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心理护理研究

2024-05-25

产科心理护理研究(精选10篇)

产科心理护理研究 篇1

摘要:随着现代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何应用心理学与临床护理工作相结合,而在一定基础上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护理质量,成为当今护理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产科心理护理的基本内涵、主要原则以及影响产科心理护理的重要因素,基于心理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必要性,分析了产妇在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不同心理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心理护理策略。

关键词:心理护理,医学模式,心理健康,母婴安全,护患关系

1 产科心理护理的相关概要

(1)产科心理护理的基本内涵

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中发展起来的应用学科,传统医学模式奠定在纯生物学基础之上,现代医学模式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明确了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体系中应有的位置,强化了医学领域与心理学的互补作用,为心理学参与医学实践提供了可能。

(2)产科心理护理的主要原则

产科心理护理的主要原则护理人员在对孕产妇实施心理护理时必须遵循社会交往礼仪,良好的医患关系以人际关系为基础,护理人员的礼貌仪容应体现社会人际交往环境中约定俗成的文化与道德规范。

(3)影响产科心理护理的重要因素

影响产科心理护理的主要因素有护理人员的心理品质因素、护理人员与孕产妇信息需求的差异性因素,孕产妇的心理状况因素。首先,影响产科心理护理依靠护理人员的思想信念与意志力发挥作用,护理人员的心理品质修养是孕产妇安全感与信息依赖的源泉。心理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必要性

(1)解除产妇不良心理情绪的影响

产妇妊娠分娩是一种自然的正常生物学过程,然而其强烈的生理、情感体验,以及伴随着角色转变而来的社会、经济与家庭压力却致使孕产妇在怀孕、分娩与产后过程中发生各种心理与情绪波动,出现诸如失眠、焦虑、恐惧等影响产妇顺利分娩的不良精神状况。在这特殊时期,产科心理护理致力于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孕产妇进行科普宣教,促使正确的知识认知改善孕妇因生理变化产生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对于具有产科并发症的患者,消除其不良情绪,确保孕产妇手术顺利,保障孕产妇人身安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产妇对住院环境的适应性

孕产妇一般在分娩之前便会住进医院,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孕产妇的心理与情绪影响显著。一方面,孕产妇需要自觉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对于年轻的孕产妇来讲,限制性的条款章程让她们感觉到自由的剥夺,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情绪控制能力较弱的孕产妇,甚至会出现和同房病友以及护理人员闹意见的情况。产科心理护理是一种认识行为干预,及时发现与处理孕产妇异常情况,通过亲切的交谈,针对性的讲解与答疑,消除孕产妇的心理障碍,建立基于医院环境的参与型的护患交往模式,促进产妇对医院环境的适应性。

2 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妊娠期的产妇心理健康状况妊娠期是指产妇受孕后至分娩前的生理时期,可称为怀孕期。

这个时期产妇承受着正常的妊娠期疼痛,因此,孕产妇在心理上既有一种体现女性价值的自豪感与兴奋感,也有一种伴随着身体机能的剧烈反应,尤其是疼痛反应带来的心理恐惧,使孕产妇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加上对分娩的恐惧感,越是迫近分娩期,心理焦急与忧虑越严重,情绪波动越明显。

(2)产褥期的产妇心理健康状况

产褥期是产妇分娩以后直到恢复孕前状态的时期,民间称俗坐月子,在这时期,产妇的各个器官系统都发生了生理变化,其中一部分缺乏家庭关怀,情感脆弱的产妇会进一步形成哭泣、烦闷、焦虑等精神障碍,容易导致产后忧郁综合征。

3 心理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策略

(1)妊娠期产妇的心理护理策略

针对妊娠期产妇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在言行上体现对产妇的尊重,并在情感上支持与鼓励产妇。一方面,妊娠期产妇因为孕育生命的自豪感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与关心,期待被尊重,自尊心强烈,因此,护理人员对待新产妇入院应热情接待,态度温和有礼,响应产妇需求迅速并富有耐心,特别是针对一些具有自我中心意识的产妇,应始终有礼有节,以得体举止、熟练的技巧展现应有的自信。另一方面,面对疼痛症给孕妇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需积极了解孕产妇的心理活动,向产妇传授正确的医学知识,消除产妇因为经验与知识缺乏造成的心理恐惧与焦虑,通过情感抚慰获得孕产妇的信任,并配合心理暗示疗法,帮助孕产妇建立必胜的信念。

(2)分娩期产妇心理护理策略

针对分娩期产妇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的对产妇加以心理疏导与技巧性沟通。分娩期的产妇由于身体的强烈反应,极度欠缺安全感,精神高度紧张,心理恐慌最大化,情绪焦躁难耐,这时候护理人员应引导产妇调整呼吸,放松精神,正确运用腹压,通过具有正面鼓励能量的语言沟通减轻孕妇大脑皮层的疼痛信号,促使产妇注意力集中,调动产妇分娩的主观能力性。对于耐受性差的产妇,护理人员应多鼓励、多巡视、多安慰,要求产妇及时反应自己的不适,并将积极的信息反馈给产妇,必要时应采取肢体语言.比如轻轻触摸产妇腹部,稳定产妇情绪。

(3)产褥期产妇的心理护理策略

针对产褥期产妇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提供科学的母婴保健指导与丰富的心理护理活动。产褥期的产妇经历了分娩,既表现出初为人母的高涨情绪,又表现出对照顾新生儿的无所适从,同时伴随着对身体生理变化的不适应。因此,护理人员除了真诚的向产妇表达祝贺以外,还应提供产妇科学的母婴保健知识,比如产后锻炼技巧、健康自检方法、产后用药事项、产后美体方案、母乳喂养知识等等。另外,开展丰富的心理护理活动,比如组建心理护理小组,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解,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播放相关录像,为孕产妇创造集体交流环境等等,都能更快的消除孕产妇产后忧郁,特别是对性格内向的产妇,推动她们的参与积极性能有效帮助她们开放心胸,尽快融入新生活。

妇产科临床心理护理体会 篇2

关键词:妇产科 心理 护理 措施【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49-01

随着现代社会对健康观念的不断转变,“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护理对于妇产科的患者来说,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心理护理在妇产科患者的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是任何药物都不能代替的。许多临床医生认为:心理治疗不但可以减少病人的心理反应,并能直接产生治疗作用,改善机体的免疫机能,提高疗效。心理护理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现将妇产科住院病人的心理特征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 妇产科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紧张、恐惧心理。妇产科患者入院前,常会出现紧张恐惧心理,认为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过度担心手术能否成功、怕疼痛、怕出血、怕开刀、担心医生技术不高,担心手术出现意外和术后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同时怕医护人员态度不好,表现出焦虑不安、反复询问病情、缺乏自信心的心理状况。比如说患有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宫外孕破裂、子宫破裂、胎盘早期剥离等等的患者[1],由于患者非常意外,并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也就非常难以接受,常常会因为病痛的折磨以及死亡的威胁而处于极度恐惧的心理当中。处在分娩期的产妇不仅仅担心自己,而且还担心腹中胎儿的安危。

1.2 自卑、羞怯心理。妇产科患者,特别是患有性病的患者经常会表现出自卑、羞怯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患者由于对性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会特别担心自己染上类似艾滋病的不治之症,从而产生自卑、自责心理;在患病初期的时候,会因为羞愧而耽误了及时的治疗,拖延到症状加重的时侯才到医院接受诊治;担心会影响自己今后的生育问题,担心受到周围人的冷落、担心受到社会的歧视等等;常在男医生面前,特别是人多的时候,自卑、羞怯感会更加强烈。

1.3 失落、多疑心理。某些妇产科患者、特别是癌症患者常会非常担心手术后自己有生理缺陷,担心会男性化,失去了女性特征,会影响夫妻关系和提前进入更年期,担心生命过早结束等,表现在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思想情绪悲观、甚至绝望,患者常有一种失落感且表现出多疑的特征,比如进行子宫、卵巢切除手术的患者,往往会出现一种手术后女性特征、生育能力、性能力丧失的失落感,从而导致精神压力倍增,对生活失去信心。

1.4 过度失常心理。过度失常心理是指治疗本身没有问题,而病人却表现出剧烈的心理反应,如宫颈癌根治术、子宫全切术。表现为缺失感和性格孤僻、多疑、易怒,甚至会答非所问、定向不全等等。

2 如何在妇产科临床中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2.1 紧张、恐惧心理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举止大方、着装整洁、态度和蔼可亲,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及科室的基本情况[2],主动向患者介绍疾病情况以及介绍主管医生的手术能力,向患者介绍手术方式等,同时要告知患者不实施手术的隐患以及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鼓励患者配合医护工作,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尽量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去接受治疗。

2.2 自卑、害羞心理护理措施。这类患者心理特征的表现是消极的,但由于患者入院的动机是积极地寻求医治,因此具有非常高的积极态度,针对这类患者,医护人员要转换角色,通过暗示、分散以及转移注意力的方式[3],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要学会理解患者的苦衷,以一个同龄姐妹的身份,关心、体贴、同情、尊重患者。护理过程中,积极向患者讲解女性生理知识。在进行换药、注射、阴道冲洗、导尿的时侯,要尽量的让异性回避。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不过多暴露患者、操作要轻柔,男医生查体时主動陪伴。

2.3 失落、多疑心理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耐心地与患者及患者的家属积极沟通,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想法,获取尽可能多的支持。用责任心和积极的态度照顾好患者,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用爱心来消除其孤独失落的心理[4]。面对接受乳房、卵巢或者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特别是患者的丈夫多沟通,让他们充分了解解决办法,即使切除了卵巢,人体的其它内分泌系统也可以分泌雌激素;另外,还可以通过口服雌激素来维持女性的基本特征。

2.4 过度失常心理的护理措施。术后患者发生过度失常心理反应,尽管与患者自身的素质密切相关,但不应排除心理、精神因素的作用。医护人员要给病人有效的心理引导,使患者的“医学知识”科学化[5]。对于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副作用、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并发症、后遗症等,应及早向患者或家属说明,使患者及家属理解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已出现的过度失常心理反应,更应及时处理,体贴和照顾,防止病情加重。

3 小结

总而言之,在妇产科的护理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专业技能,还应该随时注意患者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并及时地进行相应的治疗。作为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必须充分重视患者心理方面的问题,在工作之余要多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不断转换的现代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黄珍,刘学云.浅谈妇产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4,23(21):30

[2]王珍菊.心理护理在妇产科临床中的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8,5(2):177

[3]杨秀娟.妇科手术前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8,29(8):160

[4]王娴.妇产科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6,4(5):74-75

心理护理在产科输血护理中的应用 篇3

2012年8月至12月,我科共计收治需输血孕产妇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心理护理),每组19例孕产妇患者。19例对照组孕产妇患者中,平均年龄27.2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1例,患者本人为独生女16例。19例观察组孕产妇患者,平均年龄26.9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2例,患者本人为独生女17例。两组患者自然情况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两组接受输血的孕产妇患者,年龄差异不大,文化程度相近,患者本人独生女比例接近,但个体的疾病种类和病情病期等不同。两组均按照护理规程进行常规护理,输血前了解患者病情(妊娠史、输血史、过敏史、传染病史等)、输血的目的、输注的血液品种,合理安排输注的顺序、时间和速度。按照一人一次一管的顺序采集交叉配血血样,记录采样时间后,按规定时间送输血科。接到取血通知后,到输血科取血,与输血科共同核对,并检查血液质量,确认无误后签字记录。血液取回后,应尽快输注,不得储存。

观察组在常规输血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方法:

2.1 输血前心理护理

近年临床孕产妇年龄多在20~35岁之间,身体素质比较好,文化程度大专以上者居多,对新知识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强,但独生子女比例高,心理脆弱依赖性强者居多。孕产妇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由于体内激素作用,心理变化较为显著,情绪波动起伏较大,经常处于矛盾、烦恼、抑郁、焦虑和疑虑之中,心理脆弱、易激动,依赖性增强。特别是在确定需要输血后,由于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缺少对所患疾病的了解,加之对自身身体和胎儿健康情况的担心,对输血有明显的恐惧、紧张甚至是抵触的顾虑心理。针对孕产妇这样特殊心理特点和需求,我们重点加强输血前宣教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向患者介绍输血的有关知识、输血对恢复健康的意义、现代输血的安全性、需要输注血液产品的特点等相关知识[2]。

2.2 输血中护理

在输血过程中护士操作要从容熟练,给孕产妇以安定感和信心。在输血开始的前十五分钟要陪伴患者,输血过程中反复巡视观察,指导大量输血患者注意保暖,及时发现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并正确处理。出现输血反应时,除了根据医嘱的积极处理外,护士要陪伴在病床边加强观察,稳定患者情绪,安慰患者。

2.3 输血后护理

输血结束后,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输血后的身体状况和心理变化。输血常有明显的短期效应,充分利用这一效应,及时与孕产妇沟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孕产妇的愉快情绪,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3]。

3 结果

两组输血后第2天护理满意度情况见表2。

4 讨论

孕产妇输血护理有特殊的护理要求,护士不仅要掌握普通输血护理知识,根据具体病情和输注的血液成分,管理好各种血液成分输注顺序和速度[4]。还要做好输血前、中、后的心理护理,改善孕产妇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调动主观能动性,正确面对疾病和输血,共同参与输血过程,才能顺利的完成输血工作,以达到输血护理目标的最佳效果,保障治疗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艳杰,护理心理学,第3版,2012,11

[2]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

[3]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

妇产科手术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篇4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对妇产科手术后护理工作的提高?方法:对47例妇产科手术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观察其反应?结果:通过在术前对患者进行饮食调节,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对切口进行的严密护理和康复指导,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结论:情绪的安抚,科学的预防,护理的舒适度,合理的饮食是妇产科腹部手术后的重要护理,对减轻患者疼痛?预防并发症的产生和术后恢复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妇科手术患者 心理特点 护理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和护理技术的发展,目前妇产科疾病手术治疗仍然是妇产科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为了最大程度地防止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妇产科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到疾病和手术的双重压力,尤其女性在情感过程中感受较强,较男性更脆弱?敏感?因此做好妇产科手术患者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现将2012年1月~2013年6月70例手术患者心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70例,年龄25~58岁?其中子宫肌瘤44例,卵巢囊肿8例,宫外孕16例,宫颈癌2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手术对患者是一种极强的刺激,多数患者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对治疗缺乏信心等不良心理反应,同时还会伴有失眠,血压升高等情况?针对患者的这些心理状态,我们要主动接触患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解释,主动向其介绍医院的环境,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减少恐惧和不安全的心理因素,建立其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有种安全?亲切感,问病史时要避开其她患者,不暴露患者的隐私的,对于年龄大的患者,由于理解能力差,再加之记忆力减退,与病原沟通交流时,不过多的使用医学术语,说话速度要慢,通俗易懂,便于患者理解记忆,另外,妇产科护理中与患者家属沟通亦很重要,护士在减轻患者家属心理负担的同时,要让她们对护士产生信任感,从而共同为患者解除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全方位的术前沟通及充分的健康教育,能让患者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治疗状态?使患者感到被重视,使其在感到安全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心理护理上我们根据患者的文化?认识?素质等不同,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对于文化层次较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患者采取隐瞒病情真相的护理保护措施,与她们谈话时,要热情?耐心?细致,使她们在精神上减少恐惧心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同时尽量减少患者的知情机会,避免患者情绪低落,丧失治疗信心?对一些知识修养高?性格乐观的患者进行试探性的交谈?知道其已经对自己的病情略知一二时,我们以必要的医学知识?心理知识与之沟通?

2.3 消除患者恐惧和焦虑的心理: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要主动向其介绍医院的住院环境?规章制度?主管医师?责任护士,态度要和蔼?语言要文明?热情接待,在患者入病室时,要保持病房环境的安静?舒适,消除患者的紧张陌生感?向患者介绍手术前的检查项目?目的?注意事项及手术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手术医师技术水平?麻醉方式?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方法及如何克服术后切口疼痛,早期下床活动的意义,帮助患者正确对待手术,积极配合治疗?积极沟通,提高家属参与的认识性 家属是患者最亲近?最相信的人,他们的关心?鼓励和支持能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很大的安慰,使她们积极地配合接受治疗?

2.4 解除忧郁心理:护士要根据患者的文化素质?人生观和心理承受能力,进行生殖系统解剖知识和性知识教育?临床上由于子宫切除给妇科病人带来生理?心理?生活适应的负面影响,向患者解释子宫切术后月经不再来潮,但夫妻生活不会有影响,待术后2~3个月阴道残端愈合后可恢复正常性生活?对卵巢切除的患者,告诉患者切除一侧卵巢另一侧还有排卵功能,即使两侧切除还有其他分泌器官,如肾上腺素也可以分泌少量雌激素及较多的雄激素,后者也可以在外周组织生成雌激素,可以维持女性特征及性生活需要,以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做好未生育小孩患者的心理护理,对那些担心术后没有小孩会影响丈夫感情的患者,要帮助她们解除思想顾虑,不断从各方面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生活,从而加深夫妻感情所以疼痛的有效控制,为减少抑郁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护理人员应耐心与患者交谈,鼓励患者说出心中感受,主动联系亲友同事探望?

2.5 消除自卑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热情主动的进行心理护理宣教,护理工作者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开导工作,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相关疾病的医疗护理知识,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与要求?同时指导家属积极参与,协助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治疗,使家庭为患者创造更和谐的生活气氛,尽可能让患者与家人团聚,与社会接触,使患者充分感受到亲人的理解和支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以愉快心情接受治疗?患者术后大多十分關心手术效果,一旦从麻醉中醒来,极想知道手术效果,同时手术后还会出现刀口疼痛,身体虚弱,精神疲惫,烦躁不安?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更要突出心理护理,要密切观察术后病情变化,适当给予镇静止痛剂,鼓励患者常翻身,保持正确体位,督促尽早下床活动,并指导患者正确保护按压伤口?告诉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及定期复查时间?

3 讨论

产科心理护理研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住院正常足月分娩并决定在本院行产后检查的产妇268例, 年龄18~42岁, 平均28岁。孕34~41周。初产妇232例, 经产妇36例, 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 如骨盆、胎位等;均无明显的高危因素与伴发疾病。将该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178例和对照组90例, 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孕次、新生儿体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均为单胎头位, 无妊娠合并症, 并发症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 产妇入院后由产科医师进行监测, 观察产妇的生理状况及各种妊娠反应, 并给予相应的护理;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模式。加强护患沟通, 通过温馨关怀的语言进行有关知识的宣教, 使他们理解妇产科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规章制度, 使其懂得防微杜渐, 自觉遵守, 减少各种自身因素造成的事故。针对孕产妇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心理障碍问题, 尤其是产后忧郁和产后抑郁症的高发生率。开展各种形式对孕妇和家属宣传围产保健及围产期心理、生理卫生知识, 提供咨询与指导, 减少其心理障碍, 缓解产妇情绪, 防止意外的发生。病房保持安静、整洁、温馨, 开展有关孕产妇方面的活动, 使产妇的身心放松。带领产妇参观待产室、产房, 告知产妇自出现规律宫缩, 有专门的助产士全程陪伴, 给予产妇心理上的支持, 对产妇的心理需求进行记录。

1.3 评价项目

与产妇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及问卷调查, 分析其心理特点。记录每例产妇的分娩方式 (如自然分娩、剖宫产) , 产后出血例数, 产后抑郁情况以及产妇对护理治疗的满意率。其中产后抑郁采用院采用Edinburgh艾氏产后抑郁量表 (EPDS) 来进行评分[2], 分别在产后40 d发放产妇满意度调查量表和抑郁量表。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妇心理特点分析

产妇的心理特征主要有①紧张、焦虑:由于产妇大多为第一次生产, 对生育知识缺乏了解, 担心自己能否顺利生产, 还有些产妇受传统重男轻女的影响;②恐惧:宫缩痛、难产、担心胎儿安危等因素都会造成产妇的恐惧心理。此外, 怀孕多胎未成活的产妇还会产生悲观心理。

2.2 两组产妇心理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剖腹产率、产后出血率、产后抑郁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产妇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2。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产妇的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 与产力、产道、胎儿都有很大的关系, 但由于产妇缺乏对分娩过程的认识, 存在着紧张、恐惧等心理, 从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产妇的结局[3]。从产妇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 护理因素贯穿始终,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明, 产妇分娩的成功与产妇的精神因素有更大的关系, 有时甚至起关键性的作用[4]。传统的护理模式只注重患者的生理因素, 而相对忽略的心理因素, 缺少对产妇的关心, 缺少人文关怀。本文结果表明, 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剖腹产率、产后出血率、产后抑郁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产妇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提示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能给产妇以生理与心理上的支持和慰藉, 通过相关产前、产后知识的宣教, 让其了解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 减轻她们的恐惧心理。同时, 妇产科助产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增强护理责任心, 加强产时保健服务, 提高产科的服务质量[5]。综上所述, 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对于降低剖腹产率、产后出血率、产后抑郁率, 提高产妇的满意率有重要的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产科分娩期产妇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措施。方法 将我院自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68例产妇, 随机分为观察组178例和对照组90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以患者为中心心理护理模式, 比较两组产妇的母儿结局。结果 产科分娩期妇女的心理特点主要有紧张、焦虑、忧虑等。观察组的剖腹产率、产后出血率、产后抑郁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产妇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模式对改善产妇的的结局有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产科,护理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解晨, 李振香, 祝筠.现代护理管理临床实务全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175.

[2]李福娟.产后抑郁的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 (1) :61-62.

[3]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81.

[4]钟银彩.产科护理模式的转变对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0) :12-13.

产科心理护理研究 篇6

关键词:产科,心理分析,心理护理,分娩期

心理护理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态度、行为、表情等对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与行为进行缓解, 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或者使其症状得以缓解[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心理因素当然也是多种致病因素之一, 因此在产科的护理实践当中必须注重心理护理这一重要环节, 以预防产妇不良心理状态与行为的发生。东莞市南城医院产科采取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模式对分娩期产妇进行护理,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东莞市南城医院住院的正常足月分娩并于东莞市南城医院进行产后检查的产妇共计246例, 年龄为20~45岁, 平均 (29.32±11.26) 岁;孕期为33~41周;其中初产妇212例, 经产妇34例。全部产妇的骨盆、胎位等各项生理指标均为正常范围, 无明显高危因素与并发症。将全部产妇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每组各123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期、产前健康状况及妊娠并发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可比性。

1.2 方法

(1) 护理:对照组采取施常规护理, 既产妇入院以后由产科专业医师对各项指标进行监测, 评定产妇的生理健康状况以及各类妊娠反应, 据此给予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 给予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心理护理方式, 首先加强护患沟通, 通过亲和的态度与温馨关怀的语言对产妇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 使产妇及家属对妇产科的基础知识与规章制度具备基本常识, 以预防因产妇及家属自身因素造成的意外。根据孕产妇共性的特殊心理障碍, 特别是产后忧郁情绪, 以产妇易于接受的形式对产妇与家属进行围生期保健、心理、生理卫生知识的讲解, 并积极提供专业指导与咨询。多与孕产妇聊天, 通过聊天了解其心理状态, 缓解其心理压力, 解决其特殊的心理问题, 预防因心理因素导致的意外事件、焦虑、抑郁等情况的发生。对于产妇的居住的病房定时通风, 保持整洁安静, 温度与温度控制适中, 并于病房内放置婴儿护理杂志、女性杂志等提高环境的温馨感。根据产妇的分娩方式帮助其开展适度的下床运动, 使其放松身心。陪伴孕妇参观待产室与产房, 详细说明出现有规律的宫缩后院方将由专业助产士进行一对一的全程陪护, 缓解临产的紧张情绪。 (2) 评价标准:于产后统计两组的剖腹产率、产后出血率;于产后40d统计产后抑郁率以及产妇满意率, 产后抑郁根据Edinburgh艾氏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评分, 产妇满意率以产妇自愿填写的满意度调查表为统计标准。

1.3 统计学

采取卡方检验, 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运算。

2 结果

研究组产妇满意率为93.50%, 对照组产妇满意率为82.11%, 研究组在产妇满意率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性;研究组在剖腹产率、产后出血率及产后抑郁率三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性。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在众多影响分娩的因素当中孕妇的心理状况尤为重要, 有资料表明分娩过程中产妇的不正常心理状态可致难产的发生[3]。良好的心理状态可减少难道以及产后并发症的发生[4]。越来越多的临床资料表明, 产妇分娩的结局与其心理状态具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本次对研究组产妇的心理状况分析得知, 产妇最主要的心理特征有紧张焦虑及恐惧。紧张与焦虑大多是由于初产妇对于生育过程及相关知识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担心自己的分娩过程是否顺利, 部分产妇是受到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担心不能生下男孩在婆家的地位受到轻视。恐惧多是由于疼痛、难产、产前的特殊情况而担心胎儿发生意外等因素所导致的。部分产妇于产后自觉受到丈夫轻视可出现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传统的护理方式单纯注重产妇的生理方面, 无法解决上述导致产妇不良心理状况发生的问题。而研究组给予人性化护理可以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并据此给予相应的护理与指导。

本次研究结果说明研究组在实施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方式后, 剖腹产率、产后出血率以及产后抑郁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而研究组的产妇满意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这充分的说明了人性化护理方式不仅可以对产妇的生理方面给予相应的护理, 并且可以给予其心理方面的支持与安慰, 极大的缓解了产妇的紧张情绪, 从而降低了剖腹产、产后出血以及产后抑郁率。

参考文献

[1]胡忠娥, 郎雅娟.心理护理在产科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2) :97-97.

[2]徐淑梅.妇产科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J].今日科苑, 2009 (23) :189.

[3]岳喜格.心理护理在产科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17) :94-95.

产科子宫切除术产妇的心理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分娩10 142例, 剖宫产3 885例, 其中子宫切除12例, 发生率1.1%。11例经子宫切除后, 无并发症发生, 痊愈出院;1例死亡。11例孕妇平均出血量为3 857 m L, 子宫切除的原因:胎盘因素7例, 子宫下段黏膜下肌层损伤2例, 羊水栓塞、妊娠并发急性脂肪肝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各1例, 子宫切口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出血1例。年龄20~40岁, 平均年龄30岁;初产妇1例, 经产妇10例;有剖宫产史的5例;孕周在32周~41周, 平均孕周为36周;阴道分娩3例, 剖宫产8例;文化程度:小学5例, 初中4例, 高中1例, 大学1例。新生儿均存活, 健康状况良好。

2 心理反应

2.1 焦虑、恐惧心理[2]

本组资料中有4例患者, 产前无异常情况, 分娩或术后, 因产后出血常规治疗无效, 而切除子宫。产妇对病情的骤然进展和子宫切除毫无心理准备, 她们从拒绝手术到被迫接受子宫切除, 甚至在昏迷后不知情的状态下接受手术, 没有经历心理缓冲, 术后表现为恐惧、害怕, 甚至惊恐, 不停地担心生命受到出血的威胁。另7例患者明确诊断为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 经术前反复的医患沟通对子宫切除有一定的思想准备。该组产妇反复的阴道出血, 住院时间长, 新生儿多为早产, 担心其子宫切除后, 对新生儿预后有影响, 长期多个不良刺激, 产妇多表现紧张、焦虑, 睡眠障碍。

2.2 自卑、抑郁心理

因对子宫的生理功能缺乏认识, 产妇担心术后可能影响到夫妻性生活, 提前衰老, 使身体形象受损, 会被丈夫嫌弃。来自家庭的潜在危机和社会角色的巨大变化, 产妇难以接受, 出现自卑、抑郁、淡漠, 不言不语, 或进食过量, 或不思饮食。为此, 应向患者及其配偶讲解女性生殖器官的常识, 告之子宫切除只会引起绝经和丧失生育能力, 不会影响性生活和女性特征[3]。

2.3 悲观、失望心理

妊娠分娩或剖宫产, 多数经过顺利, 母子平安。子宫切除患者, 住院期间经历合并症并发症, 精神上紧张和肉体痛苦;多认为命运不好, 老天爷对自已不公平;表现为敏感多疑、易激动。还因为对家庭和社会角色的误解, 对未来缺乏信心, 出现悲观、失望心理。

3 心理护理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应融入角色, 理解患者的心情, 态度和蔼, 引导产妇倾诉内心的苦恼。向患者介绍医生和责任护士及本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护理质量, 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3.2 帮助产妇及其丈夫正确认识疾病和手术

医护人员鼓励患者及家属表达自己的感情, 对健康问题、治疗和预后等提出问题。向他们提供诊疗信息及术后性生活的资料, 解除因缺乏医学知识带来不安。体组4例产妇的丈夫对妻子子宫切除有顾虑, 让其丈夫参加病情分析, 以纠正其错误观念。认识到子宫切除, 保留卵巢不影响激素的分泌, 不影响女性特征, 对减轻产妇的思想压力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使其接受目前的健康状态。医护人员语言的内容要严谨、高尚, 符合伦理道德原则。

3.3 选择有效的沟通方式

掌握产妇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 对其所提出的问题要随时解答。产妇的年龄、家庭背景、文化修养、社会经济地位不同, 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各不相同, 应及时采取护理对策。本组中3例是农民, 均系小学文化程度, 已生育都是女孩, 或者仍有生育要求的家庭, 自觉是个没用的人而产生失落感。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她们进行教育, 耐心解释切除子宫的必要性, 以后除不能生育及月经来潮外, 对身体不带来其他影响。主动与产妇丈夫沟通, 引导他多体谅产妇, 要经常探视, 使患者体会到没有被遗弃,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育观。

3.4 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 避免产后抑郁[4]

产妇由于自身原因而不能亲自照顾新生儿会产生愧疚、烦躁的心理。护理人员及时提供新生儿的各种信息, 如病情允许, 应鼓励产妇适度地参与到照顾新生儿的活动中, 积极创造各种亲子互动机会, 如观看新生儿沐浴、游泳, 鼓励母乳喂养等。促进家庭和谐关系的建立, 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4 结果

通过对11例产科子宫切除的产妇, 因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家庭关系及性格不同, 所表现出的不同心理变化而实施的个体化的心理护理[5], 使她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健康地面对生活, 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11例产妇均按期康复出院, 术后42 d、术后3个月返院复诊母婴情况良好。

5 体会

在产科急症中行子宫切除术, 挽救了不少产妇的生命。但由于是处于生育期, 对产妇的心、身甚至整个家庭会造成很大创伤, 产妇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若术后护理不当, 产妇会产生忧郁, 失助自怜的心理反应, 使伤口愈合减慢[6]。本组11例患者, 强调心理护理在产科护理的重要性, 医务人员重视产妇的心理健康, 注重家庭成员间的凝聚力, 特别是丈夫共同参与, 取得满意效果, 提高了产科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璐萍, 黄小芸, 等.产科子宫切除12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1) :11-12.

[2]纪佩珩, 朱文爱, 等.5例产科子宫切除产妇术后心理特征分析及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4) :622-623.

[3]沈珍素, 齐琳萍.海岛妇女子宫全切术前后性生活状况调查及健康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4) :310-311.

[4]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7.

[5]叶红梅.妇科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策略[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1) :48.

妇产科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3例妇产科门诊患者均为我院在2010年4月—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 年龄21~58岁, 平均年龄 (29.6±2.4) 岁。其中手术和早孕患者为173例, 性病患者为50例, 产检孕妇为50例, 更年期患者60例, 急诊患者25例, 宫颈癌前病变患者15例。随机将这些患者分组为试验组 (173例) 和对照组 (200例) , 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 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2.1 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及时了解患者健康状况、生活方式以及年龄等信息, 同时对患者的需求及时掌握, 仔细观察患者的情感和行为等情况, 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

取得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1.2.2 来院就诊的患者都希望自己的咨询时间短, 就诊时间长, 同时也希望得到详细的检查和准确的诊断[2]。

因此, 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 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及时而准确的掌握, 同时要对患者的个性和生理需要进行掌握, 根据先重后轻和先急后缓的原则给患者适当的照顾。同时根据患者的情况,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

1.2.3 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就诊环境, 比如在门诊大厅安放电视机等, 同时还可以利用宣传栏或者黑板报等形式给患者宣传《婚姻法》和妇科常见的疾病知识等。

也可适当地放一些音乐, 使得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得到有效的改善。

1.2.4 尽快地消除患者的焦虑和忧虑等情绪,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职业以及文化程度等, 对患者的隐私进行保护。

同时要关心、鼓励以及安慰患者, 解决患者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语气要平缓, 态度要友善, 让患者感觉到亲切和安全。

1.2.5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要熟练, 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 将相关疾病知识、治疗方法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时地给患者进行讲解, 同时还可将相关疾病治疗的成功案例介绍给患者。

对于更年期的患者, 告诉患者要及时来院进行妇科检查, 同时给其进行一些必要的健康指导。对于孕妇, 早期可给予孕期保健和卫生知识等宣传教育, 让孕妇在孕前和孕后3个月补充叶酸;在饮食上多吃些易消化和清淡的食物, 让其多吃杂粮、蔬菜以及水果;让患者远离放射性物质, 注意预防病毒感染, 防止发生感冒, 禁止吸烟喝酒, 同时不能进行性生活, 要勤洗澡。在孕中期, 要对孕妇进行胎教, 合理地控制好饮食, 对胎儿的体重进行合理控制, 避免胎儿过大。在孕晚期, 给孕妇进行心理安慰和支持以及鼓励, 同时要告诉孕妇消极心理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3 评定方法

由2名专业的医生和护士对干预前和治疗后1个月, 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分析[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护理干预后试验组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具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对于一些初诊患者, 由于就诊环境的变化和人员的生疏等, 害怕受到歧视, 心理存在很大的担心[4]。在我们国家,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未婚先孕是一种禁忌, 由于心理害羞等, 同时害怕被熟人撞见, 心神不安。有一些患者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差, 害怕连累家人等, 在治疗和费用上产生极大的内心矛盾。对于文化水平高, 经济条件好, 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的患者, 想通过比较好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但是, 又担心在手术以后失去对配偶的吸引力, 进而影响到后续生活质量。种种原因使得患者的精神紧张, 心理非常的焦虑和忧虑, 因此,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地缓解紧张和抑郁等情绪, 改善患者的症状, 树立患者的信心, 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对于患有性病的患者, 由于害羞而不敢就诊, 一般都到了病情严重时才来医院就诊, 很多患者心理非常痛苦, 怕被医生和其他人歧视, 同时还害怕家庭破裂, 受到朋友和同事的冷落以及嘲笑等;其次患者对性病知识了解较少, 对治疗缺乏信心, 导致患者的情绪非常低落。因此,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鼓励和安慰患者, 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 将一些治疗成功案例讲给患者听, 同时将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宣传和教育。

总之, 对患者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 减轻或消除心理焦虑等情绪, 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妇产科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将2010年4月—2012年11月我院妇产科门诊收治的373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173例) 和对照组 (200例) 。对照组对患者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结果:试验组HAMA的评分下降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患者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 减轻或者消除患者的心理焦虑等情绪, 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妇产科,心理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李少琼, 伍靓, 聂玉敏.妇产科临床心理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1, 32 (3) :611-612.

[2]张宝焕.妇产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 24 (2) :604-605.

[3]张晓秋.妇产科心理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2) :48.

产科心理护理研究 篇9

【关键词】人文关怀;妇产科;心理护理

“人文关怀、和谐社会”这2个词语是2005年的“两会”运用次数最多的词语,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体现的是对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命运和前途的关心,是一种实践人类内心价值追求的、具体的、动态的过程。医学人文关怀则体现的是对人、人的生命与身心的健康的关爱,是一种实践人类内心医学人文精神信仰的、具体的、对象化的过程。从医学人文关怀的具体内容看,医生对患者的耐心治疗,是一种起码的人文关怀;而周到的服务、优美的环境则是人文关怀的进一步延伸;对患者尤其是妇产科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则是实施人文关怀更高的要求。

1人文关怀的体现

1.1以患者为中心与无私奉献

随着医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医疗客观效果、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对患者的关爱和尊重,在主观上却在逐步退化。不是以患者为中心,而是以疾病为中心。高明的医术与人文关系的缺失矛盾相当尖锐,结果医患关系疏远化,医患纠纷逐年增多。所以,人文关怀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在妇产科工作中,尤其是处理一些急诊患者时,要求医护人员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无私奉献。

1.2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是人性化服务的第一要点,“以人为本”为患者提供全心全意的优质服务,给患者以人文关怀,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充分体现人性的关爱、人格的重要、人文的平等,使患者心理有平衡感。

1.3创建热情温馨的服务氛围

充分认识礼仪服务的重要性,强化肢体语言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让患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护理服务最理想的状态是应敏锐地察觉出各种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并予以满足,让患者享受到高质量不同档次的护理服务,以舒适为条件,让患者感到方便,以简单为基础,提高工作效率,满足患者的个性需求,在护理细心周到的服务中让患者体验到人文关怀的温馨,使每位患者处于身心的最佳康复状态。

1.4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

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应及时与患者沟通、多谈心,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这必须建立在人文关怀的基础上,给患者以信任感,我们才能获取准确的信息,才能做好心理护理。

2妇产科患者心理特点及表现方式

2.1焦虑、恐惧

常见于一些急重症患者,如宫外孕、产后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难产患者等,因角色转变、缺乏思想准备、疼痛的折磨和面临死亡的威胁而处于极度恐惧之中,对分娩的担心、宫外孕等手术后的影响等,均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2.2紧张、害羞

妇产科往往会涉及到生殖、性等比较私隐的话题,不少患者尤其是农村的患者,在患上妇科病以后因为怕被误会而显得非常的紧张,甚至有的患者选择不就诊;入院后显得更加的紧张,不愿意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即使有了疑问也不向医护人员咨询。

2.3内疚、自卑心理

常见于不孕症及性病患者,是缺少社会支持者常常出现的一种心理反应。其内疚感来源于既往的婚前或婚外性行为,因怕被人歧視,怕被同事、朋友笑话,不敢到医院前来就诊而延误治疗。

3如何在妇产科临床中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3.1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医护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以患者为中心,处处体现出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通过温和的语言,亲切的问候和熟练的操作技术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感到真诚与温暖,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3.2自卑心理护理

首先护理人员要充分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多给予患者关心;其次要适当的选择时机向患者介绍病情的治疗以及预防的重要性,尽可能的消除患者悲观、绝望的心理,从而使患者可以重新树立信心,放松心情,接受治疗。

3.3减轻患者的内疚与自卑

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以倾诉的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帮助她们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保持心态平和,尽可能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特别是对性病患者,要做到不讥讽、不嘲笑,尊重患者的人格,多体贴关心,不背后议论,感情上不疏远、不抛弃、不放弃,同时为其保守秘密,最终让患者做到自尊自爱,鼓起勇气面对人生。

4小结

总而言之,在妇产科的护理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的护理技能,还应该注意分析探讨不同的患者在不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并且及时的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作为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必须足够的重视心理护理方面的问题,当探讨到有关患者心理护理方面问题的时侯,不能回避或者照本宣科,在工作之余要多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够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黄珍,刘学云.浅谈妇产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4,23(21):30.

[2]杨秀娟.妇科手术前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8,29(8):160.

[3]赵爱红.妇产科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1,22(8):30.

[4]张林燕.妇产科患者手术前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7,26(20):66.

产科心理护理研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妇产科手术患者, 年龄23~39岁, 平均年龄32.1岁;其中16例患者为子宫肌瘤, 25例患者为异位妊娠, 15例患者为子宫内膜癌, 19例患者为卵巢肿瘤, 11例患者为子宫脱垂。随机将其护理组与常规组, 各43例,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 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组患者针对性的术前、术中、术后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具体如下。

1.2.1术前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并且要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认真倾听患者倾诉, 并以患者的实际心理状态为依据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同时护理人员还要耐心向患者讲解手术方式及相关问题, 使患者明白手术的有效性及重要性, 取得患者的认可及配合;同时护理人员还要确保病房环境的干净、卫生, 同时也可以患者的喜好为依据对病房进行布置, 从而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 逐渐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1.2.2 术中护理

患者行手术治疗时护理人员应进行陪伴, 并且要耐心的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及主治医师的相关情况, 从而逐渐消除患者的陌生感。术中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保暖措施, 并且要及时给予患者安慰及鼓励, 避免患者出现较大的心理波动。

1.2.3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将患者身上的血迹擦拭干净, 并且对患者衣着进行整理, 同时还应及时将患者送至病房, 并以温和的语言向患者说明手术效果。由于多数患者都担心术后会产生剧烈疼痛现象, 因此, 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通常情况下术后切口仅会在24 h内产生轻微疼痛现象, 从而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此外, 术后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病房巡视的重视, 认真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 一旦有异常现象发生则应立即告知医师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数据展开χ2检验, 组内数据展开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自然分娩率及阿氏评分情况对比

护理组43例患者中34例产妇为自然分娩, 9例产妇为非自然分娩, 护理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为79.07%, 常规组43例患者中24例产妇为自然分娩, 19例产妇为非自然分娩, 常规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为55.81%, 护理组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 。护理组43例产妇中40例产妇阿氏评分≥8分, 占93.02%, 3例产妇阿氏评分<8分, 占6.98%, 常规组43例产妇中31例产妇阿氏评分≥8分, 占72.09%, 12例产妇阿氏评分<8分, 占27.91%, 护理组明显优于常规组 (P<0.05) 。

2.2 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对比

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5.35%, 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76.74%, 护理组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妇产科手术患者在行手术治疗前通常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 从而使得患者极易出现紧张、恐惧、担心、焦虑等不良情绪, 若不及时给予患者行之有效的处理, 极易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1]。而相关研究表明有效的心理护理对维持患者心态平稳、减少情绪波动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加强对妇产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的重视, 给予患者系统的术前、术中、术后心理护理干预就显得至关重要[2]。

心理在现代护理模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贯穿临床护理全过程, 涉及护理实践各环节[3]。我院为探讨妇产科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效果,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护理组患者行针对性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且研究结果表明护理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阿氏评分及患者护理总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常规组。这就说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妇产科手术患者针对性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提高自然分娩率及分娩质量, 且有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晋凤.妇产科护理风险及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防范[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5) :261.

[2]陈珅.妇产科护理安全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J].健康大视野, 2013, 21 (8) :809.

上一篇:游戏类综艺节目下一篇:特色校园文化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