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激趣

2024-05-12

语文课堂激趣(共12篇)

语文课堂激趣 篇1

一、问题探究激趣

新课程对高中生学习语文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在授课时, 给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烈兴趣。《大堰河, 我的保姆》 (人教版必修一) 第十二节中说“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诗人, 你会选择哪种颜色?谈谈你的看法。学生的智慧之门被打开了, 有的说:“用金色, 大堰河的心像金子般闪着金色的光芒。”有的说:“用黑色, 黑色本身给人一种沉重, 痛苦的感觉, 主人公大堰河的一生饱受压迫、剥削、摧残, 痛苦不堪, 这与黑色的内涵很近。”有的说:“用红色, 红色是鲜血的颜色, 大堰河把我养育成人, 其间每一步成长都牵扯着她的心, 她要付出多少心血呀?”有的说:“同意作者的观点, 用紫色, 写出了大堰河灵魂的高贵与美丽, 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感激与赞颂。”尤其一个女同学说:“我认为用‘透明的灵魂’最好, 因为从诗中可知, 大堰河的命运是极为坎坷悲惨的, 她受尽凌辱, 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 但是在这种境遇下, 她依然含着笑, 生活着, 没有任何怨言, 所以说她的灵魂很纯洁, 纯洁的没有任何瑕疵, 干净到没有任何颜色。”此时此刻, 学生的兴趣之火已被点燃, 课堂成为他们思维碰撞, 发表观点的平台。

二、仿写激趣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 教师利用教材, 在课堂上设置仿写题,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囚绿记》 (人教版必修二) 一文中, 作者用“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 点明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和赞美。我启发学生, 绿色象征生命, 充满活力, 而其他颜色也有自己的特征。请同学们当堂仿写, 学生积极发言, 有的说:“我要借蓝色来比喻宽广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红色来比喻热烈的爱和幸福。”有的说:“我要借金色来比喻成熟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白色来比喻纯洁的爱和幸福。”有的说:“我要借紫色来比喻高贵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粉色来比喻温馨的爱和幸福。”博得同学阵阵热烈的掌声。一堂课轻松的下来, 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同样在教《大堰河, 我的保姆》 (人教版必修一) 时, 诗中第七节用了六个“她含着笑……”的句子, 我要求学生用父亲、母亲、老师、同学等“含着笑”开头, 每一个开头至少写三个句子。学生同样结合生活实际, 仿写出了精美又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句子:“父亲含着笑, 抚摸着孩子的头;父亲含着笑, 扛着锄头走出大门;父亲含着笑, 看着沉甸甸的麦穗……”不仅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还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描述课文插图激趣

新课改课本有许多插图:有的是对某一段课文的说明, 有的是对主人公的绘像, 有的是跟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 借助对插图或图片内容的描述, 不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动物游戏之谜》 (人教版必修三) 一文时, 要求学生对课本的插图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 学生对“北极熊在游戏” (人教版必修三59页) 图片描述为:“深情对望”, “小子, 别狂”, “漫步人生”, “你瞧, 我们幸福吗!”。把图片描述得妙趣横生, 富有人性美。再如在学习《老人与海》 (人教版必修三) 一文时, 让学生根据“海明威像” (人教版必修三26页) 和“海明威纪念邮票” (人教版必修三27页) 对海明威来一段肖像描写。学生写到:“战争的硝烟, 冒险的风霜, 时光的留痕, 在他脸上刻画着异样的沧桑。宛如杂草一般杂乱不齐的胡须, 沟壑一般深浅不一的皱纹, 还有那双深邃的眼睛, 始终透露着勇敢坚定的硬汉本性, 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这个英雄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学生通过描写, 观察能力提高了, 文章也理解得更深刻了。

四、情境活动激趣

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活课堂气氛, 我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安排一些活动, 如让各小组办小报, 评选出最佳创作奖, 最佳编辑部。再如演讲比赛, 辩论赛, 改编某一篇课文为剧本等等。毫无疑问, 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 参与其中,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汲取语文知识, 获得情感的体验。从而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使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更好地融入到语文素质教育当中, 不但丰富了语文教材的内容, 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课堂激趣 篇2

李双红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指人力求认识某种事情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是

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兴趣的问题。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呢?对于这个问题,许多语文界的老前辈做了很多的比较深入细致的探索,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对此,笔者深有感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新”激趋

对事物的新奇感是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好奇是高中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在课堂上,老师一次不落俗套的引入,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语,一回出人意料的设计,一件精巧制作的教具,就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因为,“新”的设计,“新”的结构,“新”的讲授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境”激趣

在情境中教学,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运用情感教育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采用情感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扮演角色,播放音乐,实物展现,语言描绘,图画再现,联系生活等。

三、以“情”激趣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寓情感于语文教育教学之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是双边的活动过程,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互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中去。这包括很多方面,如教态表情,良好的情绪和饱满的教学热情等,它可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研究教材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方式,在授课时候,更应注意情思、情感等感情投入。

四、以“动”激趣

高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生动活泼好动,参与意识强烈,让大家亲自参与,让学生动口,动眼,动手,动脑,充分动起来,使大家在活动中充分战线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创新火花,增添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文本,了解文本,体会文本,全体学生参与,在活动中思想受到启迪,认识得到升华,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以“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好奇和疑问是产生兴趣的前提,是学习的内在动机。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心中渴望解决面临的疑团,对所学的`内容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才会活跃,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提问和鼓励学生质疑两方面多下功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提问,精心设问,讲究提问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要设法为学生声疑搭桥铺路,创设情境,从而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的“问”上去。

六、以“巧”激趣

要做到让学生的兴趣在语文课堂上持续保持而不是昙花一现,就需要语文教师精巧的教学设计。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活的艺术。特别是语文教学,这种艺术选择尤为突出。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紧扣教材,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极富逻辑性,让学生的是思维保持活跃状态,同时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也应追求“巧”字,切忌教学形式程式化,一成不变。可以针对不同的课型,采取灵活的授课方法:讨论型,竞赛型,摘记型,比较型,质疑型等。

“新”、“境”、“情”、“动”、“疑”、“巧”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方法。其实,除此之外,还包括很多,如打造自我品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重视榜样的作用等等。总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让我们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让学生抬起他们低垂的头,面向知识的彼岸。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三多”激趣 篇3

一、多动口

在教学中应该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则是课堂的引导者,把握整体方向。对于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示范,也可以点拨,更可以将发言权交给其他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言,充分展示自己的课前预习成果。

1.鼓励学生多朗读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篇文章的思想感情都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单凭教师的点拨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深入领悟,重点是通过精读课文。不过,针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漫无目的地读也是不行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有指导性地让学生精读课文,当然还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与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己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时,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选择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有的学生不谋而合读到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写翠鸟的艳丽外形。文中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描述,使得学生读起来津津有味,从一开始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支持学生多交流

“我的地盘,我做主。”这是一首歌当中的歌词。体现在课堂中,正是要学生充分的自主。的确,课堂不是专门为某一个人而设,它是要教师和学生在友好和睦的氛围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放弃以往高高在上的地位,与学生平等地对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进行组内交流,班级汇报交流。对于小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大问题则合作解决。学生在交流中逐渐提升自己,不仅完成当堂的学习任务,长远来看也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锻炼积累过程。学习《和时间赛跑》一课的生字词时,在学生充分进行了课前预习的前提下,先让学生组内综合。班级汇报展示环节,其中一组的学习组长组织得井然有序,每个学生都有汇报任务,他们结合自己做的字词卡教认生字,甚至提出了文中相关的近义词、反义词、同音不同字、多音字等等。接着再由其他学生互动提问,许多小问题在互动中迎刃而解。就是这样的生生自由对话使得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而作为教师的我就成了课中的计分员,悠然自得。

二、多动脑

1.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以往“填鸭式”的课堂总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源动力,久而久之学习就变成了被动接受,这样的方式极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南山区卓越课堂和我校三度课堂文化建设都提倡让学生快乐学习,这就势必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灰雀》一课,学生充分朗读后提问:灰雀到底去哪里了?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列宁喜欢灰雀,他想些什么?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样学生在质疑中感受到了自己拥有学习的自主权,在解疑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成就感。教师的教就显得十分有效;学生的学也变得积极主动。

2.鼓励小组内有序、有效合作学习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个体,但他们却置身在一个群体之中。由于小学生具有好胜心强、喜欢模仿等心理特征,因而群体的力量、榜样的作用对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怎样使合作学习变得有序、有效?

安排小组成员要有层次。正因为学生的学习积累、学习习惯参差不齐,所以小组成员结构要有差异互补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内成员互相影响,互补互通。某方面优秀的学生带动了这方面有缺失的学生,扬长避短,既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为他们以后尽快融入社会作出了铺垫。

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在组合小组时,先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了命名。然后,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特点,分别由小组成员讨论推选出本组的学习组长(负责组织学习)、中心发言人(负责总结汇报小组交流成果)和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内容与结论)。其中的中心发言人的人数可以为多位学生。

要注意合作目标和方式。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时候,小组交流汇报展示变成了个别学生的“拿手好戏”,大部分学生则选择了沉默,这恰恰与合作目标相违背。要在各个小组建立平等、民主、互助的学习关系,培养每个成员的小组责任感和荣誉感。例如;采取班级小组积分制。在班级明确积分制的积分规则,适时适度地给予小组评价及奖励,这样也就慢慢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每位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增强了,都逐渐变得积极动脑思考,纷纷为小组出谋划策,自然其各方面的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多动手

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记录课堂笔记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多动手,主要就是提倡学生边学边记。

记笔记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听课效果;记笔记是记忆的扩展与延伸便于课后的复习与查找,特别是在考前,看着笔记可以再现课堂,提高复习效率,巩固知识。记笔记如此重要,所以我在学生刚进入三年级时就开始指导学生记笔记,刚开始时记一些教师板书,段落大意,到现在的中心思想等。这个指导过程比较困难。学生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可什么时候记笔记,什么内容值得记录,该怎样记,学生总不能找到适合的时间,适合的方法,所以一开始,很多学生表现的比较被动,也很茫然。后来经过一个学期潜移默化的示范和指导,学生逐步掌握了记笔记的窍门。如此,学生一节课下来的收获多半被记录下来,课后复习有了资料,就连家长也能很直观地看到孩子的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有一番赞扬,学生同时也就有了学习的成就感。

中职语文课堂的“激趣”教学 篇4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主体意识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上重专业轻基础, 普遍对基础课不感兴趣。如何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文主要从激发动机、唤醒主体意识、创新教学模式、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注意职业渗透这几个方面阐释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进行激趣教学。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主体意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个道理很简单, 有了兴趣当然就会听得津津有味, 也就会去主动学习。可是,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因为学习习惯比较差、学习兴趣比较低, 又没有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再加上思想上重专业轻基础, 普遍对基础课不感兴趣。他们有的干脆不学, 有的即使学了效率也很低。因此,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已成为中职语文教学中迫在眉睫的问题。对此, 笔者有几点拙见以供讨论。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指出,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驱动力, 是激励人去行动的主观动因, 是人的需要的具体表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分化, 一部分动机不明, 上学就是为了混时间;一部分学生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 学习动机不明显;只有少数学生在为个人的前途努力拼搏, 想学有所为, 但他们却更看重专业课程的学习。正因为如此, 在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上, 常常出现死气沉沉的局面。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文字是人类交际的工具, 中职基础课是各专业必修课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 具有基础性、应用性与发展性的功能。作为老师, 我们应该帮助各类学生认识到学好语文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引导学生产生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只有这样, 学生才有学好语文的可能性, 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学习基础很弱、自信心相对不足的学生, 因此,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首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 课堂上, 老师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尊重学生的思考并保护其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还要吸引学生全员参与。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教师课堂设计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能力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注意设置互助对子及个别指导, 更多地给予表现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新教学模式, 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1) 重视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使用。教育技术的使用, 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育模式, 丰富了老师的教学内容, 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老师, 我们也应积极地有意识地学习并努力地将多媒体手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并通过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来提高课堂效益。提高教学效率, 往往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语文课本里的很多文章往往文质兼美, 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 也可以带来听觉上的满足。比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 我

江苏连云港●周云琴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通过画面让学生欣赏荷塘的美景, 通过名家朗读让学生领会文章的韵味, 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不但活跃课堂气氛, 实施了愉快教育, 还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形象、丰富的素材, 使课堂教学气氛生动活泼, 轻松愉快。

(2) 多用鼓励性教学。鼓励性教学原则, 是指老师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教学技巧, 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以自信、自强和进取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初中时大多是班级的差生, 他们在批评和责备中成长, 在学习中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和帮助, 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和兴趣。所以, 老师一个期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都能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 产生对老师的信赖和对知识的追求, 从而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完成学习任务。

(3)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由于兴趣、爱好、习惯等原因, 上课持续注意的时间往往比较短, 一般同学也就20分钟左右。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这一特征,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一种教学方法连续实施的时间不能太长, 以免使学生感觉厌恶、疲劳分散注意, 从而出现讲话、搞怪的现象。应以一种方式为主, 伴以其他方式交替进行, 降低学生的紧张度, 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讲授法中间插入提问、讨论;阅读时播放适当的背景音乐;尽可能多安排动手操作的活动;习题课中间加入教师的评述、学生的集中讨论等。从而有效地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交替, 让学生松紧结合,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有所得。

四、拓展教学内容, 注意职业渗透

新课程标准建议: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等, 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职高语文的教学不受统一考试的束缚, 这为老师拓展教学内容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比如一位老师在教舒婷的《致橡树》时, 就给学生提供了《双桅船》《神女峰》和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等诗歌材料, 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与《双桅船》相比, 感悟女性的独立精神;与《神女峰》相比, 感悟反叛和批判精神;与《我愿意……》相比, 感悟无私的崇高精神。这样的拓展阅读, 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培养了阅读感悟能力, 这是老师在课堂花费多少口舌也达不到的效果。

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所学的专业, 立足语文教学本身, 以“适用”为原则, 多方面挖掘语文教学的素材, 进行职业内容的渗透。比如, 在教学《敬业与乐业》一文时, 老师就可以结合课文, 找一些与职业有关的资料, 渗入到语文教学中, 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实际, 布置学生写一篇学习心得。这样, 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对职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还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总之,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老师应针对中职生的特点, 从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等多方面入手,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地开展工作, 才能让兴趣的种子根植于学生的心田。

巧妙激趣活跃拼音课堂 篇5

贺街镇联东小学杨广华

汉字拼音是学习汉字的重要工具,但是拼音本身就是一些符号,没有特殊的意义,学生学来枯燥乏味。怎样使一年级的孩子快快乐乐的学习拼音并掌握它,是我们每一个一年级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尝试着让学生快乐学拼音,努力让拼音课堂活跃起来。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把我的点滴经验记述下

来,与同行们商榷。

一、将游戏引入拼音课堂。

现试行的许多版本的拼音教材都是先出现一幅图,然后旁边有一个字母,图片表示字母的音或形,或是音形兼备。在课堂上呈现教学内容时也是这样的顺序,开始学生还比较有兴趣,漂亮的插图吸引了学生,但之后难免是机械的朗读与记忆,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面对这种情况我想方设法的把游戏引入课堂,争取让学生的眼,口,手,脑都动起来,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字母时我设计了“摘苹果,猜猜看”的游戏,用硬纸片做许多红苹果,在苹果后面粘上字母卡片,在黑板上画一棵苹果树,然后把苹果挂在树上,让学生去摘苹果,翻过来看看后面是什么,把看到的字母读给大家听一听,如果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一遍,如果读错了就说:“读错了,读错了,请你再去想一想。”这个游戏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记住了字母的发音,而且照顾到 了全体学生。在教学音节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把字母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组合,看看读读和谁能在一起拼出什么音,并用拼出的音节组一个词,这个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拼音能力,并且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找朋友游戏的另一种方法是,把字母发给大家后,听老师读音节,谁拿的字母里有老师读的音节里的声母或是韵母谁就站起来,把手里的字母举起来给大家看,所有学生再拼读一下音节。这个游戏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更能全神贯注的学习拼音知识。

学生学完拼音后,应该有一个总结归纳的过程,我没有只照着书本宣读,让学生读出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而是设计了一个给字母找家的游戏。在黑板上画三座小房子,分别在房顶上写上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让全体学生分为三组当大人,我把用过的字母卡片贴在墙上,发动全体学生动手去找自己的孩子回家。分完类后再给字母找朋友。字母中谁和谁比较像,它们就是好朋友。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找b__p,m__n,f__t等.让学生通过顺口溜复习这些字母,这样就达到了辨别形近字母的效果。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给整体认读音节和韵母找朋友,yie__ie,ue__yue等。一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过去了,一个游戏贯穿课堂始终,使学生在玩中自己总结归纳了所学的知识。像这样的游戏还有很多,如:开火车,送信,变魔术,小表演等。把拼音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就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二、引导学生巧记字母。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刚接触拼音时很难记住抽象乏味的字母,因此我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记住字母。教学汉语拼音我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把学习汉语拼音与具体事物结合起来,学生非常有兴趣,能够牢固记忆字母的音和形。

1、顺口溜记住字母的形。

为了让学生迅速的记住字母的形,在刚刚教学汉语拼音时,我就引导学生把每个字母都编一句儿歌,如:“小姐姐爱唱歌,张大嘴巴aaa”,“公鸡打鸣ooo”。当教学汉语拼音第3课,我讲到“b”的字形时,说“b字像个6,6字直腰bbb”。学到声母“p”时,我问“你准备怎么记住p的样子呀?”一名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学着编了句儿歌“我去爬山坡,右上半圆ppp。”我听后大加表扬。后来的汉语拼音学习,基本上是学生自己编儿歌记字母,我只是稍加指点。如“姐姐弟弟来游戏,两个门洞mmm”,“椰子树椰子多,左i右e ie ie ie”,“天安门真美丽,左a右n an an an”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

2、利用发音口型记住韵母。

在学到复韵母ie,ue,er和鼻韵母an,en,in,ang,eng.ing,ong时,学生很难再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记住它们的形,因此我在多方研究之后引导学生利用字母的发音口型来分辨字母。例如:an的口型要先摆出a的口型,张大嘴巴。发en的音时要先摆出e的口型,发in的音时口型要更小,牙齿之间只留一根火柴棍儿那么大小的距离。让学生试一试学生很快就发现口型不能错,口型不对发音就不正确了。在教学后 鼻韵母时我也是采用了辨别发音口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字母的形。

3、用插图来记住字母的形。

在语文书的每一页上都有着精美的插图,我在想方设法的教学生拼音时,从来没有忽略过插图的意义。那是编者精心设计的结果,是让学生更好的记住音节的捷径之一。例如在教学z,c,s,zh,ch,sh时,我并没有浪费时间让学生再去编顺口溜,而是直接利用书上的插图引导学生记住字母的音和形,这样就能省出很多时间用在音节的拼读上,提高了生的拼音能力。

三、为学生创设拼音氛围

学生在学完字母之后,如果拼音练习少也很难提高学生的拼音能力。而枯燥的拼音练习又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容易造成逆反心理。设计出让学生喜欢的拼音练习就显得犹为重要了。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拼音氛围,为学生提供拼音的机会,利用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拼音练习,使学生的拼音能力得到提高。

1、创设情境,加强练习。

在教学到拼音的后几课时,书本上的内容就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了。因此,我设计了很多练习,如:当个小小售货员。在黑板上贴出商店里出售的水果蔬菜等,把声母和韵母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我对学生说:“商店里新进来一批水果和蔬菜,我们来当小小售货员,给它们贴上标签吧。”学生纷纷动手把字母组成音节贴在相应的商品下面,贴完后在读一读,看看贴得对不对。这样的练习有很多,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找名字,为小动物找名字等等,学生乐于做这样的练习,积极性很高。

2、把音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在设计拼音练习时我经常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拼音练习。如在学完所有的字母时,我让学生拼出自己的名字,并写下来。如果不会写就去翻查字母表。每个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去完成这个作业,做对的学生都不禁喜形于色。觉得很有成就感。很多时候我都会在早自习之前赶到教室,在教室的黑板上用拼音写下一些话。如:孩子们,早上好。老师很喜欢你们。希望大家今天过得快乐等等。学生习惯了一进教室就拼读黑板上的音节。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放学留作业时我也用拼音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独立拼读,慢慢的学生对一些常用的字母音节就熟悉起来,拼音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激趣” 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如何激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124-01

“语文难教”是不少语文教师发出的感慨,“语文难学”又是许多中学生共有的感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语文知识呢?许多语文学科的前辈们都做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也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简单地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 以设疑激趣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低估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变色龙)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①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②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③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④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上课不作任何预习,一上课就讲,效果更佳。

二 以情感激趣

语文是一门通过抽象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语言具有情感性。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三 以幽默激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概念较晦涩,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觉得难学就开始厌学,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常常是铃声一响,同学们便唠叨开了,“又是老北京的故事……”语文教师对此常常无可奈何地慨叹:“学错了学科,进错了门。”

我认为,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轶事,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

记得我曾给学生讲过一则《猫和老鼠》的故事,题目和学生爱看的动画片相似,因此大家十分感兴趣。故事的内容是关于猫和老鼠为什么会成为敌人的,很有趣味,并且不乏幽默,学生听得很入神。课后一名平时基础很差的男生却很完整的将它写在周记里,内容与原文相差无几,与他平时写周记时的只言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我在班级对他大加赞扬,他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以后的周记也大有长进。虽然这是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它却使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润滑剂。

四 以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五 以活动激趣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新闻发布会、办墙报、手抄报、摘社会調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我在所教班级开展了古诗背诵比赛、成语收集比赛、小楷展览比赛、优秀作文展览、周记评比等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职高语文课堂激趣点滴 篇7

一、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强教师的主导意识是激趣成功的基础

在课堂结构的改革中, 只有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会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觉学习的过程, 教学的成败, 当然也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得如何。所以教学过程优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教师把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希望放在学生身上, 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 指导学生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 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实际效益。

在教学过程中, 在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 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知识信息系统的启发、点拨、指导, 诱发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让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情绪。进而培养同学自学的习惯和探求新知识的能力。总之, 只有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意识并重, 双管齐下, 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常教常新是激趣成功的前提

以前, 我在教学中经常出现含辛茹苦地备了课, 但收不到预期效果的现象。思考一下, 觉得原因很多, 根本原因是教学方法的呆板、陈旧。为提高课堂效益, 我改进教法, 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使学生对每节语文课都感到兴趣。在教每一单元语文课时, 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交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有的知识精讲, 有的知识略讲, 有的知识让学生讲, 有的知识让学生练。有时还要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领会课文的篇章结构、内容、写作技巧等, 把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在复习《项链》等古今中外的名篇时, 着重讲小说中对人物的肖像描写, 不仅要同学写出路瓦载夫人的外貌特征, 还要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随后, 我要求同学在十五分钟时间内按人物描写顺序, 写出路瓦载夫人的肖像, 还要看谁写得快, 谁写得好, 同学们兴趣很高, 欣然命笔。十五分钟左右, 我指名让两位同学把自己写的读给大家听, 一个学生读道:“路瓦载夫人看上去不过二十岁模样, 结婚两三年了, 仍然保持着姑娘的风韵, 散发着青春的热情, 在她那丰腴而红润的面庞上, 有着一双绿宝石似的眼睛, 蕴蓄着百般妩媚, 吸引着舞厅中最潇洒的男宾, 好像盛开的牡丹那样引人注目。整个大厅都在旋转着她那优美而又欢乐的舞姿……”

同学们陶醉在这段精彩的人物描写中, 我情不自禁地为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和细腻描写而感到骄傲。

三、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才能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正是激趣式课堂教学结构形成的保证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通过多种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所谓“思维”, 即动脑筋, 想问题, 解决问题。而“创造性思维”, 就是要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 是在概念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这是人类物有的精神活动。因此,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是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的核心问题。

当前, 语言教师在激趣式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 把自学引进课堂。自学的成功与否自然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习兴趣变浓, 学习将成为一种乐趣。有了乐趣, 学习才会勤奋, 学习才会有毅力。

中职学生思路广阔, 思想活跃, 但他们爱面子思想比较重, 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否则会挫伤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起不到师生交流感情的作用。有一次, 我在复习鲁迅作品这一单元时, 把鲁迅的作品分成散文集、杂文集、小说集、诗歌通信集, 要同学按体裁分类各举出他所写的作品。在回答这一问题时, 即使同学张冠李戴了, 我也不批评指责, 立即引导同学进行创造性思维。课堂气氛活跃后, 有时会发生爽朗的笑声, 增添欢乐的气氛, 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熏陶, 在情感交流中受到感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学生在情绪愉悦的状态中, 大脑活动达到顺益的境界, 知识会记得特别牢固。

由于调动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他们会敞开思想, 大胆地提出疑难问题。例如, 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选自《南腔北调集》, 一个同学在复习中出人意料地提出个问题:“老师讲《南腔北调集》是鲁迅的杂文集, 为什么教材的编者要把这篇文章放到散文单元里教呢?散文和杂文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时候, 课堂上不少同学都期待解答, 但我并没有这样做, 而是对同学进行点拨, 随后要同学在课堂翻阅《现代汉语辞典》, 并指名同学读1436页关于杂文的注释。就这样, 同学们很自然地从“山重水复”进入了“又一村”, 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实践证明, 疑是同学深入学习的起点, 也是显现智力火花的开端。在教学中, 同学们的疑难问题, 有意料之中的, 也有意料之外的。记得我在教小说《夜》时, 某同学在他人朗读课文后, 突然向老师请教“~~”是什么标点符号?一石激起千层浪, 他这个问题一提出, 同学们都在渴望老师作答, 我没有立即回答同学的疑问, 却背诵了陶行知先生的一首问疑的五言律诗, 鼓励同学质疑问难。然后, 我讲清这标点符号叫“象声号”, 同时把赞许的目光投向这位同学……

激趣让语文课堂魅力四射 篇8

一、联想激趣:课文内容和时尚神话剧无缝对接

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且在师生进行顺畅沟通时起到促进作用。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时,学生对结尾内容“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感到很不理解。尤其对“飞天梦想”这个词语的理解感到很困惑。

对此,我启发学生回想所看过的神话剧《八仙过海》《济公传》《封神演义》《西游记》,然后问:“大家仔细回想一下,这些神话剧里的神仙们都有哪些共同的本领?”学生们兴趣大增,小手齐刷刷地举起来,纷纷抢着回答:那些神仙都会飞;神仙能飞到月球上去……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大家畅所欲言,班级里笑声一片。

随后,我告诉学生,“飞天”这个词语包含两个内涵——其一是指“飞上天”,另一个意思是指“敦煌莫高窟内的飞天彩塑壁画”。“齐天大圣”孙悟空一个筋斗云能飞十万八千里,就是人类飞天的浪漫想象。此外,“神舟飞船”发射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向西不远,就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在那里,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洞窟,其内布满了神采飞扬的“飞天”彩塑和壁画。“飞天”的造型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没有翅膀,寄托着人们想要升天的愿望,所以才有了“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成真”的说法。学生们听得都很入神,课堂洋溢着轻松欢快的气氛,大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势必深刻持久。

为乘胜追击,随后我又为学生们布置了以“畅想未来”为题的课堂大讨论,学生对未来世界的科技、衣食住行、工作生活都进行了大胆畅想。因此只有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能尽情展开想象力和创造力,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二、赞美激趣:扬长避短与肯定鼓励一个都不能少

学生都很渴望通过努力,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和表扬。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予以赞赏,饱含鼓励的掌声、教师鼓励的眼神、赞许的表情,都是学生迈向成功的动力源泉。我在课堂上通常都采用肯定、赞许、表扬、鼓励的语言和语气。比如,“这个问题你提得很好,可见你是认真思考了”“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很透彻”“你的观点非常新颖”。

在每节语文课上,我都会真心实意地对一批、一群学生的表现予以赞美和肯定。因为有了赞美这个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在课堂上时时感受到努力学习之后的成就感和语文学习的乐趣,且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

三、聆听激趣:教师由“麦霸”变身为“倾听者”

人们常常戏称在KTV里长时间把持麦克风不放手的人为“麦霸”,在开展语文教学时也常常涌现掌握着“话语霸权”的“麦霸”一族。当“麦霸”教师灌输知识时,学生只能像个容器似的洗耳恭听。这种传统的灌输式的语文授课方式的弊端势必需要被摒除。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对学生发言予以倾听。我认为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首先,教师通过仔细聆听学生讲话,可以更充分地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认识阶段、思想动态及时进行了解。我就常常在“聆听”的过程中,被我班级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独辟蹊径的理解、机智灵敏的语言所深深叹服。其次,教师通过仔细聆听学生讲话,可以深刻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自信力进行锻炼。

比如,在教《秦兵马俑》一文时,我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挑出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先分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进行班级交流。一学生代表发言说:“我喜欢课文里的这句‘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这句话很生动地写出了兵马俑的威武气势。”我问他对“所向披靡”是怎么理解的,这位同学挠挠脑袋说,所向披靡就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百战百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我带头为他鼓掌,一时课堂里掌声雷动,笑声一片,学习气氛极佳。

语文课堂导语设计的有效激趣法 篇9

一、设置悬念以激趣

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猎奇,喜欢对问题追根究底。实践证明,学生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注意力会特别集中,会认真思考,继而会踊跃尝试,进入非弄清楚事物真相不可的境地,从而产生比较强大的探究动力。如执教《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教师的导语是这样设置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属于传记体裁,叙述的是斯科特探险队探险的故事。这个探险队共有五人,到南极去探险。当他们历经许多困难,满怀希望到达南极时,却遗憾地发现南极已被人捷足先登了。他们非常失望地踏上返回的路程,此间却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了。他们怎么会死呢?作者茨威格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说到这里,有的同学已经在迫不及待地在翻书找答案了。探险队能够排除重重困难登上南极,怎么就不能顺利返回呢?这段导语是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而设置的,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导语的设置,不能只是为了猎奇而设置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悬念,那样不仅对学生学习无益,还会弄巧成拙。所以,导语的设置既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又要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有效作用。

二、创设情境以激趣

教师可以用形象的语言创设美妙的情境,也可以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声音、图片与视频营造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用多媒体大屏幕向学生展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北方雪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北国雪景的壮丽与辽远。然后停止图画的播放,让学生闭上眼睛,凝神静思,教师播放诗词上阕的范读录音,让学生根据文字构筑的世界展开想象,对视频播放过的北国雪景进一步补充与深化,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领略诗词的意境。然后导入:同学们,这首诗词创作于1936年。当时,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壮丽的雪景,以饱醮情感的笔触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词,领略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壮丽风光,体味作者伟大的英雄胸怀。

三、讲述故事以激趣

初中学生爱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他们的童年几乎是伴着故事长大的。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富有故事情节的导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例如,《出师表》是一篇文言文,课文的篇幅较长,文中的人物关系比较复杂,提及的事件繁多,为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理清学生的思路,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然后导入:“同学们,刚才所讲的这个故事选自《三国演义》,今天,让我们学习《出师表》,更多的了解这位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人物:诸葛亮”,学生由草船借箭的故事,对诸葛亮这一人物产生兴趣,通过导语的引入,进而对诸葛亮的作品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学习欲望。

四、温故知新以激趣

所谓温故知新,就是引领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知识,与现在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对照或者类比,在“旧知”的基础上过渡到“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最后一次演讲》时,教师设置了这样一段导语:“我们曾经学过吴晗的杂文《谈骨气》,从文中我们领略了作者笔下的闻一多先生面对国民党的手枪而临危不惧的气概,从他的身上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他蔑视国民党的无耻行为,不惧特务暗杀,这种大无畏精神,鼓舞着中国人,而更集中体现他斗士风采的是他的《最后一次演讲》,这是一篇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的发言,更是闻一多先生决心与国民党特务做殊死搏斗的宣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位斗士的大义凛然与浩然正气吧!”

语文课堂教学激趣方法初探 篇10

然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 那就是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 部分学生甚至厌烦语文, 视上语文课为“受罪”、“煎熬”。为何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局面呢?很显然, 这跟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有关。研究表明, 获得良好成绩的学生中各种因素的比例是:好的学习习惯占33%, 兴趣占25%, 智力占15%, 家庭影响占5%, 其他占25%;学习失败的各种因素比例为:缺少努力占25%, 缺乏兴趣占35%, 个人问题占8%, 其他占32%。这些数据表明, 兴趣是成功的起点, 人如果对某一事物 (或某一方面) 有兴趣, 就会在这一事物 (或这一方面) 上下功夫, 对它就乐于观察, 乐于探索, 乐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教给他知识重要得多。为此, 我不断地进行尝试与探索,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强化学习动机, 让学生乐于学习。

众所周知, 良好的学习动机具有启动性、指向性、强化性的作用, 对学习有推动作用, 是学习的前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一旦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就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 甚至会厌倦学习。因此, 强化学习动机, 用动机唤起兴趣,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我的主要的做法是: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不断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意义的认识, 吸引他们去学习, 帮助他们获得学习成果, 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巩固、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 就能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由被迫学习变为自主学习, 从而养成乐于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够得到保证。

二.注重开端引趣, 让学生“心随我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的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 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 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因此,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 一节课的开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 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教师在正式上课前, 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学习《童趣》时,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天真烂漫的童年, 在那些难忘的美好时光里, 大家一定玩过很多有趣的游戏, 现在, 我找同学来给大家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 让大家来分享一下他童年的快乐……”几句“垫话”一下子就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了,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沈复的《童趣》上。看似简单的几句“垫话”, 其实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引到规定的情景中去。再如, 在引导“语文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时, 在成果展示课上, 教师先和学生主持声情并茂的朗读一首《蒹葭》, 把学生带入到美好的意境中去, 再加上教师的参与与导引, 就能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浓厚兴趣, 接下来的各个环节就进行得得心应手, 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开端引趣的形式很多, 但不管用什么样的形式, 都要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心随我动”。

三.适时以情激趣, 让学生亲师信道。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朱熹也说过:“教人不见意趣, 必不乐学。”由此可见, 教学中教师带着感情上课, 适时以情感染学生, 就能让课堂随时充满意趣, 就能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 就能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例如, 一次教学小说《范进中举》时, 讲到“胡屠夫凶神似地走到跟前, 一个嘴巴打将去”这段, 教师正在竭力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引领学生进入当时的情景,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时, 忽然瞥见一个学生情不自禁的挥手做了一个“打”的动作, 于是老师就请他当场“表演”, 同学们兴趣大增, 在大家的笑声中, 那个同学认真的表演起来。只见他“腆肚”、“挽袖”, 大大咧咧的一巴掌朝“范进”的脑门打去。此时,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观众”有的赞许, 有的举手纠正。大家发言后教师说:“只差那么一点就惟妙惟肖了。”教师也来了一个示范。有的同学看出老师的手还没有打出去, 是颤抖的, 这正应了“不想胡屠夫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 心里到底还是怕的, 那手早颤起来了”那句话。大家在欢悦的气氛中动眼、动脑、动口、动手, 对课文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有了深刻的理解, 这堂课上得有情有趣, 师生乐在其中。正是教师的“用情”, 才激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感受文本内容的欲望, 才产生了课堂上的“意趣”, 激起了学生“乐学”的兴趣,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相机求新诱导, 让学生情绪活跃。

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 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 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新意, 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 兴奋起来就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 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 就好像步入了百花盛开的花园, 到处能闻到芳香, 又好像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 充满醉意。例如, 在教学散文《春》时, 笔者就尝到了创新激趣的妙处。按照传统教法, 大都是要求学生能背诵全文, 然后教师抽查。可是笔者却没有要求背诵, 而是让学生自录一段配音朗读, 拿到班上搞录音朗读比赛。学生兴趣可高了, 录了一遍又一遍, 听了一遍又一遍, 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很自然就背了下来了。在求新的同时相机诱导也很重要,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这也就是说, 教师教书要有灵活性, 要有教育的机智。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情况上课经常会发生, 只有具备了教育机智, 教师才能灵活机动地、巧妙的处理好突发事件, 这样不但能避免尴尬, 而且还能起到让学生情绪活跃, 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笔者就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在讲“垂涎三尺”这个成语时, 忽然发现一个学生趴在桌子上睡觉, 嘴角流出涎水, 于是灵机一动, 对同学们说:“某某同学听得最好, 他在试验我讲的成语, 大家说说, 垂涎三尺真的能达到三尺吗?”然后叫起这个同学回答, 那个同学说, “不是, 那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笔者就表扬他说得很对, 动了脑筋。这样, 整个课堂学习秩序没有因为这件事受到影响, 反而大家的学习探究气氛更浓了。事实证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的变换形式, 推陈出新且相机诱导, 就能吸引学生, 帮助学生养成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的习惯, 就能不断地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逐步引导他们爱学、好学、乐学,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认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拓展学生的精神自由。作为充满灵性和人文性的语文课堂, 它所注重的是学生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 关注的是学生内在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和文化涵养的深浅。因此, 为了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 巧妙激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摘要:新课程理念认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拓展学生的精神自由。作为充满灵性和人文性的语文课堂, 它所注重的是学生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 关注的是学生内在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和文化涵养的深浅。因此, 为了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 巧妙激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激趣 篇11

摘 要: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容乐观的教学现状,现在越来越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课堂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了,为了弥补单一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缺憾,突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老师的主导性,真正把课堂主权还给学生,激趣法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以激趣为目的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应运而生。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于学习其意义是绝对不可低估的.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在有兴趣时会使血液循环亢奋起来,会把观察、记忆、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调动起来,呈现出积极的活跃状态。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不感兴趣的只能发挥20%左右。可见,最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莫过于激发学生对所学材料有浓厚兴趣。“激趣教法”就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意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变过去的教师主宰教材灌输知识为现在的教师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有趣的问题或采用激励的方法,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欢愉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兴趣如此重要,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近年来,笔者尝试在课堂上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力求让课堂轻松起来,活跃起来,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喜欢学语文。

一、习旧引新,激发“学”趣

根据语文教材富有连续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对前后知识性联系密切的课文,特别是同单元的课文,教师应注重挖掘课文间的内在联系,选用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如《白杨》一文在揭题前,先提问复习已学过的《青松》这首借物喻人的诗歌,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诗歌表面是描写青松具有抗争恶劣环境,顽强旺盛的生命力,而实际是借青松来歌颂不怕困难险阻的中国人民,再顺当地点明又要新学借物喻人的散文《白杨》。通过具体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初中语文论文,引导学生认识白杨与青松的共性和都可借物喻人的特征。如此导题,既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又激发学生学习新课兴趣,便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掌握新课的内容。

二、课堂的主旋律,要引人入胜

1.一线串珠,倒析因果。对《荔枝蜜》语文教书时,提出开头“我一向不大喜欢蜜蜂”和结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前后岂不是矛盾的吗?我为什么会变成一只小蜜蜂呢?这篇课文的最后结果当作问题的开头提出,分析因果,让学生深入探微,更好的感知课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学生理清线索,就会感受到一线串珠的妙处。

2.巧用插图,奇思妙想。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先让学生认真朗读,品味诗的意境和韵味,再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希望超脱现实、去憧憬美好的生活的愿望,让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沿着诗句徐徐展开,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自由的发挥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扩大时空范围,拓宽思路,开掘深度,学生在创造性的想象中闪现出智慧的光芒。

3.辩论观点,抛砖引玉。许多课文都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并且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文的特点,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后,展开辩论。在讲授《杨修之死》时,关于杨修之死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杨修恃才放广,终于招致杀身之祸;第二种是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将杨修处死,以消除隐患。学生对这两种观点互相辩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引出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及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来分析杨修之死的前因后果。借此调动学生对名著《三国演义》、《三国志》的兴趣,丰富了同学们的文学常识和历史知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 课堂竞赛,丰富多彩。上好语文活动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积极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为活跃课堂氛圍,以力求创新的教学目标为基点,努力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开展竞赛活动。如举办全班写字比赛,看谁写得好;查字典比赛,看谁查得快;举办词语(包括同义词、反义词、格言、谚语、歇后语等)比赛,看谁积累的多;开展古诗词鉴赏、讲故事或典故、介绍报刊时文或现代新闻、讨论社会热点问题、评析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场景等竞赛,看谁说得好。学生从这里得到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但正是这些感性的事实,让学生更易于接受融会其中的道德和观念,从中学会读书做人的道理。

5.巧变结局,另辟蹊径。在讲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结局时,我打破常规,变换角度,设想此时卖牡蛎的不是于勒,真正的于勒也在这只船上初中语文论文,安排菲利普夫妇与发财后的于勒在船上相见时的情景会怎样?为此布置学生写一篇短文,对菲利普夫妇见到发财后的于勒进行神态、言行的描述。这种打破常规,比较容易引发超常逆向思维的效应,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直观激趣

多媒体进课堂,已是当前教学活动的一项很重要的形式。它以有趣的音乐、图像、颜色、画面、动作等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把幻灯片、录像片、教学光盘等教学手段穿插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兴趣浓厚。如《苏州园林》一课介绍了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去过苏州园林。在学习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像(课件),再闭上眼睛,想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以及局部的特点,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介绍,最后说出各自的收获。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去学习,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出浓郁的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情绪,积极主动地跟随老师进行课堂活动,求知欲会更强,效果会更好。

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 篇12

众所周知,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 知识的传授, 师生情感的交流, 主要靠语言来进行。因此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有必要根据课文内容, 恰当地引用富有哲理的名言, 使之既脍炙人口又发人深省,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例如在讲授鲁迅的《故乡》一文时, 对于杨二嫂的贪婪、刻薄, 我引用了莎士比亚诅咒金钱的名言:“金子, 黄黄的, 发光的, 宝贵的金子, 只这一点点儿, 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 丑的变成美的, 错的变成对的, 卑贱的变成尊贵的, 老人变成少年, 懦夫变成勇士。”不仅拓展了课文内容, 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 也是对当今社会出现的拜金主义思想的抨击,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学习中受到教育。

二、设疑引趣

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 使思维不断深入。在讲授《七根火柴》一文时, 可开篇设疑: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中, 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为什么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又写了一名无名战士?为什么不写部队首长和红军领导人?那样不是更感人吗?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这样, 于无疑处设疑, 相机而问,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竞相发言,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三、直观生趣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 形象感知比文字更具直接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从学生实际心理出发, 结合课文内容, 力求采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图画、影视等多媒体教学, 创设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对象, 给学生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 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如教学《狼》一文, 可以出示“晚归”、“遇狼”、“喂狼”、“劈狼”等幻灯片。教学《孔乙己》时, 可以放映教学片《孔乙己》, 利用形象直观的展示拉近课文时代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使文字描述和形象展示融为一体, 入耳入目入心。

四、想象致趣

上一篇:护理实训基地下一篇:分层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