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思想品德课

2024-09-08

怎样上好思想品德课(通用12篇)

怎样上好思想品德课 篇1

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改革经常被大家讨论, 结果是形式主义居多。许多教学研讨课, 仍然以教师一言堂——标准注入式为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说是启发式教学, 灌输式却占了主导地位, 在上课铃响后, 简单地复习旧课后在学生根本未了解本节要学习什么内容的情况下, 教师便讲授新课了, 然后提问布置作业。一节课下来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理解所讲的内容, 迷迷糊糊带着疑问走出了教室。

课堂应该是流淌着欢快精神的溪流, 成为滋润生命的原野。现有的课堂过多地束缚学生的思想, 应付单纯的考试, 给课堂教学也带来了一些束缚, 怎样才能上好—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呢?能营造一个既能让学生轻松应考, 又能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当中去?

一、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课前的积极参与

这里的参与不仅仅是指在课堂中教师的引导, 还包括教师在备课中对课程内容的研读、开发, 以及如何利用周围的教学资源环境等。这个过程是教师“先学的过程”。教师应该在学习过程中, 具有创新意识来解读新课标和教材, 适当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 删减和增加教材的一些内容, 积极有效地发现利用周围的教学资源。这些对于教师来说也是—种积极有效的参与方式, 有利于教师的主动实施,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因此, 新的课堂改革, 要求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从而在解读课标的基础上, 开发研究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合自己学生更快掌握理解知识的“新教材”。

二、在课堂中, 需要教师的创新实施

要从传统的教学束缚中解脱出来, 教师首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应具备创新实施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只是一个忠实、被动的传播者, 这束缚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一个课改下的新型教师, 应该具有根据自己平时学习的新理念、价值观、教学经验、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重组与加工的能力, 使教学材料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 也适合自己教学的个性化方式, 这是教师创新的一个重要体现, 也是—堂完整好课的必然要求。

三、注重教师个人工作态度, 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态度决定一切。”新课改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如何有效的利用和中自主权, 有教师个人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决定的。如果不能积极学习、不断更新, 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将因不能主动适应而最终被淘汰。

每位教师由于个体差异, 每个人在性格、气质、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 教师应自觉地有选择性地参与各种学习, 自觉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从而弥补在新课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差异。

四、注重本学科教师的团结合作

同科教师之间的友好合作, 在某种程度来说, 能够激发更多的教学灵感。今天的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预设走向生成, 仅靠个人的“单打独斗”是力所不能及的。新课堂更需要教师们的合作互动、交流、配合, 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教师课堂行为的深层次变化, 把课堂还给学生

1. 教师应该在课堂中积极营造情境, 激发学生认识性兴趣和学习动机。

营造一些情境主要是引起自主意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使学生的认识性兴趣能够保持持久、强烈, 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更加深入的探究。

2. 让学生自主参与制定教师教与学的计划,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这需要教师在课前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修改, 主动完成。避免教学中一些形式上的活动, 要善于在热烈的气氛中, 引导学生去注重思考,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 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学习不仅仅是学到知识, 而是在“找寻”要学的知识, 学会学习知识。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4. 创建和谐课堂。

提倡激励性评价方式, 用鼓励性的语言、表情关注每个学生, 关注接受能力差的弱势学生, 因材施教, 鼓励他们自主地承担顺利闯过学习难关的任务。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个快乐的求知者。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怎样上好思想品德课 篇2

以前在我们农村学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一直被视为豆芽科学。老师不重视,经常用来上语文、数学课;学生不喜欢,认为反正不参加统考,学好学坏无所谓。近几年在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各级各类学校开始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本学期我被学校选派参加了“国培计划”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培训与学习。通过近一学期的培训与学习,我对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我认为要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我们教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彻底转变观念,把品德与社会课应语文、数学课同等对待,不轻视,不挤占,认认真真地上好课,让孩子们获得应该学得的知识。 2.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钻研教材,突出思品课的生活性,注重活动教学,因为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同时也是最真实的。 3.在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他们喜欢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深人,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绝不是用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吸引学生,更不是搞花架子取悦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的生活者,让他们能够体会到用文明健康的方式过更好的生活的乐趣,引导他们明白“其实生活可以更好的”。这样,学习者就会从自身内部产生更持久的兴趣。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回报、诚信的价值、人格的魅力,这样学生才愿意讲诚信、重人格、求合作,才会有参与的兴趣。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对学生了解社会、形成美好的品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我们还须适当适时地将多媒体引入课堂,生动的图片和课件的展示都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产生深刻地影响。

怎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篇3

1.社会方面

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泛滥,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2.家庭方面

现在在校学生的父母,对子女的学习都有高标准、严要求。但是不得其法,父母对子女的品德与社会课学习要求只集中体现在一个字,就是“背”,更有甚者父母教育学生只学主科,小科不被重视。

3.教学方法方面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使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以至影响学习。

有什么好方法改变这种现象呢?

一、有趣导入的品德与社会课是最成功的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导入设计的好,自然会吸引学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兴趣。学生爱学了,效果自然就出来了。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如“表演小品”、“播放动画片”、“智力闯关”、 “故事大比拼”、等。如设计“尊老爱幼”的导入,我首先播放短片公交车上,同学们在被带入短片,知道给老人让座的孩子是好孩子,为这节课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贴近生活的品德与社会课是最亲切的

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和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事实说话,这样就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在学习热爱祖国的相关知识时,上课后我给学生们讲了长征的故事,同学们立刻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应该珍惜今天的生活,热爱自己的祖国。

三、诙谐幽默的品德与社会课是最快乐的

夸美纽斯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语言就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理,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可见,教师的语言也的重要性,就像精彩的台词,教师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活”起来。海菌兹·雷曼麦也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所以教师采用诙谐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富有生机,让整个课堂充满快乐。

四、形式多样的品德与社会课是最开心的

我做过统计,91.2%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活动课。活动课以多彩的课程内容,活泼的授课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也可以将活动课的形式引入到品德课上,学生们不喜欢反复出现的老面孔,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使之不断更新呢?我曾经课堂上使用过“智力冲关”、“快乐竞答”、“辩论赛”等节目形式,这些形式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小品表演中,学生们分角色表演了日常生活中不团结同学的种种表现,教师就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零距离互动平台。可以说活动课,同学们参与并快乐着。

五、现代手段的品德与社会课是最愉快的

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学校的“班班通”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最不喜欢政治课,变成非常喜欢品德课。如:我在上“保护环境”时,展示漫画“垃圾包地球”,表明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再播放实况录像“在中国…….”,看人们是如何浪费水资源,如何污染江河湖海,如何乱砍滥伐森林等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们面临严峻的资源、人口、环境形势,从而落实到教学目标:同学们知道了保护坏境的必要性。整节课,学生在惊叹、感慨中,踊跃发言,激烈讨论。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沉浸其中,依依不舍

入情才能入理,入理才能入心。只有这样才能教书育人双丰收的。有趣导入的品德与社会课是最成功的,贴近生活的品德与社会课是最亲切的,诙谐幽默的品德与社会课是最快乐的,形式多样的品德与社会课是最开心的,现代手段的品德与社会课是最愉快的。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一定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在讲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了保护环境要敢于牺牲一切,甚至生命时,有的学生小声嘀咕,有的学生嗤之以鼻,我发现后,便让一位“有情绪”的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说:“保护环境我一人不行,与其做无用功,还不如算了,更没有必要牺牲生命。”这位同学讲完后,教师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以为肯定免不了一顿骂。这时,我说:“咱们也来一场人生AB剧”。然后把赞同与反对分成A组和B组,让同学围绕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展开辩论,辩论会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才让同学重新选择赞同和反对,有意思的是那位“有意见”的学生也加入了反对自己的行列,并且反对的已远远多于赞成,最后在同学们的一阵大笑声中,最后两名同学也加入了反对的行列。至此,我又“趁热打铁””,播放了一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歌声凄婉动人,催人泪下。同学们听完歌曲久久沉思……我想这节课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准则,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从此,教室里乱扔杂物的现象绝迹了,这也是班级管理的一大福音。相反,如果我在课堂上对那位“有情绪”的同学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这不仅教育不了他本人,还回引起其他同学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也就无以发挥。所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要允许学生讲,只有这样才能暴露问题的症结,教师适时地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入情才能入理,入理才能入心。只有这样才能教书育人双丰收

有趣导入的政治课是最成功的,贴近生活的政治课是最亲切的,联系时政的政治课是最鲜活的,诙谐幽默的政治课是最快乐的,形式多样的政治课是最开心的,学科整合的政治课是最喜欢的,现代手段的政治课是最愉快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一定能上好思想品德课。

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 篇4

导入, 是一节课的开始, 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 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 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导入得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效果。在教学中, 我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 如《做意志坚强的人》一课的导入, 我创设的情境是:在学生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 让他们在天使、蝴蝶、小狗中一一做出选择 (“天使”代表盲目硬拼的失败者;“蝴蝶”代表积极进取的胜利者;“小狗”代表一蹶不振的懦夫) , 选择之后与结果对照引发学生心理与情境的冲突, 激起学生探究新课的欲望, 从而导入新课。为使导入更加完整, 我进一步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怎样才能战胜挫折? (战胜挫折的方式、方法) , 以做到目标、任务明确。

二、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说到根本上, 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要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就必须牢牢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因此,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 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转换角色, 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发挥作用, 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遵循问题解决的思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如《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课主要围绕“怎样战胜挫折”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为此我采用了李明的故事材料并分成三部分讲完, 每一部分又设计了针对性的问题: (1) 李明遭遇了哪些挫折? (2) 李明在挫折面前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如果向挫折屈服, 他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 (3) 李明又是怎样战胜挫折的呢?学生在一段一段故事、一个一个问题的引导下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 达到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升华, 从而提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营造生活化的课堂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 关心身边事, 在生活中学习, 向生活学习, 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如《做意志坚强的人》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 我设计了记者在线环节, 采访了学生几个生活化的问题:1.学习生活中你是怎样面对挫折的?2.面对挫折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3.你还有什么疑问、困惑吗?说出来让同学们帮你解决。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生活在丰富、在发展, 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 使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

四、设计情感化的课堂

“对学生多一分期待、多一分认真、多一分信任、多一分鼓励, 他们同样会给我们多一分的惊喜!”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记得在学习《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时曾问到:“你为你的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一男生回答此问题时有些难为情, 说不出口, 我及时地用真诚的、信任的目光去鼓励他, 结果他鼓足勇气说出了心里话:“我觉得我为爸爸妈妈做得实在是太少了……”在说的同时还流下了眼泪。他的举动感染了其他的同学, 一女生趴在桌上失声痛哭。这堂课使我和学生的心里都充满了感动。我从中也感悟到:现在的学生有鲜明的个性, 丰富的情感, 他们需要理解, 需要宣泄, 需要沟通。把课堂看做情感交流的场所, 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 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 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是我们教师神圣的使命。

五、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大课堂, 体验来源于生活, 又扎根于内心, 让学生走进生活, 体验生活, 是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 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而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它通过学生走进生活、亲自尝试、参与表演、调查访问、角色换位、情境体验等形式自主、积极、快乐地进行体验, 达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内化情感的目的。既突破重点难点, 又满足学生好动、渴望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 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如在讲《竞争合作》时, 我设计了“绑腿二人跑”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从而做到以知导行;在《做意志坚强的人》中李明因为高位截瘫只能用嘴咬着筷子敲击键盘制作动画, 并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李明的艰辛、挫折, 我设计了让学生用嘴咬住笔在纸上画画的活动, 学生通过用嘴画画、表演等形式体验挫折, 感受挫折, 心灵受到震撼。这样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内化, 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也能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

六、重视及时有效的评价

上好思想品德课经验交流 篇5

一、让课堂教学充满新鲜感

1、补充新观点、新材料

思想品德课本中的某些观点和材料有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思想品德课教学又要求与时俱进,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这就要求教师在驾驭教材的基础上,不能拘泥于教材的某些观点和材料,而应及时准确地补充经过实践证实的新的理论观点和典型材料。这样既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鲜感,又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同时又能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扮靓教学资源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丰富学习资源。如在上《正确面对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通过录像把学生表演的小品《考试之前》迁移到课堂上来,真实地再现了学生在考前的忙乱与不知所措的情景。学生们看到录像后,意识到考试焦虑是困扰很多学生的问题。教师抓住时机,开办了“问题诊所”、“小组专题支招”,通过录像现身说法,介绍学习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整节课生动、感人,丰富的学习资源精彩纷呈,让学生耳目一新。

二、让课堂教学充满乐趣

思想品德课内容由于理论性强,加之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多数人认为思想品德课是枯燥乏味的,特别是九年级的国情国策,学生尤感枯燥。其实,一个合格的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应解决的问题,就是将学生从枯燥的思想品德课阴影中引导出来,培养其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让其走进充满乐趣的课堂。

1、关注时事

通过要求学生关注时事新闻,培养其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比如,有些教师常常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时事演讲,以此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节目,开阔他们的视野,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师也要做到时政教育结合,要天天关注报刊广播电视新闻,并把其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以事说理

恰当地将课文中的理论知识与典型事例结合起来,最好是与身边大家比较熟悉的事例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讲述,能使思想品德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死板的内容形象化,从而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我讲了发生在河南省的“瘦肉精”事件,通过实例,学生深受启发,认识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实例去证明理论,不仅通俗易懂,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

3、讲究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学的主要工具和手段,教学中语言表达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使课堂生动而有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要广采百家语言之长,兼容并蓄,并注意语言的深刻、严谨、规范、精确、幽默和通俗。这样,既可给紧张、沉闷、呆板、乏味的课堂气氛注入活力,又可以形成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说明毒品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时,我形象地运用禁毒格言——“吸毒一口,掉入虎口。贪图一时痛快,毁掉一生幸福”,同学们就在笑声中领悟到了“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重要性。

三、让生活实际融入课堂

1、结合实际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的原因是认为思想品德课枯燥、空洞、脱离实际、实用性差,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抵触情绪。在这种心态下,教师就应该将思想品德课中的观点、理论、原理等,与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外国的人和事结合起来,使这些知识能和实际生活中的人和事相印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种亲近感和真实感。例如,我在讲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观点时,列举了在玉树救人遇难的香港义工“阿福”的事例,学生听了非常感动,同时也意识到了“阿福”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创造出了不朽的社会物质、精神价值,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他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但他延伸了生命的价值。又如,在讲“学会合理消费”这一框时,首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安排自己的零花钱,紧接着让学生自己说说谁的安排比较合理,谁的安排不合理。通过学生身边一些鲜活的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案说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法律常识的内容比较多,在教学中,涉及到法律常识的内容,主要采用联系学生熟悉的案例解说法律的方法。例如,我在讲解七年级下册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时,列举了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文强的案例加以说明。这样既避免了单纯枯燥的说教,又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知法、守法、护法的能力。

四、适当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学期都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来开展。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看到、听到的事和物深刻地了解我国的政策和国家大事。今年是建党90周年,作为中考内容,我在课堂上列举了很多有关党和政府在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党的宗旨和性质,以及党的正确领导。同时,我也组织学生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参观我校附近的一些企业,调查农村的变化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等,使学生一下子就认识到了我国在党的领导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正如有的学生在总结中所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的党和政府真正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不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教材知识,而且使学生的思想觉悟有所升华,同时也让学生更加喜欢思想品德课。

当然,要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的方法远不止于此,只有我们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精于总结,就一定能找到适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好方法、好经验,使之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 篇6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青少年心理特点需要思想品德课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具有好动、善疑、形象思维能力、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能掌握些基本的抽象概念。不过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做为支柱,他们就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品德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思想性,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品德的兴趣。

(二)现行教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依据。

现行的品德课教材,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这就为运用兴趣教学手段提供了客观依据,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供了契机。

(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21世纪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年代。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就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发掘学生学习上的兴趣,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培养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求知,这样就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巨大源动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搞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动机。

“凡在学生做课前准备时可以提供必要的预习提纲,学生则通过预习、并查找与本课相关联的内容,对教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能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这样学习目的明确了,兴趣也随之产生,学习的热情也高涨了。

(二)巧设导语,引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亢奋状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是采用复习旧课,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三)设疑,培养思维,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四)通过多样化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要靠培养,也要靠感染,才能诱发出来。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形式的多样化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适用的身体语言,包括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态势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这种身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正因为“态势”具有上述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恰当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语言、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把思想品德课不再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五)巧设课堂结尾,激起学生兴趣。

“就地取材”上好思想品德课 篇7

一、课程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纲要》明确要求“要积极开发, 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这一要求对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尤其重要, 笔者认为它是新课程背景下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的的初中思品课的核心和灵魂。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探索、创新。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是课程资源的要素来源。它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 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而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 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它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 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 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思品课堂课程资源是丰富的, 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 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 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 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思品课程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接触和交往。

二、新课标呼唤“就地取材”

学习的本质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就是对原有认知的不断拓展与深化。建构主义理论提倡从现实情境中学, 认为知识依赖于具体情境, 脱离具体情境的抽象枯燥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而居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拓展与深化所得到的新知是更有效、更牢固的。乡土资源属于校外课程资源, 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 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 一本教科书不可能全国适用。国家提倡地区开发区域教材, 提倡学校开发使用样本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从本地的实际出发, 开发和利用好本地资源。新课程背景下思品课的自主学习强调的是特殊性, 而乡土资源的生命力恰恰也在于它的具体性、鲜活性, 自主学习和乡土资源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渊源。因此, 乡土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就地取材”对上好思想品德课意义深远

1. 乡土材料来自本地区, 具有直观形象、可信度高的特点, 学生乐于接受, 易于接受。

国内外重大时政, 社会热点问题, 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家庭、学校、班级、学生个人的典型的、非典型的事例都是思想品德课重要的课程资源。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 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启动学生“内驱力”的重要因素, 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乡土材料来自“生态”, 散发着“土”的芬芳, 更容易在教学中创设出情境, 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产生巨大的思想震憾力。

2. 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 要与各

种人打交道, 会遇到许多自己经验以外的事, 需要克服一定困难才能达到目的, 这本身就是锻炼, 就是自主学习。恰当的社会调查实践是教学的催化剂。记得我在教授《资源与环境》一课前, 让学生调查家产周围环境情况, 采集土、水、气样本各一份, 写一句描述性的总结, 并提出一个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做法, 准备课堂上交流。课上分六组进行了自主交流和总结, 得出的结论不仅覆盖了课本的所有知识点还高出课本内容, 教学效果很好。课后我写了教后记, 整理了同学们的材料, 我的资源库中又增加了一个好个案。

3. 学生可以在调查实践过程中亲身感

受改革开放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 从而加深对家乡、对国家的认知, 培育民族自豪感。

4. 能够培养学生注重实践、实是求是的学习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风气。

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学科降低了知识目标难度, 提高了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整合课程资源, 积极尤其是开发利用好乡土资源, 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

四、“就地取材”, 积累是关键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需要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材料才能很好地理解并运用。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 由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另一方面, 发动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由学生亲手获取信息和第一手乡土材料。通过师生共同努力, 恰当地使用这些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达到教学目标,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地取材, 积累是关键。我在帮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搜集资料的具体做法有:第一, 在每次寒、暑假期间, 给学生安排好适当的搜集任务。告诉学生既可以搜集与教学同步的素材, 也可以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带到学校讨论, 对有价值的个案, 教师给予表扬并留存。近几年我已收集并整理了六十多个优秀素材, 对我的教学帮助良多。第二, 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如观察法, 处处留心皆学问, 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真实记录下来;座谈访问法, 通过询问自己的家人、街坊乡邻、亲朋好友, 了解他们的生活圈子和思想动态。第三, 对学生搜集来的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进行分类。第四, 在教学中根据课程需要, 大胆选用材料, 为学生创设学习乡土情境, 有效地服务教学。

怎样上好思想品德课 篇8

一、贴近学生,打造“生命”课堂

创设“生命”课堂就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以课堂为阵地,学生为主体,开展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让课堂“活”起来要做到以下三点。

1. 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

新知识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在新教材教学实践中,要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把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搬到课堂上来,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特长,使得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同时掌握新的知识,从而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2.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还要多给学生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同一观点或同一件事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映。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师生交流、生生合作、学习探究,解决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课堂氛围中焕发起生命的活力。

3.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认知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活动的机会,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既要使那些学优生脱颖而出,又要使学困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二、贴近生活,打造“活力”课堂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建立体、生动、互动的课堂环境,着眼于实现有效的教学,追求学生教师的健康发展。让课堂“动”起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教学要真正走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将学生社会生活实际中的知识、经验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创设教学情境,用耳闻目染的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经验,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教师创设的语境中,在合作探究、学习互动中去判断、选择,提升价值标准,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感悟教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

2.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引发问题的基础,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生活中进行教育”,脱离生活的问题是无源之水,没有生活的思想品德课将会失去应有的活力。

3. 抓住学生关心的热点设计课堂练习。

教师要注意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根据学生关注的国家大事、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素材设计课堂练习,这样既能体现练习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又能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思想品德课堂就在身边,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增强课堂活力。

三、贴近实际,打造“时效”课堂

思想品德课程性质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贴近实际,追求教育的时效性。让课堂“满”起来要做到:

1. 目标明确,富有思想性。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一大特性,也是课程的灵魂,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这些任务和目标无一不与课程的思想性相联系。抓住了教学的思想性,就抓住了思想品德课的方向和特征。我们要明确课程的目标和要求,教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维护公平正义,树立责任意识,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思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 方法得当,富有智慧性。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些生活现象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交流;给学生一些有典型性、启发性的案例、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创设一些价值冲突情境,让学生自主去比较选择;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实践、锻炼;创造较大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放飞智慧。这样的课堂有思维的碰撞、有思想的交锋、有情感的传递、有心灵的感应,定能增强其品德课教学的时效性。

3. 走近学生,富有针对性。

走近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所感、所为。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话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明确的语言表达观点和行为规范,提升观点和行为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性活动,从而达到“知行统一”。不仅要走近学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还要挖掘和利用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突出品德课教学育人的时效性。

新形势下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 篇9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的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内涵, 包括教学设备, 管理设备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 还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讲, 最迫切的, 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 由于思想品德课远离学生实际, 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今天, 我们正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 首先要思想和谐、认识和谐。我认为, 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除以上内容外, 还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 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培养学生养成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习惯, 即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总之, 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 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 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 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 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 更应该关注学生人生的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所有的教育者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 使思想品德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 唯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 才能培养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为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思想品德课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首先, 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 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 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 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 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 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 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 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要落实基础知识, 熟练掌握基本理论, 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 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

其次, 要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 教师在教学上的着眼点必须放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上。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具有“三性”:

一是积极性。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的信息与原有知识和思维模式相互作用的过程, 学生的认知能力是通过活动为纽带形成的, 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活动是学生们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课堂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 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是学生获得主体地位的条件和保证。教师要给学生尝试的机会, 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产生了学习的内驱力, 积极性也就产生了。

二是主动性。知识固然重要, 但探究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结果固然重要, 然而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尝试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 也是创新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逐渐由“试一试”逼近创新的境界。教学的过程是以“师生互动”为内容的和谐对话的过程, 教师要针对学习的内容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 也可从学生提出问题中选一些有代表性的, 让学生去尝试解决,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支持和引导, 组织学生讨论、合作, 在不妨碍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 配合并促进学生解决问题, 使学习具有很强的探索性。

三是绩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实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 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手段, 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管理的参与意识。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 对学生学业的检查和评价往往是单向反馈, 即由教师直接批改作业或试卷, 学生坐等教师批给最终结论或分数, 他们不了解产生错误的过程与根源。以单靠这种“判决式”的检查和评价, 会使一些中下等的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依赖感,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师的指导下, 发挥学生个体的检查效能, 这样能促进学生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 增强学习信心。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当堂测试, 并当堂由学生评分, 分析出错原因。也可以在临下课的时候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对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每一次教学, 都应该让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形成新的创新意识, 这样的课才能称得上有效益。

第三, 探索开放型试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型试题一般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 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树立“一种意识”, 即促进教学开放的意识, 从原有的按既定角度途径, 让学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 大胆想象, 独立思考, 各抒己见, 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做到“三方面注重”:一是既关注问题的结论, 又注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过程;既要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 从而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通过情境模拟、现实模拟等方法, 构筑学生的综合思维模型, 启迪学生思维, 鼓励学生质疑, 学会分析论证、归纳演绎, 做到自圆其说。二是让学生主体参与, 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案、多种方案或最佳方案。三是上好“热点课”, 讲清热点的内容以及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开放型试题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进行开放型教学,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来说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 对处于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 则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 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个人的发展, 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创造性的开拓与应用。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 大胆改革, 勇于突破, 善于创新, 以负责的精神、务实的作风、高昂的姿态, 投身到素质教育的熔炉中去。

新课改理念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 篇10

当前, 新的思想品德课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 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而要做到这些, 就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即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实行启发式教学。那么, 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 应如何坚持启发式教学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认真钻研, 精心备课, 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教育学指出:“认真备好课, 渗透地掌握教材, 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必备条件。”教师在备课时, 首先必须熟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材的重要点、难点。其次, 还要了解社会实际、学生思想交际, 并在此基础上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例如, 在上八年级下学期的每一节课之前, 都要了解每道题的内容与哪些法律有关系, 涉及学生生活中的哪一方面, 应该采取什么教学方法等。这样, 教师在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 层次清楚, 引人入胜, 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事例典型, 语言生动, 紧贴生活实际, 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

初中思想品德以前称为政治, 它给人一贯的印象是枯燥无味, 只讲人生大道理, 远离生活, 与学生没有直接联系, 教师在课堂上只需照本宣科, 学生只需死记硬背就可以了。殊不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课是与学生密切联系的, 涉及学生心理、生活常识、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等。这就需要在讲课过程中通过引用名人名言、介绍英雄人物事迹、讲故事、讲漫画、表演小品、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讲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吸引注意力, 激发求知欲望。

例如, 在讲男女生之间应该如何相处时, 笔者让一个女生装扮成男孩子, 与另一位女同学在教室里勾肩搭背, 此外, 又让第三位女同学对这名“男生”假装不理不睬、扭扭捏捏, 让学生们通过同学的小品表演, 明白男女生之间应该怎样正常交往。

三问题导入, 层层设疑, 开展课堂讨论, 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

针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特点, 在教学中可以从与学生密切关联的问题入手, 层层设疑, 让学生动脑思考, 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激发求知欲望。

例如, 在讲“受教育”这一课时, 以“让我们终身受益的权利是什么”导入, 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纷纷开动脑筋, 答案五花八门;接下来老师又提问:“你们来学校干什么?这有什么好处?”通过两个问题, 使学生深切体会到, 受教育能为将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一定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使学生既掌握了书本知识, 又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

又如, 在讲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时, 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1) 夏天到了, 你去西瓜摊买西瓜, 第一步会怎么做? (知情权) (2) 若摊主切开的西瓜不熟, 你又会怎么做? (自主选择权) (3) 确定要买, 西瓜上秤时, 你又会怎样做? (公平交易权) (4) 若你吃完西瓜出现中毒现象, 原来西瓜农药残留量过大, 这时你又可以怎么做? (依法求偿权)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 使学生在解疑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既掌握了法律所规定的消费者的权利, 又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应该依法维权。

四运用插图、情境教学, 既形象直观, 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途径

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 改变了以往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 从实际入手, 插图很多, 图文并茂, 内容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 很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插图具有直观, 引人注目的特点, 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插图, 能突破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例如, 在讲“社会生活离不开共同的准则”这一框题时, 书上有两幅插图“秩序井然”和“秩序混乱”, 笔者就让同学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在讨论的基础上, 同学们认识到, 在生活中, 如果人们的行为没有规矩, 各行其是, 社会就会混乱不堪, 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因此, 社会生活离不开共同的准则。

结合插图的主观题, 答案灵活, 要求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解答, 答案不是唯一的, 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对于某一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 进而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这样, 在教学中, 就可以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质疑、解疑, 逐步训练学生“多几个心眼”看待身边的事情。

例如, 在讲“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时, 笔者就教室里应不应安装监视器一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想法去思考, 然后, 让他们分成两组“应该”与“不应该”进行自由辩论, 同学们兴趣盎然, 学习兴趣倍增, 既锻炼了思维辩论能力, 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使教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尝试,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随着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将不断更新。每个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过程中, 都应努力学习, 勇于探索, 不断总结教学与教改经验, 创造出符合学生实际又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 为中学的思想品德教学改革锦上添花, 作出新贡献。

设置情境上好思想品德课 篇11

一、聊天

初一学生自我表现欲强,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在课堂上爱发表自己的看法,说点题外话,教师如果一味禁止,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为此,我就挤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聊个够。我先利用课余时间征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学生的每个问题我都仔细看,认真地思考并分类,我感到学生心里的烦恼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活类:怎样花零用钱?学习任务重还要不要做家务?学习类:如何处理好学习与锻炼身体的关系?怎样提高学习的效率?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好?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吗?交友类:好朋友欺骗你怎么办?男女生可以做好朋友吗?时政类:你所知道的大事件?心理方面:老爱发呆怎么办?情绪不好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上课时把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告诉大家,学生的热情相当高,大家踊跃发言,针对具体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意犹未尽,很多同学告诉我,这样的课应多上几次。

二、换位思考

初中生对教师的教育往往感到乏味,认为是空话、套话,对这些“大道理”不屑一顾。即便听进去了,也很难从内心认可,身体力行。这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抽象理解能力还有限,教师用书本理论说给学生,强调学生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学生并不感到与自己有什么重大关系,不能发挥思想品德课育人的教学意义。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换位思考”的教学方式,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让学生真正明白。教师可以用一些感性的方式与学生的思维相契合,学生会将心比心,从简单的知识中明白大道理。比如,在讲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的时候,让学生搜集相同的树叶,并将搜集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小品

小品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在初一思想课中偶尔上上小品课,能让学生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如在讲到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编写有关挫折方面的台词,并让他们推荐有表演能力的人来表演,四组展开竞赛,评出好、中、差,学生的热情很高,个个踊跃参加,积极出谋划策。在台上表演的同学诙谐的表情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每组的同学不断地为本组的同学喝彩加油,这样不仅在无形之中让同学们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又如尝试小品链接。我们来看一看壮壮的这一周该怎样过?多媒体出示资料:放学后壮壮第一个冲出教室。他的肚子早就打起鼓,所以赶紧回家,想到家后饱餐一顿,没想到家门上了锁,爸妈不在,结果饱餐一顿的念头减了一半,只好掏出钥匙开门吧!看看有没有现成的可吃,可推门进了屋,瞧见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壮壮,爸妈公司有急事出差了,大约七天,给你留下200元钱,你自己要照顾好自己,再见。”假如是你,看到纸条后会有什么反应,当时你会怎样做?(学生表演)这周你打算怎么做,200元钱怎么用?父母不在家的周末你怎么安排?请你结合实际来谈谈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第一次不依赖他人,独立做某一件事的经历和感受。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并知道如何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进行自我管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脚踏实地地从身边的点滴小事中去锻炼,从而最终达到提高自立能力的目的。

四、小组讨论

以往学生在课堂都是规规矩矩地听教师讲,很难有发言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入程度如何,教师很难发现,学生自己也不能认清自己的学习程度。教师不妨组织学生之间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习,让学生做主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讨论中,大家踊跃发言,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敢于表达自己,推进了思维理解的深度,在对与错的探究中深受启发。

如学习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时,我们结合教材精选了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武秀君替夫还债的事迹,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认可武秀君做法的基础上,又联系了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和行为,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做人要遵守道德、要讲诚信。讲诚信才能立足社会。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锻炼了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组织展开小组之间的辩论活动。课前要确定辩论的题目,让各个小组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讲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时,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让各个小组明确自己的正反方位置,课下搜集具有说服力的资料。在课上,让正方和反方的同学一起发言,对于未置可否的问题,选出各自的代表进行辩论。辩论时,教师要给予点评,认真对待。通过辩论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知识面更加宽阔,对知识能够灵活理解和运用。

五、利用漫画、歌曲,资料、录像等方式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的开始,利用了两幅画,一幅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上面有海豚在飞跃,大雁在翱翔,长颈鹿在觅食……另一幅是“干涸的世界”,上面是土地因干旱开裂,寸草不生,毫无生机。随后的几个设问是:1.没有生命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看到这两幅图片,我感到:  。2.你曾为某种生命打动过吗?请向同学们展示你课前收集的有关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体的实物、图片。3.我收集的是:  。我对他(它)的简单介绍是:  。4.地球上的生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我更喜欢  。

又如,在讲《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时,我在课前让学生欣赏动画音乐《男儿当自强》(多媒体课件),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又鼓舞了学生的斗志。再如,在讲《感悟青春》时,我让学生搜集、编写有关青春的诗、歌,并课上朗诵、歌唱,借意抒怀。

总而言之,在中学思品课的教学中设置情境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传统听讲、练习的单一模式中解脱出来,学习途径多样化,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体验。作为一名中学思品教师,要做一名有心人,善于设置情境,带领学生积极进入学习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上好思想品德课的三点认识 篇12

一、 应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课

一是要注重挖掘, 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育人的宝贵资源。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下为公、爱国如家的道德情怀, 也正是在这种自古以来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薰陶下, 才有西汉贾谊的“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 三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崇高爱国理想和情怀追求;二是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如, 从古代神话的盘古开天到女娲补天中可以看到, 中国古人对人所生活的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渴求, 因此, 教师可通过神话故事的推介激起学生学习与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思想介绍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 并形成深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习惯, 增进文化自信;三是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激励个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内容思想,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树立爱国意识, 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激励学生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

二、应注重高效教学方法的使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由于理论性强, 学生容易觉得枯燥乏味, 这就要求教师应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践证明, 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成效。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的人机交互功能, 使电脑、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的重要媒介, 构建融声、图、文字于一体的立体认知环境, 让学生能直观地看到相关案例以及事物发展的过程和情景, 使学生对相关理论更容易接受。如, 在讲授“法不可违”一节时, 教师就可以下载央视 《今日说法》 的合适案例, 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的情景,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把学生的学置于了立体化的问题之中, 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 使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 知识通过情感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消化, 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 在课堂上也可以采用忆一忆、谈一谈、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想一想、议一议、辩一辩等形式, 通过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高效地吸纳知识。

三、应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做到学以致用

一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较多地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实质是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 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的案例, 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事理的认知,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但运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发生过、有典型性, 要为帮助实现教学目标而选择适合的案例, 要引导和组织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展案例分析和讨论活动;二是教师要改变教学中单一地对学生进行宣讲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多加入一些“新鲜料”。如, 在教授“环境保护”的相关章节时, 可以引导学生就洪水泛滥等现象进行思考讨论, 再回答其原因, 学生们都能很快说出答案。学生的回答只是表面现象, 教师就可进行归纳, 告诉学生实际上产生以上一系列连锁反应原因是人为的生态平衡失调, 我们应从小养成环保意识, 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 造福人类自己, 这样学生就非常容易领会课文插图的要义了, 也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三是在教学中应注重结合教科书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讲解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 特别是将当今社会发生的大事要事、国际新闻、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 这样学生就能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接受所学知识。

上一篇:监理职责下一篇:模糊理论与诗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