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情感教学

2024-05-11

实施情感教学(通用12篇)

实施情感教学 篇1

按照教学效果的达成情况, 可以将课堂教学分为低效课堂和高效课堂。同样的时间内, 学生收获的知识越多, 能力提升得越快, 课堂的实效就越高, 学生的满意度就越高;反之, 学生收获的知识越少, 能力提升得越慢, 课堂的实效就越低, 学生的满意度就越低。可以这样说, 高效课堂是每个学生的期盼, 也是每个教师的愿望。因此, 我们教师都应该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

那么,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以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 实施情感教学, 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条有益途径。所谓“情感教学”, 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必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活动离不开师生的互动,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活动中, 如果教师能够积极运用人的情感因素, 实施情感教学, 教学目标就比较容易达成, 学生素质就容易得到提升, 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谈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是如何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的。

一、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教师必须要走近学生

“谁爱学生, 学生就爱他, 只有饱含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单单是一种知识的传授, 其中还包含着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汇。教师只有走近学生, 才能充分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才能知道每个学生具体在想什么, 需要什么, 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教师走近学生, 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 体现了教师的亲和力, 这样的教师才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和爱戴, 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兴趣。

二、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教师必须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实际上,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 从性格秉性, 到思维习惯, 再到学习品质等等,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这些综合因素反映到学生的成绩上, 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有的学生成绩很优异, 有的可能就很一般, 有的可能就很差。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要求我们教师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 对任何一个学生, 我们都必须抱有“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实际的情况是, 教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关注得相对多一些, 而一些成绩普通甚至很差的学生得到教师的关爱的机会就少很多。我们要知道, 实际上, 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爱, 优秀生如此, 后进生更是如此。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觉得亲近的教师, 教学中课堂纪律好, 教学效果也好;相反, 学生感到教师不可接近, 教学中课堂纪律往往很差, 教学效果也是如此。尤其是一些教师, 仍然抱着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放, 教学中摆出执教者的架势, 让学生望而生畏, 敬而远之;或摆出“讲师”的风度, 只管教授知识, 对学生不闻不问, 目中无学生等等, 这样的教师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 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常常不尽如人意。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 那些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 深受学生喜欢, 所教学科的成绩也非常突出, 这就是实施情感教学, 主动走近学生的效果。

三、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需要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 其实质就是师生平等对话, 共同探究, 教学相长。实施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要求教师做到“以生为本”, 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课堂教学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 始终保持足够的耐心, 总是循循善诱, 而不是颐指气使。只有我们给予学生应有的平等和尊重, 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受我们, 喜欢我们, 才能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 充分发挥主动性, 学习效果才能更好。

在实施情感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始终渗透积极的情感因素, 始终以一颗爱生之心对待学生, 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自然就会形成对教师的积极情感, 从而促使其热爱自己的教师, 这样, 我们的教学就会在爱的氛围中,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进行。教师饱含爱的情感时, 当学生犯了错误, 我们在批评学生时, 眼神里总是透出爱的光芒, 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真实的情感因素, 愉快地接受我们的批评, 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和不断进步。

总之, 实施情感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的一种有益尝试,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值得作为经验推广。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情感教学仍处于摸索阶段, 仍有一些问题和困难存在, 需要各位同行继续实践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完善情感教学的理论, 使得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不断走向成熟。

实施情感教学 篇2

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童心就像一 张白纸,有待于我们去描绘,童心又像羽翼未丰的小鸟,有待我们去哺育。

因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音乐;情感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显重要,我们的任务是要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接班人。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对象所持的态度和体验,音乐就是一种情感的艺术。

情感性是音乐艺术中最大的特点。

哲学大师黑格尔这样评述音乐情感性:“音乐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的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乐、谐趣、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哭和惆怅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热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表现所特有的领域。”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童心就像一 张白纸,有待于我们去描绘,童心又像羽翼未丰的小鸟,有待我们去哺育。

因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

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爱国之情教育

音乐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广泛,其中有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政治教育;有爱护集体、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的传统道德教育;有遵记守法的良好社会公德的教育等。

例如:通过对学生教唱《义勇军进行曲》,使学生感受到战争年代亿万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紧迫感,也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激励大家为保卫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激起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怀念,从而领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努力成材;通过欣赏河北民歌《小白菜》后,可使学生增强对“小白菜”的同情。

同时更加体会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温暖,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如,通过教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教师应因势利导,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播种下“劳动能给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思想种子;总之,教师扎扎实实地在每堂音乐课中默默地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耕耘,学生将能获得全面的思想素质教育。

二、信心情感教育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

鉴于这一特征,“新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

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这种现象形成,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对自已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表现出的信心不足。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行的一面。

记得在一次音乐课上开展了“小歌星擂台赛”,有一名胆子特别小的女同学叫田雨晴,平时很少说话,要上台唱歌就更别说了。

针对这种情况。

我特意安排她和一名歌唱得比较好的同学——雷诗雅一起边唱边跳。

当他们一曲下来,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时,我看见胆小的雨晴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他们的歌声这么美,那么我们请她单独再来一曲,好吗?”面对同学们期盼的眼神,她涨红了脸,但同时我们也惊喜地听到了从她嘴里发出的甜美歌声。

雨晴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到:“我今天好开心,因为我为班上的同学表演了节目,陈老师表扬了我,全班同学都给了我热烈的掌声。

其实做什么事情不要怕就一定能做好!加油吧!”我有了信心作基础,学生们学习的劲头更大了。

三、以情激情教育

教师要用有感情的范唱和生动的表演来点燃学生的情感火种。

在音乐课中,教师的情感无疑是影响学生情感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教师通过独特的音乐艺术手段,以自己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审美情感来唤起同学们心灵中情感的共鸣。

情感教育过程如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是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整个情感教育过程才能有效地进行。

情感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审美的过程,小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示范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想象性再创造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各种审美心理要素进入十分活跃的运动状态。

当学生在教师的审美诱导教育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审美期待时,就会自动调动起自身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审美的心理要素。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感情地范唱,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和表现,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歌唱学习的兴趣。

以情动情,点燃了学生情感火种,达到了情感共鸣,学生不知不觉哼起了歌,舞起了动作,师生情感协同一致,将这节音乐课推向了高潮。

四、爱心鼓励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

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

在音乐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敢干对已有知识提出质疑和修改,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实施情感教学 培养快乐心态 篇3

【关键词】兴趣 愉悦的情感体验 创新精神 情感教学 快乐

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绘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的确,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兴趣,陶冶情操,以充实生活,丰富人生,乃至享用终身。

懂教育的家长问孩子:你今天画得开心吗?不懂教育的家长会问孩子,我看你画得像不像?我们要引导家长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看孩子的画儿,不要用像不像,好不好,对不对来形容孩子的画儿,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怎么想,怎么画。孩子最需要的是宽容、理解与接纳,还有欣赏。在孩子接触事物的同时,消化了储存在头脑中所有的形象信息,转化为画面上的“形象结论”,这就是创造!也就是说从孩子拿起画笔开始,画上的形象已经不是生活中的事物。儿童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画得像不像,因此儿童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不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接受的技法知识。因此,对儿童美学意识培养需要选准选对知识点,对他们不可操之过急。从画画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就是他们最大的收获。给孩子少一点约束,多一点放松,孩子自己的事让他自己做。大多数教师总以自己对绘画的看法或生活经验来指导孩子,而孩子最不乐意接受的就是这种不是自己感受的,提前就有的所谓“经验”。让他们快乐的画画儿,快乐的交流,快乐的玩耍,快乐地做一切事情。长大后快乐地对待社会,社会也因此变得更可爱 。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一、教师必须了解儿童

学生个性千差万别,只有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和引导他们绘画创作。教师要把握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杨景芝教授把儿童绘画发展分成三个阶段:涂鸦期、意象表现期和视觉写实期。儿童绘画的造型特点是:用线和色彩进行平面的、意象的、表现性的和装饰性的知觉创造。儿童画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不受对象约束。对比强烈、夸张,随意性大,无拘无束,总在无意中创造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儿童绘画语言不是真实的,但也不是一点不真实,是介于似是非似之间的一种真实。因此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对孩子的画和画上的错误, 尽量点击最小化,对孩子画上的优点尽量点击最大化。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是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儿童眼中的世界完全不同于大人。孩子有孩子特有的眼光特有的思想。我们要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尊重儿童认知规律。比如,中央台正在播出的一个广告《再弹一遍》,也是能引起人们的思考的,大概是说一个小女孩钢琴弹得很好,大人很高兴,鼓励她:“再来一遍!”结果孩子木然转过身来,脸上挂满泪花,委屈的说:“我又没弹错,为什么要再来一遍?”一句话让大人们感到愕然!全国美术教育精英李凌说得好:“一个好的教师不一定是好的画家,一个好的画家也干不了美术教师的活儿,但儿童美术教师的‘活’要求二者必须兼之。” 试想,一个不懂美术专业的教师,怎么上好课呢?反之,一个只会抹两笔而不懂儿童教育的教师也是教不好的。

二、给学生多一些肯定与赞许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是最好的,多一些赏识,少一些批评。当你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也应及时表扬,孩子会像花儿得到雨露滋润,开得更艳!教师掌握孩子的心理后,就要时刻用欣赏用惊喜用赞美的眼光来为孩子们的作品喝彩。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多发现他的每一个进步,适当鼓励,增强自信。

三、给学生多一些耐心与期待

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绘画悟性好,进步很快,这样的学生往往需要老师教他更多的东西,引导他探索新的内容。对取得成绩沾沾自喜的学生可以有意冷落他一下,让他冷静下来,消除浮躁心理。对理解能力弱,绘画悟性差的学生,教师要耐心辅导,及时讲解,多示范多鼓励,并降低学习标准,慢慢提高。

四、给学生多一些关注与爱心

马斯洛“需求说”指出爱与被爱是一个人基本的生理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对于那些缺少爱的孩子多一点爱心多一些关注,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给学生多一些理解与宽容

大多老师都有一些类似的经历,常常面对一幅并不太好的画,学生却如数家珍般的讲述他的画面故事,且非常精彩,往往这个时候,面对孩子天真无邪的眼睛和他们喜悦的心,我们会庆幸,我没扼杀这棵幼苗!并告诫自己,珍惜每颗童心,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我们不要轻易伤害他们,打击他们!

六、给学生多一些展示的机会与平台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公共赏析和评价,创造和提供机会与平台,通过板报、展览、投稿、参赛和布置画室等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品尝胜利的喜悦,不断地体现自己的价值,加强感悟与体验以及相互间的学习!通过写生、野炊等活动开拓视野,在大自然中提升学与习兴趣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绘画的积极性,并为学生对美的表达提供一个自由空间,便于他们感受生活、表现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相信每个小孩都是上帝交给我们的礼物,都是可爱的,可塑的,将来可用的!让孩子在艺术空间里自由翱翔自由体验吧!通过实施情感教学,不仅获得了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标准》

【2】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

【3】黄国漳.苏国炎主编《教育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王定城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李 凌《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0》2005年《少儿美术》第七期

(孝感市应城市实验小学 湖北孝感)

渗透情感教育实施差异教学 篇4

一、渗透情感教育, 激发后进生的学习自觉性

后进生比较注重感情, 而且他们的情感细腻、脆弱,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不小心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就极易将他们推到反面, 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 以至破罐破摔、厌学逃学。

现代中学生与以往的中学生相比, 有较大的变化。受家庭、社会的影响, 交往比较广泛。如果我们对待后进生, 能投入大量的情感, 把他们视为真正的兄弟、姐妹, 结成忘年之交, 在思想上给予引导, 心理上给予疏导, 学习上给予辅导, 生活上给予关心, 相信后进生一定会视你为知己, 对你信赖, 对你佩服, 由此迁移到你所教的科目, 对化学感兴趣, 认为学不好化学就对不起你。这就是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的效应。

二、实施差异教学,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后进生智力水平、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均处于落后状态, 要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就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实施差异教学, 即分层次教学。

实施差异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安排、课堂提问的设计、作业的设置、课外的辅导等。

课堂教学应注重教学效果, 不要追求庞杂的内容, 也不要一味地追求速度。鉴于后进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 充分利用教具, 开展实验教学, 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从直观现象引入, 然后形成抽象思维。

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 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 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一些平时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 教师安排答疑前, 应尽量让其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同时, 问题要有梯度, 由浅入深。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 教师应提示、启发, 直到学生答对问题为止。若针对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 教师设计问题时, 可安排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使这些学生感到自己还有差距, 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

作业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对后进生要放低要求, 作业量不要太大, 并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 一定要使他们尝到独立完成作业并不困难的甜头。同时,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后进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课堂辅导的形式可多样性, 可个别辅导, 也可集体辅导。对于后进生的辅导要以基础知识为主, 适当予以提高。这样, 他们就较易跟上整体的步伐。

如果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能够渗透情感教育, 实行分层教学, 把对学生的关怀渗透到教学中, 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 相信后进生一定会得到较好的转化, 学习成绩也会得到大面积的提高。

实施情感教学 篇5

上衫中学 梁海燕

情感教学是一个新兴的课题,符合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社会的需要。通过调查发现初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很高,适合开展情感教学,但同时也发现体育教师和初中学生的情感交流比较少,造成了体育课堂教学的不健康发展。

新课标带动了教育改革,指引出了一个体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新的体育教学,更强调师生的互动、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强调学生情感和个性的发展。情感教学的出现,是新课标下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补充。现行的初中体育教材经过多次改革,选用的都是一些流行的体育项目和健身理论,饱含着韵律美、形态美及情趣美等诸多美感,更储藏着不少情感方的因素。而且体育课本身就是很强调行为美感的课程,对于情感教学的开展,相对其他课程具有独特的有利条件。

一、情感教学的理性思考

情感,是主体对客体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时所持的态度体验,是人的主观体验。广义的情感,不仅包括情绪,也包括审美、道德、认知、自我情感等等

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生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辅助手段。

黑格尔说过:“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一直忽视情感的功能效用,他们把情感视为传授知识的“副产品”,学习活动的伴随现象。片面强调身体锻炼,忽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是不相符的。目前的初中学生,绝大多数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但是除此之外,对体育课上所接触的其他体育项目就缺乏热情。于是当课堂上安排学生们普遍欢迎的教学内容时,往往气氛过分活跃,很难控制;而当碰到其它不太受欢迎的教学内容时,又缺乏热情,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初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平常体育课上我问过许多学生,大多数中学生对于体育课是比较感兴趣的。情感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情感培养,首先要求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比较积极,就为情感教学的开展奠定了一个很稳固的基础。但为什么很多学生不愿意与教师交流。分析其原因,我认为首先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不充分 或交流方式不恰当,与学生有隔阂;其次是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没有掌握学生的特性。

在如今的学习压力下,学生把体育课视为繁重的学业之外的一段娱乐时间,所以态度普遍都比较积极。但是很多教师却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课堂上划出很大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自由活动,使得“放羊”现象普遍起来。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不能算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意义上的体育课。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只对体育课的时间空间感兴趣,而不是体育课的内容和教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只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就能把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保持住,也不需要强调情感交流了,免得引起学生的不满。

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匮乏,虽然没有在课堂氛围上表现出来,但既然课堂结构本身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那再好的课堂氛围也是没有用的。从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开展情感教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已经在类似“放羊”的体育课上自由习惯了,不愿意再受任何约束,否则很容易与教师作对,进而引起恶性循环。

三、体育课中情感教学的操作

1、初中生符合情感教学的要求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很多事物抱有很强的好奇心,不管是课内课外,国内国外大事,甚至宇宙的奥秘、世界的未来等等,他们都有兴趣,付之以热情。同样他们在对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上,也是富有情感的。体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同时它又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有价值的“人际关系”,即老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而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情感作为一种内动力,在老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占着重要的地住。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正面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负面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重心是在学科还是在人?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是传统教学的一个缺陷。“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他的这句话等于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道一件事不如喜欢一件事。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课堂情感教学既是学生更好的认知手段,又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途径。

2、情感教学的操作模式

情感教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方法,而是在现有的体育教学方法上的一个拓展和延伸,其实在传统的教学方法里也有一些情感教学的影子,比如命令式的情感教学、表达式的情感教学等等,只不过这在传统体育教学理论中作为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而已。在被独立出来以后,这几种情感教学都被分别赋予了具体的定义。

1、命令式情感教学

命令式是产生一种一定要坚决执行的情感方式,属于这种情感教学的在体育课堂中主要是口令,它富有强烈的感召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和动作,都需要教师以命令的方式,让学生去执行和完成动作。如队列队形练习中的“立正”、“稍息”、“向左转”、“跑步走”等,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个字,有时是多次重复,但使学生听而不烦,练而不厌,这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师做到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情调昂扬,坚决果断。

2、表达式情感教学

表达式是指通过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表述,引起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情感方式。语言是调动情感的重要因素,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工具,通过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表达,一则可以促进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使学生喜欢教师,拉近两者间的距离:二则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体育课。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地运用语言的音,气,词进行讲解,指导学生练习时,应简洁明了幽默含蓄。例如,有一次上篮球课时,有几个学生偷懒坐在一旁观看,看我走过去就立刻站起来,我灵机一动马上说:“你们在看现场直播吗?”学生哄然大笑。我巧妙的运用幽默语言,给学生一个台阶,学生很快就再一次投入到练习中去,这样使体育课变得更富生气、更具艺术性。表达式情感教学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作为当代体育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灵活性和技巧性,通过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表述让学生喜欢学、善于学、学得好,使体育课变得更富生气、更具艺术魅力,使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3、应激式情感教学

应激式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状况下所引起的情感方式。在体育课堂上,时常因受周围歼环境的影响,气候因素的变化,运动中的相互碰撞,做动作失误等,免不了出现自然的或人为的现象。在突如其来、意外的情况下,正是师生情感体验最深的关键时刻,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温暖,相 3 反学生会感到冷酷,失去学习信心。记得一次体育课,上课铃声响后,其他学生都已经排好队准备上课了。只有A学生还在一旁发呆没有来排队。我厉声喊到:“你在干什么?还不来排队!”随后他阴沉着脸走到了队伍中。在接下来的队列练习中我看到他还是有些心不在焉。心头慢慢冒起火来,真想劈头盖脸训他一顿。后来转念一想该不会是受其它同学欺负了吧?又吧怒火压了下去。在体育委员带领大家做徒手操的间隙,我把A学生叫到一边,关心的问到:“怎么,其他同学欺负你了?”他说:“没有。”“那你为什么脸阴沉着心情不好,而且上体课注意了不集中啊?”他说是上一堂课受到了班主任的批评。原来是这么回事。于是我就开导他,老师批评错你了吗?他说没有。那老师批评你是为你好是不是?他说是的。那你不应该心情不好啊?而且你把上一堂课的情绪带到体育课上来也会影响到体育老师我的情绪的,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就不会很好了。我看他低着头默不作声,就说,“下去吧,下次注意了。”在下面的练习中我看他脸部表情慢慢舒展了,练习也比以前上课要积极和认真。所以体育教师应学会利用情感的教育方式,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让学生积极投入练习之中。

4、调节式情感教学

调节式是采用一定的控制手段,使之适应新要求的一种情感方式。调节式情感具有对人的行为活动显示出增力和减力的效能。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往往处于紧张的状态中,通过情感教育可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如一次800米考试,全班女学生只有一个人考合格了。我知道并不是她们实力不行,而是她们还没跑就紧张的要死,带着这样的情绪去跑,还没跑几步就已经累了,于是就停下来走了,那成绩可想而知肯定是不行的。只有补考了,在补考前,我对她们说,“这次我们降低要求了啊,只要你们跑完两圈也就是800米,坚持中途不停下来走,那么不管时间是多少都可以合格。”她们都拍手叫好。结果跑下来全都合格了,而且有几个达到了良好,时间要求和第一次一模一样。

5、稳定式情感教学

稳定式是指用一定的控制或约束方法,影响学生思维活动一种情感方式。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从心理和生理上都在不断地变化,他们在锻炼的同时,思维也在活动,感知和情感交织在一起,很易出现波动性,如做动作畏缩不前,不规范等,此时教师除采用讲解和诱导外,更须利用些措施,稳定学生情绪。例如我班有一个女学生在小学跳山羊时侯摔过,之后她一直畏惧跳山羊。到现在上初 4 中这种畏惧感都没有克服。一次我上山羊分腿腾越课,轮到她时她就对我讲:“老师,我不想跳,我小学跳时摔过的。”我拒绝她说:“不用怕,你现在人已经长高了,力量也变大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跳过去的。”她见我一脸坚决,只有硬着头皮跳。但一跑到山羊前面时就“啊”一叫,根本就没敢跳起来。于是我就说:“这样,你先练习过背吧。”我帮她找了小个,中个,高个三个女生一起帮她练习。这样她比较轻松的跳过了小个和中个的女学生。这是我大声喊到:“很好,加油,还有最后一个。”在我的鼓励声中她越过了高个女生的背,稳稳的落地了。我对她说:“过背你可以了,相信跳山羊你一样可以的,你放心,老师会保护帮助你的。”她站在起跑线上想了想,开始助跑了,这次她起跳了,我看准时机,帮了她一把,终于她过去了。我继续鼓励她讲:“看见没有,你一定行的!”于是她又跳过了几次。我为她鼓掌,其他女学生也鼓起掌来,这时她笑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心态和动作,采取有效的稳定式情感教学,一定会使学生的学习和锻炼收效更大。

综上所述,五种情感教学方法相互依存,才能够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对这几种情感教学方法的强化,传统的体育教学将会变得更加合理化、人性化,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师生之间的情谊。课堂的教学氛围将会得到明显改善,松散的“放羊”模式将会被迅速淘汰。

当然,初中体育课堂上的情感教学的开展,对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一个挑战,包括知识的全面性,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及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鉴赏能力等等,可能是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所不能同时具备的。所以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本身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中学体育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情感,而且要善于揭示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善于搜集社会中、生活中,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做好情感的渗透、升华、渲染和情感的激发。老师要把对自己的情感感受运用到体育教学之中,知道学生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知道了这些,老师就能够安排学生的练习,才能使学生练习起来有兴趣,始终在兴奋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得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尽量减少单调枯燥的练习,使练习具有游戏性、趣味性、竞争性和新鲜感,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运用情感因素 实施高效教学 篇6

一、 用爱心诱发学生解答练习的情感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应该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自己的学生,爱他们的优点,也爱他们的缺点,亲近他们,少一些责备,多一些鼓励和欣赏,激励他们在成功或失败的实验中不断努力,最终成才成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在《岁月如歌》中也深有体会的说:“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师生就缺乏共同语言,感情就不能融洽,教育就难有成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情感上的释放,情感上的启发,努力以情切的语言,友好的手势,信任的眼神,充满爱意的微笑来折服学生。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也是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和蔼可亲,还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针对不同层次学术那个的思维过程做出积极的评价: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你很努力!做的真好!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进行分步评价:你第一句回答的真棒,请再想一想,继续往下说。这一步你说对了……。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到老师始终和大家在一起想,一起学,是学习中的亲切伙伴,从而诱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情感和欲望。老师情感的天平,不能总是向优生倾斜,我们要热爱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给予信任,期待和爱心,这一切对差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班有一位学生,上课发言很积极,但经常说错。例如有一次我提问:什么事圆的周长?他回答c=∏d.他把圆的周长概念与圆的周长公式混淆了,引起哄堂大笑。又如判断30×5÷30×5=1对不对?他脱口而出说:“对”。因为除号前面是150,除号后面也等于150,150除以150就等于1。同学们又哄堂大笑。下课后,我将他请到办公室和他聊天,肯定他积极发言的优点,并且和他悄悄的约定:“你在发言时只要注意力再集中一点,考虑得再细致周到一点就一定能答对,在你认为有把握的时候,你就举左手,我请你回答,答对了,老师表扬你,同学也会夸你有进步,你看这样行不行?”老师的信任与关怀使他深受感动,结果他照约定的做了。上课专心听讲,发言积极慎重,成绩进步很快,这是典型的期待效应,老师的这种期待与信任进一步鼓舞和激发了他学习的情感,使他产生了想答并努力答对的强烈愿望。

二、以童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认为:我最大的成功就是我以我心付童心。有了这一份童心,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就会多一份宽容与呵护,少一点批评与责备,就更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从而促进师生的情感共鸣。我们知道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有时候小孩子一不小心或稍不留意就会说错话,做错事或者惹祸,其实他们并不是有意的,这是我们的教师就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训斥。如果让小学生时时刻刻小心翼翼,战战业业的学习与生活,细想一下这是非常残酷的事情。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展商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这说明学生的情绪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相处交往,只有让他们感到安宁与自由时,他们才能接受新的知识。

在我们周围不乏这样的现象:一些小学生很会玩,而且能玩出一些新花样,可就是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对数学不感兴趣,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数学果真是令儿童头疼吗?如果我们能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想问题,把数学知识寓于学生玩的活动中,也许情况就大不一样。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前,我找到班上的三个“调皮捣蛋鬼”问:“我们见到的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的车轮都是圆形的,如果做成其他形状,比如椭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行不行呢?你们回去之后,每人选做一辆明天上课用。”课上,我展示了他们的玩具车,并进行了表扬。可他们做的玩具车随便操作者怎么侍弄,总是颠簸不平,而车轮是圆形的车在讲台上走的很平稳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发现,这节课他们三人听的特别认真,特别仔细,回答问题也特别棒。

数学问题是高度抽象,概括的,数学语言是高度准确,严密的,但我们不能总是伴着面孔去教育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带上一点童趣,稚气和天真,如考考你是不是真的懂了?如看你这个小法官是不是称职?有时也可以用数学上的一些易错易混的问题,编一些喜羊羊欺骗灰太狼,猪八戒蒙骗孙悟空,小灵通漫游数学城等小故事,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学起来轻松愉快,例如有这么一道填空题:教室长80( ),一位同学不假思索的回答“厘米”。我假装吃惊地说:“哎,不得了了,我们竟然住在不到一米的教室里学习,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无锡泥人了。”边说边举起米尺来演示,学生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这样既没有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又使他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认识了错误,同时其他的同学也加深了印象,一举几得。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学 篇7

情感教学的作用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师的情感,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的情感是基于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这种热爱,能使情感发自内心,动人而富有感染力,而学生的学习情感与学习意志、动机、兴趣有密切联系,情感起控制作用。学生的情感是认识的催化剂与动力源泉,它可以促进记忆持久,能诱导产生正确与高尚的动机,激发积极的兴趣。情感教学能使学习系统的调节与控制处于较佳状态,使得课堂教学的动力、目的、功能组成良性循环,使师生间的心灵相互撞击,师生间的个性和人格相互影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以及培养良好的个性。

情感教学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单调乏味,它能使学生在探索未知世界的同时产生无限乐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习效率,从而树立牢固而持久的学习愿望,学生的意志品质、性格也同时得到陶冶。下面就如何实施情感教学谈几点:

一、树立情感意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情感的投入决定着课堂的气氛,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彻底放弃自己的权威,建立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全能的教育观念,改变评定成绩的陈旧标准和方法,让学生感到师生平等,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我不轻易批评学生,而是尽力去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当放大,给予表扬鼓励。对一些教学常规进行必要的改革,如批改作业与考试,对学生作业中的差错,我已不用“×”而多用“?”、圆圈、下划线等符号提示,允许学生在修正后打上完满的“√”,这样作业看起来漂亮美观。每当学生有所进步,我都即时表扬,他们在学习与克服困难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满足,产生自我激励的心态和奋发向上的力量。特别对差生更要跟他们交朋友,课前、课后与他们友好地相处在一起谈心活动,投其所好,并正确引导与他们同欢乐、分忧愁。我们常说“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先尊师后爱生,我说也可以把它换过来“爱生尊师”先爱学生而后感动其尊师,因此我常先给学生打招呼,学生很喜欢朋友似的我,他们对老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由喜欢“数学老师”到喜欢数学学习,使他们爱上数学课,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做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不是将知识以成品的形式教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包括与教师)的交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经验、情感、能力等素质及创造性等潜能的发掘过程。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中树立情感意识,就是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在“椭圆的性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椭圆规的兴趣比较浓厚,于是就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个小组一个椭圆规,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画一画,一些学生发现椭圆的柄可调节,于是画出的椭圆和其他同学画出的阔扁不同。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我首先对学生给予肯定,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调节的过程,进而明确椭圆离心率与长度的关系,这样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也由此掌握所学的新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数学课堂的枯燥感。在学生掌握了椭圆的基本性质的方法后,我在双曲线的性质教学中又采取了分组讨论、各组交流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表现的机会,体验发现知识的“成功”。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堂上议论声交错,似乎很“乱”,但学生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气氛中掌握了新知识,这样做,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45分钟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也基本完成了。学生在乐中学,个性也得到解放。

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能主动参与;通过轻松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学生获得了知识、情感、智慧和能力,这样做就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自我价值的地方,学生就不会怕也不会厌上数学课了。实践证明,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学生经过自己的体验,真正体会到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的真诚、爱护、关心,会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从而使生尊师—师更爱生—生更尊师的情感交流逐步深化,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

三、理解学生的差异,关爱后进生,使后进生在课堂上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在这个课堂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如果对后进生缺乏关爱,或者说对他们不够尊重,就无法达到认知。同时也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才能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尊重,才能使教学过程和谐。我所教的一个班,有一个女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有一次叫她起来回答问题,她站起来,一句话也不说,其他同学大笑,我当时没有批评她,只是微笑着说:“你太紧张了,不要紧,先坐下,很快就会弄懂的。”同时我还批评了嘲笑她的学生。课后我找她谈心,并安排相邻的同学在学习上帮助她,后来,她的性格也逐渐开朗了,能主动发言了,她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对其他后进生我也没有放弃他们,相反在课堂上结合课本内容出一些简单的练习,分别让他们“表演”一番,使他们有成就感。于是他们逐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成绩也逐步地提高,从不及格到及格。有时我还对他们给予表扬和适当的奖励。于是他们逐渐喜欢找我谈话,与我交流了,也经常看到他们和其他同学在一起讨论问题的情景。师生之间有了情感,教与学就能产生互动,我也从中找到了因材施教的依据,对他们进行辅导,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事实上,后进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关爱和尊重,有了对学习的情感,有了师生平等、和谐的氛围,他们就会体验到学习的价值,从而激发求知欲,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实施情感教育优化语文教学 篇8

一、移情入境, 入境生情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 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所以, 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让学生在“我要学”的状态下进行愉悦的学习。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因此, 教师要抓住文本的情感特点, 巧设导语, 以情激趣, 以情激情, 这样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 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语言、动作, 对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有很大帮助。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 他们就会沿着情感的轨道走进课文, 走近作者。如在教授《黄河颂》时, 可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配画朗读和配画音乐, 让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 使动态的图画更具有吸引力。给黄河的图片配上河水的吞吐之声, 就会让学生入情入境。现代教学论表明, 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 即情感心理状态如何。在学习中, 学生的积极情绪形成“情感动力”, 它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也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二、带情入诵, 以声传情

课文朗读时, 教师要以读入情, 以读入境, 以读会心。教师进行一定技巧的、富有感情的朗读, 能将学生引入意境, 从而让他们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人们常说“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 以唤起其激情, 让其进入意境, 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所以教师要进行示范朗读。教师融之以情, 读出感情, 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下, 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讲解《乡愁》时, 通过极富感染力的朗读, 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那片浓浓乡愁, 教学目标就实现了。再如教授《木兰诗》这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时, 一定要发挥朗读的作用。教师先示范读一遍, 学生再读一遍, 在充满情感的朗读中让学生体会思想感情。然后把对诗歌的形象分析巧妙地与诵读结合起来, 让学生通过一次次朗读, 体会诗歌表现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回乡、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感情色彩到具体形象, 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从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这种教学效果是教师通过刻意分析和讲解所不能取得的。

三、寓教于情, 学文知情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深有感触地说:“就我而言, 感觉上得最好的语文课, 是把思想情感通过课文倾泻出来的时候;而在学生心目中, 这样的语文课也是他们最盼望甚至最神往的。”因此, 挖掘教材的语文因素, 让学生入境、生情、悟道, 从而发现美、体验美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了。例如《海滨仲夏夜》一文中作者对大海的描写是在表现人的生活, 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 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

光, 又红又亮, 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宋□火排又焰, 闪闪烁烁着着、、滚滚动动着着, , 涌消了失过了来, 。”而在后这面里一, , 甘肃丽红作者站得高, 看得远, 反复使用“涌”、“闪

兰州

烁”、“滚动”等动词, 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尽情描绘大海

实施情感教学 篇9

一、正确理解“主题教学”的含义

“主题教学”就是要以鲜明的讲授主题来统领全部讲授内容,实施课堂教学。正如写文章必须具有中心思想来反应作者的写作用意,同样,一节课上也必要有中心思想来讲明讲授方针,这节课的中心思想便是讲授主题。

二、高中历史主题化学习策略提出的依据

(一)新课程改革趋势的要求

“转变课程过于重视常识教授的偏向,夸大构成积极自动的进修态度”,“转变课程实行过于夸大接管进修、死记硬背、机器练习的近况,提倡学生自动介入、乐于探讨、勤于脱手,培育学生搜集和处置信息的本领、获得新常识的本领、阐发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和交换与互助的本领”等,是基础教育课程鼎新的详细方针。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这样规定了历史的课程性质:“高中历史是以历史知识为载体,通过探究历史问题。提高学生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新课程改革趋势也要求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培育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对传统历史教学的反思

因为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始终存在侧重教轻学和为考而学的状态,学习往往是被当作是进修者对外界信息的一种客观的、被动的、机器的反映进程,因此老是将历史讲义常识当做定论,当作无需查验、只需明白和影象的“绝对真理”,只要懂患了、记住了讲义常识,就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因而老师以为经由过程本身的教学就能够将大量的历史观点,乃至全部常识系统传递给受教育者。学生的学习就犹如是向电脑里输入已被教材或教师整理好的信息,然后在考试时输出标准答案的过程。重历史知识的存储,轻历史思维的培养;重历史知识的梳理,轻历史意义的建构;重教师“告诉”水平的发挥,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怎么冲破这类功利主义的历史进修目标观和以“常识本位”为特点的传统历史讲学,让门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去审阅历史,以历史的视角阐发现实题目,增加学生进修历史的乐趣和积极性,都是值得我们沉思的题目。

三、高中历史主题化学习的具体操作

(一)发散思维,切入主题研究

钻研主题发生后,教师要充实发散学生的思惟,引发学生的思惟共振,即便学生熟悉之间相互感到、撞击,不竭激发出聪明和灵感。教师要创设一种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环境,通过个案引导学生提出各种有探究价值的主题,有时候某个学生的思路,可能正是其他人已经思维过的设想,其中对问题的一些最有价值的研究,往往是建立在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共振”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旦有学生被鼓动起来,新的思路就会被打开,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二)激活思维,创新主题探究成果

主题化进修采取师生互助、生生互助这类自立的、又分工互助的进修体例,终究的结果是既带来了群体思惟的激活,又带来了个别思惟的立异。由于历史“主题化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强调以发展学生创造力为目标,而不是产生新的史论,因而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探究既是学习的基本手段又是学习的主要目的,还是主题探究的成果。实践证明“主题探讨”的功效不仅仅在于看得见的学习成绩的进步,学习乐趣的加强,理论功效(如小论文、课题)的获奖,更主要的功效是由这类学生的自立学习,由这方法培育的学生的钻研本领与缔造本领,让学生学会了若何获得学习常识的方式,及由这类方法所成长的门生汗青进修素养。

(三)搭建平台,多向交流,感受主题探究成就

在主题化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交流成果提供了很多的平台,如课堂汇报、课堂辩论、历史小论文评比、历史主题化小报的编写、评选历史知识最丰富的同学、学生课题的展示等,让学生感受一种成就感。《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这课中,课堂上重点放在互助组探讨功效的交换和会商上,各组纷纭拿出本身的功效,派出口才好的同窗卖力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换本身组的概念,那节课上,门生那种洗沐的表情溢于脸上,整堂课中门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感触感染本身的成绩的同时,分享同窗的探讨功效,获得了常识、学习方法和自信心的两重收成。

五.结语

实施情感教学 篇10

一、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落实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 通过多种途径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巩固和落实。

(1) 要掌控好课堂教学气氛。一方面要避免学生太过“活跃”, 即表面看起来积极发言、热烈讨论, 其实纪律涣散, 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避免教师“一言堂”, 使得学生只有附和的机会, 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学生“口服心不服”, 从而难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 对学生的评价要具体化。初中学生自有其特定的心理特点, 特别关注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如果教师只是泛泛地用“不错”、“好的”等不恰当的评价, 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勇于回答的积极性将受到挫伤, 使得课堂气氛趋于沉闷, 甚至会在课堂上昏昏欲睡, 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无法得以体现。

(3) 借助社会、家庭的力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力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即全社会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社会环境;父母要积极提高个人修养, 成为合格的“第一任教师”;学校要营造和谐、民主的育人环境, 共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二、创设情境是情感教学的重要方法

一个人的感情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 它总要有一个触发点, 或者一句话, 或者一个动作, 但总是需要被引起。那么在课堂中, 教师就应该学会找到这个触发点, 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创设必要的情境, 使他们能够达到情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设施展示图片或者视频短片, 创设一些可感可知的具体对象, 给学生以生动的形象感受, 使得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课程开始之前, 怎么样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能够迅速与将要展开的课程的理论产生共鸣, 这就需要作为主导者的教师进行必要的课前导入。为了能使书本中的情境真实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扮演课本中的角色, 让学生站在该角色所处的情境中, 表达自己的感想。例如:在教学《让生命之花绽放》时, 就可以假设当前发生了地震, 让学生扮演在上课时遭遇地震的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设身处地思考, 假如地震真的来临了, 他们应当怎么做。当学生表达完后, 教师可一一汇总逃生方法, 总结出正确的逃生方法以及错误的逃生方法。相信这犹如演习一样的逃生课, 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运用艺术手段增强情感感染力

心灵的火把靠点燃, 品德的形成靠感染。在情感教学中, 我们不妨通过艺术手段来增强情感的感染力, 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时, 利用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孩子, 我们不做“网痴”》, 设计了“真情告白”环节, 把文章以配乐朗诵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衬托下, 教师用亲切的语调演绎母亲, 一位学生用稚嫩的嗓音扮演女儿, 朗诵中告诫大家:“网络是把双刃剑, 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 但若沉迷其中上网成瘾, 会严重影响学习与生活。”同学们有时表情凝重, 有时会意微笑, 在情感的碰撞中, 学生原有的情感得到了洗礼、升华。最后播放歌曲《我们要学会长大》, 达到了情感高潮, 激起了学生拒绝不良诱惑的决心, 这时确实达到了以情动人的目的。思想品德课好比一块情感的绿洲, 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倾入自己的情, 才能使这块绿洲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在情境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

思想品德课教材本身较为抽象, 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具体的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有选择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就能为学生创设感知教材的种种有效环境, 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如教学电影、电视、幻灯等可以打破时空界限, 为学生设置直观形象的情境, 展示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生动画面,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生动形象的案例, 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和动机:音乐、诗歌能起到以情入境, 激发学生心灵的情感, 受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漫画、典故、幽默小品等能唤起学生以奇入境, 产生好奇的心理情境,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求知欲望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巧妙地设疑提问, 又能达到以疑入境, 形成矛盾的心理, 从而激起学生迫切释疑解惑的求知思维, 使课堂教学任务顺利而有效地完成, 等等。教学中要应尽力做到生动、形象、含情, 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如见其景。长期陶冶感化, 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对象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摘要: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 而且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所接纳和内化。

关键词:思想品德,情感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孙远, 王淑敏.有效发挥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中英语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 情感教学 实施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态度不仅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間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学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则更加明显。日常教育实践也反复证明:当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对某一任课教师有好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劲头就足时,学习效果也好。反之,学习效果就差。这充分说明学生的情感活动不仅影响教学过程,而且影响教学质量。本文就初中英语课堂中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谈些粗浅体会。

1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初中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等特点和思维发展的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知识的快乐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奋发向上。

1.1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情绪

焦虑是妨碍学生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情感因素。学生的竞争天性能产生焦虑,是因为学生喜欢拿自己和同学作比较,一旦发现他人比自己强、表现比自己好、成绩比自己优秀,就会产生焦虑情绪。有些同学一走进课堂就产生焦虑心理,是因为他们生怕不能回答老师的提问,生怕不能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生怕被老师和同学评价太低。有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性格内向,课内课外默不作声,害羞、胆怯,不敢张嘴,生怕出错丢面子、出洋相,这样越不张嘴就越不会读,恶性循环下去,渐渐地对英语学习就不感兴趣了。

教师应从多层面、多角度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多方面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正确评价学生。实践证明,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树立自信心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2正确对待英语学习中学生所犯的错误

错误是英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而当众纠错在某种程度上起着一种惩贬作用,处理不当往往会挫伤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致使学生学生因害怕出错,不敢开口说英语。有些错误是没有必要纠正的,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因为紧张而发生的口误,教师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立即指出而打断学生的思路,加剧学生的紧张程度。有些错误是因不熟练而造成的,教师可以稍加提示,由学生自己改正,改正后再加以鼓励,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得到成功的体验。千万不能讽刺挖苦,致使学生产生受挫、失败等消极情感。

2优化课堂教学,激发积极情感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精心导入,触发“兴奋点”

一节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始几分钟,如果善用这宝贵的几分钟,就会做到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使学生思维的齿轮迅速运转起来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对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对已教授知识的掌握情况等设计新奇的导入方法,触发他们学习“兴奋点”,让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去。

2.2巧施教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只有把单调、枯燥乏味的语言教学变成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使他们始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如:上课时,教师尽可能使用抑扬顿措、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受到一定的刺激,总想处于积极状态。

2.3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教师的教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身心发展有着共同的特点,但是在性格、气质、知识和智力的发展水平上又有着个别差异。如有的学生语言能力、综合能力差,有的对英语没有兴趣,有的学习方法不正确,有的信心不足,有的没有动力等等。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个别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既有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尽可能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3合理调控教师自身情感,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大量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就会在不自觉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赞扬和鼓励,而学生则会以尊敬、信赖、好学加以回报,进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

3.1教师要真情对待每一位学生

对自己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脾性优劣、家境贫富,都要抱以心换心、以情换情的态度,给予学生平等、真切的尊重与关爱。教师真爱学生,学生就会真爱教师,进而喜爱教师所教的学科,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苦学”也会变成“乐学”。因此,发自内心的真挚的师爱,是一把开启学生美好情感之门、激励学生亲师信道的“心灵钥匙”。在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就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3.2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丰富的情感,但教书育人的职责决定了教师不能把自己看成普通人,不能让自己的情绪自由地“发泄”,而必须学会合理调控。不带怒气、怨气等不良情绪进教室;对课堂上出现的学生不良事件,应尽量采取“冷处理”,不让自己的情绪被学生牵着走,要学会以“静”制“动”;对富有情感色彩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当做出恰当的情绪反应,使学生从中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进而理解、感悟教材,获得正确认知。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篇12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具有阅读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 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 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 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 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 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 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 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 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 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 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 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 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 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 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 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 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 在这一阅读过程中, 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 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 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 让学生打开心扉, 尽情感悟, 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 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 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 优化教学效果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 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 其“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 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 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 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 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 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 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 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 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 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 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 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 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 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 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 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的人才管理下一篇:温州皮革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