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开设科技活动课

2024-10-03

小学开设科技活动课(共5篇)

小学开设科技活动课 篇1

由于活动课程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开设的时间比较晚, 导致现阶段的活动课教材内容相对来说还不够健全, 并且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加以支撑, 导致其在取得一定教学成果的同时, 也面临了各种各样的阻碍与挑战。

一、小学活动课的开设现状

(1) 缺乏管理与重视。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限制, 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作用下, 很多学校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 往往会过分注重于对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学科的教学与管理, 而对于活动课的开设则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当然也就欠缺管理。其中也有很多学校开设了活动课, 只不过其在整个课程结构当中所占的分量非常少, 难以到达国家所规定的基础课时要求。

(2) 学科化倾向严重。活动课与学科课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这是无可辩驳的。但是, 就目前活动课的实施情况来看, 其也的确存在明显的学科化倾向问题。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是其往往过分地拘泥于学科课程的范畴, 导致课程内容过于计较深度, 而欠缺广度。另一方面, 是其在进行内容设计的过程当中, 通常会组织套用学科课程的逻辑, 导致活动课的内容出现了严重的教科书化般问题。

(3) 认识上存在误区。从本质上来说, 活动课程在实施的过程当中, 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还是与人们的认识密切相关的。由于受到自身思维能力的限制与影响, 导致人们并没有真正从教育历史发展全过程的角度, 来深入地感受并理解活动课程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以及其对于人类发展所具备的重要意义。人们往往更多认为活动课程从属于学科课程, 并且只是处于一种被支配与辅助的地位, 低估了活动课的教育价值。

二、小学活动课的开设对策

(1) 促进观念更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不仅为学校教育带来了严重的限制, 同时也对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在这样的思想环境下, 活动课的开展实施就会面临着非常大的问题与阻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到教师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限制, 使得活动课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展。针对这一问题, 要求学校的相关领导必须及时澄清观念, 并端正自身对活动课的认识, 积极开展教学活动, 并组织教师们进行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文件学习工作, 以此来充分认清活动课程自身所具有的特殊功能。

(2) 加强师资建设。针对教育活动来说, 教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引领者与管理者。从根本上来讲, 教师的素质水平, 往往能够直接决定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因此, 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确保活动课教学质量的一个必要条件。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 就要求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当中, 必须把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当作是一件头等大事, 积极组织教师到外地学习, 并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各样的专业培训,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确保教师素质能够满足活动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

(3) 强化教学管理。在进行小学活动课的活动建设时, 首先要做的是建立起活动课程的教研机构与领导机构。其中, 教研机构主要由教导处来组织, 并由特长教师和骨干教师来进行组织安排, 以此来实现对研究的创新与评估的检查。而领导机构则主要由校长带领, 由学校的少先队和教导处来共同参与, 确保其能够做到分工明确与监督到位, 积极协调合作, 以此来全面提升对活动课的教学管理质量, 确保小学的活动课程能够顺利的开展与实施。

(4) 选择活动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活动课教学能否取得实效, 其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当我们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 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 并要全面体现出活动课程教育的多样性与全面性。此外, 还要求全体教师必须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与教育观, 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基础, 重新对活动课程加以审视,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来确保活动课程在小学课程教学中的开展实施。

总而言之, 我们必须积极开展小学活动课的教学工作, 严格遵循教学原则, 并在此基础上, 来进一步实现活动课的发展与创新, 树立起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为活动课程的开展创造条件, 并培育出更多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仕艳.浅谈小学英语活动课的适度开展[J].学苑教育, 2015, (24) .

[2]马久萍.开展小学语文活动课的体会[J].青少年日记 (教育教学研究) , 2015, (12) :24.

小学开设科技活动课 篇2

教师的素质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比如,教师要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和课程理念,自身要有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知识和能力,要有处理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的能力等等,另外还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比如,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要求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如果教师的组织能力不强,往往很难成功。为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教师还要有协调能力等等。而现实中,农村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还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校的办学条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限制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凭借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比如,信息技术教育就必须有计算机等设备,否则就成为书本知识的学习;劳动技术教育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片面地只学习书本上的劳动技术;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则要求学生查阅资料;等等。但在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由于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张,使得学校内部的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十分有限,而且社区中拥有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各种文化设施也特别缺乏,因此为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得活动的范围和程度都受到了限制。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策

(一)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宣传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是为了贯彻课程改革精神、落实课程改革目标而采用的措施之一。因此,要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宣传,利用多种形式、方法,比如,免费发放宣传材料、制作电视片、录像带等,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在学校层面,通过宣传,要使校长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有清楚的认识,发挥校长在课程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二)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具有自身的理念、目标和价值,它与学科课程不同,也与以往的活动课程不同,而且包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比较杂。对教师的要求也与以往的学科课程不同。对农村教师来说很多都是全新的。因此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举办专题研修班、召开经验交流会等,使教师了解、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以及要求等。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教师才能认识到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本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在实践中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及社区的资源开展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课程资源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其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对硬件的要求较高。农村学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避免将综合实践活动搞成书本知识的讲授和课堂灌输,确保其活动性、综合性、开发性、生成性的特点。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或社区资源。挖掘社会资源的教育意义,并为本门课程所用。

(四)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但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农村学校应根据《纲要》的精神,根据本地、本校的资源或条件,因地制宜地、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比如,没有计算机的学校,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乡村的小学可以到城镇的小学学习计算机,城镇学校的学生可以到乡村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只要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义,具体的形式、内容可以不同。

(五)活动内容要联系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自主活动。所选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等,都应当选择那些与当地的题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题材来进行。比如,目前许多学校一搞研究性学习,就是环境恶化、垃圾成堆的调查,一搞社区服务就是到敬老院或孤儿院照顾老人和儿童等。实际上,那些诸如环境恶化等研究性题目,农村中小学生的体会并不是很深。一项农村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表明,当以环境恶化等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效果并不理想,而当以[3]因此,在农村中小学,盲目向城市学校看齐。

(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在课程改革中的统领、协调作用。改变以往的以评价教师的做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将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纳入政府的管理视野,积极创造条件确保这些课程的实施。特别是,政府要协调社会各部门,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统筹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发展,发挥综合效益。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管理的具体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落脚点在学校,程的校本化实施,行校本化实施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明确学校教育哲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具体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时,在学校育人目标内,动目标的一致性、和不足,充分评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规划,所小学旅游资源丰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目标之一。“怎样腌咸菜”为主题时,效果却格外的好。千万不要脱离实际,考试分数和主要科目为主评价学校、求

学校能否有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如何进

既是综合实践活动总目标在学校层面上的, 应体现学校特色。在设计每学期学校首先应明晰学校的育人目标,将其活动目标统一拼凑性,保持学校综合实践活其次,要认真分析学校传统活动课程的优势从学校现有实际出发,对全构建整体框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目标。如有将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地的实际为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基本保证。又是学校育人目标的载体之一克服学校目标制定的随意性、连贯性和延伸性,学校因势利导,二、教师进行专业化分工

学校要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安排上科学分工。关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分工的问题,笔者认为无锡锡山高中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将指导教师主要分为两类,班级指导教师和课题指导教师。每个班级分配两个班级指导老师,这些教师仍跟以前一样随班上课,负责所在班级的研究性学习管理和指导。而其他教师都可以作为课题指导教师,允许他们以一种灵活、自主的方式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老师一般都由学生聘请,不需要跟班,主要在课外或平时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实践证明,这种专业化分工,教师参与课程指导的方式灵活了,学生开展课程活动的形式也活泼了。

三、科学开发、整体规划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1、设计学校内容整体框架

一所学校要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是关键。从学校层面而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框架有个整体规划。这个框架的确立,主要依据学校设计的目标以及对学校情况的分析基础上确定。如,某所学校,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及情况分析,确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整体框架为:(1)了解社区的基本设施与布局。如商店、运动场所、公园、电影院、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社区政府办公机构等;(2)调查社区的道路、交通状况。如道路的车流量、人流量、违规情况、交通事故、路标指示等。观察社区的居住环境。如社区绿化、风景名胜、违章建筑、环境污染、卫生、治安等;(3)探寻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如居民的业余休闲生活方式、社区下岗工人再就业比例、街道小摊小贩经商情况等。

2、全面关注活动组织线索

为了避免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窄化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要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全面展开,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某项主题活动时,从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自然、社会、自我)切入,充分挖掘主题活动中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同时,教师要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

3、整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讨论稿)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式,以融合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坚决避免将四个指定领域分割开来实施的情况。学校要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整合的基本方法:把握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共同价值追求;注意各领域之间的渗透和延伸,开发不同领域之间交叉、整合的课程内容;在每个主题活动内容的组织过程中,充分挖掘每个主题中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要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达到各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

四、加强教师有效指导的方法研究

学校要引导教师加强指导方法研究。可从学生活动主题具体目标的设计,学生活动的具体方法及其实施,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和工具准备,活动的具体实施,课堂活动的组织,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活动成果表达方式、原始资料的保存积累、学生自我反思等方面入手,加强实施过程的指导研究;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设计活动方案、搜集与处理资料、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怎样进行调查、访谈、实验、手工设计与制作、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基本方法的研究。

五、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机制

学校要积极探索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方式和途径,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评价的机制。要从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中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在评价目标设计时,要重点关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道德、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合作与社会交往能力、认知基础与方法等方面的目标;在设计学生评价指标时,要从实施方法、实施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等维度设计评价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指标体系;要认真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方法,运用成长记录袋、活动过程的观察、学生自我反思、师生协商式民主评议、成果展示等多种评价方法。在学生评价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收集和分析学生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和数据;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提出改进计划;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小组、评价周期与时空、多元主体评价的必要性与实效性的关系。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做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设计

一、确定课题 本课题的确定是教师有意向的提出。是针对学校少先队的活动来开展的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做环保小卫士。

二、制订方案

确定了活动课题,就开始了制订方案。我召集所有的少先队干部,宣布了课题,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研讨“怎样开展活动”。也就是怎样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呢?学生们首先就这课题提出了几个方面的环保范围:

1、空气污染

2、水污染

3、土壤污染

4、噪声污染

5、光化学污染

然后就这几个方面的环保,我把队干部分成五个组,让他们自己选择一个小课题。并确定了活动方案,交流汇总的时间,每人不同的分工。

三、实施研究

各组明确了自己的研究任务以后,各小组就开展了实践活动。研究的方式从思考“怎样做一个环保卫士?目前存在那些不环保的地方?怎样去改造这些不环保的地方”这些问题开展调查、收集、采访,到提出改造方案,到检查监督执行,都是由学生自己操作的,老师只是起组织指导作用。下面就活动实施过程来看看学生们是怎样开展活动的: 调查---收集---采访---提出方案

调查:各小组就各自的小课题开展了调查活动,利用课间、课外、双休日时间向全校乃至校外人士展开了调查。一般是记录、观察。

收集:各小组把调查来的情况汇总,分类记录,从中思考,得出结论。采访:对一些问题有针对的开始采访。学生充当小记者,采访学生干部,采访家长,采访校外有关人员。虽然稚嫩,可学生的兴趣很高,而且采访的技巧越来越熟练。

四、交流展示

各小组把自己调查采访的结果向所有的活动成员交流展示,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完善问题。

五、活动的延伸

由于开展活动实践的都是学生干部,所以,这些学生干部就把这些活动的结果实施于少先队活动中。

六、活动反思

1、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活动的保障

2、老师与学生交流很重要

3、善于做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有心人

4、老师的指导要点到即止,老师只是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变废为宝》主题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二、活动准备:

1、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说说环境的变化,并了解当今社会人们是如何处理垃圾的,怎样变废为宝?

2、教师收集有关的图片、数据、文字资料。

3、废旧的垃圾物品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题目:

某村约有1000户家庭,如果每户家庭每天产生1千克的垃圾,那么1天之内,会有多少垃圾呢?

如果以30天计算,每个月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 如果一年以365天计算,每年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

2、学生计算。

3、“看了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垃圾的问题。怎样变废为宝?

二、活动过程:

1、学生观看录象。

2、“看了刚才的录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教师随机补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垃圾分成三类:

(1)、有机垃圾:又称湿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或餐余废弃物。包括:瓜果皮、蔬菜皮、变质食品、剩饭菜等。(2)、无机垃圾:又称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或可再生废弃物。包括:废纸、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织物(布料)等。

(3)、有害垃圾:又称危险废弃物。包括:废电池、过期药品等。

三、活动延伸:

“刚才我们的同学都表明了自己环保的决心。大家想想,用什么办法能使全校的同学,全社会的公民都参与到保护环境、减少垃圾的行动中去?怎样变废为宝?老师请大家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分组参加变废为宝实践活动。

四、布置作业:

1、小制作:根据小组活动方案,小组分别带自己制作作品的废品材料,制作小制作的工具,小组合作制作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安全。

2、作品评比:评比出有创意的作品,废品利用的有价值的作品,综合利用废品的作品。

“让绿色走向未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第一节课程的本质与定位

一、课程的本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且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将儿童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体为学习对象,以“问题学习”、“履历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柔韧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主探究课题、综合解决问题的精神、资质和能力为宗旨,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内容与形式、感情与、个体与群体、课内与课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定位。

1、它与学科课程并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它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它在学习系统结构、实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着与学科课程质的不同。

2、它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能相互替代。

在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要防止教学活动游离于学科理性,而步入学习的经验主义误区;又要防止学科的知识和系统教学活动的束缚,而局限在简单层次上的学科教学的重复和凑合。要及时补足学科教学的缺损。第二节课程开发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理

1、教育学原理

①大教育学原理。大教育观依据社会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向,坚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当今知识“爆炸”,并且“日新月异”,因此教育应当时间长、空间广、内容多、效率高。时间长,空间广。是强调实行终身教育并发展各类教育。而内容多是强调发展博才教育,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效率高则是指教育不但要为儿童未来的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作文化知识的准备,更要作学力发展的准备。强调使学生掌握具有“生成性”的各种方法性知识。这些方法性知识包括信息收集和交流的方法、调查与访问的方法、统计测量的方法、发表和讨论的方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方法等等。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程努力拓展教育时空,使学习与学校外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课程教材在开发时注意内容的引伸性,教育途径上想方设法与广播、电视、戏剧、报刊、图书、讲座等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链接。其次,本课程致力于实现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重心转移,以及单一学习向综合学习的转变。②情境教学原理。情境包含主观情境和客观情境。主观情境即针对儿童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所创造的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智、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儿童以最佳情绪状态,主动投入、参与到学习当中,获得主动发展。客观情境是指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在客观情境中,由于每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得到学习者经验背景的支持,也需要运用多种概念、原理。因此,本教材力求弱化或打破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联系、整合。其次,客观情境中的各种事件与问题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由于这些事件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他们永远处于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因此,教师和学生在对事件和问题的综合探究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新的问题情境,即新生出许多潜在的学习机会,使自己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于是,教学内部和进程就变固定不变的静态的教育载体为不断变化的动态的有机的整体,这有利于学生对整体世界的理解和把握,避免了简单地按顺序复现不同科目各个方面的信息碎片,造成知识专门化。可以说,情境教学原理使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理论基础。

③探究教学原理。传统学校教育课程是以教师“告诉”的方式传递知识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我们并不否认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但这种教育方式所能传递的只是学问知识或者说科学知识。而相对于科学知识还有一种体验知识。体验知识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体验而产生的,当学习者在以后遇到相似的对象与情景时,体验知识就会转化为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探究学习特别注重直接感受和经验的积累过程,即注重知识的体验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指定探究的步骤,形成探究的环境,为学生的的探究活动提供方便,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自主地发现,从而使学生在简单层次上成为“科学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学不到许多科学的“事实”,但他学会了探究的途径和方法,领会了一种探究精神,并体会到科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领域。因此,本课程将体验知识纳入其中,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学问知识的能力。并且体验知识的纳入,也将弥补传统分科课程非人性化的不足,恢复学校知识的人性化特质。

④活动教学原理。人的知识结构是通过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建立起来的,而活动(外部活动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就是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联接点。因此活动教学努力增加学生活动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不断追踪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例如民族文化、人口发展、繁忙商务、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当活动课的选题范围不再受到传统学科体系局限的时候,它就自然而然地将课堂和学校的教育延伸到无限广阔的时空。而本课程也致力于加强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开放的教育时空中享受到丰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而且“活动”作为一个综合的“工作单元”,其多样的活动方式,也使活动者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全面地、健康和谐地发展。

⑤合作教学原理。本课程注尤其重结合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来,使需要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的实践活动得以开展。因为在合作教学中,儿童在自己发展的阶段还不能完成的任务(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可以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得到解决。其次,师生互敬互爱、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也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儿童内在的机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强烈的认识、创造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合作性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成为一种主动学习的团体经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合作的意识与团队精神等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2、心理学原心理

①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所谓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意义、产生知识。学习成果有赖于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以及丰富的教育环境的提供。所以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运用上引发、保护、激励儿童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以此促进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促进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预定、分科的知识和按科目方式熟悉知识的组织型态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显然,这样的学习环境不能保证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相联系,不能保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发生际遇,也就不能保证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开放的学习环境,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学习方式、组织型态等等都应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和取舍。开放的学习环境有除教师、教材、学生以外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多种因素构成,是一个不断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直接影响本课程的特色和价值取向。②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学习的潜能和动力,并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设置一种有利于自由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本课程就致力于设置这样一种自由学习的情境,即为学生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多样的学习手段。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中,人是整体的人,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次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即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从整个的人着眼,将知、情、意、行的教育贯穿其中,融会贯通。即不仅要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更要注重学生情绪、情感、情操、态度、道德、信念、价值观的培养。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本课程的整体运作变纯粹的、工具性的灌输知识的操作活动为一种理想的、应然的对真理的追求,尊重人性,保护童心,崇尚自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

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观察学习,人类学习除直接学习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可以通过观察进行间接的学习。当然,观察学习不是对榜样的机械模仿,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学习形式,观察学习,可以抽样出榜样行为的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因为这种观察学习随时随地在人们的相互接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因此本课程特别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使师生的行为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知识与个性得到互补。其次,社会学习理论也促使我们大胆地把不同区域内的生活内容引进教材。尽管这些内容,学生没有切身体验的机会,但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通过文字的阅读,大量图片、录像的观察,以及模拟情境中的模仿,学生还是有兴趣和能力接受。这种观察与模仿对人的个性形成,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养成,道德品质和社会性行为的塑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智能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元性。人的智能结构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交际智能、内省智能。这七种智能要素同等重要,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同等关注。而且,这七种智能应该统和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培育,而不能将智力目标在不同的时间内被分段而单一地提出,并按部就班地训练、强化、巩固。

(二)差异性。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本课程充分保证学生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伙伴、程度上的自由选择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有意识地自我调整。其次,本课程引进了着眼于过程地多种评价方法,使教育在每个学习者身上得到最大成功。

(三)实践性。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着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拥有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创造出有效产品地能力。因此,课程开发要注重实践性。

(四)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因此,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让其充分施展一技之长,并以此带动其它智能要素地开发,促进其全面发展。

3、文化学原理

学校教育和环境文化。文化是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依据他们的能力,在同周围环境的斗争中,以及在他们的理论与实践中创造的成果。也就是说,文化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社会历史背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根据地理区域分成了若干个板块,这种充分吸收“文化产生于特定环境”学说的划分不影响学习者对文化的整体感悟,相反,有利于历史纵深的推进。

广义地理解,文化赖以存在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要使文化健康发展,教育就应塑造、养育内心和谐、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的人。其中自然环境长期被视作被征服的对象,破坏严重,使人类直接面临生存危机。我们要保护和改善环境,必须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对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必由之路就是教育,根本途径是学校教育。于是,环境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了本课程重要的教育内容。第三节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 的界限,体现了水平组织的原则。课程根据组织成完整的教学单元。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实践性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思想和思维的统和工程。

从课程目标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人化”,即从课程的内容到结构的编排,从问题窗口到解决问题的材料援助,力求促进学生个性的自我张扬、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学生精神底蕴的充实饱满、学生只能力的全面提升。

从课程设计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程化”,即课程设计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对学生而言,本课程不是接受的对象,而是开发、开创的对象。学生面对的不是既定的静态的课程“支持本”,而是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基础的,可以叠加、拆分、完善的学习体系。对于学习而言,本课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一种履历、一种经验、一种方式、一种导向。学习本课程不是为了占有它,而是为了感知它、享用它。

从课程定位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息化”,即课程所含的信息量,以及信息量的无穷大。本课程追求一定的学问知识,但更注重体验性知识,并且力图促进两者之间的依存与融合,努力实现学科知识在应用中的沟通与活化;追求事实性知识、但更重视方法性知识,并力图体现两者之间手段与目的、基础与升华的统整性。第四节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地形成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设计重在为学生构建社会化、生活化、活动化、主体式、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在知识目标方面,重视体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计划能力、表现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在情义目标方面,着重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取心、责任心、共生心,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

(1)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面貌和风俗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获得积极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6)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不断追踪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例如民族文化、人口发展、繁忙商务、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当活动课的选题范围不再受到传统学科体系局限的时候,它就自然而然地将课堂和学校的教育延伸到无限广阔的时空。而本课程也致力于加强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开放的教育时空中享受到丰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而且“活动”作为一个综合的“工作单元”,其多样的活动方式,也使活动者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全面地、健康和谐地发展。

⑤合作教学原理。本课程注尤其重结合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来,使需要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的实践活动得以开展。因为在合作教学中,儿童在自己发展的阶段还不能完成的任务(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可以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得到解决。其次,师生互敬互爱、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也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儿童内在的机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强烈的认识、创造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合作性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成为一种主动学习的团体经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合作的意识与团队精神等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2、心理学原心理

①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所谓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意义、产生知识。学习成果有赖于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以及丰富的教育环境的提供。所以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运用上引发、保护、激励儿童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以此促进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促进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预定、分科的知识和按科目方式熟悉知识的组织型态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显然,这样的学习环境不能保证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相联系,不能保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发生际遇,也就不能保证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开放的学习环境,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学习方式、组织型态等等都应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和取舍。开放的学习环境有除教师、教材、学生以外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多种因素构成,是一个不断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直接影响本课程的特色和价值取向。②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学习的潜能和动力,并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设置一种有利于自由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本课程就致力于设置这样一种自由学习的情境,即为学生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多样的学习手段。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中,人是整体的人,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次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即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从整个的人着眼,将知、情、意、行的教育贯穿其中,融会贯通。即不仅要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更要注重学生情绪、情感、情操、态度、道德、信念、价值观的培养。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本课程的整体运作变纯粹的、工具性的灌输知识的操作活动为一种理想的、应然的对真理的追求,尊重人性,保护童心,崇尚自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

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观察学习,人类学习除直接学习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可以通过观察进行间接的学习。当然,观察学习不是对榜样的机械模仿,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学习形式,观察学习,可以抽样出榜样行为的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因为这种观察学习随时随地在人们的相互接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因此本课程特别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使师生的行为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知识与个性得到互补。其次,社会学习理论也促使我们大胆地把不同区域内的生活内容引进教材。尽管这些内容,学生没有切身体验的机会,但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通过文字的阅读,大量图片、录像的观察,以及模拟情境中的模仿,学生还是有兴趣和能力接受。这种观察与模仿对人的个性形成,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养成,道德品质和社会性行为的塑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智能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元性。人的智能结构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交际智能、内省智能。这七种智能要素同等重要,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同等关注。而且,这七种智能应该统和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培育,而不能将智力目标在不同的时间内被分段而单一地提出,并按部就班地训练、强化、巩固。

(二)差异性。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本课程充分保证学生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伙伴、程度上的自由选择权,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可以随时进行有意识地自我调整。其次,本课程引进了着眼于过程地多种评价方法,使教育在每个学习者身上得到最大成功。

(三)实践性。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着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拥有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创造出有效产品地能力。因此,课程开发要注重实践性。

(四)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因此,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让其充分施展一技之长,并以此带动其它智能要素地开发,促进其全面发展。

3、文化学原理

学校教育和环境文化。文化是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依据他们的能力,在同周围环境的斗争中,以及在他们的理论与实践中创造的成果。也就是说,文化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社会历史背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根据地理区域分成了若干个板块,这种充分吸收“文化产生于特定环境”学说的划分不影响学习者对文化的整体感悟,相反,有利于历史纵深的推进。

广义地理解,文化赖以存在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要使文化健康发展,教育就应塑造、养育内心和谐、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的人。其中自然环境长期被视作被征服的对象,破坏严重,使人类直接面临生存危机。我们要保护和改善环境,必须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对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必由之路就是教育,根本途径是学校教育。于是,环境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了本课程重要的教育内容。第三节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 的界限,体现了水平组织的原则。课程根据组织成完整的教学单元。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实践性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思想和思维的统和工程。

从课程目标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人化”,即从课程的内容到结构的编排,从问题窗口到解决问题的材料援助,力求促进学生个性的自我张扬、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学生精神底蕴的充实饱满、学生只能力的全面提升。

从课程设计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程化”,即课程设计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对学生而言,本课程不是接受的对象,而是开发、开创的对象。学生面对的不是既定的静态的课程“支持本”,而是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基础的,可以叠加、拆分、完善的学习体系。对于学习而言,本课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一种履历、一种经验、一种方式、一种导向。学习本课程不是为了占有它,而是为了感知它、享用它。

从课程定位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息化”,即课程所含的信息量,以及信息量的无穷大。本课程追求一定的学问知识,但更注重体验性知识,并且力图促进两者之间的依存与融合,努力实现学科知识在应用中的沟通与活化;追求事实性知识、但更重视方法性知识,并力图体现两者之间手段与目的、基础与升华的统整性。第四节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地形成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设计重在为学生构建社会化、生活化、活动化、主体式、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在知识目标方面,重视体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计划能力、表现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在情义目标方面,着重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取心、责任心、共生心,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

(1)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面貌和风俗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获得积极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6)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7)培养学生使用学习工具、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8)对人类的起源充满好奇,关心人的生理、心理奥妙,提高学生对人类生活、生命和心理的理解力。(9)对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的一些现象。如神奇的中草药、海市蜃楼,循环往复的食物链等充满好奇,并具有探究的欲望。领悟到这些大自然之谜和人类对大自然之谜的不懈探求构成了大自然的永恒魅力。

(10)热爱大自然,努力拓宽渠道、创造机会领略大自然的优美风光,向往绿色生活。

(11)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视作生命,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的自然事物,能领略到来自动植物的智慧、情感、幽默、思想……

(12)初步感知各种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的美学特征,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 识。

(13)了解并积极关注现实中的各种环境问题问题,身体力行,把保护环境的承诺付诸行动,并积极作好环保宣传。

2、阶段目标 中段(3-4年级):

(1)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关系、生活常识、健康的休闲方式和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基本能力。

(2)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的地域风情和习俗,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和人间亲情,培育学生的生活热情和爱美情趣。

(3)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社会发展历史、现代生活常识、文化艺术活动和人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认识人类自身

(4)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勇于的积极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5)初步培养学生使用文本、超文本学习工具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方法。

(6)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7)使学生初步获得参与探究的学习生活体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8)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理想、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和意志力。(9)培养学生初步的计划活动和组织管理能力。(5-6)年级:

(1)使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风貌和传统习俗,体验民族风情,社会家庭生活和人间亲情。

(2)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发展历史、现代生活常识、文化艺术活动和人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生活、认识人类自身。

(3)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5)使学生具有初步地活动计划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具有初步地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6)初步培养学生地成果意识、质量意识。

(7)使学生初步理解祖国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的美学特征,体味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情趣,关心人的心理和生命的奥妙,提高学生对人类生活、生命和心理的理解力。

(8)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人格。(9)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

(10)培养学生从整体上看问题,并活用知识综合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11)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12)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

(13)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策划学习活动、主题论证、调查取材、分析判断和活动总结的能力。

(14)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经营和广告知识,生活安全知识、身心保健知识,并具有初步的经济活动能力和生活美化能力。

(15)使学生关心社会历史现状,关心文化活动,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民情,初步形成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课程内容

生命之源自然风光自然奥秘动物植物环境污染主题活动窗口主题活动窗口主题活动窗口主题活动窗口主题活动窗口人类的起源黄土高坡循环往复的食物链动植物的语言暴走黄沙恐龙的足迹茫茫沙漠取之不尽的新能源动植物的智慧“渴”望未来人与自然圣洁高原神奇天然的中草药动植物的幽默天下“酸雨”人与灾害绿色草原……动植物的品格温室效应人体的奥秘神秘山林动植物的自我保护古镇风雨人口与社会烟雨水乡动植物的情感天地走出“喧嚣”……迷人海滨………………主题活动示例主题活动示例主题活动示例主题活动示例主题活动示例绿色编写台绿色编写台绿色编写台绿色编写台绿色编写台 生命之源 人类的起源: 恐龙的足迹: 人与自然: 人与灾害: 人体的奥秘: 人口与家庭: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自然风光 黄土高坡: 茫茫沙漠: 圣洁高原: 绿色草原: 神秘山林: 烟雨水乡: 迷人海滨: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自然奥秘

循环往复的食物链: 取之不尽的新能源: 神奇天然的中草药: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动物植物 动植物的语言: 动植物的智慧: 动植物的幽默:

动植物的品质:动植物的自我保护: 动植物的情感天地: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环境污染 暴走黄沙

“楼兰王国”失踪之谜 “渴”望未来 天下“酸雨”

“水墨古镇”——塘栖 还临平一片洁净的天空 第六节教学实施意见

1、关于于教学内容、形式与时间安排

(1)在教学的内容组合方面,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地域风情和办学特色,围绕“绿色”主题,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在落实公共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重点教学内容。努力使教学的内容能够掀起学生的思想浪花、矫正和完善学生的性格、拓宽 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力求多姿多彩。尽量提供学生真实体验的机会,倡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实践性、综合化沙龙式、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匹配指导教师和教学媒体,灵活应变学习的组织结构和学习的场所,为达成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3)在教学时间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课时量,中段和高段每周1---2课时。教学时间的安排一般采用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学校课程教学的年、月,结合社区事业活动和学校的例行教育活动,确定本课程的集中教学时间和分散教学时间。集中教学时间主要用来计划、交流、展示、评价。

2、关于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意把握三个要点:①目标集中而明确,并具有高于学科教学的学习难度,防止课程教学的低水平徘徊,而导致教学资源的流失;②尽可能安排学生体验生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③体现教学弹性,以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现场调节,确保教学活性,防止“满打满算”。

同时,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要重视争取三个支持:①争取学生的信念和情感支持,以便开掘学习者的个体潜能;②争取社会、家庭的支持和学校教师群体的支持,以形成教学的合力;③注重警告学习资料的支持,充分享用教材里的学习支持库,同时,努力发掘和拓宽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途径,以丰富学习资料,提高学习的价值。

3、关于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程的教学评价要强化六个结合,即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本课程的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本地环境与异地环境相结合、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相结合、显性成果与隐性收获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家庭相结合。

4、关于课程教学的管理与研究

本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为了确保课程教学的质量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一方面要启用“精兵”来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主动培训教学骨干,努力使师资水平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强将”来主管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使之成为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窗口。

议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形式 篇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11-01

把活动课提高到课程设置的高度来认识与安排,这是国家教委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设置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课程方案》名确指出:“活动在实施与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这就从教学法规的高度明确了活动课同学科课同等重要。如何做到“相辅相成”?我想以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的形式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1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对四年级以前学生进行活动课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好的数学游戏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应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趣与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长。为此,设计数学游戏的思路,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游戏内容要通过丰富而新颖的形象来包装。大家都知道,一切知識都是从感知开始的。然而,数学教师惯用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方法,虽然最初的数学概念能从形象化入手,但最后总下降为单调而呆板的数学概念和“符号”,成人化的思维痕迹很深,这种教法特别不能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兴趣,我们教育中应当尽量避免。正确的数学概念的形象化包装,必须结合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在具体形象方面占优势的认识特点,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爱好来制定关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形象设计,要不显露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符号”,而是把它化解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而新颖的游戏之中,从而起到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在小学生头脑中树起鲜明的形象,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效果。②游戏展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戏剧性活动来实现。低年级小学生,刚由家庭进入社会,一切都新鲜,好动和不满足是他们进步的第一要素。数学活动课教学要抓住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口味的戏剧化数学游戏,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好动中,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戏剧化处理这座在具体与抽象间的桥梁,把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引到抽象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使思维永远处于兴奋之中,实现活动课的目的。③游戏结构要是美的结构形式。数学游戏美的结构,是指美的语言、美的教学态度、美的板书设计及教具运用。最能直接打动低年级小学生心灵的是美,因此美的教学结构形式,是一股推动低年级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力量,数学活动课的游戏结构也应按此来设计。

2数学讲座

小学四年级后开展数学讲座,这是有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这种以数学讲座为内容的数学活动课取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取材于学科知识的扩张,发展学生能力。这类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智力型,如找规律填数,奇数和偶数运用,巧妙计算等;②实用型,如利用图形的合理分类的计算题,金融投资的基本计算知识等;③动手型,如绘制图表,用图形解应用题等。另一方面是取材于数学名人的故事,取材于数学史上的典型成果。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

3数学实践

小学四年级后的数学活动课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这是拓宽学生视野的又一种好形式。如去银行了解什么是年息?年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什么是月息?月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也可到市场去了解怎样用统计表处理变化的市场价格?怎样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拼成优美的商标图案等等。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的锤炼,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强个性。   

4数学墙报

这是继数学实践之后,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活动课的好形式。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美的欣赏能力,宜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中广泛开展。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及形式 篇4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

1. 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 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首先, 小学数学活动课应是以发展学生个性要素为首要目标的课型, 每节课教学时间与学科课的教学时间相配合。其次, 活动课也不同于课外活动, 它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 而且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具有层次性。

2. 必须淡化选拔教育, 做到人人受益。

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 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 而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这个方面予以解释。在学科课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条件下, 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

3. 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充分保护他们的童心。小学生的年龄阶段, 在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期。这一阶段, 小学生不但身体发育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阶段, 而且由于从一个备受家庭保护的幼儿变成必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承担一定社会义务的小学生, 这就促使儿童心理特征产生质的飞跃, 概括起来, 就是产生了在幼儿期没有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但是要注意, 要使好奇、好动的心理状态健康成长, 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控制: (1) 调控环境, 营造一种愉快接受教育的氛围, 促使小学生总是保持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 (2) 树立模仿典型, 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与习惯。

4. 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 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平稳过渡。小学生的思维, 在四年级之前, 是以认识具体实例、直观特征为标志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四年级之后, 则向掌握主要属性、种属关系、实际功用为标志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不过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柱的。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形式

1.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对四年级以前学生进行活动课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好的数学游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长。为此, 设计数学游戏的思路, 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游戏内容要通过丰富而新颖的形象来包装。 (2) 游戏展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戏剧性活动来实现。 (3) 游戏结构是美的结构形式。数学游戏美的结构, 是指美的语言、美的教学态度、美的板书设计及教具运用。最能直接打动低年级小学生心灵的是美, 因此美的教学结构形式, 是一股推动低年级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力量, 数学活动课的游戏结构也应综合考虑此特点来设计。

2.数学讲座。小学四年级后开展数学讲座, 有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也是促使学生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这种以数学讲座为内容的数学活动课取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取材于学科知识的扩张,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取材于数学名人的故事, 取材于数学史上的典型成果。通过讲述这些故事, 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进行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数学实践。小学四年级后的数学活动课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这是拓宽学生视野的一种好形式。如, 去银行了解什么是年息?年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什么是月息?也可到市场去了解怎样用统计表处理变化的市场价格?怎样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拼成优美的商标图案等等。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 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 而且还能使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 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的锤炼, 锻炼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强个性。

小学开设科技活动课 篇5

根据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大多数孩子喜欢活动,尤其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更受其青睐。所以在抽象的数学教学中,开设数学活动课(综合实践课)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轻松的使孩子在愉快中获取和接受数学知识,同时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在活动中所掌握的知识既清晰又扎实,但所有的活动都有他的固定模式和相应的规律。现结合我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积累的一点不成熟经验,对小学数学开设活动课简单的归纳以下四种形式。

第一,开展合适的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对四年级以前学生进行活动课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好的数学游戏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应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趣与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长。为此,设计数学游戏的思路,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内容要通过丰富而新颖的形象来包装。大家都知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然而,数学教师惯用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方法,虽然最初的数学概念能从形象化入手,但最后总下降为单调而呆板的数学概念和“符号”,成人化的思维痕迹很深,这种教法特别不能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兴趣,我们教育中应当尽量避免。正确的数学概念的形象化包装,必须结合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在具体形象方面占优势的认识特点,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爱好来制定关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形象设计,要不显露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符号”,而是把它化解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而新颖的游戏之中,从而起到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在小学生头脑中树起鲜明的形象,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效果。

(2)游戏展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戏剧性活动来实现。低年级小学生,刚由家庭进入社会,一切都新鲜,好动和不满足是他们进步的第一要素。数学活动课教学要抓住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口味的戏剧化数学游戏,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好动中,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戏剧化处理这座在具体与抽象间的桥梁,把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引到抽象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使思维永远处于兴奋之中,实现活动课的目的。

(3)游戏结构要是美的结构形式。数学游戏美的结构,是指美的语言、美的教学态度、美的板书设计及教具运用。最能直接打动低年级小学生心灵的是美,因此美的教学结构形式,是一股推动低年级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力量,数学活动课的游戏结构也应按此来设计。

第二,办好学生喜欢的数学讲座

小学四年级后开展数学讲座,这是有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这种以数学讲座为内容的数学活动课取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取材于学科知识的扩张,发展学生能力。这类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智力型,如找规律填数,奇数和偶数运用,巧妙计算等;②实用型,如利用图形的合理分类的计算题,金融投资的基本计算知识等;③动手型,如绘制图表,用图形解应用题等。另一方面是取材于数学名人的故事,取材于数学史上的典型成果。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小学四年級后的数学活动课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这是拓宽学生视野的又一种好形式。如去银行了解什么是年息?年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什么是月息?月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也可到市场去了解怎样用统计表处理变化的市场价格?怎样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拼成优美的商标图案等等。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的锤炼,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强个性。

第四,把数学墙报办的精彩纷呈

这是继数学实践之后,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活动课的好形式。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美的欣赏能力,宜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中广泛开展。

创办数学墙报是一种常见的、简单易行的课外活动形式。编辑墙报,可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交流、探索、争鸣的园地,能有效地调动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学们应当积极地参加数学墙报的编辑、讨论、评价等活动,创造一个人人关心墙报,大家做墙报的主人的氛围。

(1)数学墙报要取一个刊名,如“数学园地”、“数学之窗”、“数学百草园”、“数学世界”等。

(2)数学墙报下设一些栏目,如“难点分析”、“知识归纳”、“有奖征解”、“数学信箱”、“问题讨论”、“数学奇葩”等。

(3)数学墙报正文的内容,一可以从公开发行的数学书刊中摘录,二可以从数学书籍中寻找,三可以是来自同学们自己的文章。

上一篇:黄金分割迭代法下一篇:心功能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