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

2024-10-07

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通用12篇)

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 篇1

一、明晰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产权的改革思路

(一) 以构建“归属清晰, 权责明确, 保护严格, 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

要按照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要求, 明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各项权能的归属, 提高股权人格化程度;理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与村委会、村民的关系, 形成按“产权规则”运行的制度规范;确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市场主体的地位以及保护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 最终全面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集体产权资产营运机制。

(二) 以土地产权改革为突破口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的财产主要包括农民承包地、自己的农具和其他生产资料、村提留以及征地款等, 其中土地财产占了绝大部分。集体土地产权残缺是整个农村产权改革的核心问题。农村土地产权面临的问题是:第一, 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按照现行法律规定, 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是集体, 但是, 集体可以有乡镇、村、村民小组三个层次,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代表究竟是谁, 立法和实践中都不甚明确。第二, 承包经营权没有完全物权化。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下, 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相分离, 承包经营权从其本质上说还没有彻底物权化, 还不属于完整意义上的使用权, 实际上只有耕种权和收益权, 农民没有转让、出租、抵押和入股的权利, 承包经营权的权能不充分、不明确, 导致土地流转困难。第三, 土地股权残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在坚持土地所有权集体所有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个人拥有的前提下, 以个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分别入股的方式获取土地的“股权”。由于农民和集体拥有的都只是部分产权, 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产权, 因此, 有学者称之为“准土地股权”。农民以其承包的土地投资于股份合作制, 确实拥有了对土地的股权, 但是, 这种股权与严格意义上的股权, 有较大差距, 除开收益权外, 其他方面都打了折扣。要明晰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的产权, 就要从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入手, 着力解决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和土地股权不充分的现状。

(三) 以建立新形势、新体制下的集体资产运营机制为重点

以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为核心, 通过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界定、股权设置、股份分配, 构建现代产权制度, 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机制。在具体资产运作机制上, 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把握好政府推动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既要体现政府的引导和推动, 又要体现农村的民意要求。二是协调好股东个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 在股权设置、股权界定、利益分配、公积金提留等具体制度安排上, 把握好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尺度。三是把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到不同的利益群体, 在资产量化和股权确认上, 既要公平合理地处理历史问题, 又要承认差距, 确保改革取得预期的成效。四是处理好规范操作与民主监督的关系。改革方案要进行充分的民主讨论和可行性论证, 改革环节必须经过合法的民主监督程序, 要规范资产清查、资产评估、债权债务处理、审计监督等各项操作, 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

二、创新资产运作机制, 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一) 科学清产核资

清产核资是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改革的基础环节, 合理评定集体资产的价值总量成为重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的首要工作。具体做法是, 要在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主管部门指导下, 对各类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核实, 依法界定所有权归属。由于清产核资工作涉及到各方的利益, 因此一定要完善资产评估制度, 保证清产核资的科学与公正, 要选择有资格、信誉良好的社会中介和村民代表共同参与评估。集体资产清查核实和产权界定的结果, 应当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村民代表会议予以确认。通过清产核资、股权量化, 无论是个人产权还是法人产权都比较清楚, 个人产权归村民个人, 法人产权归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1]。股权量化给个人, 通过股权证书证实个人对股份资产的产权, 并由农村股份合作组织主管部门予以登记。新增人口不再参与资产量化, 实行股权的“生不增, 死不减”和“迁入不增, 迁出不减”, 减少改革运作成本。但可以继承和接受本组织成员转让的股份, 以及出资购买个人现金股, 成员所持有的个人股可以继承、转让或赠与他人, 本组织成员有优先接受转让权。

(二) 增设募集股

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股权设置类型, 比较好的方式是取消集体股。对于取消集体股后的股权设置, 一种观点认为应当设立募集股, 另一种观点则反对设立募集股。之所以反对, 是因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实行按份共有, 既对股东利益负责, 又要承担一定的社区责任, 设置成募集股将打破股权的福利性, 体现不出合作股的性质, 不利于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本文同意第一种观点, 认为应当增设募集股, 因为增设募集股, 可以解决入户妇女和新生儿等特定人员享受股份权益或募集发展资金等问题。通过向外募集股份, 吸收外部资金, 增加集体资产总量, 增加村民收益, 促进股权流通, 引入竞争机制, 增强股东的风险意识, 使股份不再具有福利色彩, 是股权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 募集股的所有权应该属于个人所有, 可以继承、馈赠、转让等。同时, 在股份分红时, 可以通过提留公积金、公益金的方式实现积累, 以保障农村公共管理和公益事业的正常运转。

(三) 扩大股权流转范围

即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成员可以转让、买卖、抵押和继承由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个人的股权。股权应该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目前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往往只考虑到股份的收益权, 忽视了股份的转让权。这样的股权流转机制是不完善的, 使得股权交易、重新配置难以实现。村民所持有的股份因为是不可交易的内部股, 削弱了其对经济组织和经营者的监督能力。只有扩大股权的流转范围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获取最大的增值效益。为此, 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赋予股东股份的完备所有权。要进一步明确股东对所持有股份的收益、转让、继承等权利, 使之具有完备的股权性质[2]。通过赋予股东完备的股份权, 使股权流转从封闭发展为开放性, 促使大股东的出现和经营者持大股, 不断增强股份合作经济的发展活力。二是促进产权要素市场化。先允许村民个人股权在本村范围内流转, 再逐步扩大到在本村范围外转移, 最终建立农村股份产权市场, 允许个人产权要素进入市场自由流通。三是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允许非本社区的资本进入股份合作组织, 突破区域和所有制的局限性。

三、深化以土地产权为核心的产权法律制度改革,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一) 明确所有权主体为村一级集体经济组织

明确土地权利主体的最好途径是给予使用者所有权。针对现实中“三级所有”的格局, 应对哪一级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作出明确的规定, 解决所有权主体缺位的问题。在乡镇、村和村民小组三级所有的格局中, 乡镇级组织因为范围太大, 管理成本高, 现实中已经基本被排斥在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范围外;村民小组既不是一个经济组织, 也不是一级行政单位, 它是乡村体制中职权最模糊、管理最涣散的组织, 所以它不应该成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而村民委员会是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的, 是农村最基层的一级组织, 它能够代表农民意愿, 独立行使权利, 又有能力行使所有权的职责, 因此, 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应明确为村一级集体所有。

(二) 促进土地权利的物权化

农村集体土地权利缺乏物权上的确立和保护, 表现在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只表示使用权人与所有权人间的一种债权关系, 农地使用权则表示权利的内容和权利人对土地之支配的地位, 体现了一种物权关系, 应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改为农地使用权, 彻底物化土地承包经营权, 达到稳定集体土地权属的目的。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方式, 能够在坚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 放活土地经营权, 以股份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农户承包权的收益功能, 使村民按其资产占有份额直接分享到相应的集体二次分配权, 更加清晰地体现了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

(三) 突破传统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形式限制

传统的集体土地流转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农户与农户之间的转包, 另一种方式是业主租赁搞规模经营, 流转形式简单。在实际中, 要实现土地的合理有效流转, 应该做到:第一, 要坚持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土地流转的只是使用权, 不能在流转中变更土地所有权属性, 侵犯农村集体利益, 这是农村土地流转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第二, 要建立农地流转市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效率低的直接原因在于缺乏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通过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 实行土地流转委托管理, 是实现土地高效率、低成本流转的有效途径。第三, 解除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和入股的禁止。目前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都作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可以抵押和入股的规定。立法机关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 给农民以更大的土地自主权, 加快土地的流转, 以进一步明晰产权, 解决束缚农民创业致富、走向自由的制度障碍。第四, 要变单一的土地经营权为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权统一的土地承包权利束, 特别是处分权一定要赋予到承包权中, 这种处分权应包括对承包权的出租、入股及抵押等。

参考文献

[1]杨宏翔, 王槐生, 杨继友.现代产权制度视角下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J].理论探讨, 2005, (1) :64-65.

[2]郁伟年.论农村社区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J].宁波通讯, 2004, (10) :29.

[3]俞瑛.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重构[J].消费导刊, 2006, (1) :367.

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 篇2

及政策规定

(县委组织部整理)

2013年12月

目录

一、山东省外

1、经验做法——苏州市等

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培训处 朱小明处长

(0512)68075911 *** 承办业务:大型班子,具体联系参观点均可

参观内容:苏州农村社区股份制、经济组织建设均已基本

完成,推荐吴中区、常熟市、相城区等,较多

‚三农‛专家——卢水生(可登陆网易卢立博客)

2、经验做法——广东东莞、深圳,广西梧州市

二、山东省内

1、经验做法——潍坊市、青岛市

潍坊市委党校培训中心 郭辉科长*** 承办业务:大型班次,具体联系参观地点均可

参观内容:奎文区(城郊社区大党委制)、诸城市(村改居、村并村等)、昌乐县等

也可直接跟相关县(市)区联系。

2、经验做法——肥城市

三、政策文件

山东工商局、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登记管理意见〉的通知》(2013年5月24日)

农民变股民转入攻坚

——苏州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纵深思考

2007年06月24日 苏州新闻网 作者:卢水生(笔名 卢立)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快速推进,苏州农村大量资源性资产逐渐转化成为经营性资产。在农村经济、社会形态出现巨变的大背景下,2001年8月26日,苏州首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在当时的吴中区木渎镇金星村成立,这一改革形式,为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破开了一扇大门。

经过5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到今年5月底,全市1400多个有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或社区中,已经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的有795家,实现分红的近400家,其中张家港、吴江等地改革已基本完成。

到今年底,全市要争取基本完成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已进入了‚攻坚‛阶段。

突破——三大模块实现创新

改革,就是要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寻求最适宜、最切合实际的发展形式。苏州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至今,无论从改革理念、改革制度还是管理模式,都实现了创新和突破。

——观念突破:从‚量化资产、按股分配‛的有条件改革,向‚明晰产权、界定成员‛的全方位改革拓展。

【实例】 张家港市杨舍镇城南村由原来的城南村、旺家庄和小河坝村合并而成,合并前,这三个村一个是经济实力较差但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村,一个是经济强村但发展资源受限,一个是既没有土地也没有优质资产的薄弱村。如何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城南村采用‚区别对待‛的办法。排行‚老大‛的原城南村带头进行,于 2005年底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当年就实现分红。经济相对薄弱的旺家庄、小河坝村也在去年相继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由于集体资产经营收益仅够公益事业投入、村民福利分配等支出,合作社暂无分红,但这并不影响村民们的股民身份。

【探索】苏州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之初,确定的改革条件是村级可支配收入在200万元以上的相对富裕村。薄弱村的村民同样有管理、分享集体经济经营的权利,如何来保障这部分农民的权利? 张家港的创新做法在于,逐步从‚量化资产、按股分配‛的有条件改革向‚明晰产权、界定成员‛的全方位改革拓展,将有一定净资产和净收益、但当年收支相抵后基本无结余的村也进行股权确定、量化股值,但暂不分红;将净资产极少或资不抵债、收不抵支的村进行社员资格和股份确定、暂不量化股值和分红。这种创新做法,让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民都能成为股民。

——制度突破:从量化经营性净资产,逐步发展到量化集体全部资产。

【实例】 沧浪区友新街道双桥村是个典型的城中村,在组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中,该村在资产量化过程中,改变了其它地方普遍只将经营性净资产量化到户的做法,把集体全部资产包括土地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全部统一折股量化到户。

【探索】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还涉及到沧浪区、金阊区、平江区和高新区一部分城中村或近郊村。这些村的集体资产构成比较特殊,并且,这些村有更快地融入城市的先天条件。在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型过程中,如何在城中村或近郊村进行更为彻底的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双桥村的做法无疑提供了一个‚样本‛。将非经营性资产也量化折股,这为以后城中村或近郊村彻底融入城市提供了方便。

——管理突破:从封闭式的社区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

【实例】 高新区枫桥街道原有24个行政村,目前1万余户农 民已分散居住在7个动迁小区,并组建了7个社区居委会,原有的村级建制已经全部打破。枫桥街道在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过程中,在政企分开上创新突破,尝试合作社由传统农村经济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街道将24个行政村的行政职能转交7个社区管理,280多个村干部全部分流,经济职能由7个社区股份合作社承担,社会管理职责由街道、居委会负责,社区行政开支全部由街道财政承担。由此,免去了行政开支负担的社区股份合作社可以从此‚轻装上阵‛。据测算,此举一年可减少合作社900多万元的支出。目前,各合作社只配备执行董事和管理员各1名,合作社全部收益归社员所有。

【探索】 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初衷是要让农民参与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分享集体经济经营收益。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市大部分已经组建的社区股份合作社尚未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合作社的收益必须有一部分用来承担村级行政的支出。枫桥街道的做法给全市社区股份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一条路。

成效——村级资产被“激活”

组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前提之一是要盘活原有的村级存量资产,让原来的村级资产进入市场、实现盈利,或者实现更为优质的经营收益,由此来增加村级收入,促进农民增收。反过来,农民的参与、资产的量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村级资产。

张家港市城南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10月份,成立之初,折股量化了4434万元村级总资产、3800万元经营性净资产。当年,合作社每股实现分红400元。到2006年,社区股份合作社组建刚刚‚满周岁‛,资产就实现了大幅增值,总资产增长到5532万元,经营性净资产增长到5093万元,股份分红增至每股600元。有关负责人坦言,组建合作社后,农民关心村级经济经营情况就像关心自己家里的事情一样,这在无形中‚鞭策‛着集体经济的具体 管理人员动足脑筋搞‚创收‛。

去年,全市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社均实现总收入272万元,比全市村级集体197.4万元的平均收入高出74.6万元。在收入构成中,二、三产业经营租赁收入占75.5%;一产发包收入12708万元,占8.5%;各级财政等转移扶持收入8469万元,占5.6%。当年用于股权分红16106万元,同比增长139%。

思考——任重道远迈四道“槛”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在实践和探索中,创出了多种运作形式,但纵观全市,已经组建的社区股份合作社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

——以双桥村为代表的城中村、近郊村,主要在古城区和高新区。这类村组建的合作社从股权分配到资产量化都较为彻底,既不设干部股,也不留集体股,所有股权全部‛固化‚,村民现有的股份‚生不增、死不减‛。

——各个市(县)、区等相对远离城市的远郊村。这类村组建合作社大多以符合条件的成年农民为1股,非户籍农民或小孩分得享受股。股权采取动态管理,三五年后调整一次,部分村还留有集体股。

不管以何种形式组建,全市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在完善制度、致富农民方面还面临着思考、探索和实践的一个个纵深攻坚。

思考之一:农民身份变了,城乡经济社会制度如何加速接轨?

已完成改革的城中村或近郊村,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如何真正融入城市、农民如何彻底转变成市民等问题,比如,持有股份的合作社社员如何享受与市民同等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需要解决的是制度的彻底接轨。

思考之二:农民变股民如何尽快名副其实?

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致富农民,但目前全市还有相当比例的社区股份合作社还没有条件分红,农民变成了 股民,如何尽快名副其实,这类改革形式,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思考之三:集体股何去何从?

部分合作社特别是一些远郊村的合作社中,还留有一部分集体股,虽然目前我市对社区股份合作社该留多少集体股没有特定的限制,但集体股的存在依然考问着如何更好、更彻底地保障农民利益。

思考之四:村级收入较低的村如何加快改革步伐?

目前,尚未组建社区股份合组社的大多是村级可支配收入较低的村,要让这些村彻底改革,关键还在于要努力提高村级收入。如何做强村级经济实力,加快发展改革步伐,这仍是三农工作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

农民抱团资本运作“两头赚钱”

石学林是吴中区木渎镇天平村的一位‚股东‛,家里一共5口人。翻开两本鲜红的股权证,记者看到,去年,在社区资产股份合作社获得4800元红利,在社区物业股份合作社投资10万元,获得1.2万元红利,共获得1.68万元分红。

今年年初,石学林领到第三本股权证。他原有的280平方米主房和180平方米辅房已全部完成拆迁,分到了小、中、大三个户型,总计270平方米的安臵房,同时,将部分拆迁安臵款入股镇里的惠民臵业股份合作总社,每年还将‚旱涝保收‛2万元红利。‚三本股权证估计今年能分到近4万元红利,空余的安臵房还能收租金,‛石学林说,像他这样的拆迁户在木渎比比皆是。

作为苏州城西的中心镇,木渎镇商贸业发达、人流量巨大,20多万外来人口在此居住,使当地形成了以农宅出租为主的规模庞大的‚房东经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木渎镇面临着再发展空间受限的困扰,推进‚三集中‛、尤其是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势在必行。同时,在拆迁中如何保障农民的既得利益?拆迁后,怎样为农民创造新的收入来源?2009年,木渎镇组建了由拆迁户自愿入股的镇级惠民臵业股份合作总社。根据相关规定,拆迁农户投资入股8万元,合作总社再另外配股,以户为单位获得合作总社股权,每户每年不低于2万元分红。截至目前,全镇动迁户入股总数为1350户,即合作总社农民入股1350股,入股金额为1.08亿元。累计分配红利2600多万元。‚镇级合作总社与村级合作社既是‘父子关系’,也是‘合作伙伴’。‛木渎镇相关负责人陈小兴告诉记者,合作总社将整合全镇优质资源,联合村级合作社,统一进行项目引进、开发和管理,收益增加后将相应上浮农户的红利。目前,由镇合作总社与姑苏村合作分社共同合作开发的建材专业市场正在审批过程中。据悉,该项目位于宝带西路,总投资1.4亿元,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预计三年后投用,可获年租金总收入5000万元。

陈小兴说,惠民臵业合作总社将争取在3到5年内,实施资本运作和跨区域、多元化发展策略,建造三产商业用房30万平方米,年稳定收入突破1亿元,股权型入股农户达到3900户(股),分红收益达7800万元,每股分红收益在2万元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关键词】现代农业

【实践样本】常熟市海明现代农业发展公司从标准化种植生产,到加工包装进超市,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现代生产水平,还带动了周边农民的增收—— 一个现代蔬菜企业带动1600多户农民 今年5月27日上午10时许,在常熟市海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梅南基地,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车间里包装着一盒盒的礼品蔬菜,并在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上输入蔬菜条形码编号。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批蔬菜无论到哪里,都可以根据条形码编号查询到它的田间档案,告诉你蔬菜的生产地址、何时播种、何时移栽到地里等,每一个批次的蔬菜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肥料等也可一目了然。在车间旁的6只标准化钢架大棚内,再过10天左右,棚内这些樱桃小番茄将上市。公司技术员王卫良边查看边说:‚这几天对樱桃小番茄的生长非常关键,根据每个大棚里的情况,要及时派工人绕藤,还要及时采摘早熟的小番茄„„‛常熟市海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当初承租30亩耕地种蔬菜起家,经过12年的发展,‚海明‛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拥有生产部、销售部、农产品专卖部、酒店餐饮部的一家大型超 15 市蔬菜企业。‚现在我们拥有蔬菜生产面积3000多亩,防虫网设施面积1600亩,喷灌溉应用面积2000亩,钢架大棚设施近千亩。‛公司总经理顾海明说:‚近年来,公司先后与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多家农科院校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企业发展。‛ 据顾海明介绍,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企业还积极带动当 地农户实行规模化种植、基地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组织化运作、超市化销售,在常熟尤其是在梅李镇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辐射带动周边1600多户农户,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2009年,海明公司实现销售6600多万元。

以‚安全、绿色、营养、健康‛为宗旨的海明公司,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目前已有12个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9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2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海明‛牌蔬菜还先后获得‚苏州市名牌产品‛、‚江苏省名牌农产品‛,在首届中国农产品品牌大会上,‚海明‛牌蔬菜被评为‚中国蔬菜类品牌十佳‛。常熟市海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梅李镇高效设施农业(蔬菜)示范基地的一个缩影。梅李镇高效设施农业(蔬菜)示范基地,总投资1646万元,总实施面积6200亩,涉及珍北、新丰两个村43个村民小组;整个项目计划分三期实施。项目完成后将主要以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蔬菜为主,并示范带动全镇2万多亩蔬菜的种植。梅李镇农副办主任鞠庆华告诉记者,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示范基地已新建泵站2只,完成道路硬化5000多平方米,新砌U形砼砌渠道9000多米;同时新增设了钢架大棚400多只,预计到今年6月底还可增加400只钢架大棚。

【关键词】社区服务中心 【实践样本】相城区灵峰村

这里曾经是偏僻边远的农村,到区里办事要跑个几十公里,如今社区服务中心成了‚惠民快车道‛——

村里1500多老人坐在家里领养老金今年5月27日上午9时许,3位操四川口音的女性来到相城区北桥街道灵峰村的社区服务中心,要求办理婚育证明,为即将上学的孩子做好准备。按照规定,婚育证明应该由户口所在地出具,灵峰村作为她们的暂时居住地,无权办理;但如果不及时办理,孩子就不能在灵峰正常上学。服务中心的钱叶、谈艳青两位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向不了解政策的3位四川妇女详细解释,并指导和协助她们与家乡联系,通过现代通讯传输工具尽快办好了相关手续。3位四川妇女感慨地说,比在她们自己的家乡办事还要快和省心。

灵峰村是一个相城区与常熟市接壤的‚边远村‛,以前,村里的老百姓要批个项目办个社保手续,最近也得赶五六公里路到镇上,有的甚至要跑几十公里路赶到区里,如果碰到手续不全,冤枉路不知要跑多少趟。2008年10月,村里建成社区服务中心,4名大学生村官、2名业务人员在服务大厅里一站式提供党员服务、民政服务、计生服务、纠纷调解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区环境服务、企业服务、残疾人服务和便民服务,把城镇的服务功能延伸到了村里,送到村民家门口。村里的主要干部还在服务中心轮流值班,现场解决村民们的难事、急事。考虑到农村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社区服务中心还成立水电维修服务队,为村民们免费提供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建成后,村民们办事方便多了。5830多人的灵峰村,享受养老金的村民有1500多人,以前,老人们虽然为每月能领取养老金而高兴,却也为每次领取要往返10多公里路程而心烦。社区服务中心为村民们提供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服务后,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个发展成果了。

后来,灵峰村又对养老金发放进行改革,变村民到社区服务中6 心领取为村民小组长把养老金送到村民家中。

灵峰村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陆惠英告诉记者,今年5月27日上午上班不足2小时,服务中心就为村民提供了6项服务,其中有计划生育的,有社区环境的,也有法律咨询的。正在服务中心值班的村主任钱荣根对记者说,社区服务中心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在把温暖和方便送给村民的同时,从各个层面改善着党群、政群关系。

吴江首家镇级股份合作联社成立

2012-01-01 08:23:04|

为加快推进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步伐,吴江市七都镇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运行模式,组建农村物业股份合作联社。

日前,在吴江市委农办、吴江工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七都镇22个行政村已经完成股份合作社的工商登记和农村物业合作联社的组建、注册工作,成为吴江市拿到农村股份合作联社工商营业执照的第一镇。

有关专家指出,这种村级经济抱团发展的模式,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富民强村。这是苏州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举措、新亮点。

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

(卢水生:苏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调研员、教授、新闻发言人)

一、什么是城乡一体化?

国外并没有‚城乡一体化‛这个词,‚一体化‛通常被译为英语‚integration‛,就是‚整合‛的意思。城乡一体化说到底也就是一个城乡资源整合的问题。为什么要整合城乡资源呢?发达国家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化‛,第二个阶段是‚逆城市化‛。城市化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城市病‛,于是许多有钱人纷纷‚逃‛到乡下,就形成了‚逆城市化‛倾向。那么,能不能既享受城市的便利,又享受农村的生态环境呢?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6000英亩。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共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最终形成城市群。霍华德的梦想尽管最终并没有实现,但是他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中之一就是要整合城乡资源,要把农业和农村纳入城镇规划体系。

我们国家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城乡统筹,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到了十七大中央正式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和要求。

(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城乡统筹是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城乡资源配臵上的具体运用。就是指各级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本行政区划内的城市与农村之间,科学合理地配臵土地、资金、劳力等生产要素和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各类资源,以促进当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总称。

1、统筹城乡的五大要素:

①城乡统筹的主体是各级党委政府;

②城乡统筹的范围是本行政区划内;

③城乡统筹的客体是有争议的资源;

④城乡统筹的依据是当地发展规划;

⑤城乡统筹的目的是城乡协调发展。

2、城乡统筹在操作上具有以下特点:

①时间上的阶段性一一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不同的统筹方向和统筹力度。

②空间上的区域性一一同一个时间、不同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同的资金来源 和统筹策略。

③统筹主体的层次性一一不同的统筹主体决定了不同的统筹内涵和统筹方式。

(二)什么是城乡一体化。所谓城乡一体化,就是指通过城乡统筹,在本行政区划内的城市与农村之间,科学合理地优化配臵各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

1、城乡一体化的三个关键:

①‚化‛就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

②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途径是城乡统筹;

③根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2、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样化: ①在空间形态上要城乡有别,要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实现‚三

个不同‛:城乡经济发展的产业不同,城乡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城乡居民居住的环境不同。

②在社会形态上,实现城乡一体,使广大农村既能保持优美的田园风光和鱼米之乡的特色,又能享受到高度发达的现代城市文明,实现‚三个一样‛: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一个样,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一个样,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一个样。通俗地讲,所谓城乡一体化,也就是‚茅草屋里装空调,蒙古包里能上网‛一一城乡之间外形有别、内涵一样。

3、城乡一体化重点在城镇,难点在农村。

二、为什么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从宏观上讲,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为了要破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但是要彻底破除这一障碍需要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

(二)从微观上讲,苏州推进城乡一体化主要出于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目标使然。2005年苏州率先完成省定25项高水平小康目标,下一步要城乡一体。二是发展需要。迫切解决苏州目前存在的资源、人口、环境三大问题。其中核心是土地问题。三是重大机遇。通过土地臵换,搞活存量,有利于解决城市缺地、农村缺钱的问题。苏州土地利用的三次机遇是:①上世纪80年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一一占地(增量,农转非);②上世纪90年代外向及开发区建设一一圈地(增量,集体征为国有);③新世纪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一一换地(存量,异地臵换)。

三、怎么样推进城乡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核心是要改革城乡资源配臵方法,从过去偏好城市,转变为兼顾城乡;从过去单向索取,转变为双向互补;从过去低偿征收,转变为等价 臵换。2008年9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批准苏州作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尔后又被国家发改委和澳大利亚发展署列为联系点、项目管理 试点城市。全市已确定23个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涉及到27个镇

(街道))。三年来,苏州市已出台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实施计划及全面推进的决定等相关政策。

(一)修编三大规划

1、城镇体系规划一一新型市、镇规划苏州全市将形成由一个大型城市、五个中等城市、十多个小城市(中心镇)组成的,由轨道交通或高速公路连接的,由绿色农业进行生态隔离的欧式城市群。

2、土地利用规划一一土地指标双向异地臵换万顷良田工程。通过土地整理,一方面建设高产稳产良田,形成现代农业园区,另一方面通过新增农用地,按照占补平衡、先补后占,增加征地指标;通过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工业规划区、城镇规划区的基本农田转移过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通过节约建设用地异地臵换,建设富民基地,成立富民合作社或富民公司,开展建房出租,促进富民强村。

3、产业布局规划一一三种形态 就地城镇化、融入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二)推进三大合作(三大股份合作社)

三大合作是对资源、资产、资金等生产要素优化配臵的具体方法,也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1、社区股份合作社是量化存量资产、分配新增利润的一种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到2010年底,已有1231个村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享有股份的农户1018840户,约占全市农户总数的92%。

2、土地股份合作社是优化配臵土地资源的重大措施,是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的根本途径。到2010年底,土地股份合作社已发展到694个,入股农户271087户,入股土地面积841588亩。

3、臵业股份合作社(富民合作社)是苏州首创,是指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自愿入股,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商业用房等取得出租收入,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均、民主管理、承担有限责任的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至2010年底,全市共组建投资性臵业股份合作社318家,入股农户78434户,股金278340万元,已建物业用房356.9万平方米,全年租赁收入43403万元,股金分红19583万元,平均每户2497元,年投资收益率100%左右。

三大合作组织累计已达3043家,入社农户11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2lo。

农民从三大合作获得直接收益33.7亿元,人均1730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4460元,其中财产投资性收入占35%,实现了‚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村村有物业,年年有分红‛。

(三)推行三个集中

三个集中就是对土地、产业、人口等资源优化配臵。其前提必须按照上述三大规划来进行;其结果必须以提高资源效率为目的。

1、农村企业集中已从过去主要搬迁工业规划区以外的零星企业,发展到主要搬迁在城镇规划区、商贸集聚区以内的各类工业企业,开展退二进三。

2、农业用地集中已从过去主要将闲臵的土地流转给规模经营大户,转变为主要向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向农业园区集中,向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集中。

3、农民居住集中已从过去就地集中,转变为主要向城镇及其周边地区异地集中,集中居住区的选址做到三个靠:靠城镇街区、靠工业园区、靠大型市场。

(四)开展三个臵换

三个臵换是根据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采取‚赎买‛的方式,对农民拥有的集体资产、资源和权益进行优化配臵的一种方法。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内拥有三大经济权益,因此要开展三个臵换。

1、集体资产所有权分配权臵换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

2、土地承包权经营权一一分两种情况:

(1)征地一一换保障,(2)不征地一一换股权(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

3、宅基地使用权用益权臵换城镇商品房让大多数农民换股进城、换保进城、换房进城。

(五)实现三个用于 三集中是优化土地资源配臵的主要方法,三臵换是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臵的主要措施,如何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如何分配取得的效益,我们的构思是‚三个用于‛。

1、退出的国有建设用地用于三产(退二进三)。

2、节约的农村建设用地用于三化(建房出租)。

3、土地收益和新增农地用于三农(富民强村)。

(六)完善三大保障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

1、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逐步接轨。

2、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逐步接轨。

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接轨。

(七)创新三项制度

1、探索‚区镇合一‛制度。对于符合条件的中心镇与跨镇村区划的现代农业园区实行‚区镇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赋予其更多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苏州城乡一体化

“三集中”----农户向社区集中、承包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

“三置换”----集体资产所有权、分配权臵换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权、经营权通过征地臵换基本社会保障,或入股臵换权;宅基地使用权臵换城镇住房,或货币化臵换,或臵换二三产业用房,或臵换臵业股份合作社股权。

“五大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富民合作、劳务合作、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三化”----地处工业和城镇规划区的行政村加快融入城市化进程;工业基地较强、人口较多的行政加快就地城镇化步伐;地处农业规划区、保护区的行政推动一次产业与二、三次产业融合。

“四大平台”——金融平台、运作平台、组织平台、政策平台

依法工作

东莞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2004-06-14 11:05:56 东莞日报

南方网讯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东莞市农村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达722.9亿元,占广东省农村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额的四分之一强,集体经济网站已经成为东莞市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重要依托。而东莞市当前又正处于向现代制造业名城加速推进,农民身份、农村社会、农村管理体制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根据东莞市这一客观现实,明确提出了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加快推进‚村改居‛工作,加快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农村股份合作制是对原有农村集体资产按股份合作制章程规定的办法折股量化到人,明晰集体资产归属,以资产合作为主的新型集体经济形式,是集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开展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对东莞市完善农村经营制度、推进城市化、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市有关部门在前期抓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完善改革的指导性意见,为全面铺开改革精心准备。目前,全市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完成,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推进的条件基本成熟。在改革过程中,东莞市主要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抓改制试点工作。2002年,东莞市通过学习深圳宝安,广州天河,佛山南海、顺德等地的经验做法,结合本地实际,首选在东城区开展农村股份合作制试点。在总结完善东城区试点的基础上,2003年继续扩大试点范围,重点抓好清溪、凤岗、道滘、石碣、常平等镇试点,进一步探索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做法。目前,全市有8个镇区的65个村354个组完成了改制工作,其中东城、莞城、南城、万江四个区全部村组已完成改制。此外,凤岗镇在完成第一批试点的基础上,最近全面铺开改革,预计今年七月全部完成改革任务。

二是抓改革指导性文件的起草完善工作。市农业局坚持边试点边总结,积极稳妥地做好《关于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东莞市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股东资格界定若干规定》两个文件的起草工作。文件起草工作从2003年3月开始,历时一年多,期间佟星书记、刘志庚市长、刘树基副书记、李小梅副市长等市领导多次对起草工作作指示,初稿形成后反复征求相关镇区、部门的意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人员也专程到东莞市对此进行调研,并提出了指导意见。今年4月初,市政府又特别邀请了省妇联、省依法治省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领导、专家对两个文件进行论证修改。目前,这两个文件的修改完善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市政府将出台文件,指导全市铺开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三是抓全面铺开的各项准备工作。按市的统一部署,今年下半年全市铺开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并争取年内有30%的村完成改制,有条件的镇区争取完成50%,力争到2006年全面完成改制任务。为确保完成改制任务,市农业局等有关部门及镇区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当地改制类型,做好群众思想发动工作。在5月召开的全市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会议上,市有关部门全面总结了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并组织经验交流,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部署。(编辑:唐莉娜)

股份合作制是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最佳选择 ——深圳股份合作经济与法律调整研讨会综述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 黄 辉

来源:《特区经济》1994年第6期

1994年初,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等单位联合在深圳市召开了‚深圳股份合作经济与法律调整研讨会‛。杜润生、朱厚泽、董辅礽、江平等著名学者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政研室、国务院研究室、广东省、浙江省、安徽省的部分领导出席了研讨会。与会成员结合《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草案)》,就股份合作经济产生的背景,股份合作经济的意义,股份合作经济与传统的集体经济、经典的合作经济和股份经济的区别,股份合作公司能否成为一种独立的公司形态,股份合作公司的股权设臵与管理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现就会议期间专家们的有关意见综述如下:

一、股份合作制是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最佳选择 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股份合作经济在中国农村已形成一股大潮。导致股份合作制在中国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联产承包制发展很快,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联产承包制虽解决了传统的人民公社体制下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弊端,但未触及农村集体经济的产权问题。在全国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时,要求我们重新构筑农村的微观经济要素。具体而言,股份合作制在我国农村的出现,有以下一些原因:

(1)土地价格的出现,唤醒了农民的产权念识。从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很快,土地需要猛增,出现了土地价格,从而也引起了以土地为基础的分配关系的矛盾。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农民对使用土地 有了自主权,土地的不同用途产生了不同收益,从而也产生了土地的机会收益。

(2)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理顺农村产权关系。进入90年代,乡镇企业在遇到新的竞争压力的情况下仍得到迅速发展,传统的产品结构逐渐被分化。农村的过剩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一部分农民虽职业上离开了土地,但又不愿放弃他们已经得到的土地承包权,导致一部分农民既不想种地,又不能不种地的局面。农业危机的出现,迫切要求一种新的经营机制去化解。

(3)土地使用权的长期化,要求农村产权明晰化。中央为避免农民在取得土地承包权后可能出现的短期行为,一再延长承包权。这一举措表明中央已考虑将土地使用权长期交给农民。这种对土地的长期占有和使用,实际上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因此,农民就很自然地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能否将其权利转让?什么样的机制可使部分农民既不用直接耕种土地,又不丧失土地权利?

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对传统的集体经济的产权进一步界定,并构造一种开放型的产权结构。以社区为基础的股份合作制正好顺应了这种需要。股份合作制充分利用股份制可以把共同占有、共同使用和个人占有、个人使用结合,从而能够使共有财产与私有财产并存的产权结构优势和合作制的平等精神,对集体经济进行改造,把土地等集体财产股份化,恢复在共同占有集体财产基础上的个人所有,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股份合作经济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集体经济、经典的合作经济和股份经济的经济形式

不少人把我国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看成是一种‚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的东西。确实,股份合作经济目前难以在理论上完全解释清楚。但多数专家认为,能否从理论上解释清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股份合作经济是对我国农村传统集体经济产权的又一次改造,是适 应我国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一种产权形式。发展中的股份合作经济,既有合作经济、股份经济的成份,又带有传统集体经济的色彩,但股份合作经济不同于合作经济、股份经济,也不是对传统的集体经济的改良。在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本方面,股份合作制优于合作制但不如股份制;在产权的清晰度和开放性方面,股份合作制又不如合作经济和股份经济。实践中的股份合作经济实质上是合作制与股份制两者结合后对我国农村传统集体经济的改造。因此,它既有股份制的因素,又有合作制的因素,同时还带有集体经济产权的色彩,是一种三者兼有的混合体。

三、明确产权关系是进行法律调整的基础

产权是排他性地获得财产和财产收益的一种权利。无论哪种社会,只有建立起一种产权界定清晰的制度,才能形成社会内在的积累机制,唯此,社会才会进步。而明晰的产权关系,又是建立财产保护法律体系的基础。即只有明确财产关系,才能建立一套有效的法律体系。中国几千年以前就有了商业、有了市场,但就是长期进人不了资本土义社会,关键应在于国家一直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财产保护制度。因此,股份合作公司在股权设臵、社区存量集体资产的处臵等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对产权制度的要求,使股民持有的股权成为真正的财产权利,而非仅仅是分配的砝码。

四、股份合作公司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形态

以社区为基础,以土地为纽带,是股份合作公司存在的先决条件。离开了这个基础和纽带,就无须成立股份合作公司,而应成立一般的、人人都可以成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因此,我国目前按股份合作制组成的股份合作公司,只可存在于尚有集体所有土地的社区,且股份合作公司的股东必须从属于该特定的社区,即股东必须具有特定的身份。否则,这样的企业就不应是股份合作企业。有人认为股份合作公司在既存的公司形态中找不到它的位臵。但考察西方公司立法即不难发现,许多国家都曾经几度想把两种不同类型公司的优点结合起来,创立新的公司形态,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合股公司、股合公司的出现和存在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无论从历史角度看,还是从我们国家的需要出发,股份合作公司都可以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其局限性。西方国家的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合股公司、股合公司虽在历史上发挥过一定作用,但在整个公司制度中都并没有起过主导作用。发挥主导作用的仍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因此,股份合作公司也只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挥作用。但是,专家们认为,我们也不能把股份合作公司与农村企业划等号,否则就有可能把在农村地区搞股份合作公司与农村企业进行公司制改组混为一谈。农村企业的公司制改组,其目标多数仍应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从法律角度看,股份合作公司应当具备法人资格,这一点无可臵疑。但人们对股份合作公司能否以它的全部资产对外承担责任存在分歧。按照我国宪法,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土地是不允许流通的。因此,有专家认为股份合作公司拥有的集体性质的土地是不能用来清偿公司债务的。股份合作公司只可以用依法可清偿债务的全部财产承担责任。亦即,即使股份合作公司破产了,土地也不能用来抵债。对此,多数专家认为,集体所有的土地是股份合作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也是这类公司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应将股份合作公司所拥有的集体所有的土地进入公司股本,并允许农民的土地权利股权化,允许这种股权实行有限度的转让。这样,如果股份合作公司要对外偿债,就应包括公司的土地资产,至于实际抵偿时,用何种方式表示,则另当别论。从理论上讲,只要是公司财产,就应可以用来抵债。否则,股份合作公司就似乎变成了只能盈、不能亏的企业,这与公司法的基本制度不符。专家们普遍认为,为适应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需要,对股份合作经济的法律调整必须体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因此,草拟中的《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草案)》在有关条款的设计、制度的安排等方面,应减少封闭性,扩大开放性。在对有些问题目前尚拿不准的情况下,具体条款的设计应尽可能原则些、灵活些,多规定一些章定事项,少规定法定事项。此外,法律调整也应适应股份合作经济多样化的要求,不能一刀切,以免条例的出台对股份合作经济的发展产生负效应。

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农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洲区长洲镇竹湾村

推行股份合作社建设工作汇报

(发表日期:2013年6月28日,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一、基本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洲区长洲镇竹湾村,地处西江岸畔,我国第二大内陆岛——长洲岛上,东邻梧州市区、南梧二级公路、沿线公交车站贯穿其中,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汽车客运中心座落在村旁、交通方便、经济发展区域优势明显,该村有15个村民小组1200农户,5300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45平方米。村级固定资产2000万元,村小组级固定资产1000万元,2012年全村的股份制集体经营性资产达6987万元,比2004年增长63.04%,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278万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值人均558元,比2004年增长3.5倍。长洲镇竹湾村是经济强村。

二、改革的起因。

长洲镇竹湾村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但原来的那套管理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势在必行。

原因一,过去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名义上是归全体村民所有,但实际上由于产权关系的不明确,集体所有成了一种抽象的、虚化的状态,村民们是集体经济组织主人的地位和作用也难以真正体现出来。因此,那种集体经济组织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而股份合作经济则能够比较好地解决原有集体财产产权关系虚化这个弊端,使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关系明朗化。农民既是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又是股东,因而就能更好地调动起村民当家作主、关心 和参加集体经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原因二,由于原来集体经济的产权关系模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近郊农村的土地已大部份被征用,原来归集所有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后由资源变成了资金,出现了农转非、婚嫁去留矛盾突出,在年终分配时矛盾较多,上访案件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原因三,集体财产产权关系不清楚,有的地方要求分光集体积累。城郊村的集体资产日益壮大,如果集体产权归属不清,长期坚持村组所有的一元化产权结构,农民不知道集体有多少家底,自己占有多少份额。‚名为集体所有,实为一无所有‛。这种集体所有的产权制度会导致农民对集体资产营运和增值的冷漠和缺乏信心。另外,农村集体所有权不明确又会造成了财务混乱,为少数人滥用职权甚至违法乱纪提供了条件,从而挫伤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搞好农村股份合作经济有利于理顺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关系。

通过实施股份制,可以解决城郊型农村内部成员之间近期和长期利益分配不公引起的矛盾,也有利于防止集体资产(资金)被侵占、挪用、贪污,达到增值的目的,使农民失去土地后有稳定的收入。

三、改革的过程、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1、改革的过程。我市早在一九九四年龙湖镇所辖的新兴村作了股份制的试点工作。10年来,新兴村股份合作社组织在经济发展、经营管理、收益分配及协调各种相关关系方面起了重要的良好作用。但是,由于时期的变化,许多新的情况、新问题的突现,加上一些政策性的变化,新兴村的经验是不够全面的,为此,必须再度选择竹湾村做试点。

为了成功地推进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建立现代的农村产权制度,我市农业局按照自治区经管总站的要求,选定长洲区长洲镇竹湾村十五个村小组为自治区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单位。2004年8月13日,在竹湾村召开了动员大会,有150 人参加了会议并按受培训,会上,梧州市农业局长徐波、长洲区党委副书记黄自忠分别作了动员报告,同时进行了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相关知识培训。成立了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指导小组。由长洲区党委副书记黄自忠担任组长,市农业局、长洲镇的领导任副组长,整个试点工作从八月中旬开始到九月底结束。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动试点工作的开展,标志着我市农村有了新的突破。

2、具体做法。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这次股份合作社试点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出了各级领导在试点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洲区党委、政府、政协班子领导对这次股份合作社建设试点工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一项中心任务来抓,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召开书记、区长办公会议专门研究部署股份合作社试点工作。区成立了股份合作社试点工作指导组,由区委副书记黄自忠任组长,政协副主席张荣辉任常务副组长,从经管站、基层办抽调4名干部组成指导组,负责指导和协助试点工作。镇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从镇直有关部门抽调熟悉农村工作和懂财务的人员共12人组成工作组。负责试点的各项工作。村成立了村委书记、主任和全体干部参与的工作班子,具体负责日常工作。成立机构后,镇制订了详细试点工作计划。

(二)深入发动、广泛宣传

股份合作社建设试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如何才能把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是试点工作的关键。针对村民小组长怕误工嫌麻烦、怕得罪人,怕建立股份合作社后自己是否还是当领导,村民群众怕‚平均主义‛,怕‚一平二调‛以及先进组怕后进组占便宜、拖后腿的顾虑。我们把广泛宣传教育、深入思想发动摆到重要的位臵,开好动员会,层层发动,依靠骨干,宣传群众。利用公示栏、标语、电视、录象、资料、网络等工具宣传建立股份合作社的有关内容、原则、方针、政策。

(三)制订章程、组织实施

这次试点工作,分为三个小组,第一组是清产核资组,负责清理核实15个组的集体资产;第二组是人口普查组,负责搞清15个组人口情况;第三组是会务组,负责召开全村15个小组的村民大会。

具体步骤是:

1、制订章程。在制订《股份合作社章程》时,要尽可能把问题考虑得周到细致,在股权的界定上,村组中哪个人属哪些类要有明确的界定。股份合作社的章程草案先由工作组起草,然后召开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会议,结合本小组的资产情况和人口构成展开讨论,逐条进行核对和校正,把较为成熟的《股份合作社章程》草案征求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意见,并把《股份合作社章程》全文打印张榜公布。征求村民的意见。通过几上几下的修改完善,最后,把《股份合作社章程》报镇政府审定。

2、清产核资及评估。清产核资组组员对会计账比较规范的村小组的账目及资产,忠实于账面值,并把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应付款据账面余额进行登记,对少数目不清者进行重点突破,集中力量进行清查。集体固定资产和自然资产的清产核资由村民小组长会同工作组成员一起完成。然后进行公布,群众无异议的可以进行评估,评估工作由工作组和村小组的村民代表共同完成。

3、股权设臵。合作社的股份总额,由本社的资源性资产,构建筑物和货币资金的总价值量折股构成,按资产构成的种类和性质,设立资源(地份)股份和物业(人口)股份两种。为了确保合作社的整体发展和管理需要,确定设立公共积累资金,即在本社股份总额中留臵8%的份额作为积累或备存,其余92%按股配给本社符合条件的社员。

4、股权界定。2004年9月10日有本组常住户口的已婚的纯女户,经户主向本社申请并得到批准后,保留其中一人及其子女配给 物业股份;凡外来迁入本组的户口挂靠户、退休干部、部队军官、教师、职工、下岗工人、出嫁女及其子女(在本组内结婚的除外)、大中专毕业后已有工作的,一律不配给物业股;对享有土地承包份额的五保户死亡后,属于五保户的资源股、物业股均由合作社集体收回。

5、妥善解决试点中的问题。为了使各项政策措施能有效的贯彻执行,在实施股份合作社建设试点工作中,做到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具体指导。试点工作指导组成员深入镇、村、组了解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1)解决观望的情绪。从竹湾村开展股份合作社试点工作看,总的形势是好的,大多数村小组的村民对搞股份合作社表示响应、支持和赞成。但也有个别组的村民对搞股份合作社有观望态度。如竹湾村11组有个别村民提出,11组的集体资产不多,年终分配少,是否可以迟一点再搞股份合作社,做好大多数组的村民思想工作后,决定按计划进行试点工作。

(2)、出嫁女配股问题。出嫁女没有集体分配,曾经多次上访反映到梧州市和自治区。竹湾村6组有的村民提出,某户父母领有二轮延包地份,全户迁出去做工,只留一女在家耕种,现今父母已死亡,其女也出嫁了,如何处理?还有纯女户的股权配臵问题等。针对这些情况,按《竹湾村股份合作社章程》中规定:①凡享有第二轮土地延包权的本组村民按承包地份配给资源股份,每份地一股;②2004年9月10日有本组常住户口的已婚的纯女户,经户主向本社申请并得到批准后,保留其中一人及其子女配给物业股份;③自2004年9月11日起,凡合法新婚迁入、迁出、新生、死亡,均可办理物业股权购买和物业股权退出等;通过这样基本解决了出嫁女分配不公的问题。

(四)建章立制

1、由村、镇负责草拟《股东大会制度》、《理事会工作制度》、31 《监事会监督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交全体村民讨论,通过后,把所有制度(含章程)印刷出来,装订成本,分派到各农户以便日后执行。

3、取得的成效

一是完善了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股份合作社的建立,既稳定了农户的土地承包权,拓宽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内涵,又强化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服务的功能,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集体土地承包经营体制上的制度创新。

二是促进了集体经济民主管理。通过有偿配股使村民股份真正成为股权,村民真正成为股东,集体经济的经营风险与村民的切身利益挂勾,提高了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的关切度,提高了经营管理集体资产的水平,保证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了股东的权益。

三是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通过建立股份合作社将资源股和物业股按章程一次性配臵到家庭所有,新出生、新迁入的村民必须用100%的现金来认购入股,同时也给出嫁女、招郎女及其认购股权的平等权益,消除了出嫁女、招郎女和新老村民关于股份分配的争议,有效地解决有劳不劳、人口回流和出嫁女不愿走等社会矛盾。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四是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股份合作社,通过允许股权继承,从经济上保障了老人的利益,使子女争相赡养老人,确保了老有所养。同时把股份分红和落实计划生育工作挂钩,提高了村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五是促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股份合作社的建立,为村镇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规划、统一布局、连片开发提供了保障,加速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二0一三年六月二十八日

省内发展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做法

(根据资料总结,不一定全面)

近年来,发展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提高社区居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通过合作经营可以有效破解集体资产产权不清职权不明、土地流转机制不灵活,以及农民小生产方式不适应大市场竞争的难题,并能有效促进社区集体发展、居民持续增收。总结外地经验,大体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合作

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就是将行政村集体积累的部分或全部经营性净资产,按所在村的人口和劳动贡献折股量化给农民,所得经营收益按股份分配,让村民变股民,每年分红。

【实例】潍坊市昌乐县城关街道三和社区由砚家河、高家河等7个自然村合并,共有居民3246户,10179人。该社区以‚三组织一体系‛(即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经济组织和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发展模式,成为潍坊市农村社区建设的先进典范。经济组织建设上,将集体资产、现金积累通过股份的形式成立股份合作公司,让群众入股分红,加快了农民变市民的进程。积极发挥党组织在发展经济中的推动作用,确立了社区走工业化发展的路子,利用村庄合并后节约的1600亩土地,招商引资,发展工业项目。规划建设了三和工业园,建成标准厂房7000平方米,引进企业8家,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农民承包土地股份合作

农民承包土地股份合作就是以承包土地折价入股,进行自主经营或委托经营农业为主要特征,社员享有选举、管理、监督和按股分红等权利的合作经济组织。经营项目主要有花卉苗木、蔬菜瓜果,也有药材、畜禽、水产等其它农副产品;依法审批转为集体非农建

设用地后可从事二、三产业经营,经营项目包括建造标准厂房、打工楼出租、兴办农产品批发市场等。

【实例】肥城市湖屯镇前兴隆村熟读‚三篇文章‛,通过组建土地、劳务、臵业股份合作社,念活了集体统筹、入股分红、多元发展的‚兴隆经‛。2010年4月,浙江滕头园林公司投资5亿元,在肥城建苗木花卉基地。前兴隆村‚两委‛将全村1700亩耕地和清理‚四荒‛新增300亩土地全部入股村集体领办的汇隆土地股份合作社。把2000亩土地租赁给滕头公司,除去农户每亩土地每年800元的补贴金,村集体每年可分红24万元。土地租给公司后,为解决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和大龄农民的就业问题,该村又成立了汇隆劳务股份合作社。村集体以变压器、供电线路、机井、大型农机具等公共资产入股,为公司提供生产设施服务。群众以劳动力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到基地打工。按照每个劳动力每月30元的标准,合作社向公司提取劳务输出、管理等服务费。2011年,村集体又将沿街土地作价50万元,联合村内12个大户,注资150万元成立了臵业股份合作社,统筹运作投资臵业。在收益的30%归村集体所有后,剩余部分由村集体与12个大户四六分成。2011年,前兴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13.58万元,同比增长76.7%,农民人均纯收入10340元。

【实例】诸城市密州街道东山社区党委针对社区山岭薄地多、靠天吃饭的实际,社区党委积极号召社区农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以前单纯搞粮食种植向特种动物养殖发展,积极引导社区养殖户与城区养殖户一起成立了大森林特种动物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合作社的规范管理与系列服务,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养殖户增收致富。引导农户流转土地1600亩,规划建设了特种动物养殖基地,目前,该养殖基地已规划发展4000亩,可容纳养殖户1200户,现已入住372户,年可出栏特种动物480万只,其中水貂出栏量占到全国水貂出栏量的四分之一,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34 纯收入5亿元。

三、农产品生产专业合作

依托当地优势产业,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原则,以产品为依托、服务为宗旨、企业为龙头、市场为纽带、增收为目标,统一购苗(种)、统一种植(养殖)、统一管理(服务)、统一销售、统一核算分红的一种合作经济组织,让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接轨。

【实例】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堂村就属于这种形式。实行‚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泰安泰山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由村两委牵头,于1997年8月成立了全镇首家有机蔬菜协会。协会一头联公司,一头联农户,统一接洽订单,统一物质供应,统一技术操作,统一质量标准,既为公司建立了稳定可靠的原料基地,又为菜农提供了系列化服务,有效地促进了有机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SDPR-2013-0330006

《关于印发〈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

登记管理意见〉的通知》

鲁工商个规字〔2013〕4号

各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农业局(农委):

现将《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登记管理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工商局 山东省农业厅

2013年5月24日

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登记管理意见

为认真贯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要求,指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以下简称合作联社),促进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做强做大,实现规范化运作和规模化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为目标,牢牢把握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核心要求,规范运作,认真做好合作联社的登记工作,积极推进合作联社的规范发展。

二、设立依据

合作联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在自愿基础上共同出资组建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范畴,其登记管理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和《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规定。

三、设立原则

设立合作联社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成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为主体;

(二)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三)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四)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

(五)盈余主要按成员与合作联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具体办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三十七条有关规定。

四、设立条件

设立合作联社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合作联社应当有2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成员,农民成员至少占成员总数的80%。冠省名称合作联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中应至少有1个是省级示范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必须从事与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直接相关的业务。

从事与合作联社生产经营活动直接有关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承认并履行合作联社章程,履行章程规定的入社手续的,可以成为合作联社成员。合作联社成员总数在20个以下的,可以有1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20个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5%。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单位不得成为合作联社成员。

合作联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对其成员负有指导、服务和协调的责任。即帮助成员开展经营活动,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37 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产品商标、宣传策划、质量标准、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进行统一指导和协调。

(二)有成员共同制定的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意见规定的章程;

(三)有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的组织机构;

(四)有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意见规定的名称和章程确定的住所;

(五)有符合章程规定并由全体成员签名盖章的出资清单;

(六)有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规定的经营范围。

五、登记规范

(一)名称核准

合作联社的名称依次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组成,组织形式应当标明‚专业合作联合社‛。其名称一般使用县级行政区划名称,由各县(市)工商局、分局核准;对于规模较大、成员跨市、县区域的合作联社,经省、市工商局核准,可以冠省、市级行政区划名称。拥有商标的合作联社,其字号与商标原则上应当一致。

(二)登记管辖

根据属地管辖原则,合作联社由住所所在地的工商登记机关依法登记,发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取得法人资格。

(三)设立登记

申请设立合作联社,除提交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与原件核对一致)外,其它登记材料参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四)变更、注销、备案登记

合作联社的变更、注销、备案登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和《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规定办理。

六、监督管理与服务

合作联社由住所所在地的登记机关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登记机关重点监管合作联社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是否申请变更登记;是否因成员变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低于法定比例;是否从事业务范围以外的经营活动;是否变造、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对有以上违法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监督合作联社章程是否切合实际,生产经营、财务及民主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并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及盈余分配是否符合法律及制度规定,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制度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加强指导和服务,使之达到规范发展的要求。

登记机关要加强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的沟通,在合作联社监督管理工作中,做到互通情况,密切协作。登记机关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合作联社设立登记、变更或撤消之日起二十日内,将合作社的有关信息抄送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共同建设信息平台,强化信用监管和指导服务。

本意见未尽事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和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的意见》的有关规定办理。

建设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篇3

1、建设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载体。到2006年元月底,全县建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个,其中专业协会9个,行业协会5个,人会农户达700余户,企业达60个。主要包括:反季节香菇协会、杂交水稻制种协会、蜂业协会、水电协会、养猪协会、花卉苗木协会、中药材产销服务社、金银花协会、木竹协会等。这些组织的创建,对促进铜鼓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高农业组织化,逐步实现产业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户,按照产业类别合作原则,联合起来组建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对外统一购进和销售,对内统一技术指导和管理,生产车间在农户。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找到了应对大市场的载体,提高了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规模逐步得到发展。

3、依托特色农业,实行产销互动,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在发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铜鼓根据实际,依托本地特色优势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协会,发展生产、销售产品。如:众发合作社、双红合作社等反季节香菇协会,用冷藏车将反季节香菇运销南昌、湖南、广东、上海、福建等地市场,仅2005年就组织销售香菇1万余吨,创收4400余万元,既提高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4、适合当前农村责任制实际,作为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的载体。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解决了政府包揽不了、单个农户又不好办的事;也完善了农村科技、社会服务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大段镇隘口村是铜鼓县一个杂交水稻制种较为集中的村,全村共有300亩制种基地,协会成立以前(2004年),由于稻种在扬花季节时碰上下雨天气,气温下降,加上不懂技术,导致40多亩颗粒无收,其余的也大大减产。协会成立后,经常请来专家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不仅保证了制种的科技化、标准化,而且大大提高了科技含量。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组织化程度低,服务职能初浅。目前,大部分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仅限于一般性的技术指导、低水平信息引导,未能提升服务内容,讲客观问题多,轻办会宗旨,没有形成专业化生产的分工与合作。有的专业协会成立时还开个会,成立后基本没有开展活动,或只收点会费,开个年会,没有真正开展工作,名存实亡。农户生产独立,管理分散,产品自销,让农户感觉协会有与没有一个样,即使加入了协会也积极性不高,协会凝聚力不强。

2、管理不规范,合作机制脆弱。铜鼓的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大部分都属于“官办”性质,是由政府主导建立起来的。如木竹协会的秘书长是由林业局林政股长兼任,水电协会的秘书长是由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任,菇业协会的秘书长是由原绿色办(现农业局)的工作人员担任,这就决定了合作经济组织与会员之间必然存在一层隔阂,协会好象是各个单位的下属组织,在他们看来,协会的任务不是服务农户、企业,而是一种指导甚至是领导关系,或者要么干脆什么事都不管,什么事都不做。

3、搭建平台不够,信息流通不畅。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新品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引导、服务;但支持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息、技术、市场流通三大平台很不健全。

4、经费投入不足,内部运作艰难。铜鼓各种合作组织除水竹协会、水电协会能收取部分会费外,其他协会则几乎没有任何经费。经费的紧缺,导致了协会运转的举步维艰。协会缺乏经济支撑,运转艰难,形同虚设;管理人员缺少报酬,责权利不统一,人浮于事;协会与会员缺乏正常的利益机制;经营运作不规范,多为松散型组织。

三、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两点建议

1、在服务上下功夫,紧密协会与会员的连接。一是要实现业务指导功能。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优秀的员工队伍,还需要先进的理念,需要业务指导。如行业的宏观规划、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只有实现了业务指导;会员才会感到协会有用;愿意接受协会的指导。二是要实现专业服务功能。企业、农户限于自身力量和视野,不可能拿出很大精力来协调诸如专利申请、许可证报批、新产品检验等工作,行业协会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联系面广和专业人才集中的优势,帮助他们办理一些“难缠”的事情,真正做到为企业、农户发展排忧解难。只有实现了专业服务,会员才会觉得离不开协会,才会自觉支持协会开展工作。三是要实现综合协调功能。行业协会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综合协调功能,为企业、农户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内外部环境,诸如协调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关系、协调解决劳资纠纷、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等等。只有实现了综合协调功能,会员才会觉得协会才是真正可信的“娘家人”,他们也才愿意出资、出力,而协会的发展也将会因而获得取之不尽的动力。

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 篇4

关键词:农村地区,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地位

一、农村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相关概念界定

1.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涵义的界定

合作经济是一种以技术、资本和劳动力为联合, 并共同形成的经济模式。合作经济是所有权层面的概念, 规定涉及到财产的属性。这是和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外国投资经济是一个层次的概念。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合作的组织形式的一种, 也是经济合作有效载体的中的一个。

中国的经济界, 对合作社的定义是:以合作的工作为形式, 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以及寻求维护自己的利益为宗旨, 在按照自愿, 民主, 平等, 相互受益的原则上设立的一个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

2. 我国农村合作组织的类型及特征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呈现出不同的组织类型和组织模式。在我国的实践中, 根据不同的主要类型, 分为农业行业协会, 农村地区专业协会, 农民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等。

农业行业协会所属的为中介组织范畴, 是农产品的主要市场活动主体, 包括生产, 加工和销售, 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 其目标是保持并提高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共同利益。

农村专业协会是以种殖和水产养殖产品为纽带, 由农民自发组织, 生产技术服务部门为主导的技术服务, 广泛实施合作生产和加工, 并发挥农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是两个社会群体之间的沟通组织。

在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突出特点是:农民作为生产的主要因素, 实行民主决策, 根据从剩余资金中提取的成员交易额, 并与合作社在分配之间进行贸易和提取公积金等等。

股份合作社是合作制和股份制的组合。由公司, 农业技术推广单位, 供销合作社等基层机构作为股东, 然后吸收少量资本的成员存量资金, 并参照股份制企业成立的治理结构。其特点是:统一管理, 民主管理, 按股分红, 利益共享。合作社注册为企业法人。

二、农村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定位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地区性合作经济法律定位的现状:混乱而模糊

经修订的2002年12月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顺应时代的要求, 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其他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如农业行业协会, 农村合作企业, 也可作为农业生产的经济组织。这一规定使得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具有合法地位, 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却从来没有明确的立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只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出原则性规定, 并没有明确给出他们的民事主体身份。

而且, 基于对“当地规则”的性质, 很多地方立法往往只能提供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其行政区域的法律保护, 然而, 全国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却没有明确的规范法人类属, 只给出了一个模糊的“法律”地位,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专业合作社法律地位尴尬的问题。此外, 其他许多地方也纷纷推出针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定的支持政策, 但缺失了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的规定, 法律效力低, 大多是发布的建议和通知, 无法令人信服。

总而言之, 这是混乱和模糊的表现, 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相关的法律规范, 也混乱不齐, 因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地位的模糊, 造成实际运作局面的混乱, 更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和问题。

2. 法律定位现状模糊引发的法律问题

(1) 影响了本身的规范发展和良性运作

例如供销合作社, 有人认为它是企业, 有人认为它是转型的股份制或有限责任公司, 有人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是私营合伙关系, 有人认为是集体所有经济, 有人认为是农民自愿联合的社会团体法人。

一方面是这些错综复杂的界定, 使合作社混乱的外部身份不清不楚, 相关权益被常过多的行政干预。在改革进程中, 供销合作社, 由于其法律性质尚不清楚, 很多地方仍然是“官不官, 民不民, 商不商”。在另一方面, 法律性质不清在合作经济组织内的导致了责任, 权利不明确, 运作机制也很不规范, 有采取法人治理结构的, 有实施行政管理的, 再有就是专人经营的, 都不符合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结构的要求。

(2) 致使合作经济组织与非合作经济组织的界限划分不清

一些真正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由于缺乏专用名称的法律地位, 却变得有实无名。同时,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使其缺乏国家的激励和支持, 特别是在税收上严重制约了其发展。

此外, 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融资机制,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的资金, 可以是从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 但它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扩展运作上的需要。

(3) 使得设立登记障碍重重, 管理混乱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记录, 向登记机关申请注册, 是为各类组织登记的必要程序, 也是国家机构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手段。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应该到哪一个登记机关登记, 却没有统一的规定。由于缺乏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地位规定, 也没有明确的登记机关, 造成如今注册的局面非常混乱。

综上所述, 中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模糊, 有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 这一切都需要尽快将其法律地位, 进行合适的定义和归类, 以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的进程。

三、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地位的建议

1. 借鉴域外立法经验, 界定其法律地位

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在发展过程中的一条基本经验, 便是着眼于法治, 以促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1) 注重立法保护

例如, 德国最早设置的农民和穷人在共同向外贷款的合作, 是1862前后成立的信用合作社。农民合作社运动起源于1876~1877年。在这个时候, 普鲁士国通过了《经济合作和私人身份法》 (1867年) 。1871年, 德国统一后, 此法成为了整个德意志帝国的法律, 该法经历了几十次变化修改, 但基本框架不变。目前的德国合作社法律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合作社, 包括农业, 信贷, 供销, 生产, 消费, 住房合作社等等。

目前, 我们最迫切的是要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明确其法律地位, 规范其相关法律, 保障政府和合作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之间的法律关系, 依法保护合伙组织的资本收益不被侵犯等等。

(2) 明确组织原则

国外农村合作组织已经坚持了民主自治的运作原则, 即对农民群众的农村合作组织的机构, 其宗旨是服务, 保障农民的利益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存在的根本目的。但从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 这一目标是否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关键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否服务于入社农民, 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需求为目的。

(3) 规范操作模式

就如西方发达国家一般, 农村合作组织是基于家庭农场或农户的基础上成立, 合作组织的所有制性质不变, 农民或家庭农场仍然是一个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单元, 其土地成员的财产, 其他生产资料都仍然属于农民私有, 并没有改变财产关系的所有权。在生产经营中, 农户或家庭农场仍然有完全独立的操作性, 不受合作组织的干扰, 合作组织不具备领导和控制功能, 而是通过向有利于利益自身的业务活动进行指导服务, 从而保证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2. 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合作组织间的关系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调整的合作经济组织, 是巨大数量的社会和经济组织, 根据不同的标准, 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笔者只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合伙企业, 股份制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探索讨论, 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主要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 阐明不同类型合作经济组织中法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区别。

(1) 建立宗旨不同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常是结合的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 他们的存在价值在于相互合作, 实现自我服务;合伙制企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按照投资协议成立的企业组织, 其目的是通过合作的形式分担利润和损失;股份制企业寻求利益最大化, 投资者在资本的利益, 不是以特殊服务目标对象;集体经济组织是基于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 集体经济的形成的目的是向着更先进的国家所有制转变。

(2) 财产所有权之间的关系不同

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 旨在获得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接入的服务, 但这服务不会改变其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以承认所有会员加入的私有产权为前提;合伙制企业通过合作伙伴关系, 合伙人对该公司清偿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股份制公司是资本的共同拥有人, 是资本的集中, 通过联合民间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 股东不一定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强调的是财产的集体所有制, 其往往忽略成员的私有产权。

(3) 操作模式的不同

合伙制企业是在合作伙伴共同承担收益或亏损的经营模式;股份制公司是适应经济发展的运作模式, 适应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的需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通过家庭团结和统一的集体分权管理的运作模式和集体管理相结合的双层操作模式。

为此, 需要为不同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分别赋予其合法地位, 使其具有在农村市场参与经济活动的权利和义务。

3. 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机构的健康发展, 是新型农村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协调健康发展的前提。然而, 在实际操作中, 一些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治理机构不健全, 对于最高和最终的决策权, 合作组织往往把重点放在组织内的很少人中, 社员是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的, 监事会作为董事会的装饰, 而且许多成员并不关心组织的发展, 合作意识不强。

笔者认为, 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是科学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键, 应建立健全“三会”制度, 明确规定成员 (选举代表) 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所有成员都可以对重大问题投票。例如, 要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计划, 通过或修订了规章, 选举或罢免董事、监事, 检查资本变动, 组织合并、分立、解散, 批准利润分配方案或批准的决定问题, 都应该由广大社员一起管理进行。

为了简化进行, 应由大会选出的 (当选代表) 机构理事会成员和监事, 执行机构的理事会成员 (会员大会) 代表委员 (当选代表) 大会处理事务的日常管理。委员会可委任经理人, 作为理事会的代理人, 管理内部事务, 律师代表公司对外经营活动在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权利。监事会履行主要委员会的监督作用, 其行为不得损害会员的利益。对于规模较小的组织, 理事会和监事会的人数的数量应有限制。

4. 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治体系

笔者认为, 不能简单地将农村合作社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混淆在一起,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合作社,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农村合作社只是农民合作组织的基本组织单位, 只属于调整范围的特定区域法律, 只适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组织不能被应用到其他法律属性中,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的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问题, 不能代表全部合作经济的法律支持体系。

从我国国情上看, 推动中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应该由业界采取结合行业市场, 进行全面立法的做法, 除了全面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不同发展程度的各类农村地区也应进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区域立法, 通过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制度, 界定农村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之间, 成员之间和成员权之间法律地位的权利和义务, 内部治理结构, 分配制度, 对活动进行政策支持指引方式, 提供融资权和必要援助的规则等等。同时, 要对现有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操作系统, 农产品及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曹阳.当代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286.

[2]孔祥智.聚焦/三农 (上) [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 2004:295.

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 篇5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界定

定义:指的是由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经营和服务的农户和组织为主体,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原则建立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总称二.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实践 

(一)美国 :

美国的合作组织基础从跟本上说是家庭农场制度,通常称为农场主合作社。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弥补传统合作社内部制度安排的缺陷,一种名为“新一代合作社”的新型合作社在美国诞生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该种组织实行交易份额制和限制会员制,只接收事先与社员商定好的特定数量和种类的农产品,然后进行加工和销售,并让社员分享增值的收益。早在1995年,就有4006个农业合作社,拥有3700多万社员,总资产达403亿美元,营业额1122亿美元,净收益23.6亿美元。

(二)法国:

法国是欧洲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家,农业合作社在法国十分普及,分布的范围很广,覆盖了全国100个省。从农业合作社的活动类型来看,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的物资供应,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和销售,农业生产服务这三个方面。法国农协除了在经济上保护农民的利益外,农协还是农民政治利益的代言人。法国每个省的农协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其目的是一致的。而且,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政府还派驻一些调查员到农协,以便及时将农民的意见反馈给政府。目前,法国农协趋于向企业化,合作形式更加多元化

(三)瑞典:

瑞典的农民合作社在创建初期,是由大农场主发起,说服众多小农场主参加而建立起来的。今天,瑞典合作社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合作社之间的大规模的兼并,,合作社的数量急剧减少,而规模迅速扩大。瑞典合作社是一种企业组织,包括

许多全国性的合作组织,如:奶牛合作社、畜牧合作社、肉类加工合作社等等。合作社每年都召开社员代表大会,讨论解决各成员组织提出的问题,但大会决议对成员组织并没有强制约束作用

(四)德国:

德国现有各类合作组织1万多个,成员2000多万名。属于莱夫艾联合会的合作社7000个,成员560万名。其中农业(含畜牧业等)合作社4100个,信用合作社2200个,商业和手工业合作社810个。其合作社组织体系分为地方、地区、全国三层次,地方一级是合作社,全国和地区两级是合作社联合会。合作社联合会对外代表农民的利益,对内向合作社成员提供咨询服务、重要信息,依法对合作社进行审计。

(五)日本:

日本的农业合作社称为“农协”,成立之初政府就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对其加以规范。最大特点是与政府关系密切,是在政府的控制和农业政策的指导下活动的,为政府经办各种重要的购销、仓储业务,替政府实施农业结构调整计划,是上联国家、下联农民的组织,具有组织上的严密性、参加上的普遍性、服务功能上的全面性的特点。全国农协分为中央农协、县农协和单位农协三级农协组织。可以说,日本农协是个半政府的组织,日本农协的优点在此,缺点也在此。2001年,全国拥有综合农协组织21327个,农业合作商店1200个、加油站4800个,以及宾馆、医疗、文化设施。

三.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启示

(一)以家庭农场为基础

西方特别是美国,农业合作中的农民一般是指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独立经营权的农场主,因此,农业合作社又被称为农场主合作社。农场主加人合作社后,并不改变财产所有关系,同时也保留了完全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决策权,不受合作社的任何干预。合作社往往通过合同形式把家庭农场垂直地组织到自己的系统中来,以解决单个农场难以解

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同题。因此农场主合作社在各国得到了较为普遍发展。

(二)以流通领域合作社和服务合作社为主要形式

流通领域合作社和服务合作社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比重也最大。美国和法国参加供销杜的农民在农民总数中的比重分别达到了5/6和4/5。这类型的合作社适应农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为农业生产提供农资供应、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运、销售及科技、金融等各种服务,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和商品化的步伐,深受农民欢迎。相比之下,合作社在生产领域中的发展是一个缓慢而艰苦的过程,在发达国家中只占极少数,且大多办得并不成功。

(三)以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方法为手段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合作社一经登记便取得了法人资格,并基本上沿用股份公司的管理方法,也是实行社员大会、理事会(既董事会)和监事会分权制。社员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实行一人一票制。理事会是执行机构,下设有各种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由理事会雇佣经理负责合作杜的业务,社员不直接参与管理,而是通过选举理事会和监事会实现他们对合作社的控制。

(四)以政府的扶植为坚强后盾

从各国农业合作的经验看.政府的帮助是不可短缺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各国都出台了合作杜法.如美国的卡帕一活尔斯坦德法(1922),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法》(1947)等,都为合作社的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护;

(2)提供优惠的税收、信贷等政策条件。拿日本来说,政府对农协采取了特殊的税率。一般企业所得税税率40%,事业税税率为12%,而农协仅分别为23%和8% ;(3)政府参与合作社的教育和培训。法国、荷兰和丹麦每年都通过农业合作院系培养大批农业合作经济管理人员,美国有的州还

专门立法规定凡主修农业及社会科学的学生必须修一门有关合作社的课程。

(五)以为农民服务为最高宗旨

农村合作组织与一般企业不同,它不是以获得最大利润为唯一目的,而是以为农民服务为最高宗旨。其服务范围包括了从生产到流通,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等凡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只要是农民需的和对农民有利的事,合作社都会去经营。此外,合作组织作为代表农民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团体.还积极参与农业政策与法律的制定,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意见,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交涉能力和谈判地位。四.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 发展概况

1.大陆基本情况

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为适应商品生产的需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大量涌现。80年代以科普协会、农技协会、研究会为主。根据“农业部课题组”的资料,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共有140多万个,其中运转比较规范的约有15万个,其中各类专业协会约占85%,专业合作社约占10%,股份制合作社约占5%。此外,中国科协部门发展的专业技术协会9.23万个,会员1150万,供销社系统创办的专业合作社约1.85万个,入社农户538.95万户。 台湾基本情况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台湾兴办较为长久,发展比较成熟。台湾的农民组织包括农(渔)会、农业合作社、产销班、代耕中心等,其中最重要的农会组织在农产品共同运销、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一体化、企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近几年,产销班在福建等地很受欢迎,它是各类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自愿联合建立的以共同营销为主要目的的小规模合作组织,目前全岛有6300多个,参加农户11万户。

(二)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

1.从地位与作用来看,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1)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改善了农业的经营条件

(2)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从存在形态来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三种形态:

初级形态(技术交流型)中级形态(技术经济服务型)高级形态(技术经济实体型)

 初级形态逐步向中级形态和高级形态发展

3、从组织形式来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民办”、“官办”和“官民合办”三种形式并存,民办公助的形式将占主导地位。

4.从外部环境来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宏观环境将逐步得到改善,从法律上、政策上和经济上将得到更多的支持。

(三)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1.农民自发型

基于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了仅仅依靠个人力量难以解决而且又是阻碍发展的重大问题,如技术、资金、人力和市场等难题时,由一人或数人发起,多人或多户自发参与,组成的“农户+农户”模式的业协会或合作社,以此架起了农户通往市场的“桥梁”。案例1

吉林省梨树县夏家农民合作社,社长是一个女同志,名叫张淑香。她创办的是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10户,其中养猪户72户,养禽(鸡、鸭、鹅)户38户;包括辐射到邻近乡镇,合作社社员达到173户。这个合作社自2000年4月成立至今,通过组织农民发展种养两大支柱产业,为农民减少生产成本83750元,形成消费积累42300元,为农民增收98万元。2002年初,在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的帮助下,建立健全了比较完善的合作社章程和制度。

2、政府推动型

在农村经济改革中,一些集体经济为适应城市化和就业市场等新的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实行的转型与当地农民建立起“政府+农户”模式的“官办”合作经济组织。这些集体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得到了来自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农、林业等涉农部门)给予的政策优惠、资金支持、技术服务和市场保障等一系列支持和呵护。案例2

北京郊区顺义镇石各庄村葡萄产销合作社,2000年初由该镇的林业公司牵头,当地二十几个红提(葡萄)大户共同发起,为解决红提种植、销售等问题,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组建而成的。这个合作社共吸纳农民入资106万元,拥有社员397户,种植面积7100亩,建有葡萄保鲜库30座。2001年销售红提100万公斤,社员亩均效益1000元,户均增收4000元。

3、项目引导型

一些国际援助项目在其项目实施过程中,出于项目可持续性的“敏感性”,通过对前期项目的巩固和完善,探索其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以参与式行动性研究为手段,有效地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健康的发展,建立“专业协会+农户”模式的合作经济组织。案例3

桃源河乡大岭村在中荷扶贫项目的支持下,2000年底实施毛竹加工扶贫项目,全村有12户竹农报名参加,并成立了竹农协会。中荷扶贫项目以社区股份资金的形式资助该协会65000元用于购置竹加工机械和配套设施;会员每户以10元入股的方式筹集股金10000元用于修建厂房2001年~2003年,3年合计生产产值达到8612万元,利润及发放劳动工资共4118万元。由于竹加工活动的开展,稳定和提高了当地的毛竹销售价格,解决了边远山区的卖竹难问题;同时,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妇女参与项目创造了机会。4.企业带动型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渐进转轨的进程中,原来由计划统配的工农业原材料再也无法通过市场的途径而轻易获得,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试图与农民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与农民开展有限的合作。企业通过支持农民参与前期的生产或加工环节,以便取得产量稳定、质量达标的成批量原材料或初级产品,形成了“市场企业基地”产业化链条。这类企业带动型“公司+农户”模式的合作经济组织,最早是出现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或比较发达的地区。案例4

四川女皇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199年成立的四川省首批定向募集股份制试点企业。通过6年的产业化运作,现已拥有14个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公司股本总额由5000万元扩大到112亿元累计实现利税4000余万元。该公司除了拥有多家分、子公司、加工企业外,建立有两个蚕业股份合作社,50个蚕业协会,对8个蚕桑专业村实施了蚕业产业化经营的托管。五.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存在的问题

1、缺乏理论上的清晰认识

主要是在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的关系上: 一是认为合作社的概念可以包括集体经济,而集体经济的概念却包括不了合作社;  二是认为集体经济包括合作社,而合作社却不能包括集体经济;

 三是认为两者在内涵与外延是完全重合的,说的是同一事物;

 四是认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 五是认为两者虽然在外延上有重叠,但并不互相包容,集体经济是就所有制性质而言,合作社是就其组成和运行方式而言。

2、缺乏高素质的合作经济主体

 合作经济比个体经济复杂得多,没有文化缺乏经营管理能力,不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合作知识,要搞好合作组织是不可能的。但我国现实却是广大农民的素质普遍偏低。一是文化素质偏低;二是缺乏合作知

识。农民对于什么是合作社?为什么要办及如何办好合作社缺乏真正的了解。甚至还有一定误解,更不用说对相关法律、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了。

3、缺乏群众基础

 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使人们的观念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真正的合作精神还未在广大农民中生根,农民还设有意识到自己是合作组织的真正主人,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动力。实际上合作组织“官办”的成份依然很大,太大减弱了对农民的吸引力。

4、缺乏配套的外部环境(1)从政策环境看,虽然有关文件也提到要重视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但在宏观上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国家仍然掌握了相当数量的粮棉等大宗农产品的计划收购权,许多主要的农资如化肥、农药、农膜等实行当地生产资料部门垄断经营等,限制了农村合作组织在这类物资的购销领域合法涉足的权力。(2)从法律环境看,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台作经济的法规,从而无法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资格和法律地位,无法以立法形式对其生产经营活动和合法权益加以保护。

(3)缺乏一支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的宣传教育队伍,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进行合作制教育和宣传,对已办的合作组织进行指导。

六.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的发展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群众基础

 我国农村合作制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的合作意识淡薄,对发展合作制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其主要原因是过去搞合作化运动的失误,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要消除这些不利的影响,就必须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的方式唤起农民的合作意识,培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群众基础。同时,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农民的意

愿,决不能搞强制,要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2.健全法律法规,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全的制度环境

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也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既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政府依法行政、维护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直到目前我国依然没有一部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规,从而也无法以法律形式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属性、功能、组织形式等加以规定,无法规定其法人资格、法律地位,无法以法律形式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以保护。所以,要想推动我国农村合作制经济迅速发展,制定并实施全国性的合作社法规,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3、成立全国性的合作社管理机构

 目前,在我国工人中有工会,工商企业有工商联合会,唯独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系统。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成立全国性的农民组织,把现有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改为“中华全国合作总社”,使之成为全国性的半官方的民间组织,能够代表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沟通的桥梁。这样既能加强其对全国各地合作社的指导,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反映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利益,又能履行部分政府职能,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方针政策,替政府分忧;政府也可以通过合作总社来改变对农业的直接调控方式,精兵简政,提高效率。

4、规范、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管理机制,促使其健康发展

外部的扶持终究是外因,合作制要大发展,关键还在于内部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也是避免合作社内耗的根本出路。 首先要明晰产权。目前我国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往往是由多个单位共同参加而建立的,这些单位之间的财产利益关系如果不清晰,就会在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引起摩擦和矛盾,从而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带来

不利的影响,甚至使其走向衰亡。所以,明晰产权对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是十分关键的。

 其次要健全合作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制度,包括代表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利润分配制度、内部领导制度等。要把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置于服务对象的监督之下,以充分民主的方式管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只有这样,农民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5.加大政府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财政信贷支持  实践证明,以小农为主体的农民合作组织,仅凭自身力量进入市场进行平等竞争是很困难的,它需要政府的扶持。况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为提高组织化程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它的发展不仅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职能,因此,它也应当得到政府的帮助。而且从国外的经验看,作为承担一定社会公益事业的合作经济组织,各国政府对其发展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促进这些国家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开展业务培训,培养新型农民,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本

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 篇6

摘要:“三农”是政府十分重视及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根本性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也是引发干群矛盾的焦点,强化农村审计监督工作是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关键词:审计;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6.027

1审计与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的关系

1.1国家审计与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的关系

国家审计又称政府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依照法定权限所实施的审计监督。它主要是对使用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同时它也是依法指导监督其他类型审计的主体。也就是说,国家审计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审计监督,切实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管理,而且可以指导监督开展农村审计等其他类型审计工作,全方位地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确保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财产规范管理和有效使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健康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管理部门也应主动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监督,配合国家审计机关和其他审计组织开展农村审计工作,并以此为突破口搞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工作。

1.2农村审计与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的关系

农村审计是农村审计部门及其人员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企业和基层农村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开展的审计监督。其目的是通过农村审计监督,检查农村合作经济有关组织单位财务收支及其成果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正确性,确保资金财产使用的合规有效性,揭露违反财经纪律和贪污盗窃、侵吞挪用集体财产和损失浪费等违法现象,保护国家、集体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离不开农村审计,笔者认为应以农村审计为主要手段来切实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因为在现有农村合作经济管理过程中,农村审计是最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管理监督方式。

1.3内部审计与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的关系

内部审计也称单位部门审计,是由本单位部门内部专职的审计组织,对本系统和本单位所实施的审计。其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改善经营管理,以提高管理素质、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有条件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配置内部审计机构及其内部审计人员,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农村合作经济管理部门应予以支持指导,因为它不仅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的组成部分,而且可以通过内部审计监督,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规范发展。

1.4社会审计与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的关系

社会审计又称民间审计,主要是依法接受委托提供确认企事业单位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服务。社会审计及其注册会计师已为农村企业验资、评估等审计提供了大量的中介服务,今后应继续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在扶持农村审计的发展方面,提供更多的咨询、培训和指导服务,为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而农村合作经济要健康持续发展,也要靠包括社会审计等中介机构组织的监督管理服务,包括农村审计的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工作就应借助和依靠社会审计这一特殊的中介组织力量,弥补自身不足,才能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2采取应对措施强化农村审计监督

2.1加快农村审计立法进程袁依法保障农村审计工作环境

应抓紧制定实施农村审计法律,并出台相应配套政策规定,进一步明确农村审计的地位、职责权限和监督范围、方式、程序、内容等,特别是应明确农村审计机构人员的执法主体地位,界定农村审计机构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相关单位的法律关系,规定违规违法行为的要素标志和法律责任,为深入开展农村审计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2.2理顺农村审计管理体制袁着重抓好农村审计队伍建设

有关单位应合并组建农村经济管理与审计监督部门,统一管理协调和审计监督以及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指导服务,依法赋予农村经济审计监督职权,同时要下大力气抓好农村审计队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狠抓业务培训学习,严格考核管理,全面提高农村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审计水平,切实加大农村审计监督力度。

2.3完善农村审计规章制度袁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监督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工作管理、调查研究、培训学习和考核奖惩等内部管理制度,真正形成“制度管人”的约束机制,确保农村审计机构队伍建设和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二是要建立健全包括审计复核制度、审计考核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内容的审计质量管理制度,确定相应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以审计责任追究为核心,完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主体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实行包括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工作各环节的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同时还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健全审计廉政制度,规范审计人员依法行政、廉洁审计的行为,构建农村审计监督的廉政体系和长效机制。

2.4深入农村审计调查研究袁丰富发展农村审计指导理论

当前农村审计理论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能很好地指导具体的农村审计实际工作。因此,要全面推行农村审计监督制度,必须组织农村审计专家学者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创新农村审计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规范农村审计工作的开展。

2.5研究农村审计方式方法袁注重推动农村审计创新

现阶段农村审计鉴于起步晚和人员素质等因素,基本上沿用老一套的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并且多数采用落后繁琐的按会计核算顺序的详查方法。这样虽然审计风险小,但效率低下,重点不突出,审计重要性差,不但会造成工作量加大而且审计质量反而降低的结果。笔者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应加强对农村审计方法的研究,借鉴国内外各种审计类型的先进方法,注重创新农村审计方式,并在提高农村审计人员素质的基础上,着力推广采用农村审计新技术新方法,争取农村审计在短期内能由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向风险审计模式转变,由查错纠弊的财务收支审计向改善经营管理的管理效益审计推进,更深层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 篇7

一、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对新农村建设的价值所在

我国现有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是在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后得以生成的, 它最早发端于解放初期农民带着土地、耕牛等私有财产入股的生产合作, 而生产合作又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四个阶段。长期以来,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在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社区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1]不仅如此,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宗旨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也具有很强的契合性, 它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 更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

1.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统筹城乡发展,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举措。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就是要革除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 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并强调这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农村的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改观, 但在农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强烈反差:一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村环境脏、乱、差之间的反差;二是农民收入年均较快增长与农民综合素质偏低之间的反差;三是农村小康标准中的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之间的反差;四是农村村级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水平与城市之间的反差。具体到“社区”而言, 城乡之间的反差尤为明显。甚至在过去很长时间内, “社区”一直是城市的专利, 农村不仅缺乏社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缺乏社区组织和社区建设, 而且似乎不存在“社区”这个概念。社区组织的匮乏和社区建设的滞后, 加剧了城乡差距, 导致农民在生活基础设施、劳保福利、环境卫生等各方面长期享受不到与市民同等的国民待遇。在此境况下, 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有利于把农村与具有浓厚城市色彩的“社区”整合起来, 从而意味着农村也将作为国家的基本单元而被纳入现代国家的总体发展之中, 成为现代国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 从而有助于缓解和消除上述反差, 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2.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托。

进行新农村建设, 无论是促进生产发展、生态良好, 还是实现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其最终目的和归宿都在于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让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毋庸置疑,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 其物质生活基本上已无后顾之忧。然而, 农民所理解和追求的“生活质量”, 已不仅仅局限于食有粮、穿有衣、居有房等基本消费层面, 也包括人居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自我发展全面、社会服务便捷等现代文明需求层面。其中, 加强农村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 由于投入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农村的人居环境令人担忧, 甚至很多地方普遍存在着道路难行、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臭气冲天等问题。而发展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有利于社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 从而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此外, 通过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运作, 还可以在文化教育、娱乐休闲、医疗卫生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便捷的服务, 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3.落实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平台。

进一步完善农村民主管理, 充分尊重农民在农村的主人翁地位, 切实维护农民的各项民主权利,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保证。毋庸讳言, 虽然我国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虽然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在制度层面上已经比较完善, 但从实践层面来看, 村民自治的实施效果还很不理想, 农村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还远未实现。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的思想观念、就业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给本已薄弱的农村民主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甚至在一些村级组织, 还存在着富者为官、横者当政或依靠宗族、家族势力进行管理的问题。在此境况下, 迫切需要借助于一个有效平台, 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 为全体农民提供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而加强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不失为落实农村民主管理的有效选择。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社区农民的群众性组织, 可以引导农民实现对农村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有组织参与, 保证农民充分表达个人意愿和合理诉求, 从而有利于增强农民进行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最终实现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2]

二、当前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四大困境

就一个制度安排规范、现实运作良好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而言, 它对新农村建设的上述价值是确定无疑的。然而, 目前多数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受内部制度安排、外部发展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从而使上述价值尚未在现实中充分体现出来。

1.属性界定不清。

长期以来, 对于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到底属于合作经济还是集体经济, 理论界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不仅如此, 中央有关文件对这一问题也没有界定清楚, 甚至一度将合作经济和集体经济混为一谈。比如: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把实行了家庭承包制的生产队和生产大队, 称为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 认为“分户承包的家庭经营只不过是合作经济中的一个经营层次”。显然, 这个说法混淆了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再如,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政社分设以后, 一般应设置以土地公有为基础的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 这种组织可以同村民委员会分立, 也可以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提法, 混淆了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功能。直到1991年11月, 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才把“乡村合作经济组织”改称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 这标志着我们对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的本质规定有了正确的理解。即便如此, 许多人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习惯于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称为合作经济组织。在理论界, 很多人认为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是传统经济体制的产物, 体现了较大的天然地域性和行政化的特征, 不能与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相提并论, 甚至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合作经济组织。因为, 所谓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在多数情况下都是集体经济的遗产或社区集体经济, 其成员因为是该社区的人并与土地或其他集体所有的资产相联系而自然地成为其一员。这些组织并无经典的合作社成员那样的自愿入社、自由退出、民主管理、按交易量返还利润或按股份分红等权利, 因而不加区别地把它们称为合作经济组织是不准确的、勉强的。

实际上, 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是理论边界非常清楚的两个概念, 二者在财产占有权以及内部构造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合作经济的本质是交易的联合, 它承认私人财产权;而集体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公有财产, 它否认私人财产权。把合作经济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相混同, 必然会扭曲甚至阻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因为, 如果认为合作经济就是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就是集体经济组织的话, 那么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任务将是十分简单甚至多余的, 它只不过是摘掉“集体经济”的牌子、换上“合作经济”的牌子而已。

2.外部关系不顺。

目前我国存在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一般都是在村民委员会所辖的村落范围内, 以集体所有的土地为基础组建而成, 并利用原有的集体经济资源发展起来的。由于未能及时完善社区合作制, 大部分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其他组织的关系没有理顺, 从而在实际发展中导致诸如权限不清、职责不明、争权夺利等许多问题。首先,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乡镇政权组织的关系没有理顺。很多乡 (镇) 级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党、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 存在政社严重不分的问题。比如, 有的乡 (镇)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董事会由乡镇人大选举, 总经理由董事会任命, 董事长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 总经理由乡镇长兼任。这种体制, 必然会给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打上了政权组织的烙印, 使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目标多极化, 致使其无法独立行使合作组织自身所承载的职能。其次,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没有理顺。按照有关法律和中央有关文件规定,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主要是为其成员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 管理协调和资产积累, 组织合理开发、利用集体资源, 壮大经济实力等。比如, 2002年修订的《农业法》第十条第三款明确规定, 村集体经济组织 (村经济联合社) 应当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依法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资产。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委员会的职责是发展经济、组织生产服务、管理集体资产和集体资源开发, 并应当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利。《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 农村基层村党支部的职责是领导。显然, 按照上述规定,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村党支部及村委会在职能上存在着较大的重合。在实际工作中,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村党支部、村委会往往是几块牌子、一套人马, 干部交叉任职, 甚至许多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就是与村民委员会合为一体的。而由于村党支部在农村基层处于最高权力的位置, 所以无论是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还是村委会, 都只能听命于村党支部的领导,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也往往是村党支部的成员, 从而形成了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组织三位一体、干部交叉任职的权力结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不管是否独立于村委会, 其领导往往都是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这样做的结果, 只能依然是政社不分、政企不分, “合作组织”实际上徒有虚名。

由于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没有理顺与农村其他组织的关系, 因而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导致许多利益纷争和冲突。如2002 年6月27日广州市某村民委员会登报撤销村经济联合社, 致使该村经济联合社及其成员四处上访维权, 村社组织关系一度陷入混乱状态。[3]

3.内部治理不佳。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在内部治理结构上的主要缺陷是:一是产权关系模糊, 归属不清。在许多地方,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没有个人财产权, 他们对本组织的财产拥有完全平等、无差异的所有权, 名义上是“人人有份, 人人有责”, 实际上是“人人无份, 人人无责”, 集体产权处于虚置状态。即使是在那些已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合作经济组织, 其所设的集体股归属也仍然模糊不清, 由此导致在“镇改街、村改居、农民转居民”工作的实施过程中, 有的集体股被平调或改变权属。在这样的产权制度下, 没有一个组织成员会对合作组织负责, 合作组织只能委托给村党支部、村委会或乡镇政权组织, 由其来承担集体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4]二是组织机构和制度缺损。由于产权界定模糊, 没有明确的个人或内部组织机构对合作经济组织具有明确的所有权, 因而来自所有者的约束和激励必然缺失, 而缺乏内部约束和激励的组织必然是低效率的。在一些地方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中, 未按有关规定和组织章程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机构, 有关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民主理财和激励约束等制度机制严重缺损。特别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很不到位, 总体上存在着“官化”的倾向, 农民的自主参与程度较低, 不能体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并不真正是农民自己的组织。由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极易滋生“内部人控制”问题, 甚至蜕变为“乡村干部经济”, 缺乏应有的内部活力和对外界的吸引力。

4.服务水平不高。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具有综合性、服务性和相对封闭性的特点, 其基本职能是为农民的家庭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综合服务, 这些服务具有较强的排他性, 即只供本社区组织的成员享用, 社区外人员和虽在本社区居住但不属于本社区组织成员者无权享用。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 甚至应视为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较之于其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个基本特征。而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上述职能能否得以充分发挥, 取决于一个关键因素, 即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 而它的经济实力又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社区集体经济和集体收入。然而, 目前大部分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是十分薄弱的。自家庭承包制实行以来, 大多数村虽然奋斗了几十年, 但基本上没形成什么集体收入和集体积累, 成为所谓的“空壳村”;有的虽有集体收人, 但仅够维持给村干部发工资。这样的经济实力, 大大限制了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功能的发挥, 以致于多数社区合作经济组织长期以来或者只是履行土地承包的管理协调功能, 或者只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为农户提供少量的服务。至于农户最需要的生产要素供应和农产品销售等产前产后服务, 大多是由私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承担,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在这方面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困境破解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 积极寻求破解困境之路, 以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1.推进产权改造。

属性不清, 产权不明, 往往是制度低效率的根源。长期以来, 在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改造问题上, 理论界向来存在重大分歧。有学者主张用合作经济的原则来改造现存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使之成为真正的合作经济组织;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 既然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总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 而现存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名不副实, 因而不如干脆将其改造成为集体经济组织。笔者认为, 由于我国各地农村发展极不平衡, 市场经济条件、社会因素、资源禀赋和竞争主体千差万别, 因而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改造不应该也不可能套用一种模式, 应当采取与当地情况相适应的多元模式。

从实践层面来看, 近些年来, 国内有些地方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改革, 将其改制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所谓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 是以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行政村或自然村) 为单位, 以土地的集体所有为纽带, 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集体财产不可分割并占大头的原则下, 把社区合作经济组织长期积累起来的集体财产, 全部或部分折成股份, 量化到每个成员头上, 使每个成员都成为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东, 并参照股份制的治理结构改造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成立股东代表大会和董事会, 集体项目统一经营, 实行劳动联合与资金联合的统一、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的统一。[5]通过对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份合作制改造, 可以实现资金整合, 以解决单家独户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不相适应的矛盾;可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从而有助于明晰产权;可以实现管理职能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独立化, 提高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水平和资本运作效率。股份合作制的创新, 在于在产权形式上将原来无差别的共同共有, 转变为有差额的按份共有, 这不是瓜分集体资产, 而是还权于民的重要表现。

2.理顺对外关系。

理顺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乡镇其他社区组织的关系, 是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前提。首先, 要理顺乡 (镇) 级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乡镇政府的关系。应在区分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与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职能的基础上, 把属于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交还给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改变乡镇政府包揽和代行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的做法。乡镇政府对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 主要应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 通过规划指导、协调服务和检查监督, 去规范、引导和促进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下属集体企业的发展。乡镇政府要尊重和支持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行使集体资产的出资者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干部, 应由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民主选举产生, 不再由政府任命, 其工资由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支付;党政机关在职干部被选入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任职的, 一般应辞去原来职务。其次, 要理顺村级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的关系。从理论上讲, 村委会等农村社区自治组织与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是性质和功能不同的两类组织, 它们应该完全分开、相互独立,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但在我国现行的制度框架下, 把二者截然分开是不可能的。因此, 关键是在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村级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之间建立科学的工作协调制度和运行机制, 明确哪些性质的具体事务应由三个组织各司其职, 哪些性质的具体事务应由三个组织共同研究实施。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三个组织之间的相互扯皮或争权夺利, 形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为了保证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乡镇其他社区组织的关系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有必要加强立法。目前, 我国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从而使它们的发展受到制约。可考虑制定《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法》, 以明确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与法人定位, 明确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 并对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与外延加以法律界定, 以改变目前人们对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这两个概念的模糊认识。在《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法》出台之前, 可先通过对《民法通则》的修改和完善, 在其中增加“合作社法人”类别, 并把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纳入合作社法人体系进行规范。

3.优化内部治理。

优化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 应重点抓好如下两个环节:首先, 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已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革的, 要按照改革后的有关要求, 建立健全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为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理事会为执行机构、监事会为监督机构的组织结构。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要定期召开, 对国家有关法律和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章程所规定的、成员应享有的各项权力, 要予以充分保障。其次, 要建立和完善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组织全体成员结合实际讨论制定和完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 明确组织的职责和权限、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等。二是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制度, 主要包括明确民主决策的事项、民主决策的形式, 规范民主决策的程序, 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民主理财制度。规范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 制定和完善集体资产监管办法, 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四是建立社务公开制度。明确社务公开的内容, 规范社务公开的形式, 设立社务公开监督小组。五是建立和完善对社务管理者的激励约束制度。大力宣传、鼓励和表彰积极推行社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管理者, 切实维护和保障社务管理者的合法权益。推行民主评议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班子成员工作制度, 评议结果要与班子成员的奖惩直接挂钩。[4]当然, 鉴于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兼具获取经济效益和提供社区服务的双重功能, 因此它在利益分配等具体内容上应保持适当的制度弹性, 以协调好社区公共利益与社区成员的个人利益关系。

为保证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属性真正名副其实, 在加强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治理的过程中, 尤为重要的是强化民主控制。应当看到,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容易发展为利益日渐隔离的两个集团,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支配权极易从农民手中转移到少数管理者手中。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不能恪守民主控制原则, 农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因此, 强化农民对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民主控制, 是防止集体经济向小团体经济演变的重要保障。必须承认,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社员的自主自助组织, 它不属于经选举产生的管理人员, 更不属于雇员。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若与其他组织包括政府达成协议、进行交往, 应当确保农民社员的民主管理和本组织的自主性。

4.提升服务水平。

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户家庭的经营规模较小, 生产经营较为分散, 再加上农产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农民生产经营的交易成本较高、风险较大, 从而使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鉴于此, 需要在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嵌入一个中介组织, 以缓解二者的矛盾, 更好地维护农民利益。在我国,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拥有其特有的组织资源优势。如果能将它加以改造和完善, 将对服务农民, 特别是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改善生产环境、增加经济收入, 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在服务农民的过程中, 要注意坚持如下三个原则:第一, 突出重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市场信息、科学技术和各种产供销方面的服务,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应当重点在这些方面满足农民的需求。鉴于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条基本途径,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应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好载体作用, 履行好服务功能、中介功能和实体功能, 并借此将分散的农户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二, 内外有别。农村社区合作

经济组织是社区农民的互助合作组织, 应坚持合作制的基本原则, 实行内外有别, 即对组织内成员按非赢利原则, 为社员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综合化、社会化服务, 满足其经济和社会需要;而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发生的经济行为, 则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争取为社区农民谋求最大利益。第三, 增加盈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同其他经济组织一样, 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 在市场上展开竞争。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要想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不断壮大其经济实力, 增强其市场力量。而要做到这些, 仅靠为社员服务是绝对不够的, 还必须不断增加盈利。应当看到, 传统合作社的组织目标是为社员服务, 而现代合作社的组织目标已逐渐向为社员服务和盈利并重的方向发展。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既要服务社员, 又要增加盈利, 这不仅符合现代合作社发展的潮流, 而且二者本身也是辩证统一的:只有不断增加盈利, 才能为社员服好务, 社员的利益才能有长远保障;只有坚持服务社员, 满足社员的各项需求, 盈利才有强大的现实基础。

摘要:一个制度安排规范、现实运作良好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有助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落实农村民主管理, 从而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然而,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目前面临属性界定不清、外部关系不顺、内部治理不佳、服务水平不高等诸多困境, 由此导致它对新农村建设的价值尚未得以充分体现。鉴于此,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完善发展对策, 以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新农村建设,价值,困境

参考文献

[1]侯保疆.中国乡镇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172.

[2]李安增, 等.科学发展的青州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381-382.

[3]陈道.一村两“主”各干各, 斗来斗去百姓苦[N].羊城晚报 (新闻周刊) , 2000-08-03.

[4]侯保疆.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建设[J].岭南学刊, 2008 (3) :85-88.

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 篇8

1.1 农村、社区消防组织对消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农村、社区消防工作起步较晚, 消防工作处于初级发展时期, 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及村干部、社区管理人员对农村、社区消防工作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措施不多, 认为消防工作是消防部门的事, 在农村、社区不是很重要, 即使农村、社区发生火灾, 损失也不会大, 致使农村、社区消防工作仍停留在一般性的部署、要求和消极应付上;有的甚至对消防不管、不闻、不问, 没有很好地建立健全消防管理组织、完善各项消防规章制度、落实各级消防安全的管理责任, 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无”:即无固定办公场所、无专业专职人员、无业务经费、无组织活动。

1.2 农村、社区消防组织不健全, 职责不明确, 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目前, 不少农村、社区尚未建立防火安全领导组织和义务消防组织, 农村、社区消防工作仍处于一种自由发展状态。部分农村、社区虽然建立了防火组织, 但多数是有名无实, 徒有虚名, 组织人员消防素质不高, 大多没有经过专业消防培训, 对消防工作普遍存在不懂、不会等问题。在开展消防工作时胸中无数, 有畏难情绪, 消防组织只是流于形式, 应付检查。

1.3 消防经费投入不足, 灭火设施不完善

由于农村、社区消防组织是近年来新成立的一级组织, 各项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 人员少, 经费困难, 有时还要靠企业赞助和个人捐资来弥补经费的不足, 用于消防工作的经费更是微乎其微。少数社区内除一些单位投入少量经费, 用于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教育, 整治火灾隐患, 购置必要的消防器材外, 大部分社区居委会几乎没有任何消防设施和器材;在农村, 除了省政府配发的消防摩托车等装备器材和单位捐赠少量器材外, 多数地方未专门配置任何消防装备器材,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器材装备由于长期缺乏管理、维护, 大部分已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1.4 农村、社区基础消防设施建设薄弱

目前, 除新建小区外, 大部分社区尤其是老居民住宅小区普遍存在消防设施器材不足和消防通道不畅问题, 小区内未设置消火栓和未配置灭火器材的现象十分突出, 有的小区甚至没有基本的消防水源。更谈不上消防通道、消防给水、消防通信、电视监控报警系统等公共消防设施。同时, 农村的消防规划并没有与城镇建设速度协调一致进行, 消防队 (站) 、消火栓等基础性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滞后, 欠账严重, 加之消防监督工作由于体制、人员编制等多方面的问题, 也没有跟上城镇经济发展步伐, 农村消防安全工作存在失控漏管现象。

1.5 派出所对农村、社区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派出所警力少、事务多, 社会治安防范任务重, 在社区消防监督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派出所的部分民警对消防监督工作认识不到位, 总认为消防监督工作是份外的事, 是消防部门的事, 于自己关系不大;二是警力不足, 大部分派出所警力有限, 有的乡派出所只有2~3名公安干警, 再加上1~2名联防队员, 而且社会治安防范任务繁重, 消防工作存在警力不足的问题;三是有些公安机关没有将消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 没有纳入派出所等级评定之中, 致使消防工作开展不积极、成效不明显;四是派出所专兼职消防民警消防监督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消防机构对派出所专兼职消防民警的监督业务培训、指导、检查、考核力度不大;五是社区警务室消防职责不明确, 没有发挥其前沿哨所作用, 未能给消防工作在社区开展助一臂之力。

2 因地制宜抓好农村、社区消防工作的对策

2.1 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消防工作各项管理制度, 狠抓农村、社区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的有效落实

要将农村、社区消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要把农村、社区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纳入政府工作任期目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内容, 层层签定消防安全责任状。要全面落实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 (居) 民委员会的消防安全责任制, 建立乡镇村民委员会、街道居民委员会为主体的消防工作网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制度, 做到防火工作常抓不懈。有条件的乡镇可成立消防安全委员会, 村 (居) 委会可成立村 (居) 消防工作组。要强化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职能, 发挥基层派出所对辖区情况清、联系多的优势, 努力构筑一个以派出所为依托、以大自然村或社区为载体、以村治保会或社区治安联防队为纽带、以治安协调员为骨干、以家庭为单元的农村、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网络, 通过这个网络将消防安全工作渗透到各个家庭。

2.2 加强农村、社区消防宣传教育工作, 全面提高农村消防安全意识与自防自救能力

大力开展消防宣传“四进”活动, 结合文化下乡、普法教育等活动, 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消防常识和消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同时, 结合农村、社区家庭火灾多发季节、规律、特点, 用火灾典型案例, 有针对性的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 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利用电影、电视、广播、消防文艺演出、发放各种消防宣传资料, 出消防安全宣传栏、在主要路口或群众经常聚集地设置永久性消防宣传警示牌等多种形式开展消防知识和消防法律法规宣传, 增强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 组织群众开展灭火和逃生自救演习, 提高群众的自防自救能力。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 把消防常识、消防法律法规纳入中小学生的教育内容, 把防火安全工作列入教学计划, 使他们从小就接受消防安全教育, 树立消防安全观念, 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整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

2.3 加大投入, 完善乡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消防组织

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完善程度, 是体现城镇总体功能和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标志。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社区消防安全条件, 必须加强村镇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公安部、建设部加强农村小城镇消防规划建设的要求, 将消防安全纳入村镇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 确保乡镇和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总体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时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工作步伐, 提高消防车的通行能力, 在充分利用池塘、江、河、沟等天然水源的基础上, 设置市政消火栓和简易消防车取水点。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 广开思路, 拓宽渠道, 尽快建立地方专职消防队, 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要加快建立乡镇专职消防队 (站) ;配备火灾扑救必需的人员、车辆、器材和装备。行政村、社区要普遍建立群众义务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 配置手抬消防泵、家庭式灭火器等消防设施, 开展群众性自防自救工作。乡镇企业薄弱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乡镇可以建立专职与义务相结合、消防与治安相结合的多功能联防队伍, 配置相应的手抬机动泵等灭火器材, 以便及时扑救初起火灾。各级政府要在经费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满足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扑救火灾、日常训练及器材维护保养的需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加强对农村、社区消防安全组织的检查与指导力度, 切实提高基层消防安全组织的工作成效。

2.4 制定村民、居民防火安全公约, 建立农村、社区防火工作长效机制

村民、居民防火公约是村民、居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和愿望, 规定共同遵守的消防安全行为规范, 是村民、居民在消防安全工作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一种有效方式。防火安全公约的内容一般有:遵守消防的法律、法规、规章, 掌握防火、灭火基本知识, 管好生活用火, 安全使用家用电器, 教育儿童不玩火, 防止吸烟酿成火灾, 如何管理野外用火等。

2.5 加强火灾隐患整改, 改善消防安全环境

乡镇、村委会、居委会要抓住农村电网改造、引水工程、老城区改造的机会, 规范布线, 修建室外消防栓、消防水池等。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拆除“蜘蛛网”式电线, 帮助村民、居民规范电气线路设置, 改善用电环境, 彻底更换陈旧老化电气线路, 重新规范铺设电气线路, 杜绝乱拉乱接现象。在建设新农村和改造旧城区时, 尽量采用不燃、难燃材料, 想方设法建造耐火性能较高的建筑, 并留出必要的防火间距, 逐步提高建筑的抗灾能力。对现有的大面积连片的砖木结构建筑, 要动员群众通过更换建造材料、在可燃结构上涂泥抹灰等手段, 增强建筑耐火性能, 提高耐火等级, 通过建造防火墙、开辟防火线等方法, 改善防火条件。

2.6 充分发挥派出所的监督职能作用

派出所站在消防监督的最前沿, 农村、社区工作开展得好与坏, 与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是否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应充分发挥派出所对农村、社区消防监督工作的职能作用。一是必须明确派出所开展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职权。明确派出所实施消防执法的程序和相关的法律文书, 明确派出所实施消防监督工作的职责、任务、权限。二是将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与治安防范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双管齐下, 进行治安防范工作的同时, 也能正常开展防火监督工作, 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和人力资源, 又能将消防工作有效地开展起来。三是要加强对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的考评, 督促各基层派出所认真履行消防监督职责。将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纳入公安机关目标管理, 纳入派出所等级评定之中, 提高派出所开展消防监督工作的责任意识和职责意识, 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进行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事, 而是自己的法定职责, 从而增强其做好农村、社区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消防机构要加强对派出所民警的消防监督业务培训。派出所在开展消防监督工作中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派出所干警自身消防业务素质不高, 工作中有不懂不会的问题。因此,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把对派出所民警的消防业务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派出所民警的消防业务培训工作, 开展面对面辅导, 提高派出民警的消防工作能力, 增强其开展消防监督管理的信心。五是充分发挥社区警务民警消防监督前沿哨所作用, 确保形成对社区全方位的消防监督管理格局。重视对社区民警的消防业务培训, 增强其开展消防监督工作的能力。要加强社区警务室消防建设, 在社区警务室统一设置辖区消防管理目标图, 建立社区警务民警列管消防重点单位档案、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台账, 建立消防宣传、消防检查、消防监督业务档案;充分发挥社区民警在社区消防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加强对社区的公共消防设施、消防通道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对公共消防设施进行及时维护保养, 及时发现和整改火灾隐患, 做好火灾事故的前期处置工作, 确保社区消防安全。

摘要:近1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 80%以上的重特大火灾发生在社会单位, 70%的亡人火灾发生在农村和居民家庭。从而暴露出农村、社区消防安全基础薄弱、失控、漏管等问题突出。部局在公安消防部队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推动社会消防监督管理创新, 大力构筑“防火墙”工程的命题。构筑“防火墙”是适应新时期消防工作需要, 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 提高城市防控能力, 保持火灾形势稳定的一项治本之策, 是有效解决城乡消防工作薄弱、有效防控火灾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因此, 夯实农村、社区火灾防控基础成为城乡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的关键和重点。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思考 篇9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

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 就要运用新的经营方式, 采取新的经营手段, 把农民组织起来, 为农民合力闯市场, 提供载体。其重要意义有以下几点。

(1) 是解决农民散兵作战, 有效配置生产要素的需要。

目前, 我国广大农民基本上是维持着“耕者有其田、人人包地、户户种田”的经营格局, 生产单位极其分散, 很难获得完整、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 导致农民在生产经营中,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 显得极为脆弱, 因此,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式度, 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经营, 通过有效途经组织起来, 使农业生产中的资金、人才、土地、信息、市场、科技等生产要素有效整合, 形成团队作战, 增强农民合力闯市场的能力, 实现效益最大化,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2) 是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规模经济的需要。

现在, 大部分农民生产经营的地块零散, 规模狭小, 土地几乎是农民惟一的生产资料和赖以生存的资本。为满足多种多样的生活需求, 大部分农民在“一亩三分地”上作秀, 这种一点, 那也种一点, 这也养几只, 那也养几只, 从而形成了“小而全”的生产格局, 致使农村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成绩不大。因而把农民组织起来, 进行规模生产, 对于种植业、养殖业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信纸化经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济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 是降低产出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由于分散的传统经营, 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着大量的人才、资金、物资的重复投入以及大型农机具等有效生产设备无用武之地, 这种封闭式的小户经经营, 导致产出成本高, 效益微薄。再加上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链条越来越长, 越来越多, 消费者最终支付的仪器价格中, 初级产品所占份额越来越小, 在农产品大量过剩的情况下, 初级产品根本竞力可言。

(4) 是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农业开放程度的需要。

我们的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致命的弱点是科技含量低。由于科技含量低, 管理水平上不去, 分散的、一农一户的生产经营, 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很难推广, 产出成本高, 造成产品价格高、质量差, 很难走出去。因此, 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集中经营, 便于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的推广, 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抵制国外质量高的农产品的冲击, 抢占市场, 扩大市场份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得信息和技术服务, 提高市场反应能力, 以及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并且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开拓市场、促进销售, 不但增加了农民的谈判力量和话语权, 而且可以统一种养植规格和质量, 有利于促进销售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组织规模较小, 服务功能较弱, 管理水平较低, 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运作不够规范, 市场开拓乏力, 贮藏加工服务滞后, 成员联系不紧密, 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还未能给农民带来明显的实惠。二是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没有财产和资金, 经营服务仅停留在产前提供信息, 产中提供技术、产后分户销售, 开展统一经营活动较少。三是政府相关部门参与或者领办, 政社不分, 农民主体地位不明显。内部管理机制和章程流于形式, 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主要靠村上领导和专业大户个人的能力经营运作, 社员只是出售自己所生产的产品, 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四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的金融服务缺位, 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据调查, 彰武县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79个, 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有64个, 其中从事种植的46个, 从事养殖的17个, 其它1个。入社人员达到2.5万余户, 入社农户约占全县农户总数的0.25%。但目前大多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办公场所, 没有财务管理人员。其功能仅局限于集体采购, 传授信息, 技术培训, 集体销售等方面。彰武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一例被以法人资格得到金融支持。五是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缺乏管理人才也是制约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农户, 习惯自种自家的田, 自挣自己的钱, 合作意识不强。

3按照农业经济发展的现有基础, 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3.1转变政府职能, 把农民对政府的依赖转变为对合作经济组织的依赖

过去农村工作中, 习惯于计划经济的工作方式, 对农民种什么, 种多少, 多采取行政命令, 甚至包办代替, 往往事于愿违, 出力不讨好。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听政府的话。今年收成好, 没有增加收入, 就会埋怨政府。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新的问题出现在农民和政府面前, 如市场变幻莫测, 农户难知深浅;乡村信息闭塞, 买难卖也难;农户经营分散, 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等问题, 特别是市场全面开放, 政府也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因此政府必须退同, 由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来接下这一棒, 通过这些组织, 来服务农民, 组织农民, 政府抽出身来进行引导先抓重点社建设, 以点带面在现阶段,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要以政府为主导, 政府要积极组织对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的意义进行宣传、培训, 让广大农民懂得只有联合起来, 才能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 才能提高生产力, 增加劳动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对已建立的重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重点扶持, 办成真正意义的合作社, 让农民看到办社的好处和真正得到实惠, 然后以点带面, 推动合作社向前发展。把工作重点放到创造环境、提供服务上, 放到扶持和发展产业协会、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等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上, 把农民对政府的依赖逐步转变为对全作组织的依赖, 从而使用农民真正跳出了自然经济的小天地, 加入不敷出市场经济的大行列。

3.2加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金融支持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 金融部门可以制定一些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些措施。一是涉农金融机构可以给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优先发放权。涉农金融机构可在考察对加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中没有征信不良记录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优先发放贷款。这样既可以鼓励农民遵守诚信, 培养诚信意识, 又可以让农民看到成立合作社在金融支持方面得到优惠。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得到额度较大的贷款支持。就目前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看, 都是一些精明能干的农民, 他们手中有项目, 需要贷款的额度较大, 但一般由于没有有效抵押而经常得不到贷款额度的满足。这样要求涉农金融部门, 在创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发放上动脑筋。增加抵押物的范围, 或推行入社社员集体联保, 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名义一笔借入, 这样可以避免一人一借给涉农金融机构带来手续上的麻烦, 节省了农民借款时间, 提高了双方工作效率。还可以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保贷款发放额高于普通农民联保发放的额度的方法, 来加大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放贷款额度的方法。三是在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利率和期限上给予优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和项目。目前涉农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水平较高, 平均年利率在10%左右, 且一般贷款期限都是一年, 这与某些农业生产周期不相符合。建议涉农金融机构调低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利率, 延长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周期较长的贷款期限。

3.3把财政政策和金融支持有效结合起来

近年来, 中央和地方多次下拨资金用于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彰武县仅2007、2008两年就投入近3000万元。彰武县利用这些资金扶持了6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现今彰武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64个, 如果仍用简单地为每个合作经济组织注资的方式扶持, 可能就会出现, 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果将这部分资金用于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提供担保资金, 就会把这部分资金成倍地放大。或者是将这部分资金用于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项目借贷补贴利息, 就可以由输血变造血。还可以避免农民成立合作社就是为了套取政府补贴的问题发生。

3.4对初具雏形的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继续发展、规范

一是股份合作, 提高组织化程度。就是组织一些先富起来、有农户或经济基础差的一些贫困户, 进行强强、强弱或弱弱联合, 以入股的方式联合经营, 或实行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最佳形式是引导农民围绕种植、养殖、流通等行业, 以人力、土地等为资本通组建农民股份全作公司。其显著特点是民主管理、风险共担, 按股分配。

二是通过经纪人带动, 提高组织化程度。近几年来, 在农村日益活跃的经纪人队伍, 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经济人群体大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类型:即加工型、养殖型、种植型、流通型、劳务型、智力型。因此要把经纪人利用节假日聚集较全的时候, 按照得业类别, 建档立案, 然后通过他们广泛的社会关系, 以好的项目、管理技术、销售渠道、科技信息, 把农民组织起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是通过专业协会, 提高组织化程度。主要是围绕某项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 在乡镇指导下由部门或村牵头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 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在发展中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全理的利益机制。四是通过企业带动, 提高组织化程度。就是以生产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为龙头, 实行产销合同制, 通过签订产销合同, 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规范各自的行为, 从而稳定购销关系, 这是适合当前发展阶段的基本形式。在些基础上, 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确定保底收购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返还利润等方式, 实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 把农户与企业更加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同时还可以用土地经营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 采取股份制、股分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深入发展, 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日益发展的大市场的需要,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重点分析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 及现阶段我国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及目前按照农业经济发展的现有基础, 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转变职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38.

[2]村镇建设与管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4, 7:179-188.

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 篇10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经济;现代农业;农民增收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时期, 一些地方出现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乡镇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生产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发展趋势, 但农业仍是弱势产业, 以农户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无法面对市场的诸多不确定因素, 只有把各生产要素有效整合, 提高经营水平和质量, 使其效益最大化, 才能规避市场风险, 把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正是凭借这种有效整合资源的优势, 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加快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一、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产物, 又是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组织保障。建立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在于:

(一)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共同组建的一种“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自我受益”的新型经济合作体, 是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经营体制创新, 是广大农民在进一步认识市场经济规律条件下的伟大创造, 更是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 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客观需要

传统农业生产不仅生产成本过高, 而且不利于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保证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使之面对的自然和市场两重风险越来越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依靠科技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社会化服务、增加农民劳动收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农业竞争力, 推动农业走上集约、节能、环保和标准化的新型产业化道路。

(三) 形成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农村龙头企业的有效途径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自身的优势, 及时掌握生产技术和市场动态, 适时组织和指导农民生产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品种, 并联合加工和流通企业, 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获得平均利润, 逐渐建立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不但形成了以区域主导产业和专业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还在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 整合广大农民分散资金, 为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创造了条件。

(四) 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的最佳方式之一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产前提供各种农业生产要素、产中实施技术指导、产后进行运销和深度加工, 扩大了农业生产专业分工的细密程度, 促进了土地、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 为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提供了可靠的渠道。

(五) 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支撑

不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都具有引进、消化、传播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及最新科技成果的能力。广大农民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后盾, 以技术经营能手为核心, 科学种田、科技致富就有了保证。而且通过农村经济组织开展农技推广, 可以降低农民使用新技术的成本和风险, 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体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推进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促进了各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 总体发展势态良好:首先, 覆盖面增大、带动力增强、主导优势显著。据统计, 目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计15万余个, 成员总数达到3870余万户, 其中农民成员3480万户, 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 带动非成员农户5512万户。这些经济组织大部分建立在当地主导产业基础上, 以特色农产品生产为主要经营方向, 依据市场需求组织农民有序参与市场, 解决单个农户与大市场共同发展的矛盾。其次, 合作领域拓宽、合作内容深化、服务能力提升。形成了以种植业 (49%) 和养殖业 (20.4%) 为主, 产品初加工、民俗旅游、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类型 (20%) 有效补充的发展趋势。服务范围更加广泛, 从单一生产技术指导演变为提供产加销服务、技术信息服务、运销服务和加工服务并存的模式。再次, 合作形式多样、基层技术支持、运营方式灵活。以“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技术部门+农户”、“能人 (农业大户) +农户”、“基层组织+农户”四种模式并存运营, 按需发展、互助互补。充分发挥了合作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利用技术部门的人才、技术、场地、设备等优势, 推动了科技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使它们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增收效果显著。

(二)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覆盖面偏窄, 合作功能及作用有限。

目前,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数量相对较少、规模偏小、农户收入比较低, 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 尤其是在一些重点产业和优势区域发展不足。从合作形式上看, 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专业大户或技术能手发起, 部分由地方农技推广部门和村委会发起设立, 很多还处于忙聚闲分的初级阶段, 经营起点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很难发挥出合作组织开展商业经营的规模效益;从合作内容上看, 也主要局限于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能够独立拥有加工销售企业、开展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开展有组织的批量采购活动、创建自身品牌且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率高、有市场影响度的较少, 整体实力弱, 承担风险能力低, 很难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2. 缺乏规范性发展, 行业标准有待确立。

目前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标定位不明确、合作事业不发达, 多数存在着依靠政府的倾向。从内部运行情况来看, 相当一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正确引导, 发展不够规范, 有的机构设置不合理, 甚至没有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 或有也是流于形式;有的财务管理、会员管理、经营管理等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务不够公开, 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 亟待规范性的行业准入标准出台。

3. 内部运行机制滞后, 发展缓慢。

现阶段我国多数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方式决定了其在发展制度上存在一些弊端, 使其并不完全遵循合作制的基本原则, 而是反映出合作制原则与公司制原则的一种混合, 突出表现在组织内部没有形成民主控制的决策机制, 没有建立按照盈余返还的收益分配机制。不少合作组织被发起人控制, 普通成员的参与度低, 没有与组织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从而造成竞争力不足、发展缓慢、规避风险能力低等问题。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 理论实践结合、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思路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深入, 合作经济组织遇到的矛盾、碰到的问题明显增多, 我们必须不断摸索, 积极实践, 克服认识上的误区, 用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来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合理借鉴国内外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优良做法, 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特点、结合当地农业产业优势, 探索和制定适宜的建设发展规划, 更有效地指导发展实践。

(二) 发挥科技培训职能、增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在更专业、更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更有效地做好农民工作, 培养和提高农民的技能和合作精神, 更好地满足农民共同致富的要求。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科技培训, 教授农民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 使之掌握维护农民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方法, 从而提高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保护、示范、产业联结、政策协调、管理监督等功能。

(三) 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吸引力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要做好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及营销等环节所需要的一切业务指导, 还要敢于突破陈规, 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如:通过对一些劳力不足的农户进行委托经营, 以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效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和发布,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与政府管理部门的有效沟通, 获取政策、技术、资金等扶持;通过培训教育, 建设具有现代化生产、管理、营销技术的人员队伍, 逐步开展规模化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服务, 从而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 建立行业制度、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各级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管理, 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序、合规发展。一方面, 要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 重点抓好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章立制工作, 规范运作程序, 用灵活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约束机制, 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利益, 促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规范发展;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合作经济组织、企业、农户之间的合同契约管理, 充分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手段, 确保合同的履行, 还可以采取股份合作、价格保护、利润返还等形式, 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此外, 还要明晰产权, 在股金设置、社员的财产权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促进专业合作社由松散半松散组织逐步向规模性、规范性的企业发展, 增强社会及金融部门的认可度。

(五) 加快法治建设、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 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 但很多具体的细节和相关的问题还有待深入地研究和解决。各地政府可以根据自身农村经济特点研究制定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或法规, 以便真正为当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法律条件, 促使其快速发展。重点主要在于确立“农村合作组织法人”地位, 明确其是特殊企业, 相应在合作组织登记、税收优惠等方面有所突破。同时体现农民的利益, 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分配机制。

(六) 强化政策扶持、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

实行财政补贴补助政策, 引导其健康发展。通过直接补贴的形式低价供应合作经济组织生产资料;对合作组织在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项目上予以补助;对合作组织提出的成熟项目, 通过专家论证可行后, 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可以优先给予立项;对合作组织自产的农产品开通绿色通道, 少收或不收税费。积极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信贷支持模式, 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获得信贷资金提供优质、便捷、实惠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纳入到扶持行列, 对管理规范、产权明晰、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 而资金运转不足的可以给予贴息贷款;还可以探索建立商业保险与政策性保险有机结合的农业保险体制, 增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投资风险分散渠道, 以防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因灾无力偿还贷款, 减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金融机构的资金损失。

总之, 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事关农民的核心利益,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必须充分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使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喻国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对策[J].农业经济, 2006 (1) .

[2].李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财政, 2011 (18) .

[3].刘秀娟.对规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探讨[J].农业经济, 2006 (1) .

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 篇11

关键词 农村经济;社会资本;小型水利设施;合作供给意愿;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6-0115-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6.019

谈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篇12

1 国内外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史

世界上第1个合作社是1844年在英国兰开夏郡成立的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该社初创时, 28名纺织工人入股, 开设了1家合作商店。每人入股1英磅, 每人1票表决权。主要经营蜡烛、火柴、奶酪等生活日用品, 社员按交易量返还盈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西方农业合作社迅速发展, 并成为农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西方的农业合作社主要是为农业服务的销售合作社、生产资料供应合作社、农产品收购合作社、农业劳动组合、共同使用农业设备合作社、农业技术中心、多职能的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合作社。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最早是在“五四运动”时期, 即国外合作社思想传入中国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30年代以后, 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边区和解放区蓬勃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以后, 为了加强对合作事业的领导, 国务院专设了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 并在1950年7月召开了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次代表会议, 决定成立全国合作社的领导机关“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合作社的体制由官办恢复为民办, 在此基础上,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 农村开始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在独立发展生产过程中, 农民迫切需求农业科学技术, 于是一些地区农村出现了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技术服务组织。1987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有7.8万个, 其中最多的四川省有1.1万个, 其次是黑龙江省7 850个, 合作组织涉及门类已达140多种。1990年全国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已达123.1万个, 其中生产经营型74.0万个, 占总数的60%;服务型41.4万个, 占总数的33.6%;专业技术合作组织7.7万个, 占总数的6.3%。1994年, 农业部完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起草工作。《章程》的颁布和实施, 进一步促进了合作组织的发展。截止2004年底, 全国30个省、区市农村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40多万个, 会员1 153.85万个, 成员数占乡村户总数的5.27%。

2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原则

一是依法组建原则。依法登记、依法管理。二是不改变农户承包的农村经营体制原则。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 不影响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家庭财产所有权。三是自愿、自主与民主管理原则。自愿组建, 进退自由。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产业不发达、缺少牵头人, 则不宜匆忙组建。五是对内服务与对外赢利原则。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 以最大限度为成员服务、增加成员收入为己任;对外必须按市场规律行事, 讲求盈利, 而且要想方设法多盈利。六是实行按交易量返还为主的分配原则。对盈利的分配, 在扣除章程规定或成员大会表决通过的积累和公益金后, 按成员的实物交易量全部返还给成员。

3 吉林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及预期效果

2008年, 在吉林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在市农委、昌邑区农业局、桦皮厂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由吉林市农科院、平胜村村委会、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发起成立了吉林市昌邑区裕民高淀粉玉米产销专业合作社, 使种植、销售、加工和科技服务形成一条龙, 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增加农民收入。该合作社采用的组织模式为龙头企业带动型和科技服务型的复合型, 形成“龙头企业 (吉林燃料乙醇) +科技服务 (吉林市农科院) +玉米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该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 提高了玉米加工企业玉米的经济效益。玉米正常淀粉含量≤72%, 每增加1%的淀粉含量, 玉米企业增收60元/t。高淀粉玉米淀粉含量在74%以上, 比普通玉米高2%以上, 企业可增收120元/t。其次, 提高了产销合作社农民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农民从4个方面节本增效, 可增收2 200元/hm2:一是玉米加工企业收购合作社生产的高淀粉玉米品种, 淀粉含量每提高1%, 比市场价增加20元/t, 按10t计算, 可增收200元/hm2以上, 二是吉林市农科院提供质优价廉的高淀粉玉米品种、专用肥、除草剂、种衣剂, 在不降低物资投入的前提下, 农民可降低成本500元/hm2;三是吉林市农科院将平胜村作为玉米综合高产示范基地, 全程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 实现靠科技夺高产, 平均增产5%以上, 增产粮食500kg/hm2, 增收500元/hm2;四是扶持组织创建党员机械化耕作队, 引导合作社成员逐步实现农机化耕作, 节支1 000元/hm2。组建专用玉米产销合作社是企业和农民双赢之举, 既可以满足加工企业对专用优质玉米的需求,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又可以改变加工企业与农户交往的无序状态, 从而降低双方的交易费用, 减少交易纠纷, 更主要是保护了合作社农民的利益, 促进农民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摘要:阐述了国内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史以及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原则, 介绍吉林市一种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及其预期效果, 以期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参考。

上一篇:开设方法论文下一篇:校企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