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

2024-12-26

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精选12篇)

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 篇1

摘要:版权保护被认为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制度和重要保障, 文章旨在对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理清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两者关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 可以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版权执法保护环境, 完善版权立法体系, 以及理顺市场模式等配合版权制度的尝试。

关键词:版权保护,文化产业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提出“以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为目标重要专项任务之一”, 由此, 探讨有效激励机制来加快文化产业升级, 从而带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在各个有效保护机制中, 版权保护可以促进文化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公认的事实,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媒体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有着巨大影响, 更使得版权法的适用成为必需。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均表现为各类艺术家的劳动成果, 他们创作出了文化产品, 并将这些产品传播给受众, 无论文化产品的内容还是其传播都受版权法保护。但问题在于, 我国版权在立法上虽已融入世界潮流, 但还有许多问题都处于探索和完善中。而我国在中共中央的文件中出现“文化产业”的概念是2000年左右。新型权利和新兴产业相互碰撞, 却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经验加以支撑。两者关系究竟如何?如何基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探讨版权保护的方法和路径?本文将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对这一问题展开进一步探讨, 以便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

一、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一) 文化产业的界定

2004年, 中宣部和国家统计局出台了《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 在统计学意义上首次对文化产业概念和范围进行了界定。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业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这一概念, 文化产业的范围包含三个层次, 即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核心层;以信息网络服务、游戏软件、旅游服务、广告、会展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外围层;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相关层。这一界定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文化产业链条, 即以创意产品为圆心, 产业价值链不断向外扩散, 形成一个文化圈层。

(二) 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关系概述

毋庸置疑, 加强版权保护, 完善版权法律法规并坚信能促进创作者推出新的文化和艺术作品, 这是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时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但学术界对于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这两者关系的认识似乎并不统一, 基本上可以分为“版权有益说”和“版权怀疑说”。

1. 版权有益说。

这种观点认为版权保护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作品而言, 复制和发行成本可能微乎其微, 但是创作的过程却不能忽略。作者在创作过程的付出, 以及对外的广告宣传, 都是一种成本, 这种成本必须以某种方式回收。版权保护则赋予了版权人对所创造作品的市场垄断权, 为作者进行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经济上的激励, 给版权人收回成本提供了可能。换句话说, 版权法通过支持创造性和交流性的活动, 有助于激励在政治、社会、审美等方面的创造性表达, 从而繁荣文化产业。在信息时代, 版权变成了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 对鼓励艺术家有着很大作用。

2. 版权怀疑说。

这种观点认为版权保护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影响不显著。版权保护甚至可能导致版权扩张现象的出现, 版权扩张的趋势则使未来作者自由发挥创造性空间变得比较困难;版权扩张的幅度越大, 后续作品作者挖掘先前作品的能力就越受到限制。另外, 加强版权保护还可能会增加公众负担, 损害公众言论自由的权利。版权怀疑论者认为, 版权权利弱化与利益分享理论可能是解决知识产权现今所面临的许多问题的一个新的理论模式。

不管在版权保护这一问题上有何种争议, 不可回避的一点是, 版权是一种所有权, 其依附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利益。对版权的恰当保护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两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在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中, 的确存在许多问题。笔者认为, 以下问题是我国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关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版权保护效果差强人意

在我国, 版权保护差强人意的话题已是老生常谈, 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 尽管版权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 但还是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依然故我, 随心所欲地上传和下载每天都在发生, 仿佛版权法律法规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这让业界有很大的不满。第二, 在我国, 还有很多作品仅停留在创作完毕的阶段, 未能得到商业开发。部分版权人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受版权法保护。换句话说, 很多作品都处于沉睡的状态。即便如此, 使用这些作品依然属违法行为, 需要进行寻找, 找到后经过许可并支付报酬即可免责。但关键问题是寻找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可能需要大量的成本。近年来已经有业界人士抱怨说难以寻找版权人, 作品使用后版权人突然出现寻求赔偿的案例。

由此看来, 与版权保护不尽如人意相关联的一个问题就是版权保护理念问题, 我们不懂保护别人的版权, 甚至不懂保护自己的版权。一方面, 守着国家高高的文化大山, 却不知如何开发;另一方面, 却任由别人的文化产品流入, 不仅攫取了大量经济利益, 还包括思想意识的侵占。因此, 除了民事赔偿、行政罚款之外, 对于版权侵权行为, 很多学者和业界人士认为还应该极力培养人们的版权意识。目前看来, 这些措施, 包括教育和宣传在短期内不能改变人们的版权意识, 也难以改变版权侵权猖狂的现状。

(二) 公共领域如何划分

虽然版权保护效果差强人意, 但因版权本身具有垄断性质, 权利人在行使权利过程中为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 极有可能以牺牲社会公共利益为代价来扩张垄断权利, 妨碍社会公众对作品的获取, 影响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乃至影响全社会知识资源的增长。美国《纽约时报》有文章称:“公共领域是一块伟大的试验田, 不应该让它走向终结”。界定版权垄断权力与公共领域的界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这是创作者与社会公共利益博弈的结果, 且与一个国家的版权保护状态有紧密关联性。

(三) 创作者能否最终获益

在知识产权的研究中, 有种趋势被加剧, 即把全部的知识产权难题归结于“激励” (incentive) 与“接触” (access) 之间的一种交换。只要解决这一问题, 其他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创作者能否最终获益就是被忽略的一个问题, 尚未被很多研究提及。实践中, 版权的实际拥有者往往是大型文化企业, 而不是创作作品的作者本人。大型文化企业资本雄厚, 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因此, 大家难免会担心, 《世界人权宣言》所主张的言论自由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参与权, 最终将变成少数企业的专利, 并迎合这些人的思维观念, 服务于他们的经济需要。

从经济学角度看, 版权保护创造了一种对抗无契约关系第三方的权利, 而作为该权利来源的法律契约是个人无法通过有效谈判达成和实施的。但经济学研究显示, 90%的艺术家只得到了各类版权收入的10%, 而10%的人得到了剩余90%的收入。有学者指出, “大多数文化产业都是这种胜者通吃的市场模式”。“本应属于全体艺术工作者的商业收益最终被其中的一小撮人攫取”。甚至《高尔斯知识产权报告》也不得不承认, “创作者通常只得到了音像制品版税的一小部分”。

或许我们还应该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文化领域的低收入问题, 那就是弹性化劳动关系的出现。一直以来, 艺术创作倚靠毫无保留的短期合同。与其他领域相比, 文化界更深切地感受到弹性化劳动关系所带来的变化无常、无保障问题。相当一部分艺术家的版权收入寥寥无几, 但正是这些人在各个领域孜孜不倦地创作或表演。即便收入很少, 也必须不停地创作或表演, 因为不为人所知就等于不存在。对于许多艺术家来说, 创作的紧迫感让他们忍受了这些不确定的条件。

三、配合现行版权保护制度的尝试

版权保护要“增强文化创新能力”, “促进版权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现行版权保护制度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对我国而言, 最恰当的方式可能是需要其他方式与目前的版权保护制度加以配合, 共同实现版权保护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最终带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这一目标。

(一) 加强版权执法

笔者认为, 针对目前我国版权侵权现象严重的关键不在于立法问题, 而在于现行法律法规的执行问题。我国关于现代版权保护的立法始于20世纪90年代, 2001年和2010年进行了修正, 自2012年开始, 我国版权法的修改再次展开。历次的修改使得我国版权法的保护内容接近于国际保护水平。但执法在我国是一个大问题, 也是一大难题。为了解决执法问题, 我们必须建立起追踪系统, 完善法律制裁机制。除了要尽量减少其社会危害外, 从经济学角度看, 是要考虑如何减少某种经济活动的收益, 因为一旦减少收益, 其热度也就相应降低。

(二) 完善版权公共领域立法

版权的公共空间在每个国家的版权立法中都存在, 其立法目的就是为了版权法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但是, 决定著作权人专有权的止境和公众获取作品自由的起点也是版权法的永恒困境。我国采用了列举式的立法方式, 将属于公共空间的内容在版权法中一一列举。笔者认为, 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 相对于盗版而言, 公共空间的划分在我国还并未显得那么重要。盗版的肆虐已经让公共空间的存在丧失了意义。但基于版权发展的长期考虑及立法的滞后性, 版权公共领域的立法同样势在必行。

(三) 规范市场环境

未来的竞争是技术、文化创新能力的竞争, 为此, 必须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

相适应的制度与观念。如果版权制度和现今市场模式不合理, 那么我们自觉有必要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曾写道:“渐渐地, 数字化将成为必然趋势, 令知识产品复制起来更加方便, 高价策略更难维系。因为, 我们必须找到顾及这一现实的经济贸易模式。”市场模式理顺后, 市场将会变得非常开放。文化工作者们可以摆脱文化巨头的困扰, 直接与受众进行交流, 受众也将能够根据自己的口味更加自由地选择文化产品, 无须再面对千篇一律的、表达了文化巨头口味的文化产品。

可以认为, 为了避免文化产业领域的大型企业的独占市场, 解决创作者可以获益这一问题, 必须在保持现有版权制度的同时, 确保在制作、发行和销售环节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垄断力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首先, 需要加强文化产业中的契约精神, 借助于版权法和商业惯例, 在作品的创作、发行、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均运用版权合同来加以规范。其次, 需要对文化市场上可能存在过度垄断的企业进行调查, 同时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进行修改, 引入多种不同的所有权规范条例, 以防止企业垄断文化产品的制作、发行、推广和销售。不管哪种行为, 摆在我们面前的都是两难境地, 版权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市场环境的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四、结语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 也应当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这众多法律法规中, 版权法居于重要的地位。因此, 深入研究版权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是深入版权保护、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对版权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两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ultural economics, copyright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ies[J]. (123)

[2]彭辉, 姚颉靖.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2 (3) .

[3][美]迈克尔.A.艾因霍恩.媒体、技术和版权:经济与法律的融合[M].赵启杉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美]威廉·兰德斯.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M].金海军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荷]约斯特·斯密尔斯.抛弃版权文化产业的未来[M].刘金海 (译)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6][美]安守廉.窃书为雅罪[M].李琛 (译) .法律出版社, 2010.

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 篇2

记者 颜维琦、曹继军

2013-4-30 5:40:00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30日 01 版)光明日报上海4月29日电(记者 颜维琦、曹继军)随着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涉及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诉讼日益增多。记者近日从上海市高级法院获悉,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海法院一、二审涉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受理数量和审结数量均超过7000件。涉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占上海法院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总数七成以上,涉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占该院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总数的9%左右。

上海市高级法院副院长陈立斌告诉记者,在案件审理中发现,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在知识产权的运用、管理和保护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权利人防范风险意识不强,因管理缺失而引发的纠纷较多,专业化法律服务机构建设水平有待提高。陈立斌介绍,为有效制止侵权和惩处犯罪,上海法院在相关民事侵权案件中依法提高赔偿金额,在刑事案件中依法加大处罚力度。

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 篇3

关键词:社会;民间文化;保护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着非常久远的发展历史,而在如此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下了大量的民间艺术。[1]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种类多种多样,可以说它不仅是我国的一大笔无价财富,更是整个社会与国家的凝聚力的重要表现。[2]但是现今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做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与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1民间文化艺术

我国之所以拥有如此种类繁多的民间文化艺术是因为在很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与传承的。在这大量的民间文化艺术中,物质文化数不胜数,而非物质文化也是丰富多样的,人们熟知的包括音乐、皮影以及刺绣等。从某一个角度来讲,多种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我国文化事业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也正是凭借着这一坚实的文化艺术基础,我国的其他文化才能得以继续传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文化事业也实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自和谐社会构建以来。[3]在这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文化都得到了人们的大力弘扬与传承,营造出了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实际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自身有着十分特殊的价值,不仅仅是表现在文化上,更表现在对人们的思想上。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多种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遭遇到了生存与发展威胁。

2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1)资源力度不够。尽管最近几年我国相关部门都提起了对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视力度,但是在这一产业的人力与物力投入上仍然不足。[4]这一不足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即1)相关研究人员对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视逐渐淡化,也正是如此对这一产业所进行的资源挖掘也就停滞不前了。2)研究民间文化艺术的人才十分缺少。3)相关部门与社会组织等对民间文化艺术的资金投入非常少。正是由于上述三方面主要原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现今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的开发层次明显降低,而且对这一重要产业也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不论是在人力还是在资金问题上都存在问题。除此之外,用于民间文化艺术开发的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顺利发展。

(2)法律保护机制不健全。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多种多样,要想得以全部继承就必须要对其进行保护,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法律保护制度还不够健全。[5]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政府部门就开始针对民间文化艺术制定了相关的文物保护机制。随后,在八十年代提出了《文物保护法》,这一法规实施之后的几年后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又对其作了修改。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制度的施行在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未针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制定相关的规范。现今,我国的民间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仍然十分小,这对这一产业的未来进步来说未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3)群众参与度低。从早时期开始,我国政府便一直关注着保护,而且其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但是事实却是尽管如此,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作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群众参与其中的意识始终非常薄弱,更别提对民间文化艺术制度的了解了。经过调查之后笔者发现,现今仍然有不少的群众认为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只是政府部门单方面的事。[6]与此同时,甚至有一些比较有成就的艺术爱好者把自己的成品转送他人,这就更加加剧了群众无法参与其中的情况,这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来说都是一大阻碍。

(4)娱乐活动和民俗旅游的冲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业余生活也在逐渐变得丰富多彩。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对业余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民间文化艺术自身的特殊性,民间文化艺术逐渐朝着退出广大群众业余生活的趋势发展,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人来说,对类似于戏曲之类的民间文化艺术没有很大的兴趣,有些甚至出现了反感心理。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民俗旅游的重视与投入力度,其目的就是进一步传承并发扬我国的民间文化。然而事实上部分开发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肆意破坏民间文化,而这些不仅不能够为民间文化艺术提供保护,甚至会进一步恶化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

3保护并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方法

(1)完善法律保护机制。实际上现今很大一部分国家都针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制定出了法令与规范。尽管我国政府部门也早已开始了对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然而站在立法的角度来看却仍有不足。目前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破坏问题正在逐渐扩散,而且民间文化艺术的破坏情况也没有较大的改观,因此,在最短的时间内健全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制度,尤其是建立针对性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法案对我国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提高群众参与度。在民间文化艺术保护问题中,群众的参与十分重要。借助提高公众参与的针对性措施,为公众参与制定出详细的、实践性较强的行为规范。对此可以通过已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来举办各类适于群众参与的文化艺术节。这样一来,广大群众便能够对民间文化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为这一文化事业的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教育。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有了快速、稳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宣传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出科技的力量,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与广大群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例如,借助互联网或者是电子广播、小电视广告等通讯方式,将文化艺术的发展历史、精华在广泛宣传至公众,从而加深其对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了解。

4结束语

现今,我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已经表现出了稳定的增长趋势,而要想保证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要做好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的,而民间文化艺术又在文化事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大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力度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参考文献:

[1] 姜建春.民俗旅游对民间文化的负面影响[J].泰山学院学报,2010(4):1213.

[2] 程嘉宏.对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1718.

[3] 袁丹,雷宏振.我国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2):190193.

[4] 王星渊.媒介融合背景下落后地区的文化艺术产业困境及对策研究——以甘肃省媒介融合及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为例[J].开发研究,2013(5):6265.

[5] 潘小龙.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之路[J].广西经济,2013(1):37.

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 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困境与出路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说

文化创意产业, 也被称为版权产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概念首次出现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指出, 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 是利用个人的创造力和技能来获得企业的发展, 以及那些通过知识产权发展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我国一些学者和政府部门也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一般性的界定。有学者认为, 文化产业是指对产业的收集、存储和提供相关的信息的再现、发行、传播的信息产业。也有学者认为, 文化创意产业就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类似或密切相关的产品、服务的企业。

笔者认为,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应用为基础, 从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应用的基础上实现财富创造的行业。因此, 在文化产业中但凡可以通过创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 都可以称为文化创意产业。总之,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一种文化作为资源、创意作为手段、产业链是生产营销模式的新兴产业。

二、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的困境

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为各国在产业战略调整方面普遍的关注点。文化创意产业已经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并对其他行业起着极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版权保护程度息息相关, 版权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步伐。但是, 从当前情况来看, 我国的版权保护还相对较为薄弱,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的现状和困境进行说明。

( 一) 关于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目前, 我国已经出台了《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等一系列关于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 它们无一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统一界定和规范, 这显然与在我国正迅猛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无法匹配。在实践中, 我国各个城市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划分标准都不尽相同: 上海市将其分为5 类, 而北京市则以9 大类、27 种类、88 小类为分类方法, 可见二者的划分方法差异明显。更有些地方由于经济发展状况和法制运行情况不甚良好, 文化创意产业的版权保护办法仍处在起步阶段, 没有专门的法规进行调整。界定侵权行为、市场准入、行政垄断和问责等问题, 需要法律法规对此进行回应。

( 二) 版权交易制度尚待完善

文化创意产业财富的主要来源是进行版权交易。版权交易是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版权许可和版权转让这两个方面。现阶段, 在版权交易的研究领域里, 很多学者主要都关注于转让制度和许可使用制度等方面。我国版权交易的法律研究及相关制度的缺失, 不利于版权交易的健康发展。

( 三) 公众的版权保护意识不强

基于我国版权制度发展比较晚的现实情况, 加之宣传力度不足, 公众的版权保护意识较为欠缺。尽管当下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正蓬勃发展, 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版权保护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此引发版权侵权行为屡次发生。许多企业因为没有这个意识, 在侵权行为产生后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 这不但会使自己蒙受损失, 也会使整个行业发展受阻。

三、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版权保护的出路

( 一) 在立法上统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目前, 我国许多地区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制定了符合自身条件并能推动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性的法律法规, 但这些规定差异较大, 因此有必要出台国家层面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文件, 对其进行清晰的分类和界定, 使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律法规更为细致, 执行力更强。此外, 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的地方立法。地方立法机关要结合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 制定操作性强和高执行力的版权保护法。

( 二) 加强公众和文化创意企业的版权保护意识

目前大量盗版产品交易的存在, 说明很多消费者还没有形成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版权保护的意识。

首先, 无论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者还是一般的消费群众, 都应该树立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版权保护的法律意识。从不购买盗版软件等文化创意产品的小事做起, 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和保障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风尚。只有这样, 文化创意产业的版权保护才有可能得到实现。

此外, 文化创意企业也要加强利用版权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文化创意企业在研发文化创意产品之余, 也要将版权登记工作置于重要位置。虽然说版权保护有自动保护原则之说, 但是为了避免保护力度不足、举证困难等问题, 企业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版权登记措施, 以更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宫承波, 闫玉刚.文化创意产业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2]来小鹏.版权交易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

[3]冯梅.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4]蒋三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5]王海燕.创意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J].特区经济, 2007 (11) .

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 篇5

学校: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旅游管理班级:旅游姓名:陈容艳

(实习论文)

31109班

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姓名:陈容艳 班级:旅游31109班 指导老师:张铃海

关键词:旅游 旅游文化产业 知识产权 贵阳市

正文: 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以自然历史文物景点观光服务为核心,以享受人类文明成果、开发快乐精神资源和获取自然历史知识为动机,带动饮食、旅馆、交通、商业、娱乐等配套发展的大型文化产业群。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持续快速提高,国民旅游消费迅速兴起并呈现爆炸式增长,满足多层次的国民旅游消费需求成为旅游业重要的功能和任务,进入本世纪以来这一趋势进一步增强。

在旅游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的同时,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旅游业发展,正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2009年以来,随着《贵州省旅游产业知识产权工作意见》的出台,寻求对我省旅游产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开始迅速升温,逐渐形成热潮。

在各地旅游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以景区景点名称为核心要素进行商标申报,探索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手段,通过打造地理标志农特产品,丰富和提升我省旅游商品成为强化我省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的三条重要路径。

1.1 旅游文化产业及其分类

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以旅游资源为核心,以旅游经纪、旅游食宿和旅游交通等为外围产业和相关产业而向外不断辐射的综合性产业。

一是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亦称“自然景观”,这是指能够使人们产生美感,并能构成景观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地域组合,所突出的是物质的物理属性及其对人的心理产生的新奇别致的美感,注重的是官能感受、切身体验和心境快乐。

二是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亦称“人文景观”,是指古今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富有人文特色、精神价值和广泛影响力的文明成果,是物质形态和精神蕴含凝聚而成的景观资源,所体现的是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神韵。这其中也包括了民情风俗、人际关系、传统节庆、民间生活方式、特有的民族服饰与文化艺术形式等,还可以包括现代建筑成就、新生事物等等。[2] 人文旅游资源突出的是一种历史特性,它是用静态的景观形态来体现动态的历史内容,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性和思想蕴含性。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已经跻身于“世界遗产”大国。这是以人为载体的一种社会现实,注重的是现实的人的一种心理触动。如各旅游区举行的历史文化表演,由于表演者从历史的角度刻画人物,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情节,再现一定时期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有着深深的历史符号、政治烙印以及经济发展的特征,使游客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并受到启迪。

知识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主要有一下几个特性:

一是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即只有权利人才能享有,他人不经权利人许可不得行使其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产权,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这种智力成果又不仅是思想,而是思想的表现。但它又与思想的载体不同。权利主体独占智力成果为排他的利用,在这一点,有似于物权中的所有权,所以过去将之归入财产权。

二是知识产权的对象是人的智力的创造,属于“智力成果权”,它是指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领域从事一切智力活动而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其客体是人的智力成果,这种智力成果属于一种无形财产或无体财产,但是它与那种属于物理的产物的无体财产(如电气)、与那种属于权利的无形财产(如抵押权、商标权)不同,它是人的智力活动(大脑的活动)的直接产物。

三是知识产权取得的利益既有经济性质的也有非经济性的。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因此,知识产权既与人格权亲属权不同,也与财产权(其利益主要是经济的)不同。

四是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是指即除签有国际公约或双力、多边协定外,依一国法律取得的权利只能在该国境内有效,受该国法律保护;知识产权的时间性,是指各国法律对知识产权分别规定了一定期限,期满后则权利自动终止。

知识产权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商标权: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用于区别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或者上述要素的组合,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是现代经济的产物。

2.著作权:著作权,又称为版权,是指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作品的作者及其相关主体依法对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它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总称。

3.专利权:专利是受法律规范保护的发明创造,它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审批机关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

1.2 知识产权有助于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品牌形象

知识产权保护系统的建立,有助于旅游文化产业中的企业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无论是发展特色产品,还是贴上独有标签,都需要通过知识产权进行确权、维权行动。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品牌的核心是技术和创新。因此,当我们对技术和创新进行保护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要用到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对技术和创新的作用,第一就是确权,确定该项技术和创新内容属于企业自身;第二,就是维权,维护企业的技术和创新内容不受到侵犯。因此,当我们将知识产权很好的运用到旅游文化当中来时,就能更好的保护企业的品牌,从而更好的提升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形象。企业价值包含了无形的企业价值和有形的企业价值。在此,无论是商标权的获得,还是著作权以及专利权的获得,或者是域名的注册,都极大的增加了企业的无形资产,使企业在市场当中有更加巨大的市场价值,从而通过无形的知识产权,获得了无形的企业价值。

另外,将知识产权运用的客体,即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投入到市场当中,能够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增值。增值,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提高,还在产品和服务的社会认可度上得到重要的认可。这样也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有形价值。无论是市知名商标、还是省著名商标,乃至中国驰名商标,都是以企业注册商标为基础的。政府也针对获得上述荣誉的企业,有着资金上的扶持和政策上的优惠,甚至可以主动帮助企业打假维权。因此,在旅游文化产业当中,发展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的同时,应当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通过知识产权的树立,来帮助自己获得政府最大的限度的帮扶。另外,现如今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是认牌购物。当一个企业将自己的知识产权系统有效建立后,就会获得社会认可,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企业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

2、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2.1 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中自然旅游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2.1.1 贵阳市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贵阳市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主要包括了天河潭、花溪公园、南江大峡谷、桃源河、六广河、紫江地缝、情人谷、红枫湖、香火岩峡谷、百花湖等。自然旅游资源由于是天然具有的,不具备产品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2.1.2 商标权的保护

安顺市是整个贵州省商标权保护较为完善,政府较为重视的地区。虽然安顺市自然旅游资源少于贵阳市,但是商标注册数远远多于贵阳市,景点全部都有商标注册行为,而贵阳市商标注册景点只占了总数的20%。以黄果树风景区为例,黄果树旅游集团针对黄果树风景区商标全类注册,并且凡是在黄果树举行的会议和黄果树景区自发开展的节庆活动,均有注册。不仅全面保护了旅游文化产业的核心层,还全面保护了外围层和相关层,堪称贵州旅游景点的典范。

商标类别也属于旅游相关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由于商标注册分为45个类别,其中又着重分为产品商标和服务商标两大类。因此在商标申请当中,也深刻的体现了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概念。所以在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注册商标时,旅游和旅游规划作为核心层,在商标类别的注册应当是重中之重,其次作为外围层的餐饮、娱乐服务、广告等次之,最后才是作为相关层的产品生产、加工提供。

注册商标具有排他性、独占性、唯一性等特点,属于注册商标所有人所独占,受法律保护,任何企业或个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权人许可或授权,均不可自行使用,否则将承担侵权责任。2.1.3 著作权的保护

旅游文化产业中,自然旅游资源的核心层是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的著作权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景区对外宣传的标识进行美术作品的著作权登记;第二个方面是对景区景点进行摄影作品著作权登记和美术作品著作权登记。

纵观整个贵阳市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没有一家单位将自己的景区标识进行著作权登记,也没有一家单位将自己景区的景点进行著作权登记。这就让很多企业和个人有机可趁。

以南江大峡谷为例,尽管南疆大峡谷在商标权的保护上面在贵阳市处于一个较好的保护状态,但是在著作权这一块是缺失的。首先,南江大峡谷无论是在网络推广上,还是在平面媒体推广上,都已经统一运用了同一标识进行景区的对外宣传,但却尚未将这一标识在国家版权中心登记著作权,这将会造成该标识被其他企业和个人利用,而不能用更有效的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其次,未将南江大峡谷的经典景点进行著作权登记。同样会造成其他企业和个人,利用该景点进行商业利用,从而达到经济和社会的双赢。这样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比如黄果树瀑布,天河潭旱洞出口钟乳石瀑,梵净山蘑菇石等。都是其他企业和个人将景区的景点作为商标图样申请商标,或者是作为产品包装、产品来源地宣传进行商业利用。

另外,由于中国加入了《伯尼尔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所以再中国境内登记的版权在全球的178个国家都是有效的。由于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固定性,属于天然所有,而旅游行为是流动性的,旅游行为的流动性加上旅游景区的对外宣传的大范围,同样使景区的名声和景区的景点享誉国内外。这样的话,就更应该将著作权作为旅游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重要的部分来进行落实,尤其是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

核心层登记著作权之后,外围层和相关层也得到了相关的保护。因为著作权登记,如果是个人登记有效期是有生之年及生后50年;企业登记有效期是50年。也就是说,只要著作权保护的有效期内,作品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那么,无论企业和个人在哪个行业,或者在任何途径上使用到登记过后的著作权作品,都是侵犯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的。由于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外围层和相关层是餐饮住宿、娱乐服务、广告销售、特色工艺产品等等,所以只要登记了著作权之后,这些外围层和相关层中的所涉及到的行业,在景区后期发展拓展当中,都是畅通无阻,受到保护。也保证了其他企业和个人不能用到著作权作品的内容。

谈及人文旅游资源的著作权保护,那就多姿多样了。因为人文资源包括了诸多元素,诸多元素的保护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各色的文艺表演,可以运用舞蹈作品登记,音乐作品登记,口述作品登记,戏剧作品登记;特有的建筑,可以运用到摄影作品登记,建筑设计作品登记等。例如镇山布依寨的布依酒歌,布依情歌,都可以作为音乐作品和口述作品登记起来。民族文化传承下来的歌曲因为语言和文字的原因一直没有系统、完整的传承下来,但是登记作品著作权之后,就可以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还有布依族的傩戏、地戏,都将是著作权保护的对象。在此,登记著作权更多的作用不是去害怕和担心其他企业和个人侵犯合法权益,作用更大的是使著作权登记的作品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所以,无论是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还是人文景观为主的景区,著作权都尤为重要。他是保障景区自身所具有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保障,即使处于被动维权,也能在维权的过程中不落下风。

2.2 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建议

贵阳市的旅游文化产业,无论是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文化产业,还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文化产业,都没有很好的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无论是商标权,还是著作权,都大量的流失。贵阳市的旅游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极为薄弱。但是,也可以看得到,被抢注的商标、未经授权利用的图形,也是少数的,在保护薄弱的同时,也可以及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

2.2.1 政府积极营造良好知识产权环境 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的报告里明确的指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尤其是中华民族产业的知识产权。而在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贵州省,也出台了《贵州省旅游产业知识产权工作意见》,寻求对我省旅游文化产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在各地旅游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以景区景点名称为核心要素进行商标申报,探索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手段,通过打造地理标志农特产品,丰富和提升我省旅游商品成为强化我省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的三条重要路径。

2.2.2 以景区景点名称为核心要素进行商标申报

以景区景点名称为核心要素进行商标申报,不仅要对景区景点在文化产业的核心层进行商标申报,更要在外围层和相关层进行商标申报。名称的商标不是对名称的垄断,而是对名称的统一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抑制景区名称被非景区景点来源地的企业和个人抢注,才能更好的控制商标有效、高效的利用。如西江千户苗寨这一商标,之前分别被贵阳的自然人和凯里的自然人抢注。西江千户苗寨风管处知道后,积极应对,通过商标争议和商标的相关类别的重新注册,积极应对商标抢注造成的危机。在应对商标危机的同时,也许可“西江千户苗寨”这一名字给当地的企业和农户使用,使当地的企业和农户通过“西江千户苗寨”这一名字获得利益的同时,也更好的宣传和推广了“西江千户苗寨”。政府机制的统一管理和有效分配,使商标权的利益最大化得到了体现。因此,在贵阳市的旅游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区域整合,统一管理和有效分配,才能更好的实现知识产权的保护。

2.2.3 探索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手段

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手段是应当将商标保护、著作权保护、专利权保护和域名保护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仅要在旅游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注册商标,实现上下游产业和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的全面保护,还应当把旅游文化产业当中的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固有文化进行著作权的登记,多重手段并重,多管齐下。另外,由于21世纪是信息社会,网络的普及,也让我们知道,域名保护在知识产权这一块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原有的基础上采取传统手段,我们要保护;我们更要与时俱进,采用新颖的手段进行保护。

2.2.4 打造地理标志农特产品

地理标志是指产品的来源地有着鲜明的地理特色,区别于同类产品。诸如都匀毛尖、湄潭翠芽、从江椪柑的等。结合刚才的区域整合和统一管理,政府应当扶持一批当地的特色企业,打造地理标志农特产品。例如,青岩的玫瑰糖和卤猪脚非常出名,政府就应当整合当地的特色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的维护。这不仅仅是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更是将当地的特色产品打上了统一的标签,宣传推广出去。这也更有利政府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监控和维权。目前,贵阳市也在积极打造清镇酥李和清镇黄粑地理标志,希望能够通过地理标志的申请拉动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

丹寨县的特色产品和特色资源非常丰厚。丹寨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打造地理标志。这其中就包括了享誉国内外的丹寨锦鸡舞,丹寨硒米,丹寨刺绣和竹编工艺品。这不仅仅是使这些特色文化有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这些特色文化在宣传出去的同时也打上了浓浓的丹寨的烙印,将丹寨的特色产品和特色资源利益最大化了。因此在贵阳市整合特色资源,打造地理标志的同时,应当有针对性的挖掘特色资源,强有力的打造特色产品,在这些特色产品上也深深印下贵阳的烙印。

3、旅游文化产业企业的自身保护 3.1 积极“走出去”

在此,积极“走出去”,不仅是产品和服务走出省门,走出国门,也是要将知识产权的触角,延伸到更加广泛的区域。“多彩贵州”这一商标已经于2010年12月正式启动了商标的全面注册,但是也有更多的人更加迷惑。因为在2005年,多彩贵州刚刚启动之时,多彩贵州就不仅仅是一个比赛,更多的还是代表贵州的形象,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由于,一直缺乏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一直尚未保护。这其中不仅仅是保护的难度大,更重要在内部一直未达成统一的意见。直到2010年,才由省委宣传部统一进行了此商标的申请。此商标的申请,也极大的提升了贵州的文化品牌,但是我们仍然看到其中不足。

我曾经看到过一篇对省旅游局的才放报道,该领导对“多彩贵州”商标的申请持有保留意见。他认为,“多彩贵州”申请商标是大大局限了“多彩贵州”这一品牌的使用和宣传。但是,他却对同坐的文化遗产传人大加鼓励,鼓励他积极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这也让我看到上述文中我所提到的意见不一和矛盾的心态。一面担心知识产权的进行影响到了品牌利用的局限性,一面又希望更多的传承人和文化企业注重知识产权的维护。这就更应该鼓励我们的旅游文化产业走出去,走出去的不仅仅的旅游文化产业中的企业,更应该有其中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只有这样,我们在将我们的品牌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同时,也能够将知识产权保护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

3.2.大力“引进来”

“引进来”是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一种渴求。“引进来”的是技术上的创新,文化中的融合,知识产权观念和态度的改变。由于贵州省经济落后和信息方面的滞后,导致了贵州省的绝大多数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处于落后的状况。因此,在旅游文化产业当中,知识产权保护是处于绝对的落后阶段。在河南,有一个旅游景点叫做云台山,是中国驰名商标。在贵州,同样有一个旅游景点叫做云台山,正在积极准备申请世界自然遗产。但是,目前贵州云台山,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地步,因为“云台山”这一商标注册不了。因为首先是河南云台山已经注册商标了,并且是中国驰名商标,因此,贵州云台山不仅仅是旅游类别的商标,不能注册,任何一个商标都不能注册。因为,国家工商行政总局明文规定,注册商标不能与中国驰名商标相冲突。从这个案例当中我们看到了由于经济的落后和信息的滞后,导致了我们旅游文化产业当中出现了想做不能做的这种境况。

所以,我们更应当大力“引进来”。发展特色产品的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独创特色品牌,优先保护;宣传特有文化的同时,集百家,又和而不同,多种方式并进,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宣传和开展知识产权的讲座,大力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培训,改变旅游文化产业当中的企业、决策者、管理者的知识产权观念和态度。

3.3有机结合保护特色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

在贵州,特色民族文化和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都隶属于人文旅游资源。在人文旅游资源当中,包含了许多无形,却又真实存在的诸多元素。这其中就包括了民情风俗、人际关系、传统节庆、民间生活方式、特有的民族服饰与文化艺术形式等,还可以包括现代建筑成就、新生事物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作为商标注册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以文艺形式出现的人文旅游资源,其核心层就是文艺表演行业,注册的类别也就的文艺表演的商标类别。诸如历史遗迹、地理名称之类的人文旅游资源,注册的商标类别也是以旅游为主的商标类别,同样是核心层。这也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启示在贵阳市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商标权保护的时候,应当对挖掘出来的特色之处,进行到商标注册,以加以很好的利用。例如,高坡就可以直接以地名注册,保护到商标权不会流失。其次,之前在著作权当中也谈论到了,关于人文旅游资源著作权的保护是多样化的。因此,我们在保护的同时不仅要结合商标的注册保护,保证商标权不被流失,同时也要保证著作权这一块属于著作权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文化村寨和文化遗产传人。因为,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将贵州,将贵阳的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有效的开发利用、合理保护传承下去。

4、结语

通过对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和域名保护上的现状调查、分析,清晰的发现目前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上面不仅仅是不完善,更多是保护薄弱。针对目前这一现状,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应当积极同政府合作,加速转变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提升知识产权观念,从而能够更好的获取知识产权资源,得到更加完善、全面的保护。

诚然,由于调查的时间和涉及范围较为广泛的原因,此文还存在一些纰漏和不足,但是接将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调查现状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分析,以及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此文能够更好的加深我对专业只是的理解,以及能够给贵阳市的旅游文化产业出谋献策。

参考文献:

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问题探析 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72-02

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业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和强融合性的特点,近年来发展迅速,对世界经济总量的增长有较大贡献。作为创意的智慧财产权,创意产业与版权制度密切相关。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文化创意版权保护现状、问题的探析,来探讨完善创意产业版权保护的制度。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英文(creativeindustry),于英国诞生,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工作小组,第一次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理念。

在我们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有称为“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或“版权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为基础的前提下正式提出来的。

文化创意产业是跨领域、跨行业的新型产业,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拥有为基础,以先进技术手段为支撑,以新的传播方式为主导,是人们精神文化娱乐需求的产物。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高风险性和强融合性等特征。

二、我国版权保护法律体系

版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涉及版权法律保护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指国际公约,1992年,我国成为《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成员国。第二,是指在民法、宪法及法律法规中,与版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第三,是指我国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规。

随着我国政治形势、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新形势下的版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于2001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重新进行了修订。

我国的版权立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体一致。文化创意产业兴起,技术的进步,科技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对版权保护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三、我国版权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

版权保护是国家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版权保护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依托。当前,我国的版权保护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版权保护水平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我们国家在版权保护方面有待加强。

(一)版权立法,针对性政策、法律缺乏。

文化创意产业是朝阳企业,是新兴产业,文化创意版权是一种法律现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在良好的版权法律保护环境下运行。当前,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为加强本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相关法规和政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保护作用。

在我国,《著作权法》虽然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却尚未有针对性的法规和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不足,缺乏系统化、体系化。第一,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国家级法律法规,也无统一的、完整的分类体系;第二,与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相比,针对网络传媒文化创意产业的版权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甚至有些滞后。

(二)版权管理部门数量不足。

在我国,版权权利人在对自己版权利益的维护中,有些权利特征和传播方式的不同,著作权人一般情况下很难控制。

在国外,版权管理部门的建立,一般是由国家按照法律法规新设建立,也有的是权利人自发组织,设立程序简便,职能明确,管理到位。我国的版权管理部门,是由国家版权局和相关协会共同组建,市场服务机制缺乏,行政管理色彩浓厚,版权管理部门的建立和完善,仍需克服诸多困难。

(三)相关行政执法有待改进。

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但需要完善的立法,还需要有公平公正的行政执法。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执法队伍设置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版权保护方面的主动性没有完全发挥行政保护的作用。目前,我国版权行政管理机构不完善、不健全、不到位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版权执法队伍和行政管理能力不足,这都是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不利因素。地方保护主义对跨地区版权保护工作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风险、强融合性以及需求的不确定性,对版权的行政执法提出了更规范的要求。

(四)版权保护意识不强。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规范发展刚刚处在初级发展的阶段,侵权、盗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文化创意创作产业资源的稀缺,版权保护意识的不强。

(五)标准化版权价值评估体系缺乏。

以版权为主的无形资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产,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版权保护来体现其价值的。版权评估,是对版权的无形资产价值进行规范评估。其价值的大小,决定着文化创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现有的融资难问题,就是版权资产的准确评估难,标准化的、规范化的版权评估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有效融资。而我国现在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统一的版权价值评估标准。

四、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方面的做法

版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版权保护决定文化创意产业竞争的大致走势。每个国家版权保护力度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版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制定针对性的法律规范,完善相关立法。

由于创意产业的特殊性,使得法律法规在其发展中具有关键性地位。因此,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政策,积极创立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主体地位,更值得我们推广,更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全面规范的法律法规,无论是对创意企业,还是对作者和使用人,都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所以,我们应从国家的高度,统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定义和范围,对各种具体文化创意产业的版权类型,制定出规范性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立法。

(二)建立健全著作权集体管理部门。

第一,为了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应促进各类版权集体管理部门的建立。当前,我国已建立的版权集体管理部门只有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等五家,这尚不能满足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第二,加强监督,健全版权集体管理部门机构。加强监督是防止滥用权力,只有健全机构,才能发挥其监督职能。要强化内部自律性管理,也要加强集体管理部门内部的自我监督。第三,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集体管理部门运作机制。这不仅能体现对版权权利人的尊重,也体现版权集体管理部门责任的要求。每个版权集体管理部门之间可以互相联系、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建立统一的、规范的版权作品信息数据库,收集数据,更新信息,共享资源的同时,也便于使用人进行授权信息检索和查询。

(三)衔接行政和司法两种保护,强化版权行政执法。

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加强行政执法,也要与其他部门分工配合。单一的行政保护容易造成权力滥用、职责不清。两者相互配合,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执法效率。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在机构建设、队伍建设、执法信息交换建设方面也要加大力度,以保证行政执法的效率,确保版权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另外,要坚决打击利用现代交通运输工具,贩运、贩卖侵权盗版出版物的活动,断掉盗版出版物运输及流通渠道。版权行政执法部门,只有多管齐下,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遏制盗版,达到预期的版权保护的效果。

(四)建立版权保护管理机制。

企业作为市场发展和经济运作的主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备强烈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尊重法律法规。第一,文化创意企业要积极保护自己的文化创意成果。第二,文化创意企业要依照法律法规,规范版权使用程序。第三,文化创意企业要更新观念,加强建立版权管理保护理念。第四,文化创意企业得以生存的条件是普通消费者,消费者是购买正规的版权产品,还是购买低价的盗版侵权产品,与文化创意企业的生存有着直接的关系。

(五)构建标准化的版权价值评估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其融资加快了建立标准化版权价值评估体系的需要。传统评估方法有滞后性,导致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版权保护方面己经满足不了现有需求,影响到版权的交易和发展。急需构建标准化的版权价值评估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建立与版权相关的标准数据库,通过规范化的管理系统,把版权交易中的版权价值进行量化。第二,规范版权评估市场,规范评估管理制度,建立标准化版权价值评估体系,明确版权评估机构所需资质。第三,标准版权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需要相关专业学者、专家、版权评估机构和文化创意企业共同研究。

五、结语

当前我国的版权保护体系已显滞后,很大程度上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文化及体制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缺少理论指导,特别是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等制度方面。本文在明晰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对版权保护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有更多的人士能参与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版权保护问题方面的研究,实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柯妍.十八大开启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新纪元[J].科技智囊,2013.

[2]刘晓西,来小鹏.论文化创意产业版权评估中存在的法律问题[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

[3]邓琳.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版权保护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法学院,2011.

[4]汪锦,王琼梅.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问题的分析[J].商,2014(48).

[5]赵宇侠.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版权保护问题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5)

[6]杨景越.论版权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2)

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 篇7

一、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是个文化资源大省,除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进一步加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这就需要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2007年5月成都召开了以“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承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特别会议,诞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都宣言》,开展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博览会。

四川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省,其保护的成功与否将会在我国乃至国际上产生相当的影响力。因此,为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为了我们今后文化的发展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机会,我们必须对这种决定我们文化特质和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力和持续的保护。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对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对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梳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四川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国家规定要普查的1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类,四川都有,而且每一门类都很丰富。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虽然四川的非物质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有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1. 保护的速度落后于其消亡的速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需要口传心授,由于其传授方式的独特性和生存空间的民间性,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或者是灭绝的危险。民间戏曲、喜剧在衰落,如四川的代表性剧种有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等,四川的剧种在建国初期多达20余个,可是到了上世纪末,除了上述的几个出名的外,其他剧种已难得一见。如四川近年来较为红火的川剧等,也是面临着表演者与欣赏者日趋老龄化的问题,而且这种文化的传承是依靠言传身教的,后继无人使国粹很难得以传承与发展。年画正在逐渐消失,全国闻名的年画区域就有四川的夹江、绵竹。但上世纪80年代,传统木版年画,除专家、学者、外国人外,很少有人问津,目前正在迅速消亡。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原生态破坏严重。

羌笛的演奏及制作技艺,以其神奇独特的风韵、悠久的传统和精湛的技艺,被公认为羌族的灿烂文化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杰出代表。近年来,由于电视文化和流行性艺术在生活当中占据优势,老一辈的羌笛演奏和制作艺术家相继去世,已剩不多的民间艺人传授得不到很好的实现。加上5.12大地震后,原指定扶持的保护传人由原来的100多位,锐减到20多位,其传承已到了极其危险的境地。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经济活动或商业活动有其自身规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层面上的各种表象,会产生多种形式的影响表现出来。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其表象过程有多少原真性又有多少商业性呢,值得商榷。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

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和传承主要是通过口头讲述及亲身行为等来实现的,因此,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活态文化传承”。因而,非物质文化也就是动态文化、活态文化。就四川境内而言,其传承和研习者已不足20年前的20%,其退化的速度不得不令人担忧。格萨尔的传承人日渐减少,加之其表演特点对演员素质要求高,演员需要从小培养。以及在现代化因素的冲击下,培养经费严重不足,也构成了其无法有效保护的瓶颈,格萨尔目前正面临失传危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田青曾经说:“拨给地方的经费,往往一次活动就花光了,真正的传承人并没得到资助。”巨大的花费,带来了一时的轰动效应,对社会经济综合效益有一定益处,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来看,许多切实的具体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保护和人才问题。

目前四川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和专业人才,成为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瓶颈。据我据知,除了成都市建立了一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以外,并没有真正建立一个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机构,省内的专门研究工作基本上是挂靠在四川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开展。就算是要专门进行此类研究,又由于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该类研究无借鉴可言,开展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其专业课程的开设也处于比较稚嫩和尴尬的境地。就是要开展专门非物质文化的田野调查,也需要及时召开一些学术研讨会,需要培养一大批专业骨干人才,我省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也需要一定的工作经费维持正常的运转。但目前,这些方面都缺管必要的经费,有的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工作不得不借助其他的民族田野调查项目的经费,或者搭配这些项目来进行相关的研究。但由于其研究角度不占主导地位,收效也微乎其微。

三、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途径

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

费孝通先生曾说要启发民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在具有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对自己文化的来源、得失的清醒反思。文化自觉是在跨文化交流的前提下对文化自我的一种自知之明。文化自觉是要克服文化上的盲目性,是要建立从本民族的文化实际思考民族未来的宏观意识。从文化盲目到文化自觉,有一个痛苦的反思过程,有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2. 制定保护与开发的法律法规,实行分级协调保护制度。

只是国家和国务院层面规定和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地方政府应该明确实施保护单位及各自权利和责任,负责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果工作进一步深化的话,可像欧洲一些国家一样,进行所有制方式的置换或拍卖,把那些可以由地方政府、企业、社团及个人经营或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交给集体、企业、社团及个人将是可行的,国家只要在实行分级所有方面做一些规范和管理工作,出台相应的保护与开发条例,让分级所有人自主保护和开发即可。多样性的所有方式可以控制以少数利益集团为主导进行开发的现象,有助于让文化的多样性在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还原其真实的生命力。

3.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日本与韩国都有“文化财保护制度”,分“有形文化财”和“无形文化财”两大类,正是这样的制度,保证了诸多的古老演艺在韩国和日本被保留了下来,没有被一次次的“商品经济大潮”冲走或冲刷得面目全非。日本种类繁多的民俗庆典活动,对日本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有着不可估量的效果。这不仅带动了日本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经济,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在对日本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4. 多种方式结合,拓展复合式保护的新途径。

加强科技力量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入多种高科技手段,提高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效率。借用高科技手段存贮和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拯救濒临消亡的不可再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切实可行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一是建立电子档案数据库,即平面保护。二是进一步将一部分文化事项用录音录像、多媒体制作电视片、卡通片,进行现代的立体的保护。江浙沪等经济发达地区都在试着将昆剧、古琴、传说故事、庙会民俗活动等内容制成光盘、电视片、动漫卡通片进行保存,需用时则将有关图文作动态展示。因此也可叫做动态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是使我们民族民间文化的优秀遗产火种不灭,代代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做好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四川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其重要性非同小可,其意义不言而喻。

摘要:本文通过对四川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引起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密切关注。

关键词:四川,旅游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彭丹.文化的脉络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选粹[J].西南航空, 2008 (11) .

[2]文绍琼.浅析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天府新论, 2008 (6) .

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 篇8

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是指传统的民间文学、艺术、习俗等风俗文化的总称。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民俗文化包括了民间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和特色的民间习俗等。其中民间艺术涵盖了戏曲 (如黄梅戏、越剧) 、音乐 (如乌苏里船歌) 、舞蹈 (民族舞蹈) 、美术 (如年画、剪纸) 、建筑 (如客家围屋) 、宗教工艺品等;民间习俗包括特殊节日、婚俗、宗教仪式、庙会集会、饮食。民俗文化深受百姓的喜欢, 具有其发展的社会价值。传统的民俗文化产生于历史上的农业社会及生产生活方式下, 它既是人类相对稳定的生存经验, 亦有时代性。

随着市场经济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国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民俗文化产业化就形成一个富矿区。民俗文化产业是以民俗文化作为核心品牌价值的一系列工业的、生活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产业链条。民俗文化产业的特征:其一, 包含了特色的民俗文化理念;其二, 产业化规模程度不大;其三, 民俗文化产业鲜明的地域性;其四, 民俗文化产业是结合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为一体的产业。

民俗文化产业在市场上如何获得竞争的优势就必须将创新发展与对其知识产权的保护结合起来。以2011年民俗文化产业年会为例, 其中莆田市中南洋木业有限公司分别荣获了“中国红木家具十大著名品牌”;闵国霖光临雕塑创作室荣获了“中国木雕工艺最具价值品牌”;厦门舫昌实业荣获“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示范单位”等。这些民俗文化产业最突出的特点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了时代的发展的需要, 又在保护自己的品牌上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2005年厦门知识产权局在厦门舫昌佛具有限公司举办了一场知识产权法律讲座。厦门专利局给企业的维权出谋献策并提出了许多建议。厦门舫昌公司表示将进一步强化企业全体员工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 在今后工作领域内自觉宣传贯彻维护知识产权工作, 推动公司品牌发展更上一层楼。民俗文化产业如改变其新的包装形式、服务形式, 研发方向和商品化规模生产就会有创新的发展。在其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要妥善保护好其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 巩固其创新的成果。

二、民俗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目前, 关于民俗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在我国的立法方面还是比较空白的领域, 各地对民俗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良莠不齐。

(一) 企业对民俗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认识不够

少部分企业注重保护民俗文化产业的商标、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 相对于其创新发展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的位置, 保护了企业良好声誉, 维护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避免了商标、专利侵权所带来的损失。大部分企业对民俗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乏, 尤其是商标, 域名等被抢注和冒用, 在对外贸易和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假如域名一旦被抢注, 则意味着企业要获得注册人的许可和付出高昂的费用来使用域名。再如, 我们的特殊民俗节日会带来旅游业的发展, 但是若是被其他国家申遗成功就会失去一大特色产业。

(二) 民俗文化产业遭受侵权后很少选择法律救济

民俗文化产业在遭受侵权的时候, 也很少选择法律途径救济。由于民俗文化的发展是有地域性、群体性、历史性的, 所以有些民俗文化的归属至今都是存在争议性的, 而产业化后的民俗文化产业最容易受到侵权。在遭受侵权后又不愿意选择法律途径进行救济, 往往选择和解、调解的方式解决。民俗文化产业在产业化过程中, 总会遇到知识产权侵权, 民俗文化企业缺少寻求法律救济的观念, 也不懂得采取何种法律途径减少被侵权的损失。利用和解、调解的方式解决符合民俗文化企业“厌讼”的朴素观念。

(三) 民俗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成本投入不足

民俗文化产业化后, 要继续保持活力就必须再创新, 但是创新是要在原来基础上得到许可或者付费的, 而企业不愿意出这部分费用, 就选择将侵权产品投入市场, 这便带来不稳定的市场经济秩序。企业在民俗文化的发展中缺少创新精神, 即知识产权成本的投入。在民俗文化的产业化中, 加入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是比较高的, 关系到一系列的民俗产品的创新研发, 民俗产业化知识产权人才的引进都会增加成本, 那么急功近利的部分企业不会考虑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笔者认为, 从短期来看相当可观的利润是可以获得的, 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民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第一, 同行类的产业会在竞争中不断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 对自己产业进行创新, 那么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民俗文化产业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第二, 从长期来看, 为了维护自己民俗文化产业的品牌核心价值, 著作、商标、专利的保护是有重要意义的, 民俗文化产业的品牌价值就是无形的资产。

(四) 选择商业秘密保护民俗文化产业的风险性高

在过去的调查中, 大部分地方企业对民俗文化产业的保护一般会采取商业秘密作为其保护的方式。但商业秘密的保护对企业、商家来说都是意味着存在风险。以杭州西湖的河坊街为例, 各种民俗文化产品呈现出产业化发展的趋势, 但其已经在传统的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符合现在人们的生活需求。河坊街的特色茶楼、百年老店、民俗工艺品店等基本上有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 但对于其产品的配方和方法基本上是保密的, 没有申请任何的专利保护。若是申请了专利保护就意味着要对外公开其配方和制作方法, 公开的结果就是被同行业所模仿和冒名, 那么民俗文化的特色性就会慢慢地流失, 其赖以发展的产业便没有那么强的市场竞争力, 这也是民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后知识产权保护缺乏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民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途径

现今的民俗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加之依据的缺乏, 本文将从四个角度来阐述对民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 从保护民俗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角度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发展。

(一) 从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民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进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是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法规, 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对于新兴的民俗文化产业化的规定也几乎是空白的。201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44条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知识产权的, 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虽然对于知识产权的规定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但是目前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文化记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也会对其创新产业化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 各国民俗文化相继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鉴于此, 中国政府近年来也掀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热, 以求得知识产权及重点保护, 各地争相申报。

《著作权法》第6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但是目前国务院尚未出台相关的细则。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大多无法考证, 创作时间无法详知, 《著作权法》对此保护很难具有实际的操作性。许多民俗文化作品早已经过了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对其进行强注、模仿、制作等都不构成侵权。但是民俗文化要产业化就要面临对其许可、或者合理使用的瓶颈。笔者认为可以由当地成立一个专门保护民俗文化产业的组织进行管理, 并由国务院出台相关的法规对其进行规范。民俗文化产业的保护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 对其保护需特殊的法律法规作出适应这一行业的立法规定。由专门的保护民俗文化产业的组织对民俗文化作品进行考证研究、整理、代理起诉等。

根据《商标法》的规定, 民俗文化产业可以申请集体商标、地理商标等, 也可在其创新的基础上申请注册驰名商标, 来保护民俗文化产业的独特价值。商标还可以续展, 这对保护的期限是有利的。以贵州的茅台酒为例, 2012年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的“国酒茅台”商标通过初审。国酒茅台文化在民俗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茅台酒厂申请了商标保护。

对于民间工艺美术, 还可以适用我国的《专利法》进行保护, 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在产业化的同时进行新颖性和创造性保护, 有利于企业大规模发展民俗文化产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规定:“制作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企业和个人, 可以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部门提出要求保护的品种和技艺的申请。”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在民俗文化中是一绝, 在技艺的传承上创新塑造并产业化, 只要经过申请是可以得到专利权和著作权的。

(二) 从借鉴国外立法对民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进行保护

以邻国日本为例, 早在1950年其颁布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就把民俗文化遗产作为加以保护的对象。无形财产意味着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有形财产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和社会认可度。韩国保护优秀民俗文化产业, 韩国专门设立了“无形文化财产厅”, 并大力组织专家学者评估和认证值得保护的民俗文化项目。韩国的宫廷膳食、风俗节庆、传统医药、舞蹈、造纸等传统手工艺等被当作“无形文化财产”加以保护。日本和韩国都通过立法的方式, 在经济上给予民俗文化传承人一定的合理利益, 这方面值得我们去借鉴。《日本文化财保护法》、《韩国文化财保护法》都规定了“人间国宝”制度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者的权利。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 各地民俗文化丰富精深, 当民俗文化产业化后其创新发展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在立法、司法领域还相对缺乏相关依据的时候, 适当借鉴国外立法的先进经验是有一定意义的。2005年, 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韩国的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有类似也有不同, 由此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是可以考虑将端午节申遗, 与端午节有关的一系列民俗文化产业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那么我们的保护力度将更成功。

(三) 企业重塑民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意识

目前, 在有些地方民俗文化产业, 如民俗旅游产业、民俗手工艺产业等都已做成比较大的规模, 但是却忽视了对其无形的知识产权保护。杭州西湖旅游相关产业注重打造其产品特色和品牌价值, 对商标的保护和外观设计专利比较重视, 因此产业化创新发展较快。与此相比广东潮汕的民俗文化也是具有历史积淀的, 但是在其产业化过程中,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缺乏, 商标被抢注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 是企业对民俗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潮汕的茶文化是非常有名的, 其技艺考究, 选料精细。但是潮汕茶产业基本上缺乏包装和品牌的整体策划, 知名度不高, 大多数茶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潮汕茶业想要创新发展起来, 就要提高自己的档次, 树立自己的商标, 申请自己的知识产权意识。企业应当有一个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制度或办法, 或者说有一个知识产权发展计划, 巩固和保护已有知识产权, 加强新的知识产权开发, 在企业内部实行科学管理, 从制度上尽可能地避免企业权利遭受侵害。

因此, 我们鼓励企业重视民俗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目的在于使民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发挥其在市场的竞争优势, 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四) 建立民俗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机制

针对目前市场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不均,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缺乏, 我们可以考虑建立民俗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机制。广东省办公厅在2012年5月颁布了《关于加快我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指出,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保护预警、自律、申诉和维权援助机制。对此笔者认为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也要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援助机制。在现有的立法层面上, 首先, 做好专利、商标的新颖性研究和设计的法律保护;其次, 支持优势民俗文化产业创立自主品牌;再次, 降低知识产权维权成本;最后, 建立起知识产权维权的援助和咨询机构。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2]姜继为, 吕桂兰.试论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 (9) .

[3]赵文广.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社科纵横, 2006 (2) .

[4]方金华.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基本法律问题[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 篇9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全球化影响的加剧, 推崇创新和个人创意的文化产业已经走到了全球经济舞台的正中央, 成为了各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并且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文化产业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 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于2010年开始超越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大文化产品出口国。因此, 中原经济区作为一项国家战略, 服务国家发展目标, 发展文化产业便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中之重。中原经济区的各区域要充分挖掘当地的丰富的文化资源, 运用好当地的人力资源, 积极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加强文化产业的建设工作, 制定和完善各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有效保障企业与个人的智力劳动成果, 激励广大企业加大创新力度, 建设创新型经济社会。要想有效提升中原经济区在整个经济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将文化产业的集聚区建设与知识产权优质培育工作有效结合在一起, 鼓励文化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优秀品牌, 推动文化大省建设成为文化强省, 通过文化强省构建经济强省。

一、当前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建设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 文化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偏弱

现代企业的发展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短期经济效益的增长, 而且需要关注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影响巨大, 知识产权早已成为整个国家、企业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这一点对于文化企业尤为适用。然而,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的过程中, 仍有部分文化企业过度关注创造企业当前的经济效益, 而忽略企业品牌的打造与形象维护, 未能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更未将知识产权放入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企业的有形资产, 忽视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的决策者主要将企业的发展重心放在企业有形资产的规模扩张上, 未能对企业的品牌和专利技术进行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仅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门面”;2.注重企业产品的生产, 轻视企业产品的创新。部分文化企业自身综合实力有限, 仅依赖于复制市场上现有的文化产品和消费模式, 缺乏对文化产品的创新意识, 在文化产品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尚处于低端模仿的阶段。

(二) 有关部门未能构建起完善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当前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支撑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体系配套不完善。例如, 河南省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管理与服务政策, 分散在商标、专利、版权以及品牌等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科技、经信、外贸等部门, 它们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与沟通, 资源优势得不到全面的发挥, 实施重点扶持项目的格局未能及时形成;2.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一方面, 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未能有效地组建起专业的管理团队, 大多数知识产权局属于不具备行政执法权的事业单位, 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另一方面, 企业未能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没有安排专业人士从事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 没有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3.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原经济区在知识产权的服务信息检索、预警服务以及科学发展分析方面能力有限, 无法满足经济市场日益增加的需求。中原经济区内的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体系的建设也较为落后, 服务体系创新不足。此外, 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欠缺, 知识产权应用方式较为单一, 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较少, 能力较弱, 无论是在知识产权的科学评估方面, 还是在涉外知识产权的办理工作中都存在较大的不足。

(三) 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专业人才匮乏

当前, 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未形成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无论是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人才、执法人才, 还是知识产权的中介服务人员, 都亟需进一步的引入与培养。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称的评定体系还有待完善,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引导企业加大对高层次、高素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完善职称评审制度, 明确职业发展前景, 提高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与知识, 使得这些专业工作人才能够充分了解和熟练运用知识产权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涉外规则。

二、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一) 全面开展专利服务,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中原经济区内的各级政府都应加大对知识产权建设的投资力度,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优势, 培育大批创新型文化企业, 从而推动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企业集团的有效形成。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 共同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从而实现该地区文化产业稳定和谐的发展。政府应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专利的高效应用和产业化。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制定并完善适合当地知识产权发展的相关制度, 有效将企业的文化创意专利技术与标准结合在一起, 支持并鼓励行业组织与企业的信息产业技术部门积极参与到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制定当中, 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提升企业商标意识, 大力打造优秀文化品牌

中原经济区需要引导并激励广大文化企业积极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鼓励文化企业在各项经济活动中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 帮助企业培养良好的自主商标意识, 从而有效创建出多元化、高水平的优势商标集群。中原经济区区域内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 实施相应的商标培养战略, 帮助企业强化商标注册和品牌打造意识, 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商标管理、使用政策, 引导企业丰富商标的内涵, 提高商标的知名度, 形成具有特色的优秀商标, 进而申报著名或驰名商标, 提高企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同时要加强对市场中各类商标的管理监督工作, 力争杜绝商标侵权、伪造等现象的出现, 切实保障商标注册人、使用人的合法利益, 维护市场的健康竞争秩序。

(三) 完善强制保护机制, 加快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制的建设

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 不仅需要完善与加强政府与相关部门的强制保护机制, 而且需要加快文化行业的自律约束机制的建设。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 一方面, 需要贯彻和落实我国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国际条约、法律法规, 为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良好的软环境, 另一方面, 需要结合中原经济区的实际情况, 依据不同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需求制定出适合其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此外, 中原经济区应当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行业协会组织, 制定明确的行业自律约束机制, 不仅能够加强文化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 而且能够约束本行业知识产权侵权者的行为, 从而保护本行业的知识产权与产品免受侵权。

三、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利用策略

(一)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利用工作, 创建合作机制

中原经济区各区域内的政府应当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产权导向机制, 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知识产权辅助机制, 创新和完善各项知识产权制度, 引导企业在积极研发新的文化产品的同时,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工作, 努力推进企业文化产品创新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此外, 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 用其设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支持基金, 积极打造中原经济区的文化产品创新研发平台, 发挥当地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 充分体现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价值, 从而推动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二) 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化, 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中原经济区各级政府需要根据知识产权市场的需求, 及时制定颁布相关激励政策或措施, 不断提高对重点知识产权项目产业化的服务水平。政府可以采取多种融资渠道以加大对知识产权产业化建设的投资力度, 切实执行好各项知识产权税收优惠政策, 引导文化企业积极创新。知识产权与文化产业应加强融合,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促进文化资源在产业和市场结合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保障交易过程的公开性与公平性, 加快推动市场专业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设立, 运用先进有效的评估方法分析计算知识产权的正确市场价值, 激励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参与到知识产权的投融资服务行业中, 为知识产权利用工作提供各项优质的服务。

(三) 加强知识产权战略布局, 促进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育

全面实施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战略, 合理布局知识产权重点项目, 引导企业积极开发新的文化产品, 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竞争机制, 加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预警与风险防范工作, 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与优化。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文化企业的商标保护与管理工作, 引导企业积极注册并使用自主商标, 避免各种商标侵权、伪造行为的出现, 维护好商标权益者的切身利益。教育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加强与当地各大高校的联系与合作, 大力扶持当地高校增设知识产权教学机构与研究机构,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职业资格制度, 加强对区域内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定期培训与教育工作, 为社会输送高层次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工作。

四、结语

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不仅需要得到区域内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 要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利用工作的投入力度,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出当地各项资源的优势, 加强政府与文化企业的合作,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机制, 营造出和谐的知识产权服务氛围, 保障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晓辉, 冯年华.论知识产权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M].知识产权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坛文集[C].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

[2]索晓霞, 王非.澳大利亚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以维多利亚州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 2012 (02) .

[3]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原经济区论势:著名经济专家学者观点集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3 (03) .

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 篇10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依存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关系密切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被各种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此定义的两大特点是“活态性”和“同人结合密切”。“活态性”这一特点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鲜活的文化,社会各因素均会影响到其发展变化。“同人结合密切”的特点指的是这种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赖特定人群而存在,是同传承人结合在一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来的文化价值使其和旅游有了密切的关系,将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成旅游产品,既可以作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可以作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二)旅游产业发展铸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础

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赖以生存、发展的传统社会环境,其根基受到侵蚀,其传承由此面临巨大的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复合价值,要求我们对其进行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及其特点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别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难点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两个特点:活态性和同人密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定格化,不能将其固定在某一个时点,而只能让其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演进,其传承也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到真空的环境中,市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载体与传播的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附在某个特定的载体方能显示、传播、储存与传承。

旅游产业的发展借助的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旅游需求的增长,而在经济学理论中,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影响的。旅游资源数量的不断拓展,质量的不断提升,特别是文化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到旅游资源的行列,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进而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反过来,旅游产业发展为日渐式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这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旅游模式,是将“非遗”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开发成为可供游客游览、体验、学习和购买的旅游产品,使“非遗”在现代社会中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生存和发展的模式。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依存性

旅游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新的保护方式、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培养群众基础。这是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影响。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积极影响则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增加了旅游资源的数量、增强了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两者之间的积极影响使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从某种程度上,一方从另一方的汲取营养和力量,从而使两者统一起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相互推进相互推进的协调机制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不尽相同,但是,在现实的旅游经济发展中和遗产保护中,两者之间的积极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能脱离旅游产业来单独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不能抛弃非物质文化遗产单独探讨旅游产业的发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时下紧迫的问题。如何使两者之间相互协调推进,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相互依存,需要充分发挥一方对另一方的积极影响,消弱甚至消除一方对另一方的消极影响。机制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因此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之间相互推进,就需要从机制层面进行构建,建立促进两者双赢的长效机制,特别是要建立两者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要建立两者之间的共享机制,具体包括人才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

(一)人才共享机制

人才共享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才共享,是指在不改变人才原有身份的情况下,通过有偿使用,平等协调、利益驱动、多方共享,达到人才利用的最大化。不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必须以充足的人才优势为支撑,以强大的人才队伍做后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活态”传承方式的,以人为主的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无形”的文化遗产,最主要的是其技能、技术和知识的可传承性,是和传承人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想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行特比的关注,在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要突出了人的因素,发挥传承人的创造性和主体地位。

(二)信息共享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旅游资源,并发挥其独特的引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旅游产业发展,使更多的人感受到、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增加了广大的受众,扩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政府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网站,借助于此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扩大自己影响力。旅游网站也凭借自己的优势,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从网上预订酒店和门票。两者之间的资源要从宣传媒介、传播媒体等方面将两者进行绑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与物质资源明显不同,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只有通过共享中才能体现出来。但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由于原生态的信用信息高度分散在社会各个部门之中,造成信用交易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阻碍了信用交易的顺利达成。具体到遗产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那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备的复合价值是通过形式多样化的信息展示给旅游者,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拥有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远远超过旅游管理部门掌握的废物文化遗产的信息,这是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所具有的优势。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众的旅游者而言,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因贴近旅游者,能够获取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偏好、以及旅游者所希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方式、场馆构建等。信息沟通的补偿、以及信息共享机制的缺失,导致的一个后果是旅游者不能充分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并不完全充分,因而导致旅游者的满意度不高;信息的不畅导致的另外一个后果是:遗产管理部门并不能完全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偏好、不能完全赞同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方式、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馆建设并不能完全符合旅游者的需求。

(三)利益共享机制

利益共享,既是管理的手段,也是管理的目标,本质上说利益分配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价值作用日益得到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成为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很好的方式。借助于旅游所来的大量的旅游者,增加了感知、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众,加深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提高了旅游的满意度。协调利益驱动所带来的利益争夺成为能否实现两者相互推进的关键所在,是有效调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保护者的积极性,并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途径之一。

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 篇11

关键词:知识产权;文化产业;保护;发展

知识产权是指智力创造成果: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商业中使用的符号、名称、图像和外观设计。知识产权可以分为工业产权与版权两类,工业产权包括发明(专利)、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和地理标志,版权则包括文学和艺术作品。知识产权被概括为一切来自知识活动领域的权利。保护知识产权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促进人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文化艺术创作的积极性。知识产权制度的成立旨在全面保护智力创造的劳动成果,从而调动人们在创造方面的主动性,促使科技文化之花绽放,不断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生活水平;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非财产性收入,增强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首要的是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以及完备的保护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品牌商业秘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企业的技术、品牌、商业秘密等无形财产的特别巨大作用,而如何让这些无形资产能够逐步增值,还有赖于对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保护知识产权也有利于我们参与国际商事活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方面自然也不例外。文化产业所从事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本质上是从事知识产品的生产与流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去有他鲜明的特点。他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也具有更强的政治意义。知识文化是以相对稳定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因而能够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传播和交流,并且能够以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形式进行生产和经营。衡量国家实力强弱的指标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软实力可以通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表现出来。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形成本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争夺国际文化市场,提升本国的软实力。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也是国际文化产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和竞争手段,健全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利于改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以立法保护为核心的保护体系。“立法保护”中的“法”不仅仅包括我们经常提到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还包括我国参加签署的一些条约和公约。如2001年国务院公布了新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并于同年发布《反倾销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2003年修改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2004年人大修正了《对外贸易法》;2004年国务院颁布《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2006年又颁布《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等。

目前一系列法规在我国已经被颁布,同时也参加签署了许多的国际公约,一系列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已经建立,但是我们起步晚、立法技术比较落后在文化产业保护上还存在诸多漏洞,破解需要司法机关采取及时的救济措施。如民事、行政 刑事以及其他的自我保护措施方面。

立法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国参与了大量的法律修改及颁布活动,但立法以及修改法律的任务还很繁重,有许多的具体的工作要做,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在立法中没有涉及,比如权利对象归属范围以及执行渠道等问题还不明确。司法方面。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在司法纠纷过程中始终存在,无法避免,及无论在民事还是在刑事诉讼中,对知识产权客体在审理案件前常常需要重新确认,一方面既浪费了时间,另外一方面有耗费了司法资源,导致诉讼效率十分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各方面知识产权的纠纷越来越多,因此建立完善的涉外知识产权法律显得尤为迫切。执法方面。我国目前设立了专门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产业部,海关总署等,它们分别调整商标专利版权等方面的行政管理 但是各部门协调沟通不畅,职责模糊,合作困难 已成为系统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主要障碍之一,为此,国家应该建立统一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统。

另外我们还应建立完善的科学的含涉外条款的知识产权侵权法律法规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以三个代表为指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创新型活力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方向。针对企事业单位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大力普及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知识,有计划有步凑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专项培训,提高法定代表人在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掌握现代经营理念,真正不斷提高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与水平,大幅度提升企事业单位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水平,从而实现企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制订实施企事业单位传统文化发展的战略。企事业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发展现状及外部环境,即现有的技术、装备、竞争形势、政策环境等,制定与其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战略,与之有企事业单位长远发展战略相匹配。在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战略方面可以细化成基本战略、共同开发战略等。在强化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上:整理好企事业单位已有的知识产权。理清权利的归属,在合同中将权利内容具体化,建立知识产权分类档案及时效。制定艺术创作与发明创造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制度化。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留住人才,防止和减少人才流失。

参考文献

[1]毛牧然,乔磊,陈凡.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促 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8-23.

[2]刘蕴. 文化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研究[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95-98.

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 篇12

无论对各国,还是对全人类而言,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无可估价和无法替代的。这些最珍贵的财富一旦遭受任何破坏或消失,都是对世界各族人民遗产的一次浩劫。这些遗产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可以认为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而需加以特殊的保护,以消除日益威胁这些遗产的危险。为了尽可能保证对世界遗产正确的确认、保护、管理和展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与研究实践

1.1 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陕西文化

陕西历史悠久、民俗淳朴,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地区之一,陕西在全国有着非常重要和独特的地位。其历史文化时段非常的完整,先后有14个王朝在此建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各项文化种类的丰富,既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革命文化,又有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和有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不但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又有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从而形成了自然与人文的有机融合。

1.2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

目前,陕西普查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有38416条,重点普查各类项目15222项,其中2292项列入县级名录,590项列入市级名录,295项列入省级名录,61项列入国家级项目名录重点保护,2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悠扬动听的民间音乐已列入省级名录31项,其中西安鼓乐已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如黄帝传说,女娲传说等。多姿多彩的民间舞蹈,以鼓舞、秧歌舞、灯彩舞最为有名,如陕北秧歌、安塞腰鼓、灯龙舞、韩城行鼓等。

优美动听的传统戏剧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列入省级名录的就有32项,主要有秦腔、华县皮影戏,汉调二簧、合阳跳戏等。民间曲艺,自由传颂,现列入省级名录的曲艺有19项。主要曲艺类项目有陕北说书、韩城秧歌、柞水渔鼓、榆林小曲等。民间技艺,美不胜收,已列入省级名录的传统手工技艺就有65项,其中陕北窑洞,关中民居,西安面食,北张村造纸,洋县架花焰火等制作技艺闻名全国。还有根深叶茂的民风民俗,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的民俗类项目有46个,主要表现在生产、生活、礼仪、信仰、岁时的各个方面。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有黄帝陵祭祀,宝鸡民间社火,药王山庙会,安康龙舟风俗,白云山庙会,长武道场等。

1.3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实践

作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应以当地民生的本质需求为出发点,关注乡村文化的建设,提高民间艺人的生存质量,不能停留在一般理论上的阐释。因此,不是简单地去规范和要求,而是为民间艺人提出一种能够真实的积极生活方式的思路。

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兴衰,有其文化背景转化的复杂性,民间艺人常常是被动地接受,无法从大的格局中思索自身技术的优劣。因而存在状态多是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进化阶段,无法有道德和知识的深察。因此,不能因为研究者的文化需要,而强求民间艺人回归到一种原生状态的生活水平,如许多民俗村的作法,将许多民间艺术保留到观赏的位置上,必然无法获得鲜活的民生资源,仅仅是短视的观赏心态,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急功近利的需求,导致参观者猎奇欲望的膨胀,而且将一种或多种有价值的文化艺术生态资源浪费毁灭,并难以持续性地推动手工艺技术的发展。

我们不能总让民间手艺人停留在一种原始的质朴的社会生活水平中,成为一种仅仅是被时代回顾的“活化石”。应该尊重民间艺人的生存选择,使其进入到现代社会之中,满足对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精神向往。

在“十二五”时期,我省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任务主要是,加强项目的规范化建设,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传习所和生产性示范基地的建设,不断建立健全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单位和传承人队伍,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大力加强法规建设、理论研究和技术平台建设、保护成果的整理利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宣传和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中的人文关怀,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对人类文化生态的关怀。人文关怀不是抽象的精神,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方式。世世代代生活在乡土中国的民间艺人,无法认定自己创造的“民间艺术”有法律的保护,因此地方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扶植民间艺术。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中的民间艺术的研究人员也有责任,为民间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可行的思路。因为民间艺术的法律界定问题,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保护,而不是削弱民间艺人的权益。鼓励民间艺术的健康发展,与国际共同遵守的法规相协调统一,以促使其健康发展,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2 关中(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特征

工艺美术大师张道一先生认为:“民间工艺美术是最生动、最丰富、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包含着鲜明的民族情感、民族气派和诱发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它们在生活中就象那无数细微的神经,时时处处牵系着民族的心。

人们不难发现,关中(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都洋溢着浓郁的五行纯色,质朴、简约、稳重的艺术造型,营造吉兆的纹饰题材等都是陕西民间艺术作品区别于国内其它地区的特征所在。民间艺术所体现的儒、道、释古典文化思想,融汇一体,构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剪纸、刺绣、布玩具、面塑、木雕、木版画、皮影、陶瓷、石雕、砖刻、染织、竹编、草编等等,都因地域、环境、气候、习惯、生活风俗各异而产生众多的文化意象,成为积极健康、乐观豁达的审美情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精神所在。

作为陕西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凤翔泥塑来说,作品主要以彩绘图案突出题材样式特点,其外轮廓造型仅仅是简单朴拙的外形,基本看不出具体的造型样式。凤翔泥塑纹样造型简洁,夸张,洋溢着无限的稚趣美感和强烈的乡土装饰意味。泥塑造型产生于形形色色的民俗事象中,中国人的民俗心态又给他们自己亲手创造的作品烙上深刻的印迹。

中国民间审美意识中,亦是以大为美,活泼洒脱,鲜艳美丽,具有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陕西凤翔泥塑即是如此。造型样式讲究健壮,硕大,丰满,尤其强调夸大头部,头部中又往往强调夸大眼部.题材样式有多种隐喻生殖繁衍的主题,充满活力,讲究对称偶数,黑白相守,动静结合,完整圆满的概念。

凤翔泥塑的题材是指泥胚上的绘画内容形式,凡能够符合其艺术的主题宗旨大都是“歌颂生命,歌颂生殖繁衍”的,俱无不可。因此它们绝大多数都是以营造吉兆环境和吉祥生命为主,以美的纹饰和造型来攘解各种民间禁忌,并寄托祈福求吉的心愿。这种意念不是沿袭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就是结合民俗习尚的祈福消灾,趋吉辟邪。

还有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西民间传统刺绣,作为一种典型的女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曾极大地带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同时也对世界文明和进步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伴随着我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发生和发展,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它都以顽强的生命力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民间艺术家们为了使视觉上和心理上达到一种平衡感,在创作时极力追求“稳”的效果。人们内在生理及心理上求稳、求平衡的本能性要求在此发挥了主导作用。唯有使图案造型饱满丰润,大而实在,这些东西才能放的平、靠的住、扎的稳。

陕西位于我国腹地,黄河中游,自北而南分为黄土高原,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三部分,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中黄土高原是陕西特殊地域风情的主要特征。黄土高原的每一个风景,每一种风情,都与土黄色的影像记忆浑然一体:纵横交错的黄土地,一道道沟壑和一排排土房,所有的色彩均融于一种厚重的暖色调中。在秋季的村庄里,院落中,田间地头上,到处都是收获的玉米和串串红辣椒,那暖暖的黄色,红色,鲜艳的色彩充满了整个黄土高原。千百年来,勤劳的陕西人民就在这块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土民情,而浓郁的色彩也自然成为黄土地上人们最为崇尚的色彩。

民间艺人们不是再现自然色彩的原貌,而是突破了时空观念,随心所欲。这种颜色运用从表层意义上看与环境极为协调,配合也极为合理,完全符合色彩学基本原理;而深层意义上来看,隐藏在色彩补偿心里背后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进一步讲,这种纯色的大量运用如同那高亢的秦腔,震天的腰鼓,门前灶后火红的辣椒串一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陕西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火辣辣的情感,以及他们向往的红红火火的生活。

西部开发中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转型,其中必然包含了对西部民间艺术的确认。黄河流域尤其是陕西地区的民间艺术资源的丰厚,一直多是作为民间美术范畴的探讨,多是审美意义的论述,忽略民生存在的基本技术需求。从本土知识出发,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化艺术,大量仍存在于乡村生活之中。现实生活中,民间艺人生产的物品,如果能够获得相同价值的货币,以改善和提高经济生活水平,仍然是最重要的事情。于是民间艺术作品就渐渐转换为产品,成为生产的结果。

3 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利用

保护是多方面,全方位的,陕西要积极引进最具前沿性的国际文化理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有关申报工作,进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秩序中,利用好国际保护。

在国内和省内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指导方针,在依靠政府拨付资金的同时,要重视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改变过去仅靠政府拨款的一元性投入模式。要广泛动员民间力量加入到非遗的保护中,使更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社区和乡村组织,乃至个人都积极投身于包括生产保护、生活保护,生命保护在内的民间保护工作中,真正做到还民间文化于民间保护,还人民文化为人民享有。同时,还要在法律保护、学术保护、教育保护,产业保护等诸多方面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以此提升陕西人民的文化自觉性,激活全省人民的想象力,创新力,使文化创新具有坚实的民间土壤与传统力量。

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传承上。传承是对保护的一种积极补充,没有传承的保护只能是消极的,被动的保护。虽然面临众多困难,但我们要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感天动地的精神传承陕西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从根本上讲,我们要传承的是一种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积淀在我们国家近万年的文化史中。我们陕西人民的一切美德、思想、精神,如朴实、粗犷、刚健、诚信友爱等精神都记载在陕西民间文化里。

熟悉秦腔的人都知道,秦腔唱腔以高亢激扬的吼唱为主,突出表现了陕西人的性格豁达仗义,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如果秦腔单是古装、古词、古调出现,就很难被年轻人接受。而秦腔艺术电影《寒窑记》却与大家熟知的秦腔故事《五典坡》不同,电影《寒窑记》突出展现了两个主题:一是守望承诺;一是家和万事兴,国安享太平。并在创作中加强了时代感,采用秦腔曲牌为主旋律,融入交响乐作为依托,使观众能听懂唱词,并很快进入剧情。在唱腔上该片弱化了陈述性的“宣叙调”唱段,增加了思辨性的“咏叹调”唱段,形成了恢弘华美的叙事化背景音乐。

最近,在西安上演了一部现代秦腔剧《西京故事》,这部戏综合了很多时尚元素,为吸引年轻人做了增补,让我们的戏剧有更多的观众群,得以延续发展。同时,这部戏剧关注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关注了弱势群体,体现了普通人的琐事,但却平凡而伟大,在生活琐事中体现了真理、坚持,人格和尊严。

4 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是指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过去,我们过分强调文化的认识功能与教化功能,审美功能,而忽视了文化的消费功能,使文化发展的领域越来越窄,越来越书斋化,意识形态化。陕西文化建设要扩大知识与经济,技术的最佳结合点,让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让经济中的知识含量更加丰富,文化品位不断升级,扩散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寓教于乐,而且还寓教于消费。

纵观全国文化产业热点城市,热点区域,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利用陕西丰厚的文化历史资源,并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文化事业以及文化消费等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产业前沿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目前,曲江新区已经聚集了一千多家文化企业,并以平均每天落户一家的速度在增长,在未来十年内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期。许多去过西安曲江遗址公园的人都看到了寒窑文化的夺目亮点,极具观赏价值。寒窑位于城南曲江池东面的一条沟渠内,是传说戏剧《五典坡》中,唐时臣相王允的三女儿王宝钏争取婚姻自由,忠于爱情,苦守寒窑十八年,受尽人间苦难,终于待得丈夫薛平贵荣归长安与王宝钏团聚的地方。现在从沟口到沟内分别建有:贞烈殿、望夫亭及平贵降马、平贵别窑、王母探窑、王宝钏挖野菜等塑像,集中展示了王宝钏和薛平贵千年的坚贞爱情传奇。更让人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震撼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是寒窑外墙壁上的巨幅剪纸,崖壁上的红色剪纸向人们叙述着动人的爱情故事。

5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第一要务,保护必须传承,传承要以文化产业为载体,直接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发展文化产业是陕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场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依托,只有开拓市场,利用市场,才能将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效益,将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更好的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业建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传承上,传承是对保护的一种积极补充,没有传承的保护只能是消极的,被动的保护。陕西文化过去一直依存于自给自足性的自然经济,而当前所面对的是追求工业化,都市化的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我们必须改变社会,加强文化产业建设、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市场拓展,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继承与创新,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通雁.石雕-泥塑[M].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王国征.陕西民间刺绣概论[A](.第一届)关中民俗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第一卷.

上一篇:形式创新戏剧艺术下一篇:Web2.0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