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现状分析

2024-10-08

残疾人现状分析(共12篇)

残疾人现状分析 篇1

自1978年全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以来, 近40年间人民生活水平、医疗服务状况、社会保障体系等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观, 残疾人事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 现阶段残疾人的构成比、致残原因、生活状况、康复需求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1]。本文对近年来国内残疾人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1 意义

为更好地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更多地关爱残疾人, 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政策关怀, 对残疾人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残疾人构成、致残原因、残疾程度等状况并进行分析, 为致残因素的防治, 降低残疾比例, 提高人口素质及生存质量, 减轻政府、社会、家庭负担提供依据, 为政府制定残疾人相关政策提供有力参考。对我国残疾人口致残因素分析, 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各种原因的致残情况, 分析各种致残因素对残疾发生风险贡献的大小, 从而为制订针对性强的残疾预防策略和选择优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以构建一个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的残疾预防体系, 降低各类残疾的发生风险, 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和心理负担。

2 残疾人的定义

残疾人是指在心里、生理、人体结构上, 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不正常, 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类别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等六类, 凡有2种或2种以上残疾的人, 列为多重残疾。

3 现状

3.1 我国的总体现状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初步推算数据, 2006年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6.34%, 即每16个人中就有一名残疾人。而且, 由于快速老龄化, 慢性疾病和意外伤害增加等因素, 我国人口面临的残疾风险不断加大, 残疾人口规模还将趋于增加。残疾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都将导致巨大的社会、经济和心理负担, 对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有重大影响, 特别是那些严重功能障碍的残疾, 残疾人口通常面临着相对较高的死亡危险, 还常需要长期的医疗和康复、特殊教育和其他支持性服务, 导致相当可观的经济损失。残疾不仅影响了儿童、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学习、文艺、体育和交友, 也会给成年人的婚姻、劳动就业、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全国共调查了771 797户、2 526 145人, 调查的抽样比为1.93‰, 被调查户中有残疾人的家庭共142 112户, 确定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和多重残疾共161479人。其中, 视力残疾23 840人, 听力残疾38 370人, 言语残疾2510人, 肢体残疾48 045人, 智力残疾10 844人, 精神残疾11 790人, 多重残疾26 080人。根据调查数据推算, 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此得到2006年4月1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各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分别是:视力残疾1233万人占14.86%, 听力残疾2004万人占24.16%, 言语残疾127万人占1.53%, 肢体残疾2412万人占29.07%, 智力残疾554万人占6.68%, 精神残疾614万人占7.40%, 多重残疾1352万人占16.30%。与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比较, 我国残疾人口总量增加, 残疾人比例上升, 残疾类别结构变动。

3.2 我国部分省市地区残疾人现状

我国部份报道的资料显示四川省调查125 641人, 经专科医师确认的言语残疾 (含多重残疾) 为757人占0.6%, 单纯言语残疾126人占0.1%[2]。广东省对31 050人进行健康检查和残疾评定, 其中18岁以上智力残疾有460人 (含多重残疾) , 从而推算智力残疾占广东省总人口数的5.04%, 智力残疾主要分布在18~40岁, 脑部疾病是最主要的智力残疾原因[3]。广州市东山区调查814名残疾人, 其中先天致残188人占23.10%, 因疾病致残474人占58.23%, 因伤害致残152人占18.67%[4]。黑龙江省共调查0~6岁儿童4342人, 确诊残疾患儿38例, 残疾总现患率为8.75‰, 按照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分级标准将残疾程度划分为4级, 对38例残疾儿童分析, 残疾构成比占到47.4%的多重残疾以一级残疾为主, 其他残疾以四级残疾为主, 一级和四级残疾比例较高, 两者占到73.7%[5]。

4 研究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人口的健康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 人们有了更长的寿命、享有更健康的体魄、更具生产率的生产力及质量更高的生活。然而, 我国也面临着较大的残疾规模, 致残原因也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显示, 与1987年调查结果比较, 我国残疾人口总量增加, 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残疾类别结构发生改变。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有:一是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二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三是本次调查的残疾标准和残疾评定方法, 参照国际最新标准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修订;四是其他社会环境的影响。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比例约为全球总人数的10%。我国残疾人的致残原因具有以下特点, 从总体上看, 当前残疾人的致残原因以后天获得性残疾为主, 非传染病致残占很大比重。先天性残疾所占比例不到10%, 获得性残疾则占3/4。男性因创伤及伤害致残的比例远高于女性, 在获得性残疾中, 非传染病致残占比重最大,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趋势更加明显[6]。不同类型残疾的主要残疾因素是不同的。智力残疾和言语残疾中, 遗传性残疾和发育缺陷非遗传性残疾的发生比较高;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精神残疾中, 非传染病致残的比例较高;而在肢体残疾中, 创伤及伤害致残的比例接近30%, 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残疾。残疾发生与地区及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分析发现, 农村地区遗传性残疾和传染性疾病致残的比例均略高于城市地区, 而非传染性疾病和创伤及伤害致残的比例则较低。同时, 遗传性残疾、发育缺陷非遗传性残疾和传染性疾病致残的构成比均有随着收入的升高而降低的趋势, 而非传染性疾病致残及创伤及伤害致残的构成比则有随着收入的升高而增长的趋势, 这说明残疾发生原因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7,8]。不同年龄人口面临着不同致残风险。预防儿童的残疾发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降低儿童残疾现患率是一项系统、综合的工程。儿童伤残病例分析显示以产前致残因素为首位, 以智力残疾为多。[9~11], 发育障碍 (新生儿窒息、早产、低体质量、营养不良等) 是导致儿童智力残疾的重要因素, 但同时儿童抚养、婚姻状况以及父母亲文化对儿童智力的影响也至为关键[12]。先天性残疾的发病多在出生前, 其出现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婴幼儿时期, 这主要是因遗传性残疾和发育缺陷非遗传性残疾多在胎儿发育期就已形成, 故而在生命的早期就会表现出来;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到了受教育年龄段, 传染性疾病致残和创伤及伤害致残的比重迅速增加, 到工作年龄段, 创伤及伤害致残的比例达到最高水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非传染性疾病致残一直呈上升趋势。女性更易受到精神残疾伤害[13]。眼外伤是视力残疾的首要原因, 男性情绪不稳定, 对事物有新奇感, 常有冒险冲动行为, 其视力残疾多于女性[14]。故要加强高危人群的重点防控。智力残疾儿童能否康复成功首先取决于智力残疾的程度, 其次取决于是否接受教育和社会环境[15]。政府应加强对残疾致残因素、高危因素的干预.重点加强妇女孕产期的营养与保健工作, 控制产前因素引起的残疾的发生, 做好残疾儿童后天教育与康复工作。建立残疾儿童阳光工程, 营造全社会关爱残疾儿童氛围;继续加强优生优育、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和知识普及以及补碘等综合性干预措施, 将残疾儿童的发生控制在最低水平。残疾人通常有自卑心理, 易产生抑郁、焦虑和孤独感, 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所以对残疾人除了要加强躯体康复外, 还要重视心理康复, 定期对残疾人及家属进行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面对现实, 克服自卑心理, 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精神, 提高残疾人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同时有必要制订系统性的整体残疾预防策略, 针对不同年龄的高危致残因素开展残疾的终生预防, 采取措施加强全民健康意识, 降低致残因素暴露水平。

关键词:残疾,现状,分析

残疾人现状分析 篇2

我校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分析

作者/ 赵 伟

摘要:残疾学生心理异常在我们特殊教育工作中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我们学校是陕西省唯一的一所以残疾人为主的特殊职业教育学校。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的特殊教育工作者迫切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 特殊教育;残疾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相应对策

关注残疾事业,关注特殊群体,是我们党和我们国家的重大举措,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体,普遍提高了对特殊教育事业的认识。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但由于经济、环境、师资、观念等影响,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还处在一个急需发展的阶段。如果不解决,不发展,不但阻碍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容易导致把这项工作引入歧途。因此,及时发现在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当前尤为重要。

一、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

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残疾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只有具备最基本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能力,才能正常从事人的活动,才能从人性的视域来审视作为人的活动,才能使其具备作为人的活动的理想、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对人心理的培育势在必行。残疾人由于肢体的残疾给他们带来生活、学习、工作的极大不便,再加上他们还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有时还要受到歧视、嘲笑、讽刺、挖苦等,给他们心理和思想带来极大的`伤害和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病变。具体表现在;常处在一种紧张或不安的状态下,会有孤独感和胆怯感,常会有痛苦感受和自卑感,常会有内疚感和怨恨感,常会有依赖感和反复无常感,常会有片面感受和猜疑感,思想压力严重,极易走极端。

二、当前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不断地走向完善和成熟。我校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在蓬勃发展,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适合他们特殊人群特点、心理特征的健康教育。但从全国来看,地区发展不平衡、数量不平衡、质量不平衡。南方好于北方,东部好于西部,特殊专业心理老师极缺。从学校看来,我校受到全国上下实行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也纷纷根据地情、生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经济原因,投入不够、专业特殊心理健康教师短缺、理论研究薄弱。对一些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问题认识尚不一致。对于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不同理解。其理论框架还不很清晰、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理论研究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应需加大投入,组织科研和学校骨干专业人员对实际遇到的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2)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专业化、整体化、规范化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全社会、全学校、全方位、多层次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系统。目前我校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有:尝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班主任或残疾生心理教师同特殊残疾生定期谈话,专业、学科渗透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卡或心理档案,在社会或学校建立残疾生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咨询热线、建立“悄悄话”信箱等心理辅导和咨询点,常驻机构和家长取得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模式。虽然形式多样,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尝试开设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教材不一致、教授方法不一、课时不一,常常将心理健康问题德育化。如:将学生的情绪、性格、气质等归于思想品德问题。有时只注重于表面和形式,把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专业教师紧缺、急需培养和提高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整体化不够、没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教育。特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是多样的、灵活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老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心理健康课程讲授的内容、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残疾生心理教育的体系和模式。残疾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全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合力。

(3)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极缺,专业理论有待提高。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完善、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规模。但数量较少,并且教育水平需要不断地提高。部分专业教师是从专门正规的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系或心理系毕业,他们有扎实的特殊心理学、特殊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且专门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教师目前是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和骨干。但随着学科发展、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还有一些从事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他们虽然没有学习专业理论,但是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管理经验,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已基本掌握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更需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还有一部分残疾生心理辅导教师是由非教学人员改行担任,或以前学校没有配备专职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而由德育教师、团委、政教处兼任,很难胜任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当前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全面深入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残疾学生心理异常越来越重、越来越多。在特殊学校展开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统一教材,规范教法、科学安排课时、确立正确的目标、培育他们健康、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统一的教学方案,培养健康科学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全方位,多层次关心和教育他们。深入研究,探索出一套具有符合我校校情的教育方法。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习和借鉴、外国、古代、东南、沿海城市的先进经验。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东南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经验。走出去、引进来,通过学习和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快和提高中西部地区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协调、快速、全面发展。对残疾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对个别残疾生进行心理干预、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心理有效干预创设条件等。注重特殊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探索适合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和方法。开发适合我校校情的咨询技术,测量技术。逐步使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

(3)加大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工作。人才短缺、理论研究薄弱已经极大地阻碍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目前师资培训、持证上岗还刚刚起步。我们更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多形式地培养、培训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以提高和推进残疾生心理健康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推动特殊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为。残疾人心理问题及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2(3)。

[2]赵燕。残疾学生的心理问题[J]。陕西职教信息,2006(23)。

周口市社区残疾人健身现状调查 篇3

残疾人社区体育开展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实施使我国群众体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残疾人体育也是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重要环节,是社区体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残疾人数仍在逐年上升。目前有多项研究也表明,残疾人社区体育开展还严重不足,由于社区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体系尚处于构建之中,尚未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管理体制。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周口市社区残疾人体育开展现状情况,探讨和解决目前周口市社区残疾人健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残疾人培养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增强自身体质提供有益参考。

1.研究对象

1.1研究对象

以随机抽取的周口市陈州社区、纺北社区、邦杰社区、文化社区、水光社区、史滩社区等6个社区残疾人为调查对象,对周口市社区残疾人健身现状进行研究。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周口市残疾人对健身运动的认知状况

2.1.1周口市残疾人对健身运动的感兴趣程度

调查结果表明:周口市社区残疾人有59.3%对健身运动感兴趣,而有13.1%的残疾人对健身运动没有兴趣。可以看出健身运动在残疾人中具有一定影响,大部分残疾人对参与健身运动有一定的兴趣。另外,从访谈中可以了解到残疾人对健身运动的兴趣程度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如:天气的变化、场地器材的数量配置、没有人一起练习、残疾的程度等。

2.1.2周口市社区残疾人参与健身运动的动机

通过对周口市社区残疾人健身的动机调查可知增强体质休闲娱乐是残疾人参与运动的实用性动机。可以看出残疾人参与健身的动机是积极向上的,对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是认同的。另通过访谈得知,在经过专业的教练指导后他们能够更好的完成技术动作,使残疾人有很大的成就感,满足感,使他们有和正常人一样的精神享受。残疾人参与健身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不错的交友平台,使不少的残疾人在健身的过程中收获了友谊,从而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

2.2周口市社区残疾人健身现状

2.2.1健身场地的选择

残疾人由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健身时场地的选择上会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周口市残疾人在健身锻炼场地的选择上有46%的人集中在社区健身区,有31%的人选择在公园或空地区,这可能是由于残疾人自身身体状况的局限性造成了他们的参与健身运动比较分散,难以集中的结果。

2.2.2健身时间和频度的选择

周口市社区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晨和下午。参与健身的频率主要是两到三天一次,而每周一次和没有参加过健身的人在少数。可以看出:周口市多数残疾人在健身时间上的选择是同正常人相似,是科学合理的,对增进健康是有益的,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健身频度上的选择不能同正常人一样而有他们的局限性。

2.2.3健身运动的形式

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许多种,特别是合理的组织形式对改善残疾人的人际关系与更好的融入社会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残疾人通过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不但可以培养群体意识,还能提高协作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调查结果可知,约有214%的残疾人经常以群体形式参加体育锻炼,而经常进行单独锻炼的人数占到388%,仅有很少一部分残疾人喜欢参加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可以看出周口市残疾人喜欢自由随意的健身,不喜欢被束缚。从另一方面说明周口市社区残疾人的组织机构不完善,组织人员缺乏组织健身这面的知识与经验,不能吸引残疾人的健身兴趣。

2.3影响周口市残疾人参与健身运动的主要因素

2.3.1生理因素

由于残疾人自身的生理原因,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的局限,因此在做动作过程中可能因体力、肌肉力量不够、神经支配不到位而导致技术动作不到位,甚至摔倒、受伤等等。

2.3.2心理因素

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法得知,很多残疾人在参与健身时存在心理原因,主要表现有:怕暴漏自身缺陷,别人笑话等,更有甚者由于自我封闭,逃避生活,逃避社会,与世隔绝不愿与社会交流。这可能是由于残疾人长期在家中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心理得不到安慰,从而使他们不愿意与社会交流,更不愿意参加体育健身。

2.3.3缺少合适的锻炼场地

调查表明,周口市自从启动了全民健身计划以来,市内的体育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全市的体育场馆总数不断增加,场馆内外安置的各类健身器材也不断增加,但是,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周口市的体育场馆供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体育设施不太完善,这些都忽略了残疾人的健康把残疾人拒之门外。

2.3.4缺乏专业的健身指导员

研究表明,通过采用专业的健身指导员制定的健身处方可以更科学的使残疾人达到健身目的,使健身效果更加明显。通过与残联及相关人员的访谈发现,周口市社区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非常缺乏,由于考核制度的不健,指导员的专业知识不够,不少人员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不高,很难胜任指导市民科学健身的重任。加上目前周口市体育指导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健全人群进行的健身和康复运动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培训,而缺少对有关残疾人健身、康复方面的培训。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周口市残疾人总体上对参与体育健身锻炼的态度是积极的,且大部分残疾人对体育运动有兴趣并且普遍被接受。

3.1.2周口市社区残疾人参与健身运动的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大部分残疾人在体育锻炼中,收获了健康、得到了快乐、更好的融入到了社会当中。目前残疾人体育锻炼意识虽在提高,但活动内容却较为单一。

3.1.3周口市社区残疾人主要是在社区健身区选择单独练习和家人朋友一块的较多,锻炼的时间主要是在早上和下午,每周锻炼两到三次的人数较多。

3.1.4影响周口市残疾人参与健身锻炼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心理、缺少合适的锻炼场地、却乏专业的健身指导员等。

3.2建议

3.2.1各级相关部门应加强残疾人健身的宣传,突出《纲要》的全民性,以免因宣传不到位导致残疾人健身成为盲区。

3.2.2政府部门应以残疾人健身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依据,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完善现有的健身设施和健身器材,同时建设更多符合残疾人健身特点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以期能更好的为残疾人健身服务。

3.2.3各社区和残疾人体育组织应经常组织和开展群体性活动,吸引更多的残疾人参与健身活动,增进残疾人之间的交流,为残疾人健身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2.4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培养社区指导员的工作步伐,利用现有人才,培养一批能够自主指导残疾人健身的专业人才,提高残疾人健身的质量,使残疾人健身更加科学合理。(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罗勇.我国残疾人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0):37-39.

河南省残疾人体育消费现状分析 篇4

随着2008年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我国越来越重视残疾人体育的需求。但是我们国家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在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上还是有所差距的,进而在残疾人的体育消费和体育参与度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河南作为中国农业大省,作为中部崛起带头的省份,不仅仅只局限于发展经济,同时还有发展体育产业,在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带动河南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带动河南省残疾人体育消费的发展。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河南省残疾人体育消费现状的分析,探讨目前河南残疾人体育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和建议,以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时的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郑州市、新乡市和开封市三个城市的150名残疾人中的48位参与体育消费的残疾人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的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以及在图书馆的查阅,收集整理与本论文有关的资料,为论文的选题、设计和讨论分析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其中共查阅有关残疾人和消费相关的书籍10余本,涉及残疾人和体育消费的相关论文40余篇。

2.2.2 调查法

2.2.2. 1 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任务和研究内容,向有关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共访问专家10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2人。通过专家访谈更好的完善河南省残疾人消费的现状和消费缘由,给本课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2.2.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对残疾人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分析不同种类残疾人在体育消费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问卷的设计

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三个:

1.残疾人体育消费的基本认识。

2.残疾人体育消费的影响要素。

3.河南省残疾人体育消费的相关问题。

问卷的设计征求了多位专家的意见,最终认为问卷能够很有效和有效反应调查内容的专家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90%,因此问卷具备了有效性。

(2)问卷的发放

问卷直接由课题组成员发放到各个地市的残联,由残联再向参与问卷调查的残疾人发放。共发放问卷160份,有效问卷150份,回收率为93.75%。

(3)问卷的信度检验

通过12天后第二次对调查对象中的小部分残疾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计算两次测验的结果的可信性具有显著意义,其信度符合调查要求。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EXCEL对数据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2.4 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结果及有关专家的反馈意见,归纳总结,分析推理,进行定性分析得出有关结论和建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残疾人体育消费的概念

残疾人体育消费的概念既有狭义的也有广义的。残疾人狭义的体育消费概念是指:直接参与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相关的消费。例如:观看体育比赛时所买的门票,购买的体育器材和服装,参加舞蹈、健身所交的场地费用及指导教练的费用等。广义的残疾人体育消费则是指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消费都是体育消费。例如:观看比赛除了门票的费用外还有所产生的交通费用,以及在观看比赛中所购买食品、饮用水等的费用。

这一概念通过专家访谈,专家认为非常合理和合理的为8人,占总数的80%,一般的2人,不合理的没有。因此这一概念基本能够概括残疾人体育消费,可以作为残疾人体育消费的定义。

3.2 河南省残疾人体育消费的现状

3.2.1 所调查的残疾人的基本情况

本文总共问卷调查了参与体育消费的残疾人的情况,共48人,具体情况如上图。年龄20-30岁的20人学历多位中专以上,职业多为学生和自由职业者,收入多在1200-3000元;30-40岁的11人,其中2入学历大学,均为公务员,收入在3000元以上;40-50岁的9人,工人有6个,农民1个,大多为自由职业者,收入大多在1200-3000元;50-60岁的4人;60岁以上的4人,农民和无业者多,收入较低,学历较低,家庭收入都在3000元以下。

3.2.2 所调查残疾人体育消费方式

在调查残疾人的体育消费方式中,这些方式具有强度小,便于开展的特点,具体调查内容如下图。

从图上看,对于运动强度小,便于开展的参与人数相对较多,如棋牌和快步走。另外,具体参与的运动项目还和残疾的类型有很大关系,轻度的上肢残疾的人可以参与的运动项目较多,如登山、自行车球类等,而下肢残疾的大多参与棋牌类项目。

3.2.3 所调查残疾人体育消费频数

从上图看,大多数残疾人参与体育消费的热情并不低,有6人能每天坚持进行锻炼,有66%的人锻炼次数在10-20次,但是这些大多集中在快步走和棋牌类项目上。而游泳、登山、自行车等项目基本上是一周一次。

3.2.4 所调查残疾人体育消费场所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残疾人选择类不收费的运动场地进行体育锻炼,只有5人选择收费运动场地。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残疾人收入受到限制,不能支付更多的费用,并且大多在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去公园进行锻炼的只占总人数的8%。原因在于残疾人在公共场所进行体育消费时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不愿意与正常人一起,因为肢体上的差异,对自己没有信心。

3.2.5 所调查残疾人体育消费目的

从上图看,残疾人体育消费的主要原因是健身,其次是社会交往。这两类大多是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希望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提高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而对于中年人来说也需要通过人际交往是自己在社会中立足,不能被社会所淘汰,中年人大多选择的方式是结伴散步和棋牌类项目。对于女性残疾人来说,减肥也是其参加体育消费的目的之一,通过减肥是自己更能适应社会,增加更多社会交往的机会和信心。

3.3 河南省残疾人体育消费分析

残疾人体育消费是指残疾人个人(或家庭)在满足基本生存之后,以追求发展和享受等方面的个人(或家庭)消费行为。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的GDP年平均增长9%左右,而消费额年平均增长也将近8%,群众生活在稳步提高。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自然要增加,这是经济的客观规律。除了物质消费增加以外,精神消费也会随之增加。

3.3.1 目前河南省残疾人体育消费水平

从我国整体水平看,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百姓的收入水平较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高,作为社会的小众弱势群体残疾人来说其收入水平更低。作为全国经济还相对落后与其它省份的河南来说,残疾人的平均收入水平更低,仅为350元/月。参与体育消费的人数比例也仅仅为21%,远远落后与沿海发达省份。每月人均体育消费的费用大多集中在10-30元这一区间,50元以上的仅占到总数的8%。

3.3.2 残疾人收入水平与体育消费的关系

从表2可以明显的看出,残疾人收入水平越高,其体育消费的金额就越多,但这个数字和正常人比起来还是由差距的。正常人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其体育消费数是100元左右,是残疾人的5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其体育消费的数额还会不断提高,但残疾人体育消费的增长速度远远不及正常人,这样差距就会越来远大。

3.3.3 残疾人文化程度与体育消费的关系

从上图看,残疾人的文化程度和体育消费水平成正相关,学历越高,其体育消费水平越高,学历越低,体育消费水平越低。大学学历的体育消费水平是文盲的25倍。

3.3.4 残疾人不同职业与体育消费的关系

从上图看,公务员的体育消费水平最高,其学历也是最高。自由职业者其中一部分收入相对较高,因此其有时间和精力投入体育消费。学生仅此与自由职业者,主要是学生有时间和场地进行体育锻炼,其生活和体育消费的费用大多由父母支付,具备体育消费的条件。而农民和无业者由于经济收入来源较少,所以投入的体育消费额较少。

总体开看,我省残疾人体育消费和收入明显成现正相关,其学历高,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工作好,收入自然就高,其体育消费水平就高。

3.4 河南省残疾人体育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我省残疾人体育消费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3.4.1 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社会融入性不高

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健身和社会交往,但从其参与体育运动的区域看,大多集中在自己省和和工作的环境中,而对于公园这种公共性区域,其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则较少。

3.4.2 体育消费水平较低,还处在初级水平

从调查的有效的160份问卷来看,参与体育消费的残疾人仅仅占到总人数的21%,整体每月体育消费金额仅为11.6元,大多数体育消费还是停留在物质消费阶段,精神性体育消费较少。

3.4.3 体育消费的地区差异明显

在调查的3个城市中,郑州的体育消费水平高于开封,而新乡则在最后,城市发展水平和体育消费水平成正相关。城市和城市周边的村庄的体育消费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

3.5 解决河南省残疾人体育消费问题的建议

1.发力发展地区经济,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

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对消费的最好的促进,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照顾到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给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残疾人这一群体的收入。同时通过经济的发展,给那些没有工作的残疾人提供更多的自主创业的机会,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从而提高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吃住行的问题一旦解决,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和体育锻炼的热情就会提高,体育消费的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2.加大对弱势全体的宣传力度,鼓励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

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通过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不断宣传,提高残疾人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好奇心理,让残疾人大胆的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提高体育消费。

3.加快城镇体育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政府的不断投入,加快城市周边县区的体育设施建设,改扩建体育场馆和场地,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加快村落体育建设,使得更多的农村人口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从而带动农村的残疾人进行体育锻炼。

4. 提高城市文明建设,杜绝对残疾人的偏见

提高全名素质,加快城镇文明宣传力度,改变对残疾人的看法和偏见,为残疾人提供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其更好的更快的融入社会,通过体育锻炼存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共建和谐社会。

摘要:为了更好地促进河南省体育事业的发展,平衡若是群体的体育消费观念,本文采用调查法对河南省残疾人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河南省残疾人收入水平不高,参与体育消费的大多集中在残疾级别较低,以上肢伤残为主的中青年男性。其社会参与度不高,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并且在各个地市间存在差异。

关键词:河南,伤残人,体育消费

参考文献

[1]胡立君.体育消费属性研究[J].财贸经济,1999,(3).

[2]李跃生,齐建民,郭蓓蓓,何荣,张丰庆.对北京市朝阳区五种行业职工参加体育活动状况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

[3]刘华平.21世纪初的中国休闲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

[4]左新荣,林祖明.影响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社会学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1995,(1).

[5]贾中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和发展体育消费的思路[J].福建体育科技,1998,(5).

河南700万残疾人的现状 篇5

河南省是一个总人口超1亿的农业、工业大省,还有一个数字让我知道特别心痛。在河南竟然有700万的残疾朋友,约占全省人口1/14,而残疾人就业问题和配套的残疾人用品,近些年发展与跟进情况一直不佳。

一个月前的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拿起手机拨通了市长热线,建议郑州多举行几场残疾人招聘会和残疾人用品采购会。每个人都需要工作和生活,残疾人也当然不例外,工作是每一个残疾朋友夙愿,残疾人用品是朋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在河南700万残疾朋友中还有很多至今没有离开过家,没有属于自己的事业,有些重残甚至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残疾人辅助用品,就那样默默无声的在家里望着、躺着、无所事事着……!他们不是不想出门,而是社会没有给他们打开那扇门,现在好多企业不愿意聘用残疾人,怕麻烦……我想说的是有些事情,残疾人能做的更好。我是闫海涛,我是河南700万残疾人中的一员;我深知做为残疾人的苦,但有几个残疾朋友言过苦……

我闫海涛只想恳求您为身边的残疾人能打开一扇门。

作者:闫海涛

郑州闫海涛

残疾人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残疾人;运动器材;建议

我国的残疾人数量十分庞大,2008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指出: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党和政府历来都十分关心残疾人,高度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改善残疾人身体状况,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目前我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残疾人专用体育运动器材对促进残疾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性,首先,新乡市目前的(体育场地及器材) 器材几乎全是针对正常人的,而这些设施大多数是不适合或者完全不适合残疾人进行体育运动的,几乎没有任何针对残疾人的运动器材;其次,几乎所有体育场馆设施及社区体育设施均为金属质体,质地坚硬,容易发生意外损伤,从而降低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是以新乡市卫滨卫滨区、红旗区、牧野区、凤泉区、卫辉市、辉县市、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县的残疾人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450份,回收426份,有效率94.7%。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走访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回收的问卷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需要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新乡市残疾人进行运动所用器材的现状

1.构造的不合适。新乡市现有的体育设施针对的群体都是正常人,因此这些器材也全是按照正常人的身体结构和动作习惯进行设计制造的,这些器材的结构特点根本不能顺应残疾人的运动习惯。

2.材质的不合适。残疾人由于身体的某些生理功能缺失或者不足,致使在进行运动时是较正常人更加容易发生意外。

3.数量不足。根据调查,我们新乡市的活动场地很是欠缺,很多小区都没有建设体育活动场地,更不要说体育器材了。

(二)残疾人对现有体育器材的态度

根据调查,有89.3%的残疾人认为现有器材不适合他们进行活动,有6.8%的残疾人认为勉强能够接受这些器材,只有3.9%的残疾人(主要是轻微残疾)对此没有感觉。由此可以看出残疾人对现有的体育设施非常不满意,认为其不适合自己从事体育锻炼,在没有合适的体育器材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局限于几种简单枯燥的运动项目,这样大大降低了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所以,建设残疾人专用的体育设施对残疾人体育事业会有很大帮助,是提高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的良好途径。

(三)残疾人对体育设施的需求度

在调查过程中,认为很有必要對残疾人建设专用体育设施的人占90%,仅有10%的残疾人对残疾人专用体育设施没有特殊要求。

(四)合适的体育设施对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

残疾人在没有合适的体育设施从事体育运动的情况下,多数有运动观念的残疾人都从事跑步、散步等枯燥的体育运动。这从另一方面大大折扣了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对于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更加不利。

三、结论与建议

1.目前的体育设施从其构造到材质都不适宜残疾人从事体育运动,希望政府加大对残疾事业的投资力度,加快有关科研人员的培养,促进残疾人转用体育设施的研发,建造适合残疾人的体育设施,提高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高我国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我国实现全民健身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针对残疾人的需要在相应的体育设施场地建设残疾人从事体育运动的专区,供残疾人从事体育运动。

3.对现有的体育设施进行改进,如在钢质外部加装棉质保护层,不仅仅是避免残疾人出现意外伤害,而且也防止老人小孩在健身过程中出现意外。

参考文献:

[1]孟林胜.智力残疾者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D].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毕业论文,2005.

[2]孔凡镕,袁锋,王美春.残疾人康复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7).

[3]徐成立.我国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

(作者简介:谭支内(1990.1-),女,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9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张 鹏(1988.7-),男,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9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

残疾人现状分析 篇7

一、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工作发展现状

国家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指出公司企业和单位每安排一名残疾人大学生就业, 在计算安置残疾人就业比例时, 按照两人的数量进行计算;对于已经招用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满一年的用人单位, 在法律条款中给予财政补贴;各个省市自治区也出台相应政策帮助残疾人大学生顺利就业, 民政局开设创业培训班, 为残疾人大学生提供免费就业服务, 各地区也为辖区内每一名未就业的残疾人大学生提供至少两次就业机会。比如北京市, 只要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达到1.7%, 所在单位就可以免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多安排一人就业, 单位每年可以从政府领到3000元的额外奖励。

二、影响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1. 残疾大学生心智不成熟

调查显示, 相当一部分残疾大学生希望能得到一份相对稳定、有保险、工资待遇好的工作, 不肯低就, 不合适就等;有些学生不愿吃苦, 嫌脏怕累, 工作干一两个月, 甚至几天就放弃了;还有些学生不急于工作, 更没有长远规划, 综合竞争力不足。 (1) 即使在招聘中, 也经常会发生残疾人大学生对工作挑三拣四、眼高手低的情况。杨柳 (某服装加工公司人事经理) 说:“我们公司响应国家号召想招聘几名残疾人大学生, 但是残疾人毕业生一听说是一线工人, 马上就打退堂鼓了”。今后, 残疾大学生应该着眼于现实需求, 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2. 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学生步入大学的校门, 同时, 毕业生人数也屡创新高, 2012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有680万人, 2013年毕业699万人, 到2014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更是达到了727万, 可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年。进入秋季新学期, 虽然大大小小招聘会不断, 但是不少毕业生感觉, 找份合适的工作不容易。

显而易见, 健全大学生还不能保证充分就业, 那么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就更加困难。2014年3月20日, 大连市举办残疾人大学生专场招聘会, 面对沃尔玛、IBM等20家用工单位提供项目管理、程序员、收银员、理货员、数据录入、操作工等百余个工作岗位, 参会的200多名残疾人求职者最少也有一半人失望而归。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是影响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3. 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落后

在“市场决定就业”的机制下,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成为毕业生未来的就业走向, 这些变动促进了高校的教育改革。为了培养社会合格的人才, 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布局, 使学生走进来, 毕业生走出去, 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市场的筛选。当前, 开设特殊教育学院的高等院校在专业设计上滞后市场需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残疾人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例如对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近三年143名视障残疾毕业生的调查, 推拿专业主要就业岗位为医院按摩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私营按摩诊所按摩师、自主创业业主等。根据调查, 各类岗位就业人数比例为医院47.2%、教师9%、私营诊所10.9%、自主创业10.9%, (2) 市场严重饱和。

4. 法律法规不完善

首先, 已经出台的法律条款在实行中缺乏执行力度。残疾人大学生是弱势群体, 在就业中难免会遇到歧视, 一旦出现就业歧视, 法律又无法有效保护, 这势必会对残疾人带来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在具体的法律条款制定中, 相关部门又缺乏有效的条款解释, 使条款变得模糊, 缺乏有力的指导。其次, 应当提高就业执法能力。近几年残疾人大学生法律意识增强, 屡屡有大学生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但是, 用人单位即使败诉, 也拒不执行法律的判决,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司法公正, 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最后, 应该加重对侵害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处罚力度。法律同情和保护弱者, 违法者一旦触犯法律就应当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处罚。残疾人是社会的一份子, 是特殊群体, 需要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和帮助, 相关部门应该加重对侵害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处罚力度, 使相关单位提高法律意识, 确保残疾人找到好工作, 能安心工作。

5. 就业服务观念滞后

观念是任何事物之先导, 观念的对与错将直接影响着其事物发展的过程与结果。紧跟市场的脚步为残疾人大学生提供帮助, 需要高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把保障残疾人的利益提高到议事日程中, 从根本上提高残疾人大学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当前, 高校大多把精力放在健全学生的就业上, 很少有学校开设专门服务残疾人的就业课程, 缺乏和这个特殊群体的沟通和交流, 更谈不上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就业服务体系。所以, 导致残疾人大学生“进容易, 出去难”。今后, 高校应该考虑残疾人学生的特殊需要, 提供适合残疾人的就业信息, 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使残疾大学生迈出大学校门, 顺利融入社会。

总之, 分析影响我国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找出解决办法, 是保障残疾人大学生和健全大学生一样实现就业愿望的不竭动力, 是残疾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坚实基础,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迫切要求。

摘要:残疾人是社会的一份子, 残疾人大学生刻苦努力, 凭借着顽强的毅力迈进大学的校门, 他们的就业问题需要各界的关注。本文从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发展现状入手, 分析影响我国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关键词:残疾人大学生,现状,原因

参考文献

[1]王立霞.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J].中国残疾人, 2010, (3) :53.

残疾人现状分析 篇8

1、湘潭市残疾人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在《百度百科》上进行“湘潭市残疾人口数量”词条检索, 了解到目前湘潭市存在18.7万的残疾人, 占湘潭市总人口的6.44%。为更清楚地了解湘潭市残疾人的基本情况, 本课题对196名残疾人进行性别、残疾类型、婚姻家庭、受教育程度、就业及收入情况调查, 具体参见以下图表。

从表1可知, 参与调查的196名残疾人中, 男性残疾人占多数, 约占总人 数的70.4%, 女性残疾 人则相对 较少 , 约占总人 数的29.6%, 还不到男性残疾人数的1/2。

由表2可知, 参与调查的196名残疾人中, 言语听力、肢体、视力残疾人人数最多, 所占比重最大。其中, 言语听力残疾人人数最多, 占58人, 差不多是总调查人数的1/3;肢体残疾人有46人,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23.5%; 视力残疾人有43人,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21.9%。智力、精神及多重残疾人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 智力残疾人有24人 ,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12.2%; 精神残疾人人数最少 , 只有10人,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5.1%;多重残疾人有15人,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7.7%。

从图1可知, 参与调查的196名残疾人中, 结婚的残疾人仅有55人 ,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28%, 未婚残疾人达到141人 ,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72%, 远远超过了总调查人数的一半。这种悬殊差异的形成, 绝大部分与未婚残疾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有关。绝大部分残疾人因为自身生理的缺陷, 缺乏自信、积极、乐观的精神, 觉得自己没有追求幸福的机会。还有部分残疾人在选择配偶方面出现认识上与思想上的偏差, 他们因为自身生理上的缺陷, 内心极其渴望一个健全的另一半, 他们认为另一半只有是健全人, 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好的照顾, 才能培养、教育出优良的下一代。这种偏差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残疾人的婚姻行为, 使绝大多数残疾人陷入更加现实、严峻的未婚困境。

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以提升一个人的道德、文化素养, 也将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的方向。由表3可知, 未受教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残疾人占有了一定的比例, 未受教育的残疾人有7人,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3.6%, 小学文化程度的残疾人有19人 ,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9.7%。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 , 比如说残疾人经济状况不乐观、正常教育下, 残疾人固有的生、心理弱势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改善, 如今人们生活得到了普遍地改善, 政府对残疾人问题日愈重视, 国家推出的一系列有关中国国籍残疾人可享受的的优惠政策, 如上大学免费、加分等等, 这些政策将会促使更多的残疾人继续向高等教育进军。残疾人受教育程度调查中, 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最多, 达到了108人,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55.1%;中专或高 中文化程 度的残疾 人也有58人 , 约占总调 查人数的29.6%; 文化程度在大专或本科以上的残疾人也有4人 ,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2.0%。这组数据说明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残疾人的教育问题, 一系列国家有关政策也在发挥着它的功效。

一个地区的就业情况, 可以反映目前这个地区的发展现状, 也可以影响这个地区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就本课题来讲, 湘潭市残疾人的就业情况不仅能影响该地区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具体一点还会影响该地区残疾人锻炼参与情况, 进而不同程度地影响残疾人的身心状况。

由图2可知, 湘潭市残疾人的就业情况主要分为四大块, 它们分别是“事业单位”、“工厂或企业员工”、“个体私营”、“无业”。其中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残疾人有29人,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14.8%, 他们大部分都是通过当地政府和残联安排到一些特殊岗位就职的;“工厂或企业员工”有27人 ,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13.8%, 他们一般都是些盲人、聋哑人, 还有部分是肢体残疾人。盲人基本上进入从事按摩的企业, 聋哑人和肢体残疾人基本上从事特定机器设备操作行业;“个体私营”有34人,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17.3%, 他们基本上都是自己投资做一些生意或小买卖, 以维持生活需要;“无业”残疾人人数最多, 达到了106人,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54.1%。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对残疾人有益的政策, 但参与调查的残疾人中, 无业人士依旧最多, 除了小部分已退休的老人和未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的残疾人, 剩下的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竞争力较弱的青年人和中年人。因此, 残疾人要努力克服自身的身心障碍、政府要加强对残疾人就业方面的培训指导, 除此之外, 各企业应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工作平台。

就业现状不仅会影响经济来源, 还会影响到具体每个月的收入大小。由图3可知, 靠家人、社会救济, 每个月没有固定收入的残疾人最多, 人数达到了67人,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34.2%;月平均收入低于600元的残疾人, 人数不多只有16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8.2%左右, 这部分残疾人主要依靠政府或社会的救济来维持生活;月平均收入在600元到1200元、1200元到1800元之间人数较多, 它们分别有59人、43人,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30.0%、22.0%, 这部分残疾人收入主要来源于小本买卖、事业单位工薪;月平均收入超过1800元以上的残疾人人数最少, 只有11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5.6%左右, 他们大多数都是在企业或工厂从事工作的残疾人。

2、湘潭市残疾人体育锻炼内容调查与分析

每个人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 都会结合自身特点和需要去选择锻炼的内容。残疾类型不同、自身需求不同所选择的锻炼内容也不同。了解并深入地探究残疾人对锻炼内容的需求情况及适应程度, 可以更好地为他们创造科学合理的锻炼条件, 为我国残疾人体育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由表5可知, 参与调查的196名残疾人中, 有75人选择了散步、慢跑、快走项目, 占总调查人数的38.3%左右, 超过调查总体的1/3。散步、慢跑、快走这些运动项目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小 、易操作、易控制, 满足大多数残疾人运动的需要。广场舞、广播操、秧歌等有氧运动, 动作充满了美感, 加上音乐的巧妙伴奏, 能有效地激发智力、言语及精神残疾者参与运动的快感, 从而达到愉悦身心、强身健体的效果。器械性力量练习主要针对身体某些特定部位进行锻炼, 是一种比较固定的锻炼方式, 它适用于行动不便的视力、肢体和多重残疾者。对于球类运动说, 它对技战术配合、场地器材及安全防患措施要求比较高, 因此残疾人选择它的几率很低, 基本上很难在残疾人中开展。太极拳是我国富有代表性的、深受国人肯定的健身运动, 它对周围环境的要求较高, 它需要安静的环境、需要专门指导员的指导, 因此残疾人选择它的几率大大降低。在本次调查中, 仅仅只有8.1%左右的残疾人选择它作为自己的健身内容。游泳对气候、场地等条件的要求更高, 在本次调查中, 被选取的几率最低, 仅仅只有5.1%左右的残疾人把它作为体育锻炼健身项目。

3、湘潭市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内部条件调查与分析

3.1、湘潭市残疾人体育锻炼态度调查与分析

态度影响人的行为, 行为可以反映一个的态度。通过残疾人对体育健身活动的行为, 可以反映出该残疾人对健身锻炼的倾向性态度。

由图4可知, 参与调查的196名残疾人中, 表示“喜欢”健身锻炼的人数有78人,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39.8%;有55人表示“有点喜欢”健身锻炼,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28.1%;“说不清楚”自己是否对健身锻炼感兴趣的残疾人, 有31人, 占总调查人数15.8%左右;剩下的还有32人, 即16.3%的残疾人表示“不喜欢“参加健身锻炼。从上面的数据可知, 喜欢健身锻炼的残疾人还是占多数, 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处于朦胧和冷淡状态, 他们不清楚自己对体育锻炼的感觉或者是根本对体育毫无感觉, 这部分残疾人需要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去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3.2、湘潭市残疾人体育锻炼动机调查与分析

动机是引发、维持并促使个体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了解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 可以有效地反映其参与锻炼的现状。

由表6显示的数据可知, 参与调查的196名残疾人中, 绝大部分残疾人都冲着锻炼身体、缓解压力、释放不良情绪的目的去参与体育锻炼, 这可能与残疾人自身的身体状况及超负荷的生活、社会压力有关;除此之外, 还有小部分残疾人是为了与他人交往或其他目的去参与体育锻炼的;另外还有约17.3%的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完全出自自身的兴趣爱好。

4、湘潭市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制约因素分析与建议

约束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 有残疾人自身的生理、心理、经济因素, 也有自身以外的包括外部锻炼条件在内的社会因素。通过比较表3.15的数据可知, 约束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显著因素有“生活没有基本保障”、“不便运动”、“害怕他人取笑”、“在锻炼中, 害怕暴露生理缺陷”这四项因素。因“生活没有基本保障”而影响其锻炼的残疾人最多, 有36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18.4%, 这足以说明经济对残疾人运动的参与有很大的影响。无业是造成残疾人基本生活无保障的主要原因, 加强对残疾人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并聘请其到体育健身咨询指导中心工作、成立残疾人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能有效地解决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因自身缺陷“不便运动”的残疾人有31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15.8%;因“害怕他人取笑、”“害怕在锻炼中, 暴露生理缺陷”而影响其锻炼的残疾人分别有24人、21人, 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12.2%、10.7%, 这组数据说明大部分残疾人有着自卑、脆弱的心理, 定期开展残疾人心理健康讲座能有效地帮助残疾人认识自身心理状况, 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约束残疾人锻炼的众多因素中, 除“没有时间”、“其他”这两项因素外, “场地、器材不实用”、“缺乏专门咨询指导机构”、“没有适合自身残疾类别的运动项目”等几项因素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说明外部锻炼条件对残疾人运动的参与有相当大的影响。

根据上述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国家加大对残疾人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政府协调分配好残疾人竞技、大众体育的资金投入比例、制定一定的残疾人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或社会团体增加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制定相关的奖励制度以鼓励相关研究人员开发出适合于多类残疾人参与锻炼的体育设施和体育项目、各社区或相邻社区专门成立一个残疾人体育健身咨询指导中心、加强对有潜力残疾人、医科学校、体育院校学生体育专业素养的培养, 能有效改善残疾人体育锻炼的外部条件。

5、结论

(1) 被调查的196名湘潭市残疾人中 , 每周参与“1-2次”体育锻炼的残疾人最多, 占总调查人数的74.5%。

(2) 被调查的196名湘潭市残疾人中 , 超过一半的残疾人选择散步、慢跑、快走、器械性力量练习项目。

(3) 调查显示 , 锻炼身体、释放压力和情绪是湘潭市多数残疾人参与锻炼的目的。多数残疾人对体育锻炼持积极态度, 具备对其的认知能力, 只是认知程度有待加深。

(4) 湘潭市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约束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即“生活没有基本保障”、心理因素即“在锻炼中害怕他人取笑 、害怕暴露自身生理缺陷”。

参考文献

[1]百科, 残疾[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3252.htm.

[2]百科, 湘潭市残联[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326313.htm.

[3]朱毅.长沙市残疾人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1.

[4]苗强, 刘颖.影响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的因素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 2011, (2) .

[5]刘莉娟.北京市城八区残疾人从事体育锻炼的现状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学位论文, 2008.

[6]崔召福.山东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2009.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篇9

1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方法与效果

1.1 心理干预

杨竹洁等[2]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估, 根据评定结果, 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区医生和助残员组成干预小组实施心理干预措施。主要采取了团体咨询、个别辅导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心理干预, 为期12个月。结果表明在改善人际关系和家庭支持方面, 心理综合干预对残疾人的心理康复有积极作用。黄凌谊等[3]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 选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对残疾人进行评估, 由国家注册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为期6个月的心理健康服务。通过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进行心理干预, 也证明了心理干预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明显的作用。

1.2 社会支持干预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 需要社会给予特别的扶持和帮助, 从而实现参与社会生活。残疾人的社会支持是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 克服环境障碍, 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尤其是心理健康状况, 除了自身调节之外, 社会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有利于维护个体的身心健康。曹海涛[4]通过加大客观支持、加大主观支持以及提高支持利用等三个方面实施社会支持干预, 提高了社区肢体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程度, 并有利于残疾人心理健康的改善。张璇等[5]将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互动模式三大小组工作模式运用于残疾人的心理干预中, 通过团体之间的生活经验分享和感受聆听, 让残疾人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个体;通过共同合作达成目标, 使其感受到自身的能力和团体对其的关注;通过小组过程使残疾人学习遵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 培养其社会责任心, 鼓励其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担当起积极而有用的角色, 从而更好地实现对残疾人的引导, 带领其走出心灵误区。

1.3 体育运动干预

体育运动对残疾人的康复可起到积极作用, 其可有效地改善残疾人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提高机体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补偿残疾带给他们的不便, 使他们融入社会, 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逐步走上身心健康发展的道路。残疾人运动员通过平时的训练不但改变了自身的身体素质, 竞技能力, 建立了良好的运动能力方面的自我概念;而且, 参与竞技比赛对他们社会、家庭、感情等方面会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促进积极的自我概念形成[6]。王文平等[7]对我国2010年残疾人射击锦标赛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评分析, 结果显示:残疾人射击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不参加任何运动训练的残疾人。傅振磊[8]对坐式排球运动员与普通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坐式排球运动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了一个契机, 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要, 有利于提高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值得在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中进行推广。综上所述, 体育运动能激励残疾人勇于迎接挑战, 增进生理机能, 改善心理状态, 促进与社会的融合, 促使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得以实现[9]。

1.4 残疾人心理互助

张凌晨[10]在四川汶川地震后参加心理援助的过程中, 探讨了残疾人心理互助组织的建立。这个组织里的成员均为残疾人, 与健全人对残疾人的心理救助相比, 残疾人心理互助具有下列优势:沟通更为有效;具有健全人没有的品质;残疾人能作为自理能力的引导师;残疾人心理互助对于救助者也能起到促进作用。残疾人之间的心理援助, 在很多时候比正常人更有效, 甚至比某些心理专家都更有效。因为他们都是残疾人, 彼此之间能自然沟通, 正因为其无可比拟的作用, 必将成为残疾人心理救援的突破口,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服务体系不完善

目前, 我国的残疾人公共服务理念不到位, 残疾人权利保护未得到足够重视, 残疾人公共服务不均等, 在心理服务体系中服务对象都不是残疾人[11], 社会心理咨询体系中, 缺乏针对残疾人的咨询机构, 忽视了残疾人的心理服务。

2.2 服务技术力量薄弱

残疾人心理疏导及其工作系统的建立, 是一种高层次的工作, 需要诸多高素质的专家和专业人才的共同合作。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 残疾人组织开办了少量的残疾人心理康复机构, 培训了一批心理康复咨询工作者, 为当地的残疾患者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但是由于专业人员和数量的限制, 心理健康服务只注重有严重心理问题残疾人的心理康复, 对于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 学校和社会的心理服务机构中, 真正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不多, 大都没有经过正规训练, 能力水平受到质疑, 特别是既能掌握残疾人心理特点, 又能与残疾人进行交流的服务人员更少[12]。

2.3 服务支持系统不健全

我国现阶段尚处于发展时期, 普遍存在对残疾人服务重视不够的现象。长期以来, 社会中仍存在一些对于残疾人的不全面的认识, 残疾人公共服务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 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满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政府公共服务行为不规范, 残疾人公共事业发展缓慢等。在残疾儿童的医疗、入托和残疾青少年入学、残疾成人的就业及社会无障碍环境方面, 还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政策[13]。由于人力和财力等原因, 残疾人的社区服务和社区康复还存在许多问题, 社区服务只注重残疾人的生理康复, 而忽视了残疾人的心理矫正[14];社区志愿者不足, 缺少经过培训的社区医护人员, 社区资源仍不足, 需要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以共同完成社区残疾人的心理健康工作。

3 建议与对策

3.1 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是基础

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规划和制度建设, 有效整合各方资源, 不断扩大残疾人服务覆盖面。制定、完善残疾人服务机构建设和技术考核标准, 完善行业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全面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应把残疾人的心理服务明确列入服务体系的范畴, 积极关注和关心残疾人事业, 关注残疾人的身心健康。政府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的扶持, 把残疾人心理服务机构的建设定位为公益事业, 加大投入, 成立面对残疾人心理服务的培训、咨询与康复、心理教育等服务机构, 构建残疾人心理服务体系[13]。

3.2 建立高素质的残疾人心理服务队伍是关键

心理服务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科学, 对从业者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心理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调节过程, 需要有一批具有心理学专业基本知识以及心理治疗方法的心理医生作为残疾人心理康复的保障[14]。结合目前残疾人心理服务的现状, 应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 建设一支精干的残疾人心理服务队伍。经过专业化心理人才的培养、在职岗位培训等逐步实行资格认证, 实现残疾人心理服务的规范化。通过普及心理科学知识, 使非专业的心理服务志愿者者通过教育、管理、训练等形式接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给残疾人提供基础的心理疏导和帮助。

3.3 健全服务支持体系是保障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支持体系是一项系统工作, 为了能够保证其顺利实施, 必须在政策、组织机构的建设、经费的筹措等方面提供充分的保障。通过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 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 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 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需要健全残疾人法律服务体系, 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发挥残疾人组织作用。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服务常常是伴随其一生的过程, 残疾人生活在社区, 与社区的关系最紧密, 尤其是推动残疾人的社会参与, 促进社区的融合而改变社区社会环境。建立残疾人家庭、家长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区的辅助工作做到位可给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保障。

中国残疾人体育现状调查研究 篇10

残疾人群众体育是以体育锻炼为运动手段, 促进身体康复、改善身体机能、增强体质为目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多年来, 党委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体育工作, 力争提高残疾人体育的参与, 通过制定法律政策、投入资金、兴建体育场馆等方式加大对残疾人群众体育的投资兴办,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实行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和保障残疾人权益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制保障。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了今后残疾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以上政策纲领的提出, 为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进一步促进了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 是实现残疾人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由此可见, 现阶段残疾人体育健身工作已纳入全民健身事业大局, 做好中国残疾人群众体育事业, 对于推动全世界残疾人事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1 我国残疾人群众体育现状

1.1 我国残疾人群众体育参与统计现状

就目前的残疾人群众体育参与的人数而言, 男性的比例大于女性, 其中参与体育锻炼16~45岁的男性的比例较多, 而对于女性的参与现状而言, 主要是受到自身身体状况和参与意识的影响, 参与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现阶段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参与时间多为上午9点, 下午4点, 参与的时间尚不明确, 参与的动机不确定;我国目前残疾人群众体育的锻炼形式多数以间接的体育参与者, 多为体育比赛的观看者, 而直接进行体育参与的人数比例很少。

1.2 残疾人群众体育参与活动场所

调查我国残疾人实施群众体育活动场所, 以公园里锻炼、街道路旁居多;其次是在免费的体育场所锻炼、在家里锻炼、楼前后的空地、道边路旁。目前残疾人选择体育锻炼的场所放映出残疾人在参与体育锻炼时受到其自身的身体缺陷的影响, 多数残疾人选择在居住比较方便的公共场所。

1.3 残疾人群众体育参与活动的内容选择

在我国的残疾人体育锻炼内容是上选择多以居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为主, 健身跑、健身走排在前两位。其次为棋牌、钓鱼、健身操等。由此可见残疾人体育参与的活动多为一般性体育项目, 而且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多以进行体育康复训练及力所能及的训练为主, 听力言语残疾人更钟情于球类活动, 视力残疾、肢体残疾和综合残疾人由于行动不便, 则多选择器械性力量练习作为他们主要的活动内容, 智力残疾人则多选择舞蹈和秧歌等有氧体操活动。因此, 各级各地在开展残疾人群众体育应以残疾人残疾的身体特点, 有组织有目的的选择性开展符合残疾人体育锻炼特征的体育项目, 发展残疾人体育的残疾意识, 带动残疾人群众体育开展。

2 制约残疾人群众体育参与的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 我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进入了新阶段, 随着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广泛需要, 群众体育已成为人们健康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残疾人作为群众体育参与的一部分, 其参与的目的上附有特殊的意义, 残疾人的群众体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重视。然而, 社会的舆论、个人的身体条件等一系列的因素都会制约和限制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

2.1 个体因素

2.1.1 自身的身体状况

就目前残疾人参与体育的现状而言, 由于个体的身体特征, 使他们在选择参与体育活动时, 害怕面对旁观者给予的冷嘲热讽及自身不能独立完成体育活动, 已成为残疾人放弃参与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因此, 个体的体育参与意识是直接影响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针对于此我们应加大力量宣传残疾人体育教育, 培养残疾人运用体育锻炼达到自我保健、康复锻炼的目的, 从而提高残疾人群众体育锻炼的意识。

2.1.2 残疾人的体育锻炼意识

从心里学角度出发, 动机是个体内部存在的迫使个体采取行动的一种驱动力。而体育锻炼意识是在体育锻炼动机的需求下产生的, 因此残疾人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存在与长久压抑在体育锻炼的意识之下的, 所以改变残疾人体育锻炼的意识, 培养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促进残疾人进行体育锻炼。我国目前现有的残疾人群, 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性单一, 参与目的局限性和实施可行性差, 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不明确。因此, 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激发残疾人群锻炼的意识, 带动残疾人群参与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

2.2 社会因素

2.2.1 残疾人体育的运动场地不足

现阶段我国服务于残疾群众体育的健身场地缺乏, 直接影响到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参与现状。就目前而言, 我国一线、二线城市应用于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场馆仅局限于在残疾人联合会下属的专门的体育运动场馆, 而社会上收费的高档体育运动场馆的设立只是少之甚少, 虽然近些年国家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开办符合残疾人特点的无障碍体育设施, 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原因并不能完全满足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 造成绝大多数残疾人选择在家中、街道、公园进行体育活动的开展, 造成现阶段我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缺乏一定的场地选择。

2.2.2 我国的残疾人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不规范

我国目前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体育部是中国残疾人群众体育管理的核心部门, 承载着全国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组织管理运行的核心职能, 负责指导并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当今,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开展残疾人体育参与的组织形式多为竞技体育为主, 而针对与群众体育的开展, 只是以开展少数的残疾人群众体育的活动, 并没有专项组织残疾人群众体育的普及与推广, 因此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开展与实行受到了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

3 促进中国残疾人群众体育发展的对策

3.1 改善传统观念, 构建中国残疾人群体育锻炼网络管理体系

在全国范围开设残疾人体育锻炼服务管理体系, 来保障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参与, 体系以改变社会对残疾人群的歧视、偏见的思想观念为出发点, 以提高残疾人群自身对体育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 各省市区要建立专门的康复医院和集康复、托养、技能训练等功能为一体的残疾人养护中心及防治康复基地。成立由残疾人联合会、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组成的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机构, 通过对残疾人的体育监测, 建立残疾人参与体育康复锻炼的运动档案, 并及时对残疾人参与的运动效果及康复手段进行跟踪, 以确保残疾人群众体育锻炼的实施, 达到运用网络体系监督、监测残疾人参与群众体育的现状, 并对产生的问题及时纠正。力争使残疾人体育在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中发展, 从而促进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开展。

3.2 兴建残疾人体育康复路径, 促进残疾人群众体育参与

目前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 是以提高我国体育人口的现状的基础上开展的, 残疾人群众体育最为特殊的体育人口参与的一部分, 我国需要加大力度建设残疾人群的体育康复路径, 为满足不同残疾程度的人群提供最简便有效的体育健身器械, 在全国范围内达到不同程度的残疾人共同参与群众体育可行性。

3.3 实行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投资方式, 改善残疾人体育经费投资模式

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投资方式, 是在我国社会转型以我国的经济发展背景为模式提出的投资方式, 改变了传统的政府管理为主, 社会为辅的体育经营管理模式的弱点, 加大了社会团体参与体育投资的力度, 增加残疾人体育投资的费用, 改善残疾人体育资金紧缺的现状, 到达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统一管理模式。

3.4 大力加强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育, 提高科学的健身技能与方法

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为残疾人群众体育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 为残疾人参与群众体育提供科学的锻炼指导, 负责残疾人体育的康复、治疗等多项运动技能的学习, 组织残疾人实施体育比赛、运动训练, 并结合不同残疾人的生理特点, 制定行而有效的运动训练计划, 到达激发残疾人参与体育的热情, 带动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开展。因此, 政府应加大力度, 推行残疾人健身指导员的队伍建设, 能够胜任从事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周芳.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 2005 (1) .

[2]庄茂花.论黑龙江省残疾人竞技体育的现状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 .

我国残疾儿童受教育的现状与保护 篇11

关键词: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受教育现状;权利保障

2011年4月,中国残联发布《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各项权利得到了更好的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情况有所改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以各类残疾儿童为主的特殊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规,但是残疾儿童受教育权方面的诸多问题始终未得到全面有效地解决。

残疾儿童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也涉及到残疾儿童的权利保障。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英国社会学家和社会政策专家马歇尔全面论述了公民权利理论,认为公民权由公民的民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组成,而社会权利主要表现在教育制度和社会福利方面,即意味着所有拥有完全公民资格的公民都享有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权利。儿童群体原本就处于社会边缘地位,残疾儿童和其他儿童相比,在人权享受和确认方面更加存在被严重歧视的风险,因为他们首先具有残疾,其次属于儿童,故而更容易受到忽视和边缘化。因此,对残疾儿童的各项权利就需要加以特别的保护。

一、我国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现状

1.政策法规方面

2001~2010年间,我国从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层面逐步完善残疾儿童教育的法律规章体系,对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级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了政府在促进残疾儿童教育事业发展方面的责任。十年间为确保国家残疾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针对性地修订与出台了一系列与残疾儿童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以指导残疾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2.教育经费投入方面

2001~2008年间,特教学校经费总量约为187亿元,2008年较2001年增长209.6%。同时,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政府还设立特殊教育补助专款,逐步形成以地方投入为主、中央参与为辅的特殊教育财政体制。

我国近年来在残疾儿童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虽有所增加,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1998年香港颁布的《香港特殊学校资助则例》规定:政府对特殊学校的补助包括学生的学费和食宿费。

3.教育资源方面

目前,除盲、聋、智力残疾及一些重度残疾儿童,大多数残疾儿童以到普通学校就学为主,而一些无法正常就学的残疾儿童则以在特教学校就读为主,主要针对盲、聋、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特殊教育。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共8296万残疾人(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特殊学校只有1705所,在校学生51.9万,虽然我国残疾儿童受教育总人数近年来有所增长,可相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特殊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的弱中之弱。

二、改进中国残疾儿童受教育现状的几点建议

1.法律层面上

(1)完善特殊教育立法体系,以《特殊教育法》为核心,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法制体系。在《特殊教育法》中应坚持“教育公平”和“适当教育”的原则,前者指“所有公民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后者指“所有儿童都有接受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的权利”。

(2)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是教育法律得以贯彻的保障,执行的力度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实施。教育行政机关应当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行政机关可以对实施侵害公民受教育权行为的个人和单位进行处罚,并强制其履行义务。应提高行政机关的法律意识,加强行政机关的执法力度,规范执法,以更好地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

2.教育资源方面

(1)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提高残疾儿童教育经费特别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额度,使之每年持续、稳定的增长;调整教育投资结构,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经费投资比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残疾儿童教育支出的比例。

(2)对适龄儿童提供公立的、免费的特殊教育。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特殊儿童,均可享受免费的特殊教育及其服务。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因为贫困因素是阻碍残疾儿童入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3)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目前在特殊学校工作的教师中的人有46%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此我们可以扶持普通学院或大学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并鼓励普通大学毕业后加修一定的学分后就可以获得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以便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

3.全面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

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我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与其他教育保持同步发展和得到同幅度的提高,我们必须深化体制改革,树立大教育观,将特教融入大教育体系,实现普教与特教一体化,实现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与普通儿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

总之,保护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需要立法机关、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的共同努力。完善残疾儿童教育法律制度,制定促进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实现的国家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才能保证残疾儿童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有效地保护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钱大军、王哲.法学意义上的社会弱势群体概念[J].当代法学.2004(5)

[2]褚益平.残疾儿童教育发展成就及困境分析[J].残疾人研究.2013(2)

[3]何侃.残疾儿童教育现状与展望.残疾人研究[J].2012年(2)

作者简介:

王小乐,(1990~),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现为西北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

我国残疾人冰雪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篇12

1 残疾人冰雪体育运动

残疾人冰雪体育我国自古就有,只是到了现代以后随着西方体育的知识的引入,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才逐渐将其作为一个课题专门进行研究。虽然该领域的研究中对残疾人冰雪体育没有明确的进行概念界定,但从发展特征和专家学者共同认定表征来看,它是身体形态有一定健康缺陷的人群依据现有的以滑冰、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冰壶、越野滑雪、高山滑雪、单板滑雪等为代表冰雪运动为基础,从事相应冰雪体育活动的过程。其活动特点以残疾人的残疾等级和身体活动能力为依据,开展适宜的运动项目。例如,有上肢缺陷的残疾者可选择滑冰、滑雪等运动项目,而有下肢缺陷的残疾者可选择轮椅冰壶、冰橇等。其种类丰富的冰雪运动不仅为拓展冬季残疾人的体育生活、丰富运动情趣、愉悦身心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保障残疾人的体育权利提供了支持。虽然随着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内体育场馆林立、室内体育设施众多、锻炼方法多样,使得残疾人不必非要在冬季进行户外冰雪运动。但冰雪运动那种在低温、空气新鲜、风景优美的大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消除烦恼、锻炼身心、增强体能,提高人们御寒防病能力的功能[2]。依然使得众多残疾人趋之若鹜,成为冰雪运动的忠实爱好者。其在运动中宣泄自己的压抑情绪,感受和体验发自内心的愉悦和畅快,进而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冬季室内运动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冰雪运动项目之所以能在残疾人体育锻炼和休闲活动中依旧占有显著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特点和所具有的健身、娱乐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3]。

2 我国残疾人冰雪体育开展现状

我国残疾人冰雪体育受地域的影响最先起源于北方,是基于现代冰雪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我国早就有残疾人参加冰雪体育的先例。但我国残疾人冰雪体育的发展,却是随着现代冰雪运动而逐步兴起的。新中国建国伊始,我国就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契机在人民群众中广泛的开展了冰雪运动,并形成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虽然在此时,我国残疾人冰雪体育还没能正式列入冰雪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划之中,但在群众冰雪体育的广泛普及中却以此带动了残疾人冰雪运动的发展[4]。此时,国内开展的群众性冰雪运动有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越野滑雪、高山滑雪等,其种类较多运动方式也精彩纷呈。但受残疾人身体缺陷和运动器材的影响,当时可供残疾人参加的冰雪体育项目只有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和花样滑冰等少数项目。而且受运动能力的制约,其参加冰雪运动的残疾人也屈指可数。这使得残疾人冰雪体育举步维艰,但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残疾人冰雪体育的发展开始了艰难的起步。虽然在当时落后的运动条件下我国残疾人冰雪体育的发展步履维艰,但自始至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残疾人冰雪体育的发展都给予了巨大的支持。这使得我国残疾人冰雪体育的发展虽偶有停滞但却从未中断过,以不懈的努力坚持迎来了当代的蓬勃兴盛。至现在,我国残疾人冰雪体育已经形成了以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冰壶、花样滑冰、速度滑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能够为残疾人所从事的冰雪项目。每年参加冰雪体育的残疾人已经达到数十万,举办具有影响力的残疾人冰雪体育活动数十次,不仅为残疾人冰雪运动员建立了专门档案,同时建立了有冰雪体育特长和爱好的残疾人体育人才库;让冰雪体育运动成为展示残疾人风采的又一重要舞台。

3 我国残疾人冰雪体育存在的问题

自迈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残疾人冰雪体育运动事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可供残疾人从事的冰雪体育运动不断涌现,参加冰雪体育的残疾人也越来越多。但纵观我国残疾人冰雪体育的发展,其蓬勃发展的背后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现有的冰雪体育物质和精神文明还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求。

3 . 1 运动空间较少

残疾人冰雪运动,因受身体缺陷上的制约其对运动空间的要求有其自身特殊性。比如对场地防护的要求更高、对运动空间的广度较低、对场地运动难度要求适中等。但目前,受冰雪体育产业发展和政府投入不足的影响,国内冰雪市场还主要面向健全人,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残疾人建立的冰雪运动设施。其数残疾人冰雪体育的开展,均是以健全人的冰雪体育场地为基础进行相应的临时改进的。虽然这样能够弥补残疾人冰雪运动空间、场地缺乏的问题,实现冰雪体育场地的最大利用率,但也造成了残疾人与健全人再冰雪运动上空间争夺问题。同时,残疾人和健全人在同一时空下进行冰雪体育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危险现象频发。

3 . 2 运动器材不足

残疾人冰雪运动,需要依据残疾人的身体缺陷条件选择专门的冰雪运动器材。虽然目前国内残疾人冰雪体育器材的研发厂家有所增加,器材的供应种类也较过去有了大幅提升。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残疾人冰雪运动专属器材的供应和研制上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求。而且其现有的器材不但价格较贵而且人与器材结合的程度较差,功能较为单一。使得众多在经济上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残疾人冰雪运动爱好者只能孤独的守望。

3 . 3 运动技能较低

我国残疾人冰雪运动的发展历程虽然较长,但在竞技层面和群众体育层面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却依然较为有限,远远不能和健全人的冰雪运动相比。首先从竞技层面来看,我国自2002年起才开始参加冬季残奥会,至今所参加的人数和参与的运动项目十分有限,且最好成绩也仅为一个第六名,其冰雪竞技整体水平依然较低;其次,我国目前残疾人参与冰雪体育的人数虽然年均达到十多万以上,但与我国现有近8300万的残疾人其中有5000万人有康复需求的总量相比[5],其发展的广度依然相差巨大;最后,目前我国残疾人冰雪体育除专业运动员有专门的教练员进行指导外,业余的冰雪爱好者只能进行自我的尝试与探索。能够对残疾人冰雪运动进行指导的社会体育指导不但较少,而且在特殊教育体系内也没有开展冰雪运动教育。导致我国残疾人冰雪体育在需求与供给上出现了巨大的矛盾,不仅制约了残疾人冰雪体育的发展,也忽视了残疾人冰雪体育的权利诉求。

4 我国残疾人冰雪体育发展对策

4 . 1 加大政府投入

政府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发起者,没有政府的决策与支持中国残疾人冰雪体育事业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虽然当前,政府在残疾人冰雪体育的资金投入上还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但政府可以在政策的扶植上、组织管理上、发展规划上给予大的支持。减少残疾人冰雪体育发展中的种种制约,开放残疾人冰雪体育市场。以政府放权式的宏观管理,让残疾人冰雪体育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进而缓解当前的冰雪体育供需矛盾。让更多的残疾人能够从事冰雪运动,享受冰雪体育所带来的运动乐趣与康复功能。

4 . 2 吸引社会支持

面对8500万残疾人的体育需求,国家在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投入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残疾人冰雪体育要广开渠道,通过积极的引进社会的力量促进其发展与整体水平的提升。首先,可以发动社会团体的能力。组建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冰雪运动俱乐部,为残疾人的冰雪之路铺平道路;其次,建立慈善基金。以雄厚的资金为后盾,开发残疾人所急需的冰雪体育器材,并以“国家+社会+个人”的购买形式,降低残疾人参与冰雪体育的负担;最后,建立健全各级健身组织网络,设立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示范点,广泛推广适合残疾人的冰雪体育健身方法和项目;同时,吸引社会资金完善残疾人的冰雪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残疾人参加冰雪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优良环境、创造便捷条件。

4 . 3 发展继续教育

残疾人冰雪体育,不仅具有残疾人强健身心、怡情娱乐的休闲作用,同时也具有医疗康复的重要功能。但受冰雪体育本事就是高危险性运动和残疾人身体机能以及在从事冰雪运动过程中极易出现危险问题的制约,残疾人冰雪运动技能的培训与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因为,只有正确掌握冰雪运动技能,才能真正的让残疾人体验到冰雪运动的乐趣。因此,针对我国残疾人冰雪体育社会指导员和培训机构较少的问题,应立足于特殊教育系统和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应积极发展残疾人冰雪体育继续教育体系。通过培养专门的具有执教资格的社会指导员、建立完善的残疾人体质监测体系、残疾人冰雪运动档案等,提升残疾人冰雪运动技术水平。

5 结语

上一篇:蒙古族民间舞蹈下一篇:物理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