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融入幼儿教育教学

2024-10-08

生活融入幼儿教育教学(共12篇)

生活融入幼儿教育教学 篇1

幼儿美术教育是促进3岁~6岁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活动。“教育回归幼儿生活”是当下学前教育界最热烈的呼声,让美术教育回归幼儿生活,意味着要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利用生活化的材料,借助美术的形式个性化地表现生活,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一、生活是幼儿美术表现的源泉

1.自然生活,给幼儿美的感受

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美术创作如同写文章一样,只有当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起来,感受深刻,在美术活动中才能产生表现的愿望,才会有自己独特的发自内心的艺术表现。而自然界中的万紫千红、桃红柳绿能给学生带来最直接、最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美。例如,在美术活动“藤蔓悄悄爬上了……”中,春天来了,校园中的藤蔓已经慢慢发芽了,绿绿的、嫩嫩的,朝着不同方向绕啊绕,学生发现了不同的藤蔓,初步感知了春天里的藤蔓生机盎然的美景,欣赏了画家笔下的藤蔓装饰画。在这样一片绿绿的藤蔓前,满目的绿色充盈着他们的视野,他们忍不住用手去抚摸它们。在活动“烂漫的樱花”中,午后,学生走在鹅卵石小路上,微风一吹,他们惊喜地发现校园里的樱花开了,粉色的花瓣随着微风轻轻飘落,经过了与自然零距离的接触,他们画出的藤蔓和樱花,不仅仅只有弯曲的藤和大片的粉色,还有细细的绒毛和随风飞舞的花瓣。美术表现的是生活,让学生亲身去感受自然生活,去探索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能让他们有物可画、有景可绘、有情可抒。

2.社会生活,给幼儿美的体验

幼儿园美术活动通常以幼儿生活体验为基础,不仅关注事物外部特征,也注重幼儿情感体验的抒发。通过引发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情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以获得对生活、对情感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了歌曲《好妈妈》之后,学生们对自己的妈妈有了更深刻的情感,他们希望用行动去关爱妈妈。这时,教师可以请学生画一画自己的妈妈,如可以画陪自己玩耍时候的妈妈,也可以表现自己与妈妈的亲情。小x画了自己和他的妈妈,他告诉老师:我想和妈妈一起放风筝。原来平时小x的妈妈太忙了,经常要去外地出差,没有时间陪他玩游戏。小y画的是自己和妈妈在舞台上跳舞,背景就是学校的小礼堂,她解释:六一妈妈和我一起跳舞是我最最开心的事情。小y热爱跳舞,第一和妈妈同台表演让她欣喜不已。学生们用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这样与生活相结合的有血有肉的画面是他们的表达方式,能让他们拥有一个欢乐、有爱的童年生活。

二、生活为幼儿美术表现提供材料

1.自然材料,给幼儿美的创意

美丽的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它能够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天然的材料。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大自然的资源,丰富幼儿美术操作的材料。例如,在美术活动“一片树林”中,学生从校园中捡到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利用树叶本身的叶脉的轮廓来进行拓印,采用添画、组合的形式丰富画面,创作出一幅生动的春天的树林。而用完的叶子,学生收集起来做个性书签,夹在书中还可以闻到春天的味道。放假回来,教师带来了很多贝壳,学生想要把这些大贝壳放在墙上装饰教室,于是设计了地中海风的教室,剩下的小贝壳就把它们放在美工区的材料盒。过了几天,小d拿着一串手链给教师看,竟是遗忘了好久的贝壳。这些用自然材料做出来的艺术品,有着别样的风格和感觉,独特的材料加上无限的创意,对幼儿来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同时这些自然材料更利于激发幼儿的艺术表现和创作。

2.生活材料,给幼儿美的展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等艺术活动。学生吃苹果剩下了很多泡沫网套,怎样用起来呢?如在美术活动“烂漫的樱花”中,请学生用泡沫网套,蘸上粉色的颜料,很快一片片粉色的樱花会出现在眼前。再如,喝过的塑料瓶子、用过的洗衣液瓶子,用巧手剪刀剪一剪,很快一个独一无二的花盆出现了,学生将春天的种子种下,每天浇水观察,能探索发现植物生长的秘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创意,就会变成一件手工艺品,成为美的展现。

三、结束语

总之,生活是一个大舞台,是一个拥有无数宝藏的仓库。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作为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要最大限度地以生活为素材,利用生活化的材料,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生活中的美,表现生活中的美,让美术真正回归到幼儿生活。

摘要: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幼儿美术教育要引导幼儿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生活的美。文章结合教育实践,研究如何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生活的美,让美术真正回归到幼儿生活。

关键词:幼儿,美术,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董菊芳.让美工区角活动与幼儿生活对对碰[J].早期教育,2016(04).

[2]张晓蕾.发挥电教媒体优势优化幼儿美术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6(12).

[3]朱海宏.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研究[J].成才之路,2016(16).

[4]卢永平.基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J].教育科学论坛,2009(10).

生活融入幼儿教育教学 篇2

N年前,我在李老师班上第一次观摩了喷画《山上有个木头人》这个活动,当时,这个活动仅仅是以学科的方式呈现、以游戏情景为主线来引导幼儿表现正面直立人物的简单动态,这个活动不但吸引了幼儿,也引发了在座观摩老师的兴趣,大家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N年后的今天,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我们倡导学科领域的统整,促使艺术回归生活,所以美术在主题中也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力求能让美术越过学科的围墙,融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因此再来观摩本次活动,又有了不同的感受和思考。

思考一:老师为什么选择“山上有个木头人”这个题材?

本次活动吴老师制定了两条目标:一是关于人物动态方面的目标;二是关于作画方式的目标,总的来说都是与技能相关的,从老师的目标上看,本次活动是以纯学科的方式呈现的。我想,在倡导将美术融入主题的今天,老师之所以选择这个题材,一方面是为了让幼儿了解多种作画材料和作画方式,另一主要因素是因为本次活动是符合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即中班幼儿的造型能力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较长时间出现两手侧平举、直立的人物图象,而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他们逐渐对自己过多的重复使用无变化的图象表示出厌倦和不满,这一时期开展有关表现动态的活动是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他能很好的推动幼儿艺术创造能力的发展。但是,要让中班幼儿打破垂直水平是有诸多困难的,如何把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具体经验? “山上有个木头人”是幼儿园经常玩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变化动作的经验,在美术创作中就比较容易迁移,所以说“山上有个木头人”就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题材。我个人认为,无论课程如何变革,类似于这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有价值的题材是永远可以沿用下来的,当然,这其中也需要经过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不断的调整。

思考二、本次活动能否融入到“春天”的主题中?

那么如何打破学科的界限?本次活动是否能融入到主题中?我认为完全可以。其实,活动的一开始,老师也已经创设了一定的主题情景,如春天里花开了,让幼儿找找小花园里的颜色,然后结合范例上的各种颜色让幼儿这些颜色可能是什么?这一部分设计的很巧妙,既可和主题相结合,有可以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孩子可以随意的想象春天里的景色。但是,后面老师直接引出“来了谁?来做木头人的游戏”,就和前一部分有些脱节,或者说和主题脱节了(当然我是说如果融入到主题中的话),那么如何和主题紧紧相扣呢?我觉得,在讨论完春天的花园后,老师可以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春天里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游戏、运动等,再引出来玩“木头人”的游戏这样比较自然,且能更好的融入主题。

建议:

1、讨论春天里的花园时可以更充分些,引导孩子大胆猜测、想象。

将健康教育融入于幼儿一日生活 篇3

关键词:健康教育;幼儿;一日生活

一、幼儿健康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时期是身心迅速发育的时期,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幼儿园教育一般包括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据调查显示我国幼儿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国少儿的体质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其中以肥胖和近视两大问题最为突出。

所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求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二、健康教育融入幼儿教学当中

健康教育活动涉及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应该使健康教育融入幼儿教学当中。对孩子们来说“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更易接受,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该在选择幼儿健康教育内容的时候,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将幼儿园的健康教育与其一日活动联系起来,把健康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1.健康体检。我们都知道手口足病是一种发疹性传染病,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但以夏秋季节患病最多,且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其是3岁以下的孩子。所以,每天在幼儿进入幼儿园时,都必须要进行健康体检,主要检测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在体检时就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幼儿健康体检表的规范制订;检测后,体检分析是否详细,是否能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以及对于幼儿入园时的体检率,是否能够达到95%。对于某些疾病,幼儿需要接种疫苗,教师对接种证要进行收集;如若接种证收集不齐,需对缺补种进行记录;对教师的身体状况也要及时地进行了解,教职工也要定期體检。

2.晨间锻炼。针对幼儿参与晨间活动比例低、某些班级出勤率低、早操结构缺失、动作设计不合理、活动中教师对幼儿过于管控,使得幼儿没有充分的自由,达不到晨间锻炼目的等现状,我们应该对晨间活动内容加以丰富,加入自己的特色。与此同时,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按时入园参加晨练。此外,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进行幼儿自理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3.日常管理。在日常管理时,同样不可忽视健康教育。如毛巾间距应合理,否则容易交叉感染;在饭前便后应洗手,幼儿要学会正确使用毛巾擦手;幼儿睡房要排除安全隐患,避免幼儿发生坠床危险;睡房应做到卫生;夏天蚊虫多应尽量做到有纱窗;在幼儿饮食过程中,要实行饭菜分盘,避免幼儿养成菜拌饭,汤泡饭等现象;在给幼儿提供食谱时应尽量做到直观,用图片展示,利于孩子了解食谱内容。

4.环境创设。环境创设对于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健康方面考虑,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室内外资源,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尽量涉及幼儿园的五大领域,让幼儿感受到和谐与安定,给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在材料使用方面,比如玩沙区所使用的沙子尽量要采用细河沙,而不是建筑工地上的沙子;在《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途径,我们可以对环境进行创设和充分利用,结合其他领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陈鹤琴先生也曾提出:“幼儿园环境作为接触的人群是儿童,就要能给他以刺激其发展的一切物质。”瑞吉欧理论中认为:“环境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由此可见环境创设的重要意义,环境创设作为五大领域之一,它在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良好健全的个性和谐发展等诸方面,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人类认识世界都是先观察后感知,那么对于环境创设来说也可以激发幼儿的思考,同时引起幼儿的行为与活动,由此改变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幼儿活动的自主能动性。也就是说,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他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幼儿时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其不同的性格特征,幼儿园应该为幼儿发展提供良好的个性品质环境和氛围,如理解、宽松的人文环境,安宁、和谐、亲密、平等、合作的情感环境等。因此,在幼儿园中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德的培养极为重要。

5.幼儿游戏。幼儿的教学过程大部分都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出来,所以在幼儿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使幼儿养成自理能力。这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开展,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学习生活当中的一些安全常识,还可以教幼儿学习怎样培养良好情绪,调整不良情绪,等等;也可以让幼儿逐步地了解生活常识,而不应该过于小学化,要让幼儿保持好奇心,发挥他的想象力,不要过度局限他的思维。

总之,幼儿园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健康教育,我们在幼儿教学过程当中,主要使幼儿端正态度,了解健康知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把健康内化在自己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

让科学融入幼儿生活 篇4

一、活动内容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科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处处有科学。在教育实践中, 教师可运用生活化教育内容, 帮助幼儿学习科学、理解科学、喜欢科学。

如科学活动《裤子比一比》, 课前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4以内数字, 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在此基础上, 让幼儿感知长、短, 认识数字4, 感知4的数量, 并能按物体长短差异排出3~5个物体的序列。我准备了5条长短不一、颜色也不同的裤子, 这样一来它们就有了名字, 在称呼它们的同时, 还可以认识新的颜色, 巩固学过的旧知识。比如:“红色的裤子排在第二, 因为它比蓝颜色的裤子长一些, 绿色的裤子排在最后一个, 因为它最长。”在幼儿操作活动中, 由于幼儿能力的差异, 会出现几种不同排序策略, 如有的幼儿把材料放在底板上, 不知把一端对齐, 也不会把物体靠近比较, 这说明该幼儿还没有掌握比较的方法; 有的幼儿能将物体放在一起比较, 但不会从中找出最短的或最长的, 这说明他们还不会按序列排列物体……操作中发现幼儿的进步, 基本所有幼儿都能将手中的操作卡片排在一条直线上, 并能把操作卡片放正。

活动中模拟生活情景, 将科学知识融入其中, 使幼儿在遐想的生活情景中, 学习科学时感到轻松、自然。

二、活动方式游戏化

科学活动如果材料准备得不够充分, 那么活动过程是比较枯燥的, 怎样能让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呢?游戏无疑是最好的方法。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 把抽象的科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 能够使幼儿自发思考科学中的疑惑。

如科学活动《玩水》, 水是孩子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自然事物, 玩水更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玩水》的活动设计符合《幼儿园规程》的教育原则,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是当前教师在教育中值得探讨的内容。无论是玩水活动还是其他活动, 教师都应考虑到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一活动主要是为引导幼儿了解水的性质、作用, 激发幼儿保护水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活动中激发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感知发现水是无色、无味、没有形态、能流动的液体。幼儿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愉快地感知到水的特性, 在游戏中体验到玩水的乐趣。

生活化的游戏让幼儿在玩中思、玩中学、玩中乐。

三、活动材料大众化

科学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因此活动中教师要提供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 吸引幼儿探索, 引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不同年龄的幼儿由于学习特点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 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也应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 摆放的位置等都应有所区别与侧重。材料的数量直接影响幼儿的探索过程, 太多的材料易使幼儿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太少的材料直接造成幼儿探索兴趣的减弱; 相关材料与主题目标的密切程度, 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材料摆放位置的恰当与否, 直接影响集体活动的秩序。

科学活动《摩擦起电》是教师在“做中学”思想指导下预设的一个科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 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 让他们充分讨论与实践, 在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小纸片被吸起来了”, 用绸布快速摩擦塑料小棒, 小棒吸起了小纸片。有的说塑料小棒上有胶水;有的猜绸布是湿的……但经过验证, 这些“原因”都不成立。小明说:“爸爸对我说过, 布上带电所以能吸小纸片。”虽然他说得不准确, 但已经接近原理了。当我总结小棒在布上来回摩擦就会产生静电, 小棒就能把小纸片吸上来时, 孩子们已经被游戏吸引住了, 纷纷做出了不同的猜测, 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而且能够想出各种办法记录下实验结果。

投放幼儿在生活中常常能够见到的材料, 才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充分让幼儿与同伴合作, 才能有效提高科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度。

四、活动指导个别化

新《指南》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 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实现活动目标, 老师要指导孩子进行有层次的练习。

如科学活动《制作不倒翁》, 我先让孩子观察不倒翁, 猜测制作过程, 有了自己的猜测, 就有了对活动的思考, 证明孩子在动脑筋, 再总结出不倒翁的秘密。制作时, 多数孩子比较成功, 但还是有少数小朋友的不倒翁倒了, 站不起来。我就问孩子:“有的小朋友的不倒翁倒了, 什么原因? ”孩子们开始议论起来。我说:“他里面放的是什么呢?”“你们都放的是什么呢?”“橡皮泥”。“那么, 同样放了橡皮泥, 怎么有的没倒, 有的倒了呢? 有谁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吗? ”阳阳说:“他们俩放的橡皮泥不一样多吧。”“那我们打开看看好吗? ”我打开两个小朋友的不倒翁, 只有将橡皮泥固定在乒乓球的底部, 才能让重心往下。小朋友们并没有关注到橡皮泥固定的缘由, 我拿起两个不倒翁摇晃起来, 此时, 他们发现“这个有声音”, “那是为什么呢? ”我问道。“橡皮泥没有粘住! ”我立刻展开笑颜:“对啊, 那我们该怎样改造不倒翁, 让它不倒下呢? ”“我知道, 我知道! ”“好, 带着你们的答案行动吧! ”孩子通过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难题, 最终找到了制作的原理。

只有承认孩子的差异, 让孩子进行有层次的操作练习, 才能维持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才能维持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让生活融入思想品德教学中 篇5

思想品德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以往空洞的说教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以形成情感的共鸣。笔者认为应将生活融进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到现实生活,实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提高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充分挖掘生活中构教学素材

一直以来,思想品德教材成了教师教学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资源。其实,生活中处处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素材,我们应该结合身边生活和学生自身实际,挖掘学校的、家庭的生活素材,选择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有探讨价值的生活素材和课本教材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在讲解“孝敬父母长辈”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让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变成了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首先邀请家长代表谈谈他们养育孩子的艰难故事,接着让学生当着父母的面,陈述自己做了哪些孝敬父母的事例,最后请家长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等。很多学生和家长说到动情时都留下了感动和幸福的泪水,当然,也有悔恨的泪水。这样的课堂效果比单纯地列举书中的事例要好得多,因为书中的事例是遥远的故事,学生没有切身感受,难以引起情感共鸣,第 1 页 身边的事例虽然平凡,但却真实,容易使人动容、动情。

二、运用生活中现象理解课本中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本中很多知识比较抽象,教师空洞的说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会引起学生对学科的反感。尽管课本中也列举了一些事例,但那些事例离学生自身生活较远,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所以笔者认为,利用学生身边生活现象来理解课本中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同身受,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众人划桨开大船”时,学校正好举行拔河比赛,我执教的班级学生虽然个子较小,但却战胜了个子、力量占优势的另一个班级。我在祝贺、表扬我班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我班为何能取得胜利,分析对手失利的原因。学生很快联系书本知识,利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我又顺势利导,引导学生探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生反响强烈、讨论积极。

三、联系时事政治消化理解理论知识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参与、形成互动,引导学生每天关注时事政治,将书本理论知识与鲜活而真实的时事结合起来,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形成正确的思想取向和价值观念。事实胜于雄辩,时事政治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论

第 2 页 据,而且学生对时事也较有兴趣,时事的鲜活性、指导性、综合性等特征是学生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同时,一件热点时事可以折射课本中的诸多知识点,能够将众多的课本知识综合成一体。像小悦悦事件,除了对小悦悦给予同情和对冷漠路人进行谴责外,教师引导学生对“亲社会行为”进行讨论,然后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与之相联系,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又提出了“未成年人的保护”、“交通肇事逃逸”等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应该让生活融进思想品德教学中,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热点时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如何帮助孩子快速融入幼儿园生活 篇6

幼儿园新生生活环境幼儿园一年一度的招生,新招的幼儿,往往哭哭啼啼,拽着妈妈的衣角,吵着要回家,这是令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头疼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在家一般由爷爷、奶奶照看着,大小事情一律由老人包办,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是想方设法去满足,造成孩子任性、过分依赖别人、独立能力差等不良习惯。还有的家长拿上学来吓唬孩子。比如,“再不听话,把你送到幼儿园去”,使孩子对幼儿园产生了一种畏惧感。加上孩子从熟悉的家庭来到陌生的环境里,思想上感到紧张、害怕,造成了孩子不愿入园的问题。其突出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哭,此外还会出现憋大便、喝水少、吃饭难、拒绝玩幼儿园的玩具、不参与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等多种不适应行为。现在孩子大多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家长细心呵护孩子,但有时却忽略了孩子行为习惯、自理及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小班幼儿入园的时候,会出现此类不适应的情况。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规范”孩子的行为,而要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不同孩子需求的前提下,细心观察、因势利导,让幼儿园成为孩子快乐成长的摇篮。此外,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帮助宝宝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帮助孩子们度过这一适应期,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怎样使幼儿尽快适应这种新环境,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呢?

一、教师应以平等的角色接近孩子,给孩子爱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要有诚心、耐心和爱心,使每个幼儿觉得在幼儿园就像在家里,老师就像妈妈。点点滴滴的细节中便可让孩子幼小、稚嫩的童心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的暖风:教师与孩子交谈时,要缩短两者之间的水平和垂直距离,可以蹲下来与孩子交谈,保持视线的接触;还可以经常轻轻抚摸孩子的头部、肩部或背部。教师的眼神、手势、体态和动作都会引起孩子相应的反应,给孩子带来温暖和关爱的氛围。新入园的幼儿对园里的一切都感到陌生,老师要从言语、行动上给予关心和照顾。比如,给幼儿整整衣服、系系鞋带,给幼儿剪剪指甲、亲亲他们等。经常问一下渴不渴、餓不饿,要不要大小便……使幼儿觉得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他、爱护他,慢慢消除他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建立对教师的亲切感、信任感,融洽师生关系。

二、注意力转移法

心理学表明,幼儿的注意力有容易转移的特性。充分利这一特点,从关注孩子的需要,创造兴趣点出发,有效引导幼儿喜欢新的生活环境。韦笑小朋友入园后总嚷着要“奶奶”,当看到别的送孩子的家长总拉着他们的手,求他们带他去找奶奶,而拒绝参与任何游戏。一次,他妈妈说他对电脑特别感兴趣:会用鼠标,会用画图软件。于是我就利用这一点,当他一进教室,我就领他先玩一会儿电脑,将其注意力转移过来,再适时地跟他拉拉家常,聊聊天。慢慢的,他感到老师可亲了,逐渐地接受了幼儿园的生活。

另外,根据幼儿的环境适应性把他们分成三类:主动游戏的、被动游戏的、哭闹不停且拒绝参与游戏的。根据这三种现象,我采取引导主动游戏的幼儿去带动被动游戏的幼儿,从而促进幼儿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对于那些部分哭闹的幼儿,我通过跟家长沟通,了解其特点,然后我再采取投其所好的办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如看动画片、给他玩新奇的玩具、到户外游戏、观看大班的游戏活动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幼儿在新环境中也能逐步融入集体生活。

三、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幼儿尽快融入集体生活中

新入园的幼儿不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喝水、吃饭、洗手、大小便、玩玩具,都不能像家里一样随心所欲,一切都要遵守规矩。这对于任性、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教师要适当地进行教育,还要教给他们一些生活技能,这就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学到本领。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多开展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玩”是幼儿的天性,滑滑梯、荡荡椅、唱歌,跳舞、画画是幼儿最喜欢的,因此教师可多带幼儿去玩玩滑梯、荡椅,教一些幼儿喜欢的且容易接受的歌曲、律动、诗歌、故事、舞蹈,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想家、想父母的情绪,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生活、学习。

四、重视幼儿的来园与离园

幼儿来园与离园是初入园幼儿哭闹的重点时段,这两个阶段会对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教师要通过幼儿入园前的了解准备,在幼儿入园时叫出每一个幼儿的名字,最好是能叫出幼儿的小名,这样能让幼儿感到教师对他的重视和亲切,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和学习。在离园时,教师可抽出时间和家长进行交流,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一方面可以缓解幼儿焦虑的心情,让幼儿感到教师和家长是朋友。并与幼儿进行简单的道别,抚摸幼儿的头、点头、微笑着说再见、对当天幼儿的进步给予物质奖励。这样对第二天幼儿的入园就会有很大的好处。

五、幼儿进餐时的组织与培养

小班幼儿进餐是比较让教师头疼的事情,由于幼儿手部肌肉发展还不很协调,进餐时掉饭粒、打翻饭碗的现象时有发生。进餐时,对于那些使用餐具有困难或进餐习惯极不好的幼儿,教师可以一边喂饭,一边适时地教给幼儿正确的进餐方法,鼓励幼儿自己进餐,不时地提醒幼儿正确的进餐方法和良好的进餐习惯,促成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入园生活是对其成长尤为重要的时期,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对待,付出很多耐心,对他们细致入微的照顾,不能着急。同时要尊重幼儿,用心维护和保护每个孩子的自尊心。

实践证明,以上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使新入园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适应园内的新环境,使幼儿由害怕上幼儿园到喜欢上幼儿园。小班是孩子适应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要为孩子创设有利的条件,更要有效地引导,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自理能力,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为孩子健全的身心发展和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天使,需要我们静心尽心呵护他们茁壮成长。

生活融入幼儿教育教学 篇7

一、重视环境创设, 把德育融入到环境创设中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即充满着爱、信任、同情及民主的人际交往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可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绪, 并培养幼儿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 从而促使幼儿品德得到健康发展。德育环境一般分为明显的环境和隐蔽的环境。我认为隐蔽的环境能更好地培养幼儿, 因为这能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幼儿园隐蔽的德育环境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 其中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在德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爱是开启幼儿心灵的钥匙, 而良好的师幼关系必须是以真实的爱为基础的。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和谐愉快的德育环境。《纲要》指出:“幼儿园中的德育教育应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进行点点滴滴的随时教育。”如经常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如小朋友出现推人、打人的现象我们会告诉他:“喜欢小朋友应该去抱抱他、亲亲他, 让对方知道你喜欢他, 这才是正确的方法。”早晨来园早的幼儿, 我们会让他帮助老师把小朋友的椅子搬到餐桌旁, 这样做既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 又培养幼儿关心集体的行为。每当有小朋友过生日时, 我们会让小朋友们帮小寿星准备生日礼物, 可以是一幅画, 可以是一个折纸, 还可以是自己唱的歌、跳的舞。这些我们都帮他们记录下来, 给他们留作美好的回忆。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和谐愉快的德育环境, 把德育融入到生活之中, 并渗透到幼儿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失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 为幼儿良好品性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二、重视活动设计, 把德育融入到活动开展中

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体育游戏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 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有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 幼儿要参与进来、玩下去, 就必须遵守这些规则。体育游戏对幼儿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为了能够参加游戏, 幼儿就必须学会相互协调、合作, 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学会理解和照顾他人、平等待人等。这就促使幼儿初步形成分享、合作、助人、谦让、遵从等社会性行为。

在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中, 幼儿要与其他伙伴发生联系, 逐渐地发现和了解自我和他人, 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 并通过努力, 使自己的行为能为同伴接受。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大都是群体性游戏, 需要个人作为集体成员要彼此相互适应, 服从共同的行为准则, 掌握和学习轮流、协商和合作等社会行为规范。如大家熟知的“挤油渣”游戏, 参加人数为5~10 人, 游戏目的为集体协调地用肩部力量挤动。在游戏过程中, 参加者靠墙而立, 边念儿歌边用肩部力量集体协调而有节奏地挤出一人, 被挤出的人向旁边跑去, 再向中间挤, 如此往复。在这个游戏中, 每个游戏者都要遵守集体规则, 团结一致, 友好合作, 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而游戏“老鹰捉小鸡”, “母鸡”和“小鸡”只有团结协作, 才能保证不被捉。游戏中, 每个幼儿若能轮流担任角色, 更能锻炼责任心, 提高组织能力, 促进积极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重视自理能力培养, 把德育知识融入到实践中

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生活是教育的根, 正因为人在生活中受教育, 教育才有意义, 才能发挥它的价值。《纲要》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 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 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从幼儿自理能力培养入手, 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在生活自理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独立盥洗、穿脱、进餐、入厕, 独立整理、打扫和美化环境及独立思考与决策等生存能力和独立性;在值日生工作和种植、饲养劳动中, 可以培养幼儿的勤劳朴素、生态观念和责任意识。实际上, 在为别人服务当值日生的过程中, 孩子们可以得到很好的情绪体验, 发现帮助别人的乐趣和合作的成就感, 还利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责任感等。

四、重视德育的无意渗透, 把德育融入到游戏中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 在游戏中通过不断地尝试、体验和感知, 使幼儿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情感, 获得最大的满足。以游戏为切入口, 把德育目标渗透在具体的游戏情节中;在游戏中, 通过同伴间的不断的对话、协商、分享, 幼儿积累和获得宝贵的社会经验和独自解决人际矛盾的能力, 掌握换位思维和社会交往的策略、技能。

记得在一次角色游戏中, 娃娃家的“爸爸”“妈妈”都出门买东西去了, 这时两个孩子因为一碗水饺而发生了争执。其中一个孩子说:“这个碗里有五个水饺, 你吃两个我吃三个。”可另一个孩子说什么也不同意, 说:“不行, 我比你大, 我要吃三个, 你吃两个就够啦。”就这样两个孩子在那儿僵持了很久也没商量出一个很好的办法。这时, 我以阿姨的身份到娃娃家去做客, 一进门他们就争着向我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听完以后我请他们先把手中的水饺放下, 说:“阿姨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听完故事以后我们再想办法来解决这件事好吗?”我讲了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 听完故事后, 两个孩子似乎是听明白了故事里的道理, 接着一个小一点儿的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那这碗水饺你多吃一个吧, 因为你个子比我高, 应该比我多吃点儿。”另一个孩子听了后也不好意思地很小声地说:“不, 还是你多吃一个吧, 多吃点儿才能长得高。”通过这件事, 孩子们学会了互相谦让, 也学会了关心他人。

五、注重德育的全面渗透, 把德育融入到领域教学中

在幼儿园中, 幼儿良好的个性品德培养是通过幼儿园的全部教育活动实现的。在各种教学、散步、娱乐和区域活动中, 可以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多元兴趣、同伴友情、纪律性和坚持性。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各教学领域和游戏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如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 心灵上引起共鸣, 产生了要呵护它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 培养人和自然之间相互珍惜的一种感情, 体验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因此, 当与生活中的弱小者如小弟弟、妹妹及需要帮助的同伴交往时, 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 并付诸于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 教师要及时地进行顺势强化巩固。运用感官进行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辅助手段, 孩子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 去辨别施与舍,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寓教于乐”的方式, 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自然纳入各种活动中, 充分调动着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生活融入幼儿教育教学 篇8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所谓幼儿园环境, 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

例如:我们在学园的大门入口到国旗下主墙饰一带, 创设古典音乐长廊, 让幼儿通过视觉感官去感受古典音乐奇特的美感;在通往教室的楼道上, 则布置芭蕾舞剧和古典音乐家的作品展, 通过画面、色彩来传递作品里面的故事和情绪;每班创设音乐专区, 营造在古典音乐中“轻声细语、细想慢做”的氛围。

二、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渗透古典音乐, 美化和丰富幼儿心灵

1. 让“晨间旋律”掀开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序幕。在早晨入园的环节, 结合亲切的问候话语为开头, 轻缓优雅的古典音乐播出, 幼儿愉快的一日生活开始。幼儿一入园, 听到亲切的问候语, 播放一些轻缓优雅的古典音乐旋律, 便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古典音乐气息, 有助于幼儿以轻松的情绪来迎接新的一天。同时, 幼儿又能在古典音乐环境中与老师、同伴、家长进行一些日常的互动, 对于幼儿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紧接着, 在简单明快的古典音乐旋律中, 幼儿开始带着愉悦的心情进行晨间运动和早操, 从而产生饱满的精神, 欢快的情绪。

2. 让古典音乐调节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秩序。区域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操作活动之一, 因此, 在这个环节会选择一些节奏单纯而明快的、幼儿喜欢的曲子, 如《春之歌》、《在五月》等, 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区域游戏活动结束的时候, 再选取同样为幼儿喜欢的、节奏欢快的曲子, 如《梦》、《船歌》, 幼儿有条不紊地收拾着活动区的操作材料, 同时回忆着自己在活动区快乐的游戏时光。

在进餐环节,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主要播放一些缓慢的、优美的中外名曲作为背景音乐。现在幼儿园使用的是班得瑞的钢琴曲。如《清晨》、《童年》等等。这些音乐能够使幼儿产生愉悦的情绪, 有利于幼儿愉快地进餐。

午睡时间到了, 尽管孩子们都知道要安静地进入寝室, 可是上床之前的一小段时间, 仍然是他们“畅所欲言”的时间。如何能够让幼儿安静地进入寝室, 保持良好的状态尽快入睡呢?在幼儿的午睡环节, 会选择一些旋律优美抒情的乐曲, 使幼儿的情绪能够尽快安静下来。如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这类优美的旋律, 能使幼儿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一种安静的氛围中, 悠扬的乐曲代替了幼儿的说话声, 连他们脱衣服的动作也变得轻柔起来。幼儿也就能很快地入睡了。

离园也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马上就要见到自己亲爱的爸爸妈妈, 孩子此时的心情是兴奋的, 如果组织不好, 这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在此环节, 我们选择了《玩具交响曲》、《旅行者之歌》、《幻想曲》、《时钟》等音乐, 使幼儿在优美的旋律中, 情绪慢慢稳定下来, 从而恋恋不舍地离开给他们带来一整天快乐的幼儿园。

在各环节音乐的选择上, 我们也大胆让幼儿参与进来。幼儿在聆听中已经熟悉音乐旋律了, 老师就和幼儿一起讨论, 让幼儿说说哪首音乐适合用在哪各环节, 引导幼儿自己将音乐运用到不同的一日生活活动环节中。

三、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主题活动,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1. 每天的“聆听10 分钟”:幼儿在园的每一天, 我们充分利用自由活动时间、餐前准备或午睡前等时间, 选取《乘着歌声的翅膀》、《舒伯特小夜曲》、《十月秋之歌》等乐曲, 让幼儿静下心来, 放松四肢, 安静聆听10 分钟古典音乐。让幼儿不走、不跑、不跳, 静心感受古典乐曲旋律、节奏的变化, 幼儿在聆听的过程中与音乐产生强烈的共鸣。幼儿对外界的干扰最易于感知, 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他们的音乐情感速度, 也是极易波动的, 产生得快, 消失得也快。所以在古典音乐的运用上, 不能更换得过于频繁, 以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从而养成他们聆听音乐, 甚至聆听他人说话的良好习惯。

2. 每周以每班轮流的形式开展国旗下的音乐剧表演, 每周二下午的小社团活动, 每学期的音乐汇演活动, 让孩子在优美的古典音乐氛围中学习、发展。老师在开展各种活动中, 坚持以《指南》精神为引领, 不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 而选取灵活、自主、开放的体验内容, 以内在兴趣激发幼儿的艺术表现欲望, 注重幼儿的个性培养以及引导其积极的自我表现。

3. 古典音乐的使用要注意整体性、一贯性。所谓“习惯成自然”。音乐的渗透也是如此, 在明确了古典音乐的含义和播放时间后, 坚持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播放固定的曲目。幼儿在音乐熏陶下, 逐渐知道听到某一乐曲就该干什么了, 随之也会自然而然地随着音乐积极地进行活动, 慢慢形成良好的一日活动常规。通过我园各班教学中的实践和研究, 老师们也感受到了合适的古典音乐的确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古典音乐教学也使得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增强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一段好的音乐能够给人美的熏陶, 使人身心愉悦。特别是幼儿, 他们对于音乐都是比较敏感的, 怎样利用古典音乐帮助幼儿养成“轻声细语、细想慢做”的好习惯, 培养幼儿淳朴、谦雅的性情和高尚的情操以及博爱的情怀, 这需要我们这些幼儿教育工作者拿出耐心和毅力, 积极探索和研究。

摘要:古典音乐作品是具有较高欣赏、启智、教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 如此高雅的优秀作品仍然难以推广到学前教育的基层园所, 甚至在教材中也极少触及。沿着新纲要的目标导向, 我们园尝试和小朋友一起遨游古典音乐的海洋, 窥其奥秘, 根据幼儿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曲目进行系统的分类归纳整理, 制定可行的计划和目标, 将古典音乐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 收获了较好的效果, 现总结几点经验与大家共享。

让识字教学融入生活 篇9

一、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识字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注意力难以保持是其年龄特点。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 让他们在玩中学习, 在快乐中学习, 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 教学中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识字, 体验识字的乐趣。 (1) 游戏识字法。如在上《松鼠和松果》一课时, 笔者把各种动物的头像戴在学生的头上, 扮成小动物, 并模仿动物的声音做自我介绍。接着笔者说:“今天, 我们要到大森林去看望松鼠弟弟, 快坐上火车出发吧。”在隆隆的火车声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笔者又告知学生, 只有完成了本课的识字任务, 火车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于是, 学生按分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互相帮助, 在浓浓的兴趣中学生愉快地识记了生字。 (2) 猜谜语识字法。“一个人胆子真大, 敢把王子踩在脚下。”——“全”字。“王大娘, 白大娘, 并肩坐在石头上。”——“碧”字。 (3) 编儿歌识字法。“心青——情, 弓长——张, 十粒豆豆入口喜, 半个月亮就是胖。”这样教学可以引起学生识字的兴趣, 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二、分析字形结构特点, 让学生掌握识字规律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从结构上可分为独体字 (象形字, 指事字) 与合体字 (会意字, 形声字) 两种。笔者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 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1) 象形字保留有实物形态的特点, 可以运用“观察实物—观察图形—古体字—楷体字”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以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了解字义的教学目标。如教“日”字, 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太阳”, 然后观察太阳的简图, 接着展示“日”的古体字, 最后出示楷体字“日”。这种渐次展示象形字演变过程的教法,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字的特征, 牢牢记住字形,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字义。 (2) 指事字可用抽象符号给予提示, 教学时要明确认识抽象符号。如教“本”字, “木”字下边加一横, 表示“根”的所在。教学这个字, 可以先让学生明确符号的含义, 再了解字义, 摹绘出字形, 读准字音。 (3) 会意字的教学是在明确了解象形字、指事字的符号的基础上, 进行识字能力的培养。可以用图画演示、动作表演、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 进而加深对字的音、形的理解。如教“休”字, 可以先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农民干活时累得腰酸背痛, 实在干不动了, 他就靠在地头的一棵大树下歇一会儿。根据这个故事创造出这个“休”字, 使学生理解人、木合起来就是“休息”的“休”字。 (4) 形声字是由形旁、声旁两部分组成的。其特点就是:声旁表音、形旁表义。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产生的, 无论是字的形旁还是声旁, 都是从这三者得来的。因此教学这类字时, 可以由基本字带字识字, 由音而得义。如一年级下册《识字4》中的12个生字都是形声字:蜻蜓、蝴蝶、蚯蚓、蝌蚪、蜘蛛。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在教学中根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三、在“读”和“做”中, 提高识字巩固率

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既是学习者, 又是实践者。学生在学了生字词以后, 可以随即让他们在“读”和“做”的过程中得到巩固。主要做法为: (1) 送字宝宝回家。“家”指的就是“课文”, 生字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明确的意义。教学时, 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把生字圈起来, 把带有生字的句子用笔画一画, 然后再认真地通读全文。在朗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提醒学生, “别喊错了名字, 送错了家门。”这个方法很好操作, 学生用过几次就能掌握。同时, 一个“送”字, 学生还会联想起送迷路的小孩回家, 或者送病弱者回家, 从内心会不由自主地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别送错了家门”更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 读书、识字将会特别用心。 (2) 看生字做动作。一个个生字在生字表中, 只是代表着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 而融入一篇篇课文之后, 它们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教学时, 可以先让学生找出生字在哪句话里, 然后根据话里所说的意思, 自己去做一做。如教学《荷叶圆圆》中的“蹲”字, 课堂上让学生下位, 做一个“蹲”的动作, 然后告诉他们这个动作就是“蹲”。接着, 再回到课文中去, 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理解“蹲”的动作、含义, 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这件事的头头尾尾写下来。这样的训练, 让学生把看、读、做、写先后操作一遍, 受到较为全面的语文能力的训练, 同时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让校本教研融入教育生活 篇10

我们都知道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 在学校中, 为了学校”的一种研究, 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 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从学校实际出发, 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但是, 目前一些学校正在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 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 出现了认识混乱、校本无序的现象, 非常不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有必要对校本教研的功能有个理性的思考。

教育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生活, 是教师生命赖以生存的特殊世界。校本教研是教师的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 它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生活, 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联系起来。只有让校本教研融入教师的教育生活, 才能让“校本教研”与“有效”同行, 才能使教师感受到从事研究活动的幸福, 把研究当作休闲时的习惯和爱好, 教师才会把教育工作当作自由创造的生活。

校本研究是对朴素的学校生活的真切关怀。当教师自觉地持续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 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 日常的教学“问题”就转化为研究“课题”。我们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引领教师走上这条路。

思想引领, 校本教研融入教育生活的前提

一个教师的教育生活, 是不能离开思想指引的。教师的成长, 需要不断更新和吸纳先进的思想, 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有文化的人。只有教师有了成长的体验, 有了先进科学思想的滋润, 他才会自觉地投入到校本教研活动之中。

为此, 我们根据教师不同时期的生活和生命成长需求, 把视野投向全省乃至全国, 不定期特意邀请一些有先进思想和品位高雅的, 在某一领域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和名师来我们校讲学。请专家到学校这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但是对教师的成长是必须的, 它可以激发教师的热情, 剥去教师对专家和研究的神秘面纱。我们往往请求专家设计与教师互动的活动, 鼓励老师大胆展示自己的思想。老师与专家零距离的对话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把老师沉睡多年的成长欲望点燃起来, 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 是在过一种高贵流动的生活。

比如临邑王立华老师的报告“习惯、自然、自由, 教师自主发展的三境界”, 让老师们明白了作为一位教师应该怎样实现成长的愿望。教师的自主发展应该确定为三层境界:最初境界:习惯的养成———应该做什么;中观境界:生命的自然———想做什么;最高境界:生命的自由———在做什么。教师要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 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 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探索, 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并不断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教师的发展应定下以下目标:做教育文化的发展者;做教育理想的守望者;做人性完善的培育者;做先进理论的学习者;做打破僵局的研究者;做体验幸福的生活者。

通过组织这种形式的研训, 我们还摸索出了自己的校本研训方式。

1.同课异案展示+答辩式点评

在案例展示与研讨时, 可让经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的至少三位教师以同一个课例为内容, 进行教育教学方案设计, 这样利于教师之间的取长补短, 受训者能获取更多的教育教学设计信息, 开拓思路, 并能让不同生源的教师均能收获到自己有用的信息。

步骤一:每人讲授10~20分钟, 在1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三位教师的研究方案展示;

步骤二:听众用1小时的时间进行点评和研讨;

步骤三:三位教师根据听众提出的不同意见和建议, 结合自己的反思和调整, 进行二次设计;

步骤四:教师展示后写教育教学反思;其他听课教师写“研究心得”。

在点评时可采用“答辩式点评”的方式, 由点评的教师向展示教师提问, 还可追问, 引发其他教师的思考。为提高参与点评的教师面, 可采用“1+1”的点评方式, 每个人说出“我们认为其最成功之处”及“需要改进的一个地方”, 同时还要说出“如果我们来设计, 我们会……”的改进建议。

2.教师自助培训计划

(1) 个人读书计划

“读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这决定了教师首先应该是读书人。读书可以让人明智, 可以帮助教师逐步拥有思想, 不仅可以让教师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一点时间充实自己, 从书中汲取更多的教育思想, 还可以从书中找到自己教育管理方式的反思依据。几年来, 我校积极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 创建读书校园, 鼓励教师读书。为了让读书成为每位教师教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成为学校的一种时尚和风景, 同时避免教师在读书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 我们积极鼓励每位教师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任教的学科特点, 制定出阶段性个人读书计划。为了便于教师间的交流, 学校教导处“读书协会”定时发布读书推荐目录和指导纲要, 有序地指导教师读书。和谐融洽的读书氛围使读书和交流融入到每位教师的教学生活;读书和交流也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以升华, 教学理念得到提升, 改变着自己的课堂。

(2) 教育管理咨询顾问

教育管理咨询顾问也是我校进行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方式之一, 即由教师自己寻找一位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和管理水平的教育专家或县区级以上优秀教师作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咨询顾问, 在遇到困惑时可以及时得到帮助。教师管理咨询顾问由于是本地域教育方面的专家或优秀教师, 在理论管理和理念运用上都高于一般教师。同时, 教育管理咨询顾问对于当地的教育现状与实际教育资源比较了解, 能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教育理念和理论水准将其灵活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因此, 对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教育管理咨询顾问都能深入浅出地予以解答疑难。

(3) 异校伙伴互助计划

教师可以在同类别的其他学校中, 寻找一位或几位教龄、生源等相近的教师组成研究互助伙伴, 可以经常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交流教育管理经验资源, 在合作中促进自我发展。异校伙伴互助更加亲切、直接, 便于异校教师间的互动交流, 能让处在同一层面上的老师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 更能自然客观地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发挥自己的优势, 互相取长补短。异校伙伴互助避免了直面大家“仰之弥高”的尴尬, 更有利于提升自己, 改进课堂。

搭建平台, 校本教研融入教育生活的保障

没有一个人天生就内行, 要想具备创新的见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必须引领教师重视继续学习, 这样可以让老师从原有知识体系的束缚中走出来, 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新的疆界。要让“学习”成为教师终身的“事业”, 成为教师享受的生活。

在此基础上, 我们开辟了“名师讲坛”, 给走在队伍前面的名师一个展示的平台, 也给其他教师一种身边榜样的引领。这种引领比任何行政上的推动都更具力量。

学校为老师们建立的博客群便是引领教师走上成功之路的又一重要平台。期望教师能够通过“成长博客”这个平台不断学习, 不断积累, 从“薄”到“博”。期望“博客”这个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思想客人, 同时也期待越来越多的老师带着自己独到的思想见解来到这个平台, 进行思想与智慧的交流。这样的成长方式, 不仅让每位教师都能拾级而上, 而且让一批有思想、有才华的教师脱颖而出。

例如, 我校老师利用博客进行评课, 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校本教研新形式。下面是我校老师就一节课的听课随笔与外地网友进行的网上互动点评:

1.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好方式!这种评课方式好, 公开化, 透明度高, 大家都能参与讨论。

2.博客教研, 创建教师和谐文化。

3.我们认为, 学生之所以在课上不活跃, 不敢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思维, 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没有足够的耐心。

4.这样的课堂, 是不是需要对学生的诸如表达、勇气、合作、自主等进行培训, 是不是需要教师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

5.细节决定课堂的有效性, 我们还真得注意这些无效性的问题, 对学生要放心, 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正在天空中飞翔的风筝。

这种评课方式打破了以前讲课者与评课者对立的尴尬格局。在教师群体中创设一个相互信任、互助学习的环境, 使大家对教学有一定的共识。利用博客评课让教师之间的距离感消失了, 互相感觉到的是收获和感激, 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同事关系, 是以文会友, 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交往。

同时, 评课博文放在网上, 也便于其他老师和全国各地的网友参与讨论, 互相学习, 并且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 这样, 便于资源共享, 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和指点, 拓展了教研的空间和时间, 使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

随着教师自主发展文化的形成和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 教师间互助与合作的需要显得越来越迫切。建立一种更能促进教师快速成长与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就成为了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共同体志愿者协会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催生的。“志愿”的含义, 一是没有一丝一毫的行政强迫;二是没有固定的限制。如果不想参加, 可以随时退出, 如果想参与进来, 协会随时欢迎。

协会每一次开展活动, 从活动内容到活动形式, 都是秘书处在充分征询会员们的意见和建议的情况下开展的。会员们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 讨论自己喜欢的话题, 活动开展得既热烈, 又深入, 充分展示了自主的力量。他们在群体的互动中汲取同伴的智慧, 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释放自己的激情。在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下, 无论是教师自身还是学校的发展都被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教师工作多年, 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教育观念, 很多实践经验由于不会去总结推广, 很可惜地流失为过去的回忆。本来有很多机会成就自己的事业, 但是, 由于不去对自己宝贵的工作实践、思想经历和同伴交流的知识进行管理, 使自己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 从而长远地影响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以上引领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教师学会进行知识管理。我们归结、尝试了两种校本化知识管理形式:生活史叙述 (教师知识管理的个体层面) 和建立学习型组织 (教师知识管理的共同体层面) 。

生活史叙述是个人回溯记录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生活史主要叙述的是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理念如何形成的历史, 类似自传、日记、日志、个人故事小说。撰写生活史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成长历程进行逐步的梳理, 这有助于教师反思其教育行为形成的历史原因, 从而促进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成长的来龙去脉。通过生活史叙述, 教师将过去所发生的生活历史知识, 慢慢发展成为足以支配教师日后思考与行为的“影响”知识, 对其后续的经验选择与重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学习型组织则立足于教师群体, 通过教师之间生活史、专业经验等的分享与对话, 从而提升对教师群体的知识进行管理。教师将自己的生活史叙述完毕, 不是摆在那儿就好了, 还要进一步与共同体分享, 即同事进行对话、探讨生活史中所隐含的议题, 并且学习共同体把这些对话内容加以摘录与归纳, 这种档案就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的记录以及教师个人知识的建构与管理。在教师共同体分享个人生活史的过程中, 会生成出许多观点、想法与理解, 某教师所描述的每一个经验或是事件, 都可能激发起学习组织中另一些经验与故事的回应, 而逐渐形成共同体的知识, 这就是团体知识管理的重要目标, 它能有效激发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

聚焦课堂, 校本教研融入教育生活的根本

有专家提出了“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观点。从这个角度出发, “聚焦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 校本教研活动中研究课堂生活无疑是重中之重。

校本教研中“聚焦课堂”可以有多种方式, 融课堂改进与教师学习为一体的“行动学习”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它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 通过共同经历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和新行为阶段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这同时也是教师更新理念、调整行为的过程, 教师正是在这样的行动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收益。

为了促使教师进行课改, 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三个层次的“同课异构+多元反思”活动。首先在本校每个学科中选出三位教师, 进行“同课异构”;其次聘请名师与本校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再次选派本校教师到兄弟学校与该校教师“同课异构”。并且要求教师要真实地再现自己的课堂情景, 写出课堂实录, 总结出课后教学反思, 教研组长整理出学科组的共同评课材料, 收集学生对课堂的评价, 请求专家和名师对教师的课堂进行现场评价。这样, 就能窥视出当下我们的课堂困惑到底在哪里, 捕捉到当下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心路, 从而寻找下一步课堂建构的方向和策略。

我们在这种行动研究方式中, 探索出了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五大教学环节:目标定向———学生先学———合作探究———点拨拓展———反馈评价。三项核心要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善学促教。具体实施的三大教学载体:学习型组织、自主学习模板和周目标导航。在此, 我们特别介绍一下三大教学载体。

1.学习型组织。

将个性不同、情感各异、知识水平和文化积淀各不相同的4~6个学生组织在一起, 形成一个明确分工又团结合作的集体。它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小组合作。我校的学习型组织, 则是有目的、有预设、有精心准备的一种组织, 目标性强,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 就是完成周目标的学习要求, 并要将前置性学习的成果拿到课堂上来展示;同时, 学习型组织的成员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激励, 有自己的组织名称, 有自己的组约、组训、主旨, 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另外, 他们还有自己的组织文化、思想文化、行为文化、学习文化等。

2.自主学习模板。

指导学生实现课堂自主学习的提纲式文本, “学习模板”展现“自主预习, 互动研习, 拓展运用”的方法和任务。遵循“导学性、操作性、探究性、深刻性”设计原则, “学习模板”设计的“学习过程”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拓展延伸·巩固, 兼顾了学生的预习、研习和复习三个环节。

3.周目标导航。

把学期的总目标分解到周, 改变了近年来目标教学所强调的“当堂达标”的教学思路。由于把目标上移为“周目标”, 学生需要提前主动预习下一章节的内容。“周目标导航”中, 目标的设定必须遵循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同时, 学校在建设好这些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 还要做好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使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相得益彰, 互相联系。例如, 结合黄河三角洲的地方特点, 我们校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让民间游戏走进校园》发表在《人民教育》2009年第11期上, 《我们与游艺同行, 经典伴我们成长》发表在《教育文学》2009年第6期上。这样, 学生从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中习得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必然会迁移到基础型课程的学习中来, 从而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这样, 学校的课堂、课程和学习就有了“沙场秋点兵”的热烈场面, 校本教研就有了创造的激情。

可见, 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生活中生成的教学研究。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 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自我们生活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研究过程之中。一旦校本教研融入了教师的生活, 就显示出了它生命的活力, 校本教研就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机制, 形成跨学校、跨地区的研修网络。

让识字教学融入生活 篇11

一、 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识字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注意力难以保持是其年龄特点。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学中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识字,体验识字的乐趣。①游戏识字法。如在上《松鼠和松果》一课时,笔者把各种动物的头像戴在学生的头上,扮成小动物,并模仿动物的声音做自我介绍。接着笔者说:“今天,我们要到大森林去看望松鼠弟弟,快坐上火车出发吧。”在隆隆的火车声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笔者又告知学生,只有完成了本课的识字任务,火车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于是,学生按分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识字方法,互相帮助,在浓浓的兴趣中学生愉快地识记了生字。②猜谜语识字法。“一个人胆子真大,敢把王子踩在脚下。”——“全”字。“王大娘,白大娘,并肩坐在石头上。”——“碧”字。③编儿歌识字法。“心青——情,弓长——张,十粒豆豆入口喜,半个月亮就是胖。”这样教学可以引起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二、 分析字形结构特点,让学生掌握识字规律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从结构上可分为独体字(象形字,指事字)与合体字(会意字,形声字)两种。笔者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引导学生主动识字。①象形字保留有实物形态的特点,可以运用“观察实物—观察图形—古体字—楷体字”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以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的教学目标。如教“日”字,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太阳”,然后观察太阳的简图,接着展示“日”的古体字,最后出示楷体字“日”。这种渐次展示象形字演变过程的教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字的特征,牢牢记住字形,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字义。②指事字可用抽象符号给予提示,教学时要明确认识抽象符号。如教“本”字,“木”字下边加一横,表示“根”的所在。教学这个字,可以先让学生明确符号的含义,再了解字义,摹绘出字形,读准字音。③会意字的教学是在明确了解象形字、指事字的符号的基础上,进行识字能力的培养。可以用图画演示、动作表演、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进而加深对字的音、形的理解。如教“休”字,可以先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农民干活时累得腰酸背痛,实在干不动了,他就靠在地头的一棵大树下歇一会儿。根据这个故事创造出这个“休”字,使学生理解人、木合起来就是“休息”的“休”字。④形声字是由形旁、声旁两部分组成的。其特点就是:声旁表音、形旁表义。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产生的,无论是字的形旁还是声旁,都是从这三者得来的。因此教学这类字时,可以由基本字带字识字,由音而得义。如一年级下册《识字4》中的12个生字都是形声字:蜻蜓、蝴蝶、蚯蚓、蝌蚪、蜘蛛。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在教学中根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三、 在“读”和“做”中,提高识字巩固率

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既是学习者,又是实践者。学生在学了生字词以后,可以随即让他们在“读”和“做”的过程中得到巩固。主要做法为:①送字宝宝回家。“家”指的就是“课文”,生字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明确的意义。教学时,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把生字圈起来,把带有生字的句子用笔画一画,然后再认真地通读全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别喊错了名字,送错了家门。”这个方法很好操作,学生用过几次就能掌握。同时,一个“送”字,学生还会联想起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或者送病弱者回家,从内心会不由自主地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别送错了家门”更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读书、识字将会特别用心。②看生字做动作。一个个生字在生字表中,只是代表着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而融入一篇篇课文之后,它们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生字在哪句话里,然后根据话里所说的意思,自己去做一做。如教学《荷叶圆圆》中的“蹲”字,课堂上让学生下位,做一个“蹲”的动作,然后告诉他们这个动作就是“蹲”。接着,再回到课文中去,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理解“蹲”的动作、含义,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这件事的头头尾尾写下来。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把看、读、做、写先后操作一遍,受到较为全面的语文能力的训练,同时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给学生一点空间,他们会带给你一份意外的惊喜;给学生一点自由,他们会给你创造无限的奇迹。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敢于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快快乐乐学汉字,既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学会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让英语教学融入生活 篇12

一、将英语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的根本就是教学内容,而重视英语教学的生活化应该从小抓起,也就是说,孩子的年龄越小,我们应该越重视,而不是等孩子年龄大了才去补抓,就小学教材PEP版本来说,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内容生活化一点。比如:从书本刚开始接触的文具、身体部位、动物、食物、数字、家庭成员等等,这方面的内容,都是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生活,选择这样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把它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家,是每个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家庭成员、职业、居住环境、家具摆设都是学生想知道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学习家庭成员的时候,就让学生带上自己家庭成员的照片进行介绍。比如说This is my father, he is a teacher, he is 38years old. I love my father and my mother. They love me.等等。因为他们很愿意主动学习与表达,并互相进行交流。又比如在学了有关房间的一些单词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并用英语介绍,Look! There are four rooms.This is my beautiful bedroom. This is my bathroom ,I can takea shower here .This is my living room ,I can watch TV here.This is my dining room ,I can have meals here. 让枯燥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生活化的练习巩固,效果更加的明显.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在学校里,他们可以相互学习、生活、运动、认识新的朋友等等,校园中的设施都是学生想学到的语言,如: building , playground ,library , computer room等等。当然还有些根据学校生活而使用的语言,如:Miss Yang is our English teacher. I love myChinese teacher ,Miss Zhang.

二、将英语教学方法生活化

1.在生活中创设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将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只有把英语当作是一种交际工具来教来学,在教学中将语言内容和生活中的情景紧密结合,努力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水果一课中的“Can I help you?”句型时,事先摆好一张桌子,在上面放些水果,让学生扮演销售员和顾客,进行对话和示范。学生通过真实的情景自然习得语言的表达意图;在练习时,让学生两两结伴购物。

2.通过生活化的活动表演,巩固知识。小学英语教材都有适合学生活动表演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亲自进行各种生活化的活动表演,掌握的效果也比较的好。如我在巩固“Animal”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课前让学生各组准备一小动物的头饰:elephant,panda,tiger,rabbit, fox,wolf,dog, cat,教完生词后,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活动表演,各个“小动物”穿行在森林商店,水果店,文具店中购物,学生对动物的模仿表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对句型“I’m a/an….”“Can I help you?”“Thank you verymuch.”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乍一看,还真有点舞台剧的感觉呢。

3.如何进行语言实践。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也为了增强英语在生活中更多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演一演”、“做一做”、这几种形式中模拟真实情景,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欲望。如在教学“Job”这一课时时“policeman ,worker ,teacher ,nurse ,doctor , driver”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记者,调查同学父母的职业,这样的活动,不仅巩固了这些生词,而且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小“记者”纷纷向我发问:What’s the English for“个体户”,What’s the English for“经理”,好像在开记者招待会了。

三、如何将英语教学环境生活化

1.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英语。学习一种语言是日积月累的。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语言,不象我们的母语,随时随地可以听到、用到的时候就给他们创设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多使用英语。如在学校碰到同学、朋友、老师时,主动用英语和他们打招呼:“Good morning. How areyou? Goodbye!”;

2.如何让英语走进学生的世界。尽量让学生在英语的海洋里游泳。在班里开设一个英语角,挂上一些英语书籍、开设英语小报,利用节日、开展英语主题活动、举办一些小型的英语比赛、等等,利用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开设英语活动课,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做一些英语游戏,如找朋友、捉迷藏等。在英语实践活动中,来帮助学生拓宽英语使用的环境, 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走向生活,用英语交流。

总之,只要教师随时注意身边的各种教育契机,并抓住它们为己所用,再通过创设各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 就能使孩子更加关注学习。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充分发挥教学技能,巧妙地将授课内容与实际性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应用语言,形成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刘晓辉.如何体现英语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J].祖国(建设版).2014.

上一篇:理想化思维方法下一篇:矿用轴流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