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开设

2024-11-05

实验开设(共12篇)

实验开设 篇1

在对人的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机制及疾病的防治研究过程中, 实验动物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虽已形成初步的教学体系, 但临床实践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 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实验动物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按照临床医学专业三年制大专教学大纲要求, 外科手术学和内外科临床课程同步开设。为减少动物资源浪费, 笔者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07、2008级专科层次分别选取4个班共800名学生, 随机分为实验组 (400名) 和对照组 (400名) 。在不改变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组增加综合实验内容, 对照组按原有教学计划教学。

1 实验教学过程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外科手术学动物教学计划为阑尾切除术、肠切除吻合术、胃穿孔修补术, 每次实验课为3学时, 课程结束后实验动物均被掩埋。为减少动物资源的浪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实验组教学顺序调整为胃穿孔修补术、阑尾切除术、肠切除吻合术, 并在教学内容完成后增加相应实验内容。胃穿孔修补术结束后, 继续增加麻醉药物乌拉坦的剂量, 造成实验兔子麻醉过度, 并详细记录兔子在麻醉加深过程中的反应, 待兔子呼吸浅而快、瞳孔缩小、角膜反射完全消失、心跳速度加快时对兔子实施心肺复苏术, 并使用呼吸兴奋剂和强心剂抢救;阑尾切除术结束后, 每班8组学生配制不同浓度氯化钾溶液, 观察兔子在不同浓度下的死亡速度;肠切除吻合术结束后,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验证性或创新性小实验。外科手术学教学任务完成后, 采用同一试题对2组学生进行考核, 试题注重综合应用能力。

2 教学效果

2 组成绩比较见表1。

注:χ2=7.928, P<0.05

2 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外科手术学教学中, 对照组采用单一内容进行教学, 实验动物利用率不高。实验组在完成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项目, 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 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1) 增加实验内容, 增强了教学效果。通过增加实验内容, 让学生有了应对异常情况的心理准备, 使其掌握了出现意外情况时的常规处理办法, 锻炼了综合应用临床知识的能力。

(2) 改进教学内容, 提高了实验动物利用率, 节省了教学资源, 降低了教学成本。

4 结论

在外科手术学教学中,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教学内容, 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能力, 而且充分利用了动物资源, 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综合实验课程,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水平

实验开设 篇2

植物生理学综合性设计型实验的开设与探索

植物生理学是合理农业的基础,是1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综合性设计型实验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压缩合并验证型实验和全天候开放实验室为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提供保障.探讨了综合性设计型实验项目、内容以及考核方式.

作 者:杨建伟 杜敏华 庞发虎 王丽 YANG Jian-wei DU Min-hua PANG Fa-hu WANG Li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南,南阳,473061刊 名:河北农业科学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13(3)分类号:Q-33关键词:植物生理学 实验 综合设计

开设建筑力学实验课的探讨 篇3

介绍了建筑力学实验课具体的实验方案,以及建筑力学实验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关键词:创新人才;课程改革;教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5010602

一、构建建筑力学实验课体系

为了创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筑力学课程是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部分内容组合而成,授课学时为80左右[1]。

建筑力学实验课的开设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因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这3门课程中已有了实验课的基本内容,根据建筑力学的课程需求,可以选择一些现有的实验条件和成熟的实验内容,适当组合即可开设出有特色的实验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落脚点。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人生动活泼地发展,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发展。这就要改变陈旧的教育方法,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策略,突出个性教育,以培养富有鲜明个性的人才。正是基于上述原则和理念,哈尔滨工业大学开设了全新的建筑力学实验课程。

二、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实验课内容,开设系列实验课

建筑力学课程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课程,怎样利用实验室资源,开设出有特色的实验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但是,如果认为建筑力学已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只须靠数学演绎得到新的理论与结论,则是完全错误的,这对于学习建筑力学更是有害的。这是因为,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产生新的概念,因此必须进一步建立新的、更符合实际的力学模型和相应的理论。只有这样,建筑力学的内容才能日益丰富。人类已进入21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的发明和发现层出不穷。但是,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没有实验,便没有科学。”丁肇中教授说:“做实验确实非常重要,因为任何理论没有实验证明,是没有用的。实验可以推翻理论,理论绝对不能推翻实验。[2]”就培养创新人才来说,实验教学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全面实施

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洞察事物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

目前,国内建筑力学实验教学尚处于空白状态,我校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由于无现成的样板可效仿和遵循,只能走自力更生的创新之路。开设新实验课有两大要素——硬件和软件。我校从硬件开始,以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在多年开设力学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已经研制成功的5种大型多功能组合试验台,选出其中3种投入使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3]。我校把试验台定位在高起点、高性能和经济实用的标杆上,运用高科技手段,使实验装置现代化、信息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我研制的实验装置也必须具备创造性和新颖性的特征,使学生在熟悉实验装置的过程中就能受到激发创新能力的教育和熏陶。建筑力学实验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的感性认识,掌握实验设计方法与技能,引导学生对新事物进行探索,运用所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问题。

建筑力学课程目前设置了4个必做实验:即①静、动滑动摩擦系数的测定,2学时,为设计实验,每组人数为5人;

②材料的拉伸、压缩实验,2学时,为验证实验,每组人数2人;

③测定材料的弹性模量,2学时,为验证实验,每组人数2人;

④梁的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驗,2学时,为综合实验,每组人数2人。

三、建筑力学实验课的作用和效果

(一)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开辟了新天地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面对新世界的挑战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培养大批创新人才,这就使得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长期以来形成的建筑力学只讲理论而无实验的格局已不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必须打破,把广大师生从陈旧的课程体系的框框中解放出来。

(二)为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全新的教学环境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说:“希望我们的学生不光在课堂上非常活跃,而且在课堂外不断地思考和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实验室是大学教育为学生提供知识和能力训练的重要课堂,是反映学校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的窗口。建筑力学实验课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事实证明,学生对实验内容是满意的,教学效果是良好的。

(三)为培养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创新人才,这里要强调的是人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思想品质和实践能力应具有开拓性、独创性、新颖性的特点;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超人的成就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求异思维能力以及整合知识的能力。这些素质必须要求学生参加创造实践才能获得,而实验教学正好从这方面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这里以我校开发出的多功能组合实验为例略加说明。由于所开发出的仪器具有通用性(可用不同原理进行测试),所以学生可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比较、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这种实验方法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亲密合作的团队精神等方面也都起到积极作用,收到良好效果。

开设建筑力学实验课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我们相信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进展。参考文献:

[1] 李前程,安学敏.建筑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赵彤,李前程,等.关于创建理论力学开放式实验室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6):116-118.

实验开设 篇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8年修订研究生专业目录时,特别设立了材料物理和化学专业。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的重要基础。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已经由过去的宏观研究和发展进入到微观分析和研究,用电子、原子、分子的尺度来研究改变物质的性质,发展新兴的材料。特别是当今以服务于高科技,现代工业和国防为主的现代材料或新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材料的研制与开发速度也越来越快,因而涌现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产品和新问题越来越需要材料学家和物理学家等共同努力来归纳、整理、总结及创新。由此产生的材料化学新专业无疑是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结果。它给现代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及相关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为新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完善而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技术保障。因为材料化学专业是技能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领域。如何通过材料化学各实验课程的改革,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多层次、多方向的掌握材料物理性能与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测试手段的关系。并且通过独立操作和控制实验进程,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我们材料化学专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分层次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分层次实验教学法研究

通过分层次开设实验,培养学生的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研究精神和创造性能力。具体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 加强有关材料化学专业基础性实验

在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具有了初步的化学和物理实验能力的基础上,首先将材料化学专业实验课程从相关理论课程剥离,综合成材料化学专业专门的基础实验课程,集中训练学生的材料制备和材料性能检测技能,并以此为实验室的开发重点,使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得以巩固和提高。

2. 开展综合性实验并结合本专业开展远程网络虚拟实验教学

在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材料制备和性能检测的实验技能基础上,第二步开设综合性实验并结合远程网络虚拟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在综合实验新体系中,要求开设的综合性实验尽可能反映材料、生命、环境、信息等学科的内容;了解和学习材料化学研究方法与现代实验技术在高新科技学科中的应用成为我们新的建设目标。因此,不仅要打破专业的界限,还要打破学科的界限,使综合性实验成为跨学科、多技能的综合训练。在我们材料化学专业开设的综合性实验中,与材料、信息相关的实验有新型能源材料的合成,SD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的合成和表征,压电陶瓷的制备和表征等等;与生物相关的实验是天然物或中草药物的提取及指纹图谱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相关性能测试方法,掌握天然生成物质的提取方法和结构确定的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并扩展了知识面。为今后学生进行主导型研究性实验奠定基础。

目前,网络建设日益完善,网络速度和宽带不再成为制约网络虚拟实验教学的瓶颈。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发展无疑使得虚拟实验环境更加逼真、智能。当然,虚拟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误差分析能力等方面还不可能取代传统的实物实验教学方式。但是开设远程网络虚拟实验教学可以使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获得与在校生一样的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网络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对我们专业来说,因为是新开的专业,很多实验还缺乏必要的实验器材,很多综合性实验课程无法开出。但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可以与兄弟院校和我校其他院系的实验教学资源实现共享,从而使相关实验得以进行,实现了学生对相关实验的认知。

3. 开展学生主导型研究性实验的模式

学生主导型研究性实验是在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选题、查阅文献和设计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研究性实验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该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全方位地锻炼学生实验研究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为其今后的毕业设计和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种新的实验模式也提高了实验室在学生学习中所占的地位,建立了进实验室学习的意识。设计性实验对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时,对学生的培养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我们材料化学专业的主导型研究性实验采取在大学中后期开设,在学生已经完成材料化学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指导教师的课题或相关专业后开设(可参考材料化学实验教程中的设计性实验)。具体过程一般为以下几个步骤:(1)选题;(2)查阅文献收集资料;(3)研究方案。学生设计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拟定实验所需药品、仪器,探讨实验时可能产生的现象和容易发生的失误以及安全等应注意的问题,最后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包括:实验题目、仪器、药品、操作步骤和实验表征仪器等。然后将审阅实验设计方案交给教师,教师在尊重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则下选出几种最佳方法,同时纠正某些实验方案的错误指出某些实验方案的缺陷,再将设计方案反馈给学生,将教师选中的方案交由全班同学讨论、完善。然后采取论文答辩的方式检验实验效果。在整个形式上基本是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模型,通过这样的实验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最后,在整个分层次法实验教学中,我们的实验室采取的是开放式实验管理模式,在时间方面,我们安排了中午、晚上和双休日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一些探索,对实验基本技能进行巩固和掌握。同时,有2~3周开展专门的实验时间。在人员配备方面,采用专业课教师和实验室教师结合的方式,使每个实验都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结语

实验开设 篇5

[摘要]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是检验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是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在几年教学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对教材使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时间安排和任课教师选择等方面作了探索。把教学内容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积累了初步经验。

[关键词]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1891年,世界上第一家正规的临床实验室——William Pepper Laboratory of clinical Medicine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附属医院建立。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全世界数家医院相继建立了实验室,但大多数规模小,工作简单,实验室管理不为人们所重视。

直至20世纪50、60年代开始,伴随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在实验室的普遍应用和检测项目的飞速增加,实验室工作越来越复杂,如何使实验室发挥更大效能,逐步引起实验室管理者的关注[1]。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是检验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是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开始出现临床实验管理教育课程,1978年美国正式成立了临床实验室管理协会。在发达国家,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已成为检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医学检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了巨大的发展,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分析仪器日趋先进,检测技术不断完善,检验项目逐渐增加。但我国临床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明显。近年来,我国才开始重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于2000年成立了中国医院管理学会临床实验室管理委员会。目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已经将其设置为医学检验专业必修课,但其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各院校都不尽相同,正处于探讨和摸索当中。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当中,坚持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原则,优选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材的选择我国近年来开始重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研究和教学,虽然有国外的教材可供参考,但国外的社会制度、管理模式、法令法规与我国存在较大差距,许多方面不能照搬硬套。因此,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了杨振华教授主编的《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本科教材,科学出版社于2004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于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6年相继出版了相应的教材。尽管有多种教材可供选择,但各种教材侧重点不尽相同。因此,结合其它专业课程的配套教材,我们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学》为学生教材,其它几本教材为学生参考书目。教师在备课时将各本教材的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尽量作到各知识点的全面。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内容广泛,涉及组织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管理等方方面面。高教版《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共有15个章节,但本课程的课时数较为有限,仅有理论教学27学时,根本无法讲授全部内容。鉴于我们现行管理体制之下,临床实验室在财务、人力资源和市场管理几方面缺乏自主权,而质理管理是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内容,安全管理是临床实验室管理的工作基础。因此,我们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为重点,安排了临床实验室管理体系、临床方法学选择与评价、量值溯源、诊断试验的临床效能评价、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循证医学、实验室认可和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等9个专题内容。

在生化检验、免疫检验、微生物检验及基础检验中都分别有质量管理的内容,质理管理作为本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如何与其他课程的内容相衔接,是教学的关键。因此,高等教育出版社在编写新版医学检验各专业规划教材时,充分考虑到全套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和减少重复,对各专业教材的相关内容作了适当删减,使临床实验室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课程开设。因此,在教学安排上我们将本课程放在理论教学的最后一学期,在学习本课程质量管理内容时,引导学生对各专业的相关质量管理进行比较、归纳总结,既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又避免了过多的重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是一门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管理学科,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与以实验操作为主的专业课程相比,不够形象、生动,显得较为枯燥。再者,学生尚未有临床实践经验,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工作缺乏感性认识,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教师通过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学习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譬如,我们在介绍实验室设施、布局及实验室安全管理时,通过给学生展示在实验室现场拍摄的照片或录象,将无法现场展示的场景、设施等通过图片、影像展现给学生,使教学内容变得充实、生动、直观,加深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of teaching)是基于情景学习、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的凭借具有多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习者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3]。譬如,“临床方法学选择与评价”和“量值溯源”两个章节都是本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抽象、生涩难懂,于是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在讲述“临床方法学选择与评价”时,我们以“GOD-POD法测定血糖的方法学选择与评价”和“溴甲酚紫法测定血浆清蛋白的方法学选择与评价”为例,从文献查阅、最适条件的选择、初步评价试验、最后评价试验到临床效能评价,逐一讲解,使学生从实例了解原理,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讲述“量值溯源”时,以目前正在承担的量值溯源课题项目为例,讲述量值溯源的意义、实施方法和存在的问题等。将案例教学法用于上述章节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室认可和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章节主要是依托一些法律法规、相关规章、标准等条款,而这些内容却是我们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必需的知识。

因此,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借助我系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我校通过了CAP实验室认证的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为基地,通过参观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后,回到课堂上,结合相关条文,进行研讨式教学。结果,学生反响强烈,学习热情高涨,使原本乏味的文件变得生动有趣了。教学时间的安排我们的五年制本科学生,经过在校四年的系统学习后,即将进入一年的临床实习阶段,这时学生对医学检验专业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掌握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但对临床实验室的认识还很模糊。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全面介绍了临床实验室的性质、功能及管理等内容,可为学生顺利进入临床实验室实习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将这门课程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最后九周,即进入实习基地前的最后时期,这时候各专业课程教学基本接近尾声,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能与各专业课程很好地衔接、融汇贯通,为将来的临床工作顺利过渡。据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反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很快适应实验室工作环境,具有强烈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能够自觉按照质量管理的规范开展工作,受到临床带教老师的好评。优选任课教师这门课程与临床的联系非常密切,因此由谁来承担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本门课程采用课程负责人制,不再归属于某一个特定的专业教研室,由检验系主管临床检验诊断实验室的系主任、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室主任、副主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及相关内容的资深教师等共同承担,分工合作,各自讲授其中部分内容。因为这些教师不仅具有医学检验专业高级技术职务,而且长期从事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管理工作,对实验室管理有着切身的体会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他们讲解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知识更能把参考教材内容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把管理的理念和各医学检验的专业课相结合,授课更生动,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让检验系的学生充分认识到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对高质

量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已经深知没有好的管理就没有好的检验结果,临床实验室的管理对于医院检验科的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要。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增加,学习态度更加端正,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如把综合性设计的问题或题目发给学生,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写出几种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的基本原理是怎样在现代检验中应用的,并修改完善,最后通过实验课验证,每篇实验报告以独立小论文的形式完成。还应增加设计性实验,推陈出新一些障碍性实验,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验培养学生科研的思维和思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以往的实验教学方法多为“灌输式”,教师把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告诉学生,学生按部就班进行操作,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学生很少思考、很少分析、更谈不上探讨,这就造成学生思维惰性,极不利于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方法,注意实验教学层次的递进。在夯实基本功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实验的准备、实验的操作、实验过程中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方案,让学生学会思考和选择:如为什么选择这个实验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实验方法?参考方法是什么?有没有金标准?临床上正采用什么方法?用什么仪器操作?等等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谈论、去动手操作验证,这种启发式、探讨式的实验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

3.5 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实验室人员管理,以及“双师型”实验队伍的建设,提高实验人员的管理水平。一要制定各类实验人员的培养计划,如观摩教学、技能培训和学术讲座等各种形式提升实验室人员的素质和教学水平,为实验人员安排外出学习的机会,鼓励实验人员提高学历水平;同时对现有实验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定期安排实验教师深入临床工作,及时掌握专业发展动态,了解新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保证实验教学过程的实用性、先进性;二要从临床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以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三要贯彻产学研结合的思想,提高实验教师科研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实验教师积极走出去,掌握市场动态,做到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相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必对实验教师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实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融会贯通,了解和学习专业前沿知识,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操作方法,以及最新的实验室管理理念,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是高校为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搭建的一个平台,实验室开放是对传统封闭式教学方法的一种改革[4],意在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总之,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一定要对实验室进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加强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内涵建设,开放实验室,充分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培养出具有发展潜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实验开设 篇6

关键词:数学实验;数学建模;大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学探索

一、国内开设数学实验课的概况

数学实验作为一门新课程,是大学数学CAI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大学数学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改革的一项大胆的尝试。在国内,这门课的教学体系比较成熟的做法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基础实验,通过对Mathematica软件的详尽介绍,使学生能用Mathematica软件学习高等数学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第二类是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数学模型实验,以数学知识为主线,采用案例教学,通过用数学来学数学;第三类是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代表的研究性实验,以案例为主,解决案例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并介绍一些现代数学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从目前国内出版的教材来看,采用第一类的院校比较普遍,不过所使用的数学软件除了Mathematica外,还有Matlab,Maple等,而且覆盖了大学数学课中的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甚至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计算方法等。从时间安排来看,也分为三类:第一类把数学实验安排在各门课程结束后进行,如高等数学结束后,安排相关内容的数学实验,概率统计结束后,安排概率统计实验等;第二类是在学完大学三门数学课程之后,将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类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第三类把数学实验课作为一门系列课程来开设,把数学实验课分散到第四、五个学期里,每学期占的学时也不同,循序渐进地推进。一年一度的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也引起了各高校对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类课程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数学实验课的高校不低于500所。但坦率地说,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院校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我校开设这门课程的几个阶段及做法

我校从1995年开始设立数学实验课,至今已经有十几年了,我校开设课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开始阶段,时间从1995年~1999年

将数学实验作为高等数学教学的辅助,服务于高等数学的教学,把如何使用Mathematica软件解决高等数学中的一些计算问题和绘图问题作为授课的重点内容,在讲授高等数学的同时,讲授数学实验课,学生边听教师讲解边上机操作练习,面向的对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95级和97级的大一学生。

2.过渡阶段,时间从2000年~2001年

数学实验由为高等数学服务向单独设课过渡,率先在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98级和工科部分专业99级学生中开设了数学实验课,课程的性质是选修,学时为32,其中22学时为上机,每个实验教师先讲授大约半小时,其余学时学生上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还是很成功的,学生爱学爱问,很多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亲手操作,发现、解决了问题,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热情和兴趣,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还锻炼了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单独设课阶段,时间从2001年~2006年

在这一阶段,我们的数学实验课成了全校各工科专业的选修

课和试点专业的必修课。对于面向全校工科专业的数学实验选修课,我们仍然安排32学时,而对于面向试点专业的数学实验必修课,定为24学时,安排在大一的下学期,每周3学时。

4.总结完善扩展阶段,时间从2006年至今

随着试点专业教改的结束,我们对数学实验课程进行了总结完善,目前数学实验课由三门选修课《Matlab及其应用》《SAS及其应用》《Mathematica及其应用》所组成。2010年,我校被批准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学校,于是我们把数学软件Matlab融入了大学数学的教学中,将数学实验的教学扩展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我校开设这类课程的困惑与思考

虽然我校只是一所市属市管的一般工科院校,但我校的数学实验课却走在国内前列,近二十年来一直在大胆地改革,不断地摸索、改进、提高,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总结了不少教训。2002年完成了《高等数学实验讲义》,2004年由国家林业出版社出版了我们的教材《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教程》。2003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有一队获全国一等奖,两队获全国二等奖。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碰到不少问题,令我们感到困惑,值得去思考。

1.上机学时不足

我们目前的数学实验课程,上机学时太少。数学实验倡导,以问题为载体,以计算机为手段,以数学软件为工具,以学生为主体,应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强调学生亲手实践,亲身体验,激发求知欲,培养创造性思维,这就决定了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2.课程考核难度大,考核问题至今仍让我们感到很束手无策

数学实验不同于物理、化学等的实验课,也不同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考查的目的是检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检查教学效果,评定学生的成绩,我们不断进行着考核方式的探索。在过渡阶段,我们采用开卷笔试来考查,试卷由若干具有难易分散的题目组成,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写出相应的Mathematica或Matlab程序,根据程序的对错评定成绩。但这种考查方式的弊端是显然的,既然是实验课程,这样的笔试违背了课程的性质。于是,我们尝试上机考试,学生独自在规定时间在机

房完成教师布置的数学实验题,这种考查客观公正,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这样的考核实在太费时,小班(30人左右)也许可以实行。但面对着一百多人的教学班,任课教师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也在想方设法改革考核方式,比如,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布置大作业,但大作业抄袭严重,全班作业就七八个版本。现在这门课的考核采取交实验报告的形式,学生在所做的实验中选择几个实验,递交打印的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评定学生成绩。总之,如何考核数学实验课,是摆在我们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难题,令我们困惑。

3.教学素材的取舍不容易把握

目前国内外已出版的数学实验教材很多,但几乎都来源于一些名牌、重点大学的教师讲义,如清华大学萧树铁主编的《数学实验》,姜启源等主编的《大学数学实验》,中国科大(现北航)李尚志主编的《数学实验》等,作为一般院校,由于生源问题,不能照搬上述教材。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素材是一个在教学中不好把握的问题。我们觉得应当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量力性,素材的选取要适合学生的水平,过难过易都不可取,对一般院校来说,教学素材的选择尤为重要,绝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否则学生会放

弃,我们有过这方面的教训;(2)趣味性,选择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引人入胜的教学素材,如选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际问题或热点问题作为数学实验素材;(3)开放性,所选素材要有让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的空间,以便他们尽情发挥;(4)对计算机、数学软件的依赖性。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靠计算机、数学软件来完成的。对计算机、数学软件的依赖性不强的问题不适合作为数学实验的素材。如很多教材上都有的“商人安全渡河问题”,就三名商人三名随从,学生用简单的逻辑推理就想出了安全的渡河方案,你再讲学生都不爱听了。所选的素材要让学生感到离开计算机和数学软件靠手算非常繁杂,甚至不可能。此外,选取素材时也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选择有专业性的素材,如对财经金融专业的学生,选择分期还款的例子,就属于这种素材,做到授课学生的专业不同,选择的素材也不同。当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素材工作量很大,要选取恰如其分的素材需教师付出很大工

夫和心血。选择符合上述四个原则的数学实验素材对这门课的教学效果、质量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为此付出心血也

值得。

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一般院校,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希望同行参与交流、讨论,使该课程的建设日臻成熟完善。

参考文献:

[1]韩西安,黄希利.数学实验.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2]姜启源.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1,31(5):613-617.

[3]李尚志,陈发来.数学实验: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1,31(6):764-768.

[4]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2008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姜启源等.大学数学实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冷劲松,黄廷祝,傅英定.“数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大学数学,2004,20(2):26-28.

《食品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开设 篇7

1 综合性实验内容

1.1 制作电桥以及薄膜的选择

该步骤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要求学生会利用滤纸或纱布制作电桥, 能够选择出颜色一致而无白色斑点的薄膜, 剔除不能用的薄膜, 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

1.2 点样、电泳、染色及漂洗

该步骤是本实验关键步骤。学生要综合蛋白质性质、电泳原理、蛋白质染色及漂洗等知识, 在操作过程中还要注意操作细节才能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该步骤可加深学生对电泳原理、蛋白质染色原理及电泳仪操作的了解, 提高学生对电泳技术的掌握。

1.3 结果判断

经漂洗后薄膜上可呈现清晰5条区带, 由正极端起依次为清蛋白、a1-球蛋白、a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 通过薄膜区带可让学生直观认识血清蛋白由五种蛋白质组成, 同时还可让学生综合利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判别这五种区带各是什么蛋白质, 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理解。

2 开设此综合性实验的效果及意义

综合性实验是多个具有相关性单一实验综合, 多角度、多学科的实验设计, 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提升实验教学水平, 训练学生初步科研能力, 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7],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禁锢, 对贯彻素质教育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 实验技能的综合性

综合性实验将多个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 采用多种实验技能和方法, 给予学生综合实验技能训练,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实验中综合了分光光度计使用、点样、制作电桥、电泳、蛋白质染色等基本实验技能, 增强学生综合实验操作技能。通过本综合性实验开设能使学生将课本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验中, 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2.2 实验操作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学生可通过预习熟悉实验内容及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完成实验,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认真、严谨的科研和工作态度, 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和兴趣, 为今后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该实验开设过程中,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例如, 点样时利用载玻片和胶卷自制点样器, 点样效果非常好。这不仅实现废物利用, 节约实验室资源, 而且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2.3 实验过程的理论联系实际性

综合性实验开设能使学生将各部分所学知识点通过实验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强化对知识整体认识和应用能力。本实验综合了血清蛋白五种蛋白成分、电泳原理及方法、点样方法、蛋白质染色原理及方法、蛋白质测定等知识点, 通过实验学生可将所学知识与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结合起来, 这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在试验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如为什么薄膜点样端要置于阴极端, 为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电泳后蛋白质会分离, 为什么漂洗后薄膜上会有条带出现等。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 有利于增加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 综合性实验实施过程中注意问题

3.1 综合性实验涉及理论知识较多, 应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好好预习, 充分熟悉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加深学生对本实验认识。

3.2 点样是本综合性实验关键, 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和现象, 应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点样练习, 教师对学生点样效果要进行检查, 对于学生点样不好, 要及时进行指导, 保证点样效果。

3.3 采用多媒体教学会取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可直观地感受实验过程, 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效果。

4 结束语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及测定血清蛋白”综合性实验开设是我们对《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性研究, 本综合性实验开设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科研和动手能力。今后我们要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学生反馈建议, 在本学科以及其他学科中开展更多综合性实验, 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技能的课堂。

摘要:本文着重从综合性实验内容、开设效果及意义、实施过程注意问题等方面阐述如何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中开设综合性实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及测定血清蛋白”。此实验开设能将学生所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 对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开设

参考文献

[1]战宇, 高建华.《食品生物化学》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构思[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 25 (3) :96-99.

[2]李佩艳.提高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20) :271-272.

[3]李佩艳, 刘建学, 徐宝成.如何提高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9) :25, 28.

[4]张立, 卢忠燕, 申晓冬, 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1) :106-107.

[5]李宁, 陈明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 2015, 12 (5) :227-228.

[6]吴功庆, 易运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广州化工, 2015, 43 (4) :231-232.

开设免疫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初探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医学免疫课已经开课的2009级口腔、麻醉、影像、放射4个本科班学生, 共174名。

1.2 方法

1.2.1 定题

免疫血清制备与鉴定, 本实验涉及动物的饲养和免疫的全过程,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抗原、抗体的概念、免疫机制、机体免疫应答强弱的影响因素。

1.2.2 分组

每班分5组 (每组7~8人) , 每组推选1名组长, 负责分工协作和组内外交流, 选举1名组员作最终的设计汇报。

1.2.3 查阅文献

用1周时间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了解和掌握与本实验设计相关的免疫学技术和国内外研究进展。

1.2.4 实验方案的确定

实验分3次进行。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确定实验方法, 初步完成实验设计报告。每组的代表在全班以PPT幻灯片进行汇报, 讲解该实验设计的相关背景、实验目的、科学研究的思路、技术原理、方法、步骤、预期结果、存在的相关问题等。学生在汇报过程中, 带课教师对汇报内容及时的提示、纠正, 并鼓励其它学生提问和讨论。教师当堂点评并与学生共同讨论, 提出修改方案。课后各组根据所提出的建议对实验设计报告作进一步修改, 完善后进入正式实验。

1.2.5 实验操作

各组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设计需要准备好动物、抗原与所需要的各种试验材料, 然后免疫小鼠、对动物进行饲养与观察, 获得免疫血清后通过溶血法测免疫血清的效价。各组要结合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结果进行分析, 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 提出意见与建议。教师对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进行综合点评, 各小组分别完成实验报告。

1.2.6 问卷调查

对2009级口腔、麻醉、影像、放射4个本科班共174名学生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问卷调查 (本教研室自行设计) , 问卷均为选择题, 主要围绕开设免疫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否能激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是否有利于提高动手能力、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掌握基础知识。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完善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 了解学生对教学改革的看法。

2 结果

2.1 实验课出勤情况

比较综合设计性实验前后学生出勤、迟到、早退情况发现, 综合设计性实验学生出勤率为99.4%, 比实验前的98.3%有所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学生迟到率和早退率分别为1.7%和0.6%, 实验前分别为7.4%和5.2%, 迟到早退现象明显好转。见表1。

2.2 问卷调查结果

发出问卷174份, 收回174份, 有效问卷174份。调查结果显示, 90%以上的学生认为开设免疫学综合设计性实验能激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动手能力、提高科学研究能力;87.4%的学生认为免疫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基础知识掌握;97.7%的学生认为应该多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见表2。

3 讨论

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多, 例如本次实验仅用1周时间进行实验设计, 对于课程时间安排比较满的医学生来说时间较少, 不能很好地阅读大量文献;少数学生认为撰写实验设计报告难度较大、耗费的时间太多, 增加了学生的负担;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加大了带课教师和实验准备的工作量, 对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不断地了解本学科的研究进展和新的实验手段。

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3]。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很高, 体现了对设计实验课的欢迎程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免疫学理论知识及免疫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培养了学生严谨、协作的精神, 为今后的工作及其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取代了传统实验课枯燥的说教方式, 是一种新的尝试。

摘要:在2009级口腔、麻醉、影像、放射4个本科班共174名学生中开设免疫血清制备与鉴定的综合设计性实验, 分析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效果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发放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后学生出勤比实验前高, 迟到早退现象明显好转。大部分学生认为开设免疫学综合设计性实验能激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动手能力、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掌握基础知识, 认为应该多开设此类综合设计性实验。

关键词:免疫学,综合设计实验,初探

参考文献

[1]侯晋, 周烨, 李楠, 等.自主实验设计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 (4) :274-276.

[2]边藏丽, 丁建中, 王恺斌.医学免疫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6) :601-602.

高职院校开设数学实验课的思考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学实验,建议

一、引言

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育中, 教师注重公式的推导及利用公式计算。学生利用上课的时间通过做练习巩固定义、定理和公式。离开课堂, 所学理论与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脱节的,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很容易对数学产生厌学心理。另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学的计算越来越依赖计算机技术。而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忽视数学应用, 忽视现代计算机技术对数学的作用, 不能满足学生对数学应用的需求。因此, 在教学中应该引入新方法和新理念, 着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设数学实验课, 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开设数学实验课的意义

1. 通过数学实验课提高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高考人数的小幅回落, 高等教育早已从培养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的教育, 而其中的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又是高考分数相对比较低的考生, 这些学生比较突出的特点是数学理论基础较差, 成绩普遍不好, 对数学有排斥心理, 但是好奇心及动手能力相对较强。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的“定义—定理—举例”模式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以高参与性、实践性为特征的数学实验课却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探索能力。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定位标准。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生, 高职学生主要是以学得一门或多门实用技术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和应变性、技术的创新性、职业的技能性就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 而上面的这些能力又是以“应用”为主旨的。那怎样培养数学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呢?数学实验课恰恰可以避开数学中许多繁琐的证明,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许多有关数学实际问题。因此开设数学实验课, 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 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 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对数学的误解。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理工、经管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对其专业的后续课程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高等数学课自身的理论性及抽象性比较强, 加上学生考试不及格人数相对较多, 导致很多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淡化高等数学的地位, 在教学计划上削减高等数学学时, 甚至欲砍掉这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数学实验课的开设, 可以引导学生在数学实验中去学习,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使他们在探索中寻找数学的规律,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通过数学实验课, 可以将学生从相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理论中解脱出来, 使他们对数学有个崭新的认识, 最终喜欢上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清楚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不管教师授课水平有多么高, 若学生不能改变对数学的理解, 再先进的教学也是徒劳的,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数学都存在偏见。怎样消除这种偏见, 就成为他们学好数学的关键。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只要教师多留意生活中的事例, 将这些事例用比较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就可以改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数学实验课的开展, 恰好可以做到这一点。例如教师在讲授“极限”概念时, 就可借助几何图形的动态变化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极限的趋近过程, 从而加深对该概念的理解。

3. 为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坚固的基础。

通过对数学实验的学习, 学生可以提前接触一些简单的编程知识及培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一旦养成, 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后续的专业知识的学习。

4. 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

数学实验课所涉及的内容既丰富综合性又强。它不仅涉及数学还涉及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生物工程、工业和农业生产等方面, 对教授本课程的教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授课老师在熟悉数学基本知识的前提下, 还要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掌握常用数学软件和较强的数学建模能力。在数学实验课程的进行中, 教师除了要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外, 还要系统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 指引学生以相关的数学软件为操作平台,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也将获得提高。所以数学实验课的开设, 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综合能力的一个挑战, 这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

三、高职院校开设数学实验课存在的困境及建议

尽管在高职院校开设数学实验课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诸多益处, 但就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管理现状来说还存在着许多困境, 例如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 进行数学实验学习的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有待改革, 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加强。

1. 教学形式方面要以理论教学为主, 数学实验教学为辅。

开设数学实验课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生动化、灵活化、可视化, 它是在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的, 并不是说开设数学实验课就可以取消数学理论课。

2. 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有待改革。

具体的教学内容随数学实验课开设的时间可以做相应的变化: (1) 在初设数学实验课的高职院校, 重点可以将教学内容放在软件的操作实验上, 如用MATLAB实现数的四则运算、函数的绘图、极限的运算及微积分的运算等,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MATLAB的各项功能, 对其产生兴趣。 (2) 在开设数学实验课3年至5年的高职院校, 可以将授课的重点由软件的操作实验转向比较综合性的实验, 有能力及兴趣的学生, 还可以鼓励其参加数学建模比赛。通过三到五年的讲授与探索, 教师自身的数学实验教学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 教师初步形成团队, 这时就可以丰富数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 并且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来组织教学内容。

3. 教师自身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 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本科院校的应届或具有较短年限工作经验的研究生;二是本科院校退休的或者在职的本科院校教师到高职院校兼职。他们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都来自本科院校, 所受的是本科的教育。与高职院校的教师相比, 本科院校的教师偏重于学术, 要求有比较好的理论功底, 比较强的科研能力;而高职院校的教师, 除了要把理论讲得深入浅出以外, 还必须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就目前我国国内的本科院校而言, 大部分学校的数学实验课开设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或是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 课时相对也比较少, 这时的学生已经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考研或是找工作上了, 对数学实验课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开设数学实验课的同时, 教师要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教师之间多交流, 形成数学实验教学团队。

四、结语

数学实验教学相对传统的数学教学而言, 它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 是现代数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虽然在目前高职院校中数学实验课还没有普及, 却是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虽然它的教学内容、形式及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完善之处, 却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试金石。我们坚信数学实验课的开设及普及必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徐文宇.在高职院校中用数学实验课取代高等数学课的思考[J].实践与探索, 2010, (17) .

[2]李小平.论高职院校开设数学实验课的必要[J].中国电子教育, 2008, (2) .

[3]谭莉.高职院校数学实验课实施初探[J].武汉商务服务学院学报, 2010.10.

[4]何晓娜.关于在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1.06.

开设具有特色的钢结构课程实验 篇10

钢结构建筑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之一,是一种节能环保型、能循环使用的建筑结构体系,符合发展节能建筑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在高层建筑、大型工厂、大跨度空间结构、交通能源工程、办公楼及住宅建筑中更能发挥其自身优势。

目前,我国正处在钢结构迅速发展时期,需要更多从事钢结构的高级专门人才投身到钢结构事业当中。而目前企业钢结构人才缺乏又是影响和制约整个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钢结构企业如果具备高素质的设计、制作、安装、防火、防腐、防锈、堆放、运输、检测与检修及后期处理的工种技术人员,必将受到业主的青睐,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会创造更多的机会。

1 钢结构实验教学现状

高校作为培养建筑钢结构专业人才基地,而目前我国高校培养钢结构人才的现状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实验性教学环节满足不了工程实际的要求,据调查,全国许多理工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均开设钢结构课程,而开设钢结构的实验却不多。

钢结构课程对实践环节要求高,因而开设符合行业发展需要、具有特色、满足教学及科研要求的钢结构实验课程很有必要。钢结构教学实验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为传统简单实验,大多为构件或平面结构实验,如梁受弯实验、柱轴压实验、平面桁架实验等,国内开设钢结构实验的大多院校均采用此类;第二种则是根据现代钢结构进展开设的新型实验,比如立体构件、屋盖结构、预应力钢结构等,本文针对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实验设置情况,论述第二类实验开设的内容与要求。

2 钢结构实验内容与要求

2.1 实验教学目的

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实验的方法、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从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深入理解和应用学科基础课中的概念、理论,增强对立体桁架在纵、横向受力特点的感性认识,增强对预应力门式刚架结构受力特点的认识,掌握预应力对门式刚架内力合理优化的规律,同时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掌握一些常用测试仪器的测试原理与方法,并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能正确诚实记录实验现象与结果;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运用工程语言进行科学表达,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2.2 三角立体桁架荷载反应实验

三角形空间桁架结构是在网架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结构用钢量小,且结构刚度和安全度较大。目前这种结构主要应用在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结构中,该结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开设此类实验具有实际意义。

本实验主要测定立体桁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跨中竖向位移及各杆的内力。要求会计算桁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各杆件内力和跨中竖向位移的理论值,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存在差值的原因。

桁架尺寸及测点布置见图1。

2.3 预应力门式刚架荷载反应实验

在大跨度钢结构中引入预应力而形成预应力钢结构是提高结构刚度、增强结构跨越能力并减少钢材用量的有效途径。开设此类实验为培养科研能力打下基础。

本实验主要测定预应力门式刚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刚架梁跨中挠度、梁跨中平面外位移、柱顶侧移、梁柱相应截面的应变以及钢索内力。要求会计算刚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各杆件内力和位移的理论值,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存在差值的原因。

利用本实验模型可对预应力门式刚架进行深入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夕胜,董事尔.钢结构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8(5):5-6.

[2]胡杰.建筑钢结构制造与施工人才的培养[J].甘肃科技,2005(7):26-27.

[3]刘殿中.三角形钢管桁架的应用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3):93-94.

[4]张勇,王元清,石永久,等.索支承门式刚架模型静力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4(2):51-52.

实验开设 篇11

关键词:高等数学 数学实验 教学模式

高等数学是高校教育的基础课程, 高等数学教学不仅能传授学生知识,而且也难培养学生的能力。但由于学生水平层次不齐,高等数学本身的枯燥、乏味性,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高等数学的学习。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不同于其他普通院校的高等数学,不应过多强调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而应注重知识的应用性。数学实验课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门新型课程,也是现在教学改革探索的重要方向。数学实验课的目的就是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开设高等数学实验课的必要性

上世纪80年代,开设数学实验课的建议就已经提出来了。1995年,原国家教委制定的“理科非数学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中,把数学实验作为数学基础课程之一,许多高校也开设了数学实验课,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高职教育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必须重应用,体现联系实际、注重应用的特点。根据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开设数学实验课是十分必要的。数学实验课是学生独立学习的一门新型课程,通过数学实验课,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由于学生独立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数学实验课的内容设置

开设数学实验课主要就是为了训练学生熟练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数学实验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基础部分和综合部分,基础部分主要围绕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综合部分主要是学生根据这样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高等数学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多元函数微积分、无穷级数、微分方程、概率论等内容,这些是高等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不利于学生理解,因此若在讲授过程中穿插基础实验课,会对学生领悟数学知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同时,再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开设综合实验课,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广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数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数学实验课是为了探索多元化的人才模式,将学生培养成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数学实验课的是以实验为基础,学生为主体,计算机为辅助,数学软件为工具,教师为引导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工作。因此,数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传统的模式大部分沿用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授课方式。但数学实验课显然应该是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在计算机和数学软件的协助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数学实验课的教学实践

数学实验课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大新的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获取知识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分三步:第一步,讲解本节数学实验课中问题的来源,实验的目的和任务,在期间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数值计算的方法来将具体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第二步,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教师只做引导工作,学生自己去阅读材料,相互探讨,也可以师生共同讨论,但要以学生为主,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第三步,利用计算机和数学软件验证自己的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五、开展数学实验课的条件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开设数学实验课,对数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数学知識,而且也要有相辅助的其他知识为依托,如计算机水平,要对计算机和一些数学应用软件能熟练掌握,对数学建模比较了解。同时,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深入了解教材,多读一些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同时,要与同事经常沟通,讨论教学方案,确定教学计划。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数学实验课的效果,不光教师自身要努力,学校也要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多支持教师学习,定期给教师培训,假期安排教师进修等,以此来促进教师的提高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

开设数学实验课,一定需要教学环境,也就是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比如说建立实验室机房,在机房内配备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计算机上安装各类数学应用软件,以备学生在实验课上灵活掌握。同时机房应实行开放式、网络式管理,数学实验本身就需要学生课下做的功夫比较多,光靠课堂上的时间是不够的,我们的机房在课余时间也应对学生开放,以便他们练习和操作,同时,若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可以随时和老师在网上进行交流,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建议和帮助。

总而言之,开设数学实验课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教育必须服务社会的需要。数学实验课有其明显的作用,我们应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开好数学实验课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各方面条件的共同努力,教师素质的提高、学生积极的提高、学校的大力支持等。如何发挥数学实验课的作用,是我们今后不断研究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张志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思考与探究 .中小学电教.2004(3)

【2】周金城. 对高职数学实验课的认识与探索.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3】符文芳. 数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教学研,2006(11)

实验开设 篇12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

分析化学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 这两个部分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1]。目前,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还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2]。验证性实验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进行, 学生根据实验教材上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完成实验, 从而对已有定理或规律加以验证。但这种实验模式会使学生对书本产生很强的依赖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动手实践的能力, 不符合目前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科研型人才的要求[3]。因此, 有必要下功夫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逐步开设设计性实验。

我校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 实践证明:分析化学设计性实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并且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主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谈谈设计性实验的开设。

1 设计性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什么是设计性实验?有学者指出:设计性实验是一种介于基本教学实验和实际科学研究之间的、较高层次的、类似科研的实验训练[4]。它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前期设计、中期操作及后期总结的全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独立选题, 针对某一实验题目或实验要求, 通过图书馆、数据库等多种方式查阅文献资料, 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写出实验综述。综述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方案、测量条件、实验方法和步骤, 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如何解决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种种问题, 如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等, 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科研型人才的要求。

2 我校设计性实验的内容与安排

2.1 选题

选题的首要原则是根据教学大纲、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现有的实验条件以及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的程度为基础选题, 选题既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又必须兼有教学的必要性和实验的可行性。我校药物分析教研室以此为指导思想, 最初的选题是“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铁含量的条件实验”, 后来考虑到我院专业以中药学及药学为主, 改为“分光光度法测定新血宝胶囊中铁含量的条件实验”, 最后因增加了实验内容, 将选题改为“分光光度法测定新血宝胶囊中铁的含量”。这一选题涵盖多个大纲要求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 如药品的称量、溶液的配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分光光度计的操作及性能检测、定量条件的选择及方法学考察等, 具有教学的必要性、实验的可行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2.2 实验的前期准备

实验前,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讲授实验的目的及要求, 并举例讲述如何建立定量方法;接着要求每名学生根据选题到图书馆或通过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独立完成文献综述;然后进行实验分组, 分组非常重要, 要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 尽量使组间水平差异较小。各实验小组集体讨论并参考相关文献, 根据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基本操作技术方法, 设计好小组实验方案, 由各小组组长上交实验方案并汇报本组实验前期准备情况, 实验方案经由带教教师批阅后方可执行。如果实验方案设计不合格, 要求按照教师批示重新设计。

2.3 正式实验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进入实验室, 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分步完成实验。指导教师在整个实验期间一般不做任何提示, 但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2) 注意实验中的安全性; (3) 试剂和药品的配制、取用的正确方法; (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设备的正确使用; (5) 实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6)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台面和打扫实验室卫生, 做好实验仪器的检查和使用记录, 关闭仪器及水电开关。

2.4 设计性实验的结果及考核评分

学生完成了设计性实验之后, 指导教师会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结果整理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及结果, 总结实验过程, 讨论影响实验的因素, 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报告的内容分为3个部分: (1) 文献综述; (2) 实验方案; (3) 正式实验 (按照科研论文的格式和要求书写) 。实验成绩的评分方法如下: (1) 文献综述书写是否规范, 能否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分值占10%; (2) 设计方案是否合理, 有无创新性, 分值占30%; (3) 实验操作是否熟练规范, 观察与记录的实验结果是否准确可靠, 分值占30%; (4) 实验报告的论点是否突出, 条理是否清楚, 文字是否精练, 分析讨论是否科学, 逻辑推理是否准确, 结论是否恰当、合理, 参考文献格式是否规范等, 分值占30%。

3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评价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评价侧重考查学生是否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开发了智力和提升了能力, 重点放在设计思路、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验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考查上。我们对近3年开设设计性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经统计分析, 总结其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动手的能力。97%的学生赞同此观点, 只有3%的学生持否定态度。

(2)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96%的学生赞同此观点, 他们认为在本科实习阶段, 积极主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出合理化的实验方案是进行毕业科研实习的前提, 是保证科研实习的根本所在;1%的学生持否定态度;3%的学生认为“不好说”。

(3)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95%的学生赞同此观点, 他们认为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期刊, 可以开阔眼界, 了解本专业、本学科最新的科研动态, 激发对本学科科研的兴趣;2%的学生持否定态度;3%的学生认为“不好说”。

(4) 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提高了我校分析化学的整体教学质量。96%的学生赞同此观点, 他们认为开设设计性实验不仅对学生要求高, 而且对教师要求更高, 没有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好、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就无法很好地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 也就无法保证教学质量;2%的学生持否定态度;2%的学生认为“不好说”。

参考文献

[1]范杰.化学实验论[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张静.设计性实验教学在基础化学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 2010 (20) :391.

[3]李剑敏, 张斌, 何志军, 等.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在医学大专院校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2) :135-136.

上一篇:新一代网络操作系统下一篇: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