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激趣

2024-05-24

探究激趣(精选12篇)

探究激趣 篇1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让学生对每节课学习的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学习兴趣,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主要靠兴趣支持。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兴趣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需要注意的问题。而激发学习兴趣,是讲究策略的,在数学教学中尤其要讲究策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巧设情景生趣

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他们好动、好乐,已经习惯了在娱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因此,教师不妨设计教学场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当学生面对很多作业、习题卷子时,是会产生厌烦心理的,由此可见,场景设置至关重要。最简单的场景设置,就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所讲内容以课件的形式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多媒体课件可以有动画效果和音乐效果,与干枯、单纯的课本讲解相比,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轻松的动画和音乐很容易勾起学生们对课程的兴趣,同样也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学习“圆柱与圆锥”时,为了让学生尽快熟悉这些物体的形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多种不同的圆柱与圆锥体事物,并尽量从生活中取材。圆柱体,如八宝粥盒子、水杯、薯片罐子。圆锥体,如冬天戴的帽子、子弹头、堆积的沙丘等。这些画面,可以从主观上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们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置故事场景或游戏场景,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生们记住1-9的形状时,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事物,如:1像铅笔,2像鸭子,3像耳朵,4像彩旗,5像钩子,6像哨子,7像锄头,8像花生,9像蝌蚪等,以一定的感情色彩融入课堂教学中,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动手操作生趣

在教育改革中,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部分,这一点是教师们已经达成的共识。让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学习,通过实际操作形成感知,并在操作中理解教材内容、掌握知识点,是符合新课标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要求的。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图形的密铺”时,在详细阐述了“密铺”的含义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引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分别剪出若干个大小、形状相同,颜色却不同的三角形、正方形等,按照密铺的方式自己设计图形。然后,再剪出若干个大小、形状相同,颜色却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让学生们同样按照密铺的方式进行设计。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就可以掌握有关密铺的知识,这比教师单纯讲解什么叫密铺、怎样进行密铺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同理,在讲解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也可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将两侧的小三角剪下拼接成一个长方形,这样,学生们在已经知道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就很容易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公式、会运用公式,但学生并不真正理解,而动手操作则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意义所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纠错改正生趣

数学的学习并不能一帆风顺,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现象,而且纠错也是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对纠错难免会有不积极的态度,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时机,营造轻松的氛围进行纠错,让学生理解教师对于他们的错误并不是责怪和不满,而是关心和呵护。纠错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学生纠错,另一种是教师纠错。学生纠错,通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师生间进行互动,学生之间也可以交流看法,在合作讨论中完成纠错。教师纠错,是指教师将错误原因归咎于自己的责任,让学生不能因为不会做题或做错题而产生自责、内疚情绪。特别是当很多学生都在某一道题或某一个知识点犯错时,这种教师纠错的方法更会起到格外突出的效果,会使学生们很快走出尴尬局面而迎来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例如,在一次考试中,全班有近一半的学生被一道面积计算的题目难住了,没有解出来。教师在总结考试时,可以说是由于自己的讲解失误造成了这道题难倒一大片的状况,然后再针对面积计算这部分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的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现象,不能让学生因为错误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想方设法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为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讲求策略和技巧,既不能只用一种方法,也不能随意混搭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突破性的改革,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观念的更新。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摘要: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巧设情景生趣、动手操作生趣、纠错改正生趣三方面入手,对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行研究,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发,兴趣,情景,操作,纠错

参考文献

[1]朱纯祥.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略谈[J].数理化学习,2014(12).

[2]吴德贵.与时俱进——对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路的思考[J].教师,2014(16).

探究激趣 篇2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反思,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在于给学生布置任务时未能调动学生读书的激情,没有创设让学生有想读书的欲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是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况且,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极为短暂而有限。如果学生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的话,他是不可能主动地参与的。即使在形式上表现出在做这件事,那也是为完成老师的任务而迫不得已。由此看来,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很有研究价值。

一、调动学生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努力激活课堂,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学新课标第二册第十六课《要下雨了》,我有意选择一个要下雨的日子学习。课上,我叫所有孩子走出教室仰望天空,对他们说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天空,并把你们看到的记在心里,等会儿告诉大家,我要看看谁观察得最细心。哪怕是在室外,没有胡闹的声音,个个仰起可爱的小脸。我心里也有几分快乐。走进教室很快就安静下来了。孩子们,刚才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呀?小手如雨后般春笋。刘妞说老师,我刚才看到燕子都差点儿挨着我的头了,我以前很少看到燕子飞这么低的。你有一大发现,真不错。我表扬道。老师,我刚才还看到了生物园池子里的鱼啦!还好像在吐泡泡呢?陈楠说:老师,我看到天黑沉沉的,是不是要下雨了啊?我微笑着答道:孩子,那是要下雨了。他疑惑地坐下了。我赶紧抓住时机板书课题《要下雨了》。指导学生读课题,然后说:孩子们,请你们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和我们刚才看到的情景一样?此时,学生读书的热情高涨,都想在文中去找到自己看到的情景。看到学生认真读书的样子,让我感到特别愉快。

二、因趣利导,激发学习热情。

热情与兴趣都是学习积极性的心理成分。每个人都是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表现出热情,有了热情就会完成得很出色。小学生都具有好动的天性、爱玩、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些潜在的兴趣倾向。在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导,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积极把学生潜在的兴趣转化为现实性。我在教学新课标第二册《松鼠和松果》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讲故事----读故事----演故事----谈故事(谈体会)。你喜欢文中的小松鼠吗?为什么?请说说你的想法。这样,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信息激情并主动参与其中,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激发想象力,培养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多方推测、假想、寻求新设想的思维方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在了解了《乌鸦喝水》的课文内容后,我这样对孩子们说: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你们一定还能帮乌鸦找到更多更好的办法喝到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热烈的讨论着。有的说:可以找一根吸管像我们喝娃哈哈那样,就能喝到水了。有的说:乌鸦可以把翅膀当作手使用,将瓶子抱起来喝。有的说:乌鸦可以把旁边那些草摘一片下来,制作成一把小勺子的模样使用。还有的说:找块大一点的石头将瓶子砸烂,反正乌鸦又喝不了好多水呀,流出来赶紧喝点也就够了。听着孩子们的想象,我格外开心。

四、设计开篇谈话,诱发阅读兴趣

语言对人的心理具有暗示作用,会使人激起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具有极强的受暗示性,能够无意识地接受老师的启发、诱导。所以,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教师需设计优美精彩而又具有启发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土,有星罗棋布的岛屿湖泊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南方,因山清水秀而闻名于世的地方,这就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今天我们学习的《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将会把大家带到驰名天下的桂林,我们就一起去领略桂林山水那秀丽多姿的风景吧。几句意境开阔的导语,形象鲜明的把桂林山水推到学生面前,真恨不得马上飞到桂林去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样,学生在感受、玩味美的语言的同时,必定直觉地感知教师的谈话动机,激起情感共鸣,形成阅读兴趣。

五、挖掘教材,提供榜样,激发阅读兴趣

激趣启发 互动探究 提升应用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逻辑推演的要求降低了,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的要求却提高了。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问题方法的培养,还应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析问题的过程。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应该更加注重知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让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一、激趣启发,做好铺垫,引出问题

1.激趣启发,做好铺垫

课堂教学中激趣启发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融入相关知识的学习,更是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好学习知识的准备。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当学生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设计一定的情境,设置一定的张力,这样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数学问题,为以后的有效教学埋下基石,作好铺垫。

如,在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相关知识时,可以设置一些游戏情境,让学生先学习以前10以内的加减法,为学习新知准备。

例如,让学生同桌间做10的拍手游戏。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你拍2,我拍8,我们大家是一家;你拍3,我拍7,我们永远在一起;你拍4,我拍6,说话老实不吹牛;你拍5,我拍5,两数凑十不马虎。

这样的游戏既让学生温习了前面的学习内容,又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做好了准备。

2.设置情境,引出问题

小学生经常玩分东西的游戏,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引入问题。课件出示:小明有15个苹果,分给好朋友小胡8个,自己还有几个?

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分苹果的方法,并把方法想好以后可以先说给同学听,让别人判断一下你的方法有没有道理,然后再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二、分组交流,互动探究

1.分组探究,教师引导

在教师引入问题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学生依据各自拥有的知识经验可能想出各种方法。并且相互交流,相互可以学习探究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上述分苹果的例子,教师可以问学生有什么方法。

生:用火柴棒摆一摆。

师:可以。但是你要用多少根火柴棒来摆呢?

生1:用15根火柴棒来摆。

生2:我们可以看看课本上。

师:你很会利用手中的课本来学习。

生:我们可以和同学们讨论讨论,还可以问问老师。

师:真棒!

生:我们还可以列出算式算一算。

师:好办法!谁能列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

生:15-8=?

这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寻找更多的方法,相互交流,不要急于确定答案。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探究时间,并及时巡视,注意发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能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让学生说说自己解答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学习知识的手段多种多样,可以培养学生用不同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如何得出结论,教师一定不要强求,只要学生的方法符合要求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我完成。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探究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中去,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在师生的交流中,教师只做适时的点拨和引导,给了学生比较自主的空间,并使学生对每种方法的认识更深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了自己的发挥余地,改变了以往被动学习的状况,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与同学交流,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从而增加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三、举一反三,提升应用

数学知识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生活实例有很多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同样学习到的知识也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现代教育观表明:“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更是为了提升应用,增加能力。为此,教师应该经常让学生学习知识后,联系生活,学习如何运用到实际中,哪怕是培养一种学以致用的意识。

华罗庚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开发学生强烈的发现意识、研究意识、探索意识,从而让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攀峰.教学活动的本质: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

[2]赖文学.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3]马小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宏观走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1(04).

[4]王睿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2(28).

[5]剧蕊.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探微[J].学周刊,2012(36).

激趣诱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篇4

一、恰当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每节课的课堂开头设计合理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那就意味着这节课的成功。每堂课的开头的任务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及心理准备,使他们思有方向,求有目标,就必须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乐激趣,以趣激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建构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

1. 实验探索开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定律、规律等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物理理论的推出必须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有的课堂开头做演示实验,利用其直观性,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引入“好奇、”“求知”的境地,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自觉性。

例如学习《简单的磁现象》一课,我演示“能在竖直纸板上飞的鸟”。具体做法是:用纸片剪一小鸟(可预先涂上颜色),用透明胶布将一小铁片“绑”在小鸟未涂颜色的一面,小鸟就做好了。然后用小磁铁在硬纸板的另一面可使小鸟在竖直纸板上“飞来飞去”,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为讲“什么是磁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习题引路开头。

学生做练习题,不但能巩固学过的知识,而且能打开思路,深刻分析问题的内容,通过习题引路能为学习新知识扫除一定障碍。例如:学习液体压强时,我让学生计算:在一个轻质的底面积为1平方米的圆柱形容器中装入2米深的水,求水对桌面的压强?通过计算既巩固了压强的计算,又为液体压强的计算打开了思路。

3. 小故事激发开头。

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科趣味性极强的特点,适当地引入一些小故事,以导入新课,使学生兴致盎然、积极思维,激发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浮力》一课课堂开头可以用3分钟时间讲阿基米德与皇冠的故事。

4. 常见事例开头。

知识来源于生活,利用日常生活经常遇到的事例引入新课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摩擦力》一课,我先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我们的鞋底、轮胎上为什么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这些花纹是为了好看吗?

(2)我们家中的缝纫机为什么要经常加一些油?

(3)在搬动一些笨重的货物时,我们常在其底下垫上一些圆铁棒再推它,为什么不直接推动呢?

这些常见事例为后面讲“有益摩擦,有害摩擦”“哪个要增大、哪个要减小”奠定了好的讲述基础。

5. 复习引导开头。

温故而知新,好的复习对新课的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复习旧知识,再提出新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新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能用已知的钥匙打开未知的锁。

6. 读书法开头。

教育学生重视课本,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养成看书本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主要措施,也是自学的基本功。

二、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克服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物理的影响。

教师应是学生知识上的长者,学生生活中的朋友。教师与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克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影响。课堂上教师的话语亲切、幽默,笑容慈祥,课堂气氛和谐,学生自然会爱上物理这门学科。当然这种爱并不是袒护学生的缺点,而是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优生不宠不骄,更加严格要求,对学困生不歧视,而是给予更多的关心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赶上。

三、应用恰当、形象的比喻,增加物理知识的趣味性。

许多物理概念、规律抽象、枯燥。如应用恰当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枯燥无味的物理理论变得有趣,易懂。例如:用水流、水压类比电流、电压,用道路的长短宽窄、平坦泥泞、行人受阻的大小比喻导体的电阻取决于它的长短、横截面积和材料,等等。

四、组织学习小组,采用竞赛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互相帮助的目的。

把每个班学生按学习程度和座位分成若干小组根据教材的需要编排难易适度的问答题,分必答题、抢答题、讨论回答题、补充回答题等形式,按组计分,定期公布,对优胜组提出表扬或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小组之间相互帮助协作,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利用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能力。

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应力求到达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要巧妙地采用各种手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良好的心态去学习新知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1. 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利用布置预习和检查预习的机会,教会学生怎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会从课文内容中找出不懂的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例如:《惯性惯性现象》一节的教学,我引导学生列出如下预习提纲:(1)什么叫惯性?(2)静止的物体是否有惯性?(3)惯性与哪些因素有关?(4)同一物体是静止时惯性大还是运动时惯性大? (5) 惯性和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要求学生根据以上提纲去思考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

2. 加强对学生课堂听课的指导。

听课是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预习、学习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进行听课。先听懂后笔记、先理解后记忆,获取本节重点知识,解决疑难模糊问题。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加强对学生实验的指导。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定律、规律等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因此,重视观察和实验是学好物理的主要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从而达到建构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的目的。

4. 加强对学生课外复习指导。

复习是使学生深化概念,巩固已学的知识,贯通规律,防止遗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继续向学生输送新信息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进一步加深理解,熟练运用。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复习,把前后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通过复习应使学生明确:了解什么?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会什么?使知识系统化,达到“温故而知新”,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5. 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指导。

作业、练习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也是检查和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业时,绝不能单纯追求练习的数量,应根据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如:不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忽视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等等),在分析问题的方法上给予指导,纠正其错误认识,在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深刻认识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把物理问题数学模式化,以提高独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使学生做到分析问题时有理有据,解决问题时透彻明晰,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激趣诱导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较高的教学艺术,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实践中学到知识,建构知识网络和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教学理论探索, 2001, (1) .

激趣 激活 激励 激发 篇5

——乡镇中学化学“有效教学”浅探

屯昌县枫木中学 吕东斌

内容梗概:农村乡镇中学化学教学如何达到有效和效益?本文试从“ 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和学法指导”三个方面探索化学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途径,努力达到化学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和最大效益。

关键词: 兴趣 情境 学法 有效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是一重要途径。近十年的化学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乡镇中学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教学”途径。

一、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更有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九年级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过程。⑴ 巧设实验,引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激烈奇幻、生动鲜明的化学反应现象很容易吸引住学生。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空杯生烟”、“水中着火”等有趣的实验都直接反映出物质的性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讲“CO2能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时,我先用石蕊溶液染成几朵紫色干燥纸花,分别演示四个实验:①在干燥纸花上喷稀盐酸,②在干燥纸花上喷水,③把干燥的纸花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④把已湿润的纸花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开始时,学生都静静地观察实验操作,当大家发现有不同现象时,大家都很奇怪,议论纷纷。有的问:“为什么干燥纸花在遇到稀盐酸会变红而遇到水不变色?”有的问:“为什么干燥纸花遇到CO2气体不变色而湿润的纸花会变红?”„„面对一连串的为什么,学生们积极思考,激烈争辩,充分引发了学生的兴趣。⑵ 启发思维,强化学习兴趣。

巧设实验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何使学生的兴趣保持并发展下去呢?这就要求教师用艺术化的语言启发学生思维,这样才能强化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缓慢氧化不同于燃烧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生活实际:菜刀过一段时间不用,会慢慢生锈,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抹了油的菜刀不容易生锈?菜刀在干燥的空气中还是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

教师艺术化的语言能使深奥的知识浅显,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强化。⑶与生活联系,发展学习兴趣。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有许多环境事件都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并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污染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课题时,我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自来水厂,让学生了解自来水厂的整个生产流程的同时注意水资源的保护,学生就发现了农场有个大型养猪场的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道中,许多生活垃圾任意倒入河道中。今年来我镇附近的几条河流污染越来越严重,我组织让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参加县里以“爱护母亲河”为主题的论文比赛。学生从中得到的震撼与教育非常深刻,自发成立了“保护母亲河”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小组,定期到河边去清理垃圾,搞宣传活动,唤起人们保护水资源意识。通过上述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创设优化情境,提高教学效益。

布鲁姆认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材料。”。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凝集力和感染力,不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能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⑴ 形象思维创设情景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我根据其教学内容,通过语言、实验、实物、图片、多媒体和社会活动等教学手段与方法,巧妙创设各种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苦学为乐学。在化学新教材的讲授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讨论”“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环节,创设各种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一种不平衡,迫使学生探究问题,引起学生迫切学习的欲望;同时放手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活跃了;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并且在轻松愉快的参与中,学生能发现知识、主 2 动探求新知识、掌握新知识,达到传统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酸碱指示剂与碱的反应时,我穿插这样一个化学小魔术:首先在一张白纸上用石灰水画上几朵花,表演时,让学生观察晾干的白纸,看不出纸上有花,然后用毛笔醮取酚酞,轻轻涂在白纸上时,几朵鲜艳的大红花呈现出来。一条简单的性质——酚酞遇石灰水(是一种碱)变红色,致使学生兴奋不已,惊叹化学的奇妙。⑵ 精心设疑,优化情景。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可激疑启思,活跃思维,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上“分子”一节内容时,教师把空气清香剂放在讲台上,然后问学生:“你们闻到什么气味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那么为什么会闻到香味呢?是香水分子“长脚”跑进你们的鼻子里去了?学生们都产生了疑问,同时也积极思维去解决这疑问。在这样的情景中,教师因势利导,引出“分子”的概念以及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度量都非常小,肉眼看不见的。接着拿出凤油精,让学生涂在手背上再闻气味。空气清香剂与凤油精的气味不同,又揭示了分子的另一特点。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这样在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

⑶ 以“故事”入景。

例如在讲《燃烧》一节时,我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位考古专家在深山中发现了一座古墓,通过考证他确认里面埋葬着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富可敌国的王侯,那位考古专家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推开坟墓的门时,眼前的景象却吓得他魂飞魄散:在棺木的上方很多熄灭的吊灯中竟然有一盏还燃烧着。这位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从来没有见过能燃烧1000多年的灯,惊骇之余转身便逃,再也不敢回到墓中。仅仅几天之后,另外几位考古学家得知消息,赶到这里,却没发现那盏燃烧的灯,他们顺利地取出了文物。为什么呢?学生带着迷惑开始本节课学习,燃烧的条件讨论完后,谜底也就解开了。原来,那盏看似一直燃烧的灯的燃料里含有磷。墓穴被封闭后,耗尽了氧气的灯全部熄灭。墓门打开,新鲜的空气涌入,那盏着火点很低的磷灯开始自燃。

三、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益。

孔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改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会学”。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终身受益,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

学法,且“会学”。所以,指导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益,才是整个教学的精髓。⑴指导学生抓住本质学会观察。

学生对化学实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怎么观察。实验前,我们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颜色、仪器的形状和连接。我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力争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时还要善于带着问题去观察,抓重点,抓本质,对一些异常现象也不放过。例如,做镁带的燃烧实验,学生把实验现象简单描述为“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强光”,其实伴随镁带的燃烧,还向上升起了一镂白烟,更重要的现象是燃烧前物质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有弹性,而燃烧后物质是白色,无光泽,松脆粉米状固体。这一现象说明反应变化后,生成了新的物质,这正是此实验的本质。我抓住此实验的本质,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会观察。⑵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思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认知过程中,思考是学生理解信息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思考必须做到:一是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质疑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勇于发问,敢于求异;二是培养学生掩卷而思,富于联想的习惯;三是要学生形成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思维习惯。⑶指导学生学会总结。

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是对知识升华,而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熟练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小结,使之公式化、规律化、结构化,是学习化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如学习了物理性质后,我们指导学生总结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从色(颜色)、密(密度)、溶(溶解度)、点(熔沸点)、味(气味)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出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⑷指导学生学会探究。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可以在预习导引中,教师提出教学实验的若干问题,交给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阅资料,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从中先出 4 具有代表性的方案,集中在课堂上由设计学生进行演示、交流,介绍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如: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探究。难道只能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系统地进行探究的第一个实验。学生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实验方案,当然基本上都是从资料上找的,但我们要求他们讲出自己所选装置的优点和不足。并按探究的步骤尝试写探究报告。⑸、指导学生有效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有效合作交流。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提供学生从事化学活动的的机会,要留给他们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智力与能力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表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也应尊重这些差异,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愉悦,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化学思想方法,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教学中具有一定探索意义的问题或开放性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使他们合作中相互帮助,在交流中共同提高,逐步形成合作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促进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学法指导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愿有效教学在化学课堂优化教学中绽放出炫彩。

参考文献:

[1]张璐 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语文教学激趣方法探究 篇6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二、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媒体激趣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是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试想,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会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记》时,如画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的投影片、小石潭的方位、概、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果用电视录象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更有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五、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六、设疑激趣

情境激趣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数学 篇7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初中学生教学的基础, 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 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化”情境, 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 体验和理解数学.

案例1教授“平行”这节课的教学片段

师:引导学生观察操场边的电线, 让学生知道, 如果空中的火线和地线相接的话就要短路了, 那么空中的两根电线这么长它们为什么没有相交呢?

生: (学生这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也对“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问题有了直观的印象.) 大家知道因为这两根电线是平行的.

师:再问“那么你们想知道什么是平行吗?”要求学生尽量把观察到的“平行”印象用图画画下来.

生:边画边思考、讨论会发现很多的平行问题如:操场直线跑道上的跑道线之间是平行的;两棵树之间也是平行的;两根双杠也是平行的, 等等.

师:再引导学生去归纳什么是“平行”?

生:熟练地归纳“平行”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师:再让学生想想看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平行的例子

生:举例说:火车的两根铁轨;滑雪运动时, 两根雪橇要保持平行;商场自动扶梯的两根扶手, 等等.

实践证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 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上述教学片段中, 以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生活问题, 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心理意向, 学生会想到很多这种平行的问题, 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创设联想情境, 焕发学生探索新知.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借助联想培养起来的, 联想是由某种概念引起其他相关概念的心理过程, 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实质就是根据一定的意识导向对表象进行再现、加工, 改造和组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经常创造联想情境, 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多种联想, 使学生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案例2在教授“相似三角形”时, 可以这样设计:先展示两幅形状相同, 大小不等的学校平面示意图 (比例尺为1∶2) 提问学生:它们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图上标出A, B, C三点 (A点表示教学楼, B点表示学生宿舍, C点表示食堂) , 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再引导学生联想, 对应的角与边有什么关系.这样很自然地得出对应角相等, 对应边成比例 (比为1∶2) 的关系, 从而揭示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这样, 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知识点和经验, 与已掌握的结论和方法联系起来, 由“此”想到“彼”的一种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这样解决问题, 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研究表明, 联想能力的提高是改善学生思维品质的可靠保证, 从一定意义上讲,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一方面, 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知识及解题方法进行联想, 去探索新问题的解题途径亲自体验, 形成一种思想上的飞跃, 以建构自己的知识网, 这样才能举一反三, 产生联想.另一方面, 在平时教学中应讲究一个“度”不能拘泥于简单的“做”, 在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及运用的基础上, 进行联想思考和反省的活动.鼓励学生展开合理、恰当、有效的联想.

三、创设合作情境, 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合作学习, 是教授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 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它主要在于分工合作, 协同作战, 用团队精神面对困难, 用群体力量战胜困难, 在合作学习中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 让学生体会合作的作用,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直观感知、操作中,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 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主体性、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案例3教授“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课

师:提出三个问题给予导读导议: (1) 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中位线有多少条?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何区别? (2) 何谓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 (3) 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生:对前两个问题能轻松地理解掌握, 但对问题 (3) 的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 存在疑惑.

师:待学生对问题 (3) 提出疑惑时, 不急于向学生讲解, 给予点拨, 让全班学生再思再议, 发挥集体智慧, 合作分析解决.

生1:提出:“这一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 又新又陌生, 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2:提出:“对这个定理的证明, 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证明, 课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证明?”

师:针对生1提出问题后, 启发学生议论认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2的结论.

生:议论认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的结论.也隐含着三角形中位线, 解决了课本中为什么要“过D作DE′∥BC, 交AC于E′”的问题, 形成共识:DE′与DE重合, 因此DE∥BC, 从而对课本的证明思路和方法理解畅通.

师:小结强调要领会“重合——同一”这种证明方法, 指出它在今后学习应用中, 还将出现.

生:明白了课本中为什么采用这种证明方法的原因.

师:对生2提出的意见组织引领全班学生合作探索.

生: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添加不同的辅助线, 运用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得出这一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

创设合作情境, 将学习个体整合成学习共同体,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共同感受学习的过程, 共同体会成功的愉悦.使学生深化认识,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 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总之, 情境是一种信息载体, 其方法很多, 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 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以激发学生好奇心,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 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把情境激趣视作学生学习的“启发剂”, 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建英.分组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学数学教育, 2002年第7-8期.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

创设情境激趣实践探究增智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设情境,趣味教学,实践探究,提高素养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主要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技能培养、观念碰撞、观点互换等活动. 古往今来, 许多名师和学者都十分重视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注重课堂丰富教学情感因素的运用.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教师展示自身主导特性、培养学生主体特性的重要“载体”和有效“舞台”. 但许多教师片面的认为,由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严密性和逻辑性等特点, 这就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严肃的,采用的教学手段容易单一化,其教学内容也相对是枯燥乏味的. 然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情感,进行探究活动的有效载体,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趣味横生”、“精彩无限”的. 因此,应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声情并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科学设计数学练习,训练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趣味无穷,充满活力与生机. 现就如何构建趣味飞扬的数学课堂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展示课堂生活应用之“美”

实用主义学者认为,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知自然、改造世界、适应社会. 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具有浓厚生活特性的基础知识学科,在生产、生活、工作、 学习等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意义. 同时, 数学学科生活应用案例对培养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情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具有浓厚生活趣味特性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通过对新课改下的数学教材整体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现实生活案例在教材内容中设置和渗透较为广泛和深刻,学生能够通过对身边熟悉的事例和问题感知产生认同感,保持主动积极的学习情感. 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设置出“飞机、红双喜、蝴蝶等剪纸”现实生活案例等,展示出数学课堂强烈的生活实用特性,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生活趣味性和实际应用性, 在真实典型的生活案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设置趣味性教学案例,展示课堂生动趣味之“美”

趣味性教学案例能够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知情感,激发学生内在能动学习潜能. 数学学科知识内容, 表面看似非常严谨、 生硬和呆板,其实质蕴含了丰富生动的趣味因素,它将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内容通过生动、趣味的教学内容进行展示,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数学学科知识内容的生动趣味性. 例如, 在趣味数学练习中有这么一道题:“小明和小华每人各有一包糖,但是不知道小明和小华的包里到底有几块. 但是, 只知道如果小明给小华8块后,小华又给小明14块后,这时两人包里的糖的块数正好同样多. 请同学们算一算小明和小华原来谁的糖多? 多几块? ”有趣的数学试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通过小组讨论我们可以算出小华糖多;14 - 8 = 6块, 因为多给了6块两人糖的块数正好同样多,所以原来小华比小明多12块. 这样的趣味试题既展示了数学课堂的生动趣味性, 又很好的解决了生活中的小问题,学生在趣味横溢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其学习欲望自然而然得到增强和提升,为学生更深入、 更深刻的学习实践,创设了愉悦的教学氛围.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展示课堂时代发展之“美”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 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入活力, 带来了生机. 借助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整体与部分之间进行转化, 使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事实的联系,教学规律的揭示形象而清晰地呈现出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教学内容;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作用. 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教学环节, 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把教材中的图形图像动态化,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直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例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画面:大街路面上的人行横道、铁栅栏上一根根竖直的铁框、广场上彩旗的旗杆,等等. 学生看到平时我们熟知的场景画面积极性高涨,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很轻松自然的就掌握了垂直与平行的学习内容.

四、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展示课堂探究实践之“美”

实践探究能力是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只有在数学实践探究活动中才能不断积累和提升. 因此, 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尽可能的多搭建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平台,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探究,在实践探究活动中提高技能, 感受数学探究的乐趣. 例如, 让学生画120°角的时候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求异创新. 通过小组合作 , 式样探究, 一般会采用以下的几种办法来画. 一是借助量角器与直尺, 直接画出120°角. 二是有的学生用两个三角尺的60°角拼在一起画出120°角. 三是有的学生用90°的直角与一个30°角拼在一起画出120°角. 四是有的学生只用一个60° 的三角尺就能直接画出120°角.

探究激趣英语阅读课堂的策略 篇9

一、艺术课堂导入, 激发阅读兴趣

讲台如舞台, 教师如导演, 一堂课的开始就如一幕剧的序曲一样, 好的导入能有效地吸引更多的观众。因此, 我们在授课时要力争采取艺术导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

例如, 在教学仁爱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1Top-ic 3Section C有关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Homeless-ness的阅读课时, 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首英语歌曲“The homeless people”, 同时随着音乐播放一些无家可归的人的图片及视频短片, 让学生在旋律中去感受无家可归的人的无奈及悲惨生活。随后提出一些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ong?What’s the song about?What kind of people are in the pictures?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Have you ever seen homeless people?Where have you seen them?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 暂入佳境之时, 我顺势问:“Why cause some people to become home-less?What are the effects of homelessness?”并让学生自由讨论, 说出他们的观点, 然后屏幕上出现一行美术字, Are the writer’s thoughts the same as yours?学生自然而然就进入课文阅读找寻答案了。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好奇心, 大大发挥了学生的阅读主观能动性。

二、巧降难度, 减少障碍, 让学生兴趣盎然

初中英语阅读材料中, 有的篇幅较长、生词较多, 容易让学生有畏难情绪。这时候, 我们就得挖掘自身的艺术细胞, 采用一系列学生感兴趣又易于接受的方式, 如借助图片、简笔画、声音或视频短片等来扫除生词障碍, 使抽象的英语阅读变得生动, 从而降低篇章阅读的难度, 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 增强学生阅读并完成问题的信心。

例如, 在教学仁爱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2Topic 2Section C这篇阅读课时, 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并问学生:“What’s this?What are the trees’functions?”让学生一个一个地说出树的用处并导出 “Trees can breathe in Carbon dioxide (CO2) and breathe out oxygen (O2) .”同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树吸入二氧化碳及呼出氧气的画面, 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介绍一下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害处如温室效应 (greenhouse effect) 、海平面上升 (the sea level rise) 等, 接着说, “We all know that oxygen is very important to us, and there is a special kind of oxygen around the earth.It’s very important to the earth.It protect our earth.What is it?”学生马上就想到了臭氧层 (ozone lay-er) , 让学生介绍一下臭氧层的作用及臭氧层被破坏后的不好之处。同时在黑板上的简笔画上继续描绘出臭氧层是怎样被破坏的, 紫外线是怎样穿过臭氧层到达地球的。这时, 黑板上就出现了一幅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画面, 而文章中的生词、较难的文段都浓缩在这一幅图画里, 让人一目了然, 阅读也就顺利开展下去了。

三、启动小组自助, 调动积极性,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阅读课中, 我们要想办法引入小组竞争机制,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阅读竞赛。建立“学生出题, 学生做题”的互动教学程序, 让学生充分享有“自助提出问题”的权利和机会,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在教学仁爱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1Topic 1Sec-tion C Changes in Beijing这篇课文时,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而不失兴趣进一步阅读, 我把学生分成6组, 每组5到6名学生, 让他们以组为单位细读课文, 并要求每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各设计5个问题, 在各小组完成设计的问题之后, 组员自当教师, 有权选择其他任何一组回答问题并有权给回答对的组加分, 最后教师总结, 实施“问题设计最佳组加2分, 回答问题最棒组加2分, 小组合作最优组加2分”等激励措施。这样, 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能认真阅读、讨论并发挥各自的创造力, 设计合理的问题, 真正发挥了小组自助合作学习的精神,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阅读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用心设计读后活动, 让学生“回味无穷”, “意犹未尽”

很多教师在学生完成基本的阅读任务之后, 马上就转入重点句型、重点语法分析, 而忽视了阅读过后的speaking部分, 让学生觉得阅读戛然而止、索然无味。所以我们要重视读后阶段的设计, 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交际活动如涉及课文内容的记者采访、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进行表演来激活学生的学习细胞,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阅读效率。

在阅读完仁爱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1Topic 3Sec-tion D Project Hope这篇课文之后, 我把全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 每个小组设计两名“希望工程工作人员”, 其他组员是“记者”, 以小组为单位召开希望工程工作记者招待会, “记者”向“希望工程工作人员”提问一些有关希望工程的问题, 如 “When did Project Hope start?What does Project Hope do?Where does it build school?”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 实现了教与学的共振, 学生不仅兴趣盎然, 还回味无穷, 期待着下一节阅读课。

总之, 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综合性的教学过程, 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接受式阅读”的思维趋势, 切实优化和运用好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将阅读教学课堂掌握得张弛有度, 从课文整体把握教学方法, 设计各个教学程序, “哄”着学生听, “诱”着学生读, “逗”着学生说, “引”着学生走进五彩斑斓的英语世界。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头戏。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教研课题, 也是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根据日常英语阅读教学实际进行一些归纳及探索,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兴趣,阅读效率,自助模式

参考文献

[1]方亚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与探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

激趣设疑拓思维探究评价重实效 篇10

一、高效学习的再认识

我认为“高效学习”, 是指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 能够合理运用教材, 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 营造健康、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种学习形式, 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 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服务,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 学习的内容应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 这样能够引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学习内容是否恰当, 是实现高效学习的基础.

(2) 高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发育过程. 关注点应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上. 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高效学习, 看教师是否能在课堂教学上做到张弛有度, 融严肃、活泼于一体.

(3) 高效学习, 要有效益意识. 要提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条件下实现学生发展, 做到“低投入, 高产出”, 严禁加时、加课、拖堂现象. 同时要关注是否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意愿, 能否启动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活动.

二、新课改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出现的低效学习

新课程的实施, 确实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如何在课堂上全面地落实新课程所阐释的基本理念, 许多教师还感到茫然和困惑,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甚至为了“赶时髦、走形式”, 造成课堂教学中许多低效的学习.

1. 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现在, 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 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但是,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 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 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 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 为讨论而讨论. 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 也在组织讨论. 有些问题需要讨论, 但给的时间太短, 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 就草草收场. 这种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 是一种低效的、被动的合作学习, 根本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2. 课堂评价的偏差———“表扬”铺天盖地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 于是有的教师便无论学生表现如何, 都一味给予表扬.

我们部分教师认为: 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否定学生, 使学生缺乏自信心. 所以, 这次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 哪怕只有一点点成绩, 我们也要表扬, 只要有一点点进步, 我们也要鼓励.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 只要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一概以“好”“很好”进行笼统的评价. 一节课上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 把表扬的方式变成一种表扬公式, 这样的表扬鼓励究竟能有多大作用? 这样做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 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 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 这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欠缺.

三、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学习的策略

策略一:渗透“转化”思想, 引导探究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 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时采用了“转化”的思想. 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 然后根据观察表格中的数据,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谁有关, 该怎样计算, 接着引出你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 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再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 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了创新意识. 接着,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 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转化过程,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突出了重点, 化解了难点.

策略二:重视试验操作, 发展能力

就“圆的面积”这节课来说, 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 让学生剪拼,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 去主动探求知识, 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我引导学生运用割补法把圆形转化为长方形, 从而找到圆周长的一半与长方形的长的关系, 半径与宽的关系,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πr×r , 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 以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 这样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 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我没有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方法上, 我尊重学生的想法, 结果学生采用几种剪拼方法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面积, 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 学生成功地获取了一定的能力.

策略三:让数学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

若能将数学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 数学才是活动的、富有生命的, 才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 怎样用数学, 从而萌发数学应用意识, 进而真正喜爱数学. 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探究激趣 篇11

【关键词】“激趣”艺术 初中英语教学 兴趣

读写能力是传统英语教育中的重点,然而过度的死记硬背并没有使学生学业成绩有所提高,相反,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成绩得不到提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布鲁纳如是说。把兴趣运用到初中英语学习的各个层面中去,有意义的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因素,使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得到提高,学会学习。

一、投入感情,获得学生认可

初中生仍处于青春期,理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并不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干扰。对于一门课的认可更多的是依赖于对这门课老师的认可度。只有任课老师被学生喜爱,他的课堂才会被学生接受。因此,教师要对此阶段的学生投入更多的感情,学会尊重那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基础差,但也是有好胜心和自尊心的,他们需要老师给予关怀。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英语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增强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说服教育英语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使他们的认识得到提高,态度得到端正;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把学生放在心上,并让他们知道。老师只有关注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才会欣赏老师,增加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双向交流,使课堂生动

传统教学中,学生多是被动的学习,缺少自己主动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经过我的观察和实践得知,只有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的交流,共同进行学习的提高过程会比教师只是一味传授知识而不关注学生的效果好得多。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自我活动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其勤动脑、动手、动口。如在一般的英语口语教学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游戏,在设计的游戏之中让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加强锻炼,促进其掌握知识。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体现出来的语言学习习惯,以便能够指导他们学习方法的进步,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进步,达到教与学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引入故事,创设情境教学

不同的文化环境会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在举手投足之间,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就越发明显。文化的差异也是在英语教学之中最明显的特点,教师要做到能够敏感抓住这点,保持相应的敏感度,并正确的运用。在课堂上,可以创设情境,以中美两国人因为文化误解而产生某种行为的故事,告知同学,使他们产生兴趣,进而教会他们语言因为文化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限制,启发同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要学会使用其相应国家的文化语言,这种教学方法,有故事导入,并创设情境,运用了真实的语言碰撞,更加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创造良好课堂氛围,以听说激趣

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是学好语言的基础,在学习英语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和作用。由于英语不是母语,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可能没有较好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农村地区。因此教师要创设环境,在课堂或是课下,尽量使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交流。语言环境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教具等,如利用书本插图使学生感觉这些离自己的生活很接近,使教学直观性得到增强,加快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理解教师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形式下感受到英语,加强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应该具备开发课本的能力,充分把对话、表演、游戏。歌曲等运用到教学之中,在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学习英语,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一定会让学生激发兴趣。

五、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激趣

通过多媒体教学,把每一堂课设计好,使抽象的语言、单调的词汇生动具体化,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提升;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英语的能动性得到提高。静止、呆板的教具会被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代替,这种直接的教学,可以引导、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得到满足,在顷刻之间就能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达到理解记忆、良好记忆的效果。

六、结语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独特性,兴趣在中学生的学习之中占有重要位置。而在英语课堂教学之中,要使得英语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使英语教学成效得到优化,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是一件有艺术氛围的事情,教师需要在激发兴趣这条路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步骤、有计划的激发兴趣,在课堂中注入愉快的元素,把枯燥的学习变为求知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庄清梅.“激趣乐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积极实施[J].考试周刊.2009(21).

[2]王清.初中英语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1).

[3]王淑云.英语教学中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考试(教研).2010(12).

对小学体育教学激趣策略的探究 篇12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 培养学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国家体委等机构曾联合对小学生体质状况调查后, 发现学生的耐力、肺活量等状况与十年前相比具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究其原因后得知, 近些年来, 多数学生认为体育课堂枯燥无味, 这是近年来体育教学的失败所在。因此, 我们应寻求更为有效的方法使学生们参与其中, 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所以, 我们在此时探讨小学体育教学的激发兴趣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探究的原因

(一) 体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有的体育教师上课时模式较为单一, 教学内容少有创意, 且教学环境较为封闭。这不仅导致削弱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也不利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 不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及体育活动的学习。

(二) 学生各有特点, 具有差异性

很多情况下, 我们并不能只通过一种方法就能吸引所有的学生, 让其产生兴趣。因为小学课堂中每个学生的运动习惯、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各具差异、不尽相同。因此, 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 “因材施教”并不能得到良好地贯彻, 即使以不同的方法, 对待不同的学生, 也令人感觉不尽如人意。

(三) 部分教师不积极参与其中、有效互动和不注意

由于小学生心智不全, 并不能完全地开展新玩法和自我发挥, 因此便需要教师参与其中, 带动学生运动, 激发他们的运动意识, 培养他们的运动技能。但是部分教师缺乏引导学生的能力, 以至很多学生在体育课上态度不端, 不认真锻炼, 整体的运动氛围不足。

二、激趣策略的探讨研究

(一) 增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开放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主要强调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但是这并非正确。因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们的兴趣爱好, 使得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状态, 很大程度降低了教学效率。而且很多教师思想观念陈旧, 教学环境封闭, 仅开展常规性教学, 更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 新体育教学模式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趣味教学法, 增强教学模式的开放性, 使得学生从原有的“被动学习”变为效率更高的“主动学习”, 让学生们真正地爱上体育课, 爱上课堂活动, 充分体会运动的快乐和价值。

(二) 注重学生的快乐体验和情感需求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不仅充当着设计者、组织者, 也充当着参与者, 因此他们在学生的情感需求中是关键因素。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应该尽量满足所有学生的情感需求,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出不同的小方案, 并使它们得到实施, 使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到每一项活动之中。这样, 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 才能激发出学生的运动潜能,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体育课上, 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各不相同, 不能总是单一地做一种游戏, 否则会使他们感到乏味平淡。例如, 体育教师在带领学生玩丢沙包的同时, 也可以让另一些学生选择玩丢手绢;在体育课上教学生打篮球的同时, 也应教他们玩乒乓球、足球等, 并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

(三) 丰富教学方法, 激发运动激情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同时, 小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也变得日趋多样化, 曾经那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今日的教学要求。因此, 今日的体育教师更应该不断地创新出新的教学模式来满足教学需求, 有机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教学技术、理论与实践;尊重学生个性, 以学生为中心, 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例如, 创建游戏教学法, 兴趣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 比赛教学法等多种方法, 有机融合, 促进学生们的运动兴趣, 引发学生的运动激情。

(四)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无论什么年代, 总会有一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比较差, 他们并不重视体育运动, 这就到了体育教师发挥作用的时刻了。这时, 体育教师应该主动与这些学生沟通, 告诉他们运动的益处所在, 并经常招呼这些学生一起参加体育活动, 通过自己的言行引导他们, 使他们渐渐地爱上体育运动, 消除他们的懒惰和不良情绪。体育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行感动每一个学生, 并不断和学生一起玩耍, 与学生打成一片, 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仅有益于学生的体育运动和身体素质, 而且还可以在小学生有心理障碍时为他们化解, 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五) 尊重个体差异, 注重“因材施教”

因小学课堂上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千差万别, 小学体育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综合多种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小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发觉每个学生在不同方面的特长, 并培养他们在不同特长方面的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各有所成。

三、结语

通过上面的一系列分析我们得知, 在新时代, 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一改曾经的传统思想, 不断地开发新的教学模式, 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激发他们对体育学习的热情, 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 增强新一代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达到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 为国家培养出更加强健的一代新人。

摘要:体育教学既不单单是让学生学会相应的体育技能, 也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放松而有意转向他们的心理需求, 而是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 为他们制定一套既可为带来欢乐, 又不失体育锻炼的教育方法, 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因此, 本文从小学生特点出发, 结合体育教育实际, 在分析学生体质下降和兴趣弱化原因的基础后, 重点研究体育教学的激发兴趣策略。

上一篇: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原则下一篇:会计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