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新教师

2024-07-17

中小学新教师(共11篇)

中小学新教师 篇1

日前, 澧县教育局下发通知, 要求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并结合当前的干部思想作风建设, 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和实施办法, 确实把学习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抓出成效。

澧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把11月份定为新《师德规范》学习宣传月, 在全县教育系统掀起学习新《师德规范》的热潮。

县教育局要求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把学习新《师德规范》作为本单位当前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全面准确地理解新《师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扎实做好新《师德规范》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县教育局还特别强调, 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及教师例会大力宣讲新《师德规范》, 要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和民主生活会, 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和贯彻新《师德规范》内容, 每位教师要对照新《师德规范》, 深刻剖析自己, 撰写心得体会, 并在教师会上交流发言。各学校要将新《师德规范》学习制度化, 把学习新《师德规范》的内容和要求列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 并把教师贯彻落实新《师德规范》的情况纳入教师岗位责任制进行考核评估, 督促和引导广大教师认真理解, 自觉遵守新《师德规范》。

中小学新教师 篇2

进入学校,从暑假的培训,开学的上课,到而今,看到学生们对于我的认可,课堂也是比刚开始做的更好了,我确实也是感受到,自己有了很多的成长,当然自己也是不断的去反思,去累积经验,同时也是积极的去学习,在办公室我会多去和同事们沟通,去请教一些经验,对于自己不懂或者疑惑的方面都是会去交流,下班回家之后也是会去看书,会思考一天工作到底如何,课堂是否还能做得更好一些,学生们的积极性是否可以更多,自己的付出要承担起这个责任,作为老师我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必须要去做好才行的,毕竟自己也是要去把学生们都是教好的,让他们懂得知识,对所学的知识是感兴趣的,愿意主动来学习这些都是不容易的,不过这段时间的工作下来,学生们也是有了很多的成长,自己的付出,还有同事们的支持都是有很大的关心。

教学中,我会积极的把课备好,同时去和同事们交流,的确多一些交流让自己也是一些疑惑解决,对于课堂上,我并不是开始就是教了知识就足够了,而是积极的去引导,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只有他们更为积极,那么才能更为主动的学好知识,而不仅仅是我教了就够了,其实这是很不足的,只有学生们是积极的来参与到学习当中,那么他们才能真的是有收获的。我也是知道,小学的这个阶段是培养习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而让学生们去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之中来就是很好的一个习惯,我也是认真的去对待,积极的去做好了教学,同事们也是给予了我很多的经验指点,让我能尽责做好小学工作,通过此次的一个积极工作,对于往后的教学,我也是更有信心了。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篇3

关键词:新时期 中小学音乐教师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成为新时期需要的合格人才,首先应该在入学考试时, 各科考试分值应尽量均衡,从而避免学生重技能技巧的学习而轻视基础理论学习的现象。在高师音乐师资队伍中,有些教师对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并不了解,这就必须加强高师的音乐教师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在专业课的教学上,无论技巧课还是理论课都应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同时要重视学生的教育实习。

为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如何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将成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过:“一个歌唱教师要比一个歌唱指挥重要得多,因为,一个蹩脚的指挥只是会令听众失望,即使一个好指挥有时也会如此。但是,一个糟糕的教师会在整整三十年内将三十个班级的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统统扼杀掉。”从这里我们足以看到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责任之重大,音乐教师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是否终生喜爱音乐,而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即将接任这一使命的重要角色,那么如何才能担负起这一责任,如何才能成为新时期需要的合格人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各科分值应尽量均衡

现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观念大都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一样,把搞好自己的主项作为唯一目标,于是重技能技巧的学习而轻视基础理论学习的学生比比皆是,如在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中,就可以看出个人的单项成绩都不错,但综合成绩总是不理想。要想从根本上转变这一现象,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在入学考试时,各科考试分值应尽量均衡。由于许多师范类院校,在每年的专业招生时就分为主项和副项,本来考生就对主项比较关注,又因主项分值占考试总成绩的一多半,因此学生从一开始就把专业课摆到了主要位置,甚至有个别中学教师也只让学生练主项,对其他科目却漠不关心,直到临考试了才开始学,这样一来也致使学生的主项成绩都不错,而副项和基础知识的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进入高师学习音乐的学生仍然延续着这种观念进行学习,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但是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不是当专业演员,而是要承担中小学的教学任务,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必须能弹会唱,并且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才能胜任这一职业,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各科分值应尽量均衡是完全有必要的。

二、师资方面,高师教师应与中小学教师多交流与沟通

在高师音乐师资队伍中,有些教师对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并不了解,教法上基本继承了各自专业教师的教学特点,“各自为政”,缺乏各门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即使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长期面对的是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教学方法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如果高师教师没有对中小学的课程进行一番研究的话,也未必能胜任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因为高师的这种教学方法是和基础脱节的,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将难以适应实际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就这一现状我们必须加强高师的音乐教师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定期进行座谈,以便及时了解中小学的新情况,从而调整高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使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小学的实际需要。三、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法进行改革

由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些学生缺乏肩负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观念和责任感,因此无论是领导、辅导员还是专业教师都应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在专业课的教学上,无论技巧课还是理论课都应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如声乐课的教学除了技巧的掌握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声乐基础知识。教师不仅要示范好的声音,也要示范一些不好的声音,然后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声音的好坏,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同时对中小学生的生理结构、心理特点等也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对于键盘教学,即兴伴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要适当地增加一些课时来保证学生把即兴伴奏课中学到的知识运用自如,同时也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如回课时让两人配合,一人弹一人唱,在声乐课上也可以让学生自带伴奏,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伴奏负担,从而集中精力听学生的演唱,同时也促使了学生的伴奏得到锻炼和提高。舞蹈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科目,因为在中小学会经常举办一些文艺演出,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集体舞或伴舞,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组合外,还应该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关舞蹈编排的步骤和方法,做到未雨绸缪。理论课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系统正确的知识外,也应教会学生如何对中小学的学生进行教学,千万不要照搬成人的﹑专业的一套,那样势必行不通。

四、重视学生的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的时间应该安排得尽量早一些,这样学生会在实习的过程中及早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多下点功夫。传统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法是彼此分开的,教师的任务只是让学生把上课的知识掌握了就行,讲课一事归咎于音乐教学法课所“专用”。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几年后又是知识的传播者,因此,要把教学法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门课在进行一段时间后都应组织学生进行试讲,然后教师进行点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讲课能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在讲课过程中把学过的知识得以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可谓是两全其美之事,何乐而不为。

21世纪的教育改革旨在培养能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的综合性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好坏又决定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法,为配合学生的从教技能训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锻炼机会,许多院校已建起了微格教学实验室,为学生的试讲提供了方便。“微格教学”也称作“微型教学”、“录像反馈教学”等,为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或练习某种具体教学技能而组织的小型教学。其特点是将教学技能分解,一般一次只练习某一项很具体的教学技能;听课学生少,每次只有3至10人;上课时间短,每次只有五分钟左右。它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被培训者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它是一个可控制的实践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可使师范生和新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中小学新教师 篇4

一、开展新一轮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的重要意义

伴随时代大潮的演进、科技手段的变化和教育形势的发展, 教师基本功的内涵日益丰富。不同时期, 对教师教学基本功有不同的要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曾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教师基本功培训, 其主要内容是说 (普通话) 、写 (三笔字、简笔画) 、用 (幻灯片) 、读 (教育学、心理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 传统的教师基本功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 开展新一轮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是现实所需

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参与者。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为优秀教师, 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最重要的是看其教育教学质量。谈质量必谈课堂, 谈课堂必谈教学行为。教师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行为能力就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学基本功是保证各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 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管理方式, 乃至于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传统板书的基本功, 还要有电子板书基本功;不仅要有自身说好普通话的基本功, 还要有用好无声语言的基本功;不仅要有使用普通教具的基本功, 还要有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基本功;不仅要有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功, 还要有开展学习指导的基本功;不仅要有钻研教材的基本功, 还要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功;不仅要有考试命题的基本功, 还要有教学过程评价的基本功;不仅要有教学实施的基本功, 还要有教学研究的基本功, 等等。教师的教育手段、教育基本功必须实现全面化、多样化。只有这样, 才能使教师更好地适应深入推进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 开展新一轮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是形势所迫

当前, 教育的发展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有两大难题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一是教育不均衡的问题, 表现在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城区大班额问题不断加重, 农村教育日益萎缩。另一个是择校、择班问题, 即所谓重点校、重点班问题。我们从2009年下半年起, 花了近一年时间, 深入各地各学校调查研究。调研发现, 尽管导致这两种现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但关键点还是教师问题。教育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在师资水平的不均衡, 社会、家长、学生择校主要是择师。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生源失衡、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失衡, 使农村的学生和教师往城镇择校, 小城镇的师生往大中城市择校, 一般学校的师生往名校择校, 形成一种“接力式”、阶梯型的社会倾向。在偏远山区、农村学校, 因生源不足, 优秀教师留不住, 留下来的教师又有失落感, 在一些城镇学校, 师资条件好的学校, 大班额现象使教师不堪重负, 叫苦连天。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恶性循环留下的“后遗症”:教师队伍中的教师基本功被严重弱化甚至退化, 即所谓“逆淘汰”。在边远山区、农村学校的教师中, 一些普通话较好的教师被迫选择方言教学。近年我市引进了大批优秀的特岗教师, 他们说普通话倒成了一道语言障碍。个别特岗教师因听不懂学校下发的方言广播通知, 而缺席学校会议;有些学生因听不懂特岗教师的普通话, 不敢在课堂提出问题, 甚至连上厕所都不敢提出。在城区学校, 教师负担重, 工学矛盾突出, 没有精力去顾及自己的业务进修。此次调查, 我们看到了开展教学基本功培训势在必行, 势在必需。

(三) 开展新一轮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是发展所系

有优秀的教师, 才能有优质的教育;有优质的教育, 才能培养优秀人才;有优秀的人才, 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国家教育发展纲要》”) 认为,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国家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 省里提出建设教育强省, 我市也适时提出建设教育强市的战略目标, 各级党委、政府都将教育放在了一个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教必先强师。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培养各类高素质教师队伍, 成为我们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 也是我们教育面向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二、创新开展娄底市新一轮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

教师教学基本功修炼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一个教师能否成为优秀教师, 第一靠职前培养, 第二靠职后培训。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 培训要比培养更重要。道理很简单, 职后培训的时间是职前培养的十倍左右。

《国家教育发展纲要》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保障措施”;明确提出: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 做好培养培训规划, 优化队伍结构,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 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 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 (教师[2011]1号) 指出, 要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 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 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 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提出, 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以“国培计划”为引领, “省培计划”为拓展, 以远程教育为依托, 以市、县、校培训为基础, 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薄弱紧缺学科教师和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开展班主任和辅导员培训。与此同时, 《娄底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也做了明确规定。因此, “十二五”期间, 我市在省指导中心规划的培训项目中, 选择教学基本功培训内容, 分期分批在全市开展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一轮全员培训工作。

由于教学基本功全员培训项目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 立项之初, 我们多次召开各县市区教育局、培训机构、基层学校的研讨会议, 认真分析了我们所面临的形势, 大家一致认为, 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工作, 是一件大好事, 但同时又是一件难事。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难到位。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培训机构、学校校长和每个参培教师要形成一致的认识难度较大。二是关系难理顺。按照省定培训分工, 初中、小学是县里负责的, 市里要统一开展这个培训项目, 尚有一些关系难处理。三是经费难保障。此次培训市里规定不能向参培教师个人收取培训费, 只能在上级政策口子的专项教师培训费列支, 而专项经费各地财政均没有按规定拨足, 使本来就紧张的师训经费更加紧张。四是设施难落实。我市市一级没有专门的教师培训院校, 只有一个培训中心, 且只有五个编制的人员规模, 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 近年来硬、软件建设较落后, 项目开展后具体工作难落实。五是操作难借鉴。没有大规模全员培训的经验可资借鉴, 实施过程中尚有许多未知困难需要解决。

通过专题研讨, 我市各级师资培训机构统一了思想, 强化了共识, 预估了困难, 也就有了成功的希望。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 抓科学规划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在市教育局领导的支持下, 充分利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契机, 制定了《全市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一轮培训实施方案》, 各县市区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每所中小学校制定《实施计划》。形成市、县、校规划联动机制。全市一次规划, 县里分步实施、系统组织, 学校有序推进。各级明确总体目标、分年进度、培训方式、培训内容, 相关责任、考核评价分工, 同时又区分层次、年龄、主题培训等相关内容, 突出农村教师、新进教师两个重点, 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 抓培训模式

此次培训采取“远程培训—骨干引领—校本学习和岗位练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同时辅以“以赛促训”。

1. 远程在线学习。

全市统一提供《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网络视频课程资源, 有网络条件的学校教师实名注册, 在线观看, 由网络在线管理看课次数和时间。没有网络条件的学校, 提供光盘资料由学校组织集中观看。

⒉ 自学文本读物。

按照省定文本教材, 每个参培教师人手《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总论”和“学科”分册各一本, 由学校负责检查、督促。

⒊ 培训骨干。

市级为县级培训引领者, 县级为学校培训引领者, 学校的引领者是此项培训的骨干和指导者。

4. 组织岗位练兵。

教师在网络看课, 个人自学文本读物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实践去感悟, 学校为教师的实践提供交流平台, 进行岗位练兵活动, 并按照培训进度逐项开展, 采取单项训练、观课议课、表演比赛等各种方式进行。

5. 以赛促训。

在学校岗位练兵的基础上, 由学校组织技能竞赛活动, 选拔其中的优秀者分级层层参赛, 到此轮培训结束阶段, 全市通过竞赛活动, 评选出市级教师基本功单项和全能优胜者, 并予以奖励和发放证书。在此基础上培养和发现一批具有先进教育观念、广博学科知识和高超教学技术的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三) 抓培训平台建设

要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 解决培训手段是有效破解项目难点的关键。

1. 建设师资培训平台。

我们争取市教育局重视克服重重困难, 多方筹措资金, 投资200多万元, 打造全市师资培训网络平台, 建立起市、县统一的教师基本功培训专用学习平台, 有效地缓解了县级经费压力, 降低了培训成本, 提高了培训效益。

2. 完善主要硬件建设。

此项工作由市级承担, 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县市平台的链接, 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培训管理体系。

3.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市级建立起资源采集、开发和加工编辑平台, 县级、学校综合利用培训资源, 使培训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

4. 大力争取多方支持。

面对培训师资不足的困境, 我们争取到了首都师大和北京市顺义区教师培训机构专家团队的大力支持, 有效缓解了培训机构培训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

5. 紧抓人员队伍建设。

我们中, 承担着全市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全员培训以及国培、省培等方面相关管理和指导任务;还直接负责市直学校和全市高中学校教师的各项培训任务, 工作任务虽重, 但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使, 着力提高工作效率, 各项工作忙而不乱, 有序进行。

(四) 抓管理联动机制

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的主阵地在学校, 重心在学校, 管理的重点也在学校。结合我市的实际, 我们将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的模式设定为:“市级指导”、“县级辅导”、“学校督导”、参培“教师主导”。学校是开展教师基本功培训的主要场所, 是组织学以致用, 岗位练兵的原生态基地。特别是远程培训手段的利用, 学校校长是教师培训的第一组织者和管理者。学校校长结合日常教学工作, 把教师培训列入工作日程,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融入培训内容元素开展的学校各项活动, 既解决了传统培训机制下的工学矛盾, 又能使参培教师学以致用, 促进教学教研工作开展, 从而达到既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水平, 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提高的双重目标。

三、新的培训模式引发培训机构职能转变

教学基本功新一轮培训工作正在我市教师有条不紊的推进。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一段时期内, 在教师职前培养中, 教师专业知识被弱化, 甚至传统的教学基本功严重缺失。教师培训机构对当今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任务繁重。在我们的培训中, 既要确保传统意义的教学基本功达标, 又需要帮助教师拓展修炼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基本功。按照培训规划, 有二万多名中小学在职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新一轮培训任务。今年是开局之年, 培训网络平台、资源学习平台已建设到位;文本读物已分发到教师手中;市、县两级引领者培训工作已完成, 各县为基层学校培训的引领者也已基本完成。今年第一批全员参培注册人数5100人, 预计将可取得较好的成效。

在我们实施全员培训过程中,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利用, 在推进教师机构自身职能的转变方面, 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 管理职能的转变

远程培训手段的运用, 改变了传统培训模式下集中培训班级模式, 扩展到培训机构教学现场以外的, 跨区域的学员群体。管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管理的重心下移到各个基层学校。培训机构的职能由原来的“主导”演变为“指导”、“辅导”, 学员自身占了“主导”地位。但参培学员的这种“主导”, 需要学员所在学校进行“督导”, 才能使学员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培训机构的“指导”或者“辅导”作用, 概而言之, 就是一种服务。这就是培训机构首先要转变的一个职能:服务。

(二) 教学职能的转变

远程培训手段的运用, 一人主讲, 可以无限制接纳受众听课, 传统集中培训“课堂教学”的教学互动环节不能体现, 培训者对参陪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不能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培训机构的培训者进行角色换位, 由过去传统集中“课堂教学”的“主讲教师”, 换位成为深入基层到学员中去的“辅导教师”, 及时帮助学员解决在远程培训中存在疑难问题和其他。

(三) 组织职能的转变

中小学新教师 篇5

关键词:新课改;中小学教师;课程权力

【中图分类号】G420

一、前言

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新课程改革成为了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新课程改革能够取得积极效果,中小学教师作为主要推动力量,应认清自身职责,把握新课改原则,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做好新课改工作。从目前中小学教师的职责设定来看,中小学教师只有明确课程权力,并学会正确运用课程权力,才能保证新课改取得积极效果。为此,中小学教师应认识到新课改下赋予中小学教师权力的原因,并认真分析新课改下中小学教师所具有的课程权力,学会正确运用课程权力,保证新课改得到全面推行。

二、新课改下赋予中小学教师课程权力的原因

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为了保证中小学教师能够具有更多的手段去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赋予了中小学教师一定的课程权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的开放性,教师自主权的扩大,也给教师提出了能力方面的更高要求,从对文本的理解到对教材的进行整合的能力。课程设计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都是以往教师所不具备的,这必然要求教师重新构建知识结构。所以,教师自主权的扩大,成为了新课程改革赋予中小学教师课程教学的重要权力之一,教师要对此有正确认识。

2、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学习方式,如何合作、讨论和探究对多数教师而言是重要的考验。因为传统教学方式更能带给教师课堂的掌控感,而教师以往的教育训练中并没有提供相应的知能储备。

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及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成为了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具体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要在此有所侧重。

3、教师的人际关系环境更加复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新课程改革降低了教师权威性,进而降低了教师对学生掌控;同时,教师和同事之间的竞争加剧了;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家长的地位日益提高,参与教育的机会增多,教师的服务意识也要增强。基于这一分析,教师要在角色转变上跟上形势发展,保证在新课程改革中能够正确定位角色,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三、新课改下中小学教师具有的课程权力

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来看,中小学教师被赋予课程权力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没有课程权力作为保障,中小学教师将难以有效的教学活动。从目前中小学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来看,新课改下中小学教师享有的课程权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决策权

课程决策是对预期产生结果的规划,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方式、课程实施手段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依据某种价值取向而设计的决策框架。

课程决策权是赋予中小学教师的重要权力,对中小学教师正常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应重视课程决策权的获得,学会正确利用课程决策权。

2、课程设计权

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教师有对课程整合和完善课程结构的权力。

只有享有课程设计权,才能保证中小学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课程设计,保证课程设计的整体效果满足实际需要,达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教学发展的目的。

3、课程实施权

课程实施权是指教师基于学情和课堂实践情况进行教学的权力,它是教师最基本的课程权力。

拥有了完整的课程实施权,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内容,将课程计划全面推进,保证了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满足了课程实施需要,促进了课程开展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新课改下中小学教师运用课程权力的具体方式

考虑到新课改下中小学课程权力的重要性,新课改下中小学教师要想正确运用课程权力,就要从课程权力本身入手,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在教学准备过程中积极运用课程决策权

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被赋予了课程决策权,要想使课程决策权得到充分利用,并发挥积极效益,就要在教学准备过程中积极运用课程决策权。例如要利用课程决策权做好课程规划,明确课程发展方向,突出课程教学重点,实现课程教学过程的整体筹划,保证教学过程能够得到有效实施,满足实际课程教学需要。

2、在教案编制中积极运用课程设计权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教案的编制是保证课程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考虑到目前中小学教师被赋予了课程设计权,因此应在教案编制中积极运用课程设计权,保证教案编制质量能够满足实际需求,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为此,我们应重视教学编制中课程设计权的应用,保证课程设计取得积极效果。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课程实施权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开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运用课程实施权,保证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开展,使中小学教师能够拥有完善的教学手段,推动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满足课堂教学需要。为此,我们应认识到课程实施权对中小学教师的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会正确运用课程实施权,促进课堂教学发展。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新课改下中小学教师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就要对课程权力有正确的认识,并学会如何运用课程权力,充分发挥课程权力的作用,促进课程教学发展,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赖俊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培养问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卢艳春;段作章;;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内隐机制研究综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3期

[3]周倩;;伦理学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失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8期

[4]卢菲菲;;新课改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多元化培训模式的构建[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2期

[5]徐红;新政策背景下专家型教师素质与行为标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小学新教师 篇6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

1.学科教师。总体而言, 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接受的各种培训和学习, 大多只是在技能层面上的培训, 对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学习不多。大部分教师只是在教学手段上有所改变, 他们只是把多媒体作为教学工具而已, 而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变化, 教学效果也没有多大变化。

2.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相对较高。但是, 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时, 只注重操作技能的传授, 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正确引导。另外, 信息技术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有效整合的意识不强, 虽然能做出技术含量较高的课件, 但是不能体现课程整合理念。

3.校长。在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 校长及其信息素养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大部分中小学校长都能持肯定的态度, 并且认为是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重要手段。鼓励并支持教师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但是缺乏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正确措施。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 学科教师

1. 改变教育观念, 增强信息意识

这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在信息社会里, 每个人的知识都在更新, 我们的教师如果还是捧着一本教科书, 抱着陈旧的教学观念来进行教学, 就不能适应信息时代下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 增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重视相关培训, 拓宽培训渠道

首先学校应组织相关的培训, 使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培训。其次, 更新培训观念, 培训内容除基本的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外, 应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培训。再次, 将培训内容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景中, 学以致用, 使教师认识到培训对教学是有用的。

3. 运用行政手段, 加强学校引导, 健全激励机制

首先,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投入, 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其次, 学校要经常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的公开课和研讨课, 鼓励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二) 信息技术教师

1. 转变传统教学观, 树立终身学习观

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 做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者。

2. 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 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在课程改革背景下, 把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着力点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上, 这样可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设计, 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 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 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 加强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信息技术教师应主动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作为信息的传递者, 信息技术教师应对那些良莠不齐的信息进行过滤, 然后再传递给学生, 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判断、评价信息的好坏, 引导学生安全地使用信息资源。

(三) 校长

1. 增强意识, 提高能力

在中小学校长培训活动中, 加强培养中小学校长在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支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加强培养中小学校长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2. 改变观念, 注重评价

改变旧观念, 把信息技术应用真正落实到教师和学生上。因此, 中小学校长应该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首先要真正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 面向学生, 用于教学, 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并应用信息技术。其次支持并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注重对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价, 并建立相关的奖罚机制。

3. 组织交流, 共同提高

通过上级部门组织开展各种有关信息技术应用与交流活动, 相互学习, 逐步提高。教育部门每年都会定期举行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中小学教师论文、教育软件及学生电脑制作等评比活动, 以此促进校长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和参与程度, 进而提高中小学校长的信息素养。

浅析新课改下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 篇7

1. 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1.1 知识传授角色的变化。

1.1.1 由传统的规格化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方向转变。

以往的某些体育课,大多是教师定好教案、内容、时间、活动量、负荷、密度,上课时严格执行,对学生一视同仁。但现在看来,这种规格化的教育存在许多弊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别差异、能力差异、心理差异等,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这种观念和方法,多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使学生尽其所能所想,合理充分地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1.1.2 由教师注重“教”向学生注重“学”的方向转变。

体育教学中的有些知识和技能学生一看就会,甚至技术动作比教师做得还规范,这时如果教师还是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学”起来就索然无味了,所以要调整好教与学的比例,充分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需求心理,适当适时地“教”,把学生的“学”放在重要地位,这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1.1.3 由注重学习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转变。

以往的体育课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方法忽视了成功量的积累,以及过程的美好,本可以成功的却半途而废,要知道奥林匹克精神是贵在参与,马拉松也有半程之说,所以在新课改中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十分重要。

1.2 职业角色的变化。

1.2.1 教师应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

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兴趣去学,积极地去练,教师不再去“统治”学生,控制课堂,从“独裁者”变成服务者,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使学生量力而行,尽力所为地确立目标,心满意足地收获成果。

1.2.2 成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

在民主、宽容的课堂气氛中,能和教师同练同乐,学生会很兴奋,能够自主地学习,探究地尝试,坦诚地研讨,能充分发挥潜能和智慧,尽力展示自己的才华,分享和教师之间情感和想法,心理上也得到支持和帮助,师生之间的距离被拉得很近。

2. 制约学校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因素

2.1 传统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束缚了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

当前的课程改革缺乏相应的师资配备,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并没有对师范教育(体育专业)进行相应的改革,缺乏一种实际的人才储备。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上位培训体系———师范教育,至今还沿用着课程改革之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传统的“体育课”改成了“体育与健康课”,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增加了“健康课”的内容,但是相应的师范教育却没有增加相关内容的学习,直接导致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困难。

2.2 教学资源的匮乏限制了体育教师教育的开展。

在全国的中小学学校中,大都存在着教学设施,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这样学生就丧失了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受到了影响,严重遏制了教师创新意识的发挥,给体育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学校自身的体育教师人数不多,没有形成一定的研讨氛围,教学仍为以往的按部就班的模式,给新课标的推行带来了困扰。开发学校的教学资源成为新课改下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

3.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策略

3.1 实施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校本培训”以教师培训为主体,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以学校为培养单位,对教师进行资源的再分配,加强各学科间的交流,使有效的教育资源更好地被利用;组织体育教师开展课题小组,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使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同时实现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3.2 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实施区域联动教师发展策略。

“区域联动教师发展策略”就是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或业务部门在一定区域内的协调组织作用和独特的资源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和交流,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有效弥补以校为单位进行的教师培训的不足,以实现区域内教师共同发展的工作策略。

4. 与时俱进: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策略

4.1 重视对体育教育专业的配套改革。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该实现四个转变,即课程结构上实现由“刚性结构”向“弹性结构”的转变,增强学生选课的自主性;课程形式上实现由“重外延”向“内涵与外延并重”的转变,强调课程综合化;“术科”的课程目标上实现由“运动训练取向”向“教学能力取向”转变,突出运动技术教学能力;“专业课”的课程内容上实现由“理论课与实践课彼此隔离”向“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贯通”,重视体育教学案例的诊断分析。

4.2 重塑体育教师专业化基点,构建和完善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

体育课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如何教’知识和能力”,这种技能应该是体育教师的专业性所在,因此就应该成为体育教师专业新的发展基点。体育教育学类课程是体育教师获得这种知能并实现其专业发展中“不可替代性”的理论基础。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在于“体育教育”,相应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支撑课程即专业课应该为体育教育学类课程。体育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或培养专业化的体育教师的理论前提,而且这种理论支撑和指导并不局限于本科阶段,而是贯穿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

4.3 实现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由“扩容”向“升级”的模式转型。

“升级”型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强调两点:一是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应该以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更新为主,重视现代体育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而且这往往是培训者的特长与优势,以那些技术性的因素如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手段为辅,这方面培训者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常常不如被培训者;二是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必须贯穿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关注体育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体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体育教师。2003年6月,教育部颁布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该方案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施行,与此相应的《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等一系列体育专业新教材也在酝酿和重新编写过程中。但相比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要求和期望而言,体育教师专业改革与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杨启亮.体验智慧: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境界[J].江西教育科研, 2003, (10) :3-6.

[2]佐藤学.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王健.体育专业课程的发展及改革[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55.

[4]白文飞, 徐玲.北京市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途径[J].继续教育, 2002, (6) :36-37.

[5]谢维和.教师培训:补充还是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 14 (1) :17-22.

[6]顾渊彦.体育课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7]黄汉升, 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 2003, 10, (2) :1-4.

[8]周连锦.新、旧体育教师的根本区别在哪?[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1:66-67.

中小学新教师 篇8

1.学生观。新课程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由以往重教书轻育人的学科本位的观念改变为以人的发展为本位。还要认识到: (1)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成长中的人, 需要教师的指导, 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基础, 有自己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性格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

2. 课程观。新课程观强调民主、开放, 强调要有教师参与开发。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 更是“体验课程”。因此, 课程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教育内容和意义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从而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的变革和创新。因此, 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这样, 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过程, 而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3. 教学观。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启发, 实现教学相长, 共同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交往与合作能力

1. 与学生的交往合作。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 对学生来说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来讲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知识的理解。上课不是生命的耗费和牺牲, 而是自我实现。小学数学教师要与学生更好地交往与合作。

2. 与其他教师的交往合作。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化, 它需要教师之间更多更紧密的合作, 这样才能完成课程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教师之间的综合。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同其他年级、同一年级其他班级数学教师加强交流与合作, 同时也要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与合作。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要尊重其他教师的劳动, 维护其他教师的威信。 (2) 小学数学教师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互相学习, 互相交流, 共同提高。 (3) 与不同年级的数学教师及其他学科的教师要密切配合, 注意教育教学的统一性、连贯性, 齐心协力培养好学生。 (4) 要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 取长补短。

三、小学数学教师要有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的融合, 这种融合成为学生获取数学信息、探索数学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数学知识的工具。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 信息技术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比如:目前数学教学中最流行的辅助软件《几何画板》, 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 既能创设情境, 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 所以,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

四、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教育研究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要成为数学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就必须具备教育研究能力。如何培养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呢? (1) 小学数学教师要有解决问题的意识。小学数学教师要有不怕问题和困难的精神, 敢于面对问题, 敢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挖掘问题的意义, 并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2)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 (3) 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研究和开展研究。因此, 要提倡开展行动研究。不断对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提高教育质量。

五、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堂调度能力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 (1) 要具有数学教学设计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和数学学习的不同需求, 以及对数学学习的情感状态等。同时要分析教材, 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联系, 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开发课程资源, 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安排学生参与一定的数学活动。 (2) 教师要有营造良好学习气氛的智慧和能力。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要从以往完全由教师讲解例题, 学生模仿、练习的传统方法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 教师的责任主要就在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气氛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 因此, 要求教师要尊重、热爱、了解学生, 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 积极与学生沟通、合作, 灵活机智地化解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多给学生鼓励,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3) 教师要有应变能力即教育机智。对课堂中突然出现的问题, 教师要能迅速作出判断, 并及时加以解决。同时, 教师还要认真观察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绪, 学生的反应, 随时调整、组织自己的教学。

六、小学数学教师要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数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答案的开放性, 教材的范例性, 课程的综合性, 课堂的开放性、不确定性等等都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学习, 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促进自己素质的全面提升。数学新课程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拓展知识面: (1)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 (2) 要通过报纸、杂志、网络信息等收集有关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 (3) 要不断学习数学史、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学习数学在相关学科中的应用。 (4) 要不断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 (5) 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促使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相融合,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就是教师具备通过学习和实践使自己的思想、业务及人格不断发展趋于完善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就能不断学习、实践, 很快适应新课程的变化, 并能抓住新课程改革的难得机遇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谈谈农村小学新教师的成长 篇9

1 城乡结合促协作

通过组建城乡教师集体,有效的制度和管理促进城镇与乡村学校之间的教师资源互助,帮助农村小学新教师的快速成长。

(1)组建制度。要以建立适合的团体作为以后进行研讨、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在组建过程中要依据地域、学校现状对城市乡村学校进行区分,组成学校管理体系,在这个基础上,组建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等不同的成长体系,引导新教师积极地参与活动。

(2)开展活动。活动的项目主要有:(1)举行集体备课。从现状看来,一般采取四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要以学科为单位在理论知识基础上研讨教学的思路、基本流程和疑难问题。(2)举行交流会。学校还可以定期举行观摩课、表演课、研讨课等开放课堂,以此提高农村小学新教师课堂实施能力。(3)参与研究课题。农村小学新教师对课题研究难度较大,理论认知不够,对此,可以让示范学校的优秀教师承担课题,其余教师参与研究,对课堂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提高农村小学新教师的研究和认知能力。

2 紧抓课例促进沟通

我们应该重视新教师职前培训和入职培训,尤其是入职培训这一阶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反思是新教师教学生涯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入职培训将为新教师从职前教育到在职发展起一定的过渡作用,同时,它还扮演着“帮助教师进入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专业发展期”的角色。(1)选择课题范围。由于每个新教师工作的范畴大有不同,所以选择课题范围要贴近自己的工作性质,懂得在大量的教学课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课题,这就需要充分的考虑。(2)提供典型案例。进行课例分析必须提供有价值的、能让新教师力所能及分析的课例,由教研室提供的课例,学校骨干教师深入课堂发现的课例,新教师个人整理提交的在课堂上、批改作业中成功或失败的课例。(3)研讨探索方法。初级阶段应该采取观课例后提问题的方式帮助新教师确定分析课例的方向。第二阶段则通过开展勤读书刊和提供资料库的方式帮助新教师读书和查阅资料,并且,新教师结合有关资料和已有的教学经历自主分析。第三阶段以教师论坛、专题研讨、个人博客等形式交流个人的反思体会,促进教学的思考。第四阶段以专家进行点拨评析、专家课堂或讲课录像的方式,帮助新教师内化对课例的目标及理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发挥课例分析在新教师发展和提升理念中的作用。

3 教师写作促反思

写作虽不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但通过自然流露的写作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大大加强了新教师教学中的自信。针对新教师时间与任务紧迫的现状,应该把引导新教师日常写作作为重点,同时不断提高写作的质量。(上接第63页)师要有写学术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那样的格式与文采,但要有较高的理论作为基础,并且要求教师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发生的真实事例、教育心得、教育语言的探索等未基础进行思考、总结。因此,教师写作的内容除了课例分析外,大部分是要求教师写好教育工作的札记、教学过程的实录和教学设计的分析思路等等。

(2)反思——评课先是执教者反思。反思的内容主要有:(1)备课中哪些环节的设计感到最满意,还有哪些疏漏;(2)教学设计与上课进程是否吻合;(3)课堂中哪些环节的教学最成功;(4)对某些突发事件处理得怎样;(5)学生的预期达标度与实际是否有差距,原因何在,怎样改进?然后议课。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等有关理论,对照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对本节课的是否体现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定立、教师的行为、学生的学习、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状况进行评析。通过议课,使听课与上课的教师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听课者与上课者的交流、研讨,对新教材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了每位参与新教师的教学实能力。在新课程培训中,充分发挥新教师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要求新教师面对新课程,自己设计成长目标,制订发展计划,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开展“六个一”活动:读一本教育理论书、写一万字的学习笔记、设计一节课、上一节研究课、写一个教学案例、参与一个新课程的课题研究。让每位新教师与新课程同发展,与学生共成长。

4 档案管理促成长

农村新教师的教学经历是教师人生发展和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的发现、思考、困惑、探索,都有可能形成新教师的成长经验,变成促进新教师成长的无限动力。然而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而就是通过建立新教师个性化、专业化的成长档案管理,非教师写作与教学反思。通过新教师对教学的记录与反思,从经历转变成经验,从而转变成新教师的有价值的教育思想。

(1)自我成长记录袋。教师的成长记录袋就是农村新教师要懂得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阶段性的内容,时期性的感悟,还包括成长性的记录,参加各类教学活动的心得体会等记录并整理成册,设计成案。学会思考与自我反思,吸取优点。由于新教师承担的工作性质、教学的经历、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在档案的内容上反应的侧重点自然会各不相同,但最关键是新教师自我记录有效的、真实的成长历程。

(2)成长记录的形式。对于新教师成长档案的建立不下于考虑容易保存和善于充实内容,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档案夹的形式,把整年来所有积累的材料通过筛选,装订成册。另一种是档案卡片的形式,主要是对过程性材料的补充积累,以利于新教师随时更换添加、调整补充档案的内容,为新教师制作档案册创造条件。首先是编写成长档案目录,其次提供观摩样本,对骨干教师培训建立规范的档案模式,这样足以能够保证成长档案的质量。

(3)完善自我成长的制度。良好的新教师成长档案,一方面是新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记录,另一方面是实现新教师交流的有效资源。也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采取分层建立的方式,引导每位农村新教师都积极参与。要为县市级教学主力军和各学校业务骨干建立丰富,雄厚的档案。对于老教师可以不建立成长记录档案,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以档案夹的形式总结教师个人的成长、心得。二是进行集中展出评比。通过展出不仅能够强化教师的成就感,也能丰富和互补教师交流的资源,通过评比、彼此的阅读、学习和欣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农村新老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提升。

当然,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新教师培训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而深入,因此,进一步探索如何提高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实效性,道路绵远而漫长。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农村小学跨学段任教人数增多、跨学科任教现象普遍、片完小任教居多。试用期新教师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境况:由于对小学生的不适应,对教材的不熟悉,导致新教师学历与能力的背离:角色转换准备不足、教育实践缺乏指导、教学适应困难重重。本文立足现状,正视困境,从新教师问题出发,从教育教学实践入手,构建了新教师培训学习板块,发挥各镇中心校的校本优势,以突出新教师在指导师帮助下面向教学实践。

关键词:农村小学,新教师,成长与发展,教师成长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

[2]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

小学体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 新课程

【分类号】G623.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的几百个地区进行实验。从各实验区反映的情况看,老师们热情高,劲头足,课程实践起步好,发展的势头也好。课程实验正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策略、新的课程文化、正展现在我们面前。如何走进新课程是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随波逐流不行,因循守旧也不行,袖手旁观更不行。教育部一位领导说,此次课改,成也师,败也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调整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倡导师生共建课程文化,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当务之急。的确,实施新课程,不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且必将改变教师生活,实现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改革就是变革,在变中求新,在变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了走进新课程,教师们应有哪些转变呢?本人有一下几点看法:

一、教育理念要变

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还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是以被动式接受性学习为主,还是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是基于“定论”、“事实”的传统的学习方式,还是批判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这是新旧教育理念的分水岭。教育理念的变化,必将带来教学重心的转移,即由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还是选择教学方法,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 ,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

二、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体育教师将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中,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能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积极地旁观,让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或积极地看,积极地听。同时,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各种情况,并考虑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支持。②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热情更加高涨。③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所以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职能主要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学习体育的能力,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便利,为学生服务,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成功喜悦。

(二)体育教师由居高临下转变成“平等中的首席”。

传统教学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体育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体育成绩的判定者,而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虽不太规范、但却完全正确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成“平等的首席”。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教与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三)体育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转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生身体健康的形成,是一个全面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发展,要尊重其多样性、尊重其创造性。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具有以下特点:①其职责是培养教育所有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②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尽量地给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并尽量公开地评價学生的学习结果。

三、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改变原有单一、陈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基本是灌输——接受,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引导教学方式改变,其具体表现为:①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②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③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④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四、评定学生成绩方式的转变

(一)体育成绩的评价应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自己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内能。

(二)可以有一至二项的考核项目,但形式可变,学生可选择,考核的等级可以以年级的整体水平制定,如此可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突破。现代教师面对这样的挑战,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做适应性的变化,才能适应新时代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中小学新教师 篇11

1、更新基本教学理念

1.1、新课程标准指导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 呈现开放的特点。

在目标的统领下, 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技能, 加强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生活实际反映现代社会的联系。通过多样化,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 促使其终身意识的形成。

1.2、体育课堂是民主的课堂

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 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 应当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互相尊重, 真诚交往, 共同探求, 交流体验。

1.3、关注学生差异

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 学生在身体条件, 兴趣爱好, 运动能力, 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体育教师要把这种差异当成一种财富, 有针对的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意识, 发展自己的潜能, 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点进行运动, 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1.4、《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要求教师掌

握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体育教育本身是一种鲜活的创造性劳动, 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新思想, 新理念、掌握新信息, 不断改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 形成新的教育思想。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又要发展学生心理品质, 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 即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堂实施的全过程。

2、课堂教学的革新

2.1、制定好教学课件, 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依据。

新课程根据健康三维观, 体育自身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趋势, 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教师不要把运动技能教学作为专门运动技能的掌握, 而应结合实际, 重点提高学生兴趣, 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2.2、搞好课堂教学评价, 是搞好课改的关键。

课堂教学更注重口头评价。并要随时对课堂教学当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引导纠正, 对学生活动加以评价鼓励, 对有关的知识要加以渗透, 教师的评价是全方位的, 不能局限于技能评价, 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口头评价能、驾驭课堂能力。

3、有耐挫心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3.1、新课程标准是一种人性化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首先要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其次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一切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思想, 充分调动学生运动参与意识, 要求课堂教学必须营造愉悦气氛, 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由单向知识传授过度向情感互动过度;由一味指责失误向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过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价值特性, 运用情感的感染性、情境性, 培养学生的品格情感, 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向往、知识的追求和能力的培养, 真正做到“育体”和“育人”的结合。

3.2、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由教师为主体向学习为主体转变, 突出“以师为导”、“以生为本”的思想, 着重突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强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开拓创新精神培养。

4、没有深而广的知识储备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知识是永久的财富, 是无穷的力量

4.1、学习理论基础知识。

就必须将练习动作设计得合理, 各种练习组合得恰当, 运动负荷安排得合适。因此, 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和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4.2、学习专项理论知识, 不断提高专项理论水平, 制定出符

合专项特点的教学训练计划和具体要求, 使教学训练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功效。

4.3、学习体育相关学科知识, 如体育管理学, 体育未来学、体育与健康知识等等。

如果在新兴学科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 是很难担任当代学校体育工作的。

5、结论与建议

新课程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彻底改革, 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课程价值的重大调整。同时也对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时间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因为新课程与教师变化发展是统一的。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分析法;分析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体育教师面对改革的做法以及观念上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师,教学观念

参考文献

[1]胡飞燕.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的转化[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 :80-82.[1]胡飞燕.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的转化[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 :80-82.

上一篇:微晶玻璃建材下一篇:高职院校网络德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