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感渗透教学

2024-10-16

语文情感渗透教学(共12篇)

语文情感渗透教学 篇1

在语文教学中, 把情感渗透于课堂, 是课堂鲜活的一个有效的保障。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一定的情境, 从而有效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 在语文情境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渗透呢?

一、备课“导”情。

在现代文的学习中, 学生往往注目于绚丽多彩的描写, 易于感受其中的情感因素, 但对那些平实的记叙和简洁的述说, 则缺乏敏感, 难于领略其间蕴涵的真情实感。教师的教学就要引导学生“批事入情”“批文入情”, 感受文章的内在美。教师在备课时就要预设情境和教学环节让学生入情, 引导他们去发掘文章中平淡处见真情的地方, 这样才能把“情”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导语“带”情。

导语是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始, 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方法所设计的教学语言。它是语文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巧妙新颖、引人入胜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心理, 唤起注意力, 诱发学习兴趣, 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精神准备。情境式导语最容易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 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 或借用其他手段, 创设情境, 唤起美感, 使学生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具有一种丞待接触课文的内趋力。

三、朗读“传”情。

朗读能将文学作品的内蕴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 把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绘声绘色传达给学生, 使其受感染。所以语文教师应设法创设一种师生共同朗读课文的氛围, 在读的情境中把握文中流露的情感, 通过朗读的抑扬顿挫的节奏, 让文本、教师、学生融为一体。朗读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 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配乐朗读、齐读、竞赛朗读、分角色朗读等等。朗读是情感渗透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它化无声为有声, 化抽象的为形象的、具体可感的, 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故事“激”情。

生动感人的、饶有情味的故事能刺激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师适当用富有激情的故事去感染学生, 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 激活他们的审美情趣, 并且在文章的阅读学习中紧紧地把握住这一份被感动的情感, 让情感慢慢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故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较强的感染功能, 语文教师适时适当地引用, 可以充分调动蕴藏在学生心中的情感, 这时再引导学生品味课文, 理解作品丰富的内涵, 就能让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五、想象“入”情。

初中学生好奇心非常强烈, 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 就课文内容创设一种氛围, 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进行适当地拓展训练, 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让学生在联想与想象当中感受文章的情愫, 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六、体态“染”情。

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的情感是通过有声语言、体态语言等一些表情达意的方式得到传达与交流的。所以, 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影响着学生的情绪, 也就是说教师要注意使用好体态语。体态语就是利用必要的手势、面部表情、体态动作来向学生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一种无声语言。这种语言运用得好, 比有声语言的感染力还要强烈。因此, 一节课, 除了需要有声语言的表达, 也需要无声语言的提携。无声语言的巧妙运用, 能把作品中的情感及时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 内心受到感染, 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七、于理“通”情。

情感不是孤立的, 情与理总是紧密结合的, 情是理智制约下的情, 理是情感基础上的理。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 在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思想教育的内容, 也绝不能放弃思想教育的任务。语文课要利用教材自身的文学因素,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学教育, 使他们获得一些必要的文学史知识和文学理论知识, 并从中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和美的感染。语文学科的“理”具有渗透性, 它渗透于语文知识的传授之中, 渗透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 渗透于文学形象意境的欣赏之中, 渗透于教师的漂亮板书之中。这种渗透性, 意味着情感教育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通情达理”中, 学会“读书做人”。

总之, 语文教师应把情感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并与学生的内心情感取得高度的、强烈的共鸣,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语文情感渗透教学 篇2

一、在情境中实现,在实现中共鸣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情感。课前,做到广采博览,深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经历、写作背景,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释放出来。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同喜。比如,学习鲁迅的《背影》时,开课伊始,先播放黄磊的一曲《背影》,那悠扬又略带哀伤的歌声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氛围。接着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电视散文《背影》中的那一段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和儿子泪光中读信的经典片段。黑白的画面,忧伤的音乐,充满深情的眼睛,泪光中浮现出的父亲的背影,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震撼着学生的心。然后教师深情地朗读《背影》,让学生领会文中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及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内疚之情。最后教师深情地诱导,父亲的背影在朱自清的泪光中渐渐远去,留给朱自清的只有无尽的思念,但我们的父母还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把目光悄悄的移向他们,去关注身边的背影。由此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情感,进一步体会、理解亲情之爱,学会孝敬,报答长辈。渗透情感的教学强调教学语言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甚至有一定的幽默感,因此,教师言语表达的情感要真挚感人,坚持情感与认知相统一,做到以知育情,切忌脱离课本或以课本为课本,讲一些空话、套话、假话。教师可通过语言、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强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

二、在诵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1.选择有教育意义的,抒情性很强的文章,教会学生反复诵读,以传导情感。在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着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有着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有着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学中,如果能以教材为本,凭借教材,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产生情感体验,无疑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也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具人文精神的。2.细心观察学生思想动向,比如有学生行为出现不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时,或在思想上有厌学、骄傲情绪时,及时选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励志类文章,在每堂课前五分钟进行朗读,争取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把浓浓的情感传导给学生,唤起情感上的共鸣。

三、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升华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篇3

摘要:培养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时,才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学习;只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时,才能较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与学生接触愈久,愈深刻地感受到由于家庭、社会、时代的缘故,他们的情感更多的倾注于自我,对父母、师长、朋友缺少应有的感情,对于陌生人更是冷淡,如一些学生往往只关注别人对自己如何,却忘了审视自己是如何对待他人的,从而容易因小事心生怨恨,他们的情感,敏感而脆弱,有时一个小小的挫折会让他们对生活失望,大一点的挫折甚至会让他们对生命失去应有的希望,轻易的选择放弃,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他们的性格形成。

这引发我思考一个问题:该如何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因为每一个教育者都不希望自己教育出来的是一群冷漠的读书机器,那是失败的教育。也不希望成就的是一批经受不了风雨的温室花朵,因为人生总有几番风雨,一帆风顺只是神话,在教育的探索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情感教育可以借助语文这个平台进行。

首先,要为他们提供倾诉、被聆听的机会,

这些学生并非没有想法,也不是不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需要的是一次真诚的聆听。但面对面的交流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比较困难,现在的孩子性格更为活跃,却更善于将自己包裹得紧紧的,面对面交流时,他们谈论的也许只是一些娱乐新闻、读到的小说以及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缺乏那种心灵的沟通。更有些学生害怕与老师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往往无话可说。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内心的倾诉。

一是采用写周记的形式。

布置周记时不必限制学生写什么内容,可记叙、可抒情、可议论,缺少了束缚,学生的思维会更为活跃,往往能写出自己的真心话。他们的周记中有青春的迷惑与彷徨、有学习的烦恼与成功、有面对失败的人际关系时的不知所措、有与父母之间代沟的苦恼……静静的聆听他们的心声,然后在文后加一小段评语。

如有学生在周记中大胆地谈到了前一段时间神思恍惚、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喜欢上一个女生,知道是没有结果的,却不能跳出感情的漩涡。我在文后写了一句话:如果你一直是这样的状态,她会喜欢上以后的你吗?青春总是叛逆的,疏导胜过告诫。把这话题的交谈的环境换一下,如办公室、教室,那么这样的谈话是无法展开的,更无法得知学生心中的想法,也无法对其进行疏导,二是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将自己的QQ号或是电子邮箱告诉学生,容许学生以匿名的方式与自己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具备一定的隐秘性,学生可以说出一些想法或事情,却不必说出自己的名字,而且具备即时性,不像忘记要经历一个等待批改的过程,一些问题会发现得比较及时,交流的互动性更强。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能较坦诚的与老师进行交流的前提是他对老师必须有一种信任感,所以老师不能轻易将谈话内容向他人说出,否则必将失去原有的信任。

其次,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情感走向进行正面引导,让他们彼此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这一年龄阶段是情感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情感,他们既熟悉又陌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如何取舍、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语文教学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篇4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 主动把思想情感的渗透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比如我们在写作训练过程中, 教师在传授作文知识的同时, 要把思想情感因素进行启发阐述, 记叙文写作时要有情感色彩的诱导 (亲情、友情、人间真情等) , 议论文写作时要有社会责任感的引发, 说明文写作时要有科学精神导向。教学中可以采用“故事与名言激励”、“范文引路”、“热点问题讨论”、“社会新闻简介”等方法。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写出既发自内心又流露真挚情感, 既有正确的理性思维又有强烈激情的好作品。

二、在师生沟通过程中促进师生情感互动

在情感教育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情感互动, 双向交流。教师神采飞扬, 学生浑浑欲睡, 双方不加强感情交流, 怎么能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呢?因此说, 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加强情感教育,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 应当具备两条:一是让学生喜欢你, 二是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这门课。只有学生喜欢任课老师, 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这门课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克斯研究表明, 教师的说话对学生的学习极富意义。教师的语气呆板, 学生就不会产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让学生喜欢教师, 教师就得喜欢学生, 爱护学生, 关心学生。要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诱导每一位学生, 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教师的可亲、可近, 从而对教师产生信任感, 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劝告青年教师, 要防止一种最主要的困难, 那就是故意地, 人为地做出教育别人的样子。”

教师的亲和力不仅表现在语言上, 也表现在体态上。教师的体态语言是指表情, 神态, 与学生的目光交流, 与学生的空间的距离等。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 成绩好的, 成绩差的, 作为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要表现出厚此薄彼的语言和动作来。尤其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 需要付出更多的激情去感化, 去抚平他们心灵上的涟漪, 熨平心灵上的创伤。要让他们树立起信心, 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怎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就需要情感交流, 多指导、多鼓励、多交流、少批评挖苦。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喜欢上你这门课。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说:语言不是蜜, 但是可以粘东西。那么教师就需要用语言这一功能, 去“粘”住学生。使他们受到情感的震撼, 产生一种互信, 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在课文内容中挖掘情感因素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内涵

课文 (作品) 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倾注着作者的整个思想情感。根据现代教学论中的“情知对称理论”,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从语文所负载的认知形象中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陶冶优美的情操, 使其成为情知对称的、个性充分发展的完善的人。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时, 就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认识、思想道德、思想悟感教育, 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积累养成的思想情感因素理解课文的内容, 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这样, 师生一道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良好的情感氛围, 让作品、教师、学生的情感一同撞击出耀眼的火花, 产生强烈的共鸣, 使学生从中获得深层次的理解和美感享受, 从而达到教师点燃人格的火炬, 唤醒学生的良知, 促使人格升华的目的。

四、在设计问题时注重开拓学生的想像空间

一般来说, 学生阅历浅, 涉世不深, 知识面也较窄, 对课文的理解固然要受到一些制约, 但是他们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虎气, 海阔天空的浪漫, 情趣天真的稚雅, 就像一张白纸, 他们的想像空间非常的丰富, 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决不能只把自己的情感观念和思维模式和盘托出, 大胆放飞学生的联想思维, 让学生去深切的感知, 灵活地思维, 进而去丰富地联想。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一个积极活跃的状态。这样既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又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

五、在欣赏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2 篇5

张晓宇

联系电话:***

情感教育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品质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情感教学,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教师应运用情感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提高学习语文的质量。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融洽的情知交流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在细腻、微妙、复杂的情感领域里与学生心灵相通,情知交融。要以教师的真实换来学生的真实。“教师的真实”是做出来的,除了严于律己、真诚面对学生之外,还要正确理解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特别是价值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的今天,教师的“真”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以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为例,教《珍贵的教科书》时,学生提出“生命比教科书更重要”的观点;教《捞铁牛》时,学生认为“怀丙不够出色,因为沙子污染了黄河”; 教学《三味书屋》时,学生说鲁迅随便在书桌上刻字是不对的;教《登山》时,学生讲“领袖更为重要的是革命事业,不能只为了锻炼一下自己就去冒生命的险,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等等。

显然,这些学生说的都是真话,老师听了之后应该怎样应答呢?首先应肯定他们这些观点合理性的一面;其次要平等交流、真诚沟通,或补充背景资料、或讨论存疑、或延伸研究、或课外拓展等,总之不能强求统一,情感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尊重“每个学生自己的阅读、自己的想法”。

二、发掘教育内容,准确把握文中情感因素

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课文中很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无论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作者的感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小学生难以深刻理解。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桥梁作用。教师应该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拨动小学生那幼小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有的课文,感情比较明显,可以从特定的思想感情入手,进行引导,通过对词句的学习,加深对思想感情的领会。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语就道破了作者的写作动机,直接表达了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这个中心思想进行定向引导。例如:第一段开门见山地点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杨梅的赞美,“我爱故乡的杨梅”,其实就是爱出产杨梅的美丽的故乡。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段文字,就不难理解作者的写作本意不只是单纯地赞颂故乡的杨梅,而是在发自内心的赞美自己的故乡。如:第一句写到“细雨如丝”使杨梅得以“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这又是作者发自内心地从另一个侧面赞美家乡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这才是杨梅繁生的优势所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第三段的内容就更具体了。作者用对自己故乡的满心喜悦之情,生动具体地对家乡杨梅的形、色、味进行了透彻的描述。这一感情投入是作者对故乡的赞美和热爱的思想意境所在,他用他对自己故乡的喜爱之情打却了读者,也勾起了读者对自己故乡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努力掌握科学本领,将来为家乡繁荣做贡献。

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小珊迪》一课,一方面是小珊迪的所作所为,表现了他的诚实和善良;另一方面是通过“我”态度的转变进一步说明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有的课文可以通过对比加深印象;有的课文可以抓住景物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喜爱之情……总之,教师要依据教材,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识人物的形象,写景状物的意义,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深化,向理情认识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三、巧设导语激情,渗透情感教育

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导入新课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火药”,能使学生焕发出极其强烈的学习愿望。它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性的一环。优美奇妙的导语,往往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教学情境。如在教《游子吟》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吗?每人看了以后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母亲的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我们一片光明。是雨天里的一把伞,给我们一方晴空。这世上,还有谁比妈妈更让人牵挂?弯弯山路口,那是一声声叮咛;脉脉斜晖中,那一声声呼唤……你们听到了吗,那殷切的呼唤正从小巷深处传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游子吟》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母亲的伟大……

美妙动听的歌曲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如沐春风,悲哀凄惨的歌曲则会让人心情沉重,如负千斤。因此,人们说歌曲是流淌的艺术,恰似一股清泉,流进人们的心田。我们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亲耳聆听相应的歌曲,情感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春天》一课时,让学生听《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然后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学生:我感受到了,春天花儿开了,草绿了,小鸟也欢快地唱起来了······教师:说得很好,春天来了,花儿红了,草绿了,黄莺唱起了动听的歌儿。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吧!瞧,学生在欢快的乐曲的感染下,很快地融入到了学习新课的情境中,同时培养了他们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情感受到了的熏陶。

四、运用激励性用语,满足学生追求成功的需要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时,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用语,并适当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例如,“你是一个很棒的孩子,知道怎样去做才好!” “大有进步,再加油。”“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没有用心尝试,不要轻易说‘不,!” “希望你能与粗心告别,与细心交朋友!”等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要比单纯的说教更管用。

任何课堂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常用语,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教师在运用这些激励性用语时,应针对不同问题、不同情况、不同对象和不同风格,抓住时机启发、赏识、激励和反思。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成为情感健康的人。

初中语文教学应渗透情感教育 篇6

我想,教师除了要讲解优美的字、词,精辟的语文知识,巧妙的谋篇布局外,更要注意文章的灵魂,即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当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正是有了情感的冲击,文章的字、词、句、篇才显示出活力。所以,教师应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主人公、与作者、与教师形成共鸣,为他们悲而悲,喜而喜,愤怒而愤怒,呐喊而呐喊,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文章《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记叙的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得知爱子毛岸英为国捐躯消息后的性情和所做出的决定,短短几行字,却细腻而真切地刻画了伟大人物的崇高精神和博大胸怀。使学生为主席的悲而悲,从而对主席的举动产生敬仰之情。一开始文章以简练的笔调,道出了记叙文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和人物的神态,“迎着沉重的步履踱来踱去”。主席的步子是沉重的。“主席怎么了?”学生的情感被初次牵动了。然后桌上一封电报说明了事情的缘由——爱子为国捐躯!作者抓住主席的动作、神态进行细腻描摹,主席沉浸在深切的悲痛之中,学生心理也深受感染,他们用缓慢的语速、深沉的语调表达着各自的领悟。

文章一波三折进入插叙,追述岸英的成长过程。插叙之后,掀起更高的波涛,主席想到了太多太多……学生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主席的悲痛。这时文章又写到秘书带来两份电报,各自表达对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岸英的深情。于是作者再次对主席进行了细腻描写,特别是对主席的心理活动的刻画,让学生感受到泪眼朦胧的主席忍受着失子之痛,但更从儿子想到了千千万万为了革命的事业而牺牲的广大战士和广大战士的亲人。为了革命,为了劳苦大众谋幸福的伟大情感,使主席做出了超越常人的理智:决定“青山处埋忠骨,似须马革裹尸还”!这时,一代领袖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崇高品质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博大胸怀,赫然屹立在我们面前,我们为之感慨,为之激动。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篇7

1.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现行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 从选文上来看, 无不包含着作者深刻的认识和爱憎分明的感情。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挖掘这些情感因素, 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必然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在导读、诵读上下功夫, 要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变化深情诵读, 似演讲, 似谈心, 似诉责, 如歌如泣。

另外, 情感体验要进一步与严谨的理性分析相结合,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再作以细致的理性分析。例如, 《孔乙己》一文中描写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形时, 有这样一个细节:在被人“笑”过、“说”过之后, 他“便排出九文大钱”。在这里, 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主人公的心态进行理性分析。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 其神情怎么样?心态如何?让学生走进孔乙己的内心世界, 学生就会透过“排出”一词看到孔乙己拿钱买酒时的阔气、自慰、得意的复杂心情。学生在这种情感体验与理性分析交融的过程中, 其品德、情感、审美、知识、能力诸方面均得到了发展。

2. 运用富于美感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情感

富于美感的教学手段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情感,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学生一旦进入了作者描绘的情境, 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 便会有一种亲近感。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通过实物演示、饱含感情的教学导语、声情并茂的朗读、挂图、音乐渲染、表演体会等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

如教学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这一课, 我先播放《思乡曲》, 然后在乐曲的伴奏声中深情地朗诵《乡愁》这首诗, 让学生上课伊始就深深地沉浸在这凄凉而缠绵的思乡情感里, 接着不失时机地引出《听听那冷雨》的课题。在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描写“听雨”的佳句时, 我用多媒体展示雨的画面、雨的声响, 让学生身临其境, 更好地理解文章所描绘的意境。而在课文结束时, 出示余光中的《当我死时》, 再一次感受余光中先生浓郁的乡愁和对中国文化的深深眷恋。至此, 这一课的学习就圆满地结束了。

3.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情感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 如果能引导学生敢于在自主学习中加以情感体验的尝试, 无疑会有更显著的效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验情感。古人品鉴诗文, 主张熟读成诵, 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充满激情的诵读, 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 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况且有些好诗本身就是诗人一唱三叹吟出来的, 读者只有在反复的吟诵中方能真切体验出诗人的复杂情感。在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之前, 我要求学生反复吟诵, 深入理解苏轼当时既有建立功业的奋发之情, 昂扬之志, 却又涌动着失意之苦, 难言之隐, 无奈之情, 这样做的效果是学生深切体验到诗人“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 也完全能够感悟词人陷入矛盾中的既超脱又无奈的双重感情。

同样,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比诵读中体验情感。对比诵读, 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诵读, 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的相关作品的对比诵读。如拿杜牧的《题乌江亭》和王安石的《乌江亭》来比较诵读, 就可以看出对同一历史事件, 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人看法和所寄托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杜诗主要是借古抒怀, 暗含诗人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而王诗则比较冷静客观地看待这一史实, 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 渴望安定生活的情景, 在思想性上高于前者。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及时地进行情感表达。学生在进行阅读和学习后, 必然会对文章有所感, 有所悟, 这时如果教师能加以积极恰当的引导,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等方式来进行情感表达, 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将会更深刻。如在结束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这一课的学习时, 我用这样的结束语来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篇8

一、指导美读, 以声传情

学习语文, 朗读是最基本的手段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读是语文学习的感知过程, 是积累的过程, 也是创新的过程。字词的识记、文本内容的理解、深邃意境的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积淀等都可以通过读来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感相通, 在美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文章主旨和情感宣泄的不同, 指导学生运用好重音、停顿、语速、语调等多种朗读技巧, 加强对语言的吟咏体味, 披文入情, 去历游作品的意境, 感受作者的情怀。如《端午的鸭蛋》一文中:“曾经沧海难为水, 他乡咸鸭蛋, 我实在瞧不上。”“实在”这个词要读得稍重、稍慢些, 有种不屑一顾的语气, 要读出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中的几个动词, 可以采用替换的方法读, 把“挖、冒”分别替换成“夹、溢”来读, 感受出那绘声绘色, 活灵活现不同程度的快感和动感。又如《沁园春·雪》, 上阕中的“望”与下阕中的“惜”字都要重读, 才能表现出作者那种雄视古今、纵横捭阖的伟人胸襟。文学因美读而精彩, 情感因美读而升华。美读文章要符合语文教学规律, 注意讲究技巧, 要读得朗朗上口, 情真意切, 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 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 激发审美的情感, 受到情感教育。

二、引导领悟, 以思悟情

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 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阅读的感悟, 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产生独特的体验和见解。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学要积极践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大胆质疑, 探究释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讲的课带有美育色彩, 这是把精致的钥匙, 它不仅能开启记忆的大门, 而且能深入到大脑皮层最隐蔽的角落。”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作者描写的情境,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获得美的熏陶和体验。如教学《背影》一文, 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描述的家中祸不单行, 父亲对远行儿子不放心的情景产生联想,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诱发学生的情感, 回忆和亲人依依惜别的场景, 进入课文意境, 深刻的领悟到父爱的博大深邃, 理解到作品的深蕴。又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词句被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誉称为“千古壮观”, 这种恰切的描绘, 就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引导他们置身于大漠之中, 在入情入境中受到感染, 透彻地领悟大漠特有的壮丽奇观。

三、创设情境, 以境激情

情境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形象感受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情境, 恰当地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实验等方式, 渲染情境气氛,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点拨者, 让学生入情入境, 主动探究, 尽情感悟, 在情境再现中陶冶情操, 培养审美能力, 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通过播放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 用那雄浑悲壮的音符震撼学生的心灵,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遨游三国时叱咤风云的赤壁古战场, 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又如教学小说《社戏》, 可启发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 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通过视频了解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逸闻趣事感受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这样, 大家说得有劲, 想的丰富, 听得有味, 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 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 与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了。只要“境”创设得巧, 情便激发得浓。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营造氛围, 以情动情

情感具有感染性, 它能起到潜移默化、以情传情、以情动情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营造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 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有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 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教学中, 教师要用自己的真实情感融为涓涓细雨去“无声”润物, 实现情感的交融。教师入境入情, 带来了学生的情由心动, 起到了学生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 从学生的不同理解和独特体验中捕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给予他们认可与鼓励, 让他们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 多角度、多层面, 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 教师创设了一个讨论的氛围, 从“无礼”的表现及产生的后果让学生展开讨论, 当讨论到“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时,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 有学生说:并非无礼, 元方年仅七岁, 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也有学生说:元方失礼, 一方面, 要懂得宽容别人, 原谅别人的知错就改;另一方面对长辈不应该失礼。元方的这一失礼行为, 断送了陈太丘与朋友的友谊。学生对于失礼的理解, 细细揣摩, 也是有道理的, 如果予以否定, 学生创新的火花就会被浇灭。

五、拓展延伸, 以情移情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课堂拓展, 设计续写、仿写、比较阅读、迁移阅读、写读后感、收集名言警句、即兴表演等拓展活动,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把学生的情感升华、能力训练迁移到课外, 让拓展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成为学生情感深化和技能巩固的支撑, 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小说《孔乙己》的教学中, 最后作者用句近于模糊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做结。真是“生不见人, 死不见尸”, 怎么去“结案”呢?于是, 让学生发挥想象去续编故事的结尾, 许多学生就结合上文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 断定孔乙己是必死无疑, ———饥寒过度, 暴尸野外。而有部分学生却认为“世界之大, 无奇不有”, 孔乙己在他最危难之际, 遇到了好人, 不但救了他一命, 还支持他读书。孔乙己一改往日的风貌, 刻苦学习, 积极上进, 最终取得功名, 回到鲁镇任父母官等等。又如《我的叔叔于勒》结尾处的空白, 可引导学生由此展开想象“如果于勒体面地回来了, 结果会怎样。”让学生进行续写, 并进行交流互动, 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续写活动, 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篇9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1.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情感是作者写作中的本能赋予和本来源泉,也是学生学习中应该领略的境界。语文教师一定要用情感丰富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自觉学习,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写作感情,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学生能加深对课堂中的情感理解,就必然能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

2. 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以下几点内容:第一,语文知识和能力;第二,思想教育;第三,审美教育;第四,智力发展;第五,学习习惯等。在上述目标中语文知识和能力占首位,这点是必然的,因为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打好基础。写作是很重要的,必须以情感为基础,只有确保小学生有情感体验,才能进一步准确地理解文章中的感情和写法,把握写作目标,进而创作出有质量的文章。

3. 促进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培养,提升爱国热情。

情感是影响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核心要素,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情感气氛,通过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实现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如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开头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白衣战士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通过对母亲和“我”对话的语段的诵读,体会母亲对子女的浓浓爱心和不求回报的伟大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形成情感共鸣。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具体实施

1. 教师应该把良好的情感带进语文课堂中。

第一,语文教师应该先有积极的情感。人类是有感情的高等动物,因此如果语文教师上课时带有积极的情感,那么必然会影响学生,使学生也有积极的情感。学生从进入课堂起,教师的情感就影响着学生,也就是说教师的积极情感无形中就培养了小学生积极学习的意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保持情感的积极性。第二,教师要善于调节自身情感。教师和普通人一样生活中也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因此不可能时时都保持良好的情绪。比如某些教师因一些学生捣乱,影响了教学情绪,讲课声音就会提高许多,学生学习的情绪受到压抑,此时的课堂教学质量当然就不会很高。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调节情感,正确教导学生的不理智行为,缓解课堂教学气氛。

2. 应用教材,使学生达到“知”“情”。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第一,借助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源于生活实践。教材中的文章不仅有作者的鲜明观点,还蕴藏着作者具体的感情。离开文学作品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就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材,仔细体会教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只有确保教师受到了文章的情感感染,才能把文章中的情感传达给学生。第二,语文教学中的“披文”是情感教育实施的基础前提;“入情”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途径。研究人员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语文教育的价值是体现教学中的情感,理解这种特有的感情方式,然后把它转化成智慧,进而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因为语文教学是依靠文学作品进行的,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进入更丰富的情感世界。

如教学《长江之歌》时,对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长江的想象,能使学生深刻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在教学讴歌为国家和民族建设而献身的革命先烈的篇章时,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丰满,使学生对人物高尚品质和坚定的理想情操的认识更深刻。如学习《军神》一文时,想象刘伯承忍受剧痛,即使床单被抓破了也一声不吭的情景,激发学生真切感受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体会课文标题的深层含义。教学表现人们只要充满信念,沉着勇敢,不畏艰难,就能克服艰难险阻,征服大自然的主题时,借助想象,更能体会课文主人公的光辉形象。如教学袁鹰的《黄河的主人》这篇散文时,借助想象,使学生眼前浮现出那奔腾咆哮、波涛滚滚的黄河的壮观景象和在惊涛骇浪中从容自如、勇立潮头的艄公形象,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黄河的主人———艄公的风采。

3. 在情感教育中提升学生思想。

第一,关注文学作品朗读。在朗读中要求学生赋予一定的感情,也就是渗入学生的真情,实现“神与物游”的境界。可能一些学生在朗读时很难倾注个人情感。此时教师应该先用有声有色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第二,鼓励学生说真话。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给自己提意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做到“以诚待生”,这样就能增加师生间的感情,对提高教学质量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如在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文题为什么叫“永远的白衣战士”,而不是“永远的白衣天使”?从而让学生体会叶欣即使在面对生命危险时也毫不胆怯,勇于挺身而出的大无畏气概。再如在教学《生命的壮歌》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选取素材表达生命的壮歌这一主题的?从而让学生感受即使是区区弱者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也能表现出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让学生在思考中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对生命的理解与亲情的感悟得以升华。

4. 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巩固情感。

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阅读课文是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了的“绕梁余音”。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在实现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文外空间,向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习了《海伦.凯勒》,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懂得,一个人最可贵的是有坚韧不拔、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有了这种品质,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就不会在困难面前低头。在今后的人生道路和求学的道路上,就能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比如“读百部优秀课外书”、“看百部爱国优秀电影”、“背百首爱国诗词”等活动,借助五彩斑斓的荧屏和铿锵有力、荡气回肠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结合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如凭吊先烈、“为幸福院老人献爱心”等,用人文精神、感恩信念教育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情感,学会做人。

总而言之,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语文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在语文学习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做好这样的工作对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言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但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以情感教育为基础进行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先认识到情感教育的意义,然后完善课堂中对情感教育的具体实践应用,以此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

摘要:情感能直接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还能体现人类和客观事物需求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属于人类特有的深层次需求。将情感教育应用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是意义重大。作者结合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渗透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张金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培养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4,12:50-52.

[2]唐欢.试论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5,48:34-35.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 篇10

一.做有表情的语文教师

马卡连科说:“做老师决不能够没有感情, 不善于表情的人, 就不能左教师”。教师的表情应该让学生感到真诚、自然、亲切。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 教师发自内心的、纯真的、动人的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 经学生的情感体验, 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只能用真心才能换得真心, 只有用真情才能赢得学生。

二.启发情感, 拨动学生的心弦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唤醒、启发学生的情感, 使课堂产生诱人的魅力。

如《小抄写员》这一课文怎样以父亲对儿子的误会造成悬念来吸引读者的?亲情是在怎样的波折中加深的?课文用了哪些细致生动的心理描写体现少年为父分忧的拳拳赤子之心?课文怎么描写温馨的氛围映衬和解的?这样一步一步地启发, 促使学生情绪高涨, 全神贯注地投入作品的赏析之中。

三.在朗读课文中熏陶情感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三分诗, 七分读”。朗读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要用心指导学生朗读, 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朗读一方面要注意掌握停顿、重音、节奏和语调等技巧, 另一方面则要认真分析和把握作品的意境, 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和创作风格。从而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把作品中静止的情感变成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家说什么, 使自己入情入境;又能再现作品中的人物、情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抒发了眷恋故都之情, 流露了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 其感情基调是抑郁深沉的, 读时就要深沉而舒缓, 要有较多停顿并适当延时。朱自清的《春》则鲜明地表现出了新鲜、活泼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就要读得轻松、明快。还如读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 要读出豪迈铿锵的气势, 而读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 则要读得低沉、舒缓。

四.聆听音乐、激发情感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与画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好的文章与音乐也应有着不解之缘。因此, 我非常喜欢把音乐引入我们的语文课堂, 尤其是当代中学生, 他们对音乐本就情有独钟, 必要的时候让学生聆听一首与课文联系紧密的乐曲,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在教学《背影》一课时, 我不失时机的播放了崔京浩的《父亲》, “那是我小时候,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朴素的歌词。动人的旋律。深情的演唱, 学生听得动情, 我看到了他们眼中闪动的泪花, 那一刻, 谁能说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父亲, 没有感受到伟大的父爱?这样的情感教育要比教师空洞的讲解要更有效。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只知道“之乎者也”, 只知道这个字怎么写的书呆子, 也不仅仅是“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学识渊博”的知识型人才, 更应该是“心灵美好、情感丰富、道德高尚”有着良好修养的知识加人格型人才。向着这个目标, 让我们关注情感教学, 共同努力, 谱写语文教学新篇章。

五.在形象分析中体验情感

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从感情上去认识世界, 就是通过作用于情感的形象来思维”。语文教师要善于在对作品形象的分析中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我们可以从朱自清写的“父亲”的背影中去发现、理解深厚、真挚的父子之情, 从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中去发现、感受词人对丰收年景的喜悦、期盼之情。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作为语文老师,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尽力引导学生“入情”, 从而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 学好语文。

摘要:新课程理念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要求。而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为了追求考试分数, 往往只注重前两个目标的完成, 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让学生懂得理解别人的情感, 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让情感渗透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篇11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要充满新鲜、活泼的以人为本的气息。这种“新”充满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课堂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智慧展示的舞台,心灵互动的空间,探求知识的海洋,在多元的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情感体验。

一、融情入境,以情促悟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融入自身的感情,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伴随积极而强烈的兴趣,才能为其感情体验打好基础。基于此,创设情景可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来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辅助手段,根据“兴趣激发动机”的原理,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自然的把学生提升到作者或教者的地位,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展开联想和质疑,从而达到激趣入境的目的。

如教学《画杨桃》一课,我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新鲜的杨桃,学生的眼中的杨桃像齿轮,像五角星,像子弹头……想像力极其丰富,并使学生产生了画杨桃冲动,通过绘画他们眼中的杨桃跃然纸上,并且也有画成“五角星的”。学生融情入境、轻松、自如的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围绕教学目标挖掘教学中的情境,以特殊的思维形式,动化教材,趣化教程,为学生创造生活实践和语言实践机会,使其随时随地的充当角色,参与实践,以良好的心态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设身处地的感受语境,感悟语意,领悟语情,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又完善了学生的个性情感。

二、倡导个性化阅读,独立感悟

感悟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以及智慧的启蒙,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情感和精神需要,便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其中的感情,就是把学习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学,情要自己在读中悟,理要在读中悟,法也要在读中悟。”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讲解学生不懂的知识。

“课标”反复强调“诵读”,实际上,多读就能自悟。首先,多读数多,反复读。可以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示范读、听音乐朗读、尝试读、小组读、表演读。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对音值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确切,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以及课文的弦外之音都会不断感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方法,使学生读得自由,读得愉快,才能产生阅读化的体验。其次,激情朗读,促思善感。在知觉的感受语言表面意义之时,要努力感受语言的内涵,想想它在特定语境中的弦外之音。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就使学生展开了绵长的畅想。在诵读时往往激情蹦跃,古韵悠然,体会了古诗的字面意思之后,我相机引导“此时李白可能是什么心情?”生答:“忧伤,孤独……”“我猜他那么爱喝酒,一定是借酒消愁。”我追问:“他那么有才华,人人都羡慕,他怎么会不高兴?”学生沉思了片刻,答:“我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到他此时此刻在政治上很不如意,心情不好,就独自来到敬亭山。”了解了诗的背影,学生们朗读的更激昂了,语气中还带着点忧愁。

三、合作探索,进行情感实践

《课标》积极倡导“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因为合作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达到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式和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全面。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中进行学习,也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合作意味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彼此欣赏,意味着风雨中的同舟共济,困境中的鼎立支持,伤痛之中的关心、抚慰,成功时的相拥而庆。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最无功利心,完全是出自本身自然的,教师适当的引导,可使他们懂得在交往中彼此尊重,展开竞争,分享成功的快乐。这样既可以在合作中探讨知识,又可以增进情感交流,使班集体更有凝聚力。

四、情感打造活动最靓点

要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必须处理好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尽力丰富学生生活,开阔语言学习背景,拓展语言学习空间,重视学科整合,引导广泛参与。教师应充分组织活动,精心选择,以丰富多样,确保活动效果。可以组织智能竞赛,像“绕口令”、“普通话擂台赛”、“朗读比赛”;可以组织语文游戏,“词语找朋友”、“成语接龙”、“猜字谜”;可以组织设计制作“广告宣传画”;还可以组织“访问考察,社會实践活动”及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培养观察、思维、想像等语文能力,使学生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

总之,教师、学生、教材应充满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的情感效应,这种效应发挥得好,就会形成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呈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能事半功倍。情感是一个生命的实体,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为其生命的引路人,用满腔的热情去浇灌一颗颗求知焦渴的心田,让情感之花绽放于语文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渗透 篇12

一、强化朗读, 激活学生情感引擎

小学生普遍欠缺朗读技巧,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 常常是拿腔弄调, 表演成分太多, 让人感受不到真情实感。要改变这种现象, 首先, 教师要对课文感情的基调有详细解读, 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情感酝酿。其次, 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 让学生跟随教师仿读, 探索情感基点。最后,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之后, 给教师教学带来更多选项,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音频, 或者是以音乐为背景展开朗读训练, 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如在学习《桂花雨》时, 教师这样导入:某市举行诗歌大赛, 有一首小诗获得一等奖, 这首小诗只有13个字:故乡很小/小得只能盛下/两个字。为什么这短短的13 个字可以获得大奖呢?学生展开讨论, 有学生问: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字, 给人留下悬念, 所以才显得深刻?有学生说:这两个字肯定与乡愁、乡情、乡思等有关, 不同的人对故乡有不同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剖析给出肯定评价:故乡, 让很多人产生情感纠结, 特别是身在他乡的游子, 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是无法用语言来描绘的。《桂花雨》这篇课文就是写故乡情的,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呢?学生回答:应该是饱含深情的, 读出难忘的回忆情绪。教师补充:需要控制好语速, 不可太快, 特别是人物对话, 要体现各自身份特征。

教师以诗歌大赛中的小诗导入, 不仅给学生以新奇感, 还顺利激活了学生的情感认知。诗歌大赛作品与《桂花雨》有太多相似点, 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心理, 实现情感自然过渡, 很快就确立了朗读文本的感情基调。教师让学生讨论感情基调问题, 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把握更有自信了。

二、重点剖析, 接轨学生情感思维

小学生对词语句式应用、修辞方法、描写方法等有一定敏感性, 而情感介入却较为迟钝, 教师要多联系文本情感要素, 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 并将体验感知诉之于语言表达, 这样形成的阅读问题解读自然会充满浓浓的情感信息。作者情感、课文中人物情感, 都是阅读者需要关注的阅读内涵要素, 将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自然衔接, 对提升阅读感知品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文本赏析包含众多内容, 小学生文学赏析能力较低, 教师在赏析设计时, 需要从学生的情感认知基础展开。如《说勤奋》, 教师给出例句:“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 然而你可知道,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先让学生阅读这句话, 谈谈阅读感受。有学生说:这句话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 放在文章开头, 自然是引出下文。也有学生说:勤奋是通往成功的桥梁, 这是比喻。说明每一个人都必须通过勤奋才能获得成功。教师引导:勤奋是成功的前提条件,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为什么作者还要这样强调呢?课文中列举的两个事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做到勤奋的呢?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给出感知体验: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道理都明白, 能不能获得成功关键要看能不能坚持。

学生从修辞、点题等角度展开赏析, 获得的感知是纯理论的, 缺少情感介入。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事例中的人物表现展开讨论, 学生自然被司马光、童第周等持久性的勤奋精神所打动, 对相关问题的认知逐渐深刻起来。这是情感参与阅读赏析的结果。应该说, 能否成功发动学生情感介入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成败。

三、拓展训练, 历练学生情感能力

阅读教学成果大多以解决阅读问题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在课堂阅读训练设计时, 不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阅读材料、设计阅读问题, 还要对阅读材料和学生情感衔接有多重考量。首先, 小学生对阅读文本有特定范围, 教师选择阅读材料时要关注思维契合度。其次, 阅读问题设计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多点切入, 创设更多情感触发点, 可以形成重要情感攻势。最后, 阅读问题形式设计需要创新, 多种题型兼顾, 或者是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题型设计, 都可以形成重要的情感体验契机。

如在学习《雾凇》时, 教师设计了一个实践性训练任务:吉林雾凇仪态万千, 其魅力足以吸引众多中外游客纷至沓来。请你做一回导游, 为游客介绍雾凇的形成特点。学生在参与展示时, 大多是背诵原文的句子, 教师进一步引导:雾凇是吉林冬天的美景之一, 如果你是吉林人, 对雾凇肯定有特别的情感。学生再进行展示时, 语言表达多了情感因素, 骄傲、欣慰、兴奋、赞叹等情绪渐渐浓烈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介入情感做导游, 这是典型的情感渗透教育。雾凇是吉林地区的美景, 自然带有地方特色, 只有将情感融入其中, 才能体验到那份喜悦和自豪。在阅读教学中展开情感渗透教育, 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内心体验, 这是标准的内因教育。

上一篇:经济效益好下一篇:烟蚜茧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