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心理研究

2024-05-24

会计心理研究(共7篇)

会计心理研究 篇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心理资本的内涵

心理资本概念由Goldsmith等 (1997) 首次提出。截至目前理论界关于心理资本的定义包括特质论、状态论和综合论三种。表1是对代表性观点的总结。

综上, 现有的研究认识到心理资本是人格特质, 是一种特定的积极心理状态, 是一种同时具有特质性和状态性的心理素质, 具体包括自信、希望、乐观、坚韧、积极能力、快乐 (幸福) 和情绪智力 (情商) 等结构维度。但是关于心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相关性, 以及能否像其他物质资本和无形资本一样可计量却没有得到充分论证。

(二) 管理会计发展

现有的研究总结了以往各阶段企业管理特征和管理会计方法 (如表2) 。但是资本形态的丰富———尤其是心理资本的出现扩大了会计活动范畴, 资本数据信息的复杂多样性对传统管理会计计量方法提出了变革的要求。2010年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经济学人》上发表论文开启了大数据商业应用时代的大门。大数据带来了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 其所倡导的一切皆可量化理念和云计算为会计计量带来革命性进展。

二、心理资本管理会计研究意义

(一) 促进企业开展心理资本投资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企业成员背负巨大的工作压力, 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成员过劳猝死、自杀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一些企业陆续开展心理健康保健活动, 通过定期接受心理专家咨询、心理健康保健和极限拓展训练等舒缓身心的休闲娱乐活动, 加强企业成员心理资本水平。以往这些花费企业都记入了费用, 忽略了其对企业资本的正向建设作用。建立心理资本管理会计, 计量开发活动的成本收益信息, 做好企业预决策工作, 可以积极促进企业开展心理资本投资开发活动。

(二) 丰富管理会计体系

不同时期的管理会计均有创新和发展, 这是社会环境变化的产物。从早期注重成本管理, 发展到作业成本法, 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到为企业价值增值服务, 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 到现在的心理资本管理会计均是管理会计顺应环境变化的产物。当前社会注重和谐发展, 企业管理倡导以人为本, 心理资本管理会计是在符合背景需求条件下对管理会计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三) 企业与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需要

心理资本管理会计是建立在关注企业成员心理健康的基础上, 是以马斯洛人文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建立心理资本管理会计, 可以为统计和评价企业甚至社会心理资本投资开发活动效果提供数据支持, 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心理资本相关信息数据, 进行社会评价, 从而达到企业和社会整体和谐发展。

三、心理资本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心理资本特征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1) 心理资本具有内在特质性, 隐藏性高。心理资本既然是人力资本的一部分, 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而且它是以一种个体的内在的心理特质。人力资本内部表现为影响人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过程、主观幸福感和情绪智力, 外部表现为通过行为过程影响成员的企业行为决策。企业拥有众多的员工, 这些员工都具有不等的心理特质水平, 而且都不是通过表面就能够测量出来的, 具有高度隐藏的特点。这是我们寻找会计计量方法需要抓住的第一个特征。 (2) 心理资本是一种潜在状态, 与环境相适宜。状态会随时间和地点发生变化, 也就意味着当外部时点和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企业和成员的心理资本值会发生显著变化。心理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有外观形体, 可以测量长度、宽度、重量和体积, 它是隐藏在人力资本内部, 具备隐藏性, 为会计计量带来了难度。 (3) 心理资本是一个相时而动的有机系统, 瞬息万变。可以为员工个人和企业带来高效工作和快乐工作的正能量都归属于心理资本。在外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 积极的心理状态是相时而动的。心理资本由多种因素构成, 各构成因素之间是互相影响的, 这些都决定了心理资本是个复杂的有机系统。

(二) 心理资本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1) 定义心理资本管理会计的概念。心理资本管理会计是以企业心理资本价值为对象, 以专门的会计计量方法, 针对企业心理资本投资建设活动和消耗活动导致的心理资本价值流增减变化进行会计加工处理, 使之转化为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信息活动。 (2) 明确心理资本管理会计对象。心理资本管理会计的对象是心理资本价值流, 其承载的是企业心理资活动变化信息, 即企业心理资本价值的增减变化。包括企业开展的心理资本投入活动、心理资本的开发活动、心理资本的消耗活动、心理资本的结存状态及转化情况。 (3) 设定心理资本管理会计目标。心理资本管理会计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心理资本信息, 及时向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与企业心理资本投资开发计划、心理资本投资开发效果评价和心理资本预决算等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各类信息。实际上, 现在的企业员工不仅注重工作报酬, 还非常重视生活幸福感。在此背景下, 企业经营目标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过去的盲目追求经济扩张, 转变成既注重短期利益又注重长期发展, 既追逐经济价值又重视荣誉尊严, 力求最终达到健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心理资本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相关者全面了解企业资本信息, 人本管理, 为企业及成员最终达到健康和谐发展提供的全面体检报告。 (4) 明确心理资本管理会计职能。心理资本管理会计需要做好企业当前心理资本投资开发和长期心理资本发展战略的规划预测。建立经济考核指标体系, 落实经济责任制控制心理资本开发全过程。做好心理资本投资开发所需资金的筹集工作, 加强全过程的现金流量管理。建立严谨的心理资本投资开发内控体系, 加大奖惩力度。做好心理资本测评系统建设, 掌握心理资本流量和存量信息, 参与企业经济决策, 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 (5) 建立心理资本测评系统。大数据时代的决策行为基于数据和分析作出, 而非经验和直觉。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心理资本测评系统, 可以囊括企业心理资本众多信息数据, 便于随时掌握企业全体或者部分成员的心理资本信息。 (6) 设计心理资本管理会计报告。心理资本管理会计报告应包括企业高管人员心理资本信息和企业成员群体心理资本信息。企业高管人员心理资本信息包括企业高管人员自我效能信息, 企业高管人员希望信息, 企业高管人员乐观信息和企业高管人员韧性信息。企业成员群体心理资本信息包括企业成员分类信息和各类成员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的数据信息。

四、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介绍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宏观环境、企业微观环境和成员心理资本的渗透, 构建心理资本管理会计体系, 包括心理资本管理会计概念、对象、目标和职能, 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理念设计心理资本测评系统, 生成心理资本动态信息, 最终产生心理资本管理会计报告。研究技术路线图如图1。

(二) 研究方法

(1) 规范研究。心理资本管理会计预测采用边际分析和因素分析的方法, 在心理资本管理会计决策与控制模型的构建中引入高等数学、运筹学、信息统计和数理统计学等数量统计方法。 (2) 实地研究。首先选择和确定具体的管理会计实地研究项目;然后选择研究现场, 收集研究项目需要的数据, 收集数据可以采用直接观察、实验和访谈调查等;针对选择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形成表达和解释。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

(一) 心理资本构成要素的确定

分析企业成员心理资本状况, 确定企业成员心理资本构成要素是后续计量的关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成员群体构成复杂, 分布范围广, 样本数据大, 这些状况都给明确心理资本构成要素带来很多困难。

(二) 心理资本状态量的测量

心理资本的特性与传统资本不同, 它具有隐藏性、动态性和难以捕捉的特点, 这都决定了心理资本的计量需要创新, 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为会计工作提供全新的计量思路是重点难点问题, 也是心理资本管理会计体系设计过程的核心。

(三) 心理资本动态测量系统的建立

大数据和云计算为的会计计量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如何将其应用于建立心理资本动态测量系统, 使之能够处理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和千变万化的心理资本信息是又一重点难点问题。

六、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一) 心理资本是人力资本的内核, 决定人力资本高度和质量

心理资本的增加能够增加人力资本, 给企业带来效益优势。心理资本投资开发可以提升人力资本及其他物质资本的作用效率, 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最终达到推动企业和谐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 心理资本与管理会计相融合, 开创心理资本管理会计的新领域

以往的管理会计研究没有涉及到心理资本, 仅是反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 (不含心理资本) 和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经济活动。心理资本管理会计在承认心理资本是人力资本内核的基础上, 首次将心理资本引入管理会计范畴, 扩展了管理会计的领域。

(三) 将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引入心理资本管理会计

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 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将大数据和云计算引入心理资本动态测评系统, 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 交叉复用, 转换成可视化心理资本信息, 最终生成心理资本管理会计报告。

参考文献

[1]Avolio B J, Bass B M, Jung D.Reexamining the Components of Transformational and Transaction Using 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4, (72) .

[2]F O, Li W.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Performance.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05, (1) .

[3]Avolio B J, Luthans F.The 11igh Impact Leader:Moments Matter for Accelerating Authentic Leadership Development.New York:McGrawHill, 2006.

会计心理研究 篇2

会计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并通过会计证考试,对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行为、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提高会计证考试通过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合理配置等方面,对学生心理因素没有充分地关注。本文将以我校2013级会计专业学生为例,通过心理学的一种有效的测试方法———树木人格测量法(吉沅洪,2010)调查2013级会计专业2班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并分析会计证通过学生和未通过学生的心理因素差异,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一定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树木人格测量法

树木人格测量法是通过被测对象画一棵树,就可以知道其内心世界或人格特征,是一种心理评价方法。1950 年,德国人柯赫创立了这一方法,树木象征着人的原始本能或内在情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画者的自我投影和象征。树木的大小、上下、左右,以及正斜、偏倚度都有一定的喻义。通过画面中的树木具体形状,就可以分析出他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状况,知晓绘画者过去的生活经验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心理学中的一些主观测验,如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房树人测验等的出发点都从最简单的画树开始,然后依据相关的指标来探究被测者的心理。树木人格测量法常常被用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目前已经被应用到青少年抑郁症的判别(严虎,2012;黄朝侠,2012)、学生性格判定(万超,2014)和中外学生性格对比(万超,2014)等研究方面。

2.2 评价方法

为了对比会计证考试通过的学生和未通过学生的心理差异,从认知、气质、性格、情绪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俞国良,2007)。认知是对自我存在意识的认知度;气质包括性别取向、自信心、感性与理性;性格包括是否固执、是否内外向;情绪包括心理压力大小、遵守纪律程度等,以上指标都可以从学生所绘制的树木中表现出来。 根据吉沅洪(2010)的研究,对不同的画树表现的内涵进行分类,并赋予数值,进行统计,具体评价方法见表1,表中被测对象的各项赋值相加,更趋近于0则更趋近于正常心理。同时对于各类指标进行分类对比,则可发现通过学生和未通过学生的心理取向。

2.3 调查分析方法

调查时间为2015年10月,让学生在A4打印纸上画一棵树。要求是: “依照自己所想的,画一棵大树,不需要深入思考,凭直觉快速完成。”收回问卷34份,其中通过会计证考试的5名学生,未通过的29名。

依照表1中的各项指标,对5名通过会计证考试的学生和其他学生所画树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对比通过会计证考试的5名学生的指标均值与未通过考试的29名学生的平均值,统计其各项指标的人数,对比分析5名学生具有的心理特征与未通过会计证的29名学生心理素质的差异,分析心理因素对会计证通过率的影响。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总体心理正常度对比

5名通过会计证学生的心理正常度指标值为0.35,29名未通过学生的心理正常度指标值为0.46,总体来看,通过的学生比未通过学生的心理更趋近于0,即更为平常。但根据配对样本T检验,双尾检验概率值为0.122,即在95%的确信度下,通过学生与未通过学生的总体心理正常度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所测的8项指标中,通过的学生在自我存在意识、性格内外向、性格固执程度3项指标值大于未通过学生,即在这三类指标所阐述的心理正常度不如未通过学生,其他5项指标则优于未通过学生,可以判断,与未通过学生相比,通过学生的心理正常度更高,但只是稍微的差异,并不存在极为显著的差距。

3.2 心理因素的差异分析

3.2.1 自我存在意识

未通过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平常,有40% 的通过考试学生体现出对自我不关心,另有40%表现出过于关心自我,平常心的占20%,可见通过的学生并没有确定的自我意识倾向,在未通过考试的学生中,只有7%的未通过学生不关心自我,另有24% 表现出过于关心自我,可见对于自我存在意识的强弱对会计证考试通过与否没有影响,自我意识并不是影响会计证考试通过的主要因素。

3.2.2 性别取向

通过的学生在性别取向上均为正常,而未通过学生中有17%存在恋母情结,可见通过学生和未通过学生虽然总体上不存在太多差异,但有恋母情结的学生都没有通过会计证考试。

3.2.3 自信力

通过考试的学生的自信心均为正常,没有自卑和骄傲的情况,而未通过的学生中有17%表现出骄傲自负,有3%的学生表现出自卑。表现为骄傲或自卑的学生都没有通过考试。

3.2.4 感性理性

通过的学生在感性和理性的气质方面均为正常,没有过于理性和过于感性的,而未通过学生中只有55% 是正常,有38%过于感性,7%过于理性。可见过于感性和过于理性的性格均不利于通过会计证考试。

3.2.5 性格内外向

从性格方面,通过的学生多表现出内向性格,没有外向性格的,而未通过学生的性格也以内向为主,但有24%的未通过学生为外向性格,可见外向型性格不利于会计证的通过。

3.2.6 固执程度

通过的学生和未通过的学生中大部分均为不固执也不圆滑的性格,但有7%的未通过学生是固执性格,而没有圆滑性格的。而通过学生中有20% 是圆滑性格的,可见固执性格的学生都没有通过会计证考试。

3.2.7 心理压力程度

从心理压力方面看,通过的学生和未通过的学生中绝大多数为心理压力小的。在未通过学生中有3%是心理压力大的,可以说心理压力大的都没有通过考试,说明要通过考试需要较好的心理压力调节。

3.2.8 遵守纪律程度

通过的学生和未通过的学生中大多数都是遵守纪律的,通过的学生中有20%是不守纪律的,但没有完全无视纪律的,未通过的学生中有14% 是完全不遵守纪律的,可见完全不守纪律的学生都没有通过会计证考试。

4 结论和讨论

学生自我存在意识的强弱对会计证考试通过与否没有影响,但有恋母情结、骄傲或自卑、过于感性和过于理性、外向型性格、固执性格、心理压力大、完全不守纪律等心理因素不利于会计证考试的通过。基于以上研究,需在教学和管理中消除以上因素,建立有利于会计证通过的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因素与会计证考试的通过与否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本次调查是基于已经通过考试的学生的心理,也可能被理解为,会计证考试通过与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理想的实验应该是在会计证考试通过之前发放问卷,会计证考试后跟进通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可能更具有可信度。但由于心理因素本身难以改变(科恩,2012),因此,会计证通过短期内不能改变性格,只有主动地去有意识地进行心理教育(莫雷,2003),才能够有效改进学生心理。本文所阐述的心理因素仅为学生通过会计证考试的一个因素,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为有效提高学生会计证考试通过率,还需要课程教学等其他方面的教育手段配合。另外,本文所调查样本较少,造成样本均值标准差较大,这方面可在以后的研究中改进。

参考文献

[1]吉沅洪.人格投射测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2]李晓容.如何提高中职会计证的通过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0):97.

[3]万超,冉雪,施雯,等.画树人格测验医学生应用的信效度检验[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23(10):946-948.

会计心理学教育初探 篇3

一、会计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所要探索的领域,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会计心理学也有它所研究的对象、任务、基本原则、方法等等。笔者主要就会计心理学的内涵、基础加以简要介绍。

(一) 会计心理学的内涵

会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关于会计人员由于财会及其他活动引起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表现为会计人对会计生活中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绪、兴趣、愿望等。人的心理现象通常可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情绪过程就是人对待其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当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遇到不利条件时不屈服, 设法战胜困难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即那些表现在个体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会计人员心理现象的两个部分, 即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着的。要了解会计人员的心理, 必须对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分别进行研究, 把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这两个部分结合起来考察。

(二) 会计心理的基础

人的心理和行为必须具备两个基础:生物基础和环境基础。会计心理作为会计人的一种精神现象和心理活动, 是社会客观会计环境与会计人主观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 会计心理具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基础。

会计心理的客观基础是指外在于会计人的、促成其会计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和条件, 即一个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部。会计心理就是会计人在社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 在对这些客观因素和条件的长期和全面感应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积淀。

会计心理的主观基础就是会计人自身的条件, 主要包括会计人的生物特性结构 (气质、年龄等) 、会计人的心态定势或心理背景、会计人的社会经验结构 (知识、技能等) 、会计人的个性倾向结构 (欲望、意愿等) ,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会计人已经形成的心态定势或心理背景, 即会计人进入会计生活时已经于日常生活中通过条件反射、模仿和操作学习等方式形成的, 常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认同倾向、认知倾向、情感倾向的心态或心理模式。

二、会计心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目标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会计信息的高质量是实现以上目标的关键。为寻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我国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先后制定并发布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与制度, 如《企业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与之相适应, 财政部又于2000年12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

所以笔者认为,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从根本上说是解决人的问题, 从会计人员心理活动的角度考虑, 即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人员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是原始凭证失真。即有意识地篡改、伪造、窃取、不如实填写原始凭证, 甚至于制造、购买假发票等。由于原始凭证是不真实的, 即使按正常操作程序进行会计核算, 其会计信息一定也是虚假的。二是在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造假。这是会计造假的主要表现。

(二) 会计心理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呈报者, 一个心理健康的会计人员会严格遵守会计规章制度, 而有心理障碍的会计人员则明知故犯, 玩忽职守。我们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违章违规行为, 应当将造假人的行为与其心理活动结合起来。会计行为偏颇的常见心理如下表所示。

除此之外, 还有诸如从众心理、惰性心理、攀比心理、无关心理、侥幸心理、消退心理、后怕心理、抗争心理、吃亏心理、自我表现心理、打击报复心理、情感至上心理等等, 在此不一一赘述。这些心理特征使得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偏离了轨道, 出现违规、违法行为。

三、会计心理学教育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 会计心理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心理素质的优劣导致了工作成效的殊异。要使会计行为趋于规范,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必须加强会计心理学教育。下面, 笔者从会计心理学教育指导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作相关对策探讨。

(一) 会计心理学教育目标及指导思想

人的思想指导人的行为, 任何事情都要从思想上认识其重要性, 才能够体现在行为之中。进行会计心理学教育, 首先要提高对会计心理学的思想认识, 树立健康会计心理理念, 才能够进一步实施教学计划, 以达到优化整体会计队伍的目标。

1. 注重培养健康的会计心理。

通过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心理学教育, 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在会计工作中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以适应会计社会环境, 增强对会计心理学理念的认同和心理承受能力, 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 具有健康的会计心理, 进一步调适人际关系, 从而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2.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我们倡导素质教育, 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实现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其中, 培养和树立健康的会计心理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二) 会计心理学教育实施初探

在明确会计心理学教育的目标和指导思想的基础上, 更为重要的是具体的教学将如何进行。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 会计心理学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应与会计专业教育相结合才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

1. 创造良好的会计心理学育人环境。

在会计心理学教育体系中, 要注意到环境对会计行为主体的影响是巨大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努力创造良好的会计心理学育人环境,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并结合会计学科特点进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 从学生进校起, 就开始为他们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理论, 学会适当的心理调适方法, 从而贯彻落实职业道德教育, 使综合素质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尤其对即将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 要加强对他们的会计心理学教育, 以诚信的姿态步入社会。总之, 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 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心理学育人环境。

2. 开设会计心理学教育的相关课程。

在高校会计专业教育中, 开展会计心理学教育, 笔者认为应该开设一系列的辅助课程。如“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等等。通过会计心理学教育, 可以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理论, 并学会科学调适心理的方法, 掌握会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并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结合, 联系实际运用到实践中, 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行业理念。

会计心理研究 篇4

(一) 从众行为下的心理压力从众行为可使会计人员获得一种安全感。

“从众行为”的“众”指的是群体, 群体会对个体产生或强或弱的心理促进效应, 这种促进效应是一种无形的支持力量, 它是个体把群体看作强大的后盾, 并能鼓舞个体的信心和勇气, 唤醒了个体的内在潜力, 使个体单独不敢做的事情, 在群体内就敢作敢为, 敢于表现。就会计这个群体来讲, 由于会计人员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 加上群体心理促进效应的影响, 对会计造假这类违规事情, 每个人大都会服从群体造假行为并感到心安理得, 因为大家都在做这类事情, 况且这时法不责众。此外, 会计人员在群体中工作生活, 必然会同群体发生着各方面的互动, 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同, 希望被群体接纳、承认、信任和尊重, 同时还希望从群体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与感情的满足, 而选择从众是会计人员被群体所认同的最容易的方法。反之, 如果会计人员不从众将会付出极高的成本。不从众不仅可能会影响或威胁到从众群体内现有的各种利益关系, 损害各种既得利益, 引发既得利益者对不从众者的仇恨和报复, 导致不从众者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或承担风险。而且不从众者由于坚持原则, 还会失去选择从众所带来的各种利益, 这加剧或驱动着人们去采取从众的行动, 而不是去制止不良的从众行为。对会计造假这类违法违规事件, 会计人员采取不从众行为, 大都只会带来成本, 不能取得利益, 因此, 会计人员面对违规行为时, 为避免僵持和浪费时间, 采取最轻松的方式就是不予抵制而是从众。

(二) 会计人员之间相互博弈的心理压力对会计违规行为影响。

在会计人员之间存在着相互博弈的心理, 即博弈论所描述的“囚徒困境”之中。假设有两名会计人员A和B分别接受到领导的会计违规指令, 在这两名会计人员之间有三种策略选择: (1) 一个不执行领导的会计违规指令, 另一个执行领导的会计违规指令, 执行的那个会计人员将获取利益或不招致打击报复, 不执行的那个将面临打击报复并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 (2) 两个会计人员都拒绝领导的会计违规指令, 一起面临打击报复的风险, 但拒绝违规指令有助于维护会计人员的声誉并能提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3) 两个会计人员一起执行领导的会计违规指令, 大家都得不到好处同时也不会招致打击报复, 但要承担职业地位下降、声誉受损等成本。

会计人员面临四种可能的策略组合, 我们逐一分析这四种策略组合: (1) A抵制B也抵制, 此时两人所获支付相等, 但这一策略组合处于不稳定状态, 因为A若选择“抵制”, B就有了转换策略的诱惑, 当B转换策略至“违规”时, 他所获支付值将上升; (2) A抵制B违规, 此时B所获支付值大于A所获支付值, 这一策略组合也处于不稳定状态, 因为A转换策略至“违规”, 其所获支付值也将上升; (3) A违规B抵制, 原理同 (2) ; (4) A与B均违规, 此时二人所获支付值相同, A与B都没有转换策略的动机, 这种策略组合处于稳定状态, 即形成了“纳什均衡”。由此分析我们发现, 会计人员面对领导的违规指令时, 常常背负“别人违规而自己不执行违规指令可能会招致打击报复”的心理压力, 会计职业道德及会计诚信在“打击报复”的威慑下, 常常被会计人员所舍弃。

因此, 现实中, 会计人员会更多地表现为一起执行会计违规行为。

(三) 忠诚下的心理压力。

任何人都要与他相联系的个人、上司、下属和组织机构等发生业务或工作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提倡和强调团队精神及人际关系重要性的今天, 表现为一种亲密的忠诚关系。但这种忠诚关系极易演变成为抵制会计违规行为的消极力量, 其原因是:忠诚关系意味着对被忠诚者有一种保护的义务, 具体体现为当会计人员发现与自己有忠诚关系的同事、上司、下属和组织机构等出现会计违规行为时, 他感到自己有责任使他们不要因为会计违规行为而感到太难堪;有责任保护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害;有责任保护他们不被解雇。同时, 心理学研究发现, 当人们在抵制同事或朋友的不良行动时, 他们感到自己好像在给别人带来痛苦, 这种心理上的反射作用使他们在自己的心理上产生痛苦感、罪过感。因此, 由这种忠诚关系所产生的责任感、痛苦感和罪过感减弱了会计人员抵制会计违规行为的正义感。这给会计违规行为提供了肆意发展的空间, 给违规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 社会环境对会计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环境是指在人的心理、意识之外, 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 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事实, 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与变化等。作为会计人员违规和犯罪行为同样与一定的社会环境有关。社会环境是一个多质、多维的有机结合, 其对会计人员犯罪心理的影响, 在不同的层面和范围起着作用。特别是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对会计人员心理素质的发展和个人行为方式的影响, 是诱发其违法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外在客观因素。社会环境的变化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外在因素, 其对会计人员犯罪心理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 是私有观念的存在, 以及一些社会不正之风的助长, 诱发了部分会计人员的贪婪心理。一些会计人员把正常的私有心理和私有观念内化为贪婪的自私自利心理, 在这种不良心理支配下, 外化各种职务犯罪行为。

(五) 社会矛盾对会计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影响。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与计划经济的弊端同时存在, 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 使职务犯罪的诱发力增大。经济权力化和权力经济化, 为“权钱交易”等职务犯罪打开方便之门。当前, 在经济生活中, 经济权力化, 权力经济化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地存在。如果缺乏必要的监控机制, 便会为某些职务犯罪的产生提供可能。当会计人员的犯罪心理萌发后, 职务或工作上的有利条件就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企图利用这一条件牟取私利便成为会计人员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两种体制并存的局面, 造成缺陷叠加这一社会矛盾, 为某些会计人员提供了犯罪的土壤。在两种体制并存的情况下, 旧的计划体制和新的市场体制在发挥有效调节作用的同时, 将各自的缺陷和不足叠加在一起, 给经济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同时也为一些职务犯罪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二、改善会计工作的心理环境

改善会计工作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影响会计工作的重要因素, 在工作中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 采取以下几个途径来改善心理环境:

(一) 要加强全

民道德、公德、美德教育, 树立大公无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讲原则, 讲风格,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二) 加强民主建设, 强化民主意识。

健全民主制度, 如民主理财制、职工代表大会制等, 加强会计人员与会计服务对象的心理沟通, 使得领导干部讲民主, 接受群众监督, 群众有民主意识, 行使自己的民主监督权力, 这样就能给财会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心理氛围。

建立独立的会计队伍, 减少企业领导对财会工作的不适当干预, 这一点可借鉴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制度, 加快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 尽快建立企业会计委派制度, 或会计服务中心代记账制度, 使财会人员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从而为客观公正提供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个体心理基础。

(三)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使单位中的所有人之间有良好的正常的人际关系, 相互之间能团结一致, 相互理解。

1. 要尽力塑造财会部门的良好群体形象。建立健全各项财会规章制度, 认真贯彻执行;组织严密, 纪律严明;分工明确、协作有序;奖罚合理;团结一致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应注意克服群体中人浮于事、互相扯皮、勾心斗角、歪风邪气盛行、正不压邪的不良倾向。只有在良好的群体中, 才有助于培育良好的心理, 有利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2. 要注意提高每个成员的全面素质, 在处理同事关系中要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对工作极端负责任, 对同事极端热忱。从心理学角度考察, 要建立和维持同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遵循交互对应原则。相互重视, 相互支持, 注意克服妄自尊大、看不起人的心理。同事承认你的价值、支持你的工作, 你也应报以友好的回答, 尊重他人劳动, 承认他人价值, 支持他人工作。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 维持良好人际关系。 (2) 遵循功利倾向原则。互助互利, 注意克服斤斤计较、总怕个人吃亏的心理。同事交往中, 每个人心中自有一杆秤。如果人们在交往中得大于失, 则心理倾向发展维持这种关系;如果失大于得, 则心理倾向疏远并逃避这种关系。同在一个财会部门工作, 人际交往中总是有得有失的, 要树立全面正确的得失价值观。除了物质的得失, 还有精神的、情感的、信息的、心理的、自我价值实现等各方面的追求和得失。古人云:“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工作中人人都应该主动承担困难, 不要拈轻怕重, 把困难推给别人, 把方便留给自己, 而应该互助互利, 才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 注意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即人在交往活动中的心理活动, 普遍存在防止自我价值被人否定的保护倾向。在财会工作中, 比如某一笔支出有人说可以报销, 有人说不能报销, 发生意见分歧。此时, 不可轻易武断指责某人错了, 而应查文件, 找依据, 心平气和, 以理服人, 同时要维护对方的人格尊严。无故否定或伤害他人的价值, 必然引发他人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造成对你的强烈不满和对你的价值的否定, 这样一来, 良好人际关系将遭到破坏, 并给工作带来损失。 (4) 遵循情境控制原则。交往双方应坦诚相待, 互相明确行为的意图, 实现对情境的自觉控制。注意克服工作交往中强迫命令, 或转弯抹角让人猜不准你的心思, 这样就会发生情境控制困难, 使得交往停留于表层的服从, 缺乏深层的情感联系, 人际关系表面化, 良好的人际关系则缺乏基础。

会计心理研究 篇5

关键词: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诚信是会计的灵魂, 会计诚信是我国经济和谐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基础。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会计领域的主力军, 其职业道德对于维护会计整体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从国际上的安然事件到国内的银广夏、蓝田股份会计舞弊所引起的问题再一次地把诚信会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推向了维护会计行业尊严的风口浪尖。本文主要探讨加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并根据目前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综合文化、心理等提出我国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措施。

一、我国本科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现状

《2007年会计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我国高校每年约有10万左右会计专业毕业生加入会计行业。会计专业学生是未来会计领域的预备役, 在大学读书期间正是他们增长会计知识、形成职业道德人格的黄金时期, 也是高等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深入人心的最佳时机。然而, 由于各方面原因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以下缺陷:

(一) 职业道德教育的薄弱或缺失

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通常涵盖会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及职业道德教育三个方面, 目前就业对能力的需要导致我国各高校本科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计划都过多倾向于会计理论及实务操作, 而忽略了道德教育。据调查显示, 仅有19.9%的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接受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学习, 这直接导致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理解的缺失。一项针对专科、本科、研究生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在屈指可数的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学校中超过2/3的学校此类课程为选修, 平时课时少, 考试形式多为考查课, 在这种教育状况的引导下, 职业道德教育难以引起在校学生的重视, 又何谈在学生的职业人格形成中发挥作用?

(二) 教学方法拘泥于传统模式没有创新和突破

近年来, 在解放思想大潮的呼唤下许多高校都在积极从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从传统灌输模式变化为多元化教学, 如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实验式教学, 这都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接受, 达到了积极的效果。然而在职业道德教育却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还保留以政治教育代表职业道德教育、说教式的道德知识传输的旧模式, 忽略教学方式的生动和道德情感的熏陶。总之, 教学方法没有创新和突破是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缺乏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熏陶和职业氛围的营造

学校是社会中最纯净的一片土地, 在校学生的职业人格和职业性格尚处在形成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经济的多元性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部分大学生对于原有的传统道德信仰产生动摇, 原有的道德操守一旦失陷就会导致个人主义价值和自我意识突出, 在利益面前屈膝投降、道德沦陷。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诚信品格塑造在会计人才培养中意义重大

会计界先贤潘序伦先生曾说:“信以立志, 信以守身, 信以处世, 信以待人, 毋忘立信, 当必有诚”。《国际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的道德原则定义为:正直、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业务能力、道德自律。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 这既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更是会计人员的道德操守, 它把外在的法律内化, 深入到法律无法作用的领域, 在会计人员需要、动机等内心世界发挥约束作用, 使得会计人员自律, 对会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二) 高校会计人才对于国家会计的特殊意义

众所周知, 高校会计人才是未来国家会计领域的主力军, 决定会计的发展方向和祖国经济的腾飞, 因此高校会计人才对于国家会计和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基于这个原因, 大学承担着输出人才的责任, 更承担了对输出人才职业道德负责的重托。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司长指出:“会计诚信教育已列入工作议程, 我们将通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全面开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因为当巨大的利益驱动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 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所以, 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三) 国内外造假案例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敲响了警钟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信息失真已成为全球会计界面临的一个共性话题。社会各界都在呼唤诚信会计, 强化会计管理, 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已经成为会计工作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作为培养高等会计从业者的高校更应该反思舞弊问题出现的根源, 并努力探索提高会计德育实效的途径。前车之鉴, 后世警醒, 让前世失足的教训换作新一批会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遵法守纪, 不踏雷区。

三、实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 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会计文化, 以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感

从孔子“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的儒家为人之道到现代的诚实守信价值观, 中华民族从不缺乏以诚信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感化。高校的人文氛围是思想道德品德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生存的土壤, 高校回归人文教育, 通过科学手段和人文精神融合来缓解腐朽思潮对人性的扭曲,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最终学生的独特个性, 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 注重利用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传统人文精神积淀陶冶道德情感, 培养人格高尚、思维睿智、具有完整健全人格的21世纪新会计人才。

(二) 高校改革传统职业道德教育教研方式, 不断发展创新

首先高校应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计划进行研究, 对不科学的设置计划进行调整, 在教学计划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但对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突破产生革命性效果的不是单纯的增加科目, 而是对德育教研方式进行改革, 推陈出新。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1、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法。

心理学认为, 人在作为前虽然事情没有发生但在心理上实际上已经有了如何作为的驱动点, 一旦事情发生就会按照驱动点的轨迹进行价值判断、有所作为。因此, 在高校教育完全可以利用心理学对会计职业学生进行心理评估, 建立心理档案。如果一旦出现心理状况可以立即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矫正, 使之及时调整, 战胜消极心理, 实现健康的道德取向。

2、案例模型法。

研究表明, 视觉传输的效果比听觉传输的效果好上百倍。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述职业道德教育是很难深入人心的。道德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案例教学, 刺激学生的兴趣点, 通过同时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启发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吸纳开放中的道德意识, 引导学生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中剖析案例中道德的深层问题, 在学生自己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始终贯穿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和道德影响, 最终增强高校会计预备从业者的道德意志, 弘扬正气。

3、跟踪指导法。

跟踪指导法是盛行于欧美的一种教育方法, 它着眼于长效保持, 建立日常可跟踪、可对比的指导制度。在教学、生活中为会计学生建立一整套的评估、监督、奖惩、改正与发扬的制度, 记录在案, 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保证德育长时间的感染力, 最终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总之,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义务, 任重道远。高校应按照道德发展规律, 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使学生在学生时代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更具备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祺, 戴蓬军, 马正凯.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J].财会通讯, 2005 (9) .

[2]、伍中信, 沈辉.提高会计德育实效的现实途径——以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感[J].会计之友, 2009 (9) .

会计心理研究 篇6

1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影响因素

1.1应试教育的考试让学生缺乏自信

浙江大学的一位教授讲座中讲到浙江大学很多学生存在自信受挫的问题,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考上清华北大就来到了浙江大学,学生心理便出现了问题。通过中考、高考的严酷选拔,来到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被考试所淘汰的,他们的心理收到了重创,而这个问题又是家长和老师不容易发现的,学生的自卑心理悄然而生。

1.2单一思维、唯一答案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不敢想

传统的学科学习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但是从心理学研究的“学习金字塔”看来,学生学习的各种方法中,听讲的学习效率是5%,阅读10%,观察30%,观察讨论50%,手耳眼脑并用70%,动手实践80%,教别人90%,很明显,讨论、动手实践等的学习效率远远高于听讲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维度思考,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可以保留其观点。另外,应告诉学生教别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1.3具体知识的学习对今后发展作用不大,学习内容枯燥

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并不了解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这个专业需要学生么,因此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苦不堪言,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导致“混完”成了众多学生通病。

2学生主动学习的培养

2.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作为教师,由于学生自信受挫,学生进校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如果学校层面没有这么做的话,那么就应该有专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树立自信。赵志群教授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中讲到,德国专业人才结构的发展是体力劳动者和较低技能人才各占10%左右,技术工人、技术员、技师占70左右,高层次人才占10%左右,因此,承担经济建设的专门型人才有大多数都是来源于职业教育,高技能职业人才是建设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2.2鼓励学生多维度思考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因此,每个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看法、对每一门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方向都会存在差异的,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应摒弃传统的教师权威,唯教师至上的错误观点,应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就像苏格拉底说的“产婆术”一样,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学习知识。

2.3学习知识的内在逻辑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外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知识背景,有选择地主动构建知识。例如税法中企业所得税的这部分内容,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企业的年纯所得,有学生便认为在基础会计里面已经学过利润表,年度利润表的利润总额就是企业的纯所得,企业所得税就等于利润总额乘以所得税税率。这就是学生过往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验导致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不说明世界的真理。这个例子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学生出现了这样的经验主义错误,就得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让他们验证利润总额是否等于应纳税所得额,给他们的资料是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学生经过主动探究就会发现,会计准则规定收入的内容跟税法规定大部分内容相同,但是有一些不一样的部分,比如国家的拨款,国债利息收入等,这些都是会计上收入的内容,但是税法不属于收入,不用交税。学生找到了会计报表和企业所得税计算的额连接点并且能很好的理解运用为什么企业所得税可以利用会计核算已有的资料来计算了!教师随后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何将会计利润总额调整成为应纳税所得额,一系列调整项目的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部信息通过自己的经验背景在具体情境中构建知识。因此,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逻辑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2.4及时让学生学习学科内最新的发展

历史学家布尔斯廷总结:“在美国的种种发明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关于知识和学习的概念。”学生有对新知识的渴望,但是缺乏对新知识探索的能力。例如在营改增时期,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会有学生关注到出现了新税率是11%,很显然,这是学生在课下自己学到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微信等方式获取的知识,说明学生课下还是在关注税法的内容和变化的。借此良机,便可让学生自己去互联网上查找有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最新进展,让他们随时关注,就像关注自己的朋友圈一样。后来学习的反馈结果是,网上的内容多而杂,很难从各地方颁布的一些政策当中提炼出精华来,因此,最后在学习了营业税之后,给学生做一个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专题,将最新内容进行梳理。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5构建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例如种豆,则种豆始终为一切应行之手续,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成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为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

构建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以税法为例,税法是一门法律,很枯燥,但是税法来源于生活,以学生亲身经历或者企业的真实数据为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习领域的典型表现形式:教学项目教学(最初是一种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常常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有时也表现为方案设计等其他形式。税法中所学到的五大主体税种其实可以在一个企业集团的具体数据中学习,因为一个纳税主体可能既涉及增值税、消费税,还涉及营业税,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年度终了之后,还会涉及企业所得税,因此,深入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提炼仿真的企业数据,核算一个企业一年的税务数据,将是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每一个税种的学习都是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这就是面目教学法的具体应用,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有学生在校就已经创办企业,那么学生在办理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的时候就会碰到实际问题,于是,在这样问题的驱使下,使他主动的去了解这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马上能应用到实践中,有了学习的目的,并根据实际经验,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3在学习中寻找成就感和幸福感

心理学家哈维格斯(Havighurst,R.J)发现,随着生命的发展进程,个体必须在不同阶段完成特定的任务,即“发展性任务”;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受到来自生物内部(如身体成熟)、心理(如生活的愿望)和社会文化(如文化期望)的影响;完成发展性任务后,将会获得幸福和成功,并为完成今后的任务奠定基础;若不能完成发展任务,人就不会感到幸福,在完成将来的任务中也会遇到困难,且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如果学生是通过自己提出问题、搜集资料、阅读文献、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得出的结论,不管是正确的经验学习还是有失偏颇的观点,他们所获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远远大于通过课堂学习学到知识的成就感的。

摘要:学生在校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人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习惯较差,因此,对这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探讨是具有代表性的。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出发,结合职业教育工作经验,通过对职业院校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学习效果的观测与评估,探讨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中学主动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心理学,经验,学习情境,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郑娟新.情境学习: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教学的取向[J].职教论坛,2013,(27).

[3]Johanna Lasonen.Jean Gordon,李玉静,陈衍.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欧洲的政策、理念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12).

[4]查静.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相关因素调查[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5]万晖,饶勤武.“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1,(34).

[6]张俐.刘波.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7).

[7]赵志群等.Assuring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ise:Apprenticeship in the Modern Econom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会计心理研究 篇7

关键词:会计,会计思维,学习心理学,建构主义

常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按教材的演绎体系来开展教学,把教学作为结果而不是作为过程来进行,即从少数概念和公式出发,通过演绎将知识展开,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和方法用结论(或结果)的形式直接展开在学生面前,强迫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任务要很快地完成。更有甚者,连演绎体系都没有,直接让学生背下知识和方法,辅之大量的练习来达到“掌握”,以应付各种考试。

一、认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首先是关于教材的再认识。从会计学本身来看,因为会计学是一门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可以说,它既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所以不能单纯地只注重理论的讲解及结果的公布。但事实上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这就造成了我们的教学重结果、重理论,在课堂中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给,学生接。这种教学方法被称为“跳伞者方法”,知识和思想像降落伞一样突然从天上掉下来。

其次是关于教法的再认识。从学习心理学分析,巴甫洛夫基于动物实验所建立的“条件反应学说”对我们有着潜意识的影响,从而使我们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联结”的学习方式有自然的倾向性。进而在教学中,我们的工作就表现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形成种种正确的行为,并使这些行为反应受各种刺激控制。这样,大量重复的机械练习就成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

最后,以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为代表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即:学习的过程是主体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在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能动地再建构对客体的认识过程。这种观点的核心是:学习并非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会计教学的实质是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的差异也主要体现在思维方法的多寡和优劣,差在知识和思维方法的积累。

因此,把知识和方法不是作为思维过程暴露在学生面前,而是作为结果抛给学生。这种“奉送”的做法势必忽视了会计思想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会计素质是很难得到提高。

二、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如何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更为有效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教什么。由于学科特点的各不相同,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同,正所谓“教无定法”。由此可见,问题不在于什么是最好的教学方法,而是会计究竟是什么?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其次,我们必须研究:怎么教。而教的关键是明确学生是怎么学的。从会计学习心理学上讲,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必须有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所谓理解就是指将难懂的概念术语弄懂,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即学习者必须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对教师所说的做出解释,必须在新的学习材料与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起实质性、非任意性联系,从而使其获得确定的意义。因此会计学习本质上是主体在头脑中建立和发展会计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主体的一种主动的“再创造”行为。而会计教师只能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应该让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

此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单一教学模式在我们的教学中出现的次数已经很少。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往往表现为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体,其中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教学模式。我们要防止“用新瓶装旧药”,表面上是强调思维过程的教学,可对暴露思维过程仅仅是表层上的,看上去循循善诱,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或要求过多,脱离学生实际;或提出问题,没等学生反应或发表看法,又自问自答;或使学生陷入一系列的“因为、所以”的泥坑里,反而使学生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在教学中以下教学法是可借鉴的:渗透教学、过程教学、问题解决、创造学习、设问教学、建模教学等等。学习会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学会“会计地思维”。因此,强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会计课程必须唯一采取“问题解决”的形式。在教学中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如何以思维方法的分析带动、促进具体会计知识内容的教学。只有通过深入地揭示隐藏在会计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把会计课“讲活、讲懂、讲深”。

上一篇:探究激趣下一篇:小学校长的管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