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激趣法

2024-09-13

语文课堂激趣法(共12篇)

语文课堂激趣法 篇1

导语是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未成曲调先有情”,导语正像一首优美乐曲的第一个音符,为整堂课的展开起到了定调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及具体教学内容去设计。初中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弱,他们的学习动力大多来自于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因此,课文课堂导语的设计应该本着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选准文本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与学习动力,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一、设置悬念以激趣

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猎奇,喜欢对问题追根究底。实践证明,学生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注意力会特别集中,会认真思考,继而会踊跃尝试,进入非弄清楚事物真相不可的境地,从而产生比较强大的探究动力。如执教《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教师的导语是这样设置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属于传记体裁,叙述的是斯科特探险队探险的故事。这个探险队共有五人,到南极去探险。当他们历经许多困难,满怀希望到达南极时,却遗憾地发现南极已被人捷足先登了。他们非常失望地踏上返回的路程,此间却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了。他们怎么会死呢?作者茨威格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说到这里,有的同学已经在迫不及待地在翻书找答案了。探险队能够排除重重困难登上南极,怎么就不能顺利返回呢?这段导语是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而设置的,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导语的设置,不能只是为了猎奇而设置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悬念,那样不仅对学生学习无益,还会弄巧成拙。所以,导语的设置既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又要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有效作用。

二、创设情境以激趣

教师可以用形象的语言创设美妙的情境,也可以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声音、图片与视频营造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用多媒体大屏幕向学生展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北方雪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北国雪景的壮丽与辽远。然后停止图画的播放,让学生闭上眼睛,凝神静思,教师播放诗词上阕的范读录音,让学生根据文字构筑的世界展开想象,对视频播放过的北国雪景进一步补充与深化,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领略诗词的意境。然后导入:同学们,这首诗词创作于1936年。当时,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壮丽的雪景,以饱醮情感的笔触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词,领略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壮丽风光,体味作者伟大的英雄胸怀。

三、讲述故事以激趣

初中学生爱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他们的童年几乎是伴着故事长大的。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富有故事情节的导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例如,《出师表》是一篇文言文,课文的篇幅较长,文中的人物关系比较复杂,提及的事件繁多,为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理清学生的思路,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然后导入:“同学们,刚才所讲的这个故事选自《三国演义》,今天,让我们学习《出师表》,更多的了解这位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人物:诸葛亮”,学生由草船借箭的故事,对诸葛亮这一人物产生兴趣,通过导语的引入,进而对诸葛亮的作品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学习欲望。

四、温故知新以激趣

所谓温故知新,就是引领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知识,与现在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对照或者类比,在“旧知”的基础上过渡到“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最后一次演讲》时,教师设置了这样一段导语:“我们曾经学过吴晗的杂文《谈骨气》,从文中我们领略了作者笔下的闻一多先生面对国民党的手枪而临危不惧的气概,从他的身上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他蔑视国民党的无耻行为,不惧特务暗杀,这种大无畏精神,鼓舞着中国人,而更集中体现他斗士风采的是他的《最后一次演讲》,这是一篇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的发言,更是闻一多先生决心与国民党特务做殊死搏斗的宣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位斗士的大义凛然与浩然正气吧!”

导语的设计要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学习内容,有效地设置富有情趣与感染力的导语,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导语的感召下,饶有兴致、满怀热情地进行学习与探究,提升学习效率,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

语文课堂激趣法 篇2

谈数学课堂教学激趣法

河北省邢台沙河市蝉房学区 张翠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01-0026-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的促进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的表现有好多种,其中之一就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才可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趣呢?

一、语言导趣

一个出色的教师,他的教学语言也必然是丰富多彩、庄谐兼具的。这样的教学语言才有魅力,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初一新生入学上第一堂数学课时,笔者往往会这样说:“数学是什么?数学不是一次性使用的塑料袋,数学是终身享用的学问;数学不是一堆单调干涩的枯燥无味的数字,数学是一些富有张力的欢快跳跃的音符;数学不会僵化地压制人的思维,数学是开启人类智慧的神奇的钥匙。学习数学可以睿智、可以创新、可以明理。你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门科学的殿堂吧!”在解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时会这样说:“现在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但是不要慌,也许成功就在再努力、再思考之中,前进一步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当学生为成功破解一道难题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会这样说:“我们终于攻克了一个小堡垒,应该高兴。当然,语言是需要变化的,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如果老是这几句话,学生肯定会感到腻烦。

二、情境生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特定的、有趣的情境。笔者用得最多的是利用活动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和设置问题情境等方法。特别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声像兼备的直观手段,对渲染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在初一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课时,选取了一道行程类题目。这道题目是这样的:一列快车长180 米,时速为80 公里,一列慢车长220 米,时速为48 公里,问:①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②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如果照传统的教法,只要在黑板上画图就行,但是用多媒体教学,情况就完全两样。笔者将这个题目制作成课件,在屏幕上出现的时候,火车是以动态的形式出现,再配以火车的鸣笛声,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而火车的长度、快慢车的时速我都分别在屏幕上以闪烁的字体出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或者是合作探究设立了良好的氛围。

三、疑问引趣

古人曾经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不断地质疑,努力让学生敢想敢问。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探索、讨论,才会去发现、去创造。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提出了问题再集体讨论。比如讲“全等三角形性质”时,学生分别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多个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建议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对于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再一起讨论。通过讨论,发散了思维、解决了疑难;通过讨论,大家兴致盎然,觉得学习数学不但不是一件难事,而且还有好多趣味。评讲试卷,笔者也采用这种办法。小范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尽量在小范围内解决,不能解决的疑问,才提交全班师生共同解决。当学生没有问题可提,教师应该意识到,也许正是有问题存在的时候。教师要寻找学生学而无疑的原因,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认知结构的节点上启发学生质疑,或者由教师自己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在学生的认知领域内激起愈来愈大的认知矛盾,给学生生疑、释疑指路或导引。可以这样说,生疑、释疑的过程就是引趣、激趣的过程,这种过程不断地重复、循环,就会引领学生去领略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

四、鼓励激趣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说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行人脱下大衣。这就是所谓的“南风效应”。“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学生的有效手段,不是靠威严而是靠我们的亲和力。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才能建立起通向学生心理的桥梁,学生在心理上认可了老师,喜欢这个老师,就会对老师的课产生兴趣。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旺盛期,他们毕竟还是孩子,鼓励能对他们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鼓励能创设宽松的愉悦的学习氛围,密切和融洽师生关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同学被老师批评了,学生从心理上开始对抗老师。老师上课的时候,这位学生故意地不听或做其他小动作,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当然,学生对抗老师的原因多多,不可一概而论,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那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学生对老师有了好感,也就对老师尊敬,感情上近了,即使原先不愿学现在也愿意学了,上课听讲也会更加认真。鼓励还能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对数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并以此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创新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师,万万不可忽视鼓励的价值。有一次,在发放一份测试卷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平时成绩中等的学生,因为这次考得不理想,看上去脸色煞白、垂头丧气。我马上为他打气,鼓励他说:“其实,你这次应该是考得很好的,因为你计算粗心就扣了8 分,把这8 分加上去,你就比上次考试大有进步,是上游成绩了。下次细心点,相信你会考得更好。”寥寥数语让他破涕为笑。第二次考试之前,笔者又叮嘱他一次,他果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大学语文教学课堂激趣法 篇3

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进步教育观。要实现“教学相长”,就要达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而教学则是在特定时间内由师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知识传承的动态过程。我们认为,作为教者,应充满热情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作为学者,则应对教师充满信心,对课程满怀兴趣,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教好学生,使学生愉快而保质保量地接受知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下面,就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谈谈笔者个人的看法。

一、改“填鸭式”“注入式”教学为“讨论式”“合作式”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愉快地享受学习

长期以来,与其他课程一样,大学语文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都是由教师单方面给学生灌输知识,内容乏味、简单,形式呆板、单调,学生在“一言堂”的空间下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一方面会导致学生懒于开动脑筋,难于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思维也会处于“冰冻状态”;另一方面则会使一些原本基础薄弱的学生听课更加无精打采,昏昏欲睡。鉴于此,作为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师生携手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提供机会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言对者表扬,言错者鼓励。在一次中国古典小说欣赏课中,笔者选取了《水浒传》第十回“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来讲授,笔者首先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制造一种现场气氛,然后把课文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①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因何会来到远隔京城的沧洲?②面对高俅、高衙内的一再欺辱,林冲武功那么高,为什么要逆来顺受、委曲求全?③林冲到沧州后安心服役吗?他如何小心翼翼地呵护他支离破碎的世界?林冲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梁山落草之路的?④林冲的性格特点如何?他是“缩头乌龟”吗?⑤小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围绕这些问题,由学生先自行阅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并进行抢答,最后由老师总结、点评,以上问题解决了,课文的重点也就掌握了,课堂上气氛良好,学生兴致勃勃,热情洋溢,竟嫌下课时间太快,大有意犹未尽之感。

二、融戏剧(小品)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师生在课堂情境中形成共鸣、共赏、共怡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正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思维活跃、敏感自尊,加上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个人表现欲强,可塑性和模仿性大,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鼓励,渴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渴望在大众面前展现个人的才干和风采。对于他们的这种现状和特点,大学语文老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一定要有创新思维,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循规蹈矩。比如不同体裁的课文是否可用不同的方式演绎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做了个试验,讲述元曲时,把关汉卿的《单刀会》第四折让学生用话剧的形式演绎出来,首先笔者要求全班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课文,熟悉人物,了解人物的对话,模仿人物的动作、表情,然后从中选取三位表演能力强的同学,分别扮演关羽、周仓和鲁肃,再派一位同学作为“旁白”,部分同学作为配角,配合表演,并且在课前先进行简单的排练。正式上课时,老师先介绍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性格特点,然后表演开始。结果,同学们一个个睁大眼睛,全神贯注,看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而表演的同学也格外认真,演得似模似样、有声有色,时不时还来两句唱词,虽然有点“四不像”,但却引发了同学们的掌声、笑声和喝彩声,演出完毕,由老师进行精彩点评。整整两节课,学生都处于一种兴奋活跃的状态中,他们放开了拘束的心灵,大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敢于创新、敢于挑战传统,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笔者以为,把一些课文用话剧(或小品)的形式演绎出来,更能令学生理解和接受,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干劲和热情,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体验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交融,从而唤起自身对生活的联想和感受。

三、利用集视觉、听觉、感觉于一炉的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个老师加一个讲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而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二十一世纪流行这么一句话:不懂电脑的人是现代文盲。可见电脑使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样,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好这个现代工具,记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中写道:“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受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所以,在讲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千古名诗时,笔者便很好地运用了多媒体的技术,通过图像、声音,结合文字说明显现出来,随着朗诵者充满感情、充满磁性的浑厚声音,画面上依次出现了滔滔江水,皎皎明月,浪涛声声,以及江面的一叶小舟,还有倚窗的佳人,高飞的鸿雁,轻飘的落花,风中摇曳的江树,画面优美,动静结合,意境空灵,给人一种朦胧诗意之美,亦给人恍如隔世之感,使学生收到了视觉、听觉、感觉的多元化感受,然后再配制有文字说明的图表,把重点内容罗列其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下,学生饶有兴趣,连连叫好:“这课令人赏心悦目,希望老师不要下课,继续讲下去!”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极具感染力的多媒体课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够主动记忆,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老师教得舒心惬意,诲人不倦,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该立足于学生这个主体,投其所好,善于发现并利用好学生身上迸发出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他们提供适合口胃的知识,提供表现的机会,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并通过“投石于水”的办法,以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把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扩展、深化、延伸,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顺利高效地完成。总之,作为一名合格而高度负责的大学语文教师,平时便应该多“充电”、多动脑筋、多花心思,要用智慧的火种,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不断以新颖而有趣的教法“煽情”,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趣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探 篇4

关键词:激发兴趣,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堂上, 总有一些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来来去去都只是字词句段篇, 无论怎样都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他们把自己的躯壳留在座位, 心却早已放飞出了课堂。或许是一些课文本身不合他们的胃口, 但是除了教材的原因, 更值得探讨的是老师怎样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怎样“激趣”。

所谓激趣, 就是激发兴趣, 它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所以, 老师在上课之前, 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外, 更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激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从而启动他们的思维。下面我来列举几个课堂激趣的方法。

用情感激趣。情绪情感是会互相“传染”的, 在课堂上, 老师的情绪情感影响着学生。试想, 如果老师的情绪低落, 话语细沉, 讲课的时候毫无表情, 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情绪定也会如发蔫的叶子, 枯倒一大片;而当一个老师精神焕发地站在讲台上, 适当地利用一些身体语言, 利用一些投入的表情, 将课文的情感体现出来, 他的学生的思绪定会被吸引, 课堂定是一片欣欣向荣。比如《海燕》这首散文诗饱含着革命的激情, 在教学时我投入地介绍当时的背景, 激情地示范朗读, 轻而易举地吸引了学生, 让其感受到海燕的不惧风暴、革命者的英勇无畏。

用悬念激趣。很多时候, 当一些悬念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时, 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去找寻答案, 当他们通过努力找到了答案后, 就会因莫大的成就感而兴趣倍增!我们一定要利用学生这样的心态, 在备课的时候多设计一些悬念让他们去解答。这个悬念不能设计太深, 以防学生不理解, 失去阅读的兴趣;也不能设计得太浅, 以防学生一下子破解, 失去阅读的动力。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 我先问学生, 范进最后考上科举, 但是他却疯了,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们都很想知道原因, 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寻找答案, 所以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印象和语句的理解特别深刻。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 我大肆地渲染这个背影写得如何动人, 如何受人称赏, 从而提问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学生便被悬念牵进了课文。

用经历激趣。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教材中既有语文知识, 又有历史、地理、自然等知识。不少课文老师或部分学生有亲身的经历, 比如介绍名胜古迹的课文。老师在讲解时, 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 展示自己在当地的留影、讲述曾经的所见所闻, 更要让班上有过亲身经历的同学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让小部分人的热情带动大部分人的热情、激发大部分人的兴趣。在教学《苏州园林》的时候, 我先展示课前搜集好的自己和部分学生的游览照片, 出示世界友人对苏州园林的高度评价, 于是学生便兴致盎然地想知道苏州园林特色以及它闻名中外的原因, 这就是少部分亲身经历的人的兴趣带动了大部分人的兴趣。

用鼓励激趣。很多时候当我们受到别人赞美的时候, 我们都会想保持赞美而做得更好。其实学习也是一样, 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美, 在获得了成就感后, 更加积极地学习。在课堂上, 老师就应“不吝赐鼓励”:当学生做得好的时候, 老师当然要慷慨地给予肯定, 而在学生做得不尽如人意时, 更应寻找他的闪光点进行表扬, 如回答的勇气、说话的声音等, 避免其产生浮躁情绪。而对存在的问题如果予以生硬的指责, 学生不久便兴趣全无, 而用“如果能怎样怎样就更好了”这样的语言, 学生会乐于接受, 容易改进。要知道保持孩子的兴趣远比教会他多少知识更重要!可见教学中老师要学会把握分寸, 适时鼓励。

用表演激趣。“课堂表演”很久以来一直是老师们争论的焦点。有人说它华而不实,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喧宾夺主;也有人认为它融“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于一体, 是一味课堂调味剂。在适度控制表演时间的前提下, 我比较认同后者的观点。心理学研究证明 , 越是鲜明、具体、活泼、新颖的形象, 就越能缩短感知的时间, 引起联想, 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我想如果学生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语言, 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 更是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也经常尝试进行课堂表演。比如, 教《国王的新装》, 为了使学生更真切地认识当时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 我选取了“三位大臣看新装”这个情节作剧本, 事先准备皇帝的皇冠、大臣的披风、骗子的纸质织布机等道具, 要求学生上台分别扮演。学生热情高涨, 非常踊跃, 很多人想上台表演, 我从中选了两位胆大、有一定表演能力的男生上台, 学生在笑声中, 亲眼目睹了皇帝的愚蠢, 大臣的虚伪。课堂表演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教材的修订告诉我们, 传统的说教教学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教学发展, 如今追求的是科学教学和开放教学,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习效果有着很大影响,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没有学习的兴趣, 任何有意义的指导和帮助都是徒劳无获。学生的兴趣靠激发, 激趣教学是一门教学艺术。它需要从小、从细节做起。以上只是我在激趣教学中的点滴拙见, 相信还有更多课堂激趣的方法等着我们去挖掘。

参考文献

[1]郭瑶.新时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历史演变线索试探[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8.

小班幼儿音乐活动激趣法 篇5

小班幼儿的活动带有明显的情绪性,他们常常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地进行多种活动。我在开展小班音乐活动时发现,小班幼儿大都喜欢唱一些熟悉的歌曲,新授课时,他们一般兴趣不太高,第二节复习课时,他们由于熟悉了音乐节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主要是幼儿在上新授课时,不能完全理解所授课的内容,当然更谈不上接受有关信息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幼儿的兴趣,才能上好小班的音乐活动。我在音乐活动教学中,根据幼儿兴趣发展的特点,通过色彩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具和形象生动的语言及动作,诱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幼儿积极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我在实践中探索了开展音乐活动的几种激趣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律动激趣

体态律动学是瑞士心理学家达尔克罗斯创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小班音乐活动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小班幼儿最显著的特点是稳定性差、好动,无意注意占优势。我根据他们的.特点,结合乐曲的内容,编排一些简单的律动。如让幼儿通过模仿小动物走、跑、跳、飞、叫以及生活常规的动作,感知、理解韵律动作所表现的内容,情感意义。使音乐与体态韵律活动融为一体,培养小班幼儿的节奏感、韵律感,以及反应能力和手脚协调能力,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故事激趣

小小班幼儿对老师有着很强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听老师讲故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我就因势利导将音乐活动的主要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从小故事中理解音乐活动内容,这样,他们就能够在强烈兴趣的支配下,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我在教幼儿唱《小鸡小鸡在哪里》《小马》歌以及欣赏《小老鼠上灯台》《谁会这样》等音乐时,将讲故事这个环节安排在课的导入部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它不但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陶冶了幼儿的情操。

三、游戏激趣

游戏是适应幼儿的内部的需要产生的,是幼儿主动自愿进行的活动。我在开展音乐活动时注意将歌、舞、乐三者相结合,集创造、表演、欣赏于一体,使幼儿产生持久投入音乐活动的热情。如《拔萝卜》《小手爬》等音乐游戏,幼儿连续玩上若干遍,仍然兴趣盎然。

四、图画激趣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其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幼儿音乐活动中的内容形象具体,颇具美感(如《大猫和小猫》、《大皮球》等等),幼儿较容易接受。如果我们挖掘音乐中美的因素,制作一些充满诗意的精美的挂图、头饰等,幼儿便会很快地被那些美妙直观的画面所吸引,增强学习歌曲的兴趣。在教学中若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一定的描述,抒发他们心中对美的情感,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表现音乐美的能力,更能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表演激趣

幼儿好奇心强,表现欲旺盛。音乐活动能充分满足幼儿这方面的要求。通过表演,幼儿能体验到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他人沟通的乐趣。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幼儿能作出较积极的外部反应,能从与他人合作的动作表演活动中获得交往合作的快乐。在音乐活动中,我启发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进行创造性表现,发挥幼儿创编的积极性,在开展音乐活动中尽量采纳幼儿的意见和建议,不照搬书上的动作方案,幼儿在创编表演中锻炼了自己,增强自信心,获得了成功感,这有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

浅谈语文激趣法课堂教学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趣法 教学效率

“语文难教”是不少语文教师发出的感慨,“语文难学”又是许多中学生共有的感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许多语文学科的前辈都做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也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一年来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活动激趣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新闻发布会、办墙报、手抄报、搞社会调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我在所教班级开展了古诗背诵比赛、成语收集比赛、小楷展览比赛、优秀作文展览、周记评比等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竞争激趣

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烈,有竞争意识。基于这种特点,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本学期,我在所教班級设立了语文擂台,由学生设计了颇具特色的板报张贴于墙壁之上,学生还效仿《青苹果乐园》的风格,取名为“初露小锋芒”,充分体现了自我的个性,于谦虚中见锋芒。我们师生共议,在板报中设立了演讲、作文、小楷、周记、古诗、活动等栏目,将每天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的周记、每次作文以及每天的小楷定期进行评比,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每次各项各设若干名优秀,逐步累积,准备到期末时评选出获得优秀数目最多的学生,适当给予鼓励。在这项活动中,同学们踊跃参与,竞争激烈,尤其是一部分后进生也不甘示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作文写不好的就在小楷上多得分,小楷写不好的就在古诗背诵上下工夫,周记写得少的就在课堂演讲上多谈谈,平时作文写一篇的都争着写两篇。适逢世界杯,大家写作的题材更为广泛,周记、作文屡侃足球,就连平时一听到老师布置作文、周记就垂头丧气的男同学也兴趣勃发,周记本上的内容明显有所增加,课堂演讲更是振振有词,从巴西谈到西班牙,从米卢谈到中国的队员,甚至那些复杂的外国球员的名字都背得滚瓜乱熟,一改从前羞涩、难开其口的风格。在各种活动中,同学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们有一种在语文知识的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由此可见,竞争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更好地融入到语文素质教育当中,能丰富语文教材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幽默激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概念较晦涩,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觉得难学就开始厌学,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常常是铃声一响,同学们便唠叨开了,“又是老北京的故事……”语文教师对此常常无可奈何地慨叹:“学错了学科,进错了门”那么如何让学生由厌学到好学,想学语文呢?我认为幽默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我认为,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轶事,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

记得我曾给学生讲过一则《猫和老鼠》的故事,题目和学生爱看的动画片相似,因此大家十分感兴趣。故事的内容是关于猫和老鼠为什么会成为敌人的,很有趣味,并且不乏幽默,学生听得很入神。课后一名平时基础很差的男生却很完整的将它写在周记里,内容与原文相差无几,与他平时写周记时的只言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我在班级对他大加赞扬,他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以后的周记也大有长进。虽然这是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它却使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润滑剂。

四、媒体激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过去语文教师那种“夹着课本和粉笔进教室,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话”的形象有所改变,电子设备将取代纸和粉笔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具,多媒体已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精心选择了几幅图片,《春花图》、《荷塘景色》、《夕阳无限好》、《好大一场雪》,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

又如在做《说话训练》时,我选取了希望工程的宣传画《大眼睛》,春城的一场春雪的图片以及环境污染的录象片,使学生在图声景的感染中,有感而发,即兴发言,侃侃而谈。小记者采访的形式更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如此说来,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口才,并且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学更为直观,可谓一箭三雕。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值得推而广之。

语文教学激趣法浅探 篇7

一、活动激趣

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 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 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 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 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 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 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 我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 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如人物典故、趣闻逸事、成语接龙、幽默讽刺等, 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 每节课用2~3分钟讲语文趣味题, 并名之曰:今日之小菜。小菜吃多了, 胃口也就开了, 然后我再引导他们吃“大菜”———人类优秀文化之大餐。在活动中, 我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 也使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的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竞争激趣

中学生朝气蓬勃, 精力旺盛, 求知欲强烈, 有竞争意识。基于这种特点, 在教学中,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活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 我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我们师生共议, 在板报中设立了演讲、作文、小楷、周记、古诗、活动等栏目, 将每天课前3分钟演讲、每周的周记、每次作文以及每天的小楷定期进行评比, 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 每次各项各设若干名优秀, 逐步累积, 准备到期末时评选出获得优秀数目最多的学生, 适当给予鼓励。在这项活动中, 同学们踊跃参与, 竞争激烈, 尤其是一部分后进生也不甘示弱, 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作文写不好的就在小楷上多得分, 小楷写不好的就在古诗背诵上下工夫, 周记写得少的就在课堂演讲上多谈谈, 平时作文写一篇的都争着写两篇。在各种活动中, 同学们可谓“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学生们有一种在语文知识的长河中遨游, 其乐无穷的感觉。由此可见, 竞争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改变教师讲, 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使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更好地融入到语文素质教育当中, 能丰富语文教材的内容, 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激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 过去语文教师那种“夹着课本和粉笔进教室, 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话”已成为过去, 多媒体已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上,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 我精心选择了几幅图片, 《春花图》《荷塘景色》《夕阳无限好》《好大一场雪》, 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 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们激情难抑, 纷纷举手, 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又如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 我利用学生喜欢追星的心理, 找来香港歌星王菲合乐而唱《明月几时有》的VCD碟, 在教室播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学生立刻被王菲的歌声吸引住了, 不停地摇头摆脑, 在边听边欣赏中, 加深了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 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译析全词内容, 并一起唱起这首歌, 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词的印象, 在激趣中促进理解, 悟思中尝到喜悦。这种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了诗人的感情, 从而在兴趣盎然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从而激发思维, 开拓能力, 陶冶情趣, 增强效果,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不断地提高语文成绩。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激趣法 篇8

一、巧设导语,以境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导入设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老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或讲故事,或引典故 ,或采用先抑后扬、旁征博引等方法,大力渲染教学情境,使学生心扉洞开,全神贯注。

二、情境表演,演示激趣

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师生情感和谐的体现,更是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良好媒体。而生动活泼的动作表演、实验演示不但能造成愉悦的课堂氛围,还能起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这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必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鼓励学生积极表演教学内容,使教材内容与教学活动达到高度的交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授《吆喝》一文时 , 笔者指导学 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 让学生即兴表演旧北京胡同中各种 各样的叫 卖声 ,学生兴致高涨,吆喝声此起彼伏,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中心思想,还训练了口语表达的能力。

三、借助实物,形象激趣

在教学中, 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内容或问题,积极发掘以趣激学的因素,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有趣、爱学。如教《荔枝图序》一文时,我从市场上买来了鲜荔枝,每生发给一粒, 让学生结合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进行观察、欣赏、抚摸、口尝……。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实物,使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大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妙设疑,以问激趣

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和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个关键性的思考问题, 设置障碍,生成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才是教学的最佳境界。如我在教《药》一文时,先提简单的问题:药的作用是什么 ? 药有哪些种类?问题一出口,学生兴趣浓厚,竟相回答:“药是用来治病的,有中药、西药、成药、水药……”这时我抓住学生思维起动的“契机”进一步设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药》可不是用来治病的,也不是同学们所说的中药、西药,请同学们在小说中去找答案吧。”这样学生的思维便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求 知欲 ,一开始就进入了一个积极的思维状态, 这是实现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关键一步, 对提高教学效率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五、鼓励质疑,激发兴趣

“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开端, 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疑问,才会萌生求知欲,才会产生思考 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 内驱力,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指导预习时, 我鼓励学生发现疑难点并写在质疑卡上,收集后浏览归类,在备课时 有针对性 地钻研教 材教法, 力求在课堂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就使学生对质疑有了兴趣,肯动脑筋。在课堂教学中随着阅读的进一步深入, 更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疑问不断,兴趣就会不减。这时学生可能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一般地说,他们因为年龄所限,思维较为单一,往往凭直觉会提出一些简单零散,甚至离奇,让人猝不及防的问题。不管怎样,我都遵循“肯定”、“ 尊重”、“爱护 ”的原则 , 耐心听取 , 认真思索,尽力给予释疑,有的给予提示,让学生自己回答,有的由小组讨论解答,有的延引至课外讨论学习。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尤其给待进生创造了一个表现自己的环境,使他们敢于发问,乐于学习。

激趣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9

一、朗读激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美文荟萃, 教师要经常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活动, 用美文本身去熏陶学生。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感受力。如教戏剧《茶馆》, 笔者要求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文中各个人物的台词, 并提醒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注意人物的身份与性格不同, 其台词的语气与语调也不同。当时学生兴趣盎然, 都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在分角色朗读中, 他们不仅喜欢了戏剧这一体裁, 还加深了对戏剧这一体裁、对戏剧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

朗读, 让学生品味到了文章中的“美味佳肴”, 架起了一座学生心灵通往美文深处的桥梁。学生在反复吟咏中体会情境、体会感情, 并激发出以学习语文为快乐的内在兴趣。

二、问题激趣

教学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 而阅读教学更是在解疑中传授知识。问题设计得好, 提得恰当, 就能为解读文章找到入门的钥匙, 就会激发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 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并让学生在排除疑难中获得“柳暗花明”的快感。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研究问什么, 怎样问, 所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要切中要害。如讲授《春》这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品味小草为什么是“偷偷地从土里钻起来”?与“钻”字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当时学生提到“探”、“冒”、“长”等词与“钻”的意思相近, 并比较了它们的表意特点。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品味了美的语言、美的产生, 进而体会到小草在人们没有觉察的时候, 奋力顶破土层钻出来的顽强劲儿。

其次, 除了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外, 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不出问题, 说明他根本没深入研究课文。因此,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笔者规定学生在预习语文时, 除了扫清字词障碍、品味词句外, 必须提出一至两个问题。对于能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 笔者给予了公开表扬奖励。在笔者的鼓励下, 学生逐渐养成了质疑的习惯, 个别学生甚至还能发现课本里的错误。如教《小石潭记》一文时, 就有学生对文中“清洌”解释为“清凉”产生了怀疑。而对此怀疑的学生却认为:柳宗元只是“下见小潭”, 怎么知道水是凉的?“清洌”应解释为“清澈”。这样的质疑不仅合理, 而且还与下文写水中鱼相照应。能有这样的发现, 完全得益于该学生的大胆质疑。学生养成了质疑的习惯, 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就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并有所得的快乐情感, 对语文的学习何愁没有兴趣。

三、幽默激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 有些概念较晦涩, 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觉得难学就开始厌学, 面对此种情况, 教师要因势利导, 深入浅出,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那么如何让学生由厌学到好学, 想学语文呢?笔者认为幽默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 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笔者认为, 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 在课前, 笔者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 侃侃生活, 聊聊网络, 说说追星, 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 还是《焦点访谈》, 亦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 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笔者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 有名人轶事, 有幽默故事, 有哲理小品等等。记得笔者曾给学生讲过一则《猫和老鼠》的故事, 题目和学生爱看的动画片相似, 因此大家十分感兴趣。故事的内容是关于猫和老鼠为什么会成为敌人的, 很有趣味, 并且不乏幽默, 学生听得很入神。课后一名平时基础很差的男生却很完整的将它写在周记里, 内容与原文相差无几, 与他平时写周记时的只言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此, 笔者在班级对他大加赞扬, 他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 以后的周记也大有长进。虽然这是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 但它却使笔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幽默是最佳的润滑剂。

四、活动激趣

语文课堂激趣法 篇10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 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 我们往往奉行“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信条, 只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学生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师只管在台上进行枯燥无味的说教, 对学生的感受则不闻不问, 学生在台下“我行我素”, 全然不知教师在说些什么, 师生之间关系严重对立, 教学效果当然不佳。在新课标理念下,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朋友关系, 师生之间需要在互相探究中获得新知, 在平等对话中加强交流。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单向模式, 而应探求“师生互动”的双向活动,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不应是“要我学”, 而应是“我要学”, 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强有力的求知欲的促使下, 学习起来就会轻松愉快, 效果显著。

二、充分挖掘各种资源, 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增强学生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学生好奇心强, 对任何事都想自己动手, 亲自操作。如果教师能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让学生每天都感受到所学知识的新鲜感, 增强知识的吸引力, 就会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

1. 利用学生“向师性”的心理特征, 让学生

尝试当“小老师”, 课堂上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鼓动一些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 让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情况向学生讲课。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勇敢大方的品质, 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宫”这一生字时, 我鼓励学生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 给这个生字组词。当学生不愿意上台表演时, 我便让学生观察“宫”字上面是什么, 下面是什么。然后, 我用期待的目光观察每一位学生。如果有学生低声说上面是“宝盖头儿”, 下面是两个“口”字时, 那我们的“小老师”就出现了, 我就会走向那位学生, 微笑着说:“很棒!你就是我们大家的小老师。同学们, 给小老师一些掌声!”“如果你能给这个字再组些词语, 那就是更棒的小老师!”这时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上台表演了。

2. 教师通过微笑或鼓励等方式, 营造活泼

开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开启心灵, 畅所欲言。对学生的发言, 我们要面对微笑, 仔细聆听。这时, 我们的身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长, 而是平等相处的朋友。同时, 我们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对他们的回答做出恰当的评价和鼓励, 绝对不能因学生回答不当而批评。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感觉到教师就是除父母以外最为亲近的人, 他们就会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喜怒哀乐都向教师倾诉, 达到师生心灵的相通。

3. 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给学生提供

故事性、教育性较强的视频材料, 使深奥的书本知识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针对小学生大都喜欢看动画片的特性, 我们可以适时地给学生播放一些教育意义较强的动画性短片, 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视觉需要, 也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4. 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 培养学生动

手操作的能力。要想学生心灵手巧, 我们就需要经常组织开展一些科技制作或科幻作品展, 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操作能力。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看花灯》一课时, 我们可提倡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小花灯”, 并在课堂上向师生展示自己的“杰作”, 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 我们也可让学生给自己制作的花灯命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 这既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又由此加强了对生字的学习。

三、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 关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善于通过学生亮点来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新形势下, 我们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厚的科学文化知识, 也应要求他们注重学习的过程, 注重学习的方法技巧, 更应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在班上, 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坐不住, 爱说话, 养成了不爱写字的坏习惯, 成了班上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我费尽心思也无可奈何。在和体育教师谈到我的苦恼时, 体育教师却说这位学生是班上的跳远冠军。我听后茅塞顿开, 我何不用这个“第一”来激励一下他呢?于是, 在课外活动时间, 我以班主任的身份和全班学生比赛跳远, 结果他得了第一。我为他亲手戴上了一朵事先准备好的红花, 并且及时鼓励他:“你真的很棒!你跳远第一, 是我们的老师, 如果你对写字能和对跳远一样感兴趣的话, 老师相信你的字一定会写得更棒, 到时候老师一定为你再戴一朵红花。”从此他变了, 变得对写字感兴趣了, 也能坐得住了。通过这一事件, 我体会到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如果能及时发现学生任何方面的亮点, 从这一亮点入手, 就会激发他学习的兴趣。

四、及时肯定学生既得的成绩,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实践发现,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给他们予以表扬。哪怕是学生说出的一句无关紧要的话或做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 教师都可以提出来加以表扬。这样, 学生往往会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 尽量将自己的才能“表现”给教师, 这样长此以往, 就能习惯成自然, 学生良好的行为或学习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总之, 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这样教师就能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也会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文化知识。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经常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上课心不在焉而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如果教师能巧妙运用“激趣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那将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愉悦学生心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激趣法”加强课堂效应 篇11

目前,在我省,手工点钞已成为财经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课。而且,近几年,浙江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已将点钞纳入比赛项目,各地区金融机构每年也会举办点钞比赛,可见财经人员很重视该项技能。所以,我校在新生刚入校时,就开设了点钞课,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点钞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点钞动作不规范、指法不到位,这就是指法上的难点需要解决。

二、情景描述

老师:以前我上点钞课的时候,总是发现学生有古怪的点钞姿势,你们想不想看一下?

学生:很开心,满脸期待。

老师:(将以前年级学生点钞比赛的录像播放给学生看)。同学们,刚才有位学长用的比赛方法就是本节课要学的:手持式单指单张法。你们知道他们每分钟能点多少张吗?你们想不想超过他们?你觉得自己有这能力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会!这还不简单,我们肯定比他们好!

老师:学会这项技能,作用可不小哦!我们学校有位女生因点钞速度快准确率高,被一家银行录取,现正在这家银行工作,你们想吗?

此时学生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议论中。

老师:但是无论在哪里工作,如果工作态度不认真,方法不到位,很容易点错钞票,这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失。现在,我再给大家看一段银行里工作人员认真点钞的录像,从中你们可以看到很亲切的真钞哦,而且他会教你们如何点手中的练功券。不过要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学习:(1)利用该方法时是如何记数的?(2)发现假钞时,工作人员是如何处理的?(3)左手持钞状态是怎么样的?(4)该方法在清点过程中,右手拇指、食指和无名指是怎么动的?

学生:思考问题,认真观看视频,一看到真钞和那惊人的速度,不时地发出“哇”的声音。

老师:看完后先回答问题,或者你们可以做给我看。(教室里来回巡回,发现一名点得比较好的学生,叫其上台示范)

学生:看着台上同学的动作,相互讨论中,不自觉地点着手中的钞票。

老师:我看大家都模仿的不错,但是有一处指法上的难点还是未克服,就是用无名指弹踢动作。看电视上的放大图片(事先准备好),看好了,现在大家再跟着我做如下手指操(示范)。点钞要找准手感,现在手感有了,再跟着老师慢慢点手中的钞票。

学生:看不见。

老师:没关系,我已经准备好了另外一个视频,就是具体的操作图像。(播放第三个视频供学生学习,此时,老师去下面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学生:认真听讲,同桌相互学习。

老师:现在大家都会了,全班先来练习几下。然后我们进行一次有趣的比赛。(老师看时间,喊口令)

学生:认真练习中……

老师:现四人为一组,你们自己先比赛,然后推举出一名优秀同学和另一组被推荐出来的同学进行比赛,输的一方要表演节目哦!

学生:啊……快点练习,快点……

老师:两节课开心吗?现在要布置作业了,每天练习时间至少20分钟,每人准备一个节目,免得下次点钞比赛输的人是你。

三、问题讨论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点钞的兴趣,并始终保持这种兴趣,是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前上课总有一部分学生在玩游戏或者睡觉,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从学生自身原因分析

首先,一些学生觉得自己手笨,遇到难点动作都不想学,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想快速完成任务,然后坐在教室里跟同桌闲聊或做其他事情,觉得点钞课无所谓。其次,对技能课的态度不端正,掉以轻心,毕竟不用拿证书,期末考也一定不会不及格。学生觉得会不会正确点钞方法,完全不会影响实际生活,只要能数得清手中的真钞就可以了。

2.从教材原因分析

教材上只介绍6种点钞方法,都是文字表述,看不懂,根本不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这6种方法要用一个学期来教,内容太少。

3.从学校方面分析

(1)课程设置方面

现在学校的点钞课是每周两节,而且要上一学期,要让学生每次都只能面对点来点去的这把练功券,会消磨学生的兴趣。

(2)点钞硬件设施缺乏

没有专门为点钞设立实验室,点钞工具都是学生自备,经常会碰到学生不是忘了带扎钞带就是忘了带点钞蜡等事件,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4.诠释与反思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在技能课上,最主要的还是要具备激趣法,要让学生对点钞课充满兴趣,并保持这种兴趣,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动手能力。

(1)改变教学理念

在教学理念上改变“是教师把知识、技能带进课堂教给学生”的传统观念,确立“教师是把学生带进知识、技能的殿堂,师生共同‘做中教、做中学’”的现代教学理念,并根据不同技能的特點,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训练、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2)多利用激趣法,加强课堂效应

开讲用激趣法适用于导入部分。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在开课前,一般都故意用些反语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比如“你们会比他们好吗,不见得吧”;或者我们可以用些幽默语言或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有些人点钞时的头点得像小鸡啄米似的”;我们还可以利用视觉触动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点钞课上多放些真实案例视频。

开头激趣仅仅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但是万里长城只走了第一步,还需要在讲授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授中激趣法。比如,我在破解难点时,利用自编的手指操供学生学习,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手指不灵活,所以通常学生都会很积极练习;还有结合视频和图片的教学手段,给课堂添加色彩。

技能课重在学生练习,“做中学,做中教”才是硬道理。单调的练习方式会把曾经的那份热情无情地淹没了,整学期都坐在教室里数着手中的那把练功券,谁都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老师要做到让课堂练习方式精彩多样。我是这样设计练习方式的:比赛式,有男女生比、寝室与寝室之间比、分组推荐优秀人员比、同桌相互比较、师生比赛、所在组与组之间的比、接龙比赛等。每次比赛完后,老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可以加分或者罚输的一方表演节目,因为每次表演节目肯定不同,那么课堂兴趣也就会不同了。非比赛式,全班统一练习、跟着视频练习,每两周为每个学生测试一次,分析他们有无进步,就是经常运用评价法肯定他们的成绩,也能激发学生兴趣。开头引人入胜,中间兴趣盎然,结尾也要趣味无穷。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写实训报告,报告内容记录上课学习体会和课后练习结果,看谁记的成绩最高,下次课上再公开表扬。

(3)重视点钞技能课,改善目前条件

首先,将该技能纳入专业考证范围,那么学生自然而然也会重视它。其次,为该技能课设立实验室,准备技能工具,方便课堂教学,进一个新的实验室学习点钞,也能提高学生兴趣。当然这两点还需要得到职业教育界和学校的认可才能做到。

参考文献:

[1]段晓翔.谈点钞技能课教学[J].教育与职业,1995(07).

[2]王继文.点钞方法简介[J].教育与职业,1995(02).

语文课堂激趣法 篇12

一、设置悬念激趣

当前初中生大多还处于比较好奇的阶段, 对新鲜的事物或者趣事有高涨的热情。 因此, 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创设一些富有悬念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我国的古典小说或者是说书等民间文学中, 最常用的“欲知后事如何, 请待下回分解”, 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让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期待心境。 这就是所谓悬念激趣。 在初中语文激趣法的应用过程中, 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富有悬念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 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 老师就可以在导入过程中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如:“同学们, 看看周围的同学, 穿的衣服都不一样, 有红色的, 黄色的, 绿色的……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 拥有很大的权力, 那么他的新衣服会是什么颜色的呢?是不是和我们的一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看看这位皇帝的新衣服到底是什么颜色什么款式的。 ”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课堂学习过程中,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问题激趣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重要途径与步骤。 因此, 在初中语文激趣法的应用过程中, 老师要注重精心设计问题, 从而让学生更好、更准确地解读全文宗旨,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发散学生思维, 让学生体会柳暗花明的快乐。 首先, 老师在提问过程中, 要先弄清楚要问什么, 如何问等问题, 然后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循循善诱, 不断引导学生思考。 比如, 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 在学习“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句的修辞手法和效果, 老师可以问学生“这个钻字可以用哪些词来代替”, 这时学生可能会说“长”、“冒”等, 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些词代替“钻”的话, 会使整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发生什么变化, 韵味更足还是更弱等。 这样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能体会到语言和文字的优美与韵味, 还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小草的顽强精神。 其次, 在提问过程中, 老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勇于质疑。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提出问题远远要比解决问题重要。 学生只有对课文进行仔细研读或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之后, 才能够提出质疑。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敢发表自己对问题或事物的不同看法, 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让他们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对于一些敢于发表见解的学生, 老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从而在课堂上营造良好氛围, 并且在这一氛围的带动下, 能够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大胆质疑的习惯, 从而使原来的被动学习和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和获取知识, 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三、幽默评价激趣

当一个人得到他人的肯定或者赞美时, 往往会希望自己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发展下去, 或者是更加努力地使自己变得更好, 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更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认可,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更期望得到老师的赞赏与鼓励。 有时老师的一个不经意的赞赏的眼神, 或者是一句鼓励的话语, 都可能使学生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 在初中语文趣味性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且给予肯定和赞扬。 当学生表现良好的时候, 老师要及时给予赞扬, 甚至可以适当地给一些小奖励, 让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态度投入学习中; 当学生的学习表现不是那么令人满意时, 老师在指出其不足之处的同时, 要对其好的方面进行表扬, 鼓励学生不要气馁, 勇敢地改正缺点与不足, 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这样, 积极的鼓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浓厚兴趣与热情, 从而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激趣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无论是对于教学还是学生的发展都将起到良好作用。 但是, 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 需要老师不断尝试和探索, 从而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促进教学的发展。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要善用激趣法设置悬念, 开展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激趣法,初中语文教学,运用技巧

参考文献

[1]孙海.激趣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课堂艺术, 2014 (11) :39.

上一篇:骨干培养下一篇:中国法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