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要融入生活(精选9篇)
数学教学要融入生活 篇1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不仅存在母语的干扰。而且还存在本国文化对学习的干扰。学生往往把本国的民族文化内容不加审辩地套用到英语交际中去,由于两种民族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因素,套用的结果常常会严重的影响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融入英美文化教育,让学生懂得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化的正确表达和理解能力。学生才能学以致用。以下就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举例说明。
一、打招呼
相识的朋友见面时,中国人喜欢问:“你好!吃了吗?”而西方人不理解“吃了吗?”的文化含义,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很注重吃,所谓“民以食为天”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很关心吃饭问题,因而也发展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吃了吗?”也就成了人们相见时相互关心的问候语,据对在中国的外籍教师调查对于“Have you eaten yet?”这种中式招呼不理解,或不愿意回答,因为这类句子只能被认为询问,而非问候,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交通等为话题,如:“It is a fine day today,isn’t it?”
二、隐私
中国人与人交谈时喜欢问候对方姓名、籍贯、年龄,甚至工资以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由于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的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所以问别人“How old are you?”被视为不礼貌。又如中国人表示对人关心“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而不受欢迎。
三、致谢
一般来说,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觉得很见外,令彼此间产生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另外,当别人问你想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r/drink?”中国人通常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而按照英语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四、称赞
汉语交际的习俗文化以谦虚为得体,而英语交际的习俗文化以感谢为得体。一位外籍教师见到一位中国女学生穿着一件漂亮的连衣裙,称赞说:“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这位女学生不好意思地说:“No,no.This is an ordinary dress.”使这位外籍教师感到不解。有一次外籍教师夸奖一位中国学生的英语讲得流利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这位学生马上谦虚地说:“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这位学生的回答使外教感到诧异,据调查,大部分英美人认为这种回答“使人尴尬”、“讨厌”或感到“答者缺乏自信心”、“不真诚”。
五、招待客人
在中国人的宴客中,常以频频劝食来体现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英语国家的人,一般先?征求客人同意才会递上食品,中国式的“劝食、劝酒”在他们眼中几乎就是强迫进食,另外中国人请客时,无论菜怎样丰富,总要谦虚几句“今天没什么好菜,只随便做几样,请将就吃吧……”这种客套中国人觉得十分得体,而西方客人听了却想:“你不做好菜招待我,可见你不尊重我——”。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因而我们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我们可以选择好教材引导学生们阅读,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物品、图片、电影、录像、幻灯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向学生推荐阅读反映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阅读报纸、杂志。了解当前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动态,各种社会问题,以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另外充分发挥外籍教师之所长,借助课外活动,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请外籍老师多讲一些他们本国的社会情况,文化生活,风土人情,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语言氛围,使学生可以从中习得第一手资料,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文化的导入,重视文化之间的差异,一点一滴,日积月累,文化差异这道鸿沟是可以逾越的。”
结束语:英语教学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融入英美文化中去,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和谐。
参考文献
[1]李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2]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999 Richards J“Error analysis and second language strategies' Language Sciences 1971a
数学教学要融入生活 篇2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当前的数学教学,需要考虑到生活性,并且将初中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通过不断地教学,我们明确地了解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仅是在理论上的浅尝辄止,更多的是在实践中的亲身体验。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逐渐开始注重朝着生活化的倾向,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学生从心底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加贴近实际,也能够让学生轻松、自在地遨游在数学的海洋当中。
生活中处处体现了数学,数学中时刻展现了生活,因此,我们不能够忽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也要充分地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不再惧怕数学的`公式、计算以及抽象的概念,将数学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当做自己生活的一位好朋友。
一、激发兴趣,以生活为背景,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说:“只有来自于生活的教育才是最为无痕的教育。”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创设生活情境,才能够将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到生活,甚至可以将教材的引入加以改变,从而来捕捉那一些“生活”。
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应用》这一章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引入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去,让几位同学进行短跑比赛。
结果有一名学生跑得很快,为了更高地表达教学内容,做好“对抗性”的练习。
我们可以让跑得慢的学生在起点前面的若干米之处开始起跑。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正确地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将数学应有的价值体现出来。
只有数学教师精心的进行备课,在课堂之上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学生才能够更加容易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二、面向生活,从生活起步
有句话说得好:教学就应该让学生从生活起步。
在各式各样的生活当中进行学习,让教学紧密的联系到实际生活,从而获取主动学习的经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
在数学中,很多问题都不能够用证明、计算或者是公式来进行解决,那么就可以采取实际操作的方式,并且联系到生活,从而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心对称图形》这一堂课的时候,就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首先让每一位学生找寻一些中心对称的图案,可以是商店商标,也可以是标识、标志等。
不仅可以在学校当中找寻,也可以在生活当中找。
学生在找的同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去辨认,从而才能够更好地对于中心对称图案的定义和性质做出的认识,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能够带动学生积极性。
然后再让学生自行设计中心对称图案,这样对于学生这一方面知识点的吸收也有着重要作用。
三、获取成功,有效地利用数学知识
在生活当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数学原理,因此数学更应该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当学生学习并且积累了一定程度的数学知识之后,就应该尝试着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此学生才能够感受到数学存在的真正价值,才能够增加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信心。
例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这一章节之后,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生活当中的例子:在某一个购物商场中,根据需要,准备将楼梯台阶改变成为斜坡,并且斜坡的倾斜角为30°。
已知,原先的楼梯总长为4米,倾斜角为45°,通过斜坡改进之后,楼梯会加长多少米?需要占据多长的一段地面?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经常去商场购物,因此将数学知识用于这样的问题解决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喜悦,也能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总之,如果让数学知识更好地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那么学生就能够感受到数学原来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例子,是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如此学生才不会感觉到数学知识的枯燥,从而激发出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从理论上来说,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也希望之后的初中数学教学能够更多地应用生活实践、融入生活,给学生创造一个崭新的学习天地。
参考文献:
[1]李冬梅.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解法例谈[J].青海教育,(4):68.
[2]王锋.在新课程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师,2010(24):43.
让数学走进生活融入生活 篇3
一、生活化导入
每节课开始的导入就好比戏的序幕, 如果设计和安排的合理, 就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开启思维的闸门.同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一上课我就跟同学们进行拍手游戏, 要求同学们口算出得数, 算出几个就拍几下:如果有2块月饼, 平均分给2名同学, 每人可得几个?学生很轻松地拍了一下, 动作很整齐, 声音很响亮.那如果有1块月饼, 平均分给了2名同学, 每人可得几个?这时, 同学们伸出手想拍却突然把手停在半空, 拍不下去, 有的同学嚷道:“拍半个手掌, 那怎么拍呢?”我及时问道:“1块月饼可用‘1’表示, 而半块呢?”学生急于知道,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 在教学“整数减法中连续退位”时, 我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有一个小朋友要买一支8角钱的铅笔, 他身边没有带零钱, 怎么办?”学生说:“给一元钱去找.”教师又说:“他也没有一元钱呢?”学生说:“给十元钱去找.”老师抓住这个契机, 让学生讨论十元钱怎么找.这样从生活经验引出新算法,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连续退位的算理.
二、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利用儿童身体亲自经历, 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 是儿童的直接经验.
如教学“乘法应用题”时, 我创设了一个买卖的情境, 让同组的学生互相扮演, 一名学生扮演买笔的顾客, 另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 其他同学算出买笔要用的钱数, 同组同学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 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更容易地接受数学知识.再如教学“行程问题”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 我让两名学生站在教室的黑板前, 准备相对而行, 请另一名学生喊口令.学生一说“出发”, 两名学生很快撞在一起, 我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 并告诉学生这叫做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 碰到一起就叫相遇.我再让两名学生背对背地站好, 一声令下, 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 一直走到黑板尽头, 我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 告诉大家这就叫做相背而行, 到黑板尽头停下的地方叫做终点.还让学生一个在前慢行, 一个在后快走, 做一次追逐表演……教室里一片欢笑, 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 是老师在领他们玩, 但他们哪里知道, 这样一玩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教学活动中, 我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 并让学生从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 “想”数学, 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融入生活找数学
小学生学习数学应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 这种经验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在教学中, 我将学生的经验还原, 让学生在生活中重新体验, 然后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稍加引导,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学到新知.
如“时、分、秒”的教学是个难点, 因为时间单位比较抽象, 它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对此, 教师可以设计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 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 有数脉搏、跳绳、拍皮球、听音乐等活动.在活动中, 学生亲身感受到、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 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接着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填一填时间单位.
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 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 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兴趣.
四、回归生活用数学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 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 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学生学了本领, 就想用”, 这也是孩子的天性.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应用环节, 教师可创设让学生去品尝美食的情境.吃美食, 也要考虑带的钱够不够?数学的应用, 自然而来.
这样的教学安排, 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 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 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 产生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 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把课堂知识拓展演化于生活实践中, 加深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让识字教学融入家庭生活 篇4
摘要:新课标在识字教学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让枯燥、呆板的识字教学变得轻松、新颖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让识字教学融入家庭生活,从而提高识字效率。关键词:识字教学 识字环境 识字兴趣 识字方法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语文课程标准》又提出,识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面对艰巨的识字任务,怎样才能做到既关照学生身心特点,又遵循识字规律,提高识字的效率呢?如果单纯的在课堂上,老师认真地讲。学生认真地听,收效肯定是甚微的。这种教学模式既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忽视了学生所生活的、交往的广阔汉字环境。家庭生活是识字的大课堂。教师可以让识字教学融入家庭生活,鼓励学生去认身边的字、生活中的字,让他们体验识字的乐趣,增强识字的兴趣。
一、在家庭生活中营造识字情景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规律进行测试:第一天学到知识,延续到第二天保持率只剩33.3%,第三天保持率为27.8%,第六天保持率降到25.4%,其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同时心理学研究指出,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识记与保持是再认与回忆的前提,再认与回忆是识记与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教学中教者应科学地抓住遗忘与记忆的规律,扬长避短,定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低年级的学生识字规律是:学得快、忘得也快。最佳方法是让生字与学生天天见面。我们可以鼓励家长把家里日用品的名字收集它们的商标并进行分类识记。比如洗刷用品类:洗衣粉、牙刷„„;饮食用品类:油、盐、酱、醋⋯⋯;家用电器: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再把这些日用品的商标粘贴起来,让孩子在使用时能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天天和它们接触,当孩子在用或拿它们时,能够看一看或认一认它们,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不仅能认识这些汉字,也理解它们的意思,并能进行正确地使用它们。这样不仅对识字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让孩子们学会分类,养成不乱扔包装纸的习惯。
二、调动学生在家庭识字的积极性、主动性
家庭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识字资源,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跟文字打交道。比如在家看电视、读报纸、逛超市买东西、逛街时看到的店名等等,这些都是识字的宝贵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听爸爸读报纸,跟妈妈逛街时,问问爸爸、妈妈上面写的是什么字,这个字读什么等等。一次可能记不住,但是问得次数多了,与那些汉字见面的频率也高了,这样就会不知不觉地记住了。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求学生有意识地搜集一些商品包装袋、商标、水果、蔬菜等的名字,然后让学生把这些字带到学校进行交流,以“我今天认识了„„”为题进行汇报,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汉字按照食品、蔬菜、水果、生活用品等等进行分类比赛,看看谁认识的汉字最多。这样不仅让学生提高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也减轻学生识字的负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三、交给学生识字方法,让学生体会识字乐趣
在识字过程中,简单机械、枯燥乏味的教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容易产生疲劳,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那么怎样保持学生识字的热情,增加识字效果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识字教学中,交给学生和家长多种多样有趣生动的识字方法。
汉字最大特点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从造字角度说,汉字的形声字又特别多,教学中注意充分根据汉字特点,有机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这些规律,学生就能有效地掌握“认识一个汉字,学会带出许多汉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等多种方法规律,从而有效激发学习的自主性,提高识字能力。就识记字形方法来说,就有“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分解法”、“组合法”、“联想法”、“儿歌法”等等。这些都可以结合教学实际有机渗透,引导学生、家长发现、总结、运用。这样可以使识字教学由枯燥变新颖,由呆板变活泼,由被动变主动,从而大大提高识字的效率。
1.猜谜。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如:一口要掉牛尾巴就是“告”。猜字谜识字,幽默风趣,寓教于乐,朗朗上口,易学好记。
2.肢解字形识字。有些字看起来笔画繁多,学生往往认为难写、难记,但如果把这些字分开来记,就显得简单明了,如“采”有一个人用手在树上采东西,所以上面是个爪字头,下面是个木。有些字还可以再肢解基础上体现出这个字的意义,那就更容易记住,再如“聪”,要想变成聪明的人,就必须“耳”听,眼看(口上两点),“心”想,嘴巴说(口)。
3、编一些儿歌、顺口溜能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也有很好的效果。如《添“口”歌》:十字舔“口”树“叶”飘;门字舔“ 口”,“问”你好;下字添“口”,“吓”一跳;刀字添“口”,发号“召”;天字添“口”,“吞”水饺;„„再如“流”字比较难记,老师便可创编“三点水,爪字头,上扭下扭碰石头,溪水都往大河流”的儿歌让学生形象记忆。又如“飘”字,学生可以通过奇特联想,说成“西边的两个小东西被风刮飘了”,也可说成“西边的一张钞票被风刮飘了”。
4.比较。(1)姐妹字,换偏旁。像“瞄”、“描”、“猫”这样的外形相似的字,学生称为“姐妹字”,换偏旁记便成为学生识记的主要方法。(2)旧字带新字,利用儿歌记。如:横“戌”点“戍”“戊”中空。这样通过给所学的字添减笔画,也可带出许多新字。(3)同音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记。例如:小丁丁,开电灯,拿起锤子修板凳。眼睛盯着钉,锤子敲不停。叮叮当,当当叮,妈妈夸他爱劳动。(4)根据形旁、声旁的特点来记。汉字中有很多形声字。教学时先让学生了解形旁字帮助识字义,声旁帮助记字音的规律。如:“踩”“秧”“材”等。
5、做游戏法。在玩中学习识字的游戏教学也是一种好的方法。如在教学形声字时,如:“生字娃娃找家” “添减笔画游戏”等 教学形近字、独体字时,也可以这样复习巩固。这样不仅增添识字的趣味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识字的效率。
总之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采用形式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更多的生字。
四、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每个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所以我们应该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隔一段时间就开设一节专题交流课,可以在班级文化栏里开辟“识字园地”,鼓励学生随时将自己课外识字的成果展示在上面,与大家分享,把一个人认的字变成全班认的字。还可以指导学生办《识字乐园小报》。如,以“我认识的商标”为主题,要求学生办一期《识字乐园小报》。要求学生将平时搜集到的关于食品、饮料、生活用品、家用电器等物晶的小商标裁剪好,贴在《识字乐同小报》中,并使画面美观、和谐。学生完成后的《识字乐园小报》,则张贴在教室的“学生作品展示栏”里,通过展示、交流.不仅使学生体验到自主识字的成功感、自豪感,而且使学生在欣赏、交流中感受到识字学习带来的极大乐趣。另外我还利用每星期的课外阅读课,让孩子读读书、报纸等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使学生所识的汉字得到了巩固。
让生活融入数学教学 篇5
关键词:生活,融入,数学,素材,方法,应用,创造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 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 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所以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一、让生活融入教学素材
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 并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 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平时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一) 让新知导入贴近生活
数学素材选取必须以学习目标为先导, 因此,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目标, 使选取的教学素材较好地体现教学任务。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命题等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抽象概括, 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状况,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 并且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感受数学的力量, 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比如, 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性质”一课时, 笔者安排以下例子:今要焊接一个屋架, 现已把所需钢材准备就绪, 且已知AB=AC, 你认为应该首先焊接ABCD四个点中的哪个点, 才能使工作效率最高?并说明你的理念根据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四根竹棒或硬纸条, 尝试操作) 。有了这样贴近生活的初始化问题, 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有了鲜明的目的性, 从而成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者, 并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享受成功的喜悦, 为自己取得的成果——“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推论”而感到骄傲。
(二) 让范例、练习贴近生活
数学知识往往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很多丰富的生活素材对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显得非常陌生,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加入与生活实践, 在课堂内外增加一些有生活、生产背景的应用问题, 并通过实际应用范例逐步使学生领悟到怎样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学数学中做数学、在做数学中学数学。此外,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 要善于提炼习题引导学生思考, 且所提出的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 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贴近生活实际的考题屡见不鲜, 所以我们要多编制贴近生活实际的例题与练习, 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让生活融入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当重视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使学生通过生活事例学习数学, 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一) 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
许多数学问题都与日常生活、生产、社会、自然有密切的联系,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 学生首先遇到的障碍就是题目看不懂, 不理解题意。为什么呢?因为不熟悉问题的实际背景, 不知道有关术语的含义, 因此也就无法理解题目中语句所包含的意思, 不能把握题目中所提供的全部信息。要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经常接触社会实践, 熟悉现实生活和生产, 要多看报纸杂志、听广播、看电视、了解国内外各方面的信息, 使自己不仅有扎实的书本知识, 而且有丰富、广泛的实践知识, 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 才能充分理解题意, 从而解决问题。
(二) 操作实验
从教学手段看, 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 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 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知识时, 教师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桌子、书、屋架、皮球等实物, 然后抽去实物, 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 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 无形中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三) 搜集资料
现代社会中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材料, 如果采撷得当, 将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即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更能激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欲望, 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例如, 教学“统计”的有关知识时, 教师课前可让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格, 收集本班所有同学家里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 并根据收集数据, 估计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个月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 1年呢?若全部铺开, 大约多大面积?既让学生学到了课本内容, 又使学生认识到乱扔塑料袋对环境带来的危害。
三、让生活融入数学应用
随着数学的发展, 数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如果学习了数学知识不会应用, 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数学的头脑, 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仅仅是会解考试题, 还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工作、生产中的问题。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边?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 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 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 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 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 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又体会到环保节能的重要。
四、让生活激发创造欲望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 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 建立数学模型, 进而解决问题, 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 引导学生展望生活美好前景, 激发创造欲望。通过建构让学生实现“再创造的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学完“轴对称图形”后, 可以让学生利用一些基本图形发挥想象, 设计有意义的轴对称图形, 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欲望。
让英语融入生活,让生活辅助教学 篇6
近年来, 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虽不能彻底改善这一状况, 却也为英语教师提供了改良授课方式的机会与可能性, 这让英语教学充满了灵活性。每位英语教师都希望英语能成为学生喜爱的科目, 而要让他们真正喜欢英语, 我认为重要的就是让他们爱听、爱学、爱说、爱用英语。
一、让学生爱听英语
英语有着优美流畅的语音语调, 然而初学者未必能确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在教学的最初, 我们不妨引入几首旋律优美的英文歌曲。学生爱听歌, 爱唱歌, 爱上音乐课, 那么我们可以把音乐融入英语教学中, 提高初学者对它的兴趣与好感, 让他们感受到英语的优美,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对英语的隔阂, 让他们觉得英语和汉语一样, 不过是另一种用来说话或唱歌的语言, 而不仅仅是一门统考中的重点难点学科。
二、让学生爱学英语
任何事物的学习, 兴趣总是最好的催化剂。我们可以用英语歌曲提高学习者对英语的兴趣与好感, 却不能单靠它教学。当教学步入正轨, 学生将要面对的始终是字母、单词、短语、单句、复合句, 以及错综复杂的语法等, 这时候, 最重要的是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单地说, 就是“从生活中来”。将日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与话题适当渗入英语教学中, 比如聊聊欧美国家的日常生活, 各地的习俗, 重要的节日等。2011年圣诞节前, 我制作了一个关于圣诞节的课件, 其内容包括圣诞节的由来, 节日中的著名角色和物品, 以及相关的趣味小故事。课件引用了大量的图片展示圣诞节的面貌, 也有耳熟能详的圣诞歌曲“Jingle Bells”, 当学生们听到这首记忆里的童谣的英文原版时, 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 他们想要用另一种语言演唱同一首歌曲, 而另一段“憨豆先生过圣诞”的喜剧短片不仅让他们现场感受到了圣诞节的氛围, 更让他们开怀大笑了一场。这一课时里, 我没有传授给学生任何课本上的知识, 但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了欧美文化, 让他们觉得英语更加亲切自然, 也让他们更为自发地想要学习英语。我不敢说这样能让学生把英语学得更好, 但我能肯定地说, 我让他们更进一步地接触了活生生的英语。
三、让学生爱说英语
人的习惯和个性都会有不同, 因而才有孔子的“因材施教”之说。学生也一样,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英语和汉语, 同为语言, “说”是一大要素, 然而与我们从小说到大的汉语不同, 初学英语的时候, 就如同婴儿学舌。试想, 婴儿学舌的阶段父母们都是怎样应对的?哪怕学生说得含含糊糊, 只要他们发出声响, 渐渐地喊出能够被辨识的字眼, 父母心中就会满怀喜悦。英语教师的职责, 在这些初学英语者面前就仿佛是殷切期盼的父母, 因此, 不能为学生最初的胆怯或表现欠佳而对他们失望, 甚至责骂, 要给他们希望与鼓励, 并赞许他们的进步。英语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英语教师应当循循善诱, 认清学生之间的差距, 不偏袒, 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安全度过“学舌”期———敢说, 才能越说越好。一旦学生养成了勤开口的习惯, 他们想说的, 会说的, 能说出口的, 也就越来越多, 越来越顺溜了。或许有人觉得, 有些学生害羞得连语文课都无法大胆发言, 英语课上就更难有所表现了, 我却不这么认为, 就如同语文课能站起来朗诵的学生未必是数学课能走上前演板的学生一样, 他们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时候学生未必害羞, 而是胆怯。所以, 如果我们能遵循学生的特点教学, 就不用担心他们怕说英语, 就像我们没听过哪个会说话的人怕说话一样。
四、让学生爱用英语
学习一门语言, 最终是为了使用它。如果学生仅能朗诵课本上的短文或是模仿其中的对话, 却不能把口语拓展到日常生活中, 那么显然是不够的。如同我遇到的“筷子”事件, 那是多么尴尬的状况。既然英语的兴趣“从生活中来”, 那我们就让它的使用“到生活中去”。使用的过程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 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就至少需要单词作为基础, 这一环节就是增加单词量, 然而我认为初中阶段的单词量并不是多多益善, 这些单词也不需要多么长或多么拗口的生僻词———太过繁杂或是罕见的生词并不能彰显一个人的英语有多好, 因为我们并不是每天都在作学术报告,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是生活。因此, 将英语课堂生活化很有必要, 也很有益处, 通过音乐、电影、游戏等娱乐手段可以将英语的兴趣放大延伸, 既能迎合学生爱玩的天性, 又能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得到学习、使用、巩固三种训练。英语能考高分的学生, 我们应该恭喜他学好英语这门学科, 而当他们能够在生活中运用英语时, 我们要更庆幸他们已经真正地学会了英语。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新入行的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做出的思考、设想与尝试, 也许有种种不足或不妥, 却是我在改善自己英语教学的道路上踏下的清晰的一步。我始终认为, 语言是用来与人沟通的社交技能, 也是人类情感表达的凭借, 它源于生活, 又渗透在生活之中。因此, 让英语教学融入生活, 让生活引导教学。
摘要:作为一门语言, 英语同汉语一样, 都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与情感表达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 如能淡化其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给人造成的具有严肃感和压迫感的印象, 而将其引入到生活中, 和我们的日常行为结合起来, 产生趣味, 也许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 篇7
一、技能训练与生活融合
数学知识能够借助教师的语言、板书、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进行传授, 但是数学能力则需要动手实践, 并通过持久的锻炼才可以掌握。俗话说“拳不离口, 曲不离手”, 技能需要不断训练才能不断进步。如果学生停滞一段时间不从事技能的练习, 解题技能就会停滞甚至后退。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时候要注重勤奋加巧干, 注意寻找规律, 协调好身体的多种感官, 从而发现学习数学的诀窍。技能训练与生活融合就是在训练的时候充分调用生活中的素材活学活用,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技能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从而提高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知识点的时候, 我借助苹果来完成教学过程。首先我宣布游戏规则, 一根手指表示一个苹果, 通过手指表示得到的苹果数目, 在游戏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游戏规则。比如十个苹果, 平均分给喜羊羊和暖羊羊, 让学生伸出手指表示每个人得到的苹果个数, 学生们立即伸出五个手指。于是我又顺势提出, 现在只有五个苹果, 我要平均分给喜羊羊和暖羊羊, 怎么用手指展示他俩得到的苹果数量呢?不少学生交头接耳, 感觉无法伸出相应的手指。极个别学生伸出三个手指, 两个直着一个弯着, 问及原因, 他说想要喜羊羊和暖羊羊都没有意见, 他们就必须一人分到两个半苹果, 弯曲的指头代表半个苹果。教师顺势利导: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 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大增, 于是学生渴望获得分数知识就成为课堂的主流。
二、思维训练与生活接轨
心理学认为人的大脑具有无穷的潜力, 思维是可以通过训练进行强化的, 就像举重运动员的肌肉强度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一样。科技人员通过研究发现, 通过传授思维方法和进行思维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大脑智能。数学思维的训练和日常生活接轨就是把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结合, 构建出一种可以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行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其实是具有内在规律的心智技能活动。思维训练活动也要借助肢体动作等外部的动作来进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出发, 结合已有的生活体验, 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了简便运算的相关知识后, 学生遇到这样一道题目150-88=150-100+12, 少数学生对减去100加上12理解不过来。教师就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有学生结合平时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的生活场景进行发言:妈妈带了150元去超市, 买了一箱88元的牛奶, 她递给收银员100元, 就是150-100=50元, 而收银员应该找给妈妈12元, 于是妈妈身上还有50+12=62元。所以减去100之后, 还需要加上多减去的12元。数学题目和生活化场景相结合之后, 抽象的知识在生活经验的帮助下就变得简单, 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也变得容易了。
三、数学运用和生活对接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数学知识运用的场景, 比如爷爷奶奶卖鸡蛋, 妈妈将废品卖给废品收购站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从而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开展班级跳蚤市场, 让学生们把书、玩具等带到班上进行交易;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测量校园里的大树和旗杆的高度;带领学生去踏青, 用踱步的方法测量一下田野或者小池塘的长度和宽度, 计算一下面积……使得学生们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每时每刻都有可能用到数学。从一年级起, 教师就应该做有心人引导学生认识数学, 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使得数学运用和生活经验无缝对接。比如和小伙伴比一比谁高, 比一比谁重。让学生们体检的时候牢记自己的身高体重, 然后和小伙伴比一比, 在比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知道了数的大小, 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算一算, 高多少, 重多少。进入六年级, 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家里存款存银行利息多少, 购买国债或者理财产品, 同期利润多少, 并给父母提出中肯的理财建议。学生们能够运用所学参与家庭决策, 不但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成功欲望, 而且能提高他们借助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数学有效地融入生活 篇8
一、将数学情境融入生活
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与他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巧妙地结合起来, 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它就存在于生活中, 就在我们的身边,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好奇心, 使学生调整到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让新知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冲突,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学习“圆的认识”时, 屏幕上出示四只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场景, 学生看到这个场景, 就笑开了。因为四只小动物的车轮有圆形的、三角形的、正方形的, 还有一辆车轮是圆形的, 但车轴没有装在圆心。当动画出现比赛开始的情境时, 学生看到其中三只小动物骑车的窘态时, 都忍不住笑了。这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里面有两辆车的车轮都是圆的, 但其中一辆行驶得很平稳, 而另一辆很颠簸?”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通过讨论, 学生发现是车轴安装的位置不同, 车轴装在圆心的车行驶时较平稳。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车轴装在圆心的车行驶时较平稳呢?”继而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发现, 圆心到圆上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也就是同圆或等圆的半径都相等。这样的新知获得不是机械的、枯燥的, 而是有趣、生动的。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样的导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将数学思考融入生活
数学问题来源生活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 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0的认识”时, 根据教材的要求要体现以下思想:“0”是任何一个确定的量的否定;“0”是一个特定的起点;“0”是一个确定的数, 它比1小1。就第1小点来说, 教学时, 先设计鸟巢中有点3只小鸟, 飞走了1只, 再飞走了1只, 又飞走了1只, 这时鸟巢里没有小鸟。问:“现在鸟巢里有几只小鸟? (0只) 。”再设计小朋友进行投环比赛, 投进一只得1分, 结果小方投进5只得5分, 小红投进3只得3分, 小冬一只也没投进, 得0分, 这样的设计就比单纯的说“0就是没有”含意要丰富多了, “0”不仅是没有, 它也是有的否定。因此, 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 把抽象的问题创设成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 通过多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在感性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数学的思考和新知的获得。
三、将数学理解融入生活
研究表明: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 学生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否, 将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联系生活的实际, 让学生利用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数学意识, 培养学习能力。如, 在教学六年级“认识体积单位”时, 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教师可先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进行体会感受。但是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多大呢?上课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小组。每组学生用3根米尺在墙角围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真实的体会1立方米的大小, 我让每组其余的学生尽可能多地钻进搭好的1立方米的正方体里。当很多学生都钻进这个正方体里时, 大家都感叹原来1立方米的空间居然有这么大, 可以站这么多的同学。然后让学生估计教室大约有多少立方米。让学生经历这一新知获得的过程, 其实就是教给学生一种新知获取的一种方法。我想只要我们在教学这一环节上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 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 而是对他们一生都有用的学习思想和方法。
四、将数学练习融入生活
构建“生活课堂”, 走出教室, 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发现, 去探索, 去实践数学。在知识的学习中, 使学生在情感上也得到了满足。学生主动参与, 亲自实践, 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 而且获得了成就感, 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树立起不怕挫折, 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例如, 在教学六年级的“大树有多高”这一活动课时, 我就安排组织学生丈量学校中一棵大树的高度。开始, 看将近十米高的大树, 学生束手无策, 因为树太高了。这时候, 这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 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能否将我们刚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于是, 学生想到用“比”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难题。将一根竹竿插在树旁, 在阳光的照射下, 树影、竿影清晰可见。这时, 我就提出问题:“竹竿长和竿影长有何关系?你能据此推算出树的高度吗?”经过观察思考, 学生会发现“竿长∶影长=树高∶影长”, 从而推算出树的高度 (这里要强调要测量时要在同一时刻和同一地点) 。再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后, 让学生设计10盒火柴的包装, 比一比谁设计包装纸是最节省。在设计的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只考虑上下叠起来, 认为上下面叠起来, 隐藏的面积会很大;而忽略了前面放5盒、后面的放5盒隐藏的面积更大。在动手操作和实际的计算中, 学生自然而然发现后一种包装方法表面积更小。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 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而且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这种将数学问题放在实际生活情境中, 从生活中寻找数学,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 我们要尽可能创造运用知识的条件, 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 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让英语教学融入生活 篇9
一、将英语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的根本就是教学内容,而重视英语教学的生活化应该从小抓起,也就是说,孩子的年龄越小,我们应该越重视,而不是等孩子年龄大了才去补抓,就小学教材PEP版本来说,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内容生活化一点。比如:从书本刚开始接触的文具、身体部位、动物、食物、数字、家庭成员等等,这方面的内容,都是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生活,选择这样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把它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家,是每个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家庭成员、职业、居住环境、家具摆设都是学生想知道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学习家庭成员的时候,就让学生带上自己家庭成员的照片进行介绍。比如说This is my father, he is a teacher, he is 38years old. I love my father and my mother. They love me.等等。因为他们很愿意主动学习与表达,并互相进行交流。又比如在学了有关房间的一些单词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并用英语介绍,Look! There are four rooms.This is my beautiful bedroom. This is my bathroom ,I can takea shower here .This is my living room ,I can watch TV here.This is my dining room ,I can have meals here. 让枯燥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生活化的练习巩固,效果更加的明显.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在学校里,他们可以相互学习、生活、运动、认识新的朋友等等,校园中的设施都是学生想学到的语言,如: building , playground ,library , computer room等等。当然还有些根据学校生活而使用的语言,如:Miss Yang is our English teacher. I love myChinese teacher ,Miss Zhang.
二、将英语教学方法生活化
1.在生活中创设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将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只有把英语当作是一种交际工具来教来学,在教学中将语言内容和生活中的情景紧密结合,努力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水果一课中的“Can I help you?”句型时,事先摆好一张桌子,在上面放些水果,让学生扮演销售员和顾客,进行对话和示范。学生通过真实的情景自然习得语言的表达意图;在练习时,让学生两两结伴购物。
2.通过生活化的活动表演,巩固知识。小学英语教材都有适合学生活动表演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亲自进行各种生活化的活动表演,掌握的效果也比较的好。如我在巩固“Animal”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课前让学生各组准备一小动物的头饰:elephant,panda,tiger,rabbit, fox,wolf,dog, cat,教完生词后,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活动表演,各个“小动物”穿行在森林商店,水果店,文具店中购物,学生对动物的模仿表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对句型“I’m a/an….”“Can I help you?”“Thank you verymuch.”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乍一看,还真有点舞台剧的感觉呢。
3.如何进行语言实践。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也为了增强英语在生活中更多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演一演”、“做一做”、这几种形式中模拟真实情景,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欲望。如在教学“Job”这一课时时“policeman ,worker ,teacher ,nurse ,doctor , driver”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记者,调查同学父母的职业,这样的活动,不仅巩固了这些生词,而且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小“记者”纷纷向我发问:What’s the English for“个体户”,What’s the English for“经理”,好像在开记者招待会了。
三、如何将英语教学环境生活化
1.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英语。学习一种语言是日积月累的。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语言,不象我们的母语,随时随地可以听到、用到的时候就给他们创设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多使用英语。如在学校碰到同学、朋友、老师时,主动用英语和他们打招呼:“Good morning. How areyou? Goodbye!”;
2.如何让英语走进学生的世界。尽量让学生在英语的海洋里游泳。在班里开设一个英语角,挂上一些英语书籍、开设英语小报,利用节日、开展英语主题活动、举办一些小型的英语比赛、等等,利用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开设英语活动课,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做一些英语游戏,如找朋友、捉迷藏等。在英语实践活动中,来帮助学生拓宽英语使用的环境, 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走向生活,用英语交流。
总之,只要教师随时注意身边的各种教育契机,并抓住它们为己所用,再通过创设各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 就能使孩子更加关注学习。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充分发挥教学技能,巧妙地将授课内容与实际性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应用语言,形成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刘晓辉.如何体现英语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J].祖国(建设版).2014.
【数学教学要融入生活】推荐阅读:
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12-17
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结合10-06
化学教学如何融入生活10-01
生活融入幼儿教育教学10-08
让识字教学融入家庭生活05-1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内容论文08-21
科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做法09-04
让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之中12-10
将“引探教学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