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引探教学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2024-10-01

将“引探教学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精选8篇)

将“引探教学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篇1

探教学法早在1998年就由陈永林教授在《中国教育报》上提出了,将“引探教学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其总体思路是:在教师引导下,以问答思考题为教学主线,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智力,激发兴趣,促进发展的目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长期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在今天更需要我们极力改变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获得学习的成功。

一、创设“疑”的情境,构建引探准备。

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引探准备阶段是这样导入新课:首先,我给学生出了一个情景谜,让学生随便举出一个数字,我迅速的说出这个数是否能分别被2、5整除,这样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我接着问:“你们想知道老师如何判断出来的呢?”学生非常的想知道为什么老师能那么迅速的说出来呢?这里面是否有诀窍?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引探过程

1、引探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而初探又是引探的启始环节,是进行有效引探的前提。探索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过程,是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体现灵活性、适度性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中所隐藏的新知识、新问题。生动的提问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也是启发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被2、5整除的特征》一节时,可先让学生思考一个趣味性问题,想想2的乘法口诀中,所得的积的末尾都是些什么数,让他们去探究是不是只要数的末尾是0、2、4、6、8,就可以被2整除。这时学生便会有一种很想知道的欲望,并会对问题进行反复思考,使问题自然成了悬念,而且内心也充满了疑问,思维高度集中,此时教师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思维,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查报告《将“引探教学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2、交流是引探教学法的基本教学环节,也是引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例如:在明白能被2整除的特征后,让学生通过交流,推导出能被5整除的特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在知识获取的同时,还可提高自己的分析、综合、思维能力。

3、概括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形成数学思想观念,掌握数学概念的直接前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概括既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需要。而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概括不精炼、不深入、不完整等,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事先设置好的概括性问题进行知识概括。例如,通过了解能被2整除的特征以及能被5整除的特征后,顺势引导让学生概括出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特征,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能被2整除的特征是末尾必然是0、2、4、6、8,能被5整除的特征是末尾必然是0或者5,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必然能概括出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末尾必然是0的数。

三、引探总结

通过引探准备和引探过程,学生已经非常清晰的知道老师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或者被5整除的秘诀,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推敲和摸索,已经将这个秘诀的牢牢的记在脑海中,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分别总结出能被2或者被5整除的特征,从实际转化为理论知识。

四、引探实践

学生通过课上一连串的引探,从疑问到实际,从实际到理论,最后必然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教师可设计几个代表性的题目,把学生的理论进一步升华。

智力依赖于兴趣,兴趣则可以反作用于智力。许多研究表明,在杰出人物与平庸者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兴趣、情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只有在教学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才能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将“引探教学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篇2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这里的情境主要是指问题情境。教学中出现的图片、画面、音乐、动态演示、实物摆设等都属教学场景 (背景) , 只有使教学场景 (背景) 成为一种召唤, 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问题意识, 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思考探究中来, 才能使教学场景 (背景) 发展到教学情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要使含有信息的场景转化为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学习情境, 需要教师注意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兴趣, 萌发学习动机, 让学生在民主、合作、平等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在生动、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下, 激起思维波澜, 产生探究情趣。同时, 创设情境要“不经意”地导入。引探创新教学很讲究导入的艺术。我们提出, 从旧知到新知的思维过渡要平滑、顺畅, 中间不能出现思维鸿沟。教师要多思考怎样巧妙地引出课题、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后, 可让学生对着新课题说一说 (汇报) 初学情况的要点: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什么地方不懂?什么地方难学?

第二环节:反馈预习

课前检查预习, 学生反馈预习。前一节课下课前, 教师要向学生布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并提出问答思考题, 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初学思考。上课之初, 教师通过学生举手检查是否进行初学。如果有初学预习本的, 则在课前抽查上中下等各部分学生代表的预习本, 了解答问、书写情况, 做到了解学情, 心中有数。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熟悉了教师的教学要求, 有了一定的初学习惯, 基本确立“问题引导意识”后, 布置初学就可以只给内容不给问答思考题。问答思考题由学生自己提出, 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初学。课前让学生预习新课, 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看书时做好记号, 概括出新课内容的重点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问题从学生中来, 再由学生自己去解决。

第三环节, 自定目标

在学生概括、罗列出新课内容的重点后, 教师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 学习应达到什么标准, 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标准。教师应将确定的学习目标以思考题的形式出示在黑板上。

第四环节:自我评价

这个环节是在小组学习、全班交流探究问题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目的是在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或深化对某一问题理解的基础上, 进行有效的评价激励, 并把所学的知识拓展延伸到课堂之外。因此, 评价的主角仍是学生, 教师只予以适当的点拨、归纳和引导。

初中数学引探式教学模式初探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引探式 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启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善于独立思考,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质疑是积极思考的表现,是创新精神的萌芽,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解疑就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师生一起研究探讨,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利用数学课特有的魅力,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自己选择材料、自己进行实验、自己得出结论,失败了再定方案,再研究,一直到成功为止。在探究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了探究的方法,提高了能力,并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数学教学中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学模式——引探教学法。我现在将自己在初中数学教学尝试步骤总结如下:

一、总结特点,形成模式

所谓“引探教学法”就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扬了课改精神,又传承了传统教学的优点,是当前数学教学走向高效课堂最佳的教学模式之一,它特点是:1、以思考题为思維主线,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引”与“探”有机结合,教学生扎实地学好新内容。“先学”是课前先学,课初再学,课中又学;“先讲”是学生就对预习所掌握的情况先讲述和表达;“后讲”是教师的补讲,包括补讲学生进述和表达中的不足和对学生答问的点拨、纠正、扶正、疏理、归纳;“后帮”是面向全体学生,帮助慢进学生学习。由于教师的教学重点是研究学生的学习思维,给予质疑解惑,研究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探求,所以,教与学形成了“引”与“探”和谐、融洽的教学局面。2、改革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四个环节不同的是,引探教学法课堂教学结构是八个环节:课前自学→思考作答→补充质疑→课中再探→归纳总结→课堂练习→分析评价→布置作业(含预习作业)。3、教学过程展示三个问题循环。用引探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整个过程体现三个问题循环:从布置预习作业开始到思考作答是第一个问题循环;从补充质疑到引探总结到归纳总结是第二个问题循环;课内实践是第三个问题循环。第一个循环是初学,侧重于自学新知识的全部轮廓;第二个循环是再学,侧重于掌握新知识的细节联系,这是个主循环;第三个循环是集中解题,侧重于新知识的实践体验。每一个循环都是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都是“问题→学习→解答→小结”的过程。因此,每一个循环教学都要从问题和目标开始,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解答,最后进行归纳小结。

二、大胆实践,完善模式

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我进一步完善了引探教学模式:1、课前先学;课前提问;2、重点研究教师引导学生的探求方法,重点研究学生的学习思维;3、教师补充讲解。教师的作用主要着重于点拨(理通思维思路)、扶正(纠正思维偏差)、纠错(改正思维错误)、肯定(肯定答问和解题的正确性)、归纳(总结新学知识的特点和方法,讲清知识间的联系,把知识由具体、抽象到理论、规律);4、课上质疑、解惑;5、突出题组练习;6、课尾及时评价;7、把预习定为作业。教学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而教育的实施与接受最终要落实在人身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学,与教师的活动——教,构成了教学赖以进行的两个并行且统一的活动体系。对教学活动过程的不同认识,左右着教和学的关系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认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认识的过程,在教和学的关系上要求重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原则。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认识论所揭示的教学认识规律,对于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开拓创新,优化模式

“引探教学法”这一模式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优化模式,它的教学程序如下:

1、引探准备:①引导学生回想学习新课内容应具备的旧知识,与新课无关的旧知识此时不复习。②讲解准备题(引例),准备题一般在几分钟内启发学生口答解决,师生共同小结解题方法,为学习新内容打好方法基础,做好迁移准备,使新学的内容化难为易。

2、引探过程:①根据新课的主要内容提出问答思考题。②学生带着思考题再学新内容。③回答思考题,进行必要的演算或分析。④学生议论、问疑,提出不同见解。

3、引探总结:教师根据新课内容特点作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指出学了什么内容。例题的特点怎样,得出什么方法、规律,怎样运用,运用时注意什么事项等。

4、引探实践:①课内实践、集中做题。这是集中讲后的集中练。教师设计的练习题,一般要体现“重点练本课,前有联系、后有伏线。”而且题型多样。例如有选择题、判断题、摹仿题(与例题相仿的题)、变换题(变换了条件或问题的题)、对比题(与新学例题有联系的旧类型题)、孕伏题(为今后学习新知识做准备的题)。通过集中做题,使学生巩固新知识、复习旧知识,也为学新内容孕伏准备。学生笔算时,则不必每道题都要求学生写解答过程,学生独立做题时,教师巡堂,了解学生做题的情况,要重点辅导差生做题。最后,老师简单小结学生的做题情况。②课外实践:布置课外作业和预习。学生集中做题后,教师可根据需要适当评讲,做好整体回归评价,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是否作适当的提示,同时,在下课前布置好预习内容,提出下一节课的初学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初学思考题在下一节课上课前初学一次新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杂志社,2010年第5期

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4

一、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实施

(一)数学史融入概念教学

1、数学史融入概念教学的理论分析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一种认识,同时也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的单元与形式。它是一种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者是充当指明实体、实践或者关系的范畴或者类的实体。数学史是各种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通过数学史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们对数学概念的形成有清晰的认识。不清楚数学史将让学生们失去许多重要的东西。现在有很多的高中生都不能够准确的叙述出圆周率这一概念,不知道“割圆术”是谁所创、内容是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是历史上数学计算方面的三大发明。就正如学生们所说的:“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数学史,也没有做过这些相关的题目,当然就会不知道。”当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不能够全部归咎于学生,在小学与初中时甚至是高中里,教师们平时的教学也与这些现象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关系。数学概念教学就不能仅仅包含理论上的知识点,还应该包含有数学史。数学概念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数学概念的教学,要为学生们揭示概念所产生的背景与起源,从中了解到概念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为学生们展示所学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那么学生就会慢慢的产生出对相关概念的浓厚兴趣,并希望能够追根溯源,并能够主动的去探知前人的认知历程,弄清楚整个过程,进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而将数学史融入到概念教学中就能够让学生很好的了解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与历史发展背景。

2、数学史融概念教学的案例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有许多地方都能应用到数学史,例如在以概念的同化方式开展概念教学时运用数学史。所谓的概念同化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通过定义的方式直接的给出概念,同时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能主动的去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的相关概念进行联系从而学习并掌握概念。以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教学为例:案例1:创设认知冲突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为学生构建出一个篮球比赛前的情景,将学生们分为两个队伍,教师作为裁判,并想要通过抽签的方式来决定学生们的这两支队伍的进攻方向,准备了3根形状、大小相同纸签,在这3根纸签之上分别写上“1,0,0”这三个数字,让学生队伍中的其中一方队长在看不到纸签上数字的情况下进行抽签,抽到数字是1的纸签的一方拥有进攻的优先选择权,而抽到数字是0的一方则放弃进攻的优先选择权,并将优先选者权给对方。然后让学生们在组内思考是否应该接受这样的抽签方式?为什么?然后引出本课课题。接着带着学生们去追朔概率论的本源,从历史中了解概念。为学生们呈现出一段数学趣味历史:在1653年的夏天里,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与数学数学家在前往浦埃托镇度假的旅途中碰到了“赌坛老手”统计学家德梅勒,为了能够消除旅途的寂寞,梅勒向帕斯卡提出了一个自己苦恼了很久的赌本分配问题:有甲、乙两个赌徒,他们赌技相同,这两个赌徒各出50法郎的赌进行,每局没有平局,这两个赌徒约定如果谁能够先赢得三局就能够得到全部的100法郎的赌本。但是当甲赢得了两局,乙赢得了一局之后,由于天色已晚,两人都不想继续堵下去,但此时的赌本应该如何去分呢?将这段历史引述到这里史就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思考,应该如何进行分配才会显得更加的合理。学生们知道继续堵下去最多还有两个回合就会结束。算术方法:下一局如果乙赢了每个人将拿回自己所下的赌金,即是50法郎。如果不愿意继续下去甲应该这样说“我一定能得50法律,即使我下一局输了,也应该把这50法郎给我,至于另外50法郎,也许你得到它们,也许我得到它们,机会均等,因此在给我50法郎后,让我们均分另外50法郎吧”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而且学生也能够很容易理解然后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继续这个未完的历史故事:帕斯卡与另一位著名的数学家费马都独自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在当时较为深刻而且到现在仍然是经常使用到的想法与技巧,并且为解决机会游戏的其他许多问题搭建起了框架。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利用了一个学生们常有的观念引起了学生们的认知上的冲突:抽到数字为0的纸签的可能性更大,不公平。这是学生们内心的想法,然后引入通过历史来为学生们呈现出概率论的的起源与发展。通过这两个过程很容易就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概率”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而数学史中的那个赌徒分赌本的问题在将概率论中一些相关的知识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同时后面说道“帕斯卡与费马提出了一些在当时较为深刻而且到现在仍然是经常使用到的想法与技巧”,那么学生必然就会想要知道这“想法”与“技巧”的内容到底什么?进而激发出了学生们的探知心理,有助于后面概念教学的开展。

(二)数学史融入命题教学

1、数学史融入命题教学的理论分析

在现代哲学、数学、逻辑学、语言学中,命题指的是一个判断(陈述)的语义(实际表达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定义并观察的现象。命题不是指判断(陈述)本身,而是指所表达的语义。当相异判断(陈述)具有相同语义的时候,它们表达相同的命题。主要讨论的是数学命题。在数学中,用来表示数学判断的陈述句或符号的组合叫做“数学命题”。通常用“p,q,r,s,t…”来表示,并且称为命题变量(变项)。对于无法判断其真假的语句,称为开(语)句。必须要注意的是形式逻辑专门研究判断的形式,而不管判断的内容,只从真值的角度研究命题的形式及各种命题之间的关系。但在数学中,既研究命题的内容,又研究命题的形式,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研究数学命题,例如在形式逻辑中,命题“如果1>3,那么1+2>3+2”是正确的,但是在数学中该命题却是错误的。数学命题因为本身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数学命题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数学命题的教学主要分为了三个过程:命题提出、命题证明和命题的应用三个阶段。根据数学发展的过程,数学史可以与这三个过程进行有机的融合。在命题提出中,主要有两种方法:

(1)直接向学生展示命题;

(2)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供研究、探讨的素材,并作必要的启示引导,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独立进行思考,通过运算、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等步骤,自己探索规律,建立猜想和形成命题。第一种方法,则可以借助数学史来为学生进行展示,一个命题的出现是会在数学史上留下其独特的痕迹的,在直接展示前可以通过数学史为学生展示命题出现的背景以及具体的过程,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命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第二种方法中为学生提供的素材可以从数学史中获取。命题引入后,教师的重点工作转向对命题的条件、结论剖析,探讨其证明思路。在数学史中有些前人的思想是很值得借鉴的,我们可以利用数学史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证明命题的方向或者思路,给学生以启发。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都是包摄程度十分高的命题,应用它们可以解决众多的数学问题。同时,命题的应用又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因而,命题的应用是命题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此时为学生们呈现前人是如何应用这些定理、法则、公式来解决各种难题的就能为学生打开一条思路。

2、数学史融入命题教学的案例

案例2: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学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收集等差求和公式相关的数学史内容,并对学生所收集的内容进行核实。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识:复习前面所学过的等差数列概念、通项公式以及等差数列的性质: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已知首项和公差项d则有:已知第m项和公差d,则有:

(2)等差数列的性质:在等差数列中,如果m+n=p+q,那利用数学史创设情景,推导公式:利用“高斯求和”数学史小故事引导学生去理解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逆序相加法”的基本原理,得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然后告诉学生在中国的古代文物与文献中有很多与等差数列相关的内容,例如《周辞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张邱建算经》等书中都有许多十分有趣的等差数列问题,接着利用《张丘建算经》中的第23题:“今有女不善织,日减功迟.初日织五尺,末日织一尺,今三十日织讫。间织几何”。这个题目是利用“逆序相加法”来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求解。因此,线引导学生理解提议,教师对其中的“旧减功迟”、“讫”等词语进行解释,让学生能够理解题意内容,并引导学生将此题转化为“一直等差数列为,”,然后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所必须的条件,例如这个题目中的n是多少等等。为了验证求等差数列的“逆序相加法”,可以线给出《张丘建算经》中的算法:“并初、末日尺数,半之,余以乘织讫日数,即得”接着引导学生利用数列通项公式进行变形,得到,引导他们理解公式的意义。例题学习与知识运用中融入数学史:等差数列求和问题主要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在中国最早见于《九章算术》,而外国数学发展的早期也有许多人对等差数列求和问题进行过讨论,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些古代记载中选择几个问题进行必要的修改然后出示给学生进行公式的运用训练。例如“今有金捶,长五尺.斩本一尺,重四斤;斩末一尺重二斤。间金捶重几何?”(改变自(《九章算术》,均输章,第17题)该题主要是增强学生对利用逆序相加法推导公式过程的理解与对公式的运用,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字理解与转化能力。分析:数学史关于等差数列求和的内容有很多,教师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从中选取可用的素材与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与整合。而且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必须要注意对数学史的引用时间,防止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以及对学生数学史观的影响。[8]同时在引用数学史时需要注意到将中外数学史进行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到中外数学体系发展的相似性。

(三)数学史融入问题解决教学

1、数学史融入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分析

问题解决是建立在概念与命题学习的基础上的,它是一个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形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问题解决并不是简单的利用已学的概念或者命题的过程,而是一个会产生新的学习的过程。当学习者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或者是被置于一个问题情境中时就会去回忆先前已经掌握的概念或者命题,试图从其中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者是方案。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提出很多假设并逐渐的去检验他们的可适用性。当他们从中找到了能够解决问题或者是与这个问题情景有特定关系的概念或者是命题时,他们不仅仅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还能够学会一些新的东西,进而能够解决相类似的问题。这个过程解题的过程中与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在解决问题时会从简单的`开始,而将问题解决之后就会思考是否可以进行推广,找到其中的一般情形,或者是去寻求更多的解决方法。学生们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思维一般是按照下面的方式运行的:

(1)理解题意,掌握题目中的问题、条件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中需要区分出己知条件、关系以及需要求解的目标,并且分割为不能够再继续分割的最基本的部分;

(2)根据题意,提出解题假设与思路,并从中选取最优的思路或者假设来制定解题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够进一步的了解条件与目标之间的本质连心,学生往往会进一步的进行比较,进而挖掘出一些更加深层次的因素,在经过组合后产生出新的因素,形成新的结构,并对各种原有的因素有新的认识,进而进一步的提出更为完善的解题设想或者方案;

(3)学生对自己解题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讨论,并考虑对该结果的推广等等。数学家在解数学题时往往是这样的;

(1)先考虑最简单的问题,对简单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并从题目中找出能够用于解题的条件,同时提出各自解题的猜想;

(2)对所提出的猜想进行反驳、验证,并最终将这些问题解决,他们解题的过程并不是以解这些简单问题为最终的目标,而是要从简单问题的解决方法逐渐的过渡到对问题的一般情形的解决方法,尽可能的从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化,同时他们希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新的发现。数学知识并不是突然就产生形成的,它们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而且这些知识总是会不时的、反复的出现于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数学家则会有意无意的接触到这些问题的特殊情况,并明确的提出来,而后来的数学家则会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并最终找出这些问题的一般规律。而有很多的数学问题都会引起数学家们的共同兴趣,不同的数学家就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产生出不同的解法。从学生与数学家的解题过程能够看出,整个过程与数学知识的发展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将最简单的问题解决后才是思考是否可以运用到更加广泛的地方,并进一步的找到其一般情形。或者是寻求对同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根据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历史上人类知识的发生的一致性,将数学史融入到问题解决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的问题解决学习。将数学史融入到问题解决教学中主要有三种策略,分别是:相似性策略、迁移性策略与连续性策略。相似性策略指的是通过对历史上的问题解决系统与现行教材的问题解决系统的相似性的考察,发现当前问题解决系统的内在联系以及容易被学生所理解的方法。通过相似性策略能够帮助学生从历史问题的解决系统中获得对当前问题的一些解题启示,有的甚至能够发现当前的问题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数学问题所演变而来的。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加容易的提前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然后通过合理的引导来帮助学生们克服困难。相似性策略的重点在于能够深入分析历史与当前问题解决系统所存在的相似性与不同的地方,进而提前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认知障碍,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在心理学史迁移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后继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认为迁移可以分为特殊迁移与一般迁移两种。而加涅则是将迁移分为了侧向迁移与纵向迁移。其中侧向迁移指的是将已有的问题解决方法在新的情景中运用,纵向迁移指的是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规则来解决新的问题。迁移性策略其目的就是将历史上的问题解决系统中的原理与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起点,从而产生出显示问题的解决倾向。科学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不同的时代会产生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问题。从数学史中不难发现,经常会有一位数学家就某一个数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引发出了一系列的讨论与研究,然后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到最后建立起了一个相当的完善的数学原理。为了培养学生的连续性思维,帮助他们能够全面的了解问题解决的完善的结构系统,可以从数学史上的一系列连续性问题的解决进程为线索,应用到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整体认知与理解。

2、数学史融入问题解决教学的案例

案例3:等比数列求和问题

利用历史资料创设问题情景:著名数学家阿基米德在接受国王嘉奖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要求:要求国王在64个方格棋盘上,第1个方格放上1粒米,第2个方格放上2粒米,第3个方格放上4粒米,第4个方格放上8粒米,……,依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格放完。这所有的米就是阿基米德的奖品,让学生思考第64个方格放了多少粒米?一共有多少粒米?(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知道,但是却很容易就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接着提示学生利用高斯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那种思想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讨论求解: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以下的结果:高斯那种首尾相加在这里已经不适用了,但是有以下的规律:1+1=2,2+2=,+=,…,逐次累加有:。问题变更,深入探讨:在古埃及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在一位妇人的家里有7间贮藏室,在每间贮藏室都有7只猫,每一只猫捉了7只老鼠,而每只老鼠吃都了7棵麦穗,每一棵麦穗能够长出7升麦粒。试问贮藏室、猫、老鼠、麦穗、麦粒等各有多少,总数是多少?(古埃及希古索斯纸草)通过讨论学生得出以下结论:贮藏室、猫、老鼠、麦穗、麦粒分别为,。继续提问“是如何算出结果的?如果再多几项,例如是否还能算出?”学生们认为可以通过方程法来解决问题,即,所以接着推广到求分析:这个案例中围绕“创设情境—解决问题”这两个环境开展教学,做到了循序渐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开始利用数学家的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在面对困难时,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来激励学生,不仅要能够模仿数学家去解决问题,更加重要的是要能够从数学家科学创新的历史范例中,去体会到活的数学创造过程;问题解决时则是层层推进,循序渐进。

二、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有关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

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语言文字与艺术修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要求教师有着较高的文字驾驭能力,能够准确的为学生秒速各自数学史知识,并能够表述清楚数学史与当前所学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16]同时文字与艺术修养本就是教师们所应该具有的一项最基本的素养。在老一辈的数学家中,有很多的人都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学水平与艺术修养。由高振儒主编的于出版的《数学家诗词选》中,收入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100多人所著的380多首诗词,其中甚至还包括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苏步青(1902-),李国平(1910-)等人的精彩作品。而著名的数学教育家雷垣教授(1912-),精通音乐,他早年曾经做过著名钢琴家傅聪的音乐启蒙老师。从这些老一辈的数学家不难看出拥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但是对于普通的高中数学教师来说并没有这么高的要求,但是,通过课余的时间多阅读一定的文学作品、看看各自艺术展览,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与艺术素养还是必须的。通过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素养,教师们能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水平,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而能够更好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史进行教学,同时还能够更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提高语言的感染力,让数学史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史要求教师必须对数学史有最基本的了解。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数学的发生、发展与社会经济、人文学科以及自然学科的发展相互交织最终形成了数学史。数学史是人类史的重要部分。

数学知识体系中的每一个新的概念的诞生,每一个新的问题的提出,每一种思想与方法的发现,都与当时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需求密切相关,而并不是孤立提出的。这些概念、问题、思想与方法够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都是当时的数学家们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所思考出来的。它们的出现往往都会伴随着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的诞生。例如几何学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古埃及,几何学的英文geometry来自于古希腊语的γεομεια,是γη(古希腊语中土地的意思)和μεια(古希腊语中测量的意思)。因为最早几何学就是为了丈量土地的面积,以便分配土地而产生的。而三教学则是源自于古希腊的天文测量,勾股定理则能够以及“勾股术”,则是因为中国古代测量工具——勾股的制作与在实际的测量中的使用而产生的,等等。数学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联系上这些数学史上的生动故事,就能让书上的知识变得更加的丰满,让枯燥的数学公式变得生动,进而帮助学生将整个数学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同时现在新编的数学教材中已经考虑到了数学史的应用,在教材中增加了许多与课本知识内容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如果教师对这些数学史知识不了解,那么就不能够更好的利用教材为教学服务,同时还会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时,虽然教材中引入了大量的数学史,但是多数都是述而不详,而且还有很多有趣的材料都没有说到。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将这些内容补充完成,从而使得教学更加的生动、有效。为此,数学教师可以多多的阅读与数学史相关的专著和通俗读本,增加对数学史的了解。现在较为全面的数学史教材主要有梁宗巨先生的《世界数学通史》和《数学史典故辞典》,李迪先生的《中国数学通史》等,教师们都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去进行阅读。

教师必须具备运用数学史教学的能力。教师要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数学史,那么就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果教师不具备有效运用数学史辅助教学的能力,那么在课堂上生硬的运用数学史是不会起到较好的效果的。有很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发现他们运用数学史之后,非但没有能够减轻学生们的负担、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成绩,反而还耽误了教学时间。于是这些教师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数学史对教学无益。FulviaFuringhetti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不同作者对数学史作用得出的不同结论,并不是数学史自身作用的问题,而缘于不同数学教师对数学史的不同运用方式”。我们应该仔细的思考这句话的含义。有很多的数学教师认为:所谓的运用数学史进行教学就是为学生们讲故事、读史料。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这只是较为低层次的运用数学史。近几年来有很多的学者都认为应该将数学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并认为融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显性融入和隐性融入。其中显性融入指的是教师将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各种历史片段直接提供给学生。这种方式是当前大多数的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弊端,其主要弊端是很容易造成数学史与数学课程的相互独立。这种方式如果所引入的历史材料稍微具有一点难度,就会让学生感到原本就较为紧张的数学课堂变得负担更重,最终可能不是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而是让学生对数学的最后一点兴趣都消失殆尽。隐性融入则指的是教师根据数学史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让数学史变得适用于数学教学,并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领悟到数学史上各自数学思想、思维方式等。在这方面较为成功的是台湾由洪万生教授所领导的HPM团队。

(二)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原则

将数学史融入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坚持德育性原则。德育是当前教学改个的重点内容。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数学发展的历史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从古到今,数学学科之所以能够有如今的辉煌成就,全部是这千百年来无数的数学先驱们前仆后继,辛勤耕耘的结果。数学先贤们在做研究时的严禁态度与献身精神是我们这些后辈应该积极学习的,特别是祖国古代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更是我们所应该去积极弘扬的优秀文化。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秉着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心态,去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利用数学史来开展德育教育要远比用其他的方法更加有效。

坚持趣味性原则。在学生的心目中数学是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而且枯燥乏味、难懂难学。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让数学课变得引人入胜、生动活泼就成为了每一个数学教师都必须要面对的巨大挑战。将数学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则为我们提供了激活课堂的一把钥匙。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求和”时,如果只是给学生们进行推导证明,学生也能够掌握公式,但是如果我们能将高斯计算“1+2+3+…+100”的故事融入到教学中去,那么就能够让学生们从小高斯的计算方法中得到更多的启示,这样做不仅仅能够激活课堂气氛,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自然、牢固的掌握相应的知识。

必须要坚持结合性原则。在进行教学时,我们总是会提前为每一个学期或者学年都会结合教材内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运用数学史进行教学也必须这样。我们必须要根据本学期或本学年的教学内容,提前思考并安排好所结合的数学史,这样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够对使用数学史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切记不能够盲目的、随意的插入数学史内容,因为这样有可能会使得学生感到茫然、觉得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坚持针对性原则。要将数学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教师就必须要考虑到高中生的特点与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必须要明确在数学教学中中什么样的数学史内容才是学生们所需要的。必须要明白的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史是为了启发学生们的思维、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而不是要去研究数学史。将数学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并不是大学中的数学史选修课,因此在选择材料时必须要针对教材内容,同时还能够考虑到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融入数学史教学下的课堂导入 篇5

—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

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或者觉得数学课堂枯燥无味就没劲去听,从而造成数学成绩不理想,进而转变成对数学课的厌恶和烦躁。反观我们大多数教师上课状况,往往直接讲解数学定理然后直接进行练习,而很多学生不清楚这定理的来历,更不用说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我认为,如果在课堂的引人或者内容的讲解上加融入相关的数学史知识,不仅会增添数学课的“色彩”,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还能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可读性。通过一项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认为是教师在课堂上介绍的数学史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课堂教学与数学史的融合是必要的。

一、数学史导入新课的意义及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学习要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能仅一味的讲解书上的知识,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历过程。另外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了解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如何来的,是和怎样的数学实践直接联系,从而对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和深度理解。从中可见数学史的必要性。

(一)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民族自豪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数学教学应当反映数学数学的历史及发展状况。通过在教学当中讲解数学定理来历及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体系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文化修养。

另外,中国古代有着光辉的数学历史,很多重要的数学结论的发现比西方要早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比如公元5世纪祖咂成功的运用“祖氏原理”推导出了球体积的计算公式,而这一原理在西方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于1635年由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提出,它对微积分的建立有重要影响,再比如刘徽的割圆术,庄子的极限思想等,这些数学发现和数学思想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人的智慧。虽然从明代开始中国数学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但是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数学家们就开始了振兴中国现代数学的艰难历程,并陆续出现了一批在国际上都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们,如苏步青、熊庆来、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等。另外经过几代数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中国现代数学也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中国数学发展水平与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通过在课堂导入这样的数学历史介绍,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数学的地位,还会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立下为中国数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二)有助于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兴趣是人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文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的兴趣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而由于数学知识在很多内容上是经过数学家千锤百炼得来的,所以它的语言精炼,概念也比较抽象,更重要的是它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繁琐的计算得来的,导致数学学习不仅枯燥单调,而且对一些逻辑推理比较弱的学生产生很大的思想压力,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对数学完全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在数学教学当中如果还是靠一味的念课本抓练习是行不通的。而要在教学当中适时的插入一些数学史料,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有利于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讲完一节数学知识以后再补充相关的数学史内容,这就相当于再现数学知识的产生的过程,毫无疑问这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学习过的内容,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通过展现古代数学家发现定理的过程,其实就展现了古代数学家对已有理论的继承、推广、批判并进行创新等思维方式。如果在数学教学当中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维过程,那么学生也能体会到和古代数学家一样的理性思维过程。而这种学习不仅可以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数学素养,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研究都有很大的好处。

二、融入数学史的“勾股定理”课堂导入

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个最基本的初等几何定理,被誉为“千古第一定理”,这个定理蕴藏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早在公元前约三千年的古巴比伦人就知道和应用勾股定理,还知道许多勾股数组。古埃及人也应用过勾股定理。在中国,商朝时期的商高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的特例。可见,勾股定理发展历史久远。但在当前很多中学数学教学中,往往省略了历史,而是直接给出公式,这样使学生只会套用公式,却根本不了解勾股定理的产生、发展以及它所产生的深远意义。这样使学生体会不到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因此,通过对融入数学史的勾股定理教学探讨,应该进行如下的课堂导入:

1、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开数学大会的情景,展示大会会徽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70页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并出示自制教具(赵爽弦图),观察它们的联系,提出问题,数学家大会为什么用它做会徽呢?

2、在数学大会上我们将对为提出这个图形的古今中外数学家颁奖

首先授予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新锐成就奖,接着讲他发现勾股定理的趣事,以调节课堂氛围。

话说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有次应邀参加一位富有政要的餐会,这位主人豪华宫殿般的餐厅铺着是正方形美丽的大理石地砖,由于大餐迟迟不上桌,这些饥肠辘辘的贵宾颇有怨言;但这位善于观察和理解的数学家却凝视脚下这些排列规则、美丽的方形磁砖,但毕达哥拉斯不只是欣赏磁砖的美丽,而是想到它们和数之间的关系,于是 拿了画笔并且蹲在地板上,选了一块磁砖以它的对角线 AB为边画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面积恰好等于两块磁砖的面积和。他很好奇....于是再以两块磁砖拼成的矩形之对角线作另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之面积等于5块磁砖的面积,也就是以两股为边作正方形面积之和。至此毕达哥拉斯作了大胆的假设: 任何直角三角形,其斜边的平方恰好等于另两边平方之和。那一顿饭,这位古希腊数学大师,视线都一直没有离开地面。

同学们看这位数学家对数学的探索都顾不上吃饭了!

3、话锋一转,接着说为一位神秘嘉宾颁奖,他本不是一位数学家,但他对数学的热爱超出了他对自己职业的热爱。

让我们来看看美国总统是怎样证明这个定理的,以此号召学生去思考这个定理的证明,也许将来也能当上美国总统哦。

其中,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的证法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总统为什么会想到去证明勾股定理呢?难道他是数学家或数学爱好者?答案是否定的。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在1876年一个周末的傍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郊外,有一位中年人正 在散步,欣赏黄昏的美景,他就是当时美国俄亥俄州共和党议员伽菲尔德.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附近的一个小石凳上,有两个小孩正在聚精会地谈论着什么,时而大声争论,时而小声探讨.由于好奇心驱使伽菲尔德循声向两个小孩走去,想搞清楚两个小孩到底在干什么.只见一个小男孩正俯着身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直角三角形.于是伽菲尔德便问他们在干什么?

只见那个小男孩头也不抬地说:“请问先生,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长为多少呢?”伽菲尔德答到:“是5呀.”小男孩又问道:“如果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和7,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又是多少?”伽菲尔德不加思索地回答到:“那斜边的平方一定等于5的平方加上7的平方.”小男孩又说道:“先生,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伽菲尔德一时语塞,无法解释了,心理很不是滋味。

于是伽菲尔德不再散步,立即回家,潜心探讨小男孩给他留下的难题。他经过反复的思考与演算,终于弄清楚了其中的道理,并给出了简洁的证明方法。

1876年4月1日,伽菲尔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对勾股定理的这一证法。

1881年,伽菲尔德就任美国第二十任总统。后来,勾股的证明人们为了纪念他对勾股定理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就把这一证法称为“总统”证法。

4、接着对我国为勾股定理做出贡献的数学家赵爽、刘微等人一一颁布不同的奖项,并讲解他们发现并正面这个定理的历史。

小学数学教学传统文化融入策略 篇6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发展,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与教学的结合,力求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达到学生文化素养发展与提高的同时,还能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的目的。对于小学教学来说,数学教学是基础和重点,在小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现代数学教学的有效发展。因此,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成为了现代教师所要重点探寻的方向。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的相关策略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是从古至今无数优秀人才智慧的结晶,是当代学生所必须要继承和发扬的重要内容。在现代教学中,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现代教师的重要职责,是现代中国梦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旨在为学生教导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能够领悟到数学的魅力和趣味,加深对数学和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现代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对学生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意义,构建有效的教学策略,将传统文化和数学教学融为一体,以此来增加课堂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有效地成长和发展。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对于传统文化

现如今的社会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因而外来文化较多,而大部分的学生和家长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重视外来文化,而小学生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够,因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可以知道教材文本很少直接将传统文化编写其中,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较薄弱。因此,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有策略、有时间、有角度地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让学生能够意识到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精神宝库的作用,并能够养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1]

(二)对于数学的发展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其课堂教学氛围一般较为严肃,因此学生的课堂积极主动性不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当代数学教学的发展。而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学生对数学教学的传统认知,拓展了学生的思考角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现代数学教学发展提供有效的发展方向。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举措

(一)深入挖掘文本教材,进行相关传统文化讲解

随着现代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可以知道现代教育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因此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其传统文化适当有一些融入,但是融入较少,教材文本还是以数学定理和具体过程为重点。因此,要想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文本教材,进行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感知到数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教学魅力,进而潜移默化地为学生的性格品质的塑造提供有利影响,让学生能够成长为优秀的人才。[1]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教材内容为例,在学习“年,月,日”的知识点时候,可以知道古时候人们的记录时间的方式是天干和地支,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有关天干和地支的内容,了解传统的计时方式;六十甲子,以此来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解:“日,日中,日下,月份,朔,望”等有趣的来历,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积极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二)结合数学教学活动,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对于教学来说,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动活泼,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讲解方式“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是不行的,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课堂的融入度,因此要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将传统文化和数学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探究欲,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数学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民族自豪感。[2]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材内容为例,在学习“大数的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珠算”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讲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珠算文化,并在了解之后,让学生分组进行珠算的计算,以此来让学生体会和领悟传统文化。又如在学习“角的度量”的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古时候人们度量角的方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以古时候的方式进行度量角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再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的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开展“了解九章算术”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古时候数学的魅力。这样的方式,有效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唤醒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数学文化了解的欲望,从而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行为,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课前课后渗透,提高传统文化的融入度

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前的有效导读和课后的有效的复习是十分重要的,前者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后者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记忆力。为此,教师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加强课前和课后的渗透,提高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融入度。为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开始之前,给学生讲解这个知识点的传统文化小故事,或者利用微课给学生讲解这个知识点的发展历史。对于课后的渗透来说,教师主要从练习出发,布置有关的传统文化内容,或者以传统文化为题,让学生依据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解答。[3]以人教版五年级教材内容为例,在学习“简易方程”的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给学生补充有关古时候遇到需要利用方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视频,以此来让学生体会到古时候人们的智慧。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课后练习,教师可以以文言文的形式来布置题目,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有效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四)结合多元的教学方式,构建传统文化渗透氛围

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来说,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技能。为此,教师必须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的丰富性,提高教学的多元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元的教学方式,构建传统文化教学氛围。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发展特点,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合作教学、创设情境、结合多媒体微课、生活化、游戏等方式来丰富教学手段,然后在采取教学手段的时候,有效融入传统文化,进而构建传统文化氛围。[4]以人教版六年级教材内容为例,在学习“圆”的知识点的时候,会学习到有关“π”的知识,为此,教师就可以开展合作教学,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自主研究有关“π”的传统文化,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力。又如在学习“数学广角-数与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微课、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领悟到数形结合的内涵,并在这个过程中讲古代建筑文化中有关数学知识点的内容。再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并且让学生动手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渗透有关“剪纸”的传统文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有效增加了课堂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可以知道许多教学内容都与传统文化相连接,其文本素材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为此,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和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点,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数学文化,感知数学与文化的魅力,让学生能够在提高自身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能够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树立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长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之探索[J].中华少年,(21):117.

[2]徐艳.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上的德育渗透[J].科普童话,2017(25):30.

[3]任庆奎.基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5).

将“引探教学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將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为了攻克识字数量增多、结构复杂的现状,在学习前人识字教学经验的同时,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始了低段识字教学的研究,形成了创境引探高效识字的教学模式。所谓创境引探有效识字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创设情境,采用多种形式,探究多种识字方法,使枯燥乏味的识字内容形象化,生动有趣,易于学生识记,达到学生“主动高效”识字教学的模式。创境引探高效识字的教学模式适用于任何低段识字课教学,此教学课堂模式我们总结为三部曲,具体的流程为:

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创境激学——习得新知

创境激情——引导运用

本节课我所呈现的,就是在创境引探有效识字教学模式下的一年级下册《识字六》的识字课堂教学。

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一)真实图景 点燃学情

上课伊始,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创设一个快乐的郊游情境,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将孩子们带入了形真情切的识字情境中。精妙的导入点燃了学生投入学习的热情,他们有了探索和追求知识的动力,从而乐于学习主动参与。

(二)投入热情 自主拼读

在预习的基础上,自读课文,有读不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或请教同桌。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辅助识字作用,确保学生发音的准确。魏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进入情境 展示练读

以学生自读为基础,指名读,展示读,创境教育让学生在已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学生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

二、创境激学——习得新知

(一)愉快识字 力求实效

教师出示生字,让学生说说平时使用的识字方法,鲜活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永不枯竭的源泉中,学生贮存的识字方法一下子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情色彩,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打开思想的闸门,非常愉悦地进行多种方法识字,如字理识字、归类识字等等,课堂呈现了积极识字,乐于表达的学习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会终生受益。

(二)游戏巩固 关注全体

小伞兵游戏再识字、由字入词,同桌合作抽读词语,小老师抽读词语。教师的教学始终以 “思”为核心,即以儿童思维发展为核心,在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中和兴奋的情绪中,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这一环节犹如送给学生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他们情不自禁地从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映像中进行检索,并加以沟通组合、迭加,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此时,教师再给与热情的评价,使孩子感受动脑的快乐、幸福,这样既降低了识字难度,又提高了识字效率。

(三)图片创境 读练结合

教师创境:快乐的郊游马上就要开始了,先让我们集合队伍,准备出发!出示第四小节图片,认读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群“红领巾”、一片欢笑。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了海边。这里的风景真美呀!图文对照学习第一小节,认读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借助生动的图片,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图文并茂,生活经验与图片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了知识信息,开阔眼界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四)静心书写 扎实有效

愉快的写字开始了,这一环节避免了学生机械的书写,而是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范写、仿写、展示、评议等环节,进行扎实地写字教学,在写字的过程中,学生怡然自信、平心静气、用心地书写,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创境激情——引导运用

(一)细读韵文 动情创境

教师动情创境:“游览了那么多美丽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从头到尾回顾一下这次快乐的郊游路线吧!”齐读课文,又让孩子回归韵文整体,读、诵结合。

(二)难题创境 积累韵文

用树叶遮住量词,边填边读,能背的背诵。这一模式以“情”为纽带,老师与学生之间,真情交融。

(三)游戏创境 巩固知识

教师引导:快乐的郊游就要结束了,要不要给爸爸妈妈带些礼物回去呢?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草地上采蘑菇去!教师的语言和设计的活动情境再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致,使孩子们始终保持着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游戏:采蘑菇。读出蘑菇上的字,再给生字组一个正确的词语,就能得到奖励。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魏老师的主导下,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情境作业 拓展延伸。

情境作业,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识字6的方式说一说生活中的事物,并在生活中识字,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在愉快的课堂中,学生思维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激活学生积累的潜能,让探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创境引探高效识字的教学模式在我校一、二年级全面实施后,效果明显,有效地提高了识字教学效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变枯燥的识字活动为生动多样、充满趣味的游戏,学习兴趣高涨,对字形的记忆和字义的理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将“引探教学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篇8

山东省青州第三中学:张芳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乐观、进取、勤奋、独立、自尊、自信、宽容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变化,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素质和身体素质,更重要的要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若能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融入呢?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只有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下,方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应设计巧妙的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内心愉快,行动积极、观察、思维、记忆等活动就会最主动、最有效。

(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只有学习动机激发的越激烈,学生就能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浓厚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还可以使原本陌生的教学内容变的熟悉而容易接近,学生马上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自主选择活动内容,锻炼独立、自主的品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生活,有利于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想像力、注意力和思维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对于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培养数学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在自主活动中,培养主体意识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让教学完全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天地里,自主地参加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三、多激励,少批评,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增强学生自信心“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性语言、方式,给予学生适时、积极的心理暗示,从内心中渴望自己教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教学中,要将这一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运用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成为生活的强者。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激励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方面是对优秀答案的激励,另一方面是对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的激励。如某个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流利、干脆,教师可以这样评价:“每一次发言你都会有精彩的表现,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你能用心想,还能大胆说,表现真出色!”有的同学回答很有独创性,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的解题方法很新颖,有创意,连老师都没有想到,老师想请你把它介绍给其他同学好吗?”这些热切的激励语言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从而激励学生健康的发展。当学生发言不正确、感到有困难时,教师评价语言的激励更重要,它有利于学生的内心感受,拨动他的心弦,有效地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四、从作业布置和批改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作业布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程度,如果盲目统一布置作业,不但没有效果,而且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相反使学生产生厌学、应付等逆反心理。因此,在作业布置中要充分体现出三种层次,分别为难、中、易,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求做不同程度的作业。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并能体验到完成作业的快乐和自信。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而批改作业,也要给学生激励的评语,如在作业批改中常使用好、很好、你真棒、你真行、请继续努力、你很了不起、你一定会很出色。这样学生从内心里对自己的要求标准就会越来越高,作业质量就会越来越好。所以平时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融入心理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篇: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下一篇:打麻将不接电话的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