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情感教学

2024-07-01

语文的情感教学(共12篇)

语文的情感教学 篇1

摘要: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的渗透, 情感不仅是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 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本文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本身“内蕴”的情, 对教师“体验”的情, 对自身“潜伏”着的情三种情感因素的构建, 层层深入, 探求出语文教学中情感的构建对教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情感构建,语文教学

古人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列宁也曾说:“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 情感是一个人行为活动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只有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文本, 进而更细致地表达感受, 终而能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 实现语文课程课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一、创设情景, 激发感情, 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语文课的文本, 原本就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露和表达。因此, 语文课堂, 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信息的传达、结构的解读, 而是要实现对作者表达意图的共享、情感体验的共鸣。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因情入理”, 帮助学生调动情感共鸣的因子, 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情感产生智慧的碰撞, 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悲欢, 实现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升华。在教学《人为什么活着》一文时, 我选用罗素大量的事迹材料, 通过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 来解读人生意义;继而拓展到时下纷乱的世界格局, 让学生思考人的社会性, 人于社会所应有的责任, 从而上升到人生意义的哲学拷问, 不仅让学生走进了罗素的精神世界, 而且更进一步走进了自己的时代, 深刻认识到了时代的使命与责任, 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

在课堂上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采用“讲坛式”教学方式, 讲故事、说典故、读美文, 纵横千里, 上下万年;亦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播录音、放投影、出视频, 身临其境, 以情激情。但不管怎样, 在教学中, 除了让学生领略文学作品优美的文笔、精巧的构思外, 能深入体会作者想传达的感情经验、人生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培养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 没有比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更高级的教学了。

二、抓住契合点, 碰撞感情, 让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

教师从来都不该是训导者, 而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陪伴者、分享者。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学习、情感体验, 是教师课堂教学开展的前提。“亲其师, 方信其道”, 学生对教师具有强烈的情感认同与需求, 就容易动感情, 也会很重感情。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架设学生与作者情感交流的桥梁, 而且要善于发现并扑捉文本解读过程中自己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 架设学生与教师情感交流的通道。

所谓契合点, 就是文本中那些在传情达意上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 就是在情感体验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融的那片领地。只有抓住了与学生情感共鸣的契合点, 才能在学习中产生高山流水、琴瑟相合的至高情感体验。比如教学《背影》中, “我”对父亲的情感不仅是课文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 也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契合点。在课堂上, 我深情讲述了自己对父爱的理解, 结果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对亲情的回忆, 大家纷纷分享着自己对亲情的感受与认识, 有的学生甚至在讲述中泪如雨下。可见, 教师情感与学生情感的契合与碰撞, 可以更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与感受,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契合点的选择可以是对学生有所思考、有所启发的句子, 也可以是文本中某种情感的自我理解——只要教师对契合点处理得当, 就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投入, 从而成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

三、感染愉悦, 突破感受, 让学生对情感体验再创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因此,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愉悦学习的体验, 并在这种愉悦的体验中把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人生, 把师生情感碰撞的火花, 把自己对情感的理解与体验, 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式重新表现出来, 这才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构建的终极目的。但要想实现学生对情感体验的再挖掘、再创作, 教师必须要在具体教学环节做好铺垫和引导。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把教学变为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有兴趣有愿望学习。其次课堂教学的情感启动也要和谐共振。教师讲课时精力充沛, 情绪激昂, 态度祥和, 学生就会受到熏染, 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 思维积极, 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反之, 教师上课萎靡不振或疾言厉色或冷若冰霜, 都会使学生郁闷恐慌、思维迟滞, 从而降低教学效果。

因此, 有了良好的情感启动氛围,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感受愉悦, 就可以在课堂内外通过朗读、绘画、表演、讨论、书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 对文本中蕴藏的思想感情再挖掘、再渲染、再体验。这不仅是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 对情感的再思考再把握的过程, 也是使学生灵魂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的过程。

情感是一个人行为活动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构建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情感不仅是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 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既有来自教材文本本身“内蕴”的情, 也有教师作为读者与传播者双重身份“体验”过的情, 还有来自学生身上“潜伏”着的情。这些“情”仿佛一条浩荡的河流,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将这三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在情感的撞击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悟, 让“情感”这条河滋养着语文教学的原野, 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中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共鸣。

语文的情感教学 篇2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人文素养表现在人文科学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上,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属内在品质。“大学语文”正是要培养和提高人的内在品质,涵养人的精神。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早就提出,道德教育应与学科知识教学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单纯的知识教学不应该是教育的全部。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急于培养“有用”的人才,教育理念受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倾向于功利化和唯智化,而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却没有做到应有的重视。具有实用价值的课程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各个高校也对于在短时间内较为容易显现出效果、创造出经济价值方面的学科、专业、课程大力扶植。而“大学语文”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却因其不具有短期可见的实际功用,且无法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或经济价值而受到忽视。高校这种理性化、功利化的倾向会引起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精神、情感世界重视不够,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能力片面,缺乏深厚的素养,进而导致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方面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大学人文学科逐渐萎缩,特别是理工科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越来越尴尬。面对培养目标“功利化”的倾向,大学语文学科也开始适应这样的趋势,试图去寻找自身的新的立足点和意义。在这样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将教学内容更多地向实用性更强的(如应用文写作等)方面倾斜,成绩测评也以所谓科学的量化为手段;同时,对于传统大学语文的 篇章学习则更强调知识的丰富性等方面,而 篇章教学对学生的情感滋养作用重视更为不足。可是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恰恰就在于情感的培养,因为,唯有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才是生动的人、活泼的人、区别于机器的有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人。情感对于人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是能够激发起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也是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一个人应该具有成熟的情感,才能使人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正是当今人们面临的.重要难题。“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养课程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情感滋养的责任,情感教学应该成为大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的内容,这也应该成为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内容。

二、“大学语文”情感教学的意义

(一)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所学知识,真正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意义比如,当我们讲到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体裁“词”的时候,往往会讲到它的起源发展、长短形式、题材内容等,如果我们以讲授的方法陈述和列举词体知识内容,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学到的知识也无法长时间在记忆中停留。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方法,在知识教学中加入情感教学,结果便会不同了。我们可以从大学生亲身的情感体验开始谈起,询问他们目前听得最多、唱得最多的流行歌曲是什么内容的,他们一定会说是爱情歌曲。这时如果告诉他们,词在初创时期,其实就是那个时候的流行歌曲,内容跟大家爱听的流行歌曲一样也是以爱情为主的,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就被调动起来了。接着再来讲讲,由于诗这种文学体裁到盛唐已经被文人推到了顶峰,中晚唐诗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求新求变;而市井小民则更需要一种轻松的、能够表达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感的形式,于是词便产生了。这样讲起来,学生对于词体和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就比较深刻,情感上对这种文体和相关知识也会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其实,这里我们就运用了情感教学,拉近学生和所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与这些原本疏离的知识之间有了情感的沟通,同时也唤起了他们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兴趣与情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学科感兴趣并能从中体会到乐趣的时候,大学语文课堂就不再是高校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课程了。

(二)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认同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使他们成为或者愿意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人一般的大学语文课本中都会讲到《春江花月夜》,许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总会有一种浮于表面无法真正深入学生内心的感觉。诗中出现了“捣衣砧”这个物象,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它的含义,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而如果请学生来猜测,“捣衣砧”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很多学生受当今影视文化的影响会脱口而出:洗衣服的。若教师此时马上否定他们的回答,则会极大地伤害学生求知的感情,也会对自己的文化功底产生怀疑,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如果以李白的《子夜吴歌》为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再和《春江花月夜》的情境相对比,请他们思考为什么捣衣总是会在夜里呢?若是洗衣服,该是白天才洗得更干净吧?这时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引起了他们的思考。此时我们再把良人远征塞外,秋风乍起天气转凉,家人白天忙于秋收,晚上也不休息,把粗糙的布料放到捣衣砧上捶打柔软,为思念的亲人制作寒衣,悠悠月色之下捣衣声声,每一次捶打都蕴含着她们对远方亲人的挚爱深情。此时学生不仅理解了具体的文化知识,理解了“捣衣砧”在这里出现所蕴藉着思妇与游子之间浓浓的情意,更唤起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再如这首诗有景、有情、有理,美景、深情、哲理融合,在学生看来却常常有一种景、情、理割裂分离的感觉。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诗人当时的情感并没有理解和真正的体认。诗人处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历史时期,中国统一,统治者胸襟开阔,政治、经济、文化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心中充满了自信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如果我们进行这样的背景介绍,学生便会对中国历史上那个非凡的年代心生向往,产生一种向往国家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感、也期盼自己能够拥有那种昂扬的生命张力,因此自然也能体认诗人站在俯瞰宇宙、人生、人类情感和人间美景的高度来统筹全篇的阔大境界与情思。

(三)情感教学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进而提高与人进行情感沟通的能力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如果我们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形象可感的介绍,加之作者自己生活处境的前后对比,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在那种国破、夫亡、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年老多病的凄凉晚景下,在寒意袭来的深秋,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对周围的景、物极为敏感、黯然伤情?讲到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可以带着几十骑冲进数万人的敌营生擒叛贼、有勇有谋、却无法完成自己报国理想、无法解救同胞于异族铁蹄之下的英雄,是否也会在远眺长江北岸时扼腕叹息,甚至落泪不已?通过这样的情感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加贴近篇章作者的内心、人物的内心,在理解 篇章的同时,也理解了他人的情感,这种思维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进而提高与他人进行情感沟通的能力。

(四)文学作品具有的情感寄托和情感宣泄功能充分展示文学的这一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疏导学生的类似情感,另一方面还为学生寻找到一条情感宣泄的途径。“大学语文”所讲授的作品与情感之间本来就自然存在着一种关系,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来源,文学作品又是作家情感的宣泄与寄托。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意识到了这种关系,《魏风?园有桃》中就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因为内心忧愁,所以作歌谣来解忧;因忧愁而作歌,诗可以解忧。《小雅?四月》中:“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君子作歌,来表达他的哀伤;《小雅?白华》中:“啸歌伤怀,念彼硕人。”思念心上人,用啸与歌来发泄自己内心的忧伤。作家想要表达的、文学作品表现出的那些情感往往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曾经有过或将来会有的情感,通过对作家、作品、情感关系的充分展示,学生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拥有却未曾恰当表达的情感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宣泄出来。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写作是一个表达自己内心、宣泄情感的途径,他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让自己的内心得以宁静。

(五)情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引导学生将其他学科中所学的工具化技能与人文精神结合,使学生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人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对作者的介绍或对 篇章主人公的讲解,向学生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有着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有豪气干云但壮志难酬的英雄、有刚勇仁义又气节凛然的官吏、有借古讽今呼唤不畏专制振兴国家的诗人……当学生理解了这些人怀着“兼济天下”的热忱,尽一己之力以报国家的精神后,心灵自然会为之震撼、为之感慨,血气自然会为之燃烧、为之沸腾,他们也会愿意以自己所学,为当今的国家、社会做一点有益的事情。保护好学生这种纯挚的情感,必定会让他们树立起一种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将来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可以服务于社会的人。

三、在有限的课时内使情感教学达到最好效果应注意的一些内容

(一)教师自身对情感教学的内容应有最大限度的认同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仅将授课内容作为客观对象进行讲解,对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充满不信任,甚至把学生当作敌人。然而情感教学要达到最佳效果、真正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是需要教师首先将自己的情感沉浸其中,以心灵的力量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以生命的真诚来唤醒学生的真情,在融洽、真诚、开放的气氛中,教师和学生都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绪,师生间进行真正心灵的沟通交流,才能更好地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人文关怀的滋养。

(二)创设情感情境,引导学生换位进行情感体验情感情境是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方面,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为内容的情感情境的创设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教师要善于寻找可以引起学生对文化产生兴趣和容易激发起学生情感的切入点,吸引他们关注教学内容,并易于接受和理解。

(三)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启发和引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唤起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共通情感,启发他们对自己的内心、精神进行反省,将人文知识内化,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改进课堂评价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师不仅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立场上考查其情感上表现出来的理解、喜悦或是犹豫以及畏惧之情,并且以宽容的心态来接受。教师还应给学生更大的表达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说真话、表真情,任何发自内心的真诚表达都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赏识和鼓励,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的臆断来局限学生。四、结语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学习分成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而无意义学习只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这是一种与“全人”无关的学习。而意义学习就不是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积累的学习,而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的选择行动方式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大学语文中的情感教学,恰恰是对学生进行“全人”的教育,学生通过课堂上这种情感与个人参与的有意义的学习,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的行为、态度与个性―――在未来步入社会后能够真正成为健康的人、对他人和社会有积极作用的有用的人。

情感,语文教学的灵魂 篇3

一、设境触情,以情激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准确领悟教材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以充满深情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心,迅速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去。

当第一次读《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时,笔者就被这位伟大的父亲深深地感动了。1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父亲为了执着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因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人语:“有一个人,他永远的爱你,占据着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这个人是父亲;有一种爱,他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从不求任何的回报,这种爱叫父爱。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是父亲,最伟大的爱是父爱。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这篇关于父亲的文章。”这段情深意切的导入,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课文的情感氛围。学生最初的情感体验被激起后,再让学生尽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

二、品味语言,以读激情

读一篇文章,要想真正了解作者的情感,一定要引领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探究,去体验,感动着作者的感动,快乐着作者的快乐,这样才能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才能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三者情感共振的效果。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父亲当时的心情。从这段话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父亲的动作和语言中,你能体会他当时的心情吗?(从绝望到决心找到儿子)时间在父亲不停的挖掘中过去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可还是没有挖到,这位父亲不灰心吗?支撑他这样做下去的是什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这句话,结合课文品味父亲常说的话。

三、激活思维,抒发自情

语文教学中,当学生被人物精神所感动,被优美景色所陶醉时,教师要把握学生表情达意的良好时机,让学生大胆发散思维,将文章之隋和自身之情结合起来“一吐为快”。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当别人的父母绝望地离开了,这位父亲却仍低头挖着。”你能想像出这位父亲在想什么吗?别人的父母又可能在想什么?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父亲的表现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又如,“儿子在那样危险的环境中却不忘鼓励大家,并最后一个离开废墟。”先出去和后出去有什么不同々是什么让阿曼达如此勇敢?(记住了父亲的爱,坚信父亲的爱)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么做?学生交流讨论。

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篇4

一、挖掘教材情感

进入中学阶段, 语文学习的目标已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了, 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 从方方面面反映着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 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 要注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很好地挖掘作品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学生阅读和学习的过程, 实际上是作者的情感历程与学生生活体验的和谐统一的过程。学生在作品里想要寻找的莫非就是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 从而产生一种与作者一样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就是发自内心的最为真挚的情感。因此, 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会事半功倍。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例如, 《散步》中的亲情;朱自清《背影》中的浓浓父子情;《小巷深处》的母子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游子思乡情;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体现的满腔爱国热忱以及以死明志的爱国情等。所有这些都可作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素材。在整个传授的过程中, 教师只需从一个“情”字入手, 积极创设情境, 让学生打开心扉, 尽情感悟, 主动去探究文学作品中的“情”, 从而达到情感共鸣, 陶冶情操的效果。

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注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 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体来说, 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 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 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二、善抓生活情感

古往今来, “情”曾被多少诗人讴歌, 被多少常人惦念。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 却又被不少人忽视, 尤其是青年学生, 对于自己父母及长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 身在福中不知福。究其原因, 就在于缺少对生活情感的发现。因而, 引导学生善于抓住生活情感,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 在一次以“亲情”为主题的作文课上, 许多学生都觉得这个话题很无聊。聊来写去, 不外乎是围绕着家里的柴、米、油、盐转, 根本不值一提。或者, 说出来的都是泛泛而谈, 空洞生硬, 体现不出“亲情”所特有的味道。于是, 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 (1) 以小见大。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洋溢着亲情, 而且, 亲情的细腻可见于许多小事中, 我们要通过生活中繁琐的细枝末节去搜索亲情的踪影, 并作简单的罗列。 (2) 根据所罗列出来的事, 选择一件令你感悟最深、最值得的去写。 (3) 根据筛选结果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描写。

这样, 学生就不会感觉枯燥无味, 无事可谈了。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小事件中体现亲情的好文章。如《发霉的烤鸭》、《五块钱的伙食费》、《一双尼龙手套》等, 学生真实地从生活实际中抓到了情感。这对于他们的心灵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震撼。

三、善抒情感生活

“生活并不缺少情感, 缺少的是发现。”但是, 发现了情感, 却不能真切地表达出来, 那又是何等的悲哀。在学生的作品中, 我们常会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出乎自然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所特有的体验。字里行间“神圣、飘忽”得难以再找回一个真我的形象。因此,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善于发现情感亮点, 还要让其善于抒写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这就主要体现在练笔的行动上。例如, 可通过抒写心情日记的形式, 把自己每天体验最深、感动最真的事写下来 (注意写出当时的“情”) , 把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感倾泻在日记里。这样, 一段时间后, 学生会发现这不起眼的心情日记居然也成了自己作文写作的素材。除此之外, 也可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会口头抒写情感生活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生活中的一个小人物、一桩小事情、一幅小油画、一朵不起眼的小花都能引起情感共鸣, 学生在准备这个口头演讲的同时, 也抓到了情感的基点, 在演讲的同时, 也达到了抒写的良好效果, 何乐而不为呢?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心得 篇5

现代教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而育人离不开贯穿始终的情感教育。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相统一的学科。它极具思想性,具有强烈情感内涵。《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同时,注重挖掘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因素,渗透思想教育、促进中小学生情感建立和初步形成。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积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相反,消积的情感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智力水平下降,学习效率和成功值降低。就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言,教育专家认为,它不仅受到基础知识和智力因素(思维、记忆、感知、注意、想象)的影响,还受到情感、信心、理想、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一种立足于“人”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情智双全”的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实施情感教育,因为语文教学内容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因素。

情感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不论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还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情感因素。从根本上说,语文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融会并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从而达到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策略的探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优化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价,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流程。

(一)优化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

情感产生的机制之一是情境熏陶,即所谓的“触景生情”。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把学生内心的情感移入所认知的与教学相关的对象上,既有利于教学内容情感的展示,同时也益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于是在促进学生认知的同时,情感也获得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以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

《国际教学与师范教育百科全书》将教学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类。物理环境是指围绕教学活动存在的由物质条件构成的因素的总和。心理环境是指围绕教学活动存在的由心理条件构成的因素的总和。在学校中,构成教学物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指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活动空间等。构成教学心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指个体心理因素、舆论信息、人际环境以及教学的气氛等。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语文文本蕴涵丰富情感因素的特点,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可分别采用以下操作策略:可采用背景音乐烘托,幻灯、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实物演示、角色扮演或课本剧表演、现场参与、小品表演、语言描述等营造体验情境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课堂提问时,同样可采用以组回答的形式等营造了一种竞争合作的情感氛围。

(二)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有的距今年代久远,有的虽是学生熟悉的,但平时却未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或重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增强学生对作品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需从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增删,提供必要的范例。例如《海底世界》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说说海洋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踊跃地叙说之后教师小结:从同学们介绍的资料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海底的美丽与神奇,那么海底到底神奇在哪里呢?我便顺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海底世界》。对于那些距今年代久远的.古诗文的学习,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教师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教学陆游的《示儿》,学生要真正把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诗的内涵,前提是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从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完成对诗句中作者流露感情的“再体验”。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实际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通过引发兴趣策略、陶冶情操策略来激活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好方法。例如《黄山奇松》这一课。这是一篇自读课,学生对自读课往往重视不够,而在学习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时,令学生向往的不是单纯的文字描述,而是在通过作者的描述了解景点的相关知识之余,能看到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其有一睹为快、身临其境之感。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本课在导入时可采用了启发诱导策略,在课中穿插大量图片,并辅以适当的语言说明,使学生产生偷悦、激昂情绪,对名山更是赞叹不已。从而协调了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引发学生的快乐――兴趣情绪的目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热爱祖国山川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偏重于认知方面的定量评价,忽视了情感因素的存在及其作用。这种教学评价体现在语文情感教育中,主要表现在评价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统一,评价时未能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结果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

有鉴于此,教学中,既要具有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智力,形成良好的认知风格等的明确目标,又要具有形成学生积极的个性倾向性,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等的明确目标。在对语文情感教育进行评价时,教师不仅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性,学生的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而且应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的认知,达到知情统一。

同时,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全面发展的关键,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路径 篇6

一、理解知识,夯实情感教学的基石

在高中语文课堂开展情感教学必须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触“景”生情。古典诗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般表现在情感的愉悦性、情感的多元化、直观生动的想象化及个性的自由上。

在高中古典诗歌的教学中,要想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情感教育,其中最为简洁也是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吟诵。学生吟诵古典诗歌的过程就是审美鉴别和情感升华的过程,教师通过学生的吟诵可以发现学生的不同个性,也能了解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感悟和理解程度。在情感教育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吟诵。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吟诵的重要性,吟诵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培养的过程,学生多读才能品味古典诗歌的真正寓意和情感。

高中古典诗歌的吟诵教学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审美直觉,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吟诵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深入到诗歌当中,体会它的情感跃动。

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齐读、对比吟诵等诵读方式,让学生领会到这首诗歌的情感所在。全诗八句皆对,细细品味的话会发现其实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抒发了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情感。到此处,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身处美好时代,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非常的多元化,资源也非常丰富,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对高中生的情感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运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说是效果极佳。

二、创设情境是情感教学的重要方法

目前,高中语文的教育目标已经不是单纯的学生成绩与理论知识的累积,而是学生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其中的情感教育是必须重视和落实的。在高中语文情感教学中,极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既定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情感的触发,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

所谓情境教学,主要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有效的情感教学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能够因材施教,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作文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学积累后,让学生在元认知的基础上,表达自身的情感、所见和所闻,它与语文基础课的区别就是突出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挖掘,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事实证明,高中生讨厌八股文式的写作,讨厌模版式的创作,这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复制化和格式化的生活。要想在作文课堂通过情境教学开展情感教育,首先必须让学生爱上写作文。开展高中语文作文情境教学,需要教师在作文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和所思所想,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写作观念,在写作中尊重学生的表达,让他们敢于写出自己的心声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些也是开展情境教学的基础。在这样的写作思想指导下,学生的情感才能得到释放和发展。

我们知道,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呈现生动性、形象性、深刻性和直观性,集声、像、字、画为一体,动态显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宏观概念微观化的良好效果。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情境,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作文知识,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所以,教学情境的优化可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完成,为使语文的教学与时俱进,语文教师可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将作文教学的情境设计得真实而精彩,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使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作文问题以可视性、立体性、趣味性方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增强学生直观的情感体验。

三、挖掘教科书中的情感因素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情感教学并不能凭空而生,它必须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当前,学校正在全面推进新课改,而课改的关键就是教材。高中语文教材最初较为晦涩、不易懂,经过不断改编、革新,到今天规范晓畅,这其中流露出了许多教育者的感情,所以教材内容本身就不可避免地蕴含了大量的情感因素。只要我们努力去挖掘,教材中一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资源。

如教学课后阅读《发掘潜能》一文,在进入新课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游戏,在黑板上写下一组十几位的数字,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下来并复述。如果有学生做到了,再加长这串数字,等到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记下时,跟学生讲述记忆大师的奇迹,再多讲述几个近似奇迹的潜能爆发的例子。然后教师可以由此设疑,为什么这些人能够创造奇迹呢?我们能不能创造奇迹呢?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迅速被调动起来,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会立刻进入学习新课的状态。虽然语文教材中没有专门的情感教育文章,但是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善于发挥,同样可以使语文课充满感情色彩。

其实,通过大量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也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当语文知识积淀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对于经典文章,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视觉听觉思维活动的结合,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这样,语言材料就可内化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成为终身受用的东西。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经典诵读并非要改掉传统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感性的语言模型,形成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促进情感发展。

作者为青海师范大学2012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育硕士

营造语文情感教学的“磁场” 篇7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教师讲课时, 不能像卫道士、说教者一样令人生厌。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心动神随、情绪饱满, 运用语言、手势、面部表情、声调等变化, 富有情感地表现讲课的内容。或娓娓而谈, 或悲愤深沉, 或慷慨陈词, 或嬉笑怒骂, 使教学引人入胜, 有效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唤起学生的共鸣;创造一种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 勾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智力活动, 在满足的情绪中解开知识之谜。

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是语文教学语言的最大特点。“文章不是无情物”, 一篇篇名作之所以传诵千古, 是因为作家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情感, 凝聚着自己的心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要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 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就必须要求我们“披文以入情”, 悲的地方, 讲得学生落泪;乐的地方, 讲得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 讲得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 讲得学生憎恶讨厌。

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讲演词。闻一多在这次即席讲演里, 对革命力量和对反动派所讲的话, 感情色彩非常强烈, 用语上感情色彩截然不同。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 用“你”“你们”表示自己的毫无畏惧;向人民群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激励人们团结斗争时, 用“我们”表现与人民群众的亲密战斗感情。教师在讲读中, 语调要慷慨激昂、义正词严;声音要洪亮有力, 同时借助于教学态势语 (演讲动作) 表达强烈的爱憎;分析思想内容时, 则应语沉字重、平缓、自然富于变化。教师的感情与语言要深沉、厚重, 协调一致, 才能让学生对先烈们的献身精神肃然起敬, 并由此引起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教师讲课时要能掌控教学局面, 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对文章的理解是课堂语言表达的基础, 教师只有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 才能在正确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同时, 恰当准确地传达蕴含其中的情感, 也就是对学生“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的过程。在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领会全文的主旨的基础上组织教学语言, 使教学语言与作品的主题一致, 教学效果自然会好。

例如, 朱自清《春》结尾处强调春天的“新”“美”“力”, 点明了全文的主旨。教师讲授本课时就应以热情高昂的语调, 表达由衷的赞美之情, 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体现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以及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因此,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以此为“指挥棒”去组织, 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 产生情绪冲动, 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沟通时, 教学才能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语文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以情动人, 把一般人觉得枯燥无味的课文, 挖掘出其中的趣味点, 讲得娓娓动听。只有技巧而无情感的教学, 只能是教书匠式的“搬运”, 没有情感的升华, 就不能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

教学语言无疑是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最佳状态的关键环节。作为语文教师, 应调动自己的知识和教学艺术, 把自己的情感自然融入教学的语言当中, 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率、高质量。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 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 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重视培养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 还要培养和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要充分利用教学语言这个强大的“磁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编辑/云笙叹

情感——语文教学的灵魂 篇8

一、目标确立——重情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月光启蒙》是诗人孙友田的一篇散文, 文质兼美, 研读文本之后, 我的教学目标设立不仅落实了“知识和能力”, 关注了“过程和方法”, 更突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中我确定的情感目标是:

1.品味民歌民谣, 感受其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特点, 让学生受到民间文学熏陶, 培养热爱它的感情。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 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 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二、情境创设——入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以“创设情境”为突破口,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以画面再现情境。

李吉林老师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 强调了“形真”, 就是把课文所写的景物、人物形象真切地再现出来。《月光启蒙》一课作者描绘儿时在月夜聆听母亲唱民歌民谣、讲谜语故事的情形, 课文插图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因此教学时, 把插图投影在屏幕上, 再加上教师的描述, 音乐的渲染, 学生如身临其境, 仿佛已经走进了那月光下的篱笆小院, 听见了那富有韵律的歌声, 这为理解文本、体会感情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以音乐渲染情境。

本课教学中, 我积极整合了课程资源, 充分发挥音乐的渲染作用。我选择了三段音乐:《月光狂想曲》, 以优美舒缓的音乐引领同学们走进月夜, 感受童年的美妙, 并在学生朗读课文时, 起到了渲染作用,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提升了阅读品位;《茉莉花》, 这首家喻户晓的江苏民歌在教室里响起, 同学们立即随声附和, 动听的歌谣让同学们走进了民间文学的天地, 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民歌, 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 去体验民间文学的魅力, 自然是水到渠成;《母亲》, 阎维文演唱的这首歌充满激情, 唱出了全天下人的心声:“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咱的妈!”在阅读理解全文之后, 用这荡气回肠的歌声, 既升华了课文主题, 又激起了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思绪飞翔, 自然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许多同学听着歌声已是潸然泪下。

3.以语言描绘情境。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艺术感染力, 从而为学生体会课文设置情境氛围。因此, 在教学中, 无论是导语, 还是过渡语, 我都力求饱含感情、生动形象。例如, 初读课文时, 我设计这样的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月光下的篱笆小院, 依偎在母亲的身旁, 聆听母亲的吟唱。”再如, 体会作者感情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作者多么想把这些感激的话对母亲说呀。然而, 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 我个子高了, 母亲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 母亲却满头白发……如今再唱起那些曾经令我快乐无比的歌谣, 又有多少的心酸, 多少的怀念之情呀!”老师用情感拨动学生心底的琴弦, 这时再读课文,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三、语言感悟——动情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不是浅白直露的, 而是蕴藏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孤零零地进行情感体验。《月光启蒙》一课教学, 不适宜逐段感悟, 逐段分析, 因为那么做浓浓的深情会被瓦解;优美的文字会变得支离破碎。于是, 我对课文进行了重组:抓住“启蒙之美”, “浓浓亲情”两条线索, 分设了课时目标, 分别让学生从“品读歌谣, 感受美”、“研读文字, 体会爱”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感悟母爱, 也体会作者那无比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感情朗读——抒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要“读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想象情境, 体会感情”。因此,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身临其境之意, 抒深切真挚之情。

1.读的时间要充裕。

读书不能蜻蜓点水, 流于形式。要想让学生有深切体验, 就必须给他们充裕的读书时间, 让他们能真正与文本对话。

2.读的方式要多样。

在《月光启蒙》一课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通过配乐读、打节拍读感受歌谣韵律之美, 抒发喜爱之情;通过研读语言文字, 感受母爱之浓, 抒发感激之情;通过品读、评读, 取长补短, 提高诵读质量;通过小组读, 师生对读等方式消除疲劳, 感受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3.读的要求要渐进。

强化语文情感教学的策略 篇9

关键词:强化,语文,情感,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情感修养的同时,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感氛围中, 学习语文、认识语文。但在实际教学中, 一些教师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学, 导致学习对学习失去兴趣。那么, 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强化情感教学, 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呢?

一.要为学生创设艺术情境

人的情感往往产生于设定情境或场合下。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情感特点, 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例如: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自我感受为基础, 利用自身的感受到的经验、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去体会教材中的情感, 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中, 并使其心灵与作者思想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另外, 在学习课文时, 当学生的情感思想与作者的情感出现滞留现象时, 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带给学生形象、直观感受, 使学生从中体味到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 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以轻松、有趣的教学语言, 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还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自由讨论, 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遇到不同见解时, 老师可以给予更多地点拨与指导,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在解除学生学习紧张感的同时,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课堂是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 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向学生展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天安门——白玉石桥——三大殿——御花园——景山, 把学生带入到参观故宫的情境中来, 增加学生兴趣的同时, 帮助他们理清写作的思路和介绍故宫的顺序, 使其整体把握文章大意;让学生了解故宫建筑艺术风格和伟大成就的同时,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进而达到激发学生民族创造精神的目的。

三.要尊重学生, 以情动生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感染别人的, 使其产生同样情感的。良好的情绪可以加快认知活动的进程。因此, 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 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真诚和关心, 充分利用情感来感染学生。如在教学《荷花淀》时, 一开始我就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 当你站在夏天的微山湖畔, 举目瞭望时, 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接着, 我又说:“我们可以看到无边的芦苇, 无际的荷花。那么, 谁听说过河北省一个美丽诱人的湖, 在那儿也曾发生过类似动人心弦的故事。那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被称为‘诗体小说’的文章《荷花淀》, 看白洋淀人民是如何积极踊跃地反抗外来侵略, 保卫家乡的?”这样的导入, 不仅使学生沉浸于高昂的学习气氛中, 而且使学生处于遥远的联想中 (由身边的微山湖联想到河北的白洋淀) 。这种被激起的强烈情感具有定向作用,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激发他们的兴趣, 使其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四.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学习兴趣情感和学习效果是成正比的。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强大动力。例如:在教学《爱莲说》时, 教师在讲解完课文时, 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陶渊明喜欢菊花, 因为菊花是花中的‘隐逸者’, 作者喜爱莲花, 因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 你们喜欢什么花呢?”学生纷纷议论开来, 这时教师面部要带有微笑表情对学生地回答进行点评, 并及时给予肯定与赞同, 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强大的成功感, 进而让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

论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篇10

一、尊重学生个性,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写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是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基础。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 因而他们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中, 必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要善于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鸣问题, 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 让学生的个性情感得到充分的张扬。在解读文本之前学生一定要多读与文本相关的一些作者的传记、相似相关的文章、查找一些史料等。我相信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学生一定会精彩的解读文本, 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运用以情激情,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以情激情, 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出学生的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 人也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激发出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传统篇目, 文章记叙了朱自清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 教师让学生抓住文中对父亲过铁道时艰难情景的描绘, 配着乐曲, 看着画面听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下身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只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的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读到此处, 教师深情地说, 文中此时的父亲奔丧回家, 一身的重孝, 又失了业, 送已经长大的儿子远行读书, 这时父亲的悲伤之情我们可想而知, 但父亲忍住了心中的悲伤, 心里想的都是儿子, 文中的“蹒跚”“攀”“缩”身子“向左微倾”, 把老境颓唐的父亲为儿子买回橘子时的艰难情形形象地表现出来。听到这里, 同学们不由得被文中的父子间的至爱亲情深深地打动了。教师又不失时机的说:“同学们,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 在你们从小到大的人生历程中, 父母亲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们做的哪些事让你感动?”接下来, 学生纷纷发言用实例诉说父母对自己是怎样的关心, 疼爱, 说到动情处泪水夺眶而出, 哽咽难言。此时, 所有学生的感情闸门被打开了, 一段段人间真情, 一幕幕感人情景展现在大家眼前。在这种情感中再去读《背影》, 父亲的形象就会更加立体可感了。

三、阅读经典名著,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根据学生阅读进度, 我精心挑选四大名著中精彩的故事情节, 观看视频片段, 建立直观感性的认识。如《三国演义》中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借东风”“草船借箭”“舌战群儒”“长坂坡”;《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武松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红楼梦》中的“协理宁国府”“宝钗扑蝶”“林黛玉进贾府”“太虚幻境”“黛玉葬花”等等, 这些耳熟能详的精彩段落, 配合提前布置的细心阅读, 再对应影视作品的演绎, 带给学生更直接的情感体会和震撼。

四、深入进行解读,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笔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 非常重视保护在文本解读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问题设置也力求敲开学生思考的闸门, 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 文章第九段有一句话这样写道:“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 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 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 ……”文末的省略号给了大家思考的空间。我问学生:“少年的作者还可能以为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简单思考后畅所欲言:也许是吃了太多的桑葚拉肚子了吧?也许是捕了太多的麻雀破坏了生态环境吧?也许是摘了隔壁邻居的覆盆子吧?还有一些加入了自己的情感感悟:也许是弄坏了爸爸的钢笔吧?也许是整天淘气耽误了学业吧?在纠正个别学生发言偏颇的同时, 我赞同并肯定了大部分学生的理解。因为学生的回答都基于自身的情感体验, 所想出的理由也都是一个孩子的世界观。对应本文, 我们不难发现, 鲁迅回忆少时欢乐之景, 也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的, 他所认为的这些原因在大人世界里并不是送到书塾去的理由, 而仅仅是因为大户人家的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就会将孩子送到私塾受业, 作者的想法完全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 与学生的认知没有距离。教师肯定学生的理解也是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表现。

五、结语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讲, 语文情感教学是实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最佳方式和途径。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 由此可见, 情感目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 情感教学已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体验,个性

参考文献

[1]卢家嵋.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浅谈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篇11

一、抓时机,拨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之弦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准时机,拔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因为情感教学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学略有不同,后者可以不择时间和地点进行,但情感教学对教学的时机有所要求,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教学效果就会十分糟糕,不但达不到情感教学的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反感。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要善于抓住时机,适时进行情感教学,去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拔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例如,在教授《散步》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要懂得凡事孝为先的道理。所以在分析到文中人物意见的分歧时,就要抓住时机,恰当地向学生提问:你看,一边是年迈的母亲,一边是疼爱有加的儿子,假如在座的哪位同学碰到这样的矛盾,该如何面对呢?联系自己的处理办法,再来对照课文中的“我”的做法,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呢?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在分析课文时就无形地进行了一次道德情感的学习、熏陶,通过互动讨论,再一次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因此,在初中语文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情感教育的时机,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用爱的语言去感化学生,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重教材,使学生的情感之花得以绽放

教材中的课文是经过挑选的,都具有知识性和人文性,只要教师和学生善于挖掘,每篇都是很好的情感教学素材。例如,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篇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首诗是诗人对青少年的殷切嘱托,激励青少年们健康成长,值得学生们品味。

又如在《谈生命》一课中,作者通过描写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对生命的真谛作了完整的诠释。学完此篇课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理性思考,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真谛:生命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痛苦,也有欢笑。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我们的情感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在教《黄河颂》这课时,诗人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现了黄河波涛汹涌的特征,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师可以用慷慨激昂的热情去诵读课文,再配合多媒体和视频图片,播放《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再现黄河磅礴的气势,让学生从这首诗中感受黄河的雄伟壮阔,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并使学生的情感之花得以绽放。所以,只要我们重教材,根据各篇文章的情感特点去点化,学生心中的情感之花就一定能越开越艳。

三、优化教学手段,感化学生内心的情感

通过优化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形象而感性地去接受知识,这也使得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情感教学不再是口头说教,而是可以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给学生带去真实的体验。

例如,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作者写父亲送他坐火车北去的场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使儿子十分感动。这一情景一直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脑海中,只要想起父亲的背影,就久久不能忘怀。这篇文章的情感十分深沉,那么怎样带给学生更感性、更直观的情感呢?这时,教师就可以播放音乐歌曲《父亲》,并配上flash 画面。通过这种情境教学,全班同学都沉醉在爱的氛围中。这种直观而感性的情境感化了学生,也触动了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味到那种深刻、真挚的父子之情。

四、激起兴趣,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课文,就得让学生对所学课文感兴趣,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初中语文中的教材内容都是一定的,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探究,发现学生的情感兴趣点,让每一堂语文课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而学生的兴趣点可以通过很多方面来体现,如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知识的积累,感官上的刺激或来自精神上的鼓励等。教师应该在解读课文内容的同时,将学生的兴趣点一一开启出来,引导学生投身到课文中,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对不同兴趣点的体验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例如在教授《孔乙己》这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改编为剧本,自编自演,去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不尊重和严重摧残,去体会旧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更加珍惜读书的美好时光,对当今的社会更加热爱,让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以升华。因此,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用心创设的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总之,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丰富多彩的。

情感教学:开启语文殿堂的钥匙 篇12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 两旁景物极美, 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 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水马龙的世界过活, 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 匆匆忙忙的疾驶而过, 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 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了一个无生趣的囚牢。

———朱光潜《谈美书简二种》

是的, 生活是美的, 世界是美的, 这些美体现在中华民族悠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中更是身后沉重的。但是, 这些积累沉淀的财富在那些匆匆而过的行人眼里, 只不过是过眼烟云, 甚至于根本看不到美的价值。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失败。因此, 要想开启语文殿堂, 去领略、品味艺术的内涵, 情感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它能让人穿越时空, 去体会作品的感人之处;它也能让人放开一切, 去追随作品中美的女神。

文学之所以生命长存, 就在于它的功能是以情感人和以情怡人。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 也总是在字里行间蕴含自己的深切感情。如没有“情动于衷”, 马雅可夫斯基怎会提出诗人应当写出在几千年间都能使亿万心灵激荡的诗?巴尔扎克岂会为高老头的死痛苦抽搐?鲁迅为青年的血而摇旗呐喊?……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情感陶冶, 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作家的看法, 从而也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艺术修养。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怎样使课文扣之有声, 嗅之有味, 视之有形, 触之有感, 品之有趣呢?可以说, 只有把情感教学作为了语文教学的灵魂, 语文课堂才能成为调动学生情感的磁场, 才能让语文教学不再是白开水。而学生学语文, 也不再会是痛苦的事, 正如《红楼梦》中香菱所言:“如嚼一个几千斤的橄榄。”———享受语文了。

当然, 要想把一篇干巴巴的课文复活成一个鲜活的生命形象, 又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深厚的功底和大量的工作:

(一) 入情入境

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景, 教师应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 从而达到“披文入情入境”的效果, 来深化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的思维。只有达到了“神与物游, 心与理合”的境界, 我们才能走进作品, 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也只有读者脉搏的跳动与作者合拍, 感情的基调与作者一致, 人物的命运牵动了自己的喜怒哀乐, 才进入了用心灵感受语言的境界。例如鲁迅先生的《药》里头:“秋天的后半夜, 月亮没有出, 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 除了夜游的东西, 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忽然”一词, 应引导学生品味。一般人睡了, 是不会坐起的, 而小栓得了致命的病, 老栓为之担忧, 如今有了救治希望, 心里是兴奋焦急的, 因此, 这一富含感情色彩的词, 心里描摹传神而细微, 对后文悲剧的色彩也有一定的烘托作用。

当然, 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在情境中体验出情感美, 还必须要求教师深入角色, 带着感情来教, 才能有情, 传情。

(二) 用心品味领悟

用心灵感悟语言, 才能辨其肌理, 悟其意蕴, 赏其神韵, 品其情味, 感其达畅, 体其格调, 通其语气, 积淀文化。因此, 语文教学绝不是仅仅靠嘴和粉笔, 它更需你用心去感受, 去捕捉, 用情感去灌溉, 去融合, 奇迹往往就诞生其中了。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如果体会了杜甫那为天下的心情, 那么, 茅屋、秋风也会因流落他乡、饥寒交迫的诗人而含情了, 诗句也因一千多年后的我们而复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中, 那奔腾咆哮, 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 那千姿万态, 气势磅礴的三山五岳, 那里也孕育着我们民族的古老文明, 民族自豪感。当然, 这些都是用心灵领悟得到的。

(三) 情感语言

没有情感的语言是一杯水, 而融进了情味后, 奔流的则是鲜红的血液, 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情感的共鸣, 具有镇魂摄魄的效果。语言又包括艺术语言和教学语言, 正是艺术语言的情感效果, 才能使读者与作者共悲共欢。谁读了《窦娥冤》里那怨天恨地的呼号, 谁不洒一掬同情之泪?读了《屈原》里火一般的语言, 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 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 谁又不为之心动?同样, 老师的教学语言也能激起学生善感的心灵。一个感情贫乏症的语文教师是教不出内心充实的学生的。因为语文是人文, 是情文, 是美文。

上一篇:包皮环切下一篇:民办教育促进法通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