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刍议

2024-10-31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刍议(共12篇)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刍议 篇1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语文教师既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 又是情感教育的迁移者, 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互动融为一体, 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笔者在语文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按照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的:

一、创设情感氛围, 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众所周知,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表达, 因此, 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 教师就要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 巧设导语, 引人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 以情感作为敲门砖, 以情激情, 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 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 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 会激活学生思维, 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 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 走进课文, 走近作者。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比如笔者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 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 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 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 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 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 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 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古人云:“三分诗, 七分读”。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 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 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 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吗?文章的多种风格, 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 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 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 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 学生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 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 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 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 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 (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 、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地叙述李公朴的遇难, 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 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 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 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 那就是广采博览, 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 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要由情入理, 激起学生积极的审美愿望

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 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 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的重点应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 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 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 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 完成由情入理, 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设计《茶花赋》教学时, “醉了”就是传神之笔, 为了讲透这个“醉”, 就可用前呼后拥”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意境中:前是身在异乡的思念之情, 却因“画不成”而总难释怀, 而回国的机会让他久藏心头的情感一下喷涌而出, 就象喝了葡萄酒一样感到甜美、欣喜、兴奋和陶醉。在这种情感意境的想象中, 学生自然能体会作者的深情。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刍议 篇2

摘 要:初中语文长期困扰教师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因此语文成绩也不够理想。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学生的语文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只有通过分层教学才能有效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分层教学

一、目标分层,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不是负担”,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人说如果老师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他成功了一半,这不无道理的。当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学习任务对他来说也是很沉重的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若有浓厚兴趣是时,就会全身心投入,再艰巨的任务也会乐此不疲。我们常说:“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实际上,学生对学习也有这样的心态,他们如果觉得学习存在很大困难时,通常会主动放弃,懒得去尝试。一旦养成习惯,兴趣就慢慢地消失了。如果我们在这时候能根据学生的客观差异,采取教?W目标分层的方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出他们可以达到的目标,就可以为每位同学获得成功的信心,能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

二、训练分层,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取得收获

语文学科也强调操作性,强化训练是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环节,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训练中有明显的收获,必须使学生乐于训练,主动训练。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如果对每位学生的训练都用同一标准,对学生实施无差异训练、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这必极大导致学生“吃不饱”与“吃不消”现象的发生,训练就留于形式,收获甚微。要避免上述不良现象的出现,我注重训练学习、作业设计全面兼顾,不可偏废一方,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有较大的收获。

例如教学《春》一文后,围绕重点训练目标,制订了总目标和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摘抄优美的句、段。(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优美句、段。(3)精选优美句段欣赏,仿写某处优美景色的片段。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分别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能“跳一跳,摘果子”增加了学生的训练有效性,不同层次学生各有收获。

三、评价分层,激起每位学生学习信心

评价是具有导向,激励功能的,它能让学生渴望或乐意去再次学习。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都是单一以学生考试、作业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种种表现的评价,这实际上是一种漠视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公平的评价,久而久之,势必打消了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磨灭了他们的进取精神,使其逐渐丧失了热情。我们知道,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每位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然而,很多时候课堂还是那种“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被动局面。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评价标准可分清层次,不能强求统一。对平时少开口、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即使声音小、回答不全面,甚至答错,只要能开口,我们都应给予鼓励、肯定;而对学习能力强,较活跃同学,必须有独到见解,获得赞同或鼓励,各个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这样主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期待下次得到参与和鼓励,长此以往,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信心也得到保证,课堂又何尝不活跃,学习气氛不浓呢?

四、教学内容分层

语文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最难便是对教学内容的分层,我在对教学内容分层是主要从内容的深浅程度和数量多少两方面入手。首选,在分析学生基础、学习潜力、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设定不同难度的学习目标,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达到最基本的目标即可,对于学有余力的则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探讨提高性问题。做到“上不封顶,下有保底”。其次,对于所需掌握的知识点也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同样针对全体学生,此类知识数量最多,属于基础知识;第二层针对大多数学生,数量适当,属于应用型知识;第三层针对少数尖子学生,属于提高型、发散型知识,知识点数量较少。对教学内容如此分层,将知识的难易与多少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达到了供与需的平衡,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五、教学提问分层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一个班级中,因为学生层次的不同,提问也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因为学习气氛是所有学生共同维护的,只有当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提问获得自信心,产生学习的愉悦感,才有可能将良好的学习氛围保持下去。所以,教师在提问时,首先,应该让“学困生”解答基础性的问题,通过寻找他们回答中的闪光点,多加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解决问题信心;之后,提问“中等生”,问题难度加大,利用他们回答中的遗漏之处,提示引导,将问题深入下去;最后,提问“尖子生”时,借助他们的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如此,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气呵成,在分层次提问中带动全体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

语文分层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分层教学的实施还需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相互合作、配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刍议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策略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策略探讨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具有如下特点:情感性、兴趣性、审美性。情感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兴趣性指的是教师要在教学中操纵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努力使教学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具有艺术性的情感教育方法,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经过多年实践,我认为,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可作如下尝试: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和学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就会对教师的课堂感兴趣,认真听取教师讲课,课堂效率就会很高;反之,学生与教师关系僵硬,就会排斥教师,并且会排斥教师的课堂,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和谐相处。教师要对学生多些关心和关爱,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关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教师情感因素的发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做好课前的感情酝酿,把课堂内容蕴含的情感有意识地与学生的情感连接起来,让情感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纽带,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有利于课堂效果的呈现。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中,朱自清把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描写得感人至深,把父亲爱子以及儿子感伤的情境写到了极致,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入这个情境,可以从学生含辛茹苦的父母切入,让学生体验其中的情感。

三、深入挖掘教材情感内涵

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自己受作品感染的过程。初中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钻研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的真情实感,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品表达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与作品中人物同爱共恨,才能用教学内容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四、优化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设置的核心是充分显示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达到感染学生情感的目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置情境,制造气氛,以情施教,便能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反应,使学生把语言文字和直观画面联系起来,互为补充,并沟通认知与情感的联系,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深刻有效地理解文章语言的情感内涵。

1、播放音乐,烘托情感。教学中,使学生通过音乐的渲染感受感情变化,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感受美,理解体会美的意境。如我在教授《桃花源记》一文时。先播放了一首舒缓优雅的古筝曲《渔舟唱晚》,让学生随着乐曲细细品味文本,美妙的音乐渲染出的情境画面使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了,陶醉其中。课文讲解中,音乐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的烘托、感染下,学生们被带人了作品所表现的意境,感受到了桃花源田园景色的环境美,和谐友好的人情美,对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情感也能轻松把握了。

2、扮演角色,体验感。表演式教学是一种形象化教育艺术的具体体现。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将课堂变成舞台,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在角色扮演体验中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3、展开争论,明晰情感沉闷的课堂只能使学生“情绪低落”,“一筹莫展”。情感教学中,教师抓住中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营造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通过争论有效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收到较佳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孔乙己》时,从“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这一句着手,提出:孔乙己最终的命运是生还是死呢?教室立时热闹起来:有的学生认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没人会关心孔乙己,而孔乙己自己又是那样一个好吃懒做、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穷书生,他的命运必然是走向死亡。也有人认为,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只是一如往常的贫病,这对孔乙己而言是家常便饭,过去没死,这次也不会死。学生们阐发着不同的意见、激烈争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们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教学情感目标也水到渠成地完成。

总之,情感教学不是单纯的文章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指出、强调,也不是对文章具体问题回答的恰当与否。情感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对文章的一种主观判断能力,能够从文字中体会情感的努力。老师要切忌答案的完全公布和模板化,要让学生有充足的空间去组织自己的答案。情感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师生的共同探索和提高。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刍议 篇4

1. 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之一, 而情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学与情感培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育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2. 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2.1 学生的情感因素

在积极情感背景下, 学生的认知活动丰富多彩, 注意范围广, 对学习内容进行较多的归纳、整理, 记忆活动也表现出更多的再编码和精细加工, 不仅记得快, 而且有利于巩固和保持.相反, 如果学生对数学带有高度焦虑感和畏惧心理, 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 这些不良情感体验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效果.因此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有积极的情感, 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2.2 教师的情感因素

根据期望理论, 教师的高期望可以使学生的成绩平均提高5%~10%, 教师的低期望会使学生的成绩平均降低5%~10%.在课堂上教师的情感是一种极为微妙的沟通师生感情、加强师生联系的工具.教师应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特点, 如性格、个性等提出适宜的期望, 始终注意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最大限度地激发所有学生的成就体验, 为每名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平台.

3. 情感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融入

3.1 为数学赋予情感色彩

由于数学学科知识, 本身就有其枯燥乏味的一面, 如果不注意情感的投入和趣味性的引入, 势必让学生感到数学难学难懂.要想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 教师就要赋予教学内容以丰富的情感色彩, 将枯燥无味的符号、公式、法则、数字、图形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产生亲切感.比如学习“统计”时, 可以让学生将2008年奥运会中国在各个项目上所得的金牌、银牌画出表格进行统计.再比如讲到“线段垂直平分线”时, 教师可以先用PPT展示2010年在上海召开世博会的图片, 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然后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政府为方便世博家园居民的生活, 计划在三个小区A, B, C之间修建一所学校, 使得它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那么学校应建于何处?”通过这些途径, 不但能使学生兴趣高涨, 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强烈的求知欲.另外,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数学趣闻、数学家成长的故事等, 教师可以介绍笛卡儿在生病卧床时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几何图形是直观的, 而代数方程是比较抽象的, 能不能把几何图形与代数方程结合起来.在思考的过程中笛卡儿观察到了蜘蛛的织网过程, 从而豁然开朗, 想到了可以用一组数 (x, y) 来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 平面上的一个点也可以用两个有顺序的数来表示, 这就是坐标系的雏形.通过将数学知识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 不仅可以活跃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情感, 同时让学生了解伟大数学家的高尚人格品质, 给他们树立榜样.

3.2 在课堂进行情境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理解运用某一知识, 就需要理解知识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 也就是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可以唤醒学生情感, 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助于缓解数学焦虑感, 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需要注意的是, 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造的动机, 而且要具有启发性, 能启发学生广泛地类比、联想与猜想比如讲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 教师可以先从现实生活中举例, 我市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在今天早晨运出了15%, 还剩52300克, 那么昨天晚上应该有多少面粉?同时在黑板上画出简易画, 让问题情境更加直观.另外, 随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进入课堂, 多媒体对数学教学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大, 通过图文排列和动画效果, 可以为情境教学提供更好的手段.在讲到“平行线”时, 教师可以先创设情境, 播放幻灯片, 包括火车的铁轨, 游泳池的泳道, 等等, 让学生联想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平行线, 然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直线平行的条件.此外,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数学游戏、数学实验、数学比赛等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情境, 在学习中可以感受到快乐.例如在讲到“重心”时, 在师生共同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重心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 用悬挂法实验得出三角形重心的位置, 这一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激发了学生在动中学的情趣.

3.3 为学生创设成功体验

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常遇到困难和挫折, 处于困惑、苦恼或失望之中, 渐渐对数学丧失了兴趣.而教师的期望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潜能, 课堂上教师每一个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真诚的赞美, 都有利于同学生建立起真挚、亲密的师生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及数学情感.数学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 即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转移, 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有机整合.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应该由原来的“权威者”向“合作者”转换, 教学中可以采用对话教学的方式, 重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 与学生就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对话协商, 不断引入开放式话题, 让不同层次学生展开个性化思维的碰撞, 同时要重视学生的自我及替代性成功体验,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对学生的提问、质疑、反思、设计、回答等各个环节进行正向鼓励, 让学生的成功体验得到不断的累积.另外, 由于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存在差异, 使学生在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方法、理解掌握知识深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那么教师就要针对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 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练习和作业, 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4. 结语

情感因素对人的能力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兴趣以及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成绩.作为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 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 加强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接受情感的熏陶.

摘要: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给人以呆板、枯燥、抽象、冷漠的印象, 在课堂上教师忽略了情感教育的融入, 学生的积极性很难得到激发, 甚至导致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产生了厌学、惧学的情绪.本文从情感教育的内涵出发, 分别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分析了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如何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 使学生在情感渲染的环境中,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初中生,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郭运瑞.教育方式与数学创新教育的教学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7) .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探究论文 篇5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感情”,在这句社会性口头禅中,我们将解读到多少信息?作为语文教师,我把焦点集中在学生的情感倾向上,孩子的这种消极情感向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标更是明确地把“情感”作为课程的目标之一。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饱含情感和人文性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谈情说爱,让学生自由地表情达爱,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安然、快乐地度过这个花季。

一、亲其师而安其学,让学生热爱语文

1、以爱获取学生的心。爱你的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理解学生的心理。不因他们过激或错误的行为而鄙视、讥讽;宽待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友,让学生在爱的芳香里不知不觉地喜欢你,亲近你。

2、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你的课堂轻松活泼,幽默风趣,笑声不断;你的声音如鸟语莺歌,举手投足是风情韵味;你的讲解热情生动,深入浅出……在知识的海洋里,你是一盏明亮的指航灯,你智慧的.光芒不可阻挡的吸引了学生。

3、以美丽的人格折服学生。你以身作则,处处为学生着想。你正直、善良、坚强、诚恳、高尚的人格在点点小事中熠熠生辉。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学生,也许将潜移默化他的一生。学生喜爱,亲近这样的老师;打心底里佩服,爱戴这样的老师。师生情意相投,彼此亲近,对语文的热爱也就油然而生了。

二、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唤醒学生的情感

现实生活诸多的复杂因素导致了孩子的消极情感占了上风,甚至形成习惯自然,积极的情感却日益静默、沉睡。因此,情感教育的第一步便是唤醒情感、激发情感。

从教学实际出发,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场景氛围,以触动、引起或唤醒学生的某种情感。如教学《观舞记》,学生找出有关印度舞特点的语句后,我和着音乐做了几个与文本吻合的舞蹈动作,课堂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不少同学也跟着扭腰、送臀,课后还意犹未尽。我把抽象的语言文学还原成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把两者有机结合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场景,提供了可感可知的表象。在视觉、听觉上给他们以强烈而新鲜的刺激,触发他们对异国舞蹈的喜爱,对身体美、神态美、音乐美的赞叹。

情境的创设有多种,其目的在于感染、铺陈后把学生带入与文本相应的特定情境,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暗示和启迪,从而唤起学生自身潜在的生活经验,唤醒心中沉睡的情感。如果说情感是深埋的种子,情境就是随处可入的春风。当春风吹拂时,种子自然舒醒,破土而出。要想成就一片生命的绿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教材,而且要拓展教材(如古今中外名著,报刊杂志的优秀文章等),通过作品开启学生心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从中获得勇敢和坚强,感激和宽容……

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陶冶学生情感

情感的小苗要茁壮成长,必有一块沃土,取之不尽的文学作品便是情感肥沃的土地。“文章不是无情物”,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从作品中吸取并体验情感,以情陶情,以情养情。

要想真正进入文本的情感,需“读书百遍”并“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情感体验)方可行。熟读文章后就自然了声音上的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的变化,即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读。能有情感的朗读,就是体验到了文本的情感。著名的语言大师索绪尔曾说:“词语的声音变化本质是属于心理的,心理的变化是由情感引起的。”《礼记乐记》也说:“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教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这就告诉我们,声音的不同来自内心情感的变化。如朱自清的《春》,用较快的语速朗读“盼望着,盼望着”,那是学生体验到作者对春天的引颈张望;用亲切的语气朗读“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那是体验到了作者对春来临的狂喜;用渐趋高昂的声调朗读第二自然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那是体验到了放眼拥抱自然后的心潮起伏;用轻柔的声音读“春草图”,那是用纯真自然的眼光感受到春的新鲜烂漫。在有情的朗读声中,陶养学生对春天、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当然,没有深切的内心体验,学生是无法用这样的声音来展现作者的情感世界,而这样的声音就来自“读书百遍”。

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让学生抒发情感

情感之树郁郁葱葱了,我们便期望它开花结果,满身满心的花香、果香,悦人悦已。当心中的情感涌动、澎湃时,借助语言、文字、形为等,使学生的情感言语化、实践化,即使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迁移外化。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刍议 篇6

一、教师从自身做起给学生树立榜样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做好榜样。

1.用情感感染学生

在新课标进一步实施的背景下,一些“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将其摒弃。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能在课堂上进行一些互动,这样才能有实效。而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是整个过程的策划者,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时,课堂中的情感必须由教师进行投入,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内容中的情感,把课文中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展示,或用其他方式把情感自然地流露。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情感认识得更加深刻,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得情感教学能有实际效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内心得到触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效的培养。

2.提升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学生一旦喜欢某个老师,那么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会努力地进行学习,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榜样作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行为和人格,在潜移默化中用自己的行为不断地感染学生。语文教学的内容秉承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些文化,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一起感受语文教学中的各种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二、将情感恰当融合到教学内容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情感寓于相应的教学内容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课堂上受到情感教育。

1.努力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内容

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之后才被编入的,不仅能给学生提供知识,还能为学生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教材中的情感进行挖掘,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将这些情感深刻地体会,增强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效果。比如,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这篇文章充分地表现出了叶圣陶先生对苏州园林的赞美之情。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教师就需要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把握作者文章中蕴含的情感,以此来实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在一些散文中,作者的个人情感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比如,在朱自清的《背影》这篇经典散文中,作者通过许多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在描写父亲去给儿子买橘子的情景时,通过描写父亲过铁路时爬月台的细节描写,通过描写父亲过去的艰难,充分体现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使学生懂得作者所写的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尽心尽意,父亲面对困难的家境怎样努力地把儿子抚养长大。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到作者的情感,使学生理解到文章中最深刻最真实的东西。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身的体会与感想。在教师的触动下,学生肯定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会想到自己父母的付出,让学生通过这样的体会,将自己生活中的行为做出改变,这样他们就会听从父母的管教、理解父母的难处。长此以往,既能使得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健康的情感。

2.利用课文中的哲理启发学生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这些哲理进行揭示,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些哲理,并通过对这些哲理的理解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性情的作用,摒弃一些相对消极的情感,建立起积极的情感。我们要在教学中抓住关键内容,为学生进行充分的讲解,使得学生能充分地认识到哲理的存在及其价值。

比如,《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就是展示的作者对生命的一些感悟,作者把自己当时的复杂情感寓于紫藤花当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使学生感受到紫藤花的美,并能通过作者对紫藤花的描写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一些感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具体背景,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紫藤萝的命运,从而深刻地理解文中对生命中所遇到的不幸的描写,明白生命却永远都是无止境的这一深刻的道理。教师要通过对这一哲理的强调和引导,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从容地面对,不懈地坚持,进而不断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情感。

三、在教学中使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只有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1.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习的效果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也是被事实所证明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引入文章的特定氛围中,使学生对文章的情感深刻地理解。在讲解课文时,教师要懂得创设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最适合的氛围下了解文章的情感。例如,在讲解鲁迅的《故乡》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问学生是否有过思念故乡的感受,对故乡又有着什么样的情感。然后再引领学生走进鲁迅所写的故乡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对文章的情感理解从而加深,情感教育也起到了应有的效果。

2.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初中语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从课外实践中才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地消化吸收。同时,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进行提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语文学习,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情感体会。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予一定的重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培养积极的情感,这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刍议 篇7

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我走进教室,同学们正不安分地坐着,不停地用课本或者手掌来回扇动,享受着一点点空气流动所带来的丝丝凉意。为此,我准备了一节以“分享体验”为情感目标的课。此时我手里拿的不是课本,也不是教案,而是用来做道具的盛满几十块鲜红西瓜的盘子,说是奖给学生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过后,教室里没有了躁动,立刻安静下来。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感知、思维、想象和谐运转,教学获得良好效果。“亲其师,善其道。”情感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之一。当一名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关怀和爱,感受到热烈而积极的期望时,就会有一种激动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接受教师的教诲,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为。

那么,如何在一堂课中实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感悟:

1、以理育情。通过教学内容中的知识、道德、伦理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语文课程中包含的情感课程资源很多,文学中表现的社会伦理、自然美、社会美、逻辑思维、真理形象、人文意境、美丑形象等等。都可以作为调动学生情感的内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情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并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识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

2、以境育情。情感的发生过程是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当学生在初读中有了感性的认识已经动情时,我们应该将他们的情感推向高潮。作者总是在描述中抒情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精彩语句,启迪其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在感悟中受到感染、熏陶,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以殷切的期望。创设激情、积极向上、和谐、友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心,体味到知识的力量与美感;使学生在课堂中心情舒畅、情绪高涨,达到愉快而轻松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3、以情激情。在课堂导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处理教与情,书与情,学与情的和谐统一关系。把教师的情感投入作为激发学生情感的导火线。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在教师热烈的激情创设的课堂氛围中逐渐萌发,并迸发出对教师的信任和对真理与科学的追求。

首先、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

其次、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

再次、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是语言情感的一种外在载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愉快、热爱是学习知识的催化剂。教师应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育目的。这样,学生读的不仅是书,还是暖暖的情意;不仅明白了道理,还提升了人文素质。今日的学生素养,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潘小梅.充分发挥小学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的作用[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05)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刍议 篇8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本质上,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中会非常注重自己的尊严, 希望能够表现自己, 渴望能在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时得到教师的认可, 当一个学生得到夸赞或鼓励时, 他会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会越发地渴望学习。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 帮助学生激发自身潜能。教师可通过鼓励、奖赏等方式来让学生找到自身的价值。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尊严,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们主动地学习, 快乐地学习。学生的情感需求各不一样, 所以老师在上课时要学会因材施教。比如, 有些学生比较腼腆,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融入到学习之中, 鼓励他们回答问题, 让他们和更多的学生互动。又如, 对于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 教师就应当多在生活上给予关怀。对于自卑的学生, 教师就应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用“good”“perfect”“wonderful”“fantastic”等鼓励性的话语来评价学生, 鼓舞学生, 让学生觉得自己被老师认可, 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尊重学生情感需求的同时, 老师也要帮助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 并引导他们改正缺点。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投入积极的情感

语言类的学习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英语也不例外。在英语学习中, 学习内容比较枯燥, 而且具有反复性, 这容易让玩心大的初中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而这种消极的情感会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种种困难。所以,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引导学生对学习投入积极的情感, 并让这些积极的情感推动学生愉快地学习, 高效地学习。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建立积极的情感, 我的观点如下:

转变英语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让英语教学变得快乐起来。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丰富英语教学方式, 提升教学效果。例如,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影视视频, 让学生能够得到更直观的体验,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老师也可以采取情境重现、角色表演的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英语教学中来, 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之前, 设计一些互动活动帮助学生渐渐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形式。比如, 在进行“What are you favorite subjects”的讲解时, 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 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并让小组派代表回答:What are you favorite subjects?Why do you like English/Math/Chinese?What methods can we use in learning it……设置这些问题, 可以把学生更好地带入到教学之中。除此之外,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确立端正的学习态度, 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也要帮助学生扫清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 激发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渴望。

在学习中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圈。

利用良好的人际交往圈,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帮助学生将合作的精神融入到学习中。良好的互动性教学形式,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交流不同的情感、方法等。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或分组完成课题的形式, 来为学生建立学习圈子, 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情绪, 树立积极健康的学习情绪。

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意志力。

英语的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 必须不断付出努力。学好英语离不开扎实的功底, 而扎实的英语基础却是反复拼读, 反复练习, 反复交流的结果。但是, 在实际的学习中, 很多初中生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他们的英语成绩也因此而变得不理想, 不理想的成绩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 所以有些初中生开始逃避, 不愿意学习英语。此时, 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开导学生, 学好英语是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鼓励学生不怕辛苦, 努力学好英语。

三、把情感教育投入到教师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去

教师的任务不光是在课堂上教会学生知识, 作为学生心目中的权威,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 还是对生活的理解评价, 教师都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英语虽然是语言教学, 但英语老师在教学时, 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单词和语法, 更要教会学生人生的哲理。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非知识因素的教学, 要重视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首先, 英语教师应当规范自身的言谈举止, 展示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精神风貌, 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帮助, 努力用自己身上的正能量去感染学生。其次, 英语教师应当履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引导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来思考社会生活和社会热点事件, 不要把反动的不良思想教授给学生。

四、总结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刍议 篇9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有不少语文教师只注重知识性信息交流,而忽视了情感教育,以致限制了自己教学潜能的发掘,影响了教学效果。我认为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还需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力求知情合一,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全面打造语文“有效课堂”。

一、发挥自身情感的教育作用,以情感人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他的健康的心理品质直接影响学生。学生在接受知识之前,首先接受 的是教师 的情感。“亲其师而 信其道”, 学生较强 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是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教师工作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无私献身的精神,这种情感对学生有耳濡目染的影响力。

爱屋及乌,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教师对所教学科的专注与真诚的情感会引起学生的情绪体 验,影响其学 习态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 也充满热 爱知识、科学、书籍的 感情。”在教学 中正确运用这一功能于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 积极态度。人 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最容易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就会把对教师的信赖迁移到教师所教的课程中。

二、营造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触境生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至关重要的是要调好学生感情 之弦,启迪学生 思维,善于察言“观”色,敏锐捕捉学生情感变化的外显表现,针对其情绪发生的心理规律巧妙组织教学活动,使师生情感和谐共振进而深刻理解课文。

这要求教师营造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力求达到“忘我无我”的境界,在课堂上教师甚至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让课堂动感 十足,因为教师 正确的教学行为有助于良好气氛的形成。首先教师要 设计好课 堂引入语, 借助音乐、图画等创 设情境,再现美的 意境,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此外在教学中要接纳学生所表达的感受,要以自己的快乐、饱满、振奋情绪、得体的举止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绪,要用鼓励性的话语激起学生情感交流的勇气与欲望。使学生有一种“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冲动,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新信息。同时要重视有表情的朗读或学生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朗读既能使学生“郁郁 乎情生”,又能帮助学生引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体会课文中的感情。

三、铺成真情流淌的教学环节,处处含情

刘勰在《文心雕 龙·知音》 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 发,观文者披 文以入情。”语文 教师要打 造出高效 课堂,就必须在教学中善于把握真“情”流淌的“听说读写”的四个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结合运用好文章蕴含的激情,有目的地去激发学 生在感情 上与作品 的共鸣,撩拨学生入情、悟道,让课堂风生水起,处处含情,达到理想 的教学效果。

1.听中会“激”情

一篇文笔优美、情感至深的文章能给我们展现一个璀 璨夺目的 情感世界。教师假如根据不同的作品,恰到好处地创设情境,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听一听标准的 朗读磁带, 示范性朗 读课文,学生就会在听中“激”情,产生身历其境的感觉。

2.说中要“动”情

在语文课堂里,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生动、活泼风趣的语言,结合恰当的肢体语言,创设语言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吸引学生进 入情境并 为之“动”情。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学生 “说”的氛围,情动而辞发。教师要把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贯穿教学全过程,指导学生说话的方法,使其语言表现能力在课堂展示中得以提高,最终使其“语”的训练落到实处。

另外,教师还需在导学案中补充与课文有关的课外材料,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情境,快速理解课文。

3.读中应“品”情

文学是借语言来 雕塑描写 的艺术。语文教材就是通过文字向学生传输语文知识的,若忽视了课文中的语言,形象便是一种空架子,又怎能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呢?故语文教师要以语言为切入点来分析处理教材,重点是引导学生赏析文情并茂的精彩语段、关键词句,体会蕴含在内的深刻人生哲理与丰富的思想情感。

如教《白杨礼赞》时,应抓住能体现白杨树不平凡的三个方面和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自然段,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反复吟诵。教师朗读时和指导学生时应把握好文中的情感内蕴,要求以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气、快慢强弱的节奏, 把感情表 达出来, 文章“不是无情物”,熟读成诵,让师生读出神韵,以声传情,产生共鸣,必会使师生情感得以升华,理解课文 更为透切,达到“文如己出”之境,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4.写中重“流”情

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就在运用,而文章来源于生活。乌申斯基说过:“初步教学的责任是让儿童观察。”教师首先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在教学中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去拥抱大自然,感知自己独特的体验。他们有了生动的观察,就会用心灵感知大自然的一切。在写作中就可以看到那种 纯朴、纯真的 自然感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学生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之所以感人,重要的就在于它成功地反映或表现 了生活中 的具体形 象,集中、典型地再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语文教师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要自觉地引导 学生去观 察、了解、感受,把握众多的具体形象,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出流露真情而非无病呻吟的作品。

实践证明,如何把课文语言所提供的间接形象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让其融入于自然,让其沉醉于生活,是语文教师真正构建生命课堂,达到语文有效教学和快速作文的一个方向。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刍议 篇10

1. 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与作者对话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 而且还应将学生带入文学艺术领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 它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不同感悟。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这样才能陶冶情操, 培养审美情趣。例如,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这一课 (苏教版, 下同) 时,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感情, 教师首先简单地介绍这首词创作的背景, 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的心情以及所处的环境;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畅谈有关离别的经历, 寻求与诗人情感的共鸣, 从而感受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通过这些情境创设, 让学生与课文的情感融合在一起,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2. 精读多读, 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 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读代悟, 让学生在读中悟情, 在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语文教师应将自己强烈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这样学生才会产生相近或相似的情感。情感传递的最便捷方式是教师的朗读和范读。为此, 教师在备课时, 用心体悟文本内涵, 精确掌握情感基调, 这样教师才能充满情感地进行朗读和范读。而这样的范读, 可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例如, 在《泉城》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好像一串串珍珠。在阳光的映照下, 那珠串忽聚忽散, 忽断忽续, 忽急忽缓, 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这段话写出了珍珠泉泉水上涌的奇特和它变幻无穷的情景。这样的文字若学生不能仔细研读、品味, 就很难体会出作者想表达的美感。因此在教学时, 教师应先用恰当的语调、语速示范朗读, 再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同时还要激发学生一睹为快的欲望, 促进他们产生喜欢泉城,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教学, 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回味语言文字的优美韵味, 而且能在欣赏语言文字的同时得到了美的熏陶。

3. 结合实践, 引领学生与学生对话

语文学习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真正地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 使他们之间形成通畅的情感交流。比如, 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 既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情感, 又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真情实感。例如, 在教学《会走路的树》这篇课文时, 我让学生自行分配角色, 排演童话剧。通过排演, 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幸福, 在角色表演中领略童话的神奇。表演时, 学生微微湿润的眼睛告诉我, 他们的心中多了感动, 多了友爱。有生命底蕴的文字是令人动容的, 教师只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通过课本剧等实践活动, 就能把文本中的情景转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 从而让学生有真实的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刍议 篇11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92-0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感情”、“情趣”、“精神”这些词汇都包含情感教育的内容。这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说明当今中国的语文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语文学科浓厚的人文和文化色彩。其实情感因素在优化教学效果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和力量。教学中的认知因素如果能和情感因素相结合,就更易于发挥教学的潜力,发挥语文教材的特点,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甚至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都极为有利。

从语文审美学的角度看,通过情感分析对学生进行语文情感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好方法。所谓情感分析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进行情感方面的领悟、感受、分析和评價。因为语文教育是感性与情感的教育,而情感是文学的生命与灵魂,是文学的节奏与精华,因此对教材的情感分析是语文情感教学的很重要的加热器和推动力,也是感染学生,与学生发生共鸣的重要途径。在实施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分析作者对待自己作品人物的情感及创作作品时的情绪状态。

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有相当一部分是作者的主观态度与倾向性在作品中自然的呈现,而且这些情感,总是受到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当时境况的影响,我们有时可以把它看作是作者本人情感倾向的一个再现。中学的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优秀的典范作品,其内容、意义、思想等各不相同,而创作这些作品的作家则更是时代、个性都不一样。特别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为情而造文”,对自己的作品都倾注了强烈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正是作家创作作品的最主要的目的和依据。例如在讲解《范进中举》这一课时,在对范进得知自己中举之后而发疯的一系列疯狂举动的分析后,教师应通过提问、启发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明白,吴敬梓先生在作品中对范进丑态的刻画——跌倒之后不省人事,醒来后又一脚踩到烂泥坑中,披头散发,两手黄泥,淋漓一身的水,在集市上满脸污泥,跑掉了一只鞋,还拍着手大叫:“中了!中了!到后来安排凶神恶煞,两手油腻的粗俗的胡屠户狠狠的打他一个嘴巴——这些生动、辛辣的描写包含了先生对范进这个人物的讽刺、嘲笑甚至是极度厌恶的情感。更进一步的分析,学生就会明白先生厌恶和讽刺的,不仅是范进这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畸形儿,其批判的矛头,更是尖锐的指向了孕育这畸形儿的温床——科举制度。

二、分析情感的维度:情感是有强度、广度和深度的

1、情感的强度指情感的感染力、冲击力的大小。越是强烈的情感,就越会以节奏性和对抗矛盾性呈现出来。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保持积极状态,我在突破教学重点时,设置了独立“赏析”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去思考,去品味,去体会,这比教师口干舌燥地逐字逐句地分析,效果要好得多。从课文内容出发,启发学生联想、想象是掀起学生情感波澜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提示性的词语、句子等加进自己的想象、联想,使文章的内容得以延展、具体,从而使学生的感情掀起又一个波澜。《木兰诗》的第四自然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虽只有短短三句话,三十个字,但里面所包容的想象却是无边无际的。教学时可以通过想象来活化语言情境。闭上眼睛,只见金弋铁马,在抗敌御侮的古战场上,有无数的热血男儿驰骋沙场、英勇战斗,更有那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挥弋跃马、怒目横戟……短短数十个字化为一首慷慨激扬的爱国壮歌,学生心中的滚滚情感波涛如舞动于风中的猎猎战旗。

2、情感的广度指情感所涉及到的范围的大小。人类的情绪经验丰富多样,而经典性的文学作品会传达人类普遍的情感以及普遍的人性。对此类文章情感的理解和分析,对学生而言,不仅是学业上的收获,更是精神上的感染和熏陶。

3、情感的深度是指蕴涵在情感深处的最精华的部分,是表层情感的无限延伸。应该说,它是情感分析中最有难度的一步。它首先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蕴藏,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挖掘出作品的深层内涵,并且尽量用浅显的语言传达给学生。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未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但导情时要注意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导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朗诵如人外之衣,情感如衣内之人,所以情感熏陶的目标必将伴着朗诵技巧的目标同时实现。

三、分析情感的结构性层面,也是情感分析的一个可行之路

初中语文拓展教学刍议 篇12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 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老师的这种“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 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 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 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 在课堂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

一、“学, 然后知不足。”先学后教,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 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 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 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有了这个起点, 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

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 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 做好课后拓展延伸。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 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 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 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 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 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 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 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 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 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 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 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 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 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是智力的开发者, 是信息的提供者, 是意义的建构者, 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协作能力

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 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 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 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 例如组长, 记录员, 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 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 一个程度高一点, 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 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

三、开展思维激发教学, 激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独立性,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下, 对课文 (作品) 进行研究性的阅读, 通过独立发现问题, 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 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

这种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的基本操作是这样的:

(一) 教师在授课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

(三)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 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 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上一篇:并行压缩论文下一篇:特色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