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论文题目

2024-06-01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论文题目(通用10篇)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论文题目 篇1

题目: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摘要: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 :“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迸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源泉,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学活动贴近学生 经验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才能有效 地提高课堂效益。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用的素材,设计的任务都应考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才感到亲切,积极性也就会更高。

关键词:德育教育精讲多练合作学习

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由于课时及很多客观因素存在学生的技能形成、素养培养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存在较大差异的现状。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有些情况是无法改变的,而我们自 己所能做的就是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怎样用多元化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信息技术老师只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德育为首”在任何时候、任何学科都适用。在信息技术学科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中“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就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德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和责任意识,计算机的维护率就会降低,学 生到机房上课的组织管理也就相对较容易,也就节约了课前维护、课堂中组织管理的时间,学生的操作时间相应就增加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提高了课堂效益。另外,德育教育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非常重要,但是网络道德教育同样不能忽视。网络在给人们带来生活、学习、工作便利的同时,也给中小学生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对中小学生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培养网络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网上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自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每个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做法。我们可采用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等多种方式,如集体探讨、论坛讨论或将德育内容溶入到操作任务中、课后个别交流等。总之,尽量避开传统的说教,寻求更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相信,我们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就会乐学、爱学、积极主动的学。学生一旦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其学习的潜能就会被发掘。学生刚开始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很感兴趣,可时间一长,有些学生感兴趣仅仅是上网打游戏,而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和操作任务就不感兴趣。如何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长久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运用多种方式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好的开端是 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在教学引入时设计符合本课教学内容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景。这些情

景或以故事的方式导入,或以音乐、图片欣赏的方式引入,也可以设置悬念,或者让学生以帮助老师或他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导入。总之,情景的创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肯动脑,就一定能创设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景。

2、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保持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一时的,保持的时间是不会很长,时间一长,兴趣随之减弱。如何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长久的兴趣,这就需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他们向往成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对他们的作品及行为通过口头表扬或赞扬,加分、加星鼓励,树立榜样,争当小老师,作品展示等激励方式,到期末结束时累计结果来评定学生。

三、运用动态的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信息 素养的养成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是促进事物的提高和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是通过检查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最终达到全面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因此,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评价起到了检查的作用,巩固的作用和发展的作用。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信息意识与情感和信息能力的发展。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评价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性评价,是无法通过100分制进行量化的。其评价的内涵是丰富,评价的范围是广泛。我们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评价(包括使用计算机的习惯、上课前的纪律、秩序等),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倾听习惯(听老师讲课、听他人回答问题)进行评价,操作情况进行评价,合作意识、合作精神进行评价,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另外还有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个体进行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课堂中我们可能同时运用几种评价方式,而在这几种评价方式中有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无论使用哪种评价方式都应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鼓励为主。例如:学生正在完成一个画图任务,老师就走下去查看学生操作情况,针对学生个体可以这样鼓励学生: “你这幅图很有创意!继续努力!”“这幅图颜色搭配得很好,但是线条太细了,如果能用稍粗一点的线条画,就更美了!”“你爱去帮助同学,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等等,相信学生听了老师激励的语言,会更加信心百倍,对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学生更是如此,通过这些评价他们感受到了成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信息素养的养成、提高也在这些评价中螺旋上升。

四、教学素材、任务的设计生活化、经验化。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 :“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迸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源泉,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学活动贴近学生 经验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才能有效 地提高课堂效益。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用的素材,设计的任务都应考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才感到亲切,积极性也就会更高。例如 : 在教学用 PowerPoint 制作演示文稿时,有位老师对学生说 :“同学们,你们假期或节假日父母都带你们外出到哪些地方旅游过?”这时,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有的说我去过九寨沟,哪里可美了!有的说我去过丽江、玉龙雪山,还有的说我去过西双版纳……这时这位老师对学生说 :“你们能不能选一个你去过的最喜欢的地方制作成演示文稿介绍给大家?”接着,这位老师开始播放用 PowerPoint 制作的风景演示文稿。学生看后,纷纷表示“我要做”。于是顺利地引入到了 PowerPoint教学。这种将我们的教学素材、任务生活化经验化的教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老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不管他们探究的结果怎样,他们都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老师再根据学 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时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接受了知识,再加以实践也就形成了技能。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使他们懂得学习不用依赖老师、父母,只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再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就能完成。他们自己探究学习所得到的知识及技能远远高于老师灌输的知识。在他们自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此时,我们就应该培养他们向他人(老师、父母、同学)寻求帮助的意识。在课堂上,不是每一个有困难的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帮助,此时,我们就应该培养他们向周围同学虚心请教,而周围同学也应该向他们伸出热情的双手。另一方面,一个工作任务需要整个群体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整个群体里,每个成员之间各有分工。离开谁,这项工作都会受影响,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六、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精讲多练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操作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应多给学生操作时间。但是,一味地让学生操作,教师不讲,学生在操作就会迷失方向,因此,在学生操作时老师又要多给他们正确的引导,有些知识点又不得不讲。所以,怎样做到讲---练结合,特别是重操作,就应精讲,讲学生容易出的问题,讲重、难点,少讲废话,所以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在 “讲”字上花功夫,“精讲、少讲”,让学生多练。学生多练的结果也就提高了课堂的效益。

七,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协作学习要求学习者主动地寻求学习伙伴并共同探索问题。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在带领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时,我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首先分组,将两人分为一个小组,12个同学组成一大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互相配合,“三人行必有我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另外组与组之间还要进行“较量”,互相促进。通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作、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协作、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协作,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的良好品德。

因此,我们要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观察,代替学生感知、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再单纯地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结合学生的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长此下去,我们一定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进而真正完成学生“全人”发展这一艰巨的任务。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关键靠我们不断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才能找出更佳、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的内部驱动力,完善教学体系,才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从而使我们的教育蓬勃发展。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论文题目 篇2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和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而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有名的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断臂的维纳斯》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这点在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就不同了。如教授杜甫的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官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得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了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有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邃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其关键性、现实性在于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或只略通一二,那么,教学与信息技术就无从整合,所以,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新自我知识体系,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使自身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将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教学策略都融进信息技术里,做一个有时代精神的教师,这也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重点,因为一个新型的站在时代前沿的教师,更能吸引住学生,并能以自身的素质去熏陶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融入历史教学的感受 篇3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历史情境,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喜欢历史课和学有所成,就必须使学生有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的学习,才能在历史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体现其主体作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虽不可重复历史,但可以再现历史。利用影视資料,自制动画,文物图片,地图等显示某个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内容,为历史教学营造声、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的情境,其效果是其它任何形式无法比拟的。从而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够主动地学习。

如在学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播放纪录片《复兴之路》片断导入新课,出现画面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屈辱史、若难史和血泪史: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同时,中国人在不断奋起抗争、探索: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提问:在19世纪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农民阶级再次敲响抗战救国的新篇章,是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结局及影响如何?为镇压这场运动,帝国主义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样,通过情境设置,让学生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产生了兴趣,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参与其中。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历史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课堂本身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知识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精神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植根在学生的心里,焕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展现风云变幻的历史;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以增强感染力和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观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感和光荣感。

如在讲到南京大屠杀时,播放《南京大屠杀》《屠城血迹》等影视片断中的大屠杀镜头:此时的学生惊讶、愤怒,有的流下了眼泪,纷纷表示对日军的愤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补充资料,加大容量,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技术,它的作用只能是“辅助”,它的价值也只能是作为一种为人所用的教育手段而存在。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获得丰富的资料,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我将常用的现代信息资源分为四大类: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动画素材、影音资料。对于历史学科,历史知识的特点是它的丰富性、综合性,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很多领域,并且具有丰富的现代信息资料。而多媒体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突破时空限制的巨大的信息库。在制作历史课件时,对基本史实的落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等都可以去有关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图、声、像等材料。这种课件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大大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

“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道尊严”、“上下尊卑”等传统教育观念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了一种简单的答问式,没有心灵的撞击与激发。

而以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模式中,让学生们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根据他们的学习要求及进度来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辅导。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更加扎实的历史知识和一定的跨学科知识,更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认真组织、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论文题目 篇4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已成为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引人注目的焦点,随着现代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利工具。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程整合,就是运用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方便教学,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和创造欲。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达到教学创新的效果呢?

一、利用多媒体的特点直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音乐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让学生们能直接的看到、听到自己没有见过听过的东西,有了多媒体,就能孩子们很快走入正题。如:《音乐会》一课,用课件展示导入:美丽的森林里,小鸟在树梢上快乐地歌唱,水中的青蛙也在快活地叫着,就连树林边上小河里的流水也在哗啦啦地唱着歌„„同时,播放出鸟鸣、蛙叫、蝉鸣、风吹柳枝、小河流水的音乐,使声音与画面融为一体,营造出了音乐会为主题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孩子们动脑、动手,不断想象、创造中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动画与音乐融合的同时,也把美融入了孩子们的心中。

二、化难为易,揭示内在规律。

乐理知识的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难点,使重点突出,难点化易,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起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学歌曲简谱时,在学生已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多种不同节拍和音准的高低的歌曲,并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正确辨别。利用网络的优势,安排学生在“电子谱”上操作音阶跳动和节拍的变化。由于“电子谱”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音乐。,使音乐知识的学习不仅融入了情感,而且为音乐知识充实了丰富的情感,学生能轻易地去认识和理解音乐。

三、声情并茂,感受歌曲

在解决了乐理知识的重难点之后,就进入到歌曲的演唱与欣赏的环节了,演唱、欣赏歌曲是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有效地将歌曲技能的练习结合演唱,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歌曲。利用电教手段,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改变欣赏歌曲时,学生一味的听录音,注意力分散,凭单一的听觉、想象去感受音乐的毛病。运用多媒体欣赏音乐的显著效果,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乐趣。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乐器越来越多,通过安装各种合成器软件,演奏出美妙奇异的音色,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论文题目 篇5

(作者:张彦张冬莲 工作单位:宁夏平罗县崇岗中心学校邮编:753400)

摘要:重点探讨如何使教育技术有效融入日常教学中,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技术;日常教学;应用;实践

邓小平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里的现代化,不仅要求教育内容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且教学手段也要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相适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现代教学媒体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的优势,将多媒体和教育过程中各个要素实现优化组合,把它立体化、全方位融入小学生学习教育中,创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疏通教育过程中的疑难,而且最大限度地向学生提高和展示充分的感知信息,缩短学生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极大地激发学生自觉吸收知识的欲望。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它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积极思维的高效催化剂。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一言堂,毫无感情色彩可言,很难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必然不够理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教育技术,可以将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变成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画面,将抽象的材料具体化,将难以感知的材料直观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视、听觉效果,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使小学生身临其境,高度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实现学与教的互动。例如,在教《爬天都峰》一课时,我在百度图片里找了一系列黄山七十二峰的画面,制作成幻灯,在电脑上依次播放,最后画面在“天都峰”上定

格。我接着解说了这样一段话:“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它海拔1840米,坡度最险处近乎90度。你想知道一个小女孩和一位老爷爷是怎样克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这样,学生通过观察真实的画面,聆听教师的同步解说,对天都峰的奇险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产生了想知道小女孩和老爷爷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探求心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丰富就可能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规律打好基础。而现在的语文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广,由于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表象积累少,认识水平受到年龄、经历、时间、空间的制约,对教材某些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就会造成教学中的难点。有些问题光靠教师的讲解,学生是不会理解的,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突破时空限制,变远为近,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大大丰富了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使教学内容更真实、形象,减少了学生感知和理解的难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感情深沉,但事件发生的年代与学生相差甚远,学生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配合导语放映了一段周总理逝世时举国悲痛,人民群众聚集长安街为总理灵车送行的录像,学生被肃穆悲痛的气氛所感染,情感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与课文内容的距离也一下子拉近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内容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思想教育的内涵,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认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语文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激发他们积极地学习课文。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课文第三段揭露了英法联军的罪行。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既遥远又陌生。在教学时成功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视听觉媒体,便能完成情感转折,并使之达到高潮。如老师过渡:“当年圆明园如此辉煌,多么令人自豪,但是……”陡然一转,通过大屏幕放映“火烧圆明园”的情节。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而精炼的语言,具体再现了当年那残酷的一幕。学生亲眼目睹了侵略军的强盗行径,亲耳听到了那一声声谴责,愤怒之情油然而生。同时让学生深刻地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一不变的真理。激发他们下定决心,好好读书,为圆明园挽回这个损失,为祖国挽回这个耻辱的强烈爱国之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利用声音和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美或人类创造的美及人们内心世界的美,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产生理想的艺术教育效果。其完美的造型,生动的画面及悦耳的音乐,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感受和启迪,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激情与灵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望庐山瀑布》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庐山的美、瀑布的美,我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那凌空而下、半洒云天的奇特壮美景观赫然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巨大的瀑布从陡峭的峰顶喷泻而下,水流湍急,如滚滚长河般奔腾不息,犹如一条巨大、耀眼的白练悬挂于苍翠青山之间,它以千军万马之势飞泻而下,咆哮着,怒吼着,发出震耳欲聋的轰然巨响。这样,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进行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情感油然而生,进而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最后让学生在这壮美的奇景前吟诵诗文,体会诗的音韵美,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壮丽,从而更加深入地领会到了古诗意境之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省时高效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可以缩短教学时间,教学中复杂的图形、文字,事先制成教育软件,在授课时教师边教、边讲,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加快了学生感知的进

程。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教学效果。另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节省许多板书和讲解的时间,从而加大了教学容量,加快了教学进度,使教学得到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课中的“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学生会产生错误的理解:一边都是水,一边都是鱼。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通过视频,使他们明白了,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很多,多得数也数不清,并不是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而是用这句话来比喻。总之,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开展的开放式小学语文教学,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材方面,基于课本但不局限于课本;在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方面,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及社会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有了更充分的动手、动脑的时间和充分的交流、讨论的空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锻炼能力,陶冶情操,愉悦了身心,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从而实现了新大纲及《新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语文教育的目的。

当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M].第一版.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3.[2]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指导用书编写组编.教育学[M].第一版.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第九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信息化教育技术有效融入日常

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张彦张冬莲性别:女工作单位:宁夏平罗县崇岗中心学校通讯地址:宁夏平罗县崇岗中心学校联系电话:***

德育融入信息技术学科教案 篇6

课题:制作生日贺卡

本课是对画图中添加文字操作的拓展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画图中文字工具的使用。同时,学会利用已有图片进行创作,掌握用画图编辑已有图片的简单方法。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利用已有图片进行创作,掌握用画图编辑已有图片的简单方法。

2.用不同的字体写上祝福语。

(二)能力目标:

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创作出有新意的生日贺卡 2.、培养学生自学及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欣赏他人作品以及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妈妈每天为我们操劳,是多么的不容易,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妈妈。揣摩编者意图 定位教学重点: 1.教材的呈现方式,它们之间的联系; 2.教材每一部分的编写意图;

3.结合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需要丰富的 教学资源。

前面一课已经有输入文字的练习,学生对文字工具的使用应该有一定了解了。让学生知道:必须在文本框中的文字处于编辑状态时,才能进行文字的编辑;同一个文本框中只能设置相同的字体样式,如果要设置不同的字体,就要在不同的文本框中进行。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文字设置方法,输入祝福语并设置满意的格式,体会学有所用。教学重点:

掌握用画图编辑已有图片的简单方法 分析实际学情 定位教学难点: 1.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2.学生可能存在的兴趣点、质疑点;

3.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给学生怎样的学习方法。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会打开和退出画图、保存画图文档等基本操作;会编辑、美化文字。本课活动是制作漂亮的生日贺卡。活动需要从图片素材中选择合适的图片,并通过画图工具在图片上写上祝福的话语。这节课是将前面学过的文字输入、画图等做了一个综合练习,也有一些新的知识点,如在画图工具中设置不同的字体。教学难点:

设置不同的字体 教学策略的选择 1.整体的教学策略;2.突出重点的策略;3.突破难点的策略。本节课我将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驱动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提供:1.教师指导;2.同学间相互帮助;学生对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学案设计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为什么?我也很爱自己的妈妈,过两天,我的妈妈就要过生日了,我找了一张漂亮的图片,写上了我对她的祝福,做成了一张生日贺卡,要送给我亲爱的妈妈。你们想不想看看我的这张贺卡呢?

想不想也为你们的妈妈制作一张生日贺卡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五课 制作生日贺卡》

二、新授

我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漂亮的素材图片,放在了e: 素材中。同学们可以在文件夹中选一张你喜欢的图片,在“画图”中打开,写上你的祝福制成生日卡片。

(一)查看选择图片的方法

谁知道我们怎么在电脑中查看并找到自己喜欢的图片呢? 1.在图片素材文件夹窗口中选择“查看”——“缩略图”可以看到全部图片; 2.还可以双击某一张图片用“windows图片和传真查看器”浏览。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神奇的电脑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查看的方法,在查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

下面就请同学们查看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吧!(二)“图片”在画图中打开

图片选好了,我们要把它在画图中打开,哪位同学会?请你教教我们?(那好,还是我来给大家讲讲吧!请同学们认真学,一会还要操作呢!)

方法一:在选择的图片上右击鼠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打开方式”—“画图”;

方法二:打开“画图”程序,在“文件”菜单下选择“打开”,从打开对话框中找到图片的位置,选中要打开的图片,单击“打开”按钮。

(三)写上祝福语

图片打开了,如果你认为大小不合适可以选择“图像——属性”,在打开的属性对话框中可以修改图片的高度和宽度。

让我们在图片上选择合适的位置写上你的祝福语并把文字装饰一下。注意:必须在文字处于编辑状态时,才能进行文字的编辑;同一个文本框中只能设置相同的字体样式,如果要设置不同的字体,就要在不同的文本框中进行。

下面就请同学们为自己的妈妈做一个漂亮的贺卡吧!最后一 定要记着保存呀!

三、交流总结

谁愿意将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谁来说一说这些作品中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是对本课是对画图中添加文字操作的拓展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画图中文字工具的使用。学生对文本框的使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区分什么情况下能够选择文字,什么情况下能设置不同字体。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论文题目 篇7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被教育界所认同, 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这一现象与新的课程改革相呼应,大力革新传统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持续推动新的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然而,当人们积极探索并认真实践整合教学的时候,却发现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教育信息化环境出现差异,有的尚处在一般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层面,有的已居于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前沿。

鉴于此,本文以两个不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等问题,从中找寻不同信息技术环境下整合课教学的同与异,为教学研究与实践者提供行动参照。

从不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看整合课的教学

一般多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设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设计《函数y=Asin(ωx+φ), (A>0,ω>0)的图象》是两个较为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作为一般多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案例,《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直角三角形的图形” 为重点,通过老师对“直角三角形的图形”的变化分析,试图教会学生用分析图象来研究性质的方法。该课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示范赏析——直角三角形的图形;合作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锦上添花——定理1、定理2的证明; 把握主旨——定理1、定理2的运用;课下练习”等教学环节。在整堂课的设计中,以学科教学内容为本位,并结合运用音频、动画(几何画板的运动)等增加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

《函数y=Asin(ωx+φ),(A>0,ω>0)的图象》 一课将教学目标锁定在引导学生领略三角函数图象的变化,培养其热爱数学实验的情感,学习研究函数图象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该课设计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直觉猜测——合情推理;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回顾展望——归纳小结;拓展提高——提示本质;课堂小结——练习拓展”等教学环节。在整合课的教学设计中,牢牢把握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在充分重视学习内容方法的同时,注意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注重网络信息环境运用的实效。例如,在学生对作图有困难时,为学生提供“作图方法和步骤”等相关图片和知识,在学生对三个参数一知半解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随A、 ω、φ 变化的图象情况”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选择最需要的资料解决问题。设置“课堂讨论区” 界面,让学生操作键盘展开交互式讨论。这样,使学生既习得数学学科知识,又练习计算机硬件操作。最后通过“网络公告”以消息框的形式发布学生的优秀作品。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不同,信息化教学资源存在差异,教学目标设定有别,课堂教学所产生的教学张力又如何呢?

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拷问

概括地讲,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系统规划、决策与安排。具体来说,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经验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提高教学效果而制订实施方案的系统规划过程。

在制订这一实施方案过程中,教师直接遇到的问题或者是一般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或者是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由此牵涉到教学对象特点和教师已有经验对教学实现的影响,并进一步引申出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中问题预设及其解决预案等。例如,《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函数y=Asin(ωx+φ), (A>0,ω>0)的图象》同样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设计,但是,二者却处在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两个教学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是信息技术手段的不同和学习者对于不同信息技术手段适应能力的不同,最终导致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相应有所不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主要运用了口头讲授、模拟练习、实物演示等教学方法,其表现形式是听、说、读、练及教师板书,而视频、音频、动画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所占比重不大。就信息能力的培养来看,中学生对于这些技术手段已经了然于胸、熟练在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须过多考虑信息技术难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更多的是考虑学生对于学科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把握。因此,尽管是整合课,作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仍是放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上,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多地承担辅助完成教学的任务,教学目标则侧重围绕学科本位来制定。在教学中, 学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会有所变化。比如,在导入环节通过蓝天白云、碧草清水的轻松画面,同时播放着轻快的音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教学推进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图形和题目,增加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同时, 通过色彩亮丽、动感十足的几何画板让学生体验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提高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分析的思路如同破竹之势,迎刃而解。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相比,《函数y=Asin(ωx+φ),(A>0,ω>0) 的图象》 的教学设计则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所考虑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科教学,而且必须充分考虑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学交互的充分性、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自由思维度加大等因素。

不难看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教学设计理念正在提出严肃拷问——整合课的教学设计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有何不同?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遵从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教师教学等方面出发, 对课堂教学进行系统规划即可。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在遵从一般教学设计规律的基础上,必须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教与学方面的适应能力以及在此影响下教学目标的设定加以考量,进行系统而又不乏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不同信息技术环境下整合课的适度张力,否则,极易造成课堂教学环节的紊乱与教学过程的涩滞,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打折。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课堂教学实施的要求

众所周知,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教学情境的需要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落实可行的评价方案,以此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

事实上,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就必须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针对鲜活的课堂教学展开蓝图规划。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从课堂教学“预设” 的视角观察,教学设计是可以对课堂教学适时提出具体要求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首先,对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要求。师生对不同信息技术手段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求自己能够熟练运用课堂所需信息技术,学生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顺利开展有效学习。《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中,师生十分熟悉所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须过多考虑信息技术能力的学习。 《函数y=Asin(ωx+φ),(A>0,ω>0)的图象》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对于网络平台的使用多有生疏之处, 加上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海量和教学交互的频繁,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学生的信息意识、 能力和素养的强化,必须侧重学习过程中涉及信息技术时的学法指导。

其次,对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的教学环节设计。教师需根据不同信息技术手段的特点,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精心编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设计更多地强调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和人际之间的信息交流;《函数y=A sin(ωx+φ),(A >0, ω>0)的图象》的教学设计在重视教学情境创设的同时,更注重网络学习资源的提供与共享,注重“人— 机式”“书—机式”和“人—机—人式”的教学信息交互,注重把脉课堂教学容量的增减及由此导致的课堂教学张力变化。

3. 不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带来的教学张力变化

按照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必然引发课堂教学张力的变化。实践证明,一般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所提供的交互平台、信息资源较之网络信息技术环境相对滞后,囿于信息技术条件的客观限制,课堂教学容量和其引发的教与学思路宽窄、课堂教学活动时间长短、教学节奏张弛等变化较小,因此教学张力也较小。 网络信息技术环境较之一般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其技术更为先进,交互平台不断扩展,教学资源的提供越发丰富,融入课堂教学的要素不断增多,由此所引发的课堂教学张力也随之增大。

例如,《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以图象为根本,先以“直角三角形的图象”为重点,通过教师对“直角三角形的图象”的示范分析,教会学生分析图形性质的方法,然后学习根据变化的直角三角形图形解题。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分析,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使得课堂教学紧凑集中,井然有序。教学设计《函数y=Asin(ωx+φ),(A>0,ω>0)的图象》力求体现整合课的特点,恰当地使用网络资源,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借助网上资源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每位学生亲自上机实验,动手画图象、变换图象,从而感受“形”到“数”完成函数图象变化规律的探究。使得传统教学的难点通过数学实验而变得容易起来。

由此可见,不同信息技术环境下整合课的教学张力有所不同。信息技术手段相对滞后,信息化教学要素融入量相对较少,师生借助信息化手段教与学的思维与实践活动相应减少,因此引发的课堂教学张力相对较小;信息技术手段较为先进,信息化教学要素融入量较大,师生借助信息化手段教与学的思维与实践活动相应增加,频率提高,因此所引发的课堂教学张力相对较大。

不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同与异

尽管一般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在层级上有所区别,但是,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中的整合对象,让信息技术大规模、有深度地融入课堂教学,使课堂打上整合教学的深深烙印,这是不同信息技术环境下整合课教学的主要相同点。此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还有以下相同点。

一是为了落实新的课程改革,切实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育理念,在教学策略上多采用任务式、问题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学设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函数y=Asin(ωx+φ), (A>0,ω>0)的图象》都不乏此方面的实证。

二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一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都能够在整合课中得到体现;如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推进环节、课堂评价环节、教学延伸环节等等。教学设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函数y=A sin(ωx+φ),(A >0,ω>0)的图象》的上述环节均齐备。

三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格外注重教学虚拟情境的创设,如《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几何画板让图形运动,让学生善于发现规律; 《函数y=Asin(ωx+φ),(A>0,ω>0)的图象》中利用 “Z+Z智能教育平台”的移动、作图、度量功能上机实验,得出变换规律,感受错误原因。特别是对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处理,往往依托信息技术手段,从生活、学习和工作实践入手,创设适合本课教学的导入情境。

让生活融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篇8

关键词:生活;融入;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在传统计算机教学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演变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强调面向问题解决的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本文重在探讨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实际生活中的资源,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一、论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的可行性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要求将课程与生活相融合,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社会,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充分体现生活处处有信息,感受信息技术的价值所在。

二、教材处理,联系生活

学习若脱离了生活的实际应用,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适当处理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让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

1.融合地方特色资源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著称于世。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融入地方特色资源,化有意于无形,使学生加深对自己家乡的了解。

例如,我校有近一半的民工子女,为了加强本地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使民工子女也能更好地了解绍兴这座古城,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网络旅行》的教学时,我以“赏鉴湖水,寻古越情”为主题,请学生规划旅游线路图,融合地方资源,无形中向学生展示古城的魅力。

规划线路的同时,请考虑交通工具的选择,两天行程所需要的费用等。

2.联系时事新闻资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中一名中学生不仅要用心读书,还应该及时关心时事,关注国家发展。融入时事的信息课堂教学,更是信息与历史课堂相融合的呈现形式,学生所学不仅止于技术,更有自己对事件的思考。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搜索网络信息》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当时人们最关注的话题“霾”进行信息搜索与整理。什么是霾?霾是怎么产生的?霾有哪些危害?我们作为初中生能做些什么?以网络信息搜索为契机,在学生中开展了一堂关爱环境的教育课。

3.结合学生兴趣资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只有当学生对某种学习感兴趣的时候,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主动学习。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所以,将学生的兴趣转为课堂教学研究的内容,那么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Flash动画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动画与游戏相结合进行教学,《动画补间动画》的教学过程中,我选取了“植物大战僵尸”游戏中豌豆射手吐豆豆的场景进行设计教学。《形状补间动画》教学时我选用的“切西瓜”游戏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与教学的结合,很好地诠释了兴趣的作用,诸如此类,学生能从一个消费者转型成一个生产者,正应了那句“Its so easy”。

三、课堂学习,体验生活

信息技术课堂创设情境学习时,应从新课程“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七年级上册《搜索网络信息》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以新闻记者的身份,采访各行各业人员对“霾”的认识,产生的原因、危害、如何改善等看法,最后通过对“霾源”的寻找,实战中体验成功,最终形成“霾之我见”的报告。

1.角色体验,初入生活情境

教育作为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教学,能让学生在模拟生活实践中将学科知识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在扮演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能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生活情境。

例如,扮演新闻记者的学生要思考,今天我采访的主题需要了解哪方面的内容?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记者的责任与使命。而被采访者要从所扮演角色的工作职责回答,什么是霾?你觉得你的工作有可能制造了霾吗?你觉得霾有哪些危害?我们作为初中生(煤炭工人、印染企业工人、建筑工人、厨师、出租车司机……)能做些什么?从而学会走入不同人群的生活,体验生活。

2.实践活动,感受生活情趣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情趣,要求实践活动贯穿学习探究的全过程,真正促使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加到学习探究、创意构思中去。

例如,第二环节要解决的问题是关于“霾源”照片根源的寻找,要根据照片和有限文字找到霾源所在地。这需要学生从隐藏的信息里提取关键词,更需要学生有绝不轻纵任何一处“霾源”的决心。当每一处“霾源”被找到,学生眼中所流露出的自豪就如同是罪犯被一一消灭。通过网络搜索,学生可以更全面的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地感受生活。

3.探索学习,确立生活价值

从生活中割裂开来纯粹的学习是失败的,独立于社会的学校也是不存在的,与生活相融,与社会相联的学习让学生更能接受的同时,更帮助他们对人生、他人、社会建立一种认识和主观选择,即可以建立最基础的情感价值观。他们通过模仿、尝试和体验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建立自己的情感,选择自己的价值观。

例如,在完成了所有角色体验后,最后的“霾之我见”报告中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谈谈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的思考与收获。探索中总结学习,使学生更有己见。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中的生活化元素,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书本的知识成为生活的体验,让课堂散发生活的气息。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将呈现出另一番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邓蔚中.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做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5).

[2]诚信深.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04.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论文题目 篇9

姓名代冲

学校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第一小学 职务科学教师

职称小学一级

电话***

浅谈信息技术成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助手”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每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是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有很多教学需要信息技术的辅助,例如天体运动、动物繁殖、四季变化等都不能进行直接观察需要视频等“助手”帮忙。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了学生观察世界、探究世界、拓宽视野的一种现代便利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以它的交互性、广博性、便捷性为科学课堂打开了新视野,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积累科学文化底蕴的过程。

关键字:信息技术小学科学课程辅助

正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用,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也使科学课教学倍增活力。它的科学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界和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利用、改造、保护,使他们获得必要的自然科学常识,而且在发展学生科学志趣和能力,开拓学生进取精神,发挥学生主体创造性,培养对科学的情感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这是我在从事科学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信息技术模拟实验辅助现实知识的再现与补充

现行小学科学教材中。经常出现一些离现实、离时代比较远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大部分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科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则能较好地化解上述教材内容滞后的现实与科学教学的实际要求的矛盾,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现和补充。

例如,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人与大地》单元的《察岩》一课

中,通过模拟火山喷发实验,让学生明确玄武岩的形成原因。教材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对火山自然现象的了解,认识这种自然现象是形成玄武岩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一教学内容宏观和抽象,所举的事例也已久远,学生又缺少相应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因此,我们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宏观的地球自然现象浓宿进教室,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

现在学生面前;把复杂多变、抽象的地壳运动,变得集中、具体和形象;把最近的、影响最大的“火山”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对地球的地壳运动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更使学生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上网查询、收集、整理玄武岩、国内外的火山方面文字、图片等信息;再组织交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自主了解火山与玄武岩的密切关系,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形成火山的兴趣与欲望。此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再现火山爆发的场景,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引领学生分析探究玄武岩的形成原因,让孩子们在观察研讨中感受科学学习的快乐。

查询、收集、整理、交流、观摩、研讨学生思维的空间拓宽了,创新能力提高了,探索精神养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加盟,引时代活水于课堂,使科学课堂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感,也为科学课堂注入了活力。

二、信息技术辅助科学课教学解决教学内容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问题现行的小学科学课教材,有些内容在编排上与学生生活实际脱;有些内容适合农村学校,有些内容适合城市孩子,有些实验的实施难度较大.不合实际。比如:四年级下册《共有的家园》单元第一课《花的结构》、第二课《各种各样的花》、三年级下册《动物生活》单元第一课《动物怎样吃食物》、第三课《动物怎样繁殖后代》等课,这些知识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许多现象是学生短时间内无法亲身考察或经历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是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信息资源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即使无法亲身感受,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途径得到了解和掌握,比如《各种各样的花》一课,由于要求学生对秋天和冬天的动植物进行观察,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学生生活中见到的动植物的种类太单一,如果教学只在课堂上进行,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内容也不够丰富,所以我要求学生课下坚持对生物进行观察.在网上随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对疑惑不解的地方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记录下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对学生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新理念

三、信息技术辅助科学课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有广阔的知识面,掌握生物科学、天文科学、地理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对各科知识的学习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以帮助学习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

题;还要对各科知识的最新资讯能够及时的了解,让学生了解当今科技的最新发展及其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充实知识内容,丰富知识结构,把握科学发展的最新脉膊,以适合教育教学的需要,比如:在讲六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元第一课《阳光与幼苗》一课时,在实验中,学生发现,由于实验误差导致通过光照后,有的种子发芽快,有的种子发芽慢,为了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我通过网上查找,得知这与种子的习性有关,不同种类的种子,有的种子发芽时,经过光照后发芽快,有的则相反,另外还得知,不同颜色的光线对种子照射,发芽的快慢也不一样,通过学习,正确解答了学生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就是以科学知识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科学学科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加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二者形成有效的优势互补,因此能够迅速得到广泛的运用。

四、应用信息技术渗透德育内容,激发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科学课中渗透爱国主义、环保意识、安全意识时,运用信息技术,能更好地引发学生心灵上的震憾和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思维上的碰撞。

如在教学《燃烧与灭火》一课时,在课件中向学生出示了很多火灾现场浓烟四起、房屋倒塌、森林沦为一片火海、人们四处逃散、消防队员英勇救灾等镜头,面对这样活生生的画面,不用老师多说些什么,火灾带给人们的危害就已经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留下了深深地烙印。在他们感叹烈火无情的同时,对灭火的消防官兵们也肃然起敬,不仅这样,通过观察影片中灭火的镜头,同学们又一次回顾了前面所学的有关灭火的知识。见识了灭火的方法在生活中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滥用,更不能因为赶潮流而乱用。不管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只有当它在课堂中确确实实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突破教学难点时,它才真正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恰如其分地在科学课中运用好信息技术,以实现它们的优化整合信息技术成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助手”进行的学科整合学科教学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论文题目 篇10

注意事项

1.参加测试考试人员必须按要求到指定考试地点,不得调换考试地点和时间,必须凭本人有效身份证和盖有“成都市教育局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或“成都市教育局行政审批专用章”鲜章的《成都市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审查表》进入考场,并将《成都市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审查表》交给专家。

2.考试人员根据自己的申请资格种类和申请学科在以下题目中查找对应的试讲题目。各学科所公布的试讲题目请全面准备教案(或提纲),试讲时将随机抽取其中一题进行试讲。

3.准备的教案(或提纲)可以带进考场作为参考资料,试讲结束后,请将讲考教案(或提纲)交给本场考官,即可离开。

4.考试结果请自行登陆“中国教师资格网”()查询。查询方法:输入报名时的用户名和密码,通过查询本人申请信息的数据状态即可知晓。数据状态为“认定未通过”表示考试不合格,数据状态为“审核通过未编号”或“认定完成”均表示考试合格。也可在本网站“2012年春季教师资格试讲考试查询”中查询。

5.证书领取时间:7月初(具体时间请于7月初在本网站查看)。6.测试时间、地点正在协调之中,请于6月8日起在本网站上查看。

成都市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

2012年6月1日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说课题目

数学说课题目:

1.函数y=Asin(ωx+y)的图象(第一册·下)2.反函数(第一册·上)3.等比数列前n项和(第一册·上)4.平移(第一册·下)5.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第二册·上)6.曲线与方程(第二册·上)7.球的体积(第二册·下)8.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第二册·下)9.距离(第二册·下)10.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第二册·下)

注:所用教材为人教版现行高中数学教科书。

英语说课题目:

1.SEFC Book1A Unit4 Reading “The Rescue” P24 2.SEFC Book1A Unit12 Speaking P79 3.SEFC Book1B Unit20 Grammar P54

4.SEFC Book1B Unit16 Integrating skill“Animal Experiments” P27

5.SEFC Book2A Unit4 Reading: “English Poetry” P27 6.SEFC Book2B Unit20 Grammar P78 所用教材为人教版

物理说课题目: 1.摩擦力

2.简谐运动的图象 3.机械能守恒定律

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5.圆周运动实例分析 6.电势差 电势

7.电压表和电流表 伏安法测电阻 8.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间的关系 9.电阻的测量 10.光的干涉

注:所用教材为人教社现行高中物理教科书。

信息技术说课题目 高一(上)

1、第一章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技术

2、第二章 第三节 文件在磁盘上的组织结构和文件的查找

3、第二章 第五节 软硬件资源的管理

4、第三章 第四节 文字信息的整合 高一(下)

5、第一章 第一节 因特网简介

6、第一章 第五节 因特网上的信息交流

7、第二章 第二节 计算机语言

8、第二章 第七节 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

9、第二章 第八节 综合实例

10、第三章 第三节 计算机简单工作原理 教材:《信息技术教材》

上一篇:建二队工作总结下一篇:宾馆员工辞职报告-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