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

2024-07-28

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共12篇)

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 篇1

情感教学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80年代以后, 我国学者也开始重视对情感教学心理学的研究, 并努力以之指导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然而, 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情感教学心理学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而在高等学校教学尤其是研究生教学中, 关于情感教学心理学运用的研究还寥寥无几。目前, 我国每年有逾百万的在校研究生, 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如何对研究生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进行教学, 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未来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情感教学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 最终达到全面有效提高教学成绩。因此, 注重在研究生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 将对我国培养素质全面的高级人才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 在年龄、认知水平、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 均与中小学生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 对研究生进行情感教学, 在策略以及方法上将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情感教学心理学在研究生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以情施教, 发挥教师感染力

以情施教, 主要用以指导师生间伴随着认知信息传递而形成的情感回路。这种情感回路主要包括:伴随教学中认知信息传递, 师生间交流蕴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所形成的回路;伴随教学中认知信息传递, 师生主导情绪状态的交流回路;伴随教学中认知信息传递, 师生对教学内容、对学科的情感回路, 以及教师情感的自控回路。以情施教的基本内涵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 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 伴以积极的情感, 达到以情促教、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

研究生阶段的学生, 虽然在性格、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方面均已成熟, 但依旧会受到教师在讲课时所流露出来的个人情感所影响。这种影响正是通过情感回路来实现的。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之中发挥个人的情感积极因素, 陶冶学生的情操, 就必须做到: (1) 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使之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 (2)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积极地去影响学生, 以陶冶学生的相应情感; (3) 教师要善于情感性地处理教学内容, 使之知情并茂, 以情促知。

二、谦虚治教, 营造良好的研讨氛围

研究生教学与中小学教学以及本科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这个教育主体是人格、观念均已成熟的人。研究生有着各自的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并且在知识领域的造诣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有些领域的能力甚至已经超过了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刻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 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见解。在与学生探讨时, 应该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 在评论学生的见解时, 尽量少用“错误”、“不对”之类的词, 而应该用“我认为”、“我的意见是”、“我觉得”之类的词。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主要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 树立教师平易近人的形象, 使教师从“良师”的角色转向“益友”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的朋友, 学生才能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见解, 并且言无不尽。学生在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并且这种想法得到承认时, 能够获得愉悦感、成就感、高峰体验这样的正性情感。这就在无形中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让学生带着感情、怀着激情投入学习之中。 (2) 创造讨论的学习氛围。研究生的授课内容, 大部分涉及到一些科研的前沿, 这些科研前沿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争论和较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 鼓励学生讨论,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仅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 (3) 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点燃学生的科研热情。当教师无法对一个学术问题给出满意的回答, 而学生能够做出好的解答, 这无疑会让学生品尝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树立科研的信心。我们国家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这种能够不畏困难、不迷信权威的科研人员。

三、以讨论式教学取代讲授式教学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授课绝大部分还是以讲授式为主。教师在讲台, 学生在台下;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昏昏沉沉地听。一节课下来, 教师累, 学生烦。授课质量非常之低。一个讲台将学生与教师严格地锁定在了不同的世界, 这种授课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时代对研究生素质培养的要求。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普及, 但是很多教师依旧无法打破这种传统的授课气氛, 可以说是在用最先进的教学设备, 重复着我国最古老的教学方法。

在研究生阶段, 学生的专业水平以及知识面已经和教师相差不远, 这就为讨论式教学提供了可能。在教学过程中, 由教师提出问题, 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或者老师学生进行角色互换, 由学生讲课老师听, 进而就学生所讲内容进行探讨。这些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 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 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互动的教学方式比较可取。每堂课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课前可以让学生查阅关于这个主题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相关资料, 然后在课上让学生就这个主题下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和疑点展开讨论, 讨论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考提出他的质疑和评判, 学生亦可如此, 总之师生之间无顾忌, 无隔阂, 无障碍, 以共同商讨问题为出发点, 目的是锻炼学生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弹性化的成绩考核方式让学生无压力学习

不管是处于什么阶段的学生, 成绩始终是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 学生老师都很看重成绩。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成绩考核体系出现了一些灵活变通的方法, 例如:提高平时出勤所占最终成绩的比例, 成绩考核方式多样化等。这些方法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提高了教学质量。然而, 不足之处依然明显, 很多教师在考察出勤时, 只是单纯通过点名方式来实现, 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听课兴趣, 学生只是由于教师点名的压力而来上课, 上课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人在心不在。这种人“出勤”思想没有“出勤”的现象在研究生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出勤是应该考察, 但这种对出勤的考察不能机械地局限于点名, 而应该灵活变通。教师应以课堂提问和讨论进行考勤的方式代替单纯的课堂点名。授课过程中随时请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并记录为平时成绩。这一考核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还能在保证多数学生出勤的情况下, 克服课堂单纯点名浪费时间的弊端。另外, 应该打破传统的期终考试成绩或期终课程论文决定一切的观念, 增加学生综合成绩考核项目。比如, 将学生最终成绩划分为出勤分、课堂表现分、课程论文分以及期终考试分。这样学生就不会只看重期终考试或论文的成绩, 而会注重整个学习的过程, 从而达到既使学生增长了学术知识, 也提高了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

五、师生情感交融,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导师与学生关系不仅是一种学术指导关系, 而且也是一种情感关系、人格关系, 它可以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导师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有利于研究生对科学的追求与探索。师生之间的交往, 不应局限于课堂, 更应该扩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 这种生活上师生情感的交流却往往容易忽视。一个受人尊重和爱戴的教师, 不仅能在教学中围绕着认知信息传递与学生交流感情, 更能够在平时的师生交往中表达对学生的感情。因此, 师生情感交融, 就是要求教师重视与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 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关心爱护学生, 并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 创造出师生情感交融的气氛, 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优化课堂上的教学效果。

当今的研究生, 习惯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 而老板这个词, 掩盖了师生间纯真的感情, 拉远了师生间的距离。在很多研究生的思想里, 都认为研究生是在给导师打工, 导师出钱, 学生做事。而实际上, 很多教师也抱有这种心态, 注重的只是科研成果以及学生能创造多少成绩, 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的学习以及科研工作由主动变成了被动, 学生不是有兴趣地学习和科研, 而是为了毕业, 为了完成导师的任务而去学习、科研。黑格尔曾经说过“假如没有热情, 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可以想象, 当一个研究生是被迫去学习、去做科研, 那么他的生活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 教师不仅仅要注重课堂上的情感教学, 更应该在生活中用情感感染学生。生活上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关心, 都将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正性情感, 让学生怀着激情去学习、科研。师生情感交融, 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升华,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生教学的质量关系到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成败。本文从教学心理学入手, 详细探讨了如何在研究生教学中实现情感教学, 提出了在研究生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具体策略, 为改善研究生师生关系及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情感教学,研究生,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江绍伦.教与育的心理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5.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罗琴.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转化的轨迹、原因及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4, 8 (1) :38-40.

[4]许迈进, 郑英蓓.三重反思:重构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导学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4) :77-80.

[5]袁振国.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姚梅林.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5-10.

[7]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 篇2

一、情感设计中心理学的概念

情感设计是属于设计心理学中,把人们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与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唐纳德·A·诺曼认为:“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储存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接触外部世界中的人、物、事件、语言、行为等。“意识世界”与“环境世界”不断的碰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信息的交换、打散、重组、混合,而同样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适应性的选择、决策、行动。我们正是通过“行为互动”与“信息交流”做“事”,才与“物”“人”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发生特定的“关系”。而对于设计活动的本身,这也是一种复杂、多方面、多因素的人类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包括信息,动作的接收,认知与反馈间的互动过程。

二、情感设计的意义

在我们了解展示情感设计在其中的应用之前,我们必须知道情感设计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人与产品,场景等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加设计的使用性、可用性、合理性,包括在设计本身的造型以及互动关系的人性化设计等。其次,它可以帮助设计主体对设计作品进行正确有效地理解、评价、鉴赏,并了解设计作品的.本质和意义。第三,我们可以通过对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就可以让设计师更好的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以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的各种挑战,并制定出合适的宣传,推广手段,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设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物质文化行为,而设计学则是广义设计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是一个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学科。而心理学则是一门人类为了研究自己而设计的一门基础科学。从这个层面而言,研究情感设计的意义既是将设计作品变的情感化、艺术化以及美观化,它能使设计更加带有一种心理状态,设计的产品以及其载体将更含有自我的情感,设计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一种研究人心理状态的一种艺术方式。它能更全面的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三、情感设计与设计美学的交互研究

在情感设计中,受众在与设计产品的情感交流的同时,思维无时无刻不是在跟产品进行着互动与信息的交换。在先前的设计过程中,主要在工业设计中,美学意义一直占有大量的地位,而设计师更加注重产品的涉及外形与外在,而忽视了使用体验和舒适度,而情感设计则告诉我们,人是设计活动的主体,是为人服务的,所有的设计活动过程最后都是以人为终点,在产品设计领域即表现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模式,需要以用户为设计中心,不能以牺牲受众的舒适度与合理性换取美学设计上的吸引力。

在情感设计与具体设计过程的相互关系中,我们根据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特征,把设计对象明确地划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以及反思层。而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中去时,本能层即为产品的基本美学关系,行为层即为受众与产品互动过程中的乐趣与效率,反思层即为自我形象与个人满意度。而这三个层次既是对设计活动的基本概括。在设计作品作为受众评价和鉴赏的对象时,情感成为了受众心理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艺术设计之物,它的实用价值与审美感官的双重属性使其一方面是平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和手段,对设计者而言既是充分了解受众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并综合它的特点,来完善设计对实际目的的适合程度;另一方面,设计的作品作为受众群体需要去感知的重要部分,是最常见、最普遍的审美对象,受众无论在评价、选择或使用上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或审美体验。

四、情感设计对于设计过程的重要作用

艺术设计是实用的艺术,是艺术的设计,而其中使用性和目的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其实既是指注重受众的体验情感,而受众对产品表现出来的感受与反馈就是设计过程中的情感设计。因为欣赏与评价并不是设计作品存在的首要价值,所以设计作品所激发的情感体验也不可能与纯艺术品一样,而这仅仅是设计作品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所以它存在的价值最后还是因为它能实现某一既定的目标或目的。因此,我们所谓的“情感设计”并不是那些以情感体验为目的的设计,而是设计师通过对受众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情感激发的一般规律和原理的研究与分析。在设计中有目的地激发人们的某种情感,使设计作品能更好的实现其目的性的设计。例如在家居设计中体现温暖,工具设计中体现效率,在警示标记中激发警惕感等。

参考文献:

[1]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7月.

[2][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中信出版社,3月.

高中生地理学习情感研究 篇3

关键词:学习情感;地理;高中生

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积极的学习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消极的学习情感使学习过程变得机械、重复,使知识的传递趋于被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限于浅显记忆,不能对其进行深刻理解和内化。地理学科在中学一直处于“副科”、“小学科”的地位,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这一现状迫切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笔者通过在一年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调查,发现高中生的地理学习情感表现出与其他学科显著不同的特点,而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高中生地理学习情感的现状及特点

1.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消极情感

虽然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因人而异,但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消极情感,他们对地理学习缺乏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机不足,对地理科目的学科价值持怀疑态度,认为地理知识过于宏观、笼统,实际应用价值不大。

2.男女生地理学习情感不同

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导致男女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情感,男生往往表现出更多积极情感,女生往往表现出更多消极情感。男生对地理的兴趣较为浓厚,他们喜欢从文学名著或周围世界中主动获取地理知识,对生活中的地理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而女生对身边的地理关注较少,对地理知识的习得表现的更为被动。

3.学业水平测试前,文理科生地理学习情感不同

由于升学造成的文理分科使得文理科生的地理学习情感产生差异,文科生的地理学习情感较为积极但略有波动,理科生较为稳定但消极。文科生在长期的、系统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更广泛,对地理的认识更深刻、成熟,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但文科生对地理考试成绩较为关注,成绩的好坏会使他们的地理学习情感略有波动;理科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浅表化、形式趋于应付,使其对地理的认识较为片面,产生消极的地理学习情感,此外,理科生对地理考试成绩关注较少,成绩好坏对他们影响不大,地理学习情感较为稳定。

4.学生地理学习情感并非一成不变

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随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当所学内容较为抽象复杂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情感,当所学内容生动有趣时,学生往往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情感;当学生喜欢地理教师就会“爱屋及乌”,厌恶地理教师就会对地理失去兴趣;当学生的地理知识得到肯定就会喜欢地理,反之就会厌恶地理。

二、影响高中生地理学习情感的因素

影响高中生地理学习情感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当所学内容复杂抽象而又枯燥乏味时,学生表现出失落、烦躁、厌恶、焦虑、恐惧等消极情感;当所学内容简单直观而又生动有趣时,学生表现出兴奋、激动、愉悦、快乐、幸福等积极情感。

2.教师

地理教师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影响较大。地理教师的言谈举止大方得体、仪容仪表端庄美观、专业功底扎实深厚、为人处世宽容大度等会增加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反之,地理教师行为失当、不注重穿着、谈吐粗俗、知识浅薄、态度傲慢、愤世嫉俗等会降低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

3.同学

周围同学对地理的态度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地理学习情感。如果一个学生周围的同学对地理充满兴趣,上课聚精会神、慷慨激昂,下课认真完成作业,课后经常谈起与地理相关的话题,耳濡目染,在周围同学的长期影响下该学生也会改变对地理的看法从而喜欢上地理;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周围的同学对地理都毫无兴趣,认为地理枯燥乏味、过于宏观、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大,上课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或者做其他事情,课后不按时完成作业,受此影响该学生也会对地理失去兴趣。

4.家庭

家庭环境也会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产生影响。如果家里的长辈从事与地理相关的工作或者对地理感兴趣,认为地理是一门开阔眼界、树立学生世界观的学科,就会更多的关注地理事物,使学生阅读与地理相关的书籍等,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就会产生特殊的地理情感;此外,如果家长认识到地理对学生学业的重要性就会对学生的地理成绩产生期待,这样也会增加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相反,如果家长对地理的认识不到位,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漠不关心,就会降低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

通过对高中生地理学习情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培养策略,希望能增强高中生对地理学科积极的学习情感。

三、高中生地理学习情感的培养策略

1.培养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对学生至关重要,学生处在一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积极进取的班级中会更加热爱学习、主动参加课内外活动。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集思广益、发散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使学生收获友谊、增加成就感,培养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

2.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魅力

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和地理知识之间的桥梁,地理教师的言谈举止、专业素养、为人处世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地理教师应该多渠道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比如阅读地理相关的学术论文、书籍,关注地理事件,多听其他地理教师的课;此外,地理教师还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积极参加赛课,取长补短,坚持写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最后,地理教师还需提升个人魅力,比如增加语言的幽默感,活跃课堂气氛,注意穿着打扮美观得体,行为举止优雅大方,为人处世谦虚包容等。

3.注重家庭教育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学生地理学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家长应该认识到地理的学科价值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周末或节假日等空闲时间观看《地理中国》、《BBC纪录片》等节目;也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与地理相关的书籍、期刊、杂志等;还可以带学生出去旅游,使学生切身感受各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

4.利用榜样力量

学生对某件事物的好恶往往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的理性思考和心理斗争,有时候仅仅是榜样力量,比如被某个人的地理学识所征服。榜样既可以是地理学界的专家、也可以是地理教师、还可以是地理的业余爱好者,既可以是同班同学、也可以是往届的师兄师姐等等,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地理好榜样,增加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

情感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至关重要,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终身受益,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情感,使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98;

[2]张瑜,初中生的学习情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覃胜贤,高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4]孙岚,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扬州大学,2004;

基于设计心理学的情感化产品研究 篇4

关键词:产品设计,设计心理学,情感化,情感化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 人们不再对一般的技术创新感到满足, 追求物质生活以外的丰富细腻的精神生活。起初, 人们在设计产品时最为注重的是产品的使用功能, 但是随着设计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 物质精神文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追求转向了精神层面, 于是有一种设计准则越来越被许多设计师们考虑在内, 那就是E (motional0esign) “情感化设计”, 它能让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以后感到开心、有趣。

一、情感产品的市场研究现状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童年回忆, 家里购买一些产品时会有包装防摔的塑料汽泡纸包裹住, 当拆开包装的时候汽泡纸会有很多人喜欢去挤压当做一种玩具消遣, 这种挤压的“啪啪”声音能给人以莫名的快感, 挤完后总让人失落。很多成年人见到汽泡纸仍有挤压的冲动, 但却会顾忌社会认知这是种小孩的淘气行为而不敢动手或流露这种需要。

时间是无形的, 好在高科技的今天很多电子产品手机等物品可以看到时间的流逝, 甚至记录下来, 然而我们却无法触摸到时间的样子。乌克兰设计师用火柴燃烧掉每一天形象地为大家阐释了时间的存在性。而“泡泡日历”更为神奇, 它能实现你“触摸”到时间的心愿。这款日历共有12列, 代表12个月, 每一列罗列出当月的日期数字。每个日期数字上都有一个塑料泡泡, 轻轻一戳, 即表示旧的一天过去了。另外, 周末的数字采用粗体显示, 重大节日也会在数字上方明确出来。

二、产品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

美国认知心理学教授唐纳德·A·诺曼在其著作《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一书中分别将产品的情感化设计分为了三个层次:本能层次的情感化设计、行为层次的情感化设计和反思层次的情感化设计。

1.从本能层次看情感化设计

一方面, 它是最容易迎合人们的最简单的一个层次, 因为它是人的生物性的一部分, 是人的天性。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相似, 这部分的物品是人们生存所必须的, 但是这不一定会直接转化为用户的偏好。进一步说, 尽管所有人的型体大致一样, 都有四肢、相同的智力器官, 但仔细来说, 每个人多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有些人身体强壮, 有些人多病柔弱;有些人勤奋好学, 有些人则懒惰散漫。人格理论将人分为几个维度, 如向外的、温和的、负责任的、性情平稳的和开放型的, 对设计师而言, 这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设计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能够满足广泛需求和偏好的唯一方法是设计各式各样的产品。很多产品目录都有针对性, 每一种产品都迎合不同的用户。宝洁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宝洁集团目前所拥有的300多个品牌, 仅在洗发护发用品上, 就有飘柔等等, 每一款产品都适合了不同的用户需求。想到柔顺, 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飘柔;想到护发, 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潘婷。很少一个产品就能迎合所有人的口味, 甚至很多产品都指出他们不是适合所有人, 而是仅仅满足那些有特殊需求和和品位的客户。

2.从行为层次看情感化设计

行为层次讲究的是效用, 着重体现在产品自身的功能、结构、使用方法的合理性与易用性方面, 它与人的操作行为息息相关。虽然软件应用和手机俨然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 但是过多依赖手机屏幕上的那些抽象的东西, 会剥夺了感情的愉悦感。幸运的是, 很多手机应用的设计已经在恢复真实可触碰的世界里做出了很多努力。在锤子手机发布之前, 锤子科技就在安卓平台和苹果APP商店上推出了其内置额手机应用锤子时钟, 这是一款拟物化设计突出的手机应用:闹钟icon设计跟实物的闹钟很像, 同时保持着极其简约的界面风格;秒表的设计, 和我们上体育课时那个秒表长得一摸一样, 可快速打点, 中间的启动和暂停, 右边是清空, 设计充分突出了实际场景情况。这是我见过的最精美以及最人性化的时钟应用, 在使用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设计的人文关怀。

3.从反思层次情感化设计

反思层次的情感设计是指产品造型所包含的某些信息, 在引起人的联想、共鸣和思考之后, 所产生的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感受, 是“产品”到“思考”再到“感受”的过程。反思层次设计是多领域的表现, 它和产品, 信息以及文化的含义和用途紧密相连。与本能层次和行为层次不同, 反思层次的情感不具有通感, 它易受文化程度、地域差异、流行倾向等元素的影响。很多时候, 产品的情感化不单单停留在一种层次上, 而是在三种层次上的共同作用。

三、结语

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诸多因素导致设计师必须遵循一些规律来进行设计, 情感化设计更是如此。设计心理学对情感化产品设计上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与约束意义, 设计心理学作为情感化设计的理论依据, 很好地解决了设计产品过程中一系列复杂的关键问题。例如如何进行情感化设计、怎样的设计才称得上是情感化设计等等。可以说离开设计心理学的支撑, 所谓的情感化设计即将会成为一纸空谈。设计必须实现以人为本, 人们不仅要求获得商品的物质效能, 而且更加注重满足心理及其精神需求。所以, 情感化设计结合设计心理学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王宜山.快感现象发生原理[J].齐鲁艺苑, 1996 (1) .

[2]陈定家.从客观化快感说到直观本质论——桑塔亚那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一瞥[J].江苏社会科学, 2003 (3) .

[3]游晓贞, 陈国祥, 邱上嘉.直接知觉论在产品设计应用之审视[J].设计学报 (台) , 2006 (3) .

[4]游晓贞, 邱上嘉, 陈国祥.承担性的设计应用之探讨[J].科技学刊 (台) , 2006 (3) .

[5]NO RMAN D A, 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

[6]NO RMAN D A, 付秋芳, 程进三译.情感化设计[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7]任立昭, 何人可.设计语义学探讨[J].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3 (4) .

[8]聂桂平, 陈虹, 成振波.产品语意与产品形态[J].东华大学学报, 2005 (4) .

[9]杨飞.工业设计认知心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4.

心理情感与体育教学的联系论文 篇5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在身体锻炼的实践中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情感一经产生便会成为相对独立于外部作用的内部动因,它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人的任何意识和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作用推动下实现的。一般公开教学课上得都比较成功,这除备课充分,精心设计外,与师生良好的情绪,饱满的精神状态也有一定关系。反之,平时有些课本来有把握上好的,往往由于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心情烦躁,带着不良情绪去上课,其教学效果就不理想。说明师生情感因素与教学效果有一定关系。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在体育教学中,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必须用心施教。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的情感,在体育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活动,使体育教学充满乐趣和活力。

一、体育教学教师的威信,师生的关系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与需要意识的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锻炼的积极性,教材内容,教育手段等因素,都直接与教学效果有关,而这些因素又和心理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师生关系一一种教育关系,是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如果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诊视的师生情谊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把自己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同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成长、爱护学生健康的真挚情感糅合在一起,使之共同产生动力,形成积极的力量,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1.纯化师生关系,注重引导

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是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关系。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教师不能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质上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新课程的推进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的伦理关系。新生刚入学,第一次课总是向他们提出许多课堂常规要求,为了保证课堂纪律,可谓约法三章,这种要求也是对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把学生完全置于被管教的地位,他们心理上会产生抑郁感,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会产生一道鸿沟。后来我们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思考,认识到常规的建立与形成,并非学生单方面的责任,而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们本着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对教师也提出目标责任,把师生放在平等地位,这样很适合学生心理,师生在情感上也很融洽。结果,课堂纪律有明显起色,一些不良现象基本上得到遏制,组织教学工作进行比较顺利,任务完成得也比较好。

2.组织形式、教育手段多样化

根据人的认识规律,体育教学一般习惯常用的组织教学形式,总是按照示范、讲解、练习程序进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示范动作学生看,教师讲解学生听,机械式地模仿、练习,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地位。且不讲动态观察的效果、听讲接受的有效程度,练了半天还讲不清动作要领,学生思想没有介入,注意力没有集中,更谈不上用脑思维。没有情感的投入,很难做到身心参与,要是遇到有的教材不符合学生“口味”时,学生更会感到枯燥无味,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 篇6

关键词:情感教学;班主任;班级管理

一、情感教学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1.情感教学提出的背景

情感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做出的相应的行为反应,感情具有强烈性、紧张性、快感性和复杂性四种特性。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催化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感教学立足于让学生愿学,着手于让学生乐学,最后让学生通过一些途径达到应有的水平。

2.情感教学的理论依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申在他的情感过滤假设中指出:情感因素可被看作是可调节的过滤器,它可以使语言输入自由通过或阻碍通过,而语言输入只有通过过滤器才能达到语言习得的机制并被大脑吸收。克拉申提出了“I+1”原理,其原理是在没有或极小心理障碍的情况下,而情感过滤又低,学生就会自然学会语言。情感过滤因素越小就越有利于语言的输入。情感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减少焦虑,多鼓励,少批评;对差生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多交际;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克服羞怯心理,降低监察意识。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赞可夫的发展区理论认为,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情感的发展应走到教学的前头,为教学开路。反过来,情感又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情感教学的内涵及其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1.角色换位,尊重学生的情感

教与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如果在感情上接近学生,对学生“投之以桃”,学生就会在情感上“报之以李”。在班级的日常管理过程中,教师如果和学生进行角色换位,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尝试对自己的班集体进行管理,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平视学生。教师在学识上必须居高临下,但在情感上不能居高临下,不能大讲师道尊严,要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率先做好。教师的课堂用语要多用征求意见的语言,尽量委婉些。要具有情感性,具有人情味。

(2)尊重学生。在尊重学生的问题上,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被动的容器,应该经常反思教学行为,看看有没有无视学生的现象。比如,制定班规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专权独大地做出规定;当学生违反了班规,没有和学生进行深入沟通,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就随意处罚。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利益,对学生的尊重就是对教师自己的尊重。

(3)要有耐心。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学生可能不会很快领悟教师的用意,常常东拉西扯绕弯子。这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要轻易地改变学生的思路,要尽可能地点拨学生的思维。

(4)学会赏识。赏识学生就是承认学生的成功。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蹲下去看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立场实施自己的教育行为,要学会包容学生。特别是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应该认识到,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班主任要靠寬容学生的错误,摸清病因,科学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励学生敢于发言,使学生在安全、和谐的班级气氛中愉快地学习。

2.身体力行,唤起学生的情感

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反过来也会影响着个人的情感,这就是情感互动。在传统的教育中,不少教师忽视了自身情绪对于学生的影响,上课时表情冷漠,大大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我们要对工作充满激情,要热爱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学生的积极性反过来又会感染教师,并形成良性循环,对教学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发展认知,丰富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情感总是伴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发展,教育中情感的培养,应该以知识为基础。学生因学业进步而喜悦,因受到挫折而苦恼。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创造条件,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班主任应该在达到班级管理目标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发展学生个体的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班主任只有深入其中,知己知彼、尽情尽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 篇7

教师本身的感情状态, 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共鸣, 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数学教师, 首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热爱数学, 以高度的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自豪感对待数学教学, 以满腔的热情, 富有情感地讲授每一堂课、每一章节。因为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课堂上出现相应的心理气氛, 形成协调和谐的教学环境, 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内容。我们常常看到一名优秀并有威望的数学教师的思想品质、教学形象、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内容给他的学生往往留下非常深刻的痕迹, 不仅能熏陶学生优良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 而且还会促成学生学业上的成就。

二、运用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

所谓情感的感染功能就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 情感的迁移功能就是指一个人对其它对象的情感会影响他与之有关的其它对象的情感。简单地说, 当学生对教师有感情时, 那么对他所交的朋友、对他经常使用过的东西都会产生好感, 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就更不用说了。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 “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 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的机会。

三、运用情感的动力功能

首先要渗透德育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中反映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内容很多,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时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另外, 勾股定理、赵州桥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祖冲之、华罗庚等数学家的故事能够唤起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从而产生一种内驱力。通过数学史教育、著名数学家介绍提高学生爱国热情, 激发学生责任感, 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献身精神。通过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胸怀眼界, 使他们感到学数学是无穷尽的, 既能学到知识, 又能学到做人的道理, 窥视世界乃至宇宙的奥秘。

四、运用情感的调节功能

适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的组织效能, 而不适当的情感会产生消极的瓦解作用。这里所讲的“适当”与“不适当”, 首先反应在情绪的极性上。一般说, 诸如快乐、兴趣、喜悦之类的正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过程, 而诸如恐惧、愤怒、厌烦之类的负情绪会抑制或干扰认知过程。根据这一规律,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 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 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 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 要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 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 提高教学艺术, 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在教学中, 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 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 做到深入浅出, 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 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 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探索,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做到寓学法训练于教学之中。

五、运用情感的强化功能

过多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挫伤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经努力成绩仍不好, 此时需得到老师理解, 不能乱加指责, 而要给鼓励, 关心, 帮助, 这是人遭到失败挫折时的一种情感需要。通过个别谈心, 家访, 把握时机, 帮助他们分析挫折原因, 并给予及时的个别辅导, 从事物发展积极面入手, 对学生取得点滴进步, 特别是大多数同学老师均以为差的学生给予热情鼓励, 给以及时肯定表扬, 换取了学生心理上亲近, 感情上融洽, 他们把老师作为知心人, 肯讲心里话, 提高了学习劲头, 终于达到了合格并取得良好的成绩。任何对学生的讽刺、挖苦、歧视、冷落, 都会挫伤他们自尊心, 窒息刚燃起的求知之火, 直至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立, 所以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这一点, 从事物发展积极面入手。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方案, 让学生享受成功喜悦, 稳定自身需要。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局限的, 若超越了, 会使学生对自己以往努力产生怀疑, 降低兴趣, 反之, 思考性不强, 难理解或须分析的知识点不高又缺少直观实验相配合内容, 使学生感到乏味, 所以备课不能脱离学生实际, 要“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 要运用典型范例, 指导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 注重了情感培养的教学活动,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 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 篇8

一、教师要合理调控自身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喜怒哀乐很自然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使自己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情绪状态。

首先, 教师要让课堂成为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平台。上课时不要高高在上, 而要走到学生中去, 用满腔的热情去面对学生, 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做。如我在上课时非常讲究在课堂中站立的位置, 教学时除非是在板书或操作电脑要站在讲台前, 其他时间我都走到学生中间, 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与老师更亲近, 自然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其次, 教师要合理运用肢体语言来感染学生。我上课时非常注重语言的抑扬顿挫、形象生动、幽默风趣, 以此来渲染气氛、设置情境, 以引导学生或热烈讨论, 或凝神思索, 或驰思遐想。同时请学生回答问题时, 手掌心向上, 对于没有回答上或回答错问题的学生, 手掌心向下, 保护学生自尊心。我在进入角色时会将身体倾向学生, 这样的姿态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感, 帮助学生自觉地学习。

二、创设情境, 轻松教与学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除了学习打字、编辑排版等, 似乎没有别的内容, 况且这些内容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里已学过, 沉闷而又乏味, 学生对着书本上的操作方法机械复制, 想象力、创造力受到极大限制。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将学生“要我学”的思想转变为“我想学、我要学”的思想,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要在学生的思维情感上下功夫, 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下功夫。例如我在进行“图文混排———学制贺卡”的教学时, 我首先了解了学生在节日所送贺卡的种类, 然后到网上收集了大量的贺卡图片, 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 在导入时配上轻松的音乐, 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片、优美的音乐牵引学生进入境界, 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 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整堂课学生兴趣高涨, 气氛活跃, 积极动手、动脑,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设计出了满意的贺卡, 教学效果很好。这是与学生情感对话所得的回报, 这些无疑是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起到的作用。

三、深入课本, 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实践课, 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讲述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 这些任务是我们生活中的人和事, 具有极大的情感因素。因此, 我在备课、上课时注重挖掘这些人和事中蕴涵的情感, 用它们去撞击学生的心灵, 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 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 从而使他们受到极大的感染。

如我在“网上获取信息”一课教学时, 先用录像展示几个中国运动员获得金牌后升国旗的情景, 特别是跳水、体操队获得金牌后的情景, 让学生的情感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得到升华, 同时以北京奥运会金牌获得最多的国家是哪个、多少枚、金牌榜上前5名是哪些国家等为任务, 让学生来学习利用关键字搜索的方法在网上获取信息, 在这样的情感激励下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 思如泉涌, 这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在新课改的教材中有许多的显性情感因素, 教师要充分的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显性情感因素, 同时挖掘其中的隐性情感因素, 真正做到情知互动。

四、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合作、互动为主

现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 而情感教学正能体现这一精神。情感教学的学习方式以合作互动式为主。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不急于去解答学生的问题, 而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中学到知识。如在“网上搜索信息”这课教学中, 我设计了一个高手过招环节, 提出了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跳水队获得多少金牌, 中国男篮取得了什么成绩, 中国体操队、跳水队各派出了多少名选手, 分别是哪些队员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 看谁搜得又快又准, 同学们在各自小组中通过合作、交流、讨论, 不懂时寻求帮助, 很快就得到了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给学生尽情表达、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 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宽松友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我在合作学习中也将激励机制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互相竞争中得到进步。

管理学之情感研究及其旅游启示 篇9

一、引言

20世纪初,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与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为标志,管理学形成一门独立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在这门学科中,情感,作为现代理性社会里人们羞于公开谈及、却又逃脱不及的非理性话题,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受到关注,并于本世纪成为管理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此外,相对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而言,目前管理学中的情感研究尚未形成一系列关键概念及理论,尽管市面上已有类似于情绪管理的论著出现,但距离“情感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认可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现有管理学情感研究的五个关键概念——情感消费、消费情感、情感营销、情感劳动、情感管理进行总结与评析,在此基础上构建管理学之情感研究的概念性框架,并说明其对旅游研究的启示。

二、管理学情感研究的关键概念

文献研究发现,目前管理学中的情感研究主要涉及五个关键概念或研究主题:情感消费、消费情感、情感营销、情感劳动和情感管理。下面,笔者将对这五个方面逐一进行解读。

(一)情感消费

美国市场营销学家科特勒把人们的消费行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量的消费阶段、质的消费阶段、情的消费阶段。根据王宁的说法,情感消费是指消费者为满足其情感需要而从市场获取情感消费品的过程。情感消费品既包括情感产品,也包括情感服务。其实,情感消费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大的社会时代背景:在现代社会,人际情感关系越来越淡化,真实情感变得越来越私密化,情感满足方式则变得越来越匿名化和市场化,以至于市场开始对情感产品进行批量化生产,一个巨大的“情感产业”也就应运而生,旅游产业便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情感消费变得越来越重要和时尚。例如,人们通过艺术品获得情感的共鸣、通过综艺节目获得情感的放松、通过心理咨询产业获得情感的宣泄、通过旅游获得情感的升华。

本文认为,情感消费这一时代背景作为现阶段情感研究热潮出现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其他相关研究得以产生的基础之一。

(二)消费情感与情感营销

消费情感与情感营销主要是营销学中使用的两个概念。首先,消费情感与情感消费不同,前者是指消费者在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情感反应,而后者强调的则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市场上的情感消费品来满足其情感需求这一社会现实。至于情感营销的概念则要归功于美国学者费格(Barry Feig)。他认为,“形象与情感是营销世界的力量源泉。了解顾客的需要,满足他们的要求,以此来建立一个战略性的产品服务模型,是现代市场营销成功的关键。”我国学者李劲与李锦魁指出,情感营销就是把消费者个人情感差异和需求作为企业营销战略的核心,通过情感品牌、情感产品、情感价格、情感分销、情感促销等策略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就消费情感与情感营销的研究取向而言,前者侧重于对顾客的消费行为进行微观探索,后者则以企业为出发点对情感营销的要素、作用与策略等方面进行宏观研究。何云和汪纯孝在对消费情感进行述评时指出,国内的相关研究还相当有限,欧美学者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消费情感的内涵、计量方法、影响消费情感的因素(例如顾客心情、服务人员、服务环境)、顾客消费情感对顾客消费决策的影响(例如消费情感与满意感之间的关系、消费情感对顾客行为意向的影响)等方面。然而,就现有文献来看,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消费情感的研究开始不断涌现,该领域已然成为学者们竞相研究的热点之一。例如田玲研究了大型超市虚假促销(价格虚假、赠品虚假、抽奖虚假)对消费情感与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虚假促销事件的发生对消费情感和购买意愿都有显著影响;徐秀云对服装购物环境和消费情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影响消费情感的五个环境主因子,并且发现在不同服装类别和不同人口统计属性下,服装购物环境对消费情感影响存在差异;侯旻通过对百货店人员服务、消费情感与消费者惠顾意向的关系进行研究,将人员服务分为“有形性”、“保证性”、“移情性”、“反应性”四个维度,且在原有消费情感量表基础上经过实证分析得到消费情感的四个因子,即愉快、不愉快、唤醒和支配;熊谱涛对购物中心实体购物环境与消费情感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实体环境各因素与正面情感具有相关性。在研究思路方面,上述几项研究均是先建构理论模型,通过调查问卷等方法得到一手数据,进而借用SPSS软件等工具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再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

(三)情感劳动与情感管理

情感劳动与情感管理最先由美国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Hochschild)于1979年提出,它们是管理学情感研究中最常出现的两个概念,尤其以后者居多,然而目前国内外有关文献对两者并无明确或统一的界定。

在国外学界,霍赫希尔德认为,情感劳动是指工作人员不仅要从事体力劳动,而且还需要有情感的投入,并遵守一定的规则来呈现和控制自身的情感。这就表明,情感劳动是为满足顾客的情感需求而在员工与顾客的直接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尤其是指情感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情感劳动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在教育、医疗,以及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中,人们不可能单纯地依据机械指令来完成工作,相反地,他们需要用情感来面对服务对象、面对活生生的人,否则人便与机器无异。不过,另一方面,情感性劳动意味着员工要在某种报酬的刺激下,按照企业的需要和顾客的需要对自身情感进行整饰和管理,当个体不能控制他们的外在情感表达和内在真实感受时,自我疏远、异化也就随之变得日益严重。比如,“空姐综合症”(stewardess syndrome)式的服务对消费者来说不免有过度包装之嫌,对员工来说则面临着来自企业和顾客的双重压力,他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而强颜欢笑!如此以来,企业如何对员工进行良好的情感管理,让员工获得情感补偿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霍赫希尔德看来,情感管理与情感劳动相似,情感管理是指当情感与情感规则不相符合时,人们就会对他们的情感进行调节,或唤醒或抑制某种情感。例如,在工作或组织中,我们常常需要表达一种我们实际上并没有感受到的情感,或者抑制某种我们已经真切体会到的情感而使之不被表达。学者博尔顿(Bolton)在《职场中的情感管理》这本书中将情感管理分为四种类型,即商业的(pecuniary)、规范的(prescriptive)、表演的(presentational)和慈善的(philanthropic)。其中,商业的情感管理根据的是市场规则,规范的情感管理根据的是组织或职业守则这种次级社会规则,表演的和慈善的情感管理根据的则是一般性的初级社会规则。就研究内容而言,莱弗利(Lively)认为,情感管理的研究大体可归为两类,一类是私人领域的个体(individual)情感管理,即个体试图管理他们自己的情感,另一类是公众领域的人际(interpersonal)情感管理,即人们试图管理他人的情感。由此可知,情感管理涉及的领域众多,除企业外,还包括医院、学校、组织、档案资料馆等等。

在国内学界,有关学者引用较多的是陈桂玲在《情感管理》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她认为,所谓情感管理,就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并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方式。文献研究发现,国内有关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情感管理的内涵、必要性、特点、作用、模式、实施策略、存在问题等方面。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描述性层面,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相关的实证性研究或质性研究并不多见。不过,上海交通大学张静抒博士于2002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情感管理研究》值得一提,该论文经过修改完善已经出版成书《情感管理学》(2008年第二版)。作者通过归纳整理,首次创造性地提出“情感人”假设,并建构出对应的“金苹果”激励理论以及情感管理模型,该理论认为,为达到对“情感人”的激励效果,企业应通过情绪管理、信任管理、文化引导与激情管理等各种措施来激活员工的“心”,并从整体的企业文化与员工的心理契约两方面入手来构建企业的情感管理模式。尽管如此,笔者注意到,张静抒以企业一线员工为研究对象,相关理论的建构停留于企业对员工的情感管理层面,并没有说明人对情感的自我管理,也没有涉及组织、事业单位等领域,而这正是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地理学等学科的情感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综合上述五个概念可以看到,情感消费是其他研究的前提;消费情感与情感营销主要在营销领域使用;情感劳动与情感管理则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从概念内涵来看,情感消费与消费情感是从消费者自身角度的界定;情感营销、情感劳动与情感管理则是从企业角度出发的一种界定。其中,情感管理满足的是员工的情感需要,而情感营销与情感劳动满足的是顾客的情感需求(见表1)。

三、结论与启示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管理学之情感研究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如今,情感现象已然成为国内外管理学者所共同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现有的相关文献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导,多分散于上述五个关键概念中的某一侧面而展开,尚存在着概念不清、理论与方法较欠缺等问题。

(一)管理学情感研究的基本框架

笔者以为,在企业这一领域中,管理学之情感研究的框架应包含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两大方面(见图1),组织和事业单位等领域中的情感研究也相类似。

其一,从企业内部角度来说,情感关乎企业内部运作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情感文化、情感营销、情感劳动、上级对下级的情感管理、同级员工之间的情感协调以及员工自我的情感管理等。这些内容或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或满足顾客的情感需求,而他们的情感需求反过来则会进一步影响企业情感管理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其中,企业或员工满足顾客情感需求的过程也就是他们情感消费的过程。在消费过程中,顾客会产生多种情感,如愉悦、放松、压抑、抱怨、后悔等,企业所要做的就是要尽力避免使消费者产生消极情感,并促使其产生积极情感。

其二,从企业外部角度来说,企业应该注重对外部环境、他人、合作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进行情感管理。首先,作为企业得以生存的条件之一,外部环境与企业之间并非单纯的主客体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的共在,这一点在当下学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热潮中便可窥见一斑,因此,企业应该对外部环境抱持一种充满情感的管理方式。另外,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合作伙伴对企业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企业理应考虑到他们的决策和行为会对利益相关者的情感产生怎样的影响,并利用各种机会有效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情感需求,实现共赢。

(二)对旅游研究的启示

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旅游领域中的情感现象颇为丰富。通常,在旅游决策时,人们总是期望通过旅游获得身心的放松与情感的愉悦,并希望在旅游中追寻自由与精神的享受,理解生命的意义,探求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即使没有完全彰显出来,这些真善美的情感期望也或多或少在人们的心中若隐若现。在旅游过程中,随着外界事物的不断变换,旅游者随时可能面临一些突发状况,这使得他们的消费情感并非只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反而会产生各种多变的正面或负面情感,如快乐、兴奋、惊奇、温暖、感动、内疚、羞愧、后悔、平静等。由此可见,旅游活动就是旅游者追求情感上的满足并产生各种情感反应的过程,这些情感构成旅游者重要的旅游经历,并对他们的行为意图等产生影响。当然,在整个旅游现象中,情感的主体不仅是指游客,它还包括旅游目的地居民、导游人员、其他旅游从业人员等。可以认为,情感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始终,联系着旅游现象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充分认识旅游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于旅游企业而言,重要的是,旅游者的情感会对他们的满意度、重游意愿以及其他行为意图等产生影响,这对企业的营销策略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资料支持。在充分了解游客的情感需求的基础上,旅游企业可以塑造富有亲情、友情、爱情、活泼感、怀旧感、时代感、自然感等情感的商品,有效地引导游客的情感消费。当然,除此之外,旅游企业还应该对员工的情感多加关注与管理,让他们在提供优质情感服务的同时能够得到来自企业的情感支持。换个角度来看,在旅游业现实方面,居民的出游意愿与日俱增,消费能力也日渐增长。但是,旅游的质量如何?游客的情感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呢?小长假旅游的人山人海让游客无奈,旅游目的地的走马观花让游客遗憾,旅途的奔波劳累让游客疲倦······这些都是旅游业中老生常谈的问题。笔者以为,在今后旅游质量的提升过程中,情感可以充分发挥其“人性”与“柔软”的优势,为旅游政策制定、旅游企业营销、旅游目的地形象以及游客福祉提供莫大助益。

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 篇10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情感类心理动词的研究相对较少,现已查到的文献有Олегова. К. О. 的《Историяформированиягруппыглаголов психическоговоздействияврусскомязыке》. ( 2004) 其中只是详细阐述了俄语心理动词形成的历史,并没有提到情感类心理动词。在АпресянЮ. Д的著作《избранныетрудыТ. П. Вена》( 1995) 以及ВасильевЛ. М. 《Очеркипосемантикерусского глагола》( 1971) 、《Семантикарусскогоглагола》( 1981) 中也写到心理动词,认为心理动词中有一部分是表示感情主体基于对客体认识而经历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感情变化,作为“内化”于人的感情品性( качество) ,具有“泛时性”( вневременность) 与“异质行为性 ( гетерогенность) ,如,“любить,уважать”。到目前为止,俄罗斯还不曾有学者以情感类心理动词为研究对象进行撰写。

二、国内研究现状

1. 俄语情感类心理动词的研究

国内俄语研究者对俄语情感类心理动词的研究相对较多,目前查到彭玉海对俄语情感类心理动词做过研究,他称这一类情感类心理动词为感情动词,在文章《对俄语感情动词句法分布性能的思考》( 1998) 、《俄语感情动词的语义范畴及其鉴定标准》( 1998) 、《俄语感情动词的整合研究》( 2001) 三篇文章中对俄语感情动词进行详细的区分,重点讨论其语义范畴化直接相关的义类( 七个语义参数) 特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形式化语义语言将这些语义范畴进行客观的形式化描写和界定。

张家骅的研究中也略微涉及心理动词,但并不是以情感类心理动词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的是心理动词的另一子类———意愿动词,如他在文章《“知道”与“认为”句法差异的语义、语用解释》( 2009) 中从语用的角度分析“知道”“认为”两词的一系列对立表现。在《俄汉动词语义类别对比述要》( 2000) 中分析状态动词的常时状态动词和即时状态动词就是以心理动词为例阐述心理动词。一方面不同于恒常属性和恒常关系动词,可以和持续时段词语连用,另一方面有别于即时状态动词,不与具体时刻词语搭配。在《通过俄汉对比看“了1”的常体意义》( 2004) 中提出一些心理动词完成体形式也具有行为的起点界限意义,表示状态开始,对应未完成体表示结果状态持续。

2. 汉语情感类心理动词的研究

国内以心理动词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相对较多。从最早关注心理动词的《马氏文通》开始至今,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理动词进行研究,包括在语法、语义、认知等多方面。在研究角度相同的基础上,对心理动词挖掘的广度和深度上,也颇有一番见地。

19世纪末期,学者主要关注心理动词的界定问题,最早有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后有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以上三位学者并没有将心理动词归为单独的一类动词,直至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开始,心理动词被单独划分为一类。后来学者们对心理动词的研究提出了更多视角。

语法角度有陈光磊《汉语动词概述》( 1987) ,周友斌、邵敬敏在《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型》( 1993) ,杨华在《试论心理状态动词及其宾语的类型》( 1994) ,这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心理动词的语法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语义角度有董秀梅的《谈汉语的心理动词》( 1991) ,丰竞的《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

句法语义相结合的角度有胡裕树、范晓在《动词研究》中从语义角度给心理动词下定义,并提出界定心理动词的功能框架。张京鱼《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式》也提出两个标准形式来鉴别心理状态动词,且文章还分析了这两类动词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

至于主要研究情感类心理动词的学者有黄金金、李天贤、杨艳琴三人共同完成的文章《情感类心理动词的再分类及其语义分析》( 2013) ,文章从语义角度将情感类心理动词分为表喜欢、厌恶、生气、伤心等共十几类。还有李青的文章《汉英语中 负情绪类 心理动词 主观性研 究》( 2013) ,文中对负面情绪类心理动词进行界定并将负面情绪类心理动词按意义分为忧虑类、愤怒类、害怕类、悔恨类、悲伤类、发呆类、怨恨类、费心类、其他类等。他的另一篇文章《汉英语中正情绪类心理动词主观性研究》( 2013)中对正情绪类心理动词进行界定并将其分为喜悦类、满意类、激动类。最后还有苍黎黎的文章《情感类心理动词的语法特征语言文字修辞》,文章对情感类心理动词的定义进行了确定,并从情感类心理动词在句中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与其他词的组合能力进行描述,以此来说明情感类心理动词的语法特征。

三、结语

探索病理学课堂教学的情感密码 篇11

【关键词】课堂效率;情感;情感密码

【中图分类号】R75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21-01

1 情感含义和功能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一系列肯定的情感体验即正向情感,反之,就使人产生负向情感。情感是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具有动力功能、强化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疏导功能、保健功能。正向情感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的组织效能,而负性情感则会产生消极的瓦解作用。所以课堂上如果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正向情感,对课堂活动的组织及提高课堂效率意义重大。

2 如何激发正向情感

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发生发展的,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刺激物对人们发生信号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而引起的。布鲁姆等人认为:“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学生成绩差异的1/4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 那作为教师又该如何影响学生认知,探索学生情感密码、激发正向情感,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变苦学为乐学呢?影响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即认知对象、认知情境、认知者本身的特点,是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的重要因素。下面就此谈一下如何通过影响认知与情感而促进乐学。

3 认知者-学生自身因素

3.1认知者的需要与价值兴趣与动机

“符合需要的”就是有价值的事物,有了价值就有了追求动机,就产生了动力。能满足学生需要,符合其动机的事物又会成为学生注意的中心与认知的对象。针对我校有些学生被逼学医,目标不明确,更谈不上需要、价值、动机、兴趣,因此学生入校后,课堂内外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励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让获取医学知识成为学生的需要而主动获取。讲述一些代表性先例,使学生倍有价值感,明确了动机,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为今后病理学的快乐学习做好铺垫。

3.2认知者的情绪状态

情感迁移功能是指一个人对他人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的功能,学生会爱师及课。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人或物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眼光”知觉人和物并乐于接受;反之则本能加以抗拒。所以学生的情绪及对教师的印象,对课堂听课情绪及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影响很大,教师应努力让学生以积极正向的情感进入课堂。微笑,用热情感染我们的学生,自己也会越来越开心,我们的问候也越发真诚,我们也将更受欢迎,学生爱师及课,这就是正暗示效应中的移情。进而学生会把这种积极的情绪内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课堂吸收率大大提高,这样的课堂才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所以课堂上经常和学生出现冲突的老师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了。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节自己讲课的方式,一旦出现负情感,还要避免感染其他学生,避免不良情感的扩散,这就是情感的信号功能。

3.3认知者的经验

个体接触新的情境时,总是按照以有知识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进行知觉时,与知识经验有关的信息往往处于注意的中心;而成为学生在知觉中记住的东西。利用这一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网络,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及学生身边案例,引起学生注意,让后面所讲知识成为对学生有意义想了解并获取的东西,自然也就成了记住的东西。学生兴趣空前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举一反三,踊跃列举描述自己身边病例,并在教师的诱导下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而这个结论也正是学生的注意中心并记住的东西。

4 认知情景-课堂环境的创设

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有助于学生正向情感的产生,爱师及就会认真听课。所以轻松愉快和精力集中是一致的。为达到这一目标,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4.1教会学生“深呼吸和心理放松”

目前学校学生几乎全是动用有意注意去学习,大脑过度疲劳,能量过度消耗、大脑缺氧,注意力涣散;另一方面课前课外对其他事物的有意注意会成为学生马上进入课堂教学过程的障碍,影响学习效率。在传统教学的准备阶段,我尝试了让学生闭眼安静2分钟配合以深呼吸进行组织教学,此时学生接受的信息量马上减少,心无杂念,头脑冷静、身体放松,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身体和呼吸上,便于学生更快地从课前状态进入课中;而且深呼吸能显著提高脑的供氧量,有效消除大脑疲劳,显著提高学习效率。具体的方法略。做深呼吸同时可配合意念想象达到心理放松心情愉悦。建议使用时机:思想不集中时;持续地有意注意后;焦虑失眠时,这种放松方法可依据自己的需要灵活使用,很受学生的欢迎。

4.2对音乐运用的探究

音乐是暗示教学艺术手段之一,在某种情况下使用音乐的暗示手段,作用锦上添花。病理学教学理论性较强,抽象枯燥乏味,学习中易疲劳走神,尤其是自学、旧课复习、比较枯燥的发散性思维训练习题课、看显微镜时。此时配合适当的背景音乐会调动学生的潜意识,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知识构建并掌握大量知识信息,达成以快乐教学和有意识与无意识相统一为特征的暗示教学模式。前提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都有便携式的听音乐的设备。实验形式:初期实验组两个班分别采用个性化选择音乐和公共背景音乐形式,后期均采取个性化选择和公共背景音乐的交叉使用。调查和访谈显示:依据个性化的选择,学生听后感觉心灵安宁舒适就不会对潜意识作用的发挥形成干扰,但对流行音乐的选择不能是學生最想学会的歌曲或节奏过于激烈的音乐,结构简单、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轻音乐就是不错的选择。

4.3善于让学生说“是”培养专业认同情感认同

“认同”才会“跟随”,认同的前提是信任,情感的信任是教师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石。要取得学生的信任:首先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为满足各类学生受到尊重需要的心理建立“环境场”。其次要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为激发学生的积极动机,挖掘潜能建立的“情感场”。另外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的自我实现提供“模拟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一名欣赏者,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捕捉学生点滴智慧火花、情感火花、德性火花,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自信。

5认知对象-专业知识特点

由于认知对象本身特点不同,认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大小也不同。这里的认知对象即是所学科目,学生作为认知者觉得所学科目的价值和社会意义越大,就越容易被感知并贮存也就是获取知识,便于将来的提取利用。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借助教学内容,以学生为发展主体,更加注重暗示策略和手段的灵活使用,充分挖掘教材中和生活中隐含的积极暗示因素,精心创设各种暗示的学习情境,把枯燥的理论教学纳入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游戏、短剧、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中学习,充分展示学科魅力,正向调节学生对专业知识价值和意义的肯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大的发展自我的动机,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最终实现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 篇12

语文教学过程, 本就是知识的传授、思想的开拓与情感的影响相辅相成的过程。积极心理学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更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 积极地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 从而达到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 表现在语言艺术上, 它能够创设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 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 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等, 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生动和形象, 是教师语言的最基本要求之一。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更需要有它独有的风韵格调。教师调动各种语言手段, 把丰富的思想内容用丰富多彩的语言, 灵活自如地表达出来, 富于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语言, 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使其产生共鸣。心理学家认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 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 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 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反映在积极心理学方面就是运用语言艺术, 注重情感体验, 创造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大量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学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语言组织有很大关系。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 才能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妙趣横生, 令人难忘。课堂上, 激情饱满的示范朗读, 能够感染学生的情绪;令人鼓舞、令人愉悦的演讲, 能够创设欢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妙趣横生的讲授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 就曾经在她的《往事依依》一文中写到:“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 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朗诵时真是慷慨悲歌, 我们这些做学生的, 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 有一次教到田汉的《南归》中的诗”“老师朗诵着, 进入了角色, 那深深的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 一堂鸦雀无声, 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 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 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 相互影响, 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

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艺术首先表现在以语言情感渲染课堂情感氛围。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教师语言的情感也直接引发着学生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是课堂教学情感艺术的核心。

第二, 表现在体态情感上, 它可以塑造一定的情感形象。语文教学过程中, 伴随语言艺术的, 还有教师的体态情感。课堂上教师体态情感是通过具体、生动、鲜明的视觉形象, 直接为学生打开思维、想象和创作的大门的。教师的举手投足, 体态眼神给学生以示范, 往往能服务于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昂首挺胸, 展现的是浩然正气, 令人敬佩;缩颈弓腰, 表现的是奴颜婢膝, 招人唾弃。简单的体态情感, 塑造情感形象, 胜似千言万语的说教。积极心理学在“幸福感”的研究中发现:体态会带来一定的情绪改变, 也会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教师积极、阳光般的体态表情能使学生心情愉悦, 愉快地投入学习, 而这种愉悦又是可以传递的, 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教师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地站在讲台上, 学生由于精神愉快, 接受知识快, 思维也会变得敏捷, 能提出有用的问题, 并能积极解决问题, 这反过来又会对教师产生积极影响。这样一来,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就高, 学生也能从老师的眼神、手势、体态和声调上的种种变化, 觉察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态度, 并能够很快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而教师太过严肃的表情就会让学生敬而远之, 课堂气氛也会因此紧张、沉闷起来。但是眉飞色舞的体态表情, 看似生动亲切, 却有夸张做作之嫌, 也容易让学生“走神”。太过花俏的体态表情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盖住学习本身的精彩。所以, 教师的体态表情要把握一定的分寸, 要适度并适可而止。

第三, 表现在积极的情绪情感上, 它可以协调师生的心理状态。情感和情绪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心理反应,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绪是情感的基础, 而情感是在情绪稳定固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绪情感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情绪状态会成为行为的积极诱因, 可以提高行为效率。因此,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 如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 探索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控制和乐观等, 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性积极面。积极教育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强调创建一种教学环境, 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 而不是给予过多的约束、控制。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占据着人的整个心理生活和实际生活, 可以调节和影响人的认知过程。如:对感兴趣的事情往往愿意做, 积极性很高;对不感兴趣的事情, 往往情绪低落, 甚至逃避。课堂教学过程中, 良好的积极的情绪情感起着协调师生心理的作用。学生能否进行高效持久的学习, 往往取决于是否具有积极情绪。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绪学习的学生, 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 学得更加轻松, 更加迅速。”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接受新的信息。因此,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情绪问题,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 激励学生不断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使他们乐学、善学, 保持学习的积极情绪,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然, 教师的积极情绪也不容忽视。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作为教师, 应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 把微笑、激励、尊重带进课堂, 多鼓励, 少批评, 以此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作为教师, 还应努力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 把笑声、赞许声、讨论声、质疑声等引进课堂, 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无忧无虑地学习, 这就是积极心理学在激活课堂方面展现出的优势。

教师的情绪不仅决定了教师会不会以正确的态度来准备好课程, 也很大程度决定了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上讲, 师生之间的心理协调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 这不仅是教学方法, 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问题, 我认为, 积极心理学在提升教师的观念和思想方面, 是很有帮助的。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要把学生培育成人, 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火花, 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 必须心中布满阳光。”教师心中布满阳光, 那么, 把深邃的思想用优美的语言、饱满的热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科学的殿堂, 学生会如沐春风, 如饮甘泉。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教育的方法也应当是快乐的。犹如一根又小又细的芦苇管, 假如从这一段送进去的是苦涩的汁, 那么, 在另一头流出来的绝不会是甘甜的汁。”

因此, 教师应该学会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 把握课堂教学的情感艺术, 通过提升并调节师生情绪情感的艺术和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 创设轻松、快乐的教学,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我想, 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来讲其实也是一种幸福和享受。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 译.北京:群言出版社.

[2]李亚平.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对话: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陈春荣.课堂教学艺术[M].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沈龙明.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鄢月钿.教师的语言艺术[M].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6]李振村.教师的体态语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7]陈之芥.教学语言艺术[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工程实用性下一篇:夹紧力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