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融入社会(精选8篇)
残疾人融入社会 篇1
将社会工作理念融入残疾儿童康复工作
——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社工周敏蔚援疆工作纪实
2011年8月26日,是我到喀什的第三天。这天,在我所服务的残障儿童康复中心同事的陪同下,我正式参与到康复技巧学习的实际
操作过程中,对于康复技巧的一些实际运用、理论、理念有了切身的感受。
康复技巧的理念与社会工作的理念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理念的主
要核心就在于“助人自助”。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康复更为注重残疾人
生理上的成长,而社工更注重于残疾人对于融入社会、适应环境能力的成长。因此,在这次康复技巧的实际学习过程中,我开始尝试融入
一些社会工作的理念。
在康复过程中,有许多脑瘫儿童因为早期医疗经历、家长的宠爱、紧张等负面情绪及其他各方面的因素不愿意配合康复治疗,康复师多
次通过语言等方式试图使他们配合,但因为语言障碍效果不太理想。
我通过使用一些简单的玩具、游戏等方式来帮助康复师分散儿童的注
意力,使他们紧张的心理状态得以放松,并与家长进行沟通,劝说他
们在康复师开展部分治疗的时候暂时离开儿童视线,让孩子逐步增强
自己的独立性。同时,我运用同理心等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技巧,积极
配合康复师与家长进行交流,安抚他们的情绪。
紧张的一天结束了,但是这一天的康复治疗参与让我发现家长对于
康复知识的学习需求十分明显,而且,社工的理念对于相关工作的开
展也有较为明显的促进。因此我打算通过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全面
了解他们的需求,以便对这些可爱的残障儿童和焦急的家长们开展更
有针对性的系列服务。
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社
工 周敏蔚
残疾人融入社会 篇2
一、开展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的意义
残疾学生是一类敏感而特殊的群体, 往往由于生理障碍导致性格孤僻、敏感,心理健康堪忧。 残疾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往往由于身体和心理原因,很难进入高等教育。 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要作为解决他们未来就业技能、心理态度的重要平台,在此阶段的教育,不只是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更是要通过社会融入教育,使他们能够像普通学生、普通公民一样面对未来的生活,帮助他们铺就成才之路。
社会融入教育对残疾学生的价值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让每一个残疾学生改变自卑、孤僻的心理状态,通过社会融入教育让残疾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 既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也能够尽到自己社会公民的义务。 其次,为残疾学生提供社会交往情境,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 同时,残疾学生在就业技能传授之外,也需要通过坦然、自信的日常交往使他们能够与外界社会保持沟通能力,打消用人单位疑虑;最后,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的开展是全纳教育、成才教育的直接体现,而社会融入教育正是全纳教育和成才观的生动体现。
二、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的内容
针对残疾学生的社会融入, 强调处于弱势地位的残疾人通过职业教育能动地与学校内部、周边社区、工作单位中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反思性、 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 按照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 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以心理疏导教育贯穿教学全程。 包括开展入学前摸底与入学教育,掌握残疾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生理障碍, 做到有的放矢并为每位残疾学生建立心理辅导日记;在低年级时期为其开设“心理健康”“阳光心灵”等课程,使残疾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对于视力和听力有障碍的学生,通过盲文手语等方式为其传授;在高年级时期为其开设“社会交往”“做好人际关系”等课程,以情景式教学为载体,将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混合编班授课,模拟社会交往的各类情境,引导他们采取不卑不亢、坦然自信的心理状态适应社会生活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尴尬、复杂局面。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包括了社会融入为引领的课程观,在此基础上,通过课程目标(就业技能培训与心理状态调节)的设置,形成了适合市场需求和残疾人身心发展的课程内容试点,采取互动教学、现场教学、行动学习法、社区体验等方式让残疾人学生能够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提升。
其次, 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以就业实战训练作为教学突破点。 对残疾学生参与职业教育而言, 往往是渴望获取就业能力,能够通过工作取得稳定工作收入,融入社会生活。 因此,社会融入教学需要将带有社会交往的就业训练作为教学突破点使他们在三年中等职业教育后能够有能力应对工作情境。 在低年级的寒暑假时期, 由带班教师按照小班实训的形式带领他们前往当地各类福利企业、专业对口单位开展见习、顶岗等活动带队教师在介绍要点和注意事项后全程伴随, 并注意观察残疾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和不适应情境,及时记录并每天进行小结, 以便于在后续实训小结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和加以改进;对高年学生通过实习就业基地、带薪上岗等形式,在最后一个学期由带队教师陪同在拟就业单位上岗, 这段时期重点是引导学生融入新单位的人际网络中,当学生对收入满意、对未来同事和领导信任时,再鼓励他们进行签约,否则在“就业关”应帮助他们总结教训后去其他单位适应,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最后, 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以全过程辅导作为教学关注点。 对残疾学生而言,不能仅将教育局限在课堂上、实习中,而是要对学生未来就业生活负责,给予他们全过程、全方位的照顾。在新生入学前,通过家庭情况、个体情况摸底了解其可能面临的困难,在开学见面时一次性解决,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在残疾学生入校后,通过指定辅导教师与高年级残疾学生“结对子”等方式帮助他们融入校园;在残疾学生实习就业时,通过与学校保持联系教师带队驻点、与用人单位做好沟通等方式,为他们提供适应社会的良好环境;在学生毕业就业后,也需要与其在就业前三年内保持联系,询问他们对收入是否满意、对工作环境和人际交往是否习惯等内容,为学生建立就业档案,真正将社会融入教育贯穿于残疾学生就学前、求学中、毕业后的全部过程。
三、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效果评价与行动反思
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是实现残疾人掌握技能、融入社会、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由于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对其的教育导向既要遵循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又要照顾到残疾人的身心特点和最终目的———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感。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残疾人接受进一步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载体,有着基础价值。 因此,作为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希望能够通过课程设置的选取和优化,探索出一条适应残疾人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 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的新路, 更能为残疾人通过中等职业教育为未来人生点亮希望,真正实现“教育改变命运”。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隶属于陕西省民政厅, 是一所对视力、听力语言、肢体障碍青年进行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承担着本省乃至西北地区残疾人教育的重要职责。 在社会融入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采取“以残理残”的管理模式,让残疾学生担任各类自治职务,实现自我管理;二是加强学校与社区、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营造这种特殊独有的融入文化,鼓励更多残疾学生走出家门、走入社会、投身工作实习之中与学校所在地的街道、社区产生了良性互动。
通过采用从初步试点采取社会融入教学的效果来看, 能够显著促进残疾学生的心理状态。 根据不完全统计, 按照心理量表对学生入学前及其就读过程的每年测试中,其心理状态评分不断提高,在毕业时往往与健全的同龄人心理状态相差无几,从孤僻和自卑中走了出来。 在就业方面, 除少数主动选择灵活就业的学生以外,其他学生都能够实现顺利就业,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这对于残疾学生来说是一份较好的归宿。 同时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突出体现为起薪和工作环境较好,从事按摩推拿工作的残疾学生月薪在3 000元~4 000元月居多,离职率也较低。
四、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的发展建议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 残疾人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随着残疾人融入主流学校的教育或特殊教育获得发展以后他们的观念会得到变化,自主、独立的愿望会变得十分强烈,此时社会融入教学能够为他们长期发展提供较好的机遇。
从社会融入教育的实践来看, 在未来考虑推广的同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社会融入教育仅仅依靠学校单打独斗可能远远不够。 部分残疾学生一旦回到家里,会出现短时间的消沉, 这启示我们家庭、学校、社会应该作为整体配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因此,日后应考虑将家庭教育通过学校告知、主动联系等形式予以强化,让家里人真正信任残疾孩子,不要给他们成才之路泼冷水。 其二,社会融入教育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对师资、 经费、 教学工作形式有着更高的要求, 需要加大人才和经费投入。 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社会融入教育的课时量提高了10% ~30%,在实训、见习、实习和就业后联络方面需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需要在特殊教育领域给予更高的人员配置和经费安排, 以坚实的后盾保障残疾学生成才。
摘要:“社会融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主体能动地与特定社区中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文章从开展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的意义、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的内容、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的效果评价与行动反思、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的发展建议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聋哑盲残疾人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融入;对策
引言: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由于其特殊性,往往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生存中都以弱势群体的身份出现,想要获得和正常人一样的成果往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付出,甚至有些残疾人生活无法自理,只能靠家人的帮助才能生活下去。这样的现象举不胜举,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摆脱世俗眼光的歧视。怎样才能让他们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一.聋哑盲残疾人融入社会的现实困境
1.报酬少收入低
聋哑盲残疾人由于其身体或者缺陷,使其无法或者只能从事部分简单的劳动,工作报酬较低。大部分残疾人主要靠享受政府的低保度日,无其他的经济来源,造就了一般聋哑盲残疾人都是属于社会底层人的现状,有些聋哑盲残疾人甚至生活无法自理,必须靠家人的照顾才能生存下去。经济方面收入已经限制了聋哑盲残疾人在购买力方面的局限。
2.社会配套设施不足
在农村基本上没有专门供聋哑盲聋哑盲残疾人活动的设施,他们往往选择闭门不出,生活在主流社会之外。在城市,复杂的路网设计和交通基础设施严重的影响了残疾人的日常出行,使得他们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步伐相对缓慢。同时家庭的照顾往往并不系统、恰当,使得聋哑盲残疾人被隔离在社会之外。
3.聋哑盲残疾人受融合教育困难
我国针对聋哑盲这三类残疾的儿童已经建立了家长跟读制度,但这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聋哑盲儿童入学率不高、教育水平低,出现了很多“进班就坐”“进班就混”等问题,虽然有良好的初衷,但并没有真正的实现融合。
4.聋哑盲残疾人就业困难
实现个人价值是融入社会、参与社会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残疾人群在就业时往往受到歧视,存在就业岗位差,工资低,失业率高等问题。聋哑盲残疾人就业的企事业单位大部分也是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不同与普通的企业。在这些特殊的企业中,他们仍然是被隔离在主流社会之外的,没有充分融入社会、参与社会。
5.聋哑盲残疾人心理方面
聋哑盲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方面的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他们自身情况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都区别于普通人。比较易出现缺乏自信心、生活空间狭窄、性格暴躁、疑心比较重、抱怨心理较强等问题。
二.聋哑盲残疾人融入社会分析
1.社会歧视严重影响聋哑盲人融入社会
聋哑盲人融入社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受到社会的不平等待遇,经常被人看做是“二等公民”,其生活必须要靠社会的恩赐,是社会发展的累赘等等[18]。经常受到不公平待遇,使他们边缘化,与主流社会脱节,如果不及时解决好残疾人的生活和就业问题,就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
2.不公平的教育资源阻碍了聋哑盲人融入社会
根据调查,绝大多数聋哑盲残疾人的文化水平比较低。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导致他们缺乏一定的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在与人交流和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同时有很多中小学因为聋哑盲孩子的性格孤僻很少有愿意收留他们的,这在一定成都上就体现了对残疾人的不公平待遇。
3.不平等的就业机会阻碍了聋哑盲人融入社会
聋哑盲人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和歧视,导致他们在就业上受到的了很大的限制,不仅工作不好找而且待遇也不平等。根据调查显示,在同等条件下,企业或者公司都要先聘用健康的人参与工作。即使有一部分聋哑盲残疾人允许参与工作,但是他们的工资水平要比健康人低很多。这些都会给聋哑盲人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严重阻碍了他们融入社会的自信心。
三.聋哑盲残疾人社会融入的对策
1.建立健全聋哑盲残疾人保障制度
中国现阶段最需要做的是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聋哑盲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过渡阶段的制度,为实现理想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奠定基础。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城乡差距比较大,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标下一阶段就是要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可以采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先富带动后富”,可以先将城市聋哑盲残疾人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先作为试点,将城市聋哑盲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予以提高,之后再通过模式的借鉴以及经验的总结,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我国广大的农村聋哑盲残疾人社会主义保障中,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公平。
2.鼓励资金进入聋哑盲残疾人公益组织
我们不仅要通过政府的支持还要靠非政府的支持,通过建立民间的助残志愿者服务组织,为残疾人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政策。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建立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扩大公益性服务组织的发展。加强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合作,提高解决聋哑盲人面临困境的能力。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家庭引导。
3.建立公平的教育制度
提升聋哑盲残疾人综合素质和劳动能力,是指掌握必要的知识和生存技巧,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政府应该加大对受教育聋哑盲残疾人家庭的财政补贴,他们的教育是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如果政府没有相应的补贴,很多家庭是难以承受这样的开销的;完善聋哑盲残疾人教育体系,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可以多建立一些政府性质的聋哑盲残疾人学校,同时,聘请一些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聋哑盲残疾人的学习予以指导。
4.聋哑盲残疾人公平就业
政府对聋哑盲残疾人的支持占主导作用,让受残群体感受到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怀和支持,建立他们自强自立的生活信心;企业和政府都应该给与他们平等的就业机会;应该提供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就业岗位,比如公益性、服务性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同时加强对聋哑盲人就业技能的培训;最重要的是相关的保障政策可以落到实位。
5.提供聋哑盲残疾人的咨询服务
政府在面对聋哑盲残疾人心理压力过大,可以建立一些针对聋哑盲残疾人的心理减压机构,通过同时协助、家庭成员支持、社区辅助等方式来改善残疾的精神状况,以便聋哑盲残疾人能更好的将内心的不安、焦虑、不满、和愤怒等情绪发泄出来,使得他们减压。同时作为社会的健康成员,更多的去关心聋哑盲人,而不是排斥他们。
结语:综上所述,聋哑盲残疾人问题是社会问题,一定的社会补偿条件是人权实现的必要前提,对于聋哑盲残疾人来说一定的社会补偿是异常重要的。聋哑盲残疾人是否真正参与到了社会活动中来,主要取决于外界环境因素。保护聋哑盲人的相关政策法规其实质是为了给予残疾人平等公平的生活环境,消除或者减少社会的歧视和误解,彰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主义文明的早日实现。(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成文.社会弱者论.时事出版社,2000.
[2]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关爱残疾人社会心得 篇4
本堂课的设计采用板块活动设计,分“了解残疾人生活”“体验残疾人生活”“怎样帮助残疾人”“政府关心残疾人及他们取得的成功”四大板块。设计这四大板块具有层次感:先是了解残疾人生活不易,在通过体验、感受不便,使学生想办法帮助残疾人,政府没有忘记残疾人为他们提供很多便利设施及对他们的关爱。最后应把他们平等对待他们、把他们当朋友。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从儿童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注重儿童在真实生活中的感受,体验等,主张结合具体生活实例,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以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感。因此,我在教学《关爱残疾人》这一课时,我设计“蒙上眼睛找笑脸的书”、“单手尝试穿衣”、“尝试盲人写字”三次体验活动,力求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轨,使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的生活难处,从而能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而积极主动地想帮助他们。一上课,我让学生闭着眼睛来找
讲台上的有笑脸的书,让他们初步体会到作为盲人找寻东西是多么的不容易。接着又让学生体验手臂残疾人穿衣的感受,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困难然后再通过双手穿,作为对比让他们感受到单手穿衣多么困难。体验盲人写字这环节,有很多学生体验到闭上眼睛写的字和平时写的字有很大的区别,学生看完自己写的字都笑起来。模拟体验后,请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一开始,孩子们感到活动有趣,发笑不止,但随着体验活动的进展,孩子们感到在他们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困难。他们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帮助,从此,“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这一道德品质就会在学生以后的生活逐步养成。这时向孩子们介绍张海迪、贝多芬、无臂成才少年彭超、残奥会运动健儿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通过残疾人励志成才的故事,让孩子体验、感悟到残疾人的“身残志坚”的品质,激发孩子学会从内心懂得敬佩与尊重残疾人。
真实的体验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引导了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儿童道德生命成长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效地实现了课程目标。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了解残疾人“无障碍”生活环境。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国家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利益,设立了助残日,设制了助残设施,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呢,老师课前布置同学们进行调查,谁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跟大家说说?
学生交流,了解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
残疾人社会工作试题 篇5
残疾人社会工作试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不同的残疾对人的()和()影响的不同情况,把残疾分为三类:损伤(Impairment)、能力缺失(Disablility)和残障(Handicap)。
A.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B.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 C.运动功能和社会功能 D.生理功能和劳动功能
2、什么叫做损伤?()A.由于残损或能力受限,以致人不能按照正常的方式和范围进行活动,是个体水平上的残疾; B.心理上、生理上或解剖结构上或功能上的任何丧失或异常,是生物器官系统水平上的残疾;
C.由于残损或残疾,而限制一个人完成正常的社会作用,是社会水平的残疾.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残疾人的()。
A.生理功能 B.心理功能 C.运动功能D.劳动功能
4、我国残疾人艺术团成员、残疾运动员在国际上取得的成就,说明残疾人的潜在能力是巨大的,残疾人工作者要帮助残疾人实现其人生价值。这段话表明的是残疾人的()。
A.职业发展需要 B.社会交往需要
C.接受教育需要 D.价值实现需要
5、在发展中国家,()不属于致残风险因素。
A.传染性疾病 B.营养不良 C.先天性发育缺陷 D.战争
6、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是()。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四级预防
7、实践经验证明可减少残疾发生率70%的是()。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四级预防
8、下列()不属于我国目前采用的康复模式与机制。
A.世界卫生组织模式 B.社区服务模式
C.家庭病床模式 D.个体小组模式
9、应用文化教育及技能教育等对残疾人进行康复工作是指()。
A.医疗康复 B.教育康复 C.职业康复 D.社会康复
10、下列属于职业康复的是()。
A.提供需要特殊安置的就业机会
B.用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帮助残疾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
C.保障残疾人的生存权利,使其在住房、食物、婚姻家庭等方面得到公平的待遇,有适合其生存的必需条件
D.帮助残疾人获得经济自立能力或得到社会保障
11、职业康复的工作程序可以归纳为四个步骤,即()。
A.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B.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
C.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消除偏见
D.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自强自立
12、下列不属于残疾人社会工作原则的是()。
A.人是有能力或者有潜力的 B.残疾人的问题不是
其自身的问题
C.工作重点应有社会因素视角 D.政府的推动作用
13、下列不属于残疾人社会工作主要方法的是()。
A.个案工作方法 B.小组工作方法 C.社区工作方法 D.机构照顾工作方法
14、残疾人工作模式应该把残疾视为一种社会建构,干预的重点要考虑社会因素。残疾人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社会,取决于社会消除妨碍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态度和政策残疾,其所描述的是()。
A.残疾人工作的历史与文化视角 B.工作重点应有社会因素视角
C.确信残疾人有权掌控自己的生活 D.相信残疾人自身的幸福感
15、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并使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是指()。
A.医疗康复 B.教育康复 C.职业康复 D.社会康复
16、视力残疾的人由于缺乏视觉带来的感性经验而导致形象思维贫乏,借助于语言、概念进行的抽象思维成了他们主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的贫乏和无法观察使他们在概括事物时发生困难,这指的是()的特点。
A.部分残疾人与人沟通交流渠道受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B.部分残疾人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受到不同程度负面影响
C.部分残疾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常人有很大差异
D.部分残疾人自理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时存在较大障碍 17.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宗教信仰、精神或生理残疾等因素保持宽容、尊重的态度,这是社会工作价值观在操作层面上哪个具体原则的体现()。
A.尊重 B.接纳 C.个别化D.保密 E.不批判 18.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工作扩大的服务对象的是()A.孤儿 B.无依无靠的残疾人 C.精神病患者 D.因为退休而陷入孤独的老人 E.孤寡老人 19.社会工作者的下列行为中,()体现了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尊重”原则。A.散步时跟邻居打招呼问好
B.帮助残疾人申请助残经费 C.帮助老年人成立手工活动小组
D.反对高中生谈恋爱 E.支持北京举办奥运会
20.在微观儿童社会工作中,残疾儿童的康复和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生活照顾 B.身体的康复
C.提供教育 D.接触与适应社会
二、不定项选择题
1、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A.残疾人个人 B.残疾人家庭 C.残疾人群体 D.老年人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
2、下列关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不同的残疾对人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试题练习
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影响的不同情况,对残疾人分类叙述正确的是()。
A.过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等康复功能讯两方法改善功能,预防或减轻残疾
D.残疾发生率是不可控的、难以预防的
10、我国目前采用的康复模式与机制主要有()。
A.世界卫生组织模式 B.专业人士康复模式
C.家庭病床模式 D.特殊类型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模式
11、康复类型包括()。
A.医疗康复 B.技术康复 C.职业康复 D.社会康复
12、下列不属于残疾人社会工作基本原则是()
A.工作重点应该有社会因素视角 B.残疾人工作的历史与文化视角
C.不相信残疾人有自身的幸福感 D.残疾人没有能力和权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1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有()。
A.个案工作方法 B.小组工作方法 C.社区工作方法 D.机构照顾工作方法
14、一个残疾人的社会康复,需要社会工作者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A.开展社区教育,培养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
B.消除社会上对他的歧视和偏见,并激励他自强自立,建立起和谐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 C.为他的自身发展提供帮助,使其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能力 D.帮助他消除社会上、社区中和家庭中的物理性残疾,创造无障碍环境,为他的生活起居和享受社会的公共服务创造条件
15、下列属于职业康复的是()。
A.掌握残疾人的身体、心理和职业能力状况 B.就残疾人职业训练和就业的可能性进行指导
C.提供必要的适应性训练、身心机能的调整以及正规的职业训练
D.为他的自身发展提供帮助,使其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能力
16、目前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有()。
A.语言疗法 B.心理治疗 C.文体治疗 D.中医治疗 E.意识治疗
17.以下()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内容 A.健康权 B.环境友好权 C.劳动权 D.享受精神文化生活权 E.政治权
18、社会工作针对家庭暴力而开展的工作有()。
A.对家庭暴力的被虐者实施救助,对家庭暴力的当事人进行辅导
B.一级预防,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 C.在社区建立反对家庭暴力的多机构合作网络
D.在社区建立及时制止和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工作机制
残疾人社会工作个案2 篇6
一、案主资料
姓名:何某
性别:女
年龄:47岁
族别:汉
婚姻状况:已婚(夫妻没有孩子)
教育程度:高中未毕业
生理特征:小时候摔断腿(三级残疾)、心脏不太好,坐骨神经疼痛 性格特征:勤劳坚强、开朗乐观、善良热情
家庭背景:夫妻均为残疾人、没有工作,因病致困
二、案例陈述
案主何某某,籍贯四川,家住羊毛胡社区,家中只有夫妻两个人,丈夫申某,53岁,新疆本地人,二十年前,在为别人修房时房屋倒坍,致使其腰部受伤,在某医院做手术出现医疗事故,使得病情没能得到妥善处理,医院鉴定为一级残疾,至此只能坐在轮椅里度过此
生„„。由于经济拮据,所以夫妻也没有要孩子的打算,日常生活开销仅依靠社区每月665元/月来维持,房子是房产局的,每月房租140元,物业水电费一除,就只剩下300多的生活费,夫妻看病拿药要花不少的钱,到最后所剩无几,生活境遇可想而知„。丈夫二月份患脑淤血,长时间坐轮椅还引发了褥疮,到定点医院取药,医院不给开,“共产党对你们够好的了,还给药?”,这便是医院甩给病人的话。大姐说这种病不能用廉价药,否则会伤人性命(说这话时,大姐很气愤).大姐由于腿被摔断,出门办事不方便,特别是冬天,就因为去年冬天出去买菜,无人帮忙,摔断了三次退(我最怕下雪了,大姐这样说)。“去年过春节时,自治区主席来看望我们,看到我丈夫的轮椅坏了,说配一把新轮椅给我们,结果到现在都没音信,”(估计是被下级干部贪了),大姐向我们倾诉了诸多的不满(但从她的言辞中看不出悲愤,人很乐观)。当我们问道“社区的残疾服务如何,举办的残疾活动如残疾人技能培训等多吗?”时,大姐就会说别的社区开展的活动有多好,别的社区专干服务多到位(听她朋友说的),而自己社区却远远不如,残协工作专干一问三不知,久而久之,大姐有什么事都直接上街道办问。她还提到社区民汉政策严重倾斜,健全有工作的维吾尔族家庭仍旧每月享受低保,而真正需要帮助的汉族居民却没有受益„„
三、主要问题及需求分析:
1、经济问题:由于夫妻均为残疾人,没有办法外出工作,生活开销只能靠低保维持,但这还远远不能解决案主家中经济困境。所以案主目前最急待解决的问题是能满足其基本生活的经济和物质支持。
2、生活料理问题:由于丈夫坐轮椅,行动生活上有诸多不便,妻子摔断腿,还要照顾丈夫日常起居,出门买菜、买东西很不方便,特别是冬天,若是外出办事,家中无人照顾丈夫,所以案主需要这方面照顾。
3、社区服务不到位:案主说社区专干服务敷衍,不为居民办实事,居民获取信息渠道单一,信息闭塞,不能及时了解政府关于残疾人放面的政策条例,因而也就不能及时反馈和监管政策的实施和执行;社区内开展的居民文化休闲活动过少,场所也受限,康复活动设施不对需要的居民公开开放,是居民感受不到社区的关怀,感受不到社会的救助;再次,社区内民汉政策,使汉族居民,尤其是有生理缺陷的居民,感到明显的落差和不平等。就我个人看来,认为在新疆实行对少数民族优惠的政策是很重要,无可厚非,但社区所提供的服务,无论是直接的为民服务,还是间接的优惠政策转放,都应该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维度,不应造成极为明显的受益悬殊。
四、解决措施
对策的提出是我们根据案主的问题和需求而制定的,目的在于,能够协助社区一起,发现居民需求,切实解决居民困境,帮助居民重塑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感受社会、社区对残疾人的温暖和关怀,最终促进社区更加健全快速发展,确保社会和谐进程的步伐。
1、社区应该严把行政缺口,加大社区内部监管和运行机制力
度,把为民服务作为办公的第一宗旨,切实做到,解民之
所需,为民办实事,对于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应该及时
了解他们的处境,对于生活困难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物
质,以解决他们最基本的问题;对于有心理阴影的残疾人,应提供相关的心理辅导,帮他们走出心里困境,正视自己的处境,重拾生活信心。
2、社区应加大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和投入,严格筛选专干。
只有专业的工作者,才能运用专业服务理念,服务于民,真切了解居民的困境和需求。社区专干应该明确自己的职
责,倾心践行职责,为民办实事。残疾人专干更应时刻关
注自己的服务群体,为他们送去社区关怀,为他们提供最
温馨的服务。
3、社区应开展相应的娱乐休闲文化活动,丰富居民业余生活。
对于残疾人,应该提供技能培训、残疾人见面会等,让他
们自己学习一定技能,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融
入社会生活,感受自己作为社会人的价值。
五、个案反思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与思考 篇7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了残疾人, 残疾人是伴随着人类的不幸。长期以来人们对残疾人并没有给予人道主义的待遇。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落后, 实际上残疾人处于被怜悯、被漠视乃至被歧视的状况。在西方社会也是如此。直到文艺复兴时代, 人道主义才使残疾人得到一点救助。
1780年瑞士人奥比创立了第一家为残疾人服务机构。1820年第一个残疾人之家在德国慕尼黑成立。之后, 欧美各地招收残疾儿童的学校。这是最初的残疾人社会工作。1922年, 第一个为残疾人服务的组织机构“国际康复会”成立, 对推动各国政府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残疾人社会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48年公布的《世界人权宣言》规定:“残疾人有接受社会保障的权利。”此后各国纷纷立法保障残疾人的权益。20世纪80年代, 残疾人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981年残疾人的世界性组织——残疾人国际 (DPI) 成立并得到联合国的承认与支持, 其宗旨是呼吁各国政府采取切实措施, 并动员帮助残疾人以平等权利和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平等、参与、共享”成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新理念。
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 中国残疾人的生活几乎完全落在家庭之上。解放前, 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奴役, 由于经济文化落后, 残疾人处于社会最底层, 过着沿街乞讨、朝不保夕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关注残疾人的生活, 建立残疾人组织, 开展生产自救, 残疾人工作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53年我国成立了中国盲人福利会、1960年成立了中国盲聋哑协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残疾人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88年全国各地残疾人的统一组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二、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
由于残疾人问题涉及政府机构的民政、卫生、教育、法律、公安、交通、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主要部门承担的残疾人工作:
1、民政部门承担的残疾人工作:
政府机构改革之前, 民政部社会福利司的职能包括研究制定全国残疾人福利工作方针、政策;主管民政系统的孤残儿童、精神卫生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和其他残疾人福利机构;指导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指导残疾人就业工作;调查残疾人就业状况, 研究就业途径, 制定残疾人就业和福利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研究制定残疾人就业的扶持保护政策等等。由此可见, 政府对残疾人的特别扶助、救济和其他福利措施的贯彻执行, 主要是民政部门承担。
2、卫生部门的残疾人工作:
卫生部门与残疾人所在单位或社区协商, 在公费医疗、医疗保险、工伤处理和后期康复待遇等问题上发挥作用, 参与了针对小儿麻痹后遗症、白内障、聋哑儿童三种残疾人的矫治与康复训练活动, 开展社区康复试点工作。这些工作中相当大部分属于社会工作。
3、教育部门的残疾人工作:
教育部门所做的残疾人工作主要是针对残疾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工作。中国法律, 特别是1994年发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强调要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在残疾人教育和教育康复方面, 教育部门制定政策和发展计划, 并布置、检查、验收残疾人教育的落实情况。这对我国年轻一代残疾人基本素质的恢复和提高, 对他们的发展和获得更多好的经济与社会地位, 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残疾人组织的社会工作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是残疾人的组织, 其职能是代表残疾人利益, 为残疾人服务和对残疾人实行自我管理, 具体工作有:
1、宣传普及预防残疾的知识, 针对遗传、疾病、药物中毒、事故、灾害、环境污染和其他致残因素, 参与制定法律、采取措施, 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减少致残因素的发生。
2、采取各种康复措施, 对残疾人进行治疗、训练, 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 改善自身条件, 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一工作内容的重点应放在以职业训练为中心, 通过就业咨询、职业评估、教育培养、安置就业等工作, 协助残疾人士具有适当职业适应能力, 从而能够进行劳动就业。
3、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对残疾儿童, 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积极推动发展学前教育,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发展中等、高等和其他成人教育。
4、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活动, 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5、采取扶助、救济、供养等方式, 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
6、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 包括推进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 鼓励和帮助残疾人与其他公民进行交流。
四、上海社工的探索值得借鉴
近年来, 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病院在应用传统慢性精神康复手段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慢性精神康复护理新模式, 同时结合人文精神的慢性精神康复方法, 创新管理理念, 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服务与管理之中, 围绕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以团体康复为目的, 设计本土化小组活动, 于该院以收治慢性精神病人为主, 服务对象住院周期较长。在这种环境下, 团体康复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小组工作给传统的团体康复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社工“助人自助”的理念支持下, 该院将传统的兴趣小组与社工理念有效结合, 开展了“自助兴趣小组”。在小组工作初期, 社工和组员们共同讨论一起制定小组契约, 通过丰富有趣的互动游戏, 增进组员间的相互认识了解, 帮助组员融入群体。在小组工作的中期, 社工通过互助游戏, 经验的分享、平等沟通以及小组讨论的形式, 发掘组员潜在的优势, 培养组员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组员的信心。在小组工作的后期, 随着组员能力的提高, 社工逐渐淡出小组, 患者成为了真正的主人。比如, 该院在专业社工的指导下创办了由休养员担任编辑的《康复苑》;开设了由休养员担任图书管理员的“阳光书屋”;成立了由休养员为主要成员的民乐队等。社工通过赋权给予了患者最大的精神鼓励, 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丰富了患者的精神生活。
规范义工管理, 积极借用“外脑”:由于社会上存在对精神疾病的歧视, 长期以来精神病院内的义工资源相对缺乏。为此, 该院提出了社工和义工联动发展的工作思路, 义工在社工的带领下, 围绕住院对象开展志愿服务。同时, 通过互联网、专业杂志、相关高校等平台, 向社会各界广泛招募义工, 并不断规范义工的招募、登记、评估、录用等环节, 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义工队伍。此外, 他们还积极组织义工开展相关的培训, 使工作人员进一步加深了对精神疾病康复社会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 还结合义工的服务意愿及专长进行特色分组, 成立了舞蹈、益智、纸艺、运动等特色小组,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 他们还聘请了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担任督导, 负责具体指导该院的社工开展工作。社会工作方法的引入, 为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病院的康复护理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残疾人融入社会 篇8
摘要: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主要体现为社会型残疾观和个体型残疾观的价值观念困境、保密和知情同意的原则困境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困境。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分为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与之相对应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出路分别为:一是确立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进而自上而下地建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二是促进社会对残疾人权力与义务观念的转变,并推动社会道德共识的形成。
关键词:伦理理论;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
中图分类号:C913.69;B822.9文献标识码:A
残疾人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庞大群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残疾人群体是需要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和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的重要群体\[1\]。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在近些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2014年2月的第二十八次全国残联工作会议上,残疾人代表强调,社会工作的方式在为残疾人服务的长期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需要通过社会工作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为残疾人实现同步小康提供动力。残疾人社会工作不仅更加完善了服务体系,也为残疾人群体带去了更多种类的服务,提升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但在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还缺乏明确的本土化的伦理理论的指导,使得专业社会工作者在进行残疾人社会工作干预的过程中容易陷入伦理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残疾人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我们必须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涵义
弗兰克·罗伊温贝格和拉夫·多尔戈夫将社会工作伦理困境阐述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起源于作为现代社会特点的价值的多元性和矛盾性,当一个从业者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冲突的价值观时,伦理困境就可能会产生,诸如公正与平等、服务效用和效率,或者能力与平等。”\[2\]残疾人社会工作也不可避免地会处理与残疾人的关系和残疾人周围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网络中普遍地存在着个人价值观,价值观和伦理是密切联系的,不同价值观要求不同的指导行为的伦理原则,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的冲突会导致产生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
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具有一般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普遍性,更具有其特殊性:一是对象特殊性。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残疾人,而服务者却一般是身体无残障的人士,没有经历过残障的生活,很难对残疾人感同身受,形成同理心\[3\]。二是残疾种类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残障情况,社会工作者需要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这使得干预的方式存在差异。并且,一些特有的干预方式会因为残障情况的差异而无法进行。三是残障人群的敏感性。由于与残障共同生活的经历,残疾人群一般具有更强的敏感情绪,社会工作的干预方式存在局限,更容易出现不当的干预。
根据上述分析,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可以定义为: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由于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存在多元性和矛盾性,以及其服务群体的特殊性和群体关系的复杂性,使得作为“非残疾”的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观念的冲突及由此带来的干预方式选择的难题。
二、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主要表现
(一)价值观念困境
价值观念困境是指在价值观念存在多元及其矛盾的情况下,不同的价值观之间会出现冲突,自我的价值观和他人的价值观出现冲突以及自我内部的价值观冲突,都会直接导致价值观念上的选择难题。价值观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本质进行深入思考和高度提炼的结晶。伦理学理论的应用和伦理原则的规范对人类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不同的价值观要求有不同的指导人类行为的伦理原则,当不同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伦理困境也随即产生。就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对象残疾人而言,社会上对于残疾人自身残疾的观点是什么,直接影响着社会主流意识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社会工作者究竟是以个体型残疾观还是以社会型残疾观来处理个案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这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也常常容易出现伦理的困境。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念困境主要体现在社会型残疾观和个体型残疾观念的选择困境。社会型残疾观的这种新型“范式”已在逐步取代个体型残疾观的某些陈旧观念。个体型残疾观认为,残疾人社会工作一方面要通过康复计划使残疾人身体尽可能地康复到接近正常状况,另一方面,要对残疾人进行心理调适,要求残疾人认可身体障碍的事实。目前,个体型残疾观是我国社会对待残疾人的普遍意识观念。但个体型残疾观只关注了残疾人个体,并大都以正常人的角度来考虑残疾人的需求,忽视了每个残疾人个体的特殊性和经历的心理阶段的不同,同时也忽视了残疾人的家庭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4\]。而社会型残疾观将对残疾人身体的关注转移到残疾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中,认为残疾是社会强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压迫,许多身体损伤者都不认为自己是残疾人,也反对社会给予他们的标签和歧视。社会型残疾观所关注的工作方式是社会工作者不再是站在服务者的角度来为身体损伤者提供服务,而是成为身体损伤者的同伴,一同与强势社会的压迫进行抗争,力图取消社会强加于他们身上的残疾标签。同时,要改善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残疾”要适当地适应身体损伤者的需求。社会型残疾观更加理性地要求对身体损伤者的需求进行评估和预测,以避免不必要的干预给身体损伤者带来进一步的伤害。
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究竟是按照社会价值观中的传统观点来对待残疾人,还是选择更多残疾人所倾向的社会型残疾观,致力于为身体损伤者改善身边“残疾”的社会环境,这是专业工作者在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之前要着重而且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社会工作者会受到外界社会的价值理念及其存在于其中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处于自我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两难选择困境之中。
(二)原则困境
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原则是针对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提出的标准和守则。这些标准和守则涉及到残疾人社会工作开展的各个方面,各种原则之间根据干预工作情况的不同,本身就存在不兼容性,在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中开展原则的遵守和维护,可能存在多元和矛盾的情况。下文就保密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来分析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存在的原则困境。
1. 保密原则的困境。保密原则涉及到的伦理原则包括自主性原则和诚信原则,其次是无伤害原则和善行原则。而在保密原则的问题上,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往往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当保密的内容涉及到可能对其他公众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况时,如果继续遵循自主性原则,就无法做到无伤害和善行,社会工作者对应该遵循的原则的选择便存在两难的选择困境;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保密原则的困境还体现在是否坚持为精神残疾或精神失常的案主保密。对于那些精神残疾或因残疾而导致的情绪抑郁或失常的案主来说,他们可能会伤害自己,或对第三方的人造成伤害,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应该选择泄露机密以保护第三方免于受到伤害,还是根据保密原则而让案主或者第三方存在于潜在的危险之中,这是社会工作者在干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伦理选择困境。最后,社会工作者还要关注如何把握保密的程度,由于残疾人群体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社会工作者如果不能把握残疾人案主对哪些因素想要隐瞒或是表达,过高或者过低的保密都将会影响到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而且社会对于残疾人的一些福利和资源是需要残疾人透露自身的残疾情况和家庭情况的,社会工作者如果想要为残疾人争取社会资源,就需要违背保密的原则,但社会工作者会陷入信任危机,如果为了坚持保密原则,又会让案主错失很多社会资源,造成资源的损失\[5\]。
2. 知情同意原则的困境。知情同意的伦理原则的基础是对自主的尊重,既是基于伦理准则中尊重来访者自主性的原则,其干预的效果要依赖于来访者。因此他们应该知道所有信息以便自由选择是否继续进行干预,这一规定也基于无伤害原则和公正原则。当来访者了解了咨询的程序、风险和潜在收益时,他们或多或少会避免咨询中未被预期的不良后果,因而会影响到干预的效果,而无法做到无伤害,如果要做到公正和无伤害原则,往往需要为残障人案主作出一定的决定,而这样无疑是违反了自主性原则,即知情同意原则的根本。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知情同意原则困境还体现在残疾人被认为是能力缺损的人,其中还大量地存在智力残障人士和残疾儿童,由于他们特殊的身体状况,知情同意难以进行,智力残障人士和残疾儿童由于智力和社会经验的局限,很难作出对已知事实的判断。即使他们作出了判断,也无法承担其后果。社会工作者在干预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需要为残疾人案主提供解决办法的情况,在提供方法时,社会工作者往往需要保持不干预作决定的态度,这本来就是两难的矛盾境况\[6\]。社会工作者无法从一般人的角度来分析残疾人案主的想法,并产生同理心的,对于残疾人案主缺乏理解和感知,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双方在关键的干预的沟通上存在问题,也是造成许多干预不成功的原因。
(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困境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他们选择的复杂性,在角色的矛盾冲突中,社会工作者常常会陷入伦理选择的困境中去。社会工作者首先是一种职业角色,被认为是充满了同理心和道德感的助人自助的角色形象。而他们的角色也是多元化的,他同时还是家庭成员、守法的公众、纳税者等形象。专业工作者在干预过程中扮演了众多角色,当角色期待和角色利益不同时,社会工作者的选择会陷入两难抉择的伦理困境。对于机构来说,专业工作者是雇员,要按机构的政策来满足机构的期待,但作为为残障人案主服务的工作者,他们又要为实现案主的目标而努力,一旦机构目标与案主目标不符,专业社工需要满足的角色期待便存在两难的情况;对于机构内其他社会工作者或是其他领域的工作者而言,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和他们共同分享经验的合作者,而对于残障人案主来说,社会工作者对其有保密的责任,究竟是满足作为同僚的沟通交流的角色期待还是履行好作为为残障人案主工作的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都需要进行两难的角色抉择。
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担任的角色是需要为残疾人案主谋求利益的,同时,社会工作者也是社会大众的一员,需要履行公民义务,也担任着合理运用社会资源的角色。在谋求福利的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必须估计其他人和群体的利益,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一项社会型的事业,具有广泛性和公平性,社会工作者不能为了单一案主的利益而破坏这种公平性和其他个人或群体的利益。在谋求残障人案主最佳利益时,社会工作者很难保证公平性,或者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很难为残疾人案主谋求到最大的福利。我国是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国家,在以集体利益为主的情况下,往往会忽视个人利益的实现和满足,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顾及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所拥有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公平,社会工作者容易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中陷入困境。
三、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价值观念困境产生的原因、原则困境产生的原因和角色困境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本文将分别从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来分析。
(一)理论层面的原因
本文尝试通过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探讨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1. 道德权利和义务的主体之争。元伦理学强调的是语言和概念,它所定义的道德语词是人类道德生活展开必须仰仗的基础,需要得到明晰的界定和准确的运用。道德语词对道德的义务和权利进行了明晰的划分,道德义务是道德实体的派生物,这个道德实体既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某种社会角色。义务是在某种关系中存在的行为必要性和行为应当性。在道德语境中,权利是指人的主张和行为具有正当的价值。从元伦理学对权利和义务的定义来看,社会工作者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个案中需要执行的道德义务是对善的执行,也是基于其自身社会角色的执行,他在这段关系中承担着善的义务,并拥有正当行为的权利\[7\]。而何为善,何为正当,何为在本段关系中的行为必要性和行为应当性,这在每一个案中都不是明晰且有固定的选项的。试想,如果作为社会工作者是持有个体型残疾观念的人,他将会把自己的处境放置于整个社会的环境中去考虑,仍然认为残疾人的权利和义务是应该基于家庭而不是社会;相反,如果社会工作者持有社会型残疾观念,那在他看来,应该让残疾人成为社会的一部分,让社会接纳残疾人,不再将其囚禁于家庭的牢笼,而社会也应该为残疾人创造更多融入社会的条件,因此社会就成为残疾人工作开展的义务主体,这两个观念,都有各自的“善”和“正当性”,都有自己的价值元点,而正是基于这两个价值元点中存在冲突和不适合,所以基于这两个价值原点演绎出来的价值观念也因此会出现冲突,而陷于伦理困境之中。
2. 原则建构主体的矛盾。规范伦理学一般是对人们的行为准则的研究,探究的是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的本质。伦理困境在这层意义上来说,是因为人们所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出现了矛盾而产生的。规范伦理学确立的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就是:道德行为者在某种意义上,施加了道德要求在他们自己身上,他们既是道德法则的作者,也是臣服者,所以他们并不将道德看做是强加的,当他们依据道德原则行动时,其实依据的是自我标准,进行的是自我主宰\[8\]。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制定过程中,制定守则的大都是缺乏对残疾的切身感受及实际经验的“正常”人,他们站在伦理的制高点,将西方的伦理守则进行学习和规划,形成本土的伦理守则,这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并不能制定出适应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的伦理守则,而正是这种伦理守则的理论缺失和不适用,导致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中会出现原则困境,每一项制定好的伦理原则很难指导实际的操作,更甚的是一些本来就存在不兼容性的伦理原则更会直接产生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
(二)现实层面的原因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现实原因主要是:在文化上,与自西方而来的社会工作文化背景存在不同;在理论原则上,没有形成本土化的伦理守则;在社会工作者的素质上,没有形成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1. 文化背景的差异。我国本土文化对残疾人社会工作和西方发展起来的残疾人社会工作存在诸多不同,并且产生冲突,导致伦理困境的产生。就传统文化而言,我国是以儒家的传统文化为主导,文化主体是隐忍和服从,在残疾人的遭遇中,我国传统文化强调要逆来顺受,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基于基督教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西方传统文化,他们更强调个人的权利、个性和尊严,不同于我国的传统文化\[9\]。一个是崇尚残疾人推翻社会压迫,积极改变环境,一个更倾向于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就当今文化而言,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以维护集体利益和整体社会的和谐为首要目标,在追求残疾人个人的利益时,更要考虑和顾忌集体和全社会的利益,这与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国情的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核心“人的独立性”的观念存在冲突和矛盾,在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的过程中,这种文化的差异使得价值观难以融合,便导致了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产生。
2.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构建的缺失。目前在我国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是全国各省市、各区和街道的残联工作人员,作为事业单位的人员而非专业社工,他们比较缺乏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和职业规范。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自助的学科,正因为其助人方法的专业性,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专业技能。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主要是在全国残联的统一推动下开展的,专业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尚存在很大的缺口,而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伦理守则的教育,在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时,便容易陷入利与义的两难抉择之中。同时,国内也缺少对专业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督导,对工作人员行为伦理进行监督和判断的督导人员的缺失,使得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构建举步维艰。
四、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出路
(一)理论层面的出路
从理论层面上看,运用优势视角促进社会对于残疾人权力与义务观念的转变,确立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为伦理困境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
1. 社会对残疾人权利与义务观念的转变。权利和义务的道德语言要求我们追求正当利益、自由主张和主体资格。道德权利意味着社会认同的正当性,这需要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提出明确的统一的对待残疾人的价值观念,我国主流意识还停留在于个体型残疾的观念之中,对于残疾人社会工作,还是停留在以医疗康复和心理治疗的方式让残疾人适应社会,这与新时代的大多数残疾人对尊重和人格追求的自身需求不符。社会主流意识的改变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残疾人社会工作需要改善陈旧意识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负面影响,形成支撑社会型残疾价值观念的理论体系,促进社会对残疾人主流意识的改变。社会需要保障残疾人在正当的资格范围进行道德行为的自由状态,他们的权利和义务虽然都处在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要确保其不成为形同虚设的“物事”。为残疾人建造一个不残疾的社会,这不仅需要社会工作者更需要整个社会去接纳和认同,让他们和正常人一样,行使必要行为和应当行为。
优势视角是一种相对新型的范式,它专注于个人优势,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资源\[10\],在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及其本土化过程中,社会工作的角色应该是帮助社会和残疾人自身重新觉察残疾人群体的权力与义务。优势视角学者萨利贝伊认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11\],对于残疾人来说,在社会生活中,他们的权利与义务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更要以更积极的态度来应对生命中的挫折,更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和可能性,争取社会的资源。对于社会来说,认为残疾是一种悲剧的主流价值观需要得到改变,不能因为人有残障就否定他们对社会可能作出的贡献,否定他们的义务,要在优势的视角上发现他们的可能性和价值。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需要将残疾视为优势这一观点的引导,明确残疾人的权利与义务,建立一个不残疾的社会。
2. 确立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在确立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时,依据康德的观点,具有自主性的理性行为者唯有依据纯粹实践理性而行动,而那些通过基本的道德视域进行推理来决定具体的道德要求的伦理原则制定者,并不能制定出实际能指导伦理困境解决的伦理守则,康德将我们所制定的行为理由、义务和责任划定在实践视域和评价视域,这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实践者的亲身经历和对行为的总结和评估才能将一个行为的理由、义务和责任划定清楚,也就是说,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是需要参与过客观实践并对行为有累积的经验和反复评估的人。在确立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时,我们应该遵循规范伦理学对于规范制定者的约束,将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确定为兼顾实践和评价的行为者,这样其所具有的纯粹实践理性,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伦理问题需要的指导原则。
(二) 现实层面的出路
在实践层面,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出路主要是推进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本土化进程。本文提出以自下而上的全新方式,形成我国特色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并从社会道德共识建立的角度,从现实的实施方法上来探寻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出路。
1. 自下而上地建立伦理守则。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本土化过程,是一个需要结合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传统文化和观念、残疾人身心状态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性来确立的过程。根据上述的理论分析,我们应该让有实践经验和受过专业化训练的人士来提出伦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通过对问题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合,根据各个地区、各个省市的特殊性来制定既有特殊性又带普遍性的属于我国本土化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累积和调研过程,在收集一定的资料之后,根据多元性和复杂性发展着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现状,通过自下而上的过程,并通过反复实践和修改,实现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创立。
2. 社会道德共识的建立。在现代社会,维系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以利益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需求,这导致了对于任何一种道德信念都可能会有相反意见的情况,对于解决伦理困境的方法都会有另一种选择,正是这种意见和选择的多元化,使得社会道德共识难以形成,而社会道德共识的形成,必须达到理性共识,这种理性共识是指一种旨在达到主体间相互理解的交往行为的结果,依靠理性的信服力建构起来的\[12\]。对于残疾人社会工作来说,这种理性信服力的建构,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这实质是要求社会工作者实现一种中立的态度,让残疾人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公平性得到保障,自身也在利与义之间和各种角色中寻求到一种平衡。
探求社会内部的力量,形成道德共识,就是要推翻和抛弃歧视的标签,实现残疾人在社会上自如的生活、出行;然而,在我国要彻底消除对残疾人歧视的愿景仍然任重而道远。推进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解决,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共同协作才能实现,作为专业工作者,首先自身要站在残疾人这一边,和他们一起抗争强势社会的标签压迫,还要积极联络资源,为弱势群体的残疾人争取在社会上的话语权。全国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需要树立同等考虑残疾人发展的眼光,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机会,发展慈善事业,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并鼓励社会上的其他人群,将对残疾人的道德共识构建成社会共同体的精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筱.社会政策视角下的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分析\[J\].经济学研究,2014(2):101104.
\[2\]罗肖泉.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J\].广西社会科学,2003(9):3740.
\[3\]姚尙满.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07(6):4951.
\[4\]奥利弗.残疾人社会工作:第2版\[M\].高巍,尹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960.
\[5\]陈钟林.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890.
\[6\]高辉.试论伦理学的三种理论形态\[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2629.
\[7\]拉福莱特.伦理学理论\[M\].龚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882.
\[8\]孙建.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862.
\[9\]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1104.
\[10\]刘炳跃.论优势视角\[J\].理论研究,2012(S2):140.
\[11\]David Wilkins.Ethical dilemmas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disabled people\[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2012(2):6778.
【残疾人融入社会】推荐阅读:
残疾人社会工作10-08
残疾人社会称谓语研究08-11
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07-11
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论文11-01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总结:残疾人生活调查06-03
浅谈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05-10
肢体残疾人07-19
残疾人救助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