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

2024-10-07

校企共建(共12篇)

校企共建 篇1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 班级文化建设受到了人们的大力重视, 同时促进校企合作建设的发展。校企合作班级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同时推动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进步, 与高职院校的发展相一致, 充实了校园文化内涵, 实现了合作企业订单培养, 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文化建设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与企业运行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 班级文化也应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加快企业的发展, 主要就是为了培育企业精神, 以企业的价值观念为主。而班级文化在班集体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在班级发展中具有导向性作用, 以精神方式指导着班级的活动;再有, 以某种观念指导全体学生的行为, 保证其为了实现班集体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使班集体具有凝聚力。所以, 为了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高职院校应具有优秀的班级文化。

1高职院校校企共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班级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具有优秀的班级文化, 那么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 创造文明向上的班级风气, 建设和谐校园。高职院校的校企共建是企业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 利用双向选择, 联合合作院校, 为企业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当前, 大量的高职院校都创办了校企合作模式, 而且数量越来越多。校企共建提倡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 其中的班级文化建设也受到了人们的大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 研究探讨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校企共建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

(1) 班级命名与企业名称相融合

当前, 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 很多班级都以企业命名, 逐步淘汰了传统意义上的序号班级命名制度, 依据不同专业与合作企业的要求, 根据企业生产特点为班级命名, 如我校2011级联诚订单班、2013级罗森订单班等。各个班级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 以企业的名称为自己命名, 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对口的企业, 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2) 重构合作班班级制度文化

一是在班级的宿舍管理中引入企业文化内容。当前, 大量高职院校合作班在宿舍管理中应用6S管理, 也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六项内容。合作班实行6S管理, 使宿舍的卫生条件得到了明显好转, 而且加深了学生的生活体会, 提前接触企业文化, 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素养。二在实训管理当中引入企业文化。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 合作班学生完成实习任务, 在实习过程中深入理解企业文化, 依据企业实习管理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

(3) 企业文化进课堂

为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 当前很多校企合作企业出版了企业文化教材, 将企业文化课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 企业的管理人员担任教师, 以企业的发展史、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为主要讲解内容, 如11级联诚订单班设置了《联诚医药订单班自编讲义》。任课教师在涉及"企业文化"时重点阐述企业的优秀文化, 安排学生对企业文化进行考察后撰写考察报告。将企业文化渗入到班级课程中, 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企业文化, 掌握企业发展理念, 促进了订单班精神文化的发展。

(4) 企业文化进教室

在教室设计中融入企业文化, 学校定期举办教室设计比赛, 订单班的教室设计要与企业文化相一致, 以突出合作办学与企业文化为主要特点。如6S的管理口号、企业的价值观、发展历程和管理规章等, 都可以出现在班级教室当中。再有, 订单班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企业文化, 使学生深入理解企业文化。

(5) 加强企业文化宣传

利用学生管理部门宣传企业文化, 提倡合作企业在高职院校中建立自己的学生管理机构, 如罗森订单班的自管会, 企业指定教师进行全面管理和指导。在这一部门当中, 模仿企业设置管理机构和制订管理制度, 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与当前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目标相一致, 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企业的精神与制度文化。

校企合作订单班的文化建设可以推动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健康发展。我国拥有数不胜数的企业, 其中的文化异彩纷呈, 全国一千多所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企业文化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6S管理、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文化进一步充实了学校的班级文化, 同时推动了学校其他班级文化的发展, 提高了校园班级管理水平。促进了院校不同班级文化的发展, 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局面, 由此推动了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 进一步优化了校风, 有利于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充实了高职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钟芝兰, 彭辉, 吴智富, 许潘建.中职生班级文化建设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 (21) .

[2]王红霞.高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分析[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2013 (09) .

[3]刘艳明.网络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 (18) .

校企共建 篇2

-----现代制造技术教学部校企合作的思考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途径,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要想发展,必须突破就业关。企业是职业学生就业的载体,技能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学生好就业、就好业的愿望,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快速需求,中国巨大的产业容量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隙”对接,已成为我们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自07年成立现代制造技术教学部以来,我部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合作和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现将校企合作方面的看法和思考总结如下:

一、教学部校企合作模式及做法

(一)校企“订单式”培养

自2010年以来,与三力炭素制品有限公司先后开办三个订单班,其中高中班两个、初中班一个;企业已资助和拟资助学生资金18万元,其订单培养的做法分别体现在:

1、培养特色:

1)享有技师学院的管理模式,注重学生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学做合一模块化的专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课程实习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强化技能训练,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4)大专函授与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相衔接套读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考取多证并采取“技能+学历”模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学生持续发展能力。

5)上学即就业并纳入订单企业管理和享受企业管理资助金,真正实现校企管理“零”距离。

2、培养目标

1)培养层次

(1)培养对象:具有高中学历的应往届毕业生。

(2)培养层次:“中级工+大专”应用性技能人才。

2)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机械加工专业必备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炭素制造基础知识能力和煤化工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服务于炭素制造行业的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应用性

技能人才。

3、取得的效果

1)在10年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基础上,11年又成功合作开办“三力”订单班两个;进一步密切了校企关系,为继续深化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2)利用企业管理理念,加强学生职业观教育以及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在学院美菱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10三力班郭娅获得特等奖。

3)在“小订单式”培养的基础上,向“大订单”模式转变和探索,利用“职业经理人”做专业事,将学生的职业辅导、实习单位的选择确定以及就业推荐等,实行“校企互动化”运作。学校可选择与不同地域或企业,企业可选择不同的专业和系部学生,建立紧密的办学联合体,进行“承包”式的市场化合作,实行另一种方式的联合办学。现在在与机电部进行尝试性合作。

(二)引企入校,产训结合1、依托学校实训中心,以现代制造技术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优势,引企入校,先后与比亚迪、郑纺机等企业合作加工;在合作加工中,锻炼了教师队伍、提升了师资加工技术能力、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学习兴趣,缩短了社会和学校的距离。

2、与新乡市远航动力有限公司合作,由企业提供生产流程、品质管理、经营环节、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学校指导教师提供工艺与加工作为技术支撑,学校每学期不间断的安排铣工专业二、三年级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训练和工作,以配合企业的生产需求,促进企业与学校长期合作;实现课堂与车间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即学生就是工厂的工人,参与产品的生产制作全过程。“教学链”与“产品链”对接,使企业和学校相融,满足了机械加工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着力解决了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校企合作的感悟及新的构思

(一)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

1、要有踏实肯干,服从指挥的精神。

2、要有过硬的工作能力。

3、要有一技之长,操作技能知识全面。

4、能理论结合实际,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

5、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校企合作的特色是共建、共享、共赢

1、学校实训基地具备具备教学、培训、生产、研发四大功能。

2、共建就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支持,以学校为载体的三方互

动、资源共享的共建模式。

3、共享就是学校要积极推行实训基地区域共享,为行业和周边企业提供优质的技能培训服务、技术应用研发和一定的技术人力服务

4、共赢就是社会、企业、学校三方共建使学校实训基地实现功能系列化、管理企业化、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

(三)几点感悟

总结我校校企合作的经验,目前校企合作仍然是停留在起步阶段:

1、学校的本位主义令学校各部门始终从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角度去思考校企合作的问题。学校要转变观念,要从“多赢”角度考虑校企合作,即从国家赢、企业赢、学生赢、学校赢等多方面出发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缺少了任何“一赢”,校企合作都难以成果。

2、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长远的人才战略意识,只满足于目前的生产效益使学校需求合作对象时会遇到较多阻力。事实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主动营造环境和提供条件,与学校共同培养技能人才,才是解决企业人才紧缺的有效途径。

3、校企合作机制不灵活,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没有足够的校企合作空间。

(四)校企合作新的构思

1、“大、小订单结合”式校企合作

1)在招生之前确定合作企业,实行校企合作定向招生、合作培养,称为“小订单”式合作,通俗叫先结婚、后恋爱。

2)在学生经过一定的专业理论、技能学习之后,学校借助职业经济人作用和自己掌握的就业市场信息,结合学生的意愿,重新组成“定向班”,按照企业的要求,实行定向强化培养,使学生的实际能力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称为“大订单”式合作,也可称之为先恋爱、再结婚。实现学校和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2、校外班“订单式”培养——实施弹性学分制

采取弹性学分制,为企业员工实施“订单式”培养。依托我校技能人才培训的师资力量和实训基地,结合企业的技术、设备与生产管理经验,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为员工提供继续学习、综合素质提高平台,企业利用这个平台可以稳定员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同时缓解招工难、员工流动性大等矛盾。

3、建立“仿真”产学一体实训基地

生产性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融为一体,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半工半读真实的生产环境,学生进入车间与工人进入车间一样,要接受严格的规章制度、生产操作规程,与工人一样的生产要求。为学生提供岗位实践,使学生亲自体验和了解现代企业的生产流程、经营环节、项

目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

4、依托数控加工实训车间的师资力量和设备优势,成立“现代制造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下设“数控加工技师工作室”和“数控维修技师工作室”,开展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组织骨干专业教师和优秀学生与企业工程师组成联合技术团队,共同参与服务周边企业数控类设备技术的使用及维护,同时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和优秀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5、与新乡市大昌精密陶瓷技术有限公司展开合作,以我校数控、模具实训车间为平台,以陶瓷超精密加工为先进的技术和尖端设备为依托,以先进加工技术对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培训为根基,通过校企合作这座桥梁,在我校共建“现代陶瓷加工技术研究中心”,以满足中原经济去建设需求,提升高、中职教学团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提升学校在省内职业学校的地位和知名度。

总之,校企合作为政府、学校、企业三者搭建了互惠的平台。校企合作应结合产品特色、学校需求等,把企业的诉求与学校紧密结合起来。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方式的丰富与发展,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过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在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改进、完善、发展,逐步寻求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最佳结合方式。

关于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研究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

[作者简介]王应海(1963- ),男,江苏宝应人,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系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微处理器应用。(江苏 苏州 21502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162-01

一、引言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实训基地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建设对经费投入的需求较大,特别是工科专业对实训条件要求比较高,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例如,与微电子技术密切相关的IC设计与Wafer制造、FAB工程、封装与测试以及表面贴装技术,都涉及非常昂贵的设备和严格的环境要求,单靠学校自身几乎没有可能建立。因此,采用校企合作方式走出一条“多种形式并举,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新路子,对高职院校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伊始,就以“企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为指导思想,全面导入了新加坡公共管理领域所倡导的“亲商理念”。“亲商理念”,就是服务的理念,学院把企业、学生和家长作为自己的三大客户,以客户为关注焦点,努力实现企业、学生、学院三方共赢。

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始终立足于“合作”。合作对象不拘泥于学校、企业、政府,而是进行多方合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包括企业、设备制造商、原料供应商、行业协会等,以“共赢”的方式来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的运作也不再是简单的实习,而是要实现真正的产教结合,把教育教学过程同生产过程融为一体,互相渗透。把教育教学任务要求同生产任务统一安排、密切结合,最终形成教学、生产、实习、科研、经营服务的一体化。

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运作模式

2005年,SAMSUNG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向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赠送了一套芯片封装设备和SMT生产线,学院因此按企业真实工作环境配套建设了防静电车间、洁净室等,从而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电子表面组装技术专业”和具有真实工程环境的微电子技术实训基地。为了回报公司的馈赠,学院则为公司提供2006~2012年的免费员工培训,企业因此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成为SAMSUNG集团2005年全球最佳合作模式,SAMSUNG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也因此受到SAMSUNG集团的特别嘉奖。

可以看出,这种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不是对原有实验室的扩充和重组,而是一种全新的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院和企业建立起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建立了真实的工程环境,学院可以了解企业最新的技术、工艺以及对员工的要求,有利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另一方面,这种全新的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和传统教学模式发生冲突,这就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初步总结出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突出实践性教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一方面,学科型教育、“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明显,没有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宗旨。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建立体现最新技术和实际工程环境的实验实训室。缺乏工程环境等原因也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理想,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虽然解决了实际工程环境的建立问题,但还需要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其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需要对理论教师、实训教师进行观念、业务和教学等方面的培训,才能使实训基地真正融入教学过程,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一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活页讲义、访问工程师、专题讲座等方式,让教师根据企业提供的技术资料,结合工程实际编写活页讲义,作为课程相关课程的教材或补充材料。另一方面,我们定期选派教师作为访问工程师,赴相关企业短期工作。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亲身了解最新技术、体验工程环境,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我们还不定期地邀请企业技术专家举办专题技术讲座。通过这些措施带动教学改革,确保专业教学内容得以不断更新进步,保证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2.变消耗型实训为合作型实训。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不是简单地争取设备捐赠,而是和企业建立长期的深层次合作关系。芯片封装、SMT等相关设备不仅一次投入巨大,而且日常运行、维护的成本也很高,如果没有相关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即使有了设备捐赠,学院自身也难以支撑这些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因此,我们采取了以学院为主,与企业、设备制造商、原料供应商、相关行业协会进行多方合作的方式共建实训基地。

我们免费为设备捐赠企业员工提供培训,通过这种“共赢”方式,促使企业为设备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从而保证了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扩大影响。目前,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已争取到上海望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实训基地挂牌,并赠送了价值500万元的SMT专业软件,从而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教学和实训条件。

3.产学研结合,把实训条件转化为生产力。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如果仅用于教学和培训,其实并没有发挥它的最大效能,如果能将教育教学任务同生产任务统一安排、密切结合,最终形成教学、生产、实习、科研、经营服务的一体化,就能使实训条件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在SMT实训基地中,我们将SAMSUNG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赠送的四台主要设备和诺基亚电信(苏州)有限公司赠送的辅助设备组成一条完整的生产线,为企业进行产品试样和小批量生产,这样实训室不再是机器展示或空运行,而是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学生和老师要了解的也不仅仅是机器工作原理和简单的操作,而是包括元器件采购、制程设置、机器维护、产品检测和维修等实际的工作环节,更重要的是产品生产所获利润又保证了SMT生产线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无论是SMT生产线,还是微电子封装设备,都是集技术先进、结构复杂、光机电于一身的产品,通过生产过程对生产工艺进行研究,通过设备维修或零部件剖析找到新的科研切入点,这些对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思路的拓展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帮助。因此,借助于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同时也会解决由于高职教师教学任务重而普遍存在科研比较薄弱的问题,使产学研一体化不再成为空洞的口号。

实训条件始终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常见的方式是学校购买设备、建立实训基地,或是在工厂挂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前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且往往不符合实际工程环境,难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后者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具体问题,实训的过程和结果也难以监控。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同时还能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失为职业院校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单强,等.校企共成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

校企共建思政教育的思考 篇4

一、校企共建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从校企合作的紧密度看,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输送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 而录用这些劳动者的主要是企业, 企业的生命在于员工的素质, 员工素质包括熟练的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养, 员工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与社会力量之一的企业有着不解之缘, 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一荣俱荣, 一损皆损的, 是一对天生的合作伙伴。校企合作办学, 为企业“招工”、学校“招生”和学生“就业”搭建了平台, 实现互利多赢。

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 人的发展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 从学校到企业, 由学生转变到职业人的转变, 是一个伴随着人的思想成长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 进入学院是以专业划分的, 未来的去向是基于专业学习基础上的各个岗位, 对于学院来说, 专业, 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支柱, 而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在于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 对于企业来说,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有一技之能的人才提供发展的源泉, 因此, 在教学上, 职业院校要强化产学结合, 努力使培养的人才与现代服务业岗位 (群) 实现“零过渡”, 完成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是短期行为, 是贯穿在每个个体学生的成长过程, 校企共同肩负起承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校企共建思政教育的难点

学校的思政教学, 突出以“知识为中心”, 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学生在校期间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围绕培养“四有”新人, 采取“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目前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指定的、统一的、本专合用教材, 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从理论原理、知识结构、政策解读等方面进行阐述,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如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等方面, 思政的二课堂活动, 也主要是突出共性教育、突出社会人的培养。

企业更需要优秀的职业人。我们先后到潞安集团昌吉公司等校企合作的企业调研, 得到的调查显示, 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的大学生, 主要在以下方面:对企业忠诚, 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 在较短时间内认同企业文化;有团队归属感;能带着激情去工作等等, 有些企业甚至谈到, 企业不需要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的学生, 而是需要爱岗敬业的职业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如何把走进校园的大学生, 培养出企业需要的职业人, 如何把培养“四有”新人的落脚点, 放在培养和提高职业素养方面, 这需要校企共同解决的难题。

职业教育要突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 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人的全面发展展开。进入职业技术学校, 意味着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 因此, 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 了解毕业后将可能从事的职业, 更要清楚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对上岗人员的素质要求, 夯实就业基础, 提升就业竞争力, 顺利地完成由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方能在职业岗位上, 创造社会财富, 实现人的价值。

三、校企共建思政教育的抓手

(一) 以提高核心职业能力为主

职业核心能力是构成职业能力中最基础的那一部分能力。它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素质。具体来说, 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近年, 我们在教学改革方面, 着力构建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事实上,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要把抽象的理论, 落实到具体的岗位 (群) 职责上, 应以社会经济特别是地区经济发展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出发点, 以提高核心职业能力为根本目的, 重中之重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才能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在我们的企业调研中, 得知让企业感到不满意的是, 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 缺乏爱岗敬业和忠诚的精神, 一些学生缺乏诚信的品质, 不能与企业同生存、共兴亡, 学生的毁约行为、到岗率不足、频繁跳槽, 使企业非常反感。在利益的驱动下, 部分毕业生强化个人利益, 不讲奉献, 只求索取, 淡化国家和集体利益, 呈现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企业宁可要一个对企业足够忠诚、哪怕能力差一点的员工, 也不愿意要一个能力非凡但却朝三暮四的员工, 有了敬业精神, 其他素质就相对容易培养了。

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跟踪就业学生的发展动态, 了解企业所求, 围绕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开展, 突出职业特点的思想教育。我认为, 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 也是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 针对未来从事行业职业的特点, 重点开展与未来职业紧密相关的法律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

(三) 重视创新能力教育

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忆现成的知识, 而是通过对现有知识的学习和启蒙,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 既学会学习, 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是质量, 要努力使我们的职业教育和现实生产需要相匹配。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通过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 可以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市场压力, 感受到企业员工的压力, 从而激发学生们创新的激情与动力。当今社会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 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培养创新精神, 有利于高职学生就业、创业, 有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今天的学生是企业的未来。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 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这也是我们当前重新审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原因。建设和谐社会, 首先要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即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要在校企“四个合作”基础上, 努力探索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新模式。

摘要:校企合作是国家推广的办学方式, 是解决“招工难”和“就业难”困境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着重研究在“四个合作”基础上的职业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完成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

关键词:校企共建,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职业人,社会人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Z].

[2]白钢.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004, (4) .

校企共建协议书(本站推荐) 篇5

甲方:内蒙古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

乙方:包钢西创房地产公司团委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团的十六届二中全会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挥共青团组织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职能,搭建校企共建平台,内蒙古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与包钢西创房地产公司团委本着“友好相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经协商,特制订本协议。具体内容如下:

一、甲方的责任与义务

1、甲方以学院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现有能力为乙方解决实际问题;

2、甲方根据实际情况,应提前向乙方提交活动计划及参与活动的学生情况(如学生人数、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等);

3、活动期间,甲方应努力为乙方做好生产生活等信息的宣传推广;

4、活动期间,由甲方委派责任心强、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带队,负责学生的组织协调、安全管理及其它相关工作,由于学生个人原因引起的安全问题,由甲方负责;

5、活动期间,必须遵守相关法规及条例,听从乙方安排管理,不得擅自从事无关的活动,保守乙方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秘密;

6、活动时间集中在每年的3-5月、9-11月份,确保每年两次;

7、针对乙方提出的服务意向,甲方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予答复与服务。

二、乙方的责任与义务

1、乙方因工作需要,有急、难、重突击任务时,有权向甲方提出要求进行志愿者活动的权利;

2、在乙方接到甲方活动计划书两周内,乙方应给甲方是否同意本次活动安排的答复;

3、在不影响其工作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乙方针对甲方提出的活动计划应给予积极支持;

4、乙方应委派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指导,并协助甲方完成计划内的活动内容;

5、根据乙方实际情况,为甲方提供必要的实践观摩条件;

6、对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操作规程以及遵纪守法的教育。

三、甲、乙双方需经常交流,协商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为巩固共建成果,双方决定:兹即日起,在包钢社区阿尔丁1#街坊建立青年志愿者活动共建基地,并在包钢西创房地产公司惠新管区办公楼悬挂“青年志愿者活动共建基地”匾牌。

五、本协议长期有效,未尽事宜,由双方共同协商解决。

六、本协议一式两份,自签定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校企共建 篇6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高职教育为产业一线培养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因此寻找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以无锡科院物流管理专业与无锡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新模式为例,进行了校企共建企业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企业大学 共建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5-02

一、引言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支撑,但同时也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短板”所在。目前高职院校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一般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采用传统教学加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以实现所谓的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距离教育部提出的“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难以适应高职教育为产业一线培养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而基于校企共建企业大学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可以使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找到更多的契合点,从而形成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真正实现校企共融共荣。

二、校企共建企业大学的作用

1.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建设

校企合作共建企业大学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提升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及企业管理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促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建设,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打下更好的基础。

2.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共建企业大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办学场地、平台载体、教学设备、师资条件,为公司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高校长期办学沉淀下来经验,从而为企业更好更快地实现企业大学的办学目的节省不必要的时间和金钱的浪费。

3.有利于企业的文化力建设

企业可以更好的通过校企共建的企业大学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传播甚至向企业所在的产业链辐射,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向心力,提升企业的职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力的跨领域传播,增加社会对企业文化的辨识度和认同感,无形中提升企业的价值品牌。

4.有利于高职院校开放办学

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接触、交流和融合,增强老师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增强高校跨领域的教育、科研合作,为校园文化注入职业文化的色彩与精髓,增强高校文化的活力。

5.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可以更好的利用企业的实践经验,紧随企业发展的脚步、密切关注科技发展前沿、及时调整课程及学科建设,从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6.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

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整合企业优势资源,借助企业的品牌形象、宣传载体、沟通媒介提升高校的知名度以及人才培养水平,从而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的实力与活力,使之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基于校企共建企业大学新合作模式的构建

1.成立联合管理委员会

校企双方经商谈后达成共建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规范双方的行为,并设立联合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企业大学的日常合作事项。联合管理委员会由各自领导、各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校企双方确定项目负责人及办公室成员,主要负责协调企业大学各项目的运行及维护;企业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学校专业或优秀教师负责教学培训、科研开发等事宜。

2.明确合作原则

(1)校企紧密合作:坚持校企合作双方互惠互利、义务分担、共同建设、共同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资源挖掘与共享,并努力增强学校在合作中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2)产教深度融合:要坚持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实践、科研活动。企业大学的建设要双方共同参与,使之有利于加强学校的专业教学、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教学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3.确立合作内容

(1)人才培训:包括对企业员工、行业职业资格等开展的各类技术技能培训、社会行业培训以及紧缺人才的培训;

(2)学历教育:为企业员工单独成立学历教育提升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

(3)学生培养:双方一起制定培养目标并共同参与培养学生,尤其加强实践教学、企业文化的培养;

(4)创新项目:共建实训室或课题项目,开展技术研发项目。

四、校企共建企业大学实践分析

现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无锡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共建企业大学为例来探索共建的具体操作方法。

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逐步的深入和发展,物流行业对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更高专业能力,同样对各院校人才培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据此形势和现状,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无锡顺丰速运有限公司进行全面合作,共建企业大学,通过校企产教深度融合,为企业、学校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同时满足无锡顺丰对技术、管理提升的需求,推动企业转型与发展;学院也通过建设企业大学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1.搭建组织架构,强化组织保障

企业大学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联合管理委员会由校企双方领导组成,主要负责企业大学的顶层设计、重大决策和发展规划;综合办公室主要负责校企合作项目的协调、联络和沟通反馈;各个职能部门实行联络员制度,根据校企需要和产学研合作项目需要,落实校企合作计划和组织项目实施。联合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每学期不少于1次;如遇突发情况,联合管理委员会应及时沟通、采用不定期会议商谈解决;每次商谈结果均应以会议纪要的形式予以确认、备忘。

图1 企业大学组织结构

2.校企产教深度融合,创新职业教育培养

(1)形成以“现代学徒制”为核心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按学生自愿报名的原则设立“顺丰冠名班”,校企双方根据物流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共同组织教学,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顺丰班”学生毕业后由无锡顺丰优先录用就业。同时无锡顺丰为“顺丰班”内优秀学生提供“顺丰奖学金”,以激励其自身更好的提升与发展。

(2)校企共同开设职工培训班

根据企业员工的需要,校企共同开设职工培训班(包括学历教育培训班、专技人员培训班、特殊行业或工种培训班等),推动成教与职教互相促进。

(3)校企联合举办专业知识技能竞赛

校企双方通过定期联合举办“员工业务知识、技能比武”大赛,检验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共同促进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深化,使学生体验企业的业务操作规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校企共同开发特色课程

按照企业相关技术性岗位的需求,共同开发特色课程(快递实务等),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确保学生培养规格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零”距离对接。

(5)教师培训、讲师互聘

无锡科院每年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专业骨干教师到无锡顺丰挂职锻炼,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双师”队伍;无锡科院聘请无锡顺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为校方的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的实验实训课程、学生技能鉴定、技能竞赛辅导等工作。

(6)校企共同成立科研团队

校企双方通过共建科研团队,围绕企业的科技问题,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进行科技攻关和集成创新,承接科技项目研究,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和产生显著科研成果。

(7)校企全面开展各项文化建设活动

校企双方通过定期走访、座谈等形式,加深对彼此经营理念、校企文化的理解;通过开展企业讲座、职业指导、文化体育、党建等活动,加深沟通,强化合作,增进友谊。

五、总结

通过校企共建企业大学的合作新模式,充分整合了双方资源,使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找到更多的契合点,从而形成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真正实现了校企共融共荣。

参考文献:

[1]徐胤莉,王红梅.企业大学: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纵深化发展的桥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6):158.

[2]王洪乔,胡颖蔓.校企共建企业大学的特点及作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3,(9):51.

[3]刘建平,张珂伟.高职院校创新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路径—构建企业大学[J].轻工科技,2013,(11):182.

校企合作师资共建共享机制探索 篇7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区域经济, 以“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己任, 具有明显的地方性, 与地方经济水乳交融。因此, 要加强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行业、企业的联系,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及时大胆调整师资管理策略。让企业全程参与到师资建设中来, 在人才引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丰富师资培训方式、完善师资培训体系等方面, 实行校企合作, 不仅对提高高职院校师资水平, 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教学、科研和创新能力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完善师资结构, 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可以为企业培养出符合生产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有较强适应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双方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存的双赢关系, 而非高校对企业的单方利益索求。

(一) 人力资源优势互补

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机构, 有着完全不同的人力资源能力结构, 但双方在人才利用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相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作为高校师资队伍中的兼职教师, 为学校实践、实训教学, 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以及学校教学课程的设计等提供指导;而学校最大的资源就是师资丰富, 科研能力强大, 教师则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 可以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员工业务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服务, 促进企业软实力的加强, 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自身缺乏科研团队和研发能力, 更应依托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 物质资源共享共用

学校和企业在资源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共享性。把高职教学延伸到企业, 把课堂搬进企业。企业有与高职教学相配套的机器设备, 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训实践场所, 弥补理论教学的滞后性以及教学过程中纯理论缺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使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 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率。通过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室的方式, 把企业搬进高校, 不仅满足高职实践教学的需要, 同时可以缓解企业因不断扩大而带来的资金、场地紧张状况;把企业搬进高校, 也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力, 为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支撑。“厂中校、校中厂”的方式, 使双方在资源使用上可以相互利用, 以尽可能少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 实现双方效益最大化。

(三) 利益收益共存共赢

地方高职院校立足地方经济, 以地方行业、企业经济为依托, 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地方行业、企业需求, 地方高职院校的师资素质只有得到企业认可才有可能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 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 提升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因此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深入企业。地方企业为了自己长远可持续发展也完全有必要参与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中来。地方企业应该树立起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高层次的企业价值观, 要意识到企业是地方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开展校企合作也是提升企业形象、进行人才储备、提高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也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双方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有着共同的结合点。双方应积极探索一条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之路。

二、校企合作共建师资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发展立足于本地经济发展, 以当地行业、企业为依托, 这一办学特色, 决定了校企合作是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然发展趋势, 同时这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校企合作内容主要集中在企业为地方高职院校的教学提供资源, 如给学生提供实训实践场所, 指导学生实训实践活动, 横向课题研发合作等方面, 在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管理方面合作开展甚少, 主要着重于学校单方的教师“双师素质”、双师结构建设, 学校师资给企业提供的作用不明显, 但同时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素质低下。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职院校教师服务水平不高, 技术合作层次低下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高职院校教师过分着重于对企业的索取, 忽视校内师资的优势整合和对企业的技术服务。教师对企业的服务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 服务水平低下, 服务方式简单, 如简单的企业人员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与企业在深层技术合作、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开展甚少, 技术含量不高。

(二) 企业参与师资共建积极性不高

由于校企合作具有长效性, 短期利益不明显, 使得企业在校企合作共建师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合作意识不强。对校企合作师资共建在认识上简单化, 并抱有麻烦、和防范心理。把教师下企业实践简单理解为为教师提供实践岗位, 为其配备导师, 忽视教师也是企业发展的不可多得的资源之一。同时, 企业不愿为高职院校输送一线高技能人才, 怕共建师资对自己企业正常生产造成影响, 存在一种麻烦心理。由于缺乏与企业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 很难吸引高职实践教学所需的企业高级人才来校兼课。企业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兼职往往是个人私下行为, 到校上课时间不固定, 很难按学校规定授课时间来校授课, 因此人员流动频繁, 使得高职院校无法及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培训, 造就了兼职教师队伍素质的低下。再者, 企业生产往往涉及到行业机密问题, 怕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偷学技术、泄露机密, 对企业造成损失。

(三) 政府管理缺失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地方政府没有承担起应有职责,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合作双方搭建合作平台;缺乏必要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双方的行为、促进双方的合作、加强双方的交流。

三、校企合作共建师资队伍的措施和建议

校企合作共建师资不是学校单方的事情, 也不只是学校和企业是主角, 合作需要高职院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多方联动才能实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对于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合作伙伴, 我们应该清楚地加以区分, 分别对待;对于校内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才能更好弥补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一) 加强政府引导协调作用

良好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需要当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特别是对企业在相关政策上的优惠和引导, 如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 明确企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 对在校企合作中作出贡献以及为高职院校提供优秀教学资源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开展“优秀兼职教师”或“最佳企业教师”等评选活动, 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人员优先晋升职称或兼评高校系列专业技术资格, 以调动企业参与师资共建的积极性。在地方办学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政府可以引导组建教育集团, 让企业直接投资当地高职院校办学, 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让企业直接分享办学收益。地方高职院校也可采取适当给予荣誉或补贴, 甚至“广告植入”宣传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企业成功案例, 在校园中加强对企业的形象宣传, 吸引当地企业, 特别是知名企业投入到校企合作中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搭建校企双方合作信息平台, 成立专门管理机构, 给双方牵线搭桥, 进行协调。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能促进地方经济的产业升级, 促进就业, 提升劳动力资源质量。

(二) 实行资源分类分层合作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人才需求, 比如大型企业需要高职院校对其进行人才定单式培养, 为他们输送一线高技能人才;中小企业由于财力、人力限制, 更需要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才加入队伍, 提高他们的产品研发能力, 同时为他们提供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帮助。因此高职院校因仔细深入分析企业需求, 根据不同企业, 主动提供不同服务, 吸引企业加入合作队伍。

同样, 不同的教师也具有不同的能力优势和不足, 应该对症下药, 针对性地培养教师的各项能力, 发挥其特长。在合作前期, 更应集中校内科研骨干, 组建科研服务团队, 以服务促合作、求发展, 同时促进自身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 创新合作路径

校企人才合作共建共享要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 打通校企双方人才合作通道, 在合作过程中实行人才互培、互管、互用, 充分发挥双方的人才优势, 加强人才的合理流动, 促进人才综合利用。

摘要:高职院校的“高教性、职教性、地方性”办学特色, 产学结合、定单式人才培养等模式, 以及其特有的人才培养目标, 都要求高职教师必须有一定的下企业锻炼经历, 才能担当起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 促使高职办学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进入企业。本文从校企合作师资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可行性出发, 对校企合作师资共建共享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 为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校企合作,师资,探索

参考文献

[1]丁金昌, 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29 (6) :49-55.

[2]程云燕.校企互利双赢共建“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J].教育与职业, 2010, (27) :53-55.

校企合作共建高职课程资源库 篇8

1 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根据建构主义: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而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情境”是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学习环境,它包含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力信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学习。教学资源库的出现为更大程度发挥情境的作用提供了可能,同时它作为协作学习及会话交流的平台,可以成为学习者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认知工具。

2 课程资源库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麻省理工将大量课程资料传到互联网上,以便全世界的学习者自由分享知识、交流思想,同时中国教育界也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课程资源库具有系统性、共享性、协作性、实时性、互动性等方面的特点,不但适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满足自主学习、终身教育的需要。经过10多年的发展,课程资源库已经是国内各类高校必需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并且对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1年以来,随着国内外e-Learning的发展,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学习)的理论逐渐为人们所关注。混合式学习原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除了应用各种基于教室的学习形式,还结合其他多种学习方式,例如计算机辅助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自主学习方式与协作学习方式相结合等。而当教育界将过去单纯e-Learning的教育实践与混合式学习理论相结合时,混合式学习则发展为:基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媒介、教学目标等要素,优化资源组合,“在一个学习项目中运用多种媒体传递教授知识信息,从而使其学习效果、效能及学习项目的成本都达到最优化”。混合式学习重新认识了教育技术与人的关系,在教学理念上克服了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缺陷,反映了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提高和转变,也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指引。

3 从校企合作角度看待课程资源库建设现存问题

校企合作已是高职教育界的共识。企业既是高职教育的服务对象,也是合作伙伴,校企合作贯穿专业建设的整个过程。《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按照校企联合、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依据企业人才需求确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为高等职业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其中反复论及企业与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关系,也为高职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但是校企合作仍面临着诸多困难,目前来看还存在着校“热”企“冷”的现象,原因之一在于难以找到并实现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学校教育未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而课程资源库,因其在教学模式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和地位,必然要转变观念,从校企合作角度开展建设,才能解决这一难题。

从校企合作角度来看目前课程资源库建设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3.1 资源库内容方面

目前许多资源库建设内容主要面向的是授课教师、研究人员而非企业员工或学习者;基于课本、教材的理论知识教学素材成为资源库的主体,实践性相对不足;素材资源更新缓慢,与时代脱节,不能满足企业内进行嵌入式学习的需要。

3.2 资源库结构方面

传统多媒体教学以“演示”为主要方式,受此影响许多资源库结构体系相对单一,着重教案、试题、课件等教学素材的积累,更倾向课堂教学,而缺乏“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方面的指导。

3.3 资源库共享方面

共享性是资源库的主要特征之一,而目前多数课程资源库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范,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同时校企之间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并未确立,仅有少数高校课程资源库能够提供与企业共享的功能。

4 校企合作共建高职课程资源库

针对上述问题,在高职教育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也需要建立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基础上,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以下即从混合式学习理论角度探索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库的要点。

Josh Bersin(2002)认为混合学习模式的过程主要包含几个基本环节:1)识别与定义学习需求。2)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制定学习计划和测量策略。3)根据学习内容,确定实施混合学习的环境。4)执行计划,跟踪教学过程并对结果进行测量。5)考核评价学习结果,以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课程资源库建设同样需要考虑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课程资源库的定位

课程资源库一方面要定位于高职教育,需参照专业课程标准--经职业岗位以及工作过程分析而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另一方面要定位于企业,在岗位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服务于企业实际需求,并体现“终身教育”、“终生学习”的理念。

4.2 学习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而混合学习理论强调数字化学习和常规学习的结合,数字化学习可服务于常规学习,因此课程资源库建设需发挥多媒体环境的优势,选取典型工作岗位,模拟情景,创设情境,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和案例为素材,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协作、会话的功能,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以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

4.3 课程资源库内容选取和架构

混合学习理论的宗旨是在恰当的时机对合适的人选以适合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教学。在课程资源库内容的选取上,可充分利用高职课程改的成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合理搭配,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

在架构上,Jennifer Hofmann(2001)在《Blended Learning Case Study》中指出:在混合型学习背后隐藏着一种思想,就是教学设计人员将一个学习过程分成许多的模块,然后再去决定用最好的媒体将这些模块呈现给学习者。项目化设计,模块化组织能够更好的满足高职教育和企业的要求。

Rick J.Valdez在《Blended Learning-Maximizing the Impact of an Integrated Solution》中指出:“如同化学一样,混合型学习是将元素进行化合,产生想得到的反应。但是,这种实践并不是简单的包含这些元素,而是关于这些元素如何在一起结合的。在合适的时间化合合适的元素才能产生想要得到的反应。”针对各元素的有序组合,Purnima Valiathan(2002)将混合学习分为三类模式:

1)技能驱动(Skill Driven):自定步调的学习与教师指导相混合,以发展特定的知识和技能;

2)态度驱动(Attitude Driven):不同的学习事件和传递媒体相混和,来发展特定的行为和态度;

3)能力驱动(Competency Driven):不同的传递媒体和学习事件,以及知识管理和指导相混合来发展工作能力。

在课程库建设过程中,分析企业内各岗位对于知识能力的需求,充分考虑这三种模式的特点,合理架构各种学习元素,安排学习策略,更有效的发挥课程资源库的作用。

4.4 课程资源库的管理

与企业分工合作,达成共建共享的管理机制。企业参与课程资源库建设、使用、管理的整个过程,有利于体现其实时性、可操作性、可扩展性等方面的特征,从而使得课程资源库真正获得生命力,如图1所示。

5 结论

校企合作的路线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基础,它揭示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课程资源库的建设遵从这一规律,满足校企双方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的进行,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工作本位学习初探[J].教育科学,2005(4).

[2]姜大源.着眼于未来的理性思辨:坚持与改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近期发展动态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4(13).

[3]Purnima Valiathan.Blended Learning Models,[DB/OL]www.learningcircuits.org/2002//.(2011).

[4]Barnum C,Paarmann W.Bringing introduction to the teacher:A blended learning model[J].T.H.E Journal,2002,30(2).

[5]Frank J T.Bulletproof Instructional Design:A Model for Blended Learning[J].USDLA Journal,2002,16(5).

[6]Anderson C.eLearning in Practice:Blended Solutions in Action:An IDC White Paper Sponsored by Mentergy Inc.(2000)

[7]何克抗.从Blended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4.

校企共建 篇9

本文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校企共建师资人才队伍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 校企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 校方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教师拥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 对与本专业相近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也较为熟悉, 但对企业具体的工作要求和生产要求了解不够深入和透彻, 缺乏实战经验。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主要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历程。

第一阶段:学校为了弥补自身急剧发展过程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校方通过私人关系聘请少量企方的技术人才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这些企方人才只是以个人身份在业余时间担任兼职教师, 因而时间波动性大, 稳定性差, 效果不是特别好。

第二阶段: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单位, 一方面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计划 (制) 订;另一方面也有计划地聘请企业安排的技术人才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承担部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 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即能接触到与专业岗位要求更接近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这个阶段, 校企合作建设师资队伍有了较大进展。但主要还是校方主动, 受益多, 而企业从中所得甚少。既不能保证师资队伍的高质量建设, 也不易确保校企双方合作的持久稳定。

1.2 企方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行业竞争力是否能长期稳定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人才队伍质量, 这支人才队伍包括技术研发人才、生产管理人才以及技术能手型人才。

企业技术人员的优势是熟知本企业本岗位的各项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 拥有较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 能够处理本岗位出现的常见问题。但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往往不够全面扎实, 在科研攻关技术方面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此外, 有些技术人员会做, 但不会说, 授课经验不足, 在培训本企业员工时, 效果不一定最好。

2 校企双方师资人才队伍建设扬长避短的具体措施

为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和很好地可持续发展, 校企双方均需要建立自身一支优秀人才队伍。既然单凭自身的力量, 校方和企方都不能建立优势明显的人才队伍, 进而不能确保在同行业中保持很强的竞争力。那么, 校企双方通过深度合作, 集双方之长, 结合校企双方自身人才的优点, 扬长避短, 打造由双方优秀人才共同组成的共享型师资人才队伍, 在同类高职院校或同类企业中占有先机。使之既能为学院人才培养服务, 也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这不但可使双方在同行业中竞争力不断增强, 也使双方能在互惠共赢的前提下长期紧密合作。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1 年起, 分别与化工行业、食品行业、机械行业各和区内多家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开展共建校企双方共享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在为学校服务时具有师资特性, 在为企业服务时, 具有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特性, 分别为学校、企业发展壮大做出很大贡献。

打造这样一支人才队伍, 主要内容如下:

(1) 校企双方建立紧密合作机制, 明确双方责任、义务和权益。以确保校企合作长期互惠双赢。

(2) 成立校企双方人才队伍管理机构, 负责人才共建队伍建设的相关工作。

(3) 校企双方提供各自的各类人才, 共同组建一支属于校企双方共同拥有的人才队伍。

(4) 这支人才队伍定期开展交流, 以提高各自的综合能力。

(5) 这支人才队伍参与校方专业建设的全过程, 包括专业岗位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建设、实训体系打造、实训教学实施、强化训练校方参加技能比赛选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内容。

(6) 这支人才队伍参与企方现有产品技术难题攻关、技术革新、新产品研发、生产管理、企业员工培训等。

(7)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企业的具体特点, 共建方式和共享方式有所不同。

3 实施效果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各化工类、制糖类、机械类企业按上述模式建立了由学院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技术能手组成的人才队伍。这支人才队伍全面深入参与校方数控类、化工类、汽车等专业建设全过程, 同时, 这支队伍又共同开发企业的新技术, 对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 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对企业生产管理进行改进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1 校方收获

3.1.1 学生参加技能比赛方面

由于有校企共建人才队伍中的企方能工巧匠深度参与学生赛前技能强化训练,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多个专业在各级学生技能比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1) 工业分析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大学生技能比赛获团体一等奖。

(2) 制糖专业、食品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大学生发明杯创新创业大赛”, 取得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3) 数控类专业学生多次参加区级、市级数控操作比赛、创新设计比赛, 共取得包括多项一等奖在内的等十余项奖项, 且比赛成绩逐年提高。

(4) 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参加区级选拔赛历史性地获得第3 名。

3.1.2 学生整体培养质量方面

由于有企方的各类人才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开展合作共建的制糖、分析、数控、汽修等专业, 学生毕业时的动手能力、实践经验、岗位素养等方面相对未开展合作前明显提高, 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也大大增强。

3.1.3 专业教师业务提高方面

校企共建人才队伍中的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由于经常和企业方人才交流, 以及经常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或到企方现场参与技术攻关, 实践经验大大丰富, 实际生产经验明显增强, 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并因此形成各级各类课题, 发表相关技术论文, 不少骨干教师的职称因此得到晋升。

3.2 企方收获

3.2.1 企业技术革新方面

由于在校企共建人才队伍中有校方的专业教师一同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技术革新等, 合作企业的一些技术难题得以解决, 企方主要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高, 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1) 为某制糖集团开展了“糖厂数字平台”、“糖浆上浮及自动化系统”、“无滤布真空吸滤机滤汁处理新技术”、“制糖生产实现零取水零排放技改项目”等一批科研攻关项目。其中“制糖生产实现零取水零排放技改项目”已试行, 为广西制糖企业摘掉“污染大户”的帽子。

(2) 为南宁某啤酒公司开发了冷却水净化技术、空压机、氨压缩机的冷却水塔循环使用技术。

(3) 为南宁市某食品厂解决了软包装酱油保质问题。

(4) 为某汽配厂改进生产工艺, 提高了生产效率, 每年节省数十万元成本。

(5) 为某机械加工厂了10 多台普通机床改数控机床工作, 为企业节省了成本。

3.2.2 企业现有员工整体素质及技能培训提高方面

共建师资人才队伍积极参与企业现有员工培训提高工作, 自本课题开题以来, 共培训了合作制糖集团近800 名员工、合作机床厂近100 名员工、食品企业近100 名员工、培训了几家汽修厂近60 名员工。这些企业的员工经过各类培训后, 综合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 这也对企业提升竞争力有很大帮助。

3.2.3 企业长期稳定地获得适合企业岗位要求的高职人才方面

随着我国劳动力数量即将由过剩走向紧缺, 长期稳定地获得适合企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高职人才对企业发生存和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校企合作, 企方不但可优先录用高职生, 而且由校企共同打造的师资人才队伍负责高职人才培养工作, 所培养出的高职毕业生无论在专业技能和知识方面还是职业素养方面都更适合企业岗位的要求。这对企业竞争力提升很有帮助。

4 结论

校企合作共建药学服务实训基地 篇10

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设有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实习药房, 设置了15 间“教、学、做合一”的实训室, 实训室设备齐全、先进, 能满足课程教学、生产实训、职业培训、技能抽考等要求。规范实训室管理, 做到开放实训室制度化、实训内容多样化、开放时间自主化,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1 高标准新建GSP (Good Supplying Practice, GSP) 药房

为了更好地与医药商品购销员、药学服务等实践岗位接轨, 校企合作共同规划, 高起点建设GSP药房, 使其不仅能满足理论教学需求, 同时能开展药品调剂、分类陈列等生产实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

GSP药房:学院投入资金、设备、人员等, 与益丰大药房等联合办学, 企业提供部分药品、货架、技术等, 按照新版GSP要求进行建设, 其经营模式与社会药房一致。GSP药房设有处方药区、非处方药区、保健品区、医疗器械区、中药区、收银区和药师咨询区七大区域, 分区分类进行管理, 每个区域设有显著标志。处方药使用柜台陈列、非处方药使用货架陈列, 并依照GSP的要求按品种、规格、剂型和用途分类摆放整齐。学生在此可以进行处方调配、问病荐药、用药指导等技能训练。收银区配备了计算机、收银机等, 配置了“千方百计”医药管理系统软件, 利用计算机软件, 学生可以模拟建立购进记录、首营品种的审核记录及价格管理记录等。营业场所内还悬挂了仿真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及执业人员的执业证明;处方药区、非处方药区分别悬挂了警告语与忠告语;促销区悬挂各种POP海报。学生通过在模拟药店开展实训, 不仅可以感受药店经营的真实氛围, 而且可以消除进入实践岗位后的陌生感, 毕业后可以迅速适应经营岗位。

1.2 新建门诊药房、静脉配置实训室

与学院附属医院合作, 新建门诊药房、静脉配置实训室, 以满足药品调剂、特殊药品的管理、药品储存与养护、静脉输液配置等实训教学、职业培训、技能抽考等的要求。

新建门诊药房:购买货架、电脑、桌椅, 附属医院提供处方、案例、药品等, 建成一间能进行处方调配、特殊药品使用与管理、用药咨询、不良反应监测等实训的门诊药房。建立处方调配审核制度, 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做到“四查十对”, 发现处方有配伍禁忌、超剂量使用、用法错误、诊断不规范、年龄错误等问题拒绝调配, 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建立药品调配双轨复核制, 采用前后台分开的调配模式, 后台为配方人员, 负责药品的调配工作, 写好药品的用法用量;前台为调配人员, 认真核对每张处方, 负责将药品准确无误地交到患者手中, 并耐心向患者交代清楚服药的方法、时间和药物的贮藏条件等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时模拟挂牌上岗, 统一着装要求, 按时上下班, 加强学生的服务意识,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 强化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意识等, 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新建静脉用药调配实训室:静脉用药调配 (PIVAS) 是医疗机构药学部门根据医师用药医嘱, 经药师审核其合理性, 在超净台装置内无菌操作, 于静脉输注的液体内添加其他注射药物, 使之成为可供临床直接静脉输入的药液。PIVAS是药品调剂的一部分, 是医院药品管理的一项新举措, 是药学服务向临床转变的切入点和发展方向。各大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要, 逐步建立全肠道营养和肿瘤化疗药物等静脉液体配制中心, 实行集中配制和供应。静脉用药调配实训室的建设顺应了市场需求, 旨在培养学生对静脉用药加药混合调配的能力。静脉用药调配实训室设有审方打单区、排药区、摆药区、准备区、药品调配操作区、成品审核包装区等, 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操作规程, 完成处方审核、打印标签、贴签摆药、混合调配、输液成品核对、包装与发放等实训。规范化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静脉用药调配的基本过程, 加强了学生静脉用药调配的职业技能, 使其能很快适应医院药房工作岗位的需求。

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完善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开发了益丰大药房、老百姓大药房、养天和大药房、常德市第三人民医院等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 由校企共同育人, 开展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

2.1 实习实训教学基地

目前药学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共有四十多家, 涉及企业类型包括:医院、社会药房、医药企业、药厂等。校外实训基地一是保证学生实习的需求, 双方经过协调, 签订实习教学基地协议, 使学生完成“2+1”即2 年在校学习和1 年在企业顶岗实习;二是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通过开设订单班定向培养学生, 目前已与益丰大药房、老百姓大药房、海王星辰连锁药店、养天和大药房等8 家企业开展订单班;创建大学生暑期实践教学基地, 学生可以到企业兼职实践。同时学校与企业定期开展交流互动, 药师、企业高管定期来校上课, 专职教师定期下企业调研学习, 形成互利互信、互进互融的良好关系。

2.2 社会服务基地

本着“平等互信, 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互利互赢”的原则, 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 以技能培养为核心, 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 充分借助企业和学校两大主体开展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应用技术研究等多方面合作。药学专业与企业精诚合作, 成立了“常德市济世药物研究所”, 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率先与企业开办了“店长班”, 为企业提供高端管理型人才;为金健药业、民康等企业开展新版GMP、GSP、执业药师考试培训等;与三金药业、金健药业、康普药业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签订了“协同创新合作协议”, 共同申报省级、国家级应用技术研究课题, 共同开展生产工艺改进、共同进行质量标准修订、共同评定企业的中药饮片质量, 承接各类食品药物检验检测工作等,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课程资源库探讨 篇11

【关键词】课程共建;校企合作;混合式学习

企业既是高职教育的服务对象,也是合作伙伴。近些年,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校企合作专业,教师队伍中也融入了不少行业实践教师,很多课程由校企双方教师共同担任,随之也带来一些问题,对于企业而言,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更是知之甚少,甚至是不知道如何去下手。一般的企业普遍认为课程的开发、教材的编写是学校的事情,教书育人也是学校应该做的。企业并没有意识到将他们的工作经验、对教育的需求融入课程内容。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校企共建课程的意义

“共建课程”建设是学校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联动、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举措,对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课程的重要性,加强与地方的合作联动,加大工作力度,把行业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的先进理念引入到课程当中,让课程教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要通过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新编、整合或优化,使行业企业“渗透”到课程建设之中,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明确目标,进一步理清校企共建课程资源库的思路

对参与课程开发人员的选择有难度。不是企业的任意一个工作岗位的人员就可以随便参与课程的开发。参与课程开发的专家不仅应该具有丰富的一线经验,对于行业、对于职业、对于岗位的要求也应有着更深的理解,并且应该了解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所教授的学生。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真正开发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性”课程。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明确目标:

(一)教师通过深入行业企业,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学习行业新技术,掌握共建课程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制定并完善的课程标准。加强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管理的制度建设,保障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库的有序开展。(二)结合行业需求与技术发展,校企双方教师共同制定、优化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和教学内容建设,编写本课程基于校企合作共建的课程教材。(三)校企双方教师互相合作,共同完善并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企業生产录像,开发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网站。(四)校企共同参与教学大纲、教案、讲义等教学文件的制定和优化,努力在教学文件形式完备的基础上,强化教学文件内容的实效性。(五)探索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课程考核新机制、新办法、新途径,切实加强课程考核的有效性和实用性。6.开展围绕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课程建设方面的其他校企共建工作。

三、强化责任,进一步落实校企共建课程资源库的措施

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校企共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目标是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有效利用资源,避免课程的重复建设,校企共建课程的启动应采用以下基本策略:

(一)校企共建课程资源库是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企业参观、现场调研、专家报告、课内实训、基本技能实践、核心技能实践、方向技能实践、综合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组成的。因而,在校企双方合作的条件下,要采取分层次、分批次的策略,逐步建设校企共建课程资源库。(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管理实施体制。系内成立由系主任担任组长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成立由校外专家担任主任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使校企共建课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充分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与改革中的作用。并且加强对共建课程开发过程的有效控制。再次,以在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专业教师作为某些共建课程建设的负责人,与合作企业的教师一起建设一门或几门课程。当然,课程的负责人也是理论核心专业课程的建设负责人或主讲教师。(三)把培养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专业教师为依托,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每学期有两周以上的时间在合作企业兼职或参加培训、实习等实践锻炼,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锻炼教师的实践技能。在锻炼期间,教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与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一起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四)以合作企业的实际资源库任务或模拟任务为中心构建课程内容。要把必要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融入资源库任务完成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构建和能力训练,包括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的形成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就业压力巨大的今天,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动模式”能够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多方共赢的局面,而对于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卓有成效的。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实践教学的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标准底线,在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校企业共同合作,全力以赴,力求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整体素质以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竟争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止拥有职业生涯规划的资本。

参考文献

[1]周文洁.湖南省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现状调研报告[J].职业技术教研,2011.

[2]罗国莲.高职院校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

[3]李闽.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0.

[4]杨俊莲,张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体系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

[5]吴堂林,李加林,马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德比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作者简介

校企共建 篇12

一、高职校企合作师资共建的现状及问题

反观现今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师资的现状, 有诸多问题:

(一) 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不全

目前, 我国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也有, 如《教育法》《专利法》《合同法》《科技进步法》等, 但这些法律法规多偏于政策性规定, 可操作性不强。“还有很多规定的发布单位过多、效力层级太低, 内容重复且没有针对性, 真正与校企合作以及师资共建有关的法律法规很少。”[2]因此, 如何在立法层面上完善整个校企合作机制, 尤其是师资共建机制, 在我国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此外, 国外校企合作的经验和实践表明, 他们都高度重视国家和企业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而我国大多院校都只注重院校与企业的双边合作, 缺乏政府的督导、协调作用, 这也是导致校企合作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不同的利益体, 高职院校和企业大多关注自身内部发展, 双方缺乏沟通和共同利益空间的认知, 此时政府的协调沟通作用就不可缺少。

(二) 校“热”企“冷”, 双方难以形成长久合作关系

《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学生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 但实践中, 绝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自愿地与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 校“热”企“冷”的局面始终没有打破, 多数高职院校步履维艰;即使有一些企业接受了少数教师到其企业内挂职锻炼, 但大都建立在个人关系基础之上, 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和整个生产过程也不愿对被视为“外人”的教师开放, 人为地把教育与生产隔离开来, 使得产教结合不紧。

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互利双赢”是基石, 双方不互利就谈不上合作。企业的利在于利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 培养可供选择、适合需要的未来员工, 以及培训企业在职员工上;学校的利在于利用企业优质实训资源提高学生和专任教师实训能力, 提高学生就业率上。由此可见, 着眼点主要在于双方对于学生 (未来员工) 的供需上, 校企合作共建师资大多只是合作关系中的附属部分。随着企业就业岗位已满, 或者高职院校毕业学生怕吃苦、动手能力较差、对企业提供的诸多待遇不满意等问题的存在, 或者高职院校没有自身的专业特色, 专任教师素质不高、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和创新的需要等, 时间一长, 企业就失去了与学校合作的激情和兴趣, 合作共建师资就流于形式或者中途流产, 双方难以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三) 校企双方责、权、利划分不清

通过调查发现, 校企双方责、权、利划分不清也是影响双方合作共建师资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教师培训和企业员工培训方面, 何时进行, 哪些岗位来让教师参与, 培训经费谁来负担;校企合作共建的实习基地, 企业和高职院校双方的投入如何划分, 归属权如何划分;员工的创新和教师的科研成果归企业所有还是归校方所有等等。

(四)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 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是“双师型”, 即既是理论与实践并重, 还要有一定的教学和生产实践经验, 具有双重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但分析很多高职院校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由于高校对教师学历门槛太高, 使得其师资多为“从校门进校门”的学历型人才, 造成教师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严重缺乏;学历门槛又加大了从企业等市场主体引进教师人才的难度, 再加上以上诸多校企合作的问题, 造成高职院校目前“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 也严重影响了在校生实践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的培养。

二、完善高职校企合作师资共建的几点建议

(一) 互利互惠, 建立和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师资的良性运行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在校企合作系统中, 企业、学校、学生三大主体之间构成的三对互为资源要素供求关系, 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企业需要学校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学生需要成才和就业;学校需要发展教育和科研。三者在实现自身价值目标过程中为其他主体提供服务, 互相之间利益不同, 却可以互惠、互补。充分尊重三者利益, 在此基础上建立产学合作的动力机制, 是成功合作的关键所在。高职教育要切实转变观念, 以自身的教育优势, 主动营造与企业的合作机制, 使企业树立一种“投资职教, 必有厚报”的投资办学理念, 真正成为办学主体,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育。

(二) 校企共建, 加大企业兼职教师引进力度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拥有一支具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 既可以改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还可以弥补专任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聘任兼职教师时, 应排除高学历的惯有思维影响, 多扩充渠道,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与同类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人才市场建立密切联系, 从中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员担任本校的兼职教师。

被选定的兼职教师虽然大都具有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水平, 但却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因此, 在上岗前, 可以校企结合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 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理论与实践集一身的“双师型”教师。

但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存在极大不稳定性, 他们多半与学校关系较松散, 上完课就离开学校, 与学生缺乏沟通, 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 因此, 必须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积极性和教学工作热情。如采纳一定激励措施, 提高兼职教师的待遇, 对表现突出的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对于学校专业建设等方面的问题采纳兼职教师的有效意见等, 也可与企业一道, 对有双重身份 (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 的兼职教师, 共建相应的奖惩机制。这样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所在, 从而为企业发展和高职院校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三) 合理安排培训时间, 优化培训内容, 完善专任教师培养

企业与学校在运作机制和实际情况上存在很大不同, 因此, 对于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培养就必须合理安排培训时间, 优化培训内容, 从而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满足高职院校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说, 根据学院和企业实际运作情况, 安排学院教师到企业培训实践, 接受职后培训。比如, 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者刚毕业的新教师, 应选派优秀人员到企业进行一至两年的实践锻炼, 等到掌握了生产技术, 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后再重新回到岗位上去;对于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人才, 也应每年定期让其到企业或者生产一线实践一段时间, 了解该行业新情况、新问题, 从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这其中, 专业教师可根据学校和自身实际需要, 自由选择学习时间。

培训方面, 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应该在知识上不断更新自我, 因此适时培训很有必要, 具体内容应该包括,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该专业领域的新理论及其发展趋势;专业实践技能。实践技能是专任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最应该重视的, 因为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大多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且缺乏真正的实际经验, 再加上如今行业新技术、新方法大量运用于生产一线, 高职专业教师就更应该关注及时学习和掌握本专业应用的新技术。

摘要:目前, 我国高职教育已占据高教“半壁江山”, 但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 如专任教师缺乏一线行业实践经验、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校企合作共建师资效果不理想等。因此, 国家和社会、学校、企业行业三方应共同努力, 建立和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师资的良性运行机制, 不断完善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培养, 各方共赢, 为服务本地区乃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上一篇: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下一篇:出版集团的多元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