交, 腰上有中点, 赶快作旋转, 造成新图形, 效果最明显.”

(三) 框架式结尾

将所学知识以一个简明扼要的框架表现, 一目了然.

值得一提的是, 课堂小结也要师生共同完成, 或者由学生自己完成.小结中教师要发现学生问题, 及时加以补救, 要利用小结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怎样激趣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英语来说尤其有效,没有兴趣谈何学习,硬逼着学习,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有何意义,所以小学阶段应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主,使学生产生对英语的持久性的兴趣。

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总体水平不是很高,主要问题是有些老师把握不住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向,搞不清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它的课堂教学应该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自身特点,这一点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刚接触到英语这门学科,所以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怎样搞好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实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印象,成功的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产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搞好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我认为,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这对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首先应该通过动作、言语让学生意识到你是愉快的、轻松的。比如夸张的教态、幽默的语言等。另外,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它的操作性很强,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地、积极地发言和大胆地参与。只有让英语教学活起来,才能吸引学生,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有了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英语课就有了生机。

2、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

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当他们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或演出时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时,他们感到欢欣鼓舞。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听、说、唱、画、游戏、表演等各种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他们无意识地学到了知识,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

3、正确地使用课堂评价手段和激励机制

激趣入门,快乐课堂 篇6

一、创设情境,氛围激趣

教学情境能够以直观的方式再现课本抽象的内容、知识,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他们通过感性认知而获得表象,运用表象进行直接的“形象思维”,情境教学正是从感受形象开始,以情激趣,符合儿童思维的特点。因此直观的内容才能使他们学得更快、更有兴趣。情境的创设还可以避免以前填鸭式教学平铺直叙带给学生的紧张,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好的情境创设还能够给课堂教学定下感情基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我经常创设以下几种情境:(1)诗歌、歌谣式情境。如教学汉语拼音,抽象的汉语拼音配上歌谣,变得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易懂易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2)激发情感式情境。比如,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我通过多媒体首先出示一个漂亮的棉花姑娘出来要和大家交朋友,学生都乐于和她交朋友,接着出示生病的棉花姑娘,学生都关心起了棉花姑娘,问她怎么了,要给她治病。通过情境的创设打开了学生的心灵、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学习效果好。(3)悬念式情境。譬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我创设了“国王宣布:谁能用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规定的日子到了,手捧空花盆的雄日成为继承人。这是为什么呢?”的情境,学生产生认知矛盾,有了探究的欲望,不读完课文就不能解开谜团,学生学习兴趣陡然激起。(4)模拟式情境。还是《棉花姑娘》一课,我让学生戴着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等头饰模拟课文对话,让学生感同身受,激起学习兴趣,既了解各种益虫的不同,又体会到有一技之长能够助人为乐的好心情。

二、动手操作,体验激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好动,有时上课会不自觉地动起来,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爱听课,而是因为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因此,动手操作能够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一年级语文教学尤为需要动手操作,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特别在第一学期学习拼音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当教学声母“b”和韵母“u”的四声拼音时,教材中插入了几幅生动的图片,有利于帮助学生记住这些拼音的发音。在课堂结束之后,我便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语文作业:根据所学的知识,画出声母“m”和单韵母“u”发音的插图。这样有趣的游戏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通过这样的环节,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亲自参与、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拼音卡片,这样便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制作出各种各样有趣的拼音卡片,有桃子形状、有动物形状、有树叶形状等,重要的是在课堂上我会特意向他们借其中的几张自制拼音卡片用来教学。通过这些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进一步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实践证明,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动手操作建立在学生的表象思维之上,是学生学习的直观化;动手操作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习变成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

三、穿插游戏,玩乐激趣

新课程改革提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游戏越来越成为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开始。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绚丽多姿的游戏、玩耍的世界中踏入校门,他们活泼好动,充满童趣,但持续集中注意力时间短,课堂教学中穿插运用游戏能很好地克服这一弊端。因此,尽可能地通过游戏、表演、操作、动手模拟等活动,让他的眼、耳、脑、手、口等一起“动”起来,以“动”激活识字教学。例如,在教学《操场上》时,可组织学生玩“快乐传真”的游戏。上课前,我先把要学习的“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等六组词分别写在卡纸上,游戏时,一个学生看了纸条后,要提高自己的理解把文字转化为动作,让下面的学生来猜,猜对了得分,猜错了扣分。下课后再把学生带到操场上,一起玩一玩。当学生在操场上尽情地欢跳时,试想一下为什么“打球的‘打、拍皮球的‘拍,拔河的‘拔”都是提手旁,而“跳高的‘跳、跑步的‘跑、踢足球的‘踢都是足字旁,还用得着教师再费力地去强调吗?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课堂中适当地安排游戏,把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活力,使学生不会感到上课疲劳。同时,学生在游戏中学得特别快,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学习效果非常好。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活跃了课堂气氛,寓教于乐。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对游戏的参与,教师不仅是游戏的设计者、组织者,也可以是游戏的参与者。游戏不仅小孩可以玩,大人也可以玩。教师参与游戏,一方面可以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学生更易于了解游戏规则,更容易参与到游戏中来,平常躲在角落的学生也有了热情;另一方面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的兴趣更浓了,更投入地参与到游戏中来,课堂气氛更活跃了。

当然,游戏的设计要得当,设计应当避免走入误区,否则整堂课将会本末倒置。我认为,要针对具体教学目标,结合特定教学内容,把游戏充分结合到语文低年级教学课堂之中,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应该遵循以下游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游戏应紧扣教学目标、游戏应契合教学内容、游戏应符合学段特点。

游戏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彰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特点进行游戏设计,使游戏设计的目的明确,我们只有立足游戏的精神实质,从游戏的目的、功能入手,从学生对游戏的需求出发,对本应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游戏”进行“深度耕犁”,让游戏在凸显情趣的同时达成“游戏为教学服务”这一终极目标。

四、由扶到放,化难激趣

由于一年级学生语文知识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很注意化难为易,让学生学得更容易,这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就来了,学得更有兴趣了。如,教学看图写话,一年级学生词语、句子的积累有限,平常又练得少,偶尔在试卷中碰到看图写话,学生觉得特别困难,无从下手。很多学生平时能说会道的,可在试卷上却写不出来,看着横线那么多,心里直发毛。为了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我先让他们看图完成填空[ (时间), (谁)在 (地点) (干什么)。]要求学生写一句话,学生很快就写出来了。受到我的表扬后,学生对写话有了信心。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人物的动作、神态,先让大家说一说,接着试写(不会写的字可写拼音),很多学生写得非常好,对写话也有了兴趣,以后再碰到看图写话都写得不错。看,这就是由扶到放、化难为易的效果。

五、正面评价,赏识激趣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大人如此,小孩更是如此。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赞赏能够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赞赏能够使学生更乐观、更自信,赞赏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受到老师的表扬,顿时觉得老师很亲切;受到同学的赞赏,同学之间的关系更融洽。课堂上,我从不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赞赏,不放过他们的点滴进步,把不同难度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学生,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受到表扬。

当然,这种赞赏必须是真实的。因此,我提倡民主评价,把评价的主体交给学生,把评价的标准多样化。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表扬,都能得到同学的赞赏,学生争相表现自己,语文学习兴趣更浓了!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数学课堂激趣初探 篇7

一、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趣

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载体, 利用它可以实现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如果用乏味的地方话来讲课, 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经尝试, 我觉得上数学课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激趣的前提。二是讲课的语言要抑扬顿挫、娓娓动听。如在讲授三年级分数一章节时, 在上课伊始, 我这样给学生说:“亲爱的小朋友们, 今天我们一起到数学王国中认识一位新朋友, 想知道它的姓名和外貌特征吗?”这样一问, 宛如一石击起千层浪, 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利用老师的亲和力激趣

课堂教学中, 老师身兼数职, 充当导演、编导、演员等角色。因此老师就应像电影演员一样, 表情要丰富, 动作要大方, 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如在讲几何知识时, 老师可边说边用食指勾画其形, 让学生跟着比画, 并说出其特征。

三、利用实物教具激趣

实物形象、直观, 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 进而内化成清晰的抽象思维, 这也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如在讲授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把苹果带进课堂, 一人平均分一个, 然后同桌的两名学生拿回一个苹果给老师, 这时我问手中只有一个苹果的同学, 如何平均分给你的同桌, 请分一分。课堂哗然, 学生们边说边笑亲自动手操作。经老师的引导及学生的互动、合作交流, 一堂课在分苹果中落下帷幕。学生也从实践活动中懂得了1/2、1/4的意义, 认识了分数, 由表象形成了深刻明晰的概念。试问这样一堂活动课还不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吗?

四、巧妙设疑激趣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在执教中, 老师要诱发学生质疑问难, 使学生头脑中产生风暴, “一石击破水中天”, 一改“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的平静。让他们脑海中波涛跌宕, 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如我在指导学生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 我采用启发置疑 (如何计算梯形面积) —鼓励质疑 (让学生动手数方格子解决, 可一块梯形土地如何计算呢) —诱导释疑 (根据已知经验让学生动手剪、拼, 探究拼成图形面积与梯形上底、下底、高都有什么关系, 进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样一来学生在善于求疑—大胆质疑 (用不同方法求梯形面积) —创造性释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就得以体现。与传统的讲、听相比, 质疑会让他们在动手动脑中永远保持一颗乐学的心。

五、优美、简洁的板书激趣

大部分数学老师只注重逻辑推理, 往往忽略了重要的阵地———板书。优美、简洁的板书对学生的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板书要重点突出, 简洁明了, 形式优美, 可用彩色粉笔“画龙点睛”, 也可用符号“锦上添花”。同时字迹规范也会对学生的书写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物理课堂导入如何激趣 篇8

一、利用魔术的新奇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魔术以其新颖、别致和不可思议吸引着亿万观众的眼睛, 其实魔术表演运用了大量的物理知识。所以, 教师可以利用魔术的神奇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讲“电荷”一节时, 教师把一根香烟竖直在桌面上, 教师的左手拿一毛皮包住一橡胶棒的一端, 用右手握住橡胶棒的另一端, 把毛皮包住的那一端抽出后靠近香烟旋转, 香烟立即被吸引了“跳起舞来”。接着把这个实验引到高潮, 让学生来体验一下。同样教师用一只手拿着毛皮包住橡胶棒的一端让学生拿住橡胶棒的另一端抽出后去靠近竖直的香烟, 但香烟不会被吸引。 (在学生抽出橡胶棒时, 教师把食指和拇指放在毛皮前, 对抽出的橡胶棒轻轻地一摸, 使摩擦带电的橡胶棒上的电荷导入手指)

这样的现象学生觉得很惊奇, 并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而且记忆深刻, 在这样的氛围下讲解知识, 可立即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二、利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 通过大量的声、光、电、味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学习之始便在感官上承受大量刺激, 获得大量感性信息, 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问题, 在一系列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疑问的启发下, 促使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起到“激其情, 引其疑”的作用。

例如, 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中, 把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 通过漏斗用力向下吹下面的乒乓球, 会发生什么现象?乒乓球会下落吗?学生从生活中的经验知道, 只要撤去托乒乓球的手, 即使不向漏斗嘴吹气, 乒乓球也会自动下落。按照这个思路, 一定有学生认为:如果再吹气, 乒乓球会下落得更快。做这个实验前, 教师可以进行探究的引导, 经历提出问题、简单的猜想和假设, 经过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过程。做实验时, 学生看到的实验现象出乎他们的意料, 这样引发的认知冲突, 必能激起其求知欲。

三、利用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把学习当成乐事。学生在轻松愉快、兴致勃勃的心境中进入了新课学习, 同时通过游戏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 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种情况下, 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

例如, 在“摩擦力”这一节中, 将60粒小玻璃珠放在水槽中加入适量的水和洗洁精, 然后请三位同学在一分钟内分别用筷子、镊子和虎口钳来夹水槽中的玻璃珠比赛, 学生用“石头、剪刀、布”来选用三种工具。

胜者优先选用的多数是筷子, 因为筷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工具。比赛结果出乎学生意料:用筷子的没有用镊子的夹得多, 而用镊子的又没有用虎口钳的夹得多。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利用学生看到的现象, 唤起学生的注意, 引起学生思考, 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素材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十分自然地导入新课教学。

例如, 在讲到“惯性”概念时, 可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一辆公交车上, 乘客很多, 先后上了几个青年男女, 由于交通拥挤, 公交车司机连续踩了几次急刹车, 致使女青年后面的几个男青年连续几次碰到了前面的女青年。第一次碰到, 那几个女青年只是看了后面的几个男青年一眼;第二次碰到, 那几个女青年狠狠的又看了后面的几个男青年一眼;第三次碰到, 女青年就开口骂到:“你们几个真是德性差。”而那几个男青年中的一个回答说:“对不起, 小姐, 这不是德性, 是惯性。”通过学生生活中体验过的一个生活经验引起学生思考, 那么什么是惯性呢?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激趣六法 篇9

一、以“需”引趣

兴趣是建立在认识和需要的基础上的.学生进行学习总是受一定的学习动机的支配.在学习动机中, 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 或叫求知欲.在教学中, 教师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对他们有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建立在正确求知欲的基础上的兴趣才能为进一步发展到建立在创新欲上的兴趣奠定基础.

二、以“疑”引趣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教师若善于把握学生的好奇心, 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知识的认识过程中, 要善于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进取状态, 这时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如学习“角的度量”时, 教师可以出示以下问题: (1) 你在量角器上看到了什么? (2) 角的度量单位是“度”, 1°是怎样确定的? (3) 角的度量步骤是怎样的? (4) 试量出书角的度数是多少.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主体地位上来.

三、以“得”引趣

作为一名学生, 出于好奇的心理, 他会对一些学科产生一定的兴趣, 当他产生了这样的兴趣, 在心理上就会萌生学习动力, 从而获得自我心理预期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讲好, 使学生每课都学有所得, 所得愈多, 兴趣愈大, 反馈越强, 知识雪球就会越滚越大.正像古语所说:“兴趣产生于知, 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四、以“新”引趣

求新是正常人的心理.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直接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焕发的特点直接引起的, 新颖的教学内容和不落俗套的教学方法, 都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直接兴趣.比如, 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之前, 先要求学生用长为6 cm, 8 cm, 10 cm, 长为4 cm, 6 cm, 10 cm, 长为4 cm, 5 cm, 16 cm的三根细铁丝分别组成三角形模型,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二、三组铁丝不能构成三角形, 并产生疑问, 这时学生会迫切地想知道原因, 这一教学方法就非常新颖, 教师就此因势利导,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以“乐”引趣

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场所.在教学中, 教师要适当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实例资料、趣闻轶事来进行教学, 也可穿插一些小故事、智力竞赛等游戏活动, 来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发展思维, 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如在讲解“统计初步”这一部分内容时, 引入一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 有一个吝啬的财主, 让儿子去买一包火柴, 临走时叮嘱儿子, 火柴要根根点着火, 儿子买回了火柴.财主问:“儿子, 火柴是否根根点得着”?儿子响亮地说:“我把每一根火柴都点过了, 根根点得着.”在同学们哄堂大笑之后,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去办这件事, 你应该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起来,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以“难”引趣

俗话说“乐趣寓于疑难之中”, 学习要有一定的难度, 形成一种可望而经过努力又可及的状态, 使多数学生既不感到高不可攀, 但又不是轻易地可以学懂它, 非经过一番动脑筋不可.如果将数学知识比作果子, 学习数学喻为“摘果子”, 就应该是“跳一跳, 摘得到”.要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乐趣, 体会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 并在克服困难中磨砺思维, 提高智力水平.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 付出长期的努力, 创造乐学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 力求让学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学习.

语文课堂激趣略谈 篇10

新课程对高中生学习语文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在授课时, 给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烈兴趣。《大堰河, 我的保姆》 (人教版必修一) 第十二节中说“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诗人, 你会选择哪种颜色?谈谈你的看法。学生的智慧之门被打开了, 有的说:“用金色, 大堰河的心像金子般闪着金色的光芒。”有的说:“用黑色, 黑色本身给人一种沉重, 痛苦的感觉, 主人公大堰河的一生饱受压迫、剥削、摧残, 痛苦不堪, 这与黑色的内涵很近。”有的说:“用红色, 红色是鲜血的颜色, 大堰河把我养育成人, 其间每一步成长都牵扯着她的心, 她要付出多少心血呀?”有的说:“同意作者的观点, 用紫色, 写出了大堰河灵魂的高贵与美丽, 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感激与赞颂。”尤其一个女同学说:“我认为用‘透明的灵魂’最好, 因为从诗中可知, 大堰河的命运是极为坎坷悲惨的, 她受尽凌辱, 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 但是在这种境遇下, 她依然含着笑, 生活着, 没有任何怨言, 所以说她的灵魂很纯洁, 纯洁的没有任何瑕疵, 干净到没有任何颜色。”此时此刻, 学生的兴趣之火已被点燃, 课堂成为他们思维碰撞, 发表观点的平台。

二、仿写激趣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 教师利用教材, 在课堂上设置仿写题,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囚绿记》 (人教版必修二) 一文中, 作者用“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 点明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和赞美。我启发学生, 绿色象征生命, 充满活力, 而其他颜色也有自己的特征。请同学们当堂仿写, 学生积极发言, 有的说:“我要借蓝色来比喻宽广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红色来比喻热烈的爱和幸福。”有的说:“我要借金色来比喻成熟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白色来比喻纯洁的爱和幸福。”有的说:“我要借紫色来比喻高贵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粉色来比喻温馨的爱和幸福。”博得同学阵阵热烈的掌声。一堂课轻松的下来, 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同样在教《大堰河, 我的保姆》 (人教版必修一) 时, 诗中第七节用了六个“她含着笑……”的句子, 我要求学生用父亲、母亲、老师、同学等“含着笑”开头, 每一个开头至少写三个句子。学生同样结合生活实际, 仿写出了精美又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句子:“父亲含着笑, 抚摸着孩子的头;父亲含着笑, 扛着锄头走出大门;父亲含着笑, 看着沉甸甸的麦穗……”不仅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还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描述课文插图激趣

新课改课本有许多插图:有的是对某一段课文的说明, 有的是对主人公的绘像, 有的是跟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 借助对插图或图片内容的描述, 不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动物游戏之谜》 (人教版必修三) 一文时, 要求学生对课本的插图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 学生对“北极熊在游戏” (人教版必修三59页) 图片描述为:“深情对望”, “小子, 别狂”, “漫步人生”, “你瞧, 我们幸福吗!”。把图片描述得妙趣横生, 富有人性美。再如在学习《老人与海》 (人教版必修三) 一文时, 让学生根据“海明威像” (人教版必修三26页) 和“海明威纪念邮票” (人教版必修三27页) 对海明威来一段肖像描写。学生写到:“战争的硝烟, 冒险的风霜, 时光的留痕, 在他脸上刻画着异样的沧桑。宛如杂草一般杂乱不齐的胡须, 沟壑一般深浅不一的皱纹, 还有那双深邃的眼睛, 始终透露着勇敢坚定的硬汉本性, 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这个英雄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学生通过描写, 观察能力提高了, 文章也理解得更深刻了。

四、情境活动激趣

数学课堂激趣“四法” 篇11

【关键词】趣味 数学课堂 激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79-02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如何让数学课堂生机盎然、妙趣横生呢?笔者认为,“激趣”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也是最直接、最活跃的学习动力。如果教师能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恰到好处地利用趣味资源,调动学生惊奇、兴奋、疑问等情绪,就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趣味动画,激发学习动力

数学是一门很抽象、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阶段的孩子思维发展虽然有了一部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多媒体课件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动态演示,可以彰显其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让孩子对数学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时,它对思维发展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数学课堂上使用趣味动画,无疑为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泉,使枯燥的数学知识灵动起来,变得有趣了。

例如,在教学“等量代换”这一知识时,替换的过程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明白1个西瓜的重量等于16个橘子的重量,教师可利用FLASH软件,将替换的过程制成动画效果,利用电脑逐个动态演示:先出示一架天平,在天平的左边放上1个西瓜,右边放上4个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是保持平衡的。然后,把4个砝码逐一替换成橘子,动画演示每4个橘子替换1个砝码的过程,直到全部替换完为止,让学生观察此时天平也保持平衡。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到整个替换过程,知道1个西瓜的重量等于16个橘子的重量。这样的演示能在学生脑海中建立等量代换的表象,使学生初步理解如何进行等量代换,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实物演示完后,教师再逐步过渡到较抽象的等量代换中,如用字母、数字或图形符号等代替实物,出示像“☆+○=120?☆=○+○+○☆=?○=?”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自行尝试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最后再进行电脑演示加深理解:先将☆=○+○+○代入到☆+○=120中,得出○+○+○+○=120,从而推导出○=30,☆=90。动态演示给予孩子强烈的思维刺激,使学生的学习印象更加深刻。这样的趣味动画教学,将复杂的过程通过直观的演示,使抽象思维过程变得更加浅显易懂,促进孩子的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发展,充分发挥了教学的有效性和能动性。

二、巧搭趣味平台,挖掘探究潜能

夸美纽斯认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做到立足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善于创设富有情趣和启发性的趣味平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趣为出发点,让抽象的数学形象化、静态的数学动态化,把学生带入一个喜闻乐见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去学习,方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如教学“平角”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的趣味活动:一是“画一画”:画出锐角、直角和钝角,复习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二是“看一看”:观察闹钟上随着时针和秒针的变化,角有什么变化;三是“转一转”:利用活动角来充当时针和秒针,旋转出各种角,当旋转到两针连成一条直线的位置时,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四是“议一议”:小组讨论当两针连成一条直线时,是什么角,这个角的两条边在哪儿,角的顶点呢。实践表明,学生对课堂上的画、看、转等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具有层次的、开放的、有趣的多种活动中观察、讨论、思考,对平角的认识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完成了对平角知识的探究。

又如,教学混合运算“20+8×4”时,对于“为什么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笔者搭建了这样的一个趣味平台——让学生从买东西的生活体验中悟出这一运算法则。笔者先模拟一个“小小售货员”的情景,再现购买物品的片段:一学生买一个20元的气排球,一学生买4支同样的自动笔,每支6元。售货员问:一共要付多少元?学生列式为:20+6+6+6+6或20+6×4。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20+6×4”该如何算。然后,请学生汇报,并根据具体事例说明为什么先算“6”与“4”的积,使学生明白购买两种不同物品的总价时,要分别算出各自的总价,然后再计算它们的和。最后,让学生体验购买两种物品的情况并算出总价。在具体事例中,学生归纳出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三、巧教趣味解法,提升数学技能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潜在的智能,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让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鼓励求异思维,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追求别出心裁,敢于标新立异,探索与众不同的趣味解法,从而提升数学技能。例如: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80千米,行6小时可以到达,如果5小时到达,平均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学生积极思考并列式为:80×6÷5。这时有一名学生提出这样的列式方法:80+80÷5。这个式子一出来让其他学生感到很惊讶。于是,笔者就让这名学生说说他的想法。当这名学生说完自己的想法时,同学们都赞叹不已,夸他的想法奇特又有趣。的确,有时学生的想法有很多,有的想法甚至连教师都意想不到,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有价值的信息,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趣,越学越带劲。

又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把一个棱长6cm的正方体平均分成两个小长方体,求每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往往容易想到的是先找准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利用公式求解。显然这种方法比较复杂。而有的学生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利用示意图观察并发现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正方体四个面的面积和,列式为:6×6×4。这种方法明显比前一种简单多了。多么独特有趣的想法呀﹗教师对这名学生的解法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技能,同时使数学课堂精彩纷呈。

四、巧设趣味练习,提高解题技能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课堂练习是最好的检测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的“荧光屏”。有效的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与设计的练习密切相关,教师设计的练习是否有效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题型。练习要有趣味性,可以是游戏、抢答、谁最棒等;要有层次性,既要重视“学困生”的发展,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尽可能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得到发展。不同层次的练习,既能使单调的数学习题趣味化和多样化,又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最终提高解题技能。

如教学完“乘法分配律”后,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题。题型可以是填空题,利用具体数给出等式的左边——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或一个数乘两个数相加的和,要求学生利用乘法分配律填写右边的式子,也可以用图形或字母代替具体数,如(○+△)×□=( )×( )+( )×( )。

2.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提高题。题型可以是判断题或计算题。这部分练习可以出一些乘法分配律的反运用题,如20×18+20×52。

3.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挑战题。例如:25×41-25,比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谁就最棒。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好胜心、好表现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在探究中探求某种策略,出现了不同的解答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因为在思维方式上另辟蹊径,更有利于其知识能力的迁移与提高。

无论是一个巧妙的比喻,还是一个有趣的游戏,或者一个恰当的小幽默,都可以使学生回味无穷,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努力创设新颖的、生动的、多样化的趣味情境,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地遨游。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激趣手段去设计好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浅谈数学课堂激趣 篇12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讨论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是预设课堂讨论环境。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针对教学内容和课型模式, 从协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出发, 从师生信息沟通交流渠道入手, 灵活运用教学艺术, 充分发挥课堂激趣的作用。创设一个激发兴趣的环境很重要,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的解决问题”时, 出示题目:“李老师带全班50人去游小南海, 成人80元/人, 儿童半价, 团体票40元/人 (30人以上) 。怎样购票合算?”小南海是我们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 学生都熟悉, 兴趣就来了, 都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很快找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可见兴趣环境是学生的情绪倾向、产生的愿望、课堂气氛三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结果。

其次是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如运用引诱法根据学生的探究心理、好奇心, 通过设置矛盾来引发学生的探索愿望, 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具有思维价值的争论点, 精心设计问题。例如:教学“分数认识”时, 出示:“4个饼, 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 每人分得多少个?2个饼呢?一个饼呢?”因为学生只学过整数除法, 所以争论不休。争论点因为不同的观点而碰撞、因为理解的差异性而各抒己见, 因为每人理解的程度不同而努力为自己的观点去找理论依据。这样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旁观者、引导者。

再次是巧妙地运用反击法。每当教师从正面提出问题而出现无人响应的僵局时, 或者是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不愿意深入细想时, 这时教师可以从问题的反面入手, 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 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用自己的见解来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解决问题”时, 一种方法解答后, 提问“谁还有别的方法?”无人应答陷入僵局。师:这是下学期的内容, 不挑战了, 等下一学期解决吧!这时全班都反对, 有人提议“让我们讨论一下?”师:“好吧, 给你们5分钟。”学生学习兴趣来了。分组讨论后每一个组都找到了另一种解答方法。可见反击法可以创造讨论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灵活设计课堂的激趣方式

数学课堂一直都被认为是枯燥无味的。既没有华丽的词藻, 又无有趣的故事情节, 也没有生动的画面。只有平淡的字句, 永远不变的数据。却要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平淡的字眼, 用心思考, 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课堂的激趣方式就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激趣的方式。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发散思维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突破原来的思维圈, 在解决问题时尽可能提出多方面的设想或各种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法。比如: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有这样一道题:25+25+25+20+25+25=?要求学生用乘法计算, 经过思考, 一部分学生主张:这道题不好用乘法计算, 因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这道题里有一个加数是20, 这种想法不能突破原有的知识圈, 另一部分同学不同意这个观点, 提出了自己的算法:

这部分同学能动脑筋, 想办法, 能突破原来的知识圈, 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过分析比较, 认为第三种是最简便最有创造性的方法, 可见, 创造性思维就是从发散思维发展而来的。

第二、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定向讨论, 激发学生兴趣。这种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先定向导入, 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归纳总结。定向导入,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点, 提出问题, 使学生按一定方向思维。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是由浅入深层层启发, 步步引导, 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向新的台阶迈进, 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归纳总结阶段, 学生对问题的结果归纳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然后教师根据教材要求用规范的语言总结, 顺势把问题拓展, 指导学生向更深层次理解, 这样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利用“图画”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 善于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考, 为了适应小学生这一认识规律, 可以用图画来激发兴趣。比如:讲加减法时, 可以用简笔画出示题目,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来进行教学。如果把简笔画变成图片涂上颜色出示给学生, 学生兴趣会更浓, 若再能把静态的图画变成动画片, 设计成课件让这些图画动起来, 效果还会更好。比如“一列火车长240米, 这列火车每秒行驶15米, 列车通过隧道用200秒, 隧道长多少米?”设计成动画展示给学生, 学生很快就明白列车所行的路程是隧道长和车身长的总和。列式:15×200-240=2760米。这样做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 凡是擅长书画、制作课件的教师可以多运用这种方法。

四、以“奇特”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小故事, 引导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 会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讲解“年月日”时, 讲述:“一个通缉犯逃往香港准备出境, 当他出示身份证时, 显示是1982年2月29日出生, 香港警察果断地将他扣押, 顺利地抓到通缉犯。你知道这位警察是怎么判断这位逃犯的吗?”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学习年月日知识, 用这一奇特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气氛活跃了。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又诱发了学生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的探索欲望。

五、贴近生活实际,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枯燥的数学知识如果能融进学生有趣的生活画面, 或者把一些例题编成生活味浓厚的数学问题, 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样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我喜欢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信手拈来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 比讲解数学书上的例题效果更佳。比如“学校组织大课间操表演, 抽四、五、六年级参加, 四年级11个班, 每班抽20人参加摆手舞表演。五年级10个班, 每班抽30人参加武术操。六年级9个班, 每班抽40人参加艺术体操, 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表演?”题目出示后, 引起学生热烈讨论,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很快就解答出来了。这是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参与的活动, 解答起来当然得心应手。学生也认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来源于生活, 学习数学知识又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产生了亲切感, 淡化了数学知识的枯燥味, 保持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上一篇:滑雪场的管理下一篇:小学英语游戏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