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意义

2024-10-22

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意义(共5篇)

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意义 篇1

开设大学语文课, 第一宗旨就是:育人。让当代大学生身和心都和谐发展。大学生既有“主动性”、“自觉性”也有“能动性”等特征, 因此, 大学语文教学首先应该要着眼于让大学生能够主动、自觉、能动地去规划自身的发展, 成为掌握自己将来发展方向的主人, 不是让学生记住知识的多少、掌握技能的多少、能写文章的多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是在于让当代大学生学与致用, 能够熟练应用语文工具去求知、构建、内化和创新。

随着当今就业形势压力的增大, 有些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功利性, 导致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流失, 所谓“人文精神”, 其核心包括对生命存在和人的尊重、以人为本、对价值取向的执着追求等等。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往往是自我化、功利化、淡薄化、冷漠、缺少奉献精神、理想不热情、社会责任感缺乏, 同情于关爱也缺少。大学生犯罪案件屡见, 如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杀人案事件, 正是大学生人文精神缺乏、人格不健全、缺乏对生命的关爱而导致的悲剧。

大学语文是真、善、美合一的课程, 是一门让大学生回归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一门人文素质学科, 是一门学生关注理想性的需要的学科, 让大学生成为具有自我提升生命力与自我完成生命力升华的实体。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可见,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任何阶段的教育中都应该放在第一位。虽然现在高校已经开设了思想政治课、法律课, 但依旧靠这些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去。大学语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 赋予大学生的内涵与意义

1.1 培育伟大情怀:爱祖国

近年来, 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 一些学生民族感情淡薄, 崇洋媚外、抵触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教材有《楚辞.渔父》一文, 其作者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这样写道:“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所以选进大学语文教材, 其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大学生根据世道决定进退, 明白事理, 认清是非, 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名利的潇洒人生态度, 深刻感悟诗人屈原的殷殷爱国志, 拳拳爱国情。

1.2 培育仁者情怀:关心民生

《郊行》王安石“柔桑采尽绿阴稀, 芦箔蚕成密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封建社会尚有能心系百姓的文人志士, 作为当代的知识分子能怀有这样一种民本思想, 更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时代意义。

1.3 培育豁达情怀:开朗积极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任性、脆弱、有些甚至出现悲天悯人的现象, 由此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大学语文培养学生应对人生磨难与挫折的素质, 培养他们不屈不饶、积极向上、豁达乐观。让大学生有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潇洒。

1.4 培育创新思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大学生面对文学文本时, 要有创新思维, 在意识形态上要出现生活图景、艺术现象。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艺术变现人们的感情, 变现人们的思想, 但是, 并非抽象地表现, 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1.5 培育高尚情操:坚贞自守

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 表达坚贞自守、刚正不阿、明辨是非的作品很多, 一身正气的文人更是数不胜数, 让人敬仰。“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精神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安身立命, 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也要有“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人格。

2 赋予高校语文教师的内涵与意义

2.1 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思想道德良好

教育是一种思想道德性的实践, 教师是道德的主体, 教师的施教过程也是道德实践的过程, 因此, 高校语文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必须有道德原则的约束, 必须符合道德要求, 必须承担道德责任。

教育实践是一种价值行为, 也是一种目的行动, 高校的教育更是如此。教师怎样教学生, 学生就接收到怎样的价值取向。所以,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一定要先衡量好自己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符不符合正确性和道德性。而不是仅仅考虑施教的过程和技巧。

2.2 大学语文教师必须爱岗敬业

大学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感、责任感, 要爱学生, 不是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样子。

2.3 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较全面的素养

第一, 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

(1) 语言学知识。语言学就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我国是有着几千年辉煌灿烂历史的泱泱大国, 这也赋予了汉语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前沿的内涵, 汉语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系统:文字学、普通话、音韵学、修辞学等等学科。

(2) 语法学知识。语法是语言运用的法则, 是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的语言行为。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自己必须要熟练地掌握语法体系, 才能科学地向学生解释各种复杂的语言现象, 才能担当教好大学生的任务。

(3) 修辞学知识。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部分, 它着重研究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生动、鲜明。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是一个以“口语交际训练”为主要目的的学科, 其重点在于连贯、清晰、得体、准确。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 才能去个更好的做好教书育人的任务。

2.4 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 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因此, 高校语文教师要传承此文明, 《大学语文》课本中也有一定的文言篇目, 这些文章本身不算难, 但是涉及的文言知识面广, 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有宽广、渊博的文言文知识。

第二, 具有高水平的教育理论。

(1) 教育学理论。当代大学教育要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来施教, 要认清国家形式和国际形式, 审时度势发展大学语文教育, “因材施教”培育创新性人才。

(2) 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人的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客观实际在人脑中的反映。高校教育中, 由于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 受教育水平也不同, 所以在心理的反映也大相径庭。作为大学语文教师, 要了解学生的内心, 更好的完成教育, 缺乏心理学知识是行不通的。

第三, 具有高水平的哲学理论。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而教育哲学更是一门运用哲学的理论研究教育问题的学科。这门学科更多地思考规律性的问题, 总结出一定的规律, 提升为一定的理论, 之后再反作用于教育实践。这种教育哲学理论往往是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的, 对教育实践有着指导意义, 并且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孔子、孟子, 荀子等都是教育哲学的先驱, 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 这也需要大学语文老师去学习、研究, 整理、发掘、借鉴。

第四, 具有高水平的全面素养。

(1) 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关心学生, 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 与学生沟通思想、交流情感, 使自己成为学生们尊重爱戴的教师, 使更多的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2) 儒家所提倡得“君子温润如玉”, 意思就是要有人情味。站在高校的教育角度上就是要让学生感到亲切、温和。

(3) 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时, 不能一味简单粗暴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指责、甚至不能和学生怄气、赌气, 而是应该幽默诙谐地让学生自己深知自己犯错并自觉地改正, 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教育。

(4) 高校语文教师应该具有高雅的人格魅力。用爱心、真诚、善良、信任、宽容、耐心去创造丰富的教学意境, 去感染每一位学生, 用真诚去赢得学生的信任。

3 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鲜明的时代感悟

大学语文教师不能故步自封, 要有对社会现象、国家大事的深刻洞察和体验、感悟和思考。要善于从生活实践中得到善与美的哲学启迪, 不断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提升自己的灵感。

4 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没有创新精神, 老是墨守成规, 那大学语文的教育就会永远落后。因此, 要敢于破坏原有的模式, 勇于探索新的规律、方式方法, 要敢于根据事实和结合自己的思考, 新颖、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去阅读、欣赏、写作, 抒发内心的真情, 培育出富有感情的真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 开设大学语文是一项很科学的人文教育, 不仅以学生为中心, 开发了学生的人性潜能, 培养了学生的素质, 完善了学生的心理结构, 而且也更好、更快地提高了高校教师的自我修养, 深化了高校教师的知识。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 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 让学生、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砺铸造自己良好的品性、人格和思想道德模式, 使当今大学教育更具有丰富、鲜明、上进、有用地时代意义。

摘要:结合目前在毕节学院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所总结的经验, 强调大学语文是一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 具有人文精神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功能,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学生能够被潜移默化的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 同时使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格品质得到有效地培养, 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教育,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教师内涵

参考文献

[1]陈洪.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李方.现代教育研究方法[J].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李玉华, 李景平.大学生素质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4]吴满珍, 邓先正.大学语文[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5]汪文性.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6, (1) .

[6]唱印余.论我国教师的素质》[J].东北师大学报 (教育版) , 1987, (2) .

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意义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H193

2007年中央第38号文件中明确所有大学生开设语文课的建议,北京市教委发布中高考改革中,明确提到2016年起中考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高中语文总分值由150分增至180分[1-2]。不难看出,语文教育有被进一步重视的趋势,特别是中学阶段。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的院校,因此专业课常常被放在首要位置,在近几十年的学科开设中,大学语文逐渐缩减,有的甚至被取消,不被重视[3]。然而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讲话的流利性、幽默性、专业性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都缺少不了语文, 然而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思维的创造性、丰富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人才的必然要求。

1.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

在中国古代,就强调大学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尽管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但是均未忽略人文精神的培育,例如邓小平提出的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这里的精神文明强调的仍然是人文精神的塑造。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是用一些真、善、美净化学生的心灵, 完善他们的人格,语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老师的指导下,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耳濡目染, 形成良好的“三观”,这也是大学需要予以解决的问题,大学语文则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4]。

2.发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精神藏在文化里,文化是民族的根,作为拥有几千年文化的中国,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维护自身文化,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列。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靠的是文字,没有文字,中国文化就无从谈起[5]。在世界其他国家,都非常重视母语,例如:法国把“法语是法国的官方语言”写入法国宪法,国际教科文组织也相繼出台了《文化多样性宣言》和《普及网络空间使用多种语言的建议》等文件,意在提醒各种保护自身语言的多样性。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掀起“汉语热”高潮,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却背道而驰,汉语学习已陷入“外热内冷”的怪圈。所以,“汉语热”现象对我们的大学语文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

3.增强就业能力、岗位工作能力

由于高职院校近年来学生基础薄弱,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阅读能力都存在欠缺,再加上某些院校为了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减少语文课程,使得高职学生学习语文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直接后果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匮乏,演讲稿的空洞乏味,正常的交流语无伦次。“交流表达”能力是一个合格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交流表达能力的水平对吸收信息和沟通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从表面看,大学语文课程属于科学文化素质的范畴,但如果从本质上看,反应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维能力,毫不客气的说,语文素质是人所应该具备的第一大素质[6]。只有掌握这门工具,才能成为一个具备完善能力的人,在其他各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都是在语文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解。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在学科开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与社会生产相适应,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

4.培养学习能力、发展智能

语文能力素质的提升使得学生能够准确迅速的接受文字信息,从文章或者别人的讲话中得到启迪。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加快,网络聊天、短信、微信等工具的使用均是以语言的形式呈现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对其他学科会产生影响,培养较高的语文学习素质,对于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创造思维培养都有良好的作用,而且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与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其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优势。

5.增强人格和谐性

“国家的强弱,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句名言,他高瞻远瞩地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江泽民提出了“四有新人”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显得及时又必要,语文知识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素质不可或缺。同时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正确处理与他人产生的矛盾,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关怀着人的成长,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6结语

对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课程的必要性研究,前人利用文献资料分析、实证研究、比较研究、注重系统观在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多学科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但均认为语文的基础性作用决定了必须开设语文课,从就业的角度来说语文课同样不可缺少,语文教育的德育作用也不能忽视,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情感教育作用。相关的研究更表明:相比普通高校, 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其实只占少数,更需要接受通才教育, 才能很好的与人交往和求职并推销自己等,因此,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参考文献:

[1]陈晓兰.对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必要性的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9,9(4):7-8.

[2]董奇峰.从“大一国文”到“大学文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的演变

浅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73-175.

[3]刘翠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重要性的探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2(9):39-41.

[4]姜利波.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4):10-12.

[5]王淑娟.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9(2):35-37.

[6]艾菲菲.高职院校开设职业汉语课程的必要性分析研究[J].企业导报,2015(1):188.

作者简介:

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意义 篇3

环境音乐在久远的古代就已经开始发挥它独特的作用了。例如, 人们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减缓劳动的单调或艰苦程度, 就一边唱一边劳动。时至今日, 环境音乐以“实况音乐” (现场演奏) 或“录音音乐” (由音乐配给公司提供) 的形式应用于诸多生活领域, 如:工厂、公司、超市、旅馆、酒店等以及各种交通工具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环境音乐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地扩展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容否认的是, 目前在我国的一些行业中, 环境音乐的应用还存在许多盲点。比如, 某些酒店随便找几个流行音乐的光盘从头放到尾;某些咖啡屋等休闲场所选择的音乐基本上属于“靡靡之音”的范围。这些表象反映出来的实质就是从业人员的音乐知识少、音乐修养低。因此, 对即将走入社会各个工作领域的大学生开设《环境音乐设计》课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与长远意义。

一、通过该门课的学习, 可以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 进一步完备其知识体系。音乐知识的把握是鉴赏音乐的前提条件, 要掌握环境音乐的设计首先需要储备一定的音乐知识。如:何为旋律?何为节奏?什么是西洋调式?什么是民族调式?主调音乐是什么意思?复调音乐又指什么?中国传统音乐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 才会对音乐作品有一个理性的分析与思考。音乐知识的学习无疑是进一步完备其知识体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知识体系的完备还能为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该门课的学习, 可以增加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积累, 提高其文化素养。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环境 (包括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场合等等) 要选择不同的音乐作背景。例如, 在接待外宾的正式宴会中, 如果选择了外宾民族的音乐作为环境音乐, 那么客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你很在乎他, 你的这份用心、这种热情会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 从而提高宴会的质量。由此可见, 尽可能多地接触世界各民族优秀的音乐作品, 了解这些作品的音乐风格和音乐语言是进行环境音乐设计的前提条件。而音乐是文化的产物, 在学习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同时, 也就是对其民族文化进行了解的过程。

三、通过该门课的学习, 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丰富学生的生活方式, 有助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 人们对生活中的艺术含量开始有所追求, 音乐这一重要艺术门类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们需要缓解由于紧张的工作而带来的精神压力, 从“工作机器”的形态下解放出来, 保持和谐的群体关系。

而《环境音乐设计》课在发展个体方面, 其本质作用和普通音乐课是一样的, 它最直接的价值莫过于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使学生逐步成为一个真正懂得音乐和爱好真正音乐的人, 使他们具备终身享受音乐、享受艺术美的兴趣和素养, 脱离那些以求宣泄的粗俗的所谓的“音乐”, 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升华精神境界, 愉悦身心, 提高生存质量。

“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作用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独之感, 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人融合在一起”。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形式, 作为唯一的世界通用语言, 它具有超日常语言的对话传达功能, 可以超越语言界限、突破各民族之间的语言隔绝, 促进人际交流, 增进和谐程度。

四、通过该门课的学习, 可以为学生日后走上工岗位进行更有效的工作提供一定的经验支持, 从而间接起到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大学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生力量, 他们将来会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奏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生命乐章。为自己所在的环境设计合理的音乐, 为特定的工作场合选择相匹配的音乐, 将会大大提高工作质量。

科学实验表明, 环境音乐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那么, 作为一名教师来讲,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课堂背景音乐, 会让学生心理松弛、稳定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并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时, 学生的思考、理解、记忆能力加强, 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再看一个有趣的实验: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为了证实音乐是否会对顾客的购物倾向产生影响, 于是在一家超市的售酒柜台进行了一次实验。他们首先在货架上分门别类地摆好四种德国酒和四种法国酒, 这些酒在质量上相差无几, 而且明码标价, 还公开了酒的产地及其国家, 然后开始播放音乐。根据实验安排, 第一天播放的全是法国曲调, 第二天改为播放德国音乐。照此情形整整播放了两个星期。实验结果是:什么时候播放法国音乐, 法国酒就十分好卖;什么时候播放德国乐曲, 那么德国酒又行销起来。这种音乐的“导购”作用对于即将从事市场营销的学生而言, 是不是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呢?

五、通过该门课的学习, 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激发其创造性和创新精神。该课程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以作品赏析为主。而音乐欣赏活动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 而是主动的参与行为。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对外界音乐刺激做出的身体反应都表明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因此, 人们把音乐欣赏这一具有创造性的活动称为“第三度创作”。又由于该门课给学生欣赏的作品丰富多彩, 欣赏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本质特征便会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来。这种由音乐激发出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包括灵感、直觉、顿悟在其决策与创新中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物理给我知识, 艺术给我想象力, 知识是有限的, 而艺术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意义 篇4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舞, 简称国标舞, 来源于各国的民间舞蹈, 对舞姿、舞步要求非常严格, 是一项重要比赛项目。后来出现了要求相对较低的交谊舞, 在保留国标舞舞种风格的同时, 体现了交谊的特征, 舞姿相对随意一些。

一、体育舞蹈的特点

1. 规范标准性。

严格说体育舞蹈是为了竞技而出现的, 虽然生活中的交际舞打破了这种严格的规范, 但那只能说是业余娱乐的形式, 如果真的去学习, 其规范化标准性还是被放在第一位的。体育舞蹈是一套相对完整的舞蹈规范系统, 它是经过数百年历史锤炼, 和几代人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 带有沉甸甸的历史文化感;在技术的标准性上, 其规范化的动作, 严格到了不可增减一分的地步。如果动作不到位, 就没了体育舞蹈的韵味了。

2. 娱乐欣赏性。

体育舞蹈, 依旧是一种舞蹈, 主要体现在动作韵律之美, 其需融入优美铿锵的音乐、身着艳丽华美的服装、配以高雅雍容的姿态, 方显潇洒脱俗的气度, 把体态之美与舞蹈之美结合在一起, 在舞池中翩翩起舞尽展个人魅力。体育舞蹈, 特别是交谊舞, 既有观赏的美感, 又有参与的乐趣。缺少了娱乐欣赏的成分, 就降低了体育舞蹈的魅力。

3. 健美竞技性。

体育舞蹈与其他舞蹈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其具有鲜明的体育特征, 体育舞蹈竞技性表现突出, 即可以参加比赛, 争得荣誉。在锻炼身体素质方面体育舞蹈有着健美功能。快速的节奏感需要很强的体力支撑, 能起到增强体魄, 陶冶情操的作用, 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极好形式。强健的体魄, 完美的曲线, 不仅给人以美感更能增添个人魅力, 还具有明星效应。

二、体育舞蹈在大学开设的意义作用

大学是文化传播的源头, 如果大学不起到引领的作用, 那么社会所需的文化就会以其他途径传播, 一旦这种文化被误导, 必然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在社会具有需求, 并且产生条件成熟后, 非常有必要在大学中倡导一种文化。

1. 体育舞蹈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问题的严重, 一方面年轻人没有时间来锻炼身体, 另一方面老年人需要打发无聊的空闲时间。据调查, 中国人绝大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很多人都这知道这句话, 却没有付诸行动。一些学生宁可宅在宿舍、泡网吧, 也不愿参加锻炼。体育舞蹈把体育与舞蹈相结合, 具有运动与艺术的双重属性, 积极参与能达到双重目标。体育舞蹈男女同时参加,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游戏的心态下就完成了巨大的体能锻炼, 但是没有强健的体格也很难完成体育舞蹈项目。所以基于异性相吸的前提下, 体育舞蹈在吸引男女同学参加的同时, 可有效发挥强身健体的功效。

2. 体育舞蹈具有愉悦心灵的作用。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人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压抑, 浮躁情绪弥散在整个生活空间, 使人变得孤独, 更愿意把自己包裹起来, 不愿以真面目见人。在人际交往中也处处设防, 生怕自己掉进陷阱, 交际的一切原则都以利益为核心, 真诚相待的越来越少, 而在有限的活动中, 也表现为竞争, 而不是融洽的和谐相处。在这方面体育舞蹈男女共舞配合, 没有利益目的性的接触会大大提高交际的亲密度。在优美的旋律感染下, 相互拥抱的男女, 可以轻易的打开自我封闭内心, 让心灵得到安慰和解脱, 舞池中和谐、欢快与融洽的气氛能有效增强沟通, 提高相互间交往的意识。学习舞蹈的过程就是交往的过程, 可增进舞伴、舞友间的友谊, 既丰富了业余生活, 又提高了交往能力, 无形中增强了自信, 有益于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们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 体育舞蹈具有增进气质的作用。

体育舞蹈能给表演者与观赏者以美的享受, 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从而提高了人们的艺术修养。只有心灵充实的人才会在精神上充满生机, 舞池中的男士女士往往都需要衣着得体, 男士衣着庄重, 体态挺拔, 气宇轩昂, 女士衣着华美, 超凡脱俗, 仿佛瞬间超越于生活的羁绊。由于体育舞蹈来源于欧洲, 需要时时处处保持着西方绅士的风度, 气度上显示庄重高贵;女士们露背式晚礼长裙端庄贤淑, 为表演者潜移默化的培养了高贵脱俗的气质。

4. 体育舞蹈具有激励进取的作用。

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意义 篇5

数学文化主要是指数学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数学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数学文化》课程虽然要以知识为载体, 却并不以传授数学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 而是以教授数学思想为主, 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 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让学生学会“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使学生终身受益。但目前, 各高校普遍缺少《数学文化》这门课程。

长期以来, 我国的高中数学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之中, 不能摆脱普通高中的文理分科, 和从初中就开始出现的文理偏科, 不仅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而且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的失衡, 文科学生中很多人视数学为猛兽, 把进大学后可以不学数学当作是一种解脱。这就造成大学数学教育的困境, 使得不少学生学了十多年数学而并不真正认识数学科学, 当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数学文化》课程不同于传统的数学课程, 是针对数学的历史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 结合数学知识, 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同时, 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 使他们了解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提高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项目力图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新颖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及相关课程的积极性, 加深学习者对数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效率,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授课时可以突出《大学文化》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家思考问题的方法途径, 用数学文化的观点来认识作为课程形态的数学, 引导和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重视让学生学习及领会数学家进行创造性活动与思考问题的方法途径, 以及理解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文化》课程设置的目的, 就是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 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让学生学会“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 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分阶段多层次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的方法

数学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 《数学文化》课程应当着重介绍数学科学的精神与思想方法;对于数学专业和非数学专业都应当开设数学文化课程, 但教学的目的要求有所不同, 对程度不同的知识载体分层次开设数学文化教育。应对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数学文化类课程, 《数学文化》课程可根据不同学科, 不同专业, 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 采用专题系列讲座, 辅以课堂讨论以及课外撰写学习心得的方式。因为专题系列讲座可以紧紧围绕学生的专业特点, 同时又比较机动灵活。要改变长久以来以数学的知识系统为线索的教学思想。应从数学典故、数学问题、数学方法、数学观点、数学思想等角度切入, 并以它们为线索来组织材料、进行教学。不必苛求授课内容的系统性, 还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增减、选择授课内容。这也利于具有不同专长、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参加教学工作, 共同完成整个《数学文化》课程的教学。通过对课程设计的研究, 让《数学文化》课向学生展示数学极富魅力的一面。不是以往数学课上的定理、公式、计算和题海, 而是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让用美学的眼光来看待数学;了解到数学在各个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走进数学史的长河, 去追随数学家的足迹;体会到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知道曾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三次数学危机、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等。

教学中应注重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在读书报告的基础上作课堂演讲, 拓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上台演讲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的机会和施展的舞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南开大学2001年2月起就开设了《数学文化》课, 最年来一些大学也先后开设了各种形式的数学文化类课程。实践证明, 数学文化课程是大学生们广泛欢迎的一门课程。当前, 《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培养相关的教师和选择适当的教材。因为, 现有的大学教师过去普遍没有学过数学文化课程, 而开课的教师都是根据自己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和个人的知识积累, 加上讲授数学文化课需要很多的备课时间, 因此, 如何吸引教师参加该课程的教学工作, 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至于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 我们可以参阅大量外文相关著作, 经过多次反复的课程教改, 形成比较成熟的讲稿, 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

摘要:数学文化主要是指数学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数学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数学文化》课程虽然要以知识为载体, 却并不以传授数学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 而是以教授数学思想为主, 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 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让学生学会“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使学生终身受益。但目前, 各高校普遍缺少《数学文化》这门课程。《数学文化》课程不同于传统的数学课程, 是针对数学的历史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 结合数学知识, 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同时, 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 使他们了解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提高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项目力图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新颖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及相关课程的积极性, 加深学习者对数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效率,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对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数学文化类课程, 对程度不同的知识载体分层次开设数学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关键词:数学文化,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家访.我国课程论本土化的问题及未来走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6, (5) .

[2]刘银萍, 王宪昌.数学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启示[J].大学数学, 2003, (6) .

[3]黄秦安.数学文化观念下的数学素质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 2001, (3) .

[4]单墫, 喻平.对我国数学教育学研究的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 2001, (4) .

[5]王宪昌, 刘银萍.也谈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兼与张楚廷先生、黄秦安先生商榷[J].数学教育学报, 2002, (3) .

[6]齐民友.中国人眼中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J].数学教育学报, 2003, (1) .

[7]张奠宙, 梁绍君, 金家梁.数学文化的一些新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 2003, (1) .

上一篇:分离纯化下一篇:艺术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