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方法论文

2024-10-07

开设方法论文(精选12篇)

开设方法论文 篇1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课的开设一直是在断断续续的进程中施行的,期间,无既成的定法,也无现成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成了一种阅读课开展的思维定式。鉴于此,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我利用一线教师的既有优势,对阅读课的开设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现状、意义、方法与效果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对阅读课的见解,以期望能为高中语文阅读课的向前推进献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现状梳理,意义呈现,方法尝试,效果展示

语文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语文素养的优劣与高考成绩的高下。因而,作为一门统筹性质的学科,阅读在是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语文阅读课开设的现状梳理

1、缺经验而不成章法

阅读本该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深知此理,也一直在不间断的做各种尝试,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没有统一的中学语文阅读课开设教程,无法窥探阅读中显现的规律,当然也就会出现漫无目的地泛阅读。就我所任教的地区而言,每个学校有各自的阅读课开设方法,甚至每个教师也基于自身的教学理念在践行着各自不同的阅读课。至于效果如何,既缺乏有效地监管制度,也没有适合的评价机制。尽管每个语文教师均知晓其中的重要性,却也是 “无能为也已”。

2、无成法而流于形式

没有既成的经验借鉴,加之执行与评价方法的缺失,自然就会使得语文阅读课的开设在某种意义上流于形式。事实上,很多阅读课都上成了读书课。学生在课上盲目的阅读, 没有目标,没有重点,没有读书体会。读完文字,阅读的过程也就终结了。这不仅浪费着时间与精力,也或多或少的误导了阅读课本身所具有的魅力。

二、语文阅读课开设的意义呈现

1、阅读理解的好伙计

有目的、有思考的阅读对于理解和赏鉴文章是大有裨益的。在被很多人看做是“读闲书”的阅读上,其最大的存在价值就是帮助学生深入的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这本身就是与新课改的探究理念暗合的。同时,有效的阅读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这对考试中的答案组织提供了文字上的保障。

2、作文写作的好伴侣

很多高中生总是愁作文、恨写作。其实,作文并非难事, 合理有效的规范阅读就会对其提高起到莫大的积极作用。阅读时,可以积累好词好句、优美段落,甚至是优异的语言表达方式、完善的结构框架、相类的内涵比较等均能有助于作文的写作。须让学生明白,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所学习的一种行为,自觉意识须贯穿阅读过程的始终。如此,必能从中汲取到对作文有益的因素。

3、德行塑造的好助手

诚然,提高语文学习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文章写作能力是语文阅读的重要作用所在,但其终极目的还在于对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与完善上。阅读的德育教化功能从来都不是轻易被人忽视的一环。语文阅读不仅会提升一个人的内涵品位, 还能锻造不同层面的心理承受机制,在行为上将人们导向积极乐观的一面,进而弥补每个人身上的人格缺陷。

三、语文阅读课开设的方法尝试

1、以阅览室为媒介积能量

我校今年自高一年级开始即全面开设阅读课,专门开辟了学生阅览室与教师借阅室。学生可在每周一至周五的晚饭期间以及周六周日的假日时间凭借阅证到阅览室阅读,这既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挤用零散的时间,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谓一举两得。这样的坚持势必会累积大量的信息,这无疑会有助于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以写札记为依托练写作

每周四均是学生的专门阅读课。静谧的氛围营造,使得学生很能集中阅读注意力,并可全身心的做相应的思考。这样的阅读课,让学生带着思考与猎取信息的意识去读,效果就好多了。读完要写相应文章的读书心得体会,字数不限, 但一定要有严整的句式、巧妙的修辞与意象物象的渗透。也可积累好的段落,但须照段落做“形神兼备”的仿写。这样, 阅读就不会流于形式。相反,学生的作文能力却在无形的历练中提升了。

3、以读书会为平台练胆识

每一学期期末均要举行不同年级的读书会。语文教师会集中选定一本必修课本里名著导读的书目,提前两个月让大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零散时间阅读。阅读完毕后,会为学生放映相关名著的电影,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后采取笔试的方式,以笔答题的形式在各班选拔读书的优秀种子。继而选送到学校,由语文组教师充当评委,学生现场接受老师们的提问。于是,能力的差异就易见分晓了。当然,学生们展示的不仅是阅读的感受,同时展示的还有语言表述的胆识。

四、语文阅读课开设的效果展示

为了防止阅读课半路夭折,学生们出现阅读的倦怠感。 语文组同仁不惜挤时间,集大家之力,创办了与语文阅读课相配套的阅读期刊——《拾贝》。

《拾贝》旨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激励自由创作, 鼓励学生关注时事。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用丰富、新颖、 易理解的视觉观望校园,用时尚、全新的视觉打造独特的校园生活;真实记录松山红旗的学生们周围发生的点滴;讲述红旗人的至真情感;展现红旗人的人性魅力和当代高中生风貌。刊物共由六个部分组成,即:时文美文、热点透视、心海拾贝、诗情话艺、翰墨书香与考场佳作。

可以说,我们办刊的目的就是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并将自身的阅读成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不仅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作文得分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成绩,而且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心灵深处领受国学文化本身的魅力。

作为高中生,权且不言升学的理想与功利的张扬,只思虑那书籍本身散发的能量。就应该晓得,阅读也是一种信仰, 置身其中定然会使你我播撒出内蕴的光芒。同时,我真的希望,能在不断地探索中,找寻出一条语文阅读路上的规律, 为普通高中语文阅读课的开设提供一点可资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峰均.普通中学开设语文阅读课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1).

[2]詹世烺.语文阅读课教学初探[J].东吴教学(社会科学版),1989(6).

[3]杨怀增.高中语文科阅读课的教学思路与设计[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开设方法论文 篇2

论文摘要:高校田径教学出现开课难的困境。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普通高校开设田径课程的现状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分析,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使田径教学在普通系学生健身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引言

长期以来,高校田径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大多仍然以竞技项目,而忽视了田径运动的健身性、娱乐性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近年来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自由选课使田径课走入困境。通过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及研究改革教学形式与方法,以适合大众健身的口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自觉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1、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开设艺术实践课 篇3

一、面对全体高校学生形成了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对象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对象是高校文理科大学生,而不是考入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正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所以有必要对教学对象作个基本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恰恰能够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锻造功能融合起来……,借助舞蹈艺术品的媒介,塑造他们的情感,锻造他们的灵魂,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显而易见,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正由于这门课程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对与之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学目的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

二、不同于专业课程的授课时间形成了教学环节的特殊性

1.在教学内容的这个环节上,必须精炼、浓缩,直接从欣赏舞蹈作品入手,使学生最直接、最直观地感受舞蹈。

在赏析舞蹈作品时,不能从孤立的、静止的角度来分析,也不单是从舞蹈形式和动作来赏析,而是要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下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综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让他们从一个个“具象”的舞蹈作品,来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内核”。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课程教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面结合”。

2.在教学方法的这个环节上,应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舞蹈艺术欣赏课程虽然不是形体训练课,但舞蹈是以人体动作来表现的艺术,“动”是舞蹈的核心,没有“动”则不称为舞蹈,课堂上应该把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有机地整合。要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

3.在教学手段的这个环节上,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舞蹈专业传统的“口传身教”“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合适。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画空间,积极调动视听觉,使其在欣赏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各自特色,以及和谐的魅力,达到一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

三、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形成了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

首先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不仅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青年人光有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真、善、美的良知,有完美的人格,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舞蹈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以人的思想情感为核心,利用肢体语言这个特殊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反映着一定的文化特点。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使学生在对人体美、人体动态美以及舞蹈之美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其次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层面上,而更重要的是挖掘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对于文理科大学生来说,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舞蹈创作,而是将舞蹈欣赏作为催化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

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提高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不仅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和舞蹈种类风格的特点,还对舞蹈形成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专业特别有帮助。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在高校已不再是“点缀门面”“附庸风雅”,它将在探索和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并将会建立独立的舞蹈学科体系,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造型的跨世纪人才,发挥它不可估量的作用。

开设方法论文 篇4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设置了4个系列共5个模块和16个专题的选修课程, 其中虽有数学探究、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等内容, 但对数学思想方法未作专题列及.本文将对高中开设数学思想方法选修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一些思考.

1 问题的提出

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的灵魂和精髓, 是数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普遍运用的方法, 是铭记在人们头脑中起永恒作用的精神和态度, 是数学的观点和文化.它能使人们领悟数学的真谛, 懂得数学的价值, 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它能把知识的学习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机地联系起来.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知识的本质, 它为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指导方法和解题策略, 为学生进行探究性数学学习提供了工具.波利亚 (G.Polya) 指出, 与其给人以死板的知识, 不如给人以生动、活泼的方法, 点石成金的策略、手段.对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来说, 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而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数学科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综观数学发展史, 大凡有所成就的数学家, 在数学思想方法上都有良好的素质, 他们从研究数学的成功与失败中探索研究数学的思维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诱发了数学家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促进数学科学成果的涌现.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会对其终身的数学发现与创新有很大的帮助.无论是数学创新还是数学再创造, 绝不是数学材料、事实、知识的积累和增加, 而必须有新的思想方法的参与, 才会有数学创新, 才会有数学再创造.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本质认识, 是人们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向导, 拥有它, 就等于找到了数学创新思维的突破口.数学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这就不仅要求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在当今的数学课程改革中, 数学思想方法成为数学素质教育的推进器, 它传导着数学创造的精神, 对学生的数学创造意识施加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数学是一门主课, 传统的观点认为, 数学是抽象、严谨的学问, 很多学生在没有全面理解数学时, 就被灌输了数学枯燥乏味的思想.事实上, 数学有丰富多彩的内容, 数学思想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锐利武器, 正如爱因斯坦 (A.Einstein) 所说:难以想象数学作为不依赖于客观世界的形式思维的产物竟能如此巧妙的切合于客观实际.数学教育要有趣味, 学校教育就要打破单一的课程教学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感到学起来有兴趣, 学完了有用.而开展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一条使学生全面理解数学、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事实上, 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在具体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观念和意向, 是一种高层次的认知策略, 具有普遍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 故在后继的学习活动中对主体的思维策略水平有较大的影响[1] ”.这种高层次的认知策略与操作阶段的学习完全不同, 不能仅凭借一两节课或几个例题的讲解就能使学生完全接受和掌握, 也不能依靠生硬的说教或学生大题量的训练.《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 设立了4个系列共5个模块和16个专题的选修课程.这虽然为适应学生的个性成长, 提供了发展平台, 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仍然是零散的, 不系统的, 因此也就无法落实课程目标中提出的“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2] ”.“学生通过数学学习, 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3] ”.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培养其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笔者设想, 在高中开设《中学数学思想方法》选修课程, 将“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专门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素养.果真如此,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就既有系统性又有实践性, 可以更好地发挥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功能和教学价值, 同时对学生形成数学观念, 领略数学文化的奥妙, 也是十分有益的.

2高中开设数学思想方法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高中开设数学思想方法选修课程, 是由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功能和教学价值所决定的.

2.1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

“数学在人类文明中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文化力量[4] ”.数学教育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修养, 这种文化修养既涵盖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推理严谨、言必有据和条理化的思维习惯, 也涵盖理解数学的科学意义、领悟数学的文化内涵、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等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方法统摄数学知识而成为数学的灵魂, 数学教育在本质上是传承文明、传递文化、创造新思想的一种文化教育.所以, 数学的学习和训练, 决非单纯地获取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 提高文化品位, 陶冶一个人的品格和思维习惯, 提升个人素质的综合水平.数学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核心作用, 而且对人类文化及文明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影响说到底是数学思想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发挥了更为直接的作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 塑造人们改造世界的理性精神,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和生活质量, 为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2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有助于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美, 作为现实世界中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属性总和, 具有均匀、对称、和谐、秩序、统一、简单、奇异、新颖等特征, 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包括了上述美的全部特征.无论是数学学习和数学创造, 数学思想方法都具有至高无尚的地位, 它精巧绝伦, 奇美无比, 其美育效果非同寻常.它的美学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而且在于它给人以美的启迪, 有助于完善人的审美结构.从认识论角度讲, 学习者是由于受到了“美”的引导和启迪, 激发了兴趣和动机, 才显现出发现和创造愿望的.所以, 可以这样说, “数学美”是数学学习和创造的动因之一.数学思想方法是一道道绚丽多彩的耀眼光芒, 无疑是数学理性美的化身[5] , 它的美感因素和美育价值, 充分体现了数学发现的魅力和数学创造的精神, 它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显露出令人叫绝的优美特征, 常常使人赏心悦目, 心旷神怡, 春风化雨般地启迪和激励着数学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并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精美”, 适时点拨和有意引导使学生在“数学美”的熏陶下得到美的启迪, 有利于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和文化内涵, 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及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

当今时代, 最有创造性者得胜利, 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为青少年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把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世纪, 新的时代, 人们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中学数学教学而言就是要努力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会创新, 逐渐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任何一门学科, 只有站在思想方法的高度上去审视和认识, 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就中学数学教学而言, 数学思想方法比较零散的隐藏在教材之中, 只要我们深刻地感受、自觉地运用,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即可启迪创造性思维品质, 它无疑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极好内容.一旦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 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 更透彻地理解知识、更灵活地运用知识, 在知识的获取、理解、运用过程中, 自觉地产生创新意识, 使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体现.所以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它正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

2.4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有助于优化学生的人格品质

从数学发展的历史和数学家们创造探索的过程可以看出, 数学家们始终遵循着数学思想方法所指引的方向从事创新活动, 而这种思想方法在其创新活动中又得以不断升华和发展, 使他们每个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非凡的勇气和忘我的献身精神, 这正是科学创造活动本身对创造者提出的客观要求, 也正是创造者必须具备的人格特质.中学生作为未来科学发展的主力军, 其人格品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也理所当然的成为其桥梁和纽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可让学生认识作为数学精髓和创新基础的数学思想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对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生意志和自信心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在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中, 既能够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又能够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及沉着冷静、果断机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有序、有理、有条不紊的生活态度及习惯.而这种精神、品质和习惯对于其适应复杂多变的信息化社会是非常必要的.

2.5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有助于学生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和提高数学素养

我们知道, 数学思想方法是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 能够优化新、旧知识的组织方式, 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 它也是数学知识结构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学生就能够挖掘数学体系内在的、深层的意义, 对数学知识做出深刻的解释和理解.促进了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完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中的一般性原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它不仅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更有利于长久保持, 应用的范围也非常广阔, 可以随时运用于任何情景中的类似问题.数学知识的积累为数学素养的形成创造条件, 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是数学素养进一步完善的可靠保证.只有全面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才能真正领会数学的本质、掌握数学的真谛;才能在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点燃思维的火花, 疏通思维的渠道,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和开发;才能使学生在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愉悦中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逐步培养创新能力.

3开设中学数学思想方法选修课程的可行性

3.1 具备新课程理念的设计要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数学教育“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2] ”.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 数学的美学价值, 数学家的创新精神[2] ”.并且在课程目标中更为清楚地描述道:高中数学课程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理解基本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 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和应用, 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2] ”.事实上, 《标准》在各部分的“说明与建议”中都要求引导和帮助学生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这充分说明,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能够将“数学探究、数学建摸、数学文化”作为选修课程, 那么将“数学思想方法”列为选修专题, 既是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和深化, 也是对“数学探究、数学建摸、数学文化”在结构上的补充和内容上的完善, 同时也是新课程理念的更好体现.

3.2 从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过程分析

数学教学内容始终反映着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这两方面, 没有脱离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 也没有不包含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知识.根据学习心理学的观点, 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不断转化、不断迁移、智力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数学课上, 由于能力、心理发展的限制, 学生往往只注意了数学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了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即使有所觉察, 也是处于“朦胧”状态.而在学生接触过较多的数学问题后, 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逐渐明朗, 开始理解解题过程中所使用的探索方式和策略, 并能概括总结出来, 进而对数学思想方法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与应用.即学生能依据题意, 恰当运用某种思想方法进行探索, 以求得问题解决.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 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不仅有量的变化而且有质的飞跃, 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已经不满足于一种方法和一种模式, 而是进行多元化地思考和探索, 并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 事实上, 这正是学生数学创新能力提高的具体体现.

3.3 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基本原则分析

渗透性、层次性、目标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构成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最基本原则[6] .从上述原则的实施过程可以看出,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应该在逐步渗透的基础上, 既要有明确的目标, 还要进行系统的实践活动.因此, 在反复渗透的过程中, 利用适当机会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概括、强化和提高, 对它的内容、名称、规律、使用方法适度明确化, 逐步达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条理清晰、网络分明, 通过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 有意启发和引导学生共同构建数学思想方法系统, 形成科学合理的网络体系.如果随心所欲, 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就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熏陶, 不断提炼思想方法、活化思想方法, 形成用思想方法指导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良好习惯, 从而逐步构建起个体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

3.4高考专题讲座、数学竞赛辅导有借鉴作用

无论是高考专题讲座, 还是数学竞赛辅导, 就其形式和内容而言, 都是按照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方式进行的.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 学生通过对解题思想和解题方法的领悟, 进一步深刻理解了数学思想方法.为提高数学素养、促进数学水平和增强创新能力, 打开了宽敞的通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 高考专题讲座和数学竞赛辅导, 就其本质而论, 无疑是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在教学中的实施.

4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基本理念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应遵循以下的基本理念.

首先, 淡化形式, 注重实质, 将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中学数学思想方法》课程的开设, 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努力揭示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为此, 在教材内容的选取、编写与实施等方面要冲破形式化的束缚.应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展现富有生命活力的数学思想方法全貌.通过典型例子的剖析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使学生认识数学本质, 关注数学知识的时代性、发展性、连续性、衔接性, 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 并从中感受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的过程.

其次, 学习数学史, 了解数学发展过程.数学发展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发展史, 通过学习数学史, 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来龙去脉, 更深刻地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发展中的作用.数学发展的过程, 隐含着数学家发明创造的过程, 它为我们提供了数学创造的经验与教训, 了解和学习与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传记是我们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正如波利亚 (G.Polya) 所说的:“没有什么比看到数学发明的源泉 (与过程) 更重要了, 它比发明本身更重要.”

第三, 倡导合作学习, 突出数学文化.新课程标准把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追求的基本理念, 倡导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理所当然是《中学数学思想方法》课程设立所崇尚的.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 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 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同学的想法和认识, 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本质, 掌握思想方法, 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中学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应当在文本中反映数学知识的历史地位、社会价值和发展趋势, 凸现数学对认识客观世界与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要价值.同时要着力彰显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 数学家的创新精神, 以全面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第四,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提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数学课程改革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种变革的实质就是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教师要从以往知识的讲授者、拥有者、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帮助者, 与学生平等、自由、合作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 这种师生之间平等、合作、交流的关系使得教师的教学权与学生的学习权能在一个适宜的平台上达到和谐.在这样的情景下, 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质疑、反思、提问、操作、实验、互相探讨, 平等参与教学过程, 建构动态发展的知识体系, 能真正成为数学知识的建构者、发现者, 不断地增进自信心, 增强理解力、领悟力、洞察力.同时也能不断增进师生相互理解、尊重、信任, 建立起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感受、体验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场所, 成为促成学生、教师、课程发展的重要园地.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的内容、数学教学方式、数学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因此《中学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鼓励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 充分挖掘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刻内涵, 深刻认识当代数学发展的技术特点.

参考文献

[1]季素月.数学技能教与学的若干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 2003, 12 (2) :27-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11.

[3]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33.

[4]张顺燕.数学与文化———在北大数学文化节上的报告[J].数学通报, 2001, (1) :1-3.

[5]傅敏, 等.数学教育研究新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5:240-243.

开设讲座证明 篇5

刘凤祥同志于2009年9月24日在全校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开设了题为《学术论文写作的国家标准简介》的专题讲座,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该讲座内容很及时,解决了教师如何规范写作教学论文的实际问题,突破了制约教师论文质量低下的瓶颈,可操作性强,效果很好。

特此证明。

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

2009年9月24日

证明

刘凤祥同志于2010年12月9日在全校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开设了题为《“三阶五步教学法”操作要求》的专题讲座,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该讲座内容全面凸现了我校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强调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本规范,效果良好。特此证明。

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

2010年12月9日

证明

刘凤祥同志于2011年5月14日在全校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开设了题为《教师教育机智与教学反思探析》的专题讲座,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该讲座内容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效果良好。

特此证明。

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

开设《护士人文修养》课程 篇6

关键词:课程设置 护理教育 人文教育

【分类号】R-4

一、课程的开设目的

(一)时代需要人文教育

“科学是“立世之基”, 没有科学, 人是无法生存 、生活 、生产的, 因此长期以来科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21 世纪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人才 ,因而,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

加强人文教育可以了解自己的精神需要和价值观;可以澄清人生领域的好与坏、是与非、善与恶,为人生提供积极的、理想的标准与模式;可以寻找人生的意义,使人趋于完美;可以改变人的情感状态,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价值观,影响人的的情趣和气质,并激发人的创造潜能。所以,我们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接受人文教育。

(二)护理亟需人文教育

护理与人文的关系最为密切。護理是最直接地关系着人的生命、健康、生活质量,最具“人性化”精神,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领域。它与人文重视“人”的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注重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理念相通共融。护理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为护理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支柱。护理工作脱离了人文必然会导致方向的迷失,最终影响护理事业的发展、人类的健康,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三)护理人文教育需要创新

近几年来, 加强在职护士和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教育已成为护理教育界的共识 ,护理美学 、人际沟通、社会学等课程在很多学校相继开设 。在护理教育实践中, 我们体会到, 应该形成立体化的人文教育框架,即:将护士必备的人文知识整合为“护士人文修养”课程 ,作为必修课开设;将更广泛的、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的人文知识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将人文教育全面融入到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活动中去。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人文教育,达到提高护士人文修养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的原则和特点

(一)教学指导思想

课程设计紧紧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注重以学生为本,培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护理人才,并且注重专业课程体现“整体护理”的理念,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高等卫生职业学院开展人文修养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和完善人格。课程的设计思路围绕人文教育核心进行,以知识为先导,用通俗的语言、独特的视觉,通过背景资料、知识拓展、思考练习等,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促进人文精神的内化,激发学生对人文领域的关注和思考,使之在获取人文知识的同时培育人文精神。

(二)教学原则

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核心。本课程对“人文知识”部分遵照“够用”、 “精当”的原则进行取舍;“人文方法”遵照“必须”、“实用”的原则进行;对“人文精神”的培养采取“渗透”、“感染”的方法进行陶冶。精选及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课程服务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生发展。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对高职院校的护生进行语言文字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学艺术修养、文化传统修养、创新性思维修养的培训,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的基础性作用。

(1)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修养。

语言文字可以进行信息传递和人际交往,在信息时代,它是我们的生存工具,也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语言文字修养是护理工作者最基本的修养之一。

(2)提升学生的伦理道德修养。

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以双方认同和遵循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为基础。在面对平等、公正、权利、信仰、尊严等伦理问题的时候,教会学生正确的选择和取舍。

(3)提升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学生观察人、认识人和理解人,有助于学生学会欣赏美和创造美,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健全人格、提升品位,让学生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

(4)提升学生的文化传统修养。

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来自社会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民族背景和宗教信仰,领会文化背景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5)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修养

让学生学会在观察各种现象时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规律;在思考问题时善于进行综合分析和推理。

(四)教学方式

主要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情景中,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学生在获取人文知识的同时,也培育了人文精神。(五)师资配置

课程整合了多门人文学科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组织老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按照现代教育理念、现代化的医学模式、护理学科发展的要求,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组织各类教学研讨活动,研讨和解决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教研活动中教师通过互帮互学,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能力。鼓励和要求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密切关注专业发展动态。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参与教材编写,使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六)考核形式

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应该采用综合考评法。对本课程的考核还可以采取学生互评方式。总之,要根据课程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实施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方案,促成课程目标的实现。通过课堂实践、表达实践、思维实践、社会实践、模拟面试等教学实践,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锻炼了表达能力,培养了自信心与责任感。以适应社会对21世纪护理人才的需要为宗旨,以培养护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体现护理岗位对专业人文知识和素质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源、接受能力、心理能力出发,以适应学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典型案例、提供背景资料、进行灵活多样的“思考与拓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也有利于老师在教学中采用“学导式”模式,体现人文教育的过程性。

改革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习效果,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和能力,也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综合考评方法,研究性学习作业(20%)、模拟面试(20%)、角色扮演(20%)、理论考试(40%),从考评比例可以看出,弱化了理论考试的比重,加强了实践环节的考试比重。

【参考文献】

[1]左强.护士人文修养[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3,3.

[2]杨叔子.科学人文和而不同[J].高教研究周报(增刊),2003,(2):3.

开设方法论文 篇7

一、目前任选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执教不严, 学生混学分

为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实施素质教育, 按培养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选修一定的公选课规定的学分, 这一规定本意是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或许在每所大学校园里都有这样一个现象:每学期末校园里谈论得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选修选哪门课最好呢"了, 大家都在为下一学期铺就"康庄大道"。这时, 或许在一些校内论坛上"某某老师的选修课要点名吗", "选某某老师的课好过么"之类的帖子铺天盖地而来。而开学二周后, "选修课, 你逃了么"又成了校园流行语。一时间, 能容纳一百多人的选修课教室里稀稀落落地坐着几十个人, 甚至更少。"选修课必逃"这一说法似乎已经得到了印证。

这个问题一方面反映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到任选课的作用, 其次也存在教师执教不严的问题。由于通常任选课都是安排在晚上进行, 督导人员较少, 加之对任选课的态度不认真, 常常有些教师上课流于形式, 抱着应付交差的态度,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这一问题。

1.2课程开设课目少, 无法满足学生兴趣多元化要求

西方一些比较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公选课建设, 积极开设公选课, 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如美国高校任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50%, 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的而我国一些重点大学才占30%, 一般的学校只不过几十门。而各高校都在扩招, 随着学生人数的扩大, 各个学校也纷纷开设新的学科, 但由于学科的细分, 导致各专业之间相似课程太多, 学校无法开设较多任选课;其次学校重视不够, 加之一般选修课晚上上课, 教师开课积极性不够。

1.3教学督管不够, 缺乏程序化

选修课的教学的一大难题还在于, 优秀的教材不容易寻找, 所以老师在选择和寻找教材的时候, 无从选择, 资料性多于知识性、趣味性。网上选课时, 没有关于课程内容的介绍, 使大家在选课时非常盲目只能是望文生义。等上课后才发现与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 这样不仅自己没有选上感兴趣的课程, 而且使真正对这门课感兴趣的同学与之无缘。这样的现状使同学们根本选不到一个自己完全感兴趣的课程。

公选课开课的门类繁多、开课教师的层次和课堂讲授水平及教学环节的设计情况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且每位教师开课前的工作准备也不一样。如教材的选择、教案的设计和教学大纲的完整性等, 都难以保证教学管理的程序化进行。任选课安排在晚上, 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室紧张的矛盾, 扩大了学生选课的范围.但任选课在晚上开课, 授课质量、按时上下课、学生到课率等都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

1.4学生认识不够

大学, 是培养现代复合型人才的殿堂。于此, 学生除了可学到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 还可通过任选课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当下,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而又有多少学生是真正利用选修课这个平台去汲取知识, 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呢?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的古训和"未雨绸缪"道理说明大学里综合知识的累积相当重要。在课堂上, 或许经常听到主管就业方面的领导、老师讲到"一些文科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 遇到技术性工作时常常束手无策;而理科生则文字功底较差, 有些人甚至连一份简单的个人简介都写得条理不清"。倘若在选修课上意识到了这一点, 努力地去弥补不足, 掌握应试策略, 毕业后的不是更容易在职场突围吗?因此, 从拓宽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和完善大学生学科体系等方面来讲, 学好选修课是十分必要的, 而这也是各高校纷纷开设选修课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任选课开设的几个方法措施

2.1加强对学生选课及学习方向的引导工作

学生要想适应即将踏入的社会环境, 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为单一的专业知识, 而且表现为宽广的知识领域, 成为复合型人才。学校正是基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才尽可能开设多门类公选课, 供学生选择。因而学生应把通过学习公选课, 拓宽专业课, 提高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习目的, 而不应该仅仅为取得几个学分而应付学习。通过“选课指南”、“课程导读”等形式, 引导学生根据专业需要, 自我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特点来选择课程, 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为了防止学生为挣学分而选课的现象发生, 要争取教务处做好学生选课引导工作。每学期末都必须做好下学期学生选课预备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 结合自己的专业需要与个人爱好来进行合理的选择。一旦选择了适当的选修课, 确定了学习目标, 就要自始至终地进行学习, 最大程度杜绝“选而不修、混学分”的现象出现。

2.2鼓励优秀教师开设选修课

学校内外公开高薪征聘任选课教师, 令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尤其是用优惠的政策鼓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开设任选课。同时也可以鼓励优秀教师和社会优秀人士开设专题讲座性的选修课, 让更多学生扩大视野, 得到启发。

对校级或省市级优秀课程, 也可以尝试采用必修课绑定任选课的方法, 并采取一定方法培养选修课教师, 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2.3加强学校监管

学生方面:为了防止学生为挣学分而选课的现象发生, 要争取教务处做好学生选课引导工作。每学期末都必须做好下学期学生选课预备, 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 结合自己的专业需要与个人爱好来进行合理的选择。一旦选择了适当的选修课, 确定了学习目标, 就要自始至终地进行学习, 最大程度杜绝“选而不修、混学分”的现象出现。严肃考纪, 不管采用何种考核方式, 公选课都要严格执行有关课程的考核规定。对于选而不上或逃课的学生取消其考试资格。应给学生以适当的学习压力, 使其真正重视公选课, 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

教师方面:公选课也要像必修课一样, 进行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价、听课、检查授课计划、教案、批改作业、试卷, 开展学生评教活动, 采取开课院系自查与学校检查通报相结合, 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2.4合理开设各门类选修课, 建立开课模型

根据学生的人数, 所需学习的各类选修课的比例, 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 并引入调节因子, 根据选修课的发展形势, 适当控制选修课的人数, 并保证一定的开课率, 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开课积极性。

本人所在学校的选修课共分为三大类别:人文类, 经管类, 普通跨学科类, 建立如下方程组:

建议选修课总容量定义:Z=J+R+K= (校区总人数-大四人数×t1) *2

人文类、经管类总容量:J/R= (校区总人数-经管学院学生数) *t2i/6

其中Z为选课总容量, J为经管类总容量, K为人文类总容量, t1 (<1) 为调节因子1, 因为学生一般到大四基本上都已经完成相关任选课学分的要求, 此时大四学生选课的积极性相对降低;t2i为调节因子2, 表示学校对学生该类课程的学分要求。

通过上述方程, 再结合实际的开课门数或者开课容量限定, 可以基本测算出对应学期各类课程的开课方案。

三、结论

任选课是学生发展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 是高校教学计划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潜能的重要措施;任选课教学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教学方方面面。如何进一步提高任选课的教学质量, 达到其设置的目的, 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红英, 全校公共选修课的改革与管理刍议,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2.4

[2]P (34-37)

[3]全翠珍.加强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

[4]徐建成, 刘飞.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5)

[5]张景莉, 关于开设好公共选修课的思考, 《引进与咨询》, 2003.12, P (47-48)

开设方法论文 篇8

(一) 工业生态学的含义、发展现状和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 经过四次的工业化革命,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类对物质的需求质量和数量的提高, 促使工业无节制地使用资源和能源进行大量的生产, 不顾后果地消费及无序地大量废弃, 造成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以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为开端, 到环境保护、废物利用、工业代谢等概念的出现;1989年美国物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福罗斯 (Robret A Frosch) 等学者正式提出工业生态学概念, 标志这一新学科的诞生。20世纪中叶以来, 人类意识其自身的生存和活动与环境的变化有关密切的关系, 所处的环境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在这种情况下, 人类开始了传统工业模式、经济发展模式、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反思, 提出了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工业。工业生态学是生态工业的理论基础, 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型交叉学科, 是生态、环境、能源、经济、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作为生态工业的基础学科, 研究的是工业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联系, 为工业系统与自然环境间的协调发展提供全新的理论框架及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方法。工业生态学自诞生10多年来, 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国外工业生态学在原料与能量流动 (工业代谢) 、物质减量化、技术变革和环境、生命周期规划设计与评价、为环境设计、延伸生产者的责任、生态工业园 (工业共生系统) 、产品导向的环境策略、生态效益等主要领域都进行了广泛研究。

(二) 生态学理论在工业生态学上的应用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科, 几十年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为环境保护和防止生态恶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既然环境污染、资源剧减、生存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问题都同人与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 那么以生态学的研究视角来审视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 以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某些工业发展中的难题, 或许可以为最终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提供有力的武器。在生态学理论——关键种、群落、食物链 (网) 、生态位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中, 关键种理论是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它确定了关键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它的存在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及稳定性具有决定性作用。关键种理论用于生态工业, 就是在设计生态工业园区时, 指导设计人员选定关键种企业作为生态工业园的主要种群, 构筑企业共生体。关键种企业在企业群落中, 它们使用和传输的物质最多、能量流动的规模最为庞大, 横向进行产品供应、副产品交换, 纵向连接第二、三产业, 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形成多个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 实现物质和能量从摇篮到坟墓的多级循环利用的理想模式, 是由社会、经济、环境三个子系统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是生态产业链的链核, 对构筑企业共生体和生态工业园的稳定起着关键的重要的作用。以目前已成功运行或正在建设中的生态工业园为例, 关键种企业是著名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发电厂、日本太平洋水泥生态工业园的水泥厂、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的糖厂等, 这些关键种企业, 废物多, 能耗高, 横向链长, 纵向联结着第二、三产业, 带动和牵制着其他企业、行业的发展, 是园区内的链核,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反映了所在生态工业园的特征, 又分别称这些生态工业园为发电厂生态工业园、水泥生态工业园、制糖生态工业园。

(三) 工业生态学教育的现状

目前, 在欧、美、日等国三十余所大学增设了工业生态学科课程。2001年4月清华大学化工系成立了生态工业研究中心, 引进工业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和生态工业的建设实践工作, 开展了包括浙江衙州沈家生态工业园区、广东南海环保产业生态工业园区、长沙黄兴生态工业园区、山东鲁北生态工业模式、贵阳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贵阳国家磷化工生态工业园区等的规划和研究工作。工业生态学教育在我国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许多高校设置了相关课程, 高质量的教材专著不断涌现;相关实验室也不断建设和完善。在高校开设工业生态学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和满足未来生态工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而且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纵观我国现状, 开设工业生态学课程的主要是环境、冶金、轻工等工科院校和专业, 在理科院校, 特别是生态学专业开设的为数极少。

(四) 教学方法的探讨

1. 专业优势与课程内容的设置。

生态学专业以森林生态学为基础, 开设有景观生态、城市生态、滨海生态、石漠化生态恢复、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评价、环境学、环境工程学、污染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规划设计和工业生态学等方面的课程, 为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工业生态学理论的关键种企业的作用、工业生态链和生态网的构成、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及管理等有了理论知识保障。根据生态学专业的特点, 将各教材进行综合应用, 采用多媒体教学, 并不断更新和补充相关的内容。具体内容次序:环境问题与工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物质与能量的流动——工业代谢分析→物质减量化与脱碳→生命周期影响评价→为环境设计→延伸生产者的责任→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管理方案→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生态工业园区案例与分析。

2. 教学主线的设置。

教学主线是支撑门课程的中枢神经, 是课程内容归纳与展开的中轴, 教学的成功与否,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关键就是教学主线的设计是否合理。一般课程都是只设计一条教学主线, 根据工业生态学的学科特点, 设计三条主线, 并相互交叉有机地融合为一条主干线, 使得课程的教学涉及的内容更广, 系统性更强, 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更宽。 (1) 以生态学理论为主线。在工业生态学的教学过程中, 生态学理论是其产生和发展及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的基础理论。工业生态链 (网) 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网) 建立企业间的共生模式的。因此, 利用生态学理论的物种和种群的共生关系及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原理, 贯穿全课程的内容, 使得学生更容易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知识。 (2) 以林浆纸一体化为主线。由于本专业是由林学院开设, 学生对林业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比较熟悉, 结合现阶段林业发展的热点问题——林浆纸一体化, 应用工业生态学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工业代谢分析、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和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等理论解决林浆纸一体化中的“育苗—造林—采伐—造纸 (板) —使用—回收利用”过程中每个单元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问题, 根据各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及循环利用提出问题, 并由学生收集资料, 回答解决的方法, 使得学生能进一步巩固林业方面的知识, 又能系统地掌握工业生态学的理论知识。 (3) 以环境问题为主线。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工业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工业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关键问题就是工业的代谢分析、物质的减量化与脱碳、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 通过为环境设计、延伸生产者的责任、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管理方案及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实现企业间物质和能量的共生关系和废物的“零排放”。通过结合生态学的其他课程, 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学、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等, 对企业间及各工艺过程进行工程分析, 用案例演示各单元的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类型、数量和利用率。根据关键种企业的产品和副产品或废料的类型和特点, 选择和构建共生企业, 从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生态工业链 (网) 概念。

3. 启发式教学方法。

课程理论性强, 涉及的学科多, 知识更新快, 按照传统的授课—作业—考试的教学模式, 会造成学生的被动学习, 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 忽视学生的发展, 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创造性和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与学生课堂互动较差, 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更新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倡将学生被动的知识学习变为主动的能力学习, 教师要避免课堂上面面俱到地满堂灌, 更多的应从问题出发, 将课程内容提炼出来, 以问题形式交给学生, 不要过早给出结论, 要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学习教材、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等多种形式, 达到对问题的充分认识,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 圆满解决问题。首先, 利用多媒体讲授相关概念、理论、发展现状、生态工业园案例和规划设计方法, 生态工业园案例和规划设计方法结合大量图片、视频和流程图进行讲解和演示;其次, 根据上述课程内容设置的顺序, 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对整个课程各章涉及的内容结合当前生态工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给学生提供的思考和课堂发言问题, 学生也可以根据各章的内容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最后, 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广泛查阅有关资料,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老师在根据课程的进度安排学生发言时间, 规定每位学生发言时间为五分钟, 以便锻炼其归纳总结能力。每位学生发言结束, 老师当场对其答案给予肯定和鼓励, 并进行讲评和补充, 并根据其发言的情况记录成绩作为考核。通过启发式教学, 提出问题并由学生在课外查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实现“提出问题—授课—课堂讨论—讲评—总结”的教学模式, 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教学实践表明, 在工业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合理采用启发式教学通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保证措施。

采用启发式教学, 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 要求教师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 灵活应对和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 能接纳新思想、新观念, 以及较好的包容性。 (1) 做好课堂策划。上课前必须将所要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 理清该知识点在本课程中的地位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做好课堂教学策划, 合理安排授课过程要预留学生发言和讲评时间, 努力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 (2) 及时掌握最新发展动向。要对学生可能提出的解题方法进行预测并做好应对措施, 通过各种媒体、资料和学术交流等方式了解工业生态学理论研究及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以便在与学生交流中让其掌握最新的知识和发展动向。 (3) 提出的问题要涉及学生的各个层次。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的差异, 采用主要由教师根据不同的章节提出问题, 兼顾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 并结合学生自己命题, 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简述自己的观点, 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要注 (下转第172页) (上接第180页) 意引导和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尽量结合实际及当前的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在收集资料和拓宽思维, 当他们以自己的观点提出了相关解题方法时, 教师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然后采取共同讨论的方式与学生交流, 进行科学简述和补充, 使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打消学生的心理压力,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5) 及时进行总结。教师对每一阶段的学生讨论、发言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正确归纳总结, 并结合课程本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分析。既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身的观点, 又能全部学生才能接受到系统的知识点, 与布置作业、个人单独完成、再进行讲评相比, 更能让全体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提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结语

工业生态学从起步至今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 通过模仿生态学中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论构筑生态工业链 (网) 的模式, 实现工业企业的共生体系和“零排放”的可持续发展。因其涉及的学科广泛, 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拓宽思维和实践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基于生态学专业具备的工业生态学所要求的理论基础, 涉及的学科多, 以生态学理论、林浆纸一体化及环境问题三条主线分与合的有机结合, 对工业生态学理论和框架的展开, 以渐进的方式逐渐过渡到生态工业模式及工业生态园区的设计、构建和管理, 以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通过启发式教学,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资料收集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对培养新时代的创新性知识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贵杰, 李海英, 刘战英.专业课实施启发式开放教学的实践[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Vol.9No.2, Mar.2009.3:111-119.

[2]孟庆军, 张莲洁, 邢力平, 等.我国开展工业生态学研究的必要性及其意义[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 30 (2) :98-100.

[3]李素芹, 苍大强, 李宏.工业生态学[M].北京:冶金出版社, 2007.

[4]李同升, 韦亚权.工业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生态学报, 2005, 25 (4) :869-877.

如何开设特色水果店 篇9

陈列摆放

主题陈列, 就是在卖场内创造出一个场景, 表现一定的主题和内涵, 使顾客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消费感觉和体验, 通过欣赏和自由选择, 不知不觉中按照自己的消费习惯和偏好, 对号入座完成消费过程。

主题的具体划分可根据时令、价位、品质等实际情况设置, 如口味最佳区和营养最丰富区、老人区和儿童区、当季区和反季区、本周销售冠军区和本周最实惠特价区等等。

新鲜原则:水果陈列前须进行质检, 体现“新鲜”宗旨。一旦发现腐烂、变质水果应及时挑出, 以免影响销售。

丰满原则:水果陈列要丰满充裕, 展现货优、货全、货足, 以此吸引顾客, 坚决杜绝缺货、少货。

色彩搭配原则:水果陈列时颜色要适当组合搭配, 充分体现丰富性和变化性。如紫色葡萄、红色苹果、金色橙子、绿色酥梨搭配, 会产生五彩缤纷的效果, 进而引发人们的购买欲。

防损耗原则:水果在陈列时须选择正确器具和方法, 陈列数量须与周转数量匹配, 以免造成额外损耗;还要注意不同温、湿度下各水果的陈列保质期。

先进先出原则:若同一品种水果在不同时间分批进货, 先进先出是决定陈列展示顺序的首要准则。

季节性原则:不同季节的时令水果各异, 水果陈列应因时而变, 将新品陈列在显眼地方, 努力满足顾客新需求。

《田径》杂志开设新栏目了 篇10

投稿须知:

第一,任何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内容的来稿均可。

第二,来稿可配上实际训练的照片。

投稿方式:

邮箱:tianjingzazhi@163.com

QQ:2835815491

联系方式:

开设校本课程 弘扬民族精神 篇11

一、古诗文诵读系列

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我校开发实施了古诗文诵读系列。具体内容低年段:《弟子规》、《三字经》、《中华古诗词诵读》、高年段:《弟子规》、《三字经》、《中华古诗词诵读》、《经典文章阅读》,学校把它纳入课时,并定期开展活动——全员诵读、名人讲座、课本剧展示、班会、中队会展演、演讲、师生硬笔书法比赛等,并纳入优秀班级、优秀个人考评内容。

二、中华传统节日系列

我校在四年级开设了中华传统节日课程(与品德与社会课整合),具体内容:第一课 大年节——春节,第二课 灯节与舞龙节——元宵,第三课 扫墓祭祖节——清明,第四课 龙舟竞渡节——端午,第五课 重阳节,第六课 中秋节。要求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重大节日组织活动,比如清明节,我校都组织大型祭扫活动,缅怀先烈,继承传统。

三、中华文人教育系列

一个人总是存在于一段历史,一个文人总会记录一段历史,文人的生活更是社会的缩影。基于了解文化名人的作品,进而从一侧面感知祖国的悠久历史。我校在五年级开设了中华文人课(与品德与社会课整合),具体内容:第一课 孔子,第二课 屈原,第三课 李白,第四课 杜甫,第五课 李清照,第六课 关汉卿,第七课 曹雪芹,第八课 鲁迅。

四、文明礼仪系列

学校编写了《礼仪指导手册》,下发给每个班级。除了让学生学习文本知识,更加注重的是校本课程开设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根据这一目的,学校结合德育教育活动坚持做好“三进”工程:第一,进校园。让学生的文明习惯走入校园,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检验。学校坚持每个月评选一批“文明之星”、“文明班”,并让入选者在全体师生面前接受学校的表彰,以此为一种莫大的荣誉。第二,进家庭。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文明礼貌知识运用到家庭生活当中,父母对自己孩子的表现是否满意通过意见反馈表反馈到学校。同时,学生自己的文明言行也能影响到身边的亲人、朋友。第三,进社区。让学生成为社区文明示范员员,将文明好习惯带入社区。

对学生进行礼仪规范训练,我校始终坚持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从出操、集会、升旗规范、卫生规范、值日规范、课堂规范、安全意识、文明礼貌等方面着手,制定了《回族小学养成教育管理条例》,把常规教育抓早、抓实、抓细。还开展了“课堂礼仪三步曲”活动.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成立了由师生共同参加的检查小组,对各班课前、课中、课后的行为习惯进行检查,效果极为显著。

俄开设在线学习俄语系统 篇12

在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举办的项目推广会上, 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院长介绍了该项目的宗旨、培训方案以及系统中所运用的创新方法, 并对该网站进行在线展示。院长表示, 用户可根据自身俄语水平, 选择自学或在学院资深教师的督导下学习。

目前, 项目网站注册会员已达10万人次, 且人数还在不断增长。每一级别水平的学习培训结束后, 学员可参加相应水平测试, 通过者可获得电子版结业证书。网站提供初级、基础、一级水平的免费学习服务, 并设有中文版本。

上一篇:文化产业的概念与分类下一篇: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