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方法论文(精选10篇)
增产方法论文 篇1
煤矿瓦斯是一种优质和卫生的能源, 不同浓度的甲烷热值也不同, 但总体而言, 1 m3的甲烷发热量相当于12 kg煤的发热量。而我国煤矿每天的瓦斯涌出量达10 Mm3, 这些资源若能得到完全利用, 相当于增加了3.7~7.3 Mt煤;同时煤矿瓦斯作为一种强烈的温室效应气体, 它的温室效应强度是二氧化碳的21倍。瓦斯利用不仅能够减少排向大气层的瓦斯量, 而且能够减少资源的消耗速度, 还能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2]。因此, 如何高效安全地利用瓦斯气体显的尤为重要。影响煤层气产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有渗透率、气含量、煤阶、沉积环境等因素, 其中渗透率的影响是最主要的, 但我国煤层的渗透率偏低, 难以对煤层气进行大范围开发利用。为此, 针对这些制约问题逐步发展了水力割缝、气体压裂、电起爆的有壳压裂弹等技术来扩大产能。
1 不同成藏模式所对应的煤层地质特征
根据煤层气的存储状态及煤层所处的构造位置, 煤层气成藏模式可划分为自生自储吸附型、自生自储游离型和内生外储型3个类别, 不同成藏模式的富集高产机制各不相同。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具有实际开采价值的煤层气储量占到总储量的1/3。本文主要介绍自生自储吸附与自生自储游离两种成藏模式所对应的煤层气开采与贮存特征。
自生自储吸附型成藏模式中煤层气大部分以吸附态存在于煤层中, 于构造相对稳定的斜坡带富集;自生自储游离型成藏模式中煤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多少是相对的, 多为同源共生互动。煤层气一部分以游离态存在于煤层中, 有的局部构造高点占主体, 早期煤层埋藏深、生气量高, 后期抬升、煤层变浅、压实弱, 次生割理发育、渗透性好, 两翼又是烃类供给指向区, 在有利封盖层条件下于局部高点形成高渗透的高产富集区;该成藏模式中煤层作为烃源岩, 生成的气体向上部或围岩运移, 在有利的圈闭条件下在砂岩和灰岩中形成游离气藏, 使吸附气、游离气具有同源共生性、伴生性、转换性和叠置性, 可在平面上叠加成大面积分布。
早期、后期改造成藏和开采中二次成藏3个不同成藏期中二次成藏期的煤层气产量将是煤层气开发的主要领域[4,5]。因开采中压力降至临界点后打破原平衡状态转变为游离态, 气、水将重新分配, 解吸气窜层或窜位, 形成煤层气开采中的二次成藏。由窜层原理得出, 在游离气藏方面的开发新思路。
2 我国煤层气开发的制约条件
第一, 我国复杂的地质因素是制约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煤层气资源分布规律复杂, 控气因素复杂, 煤储层构造变形强烈, 煤的多阶段演化和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明显, 致使煤层气勘探难度巨大, 开发风险性极高。第二, 我国煤层气钻井技术在成本直井、多水平井关键技术, 煤层气储存保护及绳索取心等领域发展较好, 但从技术总体发展水平来讲还是不够先进, 并且还面临我国特有的复杂地质条件所带来的工程难点;第三, 我国政策及经济条件方面的限制, 煤层气单井的产量低、开采难度大, 相对于天然气的开发成本高, 因此在开发初期需要政府的大量经济扶持和相关政策的保障, 国内天然气价格偏低使得煤层气价格缺乏竞争力, 制约了企业对煤层气投资的积极性, 影响了煤层气产业的发展。
3 压裂卸压及新的卸压方式的提出
为了有效地防治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及加大对煤层气的利用, 国内外学者通过实验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影响煤层气渗透率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实验和成果阐明了煤层气渗透率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以这些成果为依据, 人们发明创造了许多种类的人为卸压方式, 其中以压裂卸压的方式最为应用广泛。
目前使用的压裂有水力及高能气体压裂。水力压裂:利用高压泵组将流体以超过地层吸收能力的排量注入, 使煤层蹩起高压, 当这种压力超过地应力及岩石抗张强度后, 地层便产生裂隙。高能气体压裂:用聚能弹爆炸时产生的高压气体对地层进行压裂, 用于解除井筒附近的堵塞, 但处理半径小。
由于煤层有别其它矿产的一些特性, 导致压裂工艺不能在煤层的使用中取得非常好的增产效果, 列如:煤层原有裂缝的复杂性, 可能会导致压裂后产生穿透煤层并延伸到围岩的裂隙;煤层本身有多孔弹性效应, 这会致使对煤层压裂时需要较高的压力, 而压力过高会使得液体的粘度增大, 进而使得裂缝发生堵塞, 最终降低瓦斯在裂缝中的流通能力;煤层本身孔隙结构较为发达, 使用压裂工艺时会由于压裂液的渗入而造成煤体的渗透性降低。
基于压裂工艺在煤层使用的局限性以及对新的增产方式的研究, 提出了使用射孔弹对煤层气开发进行预处理。射孔弹对煤层预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客服一些难点, 例如:可行性研究, 新型炸药的配制, 延期药的安装位置及药剂的选择, 经处理后煤层稳定性研究。
4 结束语
煤层气作为当前社会亟待大力开发的新型能源, 其不安定性及不易开采性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为了更加安全高效地开发煤层气, 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保障安全, 不能因开发煤层气而带来新的安全隐患;二是统筹开发, 尽量做到煤与煤层气共同开采;三是因地适宜, 注重开发方式的选择, 综合考虑矿井的地质条件进行选择;四是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宜我国煤层气开采的方法。
摘要:煤层气是一种清洁能源, 煤层气产业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煤矿瓦斯抽采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煤层气资源地面开发的逐步商业化, 煤层气资源的开发模式也以逐步完善。根据煤层气的存储状态及煤层所处的构造位置, 煤层气可划分为自生自储吸附型、自生自储游离型和内生外储型3种成藏模式, 不同成藏模式的富集高产机制不同[1]。而煤层气的成藏模式的不同使得不同的矿井需要因地适宜地使用不同的开采方式。主要介绍了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的制约问题及一些增大产量的方法。
关键词:煤层气,成藏模式,制约条件,增产方法
参考文献
[1]孙茂远, 黄盛初.煤层气开发利用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8:12-59.
[2]于不凡, 王佑安.煤矿瓦斯灾害防治及利用技术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5:16-55.
[3]煤炭工业标准汇编编委会.煤炭工业标准汇编——煤矿安全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
[4]李明坤.国内外石油射孔弹发展概述[J]科技信息, 2012 (30) :387.
[5]王大曾.瓦斯地质[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2.
增产方法论文 篇2
关键词:芒果;推迟;花期;成熟期;增产方法
中图分类号: F74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73
广西田东县具备芒果生长的天然条件。为确保芒果经营效益,需要错开集中上市时间。芒果喜温好光,耐旱不耐涝,每年开花时节容易遭受北方冷空气的侵袭,造成花药不裂开,柱头受损伤,对芒果产量形成严重制约。为有效预防芒果受低温的伤害,需要采取多种技术措施,延迟芒果花期。如何整合多种技术资源,综合运用技术措施,已经成为芒果种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1芒果生物学特性
芒果树属于常绿乔木,树干直,树枝强大,原产于印度。芒果叶子互生,全缘,长约15~30厘米,侧脉呈羽状。新叶为紫红色,旧叶是绿色。花顶升,花序直立,淡黄色,有一定香气。芒果果实呈肾脏形,成熟时为橘黄色或红色。芒果味道香甜,多肉多汁,含有丰富纤维。芒果耐旱性能较强,喜温好光,但不耐寒、不耐涝。水分过多不利于开花结果,如果水分过少,会导致芒果出现裂果。年均降雨量在700毫米以上的地区都可以种植。芒果对土壤的要求不是很高,冲积土、红壤土等多种土壤类型都能够种植。芒果属于菌根植物,要求土壤中要含有丰富有机质。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水条件好,pH值在5.5~7.0,都可以为芒果提供良好生长环境。
2广西田东县芒果适生条件
田东县属于广西百色市辖区,位于广西西南部,东经106°53'~107°26',北纬23°16'~24°01'。地形总体特征是群山环抱,中部为盆地,属于右江河谷冲积平原的一个部分。田东县处于北回归线上,太阳辐射强,冰霜很少,日照强烈,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1172.3毫米,年平均温度为21.9℃。由于田东县地形闭塞,而且地形变化大,这里的气候特征存在比较大的个体差异。
芒果喜温好光,田东县日照时间长,气候温和,非常适合芒果生长;芒果怕涝不怕旱,田东县降水量适中,能够满足芒果对水分的要求。田东县大多属于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也与芒果对土壤的要求一致。综合考量结果,田东县具有种植芒果的天然条件。
芒果在广西一般在2~3月份开花,由于此时容易出现冷空气,甚至是阴雨天,气温下降,空气湿度较大,对芒果造成不利影响,出现花药不裂开,或者是柱头受损伤,很有可能造成花穗霉烂枯死,严重影响芒果产量。推迟芒果花期,可以有效避免芒果受到低温的伤害,对提升芒果产量有重要作用。
3几种推迟芒果成熟期并促其增产的方法
根据相关试验得知:气温在20℃以下时,芒果花药不会裂开;气温在15℃以下,芒果花粉粒不会萌发;如果遇上阴雨天,芒果花粉授粉会受到严重影响,造成芒果的低产。即使没有气候影响,推迟芒果上市时间,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推迟芒果花期已经成为提升芒果产量的重要技术手段。
3.1选晚熟品种
芒果品种众多,经过更新换代,一些低产品种已经退出芒果市场,经过多轮筛选,那些晚熟品种已经成为市场的佼佼者。为避免遭受冷空气的侵袭,可以选择高产稳产晚熟品种。
桂七芒,又叫桂熟82号,属于晚熟品种,成熟期在8月中下旬,果肉细嫩,纤维较少,含糖量为20%,味道香甜;凯特芒属于晚熟品种,果实呈卵圆形,单果平均重量680 克,含糖量为17%,成熟期在8~9 月中旬;百优1号,成熟期在7月底8月初,这个品种的果肉率很高,可以达到80%以上,抗病性强,耐储存;台芽,又叫黄金煌,属于田东县新引进品种,高产稳产,果实品质上乘。
3.2实施重修剪
芒果顶芽非常健壮,顶芽以下则呈现递减之势,越往枝条基部,其芽越不充实,而且需要较长时间萌发。为延迟芒果花期,可以采取重修剪的方法,将芒果顶梢剪除,利用枝条基部的枝芽萌发新梢,这样可以有效推迟芒果秋梢发生期和生长期。
芒果结果母枝老熟迟早,对芒果花期有直接影响。一般情况下,芒果结果母枝老熟早,其枝芽分化就早。如果8月份前完成修剪,二次梢将在10月份老熟,到翌年2月份开花。为推迟花期,需要将修剪时间向后推移一个月,如果是9月份完成修剪,芒果开花期就会延迟到翌年的3月份。
3.3适时摘花序
芒果在气温正常情况下,大多从12月份下旬开始开花,这时气温较低,很容易遭遇冻害,要适时摘采花序。当花穗生长到5~10厘米时,可以保留花柱基部1~2厘米,其上部要全部摘除。这样不间断地摘除花序,要持续到立春前,促使花穗从基部或者叶腋里抽发。每摘除1次花穗,可以延迟花期一个月。如果连续两次摘除,便可以推迟花期两个月。芒果品种不一样,花穗重抽率也不一样,如果花穗重抽率过高,可以多摘除1次。
3.4合理控水肥
芒果不耐涝、不耐寒,但必要的水分浇灌还是不能缺少的。在干旱的冬季,要注意控制灌水时间和灌水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灌水要多一点,促使树梢生长。后期灌水要少一些,适当抑制新梢生长,可以适当露根,就是把树盘扒开,露出主要根系,让芒果适当干旱,这样可以有效控制芒果树的长势。芒果根系发达,在肥沃土壤上可以获取更多营养,为推迟芒果花期,要注意追肥的时机。要及时喷施叶面肥花肥,立春后,可以用硝酸钾全面喷施一次,硝酸钾与水的比例为1∶100,外加0.3%的尿素,进行叶面喷施。如果喷施后10天,其效果不理想,还可以重新喷施一次。根部追肥主要是促使枝梢的萌发和新枝的老熟,具体追肥时间和追肥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3.5施药控花期
虽然施药控制芒果花期还在试验中,但一些成功的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采果后15天,修剪完成之后,要用宇花灵1号喷施1次,可以给树体提供有机营养,促使叶片浓厚,增强母枝结果能力。当枝梢叶片展开后,还要喷施1次宇花灵2号,这样可以加快叶片老熟,然后继续喷施宇花灵1号,帮助枝梢萌发。宇花灵和水比例为1∶200。
如果气候较高,芒果开花过早,还需要进行喷药控制。从12月下旬到翌年1月,可以采用生长调节剂B9喷施,用量为生长调节剂与水的比例为1~2∶1000。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喷施次数,一般连续喷施2~3次即可,能够有效延迟芒果花期,还能够促进花芽分化。
另外,有些地方采用赤霉素和多效唑等药物延迟芒果花期,也收到明显效果。每年的11~12月份,用赤霉素喷施,能够抑制花芽的分化速度,在翌年3月份,用多效唑花芽分化促进剂施入芒果根系土壤中,也能够有效延迟芒果花期,大幅度提升芒果产量。
4结语
田东县具有芒果生长良好条件,为提升芒果产量和生产效益,需要错开芒果集中上市时间,防范冷空气对芒果花期的损害,要采取多种技术措施推迟芒果花期。选择耐旱不耐寒晚熟芒果优良品种,对芒果进行多重修剪,适时进行摘采花序,合理调控肥水,对芒果进行药物控制,都能够有效延迟芒果花期,确保芒果的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1]李桥安,王信保,彭磊.推迟芒果花期避开倒春寒为害研究[J].中国果菜,2007,(02).
[2]周俊岸,黄国第.芒果开花调控应用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3,(04).
[3]王才发.推迟芒果树开花期措施的探讨[J].广西热作科技,1994,(01).
我国北方玉米增产种植方法 篇3
关键词:北方玉米,增产种植,方法
1 我国玉米种植的分布情况
我国玉米带纵跨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生态区, 分布在低地平原、丘陵和高原山区等不同自然条件下。划分玉米种植区主要考虑以下原则:1.历史的延续性;2.根据不同地区光温水和无霜期等自然资源特点, 及玉米生长发育对资源条件的要求划分种植区;3.在分区命名时要体现种植制度的基本特征;4.考虑到玉米在各生态区内农业生产中所占的地位和发展前景。根据上述原则, 将中国的主要玉米种植区划分为五个明显各具特色的生态区, 其中, 北方春播玉米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和内蒙古的全部, 山西的大部, 河北、陕西和甘肃的一部分, 是中国的玉米主产区之一。北方春播玉米区属寒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带, 冬季低温干燥, 无霜期130~170d。全年降水量400~800mm, 其中60%集中在7—9月份。东北平原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大部份地区温度适宜, 日照充足, 适于种植玉米, 是中国玉米的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玉米主要种植在旱地, 有灌溉条件的玉米面积不足五分之一。该地区玉米产量很高, 平均达到6t/hm2左右。最高产量达到15t/hm2。
2 影响玉米高产的因素
北方春播玉米区基本上为一年一熟制。北方春播玉米区实际上包括东北和华北两个地区。东北地区需要成熟期适中或较早熟、耐低温且丰产性好的品种。北方春播区发展玉米生产的有利条件是: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 土质肥沃, 光热资源较丰富。该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玉米增产潜力很大, 具有商品生产的优势。北方地区限制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五条:一是产区集中, 流通不畅, 玉米收获后储、运、加工、销售都非常困难;二是秋霜早, 气温低, 籽粒脱水缓慢, 降低质量等级和增加能源消耗;三是干旱少雨, 灌溉设施和水资源不足;四是投入少, 特别是肥料不足, 氮磷钾比例不合理;五是缺乏稳产高产的新品种。本地区进一步发展玉米生产应采取稳定面积, 提高产量的策略。
3 玉米的种植
3.1 选地
首先是选地并精细整地, 要选择土层深厚、肥力好、通透性好、酸碱度适中、灌排方便、光照充足的地块种植。对玉米种植地块进行深翻后暴晒数日, 并施入优质农家肥或化肥, 整平田面, 准备播种。
3.2 选种
然后是选好种子, 根据个地区的土地情况选择相应的种子, 我们这里近两年主要是德美亚1号和2号。其次是做好种子处理, 包括浸种和种子催芽等。种子在土壤中也易遭地下害虫取食危害, 造成缺苗。因此, 最好是采取催芽播种的方式进行播种。主要是精选饱满健壮的种子, 先用清水浸泡24h, 再用50%多菌灵或75%托布津500倍液浸种2~3h, 捞出后清洗干净, 控干催芽。
3.3 播种
当土壤温度稳定在15℃左右时即可播种, 再是科学施肥, 由于北方气温低玉米成熟期较短, 因此必须要做到施足底肥, 合理肥料配比, 北方地区在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 000kg的基础上, 建议亩施入三元复合肥 (N、P、K各15) 15~20kg底肥, 以保证玉米对养分的需求。
3.4 管理
田间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有:一是查田补苗。当玉米长到3~4叶期时, 如果发现现缺株少苗, 但没有明显的缺行断垄现象, 可以在缺株的临近株穴, 在定苗的时候, 留双株来补足密度。出苗不足一半时, 建议毁种重播。玉米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6~7℃, 但发芽速度极为缓慢, 易受土壤中细菌和真菌侵害而腐烂。有的地方为了避免伏旱影响和高温季节带来的授粉不良, 在入春时过早播种, 由于土温低、季节性气温尚未稳定, 从播种到出苗往往需要20d, 其间如遇阴雨或寒潮, 常造成出苗不齐或种子霉烂。玉米种子在10~12℃的温度下发芽较快而且整齐, 生产上把这一温度作为开始播种的最低温度指标。
3.5 病虫害防治
东北地区基本上没有病毒病和小斑病流行, 但有大斑病和丝黑穗病, 有时还发生玉米螟危害, 因此要求抗这些病虫害。玉米植株易招致玉米螟、蚜虫等害虫, 因此, 必须抓好苗期害虫和中后期玉米螟的防治。为防止玉米矮缩病发生, 在玉米6~8叶期喷施玉米粗缩灵一次。大斑病用75%百菌清500~8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500倍液, 在玉米雄穗期喷施, 间隔10~15d再喷一次。适时放赤眼蜂防玉米螟, 亦可用50%辛硫磷或50%甲胺磷, 50%1605, 0.5kg拌毒砂50kg, 在大喇叭口期投入心叶。
4 玉米增产措施
虫害带来增产 篇4
大家都知道,植食性昆虫天生以植物为食,不吃植物,就得饿死,甚至灭绝。既然难免会被昆虫吃食,植物又如何应对?
自然界中,有关植物与昆虫之间密切奇妙的关系的话题很多,比如植物的形态和化学防卫策略,还有植物吸引昆虫为自己传粉的各种措施等等。这里我们只想从植物的超补偿作用谈起,让我们一起感受植物牺牲部分肢体饲喂昆虫的仁慈之心,感受植物忍受欺凌挫折继而再生补偿的顽强生命力。
自发弥补损害
补偿本意是指生物在繁殖水平上的抗干扰能力,目前多指植物受到虫害后产生的一种反作用于取食损害的能力。
我国著名环境生态学家金鉴明将植物补偿定义为:“受到虫害取食的作物所具有的一种自发弥补损害的能力。”
植物对虫害的补偿能力与植株上害虫的密度有关,有时低密度害虫在一定条件下危害植株,反而可以使植物的经济产量提高,这种补偿被称为超补偿。超补偿作用是植物的一种自然属性。特定条件下,多数植物对于虫害造成的损失都具有超补偿能力。以华北棉区为例,在肥水条件较好时,只要植株顶心基本未受伤害,即使每株受棉铃虫采食损失2~10个早期营,仍能显著增产。这即体现出植物的补偿能力。倘若对此加以利用,将第二代棉铃虫的危害程度控制在不损害棉株顶心的目标内,就有可能收到较好的效益,而且能够避免施药过多所致的昆虫抗药性增强与环境污染问题。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工模拟第二代棉铃虫,每株棉去8个早蕾,结果增产10%~30%;蚕豆开花期,每株遭受890头卫矛蚜轻度危害3周,蚕豆产量增加32.9%;每株芜菁上如果有20头辣根叶甲,产量会比无虫害时增加53%;水稻秧苗期遭受瘿蚊危害,增产11.1%;花生初花期模拟害虫去叶43%和63%,分别增产2.9%和7.4%。
北京林业大学科学家人工模拟油松毛虫危害油松叶子,失叶率25%可导致材积提高3%~7%。沙地云杉人工模拟害虫摘叶20%~60%,表现出树高和地径生长有超补偿作用。这些实例都是植物遭受伤害后所产生的超补偿反应,进而导致植物经济产量增加的实例。在四川,科研人员在研究粗鞘双条杉天牛危害杉木造成损失的过程中,也发现,杉木在受害后,从杉木的材积生长量上可以验证出补偿和超补偿作用。
不仅对于小小的昆虫,很多草原植物在应对大型草食动物时,也都表现出了超补偿作用。宁夏大学草业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发现荒漠草原植物,包括赖草、长芒草、糙隐子草和牛枝子等在适宜强度的放牧干扰下存在超补偿性生长情况。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草食动物的采食可以刺激被食植物增加种子产量、生物学产量、无性繁殖器官的数量、分蘖密度等,并且增加值超过未被采食的对照植物。
有学者甚至提出了“动物唾液促进植物生长”的假说。例如,美国科学家在德克萨斯州将牛的唾液直接涂到侧穗格兰马草切开的叶子上,发现牛的唾液促进了该植物的生长。
生长冗余与增产
从产生本质上说,植物的超补偿作用是植物的生长冗余。
在农业生产中,人们采用的适时打顶、打杈、减少分蘖、人工疏花、疏蕾、疏幼果或去除后期无效花蕾,即是减少作物生长冗余的一种手段。
通常情况下,害虫大多喜食植物生长旺盛的幼嫩部分,如嫩叶、嫩芽、花蕾等,这些往往可能最终是要成为冗余的部分。害虫的啃噬促使植物产生超补偿反应,结果反而提高了植物的经济产量。
在水肥条件较好时,植株一般长得过高,这是株高的冗余。叶面积冗余更为常见,超过最适值后,群体净同化率(整片农田的庄稼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效率)下降,干物质积累变慢,产量下降。陆地棉的最适叶面积系数最大为3.5~4.5;在高肥地,这一系数可达6以上。小麦最大叶面积系数出现在孕穗期,最适值一般为5或略多,田间最大值可达10以上。作物的分蘖或分枝的冗余也是普遍的。禾本科粮食作物的过多分蘖中,很大一部分为无效分蘖。可以说作物在繁殖器官方面有着惊人的浪费。果树的营养枝过多,对产量不见得有利。
生长冗余是植物与环境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一种生态对策,借以抵御和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而增强物种的稳定性。
以棉花为侧,由于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长时间并存,害虫种类多且数量大,其中棉铃象甲、棉铃虫、盲蝽象、红铃虫等蕾铃害虫占有显要地位。在长期的共同进化中,棉花通过产生大量的蕾,尽量减小蕾铃被害造成的绝种风险,同时亦减小物质、能量方面的随机波动所造成的绝种风险。这类作物拉长繁殖时间也有类似作用。当前期花蕾或果实被害死亡后,其后的生殖生长加快,可使一部分本来无效的果实提前成熟。
尽管这种保险对策有一定代价,但仍不失为延续物种的最佳方法,因为自然选择倾向于保存具备最佳生态对策的物种。
如今,人们通过灌溉、施肥、防治有害生物、驱雹、防风、防冻等措施,可将自然灾害损毁作物的可能性减至最低。在此条件下,作物通过生长发育的冗余减小绝种风险的必要性就变得很小。实际上,这种冗余变成了高产栽培中的巨大浪费和负担。也就是说,冗余是对过去环境的适应,当环境改变后,原来的适应就变得不适应了,这乃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在棉花生长发育的模拟模型研究中,人们发现,无害虫取食时,该作物的生长参数对产量不是最优的,一旦加进虫害后,参数就变得优化了。
减少冗余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增产措施,高产栽培的玉米、甜菜、大豆等作物在生长前期要求蹲苗,以减少地上部分的冗余,进而达到增产的目的。在有徒长征象时,小麦、水稻经适度割叶可明显提高产量。许多作物适时打顶可显著增产。去除冗余的分枝和分蘖能使果树、番茄、辣椒、甘蔗、谷子、高粱等作物增产。水稻栽培中也要求通过灌深水或烤田以减少分蘖数量冗余。
防虫害不一定用药
农药的施用曾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缓解了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供应紧张局面。但是,农药的过量和不当施用也带来了许多弊端,造成了环境污染,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的失衡,也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了解了生长冗余,我们知道,植物受虫害后会有一定量的补偿,所以当作物受害后,人们不一定要立即防治,应该对受害后的经济阈值和用于防治的成本进行比较,选择一种经济效益最佳的方式。因为适当的虫害不仅对产量没有不良影响,反而有利增产,这一原理可用于指导生产,减少农药用量,降低生产成本,避免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提高经济效益。
昆虫是当今世界上最昌盛的动物类群之一,它们大多有益于或无害于人类,只有极少数害虫在达到经济危害阈值后才会造成经济损失。在此之前,它们是作为生物群落成员、食物链的成员存在的。害虫是天敌的食物来源,昆虫的取食甚至可以刺激植物迅速生长,使植物获得补偿或超补偿。既然昆虫取食某些植物后,被取食生物常可得到补偿或超补偿,所以也并非真正的害虫,昆虫也应该被当作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的成员受到人类的保护。
油井增产措施效果预测方法研究 篇5
关键词:措施效果,预测方法,经验类比法,BP神经网络
措施实施效果的前评估是提高措施有效率的重要前提。目前进行措施效果预测的方法主要有:解析法、数值模拟法及统计回归法。解析法可在特定的假设条件下,对某一类型的措施建立预测模型,但受其假设条件和参数取值影响,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大困难。数值模拟法可以模拟实际生产井条件,预测任意措施类型的效果,但需要以准确的地质模型和历史拟合为基础。统计回归法通过对历史措施井效果的回归拟合,建立预测措施效果的经验公式,但是其考虑的影响因素种类受到很大限制[1,2,3,4,5,6]。基于此,建立能够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对措施效果的影响且适用于不同地层条件、不同措施类型的预测模型就显得极为必要。
1预测方法基本原理
1.1经验类比法
类比法是按同类事物或相似事物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原则,对预测目标事物加以对比分析,来推断预测目标事物未来发展趋向与可能水平的一种预测方法。应用类比法预测措施效果的基本步骤:
(1)通过对历史措施效果的评价分析,筛选一批典型性较好的措施井作为预测样本。
(2)从油藏地质、开发工艺等角度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与措施效果的相关性,确定不同因素的影响权重,建立措施效果预测样本库。
(3)将待预测措施井与措施样本进行类比,求取相似度,找到属性比较接近的措施样本,用该类样本的措施后产量变化规律类比推理措施潜力井实施后的产量变化规律。
设某类措施效果影响因素有n个(x1,x2,…,xn),对于每个影响因素有权重因子(d1, d2,…, dn),此类措施有m个(C1, C2,…, Cm),对于待预测的措施有影响因素n个(xtbs1,xtbs2,…,xtbsn),则相似度R可按式(1)计算。
1.2BP神经网络法
BP神经网络是一种按误差逆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BP网络能学习和存贮大量的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而无需事前揭示描述这种映射关系的数学方程,可用于解决模式分类问题和非线性回归问题[7,8]。
BP神经网络模型包括节点输出模型、作用函数模型、误差计算模型和自学习模型。
1.2.1 节点输出模型
隐节点输出模型:
输出节点输出模型:
式中,f为非线形作用函数;q为神经单元阈值。
1.2.2 作用函数模型
作用函数一般取为(0,1)内连续取值的Sigmoid函数:
1.2.3 误差计算模型
误差计算模型是反映神经网络期望输出与计算输出之间误差大小的函数:
式(5)中,tpi为i节点的期望输出值;Opi为i节点计算输出值。
1.2.4 自学习模型
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是神经网络模型权重矩阵Wij的设定和误差修正过程。
自学习模型:
式(6)中,h为学习因子;Фi为输出节点i的计算误差;Oj为输出节点j的计算输出;a为动量因子。
2预测模型建立
以油井压裂措施为例,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的相关性分析,选取产油量、含水率、气油比、原油密度、有效厚度、渗透率、地层压力、井口压力、压裂液用量等9个参数作为影响因素,建立了措施预测样本库。
经验类比法中采用变差函数法为各影响因素赋以初步权重,然后采用松驰因子迭代法进行修正,最后结合专家打分法结果确定各因素影响权重(如表1所示),建立了类比法压裂效果预测模型。
为同时保证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速度和泛化能力,设计神经网络模型为9个输入值、1个隐含层、2个目标值,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3矿场应用效果
采用上述两种方法预测长庆油田某区块压裂措施的实施效果。该区块属中孔低渗储层,自投产以来共计实施压裂措施64井次,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0个措施井次作为措施样本(20个作为训练样本,10个作为测试样本),在20个训练样本基础上,经8 547次训练,模型误差小于0.001,确定了神经网络模型的权值和阈值。
应用所建预测模型预测10个测试样本的实施效果,结果如表2所示。
分别以实际和预测的措施后产量递减规律计算措施累积增油量,单井次最大相对误差25%,平均相对误差15%,将单井次类比法与神经网络法的预测参数取算术平均值,则单井次最大相对误差18%,平均相对误差8%,基本能够满足矿场精度要求。
4结论
(1)解析法、数值模拟法、统计回归法因其固有缺陷,难以满足进行措施效果预测的工程需要。
(2)经验类比和神经网络法可以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对措施效果的影响,方便地预测不同地层条件下不同措施类型的措施后产量递减规律。
(3)实例应用表明,在保证措施样本的个数和典型性的前提下,经验类比法和神经网络法预测结果符合率较高,若两种方法综合使用,预测结果将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Schechter R S.油井增产技术.刘德铸,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张雷.增产增注措施效果预测与规划方法研究.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7
[3]冯立.砂岩油层主要工艺措施效果预测及规划方法研究.大庆:大庆石油学院,2008
[4]杜成良,郭建春,吕传炳.利用试油资料进行压裂选层与措施效果预测.石油钻采工艺,2011;33(4):91—94
[5]田锦秀.注水井调剖措施效果预测.油气田地面工程,2012;31(9):41—41
[6]Gatewood J R.Predicting results of sandstone acidizing.SPE2422
[7]何顺利,田冷,顾岱鸿.改进的神经网络模型在储层敏感性预测中的应用.石油钻探技术,2006;31(1):28—31
我国北方玉米增产种植方法研究 篇6
近年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非常快, 水资源的利用率很低, 导致可种植北方玉米的土地面积急剧减少。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 北方玉米种植面积也在逐步减少。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 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调整玉米的种植方法, 虽然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 但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非常大,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 不能单纯通过增加北方玉米种植面积来提高玉米总产量。
要满足全球众多人口对玉米的需求, 缓解粮食安全问题, 必须实现种植方法上新的突破, 同时提高北方玉米增产的技术水平。
2 种植方法对北方玉米增产的影响
我国自建国以来, 在种植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北方玉米科技力量突飞猛进, 玉米生产科技贡献的力量逐年增加, 为提高北方玉米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性打好了基础。与此同时, 还使农民增收、北方玉米增效, 从根本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为国家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改变种植方法对北方玉米增产产生的不利影响, 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的人员应该给民众普及相关知识, 找到最大经济效益和北方玉米增产之间的平衡点。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北方玉米增产的影响, 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种植方法对北方玉米发展的影响, 改善人民生活, 增加经济效益。
3 应对种植方法对北方玉米增产造成不利影响的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 北方玉米培育种植产量的发展非常迅速, 种植方法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
目前我国的种植方法对北方玉米增产造成了不利影响, 导致北方玉米生长出现问题。为应对出现的种种问题, 应采取如下措施:
3.1 借鉴国外玉米种植方法及相关经验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关于北方玉米发展中种植方法使用的相关经验, 对其进行总结分析, 挑选适合我国玉米种植的方法及经验, 推动我国玉米种植的发展。我国在种植方法领域一直进行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我国开始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使用高效肥料, 对具体的肥料进行分析、实验, 明确肥料的成分以及玉米生长需要的各种养分, 选用合适、高效的肥料。
除此之外, 要对农民朋友进行肥料相关知识的培训, 使其掌握肥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了解肥料的性能, 这样不但能够保证农作物的高产量, 还能够使农民朋友对北方玉米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提高农民的知识素养, 让其能够对玉米种植知识有专业的了解与学习。
3.2 完善种植方法培育制度
要对种植方法的管理部门进行协调, 实现种植方法的独立, 解决目前种植方法的尴尬状况, 这样能够保证种植方法管理技术的正常运行, 使种植方法培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保证种植方法结果的正确性。
完善北方玉米培育种植技术, 提高种植户对种植北方玉米的积极性, 使北方玉米保持稳定增产, 同时也实现了种植方法技术有法可依的目的, 方便对种植方法培育过程进行查询, 降低种植方法培育技术的风险。
3.3 加强对种植方法的处理
在具体的玉米种植过程中, 要加强对种植方法的处理。北方玉米种植人员应该对玉米品种进行分类处理, 避免对北方玉米增产造成不利影响。这样不仅能够从客观上提高经济收入, 还能够提供生物无机肥料, 从根本上提升种植方法的经济效益。
种植方法是实现北方玉米培育种植产量良性发展的主要途径, 对于北方玉米增产影响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 目前种植方法遇到了诸多问题, 需要及时进行解决。北方玉米的种植方法技术, 成为目前北方玉米领域的新技术, 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发展和国家进步。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玉米种植技术和方法有了巨大的改变, 使得北方玉米增产增收迅速。农作物的种植方法是北方玉米发展的根本, 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介绍了种植方法对北方玉米增产的意义、影响, 提出应对种植方法对北方玉米增产造成不利影响的措施。
增产方法论文 篇7
关键词:古樟,濒临枯死,植物免疫增产蛋白,救治方法
1 古樟生存现状
在2014年5月初, 高湖镇底坑自然村的村水口有5株胸径达1m左右的古樟树, 已被虫害危害无叶, 部分枝条已枯死。旁边有小樟树的叶子上有小量的叶甲害虫仍在危害。
高湖镇附近的环翠寺, 大殿前面的1株大樟树, 胸径1.2m, 树冠下圈围内都用地砖铺盖, 旁边是大面积的水泥地, 樟叶发黄, 纷纷掉下, 右边是村委会办公大楼, 呈枯死状态。
2 救治方法
对高湖镇底坑自然村的村水口5株古樟树, 在树冠周围挖沟, 采用丽水市中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植物免疫增产蛋白 (该产品曾获“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称号, 具有抗寒、抗旱、抗逆、促进植物生根, 迅速恢复生长, 增产的效果, 对植物生长和食品安全具革命性贡献) , 每包兑水15kg, 每株施用5~7包, 灌根后进行覆土。此前对小樟树上残存叶甲害虫采用吡虫啉喷粉防治。
对高湖镇附近的环翠寺大殿前面的1株大樟树, 将树冠周围的地砖挖掉, 周围开沟, 使用12包植物免疫增产蛋白大剂量兑水180kg灌根, 然后覆土。
3 救治结果
同年7月初调查, 高湖镇底坑自然村的村水口护村林的5株古樟树通过植物免疫蛋白大剂量灌根, 恢复迅速, 已长出叶子, 已恢复生机, 绿树成荫, 起到绿化美化村庄的作用。高湖环翠寺前面的古樟树现救治生长势好, 绿树成荫, 恢复村庄美丽。
4 小结
通过本试验说明, 采用植物免疫增产蛋白, 经大剂量灌根, 即使叶甲危害的樟树枝叶全无, 也能起死回生, 激发樟树潜能, 快速恢复生长, 使村庄绿树成荫, 变成美丽乡村, 增加游览景点。
参考文献
[1]江土玲.等.松材线虫病免疫激活剂 (疫苗) 注射大古松预防枯死的初报[J].现代园艺, 2012 (7)
[2]江土玲.等.松材线虫病免疫激活剂 (疫苗) 注射疫区松树预防枯死的初报[J].现代园艺, 2013 (3)
[3]张峰玲, 江土玲, 等.青田太鹤山公园濒临枯死的古松成功救活初报[J].现代园艺, 2014 (5)
[4]王金明, 徐小源, 江土玲, 等.松材线虫病免疫激活剂防治沿海疫区松树预防枯死的初报[J].现代园艺, 2015 (7)
[5]邱德文等.蛋白质生物农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6]邱德文等.植物免疫和植物疫苗[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不增加产水量的酸化增产新方法 篇8
在基岩酸化处理中, 酸容易进入最高渗透率层而绕过大部分伤害 (低渗透率) 层。尝试了各种充填技术试图使酸通过所有各层时能够均匀充填。最可靠的方法就是使用机械隔离装置 (如跨式双封隔器) , 它使注入液进入各个单独层, 直到处理完整个层。然而, 这项技术往往是不实际的, 没有效益且不可行。
没有封隔器就必须使用一些转向剂。典型的转向剂包括封堵球、可降解微粒、黏性流体和泡沫。尽管已经成功使用了这些转向剂, 但潜在的不利因素和未解决的产水量增加问题常常伴随着酸化处理的实施。
控制产水量的一个方法是使用稀释的聚合物溶液, 以降低高于油相的水相渗透率。这些处理称之为相渗调节器 (RPMs) 、不均衡渗透率调节器, 或是双头式处理。RPM系统是通过吸附到地层流动路径孔壁上来实现的。
2 AP特性
当疏水基引入聚合物链时, 离子和非离子水溶性聚合物溶液特性得到了极好的改善。 放到水介质中时, 特性改进的主要因素是疏水基之间的缔合趋势。
先前试验显示目前工作中使用的AP具有独特的剪切增稠现象。 然而, 在地表条件下用于转向作业的这些溶剂显示出非常低的黏度 (小于2 mPa5s) 。
亲水的水溶性聚合物吸附动态, 也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__引入疏水基而得以改善。较之达到平稳吸附, 如常见的亲水性聚合物, 疏水改进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在吸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持续增长。这一特性归功于先前在聚合物吸附层上聚合物链的缔结吸附。 一般来说, 水溶性聚合物疏水改进在增加了新特性的同时还保留了亲水聚合物的典型特征。
常用于酸转向的稠化或泡沫流体可导致较高的摩擦压力损失, 需要特殊的管汇和/或泵抽设备。低黏度AP转向体系便于搅拌, 摩擦压力损失低, 而且没有特殊的对管汇或泵的要求。只有在它们进入多孔介质后, 无论多孔介质是天然裂缝碳酸岩/白云岩或砂岩, 都会发生水流体的转向。由此推理出, 在进入岩石基质时, 增加剪切碰撞, 再加上聚合物吸附, 在处理过程中会导致明显的“黏度”增加, 从而提高处理压力。
3 措施效果
在Chuc、Caan 和Pol油田, 使用AP体系已对30多口油井进行了酸化。这些油田主要是白云岩, 并且这种酸已含有特殊指定的盐酸/醋酸混合, 以避免成渣问题。油和水的产量表明酸化前后的数值相似。
3.1 无转向剂
在Caan 53 井进行了两次酸化作业。继1999年8月第一次作业后, 含水率开始上升, 随后产油量下降。2003年12月, 在另外一个层段进行了二次酸化作业, 含水率最终再次上升。因此, 在这口井进行酸化作业提高产油量的同时, 发现产水量也在提高。
2001年3月, Caan 51井12 687~12 737 ft (1 ft=30.5 cm) 层段显示含水率提高, 与此同时产油量降低。2003年9月进行的酸化作业, 尽管含水率继续增加, 但没有增加产油量, 于是隔离了此层段, 且对12 255~12 333 ft层段进行射孔和酸化, 结果产油量增加, 尽管近1年后含水率又开始迅速升高。
2003年3月, Caan 96井在进行酸化处理后, 并没有增加产油量。2005年12月, 这口井的含水率也开始大幅上升。
1992年8月, Pol 388井在含水率约50%时, 从13 715~13 796 ft层段日产油2 800 bbl (1 bbl=0.159 m3) 。2003年11月关井, 在这期间对13 715~13 796 ft层段进行射孔和酸化。最初含水率为50%时, 日产油800 bbl, 这些层段保持平稳生产超过2年。
2002年中期, Chuc 173井原射孔层段的石油产量开始下降。2005年11月, 对14 020~14 108 ft层段进行射孔和酸化, 当产油量迅速增加时也开始产水。这些都是Caan、Pol和Chuc油田典型酸化作业结果。在Chuc油田使用其他转向剂, 如封堵球和泡沫, 但无任何实际效益。另外, 由于许多井接近水层附近, 所以尝试减少酸量, 以避免产水。
3.2 使用转向剂
在Caan 73A 井中, 13 190~13 222 ft层段显示, 2003年1月产水量大幅上升, 同时产油量急剧降低。 隔离这个层段, 对13 098~13 131 ft层段进行射孔并使用AP转向剂酸化。即使在接近产水层, 这个层段已无产水2年以上。
在Chuc 63井中, 最初日产油量约为1 000 bbl, 含水率16%。1个月后, 日产油量约为1 800 bbl, 具有同样的含水率。 然而, 不到1个月后, 石油产量急剧下降。2005年2月, 该井使用AP转向剂酸化, 原油产量增加显著。1年后, 原油产量保持稳定, 日产油量接近3 600 bbl。此外, 非但未增加产水量, 含水率还大幅下降, 从最初的16%降到约4%, 并稳定了1年多。
2005年2月, 在Chuc 192井中, 原油产量开始迅速下降, 与此同时产水量增加。隔离这个层段, 对一个新层段射孔并使用AP转向剂酸化。原油产量增加, 同时含水率约为2%, 在几个月内降到零。在无水的情况下原油产量增加且保持平稳近1年多。
使用AP转向剂对9口井之外的井酸化, 平均增加原油产量231%。此外, 在接下来的作业中含水率降低到22%, 随后的作业中含水率保持67%不变。不使用AP转向剂酸化的5口井中, 其中4口井在随后作业中含水率显著增加。实际上, 其中1口井从不产水到日产水3 273 bbl, 另外3口井在作业之后原油产量明显降低。
4 结论
(1) 实验室试验结果显示, 在砂岩和碳酸岩岩性中, 使用AP转向剂可使酸从主要的水饱和层转向到主要的油饱和层。
(2) 在砂岩和碳酸盐岩中, 使用AP转向剂可使酸转向并永久性降低水相渗透率。
笋竹低改 增产增收 篇9
近年来,随着楠竹高档纸浆、竹胶板、竹制品、建筑用材等林产工业的异军突起和冬笋加工的发展,楠竹的需求量迅速增长,楠竹价格从过去每吨350~400元增长到目前550~600元,而且不少地方楠竹供应趋紧。发展楠竹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蔬菜的鲜笋,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
二、低改效益
低产楠竹立竹数量一般在160根以下。低改后笋竹产量将得到大幅提高,667平方米均立竹数量比低改前增加100余根,达到260根以上,年产竹材50根,比低改前可增加30余根,年产鲜笋200公斤,比低改前增加130公斤。竹材按每年产出50根,单根均价9元计算,收入为450元,可增收270元;鲜笋按每年产冬笋80公斤、春笋120公斤,冬笋价4元/公斤、春笋价2元/公斤计算,鲜笋收入为(80×4)+(120×2)=560(元),增收364元,共增收634元。每年笋竹生产成本=(挖冬笋工日+挖春笋工日+护笋养竹工日+伐竹工日+施肥工)×日工资+肥料成本=(4+3+1+2+1)×30+100=430(元)。两抵后,纯收入增加204元,66700平方米(100亩)面积可增加纯收入2.04万元。
三、低改措施
以每667平方米立竹达到并保持260株以上、胸围8寸以上、年产竹材50根、鲜笋200公斤为目标。采取清山除茅、深挖垦复、科学施肥和护笋养竹等低改措施进行。
砍山。5~6月份进行。全面砍除林内杂草、灌丛,伐除余之度在6度以上的老竹及倒伏竹、病弱竹,适当采伐影响竹林生长繁育的树木。林内杂草、灌丛、老病竹全部清除干净。
垦复。5~7月份进行。林地坡度20~25度的第一次5月份沿水平方向上下垦复10米,留2米原生带,7月份再垦复原生带,并在适当位置横向修建排水沟,即可保证不造成水土流失。垦复深度30厘米,把腐植质层土壤翻入土10厘米以下。坡度20度以下的采用全面垦复坡度25度以上的采用带垦,即沿等高线5米宽水平带状全垦,垦复带之间留2米宽原生带,以保持水土。垦复时要求填平土坑、鞭穴,挖除柴草树蔸。
施肥。8月份或来年4~5月份进行。采用撒施和穴施两种方法进行。撒施方法适用于坡度20度以下林地使用,将肥料均匀地撒施于林地,然后翻入土。穴施是在竹株基部上方30厘米处开挖一深15~20厘米、宽15厘米、长100厘米的弧形沟,把肥料施于沟内,然后复土,并盖上杂草保持温润。每667平方米施用复合肥60公斤,平均每株200克左右。
增产方法论文 篇10
1 促粮丰收调结构, 增收脱贫提素质
1.1 促进粮食持续稳产、高产
2013年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项目24.05万亩, 总增产816.19万kg。其中:水稻增产工程项目16.4万亩, 平均亩产为391.7kg, 比全县非项目区平均单产354.9kg增产36.8kg, 增产率10.37%, 总产量增加603.52万kg。玉米增产工程实施完成7.65万亩, 验收亩产291.5kg, 比非项目区常规栽培平均单产263.7kg增产27.8kg, 增产率10.5%, 总产量增加212.67万kg。通过粮食增产工程项目的实施, 在遭受大旱的情况下, 全县粮食总产量仍达26.05万t, 保证了全年粮食生产任务完成, 确保了粮食安全。近五年来, 在全县累计实施粮食增产工程104.6万亩, 实现粮食增产1 512.3万kg, 为全县粮食连续稳产高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1.2 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按照省、市农委对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项目重点向边远贫困地区推进的要求, 近五年来, 习水县粮食增产工程项目在边远贫困地区和中、低产地区累计实施面积达85.1万亩, 占总实施面积的80%以上。其中:水稻增产工程在边远贫困地区实施56.3万亩, 平均亩产363.5kg, 比该类地区非项目区平均亩产320.24kg增产43.26kg, 总增产1 957.72万kg。玉米增产工程在边远贫困地区实施28.79万亩, 平均亩产317kg, 比该类地区非项目区平均亩产285.74kg, 增产31.26kg, 总增产875.99万kg。参与水稻、玉米两个工程项目实施的贫困农户, 人均增粮42kg。粮食产量的增加既解决了温饱, 又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近三年, 有力助推双龙、官店、坭坝等12个贫困乡镇陆续整体脱贫。
1.3 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粮食增产工程项目的实施, 提高了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稳定粮食总产量的同时, 积极提高耕地资源的产出效益, 调整耕地发展高效经济作物, 全县粮经比从6∶4调整为5∶5, 正逐步向4∶6过渡,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1.3.1 有机红粮产业不断壮大
依托茅台、习酒等赤水河白酒工业集聚区的天然产业优势, 发展工农一体化, 打造全县酿酒有机原料产业基地。加强有机红粮基地的建设, 实行订单种植, 合同收购, 发展有机红粮17万亩, 为茅台酒厂等提供优质有机酿酒原料2.5万t, 产值1.8亿元, 种植农户3.8万户, 户均收入4 730元, 成为全县一大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1.3.2 有机烟叶种植进展良好
全县有习酒、回龙、桑木、良村四个乡镇种植有机烤烟, 签订合同种植1.65万亩, 并通过南京国环有机认证, 生产有机烟叶2.37万担, 均价8元/kg, 比普通烟叶高出4元, 亩均高出800元, 烟叶总产值2 792万元, 烟农亩收入达3 001元。在十二五期间, 全县的有机烟叶种植面积将发展到10万亩, 极大地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1.3.3 蔬菜生产发展加快
在稳定扩大东皇、同民、土城等传统优势蔬菜产业带的基础上, 新发展程寨乡石门村、醒民镇钢铁村、二郎乡江边村、庆丰村和马临经济区五一村蔬菜基地5个, 示范面积1 000亩以上。全县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20万亩, 总产值9.37亿元, 为全县农民增收提供了一个稳定渠道。
1.3.4 种草养羊效益日益显现
全县新发展种草养羊农户1 018户, 上栏母羊1 600只, 全县羊存栏达28.3万只, 出栏23万只, 习水“黔北麻羊”品牌效应日益扩大。
1.4 促进农业适用技术推广普及
在粮食增产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 通过办点示范、辐射带动的推广模式, 促进双杂良种、水稻旱育稀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的集成配套综合推广应用, 提高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 全县双杂交良种、水稻旱育稀植、玉米育苗移栽、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普及率达100%,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
1.5 提升农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通过粮食增产工程项目实施, 集聚全县的农业技术人员, 为其发挥专业特长提供平台和机遇。全县农技人员加强专业培训学习, 深入农业生产一线, 将理论与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抓培训办示范, 在生产中积累实践经验, 提升专业理论素质, 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 全县农技人员主持获得省农业丰收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农业系统48人成功晋升为高、中级职称, 涌现出多位获得国务院表彰的“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和省表彰的“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等殊荣的优秀农技人员代表, 粮增工程年年被省、市表彰。
2 综合集成配套技术推广, 促进粮食生产增产增效
2.1 推广优良品种, 提高良种普及, 发挥良种高产潜力
县内偏远贫困地区由于受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长期以来种植技术落后, 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以前杂交水稻还没有完全普及, 普及率只有87.8%, 推广还有差距, 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重点向贫困地区推进, 使贫困区双杂交良种普及率达100%, 比项目实施前提高了12.2%, 优质稻普及率提高16.5%。项目区杂交水稻主要推广Ⅱ优602、中优808、Q优5号、准两优527、冈优900、科优21、Y两优5845、宜香725、香早优2017等品种。杂交玉米主要推广遵玉8号、遵玉3号、遵玉9号、黔单100、正大999、金玉306、裕玉207、中单808、黔单18、卓玉818、安玉2166、腾龙1号等品种。
2.2 抓住关键环节, 培育壮秧壮苗, 为夺高产打基础
在水稻增产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 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重点抓好苗床培肥、床土消毒、适时早播、控制播量、强化温湿调控等关键环节, 配套推广旱育保姆、无纺布培育壮秧, 为夺取水稻高产打基础。项目实施区推广旱育稀植面积69.6万亩, 普及率达100%。在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中不断更新完善技术体系, 改传统旱育秧为生态旱育秧, 推广沼渣沼液肥床、沼液浸种、沼液喷苗的面积39.67万亩, 占项目面积的57%。2013年习酒镇新园村县级示范点110.4亩全部采用生态旱育秧技术, 秧苗素质好, 发根力强, 分蘖多, 移栽大田早发优势强, 病虫发生率低, 产量高, 经验收, 该示范点平均亩产653.5kg, 亩节省农药、肥料成本28.6元, 节本增收明显。
在玉米增产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 推广普及玉米育苗移栽技术, 培育壮苗, 提高秧苗质量, 增加群体密度, 形成合理的高产群体结构。把好“适时早播、营养土配制、苗床管理、适时分类移栽、科学施肥、田间管理”六大关键环节。在项目区实施营养球、营养块育苗, 连片示范样板上100%采用营养球育苗, 培育壮苗, 做到球肥苗壮, 减轻根系损伤, 使移栽大田后返青快, 植株生长健壮。项目区玉米育苗移栽面积35万亩, 技术覆盖率达100%, 其中营养球育苗移栽面积33万亩, 覆盖率为94.8%。
2.3 强化规范移栽, 构建合理群体结构, 实现增产目标
实行规范移栽, 合理增加移栽密度是提高单产的重要措施。据调查统计:项目实施前水稻平均移栽密度仅为1万窝/亩左右, 玉米平均移栽密度仅为2 500~3 000株/亩左右, 移栽密度普遍偏稀, 严重制约了单产水平的提高。因此, 项目区水稻移栽时狠抓东西向、宽窄行、两粒谷规范化移栽, 玉米抓拉绳定向规范移栽, 全面提高移栽密度, 增加基本苗, 构建丰产群体。项目区规范化移栽覆盖率达到100%, 水稻平均移栽密度1.2~1.4万窝/亩, 玉米亩栽3 000~4 000株 (紧凑型3 500~4 000株;半紧凑型3 200~3 500株;平展型3 000株左右) 。项目区玉米规范化定向移栽技术覆盖率达100%。2010年土城镇水稻示范点面积62.7亩, 平均密度12 463窝/亩, 较上年增加2 463窝/亩。经验收, 示范平均单产达652.8kg/亩, 与相邻对照 (9 800窝/亩) 单产624.5kg/亩相比, 新增单产28.3kg/亩, 增产4.5%, 实现示范目标产量。
2.4 推广秸秆还田和配方施肥, 培肥改良土壤, 科学施肥提高产量
粮增工程项目区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和旱地绿肥种植, 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五年来, 在项目区累计推广旱地绿肥种植11.6万亩, 有效促进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 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项目区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100.6万亩, 覆盖率达96.2%, 县、乡镇两级示范点全部采用测土配方施肥, 覆盖率达100%。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农业生产实际, 提出“项目区以有机肥 (圈肥) 为主, 有机、无机相结合, 氮、磷、钾平衡施用, 适量补充微肥”的施肥理念, 制定不同区域水稻和玉米的配方施肥方案。通过测土配方施肥, 改变传统偏施氮肥过多、盲目施肥和不合理施肥方式。通过测土配方施肥, 农民的施肥观念有了重大改变, 增产效果明显。2012年, 在民化乡沙溪村70.5亩乡级示范点, 县土肥站通过土壤取样测试, 实行配方施肥, 农技干部指导农户适时施分蘖肥、穗肥, 使产量得到较大提高, 验收平均单产达642.5kg, 与相邻田块对照常规施肥平均单产599.6kg/亩相比, 新增单产42.9kg/亩, 增产率7.2%。
2.5 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 开展统防统治, 确保实现目标产量
由植保站统一牵头, 会同其它部门,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一是选用抗逆性较强的优质杂交品种, 实施健身栽培, 增强抗病虫害能力;推广包衣种子和旱育保姆包衣播种;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 物理诱杀害虫, 减少虫源基数。二是加强项目区病虫预测预报, 了解病虫发生的严重度、发生时间和防治适期, 在项目区建立病虫监测点5个, 累计发布中短期病虫情报53期, 为科学防治病虫鼠害提供依据。三是在项目区采取加大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宣传、发动、培训和指导, 增强以农民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观念。项目区共开展田间病虫防治技术培训会160次, 受训人员1.2万人 (次) , 发放病虫防治资料2.5万份。四是建立机防队, 实行联防联治:项目区建立22个机防队, 配备154台机动喷雾器, 示范点全部由机防队实行统防统治, 项目区全面实行机防队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 按照“统一用药时间、统一用药品种、统一用药剂量、统一施药方法”的原则开展统一防治, 覆盖率达100%, 及时、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 确保粮增工程项目目标产量的实现。
2.6 实行农机农艺结合, 减少农民劳动投入, 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农机农艺结合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五年来, 在项目实施区推广机械化耕地44.7万亩, 占实施面积的42.9%;机收面积45.75万亩, 占项目实施面积的43.7%。通过机械化耕种和收割, 减少农民在田间弯腰弓背的劳作时间, 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平均每亩减少劳动力投入2个, 增加了农民季节性务工收入。
3 强化项目组织实施, 有力提升工作成效
3.1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切实加强组织实施
习水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粮食增产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县成立了粮食增产工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农业副县长担任, 副组长由县农牧局局长担任, 县发改局、财政局、气象局、扶贫办、供销社、审计局、统计局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技术指导小组由县农牧局局长任组长, 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 县农技站、土肥站、植保站、种子站等局属有关单位的主要技术骨干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粮食增产工程项目组织领导, 研究决定粮食增产工程项目计划的分解落实、资金安排等问题, 组织检查督导、测产验收, 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拟定全县粮食增产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办点示范, 开展大面积测产验收和项目总结等工作。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技术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技站, 负责日常工作。各项目乡镇 (区) 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技术实施小组。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强化对粮食增产工程项目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力度, 做到技术人员适时到位、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关键技术指导到田, 确保全县粮食增产工程项目的实施完成。
3.2 狠抓技术培训, 办好示范样板
为了保证工程项目各项技术的到位率, 实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快速示范推广机制, 每年的春耕生产期间, 都会抽调技术骨干组成工作组, 分赴全县24个乡镇 (区) 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 五年来, 累计抽派技术干部246人 (次) , 印制了近4万份技术手册发放到所有涉农干部、村组干部、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手中, 培训乡镇技术骨干530人 (次) , 开展农民技术培训3 864期 (次) , 培训农民近40万人 (次) 。同时还通过县电视台、县远教办播放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旱育稀植技术、旱育保姆的应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以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让农民听得懂、看得着、学得会, 熟练掌握应用各项关键重要技术环节, 保证各项技术指标的超额完成, 对全县农业实用技术的巩固和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把办点示范作为推广农业适用技术、提高粮食单产的突破口, 认真扎实地抓好、抓实。全县县、乡、村三级联动, 独立办点, 五年来累计办各类示范点1 650个 (年均办县级点2个、44个镇 (乡) 级、260个村级示范样板) , 通过县、乡、村三级示范办点, 形成高标准的示范样板网络, 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3 充分整合项目资源, 开展技物配套服务
为实施好粮食增产工程项目, 县农牧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并整合农推、土肥、植保等部门的项目。五年来, 组织杂交水稻种13.65万kg、杂交玉米种62.25万kg, 旱育保姆42.2万kg, 农膜50.5万kg、无纺布5 300m、专用复合肥3 825万kg、农药53万kg等农用物资, 到项目区开展技物配套服务, 累计整合补贴各类资金近950万元, 提高技术的到位率、成功率, 确保粮食增产项目全面实施完成。
3.4 加强项目督导检查, 严格兑现奖惩措施
【增产方法论文】推荐阅读:
玉米的增产种植技术论文10-12
水稻晒田增产技术论文06-14
夏玉米增产技术对策研究的论文06-13
综合增产07-21
增产显著10-17
增产效应06-26
增产效益07-25
增产试验08-02
油井增产08-18
增产增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