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实践

2024-06-23

校企实践(精选12篇)

校企实践 篇1

一、背景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学历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1], 而职业能力的培养仅仅靠职业学校本身无法独立完成。教育部2002年以来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其提升到国务院决定的高度, 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被普遍认为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新世纪以来,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尤其是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实施以来, 在政府推动下, 我国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 组建职教集团, 成立理事会、董事会, 建立职教联盟等[2]。但总体看来, 我国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校企合作仍然处于探索与实践的阶段。因此,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长久的, 有效的, 互利多赢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成为高职院校特别是骨干建设院校的重要课题。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提出了“校中厂, 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思路, 并以国家骨干专业建设为契机, 成立了平板显示行业协会牵头的, 校企共建的熊猫光电学院, 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和实践的积累, 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合作模式[2,3]。文献[3]将众多模式归纳为以下9种。

1.“学年分段”, 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与实训, 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 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的形式。

2.“阶梯分段”, 3年中企业实习的比例, 分别为1/3、1/2和2/3, 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紧密结合, 逐渐加大企业实习比例。

3.“半工半读”, 即校与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工学交替 (每一学期或一学年, 也有几天轮换一次) 。

4.“弹性安排”, 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特点, 比较灵活地安排工学的交替。

5.“订单培养”, 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特殊“定制”的规格, 一定的数量, 提前预订毕业生, 往往伴随着共同的课程开发、共同的培养和教学管理。

6.“教学工厂”, 学校自办生产、服务企业或者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车间搬进学校, 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及作品与产品合一。

7.“厂内基地”, 企业除安排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车间、工位和兼职指导师傅外, 还单独设立了为学生实训和实习服务的车间, 具有教学、培训和实习功能, 有固定管理人员和专职企业指导师傅者可称为厂内工学基地。

8.“行业主导”, 中小企业居多的行业, 单个企业不具备单独与学校合作的条件时, 行业部门或行业组织出面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并组织企业群, 联合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实训设备和兼职教师, 联合下培养订单。

9.“职教集团”, 这是一种以名校为主导, 相同区域、相同行业院校、企业联合,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组织。不管哪种模式,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由政府主导, 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职业院校处于主体地位, 积极推行各种模式的校企合作, 而行业和企业则处于从属地位, 处于相对被动的配合地位。如果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无法获得长远的利益保障, 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就不高, 缺乏内在动力, 因此, 校企合作当中, 提高企业的主体性是校企合作成功并走向深化的保障[4]。

三、校企合作机制的基础

任何形式的合作必须有合作基础, 即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如果共同的目标与利益是长久的、稳定的、多赢的, 则这种合作就存在牢固的基础。同时合作方也有各自的目标和利益, 这些目标和利益可能不一致, 甚至是矛盾的, 能否平衡各方利益则是合作能否稳定发展的根本[4]。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牵涉参与方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各方共同目标是“资源共享, 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符合型人才”;这样目标的达成, 对于政府而言, 实现职业教育基本目标, 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和行业协会, 能够得到急需的人才;对于学校, 达到了实用人才培养的目的, 提高了学校的声望;对于学生, 能使其掌握实用的技术和技能, 找到理想的工作。同时各个主体又有不同的利益。政府希望各参与主体以发展教育和培养学生为核心, 实现各自的教育和培训功能。行业和企业则希望自己负担的培训和教育的功能越少越好, 学生对生产发挥的作用越大越好。学校则希望, 政府给学校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 企业能够承担培训和教育学生的职责。而学生则希望学校代表自己的利益, 能在企业学到东西, 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因此,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 最重要的是寻求共同利益。政府应该出台鼓励“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政策[5,6];这种政策必须基于各个主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 真正地让各参与方, 尤其是企业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积极参与对企业发展有利。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主要推动者, 需要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政策推进校企合作。在设计时, 必须仔细考虑合作的行业和企业, 寻求那些有长久的共同利益合作伙伴, 并能逐步形成实际可行的合作模式, 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被忽略;学生不能是被动的参与者, 应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必须保证学生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的地位与权益。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曾做过大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和与尝试。但很多校企合作的层次比较浅, 主要模式包括“学年分段”、“半工半读”、“订单培养”等。这些合作关系比较单一, 最终学校提供学生, 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学校和企业缺乏其他交集, 对于学生的培养没有统一的认识和目标。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没有过渡, 从角色转换上有明显的割裂感, 对学校和企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也不适应管理培训学生, 对学生的表现评价普遍不高。而学校又缺乏协调的组织和机制, 不能有效地沟通和协调, 各方面的想法和利益不能及时充分地交流和协调。因此这样简单的合作很难稳定和持久, 很多合作难以为继, 最后不了了之。为了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走向深入,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 研究了校企合作实践和理论机制, 吸取以前校企合作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最终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具体包括如下几项。

(一) 寻求政府的支持

国家已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尤其是国家示范院校和国家骨干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获得很多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因此, 在2012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在骨干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厂中校, 校中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 建设方案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和支持。这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二) 寻求合作企业

微电子学院在寻求企业合作伙伴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如下方面。

1. 学校专业与产业密切相关, 这是校企合作的专业基础。

2. 具有一定的规模, 在行业中有影响力。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才具备丰富的资源, 才能将校企合作看成一种资源, 并能加以整合和利用, 实现企业自身利益。这样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才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体现企业主体性地位, 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被动配合。

3. 在地理上很近。学校和企业距离近, 可以有效地降低校企合作的成本, 增加校企合作的内容、范围, 提高合作的层次。实现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 处于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双方有类似的发展要求, 处于发展期的企业更有活力, 更愿意合作。

基于以上考虑, 我们选择南京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该公司满足以上的所有条件。

(三)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体

一般的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具有偶然性、短期性, 合作层次浅, 缺乏系统性的特点。没有专门的部门和机构负责与管理。为了实现长效的、稳定的、系统的校企合作, 微电子学院与南京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熊猫光电学院, 作为校企合作的实体, 其作用包括如下几点。

1. 协调校企合作的各个参与方, 凸显各个主体的主体性, 整合各种资源, 使校企合作能够形成合力, 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熊猫光电学院订立熊猫光电学院章程, 成立了熊猫光电学院理事会。理事会的成员来自校企合作的各个主体, 包括教育主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和学校。理事会的成立为以上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能协调平衡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 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2. 组织和开展校企合作的各项事务和活动。事务和活动包括工学结合, 企业员工培训, 行业协会的活动, 行业技能竞赛等。以工学结合为例, 我们定期举办中电熊猫校企合作班, 已经完成了两届学生的培训;培训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完成。培训让学生将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知识相融合, 提升了知识的实用性, 同时, 学生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过渡, 为今后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 熊猫班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和生活, 迅速地掌握生产技术和技能。

3. 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熊猫光电学院是校企合作的产物, 对学校而言不仅能促进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同时也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不仅仅是实习学生, 而是扩展到了学校、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的领导。更重要的是学校的老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具备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校企合作, 已经不仅仅是学生层面的培养, 同时也是师资的培训、领导的培训。通过工学结合培养了学生, 通过混编师资团队建设, 培养了教师, 通过理事会的运作培训了领导。使得企业元素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更容易实现。

在熊猫光电学院的框架下, 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和共享, 这样的机构是所有参与方都需要的。在这样的机构下可以放大和扩充自己的资源, 所有主体均能在这个框架下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利益, 在此基础上校企合作才能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五、校企合作的思路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7]。然而校企合作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 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1.校企合作本身是一种资源积聚和整合的过程。这种过程并不是凭空发生的, 而是具有其内在逻辑和机制的。因此, 搞清楚校企合作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

2.根据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际, 寻求最合适的合作方, 并理清各个参与主体的共同利益和相对利益。寻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建立利益平衡的机制是校企合作存在并发展的保障。

3.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实体, 这样的实体可以实现校企之间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是各方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平台。

4.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 必须走向深入, 必须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功能和作用。校企合作既要成为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也要成为行业和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 最终成为校企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整合关键纽带, 校企合作才真正有生命力。

摘要: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但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本文介绍了校企合作的各种模式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校企合作机制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以校企合作的实践分析了校企合作得以生存并发展的内在机制。最后提出了校企合作的一种思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机制,实践,思路

参考文献

[1]董云霞.浅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3) :127-128.

[2]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4) :5-11.

[3]颜楚华, 王章华, 邓青云.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4) :80-82.

[4]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3) :70-72.

[5]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 2006-5B:68-73.

[6]金爱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校企实践 篇2

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技工院校的发展已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而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技工院校发展内涵的核心力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必然存在着碰撞和交融,技工院校要充分有效地利用校企合作的通道,一方面将企业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建设面向企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作好充分的职前文化储备,另一方面也要搭建平台实现校企文化互融共建,以校园文化提挈并丰富、活跃企业文化,互动共促,使企业文化得到优化和完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校企双方社会影响力,实现社会获益、校企共赢。

一、校企实现深层次合作必须以校企文化互渗为支撑

在校企合作的办学大背景下,技工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度越来越高,校企合作不断走向纵深领域,校企文化在多方位、多层面展开融合自然就成为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从校企合作的构成主体上看,企业和技工院校分别具有不同的文化特性,两个主体的思想交流和行为选择就必然内含着彼此文化因素的交流和判断,因此,校企合作的递进过程就是企业文化与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推进校企合作,需要将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置于校企合作战略的高度加以建设,将具有专业特色的主打专业以系部为单位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

个层面,借鉴和吸纳企业优秀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把各行业和企业的优秀文化理念和精髓融合到校园文化之中,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并通过校企合作的动态平台丰富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的内容体系。

作为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校企合作的形成和运行都需要基于一定的环境条件,而这些环境条件都渗透和表现为一定的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特性,其有效运作也离不开技工教育校园文化的支撑。

二、技工院校课程教育企业化,开展企业通用职业素质培养 首先,技工院校管理和教师队伍校企文化理念的培养。管理者和教师队伍的观念和具体行为,是最好的和直接的环境,对技能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管理者和整个教师队伍重视校企文化建设,并付诸在具体行动中,才能使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落到实处,并通过适当的多层次的科学评价体系作为保障和促进手段,全方位推进技工院校的企业文化教育渗透到方方面面,真正培养出社会认可的、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

其次,技工院校的技能、素质培养要以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职业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从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理念两部分对学生通用职业素质进行培养,把企业文化贯穿校园文化教育全过程,技能与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校企文化建设要注重行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校企行为文化是学校、企业合作过程中为规范学生行为而设立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它所反映出来的是校企文化的底蕴;校企精神文化是校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校企文化的内

核和灵魂。只有学校和企业共同营造整体和谐发展的校企文化氛围,才能成功建设和谐校企文化。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努力实现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技工院校要充分分析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把文化基础课教学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结合起来,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把创新意识、诚信观念、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理念以及敬业创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沟通与合作、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职业理念等能力。

在培养过程中,要引入企业的人才评定标准,引导学生了解职业角色的内涵,并对比分析在校生预定的职业角色,规划相应的职业发展路径;组织专门教改团队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开展基础课、德育课的一体化教学改革,结合学生一日生活常规和企业员工职业活动,在基础教育、养成教育中体现企业工作生产特点,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教育;通过企业调研、企业专家座谈会等形式,转变文化基础课教师的教育理念,使教师深入理解通用职业素质的内涵,掌握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建立通用职业素质的课题体系,并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做好学习任务设计、工作页编写等课程开发工作;改进学生评价模式,建设职业素质评估、能力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系统,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压力应对和情绪自控能力,维持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技工院校学生管理企业化,构建准员工教育体系

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文化要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满足企业、社会对技能人才要求为根本,通过课堂内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员工角色的转换,实现零距离对接。

在技能教育管理方面,以企业用工需求改革高技能教学、行为规范教育、职业素养培养,建立和完善准员工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技能水平适应企业需求,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在约束和激励机制方面,在职业指导课程、校内模拟生产、顶岗实习中大幅加入企业管理文化,在保持班级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和模仿企业管理模式,以行为训练为切入点,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动作方式为载体,将班级组织模拟企业化管理,探索推行企业“6S”管理模式,按照企业生产劳动制度制定班级纪律;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活动和系部、班级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阵地,将企业管理制度、生产管理规范、劳动纪律法规引入教室、宿舍,通过板报、网站、校刊、主题班会等形式将企业管理理念渗透至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四、借助校园文化优势,搭建交流平台,有效实现校企文化共建 技工院校要借助自身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建设的优势,不断扩展文化发展的基础链条和辐射能力,积极组建艺术团队、体育竞技队、技

能竞赛队,进入企业开展文化演出,企业冠名开展大型的校企联办体育赛事,校企开展技能对抗赛等,与企业联手打造文化建设平台和技能交流平台,增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活跃企业文化活动,营造双向和谐的文化氛围;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展一些科技文化活动,推动行业、企业的技能学习氛围,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参与高端技能培训热情。同时,与企业联手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参与、承办各级各类文化经济传播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以企业和学校发展成果回馈社会,共同传达对社会文化事业的关注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特功能决定了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趋势和路径。校企文化互融共建是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并走向深度融合的体现,也是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技工院校要充分依靠经济社会中各种优质资源,如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行业政策和行业特色文化等,并把这些优秀文化予以整合和提炼,促进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为技工院校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促进招生就业等良性循环,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严俊杰,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校企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技术教育

前言

目前,我国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五年制的职业教育势必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挑战。但在不久的未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也会面临着考生的选择和市场的全方面考研。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代,只有把握机会迎接挑战,加大改革和发展的力度,形成政府保制度、市场保利益和校企保教育的长效合作机制并努力达成共识,互惠互利,才能把校企合作教育办好。

我国校企合作的

发展概况及具体实践

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是专家和学者做客企业,企业管理者进驻学校,定期给学生做工作报告和学习方法讲解,将企业的信息和要求渗透到学习过程中。同时定期委派公司的管理层到学校兼顾教师,并且录用优秀的员工到学校负责培训。

联合招生是校企合作的另一途径,学校以骨干专业与企业联合招生教育,通过教学实习等方式定期向各种工种实习,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择优录取;学校也可以将自身的教学大纲渗透到企业的文化和制度中,企业则将培训职业要求融入学校的学习中。

学校可以利用企业招商引资并借助企业力量发挥。在互惠的条件下通过洽谈学校定向为企业提供企业所要求的高素质员工,而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工作设备和资金支持,学校可以借此发展实践教育并设立各种奖学金。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当实现联系企业、学精技术、结实专家、带好学生并且定期下场,按要求每学期完成一篇调研。于此同时要负责企业实习生的实际工作情况,实习生管理和学校联系。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可以进行专业的职工培训班,根据工作实际要求提供教育培训。

校企合作应当及时地拓宽办学思路,在开始实行校企合作之后,学校要在办学理念上进行及时地更新和转变,实现招商引资并做好从计划到需求的驱动模式的转变,从单纯的服务企业到借助企业的力量进行发展,从推销学生到经营学校。在招生,就业和教学的一条龙上我们采取按需教育的方法,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进行专业性的培养,这个过程就是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依托强大的企业力量,更具企业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争取培养复合型人才,一帮面教育目标明确,另一方面教育的内容专业化,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计划教学贴近教育实际,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会相当负责任地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包括从相关岗位的详细知识同学校提出专项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职业道德以及人际关系等课程设置要求。而学校同事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企业的要求,进而更加科学地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以来,学校尊重企业的人才需求,及时做出了课程的相关调整。很多的企业都有对外业务,所以学校也增加了对专业的外语和计算机方面的教学比例,还在有关专业增加了计算机的辅助课程。根据企业知识面较广和知识水平要求高的人才需要,校方在执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各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相关调整,适当增加了选修课程。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学校采取分层教育的方法,满足各个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能够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更加广的知识面,全方位提高素质和能力,学校应当采取学分制教育等措施。而在双休日和自习等自主时间学校也应举办各种同企业息息相关的讲座和辅导班,力求满足学生更高一层的学习要求。

实践教学的基地是提高职教质量的保证,学校通过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模式开展职业式教育与培训,强调在教学的过程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感受这种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消耗性的实习方式相比具有相关优势:学生将亲自置身于企业的生产全过程之中,全方位体验着企业生产氛围,提高了感官体验的水平;学生在完成了企业生产任务的同时也从获得相应的知识、职业技能和经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在学生们合作共同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培养了这些学生的合作和协调能力,提高了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水平;学生制造产品的成型也加强了学生对产品的质量意识和对生产的责任感,也让学生感受到生产的成就感。

我国校企合作的

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的发展阶段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首先是国家在推行校企合作制度上并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虽然有一些相关的法律文件在一定水平上推动力校企合作的发展,但是对校企合作的双方都没有形成比较有效的约束力。其次是很多的企业并没有形成要建立长久的人才战略意识,只是想通过学校来培养更多的廉价劳动力,只是要求满足于目前的生产效益就可以了,这样就使得学校寻找需求对象就会有很大的困难,一方面学校需要企业的各方面支持,而另一方面学校又担心企业的教育会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事实上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主动进行环境营造和提供终身学习的条件,和学校共同培养高级人才,只有这样做才能够解决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最后,学校的教条主义和教师本位主义也让企业始终无法理解的问题,教育应当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思考校企合作的关系。学校的管理层应当切实转变观念,要从三赢的角度来考虑校企合作的内容,要从企业、学校和学生等哥哥方面展开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工作,其中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企业和学校都难以取得预想的成果。而目前政府承认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十分单一,从实际情况来说,校企合作应该是教育多方面、多方位和多形式的教育方式,而不应该单纯局限于一家学校和企业,要改变这种形式,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合作模式,从一对一和一对多转向多对多的合作模式,让学校、企业和学生都有更多更广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校企合作是产教结合的一种最主要途径,也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的平台,校企合作是共同培养经济发展和市场发展所需人才的最佳途径。企业和学校双方相互支持和渗透,进行双向计入和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和利益共享是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的有力途径,校企合作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教育和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极大地促进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学校的办校水平的提高,为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一线工作人才提供了充足的保证。校企合作也是非常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性事业,也是贯彻人才兴国和教育强国的战略的有力保证,促进和谐社会共同建设的重要发展和有益实践形式。学校和企业也应该在努力探索合作新模式和职业教育方法的同时,加快对法律规章的熟悉,使得企业和学校更加明确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通过推进校企合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提高职业人才的质量培养,增强学生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能力。

结束语

校企合作实践的探讨 篇4

在职业教育领域, 校企合作大致呈现两种模式, 一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其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培训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二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其代表是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培训计划。相对来说, 中国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展的比较晚, 发展还不够成熟, 体现在三个“不够深入”上:学校参与企业生产不够深入、企业参与学校教学不够深入, 学校企业互动不够深入。这就导致职业教育中, 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很难跨越, 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很难高度共享, 学校和企业之间很难双赢。

河南机电学校同样面临上述问题, 为此, 学校深化校企合作, 破解三个“不够深入”, 寻找企业学校的利益结合点, 让企业主动参与到学校实训中来。学校选择了校办企业、合资控股公司和引厂入校三种校企合作模式, 以解决三个“不够深入”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实践

1. 校办企业

校办企业指结合学校专业特色, 由学校出资建厂, 独立经营管理, 并承担学生生产实训的企业。一般都以学校实训基地为依托, 开展产品研发、来料加工等不易受到外界干扰的产业, 在保证学生实训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适当盈利。在校办企业, 学生既是徒弟 (学徒) 又是学生, 教师既是技师 (工程师) 又是老师。在实训中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实现结合。河南机电学校以实训中心为主建立的龙腾科技有限公司, 通过和龙翔电器联合生产非晶变压器和对其他企业作来料加工, 已经形成了融电子、电控、机械专业为一体的实训基地, 龙腾科技有限公司也成为一个教学、实习、生产为一体的企业, 最大限度地盘活学校的资产, 并产生了效益。

2. 合资控股公司

学校办校办企业最大问题是资金, 如果学校拿出部分闲置资源, 和外来高科技企业合作成立公司, 就能够实现借力打力, 而且还能够实现学校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河南机电学校用汽车实训基地和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鲲鹏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电动汽车项目, 成立龙瑞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它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 各自都具备一定的控股权建立起来的公司。在合资控股公司中, 校长即董事长, 专职教师即生产顾问, 学生即员工。公司以生产电动汽车为载体, 融汽车、物流、管理专业为一体, 学生在电动汽车厂可以实现该专业所有的实训, 参与生产与训练职业操守。

3. 引厂入校

自建、合资都必须动用学校的资源, 特别是资金投入, 所以贵在精、不宜多。但是我校毕业生每年超过千人, 仅仅依靠几家企业不可能实现众多学生的实训, 所以必须下功夫筑巢引凤, 这就是利用学校的土地、厂房等资源, 把具有发展潜力和科技实力的工厂引到学校办厂。引厂入校, 关键是共赢。企业来学校合作建厂, 学生可以不出校门进行生产实训, 企业可以相对便利地获得庞大的优质劳动力, 学校与企业还可以形成生产链, 形成区域规模, 凸显规模优势。目前, 河南机电学校引进了河南龙翔电气有限公司、郑州黄河机电设备厂、郑州协创机电设备有限公司、郑州双联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来校建厂, 能够同时解决500-1000人的实习实训。

二、校企合作的实践原则

通过实践, 校企合作除了保证教育性原则外, 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 高关联性

不管是创办、合资还是引进, 在校企合作时, 必须注重企业与学校专业的关系, 学校提出了两个关联: (1) 不管哪种模式创办的企业都要与我校专业具有高关联性, 能进行紧密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真正做到以产业带动专业, 以专业促进产业; (2) 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之间具有高关联性, 企业之间能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聚发展, 形成产业链条。这种高关联性是保持和保证学校、企业双赢的前提。

2. 整体性

学校与企业不再是分开的, 而是校内有厂, 厂内有校, 校企整合。除此, 学校提出统筹规划的思想。我们利用生产上下游关系, 开展了企业的整合, 我们以龙瑞新能源汽车公司为主体, 把校内的全部企业都联合在一起, 在工业园区内, 从底盘、电池、车身、整车, 形成了一个生产集团, 未来几年, 学校将以新能源汽车公司为核心, 和这些企业成立联合公司, 力争通过校企合作, 形成了前校后厂、校企一体的产业化办学模式。

3. 双重性

深化校企合作, 必然要求办学资源具有双重性, 教室要同时成为教学场所和操作车间, 教学设施要同时满足教学和生产的双重需要。人员身份具有双重性, 校长既是校长又是厂长, 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 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工人。文化具有双重性, 保持教育性与企业性并存, 学校文化要以育人为目的, 同时也要借鉴、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 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职业素养和优良的企业精神。双重性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有力保障。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更有效结合, 培养更适应社会的人才, 同时使企业营利, 学校谋取自我发展。

三、校企合作的实践路径

校企合作的实践路径在河南机电学校表现为“三化”、“四共”。

1.“三化”

“三化”是“学校集团化、专业产业化、课程技能化”。学校集团化就是学校抓住市场需要, 借助市场规律, 按教学、生产、研发、经营等利益链接环节改造学校, 办成集团式学校。专业产业化就是按照集团式学校对生产需要, 结合教学、实训要求, 调整专业设置, 重组专业结构, 办成产业式专业。课程技能化就是按照专业产业化要求, 把产品生产中所涉及的岗位技能分解, 按照教育规律重新编制, 在改造过的教学环境内, 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生产任务。“三化”本质是在生产中育人, 在育人中促进生产, 生产与教学高度融合。“三化”工作的核心是产品, 根本在育人, 关键是构建产学结合模式。

2. 四共

校企合作与“三化”改革在学校办学上的交融集中表现为“四共”, 即专业共建、教材共编、课程共担、资源共享。其中, 专业共建是学校、企业分别提出专业目标, 然后在学校主导下进行整合;教材共编是学校、企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和教育学、心理学规律进行教材编排;课程共担是学校负责公共课和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 企业负责部分专业课和必修专业课, 实现教学力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企业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共享学校图书馆、食堂、宿舍、体育场等教学设施和公共设施, 而学校则可以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人员进行实训、生产和教学。通过“四共”, 学校的“三化”改革得以顺利开展, 学校合作也找到了扎实的基础。

河南机电学校开展引厂入校以来, 学校的办学效益明显提高。这不仅学校节省了办学成本,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实训的层次和技能。同时, 由于引厂入校带来的办学规模、运行机制的创新更为学校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Alison Taylor.The Challenge of Partnership inSchool-to-Work Transit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Ol.58, No.3, September2006.

[2]Gayle Jasso.Finding Corporate Resources.Maxi-mizing School/Business Partnerships[M].Corwen Press, Inc., California, 1996.

[3]吕可红.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当议[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3) .

[4]郭健.国际职业教育的新观念与新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20) .

校企实践 篇5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在于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必然要求,也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探索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结合校企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探讨了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 长效机制 探索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在于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而校企合作则是高等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通过校企合作使得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使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在“工厂化办学,办工厂化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指导下,建立校企之间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1、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职业教育经历了漫长巨大的调整转型,特别是最近十年,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校企一体时期,从七十年中期期到八十年代中期,企业行业举办技工学校,校企一体;

二是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大部分企业兼并,职业学校撤销,还有部分学校校企分离,职业教育进入萧条时期;

三是九十年代后期(1996年国家颁布职业教育法)到新世纪的前几年,政府举办职业教育,技工学校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改造成职业院校,多数企业基本退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迅速膨胀,政府投入明显不足,社会力量缺少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四是最近几年到今后一段时期,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技术创新升级的大趋势下,国家将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确定为提升综合国力基本保障,进一步明确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是核心目标。

但是总体上,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处于过渡转型时期,即处在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的过程。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需要解决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首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实践过程缺乏紧密联系;其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基础条件和基本投入不足,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再者,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数量大而质量差的现实,无法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工作能力的要求。

2、深化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基本保证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产品技术大力创新的转型时期,因此需要大批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的专门人才。而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即是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社会对产品制造与服务过程中日益增长的技能需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则在于“促进育人过程中各个要素与生产过程中各个要素的深度对接,实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已经成为发展职业教育的国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近年来的实践也进一步表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职业教育往往发展较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程度也高。因此深化校企合作,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二、校企合作实现形式分析

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对接产业群的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都离不开校企合作。近年来,校企合作方式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层次不断深入,校企一体共育人才的趋势初见端倪。校企合作形式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顶岗实习

我院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学生在校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第3年则到专业相应对口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分为两个阶段,前半年是基于教学型的顶岗实习,后半年是基于就业型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完全履行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完全具备从事该岗位工作所必须的工作能力。顶岗实习是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更是一个在真实工作环境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质的重要步骤。

2、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是指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有针对性,校企共同实施专业建设,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引进企业实践教学案例、企业选派专家执教、共建企业实践环境,学生进入对应企业就业。这种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培养的学生能够所学所用。

3、校企联合办学

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培养任务,按照企业岗位的要求共同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共享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鲁昕副部长讲,推进产教合作与校企一体合作办学,目的就是要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并使其逐步制度化。校企之间共同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4、引企入校

“引企入校”是指将企业引进学校,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于企业将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故借此可以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企入校”是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践形式,是实现理论实践合一、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徒弟合一、实习生产合一、教学科研合一、作品产品合一的具体措施。它有利于实现校企之间的互利双赢,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生产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解决学校实习实训设备和实训师资不足的问题。

5、办校进厂和办校进园

“办校进厂”和“办校进园”是指搭建紧密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平台,通过在大中型企业(集团)或工业产业园区,校企双方(或多方)共同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共同建立面向企业或产业集群的技能培训中心,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工厂,共同建立定向培养的二级学院,共同建立面向企业或产业集群的技术服务中心等,同时将学校部分专业建设或人才培养环节,通过双方(或多方)资源共享,实行共建共管,实现互利共赢,服务于企业和区域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该种方式可使学校共享企业(或产业群)资源为企业(或产业群)培养人才,此外,在为企业研发和技术服务的同时,培养了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6、校办企业

学校以促进专业建设、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降低培养成本为目的,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成立生产型企业,建立教学、生产、技术研发于一体的产学研平台,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潜力,实现校企一体化发展。

7、集团化办学

集团化办学把学校、企业、行业,甚至政府都集中起来、统一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多主体、多元化、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以股份制等形式建立紧密型的校

企合作关系。这是创新形式的办学体制,其最大优势在于,合理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共建共管共用,利益风险共担,调动了各方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这也是一种正在探索的模式。

此外,还有比如“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其它校企合作实现方式。

三、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几年来,我校坚持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原则,强化“工厂化办学”的内涵建设,坚持深度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积极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新合作形式,开创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深度校企合作项目:

1、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

几年来,学校通过联合行业企业,建立了中锐汽车学院、中兴通讯学院、进化动漫学院、雄狮艺术学院等二级学院。利用社会资源,增强了学校办学能力。

当前,积极与于洪区政府磋商,联合成立装备制造学院物流学院(二级学院),将来逐步建设成服务于东北亚物流港的物流大学。

2、引进校外企业,建立生产性实训工厂

通过挖掘学校资源潜力,利用企业实训资源,引进校外企业,构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工厂,互利共赢。几年来,与黎明民品集团联合成立中航黎明工装公司,引进沈阳汇鑫华模具公司,沈阳国泰飞机制造公司等企业,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训工厂。在强化专业实训教学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节约了人才培养成本。

3、对接产业集群,将学校办进产业园区

通过与于洪区政府、沈阳特种专用数控机床产业联合会合作,在沈阳机床城产业园区,建立装备学院教学实训基地,实现工学交替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建立机床装备人才培训中心,开展社会化服务。对接产业集群,推动特色专业群建设。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共建、共管和共用。同时,学校与大连联众船舶集团合作,在大连长兴岛船舶产业园建立二级学院即船舶学院。

4、成立资产经营公司,为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企业搭建对接平台

政府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吸引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为适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的要求,学校筹建资产经营公司,目的是以股份制等形式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联合行业企业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对口平台。与此同时,降低技能实训教学成本,盘活学校资产,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5、推进“订单培养”,完善“顶岗实习”

随着就业市场的逐步趋好,订单培养将会逐渐成为一种热门的校企合作方式。当前,有一些大型企业,期待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比如,三一重工,通用汽车,三星公司等。

顶岗实习是“2+1”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实行顶岗实习教学模式。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顶岗实习将会更加完善和有效。

6、加强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

吸纳有社会响力的行业企业、研究院所或组织机构,成为学校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定期开展年会或论坛,强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四、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关键措施

1、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在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学校意愿强烈,但企业缺乏热情,校企合作实质性进展比较缓慢,校企合作“叫得响、落不实”;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程度不高依然具有普遍性,校企合作普遍处于“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等简单协作,企业全程参与教育不够,达不到“校企共育人才”的要求;同时顶岗实习工种较为单一,技术含量不高。顶岗实习内容与培养目标要求不相符合,顶岗实效性不强,甚至顶岗实习存在不同程度作为低层次劳动力使用的情况;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角色定位不明确,组织协调职能发挥不到位,校企合作缺乏激励政策和法律保障;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不够强,行动不到位,企业与院校合作缺乏动力等各种问题普遍存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缺失。人才供求比例的严重失衡导致企业无偿用人,企业普遍没有承担人才培养期间的社会义务。不用投入就可以得到人才的现状,是企业不愿为教育投入一个重要因素,严重制约着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企业无偿用人思想限制了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意识。

在当前职业教育体制下,企业的人才培养职能流失。学校作为教育单位能够为企业提供直接利益的能力非常有限,加之政府对保障企业参与教育的相关优惠配套政策没有及时出台,校企合作失去了利益均衡的经济基础。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吸引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相关法律,校企合作缺乏基本的机制保障。教育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公益事业,缺少了机制保障,学校单方面的热情不足以点燃校企合作的火焰,校企合作的瓶颈就难以突破。

校企合作关系不够完善,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职能没有充任体现。按照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人才的要求,企业应当全程参与教育,要求企业对人才培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但是目前企业利益没有放到应有的地位,严重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

学校服务企业能力需要提高,主动服务企业意识还需加强。职业教育多年来一直延续学校单方面封闭办学的思路,职业教育特色不够鲜明,实训教学力度不够,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学

校主动走出去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对企业的影响力不大,这都制约了校企深度融合关系的建立。

2、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解决措施

(1)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鼓励支持政策,促进校企合作长效化

《纲要》颁布之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校企合作如何制度化,政府应尽快建章立制,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府组织职能,提供校企合作机制保障。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

(2)学校主动适应行业企业需求,探索合作共赢的切入点

促进校企合作,必须创新校企合作关系模式。学校应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利用政府平台,主动牵头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资源集成和利益共享的职业教育集团化体系。职业院校应当入挖掘潜能,主动为企业创造服务。解放思想,提高对校企合作必然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从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上,深入挖掘潜能,强化服务能力。

(3)努力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为学校办学发展和教学改革搭建平台

“工厂化办学”的理念在辽宁装备制造学院的广大师生当中,早已形成共识。当前,校企合作工作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不断深化开展,在实践中,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引进校外企业,建立生产性实训工厂;对接产业集群,将学校办进产业园区,推行“壮大主体 发展两翼”发展战略;成立校办资产经营公司,为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企业搭建对接平台;推进“订单培养”,完善“顶岗实习”;加强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等等。这些项目,无不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办学发展和教学改革。

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指导思想,积极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汇集社会各方面办学力量与资源,使人才培养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有关各方协同努力,共同确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建立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课程、教材体系;加强教师和技术人员的交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建实训基地,营造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环境氛围;构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在职培训一条龙的职业教育制度,为行业企业培养各层次高素质人才。要不断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完善以职业院校企业为主体,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联系的技能型、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篇6

一、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北方旅游职教集团和北方冶金职教集团,已与100多家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在充分享受校企合作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也发现了如下问题:

1.供需时间不一致

学校有教学计划,学生何时实习、实训,完全按教学计划进行,企业的需求则是按订单、生产任务来确定,需求往往很急。因此,在企业需要的时候,学校没有学生可以提供,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2.管理不一致

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完全采用员工管理机制,对实习学生的真实情况很难了解,学生对实习实训产生了排斥心理,因此增加了管理难度。学校由于师资的缺乏,很少有专职人员对实习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管理,从而导致对实习学生的放任。

3.校企合作各专业的深度、难度不一致

对于冶金技术、采矿技术和选矿等专业,由于技术难度高,顶岗实习存在安全问题,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对于旅游、餐饮服务与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实习生,由于其专业技能要求较低、数量较多,开展校企合作则比较容易。

4.实习、就业待遇不一致

目前,学生的实习都集中在最后一年,实习、就业往往混为一体,学生和家长也往往视实习为就业,而忽略了实习仍是学习的一部分。因此,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的时候往往要求很高,尤其是对工作环境、工作待遇、企业发展前景等要求过高,而忽视了实习期应以学习、积累经验为目标。企业对实习学生的待遇有别于就业待遇,除没有“五险一金”外,给予实习生的实习补贴也很有限,导致实习期学生频繁跳槽,这也是校企合作难以持续的原因之一。

5.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

我们校企合作的项目数量很大,但需要在质量上进一步提高。同时,在技术开发、合办工厂等较高层次的合作方面还尚未取得大的进展。目前,学院已经制订了《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但激励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从管理制度上调动教职工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激发教职工的工作动力,使教职工在实现学校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公室

校企合作办公室是负责运作校企合作的一个专门机构。校企合作办公室隶属于学校,与职教集团办公室和产业科研处合署办公,便于整合集团各成员学校的校企、校际优势资源。其主要职能如下:

①做好企业调研

校企合作办公室的首要职能是做好企业调研工作,对企业用人的时间段、各专业岗位用工标准、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等进行有效的调查和研究。

②为学校专业开发、课程改革提供建议

校企合作办公室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学校开发符合企业用工要求、贴近就业岗位的专业提供建议,对学校现有课程提出改革意见,在确定核心课程时有话语权。核心课程应有企业或行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其教学效果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评价。

③制订“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

校企合作办公室要为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制订培训计划。职业学校最缺乏的是“双师型”教师和“双师”结构教师团队。校企合作办公室可以每年结合企业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计划或企业骨干到学校授课、进行专业指导、开讲座等计划,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考核评价。

2.根据企业需要和学校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针对供需时间不一致的问题,根据校企合作办公室对企业的调研,并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我校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达到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状态。我校的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就根据旅游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的需求调整了学生的暑假放假时间,将暑假从旅游旺季的8月改到10月,7月至9月为顶岗实训时间,经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和实训、就业心理辅导

由于接收实习、实训的职教集团成员企业对于顶岗实习实训的学生都采用员工管理机制,很多学生对顶岗实习实训产生排斥心理,导致实习实训效果受到影响。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毕业实习和就业的理解不充分,导致毕业实习期间频繁跳槽。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加强了学生的培训和辅导。在实习和就业前,对学生进行培训和心理辅导,在实习实训期间派老师进行心理疏导,解决思想问题。并在就业指导课中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采取开办校友讲座、与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座谈等形式提高授课效果。

4.实施订单培养模式

学院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和技术要求,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根据企业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几年来,我们开设了吉林建龙集团订单班、万华集团订单班、吉恩镍业公司订单班等多个订单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实施“校政企”兼顾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模式

除了依托职教集团与各类企业的合作外,我院先后与吉林市龙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磐石市政府、吉林市旅游局、吉林省安监局等签订了校政合作协议,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了与地方事业单位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共赢。

三、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1.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校企合作对促进学生就业、提升毕业生和受训者的就业竞争力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在与北方旅游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合作的基础上,成立了北方冶金职教集团,增加了80余个校企合作单位。我们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支持了企业的成长,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我校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学院进入良性发展快车道

通过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实用型技能人才,改善和密切了学院与政府、企业、院校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学院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校企合作锻炼培养了大批教师,建立了 “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学院发展增添了后劲和活力。

3.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取得突破性进展

企业以学校为依托,成立联合项目组,共同开发教材。该教材根据企业岗位的需要编写,突出技能,教材既可以作为企业的培训教材,也能作为学校的教学教材。我院与吉林建龙钢铁公司、吉林紫金矿业公司合作编写的教材,既提高了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也为企业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使合作双方达到了共赢。

4.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我院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2010-2013年都在85%以上,而且就业单位中大型央企和国企以及知名的民营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就业单位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

基于实践的校企联盟之路 篇7

滨江钟灵毓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是全国知名的高新区, 有着非常丰富的高新企业资源。全区共有各类高新技术企业2600多家, 占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50%、浙江省的1/3左右, 云集了大量高新科技人才。

经济的发展需要教育的不断支持, 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对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往往重知识、轻能力, 这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是不利的, 与学校的“自信高于能力、好奇重于知识、快乐胜于第一”的办学理念也是脱节的。

于是, 立足学生的现实需求, 联系家长的质朴愿望, 结合学校的总体规划, 在家长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 学校联系了浙江大学中控、恒生电子、东方通信等七家单位组成校企联盟。

二万淘千漉砥砺志——选择整理利用校企联盟资源

校企联盟活动是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 学校通过整理、组织, 使得活动资源更加规范化, 并积极利用学生求知和探索欲望, 积淀实践的历练,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1. 选择: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对区域资源进行有目的的选择

每一个区域资源有着不同的价值属性, 扎根高新园区这方沃土, 学校的校企联盟成员单位有着不同的资源特性与特色, 运用一个可以供教育的特点给予放大。

通过调查, 发现可以利用的企业设备有:中南卡通的4D体验馆、产品展示台和实地参观动漫的制作以及后期的录制等。结合这些企业的特点, 利用企业设备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领学生的发展, 这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追求。

2. 整理:从资源教育特性出发对高新区域资源进行规范化地整理

校企联盟活动的开展必须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展开实践活动。将高新区域资源再次进行了分年级、分季节、规范化地整理, 以便于展开活动。

3. 利用:从凸显活动效果出发对区域资源进行创新性的利用

合理的设计需要良好的组织才能得以落实设计者的意图, 因此, 我们对每一个设计方案在具体的操作之前都进行了再次的细化, 并在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实效”和“安全并重”的原则, 让学生在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中得到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得到思想和情感的升华。

三喜看稻菽千重浪, 校企联盟内涵多

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上, 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 精心设计了“体验中认知企业”、“合作中开发课程”两大板块系列活动。

1. 在体验中认知企业

企学日活动:学校每学年都安排1~2天, 以年级为单位, 组织各年级学生参观高新企业, 并动手实践。

企业文化大讲堂:邀请联盟成员单位来校讲座, 内容以联盟成员单位实际和学生最想了解的信息需求为主。

企业精英职场秀:邀请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引领地位、掌握核心技术、又拥有浓厚社会责任感的精英人物, 让他们讲述企业的故事, 讲述自己的故事。

2. 在合作中开发创意课程

针对高新企业创意氛围和专业人员的优势和学校师资缺乏的现状, 进行校企联合课程开发, 吸纳企业志愿者和家长作专业指导, 形成内涵更丰富、更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意课程。

第一, 建立动漫馆, 开发动漫课程。成立了动漫课程开发小组, 由中南卡通提供技术指导并协助学校编写动漫课程文本, 收入了“打开天窗说动画”、“学习动画开步走”、“绘图技巧总动员”、“动漫场景与透视”等活动内容。

第二, 组建机器人、航模、气象等社团, 编写科技校本教材。组建学校自己的机器人社团、航模社团。

四为有源头活水来, 校企联盟成效多

1. 校企联盟引发了办学思路的新变革

由于我校的校企教育联盟行动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学生规格展开活动, 组织机构健全, 实施方案翔实, 项目安排具体, 活动形式丰富, 其内涵已远远超出了为学生开辟一个新的教育资源的范畴, 也引发了学校办学思路上的整体变革。

2. 校企联盟深化了孩子的家乡情感

让学生用心聆听, 倾听企业沿革、精英人物、传统活动和企业产品的诞生过程, 使学生熟悉企业, 从而由衷地喜爱高新企业。

3. 校企联盟开拓了教师的教学视野

活动的开展使得教师能积极参加到与企业人员的交流中去, 在交流中得到有助于教学的信息, 开拓了自己的教学视野;积极参与一系列的校企联盟活动, 积极投身校企联盟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是学校校企联盟开展的关键。

摘要:校企教育联盟是学校基于学生发展需要而开展的一项长期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本文从校企联盟组织成立的缘由、模式入手, 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择联盟资源、从资源教育特性出发梳理教育内涵、从凸显活动实效出发计划活动方案为思路, 架构了校企联盟的基本活动模式。特别是“体验中认知企业”、“合作中开发课程”两大板块系列活动, 更是让校企联盟活动成为了一种综合性的成长实践活动, 有了更深刻的教育含义。

“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篇8

一、校企合作办学实践的发展历程

笔者所在学校对校企合作办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提升的过程, 最初是从为毕业生找出路开始的, 校企双方的合作仅限于企业招工、学校推荐实习, 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中介公司来完成的, 所以校企之间是一种松散型的合作关系。随着合作的深入, 我们逐渐意识到, 企业必须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来, 才能培养出更适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从最初响应企业要求———在毕业班教学中增设质量管理、体能训练等课程开始, 我们逐步把企业意识引进学校, 在实训中心的建设中做到设施与企业主流相匹配、环境与企业现场相匹配、管理与企业模式相匹配, 并与30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协议,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 以见习工人的身份参与一线实际操作,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 校企合作进入了一种更为紧密的形式, 企业全程参与了部分专业课程教育教学, 共同承担产、教、研任务, 从单向的劳动力输出转变为双向的校企交流。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法, 以培养适合不同层面用人单位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 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 产学结合、定岗实践;实现的目标是, 增强办学活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当前校企合作办学的典型模式

1.“产、学、研”一体式。

笔者所在学校与南京摩森精密机械加工有限公司签订了三年合作协议, 依托南京第二机床厂的技术力量, 由企业出资、出技术、出市场, 学校出场地、出设备、出人力, 开展高、精、尖机械产品的加工制造, 教师参与研发, 学生参与加工。通过合作, 把工厂引入学校, 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跟上了机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 促进师资水平的快速提升, 在缩小学校教育与企业主流发展水平的差距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在这一合作办学模式中, 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 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 建立利益共享关系, 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格局。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 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 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校中有企”的格局形成后, 实现了“实习环境企业化, 实习教学产品化”的实习机制。“真刀真枪”的实习教学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磨炼了学生的意志, 增强了学生的质量意识。更重要的是, 学生参与制作、组装的机械部件有了“使用价值”, 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从而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 企业“冠名班”式。

(1) 三年制“冠名班”。学校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 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 教学与生产同步, 实习与就业结合。学生毕业后, 根据双向选择结果, 企业将所需人才留下就业。如笔者所在学校与上海市天灵开关厂签订“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协议,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新生进行面试, 挑选企业满意人选单独组建三年制“冠名班”, 企业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师资配备和课程设置, 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

学生每学期在规定时间参加企业实训, 毕业后, 根据协议, 双向选择, 上岗就业。同时, 学生可参与准高级的等级工考试。这种考试模式是建立在企业提出需求, 提供实习基地、实习所需资料和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订, 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等针对企业实际技能水平展开的考试模式。学生在实训中做到车间、教室合一, 学生、学徒合一, 教师、师傅合一, 理论、实践合一, 作品、产品合一, 育人、创收合一。这种模式企业非常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 与学校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高。

(2) 一、二年制“冠名班”。学生在进入二、三年级后, 企业来校进行宣讲, 吸引学生报名, 经面试后, 单独组班进行针对企业生产特点的专业训练;毕业后, 再经双向选择进入企业就业。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毕业后的就业岗位直接挂钩,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也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由于这种实习是针对就业方向的长期、系统的实习, 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给企业创造了一定的产值, 一般能得到企业的生活补贴或工作报酬。这种模式大大缩短了学生的上岗适应期。

3. 企业配合式。

该模式中, 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 它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 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 (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 的培养任务, 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 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委派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 设立奖学金、奖教金等。

4. 校企互动式。

目前, 笔者所在学校与富士通 (将军) 空调有限公司等全市600余家企业建立了用人合作关系, 每年各企业向学校提供3000余个就业岗位。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大开“绿灯”, 寒暑假期间, 学校组织教师深入签约企业进行实习和市场调研时, 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同时, 学校也为企业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员工入职培训, 提供技术咨询, 利用学校设施、设备赞助企业举办职工技能比赛等。通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 笔者所在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更贴近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 课程设置更符合企业岗位要求, 学生在职业道德和职业综合素质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一方面是就业岗位的数量增多, 学校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数之比达到2.18:1;另一方面是岗位的“含金量”提高, 面向国际性大企业, 学以致用、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岗位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校企互动合作的社会效益正日益突显。

三、关于校企合作办学发展的思考

1. 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普遍面临三个难题:一是难以找到合作伙伴, 企业很少有主动与学校合作搞教育的意愿;二是合作难以深入, 即使找到了合作企业, 其合作领域往往是单项的;三是合作难以持久, 与企业的合作往往短期的多, 长期合作的少。校企合作是建立在学校与企业双方需求基础上的, 但企业更注重效益。所以校企合作办学需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严格规定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而不是凭借着学校或者企业的热情, 更不只是凭借上级组织的行政指令和安排;要建立合理的投资渠道, 用法律形式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 保证企业投资渠道的畅通和巩固;同时也要完善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社会监督保障机制和就业机制, 确保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质量。

2. 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当前,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主要是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可以是“订单式”培养, 即职业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 为企业“量身定做”, 培养、培训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定向输送给相关企业;也可以是合作培养, 如合作开办相关专业, 建立联合培训中心, 联合设立实习实训基地, 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人员。以上两种方式都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为基础的, 包括实验实习设备、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等。通过校企合作改变职业学校传统的课程体系, 使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真正适应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思考与实践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开启了高职院校教育的新模式, 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充分调动了高职教育的积极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这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然而, 随着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中的不断普及, 在校企合作的机制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社会关系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机制主要有市场、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四部分共同构成, 这四部分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因此要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需要以分析校企合作的社会关系为基础。

(一) 市场是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关键。

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市场服务, 因此构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制度需要以市场作为核心。高职院校为市场提供人才, 市场则为高职院校提供就职信息;企业为市场提供产品, 市场将人才提供给企业;政府对市场进行法规的约束, 市场则为政府提供修订法规的信息。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均围绕在市场周围, 以市场为中心, 为市场服务, 反过来市场则为这三者提供信息。

(二) 高职院校与政府相互服务。

高职院校受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限制, 同时高职院校也接受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因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制度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实际上, 高职院校与政府是相互服务的关系, 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养, 为政府提供人才信息, 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与政府间的相互服务。

(三) 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主体。

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主要是以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人才, 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资金与资源为主体。高职院校依托于企业, 又服务于企业, 企业则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意见以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从而进一步选拔出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是构建校企合作的主体。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校企双方的合作动机存在分歧。

就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情况来看, 校企双方的合作动机存在较大的分歧。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 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如果情况允许, 学校更希望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使企业能够直接接纳学生就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很多企业都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在短期内获取经济效益, 但是校企合作的模式在短期内是很难达到的, 这样就会影响企业的积极性。特别是有一些企业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反而忽视了社会效益, 这样就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与高职院校产生分歧, 不愿意在合作的过程中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技能传授给学生, 进而对校企合作产生影响。

(二) 校企双方教学实施方案执行不当。

受多种客观与主观的原因限制, 很多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很难很好地执行教学实施方案。企业的教学师傅由于工作繁忙常常会忽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工作, 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 甚至还会有一些教学师傅会临时将教学工作委托给他人, 这样就会对实际的教学效果造成影响, 教学内容简单重复, 甚至还会出现遗漏的问题, 校企合作由于缺乏监督和控制, 教学形式普遍比较散漫, 教学重点也不集中。校企合作机制决定了教学和实训都是同时在企业完成, 这样学校就很难对学生的教学进行监控。在生产的旺季, 企业往往会忙于生产, 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中, 这样教学的实施标准就会相应降低, 学校又会因为没有及时的监控, 这样企业就很难得到监控, 这在无形中就会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教学。在生产的淡季, 企业往往会缺少业务量, 不足的业务量很难满足学生实际的顶岗实习要求。除此之外, 企业中还有一些教学师傅会担心学生影响自己的工作, 这样在实训中就不会将核心的技能传授给学生, 而是主动降低岗位要求和教学标准来应付教学, 这样学生就很难在校企合作中学到真正的专业技能, 校企合作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 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提供和付出的资源不均等。

现阶段, 高职院校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 一般来说经过两年多的专业课程培养, 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一批专业知识扎实, 具备一定实际工作技能的人才。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 把自身的实际生产管理流程, 提前向学生透露, 并为他们提供了实际学习锻炼的机会。从这方面看, 学校和学生是较大的受益者, 而新生对企业的实际贡献则不明显。由于高职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不是很高, 在于企业分享科研材料和实验室研究成果方面没有太多优势, 这种情况, 有时会影响企业和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三、改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方法

(一)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培养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管理。就我国当前的校企合作情况来看, 多数企业在培养人才上并没有给予充足的重视, 因此为了促使企业对校企合作给予重视就需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就很好地促进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校企联合培养将学校单方面寻求企业合作的现状转变为双方的互利合作, 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主动性。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高职院校依附于企业提高学生技能作为依托, 还进一步鼓励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投资中, 使企业成为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的核心, 企业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为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市场化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校企联合培养, 企业的教学目标变得更为明确, 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较传统的校企合作更高, 这无疑对企业是极为有利的。在校企联合培养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也可以对企业进行宣传, 通过宣传, 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中。

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 督促更多的技术工种采取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学生参加工作的前提是获得这类职业资格证书, 这样企业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校企联合培养中, 这对于校企合作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为了确保高职院校与企业能够各自发挥作用, 校企合作也需要相关的法律政策支持, 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责任, 这样才可以为校企合作的实行创造有利条件。相关部门需要在职业教育法中添加与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条款, 这样才可以确保校企合作真正地得到落实。有了法律政策的约束, 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可以在法律政策的限制下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实践机会, 真正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三) 建立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机制。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政府管理体系的运行又需要一定的成本, 因此要实现校企合作必须建立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机制, 确保管理体系可以正常运行。政府为了给予校企合作资金支持, 还需要建立调节性的投入机制, 这样才可以将投入的资金充分利用起来, 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 督促高职院校和企业更好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 加速校企合作的发展。

(四) 要尽快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指导机构。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 可以知道, 他们一般都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校企合作, 如美国设立了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 负责协调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关系;澳大利亚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是TAFE;校企合作要深入开展, 应重视地方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规划和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 应在各级政府成立有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构来指导、协调和管理校企合作事宜。通过专门的校企合作指导机构, 切实有效提升校企合作的管理效率, 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 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

四、结语

学生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中心元素, 因此学校在探索校企合作途径时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学生, 确保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实践有充足的认识, 这样才可以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中, 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进而实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易新河, 李岚, 成亚玲, 李琳叶, 杜飞明.长株潭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2.17.

[2]刘红.协同发展走大型国企与职业教育互动共赢之路——“鲁商集团”职业教育办学的理念、策略及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28.

校企实践 篇10

关键词:工科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工科专业人才是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操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要求有足够的专业基础理论、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好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校企合作办学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依托行业发展, 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1]。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工科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理论教学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2]。

吉首大学通过与南方测绘集团长期合作, 共建了“吉首大学-南方测绘集团合作办学示范基地”。校企以基地为平台, 不断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形成了“工科专业3236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教学成果, 为其他高校工科专业的校企合作办学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校企合作概况

吉首大学与南方测绘集团合作办学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2009年, 建立“吉首大学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校外实习基地”, 基地的主要职能是为工科专业学生提供测绘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场所;2013年, 建立“吉首大学南方测绘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基地除了提供工科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场所外, 还承担一定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2014年, 建立“吉首大学-南方测绘集团合作办学示范基地”, 校企合作办学, 基地成为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主体, 校企共同完成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 以及指导学生就业与创业、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承接工程项目等各方面的任务。校企合作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单一到全面、由分散到一体, 呈阶跃式发展。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依据“互惠互利, 双方受益、共同发展”的建设原则, 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平台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构建了“3+2+3+6”的教学模式 (表1) 。

(一) 实践教学内容三模块。

包括课程实习与课程设计模块、专业实习与生产实习模块、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论文) 模块。每一个模块对应着一类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任务具体, 自成体系,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模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形成一个统一的实践教学整体。

(二) 实践教学活动两驱动。

按专业岗位和创新特点要求设置的目标驱动和项目驱动。目标驱动指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 预设明确的教学目标, 将实际实践教学活动结果与目标比较, 二者一致, 则实践教学任务完成。项目驱动指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 以整个工程项目 (或其中相关部分) 为实践教学内容, 按工程项目验收标准来检验实践教学效果。

(三) 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三层次。

即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综合素养与工程能力培养。第一层次为基础, 第二层次为传承, 第三层次为最终能力目标。前一层次为后一层次的基础, 后一层次为前一层次的延伸, 各层次间为一种递进顺序, 即实践教学应该遵循的循序渐进规律。

(四) 实践教学活动组织的六结合。

分别为内业与外业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硬件使用与软件开发相结合、兴趣培养与潜能开发相结合、学生选择与导师选择相结合、横向帮扶与纵向传承相结合。第一种结合是指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 应兼顾行 (企) 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第二种结合是指实践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 集中、分散或部分集中、分散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而定。第三种结合是指在熟练使用现有专业软件从事作业的基础上, 能够开发新的软件或改进现有软件, 是专为部分卓越人才设置的教学形式。第四种结合是针对个体兴趣与资质禀赋设置的实践教学形式, 是一种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形式, 旨在发现与培养各方面的尖端人才。第五种结合是指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 学生可以选择导师, 导师也可以选择学生, 是一种双向选择的人性化实践教学模式, 意在使师生在愉快合作氛围中完成实践任务。第六种结合是指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 横向上同学间要相互帮助, 培养团队意识, 共同进步;纵向上要虚心向老师、学长们学习, 传承并发扬其优良的职业操守、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 是一种相互促进、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

“3+2+3+6”的实践教学模式, 规范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方法、过程、程序等环节, 体现了实践教学活动的任务、目标、管理等要求, 反映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有力地保障了实践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果

校企合作以开展实践教学以及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 提出了“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 企业技术中心为合作平台, 建立校企全面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经过5年的建设, 形成了丰硕的实践教学成果。一是形成了一整套基地的建设和组织管理、经费及设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考评等制度。二是制定了基地人才培养方案、基地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和实习计划等文件。三是建立了工学结合式、融合式、项目实战式、双导师制以及素质拓展等多种实训教学模式。四是构筑了集科技服务、学术交流、“双师”培养、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就业创业为一体的培养体系。五是基地接收了吉首大学相关工科专业学生4, 000余人次的见习、实习和实训, 学生在基地参与完成社会服务项目100余项, 完成毕业论文100多篇, 培养了数百名优秀毕业生, 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大为提高。六是学校为基地培训技术人员200多人次, 输送优秀毕业生32人, 校企合作工程项目经费超过3, 000多万元。

四、结语

第一, 充分利用基地的设施设备和实践教学场地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 按企业岗位需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突出了能力培养, 满足了就业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

第二, 紧密结合南方测绘集团生产和经营实际, 开发出不同类型实践教学项目, 通过各类项目驱动, 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技研发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第三, 通过建立实践基地教师双向交流机制, 实现了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的深度合作与互动。

第四, 通过校企全面合作, 实现了校企之间的协同发展, 达到了校企双赢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天明, 李洪智, 党跃轩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3:154~155

转型实践促发展 校企合作取共赢 篇11

关键词:校企合作;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0-118-2

1 背景及预期成果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国家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当今社会存在着“企业用工难”,用人单位招不到符合用人条件的毕业生,“学生就业难”,大学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就业难这两种相悖的社会现状。大学毕业生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脱节,专业技能不强,动手能力不足是形成此类社会悖相的主要原因。根据广西教育厅(桂教规划〔2014〕19号)文件,确定4所高校为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位列其中,成为唯一获批试点的独立学院。作为试点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学校的转型发展的实践中,为学校转型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由此,经济管理系以201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积极践行学校转型发展中心工作,组建以“基于学校转型发展学生视角下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为主题的实践小分队,深入到柳州金掌柜会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希望能够用学生的视角,分析总结出有益于学校转型发展及学生成长成才的建议或意见。本次社会实践预期成果如表1。

2 实践过程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了解及准备。实践队员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实践企业、校企合作模式及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等相关信息,为开展实践做足准备。柳州市金掌柜会计咨询服务公司(以下简称金掌柜)与学校有过多次合作,是柳州大学生财务类人才创业实训基地,在培养在校大学生实操实训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对学校安排的学生会派驻到各个实际工作岗位去,由老员工以“学徒制”的方式进行“帮、传、带”,接收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兼职、实训。目前在我校财务类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前三年主要是理论知识学习,在大四学年学完所有理论课程后才有校外实习(即毕业实习),缺乏理论结合实际的实操实训环节。

第二阶段,深入企业调研实践。实践小分队与金掌柜建立了联系,商定了实践的环节:由金掌柜按实习生的管理模式,将实践小分队分成两组,一组进入市场部熟悉公司注册流程,另一组进入会计部了解会计日常工作内容,同时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作为组长对队员们进行交流指导,最大限度的使队员们能在短时间内了解企业及初入职场的毕业生的诉求。市场部的队员在实践期间协助整理准备20余份文件资料,完成注册一个新公司的7个申报手续。会计部的队员完成凭证整理,报表印制,为代理公司申报纳税等工作。并在实践过程中定期由组长带领进行交流总结。

第三阶段,归纳总结。实践队伍在实践过程中采用聚焦访谈、实地观察、文献调查等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以学生视角看待学校转型发展的一些思考及建议。

3 思考及建议

经过周密的前期准备,精心的实践组织,深入的后期总结,实践队伍分析整理出基于学校转型发展学生视角下对校企合作的建议和意见:

3.1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加强政府的职责与职能

法律法规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据文献调查,目前除《职业教育法》等几部宏观法律之外,国家和地方没有出台其他具体的校企合作法规条例,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保障体系,缺乏健全的组织协调保障机制。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制约校企合作乃至产教结合、行业介入的实质性开展,成为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此外,政府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利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力量,成为校企合作中的高校与企业沟通协调的桥梁,整合各类资源,扭转高校与企业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缺乏规划与部署的现状。

3.2 满足企业的主体地位的利益诉求,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广泛建立校企合作体

以专业为导向,广泛寻求合作,建立校企合作体。在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时,不仅要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而且要强调校企共赢以他(企业)为律的原则,凸显企业的主体地位,即人才培养以企业需求为主体,制定课程体系以企业生产实际为主体,选择教学内容以企业产品为主体,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都是以为企业培养合格有用的高端型技能人才。同時校方通过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为企业产品提供技术指出,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以为企业创造利润为目标,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的满足企业的利益诉求,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最终为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链接服务。

3.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在我校现行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在毕业实习前没有实习实践课时,因此本次实践对每个队员来说也是“第一次”。在建立校企合作体后,可以根据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修订“渗透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每个阶段的理论学习后可以到相关岗位进行实训,如学习完会计基础后进入企业实训整理和录入凭证,学习完税法与税务筹划后进入企业实训报税查税,以此类推,实现产教紧密结合。

3.4 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实训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评价与考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考核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什么样的评价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要打通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的通道,就应当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考核学生,要结合学校的实际与企业的需求制定出各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体系,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实习实训学时并达到考核指标。同时灵活考核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利用“第二课堂”更多的参与到锻炼提升自己的实习实训中。

参 考 文 献

[1] 王士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篇12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各类职业学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各职业学校都进行了探索, 校企合作种类繁多, 归结起来主要模式有:

1. 订单培养模式

学校按照企业的岗位需要, 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如我校与十堰市先锋模具公司签订联合培养协议, 每年招收150名学生, 冠名“先锋模具班”, 学制三年, 为该企业培养中高级模具人才。该班采取“双元制”教学, 课程按企业汽车模具设计制作的要求设置, 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上课;学生定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上岗就业;企业参与学生管理过程, 设置先锋奖学金, 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我校机械学科老师到企业协助改进模具制造工艺, 优化模具制造过程。这种培养模式让学生入学就有工作, 毕业就是就业, 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

2. 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即顶岗实习, 实施方式有三种: (1) 工读轮换制, 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在学校上课, 一部分到企业顶岗实习操作实习, 按学期或按月轮换; (2) 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 学生在企业全日顶班上岗, 利用工余进行学习, 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 学生在学校学习系统的课程, 到企业去进行技能提升训练; (3) 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理论课和教学性实习课, 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模式, 让学生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 使技能水平得以提升, 同时转变了学生的生产观念, 增强了学生爱岗敬业的意识, 还积累了工作经验, 为将来就职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奠定了基础。

3. 引企入校模式

职业学校引进企业在校内办厂, 直接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是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 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 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 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如我校引进十堰市捷茂工贸有限公司和十堰市利豪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校内办厂, 分别从事机械加工和汽车维修业务。生产原材料、流动资金、设备、产品销售及市场开发由企业负责;厂房、部分机器设备、工卡量具及动力由学校负责。数控技术、机械加工、汽车运用专业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实习, 实现了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校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任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参与企业的管理和技术研发, 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学校通过“学校工厂化、工厂教室化”的全新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 使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共同实现了多方共赢局面。引企入校企业年产值合计达4000万元。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固然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一种良好的办学模式, 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 缺乏政府主导和法制保障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校企双方自愿结合的层面上, 大部分属于自发的、短期的、不规范的较低层次的合作, 还没有上升到政府行为上。尽管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支持校企合作, 但没有正式法律制度保障, 政府也没有专门负责和监督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 校企合作中的土地、税收、资金等缺乏支持力度。这些都影响着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深度。无经费保障, 劳动准入制度执行难到位。

2.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经营,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有的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人才是政府和职业学校的事, 企业参与培养人才, 费时、费力、费钱, 不如直接招聘人才, 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可以获得所需人才。这样用现成的毕业生, 可以摊薄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如果在企业中开展教学活动, 既要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又要完成教学任务, 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由于中职学生技能偏低, 缺乏操作经验, 生产中会造成材料、机器设备的损失, 还存在安全管理的问题, 增加了人员管理的复杂性和工作量。鉴于以上原因, 大多数企业对参与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只愿意让学生参观, 不愿让学生动手, 怕影响生产和经营, 使校企合作有“合”不“作”。

3. 学校与企业有效沟通不够

长期以来, 中职学校对市场和企业不了解, 对企业人才需求认识不深, 而且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严重脱节, 盲目培养大众化的技能人才, 毕业生的岗位技能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差甚远, 学生到企业后还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操作, 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浪费。校企合作也只停留在浅层次, 学校把校企合作仅仅看作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一种途径, 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合作深度不够。学校对行业标准了解不够, 企业对教学过程不熟悉, 导致一些订单培养流于形式, 难以按照教学计划按时执行, 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的需要。

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已经被发达国家实践证实了的一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功模式。多年来各地各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要全面取得实效, 形成一种教育制度, 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和支持, 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变成企业和学校的自觉行为。这样校企合作才能健康发展, 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对策

1. 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推进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主导力量, 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好的经验, 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就是在联邦政府主导下实施的校企合作教育, 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培养的学生广受企业的欢迎。政府要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法制化,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 从法律法规上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法律责任及作用, 同时将用工准入制度法制化。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十堰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 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意见》, 从政府各有关部门、企业、学校的职责、经费来源、税费优惠政策、激励机制和用工准入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保证了我市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积极推进。

为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 政府应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由发改、教育、人社、财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工会等部门组成, 让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职业学校代表参加, 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 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为检验校企合作的效果, 应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估、激励制度。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 规定严格的评价程序, 制定评估指标体系, 对校企合作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对政府部门、企业、职业学校等单位涌现出的校企合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推广先进经验, 促进校企合作广泛深入地开展。

2. 企业需转变观念, 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企业是技能人才的使用者, 更应承担起技能人才的培养责任, 学生也只有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才能掌握熟练和过硬的技能。企业在做好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 要与职业学校密切合作, 共同承担起为自身及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义务。在可能的情况下, 企业可利用职业学校的场地投资建厂, 在学校建设集生产、实习、实训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习车间, 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承担学生实习、实训任务。国家也应恢复职业学校校办工厂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政策;企业还可以给予职业学校设备和技术等支持, 积极选派一些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 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企业也应积极接纳职业学校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建立现代师徒制, 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 按照职业标准、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培养现代技能人才。

3. 学校应深化教育改革, 积极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学校的教学体系要由原来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向技能型教学体系转变, 合理确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三者的比例关系, 建立适应企业岗位的课程体系。教学主管部门要以“教学紧盯企业”的方针作为指导,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广泛推行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合理选用教材, 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 积极构建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 达到校企合作的目标。

校企联合办学, 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 实现双方资源和物质的共享, 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企业文化理念共融,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良好对接。良好的校企合作应建立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才可实现校企合作长期稳定的发展。职业学校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以技能为本位, 以特色为基础的办学方向, 探索出一条拥有自己特色的校企合作的道路, 培养出适应经济建设和企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才能将学校办大办强,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业教育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为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加重, 职业学校毕业生懂技术, 好就业, 能创业, 更加突显了职业学校的重要性和办学优势。要使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的岗位需求, 就需要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有效的形式就是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 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上一篇:电梯变频调速技术下一篇:思想品德课堂激趣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