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堂激趣三法

2024-06-23

思想品德课堂激趣三法(通用5篇)

思想品德课堂激趣三法 篇1

摘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从九个方面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采用“激趣式”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从而达到教与学双边配合的理想效果。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激趣艺术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对思想品德概念、观点的论述如果采用枯燥的讲解,教条主义的说教,则只会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到厌烦,课堂教学显得空洞、苍白无力,很难让课堂活跃起来,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教师只有在课堂上真正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有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因此,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介绍几种激趣方法。

一、以需激趣。兴趣来源于认知和需要,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总是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称为求知欲。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产生浓厚兴趣, 最根本的是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思想品德对他们有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只有建立在正确求知欲基础上的兴趣,才能为激发浓厚兴趣奠定基础。

二、以疑激趣。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考问题、探究真理是学生求知过程中最大的乐趣。老师要善于设置有一定难度的疑问,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状态,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难激趣。“乐趣寓于疑难之中”。学习思想品德要有一定难度,因为有一定难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学生对自己完全熟悉的东西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他们暂时不懂但经过努力可以弄懂的东西, 即新颖而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再者,一定的难度可以刺激学生智力的发展。刺激是大脑发展的营养,难度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负荷,磨砺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如果把思想品德知识比作果子,把思想品德学习喻为摘果子,则应该是“跳一跳,摘得到”。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思想品德过程中克服困难的乐趣, 在克服困难中磨砺思维锋芒,提升智力水平。

四、以境激趣。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之中,即通过熟悉的社会生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情境教学注意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独角戏、注入式的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情景模拟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导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五、以创激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有所发现和创造,就会产生浓厚兴趣,产生自觉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凡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都应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解决,切忌越祖代庖。

六、以乐激趣。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教师要适当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实事资料、趣闻轶事进行教学,这样必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七、以言激趣。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知识信息的载体,也是连接学生心灵的桥梁。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就好比是点燃兴趣的火柴,有的教师能点燃兴趣,有的教师只能浇灭兴趣。所以,师欲善其教,必先美其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思想品德课的感召力、说服力、战斗力也来自一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能拨动学生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八、以情激趣。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呢? 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情绪可以互相感染,心理学上称为情感效应。要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课时必须精神饱满,情绪高昂,以自己的状态,带动学生的状态,使二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九、以具激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视觉效率比听觉效率高30%左右。直观教具是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器官、特别是视觉感官,激发学生的感知兴趣,从而有助于学习。古代教育家荀子曾经指出,教学应以“闻见”为基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也说明了加强教学直观性的重要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教师若能以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则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以眼睛和耳朵为主的各种感官,使学生感受逼真、理解容易、印象深刻,从而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他们主动地获取更多知识,不断地发展自己。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采用“激趣式”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从而达到教与学双边配合的理想效果。

思想品德课堂激趣三法 篇2

关键词:巧妙导入;兴趣;高效课堂

近年来,衡阳市中考改革,思想品德科目实行开卷考试。开卷考试,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此同时,也让一部分学生走进了只要翻书就能完成考试得到高分的误区,从而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索然无味。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打造兴趣盎然的思想品德教学课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更是打造高效课堂、愉悦课堂的突破点。因此,作为教师,可以从导入环节入手,采用不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充满生机的课堂教学。本人根据自己的上课实践,就如何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打造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从生活现实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理论离不开实践,高尚的情操离不开生活现实。只有将思想品德的教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来学习,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真正实现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消费者的权益》时,我在课前收集了身边的消费行为,如学校小商店销售小食品是否标有生产日期、保质日期、QS标志等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现象来导入新课,让学生针对这些消费行为展开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导入使学生认识到了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教学“电视机的变迁”(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4年初审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时,我让学生先介绍自己家的电视机,再阅读教材的阅读角,最后谈谈感受,使学生从电视机的变迁深刻感受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祖国的变化,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萌发报效祖国的壮志。整个课堂,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显著。

从生活现实入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利用时事热点,引发学生的关注

思想品德课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这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与社会接轨。利用时事热点来导入新课的学习,可以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关注,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飞天梦想”时,上新课前,我向大家宣读了第十届中国航展于2014年11月11日至16日在广东珠海举行这则消息,并提问:(1)第十届中国航展会展示些什么?(2)我国的航天成就有哪些?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关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在教学“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时,我从“中国梦”这个热点话题入手,组织学生讨论:“中国梦”的实质是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与交流。

在教学中我们要将思想品德课新知的讲授与社会所普遍关注或关心的话题联系起来,以备受关注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特点,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用滚动的文字、优美的图片、动听的声音、动态的画面来传递信息,让静止的文字教材丰富起来,立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教学“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剪辑清末中国落后挨打的视频和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的视频进行播放,引导学生探讨其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

在教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特点,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与文字资料,制作成课件,向学生形象直观立体地展现出来,从而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此时再进入新课的学习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

四、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

我们的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初中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强大动力。

如,在教学“网络交往新空间”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已广泛地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评论网络呢?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较为熟悉,对此有太多的感触,激起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再如,在教学“拥有财产的权利”时,我首先借用了网络流行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这一句话,让大家思考:(1)事实真的如此吗?(2)你爸的钱就是你的钱吗?(3)为什么电视广告大多借用明星、名人?通过这几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轻松地解决了财产的所有、财产的继承、无形的财产几个问题,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富有艺术性、挑战性与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仅可以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还能够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发表了个人的独特见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是一种愉悦的双边活动。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特点,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我们就一定能够打造高效的课堂,享受到课堂教学的乐趣。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激趣“三法” 篇3

一、以“情”激趣

学习一种语言一定要有语言环境才能学得好。比如, 南方人学普通话, 若能到北方生活一段时间, 受到地道的普通话的熏陶, 胜过读书、学习几年。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 学习英语是在汉语的氛围下进行的。没有英语环境, 教师就要刻意创造英语环境。如我对五年级新生, 一开始上课就用英语向他们问好, 作自我介绍 :Hello, boys and girls.I'm your English teacher.My name is Song ya.You may call me Miss Song.Welcome to study English.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the battle.I wish you work hard at English and good luck.课堂用语也是用英语说的。.教师说这些话时, 不必担心学生听不懂而影响教学进程, 可用明显的体态语言, 必要时用中文翻译, 使学生明白。其次, 要淡化课堂意识, 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生活语境, 如借学习用品、互相打招呼、问路、上学、回家、道别等内容, 让教师和学生扮演里面的角色, 使学生仿佛真的在英美国家里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 参与性很强, 使严肃的课堂变成了生动活泼的英语交际场所。这样, 给学生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 在英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掌握英语。

现代教学, 不能停步在过去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 而应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利用实物、挂图、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录像片、电影和计算机进行英语教学, 形象直观, 生动活泼, 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的英语。”所以作为现代教育者, 就要经常利用图片、实物、收录机、幻灯机、录像机等辅助工具, 利用情景和设置情景进行教学。这样 , 就使学生直接地、具体地获得英语知识。例如, 我在教“学习用品”一类单词时, 我拿出一支钢笔说:This is a pen.又指着铅笔说:That is a pencil.然后让学生学习“pen”和“pencil”这两个单词, 学生就很直观地学会了它们。在讲到“职业”类内容时, 我先出示医生、护士、教师、农夫身份的挂图, 接着边指着彩图 , 边用英语向学生介绍doctor, nurse, teacher, farmer等单词。语言和情景相交融, 使学生仿佛进入了语言活动的真实情景, 收到了很强的临场效果。

二、以“玩”激趣

小学生天性好动, 注意力易发生转移, 乐于参与游戏活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愉快的环境, 设计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学生, 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若能将知识溶于游戏之中, 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 在蹦蹦跳跳中学习英语, 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虽短短几分钟, 但却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我在教人体部位的单词face, mouth , nose, ear时, 我将几个学生叫到黑板前, 让他们做"Touch your face /mouth/nose/ear"等动作, 做对的, 下面的同学说"Yes!", 做错了, 下面的同学就说"no!"。也可以由教师说:"Touch your face."让全班同学做动作。通过这一游戏, 学生就很容易地掌握了这些单词。.

从儿童心理特征来讲, 学生在唱歌时, 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 在感到松弛、愉快、满足的同时产生兴奋情绪, 歌声既能使孩子们集中注意、提高兴趣、乐于求知, 又能巩固和加速记忆。人的生理机制表明, 大脑左半球善于处理言词、数理、逻辑类的信息;右半球是记忆、识别文字和音乐旋律, 并进行模仿的中枢。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很好地利用唱歌这种形式, 也就是将大脑的左半球的抽象思维功能与右半球的形象思维功能合二为一, 其功效是不言而喻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音乐教学的辅助作用比其他教学手段所产生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深刻的道理。

三、以“动”激趣

快节奏教学并非语速快、内容进程快, 而是根据儿童心理和语言作为技能来学习的特性进行多形式、多手段、多环节的课堂操练。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有意注意时间短暂, 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要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的优势, 以学生能接受的快节奏来组织教学。对课堂高密度、快节奏的教学设计, 我采用如下方法:

热身运动, 课前先让学生Sing a song, 接着让学生作一分钟Every day English的演讲, 让课堂一开始就很快充满了英语气氛。

利用幻灯片, 上课时利用幻灯片帮助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生动、直观的图片, 使学生对已学的内容过一次“电影”, 加快了节奏。

全班提问法, 教师面向全班学生, 连珠炮地向学生作一系列的提问, 让全班学生迅速回答, 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快速运用英语的能力。

竞赛法, 少年儿童有争强好胜心理, 实行此法教学, 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小学英语教学, 要充分创设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情感经历中, 保持持久良好的英语学习兴趣,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学生充满激情, 思维活跃, 勇于探索,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快乐的学习。通过培养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爱上学习, 让学习英语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 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 让学习英语远离传统的死记硬背, 通过创设情景、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让学习英语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激发兴趣

参考文献

[1]钱旭华.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J].上海教育.2006.

激趣背诵三法 篇4

关键词:语文,背诵,兴趣

背诵教学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良好而有效的背诵方法是帮助学生快速背诵的法宝, 在实际教学中, 我总结了如下三种方法。

一、限时背诵法 (课上)

“限时背诵”是指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背诵任务。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和表现自己的欲望, 在限时范围内, 几乎所有学生都会紧张起来, 将全部精力集中在背诵上。选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照顾到多数学生。

“限时背诵”还有一个优点:能使部分头脑灵活的学困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并赢得展示自我的机会, 得到大家的认可。教师完全可以此为契机, 鼓励他们, 促使他们转化。

二、竞争背诵法

将竞争背诵法用于背诵的检查阶段, 对学生会产生积极影响, 还能促使学生课下努力背诵, 自我监督———这种效果得益于学生间的“互选”环节。

检查阶段,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 教师指定任意一位学生背诵, 背诵完毕依照标准打分, 然后请这位同学任选一名非本组的同学背诵, 依此类推。若干轮后, 总计每组得分, 分值最高的组获胜, 给予表扬。

“竞争背诵法”有许多优点。首先, 每个学生在自我促使下会自主背诵, 且会严格要求自己, 提高了准确性。其次, 会暴露一些问题。每组队员都想夺冠, 都有“私心”, 为了巩固本组成绩, 在选择其他组同学时, 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背诵任务完成得并不好的同学, 这样一来, 暴露了“死角”;再次, 竞争背诵给部分同学, 尤其是任务完成的不好的同学施加了压力, 促使他们下次背诵任务圆满完成, 从而使全班呈现“百花齐放”的背诵局面。

三、师生对背法

“师生对背法”主要用于背诵的巩固阶段。这种方法学生乐于接受, 因为既检查了学生, 又监督了教师, 实际应用效果不错, 方法如下。

背诵任务基本完成时, 师生各自成组, 即教师一人一组, 全体学生一组, 背诵前约定双方分别背诵什么内容, 活动就可以开始了, 也可以交换背诵内容, 以便更全面掌握文章内容。“师生对背”法在实践中可以灵活运用, 如推广到教师指导下的全班分组对背, 学生间的自由对背, 单独辅导学生时的师生单独对背等多种形式。

思想品德课堂激趣三法 篇5

一、从教材内容中发掘兴趣点,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八年级“在‘责任’中长大”(苏教版)一课中的“行为与后果”一框时,教材中有这样一则案例:意大利人海因茨的“两难选择”:偷药——违背道德,触犯法律;不偷药——爱妻速将病逝。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假如时光倒退到海因茨痛苦抉择的那一刻,请你给他一个合理的建议。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在这个案例中,“两难选择”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给海因茨一个合理的建议”问题一抛出,学生的兴趣点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各种观点“奔涌而出”,课堂气氛高涨。接着,笔者采用“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场域中畅所欲言,进而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任何对课堂教学的严密“把控”都会导致教师教学行为变得程式化、机械化,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必须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研究学情,深入了解学生的默会知识以及他们想要在课堂上解决的学习难点,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积极的思考者。教师应力求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以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了解学生的现状,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对学生一些“异想天开”的问题不轻易否定。

二、在学生生活中发现兴趣点,唤醒学生的体验意识

在教学八年级“艰苦奋斗走向成功”(苏教版下)一课时,笔者以PPT形式展示了优秀人物事迹后,又设置了以下对话情景:

师:在我们班级同学中,你们认为可以称得上“艰苦奋斗达人”的都有谁?

生:我认为可以称得上“艰苦奋斗达人”的是葛同学,因为在学习上他一丝不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难问题;在生活上他勤俭节约,中午的盒饭从来不浪费;他还乐于助人,经常帮助同学解决难题。所以我推荐他为我们班的“艰苦奋斗达人”。

生:是的,我是葛同学的同桌,最有发言权了,他真的如××同学说的那样,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师:葛同学真是了不起,他在学习、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艰苦奋斗的精神。那就让我们举手表决吧,支持推荐葛同学为我班“艰苦奋斗达人”的同学请举手。(学生举手表决)

师:反思自己与身边的人在艰苦奋斗方面还有哪些不足?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改进的方法,也可以请“达人”帮你出出主意。

……

在这一课中,艰苦奋斗本来是一个较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题,而推选“达人”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讨论形式。在课堂中,教师借助这一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榜样,进而学会欣赏别人、肯定别人。同时,学生之间的相互鼓励和点拨,不仅加强了交流和沟通,弘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传递了正能量,营造了健康向上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立足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沐浴在“对人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信仰生活的关切之中”,是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本色”。又如,在“行为与后果”“积极生活态度”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听证会”这一环节,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生活环境相结合,还原了课堂的“本色”。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从关注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引导学生关注社区的公共问题,了解相关的公共政策。一方面激发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激情和兴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能力,将课堂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本色”应该关注学生生活,简明而不简单,平实而不平淡,激情而不矫情,教师能很好地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整合为一体,在自然、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中进行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生活化、个性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还原思想品德课堂“本色”。

三、以互评方式激发兴趣点,唤醒学生的反思意识

在教学七年级“认识差异展示风采”(苏教版)一课时,笔者考虑到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渴望了解异性,但又不敢大方地与异性交往,生怕陷入早恋的舆论氛围中。所以笔者组织了以“怎样的男生受欢迎,怎样的女生受欢迎?”为主题的互评活动。在课堂中,让男女生分组列举喜欢的男女生的共性,并让他们相互评价,学生表现得异常兴奋,发言很积极。最后,男生们一致认为:他们最欣赏脸上经常有微笑、温柔大方、清纯秀丽、善解人意、朴素善良、纯真坦然的女孩;女生则表示:他们最欢迎有强烈的进取心、大胆勇敢、思维敏捷、善于变通、团结同学的男生。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发现同伴之间的评价比教师的评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相互评价,互为老师,可以进一步深化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伴评价既是提升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互评是思想品德课评价中最具吸引力,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评价方式,不但有助于学生在同伴的评价中反思自己的行为,而且有利于促使课堂“活”起来。这样的评价方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尽可能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使课堂评价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促使学生自查和自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上一篇:校企实践下一篇:新型附红细胞体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