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情感探究(共11篇)
语文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情感探究 篇1
语文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情感探究
李 琴
(广西桂林宝贤中学)
摘 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诗作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安史之乱结束。欣喜若狂的心情让诗人快速写作的一首充满快意的诗,这首诗处处洋溢着“喜”气。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关键词:情感;探究;喜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沉郁顿挫,而这首诗处处洋溢着“喜”气,可谓是喜气贯通,水到渠成。历史评价说,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在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以及郑、汴等州,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到此算是结束。正流寓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首句“剑外忽传收蓟北”,紧接标题,直接言明背景。既点明了闻喜讯时的地点,道出喜讯得来出乎意料,又揭示了写作此诗的缘由。“剑外”“蓟北”本相隔千里,却因诗人渴盼已久的喜讯把两地连接起来。一个“忽”字,流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全诗的喜兴便由此,随诗人心情,便顺势生发开来。
“初闻涕泪满衣裳”,写出一听到让年过半百的诗人不禁老泪纵横,百感交集。一个“满”字,让人想见了当时诗人百感交集、喜泪纵横的状貌。涕泪满衣裳,“裳”古时指下身衣裙,“衣裳”是全身衣服;“涕”“泪”都意为眼泪,“满”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面对这一喜讯时,竟立刻眼泪夺眶而出,止不住地涌淌,连衣服都给浸透了,可见诗人激动之情。
“却看妻子愁何在”,“却”再看,当得知这一喜讯,诗人除了自身的喜极而泣,同时也迫不及待地与妻儿分享。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平日的愁容哪里去了呢?而他们早已愁云消散,喜气满面,沉浸在欢乐之中了。
“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已经着手收拾起诗书,似乎马上要收起行囊准备还乡。这里的“喜欲狂”不仅仅是喜悦的泪花飞溅,而是喜近乎于狂。颠沛流离,饱尝艰辛,使诗人忧国忧民,于是诗人急切渴盼战争结束,当突然听到官军收复中原的消息,怎不令人喜极而泣,喜极欲狂呢?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总给人感觉是在乱世中的现实哀伤的老人。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因听到喜讯而喜欲狂。高兴到竟让这位老人忍不住放声高歌,不加节制地喝酒。肆意地喝酒更像李白的风格,而这时的杜甫一洗平日的愁容,借酒助兴。诗人喝着酒唱着歌,不禁开始了美好的憧憬,晴朗的日子伴着一家人还乡,其喜洋洋。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后四句可以看作诗人情感发展的第二阶段。后两句中“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两两相对,非常工整。其间又以“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语串联,真是令人觉得犹如急流直下,只有在诗人急切的想象中才能做到。诗人恨不得一步跨上故土,喜悦的抒发也达到了高潮。
全诗只八句,只有首句叙事,其余皆抒情。炽热的感情如火山一般迸发出来,一泻千里,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喜近乎于狂的神态。
多年颠沛流离,奔波漂泊,积郁在心底深处的.复杂炽烈的情感,在听到喜讯传来时如火山爆发般地喷迸出来。欣喜欲狂的心情让诗人快速写作得一首充满快意的诗,处处洋溢着作者的喜,喜得让作者眼中的景色都变得“青春”美好起来,喜得想象快速经过遥远的路途瞬间回到家乡。
杜甫的诗,我们所熟知的名篇《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我们更多地感受到诗人的忧,忧国伤时,为人民忧;而这首诗中狂喜,亦是因为国为民。诗人的喜、忧皆有国家、人民而起。杜甫被后人尊称“诗圣”,他是伟大的,在他的诗中充满着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人民现状的关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例谈 篇2
生:从“喜欲狂”可以看出诗人一定心情舒畅、十分兴奋,因为杜甫高兴得简直快要发狂了。我们组想读一读第三四句。(小组齐读)
生:我们也从“漫卷诗书”体会到了诗人的欣喜若狂。诗人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又唱又跳,手舞足蹈了,他胡乱地收拾诗书,已经没有心思读书了。我们组要跟第一组PK一下。(还是小组齐读第三四句)
生:诗人写这首诗时心情无比激动。从“白日放歌须纵酒”可以看出,诗人以纵情歌唱、痛快地畅饮美酒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我们建议全班来读一读这首诗。(全班齐读整首诗)
生:我们从最后两句体会到了诗人急于回家的迫切心情。这两句中“即”“穿”“便”“下”用得特别好。因为这几个词语在诗中都含有速度快的意思,可以看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我想一个人来读一读这首诗。(自读全诗)
生:诗人闻听官军收复失地,心情特别高兴、特别激动。我们从第二句“初闻涕泪满衣裳”看出诗人高兴得都已经泪满衣裳了。我也想读读这首诗,跟他比试比试。(读全诗)
生:因为可以回家了,诗人,激动得都快发疯了。我们想以我们组的方式读读这首诗。(小组分句读全诗)
生:因为收复失地了,再也不用逃亡了。所以诗人特别高兴,高兴得泪流满面,打湿衣裳。我们想挑战上一组。(小组男女生分读上下句的形式读全诗)
生:我们应战。(小组齐读全诗后,小组代表继续发言)失地收复了,诗人再也不用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了,所以全家人都沉浸在无比激动的欢乐气氛中。
(各组汇报展示时,全班呼啦啦,站起一大片。各组同学你方唱罢我登场,课堂气氛甚是热闹。教者也是一脸灿烂的笑容,似乎对学生的表现很满意。)
[教例分析]表面看来,这个环节的学习,完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自主研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还是班级汇报交流,学生始终处于自动自发的状态,无需教师提醒、组织,大有“我的课堂我做主”之势。那教者则干什么呢?教者或巡视、或微笑、或颔首,即使参与学生的展示也是“嗯、啊”“说得不错”“有见解”“读得很有感情”串联了全过程,更有甚者,为了体现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对学生的发言不置可否。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思考了、说了、读了,似乎也有所收获了,但细细揣摩,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发言始终是零散的、杂乱的,甚至重复的,没有深究、没有挖掘、没有借鉴和提高。学生是自主了,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老师却“缺席”了。
如果上述案例中教者能够及时“闪亮登场、指点江山”,及时对学生的交流进行点拨、总结和提升,那么效果会更好一些:
生:从“喜欲狂”可以看出诗人一定心情舒畅、十分兴奋,因为杜甫高兴得简直快要发狂了。我们组想读一读第三四句。(小组齐读)
师:找得真准,这个词直接点明了杜甫的心情。从哪里可以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呢?
这里教者及时给予肯定,引导学生一下子抓住了全诗的题眼,再以一句“从哪里可以体会到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就为学生接下来紧扣“喜欲狂”进行交流做了铺垫。学生也就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显得交流杂乱无序了。
再如:
生:终于可以回家了,国家终于统一了,杜甫怎能不欣喜若狂呢?我建议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读一读全诗,感受一下杜甫欣喜若狂的心情。(全班齐读全诗,显得很有声势)
师:你们理解得很深刻。读得也很投入。由此可见,诗人不仅仅是写自己的欢快心情,他还想表达——
此时学生已经悟出,杜甫是因为国家统一而欣喜若狂,教者再及时给予总结引导,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了这首诗所要传达的心声,对杜甫爱国情怀也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篇3
一、课前预习,了解诗人
古今语言上的差异,生活环境的不同给学生理解古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诗中短短的56个字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能了解杜甫当时所处的朝代背景,是难以准确理解古诗含义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采用所学到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去了解杜甫其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为理解古诗内容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一点也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印证。导入新课之后,我的问题“你对杜甫了解多少”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响应。学生知道了杜甫是唐朝的伟大诗人,人称“诗圣”;知道了杜甫的成就与李白齐名,人称“李杜”;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杜甫的诗被推崇为“诗史”……
二、围绕中心,品味诗情
全诗因“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要让学生品读到这一点,抓住中心词是关键。诗中哪个词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情?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欲狂。”围绕“喜欲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杜甫因何而喜?2、诗人喜欲狂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情,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补充学习了杜甫的另两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使学生了解了杜甫一家流落在外的凄惨生活,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杜甫“喜欲狂”的心情理解得更为透彻了。学生通过诗人“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等具体表现也能够认识到诗人不只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更为战乱平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里包含着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背诵全诗;理解诗句含义,体悟全诗主旨。
2、分析主人公形象,感悟诗人内心情感。
3、体会诗人情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操。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题目说明了诗歌写作的起因。逃亡到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蓟北”这个消息,欣喜若狂,并以此为题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2、背景资料: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唐王朝军队先后收了河南、河北等地,“安史之乱”基本平定。这时,由于成都曾发生兵乱,杜甫正寄居樟州(今四川三台县)。当他突然听到大乱平定的胜利消息,又惊又喜,便写下了这首震烁千古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教师范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首联写听到消息时惊喜的情形。“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形象传神,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酸甜共涌的逼真表现。这里的“泪”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颔联写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表现了全家人的喜悦。“愁何在”写出了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写出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生动地表现了一家人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颈联写诗人更是一释多年积郁,豪放地饮酒歌唱,想象着在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尾联写诗人想象还乡路线。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情。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喜悦之情?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书写忽闻叛乱已评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漂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又不可能,就因为“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五、教师小结: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诗人突然听到胜利消息时心情的激动;颔联写全家人记兴的情景;颈联,写他将尽情地来欢庆这次胜利,并及早地回到家乡洛阳去;尾联用四个地名组成工巧的对句,规划出回乡时的具体路线,表现出诗人急于回乡过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这首诗,八句一气奔驰,如飞流急泻而下,前人为“神来之笔”,是诗人“生平第一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主要抒写诗人忽闻安史之乱已平的捷报,急欲奔回老家的喜悦,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甚至连回家的路线都拟定了。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强烈愿望。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首联:捷报传来喜泪沾裳(盼望已久);颔联:妻子一扫往日愁云(欣喜若狂); 颈联:纵酒欢歌作伴还乡(多年愿望);尾联:想象中飞驰到洛阳(归心似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篇5
1、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诵读诗文。
3、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4、鉴赏诗作。
教法与学法指导:
诵读法、知人论世、鉴赏
教材分析:
1、重点: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体悟作者爱国情怀。
2、难点:走进诗人情感世界,鉴赏诗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诗是中国文化瑰宝,在其中闪烁着两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今天我们就要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二、与诗人对话
1、请学生介绍杜甫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字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并称“李杜”,其作品大多沉郁顿挫,有“诗史”职称,最著名的作品“三吏”、“三别”。
2、介绍写作背景
1)指名背诵《望岳》并说说诗作中所表达的作者的志趣。
25岁的杜甫,踌躇满志,对政治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但现实总是残酷,应试不第的杜甫只能四处行卷,望能遇见伯乐,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小官职,却又遇到了“安史之乱”,看到国家破碎,人民受苦,作者留下伤心的眼泪,写下《春望》一诗。
2)学生背诵《春望》,感受作者忧国忧民情怀。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直攻长安、洛阳,原本繁华的都市成了杳无人烟、杂草丛生的荒地,诗人也曾被虏,逃出后带着妻儿一路逃亡到四川,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饱尝战争带来的痛苦,本是“家有田园在东京”却无家可归;在锦江畔,茅屋为秋风所破;在梓州“记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但这位伟大的诗人,无时无刻不在盼望“长令宇宙新”,所以,当他听到唐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惊喜的洪流一发冲开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与作品对话
1、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体会感情基调。
“生平第一首快诗”,“快”字何意?
快乐,欢快,轻快,明快,畅快……本诗的基调应该是欢快的。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裳cháng,古代多为单音节词,“衣”为上衣,“裳”为下裙,男女都能穿着。现代汉语中“衣裳”为一个词,“裳”字要念轻声。
3)、教师范读。
4)、全班齐读。
2、你从哪儿读出了“快”意?
“忽传”、“初闻”:消息来的突然,喜悦显得猛烈,作者想到八年来的痛苦、别离、相思、仇恨、国难、民苦将随着唐军的胜利而结束,忍不住老泪纵横,喜极而泣(板书)。
“却看”、“漫卷”:诗人喜悦,自然先到相随多年的妻儿,于是回头看,妻儿脸上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全家溢满了喜悦的气氛,诗人也无心看书,随意卷起书卷,与家人一同欢呼。妻儿的喜悦更加重了作者内心的喜悦,欣喜若狂(板书)。
“放歌”、“纵酒”: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于是52岁饱经沧桑的诗人狂饮高歌,想象着与家人在美好春光的陪伴下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尾联: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原本漫长的路程,弹指间就到达,可见作者身在梓州,心已回到故乡了,可见其归心似箭。诗人用字高度准确,如“穿”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
3、诗人仅仅是为了个人漂泊、苦难的结束而“喜欲狂”吗?
诗人为自己喜,更为国家而喜、为百姓而喜。“安史之乱”结束,支离破碎的山河得以收复统一,人民不再流离失所,国民都可以休养生息,这喜悦是国家的喜悦,是人民的喜悦。全诗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齐读
四、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1、学生根据以学过的鉴赏方法,再读诗歌,结合自己的理解,鉴赏诗作。
学生鉴赏成果展示:
1)作者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时期,他既见证了唐代的繁荣,又目睹了在战争的硝烟下艰苦生活的人民,面对这一幕幕的转变,面对与他有着同样逃亡漂泊命运的人民,他高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喊出了他的忧国忧民,从“安史之乱”到763年春,历经了整整八个春秋,终于迎来了唐军大捷的消息,这怎能不让人民兴奋?不让作者“喜欲狂”呢?此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伤早已从作者心头散去,脸上洋溢的是无以言表的欢乐,是热泪纵横的喜悦,于是,作者“生平第一首快诗”诞生了。――陆丽廷
2)杜甫写的诗大多沉郁顿挫、雄浑悲怆,为国忧、为民愁。而这首诗却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充满了无限喜悦之情,喜从何来?多年战乱,本以为国家将亡,却忽然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便难以一直内心的欣喜,因而老泪纵横、心飞故乡。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喜”,这正是为了国家而喜,现在看来,似乎作者的种种情感都是因国而起,其爱国之情有多深沉已经显而易见了。――林陆平
2、补充鉴赏《登岳阳楼》,说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用一句话评价诗人(总结)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五、作业
背诵全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篇6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联系诗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从而受到爱国教育。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一、导入课题,了解诗人: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请大家翻开语文课本P150,诗的题目是……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诗题齐读两遍。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你对杜甫了解哪些信息?(生交流)
师:知道这个诗题的意思吗?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源,考虑1分钟。谁来说说?
师:翻译得真准确,介绍一下你翻译这个诗题采用了什么方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学生交流,若无,教师介绍:参看注释、上下文相结合、图文相结合、查看工具书等。)
师小结:希望大家在今天的学习中,灵活地运用我们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下面,让我们大家走进诗文,学习诗文。请看要求:
①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②圈出诗中出现的地名,并读熟练。(别忘了诗题也是诗的一部分。)
(反馈)
师:谁来说一说你圈了哪些地名?(河南,河北,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剑外。)
师:这首诗短短50多个字,其中地名就占了将近1/4,你能把这些地名读准确吗?(请一生读)
师:再把整首诗读给同桌听听,互相纠正。
(生同桌互读,互相纠错。)
在刚才同桌互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有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想提醒一下大家?
师: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指名学生读)
三、初步感受诗人写作时的内心感受:
师:请大家轻声地诵读古诗,想想:你从诗中读到诗人心情怎么样?(诗人很高兴。)
师:你的依据是……(我是从“喜欲狂”这个词里读出来的。)
师:(板书:喜欲狂)“欲”的意思是?(将要。)“喜欲狂”就是?(高兴的快要发狂了。)
师:读这个词,读出它的意思来。(生读“喜欲狂” )
师:读着这个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诗人为什么“喜欲狂”?诗人“喜欲狂”时有哪些表现……)
四、带着疑问,自学古诗:
师温馨提示:带上你周围的小伙伴,互相取长补短。一起去读懂古诗,到诗句中去寻找这问题的答案。
①、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与小组的同
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举手请教。)
②、在诗中找出诗人为什么?“喜欲狂“?
③、在诗中找出诗人“喜欲狂”有哪些表现?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答疑解难。
五、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一)、交流诗句的意思(每人交流一句)
(二)、交流一下,杜甫为什么“喜欲狂”?
①从“剑外忽传收蓟北”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听到了收复蓟北的消息,所以“喜欲狂”。
师:蓟北是怎样失去的呢?有谁知道?(简介“安史之乱”)
在安史之乱中,诗人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呢?我们可以从他写的这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去了解一下。(播放古诗及诗意)
师:(指课件地图)诗人流落在剑外,河南诗人的家乡,“蓟北”叛军的老巢。老巢都被国家的军队收复了,意味着(生:国家统一了)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了。杜甫等这一天,等了7年了。20xx多个日日夜夜,杜甫每时每刻都在盼望着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收复蓟北这一喜讯忽然传来,诗人怎能不喜欲狂呢?(板书:听)
②从“却看妻子愁何在”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的老婆和孩子忧愁没了所以“喜欲狂”。(师板书:看)
师:“愁何在”就是哪里还有什么忧愁啊!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妻子愁什么?孩子愁什么?(妻子愁有家不能回,孩子愁荒废学业……)
师:现在这些忧愁一扫而光,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谁来有感情地读这句话?(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仿佛听到了作者的心声。谁再读,用你的声音让我们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再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一起来读。(生齐读)
③从“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马上可以回家了,所以“喜欲狂”。
师:回家路上除了明媚的春光做伴,还有谁与诗人做伴。(老婆和子女、同乡、做伴。
生:师:是啊!千千万万和杜甫一样流落他乡的游子也可以回家了。所以诗人欣喜欲狂。他的喜不仅为自己,也为千千万万的百姓啊!瞧,作者连回家的路都想好了。谁知道?(板书:想)(从巴峡到巫峡,经襄阳到洛阳。)
师:(指课件地图)巴峡出发地,巫峡必经之路,顺流而下到湖北襄阳,直奔故乡洛阳。真所谓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但在作者眼里远吗?
生(齐):不远。
师:他哪里是坐船呀?“穿、下、向”三个动作就到了,简直坐的是………(生自由答:飞机、火箭……)
师:李白曾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里杜甫想“千里洛阳……”
生:(齐)一日还。
师:这种急切想回家的心情用一个成语形容那就是………(归心似箭)
师:练读这句话,读出这样的感受。(点名读)再读,读出杜甫的归心似箭!
让我们一起用语言送杜甫回家。(齐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总结:听到收复的喜讯,看到妻儿欢笑,想到马上可以回到阔别8年的故乡,怎能不欣喜欲狂呢?(擦去黑板上的问号。)
师:作者“喜欲狂”时的表现你从课文中看到了吗?(涕泪、漫卷、放歌、纵酒)
⑴引导涕泪
师:这是什么泪?
师:这泪里有喜有悲,真所谓百感交集。谁来读第一句话,读出百感交集(指名学生读)
⑵指导漫卷
师:(板书:漫卷)“漫卷”的意思是…(胡乱、随意地卷起)
师:杜甫可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呀,可今天却:漫卷诗书(生:喜欲狂)这是何等的高兴啊!
⑶引导放歌、纵酒。
师:他是普通的唱歌吗?“他是普通的喝酒吗?”
师:当时的诗人已是52岁高龄了,但他又是放歌,又是纵酒,哪里像一位老者啊,就像一位年轻人。是一位狂放的年轻人。读出的狂放!
师:诗人放声高歌,不醉不休,一起读。(齐读)
六、升华情感:
悲喜交集的杜甫,漫卷诗书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收蓟北这一喜讯让作者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情感喷薄而出,写下了“生平第一快诗”我们一起去聆听他的心声。(视频范读)
师:(配乐)公元763年的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这个春天层峦叠翠、草长莺飞、柳绿花红,在这个春天,杜甫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胜利喜讯,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返回离别了7年的家乡,他欣喜若狂,写下了这首生平第一快诗。(生读)
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仿佛看到了:诗人在诗中为国而喜,为民而喜,爱国爱民。师:这浓浓的爱国之情爱民之心,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也感动了在坐的每一位,让我们把这些诗句铭记在心吧!
生:(自由练习背诵诗句3分钟)
师:配乐齐诵
七、拓展延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7
我走在街上,唉声叹气:唉,都七年了,河南和河北什么时候才会收复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乡啊?”忽然,人们如潮水般地向街头涌去。“发生了什么事,莫非......,又看了看走过来的大哥,看他脸上喜气洋洋,我便走上前去问,果然,不出我所料,河南河北收复了!我不禁喜极而泣。七年,多么漫长的一个等待啊,我终于可以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了!我急忙跑回家里,一推开门就大喊道:“河南河北收复了,我们可以回家了!”织布机前的妻子和正在玩耍的孩子都惊喜的不知所措了,异口同声的问:“这是真的吗?”我按耐不住自己的心情,坚定的说:“是真的。”我看着妻子和孩子,突然发现他问脸上的忧愁都不知道在哪里了。胡乱的把桌子上的书一卷,高兴的简直要发疯了。我跑了出去,马上约了好几位好朋友出来开怀畅饮,放声高歌。在这明媚的陪伴下我正好可以回家了,我已经想好了回家的路线,我马上乘船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在顺流直下襄阳再回到。
我心里一激动,竟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8
杜甫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2.使学生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忽然,传来了喜讯,“剑外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初读,读通顺
1、请同学们跟着录音读这首诗。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把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这句诗和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于过万重山”有异曲同工之处。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和《示儿》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异同吗?小结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板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背景 明诗意
喜欲狂
爱国
悟诗情
卖炭翁 白居易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课件
四、教学方法:
研讨式教学、学生自学、教师导拨。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乐府诗《卖炭翁》。
乐府诗主张诗歌应“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事而作”,那《卖炭翁》又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
2、检查预习:
薪(xīn)鬓(bìn)碾(niǎn)翩(piān)叱(chì)骑(jì)系(jì)
3、朗读课文
(1)抽一学生朗读,正音。(2)教师朗读
4、思考:《卖炭翁》一文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时、地、人、事、结果)
5、理解文意、句意:
圈画关键字词,学生分组研讨文章的词义句意。关键词、重点句、抽学生翻译句子,师生导拨。
6、卖炭翁形象分析: 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
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急于通过卖炭获取生活资料,“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
动作描写:“伐薪烧炭”“哓驾炭车碾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的不易
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7、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即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公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失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8、课堂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白居易为我们塑造了一卖炭翁的形象,通过他的遭遇,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宫市对百姓的巧取豪夺,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无奈。同时文章也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憎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9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4.古诗两首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3个生字“涕”、“洛” 、“巫”。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妻子”、“漫”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喜欲狂”等词语在诗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3.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阅读相关事迹,理解诗文意思,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丰厚人生积淀。 4.丰富学生对与本课古诗相关知识的认识,体会诗歌语言精练、感情丰富的特点。 教学重点 难 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资源 1.PPT课件。 2.配套光盘。 3.上学期看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有关于“安史之乱”和“靖康之耻”的故事。 预习设计 1.读熟古诗。 2.搜集相关资料:诗人,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完成《习字册》。 学 程 设 计 导 航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进古诗(3分钟) 1.交流杜甫的相关资料(唐代的大诗人;被称为一代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齐背诵以前学过的《绝句》 2.齐读课题,在课件上认识河南河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闻:听 预习作业2 3.交流诗人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奴、郑’等州,房屋当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诗人携家带子随逃难的人群流落到四川梓州,曾被乱军所虏,历经艰难与生离死别。) 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再读课题。 第二板块:朗读古诗(5分钟) 预习作业1 1. 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读,评价同伴。 3.体裁形式:每首有八句,每句七个字,七言律诗。 第三板块:与文本对话,理解诗意(15分钟) 预习作业3 1.交流预习成果。 剑外:剑门关以南的地方,也称剑南。当时杜甫在梓州,正处剑门西南,故云剑外。 蓟:指蓟州,今河北蓟县。蓟北:泛指河北北部,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最后剿穴。 漫卷:随意地卷起来,本文指兴奋得不能读书了。 青春:明丽的春天。 襄阳:在今湖北省。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 2. 学生先自主后合作学习。 3.展示交流: 读诗一二句: 理解:(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齐读三四句: 理解: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和孩子;(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我胡乱卷起诗书,高兴得快要发狂了。) 齐读五六句: 谈自己的理解:放歌:放声歌唱;纵酒:尽情饮酒;青春:明丽的春天。(在大白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齐读七、八句诗: 即:就(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第四板块:体悟诗情(7分钟) 1. 听师介绍历史背景。 2.读《春望》。(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忧国、忧民的泪……) 3.心情:悲喜交集,心情难以言表,喜极而泣,涕泪交加。 4.心情:欣喜若狂、喜欲狂 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 5.说话练习6.(即从、便下……)板书:归心似箭 第五板块:读懂诗人,练习背诵(5分钟) 1.齐读最后两句诗。这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 2.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一个苦难的杜甫,悲喜交集的杜甫,喜极而泣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忘乎所以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 2. 配乐齐读。 第六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5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古诗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优秀的诗人。今天,我们要走近其中的一位。板书:杜甫。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以前学过他的《绝句》(齐背诵)。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因此,他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齐读课题,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 预习作业2 3.诗人写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了解吗? 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喜讯,诗人心情如何? 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再读课题。 第二板块:朗读古诗 预习作业1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检查反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相机指导正音。 3.想一想这首诗的体裁形式是什么? 第三板块:理解诗意 预习作业3 1.昨天大家己经预习了这首诗中的词了,谁来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 2.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①读读诗句,看看插图,写写每行诗句的意思。 ②在你觉得有难度的诗句旁加上“?”。 ③写完后小组交流,尝试解决你的问题。 ④自学时间:6分钟 3.学生先自主后合作交流,教师巡视。 4.导学:在理解诗句的意思时,要字字到位,语句尽量通顺。 第四板块:体悟诗情 1.诗人写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了解吗?师介绍背景 2. 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吧。指名读《春望》。 这首诗是诗人在逃难的路上,被叛军所虏时所作。诗人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3. 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此时,他的心情如何? 4.哭过之后,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些,诗人又是怎样的心情?描绘一下你见到的诗人和他妻子欣喜若狂的样子。 5.语言训练: 白发苍苍的诗人在大白天里放歌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看到了――,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 6.你能从诗句中找出关键的词说说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吗? 第五板块:读懂诗人,练习背诵 1.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归心似箭的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最后两句诗。 2.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3.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 作 业 设 计 课堂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2.完成《补充习题》一、二(1)(3)、三(2)。 课后作业: 1.再找几首杜甫的诗读一读。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 3.《一课一练》一(1)(2)、二(1)、三。 备课者:余东中心小学 王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 篇10
果然,不出我所料,墙壁上的告示清楚地告诉我——河南河北收复了!我不禁喜极而泣,用袖子一拂,泪水都沾满了衣裳。7年,多么漫长的等待啊,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我飞快地向家里跑去,一推开门就大声地喊:“河南河北收复了!”织布机前正在织布的妻子,正在玩耍的孩子都惊喜地瞪大了眼睛,异口同声地问:“真的吗?”我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十分肯定地说:“是真的!”又转身对妻子说:“别织布了,快,快帮我收拾东西,我们现在就回去!”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我马上约了几位同样流落至此的朋友们,摆开酒席,开怀畅饮,放声高歌,一同分享心中的喜悦。我的眼前仿佛呈现出家乡和路上那美丽的景色——绿树成茵,鸟语花香,山峰绵延,河水奔流。这美景正好能伴着我回到久别的家乡。我已经在脑海里形成好了路线:乘船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直下襄阳再回到洛阳。
我心里一激动,随口吟出:
剑外忽穿收蓟北,处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百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 篇11
今天,我正在书房里叹气:“唉,整整七年了,我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啊。”我托着下巴在沉思,我决定去街上解闷。刚来街上不一会儿,就听一个小贩手里拿 着一张纸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蓟北了,哈哈……”我半信半疑,便上去询问。只见上面写了收复蓟北的消息,我高兴的手舞足蹈,便直奔回到家中。
我快速地回到家中,对正在烧饭的妻子说:“蓟北被收复了,我们可以回乡了!”她一听便像一个小孩子似的拉着我的手:“真的?我没有听错吧?我好高兴啊!”“真的。”接着,儿女们也赶来了,我们一家人拉着手跳起舞来。我想:既然蓟北收复了,我们现在为何还不回到自己的故乡呢。我马上行动,我走向书房,随意的整理好了诗书,便对妻子说道:“我们回乡吧。”过来几个时辰,来到了船边。妻子儿女先上了船,我回首望了望:“再见了!”我随后也跟上前去,船儿随风飘去。
一路上的风景如画中一般,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河边桃树,梨树都开出了花儿。柳树也在忙活,女孩们在对着河里梳洗头发,男孩们则在一旁聊天,真是热闹!看,那几棵大树正在跳舞呢!它们摆动着自己的手臂,欢快的又唱又跳的,听,它们正随着春风“沙,沙……”的唱着歌呢。而我在船上放声高唱,一会儿和妻子一起畅饮美酒,然后聊聊天,那是多么快乐。我们急忙从巴峡穿到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便往襄阳,一直奔往洛阳。
【语文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情感探究】推荐阅读:
有效教学之语文体验性阅读探究08-26
语文朗读之情感共鸣06-20
语文课堂合作探究之失08-22
语文课堂之探究魅力论文10-31
河北语文教学09-01
俄语教学法之情感教学07-07
语文教学探究05-16
情感教学小学语文教学08-02
语文情感渗透教学10-16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