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如何激趣(共11篇)
化学教学如何激趣 篇1
社会科技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丰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舒适,但另一方面,孩子们也因此变得不那么勤奋和刻苦了。在学习上,只学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虽然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其真理的欲望。”这也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但兴趣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在充满情趣的教学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语言的使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技巧的运用都要有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增设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向微观过渡,使概念、原理、性质容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和利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还可以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本第十单元《酸和碱》中的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一节中,主要讲述盐酸的性质和用途。如果完全照本宣科,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记忆,笔者增加了制取氯化氢气体和红色喷泉的实验,其原理是:
收集好氯化氢气体之后,如图所示,将胶头滴管的水挤出后,打开止水夹,因烧瓶里的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使得烧瓶里的压强突然减少,烧杯里的紫色石蕊试液就会快速进入烧瓶,形成红色喷泉(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通过实验可以得到盐酸的一个性质: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而溶入了氯化氢气体的溶液就是盐酸,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个实验非常新奇,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除了这个喷泉外,还能想出其他更多更漂亮的喷泉实验吗。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灵活运用教材,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教材里,“CO2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在第六单元的课题二中,而“H2的制取和性质”在第七单元的课题三中。笔者在上课时把这两种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安排在一节课。
第一个实验,指导两个学生制取CO2气体,了解其性质,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瓶CO2气体,倒入有上、下阶梯燃烧着蜡烛的烧杯里,结果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第二个实验,教师亲自做制取H2及爆炸的实验(因该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将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到的一试管氢气,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爆鸣,验纯,然后点燃;再做H2爆炸实验。响亮的爆炸声及爆炸的气浪把塑料饮料瓶高高掀起,这时学生都惊呼“太惊险了”。有些学生要求教师再做一次,也有胆大的学生要求自己做。这样扣人心弦的实验,特别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在黑板上把下面的表格填好:
通过这样的一个对比过程,学生对实验的印象特别深刻,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这两种气体的制取方法和性质。
三、以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幽默令人愉快,愉快就会带来松弛。紧张与松弛的有机交替,使学生的神经得到合理的调节,从而有利于发挥大脑的潜力,使思维活跃。同时,幽默教学由于自身的形象性、趣味性,在知识传授上比枯燥乏味的满堂灌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心理学证明,教师通过幽默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无意识记忆,其效果惊人。肯尼思·丁汉森在其《美国中学生的讲授法》里说:“一些例证说明,幽默并不会影响直接认识的获得,甚至在几个星期之后,学生从讲授时所运用的幽默中却有意识地记住了更多的概念。”
初中学生是怀着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带着许多疑惑走进化学课堂的。例如,教材开头《绪言》的“基本操作”一节中,涉及初中所有的化学仪器,学生从未接触过。当笔者展示坩埚和蒸发皿时,问他们:“这是什么?”学生睁大了眼睛观看,笔者说:“是不是鼎锅?”他们都笑了,说:“还真像。”接着,笔者向他们讲解了这些仪器在化学里的名称和使用时要注意的事项:给物质加热后不能直接用手去拿,要用坩埚钳去夹取……就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记住了大部分仪器的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以诚挚的情感,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诱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关心、了解和尊重学生。初中生的可塑性很强,尽管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同样他们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他们的思想、感情易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笔者总是主动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笔者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近况,替他们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例如,05级的宾阿明同学,笔者发现他有一段时间情绪低落,就主动问他:“阿明,你这段时间怎么了?”他敷衍地说:“没什么。”笔者友善地问他:“那你上课怎么不像以前那样积极回答问题,下课也不爱说话了呢?”听了笔者的追问,他泪如雨下,过了一会儿,才说:“我不想读书了,我想到妈妈那里打工去。”“为什么?”“我好久没看到妈妈了,觉得读书也没意思……”了解情况后,笔者就耐心地和他谈心,最后,还拨通了他母亲的电话,告诉她儿子的近况,然后让她娘儿俩说说话。两天后,他母亲就回来看望他了。自此,阿明同学学习更加认真,中考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今年,还考上了复旦大学。
另外,在课堂提问和测验中,尽量从基础知识入手,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并联系日常生活,使他们感觉到学有所用。这样,学生就越学越爱学,越会学。学生会真正感到学化学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事实上,由于本人常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任教班级的化学科,在历届中考中,成绩都很突出。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教学的关键。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师去培养的。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推动整个教学的发展。
化学教学如何激趣 篇2
1、结合自身的情感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低年级孩子由于知识不丰富,能力不强,在学习过程中还缺乏自信。所以上课时,选择和他们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导入,使他们的学习同自身的情感态度结合起来,以提高学习兴趣。
2、观照片,细介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教《我的家》时,老师和孩子们都带来了全家福照片。上课伊始,老师先向孩子们介绍了自己的全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完了老师的介绍,都有特别想让大家认识和了解自己全家的欲望。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向大家表述。这种表述不但增进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转变话题,抛砖引玉。接着老师话题一转,问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冬冬”的家,大家的情绪一下子被激发了,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很自然地引入了对课文《我的家》的学习。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已不知不觉进入了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好极了。不但读背了课文,而且认会了本课要求认会的生字;不仅用“家”口头组了词,还认识了这些词语。
二、创设情境导入
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插图、实验等辅助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
1、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激趣引入法。情境创设适宜,既能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入问题情境中,又能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2、重视过程,动手实验,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乌鸦喝水的过程,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观察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叼起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的过程。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探究精神,从而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以图画的方式导入
1、变形象为直观,增强兴趣。针对低年级学生对色彩鲜艳,形象直观的画面很感兴趣。
2、图字结合,理解记忆。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很快说出了“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几个字,这时再展示以上生字的字卡,进行指导学习,孩子们不仅自己体会到了字与画的联系,而且很容易结合图画认会这几个字。
四、听音乐导入
1、播放音乐,营造氛围。把音乐引入课堂,既可以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升国旗》一课,上课伊始,教师借助雄浑的国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面对在国歌声中徐徐升起的国旗,学生自觉地立正向国旗敬礼。
2、语文配乐,训练思维,彰显智慧。在课结束时,老师把学生从音乐课上学到的《国旗、国旗,我爱你》一首歌切入语文课堂并配以自编舞蹈动作,学生离开座位边歌边舞,情绪高涨,真正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种爱国主义情感不知不觉在学生心中升华,语文教学融合了音乐、舞蹈等内容,综合了学生的课本世界,使学生的技能交叉迁移,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儿童智慧得到彰显。
五、以讲故事、猜谜语的方式导入
1、故事入题,吸引注意力。在学习《太阳》一文时,老师抓住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一上课就给孩子们讲了《后羿射日》的故事,孩子们德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他们投入地感受着太阳的喜与乐,后羿的神奇。再引入对课文《太阳》的学习,既生动,又自然。孩子们的学习变得主动了,积极了。
2、巧用谜语,设置悬念。在学习《小小的船》时,一上课,老师就让学生猜谜语,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你们谁猜出来了,它的谜底是什么?”孩子们不知不觉进入了思维状态。当他们自己动脑说出谜底“月亮”时,心里充满了满足感,再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带着探究的心理认真听教师读了课文。
六、运用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这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初中化学教学激趣方法浅探 篇3
一、化学生活激趣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特点,把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相联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豆腐为什么不可与菠菜一起煮?为什么在菜要出锅时才加盐?水果为什么可以解酒?炒菜时为什么不宜把油烧得冒烟?怎样防止食盐潮解?怎样轻松清除水垢?为什么抗生素类的药物宜在饭后服用?学生对这些很感兴趣。因此,把化学知识融入生活,不仅让学生有效地理解书本知识,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化学调查激趣
运用化学知识开展调查与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联系我们学校附近身边的御临河已受到一些污染,但我们的御临自来水厂却把河水净化为可饮用水,水厂是如何净化的呢?让学生由此调查学校附近农村水资源污染问题,找出被污染的一些化学原因,进而学习“水的净化”的全部过程。我组织学生分组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学生们都很有兴趣。
三、化学趣味激趣
趣味性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一是进行趣味实验。如制作彩色温度计,实验时,在试管中加入半试管95%乙醇和少量红色氯化钴晶体(CoCl2·6H2O),振荡使其溶解,在常温下呈紫红色,加热时随温度升高颜色呈蓝紫色至纯蓝。二是趣味问题或练习。如化学趣味题“ 指纹检验”,当一回小福尔摩斯。准备一张干净、光滑的白纸条,用手指在纸条上用力摁几个手印;将芝麻粒大的一粒碘,放入试管中;再把白纸条悬于试管中(注意摁有手印的一面不要贴在管壁上),塞上橡胶塞;把装有碘的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一下,待产生碘蒸汽后立即停止加热,观察纸条上的指纹印迹。可分析出原理:碘分子受热后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距离增大,从而变成碘蒸汽;当碘蒸汽接触到白纸后,能溶解到手指的油脂等分泌物中,从而形成棕色的指纹印迹。
四、化学情境激趣
化学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置化学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兴趣的方法。一些化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信手拈来,如“在冬天有雾的早晨,一妇女骑着摩托车停在一交通路口等绿灯,她的前面也停有很多汽车,突然,该妇女昏倒了。试分析她昏倒的可能原因?”这种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对汽车尾气的污染加深认识,从而对改变汽车燃料有更新的探究要求。
五、化学语言激趣
用好幽默、风趣又蕴含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的化学语言,能很好地刺激学生的语言思维,引起兴趣。一是巧用修辞法,如为了使学生形象了解金刚石和石墨这对同素异形体的特性,有老师用拟人化的描述:金刚石和石墨虽为同胞兄弟,但性格差异很大。金刚石生就一副钢筋铁骨,是著名的硬骨头,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久经磨砺,形象灿烂夺目;石墨天生柔软,遇事圆滑,形象暗淡无光。但毕竟是同胞兄弟,如果多给石墨以温暖的压力,再辅以催化教育,它是会转变为金刚石的。二是活用术语法,有化学老师见学生上课精神差,就提示:“喂,平日里大家都是氧分子,个个活蹦乱跳,现在怎么都成了惰性气体了?要不要来点催化剂,促使大家快速反应?否则,桃李不言,先生不悦。”学生们哄的一声笑了,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三是谐音转化法。如有的老师见同学们有点纳闷,就在黑板上写出“父亲”与“负氢”,同学们开心地笑了,同时也记住了。四是口诀总结法。可以编写成一些朗朗上口的口诀,活跃课堂气氛,优化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记忆。此外,还有假设比较法、褒贬换用法、随机应变法等等。
六、化学美学激趣
初中化学也有许多美学的体现,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而激发其兴趣。一是变化之美。如第一章节就安排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实验”的内容,同时在变化之后又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变化”的原因归结为“性质”,这样的设计就将化学的“变化之美”体现得既淋漓尽致又有理有据。科学探究也会有变化,如果能够运用美学的“变化”理念,有计划地、有目的地进行变化调整,在学生眼中的科学探究就会变成一件很美妙的事情。那么他们就会继续感性地去观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们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变化”。
二是流动之美。如在微观化学中同样强调分子、原子的无规则运动,电子绕原子核的有规则运动,宏观化学中的气体、液体之间的相互流动,特别在科学探究的实验设计上,更会体现这种气液流动。学生在观察或者设计实验装置的时候,如果心中能够徜徉着这种流动之美,那么在理解或者构思的时候也会心怀乐意。
七、化学探究激趣
化学探究是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老师要鼓励学生当小小化学家。但要注意,探究不是盲目探究,而是有计划地探究。比如在“溶解度”知识的学习中,首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溶解是否有限度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会联想到生活中糖或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的情形,从而得出水能溶解糖和食盐,但这是有限度的结论。此时教师可适时点拨,列举化学学习中常见的物质如CaCO3、NH4HCO3、KNO3等,先通过定量的溶解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比较,诱发学生思维并提出新的问题,并伴以思维的参与,从而彰显探究的趣味和意义。
激趣艺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4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兴趣对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感到课堂上有无穷的乐趣, 做到人在课堂、心也在课堂,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 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下面我结合化学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紧贴生活, 诱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 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联系生活实际,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枯燥的知识学习为无穷的探究之乐。例如, 针对中国人喜欢燃放的爆竹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 教师可作如下分析:爆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药, 这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它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 (KNO3) 、硫磺 (S) 和木炭 (C) 。如果是制作一些其他种类的爆竹还会加一些镁粉、铁粉、铝粉之类的金属。当爆竹被点燃时, 这些物质就会发生氧化反应, 产生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碳 (CO2) 、二氧化硫 (SO2) 、一氧化氮 (NO) 、二氧化氮 (NO2) 等气体, 同时会有氧化镁、氧化铁的粉尘进入空气中。在产生出的气体中, 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属于有毒气体, 吸入者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反应, 如果含量过高会使人中毒。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水分产生化学反应:SO2+H2O=H2SO3, 形成酸雨, 对地球上的植被和房屋建筑等有毁灭性的伤害。爆竹燃烧的粉尘会使空气污染指数增加, 影响人们的健康。如此一来, 学生会对化学如何影响生活更加关心, 进而喜欢学习化学。
二、实验探究, 培养兴趣
新课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应充分发挥实验的魅力, 用实验去引燃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起他们求知的火花。
例如, 在研究SO2漂白原理时, 可通过实验将SO2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 再加热, 可观察到品红溶液先褪色, 加热后恢复原来颜色。将Cl2气通入品红溶液中, 再加热, 可观察到品红溶液先褪色, 加热后无变化, 溶液仍为无色。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得出结论:次氯酸的漂白作用是一种氧化性漂白, 是永久的, 不可逆的, 而SO2则是与有机色素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 这种漂白具有不稳定性, 加热后又会分解。
三、多媒体演示, 激发兴趣
四、利用趣味的比喻
教师生动形象的比喻, 往往使学生听得入神, 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对于一些抽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运用恰当的比喻可加深他们的理解。如第一章的氧化反应的概念, 学生总误认为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虽然, “氧”与“氧气”仅差一个字, 但实际意义却差别很大。因此, 一定不能混淆二者之间的区别。那么, 如何对“氧”与“氧气”进行辨析呢?作个浅显易懂的比喻, 把“氧”比作“人”, 把“氧气”比作具体“××同志”, 这样, 学生就不难理解“氧”与“氧气”的不同含义所在了。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趣导入 篇5
采取游戏式教学法,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游戏,因为自身所具有的娱乐性和趣味性特点,一直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将有趣好玩的游戏融入数学教学中,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等变得富有趣味性,学生会对数学知识变得十分乐于接受,从而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中“认识正负数”这一节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咱们现在玩一个游戏,游戏的方法是,我说一句话,你们迅速说出相反意思的一句话,现在5个人为一组,一组一组地进行,看看哪一个组不会出错。”一听说玩游戏,学生的注意力立即变得集中起来,“气温零上五度”“气温零下五度!”“在银行存入5000元”“在银行支出5000元!”“今天收入500元”“今天支出500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很高,“大家说的都很正确,那么,零上五度如果记作+5℃,那么零下五度该如何表示?表示什么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正负数’。”这样,我通过组织学生玩游戏,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学生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
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运用知识的机会,即创设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情境,如此既能体现数学课程的开放性特征,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学习乐趣,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节时,我将学生带到了学校的体育馆中,对学生说:“同学们,假如我们学校要在体育馆中建一个长方体的游泳池,这个游泳池长20米,宽18米,水深2.5米,如果在四壁和底面抹水泥,那么你们计算一下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计算。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数学课堂教学
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
拥有活跃的课堂气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再一个快乐、轻松的氛围下学到更多的知识。在课堂上,我们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独立的数学思维模式,这样有助于他们今后的独立思考。同样,我们还注重锻炼他们的合作学习精神,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自己的机会。
比如,我在学习“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时候,会给出他们两组篮球得分数据,甲组 54、56、56,乙组56、59、52,让他们先自己讨论,哪一组的成绩更好一些。然后分成两个组,一组拥护甲组,一组拥护乙组,各自说出为什么,然后我根据他们哪里说的不对,再及时的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他们趁热打铁,对这个概念有更深刻的印象。
充分利用游戏,营造良好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长数学探究能力,获取数学知识。如果老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讲授知识,而让学生只是坐着听课的话,有的同学很容易就走神了,根本听不进去。如果我们抓住他们的活泼好动特点,以游戏和小组讨论两种方法入手,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例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字5,用这些5的物体编成儿歌;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3只手有15个手指……然后小组合作把这些儿歌改成乘法口诀,这样,不仅活跃了枯燥的数学课堂氛围,还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高涨,学习效果非常好。
只有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级上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把数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业务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制度,通过实践,学生从中懂得了凡事要多动脑筋、找窍门,体会手和脑同用的益处,学生有了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参与意识日益浓郁,自理自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
有效使用学具,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教学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学习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师生可利用一些三角形(其中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具,采用拼接法、度量法和幻灯演示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等。学具可以开发学生智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务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识。脑科学研究指出: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左半球分管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反之,人的左右半身的活动可促进人的左右半脑的开发。左右半脑各司其职而又协同发挥作用。据研究,人的脑功能存在很大的潜力,一般人只用了脑功能的10%左右。使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是可以开发学生大脑的功能;二是通过左右手同时活动,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学具的使用要注意时机,总结学具使用方法
学具操作的目的不是得出结论、验证结论,而是在操作的过程中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其难点,并使学生在学具操作过程中,认真体会各个数量间的变化过程,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体会的过程中就由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运算法则,实现学习质的飞跃。因此,教师要注意预设和把握学具的使用时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预设学具使用的时机和策略,并确定使用步骤和规则,设计使用过程中学生要思考的问题
此外,教师还要适时引导学生动手使用学具,指导学生在学具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学具的使用有针对性、目的性,有实效。完成学具的使用过程,总结学具的使用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学具的使用技巧,是学具使用的最终目的。学生对知识有了充分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结合学具的使用过程,归纳总结问题的计算方法和运算规则。这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把问题和学具使用过程相脱节的问题,他们无法用语言对这一数学过程进行正确叙述。要想解决这类问题,教师在学生使用学具时要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计算原理,一步步、一句句教给他们,使他们养成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的习惯,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4开发学生数学思维
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是:提高学生对教师们的信任度。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学生中具有很高的信任度,学生就对老师肃然起敬,就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一般具有“向师性”。
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认真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仔细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绝不能挖苦、打击,甚至体罚学生。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欢乐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如在讲乘法口诀时,教师可创设一个“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数卡片”的活动情景,并由学生根据实际情景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会产生浓厚兴趣,就会在不断探索中理解和掌握乘法口诀以及相关运用。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首先,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 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激趣 篇6
一、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强课堂活力
以小学一年级为例。在进入一年级之前,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没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只要整天快乐、安全就行了。然而进入一年级后,学生要按照一些明确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无疑给一年级的老师们增加了工作的压力。怎样才能让学生由无拘无束、自由天真的状态过度到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上来。尤其是在学生数量多的大班的条件下,教师们更是感觉无所适从,走进教室就像是上战场一样。究其原因,老师们没有能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首当其冲。低年级的学生,其直观思维占主导,他们对教师的言行、动作尤其喜欢模仿。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既要考虑内容的有趣性,又要注重传授方式的新颖性。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滑稽的动作,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夸张的手势……都可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将专注的目光投向于你。
二、多鼓励,多赏识,让学生变得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开始。对于一个刚从幼儿园走出来的小孩子,他们不懂得什么叫自信。但他们都喜欢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喜欢在竞争中获得胜利,进而获得老师和同学赏识的目光。作为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也应该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合适的场合予以鼓励、表扬,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同学,他们的心理太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安慰了。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发现他们的优点,哪怕是很微小的一点成绩,老师的鼓励,说不定就会唤起他沉睡的心灵,继而获取更大的成功。当然,表扬与赏识、鼓励,要适度,要因人而异。对于优生不能过分地表扬,那样会让这类同学飘飘然,变得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而对于差生,我们必须呵护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用心去沟通,去鼓励,让他们摒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进而取得一点点的进步。
三、因“趣”利导,激发学习热情
借助电教,直观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电教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从进入课堂开始,就仿佛倘徉在语言形象的园林之中,或信步漫游,或曲径探幽,得陶醉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
实验演示,动中激趣。课前一个小实验或演示,能撩拨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回声》,一上课我就带同学来到学校礼堂,先让学生对着空旷的礼堂大叫,只听一阵阵回声传来,同学们感到既兴奋又神奇,心理上就生产一种急于了解原因的迫切状态,这是授课的良好时机。
热情与兴趣都是学习积极性的心理成分。每个人都是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表现出热情,有了热情就会完成得很出色。小学生都具有好动的天性、爱玩、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些潜在的兴趣倾向。在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导,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积极把学生潜在的兴趣转化为现实性。我在教学第二册《松鼠和松果》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讲故事——读故事——演故事——谈故事(谈体会)。“你喜欢文中的小松鼠吗?为什么?请说说你的想法。”这样,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信息激情并主动参与其中,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课堂作业趣味性,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作业的设计要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因此,我设计作业尽量使作业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如,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古诗《鹅》,我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把鹅在水中游的动作、神态用画展示出来;这样的作业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乐意学习语文。
五、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教师热爱、尊重学生,学生信赖、喜欢老师,彼此关系亲密而和谐。这样,老师的教,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应用和蔼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回答错了,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诱导这位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化学教学如何激趣 篇7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 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而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学生生活出发,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
一、用生活中的素材, 进行有效设问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课堂上巧用生活中的素材来设计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 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而且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去, 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用化学科学来实践生活, 在生活中学化学, 用化学,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化学的价值, 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自觉性, 是激发和维持学生课堂学习动机的不竭源泉。
例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 (1) 先设计如下情景导入物理性质的介绍:展示一瓶氯气, 让学生先观察颜色, 然后在瓶中放入一朵红色的鲜花。发现鲜花枯萎且褪色, 导入氯气有剧毒, 且为后面学习“氯气遇水具漂白能力”留下伏笔;接着可设计以下题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德国曾经把氯气制成毒气弹, 若你身处战场, 当这种毒气弹爆炸时, 你应该:A.站在地势较高处, B.站在低凹的地方, C.站在河沟或水塘边。
教师不用讲, 学生的兴趣很高涨, 教学效果极佳, 普遍学生都会联想到氯气的相对分子量与空气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推知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由此, 学生普遍感到自己应付突发毒气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如有一次他们做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时, 有同学不小心逸出了SO2, 教室里有刺鼻的SO2气味, 同学们不仅打开了窗户, 而且都站起来以减轻危害。 (2) 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 先演示铜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观察现象;然后启发学生联想:若把铜改为钠或铁, 还能在氯气中燃烧吗?现象会怎样?通过联想钠或铁比铜活泼, 而且氯化钠是白色, 氯化铁是棕黄色可表达出可能的反应和现象, (有必要时可再实验验证) 。从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3) 介绍完氯气的漂白真正起作用的是次氯酸及性质后, 将所学知识做小结, 可设计以下情景: (1) 一般高水层水池刚用氯气或漂白粉消毒后, 会贴出告示“三天内别用水养金鱼”, 你知道为何吗? (2) 你学了化学知识后, 知道家用洗涤剂, 如洗厕精与漂白粉、浴液等混合使用吗?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 实现“有化学走向社会?”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 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从中也体会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巧用学生自身经历或认识, 进行有效设问
在学习中, 推敲猜测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因而, 在教学中, 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想实际认识, 提高猜测、综合能力。
如, 介绍碘具有升华的特性时, 可设疑:家中“加碘盐”加的是不是I2启发学生通过联想单质碘的颜色和升华的性质就可以确定加碘盐所加的碘不是I2;然后, 再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设问“炒菜时, 如何科学使用加碘食盐”?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 “一些大中城市, 夏季喷洒路面的水中常加入一些:氯化钠、氯化钙、酒精、氧化钙”启发学生联系实际, 路面能撒酒精吗?那撒氯化钠又有何用?氧化钙溶于水放热, 有意义吗?还记得粗盐易潮解的原因是什么? (是含有氯化钙和氯化镁等) ;又如在高三化学班介绍水、硫化氢、硒化氢、碲化氢同属氧族元素的氢化物, 均属分子晶体, 按分子晶体的熔点、沸点变化规律推断水的沸点是-800左右, 为何水的实际沸点是+1000?想象一下, 若水的沸点是-800, 地球会怎样?这样有趣的问题学生很快去展开联想, 在联想之时, 更会想到水分子之间除了分子间作用力外, 还会有什么作用呢?于是, 氢键的引入, 学生就很快接受了。
通过巧用学生自身经历或认识, 来有效设问, 提高了学生的猜测、推敲和综合能力, 启迪了学生思维。
三、引用适当的形象比喻, 激活学生思维
通过形象化的语言, 化难懂为易懂, 帮助学生形象深刻的理解知识, 而且培育学生演绎综合能力, 使思维能力更机敏更灵活。
如, 在介绍卤素间的置换反应时, 引入比喻“自然界的弱肉强食现象”, 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的弱肉强食现象, 大家听说过吧, 那么, 在反应规律中, 是否也有“弱肉强食”的现象?通过联想进行综合归类, 如:活泼金属单质与不活泼金属阳离子间的置换;活泼非金属阴离子间的置换;活泼金属与弱氧化性酸中氢离子的置换;还有强酸可以制弱酸等。不用老师多说, 学生很容易就能形象的理解个中含义, 从而使记忆深刻, 激活了学生思维。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激趣” 篇8
一、建立轻松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初中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喜欢某个老师,就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学习会很主动,花大工夫学好这门课,因而成绩会很优秀。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就不愿听或不听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经常会遇到的。
所以,教师要亲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学生的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从而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可敬的师长,而且是可亲可近的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爱护他们。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让他们从内心感到教师的批评是出于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会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创造情境,寓教于乐
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即使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是把自己当做知识的记忆器,为分数不得已而为之。但就多数而言,由于不感兴趣也就逐渐放弃英语学习,从而导致“两极分化”,教学质量不佳。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饱满,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
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自由演讲,自由谈,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英语有一则谚语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你可设置一个悬念吸引学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抓住学生;也可从直观教具和演示开始。教学中,不能课本搬家,大声念一遍,小声念一遍,就算进行了教学。要善于用教室的人和物、直观教具,如利用图片、挂图、简笔画设置情景。语言总是和情景连在一起的,没有情景的语言,有了情景,学生才印象深刻、声形意有机结合,学得才有趣,掌握才准确。教师讲解节忌繁、杂、重,(即繁琐、杂乱、重复)。要精讲,长则生厌。要变讲为提问,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参与而不是旁观者,学中用,用中学。只有这样,学生才感兴趣。要注意在实践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语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这样,每个学生都可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情趣大振,热情倍增。总之,一堂课,始终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会失去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就不能用一样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心血,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在教学中,这应该是教师大有作为的地方。
比如教字母,26个字母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教得快、教得准、教得好,让学生学得有趣味,也并非每一位教师都能这样做的。有人照本宣科,每次几个字母,依次教完就过去了。可有人把字母做成卡片让学生做字母排队游戏,分组进行字母排队比赛,教唱字母歌。这样做学生学得快而好,还锻炼观察能力、反应灵敏能力、集体观念。两种做法,两种效果,前者索然无味,后者其乐融融。开始教单词时,我们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比如教basketball,我们指着篮球:“What’s this?It’s a basketball.basketball,basketball.”再重复一下,篮球的音、形、义深深印在学生脑子里,以后看到篮球就会脱口而出basketball,basketball,而不需要汉语翻译做中介,教词汇也是在教思维。
教句子开始可进行听力比赛,看谁最先说出所听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进而进行单词组句比赛等,都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比老师一遍一遍地讲,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效果好得多。
四、课内外相结合,相得益彰
英语教学应主要放在课内,向45分钟要质量。但要学好英语光靠每周几次英语课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但这种活动,不应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也不应是无组织的放任自流。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同学,进行适当的组织。比如,有目的地培养骨干,开展英语游戏、开演唱会、朗诵会,讲演比赛,识词默写比赛,作文比赛,听力比赛,等等,既可各班进行,又可同年级、全校进行。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巩固课内学的知识,营造英语的气氛,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使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摘要:初中生学好汉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学习英语更是如此。但是如果教学得法,就可事半功倍。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激趣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激趣 篇9
一、构建“激趣”的教学过程
要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教学过程就要有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知识要点的骨架, 又有趣味例子作血肉, 这就是一部活的历史, 一节生动的历史课。
1.挖掘趣味性材料
初中历史教材中穿插的有趣小故事还是挺多的, 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例子作生动讲述。对于难度较大, 但书中又没什么解释的知识点, 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有趣味的或贴近生活的角度去讲解, 举出一两个例子, 让学生感到有趣和亲切, 从而让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
2.处理好内容间的衔接
内容间的衔接不仅指课内各知识要点的衔接, 还包括这节课与前后课时内容的联系。处理好这些衔接点, 既可使学生清楚历史的前后联系, 又可刺激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积极追寻更多问题的答案。
3.巧设问题, 引起争疑
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 且巧妙地提出, 使学生愿意带着问题去积极思考, 沉浸在思考的乐趣中。可就问题本身的趣味性或通过前后史实的比较, 或者猜测事物未来发展提问。
二、注意讲授的语言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本人的精神状态、语言表达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和学习效果, 因而教师要以精神饱满、声音清晰、语调抑扬顿挫的形象出现在讲台上。同时, 作为历史老师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投入, 感情表现适当
历史犹如大舞台, 形形色色的人、事都先后在这里上演过, 或豪气万丈或哀伤落泪或悲愤或激昂, 教师在讲述时如能配以相应的感情, 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感染和共鸣。老师饱含激情的叙述, 学生有如临其境的体验, 不仅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爱国主义教育。
2.语言要通俗、口语化
单是自学课本, 学生很快就会厌倦, 如果教师也是照本宣科地讲或讲得太深奥抽象, 也会使学生觉得无味和茫然。教师如果能以通俗的例子、口语化的语言, 或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地讲述, 将使学生觉得亲切而乐于接受, 使学生对历史学科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利用直观教学, 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人们认识规律, 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 学生要认识远离现实的历史有一定的难度, 初中生尤甚。而创造历史情境, 则可激发学生形象思维, 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让学生感知历史, 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学生的学习性往往来源于兴趣, 兴趣可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思维活跃。研究表明, 人的左脑主要是抽象思维, 右脑则主要是形象思维。初中生的思维中, 形象识记占主导地位, 抽象识记在发展中。初中生的精神容易分散, 要保持初中生热烈的、持久的情绪, 更要注重历史的形象性。
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很多, 如运用直观教具图案、照片、文物、投影、录像等, 或通过学生模拟教具、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手法, 让学生切身感受、体会历史。但要注意, 创设情境不是目的, 而是教学手段, 切忌喧宾夺主。通过对历史的再现, 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达到思想素质教育之目的。比如, 新版的历史课本图文并茂, 图案形象、鲜明, 在讲课时, 可以图助文、以图颂善。第四册《中国历史》彩图《百万雄师过大江》再现了人民解放军过江的壮烈。命令一下达, 等候在长江北岸的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冒着敌人的炮火, 强渡长江。图中信号弹划破天空, 红旗招展, 千帆相竞, 鼓角相闻。渡过长江, 直捣南京, 国民党反动政府覆灭。“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之气势再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再适时引导:蒋介石反动政府的灭亡, 新中国的成立, 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 我们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直观教学的激趣, 使学生在轻松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
三、历史与现实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果只是向学生传授过去的知识, 学生会不喜欢。历史教学中适当穿插生活中的时事、时尚, 让历史课也具现代气息, 我给这种教法命名为“现实参与法”, 即在教学中联系相关的现实事例进行比较和分析, 达到认识历史、进行思想教育之目的。让历史“活”起来, 对学生来说, 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往事。
历史教学中要抓住时代脉搏, 把学生关心的事情拉入到历史课堂中来。当然, 并不是让教师东拉西扯, 漫无边际、离题万丈乱说一番, 而是要使历史与现实顺理成章地结合起来。可结合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来讲述。比如, 初中第三册《中国历史》讲到近代美国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就可联系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一事,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让学生展开讨论;轰炸大使馆一事, 说明了美国的什么狼子野心, 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本来对轰炸一事非常关注, 这样一来, 积极性更被调动起来, 你一言, 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然后, 教师总结: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我们应居安思危, 刻苦学习, 不让被压迫的历史重演。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 我谈到有人要重修圆明园, 启发学生思考:要不要重修?一些人要求重修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马上表示反对, 于是我归纳:被烧毁了的圆明园是近代中国屈辱的见证, 它时刻警惕我们要不忘国耻, 要关切民族的前途命运。历史与现实这么接近, 让历史走进学生, 学生还会对历史陌生吗?
四、组织历史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兴趣
历史课外活动课不同于正规课堂的教学方式, 它可由教师或同学自己组织, 形式灵活多变, 不拘一格。在课外活动课中, 学生天真烂漫的天性得以回归, 气氛轻松,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发挥学生主动性, 给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天地。
课外活动课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结合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纪念活动举办故事会, 让学生讲英雄故事, 英雄的爱国壮举被绘声绘色地展现在同学面前;可召开“乡土历史”讲座, 讲述家乡的历史变迁, 把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可举行历史知识竞赛, 寓知识于娱乐中;可举办历史辩论赛, 如我校近期就举办了“项羽自刎——英雄?懦夫?”的辩论赛, 反响热烈, 使广大师生眼界大开。
历史课外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思维, 拓宽知识面,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五、走出校门, 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
上述所说都是在校内进行的。我们可进行更大胆的尝试, 即带学生走出校门, 拓宽视野, 感受历史。实践出真知, 百闻不如一见,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对活泼好动的初中生来说, 更具有无穷的吸引力。
激趣的方法还有很多, 但无论怎样使用, 历史课都不能单纯为激趣而去“激趣”。要“趣”得有内容、有价值, 能让学生上课始终保持着积极兴奋的精神状态, 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最佳效果, 这才是使用“激趣”方法的最终目的。
摘要:“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接近和探索某些事物的心理倾向, 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因此, “激趣”一直是历史课堂教学关注的问题。就初中历史课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进行探讨。
文言文课堂教学如何激趣 篇10
如何激活文言文课堂, 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文言文?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方法, 做一个课堂的引导者与参与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大胆主动地参与课堂,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具体的学情, 我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边改边学边总结, 对如何激活文言文课堂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诱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至关重要。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只有充分诱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 才能避免文言文学习的枯燥, 进而引导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内涵。如在教授《出师表》时, 课前让学生搜集《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一些相关故事, 课上由学生主讲, 把课文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印象中树立起来, 让学生对人物感兴趣, 进而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学起来就不至于那么枯燥了。
二、以读提趣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课堂上, 不妨让学生多读, 以各种形式的读来促进文言文的学习。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作品, 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增强文言语感, 同时诵读也是学生最容易做到的, 无论是哪种程度的学生, 都有能力实现参与活动的可能。
在诵读课文环节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 安排不同的诵读方式。故事性强又有人物对话的课文, 可分角色朗读, 如《两小儿辩日》、《唐雎不辱使命》、《公输》等。如人物较多、动作较多的课文, 可安排课本剧让学生来演读, 如《核舟记》, 让学生分别扮演苏轼、黄庭坚、鲁直, 模拟现场, 既记住了情节, 又弄懂了文意。而像一些游记类的文章, 可让学生学做导游。比如《小石潭记》。因为要做好称职的导游, 势必要对自己的业务知识十分熟悉, 学生定然会去多读或想尽办法理解文章;在过足了导游瘾后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情感也就迎刃而解了。还可以采用指名朗读、小组分读、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我觉得效果比较好的方式是小组赛读,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请小组推荐代表上台朗读, 每次赛读中对优胜组给予加分奖励从而激发朗读热情, 体会赛读的快乐。
三、以活动续趣。
第一, 课本剧表演。语文课本剧深受学生喜欢, 我想那是因为它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 吸引了他们稚嫩向上的心, 他们在其中可以大显身手, 比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有些学生在编排时, 变文言为白话, 尽管个别语言不够“雅”, 但也能看出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再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让小组分角色表演, 要求用原文还要表现出古人的风韵, 这样在课下学生们都很用功地去背诵, 以前不敢站在同学面前讲话的也开口了, 那些不背不学的顽固分子为了小组表演的完整性也下功夫背了。
《两小儿辩日》、《邹忌讽齐王纳谏》、《晏子使楚》等都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但如果只从文字去剖析, 学生对几个人物形象可能不会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 学起来也就乏味了, 所以讲课时, 采用分角色表演的形式, 一边表演, 一边讲析, 把文字变成具体生动的形象, 让学生在编、读、演、听、看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了解课文内容, 从而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第二, 情景对话。情景对话其实就是小型的课本剧, 但操作上与课本剧相比更具灵活性与随意性, 无须花太多的时间排演。而且就课文片段马上展开情景对话, 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不用等到课后的排演就能得到体现。如学习 《送东阳马生序》, 课堂上我让各组推选代表饰演古时候学生向老师请教的情景, 学生积极展示, 把老师的严肃与学生的谦虚演绎的淋漓尽致, 表明对文本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 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求学的艰辛与刻苦, 把握全文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求学经历进行演讲, 这样的文言文课堂自然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三, 即兴表演。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唐雎的性格特点, 在读“若士必怒, 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的时候, 我让学生上台即兴表演, 学生处理的就很好:在读“若士必怒”时一字一顿, 语气比较低, 语速较慢, 然后读“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语速极快, 语气上扬, 声音加强, 但是在读到“天下缟素”时, 声音继续加强, 但语速放慢, “天下”二字继续上扬, 并且学生配以抱拳向天的动作, 然后突然急促收住, 短暂停顿后, 咬紧牙关压低声音说出“今日”二字, 重音放在“是也”上, 然后声断气不断, 学生能将短短一句话设计得如此波澜起伏, 配以挺剑而起的动作, 一个 “不卑不亢、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唐雎仿佛就在眼前了。其实对于任何教学方法而言, 丰富多彩的形式都只是载体, 如何让形式催生出扎实的教学效果, 这才是我们探索和追求的根本目标。
活动化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有很多途径,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言篇目, 根据不同的文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比如写景散文可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运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或是通过绘画展现文中的内容或是争当小小导游, 编写导游词等;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用讲故事的活动展开竞赛比比哪一组讲的全面、讲的精彩。综上所述, 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活跃文言文课堂, 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让学生唱主角, 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张志公先生曾说:“成功的教学, 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资源条件统筹安排, 挖掘文言文的教学魅力点, 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 选择最适宜的方式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激活文言文教学课堂, 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勿忘以学生为本》《语文报》
[2]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文言文教学平台》《中学语文教学》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趣”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氛围;参与性;激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教师采取多种“激趣”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使学习内化为能力,提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将就自己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常用的几种“激趣”手段进行论述。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参与性
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需要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氛围,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创设教学氛围,教师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格尊重。然后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比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改编,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学生为了能够顺利开展表演活动,会对教材内容进行反复地阅读、分析,尽可能地把握住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当他们就某一问题产生争议的时候,他们会在小组中进行激烈的讨论,以此实现高质量的表演。在这一“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过程中,课堂气氛显得生动、鲜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表演、探究中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以此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二、创新“激趣”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悬念激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在许多文章中都会运用到设置悬念这一手法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将设置悬念作为吸引学生兴趣,开展启发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这一内容的时候,开篇就用“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忘不了父亲的背影;一般在描写人的文章中多采用表情、动作等手段展开描写,为什么作者要从父亲的“背影”来展开描写呢?通过这种提问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悬念,学生会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他们的求知欲望被充分激发起来,然后会自主在文章中探寻问题的答案,这对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情感激趣
作者所创作出的文章、作品等都蕴含着他自身深厚的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情感手段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其能够在理解文章文字的基础上,领悟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并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在讲授《伤仲永》这一内容的时候,会引导学生对伤仲永五岁“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到了少年时期,“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了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矣”进行分析,为什么伤仲永年少成才,而到了青年时期却江郎才尽?学生通过对这整首诗进行分析了解到,伤仲永的父亲每天带着他在相邻间炫耀其才华,没有时间学习。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唯有勤奋才会成才,并对伤仲永产生深深的情感。学生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才会产生读完整篇文章的欲望,对整篇文章甚至当时的时代背景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辅教学
语文是一门富有想象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时,语文学习就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将那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学生在学习《小石潭记》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因为文章中抽象的景色描写而对文章似懂非懂,这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将作者所描绘的各种景致用ppt一幅一幅地展示出来,随着描绘画面的转变,我会展现相应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将课文内容与图片结合在一起,以此有效地感悟到文字之间所流露的情感。通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简化,更可以引起学生的愉悦感,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要想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以学生为基础,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语文兴趣的手段有很多种,需要语文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来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此推动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朱金科.初中语文教学“激趣导学”的策略[J].甘肃教育,2016.
【化学教学如何激趣】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创新08-30
化学教学如何融入生活10-01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好化学演示实验论文05-18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08-26
浅谈初中化学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06-12
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刍议08-27
如何通过实验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05-31
浅析如何把握新高考下的化学课堂教学09-10
数学教学如何激趣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