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职业教育

2024-10-06

残疾人职业教育(共12篇)

残疾人职业教育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振兴, 整个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对劳动人员的素质要求正在趋于科技化、人性化、综合化的模式演变。对个体的动手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针对社会的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 他们的职业教育应该走向何方, 如何发展, 就出现了很多的新问题急需去解决。

一、残疾人职业教育结构单一, 内容陈旧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对残疾人进行教育的机构为康复教育类的特殊学校, 课程都采用学科设置形式来完成教育的全过程。在教育过程中, 能力和技术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职业观和社会服务意识, 符合现代社会对人们思想道德的要求。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 传统的劳动科目———美术、木工和种植、服装等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要求, 很多方面都存在技术落后的弊端。在教学的主题内容上不管是在工艺和技术都显得陈旧老化, 如果不能追随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那势必要被社会中的大毕业就业军所淘汰, 也不能体现教育本身的价值。

二、残疾人职业教育整体教学质量不高

现在很多从事特种教育的教师由于长期脱离生产实践, 在专业技术上长期没有进行技术上的在培训, 所以不管是教学水平还是实际操作技能上都有所欠缺, 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水平存在距离。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机械化程度太强, 不能做到全方位的人性化教学模式, 致使很多学生没有从开始就树立起完整的择业观, 在岗位选择上过多的注重收入, 不愿意接受体力劳动相对较强的工作, 在工作实践中由于技能不够熟练, 所以很难完成岗位所要求的任务工作量。

三、对于残疾人的职业教育政策与当前的经济发展不协调

对于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存在教学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国家的方针政策上一直强调残疾的职业教育要把内涵教育放在首位, 有康复教育机构来承当教学的工作任务, 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每个地区的教学环境各不相同, 大多数地区都存在教学条件差, 机构不健全的现象。有没有后备资金的扶持, 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并不能完成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各种实践教学任务, 所以大多数学校都选择了脱离社会实际情况的低水平教学。致使很多学校的学生学习起点低, 对残疾人的教学实际处在一种敷衍的状态中。

四、改善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有效措施

1. 合理规划, 科学办学, 有效布局

目前, 担负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各地区的特殊教育机构和康复中心, 每个学校的硬件条件参差不齐, 在布局规划上也比较分散。作为教育行政的主管部门应该协同当地财政和民政部门一起,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在管辖范围内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明确当地每所特殊教学机构的办学方向。兴办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必须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让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能够很好的为地方服务, 按照市、县级层次划分, 在城市周边的地区应该主要以基础教学内容为主, 或者搞一些适宜当地新兴产业的课程教学, 如种植、缝纫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好生源。在市一级的教学机构中, 当地财政部门可以适当加大资金投入, 开设一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化教学或者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教学内容, 从地方到城市, 形成一个分工明确, 优劣互补的残疾人教学网络结构。

在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同时, 要做好教学的资金筹备工作, 让这种教育和资金投入成正比。我们社会的残疾人教学, 是一个品牌, 是一种文化, 更是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一种帮扶义务。多与当地的企业单位联合办学, 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 利用当地的有力企业资金来大力推动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 残联和民政部门在办学中给予相应的扶持。

2. 做好残疾人教学的课程专业设置及改革创新工作

对于残疾人弱势群体的教学不容易正常人的教学课程设计, 要从将来所从事的岗位劳动实际情况出发, 设置“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模式, 把培养学生的全方位职业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 重点训练岗位技能, 强调相关职业和知识的互补相通性, 在进行某一岗位的职业技能教育中, 不但要发展专业教学内容, 还要做好为后续发展的基础教学工作。

“宽基础”的提出就是针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基础教学, 它主要是在特殊教育群体中重点推行素质教育观念, 让学生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状态中, 这也是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结构的一个新要求。“活模块”的活就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是专业学习要活, 每个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几个专业同时进行学习, 每个学年也可以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情况分析自己的学习与市场的相适应情况, 这样可以做到用灵活多变的专业来适应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第二, 就是层次要活, 作为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办学机构, 根据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材施教, 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用不用的教学模式, 把教学和日后的就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三, 就是在课程设置上要活。我们的社会目前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很多的课程都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 消除旧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的弊端。就目前我国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实际教学情况来看, 很多教学的内容和生产工艺或者生产工具还沿用着传统的模式,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服务性生产早已经被淘汰, 不能与现在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与社会实践接轨, 是目前很多学生毕业之后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第四, 就是学生主体要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模块, 教师在为学生提供指导工作的同时, 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多为他们创造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 鼓励他们去学习相关课程的内容。也可以去尝试参加一些资历证书方面的培训考试。

五、结束语

在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 在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 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改革, 作为决策者, 还应该密切关注义务教育阶段的改革,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 分层次地开设一定比例的劳动技能课, 并定期组织一些强度适中的公益劳动, 用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及态度, 进而有效地为即将走入职业教育的学生打好人格和体能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国际劳工组织联合课题组.中国青年就业问题研究——“中国青年从学校向工作过渡调查”研究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80) .

[2]甘昭良.对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 2002, (04) .

[3]石伟平.STW: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的抉择[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06) .

残疾人职业教育 篇2

全省已开办特殊教育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243人;其中聋高中3所,在校生214人;盲高中1所,在校生29人。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有10个,在校生722人,毕业生204人,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22人。有468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73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全省残联举办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达113个,接受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普通机构有214个,5.71万人次残疾人接受了职业教育与培训,并有9900人次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2010年全省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到122所,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由89个,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38878人。

截止到2012年底,全省有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8345人,其中视力残疾425人,听力残疾657人,言语残疾623人,智力残疾3198人,肢体残疾2607人,精神残疾121人,多重残疾714人。

2011年河南省将残疾人义务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从而确保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需求。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加快普及并提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根据残疾人的教育需求,河南还要求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都要建立一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省辖市都有一所达到国家基本办学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同时向周边辐射。

河南省还要求,山区和边远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在普通中小学附设特殊教育班。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满足各类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需求。

残疾人职业教育 篇3

[关键词] 残疾人 职业教育 特殊教育 澳大利亚

截至2006年4月,我国残疾人总数约为8 2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34%。面对这一庞大的数字,我们在深感压力的同时,也认识到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研究滞后于残疾人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澳大利亚是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国家,其职业教育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研究全面、细致且深入,值得我们借鉴。

一、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研究的现状

残疾人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更好地指导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针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待提高。

如果某一领域能够吸引许多专家学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围绕该领域已经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办法、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论证,人们就有可能集思广议,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我们对期刊数据库的检索结果表明,我国有关残疾人教育的研究相对丰富,而针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对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要性的研究、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现状的研究、对特殊职业教育学校建设的研究以及对特殊职业教育师资的研究。有关其重要性和现状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缺乏详细、全面的数据作为支撑。这种研究很难有实际的说服力,也很难让人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产生具体认识。我国对该领域的现状研究多以某一特殊职业学校为对象,没有对整个残疾人职业教育状况进行系统研究。因此,它只能从某些方面反映残疾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总之,我国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研究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系统,不利于发现和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二、澳大利亚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研究

澳大利亚的许多研究都在关注如何将残疾人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来,以更好地为残疾人提供帮助与服务。总体来说,澳大利亚在该领域的研究可归纳为四个方面:残疾人参与职业教育的情况、残疾人职业教育成效、残疾人完成职业教育后的就业情况以及残疾人参与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回报。

1. 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情况

根据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2005年所收集的数据,全澳参与职业教育的残疾学生数量从1998年的53 475人增长到2003年的91 439人,从占公立职业教育学生总数的3.5%增长到5.3%。2008年的数据表明,这种增长趋势仍在持续。2007年,全澳参与职业教育的残疾学生数量有102 100人,占学生总数的6.1%。澳大利亚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种增长趋势:从2002年到2006年,接受职业教育的残疾学生的增幅为24%。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澳大利亚的研究者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一,这些统计数据是否存在局限,我们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能否克服这种局限?其二,在过去10年中,接受职业教育的残疾学生数量不断增长,其原因是什么?

针对第一个问题,他们通过深入分析,认为有以下原因:第一,数据的统计主要参照学生的入学表格,也即基于学生自愿公开自己残疾的情况,而那些不愿意公开自己残疾信息的学生并没有列入统计范围。学生不愿公开自己残疾的原因很多,如承认自己残疾要背负不好的名声,使得许多残疾学生,特别是有精神方面残疾的学生拒绝公开个人信息;也有学生是因为担心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后果而拒绝公开个人信息。此外,在公开承认自身残疾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注明残疾类型。第二,数据搜集的范围存在一定的问题,该调查主要在公立职业教育机构中进行,只有少量数据来自私立职业教育机构。另外,不同的机构对残疾的定义不尽相同,会导致收集的数据有所出入。因此,继续开展残疾人参与职业教育程度的研究很有必要。当然,导致接受职业教育的残疾学生数量不断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起了什么作用,研究者目前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所收集的数据一致表明残疾人对职业教育参与度日趋上升的情况下,研究者仍发现,信息来源不畅通是阻碍残疾人参与职业教育较为明显的原因。研究表明,残疾人在获取合适的培训信息方面存在困难。由于缺乏便利的、易获取的职业教育信息和必要的生涯指导,残疾学生和需要培训的残疾人无法做出合适而又理智的选择。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有可以获得的职业教育信息,但他们可能由于残疾而无法获得这些信息。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适合残疾人所运用的信息渠道和信息资源是什么?

2. 教育成果

一般来说,残疾学生完成学业的水平要低于非残疾学生。澳大利亚200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所有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中,残疾学生的结业率为75%,而非残疾学生的结业率为82%;残疾学生获得学历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3%,而非残疾学生为18%。不同的残疾类型也可能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同,如视觉和听力残疾学生的结业率更高(78%),而精神残疾的学生结业率最低(67%);视觉残疾学生获得学历资格证书的比率最高(15%),而精神残疾的学生获得学历资格证书的比率仅为8%。

这种情况的产生并不仅限于残疾学生本身的因素,也可能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受教育背景对残疾学生的教育结果有很大影响,职业教育中的残疾学生先前受教育的水平远低于其他学生,超过一半的学生的教育水平只到10年级,有的甚至不到10年级,且这种情况在全体学生中占39%。也有研究表明,对于某些类型的残疾学生而言,受教育背景对结业率的影响大于残疾本身。鉴于受教育背景的重要性,研究者指出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第一,是否需要设置过渡性课程,以为残疾学生参与职业教育作准备,弥补他们之前知识与能力水平的不足?第二,残疾学生学习的职业教育课程是否高于他们所具备的水平(如他们是否有适当的教育背景、学习技巧和其他支持)?

就单个残疾学生而言,获得一些额外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其学业成功的可能性。然而,要提供及时、充分的帮助并不容易。很多残疾人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愿意公开自己的残疾信息,也不会主动寻求帮助;也有一些残疾人认为不应得到额外的帮助,他们希望证明自己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取得成功。由于每个残疾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需要帮助的程度取决于残疾的类型和严重的程度,所以帮助并不是简单、千篇一律的,研究中也发现许多失败的例子。虽然可以利用新的技术来帮助残疾学生,但帮助并不仅仅是提供设备和额外的服务。为残疾学生提供服务的机构中,服务人员对待残疾学生的态度及其服务的能力同样重要。此外,教师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相应的能力。为此,教师应该有专业发展的机会,以获得这些技能。

3. 就业情况

一般来说,残疾学生在结束职业教育后的就业情况比正常学生要差。此外,其就业情况也会随残疾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2004年,澳大利亚残疾学生的就业率是51%,而正常学生的就业率是77%。2003年,澳大利亚听力和视觉残疾的学生就业率相对较高,分别为64%和61%;而有慢性疾病和肢体残疾的学生就业率最低,分别为43%和45%。

研究者指出,如何使接受职业教育的残疾学生更好地就业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研究发现,参与融入了工作实践经验的培训或以某些特定工作机会为目标的培训,残疾学生更容易就业。仅靠职业教育本身促进残疾学生的就业,效果有限。研究认为,国家需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职业教育;就业服务部门要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就业指导;职业教育机构、雇主和残疾毕业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创造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

澳大利亚对残疾学生就业情况的研究集中在职业教育和残疾学生两方面,但对雇主的关注尚不多。雇佣残疾人所需付出的代价往往使雇主不愿雇佣残疾人。其代价包括:为使残疾人适应工作环境而做出的调整、产量的下降、更高额度的保险和对岗位健康与安全的更高要求。这一情况加大了残疾学生获得就业机会的难度。

4. 代价与收益

在普通职业教育中,学生的投入包括课时费、时间和获得工作机会的投入等。与普通学生相比,参与职业教育的残疾学生需付出的投入尚不十分清楚。根据个人具体情况的不同,残疾学生的投入也会有所变化,如福利补贴的改变或是工作机会的减少。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残疾人参与职业教育旨在获得就业机会、实现个人发展的目标和为将来学习作准备,但目前的研究结果尚不清楚他们的这些动机是否得到满足。

可以肯定的是,接受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有利于就业,利用职业教育的公共资金支持残疾人参与职业教育可能带来丰厚的回报,如经济的发展、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弄清楚当前支持残疾人参与职业教育的代价与回报很重要,这对政府出台更科学的计划有指导作用。澳大利亚政府和教育机构如何利用这笔投入?有没有更加有效的使用模式,使得回报最大化?澳大利亚的研究者发现,不同的州或地区经费来源很不相同,这导致了对有限资源的竞争;同时,由于经费使用信息的不畅通,出现了经费无法有效利用的情况。

三、几点启示

1. 数据的收集

澳大利亚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研究以实际数据的收集为基础。虽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数据的收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但这种研究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2. 研究的系统性

澳大利亚对残疾人参与教育的情况、教育的成果以及完成教育后的就业情况等方面做了全面的研究,这是较为完整的系统性研究,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掌握整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为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

3. 详细的情况分析

在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研究中,澳大利亚细致地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情况以及由此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同时,并不将残疾人作为一个笼统的群体进行研究,而是考虑到不同的残疾类型、不同的致残原因、不同的受教育背景等因素。如此细致和全面的考虑可以确保研究的结果更有针对性,从而也更具指导意义。

4. 对代价与回报的关注

关注残疾人参与职业教育所需付出的代价以及获得的回报,这有助于理解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如代价与回报会直接影响残疾人对职业教育的参与;从残疾人和政府两个角度来研究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代价与回报,有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定,使培训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Centr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People With a Disability:A Review of the Research,http://www.ncver.edu.au.

[2] National Center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People with a Disabilit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A Statistical Compendium,http://www.ncver.edu.au.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残疾人职业教育 篇4

一、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的成就

除了张謇先生于1916年创办的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南通狼山盲哑学校 (即现在的南通市聋哑学校) [3], 1949年前中国特殊教育学校具有慈善、救济性质, 盲、聋人进入高校仅是个别现象。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特殊教育被纳入了国家教育事业的轨道,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残疾人的平等受教育权后, 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确保障了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如1989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 2001年开始的国务院批转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 残疾人职业教育从无到有走上了依法、有国家计划的发展轨道, 并取得了初步发展:

1. 办学规模扩大。

从我国山东滨州医学院1985年9月首批招收的几十名残疾大学生算起, 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到“九五”末, 全国有超过2000名残疾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1) 。进入“十五”、“十一五”后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 据2006年的统计, 全国有4148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 986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 (2) 。到2009年, 全国有6586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 1196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 (3) 。这其中除了极少数在普通高等院校学习的残疾人能够成为研究型和学者型的人才, 绝大多数残疾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障碍造成的学习困难, 其培养的定位都是技术型应用人才[4]。

2. 办学功能多元。

原有的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是以从事学历教育的传统学校形态职业教育为核心的, 目前这样的教育格局有所改变。如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多次承办南京市残疾人专职委员的短期培训, 针对南京市九个区县镇 (街) 定岗定编的残疾人专职委员进行系统培训, 以促进南京市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3. 办学层次提高。

过去的几年中, 原本办学规模较大的专科层次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学院, 办学层次有明显的提高, 如南京金陵科技学院、河南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均培养本科层次的残疾人高等技术人才。这较之前专科层次的教育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总的来说, 在过去几十年中,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取得很大成就, 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家总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与残疾人高等教育需求是不相适应的。

二、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促进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方面, 近年来我国已经或即将出台若干政策法规, 国家给予职业教育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 总体而言, 由于政治体制、社会观念以及办学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1. 法律法规不完善。

现有的关于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条款存在明显不足:一是相关的条款分散, 大多以意见和通知的形式下发, 一方面未能形成以《特殊教育法》为核心, 以《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到地方法规为支撑的纵向层次结构, 另一方面也没有形成与《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相联系的横向结构, 权威性不强。二是宣誓性的语言较多, 部分条款用词空泛, 可操作性不强。很多带有“号召”“鼓励”规定之意的规定, 实际问题都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三是法律法规存在明显的保障不力、问责不严, 缺乏应有的强制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直处于制度保障的边缘。相对于把残疾人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整体规划, 残疾人的高级中等以上的教育只是“根据需要”、“可以举办”;相对于初等教育对残疾人的各种特殊照顾, 高等职业教育并没有对残疾学生显见的优惠。虽然《残疾人教育条例》要求,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残疾人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 但该意见是否必须采纳、最终如何决定, 都缺乏进一步的规定。

2. 理论研究不足。

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尚不成系统。从本次研究所查阅到的文献看, 数量较少, 而且对问题的研究仅停留在表层, 或者用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研究替代了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研究, 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一现象已引起了相关人员的注意和重视, 但目前的研究仍属于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辨, 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

3. 教育体系运行不良。

首先, 管理体制不顺, 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整体规划以及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缺乏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和统一的宏观指导与管理, 从中央到地方, 再到社区, 从决策、管理再到实践,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以及残疾人教育之间缺乏统筹和沟通。更没有建立起相互沟通的机制。其次, 专业设置单一, 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特教院校之间在专业设置上简单重复, 如面向盲人的专业仅限于针灸推拿和钢琴调律专业, 不管残疾人个性的差别, 只能学习仅有的几个专业, 选择范围很窄, 就业范围也受限制, 降低了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带来的积极的社会效益。再次, 特教师资匮乏, 不能有效实施教育教学。已接收残疾人大学生的高校中, 绝大部分残疾学生的任课教师没有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 特殊教育教师在数量上严重缺乏, 有的特教学院几乎没有特教师资。截至2000年, 在3.1万专任教师中, 其中仅仅有3%的人是特教专业毕业, 全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在2003-2004年拥有31067人, 2004-2005年拥有31937人 (4) , 加上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的素质要求高,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的增幅较低[5]。最后, 教育对象狭窄, 不能满足中短期培训的需求。目前, 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是以从事学历教育的传统形式职业教育为核心, 虽然个别培训机构和学校开展了短期培训, 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学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 基本没有涵盖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其他广泛残疾人。虽然有像南京特教学院这样开展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培训, 但这在全国尚属个例, 没有形成气候和常规。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已经影响到了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也是造成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远不如人们期待的重要原因所在。目前, 亟须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推动新形势下的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进一步发展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

为了发展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1. 呼吁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立法。

我国出台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是面向普通大学生, 残疾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政策关注和支持。这对于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残疾人高等教育权的保障都是十分不利的。建议国家从维护教育公平的角度, 尽早调整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 充分关注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正当诉求, 出台支持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 同时细化现有相关法律条款, 突出法律条文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加大执法力度。在升格等评估验收的过程中引入“一票否决”的预警机制, 有效促进高等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兼顾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协调发展。

2. 构建中国特色的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 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对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 前瞻性地思考残疾人培养的问题, 建立符合自身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这是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1) 办学主体多元化。随着招生数量逐年提升, 教育成本也大幅度提高, 如何突破目前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呢?黄炎培先生早在1925年就主张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职业教育[6]。即是说, 国家应在确定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同时, 大力提倡和鼓励社区办学、集体办学、私人办学、合资办学等。对于社会出资创办学校, 政府要给予政策上的扶持, 鼓励其独立建校或投资于现有院校实行“一校两制”。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 让普通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继续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发挥主体作用, 逐步形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网络。与此同时转变政府集权的体制, 重构国家市场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实施对职业教育的跨部门统筹管理, 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沟通协调机制。

(2) 办学视野国际化。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推进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对比研究, 从办学观念、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要与国际接轨, 多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获得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并拓宽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视野, 提高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3) 办学定位人性化。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根据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 尊重个体意愿, 重视因残疾带来的特殊困难, 最大限度满足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一方面, 在招生时, 要在坚持政治、文化、业务条件的基础上, 对年龄、婚否等问题, 采取适当放宽的做法;另一方面, 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设计教学模式, 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学习地点甚至指导教师的选择。逐步实行弹性学习制度, 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 为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另外, 职业教育不仅包括职业学校教育, 也包括各类职业培训及其他形式的职业教育[7], 所以还必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残疾人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终身培训体系。

(4) 师资队伍专业化。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为主, 这类人才的培养, 要求教师既要有宽广的理论知识功底, 又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丰富的实践知识和技能, 还要通晓特殊教育的基本原理, 具备与残疾人沟通的能力。但是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时间很短, 目前, 残疾人高职教师的职前培养还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 国家可制定相关政策, 一方面, 通过“4+1+1”形式即本科后学一年特殊教育理论, 再到企业实践一年, 培养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另一方面, 还要对在职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加强在职培训, 鼓励其通过各种形式到企业、机构学校学习进修, 通过各种支持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逐步达到“双师”标准要求的精良师资。最后, 在师资短缺的现阶段还应积极聘请社会行业专家指导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5) 教学安置有效化。虽然, 随着人们教育理念的转变,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越来越大, 能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残疾人也越来越多, 但这并不表明残疾人正享受平等的教育权。能否享受到平等受教育权, 还要看学校的安置是否有效。这就要求各方加大投入, 为残疾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支持。比如, 设置专人负责残疾学生的生活;为盲生配备需要的各种盲文书籍、阅读盲文和明眼文字的仪器和设备、可以听见的电脑软件以及盲文打字机等;为聋人上课配备专业的手语翻译、助听器和放大声音设备、听课记录的助手等。

(6) 教育格局多样化。在“融合教育”、“全纳性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学者倡导随班就读。事实上, 对发达国家的经验, 我们应认真研究, 取其所长, 而不能照抄照搬。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现有条件,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应由国家承办, 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一是采取措施, 扩大普通高校招收残疾人随班就读的规模。这样有利于残疾生的心理康复, 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有利于从整体上扩大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规模。然而, 我国目前的财力状况不可能使所有高校都能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设施和生活条件, 加上师资和教学设备的限制, 所有高校不可能都能完成对盲、聋、哑等残疾生的教学任务。所以, 从现有条件出发, 可以在每省重点改造和完善一两所高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 相对集中地招收残疾生随班就读。二是普通高校力所能及地创办特教学院、特教系或班, 集中招收盲、聋、哑以及较重的肢残学生, 实施特殊教育, 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这种模式有利于按残疾分类, 因人施教, 方便管理;有利于消除残疾生的心理障碍, 同时又不需要单独选址建院, 比建立“隔离式”特教学院节省许多经费。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形成以少数高校附设的特教学院为骨干, 以普通高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格局。

3. 深入对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

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是需要和实践的产物, 目前, 政府的主导的作用还不突出, 特别需要理论工作者就如何发展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符合教育规律的论证。不仅应对教育教学标准的制定、资金投入和筹措的协调和管理等方面做宏观的研究, 而且要对教育教学方法的采用、专业和课程设置的衔接等微观方面的问题做探讨, 以促进残疾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乃至整个特殊教育体系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是“普九”后残疾人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指导方向。与残疾人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模式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特殊性, 有必要对其进行专门化、系统化的研究。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理论研究, 并根据中国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的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成就,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曲学利.高等职业教育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途径[J].中国特殊教育, 2001, (3) .

[2]杨金土, 孟广平, 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 1999, (4) .

[3]崔志钰.张謇的教育思想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教论坛, 2006, (10) .

[4]曲学利.建设和发展首都的应用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探索[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6) .

[5]黄晶梅, 王爱国.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 2008, (12) .

[6]黄炎培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4.

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方案 篇5

一、任务目标

今年全县残疾人培训总任务为140名。其中职业技能培训任务30名,创业培训任务20名,实用技术培训90名。根据培训项目执行能力及残疾人培训需求状况对各乡镇下达培训指标。具体任务分解详见附件一。

二、培训对象

培训实行自愿参加和引导鼓励的原则,培训对象必须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处于就业年龄段(男18至60岁,女18至55岁)、有劳动意愿且具备接受培训的条件和能力。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4-5月上旬)。

各乡镇残联要结合残疾人专项调查数据,做好残疾人培训需求状况摸底调查,将辖区内有培训意愿及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建册并上报县残联。同时,要加大培训宣传工作力度,增强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二)组织实施阶段(5月下旬-9月)。

1、按照省、市文件要求,职业技能等级资格和创业培训,要在具备相关资质的技校、培训机构进行,我县本级计划开展一期人数20人的`残疾人创业技能培训,培训对象为初创业者、在创业未参加过培训人员、有创业愿望人员,按照市级要求残疾人创业扶持项目人员必须纳入SYB培训。本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计划由株洲市黄程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承办。

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具体培训项目县残联根据各乡镇上报的残疾人培训需求情况进行确定。培训项目同时列入阳光增收计划,具体培训开班要求,县残联将在后期工作中下发项目培训通知。

各乡镇残联要结合培训任务数合理的安排培训人员,所报人员当年不能重复培训。

2、县残联将对培训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承办培训项目的机构,培训过程中要做好残疾人培训相关管理工作,确保培训学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职业技能培训学员结业要组织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的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实用技术培训要有实训时间和过程,开展延伸帮扶服务计划。

3、各乡镇残联要按照《培训人员(残疾人)名册》(附件二)、《残疾人培训项目登记表》(附件三)、《株洲市残疾人培训申请表》(附件四)的统一格式填写培训表格,做好培训资料整理上报工作,建立残疾人培训登记表名册、个人档案。县残联将在每期培训班结业15天内,将学员信息资料录入“残疾人就业和职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

(三)迎检阶段(10-11月)

培训结束后,县残联将本年度培训资料汇总,上报全年本地区培训人员名册及培训总结至市残联,由市残联对培训工作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四、经费管理

县级培训经费由县残联争取上级经费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解决。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科学组织。各乡镇残联根据方案要求并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残疾人专职委员的作用,明确责任,建立联系人制度,及时开展培训相关工作。

(二)实名培训,建档立册。培训对象应有第二代残疾证、身份证复印件,并填写好附件二、附件三、附件四。

(三)按质完成,确保实效。培训项目原则上于9月底前实施完毕,10月初完成自查整改、填报数据库、上报项目工作总结及资金决算报告。

六、监督管理

(一)县残联相关部门将不定期对各乡镇残联及相关培训基地、培训机构进行考察评估。

残疾人职业培训价值几何? 篇6

在珠海工作的河南籍残疾人李阳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残联的职业培训没有结合市场需求和残疾人的求职需求,常常都是一些没有用的培训。他对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去向十分怀疑。

2013年5月19日助残日当天,李阳向广东省21个市的残联和财政部门递交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要求公开2001年至2012年期间当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收支情况,并详细列明收入来源及明细、支出项目及明细。

为信息公开奔走近两年,但时至今日,李阳也只是通过广州市财政局的答复了解到:广州市近10年共收缴残保金超过20亿元,支出14亿多元。至于支出明细,他依然无从得知。

与此同时,深圳市残联下属单位内部人员却曝出该单位一年的培训和活动经费高达数千万元。“残联给残疾人提供五花八门的培训,这些是从残保金拿出钱来搞的。这些培训根本没正规、没像样的,到底值不值上千万元?这么点残疾人,花这么多资金,合理吗?”李阳激动地说。

为啥不接受无偿培训?

家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残疾人田中双也对残保金的支出表示质疑。

今年65岁的田中双是脑瘫患者、三级肢体残疾人,但他通过自学成为家电维修高级技师、电脑高级工程师,曾受聘于哈尔滨市多家电子技校乃至黑龙江省劳动保障厅,是一位从教20余年的优秀教师。

作为一位残疾人,田中双对于残疾学生有着天然地亲切感,但他却常常见到前来求学的残疾学生被学校拒之门外。“只要我碰到了,我就会把他们领回家,利用课余时间免费为他们上课。悟性好的学生3个月就能学会,悟性不好的半年也差不多了。这么多年,我培训的残疾学生将近百人,他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回家以后无论是进工厂找工作还是在小区、在村里搞修理部,都能自谋生计。”

退休之后,田中双愈发想要把他的技术本领免费传授给更多残疾人。“我去找市残联、省残联,想问问他们能不能帮我把这个培训班办起来,结果人家都说不管。”

然而,不久之后,田中双却接到了哈尔滨市广播电视大学的聘请。“残联委托电大给残疾人做电脑维修培训,结果电大又请我过去讲课。那我就不明白了,为啥非得绕这一个弯?为啥残联就不同意让我直接给这些学生讲课?”

《经济》记者以“想和残联合作办培训”为由致电哈尔滨市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培训科张科长听到培训老师已经年过60而培训项目是“家电维修”和“电脑维修”时表示,家电维修的市场需求正在萎缩,学员接受培训后也无法实现就业;而电脑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可能年轻老师掌握的技术更符合需要,因此并不考虑这种培训合作。

田中双却并不认同这种说法。“搞技术培训,无论是家电维修还是电脑维修,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但是残联委托电大搞的培训,学期说是一个月,实际上只有20多天,老师只能挑一些浅显的内容授课,不敢讲得太深。”这种培训,怎么可能帮助残疾学员实现就业呢?

知情人士介绍,哈尔滨市残联委托电大进行电脑培训的开销是4000元/人。一个40人的培训班,差不多需要16万元残保金的支持。“我做培训免学费,电大培训还要和残联收钱,为啥残联宁可和电大合作,也不愿意帮助我把培训班办起来?”田中双非常不解。

令人费解的还不止这些。残联拒绝田中双的请求后,他就自己在网络上发布开班信息,招收残疾学员到他家里免费听课。然而,有一些学员并不满足于免学费。“常常有学员来问我,田老师,我跟你学习你给我多少钱?”田中双后来才了解到,如果这些学员到残联参与培训,残联不仅中午管饭,还为学员提供每人每日10元的补助。

“残联现在待遇这么好,残疾人来听课还给他们钱。这钱都是从哪儿来的?”田中双一面啧啧感慨,一面又不免疑窦丛生。

把残保金用到职业培训,用到午饭和听课补助,名正言顺、无可指摘,但这么做,真的能保障残疾人就业吗?

残保金如何保障就业

在家住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的残疾人李接新看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2015年农历新年前夕,他任职了7年多、续签过3次劳动合同的永州市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处,突然与其中断了劳动合同。“说要清理临时工,突然之间,就强迫我签了离职手续。”李接新说。

由于劳动合同未到期,永州市政府补偿了李接新1500元(即他一个月的工资),还将其推荐至永州市某民营物业公司就业。然而,李接新万万想不到,这家民营企业宁可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意为他缴纳社会保险。

实际上,根据《湖南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后必须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否则就不能算作安排残疾人就业,同时,还应按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原本为了促进、保障残疾人就业而设立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到今天却成为了部分企业聘用残疾人担任临时工的护身符。

赖德胜就此分析,之所以会出现“宁可交残保金,也不交社保”的现象,原因就在于,就业保障金是相对低的。“交了社会保险,就意味着你必须要用这个人,而交残保金,那我随时可以辞退他。而且,安排残疾人,实际上还要增加大量的基础设施。为了增加一个残疾人员工,甚至可能需要把整个办公场所都改造一遍。这是政府减免税收等种种优惠政策所无法弥补的。”

令人更为忧心的是,各级残联都在强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反而忘记了,“残保金只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赖德胜在《2013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一书中写到,从各地的统计数字来看,近年来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成倍增长,残疾人就业率却基本保持稳定甚至略有下滑。在2007-2012年,我国残疾人总体就业率分别为46.4%、46.8%、44.9%、44.2%、43.7%和45.2% 。

诸多企业将残保金视为雇佣残疾员工的替代选择,部分企业只在条件极端恶劣、非残疾人不愿意从事的岗位聘用残疾员工……

残疾人职业教育 篇7

党中央强调,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事务性管理事务,原则上都要向社会购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要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及残疾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逐步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

为残疾人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生活,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权益保障是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在我国,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关爱和扶助残疾人,各级政府努力通过各种出台政策措施,促进中国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现有8296万残疾人①,我国残疾人面临着数量众多、文化层次偏低、生活水平差距较之健全人不断增大等问题,残疾人工作任重道远,强化政府购买,社会参与,多元供给的新型残疾人服务模式势在必行。②

残疾人职业教育是针对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公共服务。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是帮助残疾人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根本要求,是提高残疾人的就业技能,解决残疾人就业瓶颈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残疾人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存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矛盾。残疾人技能水平低、竞争能力差的状况,导致其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只有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才能在供求矛盾十分尖锐的就业市场中实现就业,才能不断提升技能等级,适应就业结构性变化的要求,促进社会对残疾人职业能力的再认识,广泛接纳残疾人就业。本文分析了我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工作目前存在问题,介绍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背景和现状,并尝试对政府购买服务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入、运作和评估机制进行探索研究。

1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力开发残疾人人力资源,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残疾人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稳定就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化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开展主体主要是市县残联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受编制所限,大都人员较少,有的仅为1-2人,较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基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现有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又相对较低,持证上岗的比例不高,很多工作人员专业不对口,在工作中又没有经过职业能力鉴定、职业分析、职业设计等方面的系统专业培训。有些地区能够每年举办一期或若干期职业教育班,但部分地区不能保证每年都举办,不能做到残疾人职业培训常态化。在开展的培训中,大多为低端培训,层次不高,系统性较差,培训的就业导向弱,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不紧,就业直通车式的定单培训开展较少。

1.2残疾人职业教育规范化水平较低

目前,从全国层面上看,尚缺乏统一标准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工作流程规范,对针对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培训项目的设置、培训机构的选择、培训信息发布、培训师资的专业化水平、培训场所的软硬件要求、无障碍设施、培训课程的学时要求、培训资料的保存、培训经费的拨付等方面做出明确具体要求。这导致了在一些基层地区开展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流于形式,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

1.3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水平较低

1.3.1培训计划发布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残疾人获得培训信息往往通过残联逐级通知,如果各级间信息传达不顺畅,就会影响残疾人对培训信息的获得。③有些地区尽管采取了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刊登培训信息的方法,但也没有同时配合采取在互联网上公布信息、发布公益微博、微信、短信等新型大众信息传播方式将培训计划广而告之。这就很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一方面基层残联反映招不到残疾学员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很多想参加培训的残疾人不能及时获知培训信息。

1.3.2培训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当前,大部分地区残疾人职业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还不高,首先是对培训人员的基本信息、培训情况还不能及时录入到信息管理系统,尽管近年来中国残联开发并推行了残疾人就业培训实名制信息系统,但在部分基层地区的实施情况并尽如人意。其次是培训还不能做到和当地人力资源市场的市场需求信息对接,和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信息对接,还不能做到对培训成果、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三者之间的数据实时传递与分析匹配。

1.4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水平较低

目前,残疾人职业教育服务供给中,依然比较缺乏完整和联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残联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受人员、场地影响,服务供给能力有限,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有实力的社会培训机构往往不愿承接残疾人职业教育,而愿意承接的社会培训机构一般规模较小,服务供给不稳定,专业能力较弱,培训条件和培训效果不理想。近年来,各级残联虽然建立了部分定点培训基地,但在一些地区,由于在招生、教学、实训和就业等方面缺乏对基地的有效管控和评估,使得培训只是在数量上完成了任务,而实际质量不高。

综上所述,残疾人职业教育目前存在问题可参见图1。

2政府购买服务背景和现状

政府购买服务是在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社会治理等理论的背景下实施的。政府购买服务(Government Procurement of Services)是指政府将原来由自己直接承办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来承接,并根据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相关费用。这是一种政府计划、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其核心意义是公共服务提供的契约化,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构成平等独立的契约双方。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但政府却出现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与效率低下的问题,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政府屡陷信任危机。在这个背景下,以降低公共财政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打破公共服务供给垄断为宗旨的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在这场变革中,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转变,政府由公共服务提供者转换为公共服务的出资者和监督者,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政府不再是公共服务唯一的供给主体,市场与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地介入进来;政府改变了以往的垄断地位,逐渐与企业或社会组织形成平等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政府治理模式由单中心治理走向多中心治理,政府、市场和社会分工合作,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构建以“政府主导、一主多元”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益。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英国率先开展了公共服务改革运动,随后,美国、日本及我国香港地区都在相关领域中施行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国内,广东、上海、江苏和北京等地也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尝试。例如,北京市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公开发布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目录,涵盖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社区便民服务、社会管理服务、社会建设决策研究及信息咨询服务五大领域、40个类别的300个公共服务项目。

3残疾人职业教育政府购买机制

要想富有成效地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两个积极性。但单纯依靠政府或市场都不能有效满足残疾人的培训需求。市场的属性是无利不起早,不能指望市场为残疾人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培训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另一方面,政府也很难完全包办,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制约,难以满足所有的残疾人培训需求,这就是所谓的政府失灵。

如何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将两者的优势有机结合,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就是政府购买服务,一方面政府通过购买承接机构的服务来最大限度减少不公平和发挥效率;另一方面承接机构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发挥。⑤以此找到政府干预、市场自我调节与社会自我发展的边际收益点,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提供残疾人职业培训服务,以弥补政府财力和服务能力的不足。

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培训服务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这项工作主要包括四个主体,分别为政府、残疾人群体、培训提供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各个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参见图2。如何能稳妥有效地推进这项工作,规范各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的工作机制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准入机制、运作机制、评估机制、奖惩机制。

3.1准入机制

在施行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培训时,应建立严谨的供给机构准入机制,制定一套科学全面、系统客观、可操作性的培训供给机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其培训能力、培训质量、基础设施、合作意愿以及发展潜力等指标,并将各个评价指标设置合理权重,与系统总体目标有机结合,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对残疾人职业教育供给机构做出全面、具体和客观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坚持评价主体的广泛性、权威性和代表性。同时,评价过程做到制度化、系统化和公开化。

根据以上目标和原则,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供给机构准入评价的框架模型”,主要分为三层、1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具体如下:

3.1.1目标层

这个层面主要为残疾人职业培训服务的构成要素及所要实现的目标。包括:

①培训项目:所拟开展的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具体项目。

②培训对象:开展的培训主要针对是什么类别和程度的残疾人。

③培训时间:培训的开始时间和期限。

④培训成果:经过培训后,期待受训残疾人获得哪些职业技能,取得何种职业资格证书。

⑤就业去向:经过培训后的残疾人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实现就业。

3.1.2指标层

这个层面主要是对残疾人职业教育供给机构的评价指标,包括:

①基础设施:具体细化为教学场所、实训场所、食宿场所、无障碍设施(教学、生活);

②师资力量:包括教师专兼职比例、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与高级技师比例;

③培训质量:有无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经验,以往培训的社会口碑与残疾人认同程度;

④培训价格: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所需费用、结算周期;

⑤服务柔性:为不同类别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个性化培训能力、响应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能力和速度、校园助残文化氛围;

⑥发展潜力:综合服务资源拥有情况、培训创新能力、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的协调衔接能力、合作信任度。

3.1.3评审层

这个层面主要是对残疾人职业培训供给机构进行评估审核,值得指出的是,哪些机构具备承担残疾人职业培训服务的资格,不应仅由残联直接认定,而由组成广泛性、代表性的评审委员会,具体包括:政府机构、残联组织、残疾人代表、专家学者、NGO组织。

综上所述,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供给机构准入评审步骤可参见图3,残疾人职业培训供给机构准入评价的框架模型可用图4表示。

3.2运作机制

3.2.1构建规制体系

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需要有完备的法规政策框架作保障。2014年,财政部、民政部和中国残联等国家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财社〔2014〕13号),中国残联印发了《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残联厅发〔2014〕47号),对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下一步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等服务的具体实施细则,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进行充分调研,全面考虑到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设计购买流程与环节,明确购买培训服务的相关内容,确定政府和承接机构的责任义务。

3.2.2培育多元化供给主体

政府购买服务需要开放式的社会体系,当政府将社会资源和权力高度集中并直接管控这些资源时,购买服务就难以真正进行。当前,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主要是各级残联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从形式上看,这与政府购买服务比较相似,即政府通过财政预算资金将残疾人职业培训经费下拨到残联,残联再拨付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由其开展培训。但这与真正意义上政府购买服务还有本质上的不同⑥。

首先,没有形成竞争,残疾人若想参加针对残疾人的免费培训,基本上只能通过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这一途径,尽管有些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又把培训委托给了建立的定点培训基地,但也没有形成同质化竞争,也就是说,残疾人若想参加某个项目的培训,只能去某个定点基地,没有其他备选单位。其次,效率损失,效率的基础是分工和竞争,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几百年来的两个推进因素。没有充分竞争,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反映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上,就是不能实现资金的充分利用,和培训成效的最优。

以上可以看出,实施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服务,要大力培育多元化服务供给主体,不仅是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还应包括社会培训机构、高职和中职院校、社会公益组织等。特别是公益组织,这些年来在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开展了很多助残工作,把残疾人职业培训以项目制的形式委托给这些组织开展,是个十分有益的尝试。现有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也要增强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发挥熟悉残疾人、具有服务经验的优势,努力成为规范高效的残疾人职业培训承接主体。

3.2.3鼓励充分竞争

竞争能够带来高效率、创新,相反,垄断则会引起浪费和社会不公。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引入竞争,有利于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利用竞争机制产生的压力促使公共服务承接者不断改善服务质量,降低成本,也可以促使服务供给者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形成供给者与公众消费者的良好互动,达到公共服务供给的低成本高质量要求。⑦

在残疾人职业教育政府购买中,要加强信息的披露,提高政府购买服务的透明度和竞争度,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方式确定承接主体,鼓励符合条件的培训服务供给者投标,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有序、充分竞争择优选择承接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主体,同时建立退出机制,促进承接主体强化服务、提高水平、认真履约,确保参训残疾人能够享受优质、高效的服务。

3.2.4加强过程监管

有效的监督管理,是改进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基础,是顺利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保障。有一种特殊的市场失灵被西方学者称之为“合约失灵”,⑧某些针对弱势群众的服务的购买者与消费者是不一样的,例如残疾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购买者的政府与服务承接者的培训机构达成“合约关系”,但政府作为购买者并不是所购服务的接受者,服务的接受者是残疾人,如果政府和残疾人之间没有很好的对话渠道,残疾人无法对服务在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时,就会给营利性的市场带来了背叛购买者的机会,不按照合约要求来提供服务,从而导致“合约失灵”。残疾人职业教育购买中的合约失灵可用图5表示。

在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服务中,政府相关机构不仅要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体系,直接监督培训服务的全过程,还要建立通畅便捷的诉求反馈渠道,引导社会公众尤其是作为服务对象的残疾人对培训的质量进行监督,通过社会监督确保合同约定的服务内容落到实处。同时,要健全培训机构自律机制,深入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把培训机构纳入到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培训机构信息披露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和公众投诉制度,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评估管理,不断提高培训服务水平,从而保证培训服务的效率。

3.3评估机制

评估机制是政府购买服务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原理和指标来评定和测量政府购买服务的绩效⑨。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估是政府购买服务的多元主体之间的一项管理沟通活动。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估,可以降低政府购买服务的成本,提高购买服务的效率,确保活动的有效执行和目标的实现,保障公众得到更好的服务。

政府购买服务效率评估是一个带有价值导向性的综合管理过程,是政府根据社会公众的服务需求设定目标和评估指标体系,对政府购买服务的执行过程、结果及社会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提出整改建议的过程。结合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这里对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绩效评估中应遵循的原则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做简要分析。

3.3.1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绩效评估的原则

3.3.1.1系统全面原则

对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服务进行绩效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评估过程中,需要结合残疾人工作的特点,系统考虑和设计评估指标和程序,特别是要建立一套符合客观实际,科学严密的评估指标。在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中,存在着政府、培训承接机构、残疾人等三方主体,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所在在评估过程中,应坚持全面性原则,不仅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还要对政府相关机构、受训残疾人进行评估,全面了解所有参与方的意见和态度,准确反映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使用效率。

3.3.1.2评估主体多元化原则

评估主体多元化是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中应坚持的重要原则。我们看到,目前对培训的评估基本上是由残联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执行,但由于人员所限和残障公共服务本身的专业性,又使得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缺乏评估精力和能力,无法对残障公共服务的实施予以准确的评估。所在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评估中,要引入多元评估主体。在培训项目实施阶段或全部结束后,购买主体应按照规定及时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建立由购买主体、残疾人服务对象以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评审,对购买的残疾人培训服务进行全面评价,适当加大参训残疾人评价的比重,突出对一定比例的参训残疾人的抽样调查,对政府购买残疾人培训的资金节约、政策效能、透明程度以及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等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⑩。关于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绩效评估多元主体可参见图6。

3.3.1.3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原则

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估指标分为可量化和不可量化两种。在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评估中,可量化的指标如培训人数、培训课时、就业率、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人数等。不可量化的指标如对残疾学员的职业心理、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给予残疾学员的人文关怀情况等。在评估中应坚持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定性评估的方法确定总体状况,同时利用定量评估方法对定性评估的结论进行验证和检验,进而获得对购买培训项目的全面有效的评价结果。

3.3.2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绩效评估指标的构建

在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绩效评估中针对政府、培训机构、残疾人三方可构建如表1所示的指标体系。

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来满足社会公众日益提高的公共服务需求,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通用的一种方式。这种社会化的工作方式是为残疾人提供持续有效服务的重要途径,这是大势所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然而,目前包括残疾人职业教育在内的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还是个新生事物,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认真探索,希望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参与进来,为促进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国家将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残疾人职业教育是针对残疾人群体的一项特殊而重要的公共服务,是提高残疾人的就业技能,帮助残疾人适应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解决残疾人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我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工作目前存在问题,介绍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背景和现状,提出了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两个积极性,单纯依靠政府或市场都不能有效满足残疾人的培训需求的观点,并尝试对政府购买服务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入、运作和评估机制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媛媛.辽宁省残疾人就业培训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2]欧莉萍.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D].湖南大学,2012.

[3]魏中龙.政府购买服务的动作与效率评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

[4]张凯.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5]卢连才.政府购买背景下的残疾人康复,残疾人权利研究.广州市残疾人事业研究会,2014.

[6]杜英歌,张皓.我国残疾人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23(3).

[7]李风华,杜姝.政府采购残障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和对策[J].科学决策,2010(1).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

[9]财政部、民政部和中国残联等六部门.关于做好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财社[2014]13号).

残疾人职业教育 篇8

一、美国罗彻斯特聋人技术学院

罗彻斯特聋人技术学院是美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典型代表, 它是罗彻斯特理工大学附属七大学院之一, 成立于1965年, 现为世界上最大的聋人理工学院。其专业设置相当广泛, 都是实用性专业, 涉及艺术、科学、工业、医学、生物、经济等多个领域。

以就业为导向, 就是说这种课程设置模式首先立足于对残疾人未来就业的考虑, 强调对残疾人职业岗位群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强调对残疾人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通过科学的市场调查和分析, 强调企业需求为原则, 紧密结合就业岗位实际需求, 以培养操作型人才为目标, 科学调整专业并合理设置课程。

“全纳教育”思想首次提出是在1994年西班牙萨拉曼卡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上, 这种理念强调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 为普通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亦应接收所在地区的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少年儿童, 并为其提供适应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 所有儿童应一起学习, 不论他们有何种差异。罗彻斯特聋人技术学院在开展残疾人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全纳教育”思想为指导, 强调最少受限制环境建设, 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中也充分体现了“全纳教育”的理念, 只要是残疾人能够胜任和愿意学习的专业领域全部向他们开放。课程设置非常强调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强调对残疾学生的融合教育。

“工学结合”是罗彻斯特聋人技术学院在残疾人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另一重要特点。罗彻斯特聋人技术学院地处著名的高科技园区——硅谷, 与柯达胶卷公司、博士伦隐型眼镜公司和施乐复印机公司等大型企业为邻。由此, 在开展残疾人高职教育过程中, 学院特别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学校聘请企业人员作顾问, 以帮助学校进行课程设置和更新培训计划。企业向学校提供劳动力就业市场和向学校捐赠设备, 还为残疾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每年学校都派教师去企业工作一段时间, 以增加实践经验, 并同企业人员一起研制实用的教学模型, 使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 保证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能反映生产部门的需要。

能力本位则是该模式的重心。在课程设置中罗彻斯特聋人技术学院强调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原则, 以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为中心。其中, 职业技能教育是核心。要求残疾学生在通过职业技能教育后, 必须具备六种能力:认识职业机会的能力;选择就业途径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的能力;灵活的操作能力;专门的职业能力;求职与就业能力。

这种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强调“全纳教育、工学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不仅使残疾学生学习到了赖以生存的职业技能, 而且提高了残疾学生的综合素养, 加快了其融入正常社会的步伐, 对提高残疾学生整体素质及生存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不足之处在于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同时在社会观念、法律保障、企业参与等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

二、日本筑波技术短期大学

筑波技术短期大学创建于1987年, 是日本第一所以招收视觉和听觉障碍者为对象的国立三年制高等教育学府。听觉部所设专业有设计学科 (美术、工业) 、机械学科、建筑工学科、电子信息学科 (分为电子工学和信息工学两个专业) 。视觉部开设三个学科:信息处理学科、理疗学科和针灸学科。信息处理学科以培养系统设计师、程序员和网络技术人才为主;理疗学科以培养医疗康复理疗士为主;针灸学科以培养具有现代医学素养的针刺、炙术、按摩、推拿、指压多方面的医师为主。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就是说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强调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围绕着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在课程改革与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支持保障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统一协调的布局与发展。

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是日本筑波技术短期大学残疾人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在课程设置中, 理论课内容的教学以“够用”为原则, 内容不深, 大多以掌握基础和入门为主, 都是为了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掌握技术作准备。实践课所占比重则相当大, 部分专业中实践课的学分甚至达到了专业必修课程的51.1%, 其目的主要在于培养残疾学生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各种专业技能和能力。

校企合作是筑波短期技术大学残疾人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该校充分利用毗邻筑波科学技术城的地理优势, 与东芝、松下、日立、三菱等大型企业建立了广泛联系, 为残疾人高职教育提供了优质的职前培训。这对于其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是筑波短期技术大学残疾人高职教育的重心。在课程设置方面, 其要求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 层层分解, 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 确定必须建立的能力目标, 进而体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当中去。

筑波短期技术大学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以实践教学为重点, 突出“校企合作、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模式, 相对而言更注重实用性, 立足于残疾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 而对人文素养和社会融合方面的关注不够。

三、中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有计划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般认为以滨州医学院医疗二系和长春大学特教学院的成立为标志。不过相关学者也指处, 目前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主要是职业技术教育。

目前国内开展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主要有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本科层次的高校主要有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山东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等。2000年以来, 追随普通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也逐步兴起。先后有多所残疾人高职学院成立或创办, 面向残疾学生开展三年制大专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类院校主要包括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中州大学特教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等。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国内残疾人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一般具有较大的特殊性, 往往与残疾类型和程度有关。在课程设置方面, 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 国内残疾人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围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基础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三大块来进行,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强调对其身心康复的教育。其中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处于核心位置, 实践操作课程在教学中占有一定比例。

就其课程设置模式而言, 可以归结为:专业知识技能为核心, 能力本位为重点, 强调“理实一体化”的课程设置模式。这种模式更多注重对残疾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而对其身心康复、社会融合、回归主流的考虑不够;在操作过程中由于与企业的合作不够紧密, 多数实践课程的教学是在校内实训室完成, 由此, 国内残疾高职学生职业适应和社会融合的能力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 国内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也注意到了残疾人高职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 加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的定位越来越科学合理, 当然这些改革是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及学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的。

四、中美日三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模式之比较

1.美日两种课程设置模式各有千秋, 互有长短

相对而言, 美国罗彻斯特聋人技术学院更注重对残疾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融合能力的培养, 强调残疾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强调残疾学生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而日本筑波技术短期大学则目的性更强, 注重实用性, 功利思想较为浓厚。但两者又有较多的共同之处。都强调课程设置中的能力本位要求, 都强调实践技能的训练, 都重视与企业的联系, 都立足于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都紧密结合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2.与美日等国相比, 我国残疾人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问题, 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开展残疾人高职教育的历史较短, 但发展速度较快。当前, 我国开展残疾人高职教育的高校数量大大增长, 但面向残疾人开办的专业稀少, 残疾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机制尚现稚嫩和不足, 课程开发及其设置模式不够成熟。究其原因, 一方面, 缺乏可供借鉴的成熟模式, 另一方面, 与社会观念、制度保障、专业设置, 师资队伍建设、就业保障等方面较为落后有直接的联系。

就课程设置而言, 最初的残疾人高职教育课程设置除了针对残疾人特点开设一两门特殊课程外, 大多照搬普通高职教育或者普通高等教育的做法, 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 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但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 当前国内残疾人高职院校也开始有意识地移植普通高职教育一些较为成熟的课程设置理念和模式, 强调市场导向, 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重视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等, 这些对于残疾高职学生的成长和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强调以就业为导向, “能力本位、学做交替”的课程设置模式和“有限隔离, 无限融合”的残疾人高职教育办学理念, 对残疾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韩梅, 鹿彩玲, 李子刚.中国与日本聋人高等教育之比较研究.教育探索, 2010, (5) .

[2]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3]曲学利.高等职业教育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途径.中国特殊教育, 2001, (3) .

[4]张文京.对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分析与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特殊教育研究会2004年年会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4.

成年残疾人教育教师的素养研究 篇9

关键词:成年残疾人,素养,研究

引言

残疾群体是一个弱势群体, “残疾人需要帮助”这种思想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但是, 这种帮助的根本主要是帮助残疾人学习获取到能够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 残疾人生活水平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那么, 成年残疾人教育就背负上了培养残疾人人才的历史使命。

长春广播电视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成立以来, 一直把教育质量放在办学首位, 无论是在教学资源还是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学校领导也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我们的残疾人学员有脑瘫、肢体残疾、听力障碍等不同种残疾, 以肢体残疾为主, 年龄差距很大, 学习能力层次不同, 认知能力是有很大差距的。结合这些基础因素, 如何能够更好地开展成年残疾人教育就是我们一直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加强成年残疾人教育教师素养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包括:教师素养、学生素养、教学资源、教学质量的管理和评价等, 每一个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相辅相成的有效结合下, 相互作用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我们认为, 在以上因素中, 提高残疾人教育教师的素养是改革过程的重中之重。加强成年残疾人教育教师素养的必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需要跟残疾学员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师生之间真诚地沟通会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因素, 在教师的指导下, 只有将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等有效地结合才能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师是发展教学的核心力量, 在教学实践的总结过程中, 需要教师的不断思考和创新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 加强教师素养是成年残疾人教育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成年残疾人教育教师的素养提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提高人文素养

1. 情感素养。

作为从事残疾人教育工作的教师, “爱心、细心、耐心”是我们坚持具备的“三心”。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 我们需要给予残疾学员们无限的情感支持, 真诚地与学员们进行沟通与交流, 发自内心地去关怀和帮助他们, 这是开展残疾人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

2. 知识素养。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储备积累和开发应用, 人文知识是学习任何专业知识之前必备的基础。作为残疾教育工作者, 善于积累知识、创新知识是工作的需求, 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

(二) 提高专业素养

1. 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优秀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作为成人残疾教育教师, 必须具备以现代教育理论作为基础, 分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实施教学活动, 并对其进行评价和修改的能力。

2. 教学研究能力。

发展需要创新, 作为残疾教育工作者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发展特殊教育是我们时刻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残疾教育教师需要具备能够发觉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提高信息素养

1. 获取筛选信息能力:善于通过何种渠道获得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信息并加以区分和筛选。

2. 使用信息的能力:将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合理地使用在教学活动中。

3. 传播信息的能力:采取便利的媒介条件 (例如网络) , 将学习过程需要的重要信息传递给残疾学员。

4. 评价信息的能力:借助残疾学员的反馈对信息进行正确评价和修改。

(四) 提高教学素养

1. 专业知识学习能力。

随着教育的发展, 各个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都在飞速更新, 为了能够把最新、最好的知识传递给残疾学员, 残疾教育教师必须紧跟发展的步伐, 具有不断学习最前沿的专业知识, 丰富教学的能力。

2. 教学资源开发能力。

目前, 长春广播电视大学特教学院的教学资源全部依附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阳光学习网上面提供的资源, 但是这些资源比较陈旧, 不能追随技术发展的脚步进行及时更新, 因此, 我们希望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改善这一问题, 自主开发一些与时俱进的教学资源。

3. 教学方法评价能力。

介于残疾学员课堂中的听课表现, 在线作业和离线作业的完成情况, 需要残疾教育教师通过这些反馈能够及时地对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和调整, 力求使用最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成年残疾人教育教师的素养是影响成年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目前, 本研究讨论得还不是很充分, 随着实际工作的展开, 结合工作经验, 我们会进一步研究和总结这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孙宏安.教师的人文素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4 (2) :5-9.

基于残疾人教育讨论:排斥与融合 篇10

一、社会排斥概念与残疾人融合问题

1974, 法国学者拉诺尔提出了“社会排斥” (social exclusion) 的概念, 它强调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互不相容, 例如精神和身体残疾者、自杀者、老年患者等其他与社会不适应者。随后, 社会排斥的概念和内容不断被拓展, 上世纪80年代末, 欧洲委员会把社会排斥概念提炼分析, 认为社会排斥影响着公民的社会权、生活水平、教育水平以及就业等相关方面。社会排斥理论也引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 用来解释和解决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 通过深化歧视、排斥、边缘化等概念, 来解决排斥与融合的问题。可以说, 社会排斥是研究残疾人问题、解决残疾人问题的一个新视角、新理论、新方法。

二、残疾人教育排斥原因及我国残疾人教育观念现状

对于残疾人而言, 由于先天或者后天的因素, 使其在心理、生理以及人体结构上区别于健康、健全的人类群体。这种与大多数人群的区别就造成了残疾人作为一种弱势群, 面临着社会的排斥。在中文里, “残”和“废”往往如影随形, 这就意味着“残=废=无能”这种观念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意识里, 认为生理、心理或人体结构上区别于我们的残疾人就是废人, 无法为社会、为人类创造价值。这样一种观念上的排斥是残疾人参与社会和获得平等权益的最大排斥, 是其他各种社会排斥的根源。在以人为中心的我国传统文化中, 无论哪个朝代、哪个年代, 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组织, 有着包容美德的中华儿女, 都不断地采取一系列人性化的措施来帮助残疾人。然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要真正帮助残疾人, 只有让他们自己能“站起来”, 能和健全人一样去为社会创造财富、创造价值,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对残疾人的排斥, 使得残疾人能融合正常社会。我国现有八千万残疾人, 长期以来, 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 残疾人所遭到教育排斥的现象十分严重。

三、残疾人教育的融合方法

(一) 严格认真地贯彻和执行《残疾人教育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建设规划

1994年8月23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 是由国务院批准, 我国第一部有关残疾人教育的专项法规, 它的颁布和实施, 将从法律上进一步保障我国残疾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促进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把残疾人教育当做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政府和地方要对残疾人教育事业进行良好的统筹和规划, 加大残疾人教育经费的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特殊教育质量。这些政策, 这些法规, 这些建设规划, 我们不能笼统地去看待, 而是要严格认真地贯彻和执行, 真正地使其落到实处。

(二) 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提升残疾人教育事业水平

对于残疾人教育事业, 要加大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力度、普及残疾人义务教育, 完善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法律法规, 不仅要大力兴建针对残疾人教学的特殊教育学校, 更要保证其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要普及残疾人义务教育, 让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 能够免费接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 使其能够有基本的受教育权, 从根本上提高残疾人的文化素质, 要把残疾人教育事业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 大力发展残疾人专业教育培训以及高等特殊教育

要让残疾人能够学习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的技能, 使其在结束教育步入社会的时候能够有一技之长, 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 实现自我价值, 获取收入来源;要大力发展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 给残疾人带来更多的自信, 为残疾人提供提升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重要平台, 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与健全人平等竞争的机会, 使他们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四) 从教育观念上改变对残疾人的歧视和排斥

相对于健全人, 残疾人属于弱势群体, 这种弱势群体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而遭到社会排斥, 而这些排斥又会导致更多的劣势和更大的社会排斥, 并且这些排斥会相互关联形成一种恶性的延生。所以要从观念上改变对残疾人的歧视和排斥, 才能使残疾人能够获得和健全人一样的教育机会, 才能使残疾人能够更好地通过教育来体现自身价值,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对于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歧视和排斥, 才能使之融入社会。

四、结语

排斥与融合, 既相对, 又相容。在我们的残疾人教育事业中, 要直面排斥的原因、内容, 从观念上改变对于残疾人的排斥, 才能消融排斥, 使残疾人能够同健全人一样, 接受正常的教育, 受到公正的待遇, 最终融入正常的社会当中。

摘要:通过社会排斥理论, 引出对社会排斥概念的分析, 能解决残疾人与正常社会融合的观念。从排斥原因、排斥内容入手, 对残疾人教育进行分析, 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改变教育观念, 找出消融排斥的方法, 使残疾人能够通过消融排斥, 融入正常社会, 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残疾人教育,排斥,融合

参考文献

[1]徐伟.社会排斥论[J].社科研究, 2011, 4 (27) .[1]徐伟.社会排斥论[J].社科研究, 2011, 4 (27) .

[2]周习明.社会排斥与弱势群体[J].社会透视, 2012, 1 (51) .[2]周习明.社会排斥与弱势群体[J].社会透视, 2012, 1 (51) .

残疾人职业教育 篇11

【关键词】残疾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能力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9—0056—04

一、问题的提出

残疾人远程教育主要借助电大系统的教育资源和全国残联系统的网络优势和政策优势,运用远程教育方式,面向全国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1]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于2004年2月16日在深圳挂牌,目前已有29个地方电大成立了残疾人教育学院教学点,共有7,000多名学生。各地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电大为主体,残联协助,如深圳、南京、武汉、天津电大等;其二,残联为主体,电大协助,如青岛、广州、江门等地的教学点。除此之外,有些电大还借助政府和其他组织的力量来办学。在专业建设方面,考虑到残疾人的身体特点和就业需求,开设了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社会工作、英语和会计四个专科专业和社会工作、广告学两个本科专业。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特殊困难群体,开展残疾人远程教育增加了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充分融入社会的机会。天津市十二五规划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积极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办好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实施远程特殊教育计划”。由于在远程学习中,教与学处于准时空分离状态,再加上大部分残疾人缺乏远程学习经验,这就要求辅导教师能够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帮助树立信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辅导教师的能力素质对残疾人远程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辅导教师作为远程教育的核心要素,其能力素质的构成和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远程教育的支持服务水平和质量,一直是国内外远程教育机构关注的问题。陈丽[2]提出:在现代远程教育中,辅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促进者和指导者。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辅导教师贯穿于学生利用学习资源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解答问题、批改作业和讨论等多种对话方式,与学生建立一对一的联系,实现对学生的个别化辅导。英国开放大学为辅导教师制定了严格的评价标准,充分利用辅导教师系统来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美国著名网络学校凤凰城大学,其成功因素之一是建立了独特的教师组成模型和培训机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作为我国最大的远程教育机构,也对辅导教师的资质和能力做了详细要求。辅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成为远程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姜玉莲等[3]在结合我国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分析了他们产生优秀绩效所必需的行为特征和不同工作性质与内容的素质要求以及工作绩效目标的差异性,为辅导教师人力资源规划与聘任管理确定了导向与标准、绩效管理反馈、培训开发计划制定与酬薪管理分配的价值取向和结构。吴运娟从课程导学、支持服务、理论科研三重任务出发探讨了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化素质。[4]胡志金从导学、助学和促学角度出发分析了基层电大辅导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专业能力结构。[5]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我们充分考虑了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从而构建出残疾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

随着远程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远程教育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教学资源普遍缺乏、支持服务不到位、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教学质量堪忧。而其中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远程开放教育中的辅导教师,他们在质量和数量上均不能满足要求。残疾人远程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突出,多数教师反映残疾人远程教育中的辅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他们要身兼数职。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的身体条件决定了他们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帮助,由于缺乏与人的沟通和交流,他们更敏感,更渴望获得认可。面对这一特殊群体,辅导教师肩负着更重的责任,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特殊能力素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访谈法为主,为了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残疾人远程教育中辅导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素质,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从学生和辅导教师两个维度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首先,选取了15位平常表现比较积极的学生为受访对象,他们均来自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基本情况详见表1。从他们的角度提取出目前辅导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学生对辅导教师的期望。其次,从成立时间、在读学生数、辅导教师人数、地区等因素综合考虑,选取了9个教学点的37位辅导教师为受访对象,基本情况详见表2。从辅导教师的角度分析了他们的日常工作以及他们认为一名优秀的残疾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的帮助。陈向明[6]认为访谈法可以“进入受访者内心,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观念”,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以及对意义进行解释的空间”。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学生和辅导教师的真实想法。

由于辅导教师分布在不同教学点,访谈主要通过面对面、电子邮件、电话的形式,数据收集持续六个月。我们拟定学生和辅导教师两类访谈提纲,涉及的内容有辅导教师提供的帮助、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辅导教师的日常工作、为工作做的特殊准备等方面。

三、研究结果

(一)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对访谈结果的整理,我们分别从学习、生活、精神等层面来分析学生的需求。

1.学习层面

辅导教师要帮助残疾学生把握来之不易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倡发现和掌握新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许多学生对电脑、网络平台不熟悉,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较差,对远程学习比较迷茫,他们希望辅导教师能够给予亦师亦友的指点和帮助,帮助他们熟悉远程教育的教学方式,指导他们在网站上注册自己的信息,在网上选课、完成作业和在线答疑。有些学生还特别指出,辅导教师除了需在远程学习技能上给予帮助,还希望能够在课程学习的重难点方面给予指导,这就要求辅导教师熟悉课程的内容。

2.生活层面

提高生活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也是残疾人参与远程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残疾学生经常会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每个学生提问的时间也不同,甚至很多问题与课程内容并不相关,只是一些生活琐碎,但这些问题的解答对残疾学生的自信和自尊的培养非常重要,这就需要辅导教师具备足够的耐心。在远程学习中真诚的问候和关心,面授时主动开门、搬座椅、倒水等细节对他们而言可能就是大的帮助。

鼓励学生自强、自立,走向社会、挑战自我,提高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残疾人的心理多数有点自卑封闭,虽然看似正常,但思维跟常人不太一样,心理也更为敏感,残疾等级越严重,这种现象就越明显。他们希望辅导教师能够帮着克服自卑封闭的心理,帮助自己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3.其他

由于残疾人缺少上机考试的经验,曾发生过学生过度紧张而出现昏厥的现象,这就要求辅导教师具备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学生渴望有更多的机会参加集体活动,教师的组织活动能力也非常重要。

(二)辅导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对访谈结果的分析,我们从辅导教师所承担的日常工作以及优秀的辅导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的帮助入手,分析辅导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三)残疾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

在整合了以上访谈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残院的发展定位以及领导对辅导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再加上专家的建议,我们构建出了残疾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图,如图1所示:

作为一名残疾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首先应该愿意积极投身残疾人教育事业,愿意为残疾人服务和奉献是最基本的前提;在这种意愿的推动下,教师热情、开朗的品格可以不断地鼓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实际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具备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和包容心。其次,与特殊群体的交流需要教师具备非常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从学生的心理和身体条件出发,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成长环境,采用合适的语言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交流;与正常人相比,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很少,他们希望与人接触和交流,又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这就需要辅导教师组织适合他们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创造条件,组织活动和管理学生都考验着辅导教师。再次,作为一名远程教育工作者,需要辅导教师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他们需要了解远程教育的教学特点,了解远程学习的方式和策略,熟悉专业课程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解决学生在远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体会到被关注。最后,新闻宣传和公关能力推动着残疾人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辅导教师是未来发展中的主力军;心理疏导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贯穿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不管是从辅导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来看,还是从残院成果的总结和推广层面来看,都需要教师具备特殊教育的教学研究能力。

从图1来看,最底层的人格品质是基础,第二和第三层是其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最顶层的能力则充分体现了残疾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特殊性,也是关乎其未来专业发展的关键能力。

四、思考与建议

在与辅导教师的访谈过程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绝大多数辅导教师在工作之前都缺少与残疾人接触和为残疾人服务的经验,他们在工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提出几点提高残疾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能力素质的建议:

(一)树立大服务的理念,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感染和鼓励学生

首先应该树立大服务的理念,即把残疾人远程教育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愿意为残疾人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奉献力量。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来影响学生,用热情和爱心来温暖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重视残疾学生的差异性,做好不同类型残疾学生心理特点的知识储备

在远程学习的过程中,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遇到的困难有很大差别。如肢体残疾的学生,由于行动不便,他们对无障碍设施的要求就比较高。若是上肢残疾,其在操作性课程诸如图形图像处理之类课程的学习上就比较困难,在平台操作上花费的时间更长。视力残疾的学生则需要有专门的读屏软件。听力残疾的学生需要特殊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这就要求辅导教师重视学生的这种差异性,为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提供其所需的帮助。辅导教师还应认真分析每一位残疾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深入了解不同残疾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提供有效帮助。远程教育的特殊性还要求辅导教师必须掌握远程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平台,快速地搜索所需资源,提高远程学习的技能。辅导教师还需要对课程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从而用适合不同类型残疾学生学习的方式开展各种辅导活动。

(三)通过梳理工作案例进行反思总结,不断提升心理疏导、处理突发事件及特殊教学研究的能力

针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开展远程教学,还需要辅导教师不断地研究和探索。目前,残疾人远程教育的辅导教师并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基本处于摸索阶段,这更需要我们的辅导教师不断梳理教学实践中的工作案例,认真地反思和总结,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同时加强残疾人教育教学及残疾人心理障碍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增强对残疾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此外,残疾学生参与远程学习还存在诸多我们预先难以估计的困难,并且容易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由于过度紧张而昏厥,这时就需要辅导教师快速反应并给出处理建议。如果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妥,很容易引起不好的社会影响。所以,通过经验积累和反思总结,灵活机智地处理残疾人远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突发事件,是每位辅导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

(四)充分认识残疾人远程教育的重要性,加强新闻宣传能力和公关能力

远程教育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及职业培训的机会,为提高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开辟了新途径。辅导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残疾人远程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增加新闻敏感度,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和相关的公关工作,让社会更多地关注并认可残疾人远程教育,同时也充分体现电大系统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付出的努力。

五、结语

残疾人远程教育更多的是承担一种社会责任,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它开展的时间很短,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辅导教师,他们是学生远程学习过程中的直接接触者,他们的能力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残院的质量和未来的发展,应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

由于学生身体条件的限制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的访谈对象数量有限,所获得的信息可能不够全面;另外,绝大多数的辅导教师都兼任数职,工作非常繁忙,访谈内容还不够深入。因此,本研究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有待后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严冰,胡新生,于靖熙,瞿炜,赖小乐. 面向残疾人的远程教育实践

探索与思考[J]. 中国远程教育,2007,(10):5—12.

[2] 陈丽. 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支持的发展方向[J]. 开放教育研究,

2005,(2):46—49.

[3] 姜玉莲,姚文建. 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素质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2009,(12):62—65.

[4] 吴运娟. 试论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的专业化[J]. 辽宁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2011,(2):36—37.

[5] 胡志金. 基层电大辅导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专业能力结构[J]. 现代

远程教育研究,2007,(5):28—30.

[6]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0:170.

残疾人职业教育 篇12

聋障学生教育之所以被归入特殊教育的范畴,是由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在全日制残疾人职业教育中,我们可以从聋障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社会岗位入手,参照共青团工委的工作做法,创建聋障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短期岗位实践体系,采用理论加实践多轮循环的教育方式,实现持续性、循环性、多层面的聋障学生就业指导,使聋障学生在多次的专业实践中能持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岗位适应能力,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为今后长期稳定就业打下基础。

一、造成聋障学生就业困难的几点原因

在新疆,用“高不成低不就”这句话来形容聋障学生的就业现状较为准确。普遍来看,聋生选择工作时既胜任不了知识含量高、工资高的工作,又对知识含量低、工资少、工作强度大的工作看不上眼,常常是进退两难,最终无法就业或频繁换工作。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自身的生理缺陷导致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不高

在新疆,大部分盲人就业定位基本为推拿按摩,肢残人的生理缺陷一般情况下不影响其在正常学校的随班就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可以胜任知识含量较高的工作,而聋障学生多数都是先天或后天药物致聋,耳朵这一快速接收知信息的通道的关闭,使得多数聋障学生在书写意思表达、思维方式等方面有别于其他人群,在社会生活中与其他健听人交流困难,对社会认知不足。在社会就业现实严峻的情况下,聋障学生普遍缺少就业危机感,并不十分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频繁辞工的现象较多。

(二)缺乏长期的、持续性的就业指导

聋障学生本身受生理缺陷的影响,在步入社会前通常没有太多机会能够进行社会实践,在毕业后猛然间步入社会,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心理因素与沟通语言,在缺乏一个持续性的就业指导下更容易产生许多关于工作的困惑,由于使用手语而与他人沟通困难,又离开了能顺利沟通的手语教师,产生的问题得不到消化解决,使得聋障学生从业状态不稳定。

(三)社会用工单位对聋障学生就业存在偏见

在聋障学生就业帮扶工作过程中,经常可见很多用工单位对聋障学生存在一种怕麻烦的用工心理,担心工作中交流不便、交流方式麻烦、交流时间较长,因而拒用聋障学生,甚至剥夺聋障学生的试用机会。

二、聋障学生就业不稳定的社会效应

聋障学生是一个人数较为庞大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就业不稳定,将直接导致聋障学生仇视社会,促使聋障学生犯罪现象的产生,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笔者作为一名多次协助警察办理聋障学生犯罪嫌疑人案件的手语教师,在翻译过程中经常听到聋障犯罪嫌疑人反复强调自己找不上工作,没有办法只好去偷窃。

三、聋障学生就业前短期岗位实践设想

经过对在校聋障学生及聋障学生就业状况的长期考察,参考共青团工委为在校大中专学生提供寒暑期短工岗位的方式,可以由学校出面,针对聋生生理特点和专业特长,对社会上用工单位的工作岗位进行考察筛选,与用工单位联合,专门为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的聋障学生提供短期实践岗位,为聋障学生创造实习机会,特教学校参与,持续性、多层面地为聋障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这一体系的运作模式设想如下:

在每学期后两个月的教学时间内,将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作为见习周,组织学生去专业对口的用工单位进行见习。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这一模式下,聋障学生学生经过几轮反复的短工实践,对比课堂学习与社会工作中的区别,既能对自己的学习目的有进一步的明确,对所学知识进行二次回炉,又能预演工作的适应度,及时对聋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这样就可以加大传统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专业实践力。这一教学实践模式适用于聋障学生各专业。

在这一实践体系下,我们能够利用特教学校与社会岗位的理论加实践的教育方式实现持续性、循环性、多层面的聋障学生就业指导,提高聋障学生技能与岗位的结合性,加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最终帮助聋障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从而保持就业的稳定性,为社会的安定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路面压实下一篇:航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