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概念与分类

2024-10-07

文化产业的概念与分类(共6篇)

文化产业的概念与分类 篇1

一、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消费与生产的两个视角

20世纪末以来, 一些原本被称为文化产业的经济部类, 包括广告及营销、广播与电视、电影、因特网、音乐、印刷及电子出版、影视与计算机游戏等, 又有了一个新的名称, 即创意产业。英国政府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创意产业的名义政策性推动其发展的国家。1997年, 布莱尔首相组建了创意产业特别小组, 着手推动这一新兴经济形态的发展, 使得创意产业概念深入人心。英国在这一领域的成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世界各国随之纷纷效仿, 创意产业得以风靡全球。

关于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二者的关系有很多论述, 有人主张文化产业包含创意产业, 也有人认为创意产业是更大的范畴, 文化产业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人认为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与多媒体等新技术的融合, 是更新、更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类型。然而, 这些论点大都带有学者主观倾向的色彩, 没有从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两个概念所涵盖的意义出发, 没有回顾二者产生的历史过程并解释二者的差异, 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本文将通过回顾两个名词产生的历史, 分析两个词汇被创造的原因。主张二者是从相对的视角出发所定义的相互交汇的产业部类。文化产业是从消费者 (需求) 角度出发, 创意产业是从生产者 (供给) 角度出发, 二者的交集可以称为文化创意产业, 是那些生产过程中人的创造力发挥主要作用, 产品以精神价值为主的行业。

二、“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概念产生的历史及辨析

(一) 文化产业

社会学家赫斯蒙德霍 (Hesmondhalgh) 在《文化产业》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一书中对文化产业概念的产生和演变做了较为详细的回顾。20世纪40年代, 社会理论界法兰克福学派的两位德籍犹太哲学家阿多诺 (Adorno) 和霍克海默 (Horkheimer) 在《启蒙辩证法》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一书中首先使用文化产业一词批判美国资本主义的民主社会:如果说美国资本主义民主社会的生活不像德国的那样野蛮、恐怖, 也是空虚的、表面的。根据他们的观点, 文化已经完全丧失了乌托邦的批判, 因为它已经被商品化, 变成了买卖的商品。文化和工业是相对的, 但是在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中两者一起倒塌, 形成了文化产业 (culture industry) 。这类产业被认为价值主要来源于象征意义而非功利主义的属性。

由于广播、出版等各种文化产业遵从着不同的逻辑, 莫兰 (Morin) 、于埃 (Huet) 和米耶热 (Miège) 等法国社会学家在吸收了阿多诺等人的“文化产业 (culture industry) ”概念后, 考虑到这一领域是各种文化生产形式的综合体, 广播、出版等各种文化产业遵从着各自不同的逻辑, 将其由单数变为了复数的“文化产业 (cultural industries) ”。同时, 他们还反驳了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其他观点, 指出:首先, 在文化生产中引入工业化和新技术, 确实导致了商品化, 但是它同时还导致了令人兴奋的新方向和创新。文化的商品化是一个矛盾的过程, 不是简单的文化悲观主义。其次, 资本主义对文化的侵入是有限的、不完全的, 不像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所认为的文化已经输给了资本, 卷入了“工具理性”的系统。

赫斯蒙德霍指出定义文化产业概念的困难来源于“文化”概念的复杂性。如果按照广义的人类学的意义:文化是不同人群的总体生活方式。那样所有的产业都是文化产业, 因为它们都包括了生产和消费文化。事实上, 文化产业的概念是基于一个更为狭义的文化概念:文化是进行通报、转载、经历和研究的符号系统, 借此社会秩序得以维持。文化产业就是那些直接进行社会意义生产的机构 (包括盈利的公司, 也包括政府组织和非盈利机构) 。赫斯蒙德霍认为文本是象征意义和功能性之间的一个平衡, 它更加注重意义而非功能。根据文本可以将文化产业概括为核心文化产业和边缘文化产业。其中核心文化产业是指关于文本 (歌曲、故事、演出) 的产业化生产和销售的行业, 具体包括广告和市场营销、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印刷和电子出版、电视和网络游戏。这一定义得到了经济学家马库森 (Markusen) 的赞同, 称其为目前定义文化产业最好的概念。

地理学家斯科特 (Scott) 对文化产业给出的定义则更为明确, 他认为现代文化经济是那些产品和服务的主观意义或更狭义的观念价值高于使用价值的部门。因而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这样一系列的部门:娱乐、陶冶、信息产品的服务业 (比如动画、音乐、印刷媒介或博物馆) ;用来满足消费者展示个性、自我肯定和社会炫耀 (例如时装或珠宝) 的产品制造业。

赫斯蒙德霍所提到的文本更注重意义而非功能性, 和斯科特定义的文化经济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强调文化产品或服务的观念价值大于使用价值, 都是从消费角度出发定义经济部类。

(二) 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这一名词最早在澳大利亚产生, 但是真正产生广泛影响、流传开来却发起于英国。创意产业的定义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种:一种是将创意产业看作文化产业的另一种提法, 因而它也是从消费者 (需求) 角度出发, 强调个人的创造性和观念价值, 以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凯夫斯 (Caves) 给出的定义为代表。第二种从生产者 (供给) 的角度出发, 强调人的创造性的贡献, 以英国政府、经济学家霍金斯 (Howkins) 、城市学者佛罗里达 (Florida) 的界定为代表。第三种将创意产业看作新媒体技术与原有的文化产业的结合。

1.文化产业的新提法

凯夫斯定义创意产业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或单纯的娱乐价值的部门, 包括书籍、杂志印刷业、视觉艺术 (油画与雕刻) 、表演艺术 (戏剧、歌剧、演唱会、舞蹈) 、有声唱片、电影和电视节目, 以及时装、玩具和游戏等。这一定义与前面提到的赫斯蒙德霍、斯科特对文化产业的定义, 无论从分析的视角, 还是界定的内容来看都是一致的, 因而凯夫斯定义的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没有差别, 只是一种新提法而已。

2.创造性发挥主要作用的经济部类

英国文化部2001年创意产业报告中定义创意产业为“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巧和天分,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应用, 可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英国政府的定义将人的创造力放在定义创意产业的首位, 但是其界定的创意产业部类包括广告、电影、电视等, 却没有将科技创新行业 (比如研发机构) 包括进来。

与此相反, 霍金斯 (Howkins) 认为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造活动几乎没有区别。科学和艺术都试图想象并描绘现实的本质和意义, 都经历了思考和创造的过程。区别在于他们为什么这么选择, 怎样展现他们对世界的想象, 怎样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简单说, 创造是相同的, 而创造的产品是不同的。他认为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小组将创意的概念变得与它通常的定义相差很多。本来这一小组将所有基于创意、产生并处理知识产权的行业都叫做创意产业, 但是, 由于文化部门希望强调他们自己对英国总体经济的贡献, 很快将创意产业的范围局限于那些具有艺术和文化意味的行业和一些计算机和电子业, 把知识产权改为局限于版权, 对专利权、商标权和设计版权则不予重视。英国政府的定义包括了那些有意向吸引政府注意力并获得资助的行业 (比如社区艺术) , 去除了那些有意避免政府注意力的行业 (比如报纸的出版业) , 导致了概念的混乱。霍金斯认为创意产业的最佳定义是工作中智力占优势, 产出是可交易的知识产权的行业 (霍金斯原文中没有“可交易的”这一条件, 但是他在《创意经济》一书中, 明确提出像商业秘密这类知识产权不能交易, 因而不能单独成为产业, 更不能成为创意产业。也即这里所说的只有产出的知识产权可以交易的行业才能称为创意产业) 。包括广告、建筑、艺术、手工艺、设计、时装、电影、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研发机构、软件、玩具和游戏、广播电视、视频游戏。与英国政府的定义主要区别是增加了研发机构这一科技创新产业。

金元浦指出霍金斯为创意经济所下的定义有不少优点, 为确定一种给出的活动是否属于创造性部门提供了一种有效而又一致的方式。创意产业依赖于知识产权的国家强力保护体系。通过界定创意部门, 霍金斯避开了该职业的性质是否有创造性这一潜在难题。

美国城市学家佛罗里达 (Florida) 是从职业的角度定义了一个创意阶层, 而这些阶层从事的工作, 被看作创意产业。他认为创意阶层是那些从事创造有意义的新形式的社会成员。这一阶层包括两个组成部分:超级创意核心和创意人才。超级创意核心 (Super Creative Core) :计算机和数学方面的职业、建筑和工程、生命、自然和社会科学、教育、培训和图书馆、艺术、设计、娱乐、运动和媒体。创意人才 (Creative Professionals) :管理、商务和金融、法律、医疗保健和技术、高端销售和销售管理。

显然, 佛罗里达的创意阶层比霍金斯的创意产业范畴更广, 所有那些需要高度智力参与、需要人的想象力和智慧的行业都被涵盖了。

3.新媒体技术发挥主要作用的经济部类

澳大利亚昆士兰技术大学的坎宁安 (Cunningham) 反对英国政府把文化产业归结为创意产业的做法, 认为二者是有区别的, 并对两个概念作了区分。他认为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之间无疑具有关联性, 但认为它们之间存有差异, 创意产业正在试图描绘出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即从被资助的“公共艺术”和广播时代的媒体转变为对创意新的和更广泛的应用。创意产业是一个相当新的学术、政策和产业论述范畴, 它可以捕捉到大量“新经济”企业的动态, 这是诸如艺术、媒体和文化产业等词汇所无法做到的。哈特利 (Hartley) 的看法与此有些相似, 他认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试图描绘知识经济中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 创意艺术 (个人天赋) 和文化产业 (大范围上的) 在概念和实践上的会合。

新媒体技术在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等创意产业的核心部门中的作用并不突出, 同时“创意产业”这一名词本身强调了人的创造性, 将信息技术看作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可能是偏颇的。

(三)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源于我国台湾。台湾跨部会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英国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定义, 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创意与文化积累透过知识产权的形成与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 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邓晓辉认为“文化”二字使得该产业的内涵更加清晰, 因为单纯“创意”二字, 并非一定要与文化关联, 只要是产生新思路、新潮流、新产品的思想活动都是创意, 甚至生活中也处处有创意, 而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了该产业的产出是以文化内容为核心的产品与服务。显然, 邓晓辉的解释与本文前面的观点是近似的, 即“创意”是从生产的角度对产业的概括, “文化”是从消费的角度加以概括。“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二者的交汇, 综合了两个角度, 是定义我们通常所特指的广告、艺术、电影电视等行业最明确的概念。

三、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概念的统一

有学者认为环境不同, 创意产业概念也应该不同, 因此应该构建本地区或者本城市特色的创意产业概念。马库森等却指出定义清晰的文化经济概念以便科研、政策制定有可比性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赞同应该有统一的创意产业概念。因为一方面统一的概念使不同研究成果真正具有可比性, 避免了相关政策的混乱;另一方面, 统一的概念必然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上, 有助于深化对文化经济的认识。

要想获得统一的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概念, 首先要放弃学者的主观认识, 寻找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必然是整个社会的标准, 不是某个机构或个人主观制定的。知识是对创造力全部的概括。在现代社会, 知识的价值是经由法律通过知识产权的形式加以实现的, 它的获得是社会认定的结果, 是全社会的统一标准, 也是惟一标准。因而, 霍金斯从产生知识产权的角度定义创意产业无疑把握住了这一关键, 其创意产业的概念也最富逻辑性和一致性。从广义上讲, 知识产权无非两种形式, 要么是科技的, 要么是文化的。因而, 创意产业也必然包括两个范畴:科技创新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遗憾的是, 霍金斯看到了它们的共性, 却忽视了两者的差异。从生产者 (供给) 角度看, 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创造性上也许没有根本不同;然而, 从消费者 (需求) 角度看, 消费者在消费他们所创造的产品——科技产品和服务 (使用价值) 和文化商品和服务 (观念价值) 上可能很不相同。

笔者认为,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区分出一个狭义的创意产业和一个广义的创意产业。广义的创意产业和霍金斯的定义是一致的。狭义的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交汇, 即文化创意产业, 可以定义为工作中智力占优势, 产出是专利权以外其他可交易的知识产权 (版权、商标、设计) 的行业, 具体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和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电视和广播等行业或部门。

注:图中文化相关产业是指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文化产品制造和社会文化娱乐服务业等, 它们与文化相关, 但是是否属于文化产业又存在争议 (因为很难说观念价值是否高于实用价值) 。

文化产业的概念与分类 篇2

产业链的思想来源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但是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分工。马歇尔将分工扩展到企业与企业之间, 强调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的重要性, 可以称为产业链理论的真正起源。而明确提出产业链概念的是我国学者傅国华。现实中产业链原理应用越来越广, 学者对产业链的关注也越来越密切, 但是与此很不协调的是产业链理论还远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目前国外对产业链的研究甚少, 大多涉及的是价值链、供应链等领域。从Emerald和ProQuest数据库检索来看, 国外学者侧重于从企业的角度, 研究企业的纵向整合或者企业跨组织资源组合问题。国外学者经常用“供应链”、“企业网络”这些术语, 几乎没有出现“产业链”这个词, 也没有将产业链作为一种单独的经济组织形式来加以理论化, 而是将它严格地分解到企业和产业这两个层次中 (邵昶, 李健, 2007) 。国外研究立足于企业, 侧重于价值链、物流链、功能链、信息链的角度进行经济学分析, 偏向微观与中观的结合。但迄今为止, 国外没有将产业链视为独立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研究重心局限于产业链的具体表现形式 (程宏伟, 冯茜颖, 张永海, 2008) 。另外, 根据王云霞, 李国平 (2006) , 刘贵富 (2006) 通过EBSCO的检索结果来看, 产业链研究目前在国外属于空白。

近年来, 关于产业链的国内研究越来越多, 但是众多学者多是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对产业链相关的部分理论进行了论述, 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理论体系。

1 产业链相关概念研究现状

1.1 产业链的定义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多从不同角度, 根据自己的研究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出发, 对产业链进行了定义, 见仁见智的观点有很大差异。

1.1.1 将产业链局限于同一产业内部

在定义产业链的时候, 很多学者将产业链局限于同一产业内, 认为产业链是在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等经济活动中, 由不同分工的企业形成经济技术联系, 将经济活动、经济过程以及生产阶段或经济业务按照次序链接起来的链式结构 (周新生, 2006;王云霞、李国平, 2006;陈晓涛, 2007) 。

根据经济学中标准的定义, 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是有密切替代关系或竞争关系的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而产业链既涉及不同分工形成上下游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又伴随着知识、技术等的传递, 因此并非仅指某种最终产品所在的产业, 产业链应该是跨产业的一个概念, 单独一个产业无所谓产业链。

1.1.2 与供应链雷同

洪勇, 苏敬勤 (2007) 认为产业链是围绕特定产品或服务所开展的一系列产业活动 ( 生产或服务活动) 的链接。此外, 曹芳, 王凯 (2004) , 郁义鸿 (2005) 以及蔡宇 (2006) 等在界定产业链概念中提及链内信息流、物流、资金流, 认为产业链活动涉及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 但将产业链内活动集中于产品生产以及服务的提供, 而别的活动以及别的部门都是为这些产业活动进行服务的, 处于次级地位, 并且在定义产业链过程中习惯性地将产业链界定为以企业 (或行业) 为单位纵向的关联集合。

2001年我国发布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 (GB/T18354-2001) 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 涉及将产品更新换代或服务提供给最终客户的上游或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供应链中涉及的节点企业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 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 以资金流、物流和商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我们认为产业链不仅重视产品或服务等实体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还将链内的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若产业链仅关心链内产品或服务的投入产出关系, 则与供应链无异。产业链包含了供应链, 产业链将产品与服务等的投入产出关系与知识、技术等的交流反馈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本质上产业链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 通过知识的分工和知识共享创造递增报酬, 为顾客创造价值, 产品的生产联系和由此产生的物质流动只是产业链的外在表现形式 (刘明宇, 翁瑾, 2007) 。而供应链理论是站在企业物资供应、物品流通的角度, 从经济、均衡、连续的视野研究如何实现企业之间的物资供应, 以保障其物流通畅、生产有序和经济高效 (蔡宇, 2006) 。此外, 产业链内不仅包括产业基于技术经济联系的纵向供需关系, 还包括了横向的产业配套关系 (刘, 聂锐, 2007) 。

1.1.3 与价值链雷同

产业链是建立在波特价值链基础上的、由不同产业的企业所构成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 并具有独特的价值增值功能。很多学者将产业链等同于价值链, 邹昭烯 (2006) 认为进行企业价值链分析时, 要把企业放到产业价值系统中一起考虑, 而产业价值系统一般被简称为产业链。张铁男, 罗晓梅 (2005) 认为产业链是以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 是各产业在产品生产、流通等过程中形成的由各不同的职能部门构成的一个功能链式结构模式, 并且具有分工、价值增值以及循环性等特点。

价值链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学者米切尔·波特 (Porter, 1985) 在《竞争优势》中提出的, 他将价值链描述为“一个企业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及维护其产品的各种活动的集合。”随后, 价值链概念有所发展, 突破企业界限, 发展成为相关企业之间通过分工协作实现价值增值的链条。产业链的一个显著功能就是价值增值, 但两者有明显区别: (1) 研究范畴不同。价值链关注的是产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流程, 产业链同时还关注价值创造中各组成部门的相互关系与结构, 即包括了供应链的基本内容 (蔡宇, 2006) 。 (2) 研究侧重点不同。从本质上来说, 价值链是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总和, 而产业链是这种活动的载体, 但是产业链内进行的又不仅仅是价值创造活动, 还有知识传递、信息交流反馈等。 (3) 评价标准不同。价值链是以货币形态来表明产业发展规模和企业之间协作及竞争关系, 而产业链则是以区域范围、企业数量、生产规模、产品多少等来反映产业发展和协作竞争关系 (刘尔思, 2006) 。

1.1.4

与产业集群、战略联盟雷同刘贵富, 赵英才 (2006) 认为产业链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某一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及相关企业, 以产品为纽带, 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 联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姚平, 梁静国, 陈培友 (2007) 认为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 由于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 (或竞争潜力) 的企业, 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产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 其实质是建立在价值链理论基础上用于描述具有内在联系的企业集群结构。刘尔思 (2006) 在认为产业链是在产业集群内形成的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集群以及相关的关系, 也将其局限于产业集群内。集群的生命力在于产业链, 即产业之间的实质性关联, 只有基于产业链的空间集聚, 才能形成产业集群。但产业集群不等于产业链, 一个产业集群不可能仅仅承载一条产业链, 一条产业链不一定聚集在一个产业集群中 (蔡宇, 2006) 。

产业链与战略联盟虽然都是在利益共享基础上形成的优势互补的分工协作关系, 但是它们的形成“动机”不同。战略联盟是现代企业竞争的产物, 它是指一个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与其他企业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松散式网络化联盟。而产业链立足于更好地配置资源, 整合链内相关产业 (企业) 优势及资源, 战略联盟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某一企业的战略目标, 而与其他企业组成联盟, 产业链则囊括了产品和服务生产所有相关的职能部门, 重视链内知识、技术、信息、产品、服务等的交流反馈。

除上述学者的观点外, 还有许多学者在文献里提及产业链概念,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根据上述分析, 本文认为产业链既是产业或企业分工合作的产物, 是基于最终产品生产需要和最终用户需求而向上下游或旁侧延伸的企业集合, 是由不同产业领域企业组成的包括原材料或零部件生产与供应、产成品生产和营销及服务、全过程物流和信息流及知识 (含技术) 流等在内的所有活动的链式集合, 产业链包含了价值链、供应链、知识链等。

1.2 产业链研究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 产业链的分类有很多种, 众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论述了产业链的分类。例如, 根据产业链内部企业之间供给与需求依赖强度可将产业链分为资源导向型产业链, 产品导向型产业链, 需求导向型产业链, 市场导向型产业链4种类型 (李心芹、李仕明、兰永, 2004) 。根据企业之间的主要关系和契约形式可将产业链模式划分为市场交易式、纵向一体化式、准市场式、混合式4种类型 (吴金明、邵昶, 2006) 。按照产业链的形成方式可以分为技术推动型、资源带动型、需求拉动型、综合联动型4类;按照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地位, 产业链又可分为王国式产业链、共和式产业链以及联邦式产业链;按照产业链的形成机制, 可将产业链分为自组织形成的产业链 (市场交易式) 和他组织形成的产业链两类 (刘富贵、赵英才, 2006) 。郁义鸿 (2005) 将产业链抽象为由两个相关产业之间或相邻市场之间的关系, 将这类关系分为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纵向关系和并行产业之间的横向关系两类, 并按照纵向关系的两产业中上游产业产品是纯中间投入品, 纯最终消费品以及既可以作为中间投入品又可以作为最终消费品3种情况将纵向关系分为Ⅰ、Ⅱ、Ⅲ三类。此外将横向关系中下游厂商为生产者且两种中间产品是严格互补的情况归为第Ⅳ类 (若下游厂商为销售者, 则视为是Ⅰ+Ⅳ型) 。

此外, 还有学者从产业链的层次范围角度、产业链的生态属性、产业链伸展的范围和内容、产业链涉及的内容、产业链上其它节点产业 (或业务) 之关系等角度对产业链类型进行划分 (刘贵富、赵英才, 2006;周新生, 2006) 。

1.3 产业链的构成要素及形成机制研究

1.3.1 产业链中的要素研究

产业链内部既包括实体存在的企业、产品, 也包括企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等, 其共同构成了产业链要素。

(1) 对产业链内节点的研究张铁男、罗晓梅 (2005) 认为产业链内存在一个或几个与其他环节关联度较大并能形成产业链核心竞争能力的主导环节, 主张用灰色聚类法将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互选为参考数列, 以产业产值为基础, 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 随后确定产业链发展中的战略环节。刘贵富, 赵英才 (2006) 认为产业链是围绕核心企业创建的, 核心企业在产业链中具有信息交换中心、物流集散调度中心以及资金周转中心等作用, 并论述了核心企业应具备的影响力、研发、商誉等条件以及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的合作模式以及核心企业对产业链的管理与控制。

刘刚 (2005) , 韩菁、贾建锋、陈希 (2006) 则将产业链中的企业节点看成是知识的节点, 分析了链中不同企业的作用、知识特性、知识转移, 建立了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模式, 运用Nonaka的SECI模型分析了产业链知识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过程。

与上述不同的是, 刘、路正南 (2007) 从节点企业的另一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将本身已是产业链上的一个节点但生产能力很弱的企业, 以及有潜力转变为节点企业从而填补产业链上缺失环节的企业称为隐形节点, 将两者分别定义为弱质型隐性节点和潜在型隐性节点。利用隐性节点理论来判断产业链的完备性和低水平重复问题, 有利于挖掘潜在型隐性节点, 构建完整的产业链。这一概念的引入, 使产业链研究更为全面和严谨, 也为现实中构建和完善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 对产业链内关系的研究刘富贵, 赵英才 (2006) 将产业链中上下游节点企业间的关系分为结构关系和行为关系, 结构关系包括纵向一体化、纵向约束和企业联盟, 行为关系则是通过契约形式进行约束。分析了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形成过程和评价方法, 论述了节点企业间的知识流动和节点企业融入产业链的多种方式。

李丹, 郑志安 (2005) 认为主导产品是产业链价值和能力的外在表现, 是产业链各环节的连接器, 选择好产业链主导产品能够提升企业、产业链乃至区域的竞争力。从市场因素、经济效益、进入壁垒、关联效应、政策因素、社会生态效益以及比较优势角度选取了21个指标, 运用德尔非法确定权重, 建立模糊隶属函数, 以河南省奶牛产业链鲜奶产品为评价对象, 其他乳制品为对比对象, 得出的结果与现实贴近度为0.85。

1.3.2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

吴金明、邵昶 (2006) 认为产业链是由“点”与“点”之间的供需链, “点”与“线”之间的企业链, “线”与“线”之间的空间链以及“链”与“链”之间的价值链4个维度有机组合而成的链条。它起源于社会分工, 并在交易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引起产业链组织深化, 继而在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进行对接, 然后从微观维、中观维、宏观维以及对接机制维对产业链形成4维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市场交易式、纵向一体化式、准市场式以及混合式四大产业链模式, 整体论述了“4+4+4”模型及其应用并将产业链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抽象优化, 但是没有对产业链形成依据进行具体分析。吴金明、黄进良、李民灯 (2007) 则认为产业链内部是“3+3+3+3”的形成机制:产业“龙头”、产业“七寸”和产业“配套”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与此对应, 形成的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核心企业”与“关联企业”三类企业及其在产业链培育中的“需求拉动”、“创新驱动”和“双向传导”三类机制。产业链中存在的创新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 由此, 形成了“3+3+3+3”的机制。

刘明宇, 翁瑾 (2007) 认为产业链是分工逐步深化的结果。随着迂回生产链条的延长, 生产分工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 生产协作由企业内部的权威协调发展到企业间的社会分工协作, 最后形成了产业链。

1.4 产业链的功能及应用研究

龚勤林 (2004) 认为产业链经济活动必然落脚于一定的经济空间, 同时, 经济活动的优势区位指向决定了产业链一般都要跨越某一特定地区的界限, 配置到不同的经济区域。因此, 可以将产业链作为既能推进地区合作又能协调地区利益, 发挥地区优势的载体, 各个地区以市场为基础探寻自身优势产业链环, 实现产业链的空间布局优化和产业链在地区间的延伸是治理市场壁垒和统筹区域发展的有效途径。

孙庆峰 (2004) 运用产业链理论, 阐述了汽车产业链的构建思路。王兴元, 杨华 (2004) 运用产业链理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形式、性质、类型等进行了具体分析, 并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产业、企业的作用。刘贵富 (2006) 认为从企业和产品视角看, 论产业链有整合效应、集聚效应、竞合效应、协同效应、品牌效应五大效应;从产业视角考察有增值效应、学习效应、创新效应;从区域视角考察, 有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李敏、李涛 (2007) 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视角分析中国制造企业的价值增值路线, 认为中国应利用技术创新、自主品牌和设计创意3条路径, 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 提高盈利能力和水平, 并带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洪勇、苏敬勤 (2007) 将对产业发展效益和升级态势有重要影响的只有其中若干关键环节定义为核心产业链, 结合核心技术链, 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产业与技术发展的特殊模式, 即“产业发展拉动技术进步”模式, 即先从发达国家引进相关技术, 建立相应产业, 通过对引进技术的学习消化, 基于产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拉动进行创新, 推动新产业的发展, 并结合华松公司案例进行基于核心产业链构建核心技术链的具体分析。

此外, 王凯、赵绪福、韩纪琴、王桂霞、李德杰、赵建军、廖忠群、杜惠平、卢明华、吴元新等学者运用产业链理论对现实中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

1.5 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及发展趋势研究

孙理军等 (2006) 认为传统行业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实际上是通过产业组织的持续变化和价值创新保持产业增长, 是一个动态过程, 经历了基于产业集聚的产品系列化阶段、集群化企业间的分工和产业集成化阶段、基于全球生产交易的产业模块化阶段、基于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技术的产业网络化4个阶段。

陈晓涛 (2007) 认为从产业链角度看产业生态化过程也是产业链延伸的过程, 文章推导了产业生态化下的生产函数, 结合产业链技术融合过程探讨了产业链技术融合对产业生态化的影响。认为产业生态化通过产业链延伸提高了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和服务价值, 将废料沿产业链进行循环利用, 减少了生产耗费, 达到剩余物质最小化, 最终达到了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杨蕙馨等 (2007) 认为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分工, 分工制度安排的优化与产业链稳定性有密切关系。文中把分工制度安排分为3类:企业分工、准一体化契约分工和市场分工。产业链中主要包括纵向一体化、纵向契约关系和纵向分离3种纵向关系。不同的纵向关系产生了不同的分工制度安排, 实质上就是进行分工制度安排的优化以提高产业链的稳定性。对3种关系及其之间的转化进行了具体分析后, 运用成本收益比较分析了产业链分工制度安排的选择, 最后论述了产业链分工制度安排的整合, 并将前文中假设放宽, 讨论了交易成本变化以及市场结构变化时的分工制度安排。

程宏伟等 (2008) 认为资源、资本与知识之间的互动构成产业链演化的内因, 外部环境的变化构成了产业链演化的外因。以企业为主体, 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整合, 是根据产业链内生逻辑, 企业间相互合作, 在资本与知识的驱动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包括内圈由点到线的纵向整合, 中圈由线到面的横向整合以及外圈由面到网的侧向整合。

1.6 产业链绩效评价研究

郁义鸿 (2005) 基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 运用供给需求的均衡, 对其划分的4种类型在帕累托最优下的社会福利和产业链效率基准进行了考察, 但该考察属于静态, 且所假设的完全竞争市场, 依据的帕累托最优等与现实情况存在差距。

2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产业链表现出来的是产品与服务等的“链接”和“衍生”, 以知识、技术、信息等的交流反馈为内在元素, 核心是实现“供应”过程中的“价值”创造和增值, 是组织生产, 实现价值增值的有效形式。本文虽然对产业链进行了界定, 但对产业链的形成机制以及绩效评价等只进行了相关研究成果的阐述, 并未进行深入研究。

摘要:在分工逐步深化、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 产业链作为组织生产的特殊形式, 越来越受到理论界重视, 并逐渐成为产业经济理论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产业链定义、类型、形成机制等层面对产业链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述评, 以咨学界参考。

家禽免疫的概念与分类 篇3

1 先天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指家禽生来就已具有的对某种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抵抗能力。

1.1 防御屏障

皮肤、黏膜、腱鞘、肌膜、浆膜等的屏障作用以及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1.2 吞噬作用

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细菌的作用, 并能将其消化溶解, 阻止其增殖传染。

1.3 组织抵抗力

胃液、胆汁、血液和淋巴液以及其他器官组织的分泌物, 均含有多种非特异性的抑菌、杀菌及协助加强吞噬作用的物质。例如泪液、唾液、卵清中的溶菌酶, 能杀死溶解多种细菌。血清中含有一种耐热性的β溶解素, 也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补体则是血清中具有类似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 当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其他激活因子时, 可以被激活而表现出杀菌及溶菌能力, 起到补助和加强吞噬细胞和抗体防御能力的作用。补体约占血清蛋白总量的10%, 含量稳定, 不因实施免疫而增多。

1.4 种属不感受性

家禽由于种属和遗传素质的差异, 生来就对某些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缺乏感受性。这种不感受性有时也与日龄有关。

2 获得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是家禽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刺激而获得的免疫能力。

2.1 非特异性抵抗力

非特异性抵抗力主要包括炎症反应和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2个方面。

1) 炎症反应可产生于机体各部位的组织和器官, 以红、肿、热、痛、机能障碍等变化为特征, 同时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等全身反应。这些变化的产生实质上是机体与致炎因子进行抗争的反映。致炎因子作用于机体后, 一方面引发组织细胞的损坏, 使局部组织细胞显现变性、坏死;另一方面, 诱导机体抗病能力增加, 益于清除致炎因子, 使受损组织得到修复, 从而使机体的内环境以及内环境和外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均衡。

2) 机体细胞或培养细胞在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的作用下, 产生一种低分子可溶性糖蛋白, 当这种蛋白进入其他未感染的敏感细胞后, 可诱导该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 阻碍病毒的复制, 这种物质就是干扰素。干扰素不仅具有抗病毒作用, 而且还能抑制其他细胞内病原体 (如胞内菌、原虫、立克次氏体等) 及肿瘤的生长。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高效多能, 毒副反应小, 在家禽病毒性疾病防治及抑制肿瘤生长等反面应用广泛。干扰素的缺点是注入机体后存留时间短, 半衰期仅为7~11 min。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筛选和合成理想的干扰素诱生剂, 其中利用基因工程生产干扰素取得重大进展。

2.2 特异性免疫

家禽在生长过程中接触过某种抗原物质, 机体会对侵入体内的这种异物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应答反应, 从而对该抗原物质产生免疫记忆, 若该抗原再次入侵机体将会出现强烈的免疫反应, 大大加速了家禽对该抗原物质的排斥和清除过程, 这种反应称之为特异性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反应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严格的特异性和针对性;二是免疫期长短不一。免疫期的长短与抗原的性质、刺激强度和频率及家禽本身的免疫系统功能强弱有关, 短则1~2周, 长者可达数年, 甚至终身免疫。

特异性免疫按照其作用机理分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局部免疫3种。按照其获得免疫力方式不同, 特异性免疫又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 天然被动免疫。天然被动免疫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母源抗体所产生的母源免疫力, 是雏禽通过种蛋从母禽那里被动传递过来的, 不是雏禽自身产生的。母源抗体在保护雏禽免受早期感染方面十分重要。但同时也给雏禽免疫程序的安排和实施带来困扰, 这是由于雏禽阶段使用的弱毒活苗在母源抗体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会被中和, 导致免疫失败。因此, 雏禽进行新城疫、禽流感等传染性疫病的首免时间, 应根据母源抗体水平测定的结果而定。

2) 天然主动免疫。家禽受到饲养环境中某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后, 无论是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显性感染, 还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 禽群中的病愈禽、耐过禽和带菌带毒禽, 都会对该病原微生物产生程度不同的免疫能力, 这种由于自然感染而诱发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我们称之为天然主动免疫。

3) 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是指将经过多次大剂量免疫或自然发病耐过的禽血清或卵黄液人工注射给未免疫或免疫失败的禽群, 使其获得对特定病原体的抵抗力。人工被动免疫免疫期短, 一般为2~4周, 且有传带其他病原的危险, 临床使用时应慎重。高免血清和高免卵黄只能作为免疫失败时不得已而为之的亡羊补牢措施, 切莫盲目生产、销售、使用, 更不能企图用这类产品来取代疫苗的免疫功能, 否则将后患无穷, 得不偿失。用其它家畜 (如马、羊等) 制备的异源性高免血清可避免传播禽类传染性病原体的危险。

浅析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 篇4

创意源自于英文词汇“create”,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创意”包含两层意思: (1) 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 (2) 提出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学术界对“创意”进行了多个视角的界定, 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 创意指由于价值的非异化特性, 引起生产及组织的有机的复归。总之, 创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 能引起并指导实践活动。创意特殊就特殊在它是新颖性和原创性这两种属性的统一, 缺少一个就不是创意。

创新与创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创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 他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四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简言之, 创新是实践活动, 是通过已经存在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东西的一种手段。可见, 创意强调的是思维和想法不是行动和结果, 而创新强调的是执行和实践。所以创意是创新的开始, 创新始于创意。

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1. 文化产业。

最初出现“文化产业”这一术语是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 可以译为文化工业或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的定义成: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 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由此可见, 文化产业是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这四个特征的产品及其相关服务。美国主要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界定的, 一般只说“版权产业”。日本把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称之为“内容产业”。2003年9月, 中国文化部制定颁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化产业是指文化部门所管理和指导的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004年, 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集合。根据这个标准, 把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尽管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不同, 但文化产业的两个基本特征不变:第一, 必须能够生产和销售, 带来经济效益;第二, 生产的是精神消费品, 追求异质性与个性。所以, 文化产业是生产、销售与人们精神消费商品相关的产业。

2. 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是作为英国的一项国家产业政策理念而诞生的。1998年, 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在报告中指出:创意产业 (Creative Industries) 是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行业。英国文化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其《创意经济———人们如何从思想中创造金钱》一书中认为, 创意产业是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 认为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这四个部门共同构建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澳大利亚学者斯图亚特·坎宁安在其论文《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含义》中认为, 创意产业是一个相当新的学术、政策和产业论述范畴。它可以捕捉到大量新经济企业的动态, 这是诸如艺术、媒体和文化产业等词汇所无法做到的。

中国最早关于创意产业的权威定义, 出现在《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 该规划明确“创意产业具体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 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 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 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 主要包括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几大类。随后, 广州、深圳、重庆、西安等城市相继提出了自身城市的创意产业发展思路。国内一些学者如胡晓鹏在其《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的解读和思考》中认为, 从更广义的角度看, 创意产业也是创新产业它在客观上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标志性产业, 创意产业的边界将涉及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富有创新度的任何产业。厉无畏在其《创意产业导论》一书中认为, 凡是由创意推动的产业均属于创意产业, 把以创意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或缺少创意就无法生存的产业称为创意产业。尹宏在其《现代城市创意经济发展研究》中认为, 创意产业是现代城市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 是生产创意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3. 文化创意产业。

在世界范围内, 中国台湾是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 其在2002年制定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中认为,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积累, 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 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随后, 中国香港地区沿用了这一概念, 并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之一进行大力的政策扶持。中国大陆最早使用文化创意产业的是在北京市的“十一五”规划中, 文化创意产业被描述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 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 以知识产权实现和消费为交易特征, 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所谓文化创意产业, 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 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 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显然, 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结合创造产值的过程。

三、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 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

从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看, 创意产业脱胎于文化产业。虽然文化要素是创意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文化产业也成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文化产业决不等同于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是更强调它的创造力和创新性, 更重视文化的创意对其他产业的融合渗透, 它比文化产业有更广泛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创意产业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一种超越。有数据分析表明, 目前以设计服务、咨询策划、软件研发等行业为代表的科技类创意产业的销售收入占到整个创意产业销售收入的85%左右。创意产业主要是指创意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产业, 而文化产业主要指文化内容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产业。创意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手段, 同时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 文化内容往往是创意的结晶, 以创意为特征的文化原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2. 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

事实上, 许多专家往往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概念作为可以互相替代的概念来使用, 但它与文化产业不是简单的同义词, 更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方面, 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产品与传统文化产业中的产品存在区别, 体现在其中的“创意”上, 它们有与传统文化产业联系的地方, 但不包含在其中;此外, 文化创意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上游, 是对传统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重组, 是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融通的产业概念。另一方面, “文化产业”更多地强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 而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对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 创意是其核心启动力。一些经营文化产品, 提供文化服务行业或产业, 比如电影院、书店、画店、印刷厂、大剧院、电视台、互联网等行业或产业, 由于涉及原创的因素较少, 只能归属于文化产业。但是, 电影制片、出版、作画、文化演出、电视节目制作、动漫制作、互动游戏软件制作等等这些行业, 具有原创性且能形成知识产权, 故属于文化创意产业。

3. 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具备原创性质, 能够形成知识产权, 从而具有创意产业的一般属性。相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强调文化价值、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意产业更为强调个人的创造力的实现。其实, 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的子范畴, 是以创意产业中以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精神体验为本质特征的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 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感受, 赋予一般产品以差异化的精神体验, 从而获得超出物质形态的体验附加值、审美附加值、知识附加值等文化附加值。创意产业关注创意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利用具有原创性和新颖性的创意, 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创造差异化的、其他产品不能提供的新体验, 包括物质体验和精神体验。由此可知, 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非物质性。通过文化创意带来的差异化的精神体验与由科技创意带来的差异化物质体验相比, 前者所能创造的产品价值增值的空间远远大于后者, 因为一件产品物质体验的价值, 即使用价值是有限的, 而精神体验价值是无限的。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和奢侈品价格远离价值, 产品承载的精神体验价值远大于产品本身的实用价值, 成为身份、地位和生活品质的象征。

参考文献

[1]张京成, 李岱松, 刘利永.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2]王齐国.张凌云.文化产业园区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1.

[3]蒋三庚, 张杰, 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集群[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36.

[4]曾磊, 张杨.中国文化 (创意) 产业发展浅析[J].经营管理者, 2010, (5) .

[5]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

[6]http://www.studa.net/jingjililun/100110/13570569-2.html.

在分类与比较中建立“方程”概念 篇5

教材中的例1, 一架天平两边平衡, 左盘放了两个标有“x”的物体, 右盘250克。抽象出式子:2x=250

例2, 小丁丁身高为y, 站在25厘米高的小木凳上正好与身高173厘米的爸爸一样高。得到式子:y+25=173

例3, 给出如下图:

得到两个式子:x+7=12, 3y=12

如果只是在给出几个例子之后就直接揭示等式与方程的定义, 学生的理解是肤浅的, 虽然其过程会一帆风顺, 但这样的教学显然苍白无力。正当我苦苦思索, 如何丰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 有机会参加了一次教学研讨活动, 教学内容是圆的认识。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很多生活中圆的例子, 力求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圆。课后一位专家在点评中说, 本节课给出的全部是圆的例子, 学生的理解不一定深刻, 而如果引入椭圆的例子, 通过对比, 学生更加容易建立圆的概念。受此启发, 我联想到在建立方程概念的过程中, 也可以引入一些非方程的例子, 让学生在比较与辨析中建立概念。在教学中, 我采用了两次分类与比较,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数学概念。以下是我的两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 抽象数学式子。

1. (课件播放) 神舟七号太空行走的画面。

师:成功实现太空行走,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更让我们骄傲的是, 展示国旗的航天员穿的这套航天服是由我们国家自主研制的。

呈现桶装纯净水图片, 问:如果用五桶纯净水的重量与这套航天服的重量来比较, 你觉得谁更重呢?

出示数据:纯净水每桶20千克, 航天服一套重120千克。比较的结果是______。

问:现在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他们之间的轻重关系吗?

板书:20×5<120或120>20×5

(用活动卡片贴在黑板上, 下同)

追问:到底需要几桶纯净水才和一套航天服的重量相等呢?

大家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 (板书)

2.看图列式。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列一个式子?

对于教材中的例1, 我改编如下:

(课件演示) 右盘先放100克的砝码, 天平向左倾斜, 说明什么?

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此时天平的状态。2x>100

要称出物体的重量, 天平应该怎么样?那该怎么做?

右盘加100克砝码, 天平仍然向左倾斜, 2x>200

再加50克砝码, 天平平衡了, 说明了什么?

现在让你用一个式子表示此时天平的状态怎样写呢?2x=250

环节二:引导分类, 揭示方程概念。

黑板上这么多的式子, 你能想办法给它们分分类吗?

(为每个小组预先准备好与板书同样的小卡片)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尝试分类。

第一次分类:

学生讨论的结果一般有两种分类标准, 即:连接符号或者是否含有字母。

师:我们先来研究按照连接符号分类的方法, 请一位代表到前面来把这些卡片分分类。

按照这种分类方法, 每一类式子有什么区别呢?

中间能用“=”连接, 说明等于号的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出示:表示两边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用红色粉笔圈出所有的等式, 并板书。)

第二次分类:

师:如果把这些等式再分分类, 你可以怎么分?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操作小卡片。

请学生上来操作卡片, 交流分类标准。

师:前面我们学过字母可以表示数, 这里字母表示的数不知道是几, 也可以叫做未知数。引出方程概念并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用黄色粉笔圈出所有的方程, 相应的地方完成板书。)

问:那么究竟什么是方程呢?方程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我的思考:

文化产业的概念与分类 篇6

随着Web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 Web应用的质量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Web应用的测试已成为软件测试研究的重要内容。Web应用具有异构性、分布性、并发性、平台无关性等特性, 使得对Web应用软件的测试要比对传统软件的测试更加困难。另一方面Web应用软件开发周期短、更新速度快。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条件下进行高效的测试, 这给软件测试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

基于规格说明的软件测试因其与代码的无关性, 在Web应用测试中日益得到重视。Web应用导航模型是Web应用软件规格说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描述了Web导航中所涉及的元素及其相互关系, 用模型化的方式表示Web应用复杂的链接关系和交互关系, 便于测试用例的生成。关于Web应用导航模型, 国内外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 如HDM方法、UME方法、OO-H方法等[1,2]。分类树法[3,4]是软件测试常用的方法, 是分类划分法[5]的扩展。分类树法采用组合的方式生成测试用例, 但所得到的测试用例集一般比较庞大。文献[6,7]提出在分类树法中添加约束, 以限制测试用例的数量。在分类树中增加约束关系, 利用分类树编辑工具 (CTE) , 可以避免无效测试用例[8,9]。文献[10]将分类树法应用于Web服务测试, 利用约束关系和CTE得到有效的测试用例, 但没有根据覆盖标准对测试用例集进一步优化。文献[11]提出应用每个选取一次和基本选取的方法选取测试用例, 但没给出具体的方法和相应的工具, 且这两种方法缺乏灵活性, 不能根据工程的具体需要灵活选取测试用例。在实际的测试过程中, 由于时间和资源有限, 不可能做到充分测试, 因此有必要对生成的测试用例集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优化。

形式概念分析FCA (Formal Concept Analysis) 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软件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Sampath[12,13]应用FCA削减user-session集, 以生成较小的测试用例集。Pin Ng[14]提出应用FCA整合UML场景序列, 确认需求。Susan Khor[15]应用FCA组织遗传算法产生的数据, 生成测试用例。本文应用FCA, 按照给定的覆盖标准, 对用分类树法从Web应用导航模型生成的测试用例集进行精简, 并给出了一个自行开发的测试用例自动化选取工具。

1 形式概念分析

FCA (又称概念格) 理论基于概念和概念层次的数学化表达, 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 [16]。

定义1 称 (U, A, I) 为一个形式背景, 其中U={x1, x2, …, xn}为对象集, 每个xi (in) 称为一个对象;A={a1, a2, …, am}为属性集, 每个aj (jm) 称为一个属性;IUA之间的二元关系, IU×A

对于形式背景 (U, A, I) , 在对象子集XU和属性子集BA上可以定义一对对偶算子:

X*={a|aA, ∀xX, xla}

B*={x|xU, ∀aB, xla}

其中, X*表示X中所有对象共同具有的属性集合, B*表示共同具有B中所有属性的对象集合。

定义2 设 (U, A, I) 为一个形式背景。如果一个二元组 (X, B) 满足X*=B, 且B*=X, 则称 (X, B) 是一个形式概念, 简称概念。其中, X称为概念的外延, B称为概念的内涵。

定义3 设 (U, A, I) 为一个形式背景, (X, B) 为概念, 定义偏序关系:

(X1, B1) ≤ (X2, B2) ⇔ (X1⊆X2) ⇔ (B1⊇B2)

形式背景 (U, A, I) 根据偏序关系所生成的格称之概念格。

例如, 设有形式背景 (U, A, I) , U={x1, x2, x3, x4}, A={a, b, c, d, e}, I由表1给出, 值1表示它所在行的对象具有它所在列的属性, 0表示不具有。

该形式背景共有六个概念:c5 ({x1}, {a, b, d, e}) , c2 ({x2, x4}, {a, b, c}) , c3 ({x1, x3}, {d}) , c4 ({x1, x2, x4}, {a, b}) , c1 (U, Ø) , c6 (Ø, A) 。为了方便描述, 将其简记为 (1, abde) , (24, abc) , (13, d) , (124, ab) , (U, Ø) , (Ø, A) , 其概念格如图1所示。

2 分类树法

分类树法根据规格说明将输入域划分成若干个子域, 再将子域的取值分成不同的类, 根据取值类之间的结构组合得到测试用例。应用分类树法确定测试用例的基本步骤为:

1) 根据规格说明确定与测试相关的若干个方面, 称之为分类;

2) 应用分类将输入域划分成若干个子域, 称之为类;

3) 由分类和类的关系表生成分类树;

4) 从分类树中选出测试用例。

下面应用实例说明分类树法确定测试用例的具体过程, 实例来源于上海大学科研处管理平台中的论文管理模块。该模块有教师和管理员两类用户。提供给教师的主要功能有:查询论文信息。论文分为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两类。管理员的主要功能有:增加、删除和修改论文信息。实例的导航模型如图2所示。

导航模型中根据用户不同的输入选择进入不同的页面, 用户的输入选择可以作为分类树法划分分类和类的依据。由此得到实例的分类和类及约束关系如表2所示。

运用工具CTE-XL可以由表2得到此实例的分类树及其测试用例, 如图3所示。

为了方便描述, 按表2中的标识表示。由于期刊论文与会议论文的操作不完全相同, 所以在表中的相应标识ti不相同:

T1:t1→t3→t6→t10

T2:t1→t3→t6→t12

T3:t1→t3→t6→t14

T4:t1→t3→t8→t10

T5:t1→t3→t8→t12

T6:t1→t3→t8→t14

T7:t1→t4→t5→t9

T8:t1→t4→t5→t11

T9:t1→t4→t5→t13

T10:t1→t4→t7→t9

T11:t1→t4→t7→t11

T12:t1→t4→t7→t13

T13:t2→t3→t6→t16

T14:t2→t3→t8→t16

T15:t2→t4→t5→t15

T16:t2→t4→t7→t15

这只是根据系统部分模块得到的, 如果根据实际系统, 产生的用例将会更多。下面按照覆盖所有功能节点并覆盖部分路径的标准, 应用FCA对上述的测试用例集进一步精简。

3 形式概念分析的应用

对于上面的测试用例集, 按照覆盖所有功能节点的标准, 令U={T1, T2, …, T16}, A={t1, t2, …, t16}。表3给出了这个实例中对象集与属性集之间的关系I。在表3中如果测试用例Ti包含tj (其中i=1, 2, …, 16, j=1, 2, …, 16) , 则第ij列为1, 否则为空。

由实例的上下文可以得到相应的概念格, 如图4所示。

记Bottom结点的深度为0, 每往上一层深度加1。规定当一个结点按不同路径计算有多个不同深度值时, 取这些深度中的最大值。若按照Sampath[12,13]的选取规则, 在深度为1的结点上每点选取一个 (多个则随机选择一个) , 则得到一个大小为10的测试用例集T′={ T1, T2, T3, T4 , T7, T8, T9, T13, T15, T16}。这种选取方法只考虑单个节点的重复性, 没有得到最精简的测试用例集。为了使选取的对象集能够覆盖所有的属性, 深度为1的每个结点必需保证至少有一个对象被选出, 应用贪心算法, 现提出如下新的选取规则, 称之为贪婪选取规则:

(1) 计算每个测试用例在深度为1的结点中出现的次数。为每个深度为1的结点选取一个测试用例, 若在前面结点的选取过程中该结点已有测试用例被选入, 则不再选入该结点的测试用例。将与被选取的测试用例出现在同一个结点下的测试用例出现次数减1。例如在上例中, 若结点c15中的测试用例T7被选入, 则将c15中的T10和c13中的T8, T9, T15, 的出现次数都减1;

(2) 若一个结点中有多个测试用例可供选择, 则选取在深度为1的结点中出现最多的测试用例。若出现的次数相同, 则随机选择一个。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实例削减后的测试集, T={T1, T3, T5, T7 , T9, T11, T13, T16}, 与Sampath的选取结果相比, 削减了1/5的测试用例, 并且仍然能覆盖所有的功能节点。

对于部分路径覆盖的标准, 如要覆盖路径:t1→t3→t6, 只须去除属性t1 , t3, t6, 加入属性 (t1 , t3, t6) , 其他步骤与功能覆盖标准类似。部分路径的多少可以根据工程需要和资源条件灵活选取。精简测试用例集可以由本文根据形式概念分析原理开发的测试用例精简分析器自动生成, 测试用例精简分析器接受文本文件形式的原始测试用例集和测试覆盖标准, 默认的测试覆盖标准为功能节点覆盖, 输出为文本形式的精简的测试用例集。图5中显示的是在功能节点覆盖的基础上增加了t1→t3→t6、t2→t3→t6两个路径覆盖的精简结果。

4 测试用例选取方法的有效性

4.1 覆盖的充分性

定理1 设 (U, A, I) 为一个形式背景, U={o1, o2, …, ok}, A={a1, a2, …, ak}, 概念集C={c1, c2, …, cm}, 在这个概念格中, 深度为0的概念集为Cbottom, 深度为1的概念集为C′={ci1, ci2, …, ciI}。若Cbottom=Ø, 任意的属性aiA都被U中至少一个对象所具有, 对象集U′={oi1, oi2, …, oih}覆盖概念集C″ (即对任意的概念cij (Oij, Aij) ∈C″ (j=1, 2, …, I) , 存在oikU′, 使得oikOij) , 则对象集U′覆盖属性集A (即对任意的aiA (i=1, 2, …, k) , 存在oikU′, 使得oik具有属性ai) 。

证明 对任意的aiAj, Aj为概念cj (Oj, Aj) 的属性集, 若cjC′, 即概念cj在其格中的深度为1, 根据U′的定义, 存在oikU′, 使得oikOj, oif具有属性ai, 若cjC′, 则存在cij (Oij, Aij) ∈C′偏序大于cj, 设oikOij, 根据格的偏序关系, 对象oik具有属性ai

由定理1可知, 对于测试用例集T={T1, T2, …, Tn}, 测试覆盖标准集C={t1, t2, …, tm}, 以T为对象集, C为属性集, 构建概念格。根据贪婪选取规则, 当bottom结点为空时, 在深度为1的结点上, 每个结点选取一个对象, 所得到的测试用例精简集T′={Ti1, Ti2, …, Tik}可以充分覆盖测试覆盖标准集C

4.2 精简结果的优度

贪心算法属于启发式算法, 设计算法容易, 所得算法复杂度低, 运行速度快, 一般都能达到局部的最优解, 在实际问题求解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提出的贪婪选取规则应用了贪心算法, 因此, 可以以较小的时间和空间成本代价, 得到较优的精简结果。

5 结 论

本文应用分类树法从Web应用导航模型自动生成测试用例。应用形式概念分析, 改进了Sampath的选取规则, 按照给定的覆盖标准, 对分类树法生成的测试用例集进行精简, 生成较小的测试用例集, 并根据根据形式概念分析原理开发了测试用例选取工具。进一步的工作是集成测试用例生成工具和测试用例选取工具, 提高测试效率。

摘要:Web应用软件开发周期短, 时间和资源条件有限, 要求有高效的测试。应用分类树法从Web应用导航模型自动生成测试用例, 并应用形式概念分析对生成的测试用例集进行精简, 在满足给定覆盖标准的前提下, 得到较小的测试用例集, 提高测试效率。

上一篇:做好安全生产下一篇:开设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