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开设武术课

2024-08-20

中小学开设武术课(共7篇)

中小学开设武术课 篇1

高等学校是传承文化的阵地, 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 受到了必要的重视而进入了高校体育课堂, 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引入武术教学,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另一方面, 在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 当前我国高校武术养生课却没能在高等学府中大放异彩, 曾一度受宠的国粹受到了冷落, 而舶来的跆拳道、空手道却成为大学生追逐的一种时尚。武术养生课拥有者自身固有的优势, 高等学校开设武术养生课势在必行[1]。体育健身正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式, 也是当代大学生追求的时尚。根据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指出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强身健体活动, 重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 积极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精神, 让学生学习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养生手段, 提高自我的保健意识, 了解养生机理。因此, 在高等学校开武术养生课,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在高等学校开设武术养生课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

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心理模式、人生观、宇宙观等, 在传统养生中都有集中的反映。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思想理论和健身养生实践被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特有的东方文化已经日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和喜爱, 作为高等学校学生, 更应该继承和弘扬传统养生中的精神, 为振兴中华, 为健康和延年益寿服务。

1.2 内外兼修, 和谐统一的民族风格及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养生既究形体规范, 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 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大特色。武术养生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 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 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 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 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 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 俗称“拳打卧牛之地”, 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 即使一时没有器械, 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一般来说, 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 选择合适的项目来进行锻炼, 这都十分有利于传统养生的普及和开展。人们通过锻炼, 可以提高防病能力, 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 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养生中的“动以养生”、“静能抑躁”、“心要常凝”、“形要小劳”等保健养生观点, 体现了动静结合、练养相兼等全面养生的思想。传统的保健养生理论、思想、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强身健体, 具有增进身心健康的作用。

1.3 培养优良品德, 构建和谐校园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把“涵养道德”作为参加传统养生锻炼成败的关键。“练武先习德”、“未曾习武先习礼, 未曾习武先习德”, 传统文化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 强调习武要“仁爱”、“守礼”、“信义”、“谦让”, 讲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厚、包容, 以求人际和谐。而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的武术养生, 一向重礼仪, 讲道德, 尚武崇德, 强调练武与修身的统一, 使尚武崇德相辅相成。“尚武”能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崇德”能培养厚德载物的气度。因此, 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高等学校, 传统武术可以大大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 使得广泛的大学生在参与武术养生课中得到教育, 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学习生活方式, 增强体质,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为构建和谐校园, 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特殊贡献。体现了武术养生对自身品德的培养和锻炼, 有利于育人育德。

1.4 有利于自我锻炼, 培养热爱养生, 坚持养生保健的健康观念

在传统武术养生课程中, 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 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系统地进行传统武术训练, 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 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 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 几乎都参加运动, 使人体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证明, 对外能利关节, 强筋骨, 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 通经脉, 调精神.传统武术养生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 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 调养气血, 改善人体机能, 健体强身十分有益。参加传统武术养生是靠自己亲身去实践去体验和体会, 悟其内在的意蕴之深、技巧之妙、意境之美。在不知不觉中, 探索武术养生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和身心锻炼, 充分将“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贯彻到我们的生活中。

1.5 拓宽高等学校体育发展领域, 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 经过世代相传, 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传统武术养生在高校体育中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同时, 以地域性为特征的武术养生健身活动会逐渐成为推进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传统武术养生之所以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 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 繁荣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高校武术养生活动面向的是以后走向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大学生, 把传统武术养生思想溶于学生日常的体育教学中, 使学生认识到其精华, 就会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领域。因此, 不断开辟高校武术养生活动的发展领域, 对传统武术养生进行创新, 是传统武术养生不断发展和繁荣的重要途径。

2 结语

综上所述, 五千年华夏文明所培育起来的传统武术养生文化,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瑰宝。其丰厚的文化底蕴, 深厚的哲学健康理念。以及全身心健身及育人功能是其它体育项目所无法比拟的。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 也是优秀文化的传承基地, 理应有武术养生课的一席之地。武术养生课程在高校中发展, 不仅可以丰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之内容, 有效激活高校体育健康教学, 而且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证传统养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的精华, 有着独特的健身方法。它是中国古代的养生方法与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把传统武术养生文化全面融入到大学校园, 引导和教育学生主动、积极、科学的锻炼身体, 获得独立开展养生运动的基本能力, 培养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良好锻炼的生活习惯, 为自身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传统武术养生,养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2]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学校出版社, 2008.

[3]李旺华.武术与养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4]李文勇, 马爱民.中华养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科学化[J].搏击.武术科学, 2007.

[5]常继斋, 张云龙.民间传统武术在普通高校推广的可行性研究[J].运动, 2010.

[6]胡小明.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J].武汉体院学报, 2003 (4) .

[7]鲁鹏.普通高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公共课的可行性研究[J].科教文汇, 2007.

中小学开设武术课 篇2

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体育项目,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喜爱。学生通过这套武术操的演练得到美育熏陶。小学阶段是学生由启蒙教育向正规教育转型的开始,因此这套武术操应当把姿态教育和培养武术操的兴趣放在目标的首位,为学习为学生以后学习简单武术奠定初步基础。这套操虽简单易学,但对从没接触过武术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套体操应注重发展学生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和节奏感,逐步提高动作的速度和连贯性,培养学生的武术操兴趣,同时注重学生的武德教育,学操应从“抱拳礼”开始,抱拳礼结束。上下课要有礼;表演前后要有礼;互相学习要有礼;师生之间要有礼。使学生真正做到“以礼始,以礼终”,规范其行为方式,从一开始就应该培养崇尚武德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1、小学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年龄特征是:模仿能力强;好动、好奇心强;敢于表现自我。

2、学生运动参与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部分女生往往会表现出怕羞的一面,而男生则会无所顾忌地表现自我。因此,一些带有武术基本动作的练习,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套武术操雏鹰展翅恰恰是一项刚、柔兼备的项目,既能表现出男生的刚强,又能体现出女生的柔美。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认知目标:武术操-雏鹰展翅动作名称和顺序,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发展协调性、力量等素质,培养崇尚武德的精神。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模仿、相互交流、尝试练习,使学生领会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做到路线清楚,身形、步形、掌形、拳形正确到位。

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学习,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谦虚好学、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动作、手形、步形正确到位。教学难点:动作路线清晰,正确到位。

四、教学方法运用

1、教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枯燥的特点,结合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新理念,大胆运用创新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线。首先采用情绪激励法和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还采用示范法、镜面示范法,以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我很想学”的情感,为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组合动作要领而打下基础。

2、学法武术操-雏鹰展翅,学生主要采用: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自我揣摩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自身动作的问题。而后在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相互对比、交流、评价和小组探讨中悟出动作要领,理解含义。最后通过集体表演、个人展示相结合,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小学开设哲学课并不矫情 篇3

该校规定,三、四年级的学生每个月上一次哲学课,五、六年级的学生每个月两次。并且,哲学课设置与语文、数学同列为必修课。李吉银称,现在很多孩子温饱不愁,却并不快乐,于是他们认为与孩子聊聊人生是很有必要的。

虽然是必修课,但并不会进行书面考核,也并不像其他课程一样,是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而是以讨论为主,将老师与学生放在同一对话平台上,话题围绕“人”来展开,让老师与学生讨论人生。在功利化的社会,很多学校也变得功利,开设哲学课就显得过于“务虚”。

中小学开设武术课 篇4

1 中小学开设武术散打课程的必要性

1.1 武术散打项目发展的需要

武术散打是武术的重要内容,属于技能主导类项群。从散打的作用来看,健体防身、锻炼意志、发展心智,培养竞争意识,其对发展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当前,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增强体质;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我们不难看出,武术散打在发展身体素质、培养体育能力、培育良好的思想品质方面与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是相吻合的。并且,散打是中国武术的一部分,在新时期,它又具有了其他学校体育项目所无法取代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意义。武术散打在学校教育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个体育项目的发展不仅离不开竞技化的推广和商业化的运作,也离不开大众化的普及。学校体育课程是竞技体育项目大众化普及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重要载体。因此,武术散打在未来发展的漫长岁月中,进入中小学体育课程,无疑是必须迈出的一步。以学校体育课为载体,充分发挥武术散打的作用,挖掘武术散打在学校教育中的潜在价值功能,对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2 学校武术教育开展的需要

自建国以来,武术一直被纳入到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内容,并编排了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五步拳、少年拳等相对简单易学、适合在中小学推广的武术套路,这些套路的推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推动了学校武术的开展。时至今日,这些套路仍然是各地中小学武术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而武术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只进行简单的套路教学,略显单一。现在比较流行和常见的武术项目为套路、散打,适当加入散打的内容,无疑丰富了中小学武术课程的内容,不仅使武术的丰富内涵得以展现,也使学生对武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随着学校武术的不断开展,学生对武术的了解会不断深入,单一的套路学习会影响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程度,这并不利于学校武术的开展。据近年的调查显示,学生感兴趣的武术项目依次为套路、散打、功法,所占比例分别为77.4%、69%、16.1%。可见,大多数学生对散打是有兴趣的。将散打加入到武术课程内容中,不仅丰富了学校武术的开展形式,而且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势必会有助于学生对武术课兴趣的提高,从而对学校武术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2 从日本“武道课”得到的经验和启示

世界上的技击术种类繁多,大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如今,世界的多元化发展,使各国越来越重视本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许多国家的传统体育在逐渐走向世界的同时,在其国内也实现了广泛普及,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开展是其重要手段,如跆拳道、柔道等。武术散打30年发展的一系列成就表明,武术散打已经走向了世界。但是,现在国家推行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使散打一直走竞技体育的路线,而忽略了在国内普通中小学的普及和推广,这对武术散打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而日本给予了我们经验和启示。

2.1 特色鲜明的日本“武道”课

日本的学校体育发展走在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前列,武道是其学校体育的特色和精髓,他们非常重视作为自己传统体育项目的武道,在日本的一些学校,武道内容可占到教学内容的50%以上。日本的武道课程主要在中学阶段(初中、高中)开设,内容有柔道、剑术、相扑(只在初中开设)三个项目。武道的教学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武道中,通过技能的学习,掌握重视人的理想自我形成的传统观点以及行动方式、礼仪礼节;二是留意传统的行动方式,能互相尊重地进行练习和比赛,对胜负能够采取工整的态度。日本的武道教育思想是形成特色了的,在全世界也颇受赞赏,他们并不太注重技术的提高,更注意的是武道中的精神培养和“道”的传承。

2.2 经验和启示

首先,通过日本的“武道”课程开展这个典型的范例,我们不难看出同样是传统的格斗对抗项目,日本很好地利用了传统体育项目本身的优势,充分挖掘了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并通过长期不断的全方位探索和实践,使格斗和学校体育课程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而我国的武术散打同样具有传统体育的独特作用,在中小学开设相关的课程,甚至大比重的开设都是可行的,关键是我们能否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

其次,通过了解日本的学校体育武道课程,我们也得到了启示。我国学校体育要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作为传统体育内容的武术散打,其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制定应有别于其他体育课程内容,具有中国特色。

3 武术散打进入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障碍

3.1 武术散打的竞技体育特点过分突出

现在的武术散打运动自1979年试点以来,一直走的是竞技体育之路。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武术散打运动的格斗对抗性项目的特点一一展现于大众面前,其良好的观赏性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但是,武术套路已经成为我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近60年,武术散打却始终无法靠近,被拒之门外。分析其主要原因,在散打发展的30年历程中,始终以一种竞技体育的形式在大众、社会和世界中传播和推广。虽然散打具有对抗性、体育性、民族性的特点,但是在大众面前展现的是其激烈的对抗和竞技体育项目的本质属性,对抗性和体育性的特点较民族性突出,也可以说是对抗性和体育性的过分突出,这也导致大众对散打运动的内涵产生了片面的理解。

3.2 竞技武术散打和学校体育的矛盾

竞技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这与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培养意志的目标相悖。再者,武术散打以“打”为主的技术体系不免会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学校体育的安全管理面临着挑战。因此,武术散打与学校体育之间就产生了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标矛盾,散打的竞技体育形式与学校体育的目的之间的矛盾;二是特点矛盾,散打的高对抗性特点与学校体育的安全要求之间的矛盾。散打运动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由于其“竞技体育发展路线”,反而成了踏入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门槛的障碍。

4 中小学开设武术散打课程的建议

4.1 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西方的文化跟随着中西的经济往来进入中国,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体育项目逐渐成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主流,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和挤压。武术虽然自建国以来就被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但如今却在中小学中濒临灭绝。调查显示,全国各地区仅有28.9%开设过武术课,开设过多少学识武术课我们还不得而知,武术的受重视程度况且如此,武术的徒手对抗形式———散打,也就更无人问津了。

众所周知,国家的政策是最强有力的武器,武术散打进入中小学,首先要提高各地中小学对武术课的重视。因此,通过相关的政策,提高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使武术课和其他体育课程强制性分离,武术散打才能获得在中小学探索的机会。

4.2 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是体育运动项目推广的关键一环。跆拳道之所以能在我国的中小学生中享有如此高的认知度,其多途径、大力度的宣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代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史仅有30年,加之发展的主要途径是竞技推广和商业运作,在社会大众面前的认知程度只停留在其观赏性和对抗性,也使许多学生的家长产生了“散打=打架”的片面理解。现代社会的信息传输途径非常多,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大力度宣传散打的教育价值,从而提高我国大众对武术散打的认知程度,为武术散打运动逐步走入大众体育殿堂加入催化剂。

4.3 以“强调目的、突出过程、淡化技术”为基本思路,在教学中探索

武术散打进入中小学是散打运动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所需。武术散打要进入中小学,比赛所展现的激烈的对抗性和残酷性是其进入中小学的绊脚石,散打运动需要从技术体系、教学指导思想、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这几个方面来改革,克服竞技散打发展所带来的障碍。所谓“强调目的、突出过程、淡化技术”,就是指强调武术散打的教学以“培养思想道德品质和合作精神、培育民族精神”为目的,突出快乐的、集体合作的学习过程,将技术的学习作为一种实现目的的手段,且淡化技术的学习及教学效果,将武术散打的对抗性转化为学习过程的娱乐性、集体合作性。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以“强调目的、突出过程、淡化技术”为基本思路,开放思想,围绕教学目的,制定武术散打教学的内容,创新课程开展形式,探索教学方法。

5 结语

散打是中国武术的徒手搏斗对抗形式,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打能否与学校体育相结合,怎样才能在中小学中开展,是散打运动发展的一个课题。散打蕴含着中国武术的精髓,其在强体防身、培养道德品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是其他学校体育项目所无法取代的,从学校武术教育的需求层面讲,散打进入中小学无疑会增加学校武术的开展形式,散打进入中小学是历史的必然。然而,现代散打运动之所以在30年的发展中没能进入中小学,是由于30年的竞技散打发展之路,使散打过分追求比赛成绩,突出了对抗性和体育性,埋没了散打在学校教育中的潜在价值。日本学校武道课的开展给予了我们参考和启示,散打成为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内容毫无疑问是可行的,但是必须主动求变。“强调目的、突出过程、淡化技术”,是散打进入中小学的一条光明之路。我们可以坚信,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武术散打一定会在中小学释放光芒。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毛振明,圆山和夫.日本学校体育关键词100[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中小学开设武术课 篇5

执教:陈美娟 班级:一年1班

一、教学内容:

1、学习自编五步拳操动作

2、游戏:缤纷保龄球

二、教学目标

1.学生目标明确,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武术组合动作的学练。2.能初步掌握武术自编组合动作的动作技能。

3.有同伴间合作与交流的欲望,并勇于克服困难,具有爱护集体主义荣誉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动作连贯、准确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一台

五、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慢跑

(利用音乐渲染气氛,带领学生一起 慢跑,随着热烈奔放的音乐跟老师一起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热身。)

2、准备活动 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即将学习的新知做好身体机能 上的准备。

(二)基本部分

1、学习武术操组合动作:五步拳 练习:1)、集体分解动作练习

2)、学生分组练习

3)、老师指导学生练习,并来回巡视

4)、简单小结,并指名演示,适当点评。对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奖励。

2、游戏:缤纷保龄球

(1)游戏方法:将学生分成4组,在指定的位置进行保龄球游戏。

(三)结束部分

1、放松

2、教师小结

3、师生呼别

课后反思:

这节课教案编写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对于本节课教材“五步拳”的学习,我采用“尝试——指导——传授——练习——表演”的教学方式。针对本课学习目标和学生的身心特征,首先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自主学练、合作学练等方式掌握五步拳的动作要领,另外根据整堂课的设计,还运用了循序渐进法、注重个性教学法、创新教学法、师生互动及激励表彰红卡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自我体验、合作创新、相互评价、相互促进,既发挥了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展示,体现了合作学习中集体的凝聚力。

1、这节课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利用“父亲节” 献礼为情景物导入本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主与合作的乐趣。因为成功与失败都是收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亲自体验各种活动的感受。教师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让学生开动脑筋的练习,自我展示风采,学生的自主得到了充分发挥。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进入课的主要部分时,我打破传统的手把手的教学方法,采取“自学”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和商讨,在交流中摸索出学习的内容,锻炼他们的理解和模仿能力,从而体现我的教学新理念——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达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效果。在这部分学生能很好的理解教材的内容,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和学习。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接下来的“传授武功”环节,更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家都很想吸取别人的“功力”,而传授功夫的人,也很尽职尽责。

中小学开设武术课 篇6

关键词:功力大赛项目,中小学,武术课程,可行性

1 中小学武术发展的现状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国古代的先人们长期积累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中华武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成百上千种优秀的拳种套路。自1916年武术进入学校,我国武术教育已有近90年的官学历史。目前我国已有17个省市的学校把武术列入教育计划,33所高等院校开设相关系科。专家们指出,尽管武术在不同时期不断被编入一些教学大纲、列入教学课程,但是武术教育在国内至今没有实现根本的普及,高校的武术教学大大落后于我国武术运动开展的形势。但是武术教育只是在高等学校才开设,在中小学开设了武术课的基本上没有,导致了国粹在年轻得一代中失去了吸引力。武术教育比其它许多体育项目要安全得多,而且对场地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要有块空地就可以开展。而这种中华民族的国粹要得以继承发展,在中小学校中开展武术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

由中国武术研究院出版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中,对我国普通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学生主要通过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了解武术,受其影响,学生心目中的武术与现实存在错位;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模糊,有42.6%和25.4%的学生认为跆拳道和拳击属于武术;学生的习武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34.5%的学生不了解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75.0%的学生认为武术课能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武术课主要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所占比例达到67.2%,武术专业教师只占23.5%。各地普遍以《体育》(小学)、《体育与健康》(中学)为首选教材,县级学校教材的选用相对杂乱。已开课学校中,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学生对体育老师所教武术内容的喜欢程度稍高于不喜欢程度;学生感兴趣的武术项目依次为套路、格斗和功法。目前,中小学武术教育中存在着对武术运动的内容、文化特色和功能价值认识模糊,忽视武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受竞技武术模式的束缚等方面的问题。

2 功法运动的内容及特点

武术功法运动是武术的运动形式之一,在武术功法运动的大家族中,运动种类的繁多、形式的多样和风格的各异完全可以和武术拳械的套路运动媲美,它们和众多的武术套路一起共同服务于格斗或传统武术中的某一专项能力。

2.1 武术功法的涵义、习练内容形式和分类

所谓武术功法,可以解释为为提高武术所需要的某些专门性能力,如奔走、跳跃、击打、灵敏、软硬、内外、视听、感知而采用的练习方法。在这些专门性能力的提高和习练过程中,各自又有多种不同的习练内容和运动形式,在康戈武先生编著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将各类功法总结分为五类,即柔功、内功、硬功、轻功、感知功。

柔功泛指锻炼肢体关节活动幅度和肌肉舒缩能力,提高柔韧性的练习方法。柔功的内容主要包括肩部柔功、腕部柔功、胸背部柔功、腰部柔功、腿部柔功和足踝部柔功。

武术内功是武术运动中采用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身发力为基本锻炼手段的一种内外兼修的方法。内功练习,是各类武术功法锻炼的基础。它的目的在于锻炼人体运动时意、气、劲、形四者一动俱动、一到俱到、一止俱止的能力。通过武术内功锻炼,可以获得内壮外强、内外合一以及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内功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种桩功、坐功、动功和静功。

武术硬功泛指增强身体抗击力和攻击力度的练习方法。硬功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抗击类和增力类。抗击类包括有锻炼局部的铁沙掌、铁头功等,亦有锻炼全身的排打功、金钟罩、铁布衫等功法。增力类包括有增强指力和臂力的上罐功、拧棒功等,增强腿力的石柱功等。

武术轻功泛指以步履轻快、纵跳自如,以及攀高走脊为锻炼目的的各种功法。传统的轻功功法有跑桩功、走砖功、梅花桩功、跑缸边功、跑簸箩功、跳坑功、跑板功等。

武术感知功包括眼功、耳功和感官的感知能力。眼功功法有夜视功、观日功、滑步辨招功、运眸功、易筋经目功、吐“嘘”养眼功、拉耳明目功等。耳功功法有闻钱鸣功、听彩条功、闪沙包功、呜天鼓功等。

2.2 武术功力大赛的规定项目内容和分类

全国武术功力大赛作为一种崭新的武术赛事登上中国武术舞台,首次把武术功力推为武术正式比赛项目,并走上现代竞技体育的行列。它对武术运动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有利于挖掘民间传统健身方法,拓宽武术竞赛形式,推动中国武术改革与创新,而且有利于丰富全民健身项目和发展武术竞赛项目。

竞赛项目内容包括:男子:流星打靶、单掌断砖、悬空断板、石锁上拳、长杆较力、桩上徒搏;女子:流星打靶、悬空断板、夺桥徒搏。自选项目有克服阻力组:(1)克服重物:如石担、抓罐、推山掌、开硬弓、大刀、掇石等。(2)克服自身重力:如一指禅、二指禅等。击打能力组:如指穿酒瓶、掌钉入木、掌推石碑、手法断板、飞脚踢物等。灵敏能力组:如平衡能力、敏捷能力、窜蹦跳跃能力、精确能力等。其它能力组:如抛接沙袋、花样石锁、飞针穿玻璃等除规定竞赛项目以外的传统功法和武术功力项目。

2.3 武术功力大赛的规定项目运动特点

中国武术协会于2004年开始举办的“全国武术功力比赛”,已历四届。包括有断砖、断版、较杆、夺桥、守桩、石锁上拳和流星打靶七个规定项目。这些项目,表现出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体育运动竞赛方式的契合。武术功法运动以提高某一专门能力形成一种功法,比赛时展示出的是同一功力“自强不息”的较量,比赛方式是在“公平、公正、公开”地比试同一能力的原则下进行。展示的是智慧和力量的较量,体现的是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3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分析

据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理想。二是感情丰富多彩,情感奔放,富于热情,好幻想及新奇;但易冲动,好赌气、争斗。三是认识能力高,但由于知识经验少,看问题易带片面性。

从以上青少年心理特征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具有乐观向上、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意志品质,

4 功法运动的开展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4.1 功法运动开展对青少年生理的影响

青少年处于身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急剧变化的阶段,他们的身材长高、肌肉发达、体重增加、嗓音变调,男青年表现出雄健阳刚的男子气,女青年体态婀娜、曲线优美。通过体育课中的功法运动,可以不断增强身体的对抗性,增强力量,不断提高青少年的反应能力和灵敏性,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成熟,使其神经系统趋于完善,免疫力和抗病力增强。

4.2 功法运动开展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青少年在此阶段,心理上渐趋成熟或稳定,个性基本形成,表现出半成人半孩子的特点。此期心理活动复杂又容易受社会的影响制约,对人对己已有较稳定的见解,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热情活泼、积极向上、富有朝气与理想,认知能力提高,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感情丰富而强烈,喜欢探索、刺激和冒险,但情绪起伏较大,极不稳定。在此阶段,在体育课中开设功力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上进、勇于拼搏,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个性特征。

4.3 功法运动开展对青少年社会生活的影响

青少年他们从家庭走向社会、走向自己的生活,处于急速、强烈、性质上的变化中,很多问题出现了,很多不适应产生了,在每个人眼里都闪现着渴望、困惑、思索的目光。他们社交渐广,丰富的社会生活必然影响其阅历,由此逐渐形成人际圈、道德观念及人生观。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个人志向、人生价值观念。而周围人群对此又起着重要作用。他们面临艰巨的任务,要通过学习训练获得为社会服务的本领,为成年做准备;要在人际交往中使自己社会化并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这也是生活所必须的。在功力比赛时展示出的是同一功力“自强不息”的较量,比赛方式是在“公平、公正、公开”地比试同一能力的原则下进行。展示的是智慧和力量的较量,体现的是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社会生活的法则同功力比赛法则一样,对每一个人是公平的,要想在社会这个比赛场上获得成功,比的是智慧和力量,比的是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可见在中学体育课中开展功力运动,无疑对青少年立足社会生活,成就完美人生有潜在的意识影响。

5 结语

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要经过创新才能够拥有更强的生命力,但是,要创新必须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创新,没有传统支撑的创新不能称之为“创造”,那么也就意味着另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它和原来的事物没有什么联系,没有任何历史意义。中小学武术课程的现状不容乐观,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上显得苍白无力,武术课程的创新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既传统又现代的功力大赛项目,已历经四次功力大赛,获得社会和武术同仁们的一致好评,对中小学武术课程改革无疑不是一种尝试。

参考文献

[1]李领航.走出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尴尬局面——从促进中小学生习武兴趣的角度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7(7).

[2]马晓波,邓国华,郭景斌.中小学武术课教学现状及建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3).

[3]卢玉,席玉宝.我国基础教育武术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经验[J].中国西部科技,2008(8).

[4]陶凌荣.中小学武术教学研究之现状与发展对策[J].搏击·武术科学,2008(4).

[5]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任若鹏.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9).

中小学开设武术课 篇7

一、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程的影响及研究

(一) 武术———扇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武术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武术在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中渐渐地走向了下坡路。原因主要有:1) 学校的武术师资存在很大的问题, 大部分体育教师并不是专业的武术教师, 而是半路出家或者在大学期间选修过武术课的, 所以, 他们自身的武术技术和理论水平非常的有限, 就造成了在体育课的武术教学中由于专业知识的匮乏, 不能很好的将武术技术内容和内涵的东西传授给学生。2) 由于学校领导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甚至认为练习别的体育项目相对武术运动来说更安全, 同时也可以减少因为学生练习武术后会出现更多的打架斗殴的事件。所以领导也慢慢的对武术在学校体育课漠不关心。3) 术课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 如:教材陈旧、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不注重实用性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武术的推广和发展, 导致了中国武术的传统文化不能很好的继承下去。

(二) 武术———扇术的特点和价值是开设课程的前提

扇术在整个武术动作套路当中, 通过对扇子的运用, 并结合了舞蹈的节拍特性, 形成了独特的扇武风格, 它是一种动作优美, 全身协调的运动, 其特点是造型美观, 舒展大方, 易学易练, 经常进行练习, 可以陶冶情操, 强身健体, 它的推广与普及, 不仅丰富了中小学生课堂的教学内容, 也为健康生活增加了许多的趣味, 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三) 开设武术———扇术的必要性

1. 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自身能力的有效手段

很多学者通过实验证实了, 武术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提高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武术———扇术的修养方法讲究内外兼修, 既注重筋骨的锻炼, 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 以气催力、心意结合都说明呼吸和动作的结合, 不仅使动作的完成更加合理, 而且通过呼吸增强了对内脏器官的锻炼, 同时对人的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又有特殊的调节作用。

2. 中小学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武术和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一方面, 它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另一方面, 它可以为中国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一种有效途径和模式, 要继承和发扬武术就需要青少年的参与, 因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高, 积极性高, 对新鲜事物的接收能力强, 所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接受扇术的滋养和熏陶, 使中小学生既感到新奇有趣, 又乐在其中, 从而积极参与并欣然接受, 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 同时也将会对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推广的作用。

3. 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武德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影响着习武者之间的各类活动, 包括心性修养、道德作风、精神境界和道德礼仪, 贯穿于拜师择徒、教武、习武、用武的全过程, 是社会伦理道德思想在武术这一特殊领域的具体利用, 使尚武和崇德成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古时各个流派对习武授德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培育传统武德中所具有的尊师重道、讲礼守信、重义轻财、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道德情操是习练武术的真谛。在中小学中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四有新人。

(四) 开设武术———扇术课程的可行性

扇子简便易行, 不受年龄、性别、场地、季节等限制, 因此,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另外再加上扇子的配合, 提高了动作的艺术性, 并结合音乐的伴奏, 使扇子的挥舞与武术的攻防技巧灵活结合, 让古老的武术运动和现代歌曲巧妙配合、结构新颖、造型美观, 构成了载歌载舞, 快慢相间, 刚柔并举, 活泼新颖, 情趣盎然的特点, 令人耳目一新, 通过与音乐的配合, 动作的演练可起到舒缓心情、强身健体的功效。

二、开设武术课需要采取的措施

(一) 增强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

武术教师的自身素质是上好武术课的关键, 因此, 加强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 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和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可以组建培训班对老师进行培训, 要求他们必须通过培训、考核、录用等程序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 (包括武术理论、武术技术、教学效果) , 推动武术教育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 最终将武术的文化传承下去。

(二) 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武术教学应从基本动作入手,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地进行, 后教器械套路。因武术上课时数有限, 只靠武术课堂来教好学生是远远不够的, 平时应有计划地在每堂课的准备部分中进行武术基本动作训练。同时还要增加武术理论课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武术理论知识, 使其逐步提高认识明确学习目的。

综上所述,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 是我国的瑰宝, 它的文化影响着各年龄阶段的人们, 在中小学开设武术———扇术课程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它的动作套路简单, 易学易懂;运动负荷较小, 欣赏性较高, 武术的练习, 特别是追求技艺提高的过程中, 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识品质, 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所以, 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武术———扇术的价值, 才能让它更好的发展下去。

摘要:武术要继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把武术作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 进行系统的武术教学是武术发展的良好途径。文章在查阅了大量文献整理得出, 武术有单独开设课程的理论基础和经验, 认为在中小学进行系统的武术——扇术课程的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的自尊心, 在宝鸡市中小学开设武术——扇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也是传承武术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武术,扇术,现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蔡仲林.武术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洪宇, 黎细凤.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的可行性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09.

[3]徐香梅.传统武术价值取向的现代化走向[J].搏击.武术科学, 2005.

[4]郑晓阳.浅谈武术对中学生的影响[J].百花园地, 2010.

上一篇:后进生教学下一篇: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