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增产模式

2024-09-15

粮食增产模式(共11篇)

粮食增产模式 篇1

2013年4月底, 农业部在重庆召开“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动员会, 明确了全面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的目标, 即直到2020年止, 力争攻关试点县粮食平均单产提高750 kg/hm2。全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启动, 标志着全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全面展开。

江西省新建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 是全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县之一。在省厅、市局的大力帮助和精心指导下, 以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为契机, 以测土施肥、沃土工程等八大推广技术集成为核心, 大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取得了全年单产、总产“十连增”的好成绩[1]。

1 注重测土配方施肥

2013年初, 在全县18个乡 (镇) 进行了土壤测定, 对酸性比较重的土壤进行肥料配对, 共推广测土施肥面积为7.1万hm2, 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8.9%, 应用配方肥为2.31万t, 缓解了土壤酸性过重对种植粮食逆致生长局面。

2 推进沃土工程

2013年自筹20万元采购红花籽免费分发给农户种植, 提高了农民冬种积极性, 全县红花种植面积增加近0.67万hm2。结合机收粉碎水稻秸秆, 实行一次性全部还田, 进一步改良土壤结构, 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疏松土壤吸收养分, 缓解土壤板结, 冲减过量偏重用化学肥料, 保存了土壤层肥力。

3 开展全程机械化

创建8个千亩县级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科技攻关示范区。各乡 (镇) 建立百亩示范片或十亩样板攻关田13个。核心示范区机耕、机插、机防、机收面积达100%。省直农场率先实现机耕、机收达100%, 机防和飞防达80%。直到2020年全县实行普及机械化种田, 节省时间, 缓解了劳力, 农民可从事第二产业, 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4 启动石灰增粮行动

2013年新建县在晚稻生产中启动了“三年一实施, 五年一轮回”的石灰增粮行动, 按早稻施450~750 kg/hm2、晚稻施375~450 kg/hm2石灰, 在创建点进行66.67 hm2示范, 并广泛建立试验田跟踪监测。施用不同量石灰试验田测产, 单产提高180~420 kg/hm2, 并为水稻生长创造良性土壤生态环境。

5 展示高产优质品种

建立超级稻千亩示范区7个、百亩核心区21个。对高抗、优质、稳产表现突出品种进行示范、核心推广展示, 展示品种早稻20个, 分别是荣优463 (CK) 、五优301、欣荣优5号、淦鑫203、荣优9号、荣优608、优I608、陆两优98、鄱优364、五优21、早丰优402、株两优606、株两优4024、威优156、先农29、株两优35、陵两优7108、优I2058、陵两优942、中早35 (CK) ;中稻10个, 分别是Y两优I号、Y两优2号、深两优5814、皖稻153、Y两优9918、广两优香66、丰香优四号、丰香优一号、黄华占、两优培九 (CK) ;晚稻20个, 分别是岳优9113 (CK) 、湘丰优华占、天优998 (CK) 、五丰优T025、泰优淦3号、泰优淦398、吉优268、天丰优101、荣优225、荣优华占、欣荣优2498、天优T025、科优6418、中9优3385、中佳3号、五优622、益优918、深优957、江四优207、佳优617, 全县新品种年更换率31%, 良种覆盖率98%。

6 推广早稻集中育秧

由于当前劳动工价比较高, 各家各户田块松散不集中, 降低劳动成本, 农民习惯上, 在早稻种植上采用直接播种, 产生很多弊端。春季江西鄱阳湖地区低温、寒潮恶劣天气下常发生烂秧现象。为了缓解这种现象, 2013年新建县实行了统一播种、统一管理, 提高了秧苗素质, 保证了大田基本苗, 为全县高产打下扎实基础。经县财政局、农业局联合核实, 全县集中育秧面积965.75 hm2, 育秧主体1 611户。预计, 到2020年全县逐步完成以村级村委会为单位集中连片育秧。

7 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

建立千亩统防统治绿色植保攻关示范区7个、百亩攻关示范片21个。象山镇、流湖乡核心千亩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示范片, 全部采用打超级送嫁药, 安装太阳能诱杀灯、性诱捕虫器, 机械化喷射生物农药防治等系列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连片集中管理, 控制病情。主要做好以下6项防治:一是稻瘟病的防治:稻瘟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 主要抓好叶稻瘟和穗稻瘟防治;二是白叶枯、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当田间出现病斑时, 立即施药防治;三是纹枯病的防治:防治最佳时期为孕穗期;四是稻曲病的防治: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 防治时期应抓住孕穗期或抽穗期;五是稻飞虱的防治:主要栖息在稻丛基部, 吸取植株汁液, 使水稻植株变黄, 影响产量防治;六是稻螟虫的防治:稻螟虫为害水稻后造成枯心或白穗, 要加强防治。通过开展6项举措, 防治效果显著[2]。

8 应用水稻防衰技术

为确保粮食的稳定增收,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的新建县, 继续在全县示范推广水稻防早衰技术, 通过叶面施肥消除水稻因后期缺肥产生的早衰现象, 帮助农民进行叶面施肥。2011年, 国务院参事任玉岭、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杨世基在江西省调研时肯定了江西省喷施叶面肥防止水稻早衰技术, 并建议向南方几个省份双季稻主产区推广, 保证两季稻都能增产。通过在水稻生长后期叶面施肥, 延长了作物功能叶和根系的寿命, 再对晚稻穗期喷施一次喷施宝或磷酸二氢钾溶液, 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3,4]。综合应用磷酸二氢钾、硅肥、喷施宝等叶面肥和作物生长调节剂技术, 全县应用面积6万多hm2, 保障了水稻后期正常落色不早衰, 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摘要:为实现“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的目标, 新建县以测土施肥、沃土工程等八大推广技术集成核心, 大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取得了全年单产、总产“十连增”的好成绩。

关键词: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推广技术,江西新建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开展粮食增产模式重点科技攻关[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2 (11) :3.

[2]王海权.江西推广水稻防早衰技术[N].农民日报, 2011-05-18 (6) .

[3]王瑜.集中力量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全力促进粮食继续稳定增产[N].农民日报, 2012-11-27 (1) .

[4]王子武.涡阳县粮食增产攻关集成推广标准化技术模式[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8) :74, 76.

粮食增产模式 篇2

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部门做出了积极努力

市县两级政府和项目乡镇政府高度重视省级粮食增产工程和市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实施,多年来在组织领导上、政策扶持上、资金配套上、人员保障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部门不断加强指导和技术保障,认真制定了实施方案,对技术培训、技术指导、资金管理、督促检查、测产验收等环节都进行了精心安排。今年在全市开展技术培训320期,培训农民4.3万人次,抽调493名农业技术人员长期下乡驻村蹲点开展技术指导,不断加强“合同管理、标牌管理、档案管理”等科学管理方式,有力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全市粮食工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抓好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关键在于着力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

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实施主体应当是农户,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是导向上引导,政策上扶持,技术上指导,资金上补贴,不断刺激和提高农户采用科学现代的种植方式,逐步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好粮食工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使两项工程取得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预期效果。但是由于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较高,种植程序复杂,相比传统种植费时费力,比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的经济效益较低、见效较慢,加上化肥等生产物资价格较高,导致种植成本偏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农民没有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两项工程的实施主要是政府的行政推动,靠现有的经济补贴对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刺激不够,例如全市现有的各级粮食工程项目资金(含国家粮种补贴和省市配套资金)共计1069.7万元,平均到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上,农户得到的补贴每亩仅有15.09元,农户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而且没有相应的配套工作经费,工程整体实施和推进难度较大。因此,抓好抓好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关键在于着力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补贴标准,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2012年,各级财政用于全市粮食生产工程的补贴合计15.09元,但是各种农资及劳动力成本逐年大幅增加,粮食价格却较为平稳,增产不增收或增收幅度不大的问题较为突出,农户种植积极性不够高涨,建议各相关职能部门大力配合,整合涉农资金,加大粮食生产投入,特别是大幅度提高农户种植的补贴标准,让农户种植有效益,种地有盼头,切实提高他们的种植积极性。

二是抓好示范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应建设好粮食工程示范基地,确保示范项目成功,充分显现示范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示范基地的作用,在全市逐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种植方式,为发展现代化农业打基础。

三是建立农技人员工作激励机制。配套相应的项目工作经费,并采用灵活方式,从政策上、生活上、待遇上关心农业技术人员,充分调动农技人员长期下乡驻村蹲点开展技术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为实施好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提供技术保障。

粮食增产模式 篇3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创下历史新高,预计全国总产量达1.057万亿斤,这是近40年来首次实现连续5年增产。然而,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不可能依靠进口解决粮食问题的情况下,面对需求增长、资源气候制约、经济形势严峻、市场价格下行压力增加等重重困难,究竟还有哪些粮食增收的潜力可以挖掘?

回顾过去;连续5年增产这样获得

2008年上半年,一场“无声的海啸”蔓延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粮食价格飞涨,供应紧张,部分国家深陷粮食危机。与此同时,中国的粮食形势却从容许多,在全球粮食形势最为吃紧的四五月间,中国粮食储备充裕,库存消费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完全能自给自足。

事实上,2008年中国夏粮、早稻、秋粮季季增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全面丰收。总产、单产双双连续5年增产,双双超历史最高水平。预计全年总产量比历史最高的1998年增长3.2%,亩产比历史最高的2007年增长4.2%。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力度不断加大、内容不断丰富的扶持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粮食、减免农业税收、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设……这一系列政策对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08年,国家两次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三次增加农资综合直补规模;三次下达粮棉油糖临时收储计划。支持粮食生产的力度之大、信号之强烈,前所未有,全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四补贴”资金达102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农业部2008年组织开展的高产创建活动也是助推粮食丰收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共有9个省区粮食总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而单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省区市则高达21个。

面对现实:保障粮食安全新旧问题交织

“尽管我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仍然脆弱,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这样表示。

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需求持续增长,而中国粮食增产空间已相当有限的难题。从长期看,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刚性增长,目前总体上仍处于紧平衡,保障供给压力仍然很大。但另一方面,中国粮食生产的基数已经抬高,在连续5年增产的基础上,种植面积继续扩大的空间有限,单产继续提高的难度不小。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日前说,受气候灾害等影响,世界谷物生产连续两年减产,2007年粮食产需缺口为5200万吨。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加速,对其国内粮食生产也带来了一定影响,而生物能源的开发也刺激了粮食的消耗。

农业专家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农业气候条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2008年冬季,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偏高,今年春旱发生几率大,小麦条锈病在西北麦区发生时间早于常年,发生面积大于常年,危害程度高于常年。

另外,在粮食增产,供求关系缓和,市场价格下行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抓粮食的积极性容易出现放松的倾向,农民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此明确指出,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决不能因某些品种和局部地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出现认识上的反复,决不能因年度的丰歉而出现工作上的摇摆。

展望将来:粮食继续增产潜力可挖

尽管2008年9月以后随着国际粮价回落,粮食危机暂时得到缓解,但导致粮食危机的深层次问题远未解决。分析人士认为,2008年国际市场粮价上涨,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全球粮食供需偏紧所致。

面对复杂形势,中国已确定了2009年粮食生产的目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左右,产量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

一些“三农”问题专家认为,抓好粮食生产首要是保护农民积极性,保护农民积极性首要是抓好政策落实。对此,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强农惠民力度,重点是扩大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和大豆的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2009年,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将大幅度提高,其中,白小麦、经小麦、混合麦的提价幅度都在10%以上。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今后将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这项战略措施清晰地表明了中央已经把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上升到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层面来考虑,把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作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来安排。

粮食增产模式 篇4

关键词:粮食绿色增产模式,经验探索,安徽肥东

农业部于2015年2月4日出台了《关于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意见》的文件,文件指出各地要积极组织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要创新思路、集中力量、攻克难点,集成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促进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挖掘粮食生产能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安全,随后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合肥市农业委员会相继出台了几份关于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相关文件。肥东县严格按照省、市农委相关文件要求,积极组织、精心规划、认真实施,作为项目实施单位肥东县农业委员会制定了《肥东县2015年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方案》,成立了项目领导组、技术指导组,强化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项目的实施。

2015年作为该项目实施的第一年,肥东县建立了省级粮食绿色增产示范片、示范村和示范家庭农场各2个,分别为包公镇示范片、石塘镇示范片;民族乡高塘村、长临河镇全胜村及肥东县陈伟家庭农场和肥东县王为刚家庭农场。省级备案的示范片(村、场)面积为3 055亩。同时为扩大示范效果,强化示范带动效应,引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示范创建工作,在省级示范片和示范村内增添了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创建主力军的5个示范点,新增面积为1 400亩。另外根据市农委要求,在长临河、桥头集、撮镇、石塘、店埠、梁园、杨店、八斗等11个乡镇建立15个市级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单元,示范面积2 850亩。

1 项目成效

1.1 示范片(村、场)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省级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片(村、场)水稻产量分别为:石塘镇攻关片611.9kg/亩、包公镇攻关片的有机稻346.1kg/亩;长临河镇全胜村619.9kg/亩、民族乡高塘村的稻虾共生的水稻353.2kg/亩;肥东县陈伟家庭农场的水稻均产为617.3kg/亩、肥东县王为刚家庭农场的水稻为615.3kg/亩。省级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片(村、场)和在省级示范片和示范村内增添的示范点水稻平均产量为576.8kg/亩,较当年全县水稻预估单产增产70.3kg/亩,增产率为13.9%。15个市级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单元水稻平均产量为603.3kg/亩,增产96.8kg/亩,增产率为19.1%。

1.2 示范片(村、场)生态效益显著

示范片(村、场)推广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轻型栽培、秸秆还田、控释肥、有机肥、节水灌溉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综防等技术,改进施肥、灌溉及病虫害防控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化肥、农药及水资源等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减少了农业投入品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粮食可持续发展。

1.3 示范片(村、场)社会效益显著

通过召开技术培训会、现场观摩会及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报道,促进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改变农民种植习惯,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提高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1.4 示范片(村、场)示范带动作用显著

通过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行动,示范带动全县粮食稳步发展,促进了全县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推动粮食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了主要农作物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产业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2 主要做法

2.1 加强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领导小组,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县农委主任、财政局局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谋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确保项目规范操作和实施成效。同时,成立以县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为组长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项目组织实施等工作。

2.2 培育创建主体

以粮食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核心组织,深入推进创建活动转型升级。加大创建主体引导和培育力度,2015年全县有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家庭农场、5个涉农公司参与了创建活动,使示范片(村、场)生产经营规模的组织化程度达到75%以上。

2.3 抓好示范片(村、场)建设

选择农田基础条件较好,工作基础扎实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作为实施主体,加强农田基本条件建设,按照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作业的“五统一”技术路线,着力建设集中连片的百亩示范片(村、场),并结合“三推”和“三节”技术加强示范片(村、场)建设。

2.4 做好服务宣传

在县农网和当地报纸上公告关于申报2015年省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相关事宜,动员粮食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项目建设,经过专家评审确定实施主体后,及时在县农网和报纸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在粮食绿色增产创建关键时期,通过省、市、县农网和报纸宣传报道绿色创建工作,并组织粮食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到示范片(村、场)进行观摩学习。

2.5 带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针对全县水稻品种多杂乱、农村劳动力匮乏、缺水易旱、中低产田较多、水肥药等资源利用率低、自然灾害频繁等制约农业生产的瓶颈问题,全县推广了水稻优良品种980余t、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水稻集中育秧面积0.42万亩,覆盖机插秧面积35万亩;水稻油菜秸秆还田面积143万亩;在水稻方面推广有机肥、控释肥、配方肥及叶面肥等新型肥料约28 500t;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45万亩以上。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化肥、农药及水资源的利用率。

2.6 促进产销衔接

在项目区连片种植优质水稻品种7.5万亩,与国家、省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中粮集团、合肥市新禾米业有限公司合作,实行订单生产,加价0.2元/kg回收稻谷。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构建产供销一条龙,科农工贸一体化的格局,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大推动了肥东县粮食产业化进程。

2.7 大力推广增产增效新技术新模式

将现有成熟的先进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优化技术路线,集成推广一批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增产、增效、抗灾关键技术模式。在水稻上推广集中育秧培育壮秧,机械化育插秧,合理密度插足基本苗,秸秆机械粉碎腐熟还田,施用有机肥、控释肥、叶面肥和配方肥,采取基肥深施和氮肥后移,浅湿干间歇灌溉,双向调整播种期御防水稻高温热害,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等技术。

2.8 开展技术服务工作

技术指导小组加强对示范创建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每个示范片都有农技人员负责全程服务,开展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四情”监测;关键农时季节,农技人员实行驻点指导,开展技术培训;通过农网、手机短信、技术明白纸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增产增效技术宣传指导力度。围绕项目的实施,共举办培训班36场(次),培训农民学员4 500余人(次),印发技术明白纸20万余份,召开现场观摩会11场(次),群发手机短信5 000余条。

2.9 强化绩效考评

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创建主体进行绩效考评,考核结果作为以奖代补的重要依据。考评主要内容为:示范片建设情况、任务完成情况、关键技术落实程度、产量情况及档案资料等。

2.1 0 规范项目及资金管理

一是规范项目操作程序。通过广泛宣传,动员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组织申报。经实地考察论证,由专家评审组综合评比,择优立项,评审结果予以网上公示,做到项目公开、公平、公正、规范操作。二是示范片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技术方案、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方式、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档案。由专人负责做好有关文件、方案、培训、记录、图片映像、测产结果和工作总结等资料归档立案工作。四是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加强项目资金审核与督导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规范、安全使用,严格资金使用范围,严禁截留挪用和超范围支出。

3 经验总结

3.1 政策扶持,领导重视是项目实施取得成效的基础

农业部要求各地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项目,安徽省农委、合肥市农委先后安排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项目,同时肥东县整合现代农业发展、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农技推广等方面的资金,向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单元倾斜。在政策扶持的前提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技术指导组,明确了任务、强化了责任、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3.2 依靠创建主体,加强合作是项目实施取得成效的保障

选择工作基础扎实,参与积极性高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实施主体,加大引导和培育力度,加强合作,提高实施主体的科技素质,调动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关键时期进行集中培训和指导,依靠创建主体确保项目进展顺利。

3.3 因地制宜,主推关键技术是项目实施取得成效的关键

肥东县耕地面积约177.8万亩,2015年全县种植水稻面积约108万亩,水稻种植受缺水易旱,中低产田较多等自然因素制约,实施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项目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为了保证项目能顺利开展、取得成效,肥东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主推关键农业技术,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4 探索思考

4.1 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必要性

一是随着我国粮食连年增产,资源被过度消耗,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农业发展面临着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制约,使得耗资源、耗投入品、耗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继续,现在必须要走一条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随着国内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粮食需求增长,粮食安全越来越受关注,加上国际粮食贸易量有限,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必须依靠国内粮食产量解决吃饭问题。三是随着国际粮食收购价格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的影响,我国农业竞争力渐渐减弱,必须通过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广高产高效的技术模式,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农业竞争力。

4.2 进一步完善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项目实施

粮食增产模式 篇5

第一份礼物是“粮食增产液”。它是一些由营养粒子组成的液体,其中大部分含有“营养复制细菌”和“抗虫细菌”。“营养复制细菌”能复制农作物中的营养精华,并扩散到农作物的每一个地方,使农作物营养均衡,生长速度增快,生产出的农作物颗粒饱满、品质优良。这样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就连穷困的人也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丰足的粮食,不再饥饿。“抗虫细菌”的作用是可以把危害农作物的虫子消灭掉,对害虫形成免疫,既环保又省力。有了这两种细菌,人们再也不怕旱灾、涝灾和虫灾了。

第二份礼物是“自动检测三用艇”。它能在水面上滑行,能在陆地上奔驰,还能在天空中飞翔。如果遇到突发事故,它还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解决问题。比如,森林火灾时,它会马上赶过去,用热敏探测仪找出火源,然后用随身携带的灭火器把火给灭掉;如果是海上石油泄漏,它会马上赶到现场,伸出长长的塑料浮标,把污染区域围起来,然后撒下大量环保清洁剂,海水就马上变得干净了;遇到劫机事件,它更是大显神通,它从身体两边伸出机翼,载着信息干扰器飞上天空,干扰飞机的信号,在确保机上人员生命安全的情况下,迫使飞机降落在就近的机场,并在两秒之内联系特种部队及时包围飞机,将劫匪一举抓获。怎样,它厉害吧?

粮食增产模式 篇6

1 促粮丰收调结构, 增收脱贫提素质

1.1 促进粮食持续稳产、高产

2013年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项目24.05万亩, 总增产816.19万kg。其中:水稻增产工程项目16.4万亩, 平均亩产为391.7kg, 比全县非项目区平均单产354.9kg增产36.8kg, 增产率10.37%, 总产量增加603.52万kg。玉米增产工程实施完成7.65万亩, 验收亩产291.5kg, 比非项目区常规栽培平均单产263.7kg增产27.8kg, 增产率10.5%, 总产量增加212.67万kg。通过粮食增产工程项目的实施, 在遭受大旱的情况下, 全县粮食总产量仍达26.05万t, 保证了全年粮食生产任务完成, 确保了粮食安全。近五年来, 在全县累计实施粮食增产工程104.6万亩, 实现粮食增产1 512.3万kg, 为全县粮食连续稳产高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1.2 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按照省、市农委对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项目重点向边远贫困地区推进的要求, 近五年来, 习水县粮食增产工程项目在边远贫困地区和中、低产地区累计实施面积达85.1万亩, 占总实施面积的80%以上。其中:水稻增产工程在边远贫困地区实施56.3万亩, 平均亩产363.5kg, 比该类地区非项目区平均亩产320.24kg增产43.26kg, 总增产1 957.72万kg。玉米增产工程在边远贫困地区实施28.79万亩, 平均亩产317kg, 比该类地区非项目区平均亩产285.74kg, 增产31.26kg, 总增产875.99万kg。参与水稻、玉米两个工程项目实施的贫困农户, 人均增粮42kg。粮食产量的增加既解决了温饱, 又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近三年, 有力助推双龙、官店、坭坝等12个贫困乡镇陆续整体脱贫。

1.3 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粮食增产工程项目的实施, 提高了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稳定粮食总产量的同时, 积极提高耕地资源的产出效益, 调整耕地发展高效经济作物, 全县粮经比从6∶4调整为5∶5, 正逐步向4∶6过渡,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1.3.1 有机红粮产业不断壮大

依托茅台、习酒等赤水河白酒工业集聚区的天然产业优势, 发展工农一体化, 打造全县酿酒有机原料产业基地。加强有机红粮基地的建设, 实行订单种植, 合同收购, 发展有机红粮17万亩, 为茅台酒厂等提供优质有机酿酒原料2.5万t, 产值1.8亿元, 种植农户3.8万户, 户均收入4 730元, 成为全县一大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1.3.2 有机烟叶种植进展良好

全县有习酒、回龙、桑木、良村四个乡镇种植有机烤烟, 签订合同种植1.65万亩, 并通过南京国环有机认证, 生产有机烟叶2.37万担, 均价8元/kg, 比普通烟叶高出4元, 亩均高出800元, 烟叶总产值2 792万元, 烟农亩收入达3 001元。在十二五期间, 全县的有机烟叶种植面积将发展到10万亩, 极大地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1.3.3 蔬菜生产发展加快

在稳定扩大东皇、同民、土城等传统优势蔬菜产业带的基础上, 新发展程寨乡石门村、醒民镇钢铁村、二郎乡江边村、庆丰村和马临经济区五一村蔬菜基地5个, 示范面积1 000亩以上。全县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20万亩, 总产值9.37亿元, 为全县农民增收提供了一个稳定渠道。

1.3.4 种草养羊效益日益显现

全县新发展种草养羊农户1 018户, 上栏母羊1 600只, 全县羊存栏达28.3万只, 出栏23万只, 习水“黔北麻羊”品牌效应日益扩大。

1.4 促进农业适用技术推广普及

在粮食增产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 通过办点示范、辐射带动的推广模式, 促进双杂良种、水稻旱育稀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的集成配套综合推广应用, 提高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 全县双杂交良种、水稻旱育稀植、玉米育苗移栽、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普及率达100%,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

1.5 提升农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通过粮食增产工程项目实施, 集聚全县的农业技术人员, 为其发挥专业特长提供平台和机遇。全县农技人员加强专业培训学习, 深入农业生产一线, 将理论与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抓培训办示范, 在生产中积累实践经验, 提升专业理论素质, 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 全县农技人员主持获得省农业丰收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农业系统48人成功晋升为高、中级职称, 涌现出多位获得国务院表彰的“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和省表彰的“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等殊荣的优秀农技人员代表, 粮增工程年年被省、市表彰。

2 综合集成配套技术推广, 促进粮食生产增产增效

2.1 推广优良品种, 提高良种普及, 发挥良种高产潜力

县内偏远贫困地区由于受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长期以来种植技术落后, 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以前杂交水稻还没有完全普及, 普及率只有87.8%, 推广还有差距, 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重点向贫困地区推进, 使贫困区双杂交良种普及率达100%, 比项目实施前提高了12.2%, 优质稻普及率提高16.5%。项目区杂交水稻主要推广Ⅱ优602、中优808、Q优5号、准两优527、冈优900、科优21、Y两优5845、宜香725、香早优2017等品种。杂交玉米主要推广遵玉8号、遵玉3号、遵玉9号、黔单100、正大999、金玉306、裕玉207、中单808、黔单18、卓玉818、安玉2166、腾龙1号等品种。

2.2 抓住关键环节, 培育壮秧壮苗, 为夺高产打基础

在水稻增产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 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重点抓好苗床培肥、床土消毒、适时早播、控制播量、强化温湿调控等关键环节, 配套推广旱育保姆、无纺布培育壮秧, 为夺取水稻高产打基础。项目实施区推广旱育稀植面积69.6万亩, 普及率达100%。在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中不断更新完善技术体系, 改传统旱育秧为生态旱育秧, 推广沼渣沼液肥床、沼液浸种、沼液喷苗的面积39.67万亩, 占项目面积的57%。2013年习酒镇新园村县级示范点110.4亩全部采用生态旱育秧技术, 秧苗素质好, 发根力强, 分蘖多, 移栽大田早发优势强, 病虫发生率低, 产量高, 经验收, 该示范点平均亩产653.5kg, 亩节省农药、肥料成本28.6元, 节本增收明显。

在玉米增产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 推广普及玉米育苗移栽技术, 培育壮苗, 提高秧苗质量, 增加群体密度, 形成合理的高产群体结构。把好“适时早播、营养土配制、苗床管理、适时分类移栽、科学施肥、田间管理”六大关键环节。在项目区实施营养球、营养块育苗, 连片示范样板上100%采用营养球育苗, 培育壮苗, 做到球肥苗壮, 减轻根系损伤, 使移栽大田后返青快, 植株生长健壮。项目区玉米育苗移栽面积35万亩, 技术覆盖率达100%, 其中营养球育苗移栽面积33万亩, 覆盖率为94.8%。

2.3 强化规范移栽, 构建合理群体结构, 实现增产目标

实行规范移栽, 合理增加移栽密度是提高单产的重要措施。据调查统计:项目实施前水稻平均移栽密度仅为1万窝/亩左右, 玉米平均移栽密度仅为2 500~3 000株/亩左右, 移栽密度普遍偏稀, 严重制约了单产水平的提高。因此, 项目区水稻移栽时狠抓东西向、宽窄行、两粒谷规范化移栽, 玉米抓拉绳定向规范移栽, 全面提高移栽密度, 增加基本苗, 构建丰产群体。项目区规范化移栽覆盖率达到100%, 水稻平均移栽密度1.2~1.4万窝/亩, 玉米亩栽3 000~4 000株 (紧凑型3 500~4 000株;半紧凑型3 200~3 500株;平展型3 000株左右) 。项目区玉米规范化定向移栽技术覆盖率达100%。2010年土城镇水稻示范点面积62.7亩, 平均密度12 463窝/亩, 较上年增加2 463窝/亩。经验收, 示范平均单产达652.8kg/亩, 与相邻对照 (9 800窝/亩) 单产624.5kg/亩相比, 新增单产28.3kg/亩, 增产4.5%, 实现示范目标产量。

2.4 推广秸秆还田和配方施肥, 培肥改良土壤, 科学施肥提高产量

粮增工程项目区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和旱地绿肥种植, 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五年来, 在项目区累计推广旱地绿肥种植11.6万亩, 有效促进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 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项目区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100.6万亩, 覆盖率达96.2%, 县、乡镇两级示范点全部采用测土配方施肥, 覆盖率达100%。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农业生产实际, 提出“项目区以有机肥 (圈肥) 为主, 有机、无机相结合, 氮、磷、钾平衡施用, 适量补充微肥”的施肥理念, 制定不同区域水稻和玉米的配方施肥方案。通过测土配方施肥, 改变传统偏施氮肥过多、盲目施肥和不合理施肥方式。通过测土配方施肥, 农民的施肥观念有了重大改变, 增产效果明显。2012年, 在民化乡沙溪村70.5亩乡级示范点, 县土肥站通过土壤取样测试, 实行配方施肥, 农技干部指导农户适时施分蘖肥、穗肥, 使产量得到较大提高, 验收平均单产达642.5kg, 与相邻田块对照常规施肥平均单产599.6kg/亩相比, 新增单产42.9kg/亩, 增产率7.2%。

2.5 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 开展统防统治, 确保实现目标产量

由植保站统一牵头, 会同其它部门,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一是选用抗逆性较强的优质杂交品种, 实施健身栽培, 增强抗病虫害能力;推广包衣种子和旱育保姆包衣播种;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 物理诱杀害虫, 减少虫源基数。二是加强项目区病虫预测预报, 了解病虫发生的严重度、发生时间和防治适期, 在项目区建立病虫监测点5个, 累计发布中短期病虫情报53期, 为科学防治病虫鼠害提供依据。三是在项目区采取加大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宣传、发动、培训和指导, 增强以农民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观念。项目区共开展田间病虫防治技术培训会160次, 受训人员1.2万人 (次) , 发放病虫防治资料2.5万份。四是建立机防队, 实行联防联治:项目区建立22个机防队, 配备154台机动喷雾器, 示范点全部由机防队实行统防统治, 项目区全面实行机防队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 按照“统一用药时间、统一用药品种、统一用药剂量、统一施药方法”的原则开展统一防治, 覆盖率达100%, 及时、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 确保粮增工程项目目标产量的实现。

2.6 实行农机农艺结合, 减少农民劳动投入, 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农机农艺结合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五年来, 在项目实施区推广机械化耕地44.7万亩, 占实施面积的42.9%;机收面积45.75万亩, 占项目实施面积的43.7%。通过机械化耕种和收割, 减少农民在田间弯腰弓背的劳作时间, 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平均每亩减少劳动力投入2个, 增加了农民季节性务工收入。

3 强化项目组织实施, 有力提升工作成效

3.1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切实加强组织实施

习水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粮食增产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县成立了粮食增产工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农业副县长担任, 副组长由县农牧局局长担任, 县发改局、财政局、气象局、扶贫办、供销社、审计局、统计局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技术指导小组由县农牧局局长任组长, 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 县农技站、土肥站、植保站、种子站等局属有关单位的主要技术骨干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粮食增产工程项目组织领导, 研究决定粮食增产工程项目计划的分解落实、资金安排等问题, 组织检查督导、测产验收, 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拟定全县粮食增产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办点示范, 开展大面积测产验收和项目总结等工作。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技术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技站, 负责日常工作。各项目乡镇 (区) 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技术实施小组。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强化对粮食增产工程项目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力度, 做到技术人员适时到位、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关键技术指导到田, 确保全县粮食增产工程项目的实施完成。

3.2 狠抓技术培训, 办好示范样板

为了保证工程项目各项技术的到位率, 实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快速示范推广机制, 每年的春耕生产期间, 都会抽调技术骨干组成工作组, 分赴全县24个乡镇 (区) 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 五年来, 累计抽派技术干部246人 (次) , 印制了近4万份技术手册发放到所有涉农干部、村组干部、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手中, 培训乡镇技术骨干530人 (次) , 开展农民技术培训3 864期 (次) , 培训农民近40万人 (次) 。同时还通过县电视台、县远教办播放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旱育稀植技术、旱育保姆的应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以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让农民听得懂、看得着、学得会, 熟练掌握应用各项关键重要技术环节, 保证各项技术指标的超额完成, 对全县农业实用技术的巩固和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把办点示范作为推广农业适用技术、提高粮食单产的突破口, 认真扎实地抓好、抓实。全县县、乡、村三级联动, 独立办点, 五年来累计办各类示范点1 650个 (年均办县级点2个、44个镇 (乡) 级、260个村级示范样板) , 通过县、乡、村三级示范办点, 形成高标准的示范样板网络, 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3 充分整合项目资源, 开展技物配套服务

为实施好粮食增产工程项目, 县农牧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并整合农推、土肥、植保等部门的项目。五年来, 组织杂交水稻种13.65万kg、杂交玉米种62.25万kg, 旱育保姆42.2万kg, 农膜50.5万kg、无纺布5 300m、专用复合肥3 825万kg、农药53万kg等农用物资, 到项目区开展技物配套服务, 累计整合补贴各类资金近950万元, 提高技术的到位率、成功率, 确保粮食增产项目全面实施完成。

3.4 加强项目督导检查, 严格兑现奖惩措施

未来我国粮食增产途径 篇7

1. 切实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一方面,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先补后占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切实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和变化趋势。另一方面,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到2020年全国粮食、谷物播种面积分别稳定在15.8、12.6亿亩以上;继续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品种。

2. 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逐步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

允许农民以出租、转包、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如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进一步加大“三农”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粮食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切实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健全农技推广、农资配送等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粮食生产标准化、优质化,促进粮食生产专业化分工与产业化经营,切实解决土地撂荒、粗放经营等新情况新问题。

3. 进一步优化粮食品种区域结构。

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需求,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逐步由传统二元种植结构(粮食—经济作物)转变为多元种植结构(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其他作物);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引进和开发优良新品种,有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扩大优质稻谷、优质专用小麦和玉米、优质薯类杂粮、高油高蛋白大豆种植面积;统筹谋划核心产区、后备产区粮食增产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优势粮食品种产业带建设,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价格稳定。

4. 坚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和维护粮食安全并重。

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并加强农业领域利用外资监管和农产品贸易救济工作,健全国际粮食市场供需和价格监测预警体系,积极主动运用好WTO规则所允许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各种手段。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政策,规范和调整外商投资目录,限制外资进入粮食原料、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农业相关领域投资规模,努力维护粮食安全和促进粮食稳产增产持续发展。

5. 加强粮食仓储、物流和加工体系建设,有效降低粮食产后损耗。

进一步加强重点产量地区中央储备粮直属库和地方储备粮库建设,支适度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深加工业规模,支持农户和合作社购置新型储粮装具、改进烘干除杂设施。进一步推进粮食物流“四散化”变革,加快改造跨地区粮食物流通道,积极培育大型跨区域粮食物流企业,逐步提高粮食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加强对粮食深加工业的科学规划和调控引导,大力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适度控制玉米深加工规模,提高粮食综合利用效益。

6. 继续增大惠农强农富农支持力度,做好粮食稳产增产政策落实。

目前依照《关于提高201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的相关部署,把所发通知的精神宣传到户,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各项切实可行的粮食生产支持措施。在执行新的粮食最低收购价之外,在粮农和粮食生产企业资金融通、提高在农业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粮食进出口配额及时机掌控、营造良好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环境等方面不断出台并完善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一个“一揽子”的粮食稳产增产扶持机制。通过不断强化的政策支持和政府投入,将对粮食生产的扶持长期化,稳定粮农收益预期。

我市粮食增产的潜力与对策 篇8

1 中部高产区粮食生产的现状

中部高产区包括榆树、农安、九台、德惠、双阳、公主岭、梨树、伊通、东丰、东辽、双辽、扶余、长岭、永吉、梅河15个县 (市、区) , 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 年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90%。大部分主要为有机质丰富的黑土, 自然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单产较高, 玉米面积占全省玉米面积70%, 具有优越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基本上已经实现机械播种、整地和药剂除草。现以梅河市为例, 阐述粮食增产的潜力与对策。

2 粮食增产的潜力

产量的构成要素为面积和单产。播种面积方面, 调查中发现, 该市实际耕地面积与上报面积有一定差额。“黑地”, 分地时给各户都留有数量不等的树斜地、磨牛地以及河道地、开荒地、复垦地, 部分农户实有面积远远多于承包面积, 这类情况以山地、丘陵、林区、河岸村屯较为普遍。2005年在该市境内进行的小区品种测产对比实验表明, 既使在现在品种达产能力下, 该市粮食单产是有较大增长空间的。

按上面计算实际耕地面积及粮食作物播种比例不变计算, 粮食单产要提高0.38万斤/公顷, 达到2.00万斤/公顷, 该市将增产8亿多斤粮食。2.00万斤/公顷这个单产水平, 该市3/4地块都能够达到或超过, 主要是由于粮食生产存在诸多问题及自然灾害, 导致没能达产, 或年际间不稳定, 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实现增产高产的关键。

另一方面是提高单产。玉米育种家佟屏亚指出, 玉米品种对产量的贡献率为20%~30%, 70%的贡献率必须依靠栽培技术和其它环境因素。由此可见, 栽培技术对实现超高产目标多么重要。

3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粮食产量是种子、气候、土壤、施肥、密度、植保、耕作、管理这几个指标的综合反应, 生产中相互影响, 但形成高产或超高产, 这几个指标都要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实地调查发现, 粮食生产面临和存在不同程度问题, 制约了这几项指标的发挥。

3.1 干旱

几年来, 全球频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 特点就是南涝北旱。东北地区突出表现为年降水量减少, 尤其冬季少雪“干封地”, 春季少雨多风, 作物不能适时播种, 苗期和灌浆期干旱缺水。河道水库干涸或蓄水量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加之原有的水利设施陈旧及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有的水井抽不上水, 灌溉能力下降。

3.2 选种

选好品种可以增产10%以上。目前种子品种较多, 种子市场上玉米品种达150多种, 农民对品种的熟期、抗性及适宜种植区缺乏科学认识, 凭感觉和传说买种子, 撞大运。据农业部门统计, 我市每年至少有60%以上的地块不能合理购种。

3.3 整地

秋收大部分为人力割收, 操作时间长, 秸秆收完后即封地, 整地集中于春季, 耕整方式以机械灭茬垄上播为主, 整地环节多, 土壤扰动频繁, 春季又多风少雨, 人为造成土壤蒸发量增大, 降低土壤墒情。多年来, 土地很少进行秋翻, 耕整以小四轮及配套机械为主, 耕作深度有限, 形成坚硬犁底层, 作物根系下扎困难, 造成深层水份利用率低, 易倒伏。耕层变浅, 只有12~15厘米, 保水保肥能力下降。雨季地表易形成径流, 雨水流失, 8月下旬~9月下旬玉米灌浆期缺水, 造成减产。

3.4 播种

几年来春旱引起的播种困难, 出苗率低, 播种机械落后是一个主要问题。生产上目前使用的播种机大多为传统的单体播种机, 开沟器开沟较宽, 达7~12厘米, 播种覆土后容易干湿混合, 形成“夹干土”, 影响出苗。缺乏坐水种及配套镇压设施也很突出。

3.5 施肥

科学合理施肥, 是见效快、效益高的增产措施, 在增产比例中达30%以上。施肥方面主要存在3个问题: (1) 很少施有机肥。土地重用轻养, 掠夺式经营, 年有机肥施用量不到5%, 秸秆只有少量还田, 土壤结构变差, 有机质减少, 保水保肥能力下降; (2) 化肥施用方式不合理, 利用率低。2007年“一炮轰”施肥面积达80%, 今年更有增加趋势。“一炮轰”施肥最大的缺点就是玉米生育后期脱肥, 而这一时期正是需肥量大 (见表2) , 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经过省农科院土肥所实验, “一炮轰”施肥效果明显低于测土配方施肥, 相对于农民习惯性施肥, 雨水充足的年份产量差异不明显, 但不能增产, 干旱年份减产10%。沙壤土区、粘土区不适宜“一炮轰”施肥, 黑钙土区不能长期“一炮轰”施肥。 (3) 今年预购肥量不足。在品种达产范围内, 施肥量与产量呈正相关。几年来, 农技部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调查中现在农民习惯性施肥量基本能达到中高产水平, 但今年化肥涨幅很大, 大部分农户预购肥量减少, 对粮食生产将产生影响。

3.6 密度

密植的增产效果已被农民所认同, 但普遍存在盲目性。 (1) 不论什么品种都一个密度, 一刀切, 不能按品种属性合理密植; (2) 株距过密, 现在大量种植的玉米品种郑单958, 推荐密度为8~10寸, 公顷保苗5.5~6万株, 但不少地块密度只有5~6寸, 造成玉米生育前期徒长, 株间郁闭, 倒伏严重, 空秆、小穗率过大, 造成减产。

3.7 病虫害

国家大力落实种粮优惠政策, 农户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同地块连续种植玉米, 一高产品种多年种植, 极少进行轮作, 造成病害积累, 品种退化, 植株早衰, 倒伏。去年冬季气温偏高, 病菌、害虫卵越冬率高, 病虫害发生机率增大。

3.8 收获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几年来秋霜来的都比较晚。但部分农户盲目早收、抢收, 没有充分利用晚霜带来的好处。根据实验, 玉米秋季适当晚收1天, 每公顷将增加300斤产量。

3.9 管理

外出务工劳动力多, 在家种地的多为妇女和老人, 认真管理地的不多, 一年都不进几次地, 粗放经营情况越来越严重。

4 粮食增产的对策

通过调查, 我们认为中部高产区实现粮食增产应该:全面提高各项形成产量指标水平, 保证粮食生产稳步增长;重点整治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解决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实现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

4.1 增加资金投入

地方投入和向上争取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各项资金政策,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以抗旱为主的水源工程建设。通过建立排灌抗旱设施及采取秸秆还田、多施有机肥等相应措施, 改造低洼易涝、高岗干旱及盐碱地, 改善高产田土壤结构。

4.2 提高耕作水平

落实和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补贴优惠政策, 鼓励引进先进的大中型农业机械, 及其配套播种、施肥、喷药、收割及整地设备, 逐步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 弥补现在耕作机械的先天不足。改造现有农业机械及其配套机具, 尤其是播种机具和耕作机具, 提高抗旱播种及整地机械水平。

4.3 推广实用技术

积极落实“一免三补”等惠民政策,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通过培训和示范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以种定植等粮食生产实用技术, 引导农民科学选种、合理轮作和适时采收, 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能力。

摘要:根据梅河市粮食生产现状, 分析粮食增产存在问题、增产潜力及增产对策, 为该市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粮食,增产,潜力,对策

参考文献

[1]吴利兴, 于忠河, 包振顺.吉林省玉米的几项高产栽培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 (6) :42~43

[2]卢立霞.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5) :238

[3]刘武仁, 冯艳春, 郑金玉.玉米宽窄行种植产量与效益分析[J].玉米科学, 2003, (3) :63-65

[4]杨世民, 廖尔华, 袁继超.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8 (4) :322-323

粮食增产新帮手——均匀播种机 篇9

农业种植机械均匀播种机, 所播种子粒距横竖相等连成片均播的种子对水肥合理吸收, 单株苗壮与群体协调发展提高单产。苗对CO2合理利用均播提高植物对土地利用率, 提升光合作用对有机质 (淀粉) 充分饱满的合成, 农作物群体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的光合作用, 饱满灌浆, 穗大粒沉, 节种节肥节水环保增产20%以上, 改变农作物疙瘩苗断垄、争阳漏光、浪费土地、减产现状。玉米、高粱、谷子、豆类等粮油农作物均有发展空间, 传统小麦条播是条状疙瘩苗严重缺苗断垄, 发展空间大, 增产幅度大。均匀播种机在同等条件下使种子均匀分布过程中起到了粮食增产器的作用。我国每年分别约4亿亩麦田、4亿亩 (1亩=1/15hm2, 下同) 玉米还有高粱、谷子、豆类等粮油农作物节种增产计1 000多亿kg。

在秸秆还田地块进行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 播种机开沟器选择圆盘式、宽幅靴产式, 排种器选择螺线细槽外槽轮式、螺旋窝眼外槽轮式。各类小麦播种机必须装配镇压轮。

作业过程中要求地块没有漏耕, 土壤疏松细碎, 耙透碾压沉实 (或播后灌蒙头水塌实) , 地表平整, 秸秆细碎, 覆盖严密;播种前地块最好镇压, 镇压后地表以人单脚站立无明显下陷为宜 (即0.8~1.0kg/cm2) , 对影响作业质量的田间水井、暗坑等处设置标志。种子精选分级, 符合农艺要求;种肥适合播种机要求。小麦播种行距20~26cm, 播深3~4cm, 播种量6~8kg/亩, 播后镇压。种子分布均匀, 播深一致。

均匀播种机前后两排排种器, 两排开沟器上、下安装, 设有输种管, 安装防风罩, 播种小麦时宽幅开沟器。后排的开沟器将前排开沟器沟内播下的种子覆盖。后排开沟器必须有较强的覆土功能;宽幅平底开沟器 (ZL201420713275) 和覆土开沟器 (申请号2014105494932.2) 具有先进功能, 改变传统小麦播种机前后两排开沟器一排排种器用倾斜输种管将种子输入开沟器, 破坏落种均匀性, 农作物对水肥吸收不合理, 光合作用不充分落后减产状态。

本精播技术是螺旋原理的多头螺旋网络型孔精密排种器, 螺旋线、线长渐进置型孔密而匀。种子按螺旋线均匀排列, 型孔之间均匀相同等距衔接, 螺旋线排列的颗粒比直线排列稠密、均匀、连续;而非螺旋排列是间隔排列, 故为间断性排放, 由此可以看出多头螺旋网络型孔排列有利于个体间与行间均匀分布与衔接。“型孔在排放轮上密麻相筛子布满, 按螺旋线排列”两个特征互相支持的组合, 双管齐下解决型孔 (窝眼) 排种轮空穴漏播难题: (1) 螺旋线的型孔排列密而匀, 排种轮工作时转速是最低的极限, 使型孔不因转速而空穴; (2) 型孔排列密间距小, 没有种子存在余地必须进入穴槽, 否则站不住脚。

对长形种子颗粒, 前后竖直排列, 排种轮转动使靠近的种子流动都竖直排列, 争先进入型孔, 型孔之间没有所排放种子颗粒存在的余地必须进入型孔。工作时排种轮转动和刮种器的作用种子充满型孔, 种子按型孔螺旋有序均匀排列排放。

刮种器安装在排种盒中前上方, 能够上下移动调节。排种轮直径56mm, 比原外槽直径大, 与排种盒顶部距离约20mm, 既防止种子在排种盒中架空, 又有利于种子对型孔的充进, 不空穴。

刮种器软弹性毛刷, 既不损伤种子, 又能将型孔外种子刮住使之不能通过。刮种器的软弹性的软硬度高底位置必须与所排放种子颗粒高度相适应;常规毛刷过软型孔外的种子就刮不住也能通过, 严重损坏均匀性播种。

在实用中排种盒为双腔, 每腔宽40mm, 每个腔中间有活板隔离墙灵活折装, 拆下就是一个大腔, 装上是两个小腔, 排放小颗粒种子如谷子、菜籽及籽麻等;大腔排放麦类、高粱、豆类、玉米、花生等大颗粒农作物。排种轮转动与刮种器 (毛刷) 配合使所排放的种子逼近到型孔内, 解决因排种轮转速而不易充种空穴漏播问题, 种子按型孔排列有序单粒均匀排放。型孔前头深后头浅种子1/4后头高翘, 排种轮转动种子大部分过了刮种器, 但后头高翘被刮种器压下使大粒种子弹出型孔防止卡种。软弹性刮种器, 将型孔外种子刮掉型孔内种子易通过, 型孔易浅不易深, 浅型孔中的种子通过毛刷后易脱落不卡种。解决了因型孔充种、卡种漏播的两大难题并获得专利权。多项专利汇集成网络精密排种技术没有空穴漏播重播, 单粒均匀一致稳定可靠技术过硬, 其排种器操作使用简便, 制作成本低, 并且与常用外槽轮式排种器装配尺寸相同互换通用是更新换代产品。排种器排种轮上型孔与所排放种子颗粒形状相适应, 型孔间隔离墙小于型孔尺寸, 刮种器与常用毛刷区别是软弹部分的长度尺寸与所排放颗粒高度相适应, 形成技术体系经过十几年实践证明对颗粒均匀排放有指导意义--网络颗粒均匀密布排放, 即排种轮上的型孔形成网络分布并按螺旋线有序均匀排列排放。播种质量上水平, 规划标准增产稳产。

传统窝眼轮式排种器第一点排种轮上窝眼排列较稀, 工作时因转速产生空穴漏播。第二点因刮种器损伤种子, 窝眼较深。种子像树叶一样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 是千差万别的。窝眼内往往卡种漏播。本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两个难题。用户一致反应该排种器播下种子长出的“苗匀” (经农业部检验达到国家单粒精播标准) 。

在解决传统漏播、实现均匀播种的情况下, 通过实践又发现新问题。种子的大小千差万别, 有的穴槽内种子、对排种盒内圆摩擦, 播上几亩地, 将排种盒内圆磨大, 漏种。研究了几种方案, 通过实践确定“护罩”技术方案, 并获得发明专利 (专利号:ZL200410024533.X) , 受到用户好评。

在同领域各类排种器中本技术不仅单粒精播、宽幅增产显著, 而且使用操作简便制作成本低廉, 以简单方式达到前所未有的先进效果, 属于最佳技术方案。改变传统小麦条播减产方式, 上述特征在实用中获得山东省2009年“粮王”大赛冠军, 冬小麦单产11 848.5kg/hm2, 鉴定会专家评语“国际领先水平”。单粒排放种子均匀成片。突出的匀播稠密农作物小麦, 气吸式排种器无能为力、望尘莫及。

世上的播种机排种器多数是外槽轮式, 我国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外槽轮式排种器, 工作时产生脉冲、波浪式排种现象, 易出疙瘩苗断垄现象, 不适应均匀播种。

2BJ螺旋型孔谷物均匀播种机特点:以螺旋型孔均匀排种器为核心, 有不破坏种子均匀下落开沟器和调节播量的变速箱。是现有播种机的换代产品。均匀播种 (包括小麦宽苗带) 高产, 夏粮增收。东平县彭集镇农机械修造厂。从1995年用了10多年, 使用该排种器主要生产六行、三行排种机、数千台, 并通过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泰科鉴字1996第027号) 专家评语“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2006年河南省柘城县李原乡鲁庄村委申报了专利 (“小麦宽幅增产多功能播种机”) , (授权公告日:2007年10月10日授权公告号:CN200956726Y) 。2008年山东省郓城县工力公司使用螺旋型孔排种器, 申报专利。“宽幅精量小麦播种机”授权公告日:2009年01月14日, 河北农哈哈机械有限公司将外槽轮排种器的外槽轮改成阶梯形, 程度不同地改变小麦疙瘩苗向均匀播种目标靠近。

金秋10月, 是冬小麦抢种时节, 鲁西南平原, 有位壮年机手, 不分昼夜忙着播种小麦, 农户们争先恐后要他给自己地里播种小麦, 因为播种均匀, 既节约种子又增产。经过仔细观察, 六行小麦精播机核心部件排种器是螺旋型孔精密排种器能够单粒均匀精密播种, 有节种增产效果。匀播增产, 广范认可并已深入人心。

粮食增产模式 篇10

关键词:朗溪镇粮食增产、项目主要措施

一、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

1、项目计划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 3000 亩,实际完

成 4000 亩, 该项目涉及张家 800 亩、塘池 500 亩、川岩 300 亩、孟关300 亩、 打铁坳 700亩、屋基坪300亩、坪柳200亩、三村300亩、坪阳 600 亩,涉及 9 个行政村41个村民组,3292户。 项目区总户数2500 户,人口15000 人。

2、 计划杂交玉米育苗移栽 5000亩,实际完成 5500 亩,项目区4000 户,人口 2.2 万人,该项目涉及泡木完成 500 亩,铁家600亩、三村 500 亩、河西 800 亩、打铁坳 700 亩、坪阳1000亩、川岩400亩、大尧400亩、孟关 600 亩,共9个行政村48个村民组,受益农户 3200 户。带动农户 4200户。

以选择适应项目区杂交玉米,水稻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为载体,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中心示范点带动全面,使该项目全面实施超额任务完成。

二、项目实施的主要措施

(一)组织措施

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加强领导。 成立以冉飞鸿任组长,张雄为副组长,张金信、田仁贵、王霞、吴林萍、田春元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技术组由张金信任组长,田仁贵、王霞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副组长对整个项目实施监督,成员各施其责,确保项目实施。

2、村委会组织召开好粮食增产工程动员会议,落实种植农户、面积,并负责示范点种子、农药、肥料运到示范点并发放到种植户,保证面积落实,确保项目实施。

3、技术组:搞好示范点和技术培训,办镇级示范点 2 个,孟关 150 亩、张家 300 亩,村级示范点 9个,培训 10 期,培训 2400 人次,印发技术资料 1500 份,立足适时早播、重抓育苗,加大科技含量,彻底改变落后传统栽培习惯,推广旱育秧宽窄行规化移栽,病虫害集中联防,农技人员现场指导示范,确保亩株数和双株移栽,为项目实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二)技术措施

1、主要内容:项目区玉米全部用营养块育苗移栽,适时早播、培育壮苗,品种选用遵玉13号和临奥4号,旱地宽窄示范,实行平衡配方施肥。水稻采用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培育壮秧,品种选用岗优725,Ⅱ优58、实行平衡配方施肥,开展农技培训示范,发放技术资料。

2、关键技术:水稻狠抓苗床管理,浅栽插,合理密植,蘖穗肥施用前重后轻原则,病虫综合防治及管水关键环节,搞好规范化栽插。 玉米适时旱播 3 月下旬到 4 月上旬,全面推广营养块育苗单株定向移栽,合理密植,亩3500-4000 株,遵玉八号 3800~4000 株,8尺开厢保证 2800~3000 株,实行拉绳、定距、定向适龄移栽,使用印江县农业局玉米水稻专用肥作底肥,前轻后重施肥原则,防治玉米锈病、纹枯病、大小斑病、玉米螟、大螟及鼠害。

三、项目工程投入

镇政府投入资金 12万元,用于示范点种子、农药、肥料、运费、项目示范牌等,完成水稻 4000 亩,玉米 5500亩,受益农户 5700 户,带动种植杂交玉米7000亩,杂交水稻 6000亩。

四、效益结果分析

1、镇政府组织农技站、村委会、项目区农户、村级农技人员参加项目区示范点测产验收,单产真实有效,8尺开厢验收面积 6.3 亩,平均单产 450.4 公斤,单作玉米验收 7000 亩, 平均单产 550.2 公斤,该项目示范点平均单产515.6公斤,项目区玉米单产 450.4公斤。 与本杂交玉米当年产量 420.5 公斤比较,亩增产29.9公斤,项目区增加粮食 21.5万公斤,总产值增加 43.2万元,人均增加经济收入 12.5元。

2、水稻旱育稀植完成面积4000亩,总产量 2600 吨,中心示范点验收面积 8.2亩,平均单产 650公斤,项目区验收面积 12.8亩,平均单产 628.02公斤,全镇种植杂交水稻 5000亩,总产2560吨,平均单产 512公斤。 项目区与全镇水稻产量比较亩产加产量 116.02公斤,增加产值 104.4万元,人均增加粮食 32.6公斤,增加经济收入 22.8元。

该项目实施,使玉米、水稻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得到较快的普及推广,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认识和应用有了突破和提高,培训了一大批种植能手,从根本上可改变传统落后的耕作管理方式,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可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五、小结

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全镇人民共同努力,实施玉米、水稻增产工程,玉米全镇人均增加收入12.5元,水稻增加 22.8 元,实现了农民增收脱贫目标,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存在问题,亩密度达不到技术要求,偏施 N肥,防治病虫害技术较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今后政府应增加投入,继续加大培训力度和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广大群众都能懂得一门实用技术,早日实现脱盆致富。粮增工程是富民工程,应落到实处,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畜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加快农业机械化促进粮食增产丰收 篇11

粮食的重要性, 无论如何形容都不为过, 稳粮保丰收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重要命题。我们知道, 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保障我国粮食丰收, 主要依靠科技。但是我们要看到, 无论多么先进的科技, 都越来越离不开“机械”这一介质的实施。农业机械除了本身是科技的产物, 还是融合众多科技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农机行业的实践证明, 农机可以集成土地深松、精量播种、精准喷药施肥等先进技术, 同时, 粮食机械化烘干可以大大减少粮食因霉变、粗放晾晒造成的损失。有调查显示, 发展中国家40%以上的粮食浪费发生在收获和加工环节。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农民种粮意愿, 是农业机械化的本质特征。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 我国城乡社会正迎来史无前例的大变局, 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移居城镇, 留下许多日渐老龄化、空心化的农村。很多农村青年既不会种田, 也不愿种田。毫无疑问, 未来我国土地规模将越来越集约化, 农业资源将越来越集中化, 种田农民越来越少、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与职业化。有人说, 只要有比较收益, 就不怕没人种田。这种观点也许没错, 但是要看到, 一是随着社会平均工资的提升, 种田农民要想获得相对较高的比较收益, 其难度将越来越大。二是农民种田不仅是经济收益的问题, 还牵涉到整个社会的价值评判。对于不少人来说, 你给他再高的工资, 他也不愿回到农村去种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强度的农业劳作, 已经愈加背离人类的天性, 会让人感觉到没有尊严、无法让人接受。因此, 未来我国的农业, 一定需要靠农业机械化来提供支撑。

农业机械化除减少劳动强度, 还减少农业成本。我国的大豆、玉米、食糖等多个产业, 近年来不断被进口产品替代, 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某些环节的机械化未取得突破, 依赖人工作业导致成本高居不下。加上外资进口农机产品一方面价格高, 另一方面只适应北方的大规模农业, 在产品的适用性方面表现并不突出。因此, 我们在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过程中, 要更加注重培植本国的农业机械产业。也就是说, 我国农机化发展的立足点在于我国农机行业本身。只有国内农机产业发展, 外资品牌才不能坐要高价, 很多外资农机企业的产品大多数国内农民根本买不起, 也用不起。我国的农业机械化需要国内农机品牌来武装, 这是我们说粮食安全、说农民增收、说农业机械化无法回避的问题。

【粮食增产模式】推荐阅读:

综合增产07-21

增产效应06-26

增产效益07-25

增产试验08-02

油井增产08-18

增产增效09-03

良种增产09-05

增产对策09-08

配套增产技术06-24

增产方法论文07-02

上一篇:改良健康教育路径下一篇:企业情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