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社会热点知识融入高中生物教学

2024-05-27

将社会热点知识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精选11篇)

将社会热点知识融入高中生物教学 篇1

将社会热点知识融入高中生物教学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新课标将 “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作为基本理念,将社会关注热点内容融入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使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直观感受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教材内容,也利于深化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关键词:社会热点;高中生物教学;禽流感病毒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39-02

一、将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融入高中教学中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把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初中生物学课程相比,体现了要求学生学以致用的更高要求。社会热点的发生具有时效性且不可预测,相关内容无法即刻体现在教科书中,如果不将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对现有教材进行补充完善,容易产生就书论书,就内容论内容的现象,甚至可能导致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脱节、无法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能否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是判定学生是否深层理解知识的标准之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因其脱离现实生活而备受诟病,启发式教学因其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广受好评。要做到启发式教学,教师首先要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与课本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找到启发的发力点,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事施教,把社会热点知识融入高中生物教学中,是贯彻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条路径。

二、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随着生物科学飞速发展,生物领域已经不再是专业人士关注的焦点。试管婴儿技术的出现让社会不孕不育患者看到了曙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讨论;克隆羊“多莉”诞生之日始,克隆动物、克隆性治疗、能否克隆人等争议层出不穷;禽流感、埃博拉、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MERS(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等爆发引起人们恐慌的同时又会带来大量的反思;生物学现象已经对经济发展、旅游甚至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与我们生活、医疗息息相关的、备受社会关注的生物学知识,都属于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范畴。

生物学知识是健康、医疗、知识的基础,除上述内容以外,人们对社会生物学相关现象的错误认知,例如微信朋友圈疯传的“孩子打吊针一天,脑子停止发育7天”“ 地暖会导致儿童患白血病、诱发癌症、影响生殖系统等危害”“ 柿子+酸奶致死”等“有图有真相”的“信息”,也属于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的范畴,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以上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都是高中生物应该拓展的领域,只有不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把握,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为高等教育输送逻辑性强、知识面全的人才,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如何将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融入高中生物教学中

将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融入高中生物教学,首先要做到用高中所学知识去解释社会关注热点,其次在深化知识的同时,不断启发诱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结果,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禽流感为例。

1.根据高中知识解释禽流感病毒的基本结构。

禽流感的致病原是RNA病毒,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其基本结构是核酸(作为遗传物质)以及包裹在外的蛋白质外壳。

RNA病毒具有哪些特点呢?首先,RNA一般呈单链,单链与双链相比不稳定,易发生变异。禽流感病毒基因由8个负链的单链RNA片段组成,根据中心法则,禽流感病毒的性状由它的RNA决定,由RNA翻译的蛋白质体现。由于RNA易发生突变,当RNA发生突变后,其所翻译的蛋白质也可能发生改变,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禽流感病毒有H5N1、H5N7、H7N7、H9N2等诸多亚型。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为什么RNA发生突变,翻译的蛋白质是可能发生改变而不是一定发生改变,因为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当密码子变化时,其对应的氨基酸不一定会变化。

2.禽流感如何感染禽类?

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浸染细胞需要经过吸附→注入→合成→装配→释放的过程,动物病毒的浸染过程虽复杂一些,但也类似,可以进行类比。具体过程如下:

吸附:病毒需要与宿主细胞质膜表面的蛋白质结合,才能完成吸附,而这类蛋白质,必修一质膜结构中学过,细胞膜有识别和接收信息作用的蛋白质,称为膜受体,如激素受体、与抗原结合的受体或其他特殊信息分子的受体等。

注入:即病毒将自己的遗传信息注入到宿主细胞内。动物病毒是通过侵入、脱壳进入宿主细胞。

合成:病毒要以自己的DNA或RNA为模版,合成更多的DNA或RNA,并且转录、翻译出相应的蛋白质外壳。

装配:病毒把核酸与蛋白质装配起来,形成新的病毒

释放:当病毒自我复制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使宿主细胞破裂,释放到宿主细胞外(知识迁移: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人类血液中以红细胞为主,HIV病毒并不浸染红细胞,但血液中依然有高浓度的HIV病毒存在。当HIV病毒大量繁殖后,T细胞破裂,HIV病毒被释放到血液中)

通过如上5步,禽流感病毒成功感染禽类细胞,并不断完成自我复制,再去浸染更多的细胞。

当禽流感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时,宿主细胞死亡,宿主细胞的死亡也必然伴随宿主机体功能的改变,导致宿主患病。这也是病毒病普遍的致病原因之

一、禽流感主要导致禽类患呼吸系统疾病和败血症等。

3.关于禽流感的致病能力。

由于人类和禽类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存在差异,所以禽流感病毒不易感染人类。但为何会出现H5N1、H7N9等感染人的案例?这种变异可能性一是两种以上的病毒进入同一细胞进行重组(这与我们必修二所学的真核生物基因重组类似但略有不同);二是病毒基因位点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由低致病性突变为高致病性,这样的案例在其他病毒中层出不穷。因此,禽流感不易感染人类,毋须过度恐慌。

4.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侵入人的机体后,机体如何进行免疫防御

当人接触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后,病毒首先进入到人体的内环境(组织液、血浆、淋巴),对于内环境中的病毒,吞噬细胞会进行非特异性的识别和吞噬,吞噬后,如果能够消化分解病毒,那么病毒不会再造成进一步的危害,如果吞噬细胞无法消灭病毒,就会将抗原呈递给Th细胞,启动体液免疫,Th细胞一方面分泌淋巴因子,另一方面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收到Th细胞呈递的抗原后,在淋巴因子的激活作用下,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下来,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当相同的感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够快速分裂分化为产抗体的浆细胞,循环往复进行这个过程。那么,对于已经进入到宿主细胞内的病毒,由于抗体无法深入到细胞内部,此时,便启动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中,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裂分化为Tc细胞和记忆细胞,Tc细胞的功能是摧毁接触的靶细胞(即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病毒释放到内环境,这时再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病毒。

5.对于禽流感,怎样防患于未然呢?

疫苗对于人类来讲,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免疫预防方式。当人类未接触某种病毒,主动采取的接种一定形式抗原(疫苗或类毒素)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注射疫苗后,能够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通过禽流感的案例可知,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与高中生物课本内容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很容易在高中课本中找到对应的落脚点。当把社会关注热点事件按逻辑顺序一点点剖析出来,用高中课本中已有知识去解释,能够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如此一来,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复习资源。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热点知识,有利于为学生传递正确、先进的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理性科学思考、葆有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直观感受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教材内容,也有利于深化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通讯作者:张敏)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高中生物图解与练习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朱正威,赵占良.高中生物图解与练习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生物课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将社会热点知识融入高中生物教学 篇2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和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而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有名的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断臂的维纳斯》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这点在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就不同了。如教授杜甫的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官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得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了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有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邃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其关键性、现实性在于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或只略通一二,那么,教学与信息技术就无从整合,所以,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新自我知识体系,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使自身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将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教学策略都融进信息技术里,做一个有时代精神的教师,这也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重点,因为一个新型的站在时代前沿的教师,更能吸引住学生,并能以自身的素质去熏陶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社会热点知识融入高中生物教学 篇3

关键词化学史;高中化学;教学

一、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化学史不仅是由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形成,还是唯物论战胜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过程。它涉及到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观察、实践、提出假说、验证试验、得出结论等,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规律。13世纪,波义耳提出的“燃素说”在理论上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原性说”,从此化学摆脱了唯心论的圈制,成为一门学科。18世纪,拉瓦锡推翻了波义耳“燃素说”中唯心部分的内容,建立了氧化学说,标志着近代化学的开端。肖莱马——有机化学家说过:化学是按照辩证法的规律发展的。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充分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过程。正是他敢于批判前人错误的理论、继承他们先进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元素的性质和原子量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然后从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仅得出已发现元素的性质,还预测出新元素的存在和其大致的化学性质,并由实践加以证明,如此形成了可预见性认识上飞跃。其实,这就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质量互变规律”,门捷列夫也是认识到这一点而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化学史上理论知识的一次又一次的革命都充分验证了以实践为第一的认识原理和实事求是的端正态度。

二、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端正的科学态度

化学史中不仅记录着化学发展事件,它还见证了历代科学家追求真理、追求科學,甚至是献身科学的敬业精神,因此,化学史能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悠久历史的背景下,再看化学是怎样孕育和发展的,可以发现,一切原以为静止的化学知识理论和规律性质都变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这就是把化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化学家诺贝尔研制炸药时,他的几位亲人因此相继献出了生命,而他自己更是多次侥幸逃过,这样为科学甘愿奉献生命的例子无疑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良好素材。通过讲解分析化学史,引导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清楚看到凡是有所作为的化学家,都必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困难百折不挠,勇于结合实践,敢于献身科学研究的人,这样就将枯燥无味的化学知识变得鲜活而易于理解。

1.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在设定的情景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保持一种对新鲜事物的兴奋感和探究心理,把知识当作一种给予的宝贵礼物来接受,让学生不局限于知识本身的理解和记忆,还能追本溯源地了解其动态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在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持有的严谨科学精神和开放性思想,并获得一种对化学知识的亲近感和征服欲,增强他们主动求知的渴望。(1)发现问题。19世纪的欧洲已有许多国家都开始使用煤气来照明,为了便于储运,通常将煤气压缩在桶里,人们都知道桶里是一种油状液体,但无人问津。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后开始对这种液体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光是提取这种液体就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最终得到了化学物质苯。然后他着手测定苯的组成,结果发现,其中碳占92.3%,同温同压下,相较于乙炔气体密度,苯蒸汽密度是它的3倍,苯的化学式为C6H6,于是他想:苯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2)提出假设。启发学生结合“碳四价学说”和“碳链学说”,再比较化学式C6H6和C6H2n+2,写出苯的所有可能结构。(3)结合化学史实验验证。引入理论知识中的凯库勒式。引导问题:苯分子中是不是同时有单键和双键,是不是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学生根据已学的烯烃和炔烃的相关知识设计验证实验:

实验1:将适量苯分别加入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振荡混合(结果均不褪色)。

实验2:在铁粉的催化下,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并有已知资料显示,苯的一溴代物有且只有一种。

实验3:苯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得出结论苯分子中存在碳碳键,但既不是单键,也不是双键,而是一种介于单双键之间的特殊的键。

2.利用化学史教育学生端正科学态度

高中学生在学习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是缺乏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雷利发现氢元素的事件来教育学生。雷利工作严谨认真,不肯放过任何细微的差别,甚至是几毫克的重量,最终发现了氢元素——这一事件被誉为化学史上“第三位小数的胜利”。通过这个例子的讲解,促使学生提高对科学研究的专业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严格缜密的思维,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化学史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的古代的化学工艺:远古的青铜、西汉的造纸、唐代的黑火药、春秋的炼铁、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陶瓷的发明、本草药学等,都证明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英国科学史家曾评论:整个化学的根源之一,是从中国传出的。

四、结束语

将蕴含丰富教学资源的化学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养育,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月新.新课程视域中化学教学的生命关怀[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12):7-9.

将社会热点知识融入高中生物教学 篇4

【热点背景】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民众普遍接受、深刻理解和切实践行,首先要从民众社会生活点滴中寻找到其落地生根的土壤,让民众在日常言行举止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标准表述】

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应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坚持教育育人主渠道,找到融入关键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绝非一日之功,教育育人是基础,也是主渠道,应贯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必须坚持分类施教、逐步推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扎根到广大民众的道德意识之中。一要强化家庭教育。尤其注重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的育人作用,用爱心、耐心来教导与引导,使孩子们从心灵深处融入核心价值观。二要狠抓学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价值观塑造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三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鼓励不同年龄段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少年志愿服务基地、进社区、走基层等实现再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强化社会宣传引导人,探索融入契合点 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以下三个方面,并加强宣传引导。

一是融入大众文化,通过大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比如动漫、戏曲、音乐、影视、小说等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可以借鉴“宪法日”的成功经验,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日”,加大对其宣传和学习力度。

二是融入传统文化。由于人们的思维、生活方式深受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影响,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来更容易为大家接受,可以借助“百家讲坛”类节目,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三是融入网络文化。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作用不可小觑,要充分借助多种新兴媒体的传播作用,比如网站、电子邮箱、微信平台、微博、QQ群等,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三、树立典型模范感召人,产生融入共鸣点 道德需要引领,风尚重在培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先进典型模范引路,这些典型模范的积极实践,使理论化的、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更加生动具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社会生活离不开典型模范的树立。

一是树立社会典型,引领社会风尚,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颁奖活动,让先进典型模范的感人事迹鼓舞一代又一代人。

二是树立校园典型,塑造校园文化。树立校园里的“自强之星”“学习之星”“创业之星”等典型模范,为校园注入精神之“钙”。

三是树立官员典型,打造为官标准。反腐倡廉,既要做到反腐抓细抓实,使官员不敢腐;更

应该倡廉,树立像雷锋、焦裕禄一样优秀的党员干部典型,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标准,使他们不愿腐。

四、完善制度机制约束人,明确融入关注点

一套思想价值体系要在社会中找到客观存在基础,就必须被制度化、规范化。

将社会热点知识融入高中生物教学 篇5

语法教学:将“规则”融入“运用”

作者/ 张恩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10007)

摘要: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两种“极端化”的做法:过度重视语法教学和过于淡化语法教学。这两种典型的教学倾向,均未能找到语法规则和语言运用的联接点,导致了语法知识习得与运用之间的脱节。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当创设与所教语法相关的语境,在技能训练、具体语境及趣味活动中教语法,让学生将所学的语法规则融入到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促使语法知识上升为语言能力。

关键词:教学误区 语法规则 语言运用

一、误区:教学中的两种“极端化”

当前,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两种“极端化”的做法:

第一种情况:过度重视语法教学。一些教师会利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归纳总结语法规则,向学生灌输语法知识。他们认为,中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语法问题,教材中的阅读、写作甚至口语和听力部分都应围绕语法项目进行。采取这一教法的教师,把语法看成“死的”、孤立的规则,忽视了语法规则的意义、运用语境及其彼此之间的联系。在反复操练和强化下,学生或许能够背出语法规则,也能够较顺利地完成一份语法练习试卷,但当教师给出语言情境并让他们运用该语法规则时,往往束手无策。

第二种情况:过于淡化语法教学。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英语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指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只要学生能够套用课本中的句型进行交际就算达成了教学目标,没有必要专门讲授语法知识。因此,在他们的课堂中,语法教学被排除在课堂教学的重点之外,教材中的语法知识被一带而过,这便导致了初、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脱节,形成了知识断层。

以上两种典型的教学倾向,均未能找到语法规则和语言运用的联接点,导致了语法知识习得与运用之间的脱节。

二、对策:将“规则”融入“运用”

我们知道,语法教学本身并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语法教学也不应简单地让学生记住一些语言规则,而应将语言的形式与其意义和交际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内化语言规则,从而能准确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教学方式上,教师应摒弃以讲解与传授为主,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法条文和机械套用基本句型的教学模式,采取一种建立在形式、意义和用法三个不同维度上的三维教学模式――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与语篇理解和语言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简言之,教师应当创设与所教语法相关的.语境,让学生将所学的语法规则融入到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促使语法知识上升为语言能力。(范文网 )具体可作以下尝试:

(一)在技能训练中教语法

传统语法教学的操练与巩固活动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句型套用、中英文例句互译为主要手段。学生练习的语法题大多来自历年的高考题、高考模拟题或高考复习题,题目雷同、陈旧。枯燥晦涩的语法规则让学生兴味索然,理解起来尚有困难,更毋论灵活运用了。教师应根据所教语法项目的交际功能,将语法知识的学习与综合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

现行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以功能和话题为主线,当某个话题运用了某些语法内容时,该单元中的阅读部分、听力部分和写作部分(包括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Task/Project板块)就会反复出现这些语法知识。教师在教学这些语法知识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去体验、感知,探究、归纳,总结、运用。

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为例。该模块共三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语法部分都是训练学生对定语从句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其中,在Reading板块和Project板块的文章中包含大量的定语从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注意“听”,关注有定语从句的句子;再让学生“读”,同样关注有定语从句的句子;随后,把这些定语从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仔细体会其结构和用法;最后,通过口头、笔头进行模仿操练。到Grammar板块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着重点拨、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定语从句的用法。在单元教学结束时,可围绕这一定语从句的结构开展说和听的专项训练。比如,让学生做一个口头自我介绍,要求每个句子都要含有定语从句。如时间充裕,还可再设计一个写作任务,让学生使用由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who/whom/whose/that/which/when/where等引导的定语从句来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人和事。如此,在听和阅的语言输入过程中,大量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体验和感知了定语从句;在说和写的语言输出过程中,学生的语用意识得到了增强,也就能自主地去探究、归纳和总结定语从句的结构和作用。

(二)在具体语境中教语法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阶段的语法教学应从语言应用的角度出发,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和掌握语法的表意功能。”教师就将语法知识置于情境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的观察与分析,自己感知语言形式。同时,外显的语法规则只有在情境化的交际环境中,在较为真实的话语环境中得以运用,才算是真正掌握。因此,课堂上创设与所学语法相关的情境能激活学生的语用意识,从而促进显性语法知识向隐性语法知识转化。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英语影视剪辑或音画片段,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现在完成进行时与现在完成时的区别时独具匠心,利用动画创设了以下两个具体情境:

【情境1】

一只老虎在不停地跳舞,这时,另一只老虎跑过来问它:Are you tired? You have beendancing for two hours.

【情境2】

一个男孩站起来伸了个懒腰,然后兴奋地说:Thank God,I have finished all myhomework, and I can play PC games now. Noone can stop me,ha ha ha!

由于动画形象地展示了老虎连续跳舞的劳累以及小男孩写完作业后的兴奋,学生能较为容易地领悟现在完成进行时与现在完成时的语用差异:现在完成进行时表示事情从开始发生一直到现在没有间断过,而现在完成时则表示事情已经结束了。

(三)在趣味活动中教语法

语法教学不能为了教语法而教语法,生硬地向学生灌输语法规则,会导致学生因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应适当设计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语法、运用语法。常见的活动有:

1.调查活动。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在交际活动中完成调查任务。如在教学“How of-ten…?”句型时,教师可设计一个调查表,让学生调查课外活动每周多长时间最为适宜。

学生针对上表中的内容相互问答――How often do you watch TV? Is it too much?Is it good for your study/your eyes?并作记录,将调查记录写成小短文。这样的活动既使学生掌握、操练了“How often…?”这一句型,又利用这一机会让学生懂得合理安排课外活动时间的重要性,一举两得。

2.课堂游戏。

创设课堂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不仅可以复习和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现在完成进行时”的语法规则时,教师可以设计“猜测游戏”,让一位学生做动作,其他学生运用“What has he/She been doing? He/She has been…”句型猜测动作,在游戏中熟悉、操练现在完成进行时的语法内容。

3.角色扮演。

有些语法规则只有在情境之中,通过上下文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其典型特点,教学时可利用故事、连环画甚至角色扮演的方法来处理。如在学习表示“猜测”的情态动词“must”和“can’t”时,学生常误用“mustn’t”代替“can’t”。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分析案情的角色扮演活动――由学生扮演警察,“警察们”在分析案情时自然要用上“must”、“can’t”或者“may”,不仅加深了这一语法规则的记忆,并能够在生活中正确地使用。

如何将素质拓展有效融入教学中 篇6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需要对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强化,并且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很多小?W生对上体育课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因此,体育教师应当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依照体育教学的特征与规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将素质拓展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中,从而有效的提升小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将素质拓展有效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中”这一课题展开讨论,希望对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根据学生的特征,对素质拓展训练的目标进行有效的设计

素质拓展这种兴起于西方的体育训练模式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并且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度有限,从而无法深入地了解素质拓展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将素质拓展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各项特征。例如,生理与心理的发育情况、身体素质、体能耐力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在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不会损伤到他们的身体。所以,教师应当对素质拓展训练的目标进行有效的设计。设计出符合小学生实际特征,符合小学生生理与心理特征的训练内容,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圆满地完成素质拓展训练的任务。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还有待完善,体育教师如果对小学生制定过高的训练目标,会使小学生的筋骨肌肉在高强度训练的过程中出现损伤,这与体育教育的本质是相违背的。但是如果训练目标制定得太简单的话,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对素质 拓展的参与度不高。因此,教师应当对素质拓展目标的难易程度具有充分把握,这样才能有效发挥素质拓展的教学作用,使小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提升安全教育,确保拓展训练具备安全性

由于素质拓展过程中的训练强度非常高,因此,教师应当对课堂教学中的安全性予以高度的重视。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在素质拓展的过程中融入安全意识,不但要保证训练的内容科学、合理,并且应当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使学生通过正确的方法来使用安全设施,从而有效地防范各种安全隐患。只有如此,才能降低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时出现受伤情况的概率,避免学生出现损伤。教师应当教会学生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使学生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教师应当运用轻松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安全知识的教学,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安全知识,并且可以通过抢答赛的形式,使学生充分掌握安全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组织应对各种安全事故的实际演练,使学生在演练的过程中具备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例如,在进行投掷类的素质拓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运用材质绵软、重量不大的小球先进行预演,使学生能够提前预知这些训练器材所具备的危险性,这样他们在真正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进行安全防范。

三、教学理念的创新,使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对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想要将素质拓展更好地融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去,教师应当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对素质拓展的教学宗旨进行深入分析;摒弃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并且在素质拓展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相关技巧与应用方面的探索。小学中的管理层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师综合素质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应当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力,为教师创造一个不断进步的教学平台。其一,学校可以为教师订阅与新型体育教学相关的杂志期刊,使教师能够及时地接收到新的教学理念;其二,应当充分地了解教师的各项特征,为教师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案,使教师的职业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其三,应当聘请相关专家来校开展素质拓展相关教学知识的讲座;其四,应当制定健全的素质拓展教学考核机制,提升教师开展素质拓展教学的积极性。

四、正确定位学生,对素质拓展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

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各项特征,对学生予以正确的定位;并且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为主要目标开展素质拓展教学,从而有效地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开展素质拓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这种新型的训练方式产生一种陌生感,学生并不完全清楚训练的规则与目标。所以,教师不仅要正确定位学生,还应当合理地设置素质拓展的课程。在制定的课程体系之中,应当包含素质拓展的起源、特征以及训练方法,使学生深入地了解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设定的课程体系之中还应当包含素质拓展的主要内容,并且对这些训练内容的开展顺序进行有效搭配,使小学体育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迅速地掌握素质拓展的要领。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来进行,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服务,使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认知的规律。

如何将生活化融入高中化学教学 篇7

一、生活化教学问题研究综述

1.生活化教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生活即教育,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交融的, 二者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私有制时代, 教育是以独立形态存在的,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教育与生活进行了融合, 罗素直截了当地提出, 教育是为了美好的生活。首席教育家陶行知称, 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 需要生活的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 由此形成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点。在晓庄实验取得成功的同时,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论也得到了发展与完善。由此可见, 在教育发展史上,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2.我国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 忽视生活与化学知识的联系, 注重知识的构建。教师讲授知识主要是表现在对原理和概念的讲解, 学生也是注重死记硬背, 这样容易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 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了, 也就是所谓的一听就会, 一做就错。

第二, 重视习题与原理, 忽视了生活情境和实验体验。受应试的影响, 题海战术是老师乐此不疲的教学策略, 化学与生活被整套的理论习题分割开来, 这对将生活化融入化学是不利的。在实践方面, 仅是老师的实验表演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仪器的运用, 也就更加谈不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了。如何将生活化融入高中化学教学, 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地开发, 是现阶段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实施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1.用生活经验去理解化学的概念。

每一个学生理解化学的能力都是不同的,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 让学生记忆力得到开发, 更好地对知识进行记忆, 往往教师会用到一种“引蛇出洞”的教学手段, 先将学生的错误暴露出来, 然后找出主要矛盾, 帮助予以破除, 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教师指导学生先用生活经验理解化学, 从而进行补充, 使化学学习更加深入, 见解更加深刻。

比如在生活中, 许多人误把水雾当作水蒸气, 其实是不对的, 水蒸气是气体, 无法直接用肉眼看见, 我们的想当然与科学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将生活与化学结合在一起, 不仅让高中化学更加容易理解, 也能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理解观。

2.结合生活解决化学练习题。

高中化学习题十分抽象, 往往不容易理解, 如果能让习题回归到生活, 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还能够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帮助解决问题, 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十分有利的。运用生活化解决化学习题是十分有趣的, 比如说提出“生活中我们都是怎样防止金属腐蚀”这一问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解答, 引导学生明白出现腐蚀问题是因为金属发生了氧化反应。巧用生活解决化学练习题, 正是生活化融入高中化学教学最好的体现。

如在学“硫酸”时, 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情境:某日凌晨, 一辆载有27吨浓硫酸的罐车在某境内侧翻, 车内的浓硫酸从山上一直蔓延到山下, 所经之处, 一片焦黑, 土地上还泛起了黑色的泡沫, 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事发后, 消防人员迅速赶到清理, 向车罐内充入氨气, 又投放了大量石灰粉, 之后形成了大量白色烟雾, 并伴有“砰、砰”的轰鸣声, 场面惊心动魄。请问, 为什么路面草地被腐蚀变得焦黑, 为什么要向罐内充入氨气, 白色烟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 才能够被真正理解并加以运用, 真实的化学反应图或者是报道能使学生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强化自主学习的责任, 充分体现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化学实验生活化。

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 还可以把生活现象当作实验内容, 选择一些较为常用的物品, 比如蜡烛、酒精等作为工具。这些工具较为简单, 而且非常安全, 学生在家就可以进行实验, 这样学生就能够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化学, 十分有趣。以后在学习的时候, 也会非常容易联想到实验和实际生活, 便于理解, 便于记忆, 这才是真正的将生活化融入高中化学。

学生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 在学习高中化学之前他们就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加以利用, 创设情境, 从而进行课题引导, 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化学的意义,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中化学新课题的引入, 就是为了融入生活, 让化学知识更加生活化, 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赵岩松.浅谈化学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J].林区教学.2006 (9) :77-78

[2]谭福军.浅谈在高中化学中如何体现“让化学走向生活”[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

将社会热点知识融入高中生物教学 篇8

当今社会常常出现情感冷漠、道德失范等现象,作为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和健全思想。本文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讨将德育融人高中政治教学的方法。

一、言传身教

1.从言谈举止上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我们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先律己再育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上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笑、每一个手势、每一句话……都有教育意义。教师要用实际行动向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真诚待人。

例如,笔者在教学“实现人生的价值”这部分内容时向学生介绍了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这样一方面让学生真切理解了人生价值的含义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从知识素养上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知识素养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础。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除了要讲解政治理论知识外,教师还要适当谈及化学公式、物理现象、中国古诗词、电影观后感等多方面的知识,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产生钦佩之情,提升自己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二、结合生活

1.将教材与热点新闻有机结合。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工具。然而要想将德育融入高中政治教学,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将教材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其中,将教材与热点新闻有机结合是有效方法。

例如,笔者在教学“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这部分知识时,将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思想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讨论相关热点新闻,分析教材知识。这一方面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真切的感受和体会,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关注国家大事。

2.将教材与社会现象有机结合。

社会现象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高中政治教学素材,它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笔者常常在德育过程中将社会现象作为教学案例,结合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例如,笔者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部分知识时,向学生介绍了“月光族”、“金钱至上”等社会现象,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贴近学生

1.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在高中,很少有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关注自己道德素养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虽然很困难,但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学的最高目标之一。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教给学生一些富有深意的思想,如“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做人的底线是不要对他人造成伤害”“人生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鼓励学生对自己负责,关注自己思想的发展,从而让学生主动地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2.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然而这种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当今的教学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 篇9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本文阐述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必要性,探讨了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数学建模思想;高等数学教学;

高等数学作为大学数学类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学习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现代教学思想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各大高校基于此思想,已经陆续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数学建模重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不仅仅是书本上枯燥无味的死知识,而是灵活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因此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是现代数学发展的方向。

一、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高等数学的教学给大多数学生的印象无非是求极限、求导数、求积分,除了理解定义定理,就是根据数学公式解答书本上的数学题,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毫无用处,从而产生了数学无用论的思想。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数学建模课程与传统的数学类课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弥补了传统数学类课程重传授知识轻培养能力的不足,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中,能够大大地促进高等数学教学。

二、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途径

1、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概念教学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许多概念的产生都有其实际背景。因此在概念教学中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有利于学生对其概念的深刻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导数定义之前,给出了两个实例,其一是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其二是曲线的切线斜率。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建立质点在t0时刻瞬时速度的模型为vt0limsttst0sf(x0x)f(x0),在x0处的切线斜率为klimylim。lim0t0tt0x0xx0tx对于简单函数求解模型比较容易,对于复杂的函数,计算极限很难求出[1]。于是为了求解这一类模型,我们撇开实际背景,抓住两个模型的共性,即都是函数增量与自变量增量的比值取极限,从而引出这种形式的极限就定义为导数。以此为依据就可以解决有关变化率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利用微分方程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在此还可以补充介绍费马在 1629 年设计透镜求曲线在一点处切线的小故事,生动的事例能让学生了解前人在创立新理论时的建模过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对光学的研究中,对透镜的设计促使费马探求曲线的切线,他在1629年找到了求切线的一种方法,牛顿从中找到了灵感,他说:“我从费马的切线作法中得到了这个方法的启示,我推广了它,把它直接地并且反过来应用于抽象的方程。”由此创立了微积分方法[2]。

再比如,为引入定积分的概念,抛出了求解曲边梯形面积的问题。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如果是矩形,面积公式是长乘宽,现在有一边是曲线,公式肯定不能直接用。于是这样来考虑:把区间分割成许多小区间,对应有许多小曲边梯形;在每个小区间上,以直代曲,用小区间长度乘以小区间内任意点处的函数值就是小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把所有小曲边梯形面积近似值加起来就得到所求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要得到精确值,就把分割区间无限加细,使小区间长度趋于零,这时近似值的极限就是所求的面积。这样,通过 “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四步建立了求解曲边梯形面积的模型Alimfixi。同样可建

i1n立了变速直线运动位移的模型slimviti,从而抽象出定积分的概念。实际上,在所

i1n有定积分的应用问题中,分析微元是关键,建立微元的模型就体现出了定积分的思想[3]。

在讲解数学概念时,利用实际背景引入,将其本质讲清,讲透,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也教会学生将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定理教学

数学定理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在讲解公式定理时,可适当地介绍一些与该内容相关的实际例子进行建模示范,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与公式的掌握。例如,在讲一元函数介值性定理时,可引入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椅子能在不平的地面上放稳吗”的问题。此题看似和数学无关,其实不然,在分析问题的实际背景和实际含义后,我们确定问题的目标是“放稳”,而“放稳”可以用各椅脚离地面的距离这一数量指标来表达,通过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这三部分,巧妙地解决了椅子放稳问题。这个建模实例不但使学生看到了如何利用抽象的介值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且启迪了学生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似乎与数学无关的现象,用数学工具对它进行证明。

3、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案例教学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数学建模中的很多案例就很好体现了知识的应用,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章节理论知识学习完之后,教师可适当地以具体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建模示范,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分析,进行抽象、简化、假设,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方法步骤,又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同时锻炼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在讲解完导数一章内容后,可引入经济学中的简单实例“最优价格”,即一个工厂在产销平衡状态下寻求使工厂利润最大的最优价格[4]。

首先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所谓产销平衡是指产品的产量等于市场上的销售量。利润等于销售收入与生产支出之差。其次进行符号假设:每件产品售价为p,成本为q,销售量为。于是建立数学模型有:总收入Ipx,总支出Cqx,在市场竞争中销x(与产量相等)售量依赖于价格,即xf(p),利润可表示为UpIpCp,问题最终转化为求Up的最大值。这是一元函数求最值问题,由数量经济学中

dUdI0可求出pp*,即有dpdp*ppdCdppp*。在dCdI称为边际收入,称为边际支出,上等式表明最大利润是在边际收入等

dpdp于边际支出时达到。f称为需求函数,是p的减函数,进一步根据它的具体形式可求出p*。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案例教学,所选模型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高等数学的过程中,不是将数学建模的例子强塞进高等数学的内容中去,改变高等数学的原有体系,而是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基本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 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参考文献

将社会热点知识融入高中生物教学 篇10

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日期:2014/5/27 10:26:25 人气:136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秦明月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渠道,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梦,践行中国梦,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师要深刻领会“中国梦”的涵义,做“中国梦”的模范践行者,把学生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视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并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中国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2012年11月29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核心涵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当选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之后,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的内涵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然而中国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需要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高校学生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梦”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因而也应成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渠道。把中国梦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梦,践行中国梦,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责任,而如何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教师要深刻领会“中国梦”的涵义,做“中国梦”的模范践行者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理想。其价值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应当明确的价值追求,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实现“中国梦”还是我们的实践目标,只有将“中国梦”的理想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落实到每个人的具体实践中,才能充分展现其价值。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懈探索奋斗。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使“中国梦”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头脑,首先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梦”的内涵与要求,在自己内心牢牢树立“中国梦”的理想追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用自己对“中国梦”的真切情感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我们还应当将“中国梦”与“教师梦”结合起来,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国家、民族的梦想统一起来,站在国家、民族繁荣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深刻认识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认真开展教学工作,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以自己敬职敬业的工作态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从而为顺利开展“中国梦”教育奠定基础。

二、把学生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有关“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符合大学生渴望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坚持一贯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而不是个人主义价值观。所以,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想和集体梦想之中,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统一起来,亦即将“我的梦”融入“中国梦”。这样学生追求个人梦想才会有更好的方向,更光明的前途,避免受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因盲目追求物质享乐而迷失自我。

具体而言,教师应当从各自所承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出发,将“中国梦”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当从“中国梦”的实现对个人思想品质等条件的要求方面来落实教育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现梦想与个人素质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阐述“中国梦”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并从“中国梦”的实现对个人世界观、方法论的培养方面介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坚持科学的方法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当从近现代历史的实践验证方面来深化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使学生对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追求“中国梦”的艰辛付出、无私奉献产生情感共鸣,更主动地将“我的梦”融入“中国梦”之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应当从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形成发展,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探索选择方面来强化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特别是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自觉地把自己的实践活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三、重视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内化为素质和能力的根本途径。我们应当改变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里,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重视实践教学。将“中国梦”教育寓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适当地参加外出参观考察、社会服务、专题调研等实践活动,并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调研报告,作为课程学习情况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加深对“中国梦”的认同、理解和体悟,提高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达到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和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在“中国梦”教育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选择一些与“中国梦”相关的图片资料来配合教学,如选取一些历史人物和当代先进人物的相片并配合他们的典型事迹来感染、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意愿;选取改革开放前后反映人民生活状况的照片并配合一些统计资料作个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合理性。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到一些精彩的纪录片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挑选一些经典纪录片,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红星照耀中国》、《国情备忘录》等来配合“中国梦”的教育,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和体会“中国梦”的同时逐渐树立起“中国梦”。

四、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中国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从一些调查材料来看,主要是教学方法陈旧呆板,理论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差。例如:2009年中国矿业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组回收的对浙江大学、四川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农学院5所高校635名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评价为“一般”和“不强”的学生高达 94.1%;就“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54.4%的学生认为是理论脱离实际;就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选择灌输式的高达 67.0%,选择互动式的仅占14.6%,选择研讨式的占 9.7%。[1]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看作是枯燥乏味的政治宣传和灌输,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中国梦”的教育工作,所以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90后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善于思考问题和表现自己,价值观更现实等特点。对于学习内容,他们喜欢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回避现实问题、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式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针对90后大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多结合现实问题,采用研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课堂提问,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就某个热点问题展开课堂辩论等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改变以往学生在课堂上消极被动的状况。此外,我们还应多采用案例教学法,特别是选取与90后大学生相关的或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来论证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体会。

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中,我们更应当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思想动态、感兴趣的话题和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双向的交流,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我们可以选取汶川大地震中官员和民众的种种表现作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作正确的价值判断,并思考自己遇到这种突发状况应当怎样做;选取中国民众在反对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游行示威中的过激行为作为案例,组织学生辩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国主义和怎样理性爱国。

将社会热点知识融入高中生物教学 篇11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中历史教学;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96-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奠定了核心的地位。在我国历史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很多史料、典故、文献中都含有深刻的人文含义,具有独有的教育优势。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推进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

一、人文精神的教育意义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教师在历史教育中注入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是一项新的教育方向。顾名思义,“人文”这两个字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各类文化形象。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发展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回归本真的具体体现。

从历史学的角度上讲,中国古代的人文指的是内心修养和礼仪文化的统一,在现代社会,对“人文精神”的教育层面也已经上升到了文化智慧、德行修养的角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通过人文主义的构建,能够使学生的社会认知上,建立完善的思想品行,感悟历史文化中蕴含的道德、情感、批判和各项思维意识。

二、高中历史课程中人文教育的发展现状

新课程改革之下,历史教学对人文精神的需求十分紧迫。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情况中,融入人文观念将历史教学提升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都忽视了自身人文观念的培养,面临着一定的发展窘境。一方面,在独生子女的影响下,高中生很容易形成淡漠、偏激的性格特点。另一方,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大多停留在物质基础上,忽略了人们的教育感受。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生活态度决定着日后生活、发展的轨迹。为了改变高中生极端、逆反等不良的性格特点,教师进行人文教育势在必行。通过科学的人文教育,能够促使高中生重视自身以及他人的发展价值,让历史教育具有新的发展活力。

三、如何将人文精神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项教学策略,强化学生的价值观念,体现出课堂人文精神和教学综合质量的高度结合,具体分析如下:

1、以史为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历史教学中,不管是中国古代还是西方历史上,都需要明确教学的基本立意,通过关注真实史实,挖掘其中孕育的情感和观念。教师要摒弃被动的教学方式,强调灵活利用所学的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合来说,在历史教材的内容、教学思路上,处处体现着现代理性主义色彩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史学典故作为教育切入点,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在历史经典言论中,教师要通过适宜的教学语言表达鲜活生动教育知识,在课本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德。通过挖掘历史课本中的思想观念,扩大拓宽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今年是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为了铭记革命前辈们走过的峥嵘岁月,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影视作品中的教育式,推动一批生动、具有教育的意义的战争题材作品登上校园教育的舞台。同时,积极开拓各项历史教育活动,呼吁学生要发扬历史革命前辈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崇高人格和爱国主义精神。

2、传承信念,发挥历史的实践性

在人类历史生活中,蕴含着无数的人文思想。从霍去病的“匈奴未亡、何以为家”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蕴含着指导学生为人处世的哲学道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搜寻相关资料和典籍,积累经典历史故事、扩大历史的实践特性。

例如,在学习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阶段时,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奠定历史教学的基础。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地域特点,观看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历史遗址、文化遗迹,带领学生走进历史事件的事发地点,通过“拜访抗日老兵”“寻找红色记忆”等方法,促进高中生和历史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加深学生对历史故事的理解。并且通过抗战老兵的人物讲述,能够促使高中生转变对历史的错误理解,从而达到增强学生情感的教育目的。

3、重塑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

在历史人类的生活记载中,古往今来中蕴含着许多的思想。有的被人鄙视、有的被人赞扬。岳飞忠肝义胆万古流传、秦桧卖国求荣遗臭万年。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要清醒的认识到不同时期中存在的历史思想,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例如,正面面对滑铁卢等战役中蕴含的历史思想,分辨正与邪、真与假,读懂善于恶、美与丑,从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抵制希特勒等泯灭人性的暴徒思想。

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这一学习内容为例,教师可以组织高中生进行趣味学习活动,组织他们就“申请常任理事国”这一辩论课题进行探讨,将学生分成同意、不同意、中立等不同的观念,从而形成和谐民主的教学思想,激发他们潜在的人文情感,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

这些历史内容孕育着深刻的思想,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广大历史教师要积极挖掘其中的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清醒的意识到这些素材的丰富性,切实加强教学内容中的科研性,针对其中存在的人文意义,积极探讨苏格拉底对人性的感知意义,探究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文主张,感受启蒙运动中具有的理性意识,促进高中生对历史文化的深刻领悟。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发展进程,强化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师要通诸多历史教材,提高高中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内心潜在的人文意识。使学生能够立足于民族历史中,体验不同的人文思想。逐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使人文观念能够充分的融入高中历史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1] 时乐茹.浅议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吉林教育,2014(3).

上一篇:旅游业员工的心理保健下一篇:让人揪心的伤感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