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学科(共12篇)
思想品德学科 篇1
一、题型分析
作为开放性试题的实践探究题, 题干素材的选取均密切联系本年度的时事政治热点, 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今年的实践探究题地域特色明显, 时代感强烈, 涉及的背景材料选自贵阳市的本土资源, 对于宣传贵阳、关爱家乡起到了促进作用。实践探究题体现的显著特征是:
1、考查知识主干化。放在了把最重大的时事和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知识放在了考题考查内容的重点上。
2、考查知识综合化。试题均大多坚持能力立意为主, 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迁移、整和所学的基础知识。
3、试题答案生成化。试题答案综合性较强, 部分问题的答案在教材中找不到相同的表述, 而是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践, 走进试题情境,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生成、组织答案。
上述的特点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学生要有较强的审题能力, 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语言表述能力, 全面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就决定本题具有一定难度。
二、学生试卷的答题情况
1、审题解题能力不强。考试结果显示, 不少同学在答题时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就做答, 有些同学存在根本没有获取题目设问的关键词等信息就作答, 以致答非所问, 答案错误。认真阅读2016年中考考试试题35题第一问设问, 已明确告诉同学“让科技人员以自己的发明创造合理合法富起来”中“自己的发明创造”, 在我国现阶段的分配致读者, 属于按哪一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进行分配。由于审题不认真, 没有找到设问的关键词, 有同学回答私有经济或个人经济等的答案, 没有针对题目设问进行作答。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同上的案例, 问学生“让科技人员以自己的发明创造合理合法富起来”中“自己的发明创造”, 在我国现阶段的分配致读者, 属于按哪一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进行分配。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劳, 没有正确区分分配原则和经济成分, 以致有学生回答私有经济或个人经济等属于经济成分的知识。
3、思路狭窄, 要点不全。表现为思路不清, 层次不明, 没有条理, 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显得杂乱无章。
4、语言的规范性和书写规范有待加强。语言不够简练, 书写潦草, 学生错别字太多;答题内容错乱冗杂, 没有规范性。
5、有一小部分同学对待本科目态度极为不端正, 表现为在答题卡上乱涂乱画, 甚至随意妄为的在答题卡上面写一些与考试内容无关的或者社会负面的内容。
三、学生学习建议
综合以上原因分析, 同学们该题失分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弱 (不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 灵活运用) ;审题能力弱 (审不清题意, 缺乏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技巧弱 (应变能力不足) 和知识迁移弱 (思维不活跃, 知识提取、重组、应用能力较差) 。
1.夯实基础知识
近几年的中考题加大了对中学生能力、素质的考查力度, 试题答案综合性、重组性较强, 不可能在教材中原封不动找到, 但这并不代表书本知识已不重要, 基础知识不重要, 反之,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是学习的基石,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归纳组织好答案只有熟练掌握了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才行。思想品德中考试题虽然取材灵活新颖, 侧重考查学生知识迁移、重组、整合能力, 无论试题形式怎样变化, 其考查根基仍在基础知识, 再新的题型, 再活的题目都可以在教材内容中找到知识的支点, 都脱离不了“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的道理。
2.精选复习资料
同学们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热点、焦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拓展视野。纵观近几年的政治试题都体现了浓厚的时代特征, 都与热点、焦点密不可分。考题的背景材料来源于社会生活, 答题要点来源于课本, 为此, 我们同学要提高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当然, 复习教学要以课本为主, 不应该主次颠倒, 将辅导资料替代教材。
3.加强解题训练, 提高答题技巧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政治题灵活多样, 在课本上找不到完全一致的答案, 这就要求同学生在平时学习中, 要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 从解题思路、审题方法、答题技巧等多方面仔细阅读材料, 提取关键词和有效信息, 找准答题角度。对于同一材料同一问题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 对于重点题、典型题要进行练后分析, 分析失误之处, 进行纠错并完善答案。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探究的勇气, 让学生面对观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首先, 加强审题训练。关键在于同学要通过阅读题目和材料找到答题关键词, 掌握寻找“题眼”的方法, 不同题型的审题方法各异, 针对不同题型进行训练, 掌握不同的审题方法。提高自学生对试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包括对材料的审读能力、关键词句的提取能力、答题方向的判断能力等。
其次, 加强答题训练。关键在于要要求同学使用学科术语、语言顺畅、层次清晰的习惯, 要克服答题时只答其一不及其他的问题。
再次, 加强对开放性试题的训练。回答开放性问题是同学的弱项, 要训练、提高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发散以及解答问题的能力。
最后, 加强规范答题训练。答题过程中存在有同学答题答错位置, 错别字严重, 这些问题应给予关注并纠正。
总之因为开卷考试同学可以带着课本进考场, 往往忽视了“理解、运用第一”的讲解和引导。需明确的是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一直坚持“依托基础知识, 侧重考查学科能力, 全面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命题思路。因此, 我们应在认真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下功夫, 而不是靠抄些所谓的重点题来应付中考。
思想品德学科 篇2
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功能,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身心的各种素质在全面的、充分的、•和谐的发展过程中,小学德育起着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内容要有机地渗透到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即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加强认识提高思想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逐步提高。
一、挖掘教育因素,渗透德育
•新大纲明确指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结合年级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教师必须深挖数学教材中内涵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好素材,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使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思想品质也有所提高。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教育因素,在充分钻研、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有意义有目的的因素,提高思想认识。如:开学第一天,利用学校开学图,为学生展开一幅欢快生动的场景。通过引导学生有次序、有目的的观察,让学生说一说入学后的亲身感受,对学校生活充满美好憧景与希望。产生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的感情,更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受到讲文明、懂礼貌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习目的教育。根据教材内容,还可以适当补充含有教育因素的问题和练习。例如:第三册教材“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中,教学加减混合时,课本上有排队上下车图。请学生观察图意,师问:“这幅图画了什么?”生:“大家有的上公共汽车,有的下公共汽车。”师:“大家是怎样上车的?”生:“有秩序的排队上车。”这时教育学生乘车时要遵守秩序,接着让学生观察上车有几人,下车有几人。这样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教授学生在生活中要遵守交通规则,遵守社会秩序,做一个文明的好孩子,从而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了一定提高。
二、针对心理特点,渗透德育
低年级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时期。他们天真单纯、善于模仿、情感丰富、富于想象。因此,具体形象的教育学生易于接受。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生动感人的题材,•形象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讲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时,我出示动物卡片创设情境:今天,老师请来小动物们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它们每人给大家出一道题,谁完成的又对又好就和它成为好朋友。学生积极性高涨,顺利地完成了练习,最后送给他们小动物时,我适时加以思想教育:“希望你比小猴子更聪明!”“你写的字比小花猫还漂亮!”“这只小熊猫你要好好保护它!”当最后还剩一只小青蛙时,学生为了得到小动物,争先恐后。这时我不知该送谁好,因为无论送给谁都可能打击其他同学的积极性。我灵机一动说:“这只小青蛙还不能送给你们。”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问:“为什么?”我微笑着说:“大家想一想,小青蛙专门吃害虫,我们要把它送给农民伯伯,让它去保护庄稼!对不对?”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齐说:“对!”通过这一小小的细节,抓住渗透德育的契机,•既有效的控制了课堂秩序,又加强了思想品德教育。
三、展开品德评价,渗透德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某个同学回答问题思维出现卡壳或答不出时,其他学生有的就会嘲笑他或“打电话”急于告诉他,也有的跃跃欲试,想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这时应抓住教育时机,采取冷处理的态度,引导学生展开品德评价。•让大家互相评一评、议一议,到底怎样说、怎样做。通过讨论,同学们都明白嘲笑他人是不礼貌的行为;“打电话”会影响这位同学思考,不能真正理解题意。而举手发言帮助同学扫除思维障碍,再给他一次机会,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互助的精神。在教学时,要创造条件,加大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让学生谈一谈:“你认为他回答的怎么样?”学生之间互相评议,很快找出优、缺点,让别的学生向他学习或者补充自己的意见,完善了认知结构。对学生的板演,请几位“小老师” 帮助改一改,得出分数并说明理由。•使学生在评价中辨明是非,为今后的学习行为指明了方向。
四、发挥榜样力量,渗透德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给学生以正确方向和巨大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行直接感染和影响着学生敏感的心灵。加里宁曾这样比喻:教师每天仿佛蹲在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锐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的盯着他。因此教师首先注意言传身教,凡事说到做到,为学生竖立学习榜样。还可以在班级里以品学兼优的学生为榜样,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风,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游戏、小竞赛等多种比赛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全体学生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
思想品德学科中考命题实践与研究 篇3
关键词:中考;思想品德;命题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096—02
新课程学业考试强调以“课标”为基准、以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考查,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立题:适度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通过选材、设问等方式渗透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即实现学生情感升华。徐州市中考的思想品德学科命题,在本市的“中考命题基本要求”“中考思想品德命题要求”以及江苏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思想品德试卷评估分析总报告的基础上,结合三年来的课改情况和全省中考命题趋势,在稳中求变的原则下做了适当调整。
一、贯彻课程改革精神
(一)关注社会热点,突出时代性与地方性
密切联系国家和本地区的重大热点和焦点问题,创设情景、灵活设题是政治学科中考和高考共同的特点,也是新课改的需要。试题抓住党的十七大召开、北京奥运会两个重大的事件,考查学生对时政的掌握情况;联系了“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限塑令”“新增法定节假日”“《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十一届全国人大”“改革开放30周年”“抗震救灾”等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同时又结合徐州市正在开展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徐州市中小学开展的双制”活动、“朱雪芹成为全国人大农民工代表”“徐州市过去五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等地方资源,创设情境,结合初中学生自身实际,遵循“大问题,小切口,活而不难”的原则,灵活设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贯彻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
德育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命题时重视教育立意。通过考试,力求对考生进行一次再教育。从宏观上看,全卷贯彻了党的十七大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精神,如第1、3题时政的考查;第5小题的徐州市“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教育学生要提高文明素质。做全面发展的人;第6题“换届选举”、第7小题的“限塑令”问题,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第8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第11题的“学校保护”、第14题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等等,使学生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感悟到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努力学习;第38小题,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关爱生命奉献爱心等,都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微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做负责任的人,对自己负责、对家庭、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基本上题都不同程度地渗透了教育立意的思想。
(三)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
联系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是新课程追求的理念。命题时,材料和设问基本上都是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出发,如第3-6小题,第29届奥运会的召开;第7小题,“限塑令”引导绿色消费;第10-12小题,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竞争与合作、孝敬父母;第35小题的消费与责任;第37小题的“我们身边的成就”;第38小题通过抗震救灾对学生珍爱生命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或学生自身的问题,从学校、家庭、社会不同的角度,联系学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与高考接轨,注重发挥中考试题的导向作用
(一)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考查
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根据徐州市“两考”合一的特点和义务教育的性质,命题时,注重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考查,考试命题说明中的74个考点中,本卷涉及了38个考点,所涉及的考点多为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基础题约占全卷的60%。
在试题命制的理念上,始终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手段,把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程度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同作为考查的重点,这与新课程理念是相一致的。口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能力立意;联系热点、链接地方资源;贴近学生实际,发挥德育功能;注重情境创设,设问灵活新颖。这既是中考命题的要求,也是高考命题的要求。
(二)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
从题型上看,近几年的中考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今年取消了辨析题,增加评析题的设问,与高考题型基本一致。从目前教学实际看,不少教师对教材上的活动设计不够重视、不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而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还是传统的就知识点进行教学。中考的主观性试题第35-38小题,杜绝了单一的直问式的设问,综合性较强,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材料,审读设问,将教材中的知识与材料紧密结合,旨在引导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注重对主干知识的综合,这既有利于与高考接轨,也有利于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试题的创新之处
(一)题型加以改进
取消了辨析题,改为评析题(设问),增加了3个选择题(总体难度加大),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增强区分度,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进一步与高考接轨。
(二)链接地方资源
如以徐州市正在开展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徐州市中小学开展的双制”活动、“朱雪芹成为全国人大农民工代表”、“徐州市过去五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等,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综合性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高考试题往往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常识的角度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性是初中新课标的重要要求,打破了学科体系,对心理、道德、法律、国情进行了整合。为了与高考和新课改接轨,中考的19道题中有10道题是从道德、法律和国情方面进行综合考查的。
(四)设问更加新颖
设问上做到大背景,小切口,新颖灵活。基本回避了平时模拟训练的常规性设问,如第35小题“请从三个不同角度说出其应承担的责任”;第36小题“从知识改变命运的角度告诉农民工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性”;37小题“同学们认为王爷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说服了他。你认为同学们是怎样告诉王爷爷的?”;38小题是一个全新的情境创设,“你认为同学们除了捐款捐物还可以采取哪些方式献出自己的爱心?”不回避教师复习的热点和重点,但设问上更加新颖。通过真实、感人的材料、灵活新颖的设问,促使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心话,拉近了考生与试题的距离,同时也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五)答案的设计更加开放
如第35题第2问:“请从三个不同角度说出其应承担的责任”;第36题的第2问:“从知识改变命运的角度告诉农民工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第38题的第1问:“这些做法主要体现了什么理念”、第4问:“你认为同学们除了捐款捐物还可以采取哪些方式献出自己的爱心”等,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不同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试卷阅读量比往年稍有增加,但答案内容并没有增加,学生思考的空间进一步加大,也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六)注重以活动引领教学
作为德育有机组成部分的“思想品德”课,其生存发展最终要靠自身的魅力。材料分析题和实践探究题都是以活动的方式,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有利于对今后的教学起到引领作用。
第38小题是当年试题的亮点。以全国上下进行抗震救灾的热点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探究能力。通过“冉起的生命尊严、绽放的生命之花、救援的有力武器、汇集爱的海洋”四个环节对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进行了整合,且设问与教材和热点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沈坤甫,例说初中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业考试的德育功能[J],中国德育,2006,(8):76-77
[2]李振民,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考思想品德试卷考试形式探讨[J],考试周刊,2007,(38):5-7
[3]高德胜,不是什么都能考的一对“思想品德”课考试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1):4-8
思想品德学科 篇4
一、课程“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学科育人价值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道德和法律、健康心理、国情国策等基础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这是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建设者与接班人必备的基本知识。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实践体验过程中,逐步培养其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与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以及主动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这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必备的方法与能力。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培育自尊自信、坚强乐观的健康心理;培养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所必备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
同时,“知识与技能”维度的“公民道德法律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常识”内容,既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品质等中学德育的内容要求,又接轨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公共理论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学德育课程与大学德育课程的整体衔接。“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的习得,使之与“观察、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参与社会实际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联系起来,说明学科能力的提高是在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对现实问题的辩证思考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在理性的思考中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树立“理想信念”,培育“公民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兼顾了课程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较好地体现了上海“两纲”教育关于国家观念、公民人格、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
综上所述,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就是中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由浅入深地获得社会基本道德法律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常识;逐步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领会辩证思维的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和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树立理想信念,培育公民意识,形成健全人格,为终身发展奠定公民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基础。
二、推动课堂教学改进,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1. 合理制订目标,突出育人要求
教师制订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应树立严格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的意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期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进行总体设计,突出育人价值要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常识教育,凸显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质;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要着重培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能力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要着重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认真研读教材,挖掘育人内容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材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载体。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和领会教材中关于上海二期课改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和国家最新的政策精神在教材中的体现,尤其要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两纲”教育等重要文件精神在教材中的体现,重视研究教材每个栏目对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用好这些教材,实现育人价值的目标。例如,进行《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将教材阐述的重点——公平和效率的辩证关系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全面思考效率和公平的矛盾,理解其辩证关系,结合我国的相关政策变化,联系生产力发展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客观分析,做到学以致用。
3. 深入分析学情,加强育人针对性
教师开展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直面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精选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了解各种观点背后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努力践行,使学生真切体验到学科知识对于现实问题的解释和指导作用,展现学科的理论魅力。例如,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教师要正视学生的模糊认识,不回避人大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制度性质、制度设计等方面,深刻认识人大制度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本质,了解人大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历程,分析制度执行中的不足,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人大制度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4. 开展实践探究,践行育人价值
公民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必须通过学生的行动表现才能固化,而社会实践是实现学生由“知”到“行”转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主体过程。教师要重视教材中“实践与探究”单元的活动落实,精心设计和实施活动方案,还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中获得多种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例如,结合《商业银行》的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调查周边的银行业务,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了解商业银行的作用,培养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
5. 重视时政教育,拓展育人内容
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社会、获得社会体验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知识,观察和分析时事政治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教师还应结合时政教育,组织开展学习探究活动,拓展育人内容。例如,结合《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等生动具体的内容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实现“中国梦”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伟大意义。
6. 实施多元评价,激发育人动力
教师要推进实施主体多元、方式多样、指标综合、具有过程性且激励性的学习评价。评价重点要从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扩展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品质、思想品德、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表现等领域,既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要尝试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评价的指标进行追踪,把握学生发展的完整过程;学习评价要凸显学科特色,把对时政教育的考核、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等,列为本学科的重要评价内容,使评价成为促进育人价值有效落实的重要动力。例如,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真实地记录学生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性表现,将认知考查和行为表现有机结合,如实地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发展状况。
思想品德学科基地汇报材料 篇5
科学规范的制度是一切活动扎实有效开展的前提,我们本着“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来调动人”的思想,建立、完善了学科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教师学习研讨使制度深入人心,融入每个教师课堂教学每个环节之中。严格依法办事,照章运行,使制度真正成为每位教师施教行为的一把尺子,一个标准。
二、组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深知,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基地的成功与否。我们充分利用学科组的力量,进行“组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每周一,政治教师都会收到一份近5000字的有关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管理、学科课堂教学、教育教学案例、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学习材料,我们称之为这些都是政治教研组、教科室利用网络资源和报刊资料,结合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选编出来的材料,满足了教师们的“胃口”,提升了教师们的业务水平,营造了学习研究的氛围。到目前为止,这份特殊的礼物已经推出了100多期,它让广大政治教师及时了解课改的前沿理论,打开了老师们的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
同时,我们受学校“校本教研论坛”的启发,建立了“思想品德教研论坛”,每月举办一次,老师们可以畅所欲言,展示自我才华、进行思想交流。有时我们也邀请其他学科组的教师参加论坛,取长补短。老师们深深感到论坛是他们解决问题、获取灵感的最佳场所,多日的困惑与迷茫可能在论坛上茅塞顿开,许多的心结在论坛上就此打开,校本教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满足了教师的发展欲望。
针对新课改形势下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教学思路变化比较大的实际,为了检验培训的效果,强化教师的学科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研组利用寒暑假期间对政治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和考试。教研组精选学习内容,认真组织,对所有教师进行考试,考试成绩计入个人年终考核,调动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从XX年9月始,我们在政治教师中开展了每学期读一本教育名著的活动,把读书内容也纳入教师测试的范围,并在期末举行一次“读书论坛”,要求教师在论坛上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测试制度的实施提高了教师主动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为自己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组为本”的教师培训,提高了政治教师的素质,为学科基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
备课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行为之一,为了教师之间交流,整合优势资源,我们在备课——教学常规的第一环节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以前教师备课都是“各自为战”,即个人备、个人上,加之教师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自我封闭”现象相对突出,教师间缺乏交流,优势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为此,我们推行了集体备课制度,形成了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个人构思—集体研讨—形成通案—个性化修改—课后反思”,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之间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都大幅度地缩小了差距。在推进集体备课改革研究中我们发现这种备课流程只是停留在“预设”和“研讨”上,而忽略了“实践”的研究,从而制约了集体备课的效果提高。于是我们将课堂实践——“先行课的研究”这一环节引入集体备课,使之成为其一个组成部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先行课下的集体备课制度”。其基本流程是:个人构思——集体研讨——先行验证(谁主备谁先上,听后研讨)——个性化修改——课后反思。
“先行课”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强化了教师的合作和责任意识,提高了教学水平,缩小了教师之间的差距,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目前这一制度已经在其余学科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直接动力
课堂教学是教研活动的核心,针对新课改对思想品德课的要求和我校实际,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
我们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的经验不足,人人写出体会经验,在全组教师中推广。举行各种听评课活动,观摩课、优质课、探讨课等,对每一环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在课堂教学教法陈旧的教师,举行师帮徒活动,由理念新、教法活的教师对其帮扶,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通过新课改立标人评选,课堂教学比武等方式,提高整体课堂教学水平。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专题系列化”,即将研究的问题形成系列,计划好完成的时间、目标、形式和相关责任人;每一个阶段重点完成一个专题,扎实推进,提高了研究的效率与针对性。
我们所进行的“思想政治课堂结构教学研究”已经通过肥城市验收,现已申报泰安市级课题。该课题的研究以初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为主攻方向、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为目的,以研究课堂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设置与优化为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四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在课堂教学方面,形成了以“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精心设疑、问题导学——精讲精练、指导方法——巩固提高,注重反思”为主要思路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教育改革形势下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优化,课堂教学效益明显提高。其次,改变了以往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的现象,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均得到了一定的增强,学科成绩也不断提高。再次,就老师而言,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政治教师队伍。
五、关注生命—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思想品德课要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思想品德课的口号是:关注生命—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首先,创新教育机制,实施“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思想品德教师自我加压,提出考核政治教师不仅要看学生分数,也要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学校接受了这一建议并推而广之,实施“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意即班主任、课任教师、政治课教师同样承担学生的教育任务,学生犯了有影响的错误或获得了某种荣誉,相关的班主任、课任教师、政治课教师按一定比例进行加分或减分,并计入教师个人考核。这种模式强化了每位教师的思想教育责任,并真正把思想政治课教学回归了本位,落到了实处,形成了立体式的教育网络。这一经验在《中国中学生报》上得到了推广,全文如下:
仪阳中学:学政治兼顾课内外
山东肥城仪阳中学的政治课兼顾课内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育的同时,仪阳中学把政治课上到了课外。具体做法是:首先,创办刊物《导航》,及时发布时政资讯,同时给学生搭建提问的平台;其次,结合课本内容及社会实际开展小论文评选活动,论文题目涉及“我的感恩思想”、“关注生存家园”、“纪念抗战60周年,弘扬民族精神”等;再次,把学生在校表现纳入了学科成绩,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加分。不久前,肥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表彰了初二(1)班“爱心小分队”,小队同学一律得到了加分。(《中国中学生报》第1234期)
其次,我们还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小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思想品德领域,我们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寒暑假、星期天,组成合作小组,进行社会调查,对社会热点和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较好的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六、积极带动—发挥基地辐射作用
学科教研基地是推进课程改革,开展教学研究,促进学科教学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加强校际间交流与合作、凝聚群体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活动场所。
积极协助教研室做好在基地举办的各项学科教研活动,认真做好开课、发言、交流材料等教研活动的准备工作;我们的骨干教师积极承担上观摩课、介绍教育教学经验等教研任务。积极参与教研室组织的资料编写、课程培训、听课调研等教研工作。积极收集处理最新教学信息,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兄弟学校传递,成为全市思想品德教学的研究中心、辐射中心和示范窗口。每年中考前关键复习时期,我们仔细研究,把握中考趋势,分析命题特点,实际地成为科研中心,连续几年我们初三备课组编撰《中拷备考—时政热点专题》,在全市推开,几年来我们在做好自己的同时,积极发挥基地的样板、示范、辐射作用。
七、畅想未来——正视成绩,直面不足,再谋发展
谈谈思想品德课的学科渗透教学 篇6
[关键词] 思想品德 学科渗透 英语 历史 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57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性质”中,就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特点,“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由此要求我们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整合学科知识,提升学生学习品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那么,思想品德课怎样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做法。
一、与英语学科的融合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英语已成为国际交流不可忽视的重要语言之一。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加入英语的相关知识,给学生展现全新的面貌。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我爱我家》一节时,笔者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前引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每个人都有父亲和母亲。人人都盼望有个温暖的家。作为子女、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了解家庭,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父母。”学生阅读完这部分内容后,笔者引入学生学过的英语单词“family”,让学生说说这英语单词的组成意义。学生马上回答道:family家= father父亲——and和——mother母亲——I我——love爱——you 你们。然后笔者播放一则令人震撼的公益广告《Family》。在观看的过程中,笔者明显看到学生的眼里闪着泪花。笔者相信,通过分析这个英语单词,学生一定会对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与历史学科的融合
伟大领袖毛泽东曾说:“不了解历史就不了解现实。”英国乔治·屈维廉说:“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思想品德课程在了解历史与用历史来教育后人方面与历史学科有惊人的一致,其联系也是相当紧密的。思想品德课程的很多教育理念都是从历史学中来的。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知识来进行教学,教会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正确看待我们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当今的社会现象,真正让思想品德学科对学生起到启悟心智的作用。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一节时,笔者利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活动,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让学生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历史体验,反对战争珍爱和平,逐步让学生树立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价值观念。使学生从历史经验和教训中领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从而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自己肩负历史使命。再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认清基本国情》一节时,也可以通过历史的发展进程,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从而让学生承担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通常说的“政史不分家”,就更加明确地道出了思想品德课与历史课的交融关系。
三、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性质”中指出 “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学科中的诗词歌赋、寓言故事、名言警句更是粲若星辰,如果我们在思想品德课中能充分发挥这些优秀作品的作用,可以给学生呈现出有着文化内涵、充满诗意画意的思想品德课。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珍爱生命》一节时,笔者就呈现了一首汪国真的诗——《热爱生命》,并让学生齐读“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随即笔者就讲解了本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其实就是一种追求,热爱生命不是因为想要获得而去热爱,而是因为热爱而最终获得。学生听后都理解了我们首先要热爱生命,再让生命有意义。至此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树立起来了,也更加明白了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在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其实还有许多学科都能与之联系起来,如物理、生物、化学、数学等,如果我们能树立大课程观,就一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也能为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找到最佳途径。
思想品德学科 篇7
学校教育是我国主要的教育方式, 班级作为学生发展的平台, 成长的园地, 其教育的好坏, 事关学生的健康发展, 事关学校的发展和形象。 现在普遍感叹学生难“管”, 班主任难做, 思想品德作为培养学生思想教育的专门学科, 理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德育优势, 强化德育功能, 促进班级管理, 发挥更大作用。 从多年的探索中,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自我完善, 提升形象, 引导德育教育, 做班级管理的榜样
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 ”教师的道德引导力量是任何教材、任何制度都无法代替的教育力量。 “教师无小事, 处处显修养”,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要有良好的个人形象意识, 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从而展现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最佳的行为表现。 以强大的正能量, 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以德育人, 以德树威, 要做学生榜样, 感染学生, “润物无声”, 促进班级管理。
二、依托教材编排体系, 做班级管理的服务者、引导者
思想品德教材从心理、品德、交往等各方面展开, 这本身就是班级管理的教科书。 丰富的教材内容, 例如:如何对待挫折, 如何承担班级责任, 如何与教师同学交往, 如何在班级中竞争与合作等就是加强班级管理, 共创优秀班集体的直接教材。 更为有利的是, 思想品德教材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针对每学期的时间变化来编排, 如七年级上学期开始围绕走近新同学, 认识新教师, 创建新集体来展开, 九年级下学期最后以树立正确成才观, 克服考试焦虑等来编排, 为对学生进行教育、加强班级管理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有节奏的管理安排表。 思想品德教师可依托教学计划, 结合学生、班级实际有效开展。 增强团队意识, 积极承担责任, 从而促进班级管理是思想品德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之一。
三、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做班级管理问题的发现者、解决者
首先, 深入学生、班级, 研究学生、班级情况
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有敏锐眼光, 深入学生、班级调查研究, 善于发现学生、班级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动向, 一般来说, 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有共性, 有一定的普遍性, 如初中生的早恋、考试焦虑、青春期的逆反心理问题等, 对于共性的问题, 大多可以依托教材的相关内容安排集中解决, 只有密切关注, 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才能“润物细无声”, 很自然地解决学生和班级存在的问题。
其次, 加强与各科教师的沟通, 全面了解形成合力。
思想品德教学要义不容辞地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所有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学科整合, 思想品德教师应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 学生的问题、班级的问题, 只有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 更准确地把握情况, 才能形成合力, 才能齐心协力予以追踪、观察、督促、教育。
四、开展活动, 有针对性地促进班级管理
现在学生彰显个性, 乐于参与, 期待他人认同, 让课堂教学动起来,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课活动多, 特别是专门的活动实践课, 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更多的“活动”, 在动态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进行自我教育, 使学生觉得思想品德课是种有意义的活动, 唤起学生对班级问题的关注, 对自我发展的关注, 解决一些个性和共性的问题, 在活动中密切了同学师生关系, 增强了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等, 会收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开始“同学自由论坛”, 搭建加强德育教育、班级管理的专有平台
思想品德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实用性, 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对当前班级存在的共性或典型个案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活学活用, 特别是对少数思想品德学科优秀、在常规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吃不饱”的学生, 或对班级的管理、学生的思想情况特别热心的同学, 让其对某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探索研究, 然后在每堂思想品德课之初三分钟或一段时间单列一堂课, 让学生站在讲台上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自由论坛”向全班发布自己的观点或发出倡议。 这样一来, 对于“自由论坛”演讲者来说, 充分调动了他的积极性, 因为站在神圣的讲台上演讲, 是一种难得的荣誉, 同时也加深了认识, 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对于全班来说促进了同学间的沟通交流, 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共鸣, 更易接受, 形成多方面积极的影响和效果。
总之, 充分挖掘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资源, 针对学生和班级管理实际情况, 以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为阵地, 多措并举, 加强思想品德课更实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 就一定能更好地发挥思想品德学科德育优势, 促进班级管理, 同时也促进思想品德教学, 取得多方面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要:当今社会,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 班级的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思想品德作为培养学生思想教育的专门学科, 理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德育优势, 强化德育功能, 促进班级管理, 发挥更大作用。
思想品德学科 篇8
关键词:语文,思想品德,教育
现代德育理念提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就是德育工作者”, 教师是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作为语文教师, 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 培养语文能力, 还要发挥优秀课文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 让学生在学习、欣赏课文中更加珍爱生命, 正视人生的困难与挫折, 关爱他人, 孝敬父母, 使学生在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 提高品德修养。
《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讲述了三个具体事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从中作者感悟出深刻的道理: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 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 但是, 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 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 我都愿意为它奋斗, 勇敢地活下去。而本文恰是作者内心的真实独白。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 后来病情恶化, 她忍着病痛写下了四十多部剧本和许多散文, 因此她比常人更加强烈地呼喊“生命, 生命”。无独有偶, 学生又列举出了许多珍爱生命的人的例子:张海迪、海伦·凯勒、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他们克服了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病痛的折磨, 让生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联想自己的实际, 扪心自问:我们是身体强壮的新世纪一代青少年, 我们要更加珍爱生命, 勤奋学习, 刻苦训练, 向优秀青年看齐, 向世界冠军看齐, 让生命活得更精彩, 让青春更绚烂。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 经受一点点困难挫折就一蹶不振, 更承受不了生活中所遭受的灾难和厄运。《落难的王子》这则寓言讲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苦难是人生的必上之课, 我们切不可怀有侥幸心理, 认为苦难只会落到别人头上, 而应该对自己的遭遇有足够的精神准备, 一旦遭遇苦难, 我们就要勇敢面对, 正视挫折与厄运, 笑看人生。还要向学生明确两点:人生不是寓言, 而是真实的存在;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但不是使人变得坚强的唯一道路, 在学习、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承受挫折的能力。感悟文中所阐述的道理之后, 学生们各抒己见, 还举出了一些名言警句, 比如:“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烈火试真金, 逆境试强者”“最好是通过别人的厄运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厄运学得聪明”等, 引导学生要正视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 笑看人生, 做生活的强者。
开学初需要填写家庭基本情况, 其中有一栏要填写父母的年龄, 令人吃惊的是, 班上竟有一半以上的人不知道父母多大年龄、生日是哪天。我们中国是有着优良传统美德的国家, 孝敬父母是“德”之首。因此, 我就把《散步》这篇课文提前学习了。《散步》主要写了祖孙三代一家四口去散步, 孙子和奶奶出现了分歧:奶奶年老, 想走大路, 大路平坦;孙子年幼, 想走小路, 小路崎岖。最后奶奶顺从了孙子, “我”肩负起了高大的父亲和健壮的儿子的责任, 背起了母亲, 妻子领着孩子, 愉快而又满足地结束了这次散步。浓浓的亲情在互敬互让中让学生感动, 让学生羡慕。课文学习结束后, 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分析和交流, 回忆曾经错失或忽略的亲情, 并制订了孝敬父母的实施方案:有的说帮妈妈洗衣服, 有的说给爸爸刮胡子, 有的说给奶奶洗脚, 还有的同学说等自己生日了要送妈妈一朵康乃馨, 感谢她赋予自己生命……孝敬父母, 关爱亲人, 爱小家才能爱大家, 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除此之外, 课本中的文言文、古诗词精品, 是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孔子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等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育作用, 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思想品德学科中考后期复习之我见 篇9
一、确定和把握好复习教学的重点
时间紧、内容多, 是后期复习的一大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 就必须明确复习的重点。怎样确定和把握重点呢?
1.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重点。
中考不是以选拔为主要目的的考试, 试卷命题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 严格依据课程标准, 以基础性为主, 杜绝繁、难、偏、怪题。因此, 在后期的复习中, 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多元立体目标。其中知识目标应重点放在课程标准要求的“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 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等四大方面;能力目标应放在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能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等六大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放在课程标准要求的“热爱生命, 自尊自信, 乐观向上, 意志坚强”、“尊重规则, 尊重权利, 尊重法律, 追求公正”等七大方面。复习中, 要引导学生着重把握这些目标要求在教材内容中的体现, 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挖掘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组合的能力, 多角度思维和综合的能力。同时, 要注重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把教材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链接起来, 让学生体验生活, 加强实践, 真正领悟生活实践中包含的人生道理和社会规律。
2. 根据教材的编写结构确定重点。
教材每章节的知识是有一定脉络的。这个脉络就是“是什么” (含义、内容) ——“为什么” (重要性、意义、影响) ——“怎么办” (建议、措施) 。例如:湘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进小康时代》共有三节内容:第一节《感受小康》主要告诉我们小康是什么, 第二节《改革开放富起来》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能实现总体小康的目标, 第三节《走向全面小康》告诉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应该怎么办。我们在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时, 首先要细心寻找哪些知识是属于“是什么”的问题, 哪些知识是属于“为什么”的问题, 哪些知识是属于“怎么办”的问题, 把它们进行归类, 然后, 分析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这些内容的要求, 从而确定复习的重点。
3. 根据特殊词语确定重点。
教材中的一些重点内容, 是通过特殊词语加以强调的。如“标志”、“基础”、“关键”、“前提”等。凡是这些特殊词语涉及的内容, 我们都应该引起重视。
4. 根据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和热点问题确定重点。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也是中考命题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因此, 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和热点问题也就成为复习教学中的重点。
二、掌握开放性试题特点并加强训练
开放性试题具有测试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 测试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功能。因此, 研究并掌握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是复习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般来说, 开放性试题呈现的主要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材料型, 即一段或多段文字表述。如2008年南宁市中考第18题:
2008年6月1日, 小婻陪妈妈一起到南宁市某商场购物, 发现商场收银台前摆放了多种规格的收费塑料袋。一了解才知道, 国家规定从这一天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 完成下列任务:
(1) 妈妈说使用塑料购物袋很方便, 为什么要“限塑”?请你替小婻解答妈妈的问题。
(2) 回家后, 小婻想在网上做一个关于“限塑”的调查, 她设计了一个调查题目:
您赞成国家推行“限塑”措施吗?
A.赞成B.反对
请你按照小婻所设计的题目形式, 再设计一个调查题目。
(3) 商场的阿姨对小婻说, 今后大家最好自备购物袋。小婻想做一个如下图的购物袋送给妈妈, 请你帮助她完成下列设计。
(1) 选材——你设计的购物袋主要选用的材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创意———购物袋上一句恰当的口号, 既可以增添时尚气息, 又能达到宣传国家政策的目的。你设计的宣传国家“限塑”措施的口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种开放性试题的呈现方式是漫画、图标型。如2008年桂林市中考第16题:
某校在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板报比赛, 九年级 (1) 班展板展示的3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情况图表 (下图) 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
(1) 分析图表数据, 喜忧参半。这里的“喜”与“忧”各指什么?
(2) 请用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喜”或“忧”现象的原因 (任选其中一个) , 至少写出两个。
(3) 请用生活中的某一实例说明“喜”的变化。
从上述例题可得出开放性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 题目在教材或资料中没有现成或完整的答案, 给予学生较大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第二, 题目反映社会热点和贴近学生思想行为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功能有较好体现;第三, 题目侧重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测试;第四, 试题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使其掌握开放性题目的解答方法呢?
充分利用好教材。以教材为载体, 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 特别要使用好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试一试”等小栏目。因为这些小栏目是完全开放式的, 它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列举一些现实材料,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想品德学科 篇10
一、引导学生学会梳理和识记基础知识, 做好知识储备
重新回归闭卷考试后, 出题者势必会考虑“闭卷”因素, 适当加强记忆方面的考查。因此, 考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 仔细地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 那么, 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识记呢?我认为以下四类知识点不能少:一是基本概念, 如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民族区域自治等。二是基本原理, 如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三是重要论述, 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基本路线、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四是基本结论, 如小康社会现状、不良诱惑的危害、与人交往必备的素养等。复习时要在全面熟悉教材的基础上, 对各单元、各篇课文的知识点加以梳理和归纳, 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之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 将教材的知识内化成利于记忆的知识网络。只有记牢了基本的理论知识, 考试时才能动用大脑里的知识储备。
二、引导学生活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和开卷考试一样, 闭卷考试中的考题设计, 除了最常用的文字材料外、还会引用诗歌、漫画、数据、歌词、图表等, 考题的设计将更加灵活新颖和贴近生活实际。同时, 材料分析题将代替问答题, 如, 关于“三个代表”这方面知识点的考查, 不可能再出现“什么是‘三个代表’?”这样直白的考题, 有可能变成如下的材料分析题:“XX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XX市创业明星’评选活动, 为农村青年树立了一大批务工典型。这则材料体现了XX市委市政府践行‘三个代表’中的什么?”实行闭卷考查以后, 考题更为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教材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分析评判社会现象的能力, 所以, 在复习中,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巧妙地将教材中的总结语、结论语等转换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且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关注社会, 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的重难点相结合
在复习中怎样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枯燥乏味的结论性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利于学生理解呢?在复习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教材内容需要,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热点问题。如, 2010年的社会热点有很多, 国庆、两会、世博会、世界气候变化大会、打击手机黄毒、节能减排等, 教师在复习中要注意把握这些热点问题跟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的结合点, 引导并鼓励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 有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 达到融会贯通, 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 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讲究解题策略提高解题能力
中考中, 一些学生在思想品德科目上不能考取理想的分数,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备考复习中只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热点问题的关注, 却忽视审题方法、答题技能的训练, 造成学生答题时天马行空、随心所欲, 答语没有落实在采分点上。所以我们在思想品德的备考复习中要体现“四化”:内容活动化、活动生活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在解题技巧的指导上要求“三点”:书写整洁工整;观点明确利索;规范、科学使用学科语言。在答案的组织上讲究“四化”:即答案段落化、段落层次化、层次要点化、要点序号化。在复习过程中, 时时提醒学生不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还要重视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思想品德学科 篇11
关键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转变学习方式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国农村的初中生在学习思想品德学科的时候,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习方式比较落后、学习目的比较模糊、不重视思想品德的学习等。因此,转变农村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急不可待的事情。我在近年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题研究工作中,对如何转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方式进行了一些调查分析,总结出一些转变的具体措施。现写出来以供参考。
一、促进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与科技的发展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就要学会学习。因此,转变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方式,也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初中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农村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境地,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这就导致农村与城镇的教育水平差异日益显著。因此,要想减小城鄉差异,就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村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主动学习,并且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终身学习必须围绕四大支柱展开,它们分别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在这四大支柱中,“学会学习”是基础支柱。因此,促进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二、促进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方式转变的措施
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老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因此,要想促进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的教学重点都要放在关注学生所能学到的东西、学生怎样才能够学到东西、学生能够学到什么程度等。也就是说,老师要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另外,老师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习而存在的,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要注意为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新课改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影响力度较小,老师在课堂上占据权威性的地位,学生已经习惯性地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这很可能导致学生离开了老师就不会学习,成为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农村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方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农村地区比较落后,消息比较闭塞,这就导致现在依然还有很多家长与老师坚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全不怕”,认为初中生的学习重点除了要学好语数外这三门基础课程之外,就必须学会物理、化学等,思想品德课程是不重要的。这就导致很多学校为思想品德课程安排的课时比较少,还经常出现其他学科占据思想品德课时的情况,甚至还有一些老师在思想品德课上只是单纯地把书本照读一遍等。殊不知,思想品德课程是实施德育的重要场所,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的主要学科。因此,要想转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方式,老师与学生都必须重视这门学科。
2.把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
在传统的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习惯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做好笔记,背诵这些知识点。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比较浅薄,并不能真切体会到这个知识点的内涵。因此,老师应该把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在“保护自我”一课中,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未成年人受到迫害的案例,比如,校园暴力、被拐卖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入教材中“保护自我”的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保护自我的重要性,树立保护自我的意识,并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与法律法规等。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收集保护自我的相关法律规定,从而引起学生对安全问题的重视,懂得“依法维权”。在课堂小结的环节,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他们通过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以及他们的感想。采用这种方式开展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很多学生说以后出门尽量结伴出行;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他们会学一些基本的防身术等。
3.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农村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应该有自己负责的部分,独立思考,共同取得进步。在开展“选择希望人生”的时候,老师可以把志趣相投的学生分在同一组,让他们自主讨论,求同存异,谈一谈他们理想中的人生与现实人生,从而引入理想、现实、人生等方面的教学。在讨论结束之后,小组应该选派一位学生发言,把得到大家共同认可的观点陈述出来,还可以把讨论中无法得到共同认可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陈述出来。
4.学会自主学习
在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自己度过的。因此,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还应该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首先,老师应该结合教材与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前提。然后,老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制订具体的自学目标,这个目标最好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但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目标过高容易打消学生自学的积极性,目标过低就没有教学效果。最后,对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感到疑问的地方可与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讨论,解决这个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一课中,老师可以结合现在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让学生思考是否应该答应网友所提出的见面要求。带着这个问题自学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思考对这个事件的感受。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创建健康的网络环境”,每位同学都可以提出建议。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资源比较匮乏,他们不能与城镇的初中生享受同等的教育水平,如果能够让他们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就能够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学好初中思想品德课。因此,老师应该帮助初中生转变学习方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要在小组中学会合作,还要学会自主学习,从而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学科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篇12
一、关注生活体验和感悟,促成学科知识的传递与育人价值的达成
思想品德学科作业的设计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精心创设作业情境,设计丰富多彩的探索性和实践性作业,对初中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和社会责任教育,以及健康心理品质的引导,提高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增加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良好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促进知情行的统一。
如学习七年级第四课《现代家庭生活的管理》之前,我布置以下两个实践性作业:与父母交流总结家庭理财的经验与不足;查一查自己家庭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写出整改办法,在班级“小鬼当家”专栏里交流。学生通过完成实践体验作业,正确认识科学理财对于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个人健康成长和将来参加国家建设的作用,初步培养理财意识;了解居家安全的相关知识,增强居家安全的意识,掌握维护居家安全的技能。
二、强化学科实践和探究活动,真正让学生在课内外“动起来”
思想品德学科不仅要引导学生的认知发展,还应该让学生体验能触动心灵的学习过程,由此让学生经受学科学习能力的锻炼,引导学生的价值认同。为此,教师设计思想品德作业,可以根据学习主题的不同,在每一个学习单元中都设计一些基于学科实践和探究的实践性作业。
如在学习八年级第二课《生存环境呼唤保护》时,我布置了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开展“对老闵行地区人文环境的现状调查”。学生先通过走进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和闵行博物馆,以及上网或在图书馆搜索资料等方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大致了解闵行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然后,学生一方面参观马桥古文化遗址、七宝老街、春申文化广场等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烙印的地方,另一方面深入了解闵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马桥手狮舞”“颛桥剪纸”“莘庄编织”等,最后形成探究报告。这些实践性作业为学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体验类自主探究活动提供了机会,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悟道理、促行动。
三、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体现导之以行的学科独有魅力
实践性作业的实施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树立公民道德与法律规范意识,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哲学社会科学常识及其应用价值,培养和提高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获得提升人生价值的体验。
如在学习七年级第八课《文明社区家家奉献》内容后,我设计了课后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以“创美好家园,建和谐社区”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策划“一次社区假日公益活动”。全班学生经过商讨,最终确定分为四个小组进行实践活动:1.小小研究员——社情研究小队;2.爱心小天使——敬老爱心小队;3.清洁小白鸽——环保健康小队;4.小小调解员——社区调解小队。各小组学生详细分工,制订活动计划,确定本小队公益活动的名称和主要活动内容。经历此次实践活动,学生们关注社区发展,深切体会到社区建设需要每个人共同参与,增强了热爱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的公众意识,培养了参与创建文明社区、创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
【思想品德学科】推荐阅读:
思想品德学科工作总结07-23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工作总结06-05
中学生态课堂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实施方案06-11
思想品德健康10-14
思想品德试题09-22
初中思想品德09-23
思想品德学习10-24
思想品德培养10-26
思想品德试题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