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

2024-09-23

初中思想品德(共12篇)

初中思想品德 篇1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更加强调师生的互动, 提出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为对学生来说, 重要的不是对知识的接受和存储, 而是对知识的探究。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互动中去。

一、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插图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素材, 它对课文可以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和教材中的文字相比, 插图更加生动形象, 传达出的信息也更为丰富。然而, 在当前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这些插图的真正作用, 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浏览, 而不进行深入的观察、研究。

2.教材中的资源没有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教材的资源分为教材中的资源和教材外的资源。教材中的资源包括课本的正文、插图、案例分析等;而教材外的资源则是教师自己收集的信息, 包括生活中的实例和当前的时政热点。教材中的资源固然重要, 但教材之外的资源更能结合实际、联系时政, 同样值得重视。思想品德跟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实事动态, 同时也要求教师要能够将教材中的知识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3.传统教育观念对思想品德教学的束缚。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教师只重视对学生传授知识, 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品德的教育并不是很注重。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仍然对学生进行着单一的知识灌输, 把取得高分作为教学的目标。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夸夸其谈, 但是在生活中却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实际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

4.不能正确处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当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 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尽可能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不难发现, 不少课堂也因此出现了“满堂电”的现象, 用鼠标代替了粉笔, 用大屏幕代替了黑板, 教学内容完全成为了资料的堆积、画面的交替, 以多媒体的视觉冲击取代了学生的思考, 导致课堂上教师手忙脚乱, 学生眼花缭乱;课后沉淀甚少, 弱化了教学效果。

二、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策略

1.要结合思想品德的内容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并将当今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对思想品德产生兴趣, 从而加深对课本中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2.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 自己提出问题并结合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合力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 从而对学生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打造多样化的教育体系, 从而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 也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

3.改变师生之间传统的交往方式。传统的交往方式是教师教、学生听, 现在可以改变这种方式, 让学生也当一回教师。在这之前需要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 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并收集所有相关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方便, 同时学生也应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样既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 让学生执教还更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思, 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 在学生执教的过程中, 他们对自己要讲的内容肯定会掌握得特别扎实, 对其中的思想观念也会有深刻的理解, 这样就有力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增设一些活动课, 在活动课中把任务安排给学生, 这样知识的传授就可以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了, 学生有了兴趣自然会对学习充满渴望。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把课堂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组织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勇于探索, 科学地安排一些对学生有帮助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充分发挥思想品德的积极作用, 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

4.要及时有效地进行课堂评价。初中生对世界是充满好奇的, 他们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肯定, 所以在课堂上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对与错。教师应该接受学生不同的观点, 采用灵活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 运用恰当的、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励学生, 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如何看待学生会直接影响其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全面客观地研究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看作是具有独特个体和生命活力的人。

5.让学生把名人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培养自己坚强的学习意志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师可让学生自觉地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自己的行动, 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从而实现目标。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中, 不可能不碰到困难, 而要克服这些困难, 就要依靠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态。思想品德的学习内容比较枯燥, 理论知识也比较抽象、难理解, 时间一长学生容易对它感到厌倦,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学生是不会学好这门学科的。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还要经常给学生举一些伟人在逆境中坚持学习、刻苦钻研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 以此来激励学生, 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无论何时, 思想品德教育始终都会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而要使思想品德在德育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最主要的就是要创新, 只有这样思想品德才能发挥它强大的影响力。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一个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分享, 共同成长。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在初中教学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行为模式、品德修养、生活态度的培养都有深远的影响, 所以上好思想品德课尤为重要。但是, 当前的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进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学思想品德教师需要共同研究、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沟通,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

崔景贵.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书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初中思想品德 篇2

随着新《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施以及初中阶段普遍使用新教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摆在思想品德教师面前不得不思考的迫切问题。下面就如何贯彻新课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首先,要大胆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被他人关注,也渴望参与课堂教学。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课堂上,往往是教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教师不提问,学生就鸦雀无声。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①,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实地调查、小组合作等方式收集资料,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教学方法;上课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组讨论;新课结束时可以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等。

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题《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我曾经在两个教学班做过对比。第一个班我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反应平平。第二个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看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资料,结果这个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新课标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落实,思想品德课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多地强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权威的化身,容不得学生冒犯,上课总是板着脸,笑容不多,学生对教师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不可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现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②。因此,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励学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题《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我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上网的学生人数以及上网对自身的影响。在调查前,我作了声明,对上网的同学一律不追究。因此学生非常配合,我也顺利地完成了调查。在讨论上网对自身的影响时,我加入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也把我的看法告诉学生。结果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听课效率,容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过于严肃、单调的教学环境就会阻碍学生思考问题,最终也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要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采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这种模式不可能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际上,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感悟能力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力求满足优生、中等生、后进生等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包括对学生的提问、作业的设计、练习的布置等都要有针对性,而且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精神,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③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请优生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留给后进生回答;难度不大的问题,就直接让中等生回答。也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样安排,既可以达到培养优生、照顾中等生的目的,又可以达到增强后进生自信心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二框题《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我设计了三个不同难度的问题:“购买商品时你会留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当你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你应该怎么办?并说明理由”这几个问题我分别请后进生、中等生和优生进行回答。由于问题的设计比较合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四,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避免空洞说教。这些事例,既可以安排学生收集,也可以由教师列举。

课本的例子一般都滞后于现实,因此教师要关注当今社会发生的各种新闻,要在讲授新课时补充新的事例,把新的事例与课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思想品德课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框题《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时,我插入了当时轰动全国的湖北“佘祥林杀妻案”,以案说法,以此说明“人格尊严不可辱”。这样鲜活的案例既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本知识,又能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同时也会使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这门课程。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选取典型案例,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就能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化作用。

第五,要正确处理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之间的关系。

与旧教材相比,现在人教版新教材安排的活动内容很多。如何处理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方面,如果教学过程不开展活动,那么新的教学理念就难以得到贯彻,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教学很容易又会回到过去的老路上。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在开展活动时不善于把握课堂时间和节奏,学生活动的时间过长,那么教学进度就会受到影响,教学内容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效果也不好。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二框题《礼仪展风采》为例,谈谈如何处理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要处理好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之间的关系。开展活动时,要注意把握活动的时间、节奏、参与的人数。开展活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课前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做到胸有成竹。开展活动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为了开展活动而组织活动。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体会、内化所学的知识,把所学的知识化为行动。

第二,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认真思考课本的问题。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提出预习要求,以便学生做好准备。预习后,要由每个小组的组长检查预习情况,向老师汇报,教师再进行抽查。以第七课第二框题《礼仪展风采》为例,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我国传统节日的礼仪习俗以及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上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谈我国传统节日的礼仪习俗和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怎样对待传统节日的礼仪习俗以及怎么对待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由于课前做好了预习,所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第三,课堂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个框题是讲述“礼仪展风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站姿一定要比平时更加端正,更加注重礼仪。

第四,采取“就地取材”的原则,列举学生身边的例子。例子既要鲜活,又要贴近学生实际。这种例子就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列举这样的例子,学生觉得可信。例如在讲述第七课第二框题《礼仪展风采》中礼仪的重要性时,就可以让全班同学观察一下坐姿不太端正的同学。这样做可以一举多得,既可以提醒坐姿不端正的同学,又可以教育其他同学,同时学生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礼仪的重要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初探 篇3

一、把课堂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味。如在学习“珍爱生命”这一部分时,我给学生介绍了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死刑案,并且课件展示了在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珍爱生命的案例。这些生动的事例,不少学生自己也见过。通过大量的事实,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珍爱生命,最后让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自身的现状,谈谈珍爱生命的重要意义。这些事例来自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迪和教育,良好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二、用真实事例陶冶学生情操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例如,在讲授“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这一部分时,我想到了文天祥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于是,我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制成课件展示各学生,配以合适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伴奏下齐声朗诵。激昂的情绪、高尚的内容、优美的诗句,加上铿锵有力的朗诵节奏,使同学们深深体会到了文天祥在为国为民作出奉献乃至牺牲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从而把“热爱人民”的这一思想植根于学生内心。在讲授“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这一部分时,我给同学们用课件展示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徐悲鸿在国外受歧视,以及如何为中国人争气的事;还有詹天佑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修筑京张铁路……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使学生们深深地懂得,祖国的未来与每一个人休戚相关,由此而产生了“为祖国勤奋学习”的强烈愿望,使学生学习有了目标,有了动力,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有趣的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达到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学习“热爱劳动,艰苦奋斗”这一部分时,针对目前学生花钱大手大脚,讲阔气,比享受,比“大方”的情况,开展了一次调查活动:首先让学生作一次家庭调查,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辛苦程度,了解家庭收入、开支情况。然后自己算一笔帐,包括每年穿衣、吃饭、其他开支需要多少钱,这些支出占家庭(父母)收入的比例、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这些开支中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毫无必要的。活动之后,我布置学生写心得感悟,并且给学生设置了展示平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受到很大触动。乱倒饭菜的现象减少了;乱买零食、各种食品、玩具、的现象几乎不见了;乱丢文具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过生日大宴同学的现象也几乎绝迹了……由此可见,有趣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把课本上的行为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道德的培养在生活中,所以我们要把我们的课堂变大、变深,让我们的课堂跟随学生回到家里,回到生活中的每一处。这就要求我们从细微处入手,采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细微之处看品德,在家里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小到浇花、洗袜子、给父母送上一杯热茶……在学校,要关心集体,关爱同学,热爱老师,小到捡起教室里的一片废纸,帮老师搬一摞作业,借给同学一支笔……在社会上,要做守法小公民,要有礼貌,守规则,小到排队不加塞,坐车不逃票,给老弱病残让座,主动为他们提供帮助……这样,学生在生活当中会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就会形成行为习惯,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五、搞好道德评价,让学生积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要积极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从书本上落实到行动上,又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进良好道德的形成和深化,同时也能抑制不良品德的滋生和蔓延。我在课上主要采用口头激励法,对于表现较好的同学及时表扬,对于一些不良现象不指名,只针对现象分析其错误。课下,采用行为监督法,对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行为建立行为监督表,一月一评价,设立行为小明星制度。一个月获得小明星为一星级小明星,两个月为二星级,连续一学期获得小明星,为本班级明星标兵。这样,使学生慢慢把品德课上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总之,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放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灵活采用各种方法,从而有效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篇4

关键词:原则,教学,转化

思想品德课主要特点在于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为背景, 特别注重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枯燥的知识生活化, 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它不仅仅要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进行情感、思想和精神的培育与塑造。这些内容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能完成的, 它需要教师创设一切有利因素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从而完成思想上的升华。正确的育人方向、适当的教学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课堂教学要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思想品德课应努力贯彻“实、活、准”的原则。“实”, 就是一切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反对一个模式、一刀切。笔者通过认真分析和考察, 根据初三学生实际状况, 分别为三种类型学生提出有所区别的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适当深化, 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和觉悟, 并加强综合训练;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 要狠抓基础知识, 注重在基本知识过关和基本训练上下功夫, 让学生理解记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则适当降低要求, 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查补和复习, 强调从基本概念入手, 加强基本训练, 力求学一点, 当堂复习, 当堂巩固。同时, 适当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学习时事、讨论课、报告会, 搞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 并结合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 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收到了实效。“活”, 即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 就是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浓缩强化记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讲到“民主是逐步发展的”时, 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这个乡村生产力发展状况如何?这个乡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怎样?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高不高?从何看出?学生经过看书、思考、讨论后, 用书上的事例加以解答。在此基础上, 组织学生再深入讨论:“为什么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不高?要改善这种状况能否一蹴而就?为什么?”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 如指导学生思考“村民私下嘀咕选代表还不是上面说了算”的原因, 引导学生认识这是由于封建专制的思想影响在中国农民头脑中的反映, 说明肃清这种思想影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然后, 教师加以归纳, 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民主是逐步发展的”道理, 克服了死记硬背, 也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过程中青年学生的责任和应有的态度, 从而教活了知识。“准”, 即以大纲和教材为准。讲课时, 应准确地把握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以及重点、难点, 尽量避免违反科学性的错误。特别是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 更要做到准确、明了、简洁, 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基本原理时, 首先点出了这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面向全体、抓两头、促中间、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

要实施素质教育, 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 努力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要面向全体, 对学生全面负责, 着眼于大多数和大面积的提高, 决不让一个学生落伍。既要培养优等生和中等生, 保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学生, 更要注意去积极转化和辅导学困生, 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转化学困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 对学困生要热心、耐心, 爱护他们的自尊心, 激励他们的上进心。教师应首先端正教育思想, 认识到学困生同样是祖国的花朵, 都是四化建设的后备军, 学困生学习基础差, 更需要得到教师的精心培育, 需要得到教师和全体同学的尊重。对学困生, 决不歧视他们, 而是偏爱学困生, 重视学困生, 关心爱护他们, 切忌一味指责。课外多花一点时间与差生谈心、谈学习, 帮助他们分析落后的原因所在, 指导他们查漏补缺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困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用爱心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要耐心辅导, 逐步提高。教学上要充分考虑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 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随笔 篇5

—— 田建伟

近十年来,我一直从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回忆过去,各种滋味深有体会。要成为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政治老师,并非易事。思想政治课是老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初中阶段,上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 正

确的 人生 观、价

观、引

美、假

。因

此,就

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为此谈谈教学实践中的点滴。

一、政治老师要具备较广博的专业知识来提高自身素质

要想上好政治课,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人。这就要求自身的专业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具有良好的人文学科素养。同时老师的言行举止、道德觉悟要提高。要提高自身素质,必须做到。

1、坚持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变化。作为政治老师不能满足现状,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在教学中才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得心应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政治老师不但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就需要老师做到言行举止上要本着多学生负责的态度,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得到的老师自己首先要做到,也就是正人先正己,做好学生的楷模。同时要树立尊重、信任的观念。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学生会因为受到老师尊重而很乐意同其进行情感交流并接受教师的教育。

3、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建立平等、民

主、信

任、尊

重的新

生关

系。有 了 良

好的师

生 关

系,学

自己的老师,学生才能热爱自己的老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同时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之中,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课本的基础

识,必

导,学

题的教

则,在教学中,坚持启发性原则。在讲

时,根

材的具

容,结

合实际,采

法,使

盎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的反映和情绪,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节奏,巧设问题环境,善于驾驶语言技巧,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发现、新感觉,成功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学生都希望上政治课,注意运用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学生成绩一直不错。

在我的教师生涯中,我体会到自己是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老师,这样更激发自己的斗志,在今后我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在所从的教育事

苟、尽

责、兢

、辛

耘,发

我们的聪

智,奉

初中思想品德创新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创新教学;必要性;方法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教给学生课本上的基本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能够将思想升华,提高思想觉悟。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激学、以德诱学,促使学生爱学、学会、用好思想品德课的知识。。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思考和践行的教育大事。本文在分析了初中思想品德创新教学的必要性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创新的方法。

一、初中思想品德创新教学的必要性

1. 时代的呼唤

21世纪,知识经济将成为主导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基础在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国际教育界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我国教育界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大力实施和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

2.思想品德的要求

创新教育、创新学习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个体素质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在要求。思想品德课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素质、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作为主要任务有别于其它学科,其特别在于它极具有思想教育性。

从教学内容看,思想品德课必须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内容。因此,教师对教材的掌握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从教学对象看,当今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强,情绪波动大,理想信念不稳定,容易走极端,来自社会各方面消极因素的影响,给学校育人增加了难度。可见,要达到教学内容与教育对象的协调统一,完善结合,需要教师在掌握大量背景材料的基础上,精通教材,熟知学生创造性地利用教学新手段,运用教学新方法,研究思维训练新形式,惟此,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学做到教书育人,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初中思想品德创新教学的方法

1.教育理念的创新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生本教育强调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教学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师甚至可以把讲台让给学生,只是在学生思维的间歇处、迷惘处,给予及时的点拨,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教学的归宿点和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以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的形成,尤其需要这种新型的教学观念。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材,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式进行不同的教育。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教学。因材施教是育人的一条重要原则。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前提。要尊重学生存在的差异,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掌握学生的特点,注重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式教学。

教师要想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就必须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赢得学生信赖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找他们谈心,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对学习成绩 好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多找山其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多的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提升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讲解知识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第二,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验证,使他们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第三,激励学生通过看新闻、阅读报刊杂物、讨论时事座谈会等方式,让他们感觉到政治科学对整个社会的作用和价值,不仅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而且提升了学生对政治话题的敏感度。

4.运用多媒体教学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政治课堂情境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图文声像并茂,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表述、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运用多媒体教学于段,进行情景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改善教学环境,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实效。

多媒体教学能有效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大大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一味依靠教师讲解而导致学生机械被动接受知识,并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乏味而产生厌学情绪。而把多媒体技术引入政治课堂教学,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极大改变政治课比较抽象,理论性强、枯燥乏味的特点,这对于发挥学生参与性,使教学过程真正转变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切实改变初中思品课教学枯燥乏味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起,使学生爱上这门课,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云霞.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教学的创新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2, 第12期,12-13.

[2]崔亚丽.对创新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思考.新课程:教研版, 2012,第08期,42-43.

[3]鲁雪山.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考试周刊. 2012,第44期,152-152.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浅议 篇7

一、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提高

我们常说, 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了, 需要更多的水。作为教师, 我们要坚持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 让自己的专业知识过硬, 拥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当今社会瞬息万变, 知识更新速度快, 发展日新月异, 思想品德教师不能满足于自身原有的知识, 要博览群书, 不断学习, 汲取新知识, 不断提高, 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合上时代的节拍。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 良好的修养, 教起学生来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 求知的欲望增强了, 学习的速度提高了, 学习成绩自然优秀。

二、多给予激励

激励的方式很多, 如期中、期末奖励, 课堂口头表扬先进, 选拔学习和道德品质好的学生当课代表、班干部, 让学习好的学生周一班会上讲台介绍学习经验。总之, 实施激励的声势要大, 影响要大, 激励机制的效果就好。一般来说, 学生都愿意显示自己, 授课教师就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改变环境, 使学生内因发生变化, 使其树立起远大理想, 产生上进心和进取心, 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 学先进、赶先进, 使学生学出新成绩。

三、处理好心理辅导与日常教育的冲突

虽然目前不少的学校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却是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 但是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 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初探 篇8

一、创设生活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生活的眼光来看待教学, 要本着新课改所提供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验的原则出发, 将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 从心理上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熟悉感与亲切感,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新知的学习中来。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时, 教材中有两幅具有强烈反差的图, 一幅绚丽多彩, 生机勃勃;一幅水源干涸, 土地荒瘠, 没有生命, 通过强烈的对比来让学生感受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正是因为有了生命, 世界才充满生机与活力。如果只是照本宣科, 只能使教学更加枯燥无味, 无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 更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生命的真谛,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如破坏环境、滥砍滥伐导致沙尘肆虐, 动物生存环境与食物链的破坏导致动植物濒临灭亡等。这些现象有些就发生在学生身边, 有些是学生从电视等媒体上所看到的, 是他们所熟悉且触及心灵的, 从而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每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如果肆意践踏最终会损害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让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学习道德、体会道德, 真正实现了理论教学与道德行为相结合, 更利于学生将道德准则转化为行为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识冲突,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集中学生的精力, 使学生在求知欲与好奇心的驱动下围绕着问题展开积极的认知行为。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 设计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 使学生处于“口欲言而弗能, 心欲求而未通”的愤悱状态, 从而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如在学习《做情绪的主人》这一内容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当自己和最要好的朋友发生冲突吵架时, 如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被同学误解时如何来排解委屈?自己做错事时如何来调控情绪?等等。这些问题大多数同学都遇到过, 更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引发学生的关注,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会主动思考, 展开积极地讨论与交流,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就会被顺利地引到新知的学习与讲解上, 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活动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提出了许多活动建议, 这既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 同时又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与教学目标的完成。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提倡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自主探究中完成知识的构建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本地办学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具体学情, 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与内容, 以期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在创设活动情境时, 要做到一是突出学生主体性, 提高学生参与度。只有学生亲身参与, 主动探究, 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才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转变教师角色, 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是活动情境的创设者, 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更是学习的共同参与者。在活动情境的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挖掘。

四、创设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图文并茂, 形神兼备、动静结合, 可以通过图文声像来为学生创设带有一定情感色彩与的形、声、色的多媒体教学情境, 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来参与教学, 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从而将学生顺利地带入多媒体所展现的情境中, 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 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时, 我并没有照搬教材进行枯燥的讲述, 而是用多媒体播入某游乐园缆车坠落事故的相关报道, 直观的画现外加沉重的解说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 学生深深地融入到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中, 此时我再将引入新课:我们要如何来避免这样的事件的发生?当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我们要如何拿起法律武器来自我保护?这样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触目惊心的案例来引发学生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关注, 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 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举例发生在身边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例子, 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使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学习, 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情境教学能够吸引学生更多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这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深入研究与实践情境教学法,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加精彩。

摘要:情境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这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够促进学生将道德准则与行为相结合, 促进学生在情境中提升认知, 促进道德的内化,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汪伦梅.初中思想品德课创设教学情境的探索与实践.新课程学习, 2011 (3) .

[2]李文生.初中思想品德课创设情境教学的几点尝试.科教探索, 2008 (8) .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艺术 篇9

一、课堂导入

1.音乐导入, 心旷神怡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音乐导入往往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身临其境,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自强自立”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选取有关自立、自强的歌曲 (如, 《爱的代价》) 作为课堂导入。通过合唱, “走吧, 走吧, 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的唱词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强自立的含义。又如, 在教学“人生当自强”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选取《水手》这首励志歌曲作为课堂导入, 并为学生讲述这首歌的演唱者郑智化的故事, 以使学生感受自强不息、孜孜不倦的含义。总之, 音乐导入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思想品德教学更加丰富, 课堂氛围更为和谐。

2.故事导入, 简单易行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故事导入一般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根据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的故事, 使学生在听完故事后, 便初步领会本课将要展开的内容。这样, 既可拓展学生的思维, 又使他们主动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例如, 在教学“学会负责”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通过《一个小数点酿成的悲剧》这个故事引入课堂教学。这个故事讲述的是:1967年8月23日, 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独自一人驾驶“联盟1号”宇宙飞船返航时, 发现降落伞无法打开, 最终飞船爆炸, 宇航员牺牲。后来, 经调查发现, 由于地面人员责任心不强, 忽略了一个小数点, 所以造成了这次事故。听完这个故事, 学生既感慨颇多, 又充分体会到责任心的重要意义。又如, 在教学“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 每个人都须正确地了解自己 (不过分自卑或自傲) , 教师可引入这样的故事:一个富翁送儿子去闯天下, 儿子来到热带雨林找到一种树, 这种树很高, 而且木质好, 还能散发香气。于是, 儿子砍了树, 拿到集市上出售。可是, 在集市上, 一直没人买他的树, 倒是旁边卖木炭的小贩生意很好。儿子想:大概是这带有香味的树木不及木炭。所以, 他把香树烧成木碳拿到集市去卖, 结果一会儿就卖光了。儿子很得意地回家, 并把这件事告诉父亲。父亲听了, 忍不住落下泪来。原来, 被儿子烧成木炭的树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树——沉香。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木炭。听完这个故事, 学生通过讨论, 逐渐认识到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以免过分自卑或自傲而盲目行事。藉此, 教师可转入课堂教学。

3.视频导入, 形象直观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若能恰当利用视频导入创设特定情景, 并借助这些形象、直观的情景引导学生, 便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例如, 在教学“认识自己”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采用《中国雨人, 生命的奇迹》这一视频作为导入。视频讲述的是:一个患有孤独症的人, 虽然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 但却在某一方面有着过于常人的天赋。这个视频立刻让学生陷入沉思。

当然, 教师在运用视频导入时须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挑选的视频不宜过长, 最好控制在五分钟之内; 二是颇具意义的公益广告也是很好的视频导入材料。例如, 在教学“孝敬父母”这一内容时, 笔者选取了一则名为《父亲藏饺子给儿子》的公益广告。视频的大致内容是: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在吃饺子时, 偷偷把饺子藏进口袋, 为的是留给儿子, 因为儿子喜欢吃饺子。这个视频感动了学生, 他们深深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

4.小品导入, 主动参与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也可采用小品导入的方法, 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例如, 在教学与“法律”或“道德”相关的内容时, 教师可采用小品导入的方法, 让一个学生扮演“法律”, 另一个学生扮演“道德”, 并要求他们在了解各自特点的情况下进行表演。这样, 既可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 小品导入的方法相对比较灵活, 在运用的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指导, 以便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即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与知识相关的情景, 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发他们的思考, 从而提高他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适应学校新生活”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情景:你们觉得这里和小学有什么不同?并针对刚入学的困惑进行讨论。又如, 在教学“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讲述关于挫折的故事。在故事讲完后, 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情景:如果你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你会怎么做?在讨论完这个问题后,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挫折?你当时是怎样面对的? 如果你现在遇到同样的问题, 你会怎样处理?

三、师生互动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师生互动具体包括三个内容。其一, 在问题探究中互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不仅能较好的创设情景, 更能使师生之间较好的互动。例如, 在教学“学会休闲, 培养情趣”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采用提问学生 (你们如何安排课余生活, 平时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与自我畅谈 (和学生畅谈自己的业余爱好) 的方式。这样, 既可实现课堂的互动, 又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其二, 在课堂总结中互动。让学生既接受知识, 又进行思考, 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例如, 在教学“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总结, 于是, 一个学生这样总结:遵守规矩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如果没有这些规矩的约束, 我们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然后, 教师追问: 你觉得“规矩”具体指的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 教师进行总结, 并将“规矩”具体化为“社会规则”“社会秩序”等。其三, 在课堂延伸中互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以真正体现思想品德教学的知行统一。例如, 在教学“合理利用资源”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引领学生开展收集废纸、废旧器皿的活动, 并鼓励他们废物利用 (如, 制成艺术品自我欣赏或参加比赛) 。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创新 篇10

一、激发学习兴趣, 让他们感受成功

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因材施教, 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 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创设情境, 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 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达到快乐学的境界。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 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 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 让知识保鲜, 学生学起来才更有趣味。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回答, 不要一棒打死, 不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 要循循善诱, 本着“你不会学习, 我来教你学习”。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 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 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减少模式化的教学设计, 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 给学生以真切、自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 能学以致用,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尊重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之中,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自信心。伽利略也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 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而发现自己的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的培养, 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 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 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 因材施教, 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 尊重学生的生存方式, 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 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 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 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 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 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爱, 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 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 才能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 情感更为融洽;因为只有爱, 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 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学会自主学习, 张扬个性

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之中, 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自主学习对于思想品德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新的科学研究发现, 大脑细胞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 也不仅仅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 它还受制于自身———一种随机的自我的成长和发展因素的影响。因此, 我们的课堂教学, 就应该在各个环节上体现人的本性, 张扬人的个性, 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现代德国教育家斯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合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接受或接纳知识, 而是唤醒人深处的自我意识, 发展他们的潜能。要建构绿色课堂教学环境, 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张扬学生个性。在课堂上, 应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 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 甚至是荒唐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呈现, 更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价值, 他们是个性化的个体, 他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 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 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扬其所长, 补其所短, 看书也会“标新立异”, 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自我要求、自我探寻, 同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给予赞扬, 这样合理的评价就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 张扬学生的个性, 促进乐观向上的课堂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复习课 初中思品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96

复习课是以整合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是温故而知新的提高过程。“复习”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对过去的知识进行再认识,进一步全面认识概念、规律的内涵与外延,理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复习”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内涵及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使已有知识升华为新的能力,巩固知识网络,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减少遗忘。

复习课内容对学生来说已失去新鲜感,如何激起学生对复习课的情感,对提高复习课的成效十分重要。因此复习课的导入应突出它的激发功能,使学生领悟到零散知识功能的不足,强烈地追求整合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对复习产生特殊的认知倾向。

复习课的课题导入,要符合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尽量设置与本课有关的时政热点或生活热点情景,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联想。

学生通过老师的导语,领会本课复习的必要性,明确本单元复习的内容指向、方法指向和能力指向,愉快接受课题,立刻对复习范围内的知识线索和解决的问题进行急速回忆,以充实积极的心态转入复习。

一、知识整体建构

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就使单元知识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整体建构是复习课中不可违背的一项原则。

1.理清知识主干,互动剖析联系。

教师按由中心问题到知识主干,由干到知识联系,由枝到知识要点的思维顺序,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教师可让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构建知识,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让每组代表上台展示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不当之处,其余学生随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教师同步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网络。

要抓住主干,高度概括,将概括的结果从联系的角度,以逻辑结构的形式呈现。要协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将外部的学习控制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技能。要突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逻辑的、因果的、功能的联系),杜绝复述式概括,罗列式归纳,压缩式总结的复习方法。要注意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体系,不是单调地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所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

2.自主总结概括,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回忆、概括,初步构建知识网络,并大胆展示自己的成果,在老师的点拨过程中,准确领会老师概括语言的含义,深化对所学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

要有意识地与先前的知识网络接轨,让新知识向旧知识转化,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奠定灵活运用的基础。要注重领会网络所反映的逻辑关系,提高自己的归纳演绎能力。

二、补弱完善深化

根据学情对单元知识进行补弱、完善、深化是复习课的重要目标,找准难点和疑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找准难点和疑点的重要途径是对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梳理。通过归纳梳理,然后师生互动进行争辩、剖析、深化和完善,这是使学生理解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复习课上容易掀起高潮的地方。

1.引導归纳梳理,点拨疑难问题。

教师要抓住知识的主干,根据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功能,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梳理,根据学生在梳理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导思,激起争辩,重在深化对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牢固把握知识外延的情景条件,强调有关注意事项,为准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引导时不要搞成了教师复述教材。点拨时不要像播音员那样单向发出信息,要像节目主持人那样参与和调控互动。师生互动的焦点是学生所暴露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梳理的基本思路,归类的基本原则,概括的基本要点。

2.分类归纳知识,完善深化问题。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和主要功能主动进行分类梳理,对自己的理解进行深度反思,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发现问题,通过争辩澄清误区,通过补弱完善知识。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动交流及时矫正。

要注重理清思路,不能是机械接受式学习。要潜心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互动解决问题。

三、互动探究训练

复习课要精选一定数量的训练题组对学生进行探究性训练,通过训练可以使学生不断受到启发,不断发现规律,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

1.典例互动分析,设置训练题组。

教师要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对知识的剖析意图,设置典型例题和跟踪练习题。对注意事项最好通过习题来说明,可以让学生犯错,再指出应该注意的事项;习题的设置最好是程序题组的形式,通过一个习题能解决一连串的问题;注意反馈,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在解析习题时,要有示范意识和方法培养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基本操作程序是深入读题—仔细审题—挖掘信息—处理信息—构建模型—规范过程—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要提炼出分析思路和做题方法。

习题处理的基本方法是先让学生自主或互动研究解决,然后呈现结果,教师对做题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评析,诱思质疑,启发点拨,挖掘题目的深层功能,杜绝只追求正确答案的就题论题的做法。

根据学生层次和知识体系设置训练题组,题目特点要与习题相近但应有明显差异,以有效地发挥促进学生的发展。做题结束后,要选择一至二道典型题让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误区,并指导学生的做题方法。

2.独立规范训练,互动探究疑难。

通过强化练习,一是深化对所用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二是进一步掌握应用的思路、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三是培养审题规范和解题规范的习惯。学生对老师投放的跟踪练习题,要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探索,在探究过程中注意领会相关解析例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之探索 篇12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点不足

初中思想品德作为初课程体系中的德育学科,对其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关系的品德、态度甚至价值观的培养。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 教科书中的插图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这既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缺少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提高。现行初中思想品德中的插图是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文本内容的有效补充,而且有效发挥了教科书中文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并以生动、直观的方式传达出更多的有效信息,有利于孩子们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探索、分析的能力。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思品老师却忽视了它的这些作用,不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探究,只是一带而过地让学生看一看。

2. 正文和辅助材料在课堂中没能得到有效整合。

教科书中的相关链接材料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它是用于巩固、提升、拓展课堂知识与提高应用能力的教学辅助材料。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老师失去了主体地位,把握不住教学重点,主次不分;或抛弃相关链接材料,只让正文存在,这样使学生只能孤立地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分析、探究能力的培养。

3. 教科书内外资源缺乏有效结合。

教科书中的教学资源包括正文、插图、辅助材料、链接材料、探究练习等;教科书之外的资源是指教师收集的和课堂教学相关的实例与时事热点及有关练习题。教科书中的资源非常重要,在课堂教学中绝不能忽视;同时教科书之外的资源更能联系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要高度重视。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初中,由于信息相对闭塞,学生手中的课外资料又少,及时获取时事热点的方式也不多,因此我们更应该多加收集、整理,在课堂上将其与相关知识点有机结合。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师或讲教科书中的事例与练习,不贴近孩子们的实际,不联系他们学习生活;或偏离教科书,只谈时事与事例,安排教科书以外的练习,本末倒置;有些教师连教科书中的资源都没有有效利用,更谈不上自己搜集教学资源了。

4. 思想品德教学的能力培养与德育功能没能得到有效发挥。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三维目标同等重要,但是实际思品教学中,能力目标与情感价值观却常常得不到应有重视。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就是德育教育最强的一门课程,教学中德育的教育直接关系孩子们的思想成长、道德品质与人生价值观。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许多思品老师只是为了教而教,为表面上完成教学任务而教,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向学生传授课本中的知识点,而这却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成教学任务。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问题的成因与分析

1. 教师没有有效分析教科书中的插图和文本、文和文之间的联系,没有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现行思想品德教科书每一章节的编排一般都包括课题、小章节题目、正文、辅助材料、超级链接、探究练习等几个部分。这种编排的目的就是使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但是部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准确理解教科书的这一编排意图,没有深入探究教科书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直接按照教科书中罗列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不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插图、辅助材料分析解决问题,也不注重通过链接加以扩展延伸知识。

2. 教师不注意收集社会实例、时政新闻,缺乏课堂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

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有效联系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的学科,也是一门紧密联系时事,要求学生有效把握国家时政的学科,培养孩子们爱国情怀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教科书知识与的生活相联系。但是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却常常照本宣科地讲解课本内容,置社会生活于不顾,置国家时事于不顾,不注重课本知识与其有效联系起来开展教学。

3. 受以前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只关注知识的讲解,淡化了能力、价值观的培养。

虽然,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早已展开,大家对新课改理念也并不陌生。但是,在实际初中思品教学中,许多老师却依然沉浸在应试教育之中,将思想品德教学当做单一的知识灌输课,知识点的简单传授。在课堂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却不在他们的教学计划当中。他们还是不重视孩子们素质的提高与培养,还是把取得高分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有些思品老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简单地告诉孩子们书上是如何讲的,但对孩子们在的思想上、行为上存在问题却置之不理。这样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就是导致我们在教学中只关注知识的讲解,而淡化能力与感情的培养的首要原因,也是导致孩子们高分低能与分高德低的主要原因。

上一篇:农村读物下一篇:历史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