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镇残疾人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24-09-12

关于某镇残疾人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通用7篇)

关于某镇残疾人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1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最有效的保障,解决残疾人就业是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的根本出路。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在浙江、辽宁、上海等10个省市试点促进残疾人就业新税收优惠政策基础上,2007年7月1日国家正式实施《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为了更好地履行基层残联组织“代表、服务、管理”职能,落实好、维护好残疾人的基本权益,有针对性的做好残疾人工作,本人对洲泉镇残疾人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残疾人就业现状(一)就业模式 据调查,洲泉镇现有各类持证残疾人2010人,占全镇常住人口的3.2%,以福利企业集中就业和从事农业生产为主。集中就业、分散就业、从事农业生产、个体经营和其它就业比例见左图。(二)就业政策 为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促进残疾人就业,近几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国务院令第488号)、《浙江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桐乡市照顾扶持残疾人规定实施细则》、《桐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客观形势的变化,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在执行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1、适用范围与企业改制的形势不相适应;

2、安置残疾人就业人数与税收优惠成本在量上相差悬殊;

3、可享受政策的残疾人范围界定偏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7年7月1日施行的《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主要有以下特点:

1、扩大了享受优惠的单位范围和残疾人范围;

2、更多地体现了对残疾人权益的保护;

3、继续保持十分优惠的政策力度。这次新出台的政策给予单位的税收优惠,将远远高于其因安置残疾人而发生的工资费用等各项支出,在残疾人为单位创造价值的同时,大多数单位相当于不必支付任何费用,还能够得到额外的财政补贴。(三)就业形势

1、福利企业招工有年龄、人数限制。政策规定:福利企业招收工人,男:45岁,女:40岁。买保险15年之后才能享受。各个福利企业根据本厂实际情况,制订了本厂招工规定:年龄要求更小(比如中恒化纤要求,男:40岁,女:35岁),符合企业要求的残疾人才能列为正式工,享受政策规定的待遇。如果年龄偏大,根据企业需要,列入临时工,工资待遇相对较低。目前洲泉镇福利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从残疾人所从事的工种来看,绝大多数属熟练型工种,残疾职工队伍较稳定。企业因经营规模、营利、税收政策和追求最大效益等原因,对本厂残疾职工招收人数上有一定的限制。在务农残疾人中,平均年龄48岁,限制了残疾人从业的转移。

2、大多数残疾人由于自己身体条件、文化限制,且缺乏一技之长。据调查,全镇2010名残疾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全部残疾人的2.3%,各种文化程度分布见左图。蕞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劳动技能,既得不到用人单位的录用,又找不到合适的职业。我镇分散就业按比例安置残疾人232人,只占全部残疾人的11.7%,涉及全镇90个企业,我镇制鞋企业较多但要有一定的技术。个体户75人,主要集中在开小店、修理行业。

3、少数残疾人存在“等、靠”的依赖思想,不愿从业。由于少数残疾人对政府的扶助政策等理解不全面,只片面追求享受权利,而忽视了发扬自强、自尊、自立的精神,总是企望得到政府的照顾和扶助,而不愿意走自食其力的路。

4、招工信息不够通畅。目前残疾人找工作主要途径:

1、企业直接招工;

2、亲戚朋友介绍。通过人才交流中心或者就业服务机构找工作很少。我镇个私企业较多,在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政策的带动下,按比例安置残疾人还有很大潜力可挖。由此可见,进一步稳定福利企业残疾职工队伍,增加分散就业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员,努力转移务农残疾人员就业,加强企业残疾临时工、部分工龄短职工和个体户社会保障工作,是当前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工作。

二、推进残疾人就业的几点建议:(一)提高全社会对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认识,重点实施分散按比例就业。当前,由于受到整个就业形势的影响,用人单位往往注重健全人的就业问题,而忽视了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或由于对残疾人存在一定的偏见而不愿使用,使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政策的推行难度加大。洲泉镇个私企业较多,分散按比例就业还有很大潜力。因此,政府有关部门、残联等组织要加大宣传《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政策》,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使用人单位认识到保证残疾人就业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二)积极鼓励残疾人自谋职业。对残疾人个人或自愿组织起来从事个体经营,工商、税务、银行等有关部门要在残疾人保障和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允许范围内,给予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残疾人优惠和照顾,以帮助解决小额贷款、简化开业办

证手续和降低经营成本等等。同时,有关部门和各地要因地而宜、因人而宜,积极提供就业的岗位,如公用电话亭、书报亭、彩票销售点等,引导残疾人自立、自强。继续完善个体户参加社会保险补贴办法。(三)建立镇残疾人就业服务社。在镇残疾人联合会领导下,残疾人就业服务社可配备一至二名残疾工作人员,主要工作:一是开展失业登记。了解有就业能力和就业要

求的残疾人的年龄、性别、工作需求及特长,及时和用人单位取得联系,搞好牵线搭桥,克服残疾人就业要求和用人单位招收残疾人困难的矛盾。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新闻及时宣传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管理政策,召开座谈会听取用人单位的要求。三是争取部门支持,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加大对残疾人失业及再就业的扶持力度。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助残资金和现有的服务体系,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四)就业保障金向务农残疾人和临时就业残疾人倾斜。一是要建立培训机制。根据用人单位的用人导向和市场规律,加强残疾人在种植、文化、转移就业方面培训,可以在集中就业的福利企业进行试点,提高残疾人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开展一些岗位比武竞赛,稳定残疾人工作队伍。二是建立补贴机制。鼓励残疾农民购买养老保险,残疾农民购买养老、医疗保险,从就业保障金中予以补贴。对残疾人因年龄、工作等原因,离开用人单位时,如果未满15年,对经济确实困难的残疾家庭,按照“自己出一部分,残联补一点”的原则,继续购买保险,直到满15年为止。三是建立扶贫机制。对一户多残的家庭,要确保有一人在单位上班,消除残疾人家庭“零就业”现象。四是进一步搞好扶贫基地建设,推行“公司+基地+残疾人农户”的产业模式,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农村残疾人稳定就业。使基地真正成为带领残疾人致富的有效途径。五是加大对农村残疾人从事种养业的扶持力度。针对种养业风险高的特点,对种养业大户免费政策性农业保险。

关于某镇残疾人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2

关键词:残疾儿童,教育,政府,社会,家庭,对策

一、残疾儿童受教育现状分析

1、残疾儿童特教系统的形成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的显示, 中国大陆6~14周岁的学龄残疾儿童约有246万人, 占残疾人总人口数的2.96%。其中有视力障碍的残疾儿童约13万人, 有听力障碍的残疾儿童约11万人, 有言语残障碍的残疾的儿童约17万人, 肢体残疾的儿童约48万人, 智力残疾的儿童约76万人, 精神残疾的儿童约6万人, 多重残疾的儿童约75万人。在学龄残疾儿童中, 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有63.19%, 各类别残疾儿童的对应比例为:视力残疾的儿童79.07%, 听力的残疾儿童85.05%, 言语残疾的儿童76.92%, 肢体残疾的儿童80.36%, 智力残疾的儿童64.86%, 精神残疾的儿童69.42%, 多重残疾的儿童40.99%。就残疾儿童的基础教育而言, 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 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特殊教育体系。当前, 我国“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龙头、以特殊班为骨干、以大量的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体系已得到基本完善;而特殊教育学校是最主要的教育形式。特殊教育学校的在校学生中既有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 也有肢体残疾、言语残疾以及精神残疾等儿童, 还有各种各样的资优残疾儿童。这无疑有利于形成中国特色的以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统一残疾人研究2012年第2期编教科书为主体的教科书系统以及盲校、聋校和培智学校各有适合自己特色的教科书系统。

2、残疾儿童入学率远低于健全儿童

入学率是反映教育发达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志。截至到2011年年底, 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约达12.6万人。其中, 视力残疾儿童约1.2万人, 听力残疾儿童约1.2万人, 言语残疾儿童约O.9万人, 智力残疾儿童约0.6万人, 多重残疾儿童约1.7万人。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的大致推算, 只有63.19%的适龄残疾儿童正在接受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学校的义务教育, 而未入学者高达36.81%。这说明了我国残疾儿童的实际入学率是非常低的。在各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检查验收中, 那些1%没有入学的儿童往往就是残疾儿童。正如《世界残疾报告》所指, 残疾导致的障碍会造成残疾人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使得入学率和教育成就较低。

3、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发展动向。为了探索中国特色的残疾儿童回归主流之路, 我国政府于1987年开展了“随班就读”的研究实验, 此政策推行二十多年来, 依然面临着多重的困境。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体系尚未得以健全, 譬如管理体制、工作机制, 教育教学保障机制、课程设置、师资培养与培训机制等。应该说残疾儿童有其特殊的教育需求, 例如, 残疾儿童所需与普通儿童同步的特殊教材 (大字版的教材、盲教材) 如何解决与辅助的教学设备 (盲版、盲笔, 盲文打字机) 等如何筹借、筹资、学校环境如何调整或改变以适应肢体残疾儿童 (无障碍的人性化设施) 等。目前, 由于我国大多数地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机制并不是健全的, 因此, 就很难保障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假如普通学校或普通教育行政机构不能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那么, 残疾儿童不可避免将出现“随班就坐”“随班就混”“随班混读”的现象了。

二、影响残疾儿童教育质量的成因分析

1、政府方面

(1) 法律、法规方面的缺陷

第一, 现有的特殊教育法规体系中缺失核心的《特殊教育法》。我国目前主要的特殊教育立法《残疾人教育条例》, 与普通教育的《义务教育法》相比, 立法层次低, 法律效力极其有限, 从而导致了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没有像普通儿童那样得到充分保障。第二, 现有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所制定的原则与制度不能满足“特殊”教育自身的需要, 致使残疾儿童接受适当教育的权力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例如, 对残疾儿童的残疾类型与程度的鉴定是使他们接受相应教育的前提之一, 但现有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中还没有残疾儿童的鉴定标准, 也缺乏对鉴定机构的构成、资格的认定, 不能进行相对准确的鉴定就难以保障残疾儿童接受适合他们的教育。第三, 现行的特殊教育法律有些条款在一定的程度上还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 没有制定明确的法律问责制, 导致了对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到位。例如《残疾人教育条例》第44条第3款对特殊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只是泛泛地规定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和征收的教育附加税, 要有一定比例用于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既没有明确的比例又没有具体法律责任的约束, 这种原则性的非强制性的规定, 容易导致具体操作上和监督上的困难, 没能有效地从法律层面上保障残疾儿童教育经费的投入。

(2) 残疾儿童教育督导力度不够

1994年8月23日, 我国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检查, 应当包括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工作的监督、指导、检查。”“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指导”。诚然, 目前教育行政部门的内部条块出现的分割, 不能作为一个整体而发挥作用, 更不用说与民政、残联等相关部门联系、协调、配合, 致使残疾儿童教育督导力度不够, 教育资源的利用与效率的发挥受到限制, 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和教育质量没有上佳的保障。

(3) 残疾儿童教育费用投入不足

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直接导致了残疾儿童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 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导致了残疾儿童教育发展的城乡两种差异。在我国, 经济因素对残疾儿童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为教育资金与经费的投入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5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置盲、聋和其他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根据宪法的精神, 我国残疾人的劳动、生活和受教育权应该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护, 但在我国一些地区, 尤其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 由于经济的原因, 适龄残疾儿童入学比较困难, 难以做到按时准时入学。

健全, 各省、市、自治区和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设立专管特教的负责人, 特教管理工作往往由普教的教育行政官员兼任, 因为缺乏特殊教育知识, 普教工作比较繁忙等原因, 易致使兼任特教管理的人员无力主抓特教, 这样不可避免地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残疾儿童教育的质量。特殊教育管理体制不仅限制了残疾儿童初等教育的发展, 同时也限制了残疾儿童中等职业教育的开展。长期以来, 教育行政部门都将特殊教育学校划归小学系列管理, 这显然对普及初等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可是,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特殊学校职业教育的开展, 这种管理体制却一直没有得到大的改变。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都或多或少地缺乏有效管理残疾儿童职业教育的经验和精力, 这将影响到残疾儿童职业教育的开展。

2、社会方面

(1) 社会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当下, 我国残疾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健全, 这也会影响残疾儿童教育的发展。家庭内部的支持带有很大的任意性;社区的支持体系不够完善;政府及其部门的支持渠道还不够畅通;社会环境还有待改善。

(2) 社会对残疾儿童回归主流社会还存在着误解和某些偏见, 对残疾人缺乏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爱。一个尊重与被尊重残疾人的氛围, 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形成。在心理方面, 残疾人承受着外界歧视带来的巨大心理负担;在生活方面, 专为残疾人建设的无障碍设施时常被无情占用甚至破坏。

3、家庭方面

(1) 传统文化影响着残疾儿童的入学率。传统文化的影响导致了残疾儿童教育中的性别差异, 造成残疾女童的入学率显著低于残疾男童。不仅正常儿童家长对特殊儿童存在偏见和歧视, 并且残疾儿童家长也没有正确的理性的认识和分析。有的残疾儿童家长不能正视自己孩子的特殊要求, 被告知孩子有异常或建议检测时拒绝承认。有的残疾儿童的家长将拥有残疾儿童, 看作是耻辱, 视为累赘, 限制残疾儿童的生活、交往和活动范围, 致使周围邻居不知其子女是残疾儿童, 造成了该儿童与世隔绝, 无人问津。此外, 家庭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会导致不同家庭对待残疾儿童不同的教育态度。

(2) 家长自身的知识素养。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 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使命。特别是家庭中父母这两个重要的角色, 对孩子未来人生道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父母自身的知识水平的高低, 与其家庭教育能力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大部分残疾儿童家长本身文化素养不高, 而现在的教材, 让孩子所接受的学习的内容量非常之大, 很多知识都需要父母的辅导。有些轻度弱智随班就读生的父母自己的智力也太好, 根本完成不了辅导孩子学习的任务, 这导致了有些轻度弱智随班就读生的家长选择了逃避或安于现状。因此, 这些家长缺少知识的支撑, 又面对着这样的特殊孩子, 这些父母就很难担负起他们的责任。

三、采取必要措施, 提高残疾儿童教育质量

1、完善特殊教育的相关立法, 以《特殊教育法》为核心, 建立健全特殊教育的法制体系。

要想健全残疾人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制度, 首先我们就必须要建立起残疾人家长或监护人对侵犯残疾人受教育权行为的申诉和诉讼制度, 要从根本上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必须有法可依。

2、对适龄儿童提供完全公益的、免费的、优质的特殊教育。

《残疾人保障法》中并无对残疾儿童及适龄青少年实行完全公益的、免费教育的条款。笔者认为, 作为一项支持保护弱势群体的事业 (残疾儿童教育事业) 的发展, 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支持, 因此应当要实行与中国普通义务教育一样的特殊义务教育, 并免除学杂费等。

3、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尤其是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办一定数

待遇;组织这一系列教材的专门编写小组, 为残疾儿童量身定制与打造其专属教材。

4、由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牵头组织, 号召社会捐助, 中央

财政拨款与社会慈善捐助相结合, 开发学前特殊儿童的早期项目。如2009年7月, 由财政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共同发起的“贫困聋儿人工耳蜗、助听器抢救性康复项目”。

5、重视家长的参与权。

以家长为依托, 形成辐射带动特殊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与立法。地方各级残联部门, 应加大在特殊儿童家长中普及特殊儿童教育常识和法律常识的力度, 定期组织特殊的儿童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可以为残疾儿童的家长提供一些心理上的辅导, 通过家庭社会工作的相关技巧, 帮助家庭成员改变其对于残疾儿童的错误认知, 了解儿童的需要和潜能, 增强其对于残疾子女的信心, 不仅要照顾他们的生活, 更要重视他们的成长和人生发展。对由经济原因引起的残疾儿童教育困难的家庭, 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可帮助家庭成员提高其职业技能, 并谋求相关机构的支持, 对这样的特殊家庭给以政策上的优惠和补贴。对那些符合条件的家庭, 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可帮助他们申请相关的社会救助与特殊保障等。

6、普及全民教育, 呼吁尊重人性和仁爱, 为帮助特殊儿童更快回归主流社会做准备。

加强宣传的力度与广度, 要让所有老百姓都觉得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都认为是“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7、加大残疾人生活基本便利设施的建设, 为特殊儿童受教育提供便利条件。

硬件设施的大力修建, 实际上就是对残疾朋友直接关爱的一种表现, 这些便利设施的增加, 要让他们心里和脸上觉得是充满着温暖和洋溢着幸福的。

四、结束语

关于某镇残疾人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3

一、调查样本

中残联2007年下发的《全国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考核办法》明确规定,各镇、社区、村级残疾人协会中应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或协商推举方式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主要从事残疾人工作。文件中明确了专职委员设立层次分为3个:1、镇残疾人专职委员;2、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3、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本文调查样本涉及残疾人专职委员包含有镇残疾人专职委员21名,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22名,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518名,共计561人。镇及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条件、待遇及工作要求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工作地域有所差别,镇级专委是负责全镇残疾人工作,社区专委负责本社区残疾人工作,村级残疾人专委属于农村松散型管理方式,选聘条件和要求相对较宽泛,待遇只是有少许工作补贴。以下调查将镇及社区专委按第一层次对待,将农村专委作为第二层次予以描述和分析。

二、专委队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选聘标准低,合适人选难

2007年至2011年两个层次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均执行年龄要求女18-50岁、男18-55岁;文化程度要求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残疾状况以能胜任工作的残疾人为主,智力残疾人亲属、精神残疾人亲属可占20%的比例。56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中年龄不满足条件的有86人,文化程度不满足条件的有127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3人,属于残疾人的有523名,占93.2%,智力、精神残疾人亲属有38名,占6.8%。年龄和文化程度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基本都分布在村一级。残疾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尤其在郊县,郊县农村更为突出,完全按照选聘条件选聘,比较困难,这种现象不止在本县,其它区县情况基本类似。根据这些现实情况市残联相继对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条件做了部分修改,2012年文化程度由原来的高中及以上修改为“高中及以上,优秀的残疾人可放宽至初中文化程度”;年龄要求女18-52岁、男18-57岁。2013年在文化程度方面再次修改为“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特殊情况下,确能胜任此项工作的残疾人可放宽至初中以下,但不能超过选聘总人数的5%。2014年年龄方面男女均调整至60岁,智力、精神残疾人亲友不超过选聘总数的10%(此比例和中残联保持一致)。2015年乡镇(社区)及村及共选聘的残疾人专职委员554名,其中第一层级36名,第二层级518名。智力、精神残疾人亲属共22名,占3.97%,55-60岁的有89人,占16%,50岁以下337人,占60.8%,年龄最小的20岁,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有392人,占70.8%,最高学历大专,有2人,小学文化程度有11人,占1.99%,从2006年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开始至今,人员中的残疾人以三、四级肢体残疾人为主体,2015年肢体残疾的专职委员有435人,占78.5%。

2、工作待遇差,身份尴尬

残疾人专职委员的设立是借鉴了各地政府解决下岗职工中“40、50”人员而设立公益岗位的意见,初衷是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但是在近几年的运转中充分显示出专职委员地位的尴尬。主要表现在身份尴尬和待遇尴尬。就社区和镇残疾人专职委员来说,他们工作地点在镇政府或者社区,但是属于没有编制的额外人员,不属于公益岗位,更不是有编制的吃财政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他们由镇残联聘任,与镇残联签订工作合同,由镇或社区进行考核,但是工资却是由县残联发放。村级残疾人专委属于村级管理残疾人工作的专职人员,是聯系残疾人的纽带,但是不属于村委会人员,没有任何公职身份,地位尴尬。关于待遇方面,镇及社区残疾人专委的工资由市残联和县残联按照一定比例从保障金中列支,标准由市残联和市财政统一制定,尽管从2006年的680元增加为2015年的1260元,但是仍属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与其他岗位比较明显偏低,目前由人社部门审批设立的公益工资为1500元/月,缴纳社保;工会设立的工会专职委员工资为1900元/月,缴纳社保;人社局设立的社保协理员工资为1700元/月,缴纳社保;残疾人专职委员工资待遇最低。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每月工作补贴在设立初期为50元/月,2014年调整130元/月,其中80元由市残联和县残联承担。50元属于省残联下发的补贴。除工资待遇偏低外,工资发放不及时。镇及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每半年发一次工资,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补贴年终一次性发放。2015年已进入7月,但是专委工资市残联下拨部分还没有到位,无法发放,对残疾人家庭生活影响很大。待遇低还表现在社会保障没着落,残疾人有后顾之忧。从2007年设立专委以来,专委一直没有纳入社保。在各地不断的呼吁下,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保障明显偏低。从2013年开始,每个残疾人专职委员得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补贴,补贴标准是国家规定的基本参保标准,2015年养老保险为每人每年农村100元、城镇200元,医疗保险农村为85元、城镇为180元。以上补贴仅适用于自己缴纳居民、农合农保人员。

对于专委中的下岗职工个人以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保的每年需缴纳7000-10000元的社保费用人员无任何补贴。根据调查,即使享受以上微薄补贴的人员也只占到残疾人专职委员总数的一半,13年享受养老补助的有223人、享受医疗补助156人,14年享受养老补助的有280人、享受医疗补助214人。因为多数残疾人专职委员不是低保户就是重度或中度残疾人,国家已经给他们减免了费用,有的是村子集体缴纳,他们自己不需要缴纳就可以享受。

由于待遇低,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稳定性受到了严重挑战。在工作中途不断流失。调查初期有561人,现在在岗的为554人。尤其是镇及社区专委由于工作强度大,文化程度要求高,待遇偏低,人才流失严重。2009年在岗人数为43人,现在实际在岗36人,根据选聘标准,镇及社区专委每3年选聘一次,只要考核合格可以连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残疾程度轻、有较高文化基础或一技之长的人员将这一岗位作为工作过度,没有长期扎根的思想,致使镇及社区专委形成了年年流失、年年招聘、年年培训的怪圈。而对于部分残疾程度较重、年龄偏大、考核评定不高的专委,由于没有新生力量补充,也无法更换。明显的影响了工作。

3、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是残联组织和广大残疾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以残服残、助残”,但是由于残疾人自身在身体方面、文化教育方面、社会地位方面、生活状况方面等与健全人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以致于在帮助、服务其他残疾人时有种种欠缺和不足。鎮及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由于所处的工作环境及身边同事的影响,在经过专业的培训之后,残疾人政策法规掌握的较好,特别是与残疾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保障方面的政策了解的较透彻,能很好为残疾人服务,办公自动化应用也相当熟练,可以娴熟的将基层的一些状况反映到残联组织。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长期身处农村,自我了解有关政策的渠道狭窄,即便是参加残联组织的专门培训,接受较慢,应用不太灵活,虽然也参加有关办公自动化的培训,但培训之后没有设备,所学技能也逐渐生疏,很难为残疾人服好务,有的甚至连基本的“传声筒”都做不好。比如残疾青少年、儿童的康复,凡是有康复潜力的残疾孩子在救助年龄内全覆盖,均可参加免费的康复训练或进行手术矫治,尽管每一个基层单位都有残疾人专职委员,但是还有失去救助机会的孩子。

三、一点建议

1、改善待遇,录用较高文化素质的残疾人进入专职委员队伍

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许多优秀的残疾人进入专门的特殊教育高校学习,有些残疾人在普通高校学习,这些残疾人学成毕业后进入社会,同健全人平等的竞争工作岗位,难度较大。如果提高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工资待遇,并且缴纳社保,那么不仅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问题,而且这支队伍的素质也会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将会增强。

2、引入激励机制,解决工作动力不足的问题

一是将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工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基础性工资,一部分作为绩效工资,根据个人工作业绩予以发放,改变了原来吃大锅饭的现象,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二是引入了淘汰机制,坚持每季度进行一次评议,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对于群众评议较差的人员进行约谈,对于连续2次考核等级为基本合格人员予以解聘,这项措施提高了残疾人工作者的责任心。

3、加强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关于某镇残疾人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4

疾人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平湖市残疾人事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平湖市残疾人基本情况 据调研显示,2004年,平湖市持证残疾人为9162人,2005年为9440人。2006年,按照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公布的数剧测算,全市现有残疾人3万多人,其中持证残疾人10087人,分类为精神残疾616人,占全市持证残疾人总数的6.11%;视力残疾901人,占8.93%;听力残疾1136人,占11.26%;肢体残疾6256人,62.02%;智力残疾1178人,占11.68%。这些残疾人中,属一级残疾的有1069人,占持证残疾人的10.60%;二级残疾的有1701人,占16.86%;三级残疾的有5878人,占58.27%。逐年增长的残疾人群体,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理应比其他社会成员更应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应享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

二、平湖市残疾人救助的基本体系近几年来,随着平湖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也在不断改善和提高。对残疾人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了涵盖康复、教育、就业培训、生产生活、养老、医疗、住房、法律等八大方面的救助内容,基本建立起了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1、实施了康复及医疗救助制度 一是积极开展各类康复工程。2004年,全市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462例,共补助资金9.24万元,聋儿语训12人,补助0.48万元。2005年,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423例,补助资金12.69万元。聋儿语训16人,补助0.81万元。2006年,实施白内障复明及青光眼手术380例,补助资金11.52万元,聋儿智残儿训练10人,补助0.57万元,为8人安装假肢及辅助器具,补助资金1.86万元。此外,还每年为有需求的残疾人赠送轮椅、助听器、手杖等。去年,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全市265名处在低保边缘参加城乡合作医疗的特困残疾人个人负担部分(每人50元)予以全额补助,共发放补助资金13250万元。该做法从一定程度上防止和缓解了部分残疾人家庭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为低保边缘残疾人家庭构筑了医疗保障。二是基本建成二十分钟康复圈。全市共建立康复中心10个,康复示范站35个,康复站130个,基本满足了残疾人康复需求。

2、实施了社会保障救助制度 2006年,市残联出台了《贫困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社会养老保险补助实施办法》。办法规定:对从事个体经营的贫困残疾人依法参加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对其个人实际缴纳部分,前5年给予每年25%的补助,补助标准按市社会保障局每年公布的自谋职业者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的最低标准。06年,共为5名个体工商户发放养老金补助3300元,2004年开始,依托镇(街道)敬老院创办了10所重度残疾人托管托养所,到2006年,全市有127人重度残疾人住进了“新家”。每年市残联补助残疾人托管托养所达10万元。

3、实施了困难学生就学补助制度 为促使残疾学生及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与其他健全学生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市残联出台了《平湖市残疾人学生及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补助办法》。到06年底,全市义务教育龄段残疾儿童325名,已入学324名,入学率99.69%。特别是2006年根据《平湖市残疾人学生及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补助办法》启动的“知识改变命运,爱心托起希望”助学工程,更是为全市残疾学生及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全市共有429名学生得到了28万元的助学补助款。在受资助学生中,义务教育段的59人,高中、中专的230人,大专的66人,本科的72人,研究生2人。

4、实施了就业培训援助制度 一直以来,平湖市采取特别扶助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安排残疾就业。到06年底,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2025人,按比例安置就业2856人。04年至06年,投入资金3.78万元,累计培训残疾人1261人次。规范了扶贫基地建设,加大了对扶贫基地、种养业户的扶持力度。全市现有扶贫基地8个,04年至06年,累计发放基地安置残疾人补助款达20.93万元,发放小额信贷贴息21.55万元。直接补助到残疾农户手中的种子种苗补助款更是受到了各镇(街道)农村残疾人的欢迎。三年已累计发放补助款40.37万元。

5、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 为使农村贫困残疾人居有所、住有屋,04年投入5.6万元改造了28户困难残疾家庭的危房,05年投入46万元改造了92户困

难残疾人的危房,06年,又投入16.8万元对56户危房户进行了改造,基本实现了残疾人家庭危房出现一户改造一户的工作目标。

6、实施了残疾法律援助工作 2002年4月,市残联会同市司法局,成立了平湖市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法律援助站,已接受法律咨询2100多人次,提供援助26起,使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

7、实施了生活困难救助制度

近年来,政府始终把解决困难群众,特别是贫、特困户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一项民生、民心工程来抓。就对困难残疾人而言:一是实施了低保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实行“应保尽保”,到2006年底,全市共有840户927名残疾人享受了低保政策,占了全市低保户的近三分之一;二是实施了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困难补助制度,2006年市政府出台了《平湖市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困难补助暂行办法》,规定了对无劳动能力,无固定经济来源、常年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和无劳动能力、无固定经济来源、重度精神残疾的残疾人予以每月100-200元的补助,目前全市有180名重度残疾人享受了这一政策;三是实施了低保残疾人家庭的特殊救助。对低保残疾人家庭除享受政府低保补助政策外,市残联又对低保残疾人每人每月50元的补助。05年,对全市854户944名低保残疾人予以了56.64万元的补助,06年共对840户927名低保残疾人予以了55.62万元的补助;四是实施了对低保边缘户的困难补助。市残联每年对处于低保边缘户的困难残疾人予以困难补助。04年对200户低保边缘户予以补助,共补助10万元,05年对230户予以补助,共补助11.5万元,06年对280户予以补助,共补助14万元。

8、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渠道日益拓宽,作用越来越显现近年来,平湖市各个层面、各种形式的残疾人社会救助渠道不断拓宽,救助力度不断增强。如:扶贫结对、节日慰问救助、因病因灾等的临时救助、慈善救助、城镇低保残疾人的住房补贴等,成为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中有力的补充。

三、我市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平湖市在残疾人社会救助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并为残疾人解决了一些生活、生产困难,但仍存在残疾人家庭的基本生产生活难、子女上学难、家庭成员就医难等几大突出问题,相对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全市人均收入而言,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仍不容乐观。造成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有待解决:

1、救助存在政策断层。由于受资金条件限制,这些年,我市对残疾人采取的一系列救助措施,基本上都是以低保为标准,并向其倾斜。这就使得一些家庭收入稍高于低标准、处在低保边缘的残疾人很少或很难获得有效的救助,致使他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比低保户更困难。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这类残疾人大约有265人。

2、救助水平仍然偏低。以低保标准为例。现行标准为城市居民人均每月270元,农村居民人均每月170元。且大部分享受到的还不是全额,而是补差。这一标准,只能解决吃饭问题。残疾人除了日常基本开支外,与健全人相比,还有一些特殊的开支,如康复需要的医疗费等,这些开支,仅靠低保是不够的。同样,去年出台的生活不能自理困难残疾人每月100元、200元补助标准也属偏低。

3、救助内容不够全面。我市目前采取的救助措施,大多集中在对残疾人的经济补助,但残疾人所需要的救助内容还远不只这些,还应有权利救助、心理救助等。

4、救助体系还不完善。虽说目前我市对残疾人的救助体系已初具规模,但总体上还存在各职能部门“单打一”、各自为政的局面,一些救助依然以临补为主,缺少长效机制的保障。

四、加快我市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实现《平湖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到“十一五”末,我市残疾人基本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政府还须加大扶持力度。为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1、建立长效机制。建议政府在整合已有政策、已有部门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救助残疾人的长效机制,变“单打一”为“团体赛”,从制度层面来保障平湖市残疾人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完善救助内容。在继续抓好残疾人经济补助的同时,有针对性的抓好有康复需求残疾人的康复救助,使他们早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抓好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就业救助,使他们早日勤劳致富;抓好有心理障碍残疾人的心理救助,通过激发“潜能”,促使他们自助、参与社会。等等

3、提高救助额度。要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消费水平等情况,使救助额度逐年有所提高,从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关于某镇残疾人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5

巴中是劳务经济大市。外出务工挣钱,抱财回乡创业,是劳务产业深度开发的根本归宿。在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区位劣势即将彻底改变的情况下,如何把返乡务工人员的就业压力变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新课题。对此,我们分赴各地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村劳动力约175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10万人左右。去年底,全市返乡务工人员达38万人,其中:创办经济实体的共1.7万人,就地就近就业2.7万人,回家务农1.2万人,等待观望的1.5万人。

(一)多年积累奠定了回乡就业创业的基础。2009年,全市向外劳务输出113.3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8.7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000元,劳务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全市50万元以上的劳务大户达7800余人,100万元以上的劳务大户达2400人。经过多年的外出务工,一大批农民工完成了原始积累,掌握了专业技术,懂得了经营管理,为回乡就业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抱财回家创业是务工人员的基本愿望。摆脱经济困境,夯实置业基础是广大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目的。叶落归根的思想,置业兴家的梦想,家人亲朋团聚的愿望,长期飘泊的艰辛,驱使着一批又一批的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南江县高塔乡现有返乡农民工1200人,有创业意向的达230人,占19%。

(三)金融危机的冲击加速务工农民返乡进程。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部分企业关闭或开工不足,部分务工者失业返乡,部分务工者收入下降,弃岗回乡。随着经济逐步回暖,大量农民工又返城务工,但金融危机加速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给务工者回乡创业带来更多契机,同时也刺激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四)创业环境逐步优化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提供了舞台。随着六路建设的加速推进,巴中的区位劣势正逐步消失,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对人力资源的吸纳能力日趋增强。平昌县驷马镇返乡务工人员邓博在当地党委、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支持下,创建了“大地菌业”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食用菌生产与加工,年生产能力达1000万袋,带动发展食用菌种植大户120户,吸纳下岗再就业人员150人。

二、主要措施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务开发回引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切实化解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开拓创业门路,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落实组织保障。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就业切实解决返乡农民工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了促进返乡农民就业工作方案,妥善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和生产生活问题。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实行信息周报制度,建立农民工返乡台帐,对全市返乡农民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卡立档。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化解相关矛盾。

(二)落实政策保障。将三个月未能重新就业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失业登记,对其中家庭特别困难的,按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的70%给予半年失业补助。凡市内参加了失业保险的企业,对暂时失去工作岗位的农民工进行失业登记,发放6个月的失业保险金。对新吸纳安置失业返乡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一年以上的用工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和每人每年300元的岗位补贴。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为失业返乡农民工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对民办职业介绍机构成功免费介绍农民就业的,给予200元/人的职业介绍补贴。对返乡务工人员创业给予项目支持。平昌县坦溪镇返乡务工人员张嘉宏创建“平昌县绿之旺生态种养业专业合作社”,集约经营土地1100亩,吸纳社员150户。平昌县经委、农业部门将其列入农村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超市对接项目予以支持。南江县对用工企业裁员20人以上的,需提前1个月向同级劳动保障部门报告,返乡农民工创业免收工商登记费。

(三)落实技能保障。去年以来,全市开展了以提高农民工转岗就业和致富技能为重点的10万农民工技能培训行动,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劳务扶贫培训、劳务品牌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农民工培训项目,共投入资金2200万元,培训农民9.5万人,其中返乡农民工2.6万人。

(四)落实置业保障。坚持外输内转结合,就业创业并行,妥善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一是依托已建的20个市外劳务基地,搭建劳务平台,加强区域劳务合作,帮助3.6万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二是利用交通、水利、学校、医院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吸纳返乡农民工就的转移就业,共安置1.1万名失业返乡农民工。三是积极支持、鼓励返乡农民工参与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发展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支持5200多名失业返乡农民工从事种养业,支持3200名返乡农民工创办经济实体。

三、现实矛盾

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综合起来,主要存在四个反差。

(一)强烈的创业愿望与弱势的创业能力形成反差。从全市劳动力素质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0%,初中50%,小学及文盲占40%,且外出务工劳动力中80%以上没有通过正规的职业技术培训,从事高端管理和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人微乎其微,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很少,缺乏统筹管理和关键技术控制能力。返乡务工人员参差不齐,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整体发展能力不强。

(二)模糊的创业意向与合适的发展门路形成反差。由于相关部门缺乏科学的引导,加之返乡务工人员分散游离,相当部分返乡务工人员对当地市场发展程度、产业发展导向、民众消费习惯及水平不清楚或研究不深不细,在发展项目上,模糊不清,要么把自己务工从事的产业项目硬性搬回老家,要么跟风赶浪重复别人,导致“南橘北枳”或“满天星”的情况。

(三)不畅的融资渠道与持续的投入需要形成反差。返乡务工人员有一定积累,但在创业过程中,随着项目的启动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后续投入不断增加,资金压力越来越大。而在我市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可行的融资渠道基本只有农村信用社或邮储银行提供5万元额度以内的小额信贷,超过5万元的贷款均需担保或抵押。返乡创业人员通过民间高息借贷来维持项目运转的状况比较突出。

(四)集约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各自为阵的现实模式形成反差。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信息化服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标志和基本要求,但返乡务工农民具有典型的分散性、流动性、自我化特点,在就业创业上,缺乏交流平台、缺乏合作契机,各自为阵,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往往造成高成本、低效益、多折腾的局面,形不成人才、资金、技术的集聚效应,难以走出高成本投入、重复性建设、作坊式经营、家族式管理、低效性运行的怪圈。

四、对策建议

要较好地推动我市日趋增多的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当务之急要解决信息不灵、政策不够、组织不力、融资不畅等四个突出问题。

(一)强化信息服务,科学引导置业。通过建好“五个一”,及时、全面、科学为返乡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创业信息。一是编发一本《指南》,建议由市农劳办牵头,组织编写一本《巴中市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指南》,并向广大农民工免费发放。二是开辟一个网页。相关职能部门要在部门信息网站开辟一个返乡就业创业服务网页,把返乡务工人员创业就业政策、热难点解答、事务办理程序向社会公开。三是健全一个体系。由市农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建立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个人信息档案。四是开通一个热线电话。劳务开发成员单位向社会公布一个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热线电话,方便群众咨询。五是设立一个服务窗口。在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站点设立专门的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服务窗口。

(二)加大政策支持,激励返乡创业。要在工商登记、土地流转、项目支持、税费征收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激励返乡务工人员创业。一是降低审批门槛。返乡人员创办经济实体,有关职能部门要大开绿灯,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在创办阶段,先试运行一段时间再办工商营业执照。除特殊行业必须前置审批的,改审批制为备案制,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在工商登记、准入条件、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方面比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优惠政策执行,申办个体工商户,免收工商登记费,同时提高营业税起征点。二是激励土地流转。返乡务工人员成片租赁土地100亩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政府可以按每亩每年100元奖励。返乡务工人员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经营规模达到200亩以上的,政府可以按每亩100元一次性奖励。三是加大项目支持。积极引导、支持返乡务工人员参与农业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基地建设,支持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进园区、进基地、进项目,夯实创业基础,缓解投入压力,增强发展后劲。四是优惠税费。返乡务工人员创办种植业经济实体,在业主收回成本前免收一切税费,规范行业行为,坚决堵住乱收费、乱摊派行为。

(三)加大组织协调,保障返乡置业。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要把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实施目标管理,切实帮助返乡务工人员抓好就业创业的项目选择、技能培训。一是搞好项目论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发展前景、当地资源优势、自身技能特点、项目支持重点,帮助返乡务工人员搞好项目可行性论证,实现科学创业,克服盲目打拼。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在劳务扶贫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劳务品牌培训、劳务就业培训项目中安排不低于项目总指标的30%,专项用于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培训。坚持分类指导,对缺技能、有继续外出务工愿望的,加强转岗就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愿望的,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对回家从事种养业的,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实施目标管理。编制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发展规划,并确定发展目标,将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县区、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间,实行量化管理,严格考核。四是搭建协作平台。每年分层次、分区域、分项目组织召开形式多样的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恳谈会,促进返乡务工人员交流经验、互通信息、沟通感情、增进协作。每年开展一次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对创业明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四)创新投入机制,支撑返乡创业。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一是专合组织融资。鼓励返乡务工人员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吸纳民间资金,增加发展资本。二是联手共同创业。引导、鼓励返乡务工人员联手,共同投入资金,协作创业,解决一个人想办办不了的事情。三是项目优先支持。凡在全市规划的现代产业基地规划区内开展的返乡务工人员创业的业主,优先支持,重点支持,不在规划区内的减少支持或不支持。同时,推行大园区、小业主发展模式,在重点产业基地发展返乡务工人员创业园区。四是优化金融服务。适当放宽担保贷款条件,推行动产抵押,降低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贷款门槛。大力开展返乡务工人员信用等级和信用村评定工作,加大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信贷支持力度。

关于某镇残疾人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6

桥南村位于林城镇集镇南端,全村总耕地面积4813亩,(其中水田面积4695亩),鱼塘面积929亩,属于斗区。全村所辖17个自然村,41个承包组,1061户村民,总人口3738人,2003年村人均收入4777元,村集体所收入10万元左右,在林城镇属于中等水平。该村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水产、养殖、轻纺为辅,经济发展较缓慢,其中农业经营大户48户,上规模私营企业1家,据了解劳务输出人员不多,在外劳务质量不高,其中出国劳务5人,县以外劳务人员26人,县以内从事个体劳务人员340人。

2003年初始,桥南村原党支部书记因个体私营企业破产,平时无暇顾及村级事务,而其余村班子成员平均年龄偏高,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陈旧,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工作作风欠佳且效率低,没有系统的学习考核制度,村班子成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带领致富能力差。从而造成村土地整理工作失控,中心村建设和宅基地复垦项目搁浅,村集体经济亏损近300万元,没有健全的村级组织和相应的保障机制,从而导致村级财务管理混乱。

桥南村多年来未公开村级财务,根据今年三、四月份理财小组的帐目清理,发现财务管理非常不规范,白头条子入帐,帐目登记不清,凭证无经手人和证明人细帐,大额支出未经村两委会和理财小组会议通过,不符合财务制度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据了解原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齐心村与杨春村组织虽然合并在一起,但财务管理仍然是各管各的帐,特别是原齐心村多年没有进行财务公开,从而导致群众对村干部相当不满,社会反响强烈,干部与干部之间也产生了矛盾,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的运行和村级经济的发展。而且出了问题,没有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汇报情况,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而是逃避、隐藏问题。

与此同时,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平整遗留下了相当多的问题。由于对平整土地和中心菜场建设项目的不当管理和决策失误的原因,造成农田抛荒100多亩。在中共中央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意见”这样的大趋势下,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然而桥南村根本没有落实这种政策,对中心菜场建设项目,在审批手续不完备的情况下征用土地,最终菜场未建成,农田抛荒,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群众意见非常大,影响了农民增收,影响了该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更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面对以上状况,镇党委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组织考察组进驻桥南村,通过与现任干部谈心,走访群众,民意测评等形式,慎重决定回请何菊方同志担任桥南村党总支书记。何菊方同志曾经担任过村干部,农村农业农民工作十分熟悉,办事讲原则不拘私情,村民信任度高,并且他个人创办了一家农资服务公司,承包土地20亩,种植“菊方”牌葡萄,很有科技头脑和经营理念。

何菊方同志上任以后,首先清退了村里原聘的十名干部,针对群众最关心最敏感的村级财务现状,认真组织选举村理财小组。迅速、全面、细致地进行清帐理财,清理出违规资金70万元,建立了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并且做到财务公开。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努力使村级财务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在实际工作中,他主动与一些存在问题的村干部进行沟通交流,并恰当地做一些思想工作,当然在这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得罪一些人,但他心底坦荡,不为名不为利,一心只为保护好村民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的集体利益。在此基础上对其他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补救措施,牵头制定了一系列村级各项管理制度,如:村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村干部考核制度等。平时走家窜户,做好上访村民的思想工作,顾全大局,稳定民心,努力减少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小处、实处为镇党政领导排忧解难。前段时间利用完善土地二轮承包工作的开展,及时把已抛荒的200多亩土地分到农户开垦复耕,及时种上了水稻。当前村班子在何书记的带领下正设法完成原中途搁浅的宅基地复垦和中心村建设工程项目,逐步理顺关系,清缴应收款,逐步解决村工程项目亏空资金问题。目前桥南村村级组织正朝着“好班子、好队伍、好路子、好机制、好制度”的五好目标发展。

二、调研启示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农村党组织必须赋予新的要求与内涵,我们不能用传统的老眼光来看待农村党组织,在新的时代里,我们的农村党组织应该完成新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一支有朝气、有活力、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根据调研我个人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我们党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可想而知作为农村党员干部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与自身修养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对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贯彻执行的自觉性;要组织他们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让他们掌握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要求他们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增强依法办事能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能力,作为基层干部要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增强他们做好党务工作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组织学习的形式上,要因人施教,采取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专家辅导与典型引路相结合,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发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如此发达,可以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创新教育形式,切实提高教育效果。要引导农村党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他们的经常性教育。要坚持学理论与学实用技术相结合,努力使农村党员达到一人一技或一人多技,让他们成为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者。

〈二〉、全面衡定,健全组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必须由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的共产党来领导。这种领导既是思想上,政治上的领导,也是组织上的领导。一个村就是一个小“社会”,有各种组织和各项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工作;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就难以在村里贯彻落实。然而,这个领导核心并不能由谁说了算,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重视考察民意,根据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把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群众拥护能带领群众完成各项任务的党员,选进党支部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村党支部书记。

一个健全的村级组织,不光要有一健全的村党支部,而且必须要有其他村级组织与之相适应,即: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连等。这里的每一级组织都是缺一不可的,就像人体某一部分的器官,各自有各自的特殊作用与功能,缺少某一部件,可能当时显现不出问题,但绝对不利于组织全面健康的发展。此外,必须处理好党支部与村级组织的关系,让这些村级组织在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

〈三〉、拓宽视野,找准路子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要增加农民收入,不能只走农业化这条路子,首先应该走工业化的道路,“无工不富”是农民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得出的切身体会。如何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如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将是目前村级领导班子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中之重来抓。在鼓励发展个私经济的同时,引导个私经济向更高级企业的组织形式发展,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农业必须突破传统,走现代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之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

〈四〉、加大力度,保障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各项制度建设是做好村党支部工作的有力保证。

首先要建立健全选拔用人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一个好的基层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村党支部书记。要做到这一点,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培养选拔用人机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必须按照“民主、公平、平等、择优”原则,走好群众路线,引入竞争机制,确保程序规范化。同时,要把能否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能力作为选拔基层干部的重要标准。

其次要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强有力的基层领导班子的形成必须借助于健全的监督体系的约束。我们从以下几点着手:

1、强化党内监督,用党的纪律约束基层干部,充分发挥镇纪委的作用。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基层干部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

2、切实加强基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层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建立村民代表议事会,保障村民的评议权;建立村务公开制度(特别是村级政务与财务公开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等。

3、公开党员身份,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4、大力推进村级规范化管理。

最后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目标考核责任制,是农村工作的指挥棒,考核内容的重点主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工作实绩。一考农民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二考村级集体经济,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必须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切实做到“有钱办事”。“有钱办事”是村级组织的物质基础。三考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落实和为民办实事,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各项工作落实的如何,为民办实事办的如何,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把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基层干部考核的主要标准。

关于某镇残疾人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7

一、舞阳县贫困劳动力状况与就业需求分析

舞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 隶属漯河市, 辖14个乡镇, 397个行政村, 60万人口, 其中农村人口50.2万人, 尚处于小城市大农村的格局, 国土面积77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4万亩, 是革命老区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截至2016年7月10日, 通过精准识别, 舞阳县全县共有贫困户9045户, 贫困人口26627人, 其中贫困村贫困户6262户, 贫困人口19774人;非贫困村贫困户2783户, 贫困人口6853人。全县一般贫困户5217户, 占57.68%, 人数16576人, 占62.25%;低保贫困户3573户, 占39.5%, 人数9742人, 占36.59%;五保贫困户255户, 占2.82%, 人数309人, 占1.16%。

从贫困劳动力分布状况看, 该县至少有一名劳动力的贫困户有7680户, 占贫困户总数的84.9%;贫困劳动力约有15600人, 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8.6%。据不完全统计, 贫困劳动力中, 需要产业支持的有3090户, 需要务工就业的有3248人, 需要技能培训的2986人。

与普通劳动力相比, 贫困劳动力在就业需求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缺少资金。受多种因素影响, 多数贫困家庭收入低, 缺少流动资金, 除维持低水平低层次的生产生活外, 根本没有富余资金用来发展必要的种养殖产业, 无法实现稳定脱贫。二是缺少技术。相对普通劳动力, 这类人员手脚不灵便, 动手能力较弱, 学习技术上手慢, 需要因人施教, 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三是客观因素掣肘。本人身体健康且有一定技能, 但家里有病人或老人孩子拖累, 抽不开身外出就业, 只能在家门口零星打工就业。四是个别贫困户好逸恶劳。对介绍的劳务工作挑肥拣瘦, 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不好好干活, 满足于当天拿到钱当天花, 因而需要开发短平快的项目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贫困劳动力的特点, 精准选择帮扶方式, 针对不同类别贫困村、贫困户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策、一人一策, 打造合适的就业平台、开发适当的就业方式, 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舞阳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方式

在近几个月的精准施策扶贫开发实践中, 舞阳县各乡镇和县职能部门开拓思路, 破解难题, 积极开发新岗位、寻求新突破, 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呈现良好局面。

1.开发就业岗位, 实现贫困人口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舞阳县人社局着力为贫困人口解忧纾困, 积极到县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等各类园区, 收集企业用工信息, 共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活动等各类招聘会8场, 采取送岗位到贫困家庭的办法, 定点定向对特定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 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计划”, 在县产业积聚区宏福鞋业、永银化工、金大地公司等多家企业设立培训基地或见习基地, 将课堂设在车间, 实现了从培训到就业的无缝衔接。2016年上半年, 全县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8874人, 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1996人。

2.以产业促就业, 实现全方位灵活就业。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了《产业扶贫实施方案》《金融+企业 (合作社) +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实施意见》, 依托华宝食用菌有限公司、绿源肉羊养殖有限公司等农字号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采取代种代养模式, 把到户帮扶资金委托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管理, 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贫困户把自己的菌种、牛羊放到大户的工场里, 同时到大户的工场里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如收菌、包装, 饲养、放牧等, 按年出工200个工作日每人每天40元计算, 年收入也至少能达到8000元。目前, 已经实施的产业带动已惠及8个贫困村, 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莲花镇的万豪牧业、保和乡的丰盛养殖场等大型养殖场正在积极洽谈带动贫困户种养殖事宜, 大户带动的氛围正在形成。另一方面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依托大户带动贫困户参与规模种植业, 开发保和乡大棚土豆种植, 孟寨镇吴庄、刘集花生种植, 九街镇后魏紫薯种植, 文峰乡焦楼村药用玫瑰种植等6000多亩特色产业。截至2016年7月底, 全县已实施到户项目14个, 参与农户1180户, 项目所在村的贫困户实现了全覆盖。

3.积极开发代工模式, 实现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重点依托宏福制鞋、飞亚手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在保和、九街、吴城、马村等乡镇建立6个代工加工点, 由企业提供原材料和设备, 把产品初加工阶段的工序放在代工点加工。每名贫困劳动力每月保底工资800元, 业务熟练后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 全年可实现一个劳动力稳定收入近万元。代工加工模式,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劳动力短缺和成本过高的难题, 实现了企业和贫困户的双赢, 受到各乡镇和贫困村的欢迎。这一模式操作性强, 可复制、可推广, 近期可望吸纳贫困人口600-800人, 到2017年上半年, 可以带动全县2000名贫困人口就业。

4.开发简易工种, 实现居家灵活就业。民族服装、舞蹈服装上晶莹夺目的串珠亮片以其花色繁复亮丽受人喜爱, 但串珠这一工作本身需要纯手工完成, 因而需要大量劳动力。一根针、一块布、一个图案、一堆珠子, 不再需要其他工具, 只要按照花色把一个个串珠拼组成需要的服饰图案即可。九街镇桥张村通过能人带动, 对全村贫困户实行串珠订单加工, 贫困户家的老人甚至残疾人都可以通过串珠挣得一些代工收入, 实现了居家稳定就业。

5.引进“云客服”计划, 带动残疾人就业。依托舞阳县电商创业产业园的技术优势, 与舞阳县残联合作, 面向残疾人招聘客服人员, 进一步打通“网货下乡”和“土产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园集中培训合格后, 把必要的客服设备装配到残疾人家中, 帮助残疾人通过自身劳动实现脱贫。

三、舞阳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从舞阳县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方式看, 该县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上下了很大功夫, 倾注了很多关爱, 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具体帮扶举措上, 受当地工业欠发达、乡村产业结构单一、就业市场狭窄等因素制约, 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仍然很大, 与《河南省转移就业脱贫实施方案》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相对照, 还存在着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

1.新的脱贫攻坚规划亟待制定。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培训会上, 中央对制定“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尽管前期, 舞阳县围绕2017年全部脱贫的目标任务, 已经制定了2014-2017年三年脱贫规划, 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以及省“五个办法”“五个方案”“五个专项方案”政策的出台, 尤其是上级指导精神和工作思路的不断调整, 现有的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十三五”时期的脱贫工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

2.帮扶措施落实不够到位。前期, 虽然为贫困户制定了具体的帮扶措施, 但有的还存在大而化之现象, 措施不够具体, 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 特别是在推进中, 还有一部分单位帮扶措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存在着“项目在路上、措施在墙上”的现象, 工作推进不力, 帮扶成效不明显。

3.2017年年底前实现全县脱贫的目标任务仍然艰巨。劳务输出没有形成有规模有影响的劳务品牌, 用工处于相对低端无序的状态;职业技能培训覆盖面窄, 参训人员少, 培训精准度低;贫困劳动力创业意愿不强, 对贫困劳动力创业扶贫的助推作用不够明显;公益性岗位开发不及时等。

四、持续精准施策, 助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根据以上分析, 结合舞阳县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要加快劳动力转移, 特别是有效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精准施策, 确保2017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1.尽快编制“十三五”脱贫规划, 科学指导脱贫攻坚工作。由舞阳县委县政府牵头, 组织发改、财政、扶贫、交通、水利、住建、农业等部门, 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新出台的的5个办法、5个方案和5个专项规划的精神, 本着近期远期相结合, 实效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按照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标准, 高标准编制“十三五”时期的脱贫攻坚规划, 进一步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着力解决2017年如期脱贫和全面脱贫后, 原有贫困村贫困户不能再次返贫的问题, 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抓紧完善和落实帮扶措施, 大力推进就业扶贫。要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 针对贫困对象的不同情况, 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对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贫困群众, 通过劳务输出、就近就业、扶持创业等方式, 实现转移就业带动脱贫。加大对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政策性培训项目, 让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劳动力拥有一技之长。针对舞阳县企业分布情况, 重点加强计算机应用、电焊、缝纫、车工、电工、钳工、数控加工、厨师、幼师、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种植、养殖、驾驶、农机维修等方面技术培训。开展公共就业专项服务行动, 重点开发一批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 促进贫困家庭就业人员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改善用工环境, 建立维权体系, 解除贫困劳动力的后顾之忧。

3.积极推进产业扶贫。《河南省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明确了7项重点脱贫产业和7种帮扶模式, 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 根据贫困户不同情况, 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 重点发展投资少、风险小、带动强的致富项目。要整合各类资金。切实抓好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项目资金的整合工作, 统一调配使用, 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切实把资金管住用好。要整合部门力量。各级各部门、各乡镇, 特别是扶贫、财政、交通、水利、农林、畜牧、国土等涉农部门, 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合力推进脱贫攻坚。要整合社会力量。进一步研究出台政策, 搭建平台, 引导企业、各类社会组织、社会成员等方方面面的力量, 共同参与到脱贫攻坚中, 形成党委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上一篇:高二 网购作文范文下一篇:说礼550字初二作文