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拓展教学刍议

2024-10-10

初中语文拓展教学刍议(精选12篇)

初中语文拓展教学刍议 篇1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过:“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愤不启”, “厚积薄发”, “豁然开朗”, 自古以来, 语文教学就特别重视重启发、重激疑、重积累。然而, 在应试教育的大棒挥舞下, 这些优良传统渐渐演变成教师的“一言堂”。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 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老师的这种“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 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 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 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 在课堂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

一、“学, 然后知不足。”先学后教,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 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 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 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有了这个起点, 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

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 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 做好课后拓展延伸。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 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 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 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 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 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 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 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 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 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 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 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 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 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是智力的开发者, 是信息的提供者, 是意义的建构者, 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协作能力

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 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 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 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 例如组长, 记录员, 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 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 一个程度高一点, 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 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

三、开展思维激发教学, 激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独立性,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下, 对课文 (作品) 进行研究性的阅读, 通过独立发现问题, 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 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

这种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的基本操作是这样的:

(一) 教师在授课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

(三)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 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 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让教师在教学中意识到合作性学习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 进行合作阅读、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 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 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学生热爱语文, 会学语文, 坚持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拓展教学刍议 篇2

摘要:目前初中语文的教学过于浅显,多数的教学内容都仅仅只是教材上的,或者是当前所学的,联系性和连贯性不强。这样的教学会让语文学习出现间断,甚至是脱节,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应用语文的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能够在生活中发现和应用语文,这就要求老师拓展语文教学方法和内容,让语文学习成为一门综合性、全面性、长久性的科目。本文就简单介绍拓展教学的几个方面,以初中语文为例,以实现有效性教学为目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

拓展性

教学方法

温故知新

综合性

前言:拓展性教学方面主要涉及内容、方法、横向和纵向,对于老师来说,更是一个多方面的挑战。语文教学更多的偏向于人文文化和素养的熏陶,是一门习惯性的教学,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和“观察”语文的习惯,利于他们持久的、高效的、有意义的语文学习。

一、丰富语文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法的拓展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进行的,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在看似高效的表面却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即学生无法进行自主思考,降低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乐趣。因此拓展语文教学方法无疑是为这单调的课堂抹上了一层彩色,让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教学中增加对语文的兴趣,更培养一个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从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来看,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景化教学,让学习更加有背景,能够渲染某种氛围,增加对感情的把握;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画、视频、音乐等增加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问答教学的方式,提高语文课堂的互动性,让师生在相互交流中传播语文知识;游戏和实践化教学,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课外感受自然语文和社会语文的魅力,熏陶他们的语文生活气息。

语文教学手段有很多,只要老师能够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语文语感的培养,结合教材,就能够在拓展教学方法这条道路上走得很好,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实语文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性

传统的教学多是为了考试,所以教学的重点自然就是考试的内容,这样的单

一、集中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的真正学习,只会让他们“临时抱佛脚”,而不能让语文在本质上得到提高。拓展语文学习内容,是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拓展语文教学氛围,深度挖掘一下教材中的语文知识,充分发挥语文的蔓延性,尽可能得涉及更多的知识和内容。语文是一门生活艺术,所以其学习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以至于我们在生活就能够随处可见语文的身影。所以拓展语文教学内容的素材还是相当丰富的,老师可以联系实际,也能够贴近教材。对于一些远离生活实际的文章,例如历史性的文章、小说等,老师可以将这个作者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和他的经典之作都拿来供学生阅读学习,从而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个作者来了解这篇文章,对作者和文章都能够有一个更加全面,更有深度的认识。如果是和实际相关的文章,像是描述风俗、风景、具体事物之类的,老师可以将这些实物以多种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多找几篇类似的文章,看看别人是如何描述的。

拓展语文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是对语文知识的一种扩充,也可以是语文学习方法和掌握方式的一种扩充。

三、联系新旧语文知识,实现语文纵向的拓展性

语文虽然不是一门逻辑性的学科,但是却是情感类型的知识领域,而情感是连续的,是彼此相关的。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师生为了应对即将面临的考试,多数精力是放在当前的教学上面,以至于形成了片段式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之前的语文知识上“断片”。虽然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成效,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好考试的内容,但是不利于他们长久的语文学习,而他们之前学到的语文知识也失去了意义。

纵向拓展语文知识内容,是找准新旧知识的共通点,或以作者,或以思想主线,或以叙事手法、或以人物形象等等。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祥林嫂》之间虽然在叙事内容上大相径庭,但是它们却是同一作者的写作,老师可以分析当时他的生活状况,即能够复习旧课文,又能够从生活感情方面来感悟新课文的思想内在。这种纵向的内容拓展,不仅仅是对旧知识的一种复习,对新知识的一种引出,而且两者在相互碰撞时也会产生更多的知识火花,给学生更多的启迪。语文学习的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提高学生进行语文写作的能力,要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基础,更要有一定的语文习惯。拓展语文内容能够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立体的语文思维宫殿,学生在里面可以储存自己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结构,然后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就能够“信手拈来”。

四、涉及多领域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横向的拓展性

语文是一门艺术,低到生活琐事,也高到精神层面,既有家长里短,也有哲学思想。而且语文知识涉及的层面是包罗万象的,所以它根本就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非常适合使用横向的拓展性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延伸到很多的层面,无论是历史、地理还是数学、物理,只要有关的知识都可以讲解一下。因为语文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媒介,无论语文描绘的是什么,其本质可能都不是语文,而可能是其他的科目,甚至是综合了很多的“四不像”。在这样语文定义上,初中语文教学就应当拓展横向领域,不仅仅要将语文中的写作手法、思想表达、词语运用、句型等教给学生,还要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将其本质和内在的东西也同时表达出来。语文教学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历史、地理的问题,要求语文老师不能够将其忽略,而要“迎难直上”,自己先去了解这些知识,然后再去给同学讲解。当然,老师也可以将这个探索知识的机会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完成相关知识的查阅,这样既能够提高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又能够对这一知识点理解更加深刻。

总之,语文就是这样一门综合性的科目,看似简单,没有“技术含量”的它却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使用拓展性教学的方法,能够开拓学生的语文视野,给学生传递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和应用习惯。从而在初中就树立起语文自我学习和自我拓展意识,这不仅仅利于他们之后的语文学习,还能够改善他们的学习态度,将连锁反应延伸到其它科目当中。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拓展刍议 篇3

一、立足文本,找准拓展重点

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语文教学拓展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实现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1.吃透文本,找准拓展目标

语文教学拓展的基点是课文。教师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时,首要的是要紧扣文本,深挖教材,找准目标。语文教学目标就是教学运行的航标。在教学过程中,一切行为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拓展延伸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可以明确拓展延伸的方向,合理确定拓展的路径,从而抓住文本的重点、突破内容上的难点;更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有利的帮助。

2.了解学情,把握拓展时机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了学生的发展。语文拓展延伸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习基础好坏,考试成绩优劣,接受能力高低,思维活跃与否等,我们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现有的语文知识结构特点,确定拓展的类型和层次、广度和深度;使拓展的知识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较为贴近,便于为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吸纳,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调适。

3.尊重学科特点,提升拓展价值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科有它的特殊性——涉及面广,包容量大。它不仅涵盖语文本身的知识体系,而且旁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在进行拓展延伸时,教师要尊重学科特点,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拓展。既不能仅局限于纯粹的语文知识,也不能过度夸大语文知识的含量。同时,还应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内涵的融合,把促进学生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语文素质的提高,作为拓展的重中之重。

二、优化资源,把握拓展适度

教学需要拓展,关键是如何拓展?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好拓展的“度”。

1.“量度”

教学资源的拓展要适量,太少了,作用不大,太多了,又会喧宾夺主。究竟多少才合适?这要根据教学需要来确定。每篇文本的教学都有明确的目的,拓展资源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我们不能为了拓展就大量堆砌资料。

2.“难度”

教学资源的拓展,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结构特点进行适度的拓展。不能因为拓展这一形式的需要而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教学资源的拓展要注意学情,做到难易得当。

3.“宽度”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文本的“点”与拓展的“面”的关系问题。这个“面”就是我们拓展的“宽度”,教师在补充资源时,要结合文本中的“点”进行有宽度的拓展,引导学生共同探究。

三、避开误区,保证拓展有效

拓展,其实质是一种迁移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恰当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扩充语文学习的容量。但是“拓展”也存在一些误区,需要我们去反思、纠正。

误区一:文本拓展脱离文本

由于对拓展的片面理解,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拓展,正是受此误导,在语文课堂中,往往造成刚打开课本就草草收场,文本解读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学生尚未曾领略文本,就往课外延伸,这样的拓展,非但没有起到反哺文本、夯实课堂之功效,反而有喧宾夺主之嫌。

误区二:文本拓展追求形式

為了标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崇尚多媒体的运用,资源连接四通八达,精美图片大量堆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阅读。这样做的结果是把文本的拓展延伸当成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招牌,使拓展变成了一种“时尚装饰品”,许多延伸拓展与课堂教学内容缺乏联系,缺少整合。这样的文本拓展盲目追求形式,无实效性可言。

误区三:文本拓展缺少语文味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应该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有的教师过分追求人文性而丢失了语文的工具性,只顾“道”而丢掉“文”,教学中,对文本的感悟就成了蜻蜓点水,忽视了对语言的咀嚼品味,不能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造成对文本审美体验的缺失。

误区四:文本拓展生拉硬扯

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实践还缺乏有效经验,在实施拓展时便出现了盲目的生拉硬扯的现象。在有限的课堂内,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或者片面理解文本拓展:进行一些说话、阅读、写作训练。于是,语文课成了杂烩课、拼盘课。

针对以上误区,本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内涵在于在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作必要而有效地拓展,以实现学生学习上质的飞跃。

四、根据需要,巧用拓展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拓展,而且拓展的途径也很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拓展才能高效呢?下面结合古诗词鉴赏例举几种拓展方法。

1.“同主题”作品拓展

古诗词中,有不少作品的情感主题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运用“一篇带多篇”的迁移法进行拓展阅读,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比如,同是写离愁别恨,柳永的《雨霖铃》运用的是虚实相济的手法,李清照的《声声慢》运用的是逐层深入的手法,李煜的《虞美人》运用的是比喻的手法。

2.“同诗人”作品拓展

拓展延伸同诗人的作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就可拓展到他的《相见欢》或《浪淘沙》等写亡国之痛的作品,并比较其异同。

3.“同题材”作品拓展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拓展到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它们都是描写音乐的名篇,可以通过比较,了解其描写音乐的异同。

4.“同手法”作品拓展

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表现手法的运用。比如,学习《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前句以乐景写哀,后句以哀景写乐。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印证性拓展,“以乐景写哀情”可引李煜的《采桑子》“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以哀景写乐情”可引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语文教学需要拓展,教学拓展的最高境界是对文本的拓展延伸顺其自然、不露痕迹。在教学中适度拓展学生学习空间,这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

初中语文拓展教学刍议 篇4

为了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让孩子们爱上语文,我曾在学生中做过调查:你心中理想的语文课是怎样的?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理想的语文课是充满乐趣的;老师除了讲课文外还能引入一些课外内容;要让我们有自己的思考;能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

针对孩子们的建议,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发现要让孩子们热爱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注重活动激趣、思维引领及课外拓展。

一、尊重“需要”,活动激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因此,课堂上,我总是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自己读,自己领会,自己演练,然后小组、全班同学互相交流切磋,最终巧妙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文言文是最令学生头疼的一类课文,因为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基本的教学模式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这样“满堂灌”的课堂索然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尝试开展了“我是小老师”活动。课前布置学生借助注解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将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子找出来准备考考大家,同时在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便于课上向老师、同学请教。对于上台提问、能为同学解答疑难的小老师及抢答过程中答对的同学,则给予加分奖励。为了让自己有当小老师的机会,也为了课堂上有更多抢答的机会,孩子们课前的预习非常积极主动,为了弄懂某个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他们还会去学过的文言文中查找,从而达到了“温故”的效果。课堂上,孩子们你争我抢,争当小老师,争抢答题机会,整个课堂便由“满堂灌”变成了竞赛的课堂、活动的课堂,孩子们在加分及老师的表扬中获得了成就感,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童话、小说、戏剧单元。如果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讲解与分析,很难使同学们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因此,我借助课本内容,设计了“我是小演员”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在教学《丑小鸭》《芦花荡》时,我让孩子们提前根据课本内容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学生走进文本,在熟读文本、掌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编写剧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理解去扮演角色,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那逼真的表演、巧妙的台词无不使台下的学生欢呼雀跃。这种课堂表演活动用学生的亲身体验代替了教师枯燥的讲解,使课堂生动起来,而且更易理解,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与其守成法,勿宁尚自然;与其划一,勿宁展个性。”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通过“我是小老师”“我是小演员”“我是小小朗诵家”“我是最佳小辩手”“我是小画家”“我是小导游”等活动充分展现了自我的个性。同时在教师适时的引导、鼓励和称赞中充分体验到了语文课的独到与快乐,在充满激情和新鲜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立足启智,思维引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从课题、选材、详略、标点符号及自己认为不懂或感到奇怪的地方去质疑和思考,让孩子们在动脑、动口的同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时,有学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题目要用两个“生命”呢?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为了表示强调;有的学生认为,“生命”不仅指肉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所以用两个;有的学生认为,用两次更能表现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还有学生认为,用两个更能表现人们对生命的渴望……

通过引领质疑和思考,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激发,他们不仅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而且增长了智慧,创新了思维。同时,学生质疑的一些内容,我们课前并没有想到,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们备课之不足,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

三、读写并重,注重拓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课堂,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一个起始点,它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点。课堂之外的阅读拓展则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只有抓好课内和课外这两个同等重要的学习环节,我们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我们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更全面。

在教学中,研读文本之后,我总会帮助学生尽可能找到由文本向课外阅读延伸的“阅读点”,引导学生以相同主题或相同题材为阅读拓展点、以表现手法为阅读拓展点、以课文背景为阅读拓展点、以课文原著为阅读拓展点、以课文作者为阅读拓展点,以巩固文本知识,丰富、扩展文本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给孩子们布置一道题:读完本文,你联想到了什么?引导孩子们课外进行拓展阅读。在教学《木兰诗》时,孩子们由木兰的孝顺联想到了黄香温席、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的典故;由木兰的爱国联想到钱学森、黄旭华的事迹;由木兰是巾帼英雄联想到了平阳公主、冼夫人、穆桂英的事迹。有的还联想到了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由《孙权劝学》,孩子们联想到了《诲学说》《送东阳马生序》《孟母诫子》《薛谭学讴》及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联想到了“鸟要高飞先振翅,人要成才早读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等名句。还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凿壁偷光、程门立雪等典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名家名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名著的热情与兴趣,进行有效课外拓展。如教学《孤独之旅》时推荐阅读《草房子》,教学《海燕》时推荐阅读《春天的旋律》《鹰之歌》……

拓展阅读活动让孩子们跳出了教材本身,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了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文化积淀,还学会了思考、交流与分享,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有效提高了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

另外,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既能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在学生中开展“我是小作家”活动,因文、因人而异,把小练笔作为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或仿写,或补写,或续写。我还常常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对联、小诗、颁奖词、书信等)将读后感写下来,效果不错。下面是部分学生在学完《木兰诗》后的小练笔:

●对联

上联:替父从军尽孝道

下联:为国杀敌献忠心

横批:巾帼英雄

上联:对父之孝比海深

下联:报国之心比天高

横批:忠孝两全

●颁奖词

她,一位女子。用纤细的手,握住了对家人浓浓的亲情;用孱弱的肩,扛起了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敌人来犯,毫不退缩;困难之时,英勇向前。一个女子,一段佳话,铸就了一篇不朽的传奇!

●小诗《赞木兰》

本是家中勤劳女,

却因战争代父征。

紧张准备赴前线,

多年战争终凯旋。

归来明堂见天子,

天子册封尚书郎。

木兰不为名利诱,

一心只想把家还。

回到家中换女妆,

伙伴见了皆惊忙。

军营生活十几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谁说女子不如男,

巾帼英雄花木兰。

或许孩子们的练笔还略显稚嫩,但以读促写的拓展活动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了一体,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升,有效提高了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

初中语文拓展教学刍议 篇5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文本细读教学分析

在初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中,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教师缺乏深厚的理论修养,对文本不能进行深入的探究。文本细读实际上是用教师的细读来引导学生进行细读,用教师的阅读体验来带动学生的阅读感受。而教师的理论素养往往达不到进行文本细读的要求,使得文本细读教学不能深入进行,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其次,教师在对文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对文本分析太细,使得文本细读出现异化。很多教师先大量收集泛文本素材,然后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但由于对细读的程度和内容无法作出恰当的界定,对学生的要求被拔高,效果适得其反。最后,初中阅读教学的功利化目的使得文本细读演变为知识积累。由于多数学校考试频繁,很多教师将文本细读理解成了对课文的细致分析和繁琐讲解,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与领悟文本,原本由文本细读带来的美感被一个个的考点和考纲所淹没。

二、文本细读的策略及案例分析

1.以回归文本为指导思想,提升阅读的质量

要使文本细读真正做到回归文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对于陈旧的方法论和价值观,教师应敢于摒弃。对于应试教育轻文本、重视条条框框的现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阅读和领悟文本,敢于提问和质疑。其次,教师应该重视文本的审美功能和文学性。对于思想性和文学性较强的文本,教师要重点挖掘,通过深入的讲解来促使学生的鉴赏水平和感悟能力得以提高。最后,文本的回归应该回归到学生本身。对文本进行细读教学时,应该以学生的理解为前提,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一切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础。

2.将挖掘文本作为分析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文本细读作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方法,最主要的是对文本进行挖掘。从文本细读的发展历程看,文本细读并不是一种阅读者自己感兴趣的印象批评,而是一种对所阅读的作品进行详细解释和分析的方法。在分析的过程中,读者可以说是用放大镜在捕捉着每个字的言外之意、联系和暗示等。一般先是了解词义,然后理解文本的语境,最后把握文本的修辞特色,这也从理论层面提醒我们,在文本阅读中挖掘文本应该是主要的分析方法。目前来说文本阅读中的分析方法有三种,分别为批评学的细读法、符号学的分析法和叙述学的分析法。针对初中生的接受特点和认知特点,批评学的细读法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多数教师认为在备课中不断对文本进行挖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细读文本,提高学生的文字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由于初中生自身并没有掌握挖掘文本的能力,教师在文本细读教学中,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尽快掌握这一分析方法。

3.以泛文本积累素材,促进阅读教学

将泛文本作为教学累积素材,是因为泛文本和文本间有着互相补充、不对称、共谋和间隙的关系,二者互相敞开、互相补充、互相接纳,不断融合,从而建立起新的理解关系。所以泛文本和文本的重新建立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泛文本积累的途径主要有:首先,应该积累同主题的泛文本,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长征主题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入和长征有关的文字资料或者影视资料,促使学生多方位理解文章的主题。其次,应该积累同一作者的泛文本。一般成熟的作者都有各自典型的风格,如苏轼的旷达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引导学生对同作者的泛文本进行积累,就能理解每位作者一贯的精神内涵,有助于文本细读。最后,应该对和文本有关的视听材料进行积累。如教学中所使用的图画、视频、录音等,这种泛文本具有立体性和形象性,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应该多积累这方面的泛文本,帮助学生细读文本。

4.文本细读教学实例分析

文本细读教学的案例很多,以《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的学习为例。首先,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向学生提出“你心目中的男子汉的样子”的问题,这种提问能与学生的接受特点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结合要学习的文本,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文本,并在阅读过程中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学生可能不认识的生僻字,请学生上台填拼音,并对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最后,针对文本中较为精彩的段落和关键词,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如勇敢、智慧、沉着等,这些都能充分体现文本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在充分掌握这些词汇和段落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总结文本的主题思想及相关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对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回顾。

浅谈初中语文拓展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拓展教学

如今国内新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初中语文课堂和传统的课堂相比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教师想要开展拓展教学,但是受制于方式,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在本文中对初中语文拓展教学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提升国内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一、拓展要加强人文性

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人文性,因此作为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人文意识,对教材中的人文意识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拓展。如在执教《背影》一课的时候,教师要对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细节进行重点的分析,让学生深切地感受父亲的爱子之心。然后,教师以“可怜天下父母心”着手,引导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的爱,并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父母的爱讲出。这样让教材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极为有利。

二、拓展教学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不仅要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全面的发展,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平台,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培养自主学习、勤于思索的习惯。如笔者执教《雨夜奇袭》一文时,该文讲述了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红军战士强渡乌江并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分析文本,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问同学们本文题目中有奇,那么究竟“奇”在何处,对学生进行引导,红军渡江的依靠和目的等。经過探讨和分析,相信学生自己会领悟到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

三、拓展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而非教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以爱护和培养,对学生的主动意识进行深入的激发。优秀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很好的统一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教师要勇于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思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为其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至关重要,要对学生的人文性进行培养,作为教师应该深入地思考怎样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以便于更好的教学。

初中语文拓展教学刍议 篇7

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笔者觉得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拓展可从文人性格、历史背景、民族精神3个方面来展开,这些文本深处及外延的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追寻历史文化的踪迹,与古人对话,增加学生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积累,回归语文课堂的人文意义。

一、那些人:文人性格解读的拓展

古典诗文是先哲意志理想的承载,他们不同的性格精神就像多姿多彩的画卷洋溢于文本中。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对文本的感知、细读,却忽略对其作者的了解,而认知作者恰恰是理解古诗文的重要视角。作品是作者精神人格的凝聚,跳过作者读文本,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古诗文教学的拓展内容之一是以课文为基础来解读其文人的性格理想,从而理解作品内涵。因此,拓展可从课内同类文本的横向整合与课外相关文本的纵向延伸两方面展开。

课内同类文本的横向整合。有部分文人的作品在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比如陶渊明。因此,品读他的诗文就需要从其诗文的核心“归隐生活”与“田园诗意”入手,解读蕴含其中的文人性格。

完成八年级的古诗文教学后,笔者尝试将书中的陶渊明诗作进行了整合,让学生进行横向的拓展阅读。将《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社会的描写与《归园田居》《饮酒》两诗内容相参照,其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与“桃花源”的和谐美好相呼应。但这样诗意地生活在《五柳先生传》里又是另一番光景: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见,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建立在清贫的物质基础之上的。那么,他如何应对这种矛盾?这是横向拓展后可抛给学生的一个主问题。

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从诗文中找出能体现他生活态度的语句来回应上面这个问题。《归园田居》中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饮酒》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五柳先生传》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驻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等语句值得继续深入揣摩、思考:“愿无违”是“无违”什么?“心远”又是远离什么?家徒四壁,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困境凭什么还能“晏如也”?“忘怀得失”是哪些得失?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外查找作者生活的年代资料、有关的典故。通过展示和交流,总结出:东晋时代的社会环境动荡,王权更迭频繁;许多文人对现实失望,选择归隐;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所以“愿无违”是“无违”独立人格;“心远”是远离官场纷争;清贫生活中的“晏如也”是因为灵魂的自由;“忘怀得失”更是其安贫乐道、淡泊世俗名利的写照。经此拓展,学生对陶渊明的文人性格理想及其形成的原因有了了解,从而理解了诗文中其乱世文人遗世独立的风范。

课文本是独立的,在学习中,将同类文本整合拓展,融会贯通,指导学生重读文本,将平时的零星感悟进行归纳,这是古诗文文人性格解读的拓展的一种方式。

关于课外相关文本的纵向延伸,除了课内同类文本的横向整合,结合课外的相关文本作纵向延伸,是文人性格解读拓展的另一种方式。比如苏轼的作品。“人教版”中苏轼的诗文包括《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名篇。诵读它们,能让我们走近苏轼,但真正走进他,还是远远不够,需要教学中结合课外的相关作品来补充拓展。

读苏轼,就不能忽略他的贬谪经历。教材所收录的诗文多为其贬官外放时所作。《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贬谪黄州期间,《水调歌头》与《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于外放密州期间。十几年的贬谪生涯是他生命的主题,他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然而贬谪让他对人生意义的哲思体会更为深刻,也成为其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所以解读苏轼,可以收集部分他贬谪期间的作品作课外的纵向延伸。

与《记承天寺夜游》同时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经典词作,都是其“乌台诗案”以后之作。引入这两首词,品读其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无也无情”等句子,并与《记承天寺夜游》的最后一句比照、细品,其中的人生无奈感慨,仕途起落的坦荡就更显厚重、更有意味。但苏轼的洒脱不同于陶渊明,他身上有文人士大夫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责任,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便可感知,但两者又不矛盾,因他生性豁达,能秉着顺其自然的态度看待得失、起落。这是苏轼的人格魅力。

当然,除了联系苏轼本人的其他作品,拓展也可推荐学生读其他名家对他的介绍、评论。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对其人解读的经典文本之一。林语堂先生评价:“苏轼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在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与诗文中读到的苏轼是相通的。相信这些课外文本的阅读拓展,能让学生更完整,也更深度地认知苏轼,更好地领会其诗文的精华所在。

总之,不同时代、不同个体的文人性格形象是多姿多彩的,古诗文教学内容不应只拘泥于当前文本,课内外的联系、拓展,能让古诗文的赏析更有文化的厚度,学起来也更有回味的余地。

二、那些事:历史背景再现的拓展

任何文学作品的解读都离不开其历史文化背景,古诗文是历史记忆的片段再现,文本背景的拓展能引导学生进入古代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感知每一段往事的人文情怀。那么,对古诗文的历史背景拓展,也可以从两方面展开:

1. 文本显性历史事件的拓展广度

教材中部分古诗文具有明显的史书特点,其内容就是对某段历史的记录。如《陈涉世家》,记载了秦朝末年大泽乡起义过程。学生从文中能获取起义的起因、经过及阶段性成果等信息,对陈胜、吴广两个人物形象也会有初步感知,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的时代背景知识的拓展,这种感知会非常有限。孙绍振先生说:“不管什么样的作品,要做出深刻的分析,只用今天的眼光去观察是不行的,必须放到产生这些作品的时代(历史)背景中去,还原到产生它的那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艺术的气候中去。”因此,秦朝短暂的历史及其严苛残酷的法制是教学拓展的必要内容。这些资料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文中“失期,法皆斩”的绝望之境以及“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抵死抗争意识。同时,“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的缘由也迎刃而解。

2. 文本背后隐性时代变迁的拓展深度

除了历史事件显性于字面的文本外,古诗文中还有一类文本,其内容虽不直接涉及历史背景,但背后隐含着历史时代变迁的深度。教学中,文字背后的历史大环境也是教学拓展不容忽视的内容。周密的《观潮》就是这样的作品。

《观潮》通篇写的是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水上表演精彩纷呈,观潮场面宏大,文中风景画与风俗画相融,再现了南宋时期钱塘观潮的盛况。“庐山烟雨浙江潮”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标举的两种美的极致,后者豪迈激荡。文中有“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21个字,值得细细品味。而江上水军演习的浩大声势及吴中健儿的弄潮英姿,“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的繁华景象,更是南宋时代市民丰富富庶生活的写照。这番壮观与繁华是文字表象,其背后还有深远的历史时代变迁的创痛,文本背后隐性的时代背景拓展会让文本学习更有深思的空间。

讲课文之前,笔者在课堂上引入周密《武林旧事》的成书及南宋灭亡的历史背景。所谓“旧事”,言下之意是逝去的往事。《武林旧事》成书于元代,身为南宋遗民,追思前朝,怀念故国的哀伤浸润于文本深处。这种感悟自然是不能脱离文本背后隐藏的背景资料的。只有力透纸背,重读蒙古铁骑灭宋的历史变迁,才能体会异族统治下的作者内心的悲凉和创伤。周密在宋亡后隐居杭州,潜心著作,将亡国之痛寄托于文字之中。带着这样的背景读《观潮》,更像解构一个繁华旧梦,文字的外延是沧海桑田般的感慨。可见,古诗文阅读要连同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与作者的身处环境来感知,这样会让学生读到更为厚重的文学味与历史感。

综上所述,对古诗文文本历史背景的广度与深度的拓展,都有助于更好地挖掘与感知古人蕴含其中的人文情怀与文化内涵。这是古诗文教学拓展的又一重要内容。

三、那些情:民族精神诠释的拓展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精神样态,是指民族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古典文学承载着中华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学习古诗文所要汲取的宝贵财富。古诗文教学拓展的深层境界就是从文本中提炼出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凝结成的历史文化精神,这是古诗文最精髓的魂魄所在。笔者仔细研究“人教版”教材,发现编写者对不同年级段的古诗文编排的一番苦心:初一选文多为生活小故事,初二则偏重山水景物记,初三推出的多为历史故事与先哲治国思想,3个年级分别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3个方面来实践古诗文中的人文教育意义。这是不是启示我们,其实古诗文教学可以寻找角度,在单个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串联,然后沿着相关线索去追寻其中对民族文化精神诠释的内容。

初三学生进行古诗文综合复习时,笔者让学生首先按不同的历史时段给作品分类,然后依据每一个历史时段中的多样文本,共同探究并归纳时代生成下的民族精神。整理中大体可分为: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几个大的历史时代。

从先秦时代开始,史书类文本,如《战国策》《左传》中塑造了像唐雎、曹刿、邹忌这样有勇有谋、敢作敢当的“士”,教给学生的是最质朴、最珍贵的社会责任感与国家使命感;诸子散文重现了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孟子》中儒家的忠孝仁义、《公输》里墨家的兼爱非攻,还有《庄子》内道家的逍遥无为,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到中国思想文化的第二个黄金期———魏晋南北朝,那些典雅精致的山水小品文又让学生窥见不可复制的“魏晋风流”: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些文字是魏晋时代一股崇尚自然、鄙弃功名的精神清流,从而教给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眼光和率性的生活态度。这股清流到了大唐则演变为奔腾汹涌的大河。唐代文化的开放性与兼容,营造出雄健、阳光、尚武、进取的精神核心,李白的狂放浪漫、天马行空,杜甫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韩愈的怀才不遇却以“千里马”自居的骄傲,刘禹锡身居陋室的自得,这都是唐人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唐人的大气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胸怀。而作为中国历史最特殊的朝代———宋代,一方面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另一方面军事上前所未有的羸弱,外患不断,加上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在这一时期的诗文中,更多地表现了文人们高度的家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理想、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抱负,都是时代精神的写照。因而相比唐人,宋人赋予学生的又是一种责任。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先秦的“贵族精神”也好,魏晋南北朝的“魏晋风度”也罢,无论是唐人的胸怀还是宋人的责任,都是历史时空中不会磨灭的精神符号。古诗文教学洋溢着我们民族最优秀、最丰厚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这些熠熠生辉的精神内涵是学生思想的启明灯。用一种全局的眼光,按时间的线索对这些历史文本片段进行整理与归纳,引领学生深入咀嚼体会,发挥“余音绕梁”的效果,让民族精神的诠释成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深度拓展,这种尝试也是有意义的。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之一,常规教学往往难逃这样的程式: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文章结构———主旨思想,虽说教师“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学生却只为应付考试而机械地背诵,对于古诗文的文化内涵及其人文精神自然不能感知与领悟。古诗文教学需要摆脱这样尴尬的处境,呼唤教学内容的革新,将被忽略的作者、背景及文本精神重新提炼,作为教学必需内容进行大胆拓展与认真解读,让学生真正走入古诗文的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

钱钟书先生说:“一切典籍都可以当做史书来读,真正的历史不是具体的事实记录,而是文字记载下来的人类精神和心理蜕化的痕迹。”文人性格解读、历史背景再现、民族精神诠释,这几方面的教学内容拓展或许只是一个出发点,然而在学习古诗文的漫漫长路上,重拾这些珍贵的历史文本碎片,穿越遥远的时空去认识那些人、感知那些事、体悟那些情,获得有益的阅读体验与文化积淀,相信会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生动,让我们的教学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林语堂.苏东坡传[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

[3]孙绍振.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J].语文建设,2008,(7).

初中语文如何进行拓展式教学 篇8

一.拓展式教学需要遵从一定的规范

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课改的进一步深入, 语文的拓展式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但是语文教学改革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还有许多的改革和探索需要进行。因此, 拓展式教学必须遵从一定的规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必须强化教学主题,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语文教学课堂内容, 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和认识, 深化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相联系的方面。

拓展教学的基点是课文, 课文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 语文教学活动和拓展是教学必须围绕课文展开, 而不能背离课文而进行, 否则便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因此, 拓展教学不能离开课文而孤立进行, 课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语文教学目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个主题进行。

1、语文拓展教学必须在语文范畴内进行教学

任何知识的拓展一旦脱离了主体, 便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语文知识的拓展必须在语文范畴内进行, 否则便无法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也就失去了语文拓展式教学的意义。任何课程改革的目的都在于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脱离了课文的改革非但不能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而会将学生引入歧途, 无法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乐趣和心灵上的启迪。因此, 必须以课文为中心, 深入探索课文潜在的观点和与社会相关联的方面。切忌抛开课本漫无边际的胡乱探索而失去拓展教育的真实意义和目的。

2、初中语文拓展教学必须针对初中生的实际需求

初中语文不同于小学语文和高中语文, 它处在一个中间地段, 必须把握好这一阶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初中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 而初中语文在这一阶段难度加大,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明显提高。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优化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拓展式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 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拓展点,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在这一阶段具备思维活跃, 求知欲强, 接受新鲜事物能力飞速提高的特点。

3、语文教学拓展要重视教师的作用

尽管初中语文教学拓展面向的对象是广大初中学生, 目的是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但是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灵活转换自己的角色, 把握时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可以根据课程类型以及课程内容、课程安排在教学的不同时段展开。在进行教学拓展之 前,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拓展, 预习课文, 搜集作者信息, 了解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与当前社会的结合点, 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先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在正式学习时便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 更好地与现实接轨。除此之外, 在课堂教授时, 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 在课堂中呈现新信息、新认识、新思维, 激励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比较、消化、吸收。从而能够使知识之间相互渗透、转化、补充, 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学生把握课文。课后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 及时复习所学内容, 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作品、文章或相关题材的课外读物, 使阅读不仅局限于课堂之内, 而是走出课堂, 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二.初中语文教学拓展要与实际相结合, 融入社会, 融入生活

语文实践拓展不仅要植根于课本, 更要结合实际, 融入生活。知识来源于实践, 学习语文、进行语文教学拓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为进入社会服务。拓展教学乃是由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 能够拓展学生视野, 使学生理解多元文化。为了更好地触动学生的心灵, 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学拓展要在紧抓课本的基础上与实际相结合, 如此才能给语文学习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课文是时代特征的反应, 与现实生活相关联, 用现实进行注解更能引发学生共鸣, 达到语文学习所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刍议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篇9

一、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头疼写作, 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心中无素材, 导致了在写作的时候没有话说。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教师在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之后, 学生往往无从下手, 只有教师亲自举了例子,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始写作, 但是他们的写作主题和列举的事例都与教师所讲的内容如出一辙, 学生做得只是改头换面而已。试问:这样的作文如何能体现出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又如何能培养学生流畅的文笔呢?所以, 写作教学的前提就是让学生广泛的积累素材, 使他们“有米可炊”。那么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去教导学生积累素材呢?第一, 学生要选择好阅读的内容。阅读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学生阅读效率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 一些学生在阅读时选择了积极向上的书籍, 这些书籍往往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学生正面的激励;而一些学生则选择了对学习毫无作用甚至于对学习起到反面作用的书籍, 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这里, 教师就要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 及时关注最新的出版信息, 并从中挑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比如《老人与海》、《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的名著, 同时也要注意出版的版本信息, 选择那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版本。第二、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阅读并不是拿来就读, 也不是拿到什么就读什么, 而是有计划、有规律、有方法的阅读。学生要规定自己每天在哪个时间段阅读, 阅读多少内容, 同时要将读书心得和优美的段落记录在阅读笔记上, 进而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要用心阅读。很多学生自认为阅读的书籍已经很多了, 但是一到真正的写作, 仍然存在着无从下手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用心去读。学生只有用心去阅读, 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书中的内涵。比如在阅读《西游记》时, 更多的学生只读到了其中的情节故事, 而有的学生却能够将这些情节故事与人生哲理联系在一起, 得到书本所传达出的深层次的意义, 从而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增加生活阅历

学生积累素材的来源不仅仅可以通过读书而获得, 增加生活阅历也是一种提高作文水平的实用方法, 它不但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 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境界。所以说增加生活阅历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来说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去观察生活。有些学生抱怨自己的生活只是简单的两点一线, 没有任何可以激起生活浪花的涟漪, 因而写不出那些与众不同的亮点。其实不然, 在学生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人或物, 学生之所以没能发现它们, 是因为缺少观察生活的眼睛。只要学生善于观察, 必然会发现周围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在上学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与同学玩游戏时发生的趣事等等, 一旦学会观察, 学生就会发现这些平时被忽略的人和事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 学生要学会去体味生活。仅凭用眼睛来观察生活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还要尝试着用心去体会其中的蕴味。如学生看到了在寒风中屹立的松树, 不能只看到表面的东西, 应该去挖掘它们的内在品质, 体会松树所独具的精神品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 从而在写作时能够有话说, 有情抒。再次, 学生要给自己创造增加生活阅历的机会。这就要学生要积极参加课内外的一些实践活动, 力求通过这些活动来增加自己的阅历, 为写作提供鲜活的素材。例如, 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夏令营活动。在活动中, 学生势必会遇到很多奇闻趣事, 体会到很多别样的感觉, 学到很多在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所有的这些都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冲击, 也增加了学生的人生阅历。这些生活阅历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来说必定会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这笔无形的精神财富也同时为学生的写作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进行写作训练

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之后, 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写作训练, 只有在真实的练习环境中才能逐步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和写作技巧。其一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日记是一种能让学生不拘于形式和内容的写作方式, 很多作文水平不太高的学生却能在日记中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就是日记的神奇之处。其二要培养学生写作的想象力。一篇文章如果具备了真实的事例和真实的情感却没有适宜的想象, 那么这样的文章只能停留在中等的水平, 学生要想让自己的写作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就要在文章中加入自己的想象, 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才更具美感。其三是要确保学生的写作围绕同一个主题。“跑题”是学生在写作时常犯的一个错误, 不少学生会在写完一篇作文时感慨“跑题”了, 或者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作文的内容与自己的写作初衷已经相距甚远, 从而出现了不知该如何往下写的局面。比如学生在写“我的妈妈”时, 在写作之前, 学生在列出的提纲中主要是想通过一个事例来表现妈妈的善良, 然而学生列举的事例却几乎占据了整篇文章, 成了一片不折不扣的记叙文, 而读者也并不能从中体会出妈妈的善良, 这样的作文就是典型的“跑题”, 所以学生要想表现妈妈的善良, 就要选择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事例, 并且要严格把握事例的字数, 让读者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妈妈的善良, 这样的作文才能真正的吸引读者的眼球。

总之, 全新的教学理念加上全新的教学方法势必会为作文教学打开一扇宽敞的大门。只要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努力, 共同进步, 必然会迎来作文教学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况刚.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J].学周刊, 2011年23期.

初中语文拓展教学刍议 篇10

一、拓展延伸,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施拓展延伸教学,就必须以学生为拓展活动中心,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探索、思考和更深入的想象,让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积极地进行拓展学习,教师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作为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内容和形式必须是相互统一的,要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例如,讲到《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以表演课本剧的方式来表现课文的故事内容,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再如,《桃花源记》一课,这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风格,将其设计成一位导游向大家介绍如何前往桃花源的活动,再分别以渔夫和桃源人的交往来反映桃花源生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二、拓展延伸,注重对学生的精神熏陶

语文教学所体现出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人文性,因此,教师要在具有人文意识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好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恰当的拓展延伸教学,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熏陶,逐渐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健康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人格个性。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在文中,描写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的情节,教师可以作为重点讲解部分,通过分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普天之下,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然而,很多时候,孩子们都忽视了父母的爱在生活琐事当中的一些细节体现,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想一下,是否也有相似的生活小细节,如果有可以讲给大家听听。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把课文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可以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对课文就会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领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逐渐形成。再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篇诗歌,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假如生活欺骗了自己,不但不应该悲伤,反而要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单单这样让学生理解,恐怕有点像“空中楼阁”。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讲解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是否被生活欺骗过,又是怎样面对和处理的,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样在具体的生活问题当中,学生才能够深刻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拓展延伸,加强学生的语言习得

语文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因此,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语文材料,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知识的规律。如何做到正确、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这需要在阅读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对精美的词句加强记忆,为语言习得积累丰富的材料。在初中语文拓展教学中,学生的语言习得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因为这也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初中的语文教材中,选用的都是非常优秀的文章,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拓展延伸训练,使学生感受和体会语言,积累语言,以便在学习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语言。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练习句子的仿写。在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中,有一段话中用到“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仿写,仿写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续写。就像课文《项链》,故事的结尾,玛蒂尔德知道原来丢失的是一串假项链,那么她在知道真相之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习得能力。此外,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改写也是一种有效拓展和延伸的教学方式,可以在学习一篇诗歌之后,让学生试着将其改写成一篇小散文,这样,学生可以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又一次得到语言习得的锻炼。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刍议 篇11

一、以生活为背景,以点到面导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作文缺少“真生活”,一味的虚构“假”、“大”、“空”,这样的作文写多了,一提作文学生就“头痛”,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感到索然无味,也就成了正常现象。追本溯源,老师的误导是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老师一味要求写积极高尚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只有积极高尚的内容才是真生活”的错误认识。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从凡人小事中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悟真性情。

组织实践活动后作文是引导学生体验真生活抒写真性情的好方法,比如,清明节组织学生蹬山,让学生亲近自然;开亲子家长会,让学生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心灵;周末布置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学生体验亲情的伟大——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旦有了切身体验,就会变得兴趣盎然,然后作文必会情真意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生活的美,进而体验作文美。

二、取消作文本,个性张扬激作文

学生对作文的反感的往往不是直接外显的,而是把作文的载体——作文本作为发泄的对象,要么潦草应付,要么干脆不写、以诸如“没东西写”“不知道怎么写”等理由搪塞。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经验:学生随便用什么本子写的文章总比在作文本上写的好,是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吗?不是。是作文本这种外在的形式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

取消“清一色”的作文本,不对作文本做统一的规定,倡导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笔记写作文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做过这方面的实验,除了不对作文本做统一要求外,我还提倡学生自己美化作文本,比如做一个精美的封面,在作文中添加插图等,学生的作文本个个不同,插图风格迥异,有的学生还模仿刊物为作文本取了好听的名子,有的学还加上了“刊首寄语”,写的文采斐然。一个微不足道的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三、激活竞争力,你追我赶比作文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竞争力,缺少成功感,没有形成你追我赶、一比高下的局面。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得到他人认可的渴望,教师的引导是点燃学生成功意识、激活竞争活力的关键,引导的方式有多种,比如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的作文发表,或在班内、或在校园里、或在报刊杂志上;比如开展作文竞赛、演讲比赛、整理作品集等等。

我坚持在每节前为学生读作文,收到了好的效果。把每次日记、随笔、作文中的优秀作品挑选出来,拿到课前来读上三四篇,并予以中肯的评价,学生们马上就会行动起来,争取写出更好的作品,能让老师读给大家听,结果是下节课立即就出现更多好的作品。另外,每学期期末我还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作品的班内交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潜力得到了较好的挖掘,有的同学利用假期把作品打印成册,并加上了精美的封面、插画等,有的学生还要比一比谁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多、档次高。

其实,学生的作文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比出来的,越高明的老师越会激发学生比一比的决心和信心。

四、批改多样化,团结协作帮作文

作文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因而他们强烈地期待得到老师的及时、客观的评价,所以,老师及时认真日批改、在作文批语中表现的态度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但我们又应看到单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学生大多希望的到其他同学的肯定,因此,我们不妨把作文批改做多样化处理:教师批、同学批、个人批结合起来,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即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又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事实证明,老师的批语远没有同学的批语吸引力大,几节学生互评作文课之后,在我的班上学生写完作文后会立即主动找同学批阅,也回主动为其他同学秕阅,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因多样化的批改方式拉得更近了,学生自然也就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初中语文拓展教学刍议 篇12

一、初中语文拓展性教学的创新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拓展性教学, 可以充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组织学生开展语文能力的训练,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为开展拓展性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 具体的讲, 拓展性教学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

1.1 探寻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

在初中语文课堂开展有效的拓展性教学, 可以认真探寻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效果, 从而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促进学生掌握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保证“拓展性教学”成果真正植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中, 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展现的核心价值观, 推动课堂教学沿着切实可行、注重教学内涵和发散思维的教学目标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真正保证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拓性思维, 满足教师对于拓展教学思路、解放学生思想的要求, 推动语文拓展性教学的有序进行。

1.2 拓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拓展性教学的核心价值就是开拓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拓展性教学倡导将学生纳入到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 凸显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果的反馈信息, 经过分析和研究, 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充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和写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拓展性教学能够真正实现学生与课本的交流互动, 培养学生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朗读体会, 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积累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作文训练, 创作个性化文章。

1.3 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规定,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满足实现学生多元化的学习目标, 加强他们跨领域的学习能力, 积极拓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空间, 从而能够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通过开展拓展性教学工作, 使学生能够真正将语文课堂教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通过生活常识和社会经验去体会验证课堂教学内容, 做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 也保证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通过初中语文拓展性教学活动,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 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 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

二、初中语文拓展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在初中语文课堂开展拓展性教学, 需要遵循课堂实践原则, 采取多种课堂拓展教学手段, 创建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 确保初中语文拓展性教学的效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开发实践体验

通过丰富的拓展性教学内容, 可以帮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与语文相关的各种事物, 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因此, 在初中语文课堂开展有效的拓展性教学, 必须充分遵循拓展课程实践原则, 教师必须充分解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情感, 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 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 制定初中语文拓展性教学案例与实践方案, 开设具有实践体验优势的学科拓展课程, 满足具有开拓思维的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发展的需要。

拓展性教学可以向学生的实际生活拓展延伸, 贴合学生的生活, 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比如, 在讲到《我的母亲》这节课, 设计学生去成为文章中的主人公, 切身体会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当你看到自己的母亲在深夜里为自己做鞋底时, 你会怎么想?经过学生之间的思考和讨论, 使学生懂得母爱的伟大, 学会体谅和孝顺母亲。再比如, 讲到《愚公移山》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当下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 遭受的环境污染, 引导学生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看待问题, 把自己当成治理环境的小卫士, 思考应当如何去保护环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2 开展有效的初中语文拓展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 对于初中语文拓展性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要求我们初中语文老师必须充分掌握多种拓展教学手段, 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提取和运用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锻炼学生对于文本知识的理解水平。教师通过调整和整合来培养学生有效的整合策略, 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优化组合。教师通过感悟和深化来发散学生的逻辑思维, 引导学生与课本交流对话, 充分挖掘文章主题, 升华思想。

首先, 教师可以开展体验性教学手段, 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 升华自己的个人情感。语文课堂外的自然景观是大自然对人们的馈赠, 所以, 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 去观察大自然中的花红柳绿, 万物百态。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 让学生深深地体会自然的美好, 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 增添他们的写作素材, 提升学生的语文感知能力。

其次, 教师可以采取语文辩论赛的形式开展拓展性语文教学。教师设置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这个话题一定要是学生所感兴趣的, 然后将学生分成正反两个小组, 在他们做好充分的辩论准备之后, 开始进行辩论。虽然这个形式对于初中生来讲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它却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 能够敢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最后, 教师可以采用排练小话剧的开展拓展性语文教学。在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扮演文中的人物, 设计台词和动作, 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 挖掘了他们的交际才能。

2.3 创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具体到初中语文拓展性教学中, 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组建科学的学习小组,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课堂教学内容, 然后在小组谈论中分享交流, 锻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小组活动过程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即是学习内容的发起者, 又是学习成果的分享者, 还是学习讨论的参与者。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小组讨论活动的充分结合, 可以发挥拓展教学的最大效能。

学生交流合作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学习资源有效整合的过程, 通过相互的讨论交流, 大家各自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基础之上, 学生可以总结归纳讨论的中心内容,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并且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符合学习内容的思想知识来整合, 提升自己的学习空间。此外,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形成一个集体意识, 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 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 可以寻求班集体的帮助, 让大家共同提高, 共同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 初中语文课堂将引来新一轮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高潮, 也注定是初中语文拓展性课堂教学的重要阶段, 只有充分认识到拓展性教学的创新性的基础上, 从教学内容、手段、合作探究等方面加强实施策略, 让拓展性教学落实到初中语文的各个方面, 才能保证拓展性教学的实战成果得到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章新其.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有效开发的三个原则[J].教学月刊·中学版 (语文教学) .2016 (Z1)

上一篇:信息集成系统下一篇:中职生学业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