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如何融入生活

2024-10-01

化学教学如何融入生活(通用12篇)

化学教学如何融入生活 篇1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将生活化融入高中化学, 其目的是为了对化学知识加以巩固, 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本文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立足于高中化学真实课堂, 结合生活化经验, 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探讨和总结, 为将生活化融入高中化学提供参考实践论据。

一、生活化教学问题研究综述

1.生活化教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生活即教育,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交融的, 二者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私有制时代, 教育是以独立形态存在的,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教育与生活进行了融合, 罗素直截了当地提出, 教育是为了美好的生活。首席教育家陶行知称, 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 需要生活的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 由此形成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点。在晓庄实验取得成功的同时,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论也得到了发展与完善。由此可见, 在教育发展史上,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2.我国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 忽视生活与化学知识的联系, 注重知识的构建。教师讲授知识主要是表现在对原理和概念的讲解, 学生也是注重死记硬背, 这样容易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 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了, 也就是所谓的一听就会, 一做就错。

第二, 重视习题与原理, 忽视了生活情境和实验体验。受应试的影响, 题海战术是老师乐此不疲的教学策略, 化学与生活被整套的理论习题分割开来, 这对将生活化融入化学是不利的。在实践方面, 仅是老师的实验表演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仪器的运用, 也就更加谈不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了。如何将生活化融入高中化学教学, 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地开发, 是现阶段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实施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1.用生活经验去理解化学的概念。

每一个学生理解化学的能力都是不同的,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 让学生记忆力得到开发, 更好地对知识进行记忆, 往往教师会用到一种“引蛇出洞”的教学手段, 先将学生的错误暴露出来, 然后找出主要矛盾, 帮助予以破除, 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教师指导学生先用生活经验理解化学, 从而进行补充, 使化学学习更加深入, 见解更加深刻。

比如在生活中, 许多人误把水雾当作水蒸气, 其实是不对的, 水蒸气是气体, 无法直接用肉眼看见, 我们的想当然与科学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将生活与化学结合在一起, 不仅让高中化学更加容易理解, 也能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理解观。

2.结合生活解决化学练习题。

高中化学习题十分抽象, 往往不容易理解, 如果能让习题回归到生活, 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还能够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帮助解决问题, 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十分有利的。运用生活化解决化学习题是十分有趣的, 比如说提出“生活中我们都是怎样防止金属腐蚀”这一问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解答, 引导学生明白出现腐蚀问题是因为金属发生了氧化反应。巧用生活解决化学练习题, 正是生活化融入高中化学教学最好的体现。

如在学“硫酸”时, 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情境:某日凌晨, 一辆载有27吨浓硫酸的罐车在某境内侧翻, 车内的浓硫酸从山上一直蔓延到山下, 所经之处, 一片焦黑, 土地上还泛起了黑色的泡沫, 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事发后, 消防人员迅速赶到清理, 向车罐内充入氨气, 又投放了大量石灰粉, 之后形成了大量白色烟雾, 并伴有“砰、砰”的轰鸣声, 场面惊心动魄。请问, 为什么路面草地被腐蚀变得焦黑, 为什么要向罐内充入氨气, 白色烟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 才能够被真正理解并加以运用, 真实的化学反应图或者是报道能使学生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强化自主学习的责任, 充分体现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化学实验生活化。

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 还可以把生活现象当作实验内容, 选择一些较为常用的物品, 比如蜡烛、酒精等作为工具。这些工具较为简单, 而且非常安全, 学生在家就可以进行实验, 这样学生就能够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化学, 十分有趣。以后在学习的时候, 也会非常容易联想到实验和实际生活, 便于理解, 便于记忆, 这才是真正的将生活化融入高中化学。

学生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 在学习高中化学之前他们就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加以利用, 创设情境, 从而进行课题引导, 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化学的意义,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中化学新课题的引入, 就是为了融入生活, 让化学知识更加生活化, 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赵岩松.浅谈化学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J].林区教学.2006 (9) :77-78

[2]谭福军.浅谈在高中化学中如何体现“让化学走向生活”[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

[3]江霞.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苏州.苏州大学.2011

化学教学如何融入生活 篇2

传统的书房概念,就是一间四面朝墙的房子,虽然在格局以及书架的材质方面会有特别的讲究,但依然脱离不了传统的范畴。这种自成一统的小世界,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的开放式空间,我们更需要创造一个随时随地都能舒心阅读的书房。只要你抓住了设计理念,了解空间格局的整合,敢用创意去改变,就能打造出你的新概念书房!

整理:书房升级首部曲

在设计新概念书房时,首先对你的藏书来个大整理。晦涩艰深的研究类,轻松消闲的娱乐类,技术应用类,感人肺腑的小说类,将所有书籍分门别类整理好,使之井然有序,方便参阅。

卧室

卧室是居室隐密性很高的空间之一,总能让人联想到高床暖枕、慵懒朦胧。在卧室里设置一些小机关,放置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就会拥有一份突如其来的意外惊喜。用一个木质小书架代替床头柜,放书与摆放台灯与电话同时兼顾,既实用又充满新意;在床头做几个灵活的小抽屉也是很好的创意,只要伸手就能拿到里面的书,对于喜欢在卧室里阅读的人,可谓最方便的设计;如果不喜欢小巧的书柜,便可将书柜与衣柜结合起来,嵌入墙壁,成为一个多功能收纳柜。无论开放式,还是传统封闭式,它们多种多样的造型与色彩,都会让你的卧室更加与众不同。

客厅

客厅的开放性决定了它的主题。在大气的客厅里融入一个充满知性的书房,“隐”才是关键词。选择与客厅风格、色彩都相适应的整体书架,大气恢宏的开放式书架,不但能容纳你所有的宝贝藏书,还兼当电视背景墙的角色。当然,书房也可以隐于客厅一角:一方透明茶几,做一个滑轮抽屉,将书隐藏与内,既可轻松拿取,又能营造出别样的书香气,会让每一位到访的客人洗去一身浮躁,一见倾心。

烟火书房

如果家里的空间足够大,可以在厨房与餐厅的转角处放一个整体书架。靠厨房的一边放置最爱的书籍,靠餐厅的一边就可以采用博物架的形式,摆放一些辛苦淘来的装饰品。简单的一个书架,不但巧妙分割了居室的功能区域,又能与空间融为一体,成为你个性的烟火书房。

化学教学如何融入生活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如何将高中化学课完善,将化学这门课教好,让化学走向社会,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思考。通过课堂教学将生活中的化学展示给学生,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化学,并且让学生产生对化学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能力。

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入生活化学实例

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大多还是照用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学生上化学课的兴趣不高,感觉化学课比较枯燥而且不易听懂。在学生学习化学之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日常生活经历,在这些生活经历中,肯定或多或少地都和化学打过交道,所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多引入一些平常的生活现象会使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内容感到有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研究和探索化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更多引入一些事实和证据,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规律性,能够按照老师的教学思路学习,从而让学生学习化学,不再因为过于抽象,而放弃对于化学的学习。通过与日常生活知识的联系,相信学生会主动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享受学习化学的乐趣。

二、通过生活经验去掌握化学概念

目前的高中化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于过于抽象的化学概念掌握很困难,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日常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化学现象开始,让学生通过这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去简单掌握和理解一些概念,慢慢地从易到难,去逐步理解和掌握一些抽象性概念,了解化学家是怎样通过一些日常现象进行化学概念定义的,通过这些联系进而去思考化学概念的规律,去理解化学家为什么这样定义化学概念。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的内涵,而不是一知半解,并且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让学生通过正确生活经验去学习化学,进而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让学生牢牢记住每个重要概念的来龙去脉。

三、通过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提升学生全面素质能力

在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可以通过加入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来进行实验,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物质进行实验。例如:蜡烛、酒精等等,通过这些简单、安全的实验工具,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提高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和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身边的化学,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化学是一门很贴近生活的学科,在我们生活中能够经常见到化学现象,例如:酸奶发酵、水果解酒等等,这些化学现象和化学知识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为了提升高中化学教学的全面质量,

让学生乐于学习化学课程,就需要将生活和化学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有针对性的设计,让学生在化学实验和课堂教学中都能够通过身边化学来引导学习,让学生乐于掌握和学习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沈亮.高中化学课程应从知识本位走向生活本位[J].教育科学论坛,2011(2):54-56.

[2]岳志萍.生活化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分析[J].成功:教育,2013(1):74.

[3]张书红.谈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5):446.

化学教学如何融入生活 篇4

(一)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 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单纯地对化学原理进行讲解, 让学生被动接受, 那么不仅不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也会弱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为此, 教师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身边生活入手, 将生活中的元素纳入到化学教学中,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酸的性质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入课题:“小红的妈妈在做菜时, 在紫菜汤里加入了适量的酸笋, 菜汤马上就变成了红色, 这是什么原因呢?”当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时, 学生立刻充满了好奇, 很快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学习中。

(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化学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对化学知识牢固掌握, 还要求能够对化学知识学以致用, 要求学生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 能够拓展思维, 提高综合素质。例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一氧化碳相关知识的讲解, 使学生对一氧化碳的中毒事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样在日常生活中, 他们就能够学会如何对安全隐患进行排除、怎样检查家中的煤气安全等;在二氧化碳相关知识的学习中, 也会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生活中的化学元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 教学情境化,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常是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或者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虽然学生要在课堂中进行学习, 但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也并不是一张白纸。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 他们已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与观点。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是对知识的简单转移与传递, 而是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对生活中有关的化学知识资料有意识地进行收集和整理, 在教学过程中, 要合理创设生活情境, 将化学问题巧妙地融入到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学有所得。

例如, 在学习到“物质的溶解”的相关知识内容时,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 合理地引入生活情境, 如:“俗话说, 饭前喝完汤, 苗条又漂亮;饭后喝完汤, 身体肥又胖。小明的妈妈在家里为小明准备了一碗汤, 可是当小明尝了一口后, 发现汤没有味道, 于是要妈妈加点盐, 小明尝了一口还感觉淡, 还要妈妈放入些盐, 可是小明尝了一口后还依然觉得淡, 再次要求妈妈放盐……, 同学们, 食盐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质, 那么食盐能否这样无限制的在一定量的水中进行溶解呢?”进而就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

(二) 联系生活实际, 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运用课堂资源形成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随着知识的不断加深,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 经常会出现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此时, 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 仔细分析生活中的素材, 提取其中的化学元素, 就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

例如, 在教学“分子间隔”的相关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把100毫升的纯净水和100毫升的酒精进行混合, 此时学生可以发现两种液体混合后的体积不足200毫升, 由此可以证明,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缝隙的。尽管学生能够看见此现象, 但是他们对该知识点理解起来依然有困难。这个时候教师即可以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有半袋黄豆和半袋芝麻, 请问用一个相同大小的袋子能否将黄豆和芝麻装下?由于学生对这两种食物并不陌生, 所以就很容易联想到芝麻会落入到黄豆的缝隙中, 立刻就会得到答案。教师从生活实际入手, 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会更加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也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理解。

(三) 将实验内容生活化, 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同时又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随处可见, 教师要注意挖掘, 以加大生活化的实验内容在教学中的应用。

如在上“变色的淀粉”这节实验课程时, 教师可以用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方便面作为实验材料, 把小块方便面放入烧杯中, 加入一定量的热水, 然后滴入适量碘酒, 此时的方便面很快变成了蓝黑色, 然后再加入维生素C药片粉末并振荡, 大约在半分钟以后, 方便面又恢复到了原来的颜色, 同时烧杯中的碘酒也被澄清了。借助这个实验, 我们可以揭露出实际生活中某些不良现象的本质。将化学知识融入生活中, 不仅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三、结语

化学作为中学教学中的重要学科, 它与社会生活、生产和环保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 教师要重视对初中化学的教学, 提高学生对化学与生活之间联系的认识, 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化学知识、理解化学原理。同时, 教师也要加强对化学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研究, 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促进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斌.挖掘生活资源让化学课更精彩[J].中学教学参考, 2013 (14) .

化学教学如何融入生活 篇5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它宏观现象的后面,蕴藏着很多的微观奥秘。宏观现象是它的特点,微观抽象性则是它的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对于新课改后的初中化学教学,笔者以为,应当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强调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特征时期,而多媒体恰具有声、光、电综合刺激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难点,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多媒体技术必将在化学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一、变微观为直观

新课改后的初中化学课本中涉及到许多微观世界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因受想象力的局限,比较难于掌握这一方面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以挂图、幻灯和模型来帮助学生想象,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但因这些辅助手段的静止、单一性,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而多媒体却可以利用其功能,将这些微观世界在微机里立体地、多方位地、动态地表现出来,从而较好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在讲解这些内容时,笔者就曾利用软件制作了与教材相配套的课件,从而发挥了微机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将摸不到、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模拟出来,并真实可信地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现举例证之。新课改初中化学中“构成物质的奥秘”,涉及的内容有微观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在这三种微粒中,只有分子,学生在初中物理课上学过一些相关的知识,其余的两种微粒,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这章内容时,对原子、离子概念的掌握感觉有一定难度。对于这章的内容,教师如果还是照本宣科,即使学生最终理解了两者的概念,也是比较模糊的、肤浅的。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笔者改变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本章内容与多媒体技术整合在一起。当学生学习到原子内部结构时,课本上有一段文字,谈到了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的故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荷的a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通过这一实验,卢瑟福得到一个结论,即原子内含有一个体积小而质量大的、带正电的中心,这就是原子核。学生在阅读这段文字后,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小部分α粒子会偏转、极少数的竟然被弹回来了呢?抓住学生的问题,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做了一个直观的课件,将这一实验过程完整地展示出来。当全班学生饶有兴趣地观看了这一课件后,都恍然大悟,对卢瑟福的结论心服口服。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融入学生生活 篇6

我们的生活里数学的身影总是随处可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里的事物,将数学的思维贯穿在生活中,用数学角度去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数学的世界,将数学贯穿在平常生活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有意识地在生活中使用数学。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数学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其在生活中的很多领域都有涉及,学习数学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数学,用数学来改变我们的生活,因此将实际生活问题融入小学数学课本中,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小学生在初学数学时,认知能力并不强,因此要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将数学生活化实用化。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在看到数学符号时,能够自然而然地将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把简单的数字符号、数学概念变换成生活中出现的事物,从实际生活中得出数学概念,再以数学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生对生活的再认知。从本质而言,数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先获取一定的基本知识,在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解题技能,最终发展出习惯性的解题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过程由动作思维转换到形象思维,最后成长为抽象思维。这过程中,思维模式在成长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也自然越来越好,因此,必须将数学生活化,在实际问题中解决数学问题,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有更好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融合的路径

1.设置情境,取材生活

数学遍布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超市或商场里购物属于数学范围,平常生活中的水电费缴纳、买菜买货也属于数学范围。我们经常遇到这些事情却也经常忽略这些事情,然而如果教师懂得利用平时生活细节,在数学的学习中以这些生活琐事为素材,通过一定生活情境来讲解数学,那么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之近,由而产生一种亲切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数学初期,学生会学习到克这个单位,这时教师可以拿出一包120克的方便面让同学感受一下克这个单位的重量,然后根据包装袋上的内容,让学生计算包装袋以及配料的重量,首先告诉学生袋上的内容:一包方便面的总重量是120克,其中有117克的重量都属于面饼和配料,而其中面饼的重量86克,然后引导学生算出包装袋的重量=总重量减去面饼以及调料的重量,这样就可以知道包装袋的重量是3克,然后再根据配料重量+面饼重量=117克,算出配料的重量是31克。通过一包简单的方便面既让学生对克这个单位有了深刻的印象,又能锻炼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可谓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学习方法。

2.改组教材,贴近生活

学习数学时,进行大量题目的练习也是熟练解题技巧的必要途径,教师可以适当地对教材进行改组,以平时生活为素材将枯燥的数字融入其中,做到真正的数学生活化。在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可以将原本单一的数字计算以学生喜欢的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出来。

3.借助多媒体,营造生活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板书的形式呈现,而到了21世纪,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了教学的主要方式。利用多媒体,能够充分地展示声音图像,营造出一种真实的气氛,使数学的生活化更具体形象,而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也更容易投入兴趣,愿意主动地研究数学,体现数学。比如,在刚开始接触数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认识小数》这一教学中的知识以“带着弟弟去超市购物”的形式展现出来。在课件第一页放上超市大门的图片,第二页、第三页则如同身临其境地走进超市一样,将货物架上的各种物品以及标签展示出来,然后这时候告诉学生,弟弟不认识标签上的数字,你们要帮助他,告诉他标签上的数字是几元几角几分可以吗?这样学生们就会在观看了标签后,踊跃地举手发言,将具体货物的价格一一说出来。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们既学习到了小数的知识,也将这一知识融入了平时生活,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结论

总而言之,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数学教育更是其之后进行高等数学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讲授小学数学时一定要通过将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要寓教于乐,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将生活细节作为素材引入数学学习中。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利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学习的效率自然会提高,也会为之后的高等数学学习夯实基础。

化学教学如何融入生活 篇7

关键词:生物化学,微生物,人类生活,教学内容,融合

21世纪的高等教育着重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公共选修课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是一门由笔者主讲的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 同时也是一门交叉性综合学科。这门课程从开设初期起就将素质教育、综合教学作为教学根本, 做到一方面迎合海洋类高校的学科特点, 普及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迎合非专业学生的喜好,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1]。经过几任教师的努力,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在本科生中已经成为一门热门课程。随着课程的被喜爱度的不断提高, 选这门的学生群体也发生了变化。以往平均每学期100名选修学生中, 大多数来自国贸、社工、社保、会计、日语等文科专业, 而具有生物学基础的生物、食品以及海洋专业的学生只占总数的20%左右[1]。现在, 这些生物、食品以及海洋专业选修本课的学生却占据了总选修人数的60%左右。短短一年间, 这样的变化让笔者感到很是震惊。同时, 也让笔者不得不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思考。2015年4月, 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 在线培训的课程是《生物化学》, 主讲教师是南京大学的杨荣武老师。此次培训使笔者茅塞顿开, 针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教学内容的改善上, 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如何在公选课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课程内容中跟好的融入生物化学专业知识”成为笔者接下来要去面对的挑战。

一、在绪论中融入生物化学发展史

生物化学是应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 是生物学和化学交叉形成的学科[2]。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是研究各类微小生物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学科[1]。笔者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课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绪论部分主要是通过介绍列文虎克、巴斯德、柯赫等学者在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事迹, 以及他们忘我的研究精神,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发现以及微生物学建立的历史背景。而其中的重要人物巴斯德, 在生物化学发展史中也做出非常多的贡献。正是由于巴斯德在解决发酵本质的争论中证明了发酵与活细胞有关才产生了生物化学这门学科。再如学生们所熟知的生物学家沃森和克里克, 他们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为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中, 沃森和克里克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微生物的研究中, 而他们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这一壮举, 为微生物作为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做出了贡献。同时使得微生物学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通过在绪论:微生物学发展史的介绍中融入生物化学发展史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兴趣, 同时也让学生们深刻的感受到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后面主题章节的深入介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在解释生活实例时融入生物化学专业知识

由于以往选择微生物与人类生活课程的学生大多是非生物专业的学生, 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生物学教育, 对于微生物也只是了解其字面上的含义。所以笔者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调整, 在兼顾微生物学发展的前沿知识的同时, 侧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 笔者在之前的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归纳为八个专题、四个环节。在第三环节, “微生物是人类朋友”这一主题下, 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在食品、环境、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增添了许多生活实例和生活小窍门的介绍, 将“学”和“用”巧妙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微生物的重要意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 许多生活实例都与发酵有关。而发酵过程的初期又与生物化学糖酵解的过程密不可分。以前, 笔者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只是简单的讲一下什么是糖酵解, 或是简单得介绍发酵过程中有哪些微生物参与。随着学生组成的变化, 这样科普性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生的求知需要。那么, 要怎样做才能即满足专业学生的求知欲, 又不让非专业学生感觉听课像听天书呢?

通过学习, 笔者发现在讲授微生物参与食品发酵这一过程时, 除了要将生物化学中关于糖酵解过程的细致描述融入到课程中外, 还可以将时下社会上流行的“酵素”引入到课程中来。通过对“酵素是什么?”、“酵素有哪些功效”、“食用酵素产品真的有效吗”等问题的提出, 将生物化学中关于酶的介绍融入到课程中。再通过讲解, 让学生了解酵素即是酶, 大部分的酶是蛋白质, 它参与了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同时在发酵过程中各种酶的参与促使糖酵解的发生以及后续产物的生成。了解了酶的概念以及特点, 思维活跃的学生就会对“酶的添加是否会缩短发酵时间”, “食用酵素产品真的有效吗”等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以及新知识点的融入,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 不管是专业还是非专业, 掌握一定的生物化学知识以及微生物学知识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 从而提高了学生想要进一步学习微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的兴趣。尤其是对于生命、水产、食品以及海洋专业的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提前接触生物化学以及微生物学的专业知识, 为他们在大学二年级选择心仪的专业, 更好地学习专业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通过学习前沿科学研究成果, 将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行融合

由于笔者所在大学是海洋类的高校, 所以在之前的教学内容改革中, 笔者将最后一个环节设定为关于海洋微生物的介绍。主要是介绍海洋微生物中的微藻, 如螺旋藻, 对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介绍海洋细菌这一微小生物群体, 在海洋中形成微生物膜, 从而使得很多污损生物, 例如:贻贝、藤壶等附着于桥墩、水电站排水口等设施上, 最终影响人类生活安全。这些内容虽然贴近了学校的特色学科, 在理论上做到了特色教学, 但是由于内容过于专业、教学形式上也往往都是通过图片或是口述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学生, 使得这部分的内容显得格外的枯燥、无趣, 或难以理解。其实, 微生物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进行生命科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从大肠杆菌到流感病毒, 再到可发光的海洋微生物, 这些前沿的研究在教材中并不能一一呈现, 但在生活中却是能够感受和体会得到的。为了让学生对这些前沿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微生物学与生命科学、生物化学的紧密联系,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笔者利用身边的科研项目优势以及强大的网络资源, 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 利用2课时左右的时间, 与学生一起讨论一篇或者一个有关海洋微生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 今年笔者在课堂上和学生们分享了一个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动物学家Margaret Mc Fall-Ngai团队所开展的关于夏威夷短尾乌贼与发光细菌费氏弧菌形成共生关系的研究。在这个研究中, 学生们了解到刚出生的夏威夷短尾乌贼身体下面布满黏液的纤毛可以产生一股吸引细菌的“洪流”, 当海水中的费氏弧菌第一次接触它时, 很多乌贼的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改变。其中一部分基因能够产生抗菌蛋白, 而这些抗菌蛋白为费氏弧菌创造了一个除了它以外, 其他任何微生物都不适合生存的微小环境, 使得只有费氏弧菌可以生存下来。而另一部分基因表达产生一些酶, 这些酶可以将乌贼黏液分解, 分解产物将成为细菌生长的营养物质。而更神奇的是, 这些基因表达的改变只需要5个费氏弧菌就可以实现。费氏弧菌利用这一特点很快便占领了乌贼的纤毛区, 同时迁移到夏威夷短尾乌贼的光器官, 这些细菌一旦到达便可以使纤毛细胞增殖, 使该器官体积和密度变大, 并将这些细菌包围起来。寄宿着费氏弧菌的光器官能够形成许多光线, 同时发光器所产生的神经细胞中得蛋白质也能够感受到这些光线, 感觉上就像这种乌贼装配着活生生的一对“可视手电筒”。这让生活在深海的夏威夷短尾乌贼拥有了像变色龙改变皮肤颜色一样的功能, 通过这种高超的“隐形”工具, 乌贼可以很容易获得食物。而费氏弧菌与夏威夷短尾乌贼这种共生不仅是帮助短尾乌贼获得“隐形”工具, 而且能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 调节短尾乌贼生物钟, 甚至改变乌贼的身体结构, 影响其早期发育过程。

这一研究的分享在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非专业的学生被夏威夷短尾乌贼的可爱形态所吸引, 同时也为美国团队26年来的不懈探索的研究精神感到敬佩。专业学生和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对于这个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很感兴趣, 尤其是对于实验技术, 尤其是如荧光蛋白标记之类的生物化学技术, 以及结果分析上会提出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融合, 通过实践发现, 促使许多专业学生或者是思维活跃的学生对于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些学生甚至会根据老师所介绍的研究中的某个点发挥自己的想象, 自己设计题目, 申请科技创新项目。而那些非专业的学生也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和知识范畴。

四、结语

教学内容是一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对于一门综合素质培养的公选课来说就尤为重要。为了迎合学生组成的变化, 平衡学生的求知欲望, 结合笔者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在线培训的学习心得, 在保证微生物与人类生活课程体系完整的基础上, 从以上三个方面融入生物化学的内容,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方面的学习。实践表明, 此次“融入”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同时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创新性也得到了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箫, 李文娟, 许丹, 冯建彬, 邱高峰.海洋类高校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公选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 (5) .

化学教学如何融入生活 篇8

一、结合化学实验融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每一个化学定律、定理的发现都以实验为基础和手段。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还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真实心理体验的主要途径,是激发和维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力量源泉。如在讲“燃烧”时,“烧不坏的手帕”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好奇,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氢气爆炸”实验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在探究二氧化碳水溶性时,一个“瓶吞鸡蛋”实验带给学生无限的思考……一系列直观性和趣味性强的实验,都可极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热爱化学,喜欢化学,使化学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

二、结合化学史融入

化学发展的历史是反映化学学科的孕育、生产和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科学思想取得胜利的历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化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很好的教育史。例如在介绍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光辉业绩中,讲述一下当她第一次作出重大贡献,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时,她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祖国波兰,为了纪念她伟大的祖国,把这种新元素命名为钋。使学生对居里夫人的爱国情操所感动。在介绍“侯氏联合制碱法”时,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侯德榜是我国的一位有名的化学家,他发明的联合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世界上为我国争得了荣誉。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为振兴祖国的制碱工业立下了不朽的功绩。还要使学生知道他在逝世前还想到祖国,想到后人,把自己最珍贵的藏书捐献给国家。这些事例深深打动了学生,使枯燥的被动记忆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化学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化学史资料,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三、结合生活实际融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到处都有化学的影子。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的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尽可能将有关的化学知识与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例如,在“金属的防护和回收”的教学中,让学生知道钢铁锈蚀的现象如何解释及该怎样进行防护。在“非典”之后,消毒剂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学生学了常用消毒剂的知识之后,可以动手写一份科学使用家用消毒剂的宣传单,分发给邻居和亲朋好友,学生不仅获得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拓展,最重要的是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功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课堂上的知识能走进千家万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自然界中的水”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探究水的组成和性质,了解水的污染和污染源,了解水的净化……学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化学在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养中所起的作用。

四、结合具体知识点融入

化学教材中,许多知识点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例如,大气中的臭氧少量时对人体有益而多量时对人体有害的两面性,燃烧与灭火的对立统一性等内容,在教学中稍加引申就可以成为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待人处事,消除交往心理障碍,树立良好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良好素材。化学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用哲学的观点对化学教学中的概念、规律和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既有利于学生辩证思维逻辑的开发,又能更好地掌握化学学科的思想精髓。

五、结合教法融入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调查表明,大多数初中生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较为突出,自我封闭情况比较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要倾注爱心,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用激情代替冷漠,用欣赏代替批评,用幽默风趣代替呆板说教。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情境,营造心理安全氛围,采取合作实验、分组竞赛、师生讨论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对疏导学生的自闭心理是很有帮助的。在合作学习中,还可以改变学生对人的态度,即他人是我获得信息的源泉,学生在讨论与合作的磨合中越来越善于向他人学习,也越来越善于帮助别人,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发展进步打下基础。例如,在化合价、化学式的复习中,采用小组接力竞答、小组抽签必答、小组讨论选答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与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 篇9

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呢?下面谈谈几点看法:

一、在导入中融入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具体的,但数学是抽象的。我们应该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教学内容只有与生活相联系,才能激发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思维,才能便于学生深入认识知识的“内在实质”,从而达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上述案例通过改编学生体育课上经常玩的游戏导出相遇应用题,学生在游戏中理解了相遇应用题,学生在游戏中理解了相遇应用题的特征,从而为学习新知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例如,教学上“百分数”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百分数的意义,我在上课之前收集了很多的食品包装袋,在这些食品包装袋上,都有食物成分的说明,而其中很多都是用百分数来表示的,我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包装袋上的信息,然后给学生———解释这些信息中百分数的含义,这时候,学生在理解这些百分数的时候就会有实物作为参照,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了。同时,通过实际生活作为导入的切入点,也可以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组织教材在结合生活

数学教育是要让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的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然而,现行教材虽然经过大的改革,题目的老化现象、数据的过时现象、脱离实际现象都已有明显好转,但仍不彻底,比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更新明显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如一位老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教研课时,她在让学生弄懂、弄透1/2的意义、读写法等知识后,没有按教材的步骤往下依次讲1/3、1/5、1/10等,而是让学生在折1/2的基础上自己再折一个新的分数,涂上颜色,标上分数,说出理由,这样几次对折,1/4、1/8、1/16、1/32、2/8……一系列分数学生自己就学懂了,对于1/3、1/5、1/10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教学“8的组成”时,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用8只乒乓球往篮子里投掷,反复投掷,把每次投掷篮内外的球数记录下来,使学生从游戏中感受到8的组成,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新知。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创设情境中模拟生活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是几种常见做法: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做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圆的认识教学,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有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样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象踩在颠跛不平的路一样。),教师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一样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概括而来,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应用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必须用于现实生活。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既能巩固所学的书本知识,又能使学生在应用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还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如在学生们学习了应用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后,可以让学生去买东西,而且是变换方式地买,从而让他们在这一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数量关系;在学生们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我们不妨让他们算一算教室的表面积,算一算自己住的房间如果要装修,需要粉刷的表面积等;学习“时、分、秒、年、月、日”单位之间的换算后,我们不妨让他们算一算自己每天上几小时的课,也就是几分钟,还可以算一算自己有几岁了,我们来到世界上有几个月了、几日了。

教学中教师若能多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既能给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供广阔生动的空间,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切认识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出他们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化学教学如何融入生活 篇10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现在的英语教材本身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 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大多是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能经常运用的知识。然而, 仅仅靠书中的知识点还远远不能为学生的感知, 理解, 记忆和运用提供最佳的语言情景。所以, 我们要尽量去发掘教材以外的内容。

(一) 学生的自身生活内容。

学生的自身生活内容包括姓名、年龄、爱好等。在教学新标准B1M1时, 我事先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便签上并贴于胸前, 音乐一响, 学生就在教室里走动, 并做自我介绍, 学生犹如在参加“party”, 很快就掌握了本课的知识“My name is---”。这样, 教师课堂上的“教”就轻松了许多, 学生“学”的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二) 学生在家庭生活的内容。

家是学生最熟悉和喜爱的地方, 是他们生活的第一环境。因此, 许多与家庭联系的生活内容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包括家庭成员及其职业、家具摆设、生活空间等。如在教学新标准B1M9家庭成员及其职业时, 我让学生先准备家庭成员的照片, 并用新学的句型“This is my---”来介绍, 学生在这样熟悉的生活情景中, 没有了羞怯和胆小, 他们都非常认真而愉快的交流, 真正实现了语言的实践运用。

(三) 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内容。

学校里有教室、操场、阅览室、语音室、电脑室等设施, 这些都是直观形象的事物。学生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学习。如在教学新标准B3M2时, 我让学生“画地图, 找教室”, 并运用所学的句子“Go straight.”“Turn left.”“Turn right.”寻找地图中的地点。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 都愿意来试一试。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学研究表明:组织学生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具体生活活动, 学生所受的教育感受才能深刻。对语言来说, 它要受到说话的时间、地点、场合及说话人身份等因素的制约。要想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活用语言的能力,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创设真实的语境, 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语言、体验语言。

(一) 运用角色扮演, 模拟生活情景。

如在教学新标准B3M8 I’m going to do the high jump.时, 我把班级布置成一个运动会报名现场, 每组选一个同学当老师, 并用“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Sports Day?”提问, 提问完后再选出本班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 学生们都像是明天就要参加运动会一样, “跃跃欲试”。很快地, 学生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中掌握了学习内容。

(二) 运用实物, 巧设情景。

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方法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在教学新标准B2M4 Food时, 我把班级布置成零食的天堂, 在一片“I like---.”“I don’t like---.”声中, 学生既学会了这些食物的名称, 也懂得了如何表达自己的喜好。

(三) 运用多媒体, 模拟所需情景。

运用多媒体可以改变课堂狭窄空间, 让学生身临其境, 如闻其声。如在教学新标准B2M2 Zoo时, 我用多媒体展示动物园的各种动物, 并配上惟妙惟肖的动物叫声, 学生们仿若置身于动物园里。这种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 使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当天的学习任务“It’s a tiger.”“They’re monkeys.”。

三、作业设计生活化

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然而, 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 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 我们要树立大课堂教学观, 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外作业, 使之成为课堂教学有效的补充和延伸, 使学生真正把英语运用于生活实际。

(一) 交流性作业。

课外, 把所学的内容和家长进行交流。如在教完“Do you like---”这一句型后, 可让学生对家长的喜好做一次调查。

(二) 习得性作业。

现在很多电视台都为小朋友开设了英语节目.这些节目不仅趣味性浓, 而且通俗易懂。小孩子都喜欢看, 这样, 他们就能在非常愉悦的心情下, 欣赏英语, 学习英语, 并喜欢上英语。

(三) 操作性作业。

如布置学生为家庭生活用品贴标签。如在学习完家具的英语说法后, 可让学生在家里相对应的家具上贴上“chair”“desk”“door”等单词。孩子们就能在这一过程中温习英语, 运用英语。

英语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用”的最好体现, 生活化教学使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 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摘要: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 他认为只有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学过程和生活化的课外作业等环节, 才能营造一个生活化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让化学更好地融入生活 篇11

关键词:化学;生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9-0082-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28

复习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时,学生遇到这样一道题(《中考化学优化立体训练》):

在常压下,-78℃时,二氧化碳气体凝结成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某同学买回一盒冰激凌月饼,盒里有很多作为制冷剂的碎干冰,下列关于干冰处理的正确做法是( )

A.将干冰放入冰箱

B.让干冰在通风处自然升华

C.直接将干冰倒入下水道

D.用手取干冰扔入废物箱

应该说这样一道题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但是学生却有点无从下手,很多同学选择的答案是ABCD。学生觉得冰箱温度很低,可以防止干冰升华,是可以作为干冰的储存容器的。少量的干冰升华产生的二氧化碳对人体也没有什么危害。至于扔入下水道,也不会造成堵塞。用手取干冰就像用手取冰一样,应该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回顾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中的内容主要有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包括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制备和利用”。而这些内容中和干冰有联系的就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这一块了,课本上也只是介绍了干冰的用途和列举了几张图片。

让我们再来看几张图片。

以上两张图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个画面。图1展示的是某品牌冰淇淋月饼中自带的干冰的外包装盒。图2是冰箱上温度调节面板。如果学生没有注意过这些细节,那么就不会知道干冰固体温度极低,皮肤直接接触易冻伤。若直接将干冰倒入下水道,有可能使水结冰,造成管道冻裂。干冰在零下78.9度及会升华成气体,冰箱冷冻室虽然温度也很低,但是最多也就零下30度,干冰储存其中仍然不能阻止其升华,再加上冷冻室是一个密闭环境,很容易造成压强过大,發生爆炸。

本题虽不难,但是学生的答案却引人深思。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但是学生很难将知识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是迁徙能力太差?还是教师在课堂上太过重视于灌输知识而让学生失去了接触实验的学习体验?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知识记背和实际应用中找到平衡点呢?

对此,笔者有些许想法,想与大家分享。

1.提供机会

学生既然不会主动去观察身边的细节,那么教师可以主动提供这种机会。比如在学习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时,差不多接近中秋时节,接触到干冰的机会应该是比较多的。教师可以取用少许,给学生展示干冰的升华,干冰放入水中的情景等等。届时云雾缭绕、水中气泡沸腾的景象足可以让学生觉得二氧化碳的神奇,这远比让学生干记反应原理、实验现象要来的轻松又印象深刻多。又如在学习第九章《化学肥料》时,课本中提及了很多肥料的名称。但是城市里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肥料,所以学过也只能说是纸上谈兵。笔者认为教材在这一节的《拓展视野》环节可以添加几张常见化肥的图片,如尿素、磷矿粉等。有条件的学校(农村学校)可以就地取材,让学生摸一摸、闻一闻。

2.提高兴趣

学生没有观察细节的习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学习的知识只停留在应付考试层面,并没有把其融入生活。教师可以多举一些实例鼓励学生在身边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比如临近端午节,谈及粽子。结合实际笔者聊到了“灰汤粽”(粽子的一种,原料是糯米和纯碱)中纯碱因为碱性的缘故可以让糯米煮制后更加软糯易于消化。联系到云南某地有端午节食用“灰粑粑”的习惯,因为其加入含有草木灰的黑色粉末而得名,草木灰的功效和纯碱类似。学生因食物而生兴趣,探究的积极性会更高。又如在学习净化水的时候,有机会可以带学生去自来水厂参观,结合书本上自来水厂生产的图片,让学生理解更为深刻。

3.化繁为简

再多的有趣、花哨的实验,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很多学生往往在实验面前过于兴奋,体验有余但是记忆不足。笔者认为,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通过现象化繁为简,及时比较、及时总结。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得其所。

化学教学如何融入生活 篇12

一、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并将其渗透于化学教学中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第一堂化学课时, 我就以两个有趣的化学魔术引入新课, “白水变牛奶”“白水变红酒”。演示之前, 我告诉学生这个魔术是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的, 学生期待着见证奇迹的时刻, 期待着化学变化的发生, 兴趣很浓。接着导入:同学们, 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物质是丰富多彩的, 天空中飞翔的飞机、马路上飞驰的汽车、五颜六色的塑料制品、巧夺天工的合成材料、我们身上穿的漂亮衣服、神州六号升空、嫦娥一号卫星探月等都与化学有关, 日常生活中无不闪烁着瑰丽迷人的色彩, 这一切都是化学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能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化学世界中, 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化学物质, 立志要学好化学。

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中, 我从全民关注的奥运火炬的传递中, 引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从工厂火灾、森林灭火场面及上海居民楼火灾的视频中, 了解灭火的原理, 懂得自救的方法。在讲到《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中蛋白质在人体内的重要作用时, 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如三鹿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 “大头娃娃”, 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积极性很高, 并分析得出:加三聚氰胺的目的是增加氮元素, 给人误导为增加了蛋白质;“大头娃娃”是因为奶粉中蛋白质含量太低出现的营养不良现象。通过对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的分析, 使学生了解到蛋白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在化学教学中应选择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常识紧密联系的内容,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 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理论的认识, 更能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化学, 寻找化学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来源于生活。学习了化学, 要应将其用于生活, “生活中不缺乏化学, 缺乏的是发现化学的眼睛”。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都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释, 特别是有关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的问题。例如煤气中毒是一氧化碳引起的, 在室内放一盆水, 不能起到防止煤气中毒的原因;室内发生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逃离现场, 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温度高而上升;每天吃的油条是在生面中加入食碱和明矾, 其在油锅中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使油条胀大;灯泡中往往会放入少量的红磷, 是为了除去灯泡内的氧气, 使灯泡更耐用;刚建好的房子墙壁上经常有水渗出, 是因为墙面上的石灰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等。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选择生活中的背景素材,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 让化学知识不再孤立、不再枯燥, 这样学生才会形成科学的生活观, 以后在生活中再遇到陌生的现象和问题时, 就会从化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解释, 进而形成科学的理解。

三、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产生自豪感, 提高学习的兴趣

化学的实用性表现在它渗透到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与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等紧密联系。在化学学习中要选择生活中熟悉的素材, 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用知识,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这样学习才会更有动力。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时常听到一些人受骗上当的事件, 我们如何去识别一些利用化学实验现象、化学知识的骗术呢?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待这些不良行为, 去揭示他们的骗术呢?比如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对真美金和假黄金的性质的判定设计实验, 并由实验探究得知:骗子手里的金元宝、金佛像等“黄金”大多是铜的合金, 如铜锌合金。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得知, 假黄金中的锌可以与盐酸反应, 而金不与酸反应;也可以利用铜加热生成氧化铜, 通过灼烧的方法, 看是否变色。化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把生活知识渗透到化学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去, 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的同时, 能深深地体会到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进而能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上一篇:健康知识掌握下一篇:技巧啦啦操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