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2024-07-22

怎样激活思想品德课堂(通用8篇)

怎样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篇1

激活思想品德课堂之我见

江苏省兴化市顾庄学校初中部 费丙权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精心构思问题情景,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在大纲的框架内最大限度地体现生机与活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

关键词:学习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化 学法指导

一、激发学生的思维

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投入程度,关系到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从思想品德课每节课内容要素的构成来看,既有思维的平淡点,又有思维的强劲点。一般来说,思维的强劲点,主要存在于一定背景材料到揭示课本基础知识的转折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当分析教材重点、难点时,往往要先为学生提供一定背景材料设置情境,在引导学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情况后,巧妙地为学生提供设问,要求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思考、讨论。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激发状态,课堂教学也上升到了高潮。当围绕问题圆满完成讨论之时,课堂教学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不仅如此,更关键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思维。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则主要是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掌握新知识,从而发展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九年级第七课《公平合作》时,我在学生看书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的公平合作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后回答。当他们的观点与教材主题思想基本相同时,我便即时给予肯定,学生也就从中得到了成功的满足,从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始终是教学的难点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而从学生的兴趣点来看,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近期发生的国内外的重大时政热点以及社会焦点问题;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是促进和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主体性充分发展的开始。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规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知识,而且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全面关注“人”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道德素质方面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另一类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都想说也能说上几句的东西。这些内容在趣味性、可读性日益增强的中学政治教材中随处可见,要充分利用。同时,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把教材中没有的而能为教学所用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搬上课堂,并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思维过程中,完成落实课本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一举两得之功效。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的指导,强调的是发现、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一定的基本程序,以指导自学方法为例,指导自学法可以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指导的基本过程是:首先是布置任务、明确要求、提示重点。任务可是一章或一节,也可以是一个问题,布置任务时要提示自学的重点,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任务和要求应符合学生的水平,照顾个性差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是解答疑问、指导方法。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自学中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扫清障碍;根据个别情况,指导学生改进自学方法。再次是检查效果、弥补不足。及时地采用提问、检查作业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自学效果,对重难点进行个别或集体的查缺补漏,纠正错误,肯定成绩,给学生以鼓励。最后是运用。即把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巩固自学的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不断得到发展。

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是课程的探究者和开发者,是教与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创造者,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喜欢某一学科与喜欢某一学科的任课老师是相互对应的。如果学生不喜欢、不尊重、不热爱任课老师,对所学课程没有兴趣,他们的情感就处于一种抑制状态,就不能有积极的,高效率的思维活动,教学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这一相关性早在我国古代,《学记》中就已提及到所谓“乐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教学的活动组织者,教师始终应该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他们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获取知识。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建立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讲求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创造师生之间多样化、多层面、多纬度的沟通方式,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得到尊重,给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把课堂变成以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主阵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中逐步养成。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人人参与的实践和创新过程。所以,学生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逐步形成善于质疑、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把学生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

思品课本身就是一门很综合的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很有必要,在活动中学生学得知识,受到教育,其效果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泛泛说教所代替不了的。例如在学习《伸出爱的手》一课,教师不是单纯讲解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应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而是在学生开展了“体会残疾人的一天”的活动,让学生蒙住双眼体会忙人没有眼睛做事的诸多不便,让学生捆绑一条腿让学生感受腿有残疾的人的举步为艰,让学生帮助双手体验没有了手的困难等等,体验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更能身临其境的体会残疾人的诸多不便,以及其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学习他们,帮助他们的情感就自然由心而升。学习《美化家园》一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看我手多巧”的变废为宝活动,学生把废瓶子、废罐子、没有用的纸片经过构思设计,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进行展示,这个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注意环保,美化家园的意识。

主体性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是情感的切入点,导行的前提,无论是学生道德思维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思品课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亲自体验,感受教学内容,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信息交流,也是培养道德主体的重要途径。总而言之,教育人的工作本身就是感情的工作,关乎感情,而我们培养教育的对象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我们最终的培养教育目的也正是让他们成为富有正义感,具有责任感,带有使命感的时代新人,这就更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以情为线,贯穿始终,唯如此,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生命力和感召力、影响力。

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情感、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激发兴趣、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生活化课堂、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实现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从而搞好思品课堂教学,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涛.思想政治课开放性问题设计的一般要求[J].[2柯建来《思想品德课体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3] 张京伦.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J].此文于2010年发表在《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第9期

怎样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篇2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

(一) 教学内容单调、乏味。

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现状中可以发现, 当下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授课的老师大多全部按照课本内容, 仅凭口头教学, 照本宣科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教授内容大多是理论性知识, 而且教授过程中进行填鸭式硬性灌输,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缺乏创新精神, 而且对活泼好动的初中生来说更是毫无吸引力。

(二)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可见课堂气氛的重要性。 但是在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 老师在上面一味地讲, 学生乖乖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听, 随着下课铃声结束本节课也结束。 课堂气氛十分低沉, 一点儿都不符合初中生的朝气蓬勃。

(三) 缺乏师生互动。

一节课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可是当今应试教育模式下, 一切都是为了中考。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 一节课差不多都是老师在讲, 没有学生主动进入课堂学习, 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 课堂上教师存在轻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等许多弊端。

二、如何激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一) 创新教学, 营造课堂氛围。

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老师首先对初中思想品德这本书有全面理解, 对其中单调、乏味的理论知识进行加工, 然后结合实际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情况相联系, 并根据国家政策方针及社会变化进行补充。 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于教学形式, 不能只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 可以加强学生互动以表达学生意见、看法。 改变传统填鸭式灌输教学, 探究实际课堂教学模式, 使用合作式教学, 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只起引导性、指向性的辅助作用。 改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教学评价模式, 深入探索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除了教师评价外, 还有学生的评价、家长评价。 扩大评价范围, 使课堂教学更合理、全面, 教师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调动课堂氛围, 形成活泼、轻松的课堂环境。

(二) 采用现代化教学策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教育中需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不再单纯进行板书加课本的传统教学方式。 初中思想道德课堂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形成全新的教学形式。 充分利用学校中的微机室、电教室、互联网高效敏锐的获取信息的简单又方便的工具进行多媒体教学。 生动形象地把声音、图片、动画及视频展现给学生。 思想品德课老师更要与时俱进, 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现代化教学。 充分掌握电脑基本使用方法及PPT的制作方法, 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且有趣。

(三) 采用情境化教学方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 为此, 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 重视教学前奏。 在新课教授前, 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情境, 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主题。 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 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 深化思想认识。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创设情境, 使学生参与其中。 促使每一个学生全面理解。 课堂上, 导入上课内容是极其重要的部分。 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促进教学成功。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 老师可以引入一首歌曲, 设置一个故事, 制作一个小品成播放近期的新闻时事热点, 引起学生兴趣。 有兴趣才有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学生兴趣创设符合课堂内容的情境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四、让学生在教学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传统教学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 事实上是远远不够的。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严格来说, 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 还应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思想品德课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因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中, 还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压制学生创造能力开发, 助长学生学习依赖性, 阻碍学生素质的提高。 笔者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 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提高所产生的最实际效应就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主动性, 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任务, 提高课堂效率。 当然, 调动学生主动性、激活思想品德课堂的方法多种多样, 需要我们有刻苦钻研、探索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反复实践, 不断总结。

三、结语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都在发展变化的时期, 可能会有其他阶段学生都没有的叛逆性因此激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显得更为重要。 但这只依靠老师改进教学方法是不够的, 需要对初中思想课堂有一个深入理解, 对课堂进行全面创新。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激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成为现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课堂研究中关于激活课堂教学大都集中在思想理念这一层面, 缺少具体实践与根本探索。本文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实状况, 对如何激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进行探讨,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激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关键词:激活策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郝建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0) :57-58.

[2]施福荣.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优化策略例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3, (3)

[3]季华.论情境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 2010.

[4]朱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法[J].阅读, 2013, (28) .

如何激活思想品德课堂气氛 篇3

关键词:激活;以学生为本;角色转变;课堂导入;创设情境

随着新课程的改进实施,教师必须要转换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思想品德课更是如此,过去的教学大多为了应试,中心目的是使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以记得牢、会答题、出成绩作为达到教学效果的标准,而实际上,这必然出现那种考试完了,脑子里死记硬背的东西也随“分”而去,不留任何痕迹了。从某种角度看,我们过去的那种思想品德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所以,为了达到思想品德的教学目的,真正使学生学有所用,教师必须激活课堂气氛,必须要不断找寻好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活”起来。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调整的:

一、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许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满脑子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在教学中漠视学生的主体性,没能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知识观、发展观和教学观。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练习、做作业这一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努力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一起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把学生从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个性受压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二、思想品德教师的角色应转变

新教学理念提倡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角色的转变还要求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全方位放权。学生能自学的知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有能力回答的问题留给学生自主思考作答,学生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放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阅读习惯、独立思考精神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学生成了学习的主宰者,更能激发学习的活力和动力,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

三、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教学中,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教师若能设计出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習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激活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此,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教学前奏。

在新课进行前,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的主题。当然,导入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和课型的需要,力求做到短小精悍,形式多种多样。

1.引用故事导入法

中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根据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他们熟悉的或与其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给学生听,能提升其兴致,进而导入新课。

2.列举学生身边事例导入法

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人、事、物的关注。如,在讲《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就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小事举例,在家里,我们可以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孝敬长辈,替父母分忧;在学校,我们要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认真打扫卫生,不乱扔垃圾,遵守校规校纪等,从小事做起培养我们的责任意识。因此,导入时设计引用身边事例更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创设教学情境

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到利用生动的语言、表演、影音等来创设教学情境,能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上好思想品德课,就需要在掌握大纲要点和教材重点的基础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教材中所举事例的情节,在讲述时,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性地反映教材中的情感,动之以情,为进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铺平道路。有些课程内容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对这样的课,让学生扮角色表演,效果会更好。例如,在学习《挫折面前也从容》中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我设计了记者在线环节,让一些学生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班上学生几个生活化的问题:(1)学习生活中你是怎样面对挫折的?(2)面对挫折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3)面对挫折你还有什么疑问、困惑吗?说出来让同学们帮你解决。让学生敞开心扉,有话可说,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在丰富、在发展,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这种作用常常是教师语言阐述所起不到的。还有影音,这主要是指放录音、放影片,播放歌曲、播放故事,通过音响和屏幕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故事、歌曲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理随着屏幕上辗转起伏的故事情节产生共鸣,以强化主题教育。例如,《电视机的变迁》讲授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这一课时,就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和播放深圳、珠海、汕头等在改革开放前后城市面貌的改变画面,这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怎样做到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篇4

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明确指出逐步扩展生活实际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应该将学生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乐趣。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思品课教学实际生活化呢? 一. 教学目标生活化

灵活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需求及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 比如《孝敬父母》这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一道家庭作业为父母做一顿饭,要求做规定的菜式。有西红柿鸡蛋汤,炒芹菜,炒鸡块,炒土豆,炒扁豆与白饭。菜要自己到市场去买,饭菜要自己完成,完成后请父母品尝,并打分评价。最后还要写心得。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尝试了自立,也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体验,家长也对此类活动给予很高的评价。

为了教学目更生活化,我认为参与一些实际上的例子比较好点如:2000年6月21日的《中国青年报》,一个名叫晓琴的孩子写下了令人吃惊的《给妈妈的十四条建议》,有位读者张心爱在看见这“十四条”之后,经过深入的思考,写下了《给晓琴的十四条回答》。我把这位同龄人的建议及家长的回答呈现给学生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从而引出话题。但在课后听了老师们的意见,我觉得我导入所引用的材料缺乏时效性,和当下学生的思想实际还是有些差距的,所以产

生的共鸣就少,没有真正从学生现实实际出发。我想如果在课前我对学生与家长产生过的冲突和矛盾做一个调查,把问题收集上来,在选取其中较典型的事例作为引入材料,可能就更有针对性,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兴奋点,对本节课也会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这个学生实际生活中选取的材料还可以用在课堂中。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学方法生活化实际就是提倡在实际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自立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生活是最好的教育。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所以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不能成为听众。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真正的主体。

比如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时,设计情景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学习,在体验过程中对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加以点播,使他们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正确方法。思想品德课要真正达到教育效果,使学生思想上有所收获,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上所讲的事例越贴近学生的实际越能使学生有所得。

又如《如何孝敬父母》时,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活动。看看自己生活的社区有些孩子对父母孝敬的实例,想一想这些实例对我们有什么帮助,有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回想中央台里的公益广告“一个老太婆等孩子们回家吃饭”的画面,在此又想起了一首歌《常回家看看》让学生唱起来,通过这样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一方面将社会的鲜活材料走进了学校课堂,消除学生对学科知

识的陌生感。从而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也会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活动生活化

课后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也是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进行实地采访和访问等形式的活动,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使学生在生活中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理解老师》后,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去了解老师,认识到老师的优点和长处,让自己更好的向老师学习;采访老师,更好地与老师相处,并找到与老师四融洽相处的好方法。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认识水平得到深化,而且还能更好地与老师相处,从而让老师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反思 篇5

罗大山

自从上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以来,自我感觉费了不少的心力,一段时间下来,可学生根本不领情,总有学生违反纪律,批评教育、谈话谈心,但收效甚微。我时常问自己:“怎样才能上好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经潜心学习和实践,认真反思,我有了新的认识。

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作为老师,虽然费了不少的心思上好每节课,可学生根本不领请,不认真听课、开小差,课后抄作业,不把学习当回事,学习观念和态度不端正,认识不到学习得重要性。二:作为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过于追求理性化,知识化,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学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尝试让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极为重要。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打开学生的思维,要让他们自主学习,从小具有创新精神,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作为教师应该要勇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解决问题的合作者、探求问题的启发者,而不应该再是带着问题进课堂、留下答案出教室的灌输者。而我现在做得不够,原因在于自己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思想中还有传统观念在支配着自己,以后要尽量留时间给学生探究问题。

三:课堂上忽视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产生既可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大量观察现象引起。作为教师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利用书本知识观察生活、观察社会,通过观察发现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下去,引导他们发现事物现象后面的本质,揭示事物规律是教师的任务。而之前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好奇心的激发,导致课堂上出现学生精神不集中、发言人数少的现象。今后在教学策略上还需要加强和提高,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去学习。

四:给学生提问、探究的时间不够

以前上课时,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来展开讨论,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愿意参加这样的讨论,在课堂上发言人数少,讨论不热烈,时常有学生“开小差”。原因是让学生提问不够,表达不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不能积极的投入精力去讨论探究,但学生对知识是渴望的,很多问题是他们不明白的,今后应该给学生更多提问、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先自己主动提出问题,然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参与的愿望才会变得更大。

通过课改,我明白了要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质疑、讨论和辩论,把思维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把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会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热情,去探究未知世界,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获取未知的知识。只有如此,学生才会逐渐养成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也只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会显出生机,显出活力。

思想品德课堂问题的设计策略 篇6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功能。科学有效的课堂问题,能够及时交流师生信息,了解学生学习状态,评价即时教学效果,调整课堂教学进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课堂效率;能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改善学生思维品质;能够推动教师充分调动教学资源,认真分析教学文本和学生实际,完善教学知识和提升专业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使课堂提问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受教学传统和教师个体教学技能的影响,课堂问题在科学性和有效性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为此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上研究问题设计策略,改进课堂问题设计,以更好地调动课堂积极因素,构建动态、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根据学科特征和教学需要设计课堂问题的内容

问题的内容是提问的核心,内容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提问的有效性和教学的实效性。改善问题设计,必须从内容上加强问题的针对性、丰富性、准确性和鲜活度。

1.针对性:问题设置要针对教学关键点,做到切中要害

认识和解决问题要善于抓重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设置成问题并提问,而应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紧扣本课教学重心设置问题,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问题设计应侧重放在以下几个教学关键点上:

(1)教材主干知识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多维多点的,其中知识目标往往有多个,教师要对这些知识目标进行细化分析,重点抓住其中的主干知识进行设问,即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并学会应用那些能够承前启后、能够生成其他知识、已经在历史上并将在学生未来学习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知识。例如《了解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中关于我国的人口、环境、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即是对小学品德课环境教育内容的概括和提升,也是正确理解本课国家相关战略的现实依据,又是高中阶段有关经济、政治知识的学习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个人良好生态价值观、正确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形成的认知基础。对于这类知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时应该给予特别关注。

(2)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是否凸显、难点能否突破,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地重要指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在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正确定位重难点的基础上,应将课堂问题扣紧这些重难点,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使课堂主线清晰、主题明确,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3)学生能力拓展点。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思想品德课需要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理解和应用知识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分析和论证问题能力、评价和探究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课堂问题的设置应该充分结合学生某种或某几种能力发展的需要,促进课堂能力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教学时,“合理消费”即是主干知识和本课的重难点,又是学生多种能力发展的拓展点,可以通过案例评析、情境探究、方案设计等课堂问题,促进学生评价、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

(4)学生情感激发点。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课程,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课堂教学必须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促进学生情、意与知、能的同步发展。课堂问题要关注那些能够激发学生良好思想情感的教学点,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 1

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如在“我爱我家”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回顾“爸爸妈妈为我做了什么”“我为爸爸妈妈做了什么”,让学生从中感悟父母无悔的奉献和无私的给予,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激之情,为“孝敬父母”教学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

(5)学生认识模糊点。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包括有知识基础、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但学生学习困难往往不是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的全面缺失,而是由于某个具体节点上存在模糊认识而使然。如在某个知识点上的混淆导致一整块知识掌握困难并影响整个学科学习,又如不会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导致无法分析和解决整个问题。因此,问题设计时应该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模糊点,通过课堂问题促进学生解决知识或认识上的模糊点,为其后续学习扫清障碍。例如在“学会调控情绪”教学中,针对学生常有的“情绪发泄是个人的事,与他人无关”问题,应该突出地在“个人情绪与他人的关系”上设置问题,使学生明白“人的情感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的道理,从而学会更加正确地调控情绪。

以上这些关键点,有的点可能是孤立悬挂的,有的点之间存在相互交叉与关联。在问题设计时要善于从整体入手,点面结合,在联系中动态把握。

2.丰富性:问题要有丰富深刻的内涵,能够钩深索隐

面对课堂问题太浅、“是不是”、“对不对”和简单对照课本就能作答的问题充斥课堂的现象,应该适当增强问题的思考度及其对教学实质的触及度,以激发出学生内在知识和已有经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自主进行知识构建,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体会知识的联系贯通和学科的思维方法,感受思考带来的快乐。

增强问题内涵的丰富性,可以从知识、能力与思维方法三个维度着手设计。从知识角度看,问题要着重反映对新的学习富有意义的旧知识的回顾与整合、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挖掘和新知识推导和发现;从能力角度看,问题要触及学生的理解、比较、应用、论证、评价或探究等能力,对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能力进行检查和训练;从思维方法角度看,问题设计要考虑对学生已有思维状态的检验和对逻辑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的引领。以九年级“对社会负责、做有责任感的人”这个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教学为例,如果直接提问“为什么”,学生可能从课本上直接找到条条来应答,问题就失去思考性和实际效果。如果改设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谁在对我负责”、“我如果不对他们负责结果会是怎样的”和“我应该怎么办”,就能引导学生在回顾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国家与公民关系和相关法律知识基础上,调动回忆、比较、分析、评价等能力以及归纳法、比较法、因果分析和逆向思维等思维方法,从中感悟个人成长与他人、与社会密不可分,自己必须对他人、对社会负责。这样,问题的内涵就得到大大的拓展和丰富,知识库中潜在的知识和思维能力得到调动。

当然,问题内涵的丰富并不等于问题难度的随意增加。如果问题过难,就激不起学生答题的兴趣,致使学生无从下手、望而生畏,或者不着边际、答非所问。问题的难度应该以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为红线,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范围,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3.准确性:问题要直指设计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有效的课堂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学生的回应,教师能够得到准确的信息反馈。提问目的越明确、问题指向越清晰,越能促使学生深入的思考、反映学生的学习状

态,越有助于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但是,目前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提问目的不清,设问指向不明,学生对之无所适从或者答非所问。为此,在提问之前教师必须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偏差的原因在哪里,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

要做到目的明确,首先要有确定的认识主体,即明确要从学生自身角度,还是从社会某一特定群体去认识问题。例如在初三复习课中,老师出示“某市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的情境材料后,对学生提出“面对安全威胁,应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这个问题,从消费者的视角回答或从市民角度回答,答案内容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在问题中应该予以明确才便于评价和指导。其次要有确切的知识范围,即明确运用的知识是从本课的,还是本学科的,或是学生全部的已有知识。如上面“面对安全威胁,应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一问题,运用“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框题知识回答,或者运用学科知识综合回答,答题内容也是不同的。同时要注意的是,如果问题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答题要求不能过于依赖深奥的文言文知识或其他学科知识,否则会淡化学科目标,弱化问题的学科功能。再次要有清晰的设问指向,即明确所问的问题是属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者是几者贯通的问题,否则容易导致学生“走江湖”。例如有的老师经常在展示材料后设问:材料反映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这样的问法看似开放,实则过于宽泛,答案漫无边际,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思考状态。最后,问题的表述简明扼要,准确严谨,防止产生歧义。同时要防止与教学目标风马牛不相及的有偏又怪的问题。

4.鲜活度:问题内容要紧密联系生活,体现学科理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的基础,将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作为课程的任务,充分反映了生活化这一课程理念。据此,课堂问题必须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来设计,使有的问题紧紧联系国内外大事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犹如气势磅礴、淋漓尽致的交响大曲,有的问题贴近身边生活“小事”,犹如素雅含蓄、温润细腻乡间小调,以体现学科的时代气息和人文关怀。

联系生活设计问题,一是问题应该源于生活,取之生活,二是问题应该回归生活、指导生活,以彰显生活之美和知识之价值。

(1)用生活素材设计问题。社会时事热点和师生生活经历是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课堂问题只有联系火热的社会生活、紧扣教师和学生自己已有的经历经验,才会丰富鲜活,才会有感染力和冲击力。因此问题应在情境后,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资源,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形成学生“悱愤”的心理状态,然后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说出真知,道出真情,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之真谛,感受生活之美好,培养学生亲社会、爱生活、主动思考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的良好习惯。

(2)为指导生活设计问题。思想品德课本身就是生活课程,教学应该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紧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使问题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指导学生掌握生活本领,适应生活,学会生活,在生活中自主发展,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生活气息。例如在《身边的侵害和保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说一说:身边可能的侵害有哪些?这些侵害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如果碰到这些侵害应该怎么办?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避免伤害,过安全健康的生活。

二、根据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问题的形式

问题的呈现形式是问题的载体,形式设计是否新颖巧妙直接影响着提问的效果。提升问题质量,必须从形式上加强问题的层次性、巧妙性、互动性、开放性。

1.层次性:问题设计要分清层次,做到因材设问

一堂思想品德课往往会有多个课堂问题。以往不少课堂问题,要么是不分对象、千篇一律,要么经常在学优生和后进生之间顾此失彼,致使有人“吃不饱”、有人“不想吃”,学生不能从中普遍受益。据此,应该从课堂整体去把握问题设计,根据课堂进程和学生特点,形成要求不同、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相互衔接、不断深化、首尾呼应的问题串,通过问题的逐个解决,在层层提升的问题中完成教学任务。

增强问题的层次性,首先要根据提问对象的层次设计问题。从教学对象出发,即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问题,因材设问,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融入课堂学习。其次要从难易度上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礼记·学记》上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问题要易难兼备,先易后难,逐步提高。根据学科的特点,问题可以依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思路来设计问题,也可以根据能力层次由低到高来设计,反映学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第三要从课堂不同时点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气氛的起伏波动和教学不同阶段的需要,精心预设不同类型的问题,如严谨性、幽默性、过渡性、启发性、辩论性等多样化的问题,以适应不同时点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实施课堂调控,调动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性。

有层次、多样化的问题群的使用,有时可以是急风暴雨式的轰炸,掀起学生思维高潮,有时可以是和风细雨式的铺陈,让学生进入深沉地思索。只有在合适的时机对合适的对象抛出合适的问题,问题的价值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现。

2.灵活性:问题角度要新颖灵活,做到匠心独运

思想品德课要改变传统的“板起面孔教训人”的古板说教形象,在提问上要力求创新。课堂问题无固定模式,要根据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于新鲜事物上的特点,巧妙变换问题角度,呈现问题的多样性,增强提问的新颖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度。要凸显问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采用这样几种方法变换问题的设计角度:

(1)小题大作:从具体形象的“小事”切入,以小见大,贴近学生认知特点。

(2)大题小化:将较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从不同侧面去分析,然后再加以整合,引导学生在解决小问题中培养大能力,学会分析与综合。

(3)变换主体:问题中的认识主体或行为主体应该是多元多样,可以通过主体变换考核不同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责任、认识视角或行为要求,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宽广度。当然,作为品德教育课程,问题尤其要多从学生自己的角度切入,让学生走进问题情境,展现自我感受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4)调整知识范围:同样的问题可以分别从心理、道德、法律或国情国策的角度设问,也可以从综合的角度设问,以考核学生各块知识的掌握情况或不同知识的综合能力。

(5)变换问题条件: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不可能完全相同。问题可以通过变换条件,引导学生把握条件与结果的动态关系,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6)改变设问指向:调整问题指向,使同一个内容的问题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之中切换,促进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同一个问题。当然,实际问题并完全沿着

这种思路呈现的,选择说理、判断说明、观点提炼、举例说明、案例分析、方案设计、提出建议、综合探究等多种提问方式,都是可以选用的。

语言表达直接影响问题的效果。问题措词或平铺直叙、或迂回曲折、或者严谨精确、或粗犷豪放、或情感浓烈、或诙谐幽默、或扣人心弦、或发人深省、或直言抒发、或渲染美化,经过语言加工可以呈现问题之美,开拓一种新鲜的、诱人的问题境界。

3.互动性:问题功能要激发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成课堂是老师讲坛,更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教师不能将提问当作自己的专利,而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设计多向互动的课堂问题,促进课堂上师生对话和生生交流,使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师生新知生成、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乐园,并在思想摩擦与碰撞中,提高学生质疑提问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逐步解决学生不想问、不敢问、不会问的问题。

(1)设计“追问”促进师生对话。在问题预设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从不同深广度或不同角度预备一定问题,用于对学生追问,与学生共同探讨。如在学生正确应答时,教师可以顺势而为地追问:“你是怎么得出这种结论的?”“你的回答有什么依据?”扮演好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角色,促使学生反思、加工或深化认识,并让其他同学了解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在学生回答错误或是发生困难时,教师应及时变换提问的方式和角度,或者提供铺垫性的知识,让学生继续思考回答,充当好学生学习帮助者的角色,促进学生知识的扩展和思维的深化。

(2)制造“失误”引发学生质疑。老师可以故意误读教材,创设条件不足或结论有误的情境,或者设置错误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比较提出质疑,进行反向教学。亦可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挖掘教材叙述中疑点,从同学发言中发现漏洞,在课堂对话中产生新疑,在问题刺激和相互质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生成。例如有位老师在讲到了“体会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时,故意出示一则法院判决书,引发有的同学质疑:“既然生命是可贵的,我们为什么要把有的罪犯枪毙?”还有同学进而提出:“生命需要相互关爱,那么人为什么可以杀猪宰羊„„还有杀死病毒,收割蔬菜、谷物等?”通过学生互问、互答、互评,从而实现了有关法制、责任、公平、生命、生物链等新旧知识在新情境下的重构。

(3)寻找“困惑”推动生生对话。一是教师可将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展示给学生,如“遇到老人跌倒该不该去搀扶?”“放学时在公交车上该不该给锻炼后回家的老人让座?”引发学生争论和互评,通过争辩分清情况,明确道理,引导行为。二是教师将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疑惑)设计成课堂问题请教于学生,让学生猜测结果,提供建议等,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亲切感,诱导学生进入角色体验学习。三是制造学生的认识冲突,通过具体情境刺激学生产生旧经验与新知识的冲突、心理需要与学习现状的矛盾、法与情的矛盾,感受已有理论与现实的差异、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差异等等,通过这类矛盾着的问题,引发学生探讨与辩论,产生思维的冲突和价值观念的碰撞。

4.开放性:问题思路要反映思维开放,启发拓展探究

课堂提问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或情感具有诊断检查、激励提升、引领发展、评价矫正等多方面功能。课堂提问不是为了使学生同意某种认识、倾听期待中的答案、完成预设的任务,针对目前思想品德课上学生独立思考意识淡薄、创新能力欠缺的问题,课堂提问更应坚持发

展性原则,通过加强问题开放度,培养学生辩证思考、敢于怀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加强问题的开放性,需要把握开放性问题的形式,根据不同形式设计问题,在学生中开展“头脑风暴”,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能力。问题开放包括条件开放、知识范围开放、认识主体开放、认识视角开放、结论开放等,老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设计。如“小王和小李骑车在赶去上学途中遇到红灯,小王准备闯过去。这时小李应该怎么办?并说明理由。”这是思维发散、结论开放型问题,他可以有闯红灯、不闯红灯和阻止小王闯红灯三种不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又如“2012年入冬后,由于东洞庭湖区域的生态明显改善,引来了数十万只候鸟前来过冬。但候鸟大量地啄食农作物,致使农作物遭遇严重损坏,该地区农民损失严重。据此,你认为生态改善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是求异思维、认识主体开放的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会有不同的看法。再如“计划生育政策适应了我国的国情,不可否认它是成功的好政策。但它有没有带来其他社会问题?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这是逆向思维、认识视角开放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全面辩证地认识问题。还有各种评现象、提建议、设方案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放的问题需要有开放的答案。教师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思维角度规定统一的评价要求,而应该允许学生自主探究,见仁见智,引导学生的思维独立于书本、独立于老师和同学、独立于传统习惯,善于从不同视角去发现文本或情境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对立统一中全面地、辩证地表达观点、认识问题,创新结论。

探讨如何激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篇7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教师,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在创新教学上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借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应当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因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等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为此, 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 创新教学方式, 加强学习, 特别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掌握计算机运用的基础知识和课件的制作方法, 着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 重视前奏

教学中, 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 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 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精炼、贴切、感人的情境或其他形式的导入, 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激发其思维和求知欲, 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 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为此, 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 重视教学前奏。

在新课进行前, 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富有启发性的情境, 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的主题。当然, 导入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符合学生实际和课型的需要, 力求做到短小精悍, 形式多种多样。诸如:

1. 多媒体演示导入法。

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珍惜生命》这一课时, 就现在初中生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下无法承受一些小的压力和挫折, 极易导致对生命的轻贱, 毫无珍惜和责任意识的问题,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对生命的感性认识,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殷雪梅教师为救几名学生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事迹的视频材料, 学生可从视频材料中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绪感染, 诱发对“珍惜生命”知识的认识, 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样的视频导入就能切入主题,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 多媒体导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 可以引用诗歌诵、歌曲等形式, 达到引人入胜、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

2. 引用故事导入法。

中学生都爱听故事, 教师可根据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选讲他们熟悉的或与其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给学生听, 也能提升其兴致, 进而导入新课。

3. 列举学生身边事例导入法。

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人、事、物的关注。为此, 导入时可设计引用身边事例。如讲身边某同学因学校及师生资助终返校读书一例, 引入《维护受教育权》教学内容。

4. 穿插社会热点导入法。

以社会热点导入, 能引起学生注意, 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如把近段时间从电视、报刊、网络上看到的2008年的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等导入《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的学习;由减免农业税、加强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导入《全面建设, 实现小康》《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等;由2009年召开的人大会议, 代表们深入走访, 集中民意, 积极撰写提案, 反映人民心声, 导入《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内容的学习, 以社会热点内容导入课堂教学, 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世界, 关注自然, 关注人类的发展。

激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探索 篇8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案例 辩论 多媒体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说过:“天才的秘密在于强烈的兴趣与爱好。”可见,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思品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在日常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来激活课堂

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时事,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是思想品德学科的生命力所在。脱离时代的思品课除了一味说教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结合新课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理念,思品课堂的案例选择应具有时效性、生活性。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较能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人生当自强》时,我向学生介绍“伦敦青年峰会”:它由英国文化协会与世界经济论坛自2007年起合办,每届从世界各国选拔共计60名16~19岁的“社会青年活动家”参加,提供给“未来领袖”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并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挖掘他们的潜能。其中,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就是挑选出6名青年代表,参加当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度峰会,看看真的国家领袖是如何运筹帷幄的。2009年,中国大陆有两名学生被选定参加峰会,一名女孩来自北京,另一名是来自厦门的李哲远。在这之前,李哲远已被美国耶鲁大学以全额奖学金(每年5.3万美元)录取,这样的“超人”是如何炼成的呢?原来李哲远在初三时就为自己定下了读耶鲁大学的目标,并享受着在很多人看来枯燥的学习生活。厦门外国语学校校长赵继容认为是高远的目标在鼓励李哲远。

在我讲述的过程中,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脸上写满了敬佩的神情。课后,有学生向我要报纸看。这个事例不仅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还触动了他们的心灵,有学生暗暗发誓要向李哲远学习。由此,“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的德育目标得到了较好贯彻。

二、采用学生辩论的形式激活课堂

初中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处在一个比较爱表现的年龄:爱发言、爱争辩。因此,采用辩论的形式非常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男生·女生》一课时,我给学生确定了一个辩题:男生女生谁更聪明。正方:男生更聪明(辩手是全班的男生);反方:女生更聪明(辩手是全班的女生)。规定每个同学只能发言一次,谁在别人发言时乱插话就倒扣分,这使得整个课堂活跃又有序。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学生们认识到了男生女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不仅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一举两得。

又如在学习《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时,我随堂设置了辩论,正方:遇事靠父母解决对自己成长有利;反方:遇事靠自己解决对自己成长有利。学生自己讲出来的观点比较能够被同龄人认同,因此,通过辩论,学生很快认识到单纯靠父母或靠自己都是有利有弊的。因为一方面,依靠不是依赖,我们可以借鉴父母的经验让自己更快地成长起來;另一方面,依赖的害处很大,会让我们丧失自立能力,甚至让我们失去生活信心。这场随堂设置的辩论,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沟通观点与碰撞思想的平台,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信息获取与分析等能力。

三、采用经典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激活课堂

视频具有直观陛,有较强的感染力,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我和父母》时,我先播放了青年演说家邹越《让世界充满爱》的视频,很多学生心灵受到了极大触动,当堂哭了,之后还讲述了自己或身边同学关于与父母关系的感人故事。有好几个学生告诉我,“老师,我昨天回家帮父母做了家务。”“我昨天很认真地完成了作业,我开始有点理解父母。”可见,这样的思品课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优美的歌声也能激活课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首优美的歌曲,不仅是一种重视杰作声韵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是人的真实情感的流露,更是一种生活的升华。用歌曲引导学生,不仅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回味无穷,而且对学生领悟人生的道理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讲授《我与父母交朋友》这一内容时,播放了《常回家看看》这首优美的歌曲,并展示歌词。学生边欣赏边跟着唱,唱完后设置了几个问题,学生们兴致高昂,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很快懂得:儿女孝敬父母不应只是物质上的赡养,更要在精神上给予安慰。“常回家看看”“刷刷筷子洗洗碗”“捶捶后背揉揉肩”“谈谈”“说说”等词句充分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尤其能够让父母精神愉悦,进而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是子女的天职。

当然,不能经常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因为这会让学生讨厌、反感。除了采用以上几种方式外,还可以采用情景剧表演、小组竞赛、趣味小测试、演讲等形式,这些形式要经常变换,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觉得每堂课都有它的味道,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思品课堂感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发现,辩论、小组竞赛是比较有效的形式,当然,导入时引用直观的、感性的东西也是比较容易调动学生情绪的。学生感受性强的话,就会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上一篇:振作起来的说说下一篇:独体字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